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

2024-07-10

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精选8篇)

1.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一

《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第一时 [题名称] 了解技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通用技术》程开设的背景;

2、让学生了解《通用技术》程的实施及评价;

3、让学生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

4、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史。[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 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注意问题] 分组学习,以强扶弱,互助学习,共同进步。[学习时间]

时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通用技术》程开设的背景

1、国际技术教育进展状况

英国:《国家程》中就有《设计与技术》程

要想成功地在明天的社会里与日本、德国及美国竞争,我们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富于创造性的年轻人。假如今天的教育是落后的,那么明天在国际上的表现也将是落后的。——撒切尔夫人(英国首相)

美国:《2061计划》五大领域中“技术”是其中一方面 “所有这一切使得要让人们理解并适应现代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从个人的角度,人们可以为自己选择用于工作或家庭的最好的产品,可以适当地使用和进行操作,在发生故障时能进行排除,从而获益。从社会的角度,受过教育的公众会更好地利用各种机会使有关技术利用方面的决策更加理性和负责。”

2、我国基础技术教育现状

一直以学校强调学术性的程,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对技术型的程开的比较少,特别动手能力强的开的更少,如以前的劳技也是在余时间以第二堂的形式来开设的,这样一来拉开了我们与其它国家的距离,在我国经常出现先进设备开发出来了,我们购买进来后不会用或功能用得很少。

3、社会发展对新程的要求

(1)、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国家不仅要有领先的科学,还要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同时要求国民具备越来越高的技术素养。这就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加强技术教育。

(2)、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技术程的开设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提高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3)、新程中的技术教育应既区别于专攻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区别于强调劳动的德育功能加上技能培训的传统的劳技程。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它的内容需要现代化,需要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教育接轨。

我国的通用技术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它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1、二、《通用技术》程的实施及评价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2时)

通用技术开设背景、时安排、教学评价。(技术、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设计)布置分组(4人1组)第二章

设计的基础(3时)作业:读三视图制作模型 第三章

怎样进行设计(时)引入纸桥模型设计 第四章

制作(3时)纸桥模型设计 纸桥模型制作 交流、优化、评价 作业:镜框设计 第五章

设计的交流与评价(1时)镜框 考试(1节)

三、技术的起源

出示一幅图片人类祖先(光身赤脚)正在思考,介绍人类祖先当时的生活环境:天寒地冻、野兽出没、食物缺乏、一到晚上只有月亮或星星照明,生活条极为恶劣。设问:这种自然条下人类祖先在想什么。

问题一:如何遮身御寒?解决办法:起先把大片的树叶串起来穿起来,后来把动物的皮毛穿起来,到织布到现代各种各样的衣服,从而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配合图片)

问题二:如何获取食物?解决办法:起先从自然界中去获取,可以食用的果实、树皮、树叶、动物等等,后来对一些植物进行了种植,从而有了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产生,有一天闪电雷鸣引起森林大火,烧死了一些动物,发现吃起很香,而且很卫生不会生病,从而有了烹饪加工、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配合图片)

问题三:如何抵御野兽、捕获野兽?从而有什么样的技术的产生。(工具制造技术)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技术产生和进步都是起源于人类改变自身生存条、改造自然的愿望,满足人类的某些需求。分析:下列技术主要满足人类的什么需求? 制陶技术(煮食和存放食物)、摄像技术(保存历史资料)、建筑技术(解决人类住的需求)、印制技术(印制资料方便交流)

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我们一般看到技术就会想到科学,“科学技术”是用得比较频繁的一个词组,但最早技术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它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而现代技术则是更多地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实现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愿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存在某些自然现象,从而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明和创造并改造世界,技术是方法和手段。相反,某些技术发明也促成科学原理的发现。技术和科学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

五、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一)技术发展史

1、石器时代

距今2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已在使用工具,那些工具只是用石快制作出来的,只起到简单的作用;到1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有了比较精细的石头工具,有了栽种和饲养,人类由游牧生活改变为定居生活,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出现了铜器和铁器,实现了技术的第一次变革。

2、中国的四大发明(1)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人类技术史上一大事。但旧中国在上面写上的是许多不平等条约。(2)印刷术:宋朝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现在活字印刷已被电脑排版印刷所代替。

(3)指南针:在航海和航空起着重要的作用。

(4)火药:点燃后在瞬时能产生极大的威力。中国发明的火药,外国人把它制成武器来侵略中国。

3、技术的第二次变革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

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促使了第一台用蒸汽机带动的火车,大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时代。

4、、技术的第二次变革是计算机的发明和近十年来高速通信网的发展

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并且导致了的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1946年第一台高速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发明成功,先后经历了晶体管、集成电路,到现在的微处理器(286、386、486、86、赛扬、奔腾、迅驰)。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主要以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换技术发展为主要标志。

