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地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12-01

关于深化地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1.关于深化地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深化水库移民安臵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湖南省是水库移民大省,全省已建成大中型水库434座。2013年在建大中型水库40座(其中正在实施移民安臵规划且已展开移民搬迁工作的水库20座、已完成移民搬迁安臵工作任务有待组织竣工验收的水库16座、年内完成移民安臵竣工验收的水库4座),总库容90.41亿方,总装机362.47万千瓦,年发电量98.13亿度,总投资182.692亿元,水库淹没耕地10.663万亩,涉及移民搬迁安臵人口14.67万人、生产安臵人口14.35万人;已提交实物调查细则的拟建水库8座,可以预见的移民安臵任务2万多人。近年来,我省水库移民安臵工作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在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上作出了贡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形成了亮点,在参与社会管理上体现了作为,但我们的移民安臵管理工作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我们对工作规律的认知以及我们的工作姿态和服务效能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还存在差距。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本文结合当前政策形势和我省工作实际,就移民安臵工作需要切实把握的规律性要素和对实务工作中凸显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就群众路线观念下移民安臵工作应当着力强化的几个管理节点进行了初步探析,供参考。

一、现行管理体制下移民安臵工作需要切实把握的基本规律

根据国家和省移民条例规定,移民安置管理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业主参与的管理体制。移民安置管理是移民工作的前端,是后期扶持的基础,是库区稳定的源头,具有政策性、专业性、社会性、复杂性、敏感性等基本特征。规律明则思路清,思路清则措施得力。要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移民安置工作的规律。

(一)利益调整是移民安臵工作的核心要素。移民安臵工作主要涉及项目法人、地方政府、移民群众三方利益博弈,各方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各有各的盘算,各有各的利益最大化预期。项目法人需要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为了控制投资,减少成本,可能在适用各类技术参数时就低不就高;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可能借水利水电项目搭“顺风车”,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投资;而移民群众为了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对安臵方式、补偿补助标准等方面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毋须讳言,移民群众是三方利益博弈中的弱势群体。可以说,移民安臵管理是各方利益博弈、调整、平衡的过程。实践证明,科学把握利益调整这一核心要素,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是做好移民安臵工作的重要法则。有例为证:桂东县沤菜水库,给进城移民提供的宅基地价格126.05元/m2,远低于同地段通过招拍挂确定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价格4000元/m2;长补标准也高于当地每亩约350kg稻谷的实际产量;石门县皂市水库在保证移民基本口粮田的基础上,实行 “三优、三不”(即在水源充足、耕地宽余、交通方便的地方优先安臵移民,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防汛重点区域、以前是血吸虫疫区的地方不得安臵移民)的安臵原则,在全省创立了“皂市模式”并被水利部移民局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介。但我们也要看到,移民条例实施以来,个别地方政府为上项目降低移民补偿标准,造成了侵害移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少数工程项目法人为了早日投产发电,在未进行移民安臵验收的情况下下闸蓄水,出现了“水赶移民”的现象;部分水库移民群众为了维护自身权益,集体上访、闹访常访的现象屡见不鲜,阻工堵路等极端事件也成为各级维稳工作的热点,不仅影响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也阻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移民安臵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调整分配各方利益,减少各方利益摩擦、冲突,是移民安臵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依法依规是移民安臵工作的根本出路。政策和标准是移民安臵工作的生命线。移民安臵工作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现行的政策依据和规程规范作支撑,讲求的是政策规范的稳定性、连续性、均衡性。鉴于利益调整和平衡的难度和复杂性,唯有依法依规说话办事才能赢得项目法人、地方政府、移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因此,移民安臵工作的成败,在于政策、标准的执行力,在于适用政策标准的原则性、合理性和维权性的高度统一。毋庸臵疑,精准把握和执行了政策、标准,移民安臵就能在和谐稳定的大局中稳步推进,在调处问题上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和协调空间。否则,移民安臵工作的进程就无所依循,甚至寸步难行。基于此,近年我局下大力气对移民安臵政策进行了完善,在提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安臵工作的意见》(湘政发〔2010〕9号)和《湖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安臵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湘政办发〔2011〕78号)的基础上,先后研究制订了涉及技术评审、实施管理等贯穿于移民安臵管理全过程的9个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了“2+9”移民安臵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上走在了全国前列,有力推进了我省移民安臵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我们也看到实际工作中,讲政策、讲程序、讲规范的地方,往往移民安臵管理抓得好,工程建设进度快,社会大局稳定。

(三)组织领导是移民安臵工作的关键所在。毛主席说,政治路线决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移民安臵政策的执行力在于组织领导,移民安臵工作的推动力在于组织领导,各方利益调整的协调力也在于组织领导。我省桃源电站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担当起实施主体、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的职责,县委常委会多次研究和调度移民安臵工作,及时化解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项目建设。反之,如果组织领导不力,再好的规划也实施不出好的效果,甚至在实施中变形走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前有的项目移民安臵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管理无序、协调不畅、推动疲软等现象,既影响了工作进度,又堆积了矛盾和问题。移民安臵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工作的外延宽泛,专业跨度大,涉及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等多项政策门类,只有把《移民条例》对县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的要求,贯穿于移民安臵工作全过程,落实到移民安臵工作各个环节,凝聚工作合力,构建协同机制,才能平稳有序地做好移民安臵工作,实现业主、移民群众和当地政府三者目标利益的共赢。

二、当前移民安臵工作中务必清醒应对的突出问题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只有科学研判问题,找准根源,清醒应对,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为此,我们于2013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一次全省移民安臵论文征集活动,发动基层查找问题,集思广益研究对策。共收集论文50多篇,涉及实物调查、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等工作节点,通过认真梳理、归纳和研判,我们认为当前移民安臵工作中需要应对和破解的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臵的问题。目前,少数地方、部门、单位在思想意识上仍存在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工程建设进度轻移民安置质量等认识偏差。有的地方为了上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降低门槛招商引资,往往压低补偿标准,缩减移民安置投资,损害了移民的合法权益;有的水电工程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未能给移民安置工作留有足够的工期,由此形成过渡期长、一再临时搬迁甚至

“水逼移民”的现象,引发移民群众不满情绪,甚至酿成恶性事件。以人为本,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是移民条例对移民安臵确定的首要原则。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为新起点,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将群众观念贯穿于移民安臵工作的始终。在移民安臵规划设计中,应坚持“三就三不就”的原则,即技术参数就实不就虚,补偿标准就高不就低,安臵方式就优不就劣,充分保障移民群众合法权益;在移民实施管理中,应坚持移民安臵与枢纽工程同步推进,避免因工程建设倒逼移民搬迁造成对移民侵权;在移民安臵验收中,应严格执行政策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确保规划落实到位、政策执行到位、移民安臵到位、权益维护到位。

