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4-11-16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精选13篇)

1.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一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大写真、抒真情。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选题立意,鼓励学生自由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学生通过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认识来捕捉习作素材。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地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从而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地提高。

生活作文意味着将学习的形式化为生命的活动,作文的过程也就自然演变为心灵体验生活的成长历程。当体验的痛苦和欢乐倾注笔下进,作文不再仅是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审视生活,反思自己的心灵思辨过程。我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国内:

1.意识不强,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的陈旧作文观。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

2.观念落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陈旧教师角色观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成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教育的主宰者,学生是待教育、待发展的,而教师就仅仅是使学生进步、发展的实施者,自身的人格水平、知识水平不值得重视,忽视了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也就忽视了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熏陶感染。

3.无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陈旧作文训练。近年来,人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乐于写(1~2年级)→自由写(3~4年级)→学会写(5~6年级)→独立写(7~9年级)”的训练序列。这种训练把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以往教材相比,这种训练序列确实更科学。但是,新课标仅仅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至于具体如何操作依然是未知数。于是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出现了教师人为地拔高习作目标、片面追求习作数量等现象。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大城市的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达到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近年来,就生活作文这个话题,已经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研究,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生素质,使得我们的研究大有可为。

2、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3、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要求。

4、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评改上,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和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如开学初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变化;春,秋之时;领着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地的变化;组织孩子走进工厂参观,了解工人;了解企业;引导孩子走进家庭,观察爷爷奶奶的勤俭,爸爸妈妈的关系;看看身边的人,听听周围的事„„.通过观察与系列的活动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广泛阅读.积累语言。首先是从阅读教学中吸取。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知识、感情,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记在读写笔记上,并熟读成诵,融合贯通。其次是从课余生活中获取。鼓励学生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刊,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新鲜语汇。

3.留心生活,乐于表达。及时利用早会、班队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从生活、电视、报纸中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介绍家乡特产、名胜古迹、每日新闻、讲故事、路上见闻„„促进信息的广泛收集,并处理信息,提高表达能力。

4.体验生活,运用语言。实践出真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参加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和游戏,参与墙报、办展览、编报刊,进行调查、采访,开展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举办讲故事比赛、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文娱表演活动、主题中队会、猜字游戏活动„„如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创造幸福;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学生留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就能使他们的思维丰富鲜活,文章情感飞扬灵动。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近几年来,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着眼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一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为了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且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只停留在课堂上,即课文教学。这就难免出现沉闷、枯燥的教学模式。语文课成了并不怎么受欢迎的课。许多学生语文素质很低,说话不敢登台,怕写作文,写文章错别字连篇,更谈不上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叶圣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叶老的话,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充实的生活,丰富的积蓄是写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2.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二

一、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的规律与原则

通过课题研究, 我认为, 生活化作文教学可以构成一个循环:生活—作文—生活。即从生活到作文回到生活再到作文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 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改变而提高, 相应作文的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 生活作文可达到优化这个循环, 从而造就生活与作文的双向提高, 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生活作文—训练作文—生活作文的交替方式。训练作文由教师提供一些作文素材, 让学生进行表达层面的训练, 使其掌握扎实的写作方法, 然后迁移到真实生活中进行表达。为了达到终极目标, 生活的真, 可采用训练中的“假”, 逐步达到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真”。在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贯彻以下原则:1.生活性原则。要使学生个性得以体现必须让其接触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源于生活, 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生活性原则,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和学习的主人。通过生活要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使学生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都是主人。3.发展性原则。生活是不断进步的, 作文也应向前发展。通过作文教学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生活质量的进步。4.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 特别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统一的体现。

二、主题生活的各类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加强作前指导,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 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通过作前指导, 一是利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二是要通过作前指导, 调动学生生活积累, 促进积极思维, 尽可能减少生活作文“假”的因素, 以激发动机, 提高兴趣, 促进作文教学的稳步发展。在课题引领下, 我校作文指导课, 逐步形成了多种课式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1.看图写话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或谈话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画, 让学生独立仔细观察, 并说说图意。 (2) 根据学生的发言,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并说说。 (3) 分小组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启发学生认真想, 准确领会图意。 (4) 抓住重点说, 努力把语言说通顺。其他同学评一评。 (5) 点名发言, 师生点评。 (6) 学生写一写,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 根据学生情况修改, 主要从标点符号、语句两方面来修改。2.活动类作文教学模式:第一课时: (1) 激趣或活动导入新课。 (2) 活动过程:①学生自由讨论比赛规则。②确定比赛规则。③比赛开始。④比赛结束, 宣布比赛结束。⑤同学们喜欢自己的活动吗?说说自己的心情。 (3) 回顾活动过程:①活动开始宣布内容—讨论规则—确定规则—比赛开始。②活动情况 (同学语言、神态等方面) 、参赛同学的情况、观看同学的情况。③活动后人们的心情。 (4) 练习复述:①根据上述顺序练习说说。②小组说说, 评评。③全班交流汇报。 (5) 动笔练写, 老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 (1) 回忆活动过程, 理清顺序, 分清层次。 (2) 评价作文。①自评, 修改不通顺, 混淆不清的地方, 改正错别字。②生生互评。③找出优、中、差三个典型逐句逐段在全班修改。④再次自己修改, 誊写作文。3.写事类作文教学模式:第一课时激趣揭题—确定作文内容 (说说本次习作要求、总结要求、回顾学习的写作方法、再次明确写类似文章的要求) —练习口述 (打开思路想想自己所要说的事;学生代表口述, 师生评议;同桌或小组说说, 从事件是否叙述完整, 语言是否通顺来评价;根据情况写出思路或提纲。) —学生习作, 指导。第二课时组内品评习作 (交流、品评, 推荐优秀作品。) —全班交流 (学生上台朗读佳作、师生点评、学生再次根据点评修改。) —个别指导: (1) 找一篇或两篇中下等的文章, 全班修改。 (2) 明确习作要求, 再次修改。 (3) 生生互改。 (4) 师小结修改注意事项, 再次修改, 誊写作文。4.写景类作文教学模式: (1) 迁移式。在作文训练中, 充分运用迁移理论, 这种课型大致上包括三个步骤:A.抓住每个单元作文训练点, 复习和作文有关的典型课文、再由课文迁移到本次习作;B.抓住训练重点, 运用范文, 深入研究语言文字 (只要突出一、二点即可) ;C.学生能将范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进行迁移, 易借鉴模仿, 又不限于范文题材, 能多个方面拓展思路。 (2) 展开式。在写作中可由模糊整体到部分细化再到完整整体, 逐步展开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会。A.指导学生编写文章梗概;B.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点滴回忆和具体叙述;C.指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三、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批改方法

主题生活作文在批改上, 我们进行了尝试, 由教师单一批改, 转化为“学生是批改作文的主人”的观点。通过批改方法的改变, 来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 克服“教师单一批改, 学生是观众”的弊端。通过研究, 我们认为, 作文批改方式可进行三个转变:1.变教师单一批改为学生合作批改。2.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3.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做到:1.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阅读批改。2.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批改。3.鼓励学生间进行指评。