(二)案例分析:计算机及网络对人类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计算机及网络对人类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实现了远程教育、网上交流、信息搜索、网络商务、网络会议在线交易、远程管理、网络社区、网上办公、远程医疗等等。网络时代存在问题:(1)使人沉迷其中P9(2)不良信息的传播(3)网络时代远离现代人的几事:户外运动(整天对着电脑)、收到鲜红的玫瑰(网上发个玫瑰、手机发个彩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天可以打18个电话,聊3个小时的天)、好好地吃一顿饭(如果是生意人,在吃饭的时候也是收集信息,或谈天或打电话)。

对技术要科学的使用,能促进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带来灾难如:火药、原子能、农药P9。

六、堂小结

我们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技术的作用和地位,将有助于我们今后能正确地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消除技术的一些负面影响,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末来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布置外学习与实践] 内容:了解当今最新技术成果P10。补充资料:

寒暄口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邮政时代:见信如面。此致敬礼!电话时代:你是哪位?他人不在!呼机时代:速回电话!

手机时代:你在哪?哦,打错了!

网络时代:你是谁?男的还是女的?(网络时代人的双重性格)

后网络时代:有人吗?你是人吗?

(高智能机器人的产生)

2.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二

1 建筑石膏的技术要求

建筑石膏是以β型半水石膏为主要成分, 不预加任何外加剂的粉状胶结料。其产品标记顺序为:产品名称、抗折强度、标准号。例如, 抗折强度为2.5MPa的建筑石膏标记为:建筑石膏2.5 GB9776。

《建筑石膏》 (GB9776-1999) 规定, 根据建筑石膏的主要技术指标可划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等三个质量等级, 并要求它们的初凝时间不小于6min, 终凝时间不大于30min, 其他技术性能指标应满足规定要求。

2 建筑石膏的技术特性

2.1 凝结硬化快。

建筑石膏水化迅速, 常温下完全水化所需时间仅为7~12min, 浆体凝结硬化很快。建筑石膏凝结硬化快的特点可使其施工速度快, 使用操作方便, 从而使其生产周期短, 更适合于大规模连续生产。在使用石膏浆体时, 若需要延长凝结时间, 可掺加适量缓凝剂。常用缓凝剂有0.1%~0.5%硼砂、0.1%~0.2%的动物胶 (经石灰处理过) 、1%亚硫酸盐酒精废液等。

2.2 硬化后孔隙率大、强度较低。

如上所述, 由于在使用时建筑石膏中的实际用水量要比水化所需水量多1~2倍, 多余水分蒸发后会形成大量孔隙, 其孔隙率可高达40%~60%。因此, 建筑石膏制品的表观密度较小 (400~900kg/m3) , 质量较轻, 导热系数较小 (0.121~0.205W/ (m·K) ) , 具有较好的绝热性和吸音性。但较高的孔隙率也使得石膏制品的强度较低, 为提高其强度, 可掺入适量纤维或其他增强材料。

2.3 体积稳定。

建筑石膏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不收缩, 还略有膨胀, 一般膨胀率为0.05%~0.15%。这种微膨胀性, 不仅避免了干缩开裂, 还可消除浆体内部的应力集中, 使其硬化体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可采用锯、钉、刨、钻、粘等施工工艺。其微膨胀性还可使其硬化后具有良好的外观, 并使制品表面光滑饱满、尺寸准确, 从而可制成图案花型复杂的装饰构件、形状各异的模型或雕塑。

2.4 不耐水。

石膏浆体随内部水分的干燥逐步硬化, 孔隙率高, 且具有很强的吸湿性, 吸湿后水分能使晶体粒子间的结合力减弱, 强度下降, 其软化系数仅为0.3~0.45。若长期浸泡在水中还会因二水石膏晶体溶解而引起溃散破坏;若吸水后受冻, 还会因孔隙中水分结冰膨胀而引起崩溃。因此, 石膏的耐水性、抗冻性都较差。为提高石膏制品的强度与耐水性, 可加入适量的水硬性材料 (如水泥等) 、活性混合材料 (如粉煤灰、磨细矿渣等) 及有机防水材料等。

2.5 防火性能良好。

石膏制品本身不可燃, 而且具有抵抗火焰靠近的能力。当石膏制品遇火时, 其中的各种水分会逐渐蒸发, 它们会在制品表面形成水蒸气幕, 可有效阻止火焰的蔓延, 而且水分蒸发后的石膏制品还能基本保持其原来的结构和强度而不会丧失其使用功能。通常制品的厚度越大, 其防火性越好。

2.6 具有一定调湿作用。

由于石膏制品内部的大量毛细孔隙对空气中水分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在干燥时又可释放水分。因此, 当它用于室内工程中时, 可对室内空气具有一定调节湿度的作用。