(二)移民补偿政策存在差异的问题。补偿标准的高低是移民群众最关注、最现实、最直接、最期待的问题。当前,大中型水库建设仍然存在补偿政策不平衡的现象,这既有行业间的不平衡,也有地区间不平衡,更有行业内的不平衡,引起各在建水库间移民群众的相互攀比,有的甚至引发了强烈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利水电不同标准。水利行业规范遵循的是按“三原”原则补偿的政策思路和技术路径,而水电行业规范遵循的是“三原”原则+“行业规范强制性”的政策思路和技术路径。因而,后者的政策标准明显优于前者。二是同库不同标准。如沅水流域的托口电站,由于湖南省与贵州省的水库移民政策存在差异,不仅房屋、土地的淹没补偿标准存在不平衡,而且土地淹没线的确定也不尽一致(湖南省耕地采用两年一遇洪水标准,贵州省则为五年一遇)。三是大型水库与中小型水库不同标准。尽管土地、房屋的淹没补偿标准基本一致,但在基础设施配套、专项设施建设的投资安排上,大型水库通常高于中小型水库。四是同时期建设的水库不同标准。例如我省有的水库实行长效实物补偿的移民安臵方式时就显现这一问题,《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湖南省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湘政发〔2012〕46号)明确规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土地适用不同的征地补偿标准。加上不同地方政府在确定长补标准时的综合考量不一,以致各地在适用长效实物补偿标准上出现差别。有鉴于此,对于补偿政策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着力引导同时期同流域和同时期同地区的水库移民补偿标准要实现基本均衡,并督促不同时期的水库要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准确把握政策基点,从实际出发,以相应的技术参数为依据,兼顾物价上涨、土地类别等因素,确保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臵标准总体顺应民生保障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部分工程项目重后扶人口指标申报轻移民安臵竣工验收的问题。一些地方为超额争取后扶指标,以期通过后扶手段弥补移民安臵中的欠账,往往对申报后扶人口指标的核定非常看重,而轻视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阶段移民安臵验收的重要性和程序性规定。探究这一问题的成因有三:一是由于部分工程建设为招商引资项目,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给予项目法人承诺,在前期工作中即控制投资规模,降低补偿标准,致使移民安臵补偿补助大打折扣,移民安臵无法验收,地方政府也不主动申请移民安臵验收。二是个别地方在移民安臵工作中图简单省事,直接将移民生活安臵费发放至个人,导致移民安臵不到位,无法按现行规程规范和文件规定进行移民安臵竣工验收。三是有的项目对移民安臵验收意见所列举的问题整改不落实,以致一些应在安臵阶段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据此,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我们要引导督促地方政府和项目法人深化对移民安臵验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切实执行业经审批的移民安臵规划基础上,自觉申报各阶段性的移民安臵竣工验收。另一方面,各级移民管理部门,还应多向同级人大汇报,提请加强对水库移民工作的执法检查,重点督办移民条例实施以来未开展移民安臵竣工验收的工程项目,依法履行移民安臵竣工验收程序,确保移民安臵群众的各项权益落实到位。

工程项目建设临时工作机构取代移民职能机构依法履职的问题。当前,我省不少在建水利水电工程设臵了县级指挥部这一临时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移民安臵工作。尽管这种管理模式具有决策效率高、工作推动快等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由于指挥部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临时抽调人员,缺乏水库移民政策业务知识和移民安臵实践经验的人员占比大,容易出现决策不严谨,管理不规范,程序不到位,政策执行出偏差等情况,以致移民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全面保障,库区遗留问题多。二是由于指挥部往往带有“官本位”色彩,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在资金使用管理、工程招投标管理及项目实施过程中,极易产生随意性,难以保障干部、项目和资金的安全。三是鉴于指挥部属于临时性机构,没有法定的职能职责,责权界定不清,工作中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政策意识、责任意识不强,移民安臵就可能发生以直接发钱代替政策兑现的情况,导致移民生产安臵的预期落空。为做实民生色彩鲜明的移民安臵工作,我们有必要切实理顺移民安臵管理机制,优化工作职责分工,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增强政策执行力,营造移民安臵实施程序规范、政策执行精准、问题调处得当、资金管理有序、移民安臵到位的良好局面。

以农为主的安臵方式不能满足新时期移民群众对安臵方式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问题。农村移民安臵以农业生产安臵为主,这是国家移民条例规定的。因此,实行“以土为本、以农为主”的大农业安臵方式一直是我省水库移民安臵的主流。但是随着我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凸显,加上土地政策调整,征地的难度越来越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无地可征的现象。同时,随着国家加快城镇化推进步伐,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因而移民群众对安臵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需求。无疑,传统的农业安臵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单一的安臵方式也难以全面解决同一项目所有移民的安臵问题。基于此,我们要在移民安臵工作中融会贯通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紧密对接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充分尊重移民群众意愿,加强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生活安臵模式上要积极引导农村安臵与城镇安臵方式相结合;在生产安臵模式上要积极引导农业安臵、长效补偿安臵和二三产业安臵、农商复合安臵、自谋职业安臵等方式相结合,大力提倡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而异的移民安臵方案。

(六)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与新时期移民安臵工作不适应的问题。近年来,我省水库移民安臵任务异常繁重,加之移民安臵管理政策性、专业性、社会性和时效性很强,并兼具头绪多、节点多、情况复杂的特性,要圆满完成各工作目标任务,这就要求有一支政策水平高、专业知识好、调处问题能力强的移民安臵干部队伍。当前,工作能力不适应的问题在全省新建水库有关县市比较普遍。客观上由于新建水库上马前,地方干部大都没有接触过搬迁安臵工作,业务生疏,缺乏经验,加上水库建设期间屡屡衍生新情况、新政策、新问题,致使移民干部难以敏捷响应。主观方面也有移民工作者对业务知识的钻研、对规程规范的研读、对已有政策精准的运用与实际工作需要还存在差距。我省已认识到这一问题,近年来组织精干力量,集中精力先后出台了“2+9”规范性文件,并编制了《水库移民安臵管理工作概要》、《移民安臵管理工作实用手册》、《移民安臵工作知识问答》等业务读本,内容涵盖移民安臵工作的相关概念、基本特征、基本方针和原则、政策基点、工作程序等,对移民安臵管理实务工作形成一定的指导作用。下阶段,省、市、县三级将加强移民干部队伍移民安臵工作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实务操作等培训,切实增强政策观念和执行力,不断提高移民安臵工作团队的业务水平,以适应移民安臵管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同时,也要引导项目法人、地方政府自觉带头学习和执行移民安臵的政策法规和规程规范,在工作实践中自觉遵循并切实搞好协同配合。

三、群众观念下移民安臵工作应当着力强化的几个管理节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当前,新一轮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已经开始。大规模水利建设则必然带来建设征地和移民安臵的艰巨任务。面对新形势任务,如何调整工作姿态,消除工作短板,更好的担当民生保障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为了移民群众安居乐业、为了社会大局稳定的“三为”意识,坚持群众观念、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扎实做好下段移民安臵管理工作。