四、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评讲课的方法

作后讲评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 作文评讲中要充分体现发展性原则, 通过讲评发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表达的能力。通过每次作后评讲要努力达到二个目标:一是解决本次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是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作文评讲课在环节设计上, 通常有以下三步:1.教师示范性评改。2.学生集体评改。3.学生互相进行评改。在课的具体设计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 如运用电教手段和教具进行评改, 边读边修改。讲评方法可采用:1.自我讲评。2.对比讲评。可采取前后对比、正正对比、正反对比等方法。3.自我修改。4.撰写体会。在实际操作中, 作文指导、作文评讲在课堂教学中有相互借鉴的一面, 在指导课中可渗透评讲环节, 评讲课中也可进行指导, 而作文批改是对作文教学成败的评判, 是为作文评讲提供依据, 三者之间相依相存。

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生活活动的过程, 是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活的存在和发展, 根据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 提供学习的手段, 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长期以来, 学生作文存在着一种假、大、空及废话连篇的现象, 广大教师也对学生千人一面的作文深感头痛。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正是以学生体验为写作之源, 创新为写作之魂, 通过改变教学模式, 创新批改方法和评讲方法, 把作文由一种任务变成一种生活情趣, 使学生作文成为充满灵性的文章。

3.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篇三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

一、引言

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让许多老师头痛的一个环节。因为没有现实的依据可循,更没有一个可以利用的固定教学模式。有的老师为了省事和方便,甚至不给学生上指导课,仅仅让他们自己想想、随便写写。这样就使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问题更严重。由于各个地区的现实条件和情况不同,必然造成某些学生对作文的写作不感兴趣,可以教给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不多,教师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为了适应大纲的要求和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国国内各相关学者都加强了对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样就能从理论和现实中改变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枯燥和乏味的现状,保障学生学有所得,掌握写好语文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第一,小学生对语文作文的认识没有生活的基础,无真情实感的流露。经调查发现,小学生在语文作文创作的过程中没有亲身经历,缺乏真正的感情,抒情模式化,导致学生的作文模式单一,表达感情的句子结构和感叹句的形式缺乏创新性。第二,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缺乏对生活独到的观察,缺乏对这类题材的知识储备,缺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气势和胸襟。一些学生只有在作文课上才学会思考,作文写作的材料不多,对所写内容的描述比较单一、空洞,从而造成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和厌烦。第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想象力的充分利用,但是,又反对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胡编乱造。作文的学习和写作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普及造成了学生的作文抄袭率不断提高,为学生胡编乱造和作文的写作提供了方便,作文课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在作文中要提倡学生说实话、讲真话。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关。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并没有将生活和作文相结合,而仅仅停留于讲述教学技巧的层面。教师在作文教授时只注重对作文题目的理解、保障结构的完整和层次的分明、语言表达的技巧等環节之中 ,而没有教授学生对作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会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作文题材和细节的描写。其次,教师在教授作文时仅仅是教授学生,自己并没有亲身实践过,没有动笔写写也懒于思考,教师的写作在一方面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首先,要不断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发现生活的习惯,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例如写“春天的公园”,就要让学生走进公园,感受春天的气息,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公园中的景色,从而成为学生作文写作的素材。教师在这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多看、多思考,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不断培养学生逐渐成为有心人,将生活与作文的写作紧密结合。同时,还要让学生不断体验生活的真谛,使学生有感情的流露,帮助学生融入生活,例如帮助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爱护周围的环境和花草树木。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启蒙期,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大自然及周围事物的热爱之情,使小学生语文作文的写作既有内容又有思想。

其次,保障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逐渐生活化,保障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生活的真谛。设置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不断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小组和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生活素材的能力和习惯。

最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生活的体验才刚刚开始,要不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在选择题目时,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健康地成长。

四、结语

生活化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仅是当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更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断发展的根源。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既需要学生加强对生活的体悟,更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让小学生的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4.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四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这个时候,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教育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有一次,有个男孩子反映,存在电脑里的作品找不到了。我就跟他解释说,可能是被在这台电脑上操作的另一个班的同学误删了。男孩子当时很气愤。我建议他跟对方谈谈。他哭丧着脸说“不知道是谁干的。”由此笔者在进行《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依据上例,举例家中的衣柜,提问学生是否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很多学生却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我们的衣服种类很多,衣柜作为衣服存放的地方,其中有很多的抽屉格挡,是为了方便人们将衣服分类存放的。不同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格挡,再引上例中小男孩的遭遇,提出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随意放置,要有一定的调理和规范,在讲解文件夹建立的时候,将文件夹内建立分类的文件夹概念很容易就灌输给学生,学生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明白了身边的生活细节中总是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5.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篇五

杨兴福

四川省南江县沙河小学

邮编 636621

【摘要】小学科学课教学应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小学科学教学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教学走近小学生的生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让学生走出教室,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主要阵地。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际生活的探究,让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和辩论、构建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通过生活实践的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不能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把学生拘泥于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情境中,利用生活材料进行探究,走进生活开展活动。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小学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科学教师要实现课程标准中 的要求,就必须要结合学习的知识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学生前概念出发,引导学生聚焦到要探究的问题上,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掌握所学知识,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很快喝到这杯果珍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

学生1: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学生2: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学生3: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

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学生很快的理解了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有关。

二、探究材料生活化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室的仪器,有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能量的转换》的时候,没用专门的实验器材——手摇发电机,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 ——教室的电灯、电吹风、打火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思考中,知道电能可以转换成光能、风能和热能;化学能可以转换成光能和热能。从而了解了能量是可以转换的。就是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材料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果利用生活中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更能提高学生探究真理的兴趣。

三、活动开展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如在教学《生存环境》前,让学生在家中分别制作一个动物生态瓶和一个植物生态瓶,并告诉要注意的问题,把结果记录下来。在学习时有了生活化的经验作铺垫,对学生来说就不困难了。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学校花坛里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观察研究花坛中这些开的花,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在获得知识后又服务生活。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个人简历:杨兴福