2.7 装饰性好。

石膏硬化后, 可产生洁白、细腻和平滑的外观, 加入颜料后还可形成各种丰富的色彩, 而且其色泽也很稳定。当制成不同的形状时, 可制成各种典雅美观的建筑装饰制品。

此外, 当采用不溶性硬石膏 (Ca SO4Ⅱ) 时, 其制品还具有较强的耐火性和抗酸碱侵蚀能力。对于其抗水性较差的缺点, 可以掺加适量高炉矿渣或经高温煅烧的高岭土加以改善。

3 建筑石膏的应用

3.1 粉刷石膏。

粉刷石膏是由建筑石膏或由建筑石膏与无水石膏 (Ca SO4Ⅱ) 二者混合后, 再掺入外加剂、填料等制成的气硬性胶凝材料。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面层粉刷石膏 (M) 、底层粉刷石膏 (D) 和保温层粉刷石膏 (W) 三类。

3.2 石膏板。石膏板的品种很多, 主要有纸面石膏板、纤维石膏板、石膏空心条板、装饰石膏板等。

3.2.1 纸面石膏板。

纸面石膏板是以建筑石膏为主要原料, 掺入纤维、外加剂和适量轻质填料, 加水拌合而成的料浆, 浇注在纸面上后再覆以上层面纸制成的板材。在生产过程中, 料浆经过凝固形成板芯, 再经切断、烘干, 使板芯与护面纸牢固地粘结在一起。

3.2.2 纤维石膏板。

纤维石膏板是以建筑石膏粉为原料, 以各种纤维 (纸纤维、玻璃纤维等) 为增强材料, 并掺加适量外加剂制成的石膏板材。当在其芯层中加入矿棉、膨胀珍珠岩等保温材料时, 还可加工成三层或多层保温性能的板材。

3.2.3 石膏空心条板。

石膏空心条板是以建筑石膏为主要原料经加水搅拌、浇注、捣实、凝固、养护、抽芯、脱模、烘干制成的断面中部带空芯的板材。石膏空心条板中的空芯多为圆形空芯, 为提高其强度、耐水性, 降低自重, 通常加入适量的改性材料。

3.3 石膏砌块。

石膏砌块是利用石膏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实心、空心或夹芯的砌块。其空心砌块有单排孔和双排孔之分;夹芯砌块主要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轻质材料为芯层材料, 以减轻其质量和提高其绝热性能。

3.4 石膏装饰制品

3.4.1 装饰石膏板。

装饰石膏板是以建筑石膏为主要原料, 掺加适量纤维增强材料和外加剂等材料后加水搅拌而成的均匀料浆, 再经浇注、干燥模制而成的板材。根据其表面状态及性能的不同, 装饰石膏板又分为平板、孔板、浮雕板、防潮平板、防潮孔板和防潮浮雕板等多个品种。

3.4.2 艺术装饰石膏制品。

艺术装饰石膏制品包括浮雕艺术石膏角线、线板、角花、灯圈、壁炉、罗马柱饰、灯座、花饰、雕塑等。它是以建筑石膏为主要原料, 掺入适量外加剂和增强纤维, 并加水拌和成料浆, 再经浇注成型和干燥硬化模制而成的石膏制品。其产品形状与花色丰富, 仿真效果好, 成本低且制作安装方便, 可满足建筑物对室内装饰部件的各种外观要求。经过适当的防水处理后, 还可制成满足室外装饰要求的各种艺术装饰制品。

参考文献

[1]齐亚南.现代建筑装修工程常用材料与工程施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10.

3.制度、技术与企业性质 篇三

关键词:制度;技术;均衡价格;企业性质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11-0050-05