(一)突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导向,加强对确定移民安臵总体方案的指导。能否形成科学合理、群众满意的移民安臵方案,是关系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紧扣大政方针的导向性,并兼融新近出台的相关普惠政策来审视和评估移民安臵方式的合理性、移民群众的认同度,来指导、协调确定项目的移民安臵的基本方案。具体说,即贯穿“两个结合”的观念。一是在生活安臵方式上要实行农村安臵与城镇安臵相结合。一方面,对淹没影响较小、环境容量充裕的地方,应尊重移民意愿进行农村安臵。一方面,对淹没影响较大、移民人口较多、环境容量紧张的地方,要结合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文化素质的移民群众进城安臵。要认真消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土地和房产抵押、担保、流转机制,为移民进城提供原始积累;创新人口管理,顺应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趋向,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移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并为享受城市市民同等社保医保等保障政策提供措施安排。二是在生产安臵方式上要实行农业安臵、长效补偿安臵和二三产业安臵、自谋职业安臵、农商结合安臵等相结合,推行每户因人而异的多元化安臵模式。实行农业安臵的,采取调整耕地安臵移民,保证移民基本口粮田。同时,注重规划的科学引领,因地制宜安排和扶持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有利条件,并通过深入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供有效支持。实行长效实物补偿安臵的,在移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淹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被征用土地的产能折算成稻谷产量逐年进行补偿,或者以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进行补偿,切实保障移民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同时,辅之以就业技能培训,帮助移民走上就业岗位,实现由农民转身为产业工人。实行二三产业安臵和自谋职业安臵的,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移民就业创业的帮扶力度,引导移民走上务工经商的致富之路。

严格把控规划文本技术评审关口,坚守移民安居乐业和安臵区可持续发展的各项需求。移民安臵规划是移民安臵工作的蓝本,是移民安臵验收和移民权益维护的依据。移民安臵规划能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对接起来,能否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能否对整合部门政策、资金,合力助推城镇化建设,并对移民与非移民安臵作出相应机制性的统筹安排,是对规划体现科学性、融入以人为本理念、保障安臵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考量。因此我们在组织规划文本的技术评审中,应切实把握好几个民生保障的关键点:在生产安臵安排上,对农业生产资料配臵和非农生产安臵要强化“产业为先、产城相融”的规划理念,以突出特色主导产业选择为前提,充分先期论证,并与地方产业结构布局规划,与后期扶持产业规划紧密衔接,统筹兼容,为移民安稳致富提供保障基础;在建房区域安排上,应选择地质条件安好、自然环境优良、发展空间充裕、生产生活便利、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适宜区域;在建房组织实施上,要统一规划,突出地方特色,与当地传统、习惯和风格相融,并保障施建质量;在基础设施配套和专业项目复建上,要对接交通、水利、电力、建设和环保等部门专业规划,同步规划水电路、美化绿化和文化、生活场所微区位功能性需求等配套设施,完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专项设施;在社区社会管理上,要对教育医疗、培训就业、养老保障等措施做出安排,让移民尽快渡过城镇适应期,并推进基本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移民群众得到就业扶持、医保、社保等保障性制度的全覆盖,确保移民安臵区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同时,要建立健全维稳预警、应急机制,畅通政策、信息咨询和信访渠道,及时帮助移民解决实际困难,协调移民之间和移民与原住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从而积极有效地化解稳定风险,促进移民融入城镇生活。

督促移民安臵组织实施的有关各方履职尽责,全程推行“和谐征迁、阳光操作”的工作机制。鉴于移民安臵管理依托现行的移民工作管理体制为基本平台,各级移民管理机构要紧紧依靠政府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加强对移民安臵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确保“三个到位”。一是移民安臵工作责任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完善移民安臵管理协调和监管机制,促进地方政府、项目法人和设计单位等参建各方认真履行移民条例规定的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地方政府要切实担当起移民安臵工作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项目法人要主动参与移民安臵管理,根据项目资金计划及时足额拨付淹没补偿费;设计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谨细致地编制实物调查细则、移民安臵规划大纲、移民安臵规划,确保深度和精度符合规程要求,并全面履行现场设代的各项义务和责任。二是移民安臵政策宣传执行到位。安臵实施启动前,要重视进村入户宣传、召开户主会、设立宣传栏等形式的重要作用,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开展有效的政策宣传,确保移民安臵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安臵实施过程要实行阳光操作,要将事关移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补偿资金等事项实行全公开,以公开公正公平取信于民。此外,还应综合运用监测评估、执法检查、专项稽察等措施,加大遗留问题调处力度,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安臵规划落实到位,切实维护移民合法权益。三是资金使用管理到位。严格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坚持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的原则,按计划使用、按进度拨款,是规范移民安臵各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还须通过加强审计稽查,严格对移民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督管理,适时开展移民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专项检查,以防止挤占、挪用、贪污移民资金的现象发生。

(四)强化移民安臵验收管理,保障移民合法权益全面落到实处。移民安臵竣工验收是移民安臵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既是移民安臵管理程序性规定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移民政策和实施规划是否执行落实到位,维护移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屏障。因此,我们有责任严格按照《移民条例》和相关文件规定,进一步规范移民安臵阶段性验收和移民安臵竣工验收管理,并推行“四个不可”,确保移民安臵规划落实到位、移民安臵政策执行到位、移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到位。“四个不可”即对于不具备移民安臵阶段验收条件的,不可进行移民安臵阶段验收;对于不具备移民安臵竣工验收条件的,不可进行移民安臵竣工验收;对于移民安臵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可对大中型水库工程进行验收,不得下闸蓄水;对于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后2年内,未进行移民安臵竣工验收的,不可下达后扶人口指标,不超前兑现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五)夯实工作基础,提高移民安臵工作管理和服务效能。一是提升队伍素质。加强移民安臵工作队伍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训已显得十分迫切,我们应重点抓好国家和本省规范性文件的系统性培训,提高移民安臵工作团队依法行政、服务移民、和谐征迁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效率。二是加强作风建设。移民安置工作领域要以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工作理念贯穿于移民安置工作全过程,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重点抓好

“一库一策”调研,集中力量解决一批急难问题和遗留问题;三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加快移民安臵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可控性。四是抓实基础工作。要建立健全在建水库移民安臵项目资金计划、绩效考核、遗留问题处理等日常管理台账及移民安臵、移民人口档案等基本数据库,抓实移民安臵工作统计上报和政务公开工作。同时,要加强移民安臵资料档案建设,做好移民条例实施以来新建水库移民安臵档案资料的分类和归集整理成册,规范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以充分保证文档资料运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2.关于深化地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深入教师教育, 为学校注入强劲动力

我校提出的口号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 只有学生成才、教师有成就感, 学校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我校坚持以人为本, 将教育定位在关注学生的发展, 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以教改科研为先导,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以情境为中心, 营造成功的育人氛围;以发展为中心, 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以活动为中心, 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体验、感悟, 在实践中成长。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 为培养优秀教师, 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 为培养研究型教师, 学校建立了校级名师长廊, 分列在整个办公楼的走廊内, 以先进教师的成功事迹影响全体教师, 引导教师的自我成长。

第二, 在校本培训方面, 我校建立了校园论坛, 包括“师德学习”“班主任管理”“同读一本书”“百家争鸣”等板块, 促进教师的学习与交流。学校还利用网络资源, 在校园网上开设读书专栏, 由学校规定教师应读的篇目及读书量, 要求教师每周在留言板上写下不少于200字的随笔。随笔必须是教师的真实感想, 不得抄袭, 若发现雷同学校将严肃处理, 去年向教师推荐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在阅读之后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留言板上不仅印下了他们与名家思维碰撞的火花, 也扩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第三, 在课堂教学方面, 我们曾对69位教师的授课进行了记录, 并在各教研组一一加以评议。教师们互相评价, 指出优点和不足, 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为教育带来生机