48岁

大专

小学一级教师

四川省南江县沙河镇小学

6.《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教学反思 篇六

小学生的年龄小,对自己平时生活当中的事物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选择出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有关的内容与素材,创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良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要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创设出生活情境,学生能够在比较熟悉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沟通、推理,从而更好的增强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元、角、分”的数学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来对购物的情境进行模拟,经过自身的真切体验整个的买卖的过程,加强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的了解。插入小小商店图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学当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中,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缩短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让学生不再以为数学晦涩难懂,帮助学生保持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二、合作学习模式,加强生活化教学的互动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当中得到良好的使用,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良好的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发挥出提高教学质量的真正作用。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配合,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分工合作,真正调动起自己的主动性,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更好的巩固与运用知识。合作学习能良好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的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提高生活化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测量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室有多长”时,建立四人小组选择测量工具(数学书、矿泉水瓶子、文具盒等)在空教室里量一量。学习“一米有多长”同桌合作,用十厘米长的纸条拼出一米,感受一米有多长。插入测量图片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具备非常强的系统性,章章相连,学习下一张的同时可以将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当中根本不能构成比较系统的认识。对于此问题,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给现代教育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生活实践活动的展开具体要靠生活当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将生活当中的画面再现出来,为学生呈现出比较熟悉的场面,从数学的教材出发保证学生更好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融入实际生活,展开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可以将课堂当中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当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加深入的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当中学好数学知识。另外,能够给学生带来非常多的认识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更良好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和“元、角、分”时,课后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活动,让他们陪父母上街买菜或去超市购物,感受人民币大小以及在生活中的使用。插入购物图片在学习了测量后,让学生找找身边的1厘米,1米。拼1米图片在学习“图形的变化”这一单元时,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动手剪一剪轴对称,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举行华容道游戏比赛、展示手工作品风车、竹蜻蜓、陀螺,感受数学中的两种运动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华容道游戏风车图片这样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结合生活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完成课后练习和教辅资料,注重的是纯数学知识的传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则强调要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摆脱纯文本练习的方式,多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探究中。

要注重结合所学知识而设计任务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学习“购物”这一单元后,可让学生到超市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体会付款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人民币在实际购物中的计算。插入图片

五、评价体系的生活化

7.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篇七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 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 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 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 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 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 头痛, 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 人感染了流感病毒会发烧、咳嗽, 出现各种各样不好的反应, 这个时候, 就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可是, 同学们想想, 我们的电脑是不是也会感染病毒呢?电脑感染了病毒以后是什么样的?会发烧、咳嗽吗?谁来给电脑看病呢?

在这个例子中, 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 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 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 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 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 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 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整合, 凸显信息技术课程优势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 在实际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 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 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 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 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 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 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 尽管不能代替论证, 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 教育学当中提到, 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 笔者认为, 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 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 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有一次, 有个男孩子反映, 存在电脑里的作品找不到了。我就跟他解释说, 可能是被在这台电脑上操作的另一个班的同学误删了。男孩子当时很气愤。我建议他跟对方谈谈。他哭丧着脸说“不知道是谁干的。”由此笔者在进行《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依据上例, 举例家中的衣柜, 提问学生是否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很多学生却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 我们的衣服种类很多, 衣柜作为衣服存放的地方, 其中有很多的抽屉格挡, 是为了方便人们将衣服分类存放的。不同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地方, 不同人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格挡, 再引上例中小男孩的遭遇, 提出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随意放置, 要有一定的调理和规范, 在讲解文件夹建立的时候, 将文件夹内建立分类的文件夹概念很容易就灌输给学生, 学生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同时,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明白了身边的生活细节中总是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8.小学写作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篇八

关键词:语文写作;教学措施;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素养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而语文写作又直接决定语文素养,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的写作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最近研究的xx的一所小学——陶行知小学,发现很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抄袭性写作,更有的文章选用奇形异词,文章中充满了假、大、空等现象,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套话过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生活感悟较少,写作的题材不够接近生活,学生没办法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描述。我们选用的以教师命题为中心的写作模式,也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阻碍作用。所以,我们今天提出要让学生的写作回归生活化,倡导学生写作的真实感。

二、写作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我们以陶行知小学为例,开始实行写作教学生活化,让整个写作过程中,让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体,以体验学习作为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生活,走进生活,获取真实的感动,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1.加大开发学校的校园活动

每个学校的每个班级,可以按照自己的课程安排,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例如:讲故事比赛、跳舞、唱歌、猜谜语、拔河比赛等,还可以在春季,进行春游等活动,目的是带着学生去田园走走,看看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老师要重视对学生感觉的培养,要懂得利用自己的知识进行讲解。另外,还可以找出比较贴近生活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要增加学生的各种体验,要看准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悟。让学生能够言之有物,让学生的文章能够散发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写日记

学生的日记范围不限,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所想,记录自己的心情,也可以根据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做简单的回顾,不要求有多大的新颖新奇,只要求客观记录事件就可以。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节日的时候安排活动,像“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等,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植树活动,可以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举行写作比赛等,对写作优秀的文章,要加以鼓励。

3.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提高学生的接触领域

要经常跟学生家长联系,一起帮助学生提高接触领域,丰富写作素材。提议家长让学生在家里多些感悟。例如:可以帮助家里人做饭,自主购物,帮助父母扫地等家务活,有的甚至可以直接跟父母到田间,参加农业活动,获得更多的体验。

家长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多带着孩子四处转转,包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可以游览一下,让孩子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增加学生写作的内容和题材。可以让学生多学习些知识,包括绘画以及音樂,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4.鼓励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劳动

除了家庭、学校,社会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大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试着在社会中自我生存,要懂得复杂的社会,多让学生接触到社会的粉彩面。要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像小记者调查团、社会服务社等等。

小学作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他们的感悟作为写作的点。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把他们写作的源动力更好地挖掘出来。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底。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

[2]朱永新.中国的教育缺什么[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03.

[3]戴汝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M].山东教学出版社,1997-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9.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报告 篇九

莱西市院上中心小学

课题组

[摘要]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是我校从2005年9月开始实验探索,于2006年6月立项并正式开展研究工作的。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教师的作文指导水平、教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将该研究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关键词:农村

生活化

作文

一、问题的提出

1,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劳动,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渠道。但是大多数小学生怕作文,愁作文,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脱离现实生活的不争事实,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和危机中。原本丰富多彩、生动自然、情趣十足的生活,在学生脑海中竟很难留下印象,原本使人愉悦情感、吟咏成趣的写作活动,竟成了令学生搜肠刮肚、望而生畏的苦差事。尤其在农村,小学生由于见识少,知识面窄,作起文来更是闭门造车,内容空洞,情感缺乏,不会从身边选材,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2,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化作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来看,作文反映着作者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所谓文以载道,每一段文字背后都蕴涵着作者一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生活化作文的内容来看,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来自大千世界的生活故事成捆成扎,俯拾皆是,自然包罗万象,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从人类心理需要来看,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需要寻找一种“出口”,以宣泄、表达内心世界之声。因此,生活化作文中的教学是值得探究的。

3,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生活化作文教育的“开山祖斧”,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作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开放、走向综合的重要指导原则。我校是莱西市作文特色学校,努力传承陶行知思想,积极探究生活化作文教学理论,这也是提出本课题的缘由之一。

4,我校地处农村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接近农村生活实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锤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善学习、肯钻研的优秀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研 究的经验,这是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十分有利条件。

以上诸方面,是提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缘由,我们将通过本项实验研究,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新时代的开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五个:

一是进一步确立现代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端正写作目的。

二是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教师要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作文的热情,勉励他们自悟自得,从中取得进步,体验写作的乐趣。

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观摩力、想象力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小学毕业时作文能力达到并超过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水准。

四是对作文育人功能的探索,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现实,通过观察、走访、调研等活动,树立正确审美观,表达出充溢情趣、富有新意和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

五是通过生活化作文教学使多数语文教师能在日常作文教学中,钻研教学技巧,提高自身作文教学技能,促进师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在于语文实践,人文性在于熏陶,二者相辅相成。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物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研究,就是根据农村小学生在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给学生作文指路,使其作文更具目的性。

3、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就是通过教师利用农村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究内容

一是从低年级开始,教师以“口语训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我以我口说我心”。研究子课题主要是: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交往中多进行指导,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是初谈小学语文口语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期,进行不同要求的训练。不同时期的学生,训练要求与训练内容应有区别。开始阶段重在愿说敢说,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能用简单的基本句式说正确,说完整,说规范。第二阶段要求能达到说连贯,很少出现用语重复,内容具体,防止或纠正任意中断和夹杂“啊”“那个”等赘语。第三阶段侧重感情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能得到准确表达上,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基本达到口语能力与书面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三是中高年级段的教师则从“情感”、“兴趣”、“情境”、“想象”等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能力和表达能力。研究子课题如下:

1,让学生带着情感作文,写作本来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滋养我们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古代先贤关于写作本质的论述“诗言志”,即是最早论述了作文教育“求真”、“求诚”的本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作文教育有两个致力目标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认为“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 可见只有学生心中有情才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下笔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作文才能打动人。

2,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之路初探。主要围绕充分开发的作文资源进行研究。3,生活化作文教学探究。实施分层次要求,进行差异指导。兴趣、志趣和乐趣是儿童情趣上的三个层次。成功能够给学生极大的心理满足,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走好写作情趣的三个台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法。可以说,用实验研究法探索和构建小学生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用实验研究法检验研究提出的策略。通过设计实验策略和步骤,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研究。

2、行动研究法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进行行动的研究。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怎样促进小学生自主作文?”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小学生自主作文的 教学模式。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通过严格的测量来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小学生自主作文策略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3、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作文”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的认识,常上有关语文作文网站,参与有关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4、个案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分三阶段:

1、准备启动阶段:(2006年1月—2006年5月)

工作目标:为课题的启动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主要工作: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召开课题论证会;组织学习,培养实验工作的有关人员;广泛吸取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实验方案,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

2、深化研究阶段:(2006年6月---2007年10月)

工作目标:全面实施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学习和吸收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努力在实践中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操作方法。完成实验方案所规定的实验内容,达成课题研究目标。

主要工作:规范实验操作,深入开展实验研究,召开实验研讨会,整理和分析实验资料,组织撰写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初步形成实验研究成果。

3、结题总结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6月)

工作目标:全面形成课题成果,达成实验研究目标,课题结题鉴定。

主要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举行研究论文报告会,编印论文集、学生优秀作品集。

七、研究成果

(一)明确了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写、善写,激发学生的写作热 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探索出一套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

1、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法

(1)说话能力培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作文训练也要从低年级抓起。低学段学生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学生写日记

如果“说”是手段,“写”才是目的。积累素材,由易到难,写日记是提高小学作文的必经之路。只凭小学三年级那几节专门的日记课教学,是远远不能达到日记教学的目的要求的。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日记,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

2、由此及彼、融会贯通、作文迁移的培养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组尝试着运用“迁移”规律,从兴趣入手,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运用兴趣的“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2)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

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跳绳比赛,养小狗,学种菜,洗衣服,到蔬菜大棚里玩,学习种蔬菜„„)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3)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训练时,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3、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到会写的培养方法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

(1)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象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作文课上,学生们能够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活泼、准确地表达出来。

(2)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读写例话”、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小学第二学段作文三步法教学——启蒙先启口

近年来,我校遵循了学生身心发育和智力发展规律,先后在第二学段的作文教学中增加了“口头作文”和“集体作文”的训练,探索出一条以“口头作文—集体作文—独立作文”三步教学法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所积累的文字不会超过4000字,而对所认识的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立即拿起笔来写作文确实有点强人所难。然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上下功夫,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为使学生过好语言关,我们遵循规律采取了以下的训练方法:

(1)面向全体、不拘一格

练习要人人参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开始阶段,内容多样,一则小笑话,小故事,一桩趣闻,几句小幽默皆可,不要求全责备。这样学生兴趣就会浓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们称这个阶段为自由式训练阶段。

(2)选择话题、明确标准

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自由式训练以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话题。我们通常训练的话题一是人物:我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二是事件:(有趣的)一次劳动、一次活动、一堂课等;三是景物:星空、月夜、日出等。话题确定后,还要确定几个标准,如:要求讲普通话,要求围绕话题来说,要求突出人物或事物特征。

(3)引入竞争、当场讲评

学生讲完后,教师即席讲评。表扬那些敢讲话,会讲话的同学,同时指出在口头作文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整理讲话内容形成书面文字

教师讲评后,由学生将自己刚才所讲内容整理后写在作文本上,允许学生对内容进行修改。

5、愉快学习、思维共振

经过“口头作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有趣的“集体作文”训练。

“集体作文”教学法大体分为如下几点:一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按照相邻座位,以4人为单位编为若干“集体作文”小组。二是教师命题和学生自己拟题相结合。命题范围要注意有共性的东西。比如命“我的语文老师”这一类的题目。三是每次作文每小组确定一位同学当执笔人,轮流进行,搞完一轮以后,评选优秀执笔人。四是集体讨论,内容包括拟题、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谋篇等。小组成员每人都要提供一到两点材料,然后逐句逐段地连缀成篇。五是修改定稿。在全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由执笔人整理抄写上交老师或互相交换批阅。

“集体作文”教学法,能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写作教学的任务。由于集纳了众人的智慧,因此作文成功率比较高,让多数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激发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6、“想”比“写”更重要

“口头作文”、“集体作文”是“独立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基础”打好了,“房子”就一定能建起来,但不一定就建得美观、漂亮、实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作文训练,学生肯定能动笔写上几句,但不一定写得生动、形象、活泼。这个时候,教师千万别急于求成,要善于点拨学生,尤其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多种方法的思维训练,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从而使学生作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飞跃。

7、真情实感、说写合一

孩童的可爱在于没有矫饰,没有虚伪,在于天真坦露。同样,文章的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感。努力做到真实故事的具体叙写,真切情感的生动诉说是小学作文训练的成功之路,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一个起点,一个重点,一个难点。对此我们有如下几点具体做法:

(1)反对编造生活、虚构故事情节的作文流弊,提倡说真话、写真事。有些脑子较灵活的学生喜欢将听说的故事说出来或写出来。但由于不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在往牛头不对马嘴,漏洞百出。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说真话,写真事。

(2)反对抄袭、模仿,提倡独立构思。由于现时的“作文辅导书”泛滥成灾,有些学生急于求成甚至投机取巧,模仿、抄袭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限本限时的作文训练,即桌面上只有一本作文本,规定在一节作文课内完成。