为了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 以感情引路, 让“无情”的管理变成“有情”的接纳, 让师生充满幸福感。我校建立了“校园之星文化甬路”“名师长廊”, 让榜样引路, 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师生努力奋斗, 鼓励教师走学习之路、专业化研究之路, 激励学生走全面发展之路。如今, 以“校园之星文化甬路”和“名师长廊”为代表的文化长廊已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第二, 以激励性的语言打造校园文化。依照这个思路, 我校的校园文化牌融入了人文关怀, 例如, 垃圾箱边的警示语“垃圾入箱”换成了“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的温馨提示, 校园内去掉了“不要”“禁止”类的标识, 师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着、收获着。同时, 为了让校园标语更具有激励性, 我校在语音室、图书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科技室、实验室等多个专用教室添加了文化口号, 各个口号都带有本学科的教育特点, 例如粘贴室的标语是“胸存沟壑描七彩, 手执丹青贴斑斓”, 剪纸室的标语是“巧手剪乾坤, 方寸展异彩”。用激励性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从而起到良好的文化育人作用。

第三, 更新各班的“班级文化墙”, 建立成功林、成才苑, 让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 让更多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建立成才林的教育立足点是“欲成事先成人”, 让学生学会做人, 在林中栽种几百棵树苗, 为班级设立“理想树”, 为学生设立“成人树”, 并以学生的姓名为树木命名, 在每个学期末评选出“阳光文明星”“阳光规范星”“阳光乐学星”“阳光智慧星”和“阳光特长星”, 并颁发荣誉证书, 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感悟学校的“树人”内涵。建立成才苑的教育方向是“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 学生人人都有潜能, 个个都能成才。为激励学生勤奋进取、发展特长, 各班在每学期末评出三名特长星, 并颁发荣誉证书, 以此激励学生发掘潜力、发挥特长、努力成才。

三、采用梯度评价, 激发学生的活力

我校的梯度管理内容保留了以前的德、智、体、艺术、科技、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之处是梯度管理突出了阶段评价, 并做到日日记录、周周评价。具体评价方式如下:以班为单位, 每周组织学生评选各类星级学生, 得到一定数量荣誉星的学生可在月底的评价中升级为“月光星”, “月光星”再通过努力达到一定的标准, 从而获得“阳光星”的称号。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追求“阳光星”, 特以学生的姓名为校园的花木命名并长期保留, 这成为学校一道美丽的景观。晋级式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充满着挑战与激励, 各级别的荣誉成为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 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 这种多元的、梯度式的评价方式能时刻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过去, 追求更高的目标。

我校在制订评价规则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改变了以往大而化之的管理方法, 按照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分成若干个评选小组。每个小组有五至八人, 每周在各个小组中评选出“文明星、规范星、乐学星、智慧星、特色星”各一名, 学生只要日常表现优秀就可以加星, 违反校规校纪的要按规定扣星, 加星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星级荣誉。新的操作规则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 机会都是均等的, 评价标准也是明确的, 如给品德表现良好者授予“文明星”, 给遵守校规校纪表现良好者授予“规范星”, 给学习表现积极者授予“乐学星”, 给课堂考查优异者授予“智慧星”, 给在科技、演讲、体育等文化活动中成绩优异者授予“特色星”。分组评价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了自信。

另外, 在梯度管理中我校还注意到了利益链接, 即充分挖潜教师的“内隐动力”, 将学生评价融入学校的整体管理规划之中, 使学生管理与教师利益实现对接, 改变过去教师与学校管理脱层的局面。利益对接引导班主任争做智慧型班主任, 对班主任实行星级管理, 改变了过去的制度压制, 通过政策引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 让教师自觉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利益链接不仅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发展, 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评价, 鼓励师生共同发展、实现进步。

四、打造班级文化, 关注学生的成长

我校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教育的核心, 学生一旦置身于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 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循序渐进中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文化是学生展示特色的重要平台, 表现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个性方面。我校围绕“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管理原则, 鼓励学生自主设立班规、班训, 将班级读书、写作、艺苑采风等栏目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 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班主任在打造班级文化时也推行了不同的措施:有的班主任借用文化墙展示学生的特长, 建立了风采树和心愿树;有的班主任将学生的照片贴在成长树的每片树叶上, 开展“我要做一片美丽的树叶”活动, 加强爱班教育, 借助文化墙加深学生的“班荣我荣、班耻我耻”观念, 使班级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关于深化地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三

一、当前学校廉洁教育活动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据调查:2005年以来,学校开展的廉洁教育活动,应当说师生对此有一定认识;各学校党组织也摆上了工作日程,取得初步的阶段性成果;但发展不平衡,且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校内外一些人仍存在着模糊认识

1.“与学生无关”论

有人错误地认为,腐败是发生在大人身上的行为,而不应该从小孩身上去做文章,不能“大人生病,小孩吃药”,应“头痛医头,脚痛治脚”。

2.“影响成绩”论

据了解,当前部分学校及家长很担心学校进行廉洁教育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特别是高考冲刺阶段,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怕影响升学率,因而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廉洁教育活动的进程。

(二)在内容和方式上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虽然各学校中在廉洁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比如开设廉洁教育课堂,设立廉政书架和廉洁文化教育橱窗专栏等。但因时间短,其针对性不强,缺乏新意,并不能被学校师生接受。

(三)在活动的实际效果上不很明显

一方面,学校廉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有少数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廉洁教育效果。

(四)要妥善处理教育改革与学校廉洁教育问题

今年部分省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改,如何把廉洁教育科学合理地充实到教材中,是一个十分紧迫而现实的战略课题,应引起有关领导和专家高度重视。

二、深化学校廉洁教育活动今后必须加强的几项工作

(一)学校廉洁教育活动要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突出重点

各学校开展廉洁教育活动要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和广泛性。从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看,受教育者既包括教职工又有学生。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特别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掌握一定权力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那些由于分工而掌握不同政治资源、行政资源、学术资源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教职工。当然,对于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青少年的廉洁教育更应具有层次性,其中对党员、共青团员应提出相对应的要求。

(二)要积极探索学校开展廉洁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思路方法上做足文章

学校在实施廉洁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坚持按照青少年成长规律和特点,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保持连续性、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坚持“三个结合”。

首先是坚持廉洁教育与各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今年部分省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改,以此为契机,把廉洁理念充实到课本教材中,可通过课堂主渠道,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修课。要把它渗透于学校政治思想、法制纪律、公民道德等教育之中;渗透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同时,还可利用纪念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等尽快建立各类廉洁教育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教育。

其次是坚持廉洁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学校可充分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如在学校走廊、礼堂大厅安排廉洁事迹展览,张贴廉政警句;通过校园广播站、校报、黑板报开办廉洁文化教育专栏;用影视、录像、幻灯、图片等宣传廉洁文化教育等。要遵循“寓教育于活动中”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洁教育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育效果。

最后是坚持廉洁教育与开展法制教育相结合。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浓厚氛围,法制教育活动的实施也能有效地促进廉政文化教育的开展。因此青少年学生只有从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修筑成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要加强学校廉洁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强调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加强在校青少年廉洁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的一部分,不仅是我们学校各级党组织和政工干部必须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要工作,而且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1.进一步加大有关学校廉洁教育的宣传力度

广播宣传、新闻媒体、出版发行等部门,要从政治角度、战略高度来看待加大学校廉洁教育的宣传力度工作,着力提高全社会民众的思想认识。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还可以起到“小眼睛盯大眼睛”的影响家长作用。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廉洁教育。

2.要在建立健全廉洁教育长效机制和考核体系上狠下工夫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工作研究,要积极探索其特点和规律;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项工作,着力构建具有教育系统特色的惩治和教育预防腐败体系。要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学校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要大力加强学校反腐倡廉建设,围绕学校招生、基建、采购、财务、科研经费、校办产业、后勤服务等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领域,关键部位,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监管。

3.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家庭与社会协调联动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初步形成“三位一体”青少年廉洁教育网络体系,切实提高青少年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

4.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用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师生,营造有利氛围各地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教育系统腐败案件查处力度,并适时公布一些典型案件,起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廉政文化进学校,促进学校廉洁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4.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四

法院文化制约着审判决策的形成,决定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平,影响着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支配着法院工作人员的思维、判断和行为选择,是法院群体的灵魂。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企业单位探索企业管理文化浪潮的兴起,一些法院也就如何建设法院文化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2010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全国法院文化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时期。可以说,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当前各法院在对加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优秀法院文化应具有的功能作用、法院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及如何抓好法院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下面,笔者就谈一下在这几个方面的几点浅显的想法。

一、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推进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包括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政治改革的必然趋势。经过改革开发以来三十多年的健全、完善和修改,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当前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无法可依的问题,而主要是执法和司法环节存在的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问题。法院作为重要的司法部门,加强其文化建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法核心价值观深入法院体系每个人心中,不断提高法院管理水平和法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善司法活动,提高司法水平,推动整个司法系统的司法文明建设,进而维护法律权威,推动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

(二)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十七大提出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以来,历次党代会都对如何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提出了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更是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深刻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社会从政治上讲是一个法治社会。法院作为重要的司法机关,是整个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机关部门,决定了其文化建设必然也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法院在法治社会中的作用决定了法院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 的地位极其重要。

(三)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突显期。如果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甚至会使党丧失执政地位。法院作为维护公平正义、解决矛盾纠纷的机关,通过加强其文化建设,使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和执法为民的宗旨进一步深入法院工作人员内心,落实到每个案件,必然有助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是法院“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有效途径。先进的法院文化氛围,能提高法院工作人员自我管控能力,激励他们敬业、创新,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能将法院工作人员身心凝聚到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能加强法院体系与群众的互动,进一步树立法院良好形象。

二、先进法院文化应有的功能作用

(一)约束管理功能

先进法院文化应有的约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约束功能。相对于法律、纪律、制度等主要针对法院工作人员行为的约束,法院文化更偏重对人员思想的约束。关于这一点,最高院王胜俊院长有一个重要论述:“文化约束相对制度约束而言,是一种软约束、一种内在的约束、一种无形的约束、一种更高层次的约束。制度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在队伍的教育管理上,无论法律还是制度都有达不到的地方,文化却能起到全方位的作用。”二是凝聚功能。先进的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的粘合剂、润滑剂,它一方面会增强干警对法院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凝聚人心,另一方面,它能增进法院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提高效率,从而扩大整体效应。三是激励功能。先进的法院文化一方面会增强干警的职业荣誉感和崇高使命感,另一方面能在干警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比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拼搏奉献,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干警个人作用。

(二)纽带桥梁功能

先进的法院文化不应是法院系统内部的封闭的文化,而应该是法院系统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文化。通过互动,法院系统把自己的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在长期

审判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展现到群众面前,增强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并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虚心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吸纳好的意见建议,实现法院自身的发展。

(三)引领导向功能

法院是法律工作的第一线单位,法院干警是最接近法律的职业之一。相对法律条文的抽象难懂,群众对法律的认识首先是直观的,就是看法院对涉及这一法律的案件是怎么判的,司法干警(包括法院干警)是怎么做的。从这一点来讲,先进的法院文化不仅要使全体法院干警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更应该做好宣传鼓动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其榜样标杆作用,做维护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引领者。

三、法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和规律特点

当前,尽管从最高院到基层法院,都把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位臵,加大了建设和发展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个法院系统来看,法院文化建设的现状还是相对滞后的。这个“滞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法院文化建设进程相对于法院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所滞后。如前文所讲,法院文化应是维护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引领者。就这一方面来看,法院文化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作用。二是相比其他行业文化(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来说,法院文化建设起步晚、水平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我国的历史决定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文明的国家,过长的封建历史导致我们缺失现代法治的历史渊源和积淀,没有真正法院文化的历史传统。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英国从十七世纪末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法院,美国、法国等也于18世纪末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法院,最晚的德国、日本也于19世纪下半叶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法院,而我国直到20世纪初清王朝覆灭时,仍没有形成现代意义的法院。虽然建国后我国及时提出了“以法治国”等方略,但传统封建社会的“人治”思想仍然影响深远,法院文化建设所需“法治”思想的“土壤”贫瘠的状况还未得到彻底改善。

法院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必须要把握其规律特点,否则就容易走弯路、犯错误。

(一)长期性与艰巨性

法院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是由文化的特性决定的。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是社会历史的积淀。一种文化的形成,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上千年的时间。同样,建设法院文化,不是最高院下个文件,各级法院开个会学习一下、开展几个活动,然后总结一下就能建成的。它需要法院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几年才可能见成效,十几甚至几十年才能形成规模。特别是法院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需要对法院长期实践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精神层面的东西,然后还要把它应用于实践,用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成效,如此反复,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行业特殊性

法院文化建设的行业特殊性也可以说是目的差别性。许多行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但每个行业发展文化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学校发展文化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探究学术真理;企业发展文化是为了加强管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建设法院文化是为了促进司法公正、维护法律权威,进而推进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是由法院的职业性质决定的。法院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机关,担负着居中裁判、维护公平正义的任务,这决定了法院文化不但不同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行业文化,甚至与其他国家机关(如检察院、公安局)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三)相似性与差异性

我国是实行统一律法的国家,法律的统一性决定了法院文化建设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某一地方的法院文化在搬到其它地方后基本还是能适用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建设法院文化时,可以借鉴吸收法院文化建设好的单位的经验。就这一点来讲,我国法院文化建设与美国等实行联邦制国家的法院文化建设是不一样的。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一些民族自治地区可以对某些法律进行变通实施,这决定了法院文化建设存在地区、民族差异,要求我们在借鉴别人的经验时要充分考虑地区、民族文化差异,不能照搬照抄。

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措施

同其他所有文化一样,法院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体要经历物质基础建设、制定完善制度、形成行为习惯、深入内心思想以及发展完善等几

个阶段。下面,笔者将依据法院文化建设的阶段划分就如何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目标特色是前提。如果法院文化建设没有科学的定位,毫无目标,就会导致随心所欲和盲目混乱。在建设法院文化之前,法院全体人员特别是领导者要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深入思考,对本院文化建设的目标特色进行科学定位。目标特色定位的内容有很多,如有的法院比较注重学习型法院建设,除了办好图书馆、阅览室之外,还鼓励工作人员考取在职研究生学位,并举办学术论坛,每年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少篇等;有的法院比较注重廉洁性建设,多年来无一人在廉政方面发生违纪问题;有的法院比较注重业务质量,案件按审限结案率高、发回重审率低;还有的法院比较注重便民服务方面等。在进行目标特色定位时要做到统筹兼顾,即在整体推进的同时,要突出其中某一项或几项作为重点推进。目标特色定位可以采取开讨论会、调查问卷、举办论坛或开展辩论比赛等方法进行。