(3)指导学生进行“素材”加工,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到了有情趣、有个性。学生的写作往往容易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常写些 “公式化”的材料。因此,必须十分强调素材的加工。比如写儿时生活,不妨鼓励学生去写嘴馋、胆小、撒娇、爱哭、贪玩、调皮、小心眼、恶作剧等。同时,进一步提出要求:要能像电影电视一样,把生活镜头、生活画面具体、细腻地展现出来,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描写。

实践表明,无论是循序渐进规律,还是“三步法”教学法以及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入手,想方设法促使兴趣“迁移”的做法,或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的做法„„ 这些规律都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规律,才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8、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观察和阅读是写作实践中两种重要的基本能力。观察是直接以客观事物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阅读是间接地从客观事物及资料中获取的第二手材料。在观察和阅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做到准确、全面、细致、深刻,这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

首先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人时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特点不同。注重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的外貌特征,语言特征、性格特征。不同职业的人也不一样;外在打扮上不一样、性格、语言也会因为职业文化水平等不同而不一样。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让学生在小组上讨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的不同特征。学生知道了观察的重要性,知道写好作文与观察分不开。除了观察人以外,随时感知身边的人、物、景,并把观察到的内容写进日记里。观察时还要注重观察的方法。观察要全面、细致。例如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课外延升,让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目的观察、感知、体会、了解这些联系,并把这些记入日记本中,并在班上展示。让学生自己在自己家地里种下几粒种子,经常观察,从发芽到结果的整个过程,并把每次观察结果记在日记本上。培养学生做个全面、细致、观察的有心人。另外,观察时要深入。例如,观察一只小白兔,从不同时间、细致深入地反复地观察,多次地观察,把每次观察到的不同的地方记下来。观察还应由易到难,全心投入,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带领学生观察一处景,可以从远到近地观察,有重点地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加入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

9、注重对学生作文材料的选择与搜集能力的培养

材料是形成主题的支柱,没有好的材料就写不出好作文。收集的材料越多,学生写起作文来就越容易。作文来源于生活。材料的收集可以从事物的纵横联系上去发掘材料。例如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资料记在日记本上,作为材料的收集。材料的安排是否恰当,在作文中对展示中心有很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作文时围绕中心选材,注重作文的详略,按一定的顺序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作文的过渡与照应,怎样安排好材料,怎样布局。

(三)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农村小学与城市相比较又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历史的长期沉淀形成了当地丰富的人文文化,酝酿着一坛坛思维美酒,蕴藏着一个个勃发的理想,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开辟 一条小学生习作路,《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正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我校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编印出版的学生作文集《七彩阳光》集中展示了我校学生作文的提高水平。2008年“天泰杯”青岛市中小学生寒假征文中我校五年级学生昌赛写的《普通话》荣获一等奖,在《青岛日报》上发表,昌赛同学并在由青岛日报社组织的颁奖会上代表76名获奖学生发言。

(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实用性的听说训练,激发听说兴趣、培养听说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脑力得到开发。

2、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少年儿童是处于品德发展与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道德伦理知识不是很多,道德判断能力还不是很高,根据人们对品德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判断,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处于品德形成的认同阶段,孩子开始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认同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时对他们进行一些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诗歌,童话、寓言,还是散文、小说,它都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为媒介,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勤劳俭朴,勤奋进取,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热爱祖国等品质。

3、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从教材中选取构成意境美的片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反复诵读,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身,记到心。让课文中的人、事、情、景跃出纸面,让美的意境与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也得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五)教师语文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教师的学识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研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就达十多篇,其中:李安宁老师的《我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实践新课程的感悟》获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张秀梅老师的《解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关键》获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贺利民老师的《浅析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获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获二等奖。柳淑凤老师撰写的论文《“模式入门、积累提高、兴趣调动”作文教学法》在《青岛教育》上发表。同时,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将不同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语文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大语文”观。

(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教师的观念和研究的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其次在《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途径》课题立项后,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其中,热情十分高涨,一方面组织指导和参与,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理论探讨,把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即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我校编印《携手走进 作文天地》是我校语文教师优秀作文教学经验的集中展示,在全莱西市得到推广; 2006年9月我校成功举办莱西市《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现场会,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赞誉。撰写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如条件成熟,将编印一本《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论文选》。

八、问题与讨论

三年的《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即将结题了,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没有结束。应该说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最大的受益是老师们成长了,孩子们进步了,还寻找到了作文教学的许多宝贵经验,但是,我们也有困惑:

1、课题研究是辛苦的,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其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使老师们有种使命感与成就感,愿为之,乐为之?

2、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3、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融合问题。儿童富于想象,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等文章样式。那么,这一类的写作是不是脱离生活,是不是不真实?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文献索引: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刘云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激扬个性的心灵舞蹈——儿童个性化作文的本体视点》《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5年第六期。

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0.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十

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有更多对生活的观察机会。学习生物知识技能可以让学生们积累更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式,提升自我生活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生活化教学,扩展学生们的学习领域,让其对多姿多彩的生物知识有更大的学习兴趣。

一、生物教学生活化应用问题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生活化教学这项创新教学策略的好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这项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一些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应用过程中教师却很难让教学内容和生活化合理的联系在一起,而且教学方式很难被学生们接受,教学设计没有让学生们觉得眼前一亮,不符合学生们的需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基本的自然条件以及和生活化是否真的有联系,这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僵硬的进行联系是很难让教学效率得到提升的,这种形式只存在于表面,没有深入到教学内部,教学效果也就自然会适得其反。

二、提升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融合度的注意事项

(一)构建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

对于学生们来说课堂环境是很重要的,诸多教育专家也表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状态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教师使用创新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也是让学

生们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效果。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特点来

制定教学方案,旨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特定的教学环

境中提升自己的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动性。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

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现实生活中观察植物的经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这样的例子来进行课程导入。平时学生们对植物只有一个简单的外在了解,对于内在的激素调节学生们很难理解,教师可以从植物特性开始讲起,和生活中一些植物的反应进行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植物上,教学情境创设也就基本完成。

(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学生们生活经验可能不是很丰富,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们进入到课堂情境中。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们感受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具体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引导学生们从生活中提炼知识,分析总结之后可以在生活中应用。例如,在学习“基因本质”这一单元的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总结一下人类生命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让小组之间可以适当进行交流活动,研究不同的案例。很多医院在进行基因鉴定的时候,为什么可以判定孩子是父母亲生的呢?这种判定基于什么样的知识,遗传物质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都是可以引起学生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生活化教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适当引导学生们在正确的方向中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挖掘出生活和生物知识之间密切锻炼联系。这种引导过程也是增强学生们积累知识以及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课堂中主动思考也是主体地位得到尊重的表现。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本身是比较枯燥的,结合生活化的趣闻或者知识就可以让生物知识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三)加强课外实践的效果

对于生活化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延伸到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本身也是高中生物课堂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们有一个自由支配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能扩展学习领域,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可爱活动增添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环节。例如,在学习“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这一课的时候,学生们会对一些杂交物种进行观摩,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讲解一些本课涉及到的知识。适当的条件下还可以进行实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生物实验的过程,及时记录和总结可以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多多发言,大胆表达自己对结果的看法,如果有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让二者进行对比,带着疑问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光可以让学生

们多多巩固学习的知识还能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学习方面的不足,对这些问题处以更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完善和提升。

(四)让作业和生活紧密结合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教师想要让学生们有一个更好的机会了解生物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可以在作业布置环节进行二者结合。例如,在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家观察一下家里养的动植物,适当可以取一些样本进行观察,在学校实验课堂中观察出细胞具体的结构,再查询一些细胞生活环境的资料。这样的环节对学生们理解生物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家中环境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场所,教师让学生们从这样的环境中取样可以让学生们探究的过程中更容易结合生活常识进行思考。生活化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们提升自身的能力,这种作业布置就可以加强学生们的联系能力还能活跃其思维。

三、结合合作模式,加强创新思维扩展

生活化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生物知识趣味性的一面,和生活有更多的关联可以激发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具体生活中可以联想到生物知识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这也代表学生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活跃思维的状态下学生们可以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促进合作模式的运用。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主动联想这单元的知识和生活中哪部分可以联系起来,小组内讨论出一个具体的课题之后就可以进行思维扩展讨论,课堂气氛可以被很好的烘托。

四、结束语

11.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素材积累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习作教学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与想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势必就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写出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富含感情的作品。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作文教学定位就是习作,而如何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习作练习呢?素材的积累很重要。故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教材范例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模仿性观察。如在学习了《蚂蚁和蝈蝈》、《第一朵杏》等文章后,就可鼓励叙述选择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引导其做一个有关“动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并做好观察记录,而在学习了《夕阳真美》、《台湾的蝴蝶谷》、《美丽的南沙群岛》等文章后,就可鼓励学生去观察校园、公园与小区等生活场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其次,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从中观察到生活表象下的本质。就写作本质而言,只有在深入观察生活基础上,对其加以思索,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东西。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仅仅是引起到观察生活还是不够的,还引导其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观察事物的样子,思考“为什么”,一步步寻出事物本质,如从父亲的满头白发中,读到父亲的辛劳,从妈妈的话语中,读到母爱的伟大……最后,引导学生加强积累,随时观察生活。小学阶段作为观察习惯与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的时候,还需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随时观察,引导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观察每天发生在教室内的事情,并将每天观察到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定期交流。

二、体验生活,升华感情

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生活实际,学生才会有兴趣写,有了情感体验,才会写出真情。而课外实践活动也有很多,如调查、参观、游玩等,教师需具体结合学生的兴趣合理组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拓展生活视野,培养团结精神。如再开展关于“大自然的美”的习作练习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里游玩,而在游玩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如郁郁葱葱的树木、自由飞翔的鸟儿,明媚的春光……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回到学校后,再重新组合成一篇作文,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丰富学生作文情感。

三、再现生活,畅所欲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是他们体验社会的最好途径”,儿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亲身体验,来更加直观的表现出生活的赞美,而这种由生活而来的表达,则是最为真实的,也是生活化习作的最为关键的地方[2]。不管是习作,还是作文,并不仅仅只是一些词句的简单堆砌,而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是感情的一个升华。为此,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需鼓励学生深入生活,挖掘出生活中的可用素材,展开生活实践,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生活,鼓励其在习作中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只要是“有感情”的,都可以鼓励学生用文字书写下来,想必在这样一个毫无约束的环境中写出的习作,肯定是学生的有感而发,是学生对生活最为真实的体会。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畅想未来——我给未来的自己写日记”话题作文练习时,笔者首先将几张事先准备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告知学生照片中的人物是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让学生猜猜是谁?而后告知学生照片中的“她”如今已是一名教师,进而引出“同学们,你们是否有想过今天的自己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话题一经抛出,学生必然开展想象,今天的自己会在哪里,会做些什么?这时,笔者又顺势提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当有一天梦想成真的时候,你会在日记里记下什么呢?”以此来引导学生为“未来的自己”写日记。通过中这样一个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大胆思考,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总而言之,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认识到生活同课堂教学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进而鼓励学生在现生活,将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组成一篇有着浓厚感情的习作。

参考文献:

[1]郭海强.“让我们的习作在生活中成长”--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课外阅读(中旬),2013,(6):529-529.

[2]韩柳.小学语文中年级习作教学过程生活化策略的研究[J].赤子(中旬),2014,02:233.

作者简介:

12.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十二

1. 平时不善于积累题材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玩性大,忘性更大,所以,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管是有趣的游戏,生动的课堂,优美的大自然,也常常是熟视无睹,不屑一顾,没有记录与积累的习惯。到习作时,就会出现搜肠刮肚,无从下笔的窘境,因此,也就只好东拼西凑胡乱交“差”了。

2. 缺少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说: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课余生活枯燥,乏味,因为寄宿在学校里,每天除了学习之外,很少有广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而双休日、寒暑假又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如果不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又怎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来呢?

3. 课堂上没有激发兴趣、打开思维的大门

因为应试思想特别严重,习作又是一个漫长的提高过程,所以大多数老师都是让学生借鉴模仿,甚至背诵为主,而作文训练时,如果没有运用多种手段,没有选择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把作文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紧地联系起来,学生作文就没有兴趣,很容易产生“交差”的心理。

笔者认为,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开拓; 家庭及生活中实施的相对封闭式管理又限制了学生认知世界、了解大自然的自由度; 学生的任性、想当然又将生活中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直接熟视无睹或一笑而过。量变的过程不存在,又如何要求学生实现质变呢?

一、利用班主任与语文学科老师的双重身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本校是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这为班主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会观察、积累材料,选择材料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虽然我们的学生对外界生活接触不多,但其实每时每刻,学生们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找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写出内容充实,事例具体的文章。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留心生活中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主动地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如: 宿舍里的兄弟姐妹式的关爱,课堂上的你争我赶,课间的嬉笑玩闹……无一不是孩子们写作题材的来源。

二、利用生动活泼的实践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实践性活动本身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越投入,作文题材就越丰富,也越可能将事情写具体。因为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增加见闻、认真体验,才会有新鲜的收获,有真切的感受,也才会有倾吐的需要和欲望。这学期,我组织学生参加了许多活动: 设立了班级舞蹈小组,学生自编自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展了“十字绣”兴趣小组,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有了更深的感触; 班级小品组更是花样百出,选材于学校生活,在娱乐的同时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获益良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他们回忆叙述活动的进行情况,交流收获和感想,既活跃了思想,沟通了情感,又训练了作文。