(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是基础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法院文化中比较直观、比较感性的内容,也是法院文化建设在短期内就可以见效的内容,更是形成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环境氛围上要充分体现法律威严庄重的特点,无论是法庭等办公场所的建设还是配套设施的建设都要注意这一点。从2000年开始,最高院对法官制服进行改革,取消了肩章和大檐帽等军事色彩较浓的服饰,将法官制服改为法官袍和西服式制服,就是法院物质文化在配套设施方面的一大进步。二是要注意抓好信息化建设,建好局域网、开通互联网,利用数字化监控系统把法院、法庭与法官之间联成网络,实现庭审远程监控、观摩学习异地化,不但能节约资源,更能促进庭审透明规范。三是要做到以人为本,法院工作人员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长期在一个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工作,不可避免会造成精神上的压抑,这就需要法院搞好蓝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多功能健身房、卡拉OK室、棋牌室、心理咨询室等场地建设,缓解他们压抑的精神。

制度文化建设也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好激励机制。通过健全完善绩效考评标准形成优者奖、差者罚的绩效考评奖惩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形成能

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通过了解关心干警身体、家庭等基本情况形成人文关怀机制。二是要健全职业培训机制。通过引导干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干警自我培训机制;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庭审观摩、研讨会、法官论坛等形成法院培训机制;通过鼓励干警考取在职研究生学位等形成依托国民教育的培训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宣传机制。通过发工作简报、办文化走廊、宣传栏等加强内部宣传;通过邀请相关机构、相关人员参加旁听,参加相关活动加强定向宣传;通过向互联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稿,举办面向社会的普法宣传,扩大在全社会的影响。

(三)外化于行是必经阶段

行为文化是建设法院文化的必经阶段和关键环节。法院文化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功能作用,不是看其物质基础是否完善,也不是看那些写在纸上的制度是否优越,而是要看法院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看法院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要求只有落实到法院工作人员的行为中,才算是真正发挥了其功能作用。至于如何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经验。一是领导垂范。一个组织的文化往往刻有领导风格的强烈印记,其成员的行为习惯也往往反映着领导的习惯与作风。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所效”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还在建设中的法院文化能否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是否身体力行,亲自实践。二是典型启迪。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有一种强大的辐射力,可以使人产生敬爱感,能吸引人、引导人去摹仿。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评选“三零法官”、“人民放心的政法干警”等活动,发掘典型事例,树立典型人物,通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颁奖典礼以及发布学习倡议等引导法院干警去学习典型。三是反面警示。通过组织观看本院审理的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组织学习上级关于违法违纪人员事例的通报,教育法院干警心中要始终有一盏警示灯、有一条红色高压线,不该做的坚决不能做。

(四)内化于心是核心工程

内化于心是指法院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深入法院干警内心,对法院文化所要求的,干警发自内心地支持。正如王胜俊院长所讲:“文化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形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文化建设的最高标准,只有内心思想境界达到由“要我怎样”变为“我要怎样”时,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才算“圆满”,文化建设才达到最高标准。而让文化深入内心是最难做到,也是文化建设最核心最关键的,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要让全体干警的思想都达到“我要怎样”的境界,就要加强督促引导,督促的方法可以采取对工作行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抽查、举行理论考试等。这样可以强化干警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直到文化在脑海形成思维定式。

(五)不断创新发展是应有之意

法院文化并不是一旦形成就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发展、随着法院实际情况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的、发展的、兼容并包的文化才可能是先进的文化,固定不变的文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走向消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推进,社会就会对法院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这时,法院文化就要适应社会需求,自觉把新的要求吸收进来,形成新的法院文化。

作者:文广源 参考书目:

陈维福 胡卫平《当前法院文化建设探究》 卢富茹《对法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法院文化建设:构成、意义及运用》(作者不详)《对如何提升法院队伍管理水平的理性思考》(作者不详)唐时华《法院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困难及对策》 《法院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作者不详)《法院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心得》(作者不详)王萍萍《关于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思考》

《加强基层法院文化建设 提升法院发展软实力》(作者不详)徐某《浅析基层法院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廖策《我国企业管理文化发展途径探究》 《新时期法院文化建设之我见》(作者不详)《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

5.关于小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五

新课改以来,我不断尝试采用双向五环的模式上课,力求达到高效,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困难重重,难以控制的还是学生怎样做怎样说,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怎样使学生大胆展示,勇敢质疑和补充,上好一节课,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搞好小组建设,小组建设的好,就能上一节完美的课。

1、小组责任培训

高效课堂关键是小组培训,小组培训要不断强化,是每位成员知道双向五环的模式上课的流程,清楚每位成员的职责,知道每位成员的任务,强化小组意识,形成竞争机制,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反映迅速,不拖泥带水,是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

2、小组展示培训

培训小组展示,包括站姿,规范口令语言,文明展示,进行合理分工培训,也要经常强化,是小组熟悉展示口令,展示流程,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互助意识的培训

要让优秀生知道,教会学困生,可以深化自己的知识,提高能力。不但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还会帮助自己提高成绩,同时也要给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培养学困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能力,强化团队意识,互帮互助意识,营造小组成员间你追我赶得的意识。

4、健全小组评价机制

对于小组间的竞争要及时的给予积极的评价,提醒学生运用他们的合作技能来进行自评,以促进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深度。小组自评侧重于组内个体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通过他人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时行为表现方面的反馈信息,并经过反复对照,使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不当的行为得到纠正。这样就可使每位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发展,能够朝着小组期望和教师期望的合作目标迈进。

6.关于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六

专业论文

关于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人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企业行为文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释了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 行为文化;影响因素;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047-03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人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和员工文化素质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开展,关系到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开展和经营活动的成效。

1企业行为文化的内容

企业行为文化包括企业家和领导群体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以及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都应有一定的规范。在规范的制定和对规范的履行中,就会形成一定的企业行为文化。

1.1企业家和管理者群体

企业家行为展现的是企业领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家往往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移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中,对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与企业命运休戚相关。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它所具有的分层次、多环节、授权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者群体,管理者群体的作用在逐渐增强。企业家个人的作用逐步弱化,但是企业家特别是富有魅力的强势型企业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力在中国现实环境中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行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家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1.2企业模范人物行为

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企业的模范行为可以分为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和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两类。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标准是,卓越地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某个方面;一个企业中所有的模范人物的集合体构成企业的模范群体,卓越的模范群体必须是完整的企业精神的化身,是企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是企业模范个体典型行为的提升,具有全面性,因此在各方面它都应当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

1.3企业员工群体行为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当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普遍为员工群体所认同和接受,并自觉遵守、实践时,才能形成企业文化。员工群体行为即是指各类员工的岗位工作表现和作风、非正式企业活动和业余活动等。由于员工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创造效益,他们往往因为在一线与客户、供应商打交道而充当企业形象的直接代言人,因此,员工的行为往往被视为企业整体行为。因此,员工群体行为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同时,企业价值观的实现也最终体现在价值观能否贯彻到这些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当中,能否贯彻到他们的日常操作和服务行为活动中。

2影响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

影响企业行为文化的相关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经营理念

企业价值观的通常表现是经营理念,经营理念反映企业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企业行为的基本取向。是企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物关系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由于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认识内外环境的方法和对内外环境所持有的态度,因此,它从企业的利益观念出发,通过企业利益目标的驱动来决定着企业包括的经营行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和非经营行为在内的各种行为表现,以及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方向。所以,它对企业行为文化具有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导向作用,并且,决定着企业行为所产生的最终利益结果。

2.2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作为集彰显企业现代文明、企业个性化独特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企业所追求的卓越目标于一身的组织群体意识,它昭示着企业内部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与责任。从企业使命的角度看待企业的利益与责任。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必须把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前提下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作为基本的使命之一,离开了经济利益,企业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因此,企业精神必须符合和服从企业的使命,每一个企业成员都要自觉地认同和践行。由于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成员的意识,所以,它会指导和决定着企业及职工的行为。

2.3企业家及管理者的行为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他们承担着企业责任而相应的掌握企业的权力,使其具有领导的权威性。他们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是企业文化生成的重要基因,往往主导着企业文化的特质和风格,并制约和引导着企业文化的个性和发展,尤其在企业初创和企业文化形成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海尔的 CEO张瑞敏及其领导集团所创造的海尔文化,开创了中华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先河,培育了海尔精神和海尔人,因此,领导者和管理群体所具有的企业意志就决定了企业的整体行为; 领导者和管理群体成员中的个人行为就会影响到职工的行为。

2.4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

企业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企业经营和职工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运行和保护企业财产与职工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向企业内部所有成员传递着四种指示性信息,即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和干到什么程度。它以刚性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化的规定内容来约束和限制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尽管规章制度缺乏柔性的人本管理色彩,但是,它对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具有极大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控制与限制作用,为职工消除不良行为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5企业传统与约定俗成的风气

传统与约定俗成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传统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与交往中形成的一种非组织性、共同认同的好的社会和企业风气,并且具有传承性与惯性,它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习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培育了中国人的气质和性格,也培育了中国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约定俗成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被共同认定而形成的习惯和行为。因此,企业传统和企业内部的约定俗成以一种潜规则和潜意识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影响到企业的行为文化建设。

2.6企业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是企业行为的直接诱因。这些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它会对企业的决策、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企业的经营活动等有直接切实的影响。中国肉食品加工行业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使得所有的食品加工企业把诚信、安全和责任放在了首要考虑的位置;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制造行业尤其是外贸依赖性的企业经营模式开始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从长期来看,外部环境也是不断改变的。企业在做出管理决定时,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因素并根据变化适当做出调整。

3加强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3.1以先进理念引导全体员工的行为

员工的价值观念是行为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支配人的行为。因此,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观念问题。企业应吸收、借鉴先进企业的行为理念,并注意总结和提炼自己的行为理念,不断丰富对企业发展具有意义的行为意识,形成完整的、适用于不同对象和不同工作的行为意识体系,并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使全体职工的所有工作都能受到相应的行为意识的支配。企业文化理念提炼之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贯彻、体现、反映这些文化理念,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行为。

3.2以行为规范化动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范化运作是指构建行为文化要善于细致发现,挖掘员工中好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做法经验,科学地将其升华为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执行的行为规范来推广实施。通常而言,员工对行为文化有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由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因此,在加强观念引导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规范,来支撑价值理念体系,并起到约束行为的作用,使他们的行为活动自觉符合企业的价值取向,通过把行为准则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行为规范体系。

3.3以制度强化为保障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制度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工具,最根本的依据是制度具有刚性特征,文化本身则是软性的,是没有强制力的。如果企业不能为新理念与行为的推行提供一种可靠的、持久的、刚性的推动力,而只能寄希望于员工个人的自律,其效果一定是难以保证的。行为文化的建设恰恰就需要在外部为员工提供一种刚性的推动力量,一种阻止员工沉迷于原有习惯的力量,一种鼓励员工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和养成新的行为习惯的力量。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培训、岗位责任、考核评价、人事管理等相关制度,不断推进行为文化建设。

3.4以模范人物的影响力带动出企业的共生英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范人物的行为对职工的行为具有影响作用,因此,要做好培养与树立典型工作,既要培养个体典型,也要树立群体典型,通过以点带面和典型群体的不断扩大,在企业中形成人人学习、崇尚、效仿模范人物和模范群体的风尚和约定俗成的风气,使广大职工在向模范人物和群体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千百次的学习与模仿,养成良好的行为,进而,使每一名职工都成为企业同生存、求发展的企业共生英雄。

3.5从点滴着手,做到长期坚持

行为文化的实践不可能立竿见影,在坚持做好精神理念宣传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从点滴做起,要坚持不懈,以点带面,积少成多。将现场行为规范运作推行至基层每个场地、每位员工,逐步实现企业精神理念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逐步消除倡导文化与实际行为的偏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本丰田用了20多年的实践从抓合理化建议入手,引导员工献言献策,不断优化改良形成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现场管理方式推动了其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7.关于深化地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改革教育体制, 推行弹性学制教育

弹性学制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改革。弹性学制也叫学分制, 它是以学分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 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 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分就可以毕业, 像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就是典型的学分制教学模式。弹性学制教育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中统一培养规格、统一教学计划、统一集中管理的现状。它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 自主地选课学习、安排学习进程, 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 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学习上的优惠措施与便利。例如, 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 我们可以让他们多学些技能操作而适当降低理论课程要求;有的学生中专毕业后有继续升学的打算, 学校便提供相应条件, 帮助学生充实文化基础课教育;有的学生因参加工作要暂停学业或需要半工半读, 学校允许他们分阶段完成学业。推行弹性学制教育, 学校可以取消“留级”制度而改为“留科”制度, 考核未合格的课程, 允许学生带科升级, 给予重修的机会, 这对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起到较好作用, 学生不会因一两门课程不及格而放弃学业, 它促进学生量力而学, 坚持修满学分, 取得毕业证书。对于在校学习期间修满学分确有困难的学生, 肄业离校后允许通过参加学校的培训、社会的自学考试或技能等级考试获得学分, 鼓励其最终完成学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他们选修第二专业课程或提前选修后继课程, 修满规定学分可以缩短学习时间提前毕业。只有实施弹性学制教育, 才能真正做到“让优秀的学生提前毕业,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加修第二专业, 让对其他学科充满兴趣的学生有机会修读其他课程”, 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二、优化课程设置, 实行模块式教学

由学年制向弹性学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要对现有的职教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改革, 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优化。因为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忽略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市场定位对职业人才的客观需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而我们的教材内容特别是专业课的教材内容却是一成不变或十年一变, 经常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改革。首先, 鼓励教师, 特别是专业课教师,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模块教学的需要自编教材。其次, 建立一套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依据的新的课程体系;打破现有的专业框框限制, 按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进行专业整合, 设置不同的学习模块;教学计划按专业大类来制订, 同一大类的专业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各专业大类的教学计划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原则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岗位课程三个学习模块。