三、大力推进儿童阅读,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

杜甫有一名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中可以看出,多读书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对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不能忽视的,阅读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在写作时得心应手,不至于无从下笔。学期初,我让学生从摘抄课内精彩句段开始,一段时间以后,再推荐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去积累课外书籍中的精彩段落,每周五,我都安排一节好段好句赏品课,学生纷纷拿出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进行展示,好多同学还不忘在后面加上几句自己的感悟,有些同学甚至进行仿写,或者和著名作家们进行赛写。例如,我班同学在学完萧红《祖父的园子》以后,还写了《我家的园子》,从谋篇布局到佳句妙语的运用,不乏大家的风范。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在习作时不在东拼西凑,如泉涌般自然流淌于笔尖。于此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于课外阅读的延伸,如笔者在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更注重于名著的导读,以便引起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从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入手,以诗词为影子,从王熙凤的名字讲起,引导学生品阅每一位人物独特的个性特点,感悟曹雪芹传神的人物描写。孩子们在品读《红楼梦》中引发了人生思考,懂得了人生的跌岩起伏,生活的变化多端,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四、督促学生坚持写好日记

要想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写日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日记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想写什么,想写多长,都由自己决定。只要让学生留心观察,勤于动手动脑,就有东西可写。所以说,日记是为学生写作积累素材的最坚实的基础。因此,坚持写日记,坚持写好每一篇日记中的每一句话,也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

“循环日记”是我为班级准备的一本记录本。学生每天用三言两语记上当天发生的有意义、有趣的事,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朴朴实实地写下来。这样每天注意材料的积累,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了。每天都进行的练习,还能够使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得到培养。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虽然学生习作时在结构及语言表达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在选材的范围、角度及深度等方面都有较明显提高,有几个作文水平能力强的同学,在老师及家长不作指导,受外界干扰的思维局限少,更能写出有自己风格的文章。

当然,这种教学方式由于选材比较广,不利于教师作篇章结构及语言文字方面的统一辅导。但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开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无疑起到了很大作用。

摘要:小学生认识世界局限性较大,尤其寄宿制小学学生因其生活环境所限,缺少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不善于积累素材,加之作文训练时,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编、抄、套”等现象比较严重。

13.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十三

盐城市射阳县外国语学校

夏锦云

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素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使作文教学更有效,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段的老师一直努力研究的课题。

一、转变观念,提倡“写实”。《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小学生的写作是表达与交流的需要,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因此,我们提倡作文要“写实”,走出“假、大、空”的怪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

1、提倡生活作文,抒发真情实感。高年级提倡“生活作文”,“生活”即“写实”。要求学生的作文必须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叙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内容空洞和一味地模仿作文选,更不能以成人化的、政治化的、甚至文学化的高要求来指引学生。我们必须“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觉来观察、审视生活,关注儿童的内心体验,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

2、突破传统束缚,题材自由多样。小学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我们不能以前人的“框框”来约束学生的写作。我们所看到的例文,如课本、作文选,都是经过挑选的精美的文章,大多是表现生活中“美”的、“好”的一面,这就使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阴暗面不敢去写,许多不合常理的话不敢说,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作文变得虚伪,显得不真实。学生心中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违背道德的、甚至的错误想法,这很正常,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表达出来,我们教师才可以合理地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学生写作的题材应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多样、有创新。

3、摈弃华丽庸俗,追求朴实文风。学生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力求通俗、朴实,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用词准确,就是好文章,当然用一些适当地修辞,增加文采也是必要的,这和堆砌词藻不是一回事。精确的用词、合理的修辞,应能增强文章的愉悦性,而不是使文章变得深奥难懂。对小学生而言,“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儿童的写作应该用儿童的语言,我们不能用成人的习惯来“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的作文具有儿童性格。

二、激发兴趣,有话可说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作文了;对学生来讲,最难怕的也是作文,有很多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首先要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不关心——对作文认识不足,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于己无关;(2)怕麻烦——他们说:作文难、作文难,讲到作文心就烦;(3)没词写——没有留心生活,不注意积累素材,没东西写;(4)没法写——有些同学虽然有积累生活素材,但不懂得如何写,从何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谈不上写出好作文。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试想一下,一桩很有兴趣的事,哪个不想去做?哪个又不愿意去做?要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因此,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激发者。

1、正确引导,树立责任心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就可以不要学习写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了解作文,通过实例说明作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如我们日常工作中要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农村有时贷款要写申请报告,工厂生产的产品要写广告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给亲友写信等等。写作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

同时我们还要学生想一想,如果没有写作,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能够流传下来吗?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如果没有文字的说明能够推广和应用吗?使学生认识到写文章不仅是我们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是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的需要。教育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明确时代赋予的重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然离不开写作知识),长大才能为建设祖国作出更大贡献,从而树立起学习写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2、“通阻开源”,逐步克服畏难心理。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产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的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我平

时注意了解学生,从日常接触中、从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作文的内容,让他们先说再写。这样他们要说的内容就多了,有的说“捉泥鳅”、有的说“采野果”、有的说“跳家家”、有的说“捉迷藏”……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这样贴近他们生活,他们就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逐步消除畏惧情绪。

3、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培养作文兴趣。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因此,在写作上,应该说 “成功是成功之母”。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特别要鼓励程度较差的学生。要树立他们进步的信心,把他们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稿件刊登,或推荐到红领巾广播站播诵等形式,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1)、引导学生阅读精美文章,领略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感情、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真实目的,要么描写自己对一处风景的观后心情,要么抒发自己对一个人的无比崇拜、敬佩之情,要么描写自己对一件事的认识与评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较为熟悉的人和事,做到按照自己的欣赏价值、敬佩程度、认识程度,写出自己心中真真实实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评所论,谈一家之言,表一家之风格,白一家之志向,从根本上避免空洞与虚幻,初步实现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实感受。

(2)、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作文或文章,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小学生一般都具有怕写作文的特性,教师尽量要在学生面前少谈或不谈作文的深奥与奇妙,尽可能的缩短中低水平同学与高水平同学作文写作的兴趣差距、信心差距,注意从学生心理上消除写作难的观念,在精神上鼓励全体同学的写作信心,在写法上着眼于培养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实力和写作兴趣,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学生尽早掌握创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选拔少数优秀小作者的创作范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大家的观察模仿能力,从模仿中实现自我创造。小学生具有跟着别人学习一切的本能,只要是教师选择恰当的范文让他们进行阅读,然后给予恰当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要领,他们就会消除对作文的神秘感,增加别人的作文与自己生活的贴近感,学习写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消除怕作文的不良感觉,从而产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技巧,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增强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评选出写作能力较好的一部分学生作文,进行一次较具规模的作文展览,让大家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同时选拔一定数量的作文,给予奖励,让中低水平的同学占有一定比例,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努力做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培养写作兴趣的有机结合,只有培养学生增强了写作兴趣,写作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提高,语文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持续日记,积累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为什么找不到作文的材料呢?一是还不会观察,二是较少参与实践,三是没有积累。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法。

1、回归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

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对此,叶老也常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自豪、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自由抒写,训练表达能力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 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小学生的习作,应注重生活体验的积累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并不要求学生能写出多优秀的作品,学生的写作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产生倾诉的欲望,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快乐。