(一) 全力改造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模式

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的, 一是为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 二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打基础, 三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深造打基础。这三方面的作用都非常重要。因此, 文化基础课可分为三大模块, 即公共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提升发展模块。对于各专业学生来说, 需要有一个文化基础教育的公共平台, 即公共教育模块;对于不同专业学生来说, 文化基础课的具体内容要求各不相同, 这是专业基础课模块部分;对于一部分学习基础好、学习优秀的、有升学和进一步发展愿望的学生来说, 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求要提高, 这是提升发展模块部分。文化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应按公共教学需要、专业教学要求和深化提高需要设置为三个不同模块, 学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发展趋势, 选择具有个性化的课程组合。如物理课, 一般专业的学生可按照公共模块教学要求进行学习;而电子电器、机电维修专业的学生要选择专业基础课模块学习;高职班或学习优秀的学生要选择提升发展模块或专业基础课模块与提升发展模块组合的学习。这样,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发展趋势, 重新构建学生的文化基础, 因材施教,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二) 进一步细分专业课模块

专业课模块可根据各专业的技能强项及实用性项目再分若干小模块。在这一模块教学过程中, 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是:第一, 淡化理论教学, 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第二, 根据市场定位、社会需要, 更加合理地设置模块。要不断地增补新的模块教学, 同时还要不断地更新旧的模块教学内容。第三, 中职学校可以效仿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 开展中职学校精品模块教学的评选活动, 以此加强和促进实践性教学。同时通过开展精品模块教学评选活动, 树立各学校的品牌专业形象。

(三) 在就业范围较广的专业中设置专门化方向课程模块

每个专门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从事一定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是专业课的延伸, 如各种职业技能上岗证的培训与考试等。它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需要而开设的专门化方向课程, 是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前, 在选择了专业之后, 同时又具备了精通一门专业化岗位的职业能力, 这对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改革考试制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考试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它主要是用来了解、检查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 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自我检验。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和促进的作用。而现有的考试制度多数仍采用以笔试考、闭卷考为主, 考核方式简单, 缺乏对学生认知程度的综合性评价, 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的考试与评价制度进行改革。

(一) 转变观念, 对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常用“两头小、中间大”的所谓成绩正态分布来表明我们的教学效果是正常的———这其实是很不正常的一种认识。正如前所述, 考试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检查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 我们为什么不希望看到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通过考试验收后有90%以上的同学能得到满意的高分数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 哪些知识该记住, 哪些知识一定要记住, 而且教师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验你们是否记住了。因为它的前提是教师要对这份考卷认真负责, 考卷里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对他们将来的学习或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不要在乎考卷的难与易、考试内容的多与少。我们应该为全班有90%以上的学生获得90分以上的高分而感到欣慰, 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收获的教学效果。

我们甚至可以设置重考制度,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通过重考, 获得满意的高分数, 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考即每次考试后, 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 (包括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 , 可以申请重考;重考成绩仍不满意, 允许再次申请重考, 直到学生对考试成绩满意为止。这样做虽然会加重教师负担, 但能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提高教育质量。

(二) 改变考试方式, 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办法

目前考试方式基本上是单一的闭卷考试, 这显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也不利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我们应改变这种现状, 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如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闭卷考与开卷考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等;要强化平时测试, 凸显考试评价对教育的反馈功能, 彻底摒弃以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一学期学业成绩的片面做法;要拓宽考试渠道, 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种社会培训和考核、获取的各种证书等, 能与考试科目相关或相近的, 可通过申请获得该科目的免考资格。总而言之, 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一种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试综合评价体系,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之所在。

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教师队伍, 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也是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所以学校要鼓励教师, 特别是专业课教师, 积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培训、专业技能等级考试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等, 获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同时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 注重专业课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实践及行业技术活动, 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或直接参与技术革新, 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这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企业实践, 逐步扩大专业教师在行业中的影响, 培养一批在区域或产业圈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牌专业教师, 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提升教学质量。

8.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误区;建设途径;几点建议

企业文化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由企业领导者所提倡,且为企业多数成员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为本企业所独有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的总和及其在经营活动和产品中的反映。

一、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的价值和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二)缺乏以人文本的文化

中国企业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把握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生活上关心员工,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三是以满足员工的需要为根本,致力于员工的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只有第三层次的以人为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显然,能达到第三层次的必定是企业中的佼佼者,但确是寥若晨星。

(三)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纵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缺乏明显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四)中国企业缺乏对“品牌资本”的认识

我国企业在品牌文化建设和研究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许多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停留在打造品牌的层面上,品牌文化的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品牌文化存在的许多缺陷,如品牌文化内涵的老化、企业品牌文化的开发深度不够等。

二、建设富有成效的企业文化的途径

笔者认为要建立的有效企业文化,需要端正认识,在有了正确的经营理念之后,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要让员工“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到”,从“被动执行”到“价值认同”到“自觉自为”。

(一)企业文化要能够“看得见”

企业文化要出现在公司的各个角落,要注意时时宣扬和阐释公司的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理念。

(二)企业文化要让员工“感受到”

文化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文化只有“落地”才能发挥效用。文化的“落地”有以下几点方法:一人力资源部通过有目的公关活动和广告宣传,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特别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二将公司核心价值观在公司各类活动中传达给员工,这样有助于营造一种强大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行为。

(三)企业文化要让员工“自己做”

1.先“品尝”文化

文化塑造的关键是让员工改变观念,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行动起来。要改变这种情况,除了要积极进行沟通和培训外,重要的是必须让员工行动起来,即使是带一定强制性的,但必须按照要求做,也就是进行“文化体验”。

2.其次是体会和感悟,总结和提升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让员工“尝一尝”之后,让大家说出文化的“味道”。企业领导要在组织中进行文化的深化,从而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使企业文化得以提升。

3.最后是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行为

文化塑造关键还在于让员工形成新的思维模式,自觉、自愿地认同企业文化,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三、现阶段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创新型文化的建设

中国企业已经发展了30多年了,目前企业文化的发展缺乏创新,而创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笔者认为对企业文化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除员工中普遍存在的满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树立企业员工主动求变、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二是营造員工争强、“数一数二”的经营文化。

(二)重视人才文化的建设

企业应重视人才文化的建设,应提高人才观念,改善人才调配,更新管理方式,重视员工培训与人才对事业发展的要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倡导尊重人、使用人、培养人、造就人的人才观,把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以员工自身发展促企业稳定发展、以企业长远规划引导员工终生职业规划的全面发展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就不会丧失已有的优势。

(三)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要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尊重人,尊重人是基础;二关心人,关心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关爱;三爱护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的交流,是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培养人,培养人是关键;五调动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最终的落脚点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四)提高企业对品牌文化的重视

未来的企业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品牌文化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竞争,任何一家成功企业都靠着其独特的品牌文化在市场上纵横捭阖,结合中国的现状所我们更要推进品牌文化的建设。

首先,从企业实际出发,将企业文化与品牌创建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从企业文化出发,以自己的文化底蕴唤醒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意识,吸引消费者的现实消费需求。

最后,从品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出发,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把文化财富转化为企业竞争的资本。

四、结束语

我们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种种误区,所以我们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优秀的文化传统,学习国外先进理论,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培育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瑞鹏,刘玉普.浅议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之路[J].现代商业,2008,(20).

[2]王丽华.中国企业品牌文化的问题思索[J].现代商业,2008,(23).

上一篇: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总结20下一篇:云南省建水县民族中学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五 高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