3、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素材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节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习作素材既潜藏于课内,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于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资源既来自于我们相对静止的文本的挖掘,也来自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察觉与把握.这一切需要教师的慧眼。

同时我们也要开启学生的慧眼。要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在用常规的、传统的眼光看待它的同时,要学会独辟蹊径,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老师要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其中所潜藏着的不同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学会提炼素材、发掘素材。使他们学会如何将看似简单的事情写成好的文章的能力。比如,有一位同学自习课上突然呕吐。面对秽物,不少同学闪着身子捂着鼻子,而班长却不声不响,动手帮着把呕吐物打扫干净。针对这件事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面对同一种现象,会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假如你有一天也有困难是希望人帮助,还是乐意人躲避?就此要求同学们写一篇日记,结果这天同学们的日记都写得有声有色感情充沛。

4、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日记转入作文的练习,同学们因此懂得了记日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日记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这样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学生由于在日记中对生活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录,作文时选取材料就可以得心应手,所以,只要经过腹稿构思,就完全可以直接进行写作。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日记并不等于作文。日记重在记,记人物、记事件,记述清楚就行。而作文,重在 “意”,就是立意,不是堆砌材料,要把材料合理的加工、组织、安排,通过写文章让人明白一定的道理,受到一定的启迪。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通过写日记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受启发,再转变为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最好实践,应该在教学中加以更好地总结和推广。

四、分层教学,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1、以学定教,目标分层——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道理每个教师都很明白。但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运用起来,恐怕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就难在这一个“都”字。让每个学生都摘到桃子,如果用整齐划一的目标去要求,恐怕是永远也难以企及的。而目标分层恰恰就解决了这一难点。

我们先仔细研究了作文教学总目标之后,结合每一册中每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我又分别制定了每次习作的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这样,A、B、C三组分别确定了基本符合本组学生水平的习作目标。这样分层制定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他们学习基础的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发展水平过渡,使其能够“跳一跳,摘桃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习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教学目标制定后,在整个习作指导过程中都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因为这是他们要摘的桃子,如果连摘哪个桃子都不清楚,那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2、因材施教,指导分层——让我给你不同的帮助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教育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实施指导分层,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写作教学,以促进差异学生写作水平多层次发展,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本途径。为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习作”上,引导学生参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全过程。(1)选材分层指导。三组学生作文倾向能力不同,体现在他们对作文取材的把握能力上也是不要样的。一般来说,A组学生审题能力强,作文前不需要细致的辅导,讲得太多反而会束缚他们的思路。而B组和C组的学生则在选材上直接存在以下问题:思路不够开阔,选材不新颖;感觉没有什么内容好写;审题后选材离题等。那么对于这两组学生易通过集中指导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把握要求,先求切题,再求新颖。

(2)作文分层指导。对于A组学生,较好的做法是课前先让他们自主审题后完成作文初稿。教师初步批阅之后从中挑选一到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讲评,讲评起到两个作用:一是面向B组和C组,通过范文讲评指导本次习作的要求该怎样去落实,二是面向A组学生,指导在谋篇布局、文章立意、语言文字再还应怎样修改。通过这样的指导,再结合习作审题指导,B组学生的问题一般就解决了。对于C组学生,则还教师需在作文过程中加强巡视,个别辅导。

(3)修改分层指导。我们比较有效的做法是:A组,组内互批,互改和自改相结合。B组,请A组学生协助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C组,教师面批个别指导。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感觉到只要在习作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分层指导,就能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

3、以人为本,评价分层——成功再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要求人们尊重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以予人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人才能获得发展。作文分层教学正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通过分层指导已经使学生有了成功初体验。那么,实行评价分层,就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次成功的再体验,在进一步体会作文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作文的兴趣。分层评价要依据以下原则:

(1)科学性。学生的分层评价要科学合理,避免印象式、主观随意性。在分层施教过程中,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教师是比较清楚的,因此,评价中要实事求是,基础差的要看到他进步的地方,使之有继续努力的勇气;基础好的要指出他不足的地方,有继续改进的方向。

(2)灵活性。对各组学生的习作水平给予关注,根据他所在小组的习作目标来给予评价。对于在一定阶段内作文水平进步大的同学,要及时调整他的组别。不要小看这样的微调,对学生来说,这是对他努力的一种肯定,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鼓励性。批改、评价过程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写作的不同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所在层次的目标要求,就应给予肯定。在我班学生的作文本上,九十多分的作文是比较常见的,只要基本达到自己小组的要求就能拿到,有时候,我还经常以一百零八分、一百十分这样的高分来鼓励。每次有同学得到这样的分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那些平时作文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伴随着一个“九十八”分的成绩,会是多大的兴奋与自豪!我相信,这将激励他下次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取更好的成绩。于是,一个以分层评价为依托的良性循环便建立起来了,她将激励着学生从乐写逐渐进步到善写。

五、活动搭台,作文“唱戏”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个途径搭建展示学生作文的舞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因为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当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欣赏、肯定,这种正面激励将化作学生前进的内驱力,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好得多。那么,在班级中,怎样开展习作成果展示呢?以往的做法就是教师范读加上张贴优秀习作。应该说,这样的方法比较实用,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还不是最大,所以,同样是展示,同样是范文,形式多样而富有吸引力,这一点相当重要,教师要动脑筋搭建舞台,让学生尽情秀出作文的风采。

1、开展各类作文竞赛,像口头作文竞赛、征文比赛,现场作文竞赛等等,再分组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奖励。因为是分组竞赛,学生会觉得只要自己努力,获奖的希望很大,这就为他认真参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开展作文朗诵会。由学生挑选自己的得意之作,先分小组比赛,各推荐出优秀选手参加全班的比赛,使他们的作文能够得到充分地展示。而且,学生在准备自己的展示作文时,也是反复吟咏,反复动脑筋继续加以修改。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有好处。

3、开辟佳作园地。在班级的走廊的橱窗中,在教室的墙上,开辟出佳作园地,把平时发现的优秀作文、优秀片段及时进行展示,以供大家学习,这样做快捷高效,这对学生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4、出刊学生个人优秀作文集、优秀作文合集等。出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敢想也不会去想的问题。但是,当你告诉他们,一本优秀个人作文集就是一本书的时候,那些平时作文基础好的同学总会怦然心动,我班的周云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教师的鼓励下,在“出一本自己的书”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她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作文,总要做到精益求精。一学年之后,当她终于捧出一本凝结着自己心血的作文集时,成就感是别人所无法想象的,而她这样做的意义还在于使更多的同学也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这样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现在,我班已有近十位同学正在修改、整理自己的作文,希望也能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了。

5、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增强自信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6、向各级报刊杂志投稿。

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使学生的作文得到了展示,也使学生在展示的同时收获了自信。学生充分享受表达的过程,更享受成功的乐趣。这样一来,作文不再成为一件苦差事,学生还会不喜欢作文吗?

上一篇:初中政治结业考试试题下一篇:信仰力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