一、零交易费用假定与科斯的企业性质观

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谈到,“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① 也就是说,在零交易费用条件下,无论产权的初始界定如何,经济行为主体将通过无成本的讨价还价和交易活动最终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状态,制度因素和生产组织形式对经济绩效不产生任何影响。零交易费用假定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这一貌似简单的范畴却囊括了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关于市场机制有效性论证的基本前提和结论,同时化解了来自现实经济事实的各类冲击,为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新的基础。我们知道,新古典理论的前提在于一系列连续可微的外生性技术向量、要素和产品的稀缺性和可替代性、最大化目标假定和边际分析方法。这些前提假定实际上也设定了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通过对要素与产品进行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率(效用)的比较,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生产技术替代和消费品替代,这种选择与替代结果同时也改变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和相对价格,最终达到新古典一般均衡效率状态,表现为各种要素单位报酬均等于其边际产值,要素所有者实现私人成本(收益)内敛。上述过程并没有考虑经济运行的制度因素,“技术选择”是生产者行为的最主要内容。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垄断、公共产品、道德风险等外部性现象,背离了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基本特征,致使人们将批判的焦点集中于新古典理论理想化的假定前提与其现实解释力之间的矛盾。面对传统新古典理论的困境,科斯引入零交易费用假定,其意义首先在于保护了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内核。零交易费用假定在维护以往理论关于市场机制有效性论证成就的基础上,成功化解了传统经济自由主义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正如斯蒂格勒所指出的,只要确立交易费用为零假定,即使是垄断者也将按照完全竞争的市场方式行事;公共产品、道德成本的存在并非市场失灵的原因,而恰恰是市场发育不充分的结果,在零交易费用条件下此类具有外部性特征现象将不复存在。然而,科斯的目的并不仅限于对新古典理论特征的概述,科斯引入交易费用分析的根本意旨在于用这一新的理论范式为经济自由主义传统奠定新的基础。正交易费用世界里企业制度的现实存在成为科斯佐证其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合理性的工具,科斯希望通过对企业组织的性质讨论,将制度因素纳入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构架。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对新古典厂商理论提出质疑:既然生产可以按照相对价格关系自发调节,而价格机制又是如此完美,为什么还存在企业这种区别于市场的经济组织方式呢?科斯的解释是,价格机制的运作并非没有成本,恰恰相反,有时这种成本是如此之大,以至使市场机制失去作用,无法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佳状态。科斯延用新古典理论的边际替代分析方法说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制度边界:“在企业内组织更多交易,成本可能上升更自然,有一个点必须被达到,那就是说,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主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②

二、价值理想状态与马克思的企业性质观

马克思探析企业性质的思想进路与科斯极为相似,马克思也是从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的理想绩效状态入手,开启了对企业这一生产组织制度的性质分析。马克思在其价值决定论中阐释了价格机制运行达到均衡状态时的基本特征。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假定:(1)社会总产品在结构与数量上的整体供求平衡;(2)存在私有制和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专业化分工;(3)每一分工领域中的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且生产者之间存在生产技术水平差异。在封闭的商品经济中,排除竞争、技术变迁、生产组织形式等因素,我们可以构设一种社会总产品的静态供求均衡状态:此时,在同一生产部门内各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加总,恰好与社会对该生产部门产品的需求总量相一致,这样,尽管部门生产者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差异,但所有的私人劳动都能根据一定的比例关系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并可用劳动时间统一度量。马克思经济学中这种社会总产品供求平衡理想状态,既是一种社会劳动总量在各生产部门内得以恰当配置的效率状态,同时也是每一生产者凭借其私人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获取等量价值回报的公平状态。

那么,在上述理想状态下,哪些因素决定了每一生产部门内社会劳动量的配置呢?马克思认为,当一个生产部门处于不同的技术状态时,等量抽象劳动在该部门内配置,所产生的产品数量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在考察部门平均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依照部门使用价值的市场需求数量来确定部门内抽象劳动的最佳配置量。技术水平决定了在部门内投入抽象劳动的产品产出效率,而市场需求则设定了部门产品成其为价值产品的数量界限。马克思用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体现部门平均技术水平和部门产品的市场需求数量。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部门产品供求均衡作为默认前提,侧重于反映部门生产单位产品的平均技术水平。它是部门内所有劳动者个别劳动时间相对于各自产品数量的加权平均数③,用公式表示为:

T1=Σti·qi/Σqi(1)

相应地,此时部门应当配置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满足部门产品供求均衡的使用价值数量分别为:

T2=Σti·qi(2)

Q=Σqi(3)

通过上述关于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关系的描述,马克思使技术因素成为他的经济理论的内生变量,技术这一中介也成为我们理解市场与企业关系和马克思的企业性质观的关键:一方面,在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上,技术水平与部门产品数量这个变量的内生化,建立了价格波动、价值量决定等宏观经济指标决定的微观生产者行为基础,个别生产者的技术水平以及由技术水平决定的产品数量分别构成他参与部门产品价值决定的条件与权重,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函数;另一方面,在与企业组织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基础上扩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是生产者参与价值决定、适应价值规律要求的必然途径,也是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的本质意义。尽管马克思在价值理想状态将技术因素内生于理论模型,但这一静态均衡排除了技术革新、生产者间竞争等因素对部门平均技术水平的影响,也暂不考虑生产组织的制度因素。一旦通过分析资本总公式矛盾回归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打开企业“黑箱”,上述两方面因素将成为马克思企业性质解释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企业在性质上兼具有技术创新方面的一般意义和因资本组织所产生的制度特点。

从技术意义上看,企业内要素组织的自觉有序性特点有利于技术创新与应用,这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更好适应价值规律作用的不确定性要求的根源。“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④ 以企业方式进行生产,同等数量的劳动者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将大于他们分别单干后的产量加总,从而在既定市场份额中占据较大比重。这意味着企业可凭借技术上的优势确立参与单位产品价值量决定的权重优势,这是企业生产方式适应价值规律要求的一个重要表现。企业的技术优势根源于其组织结构特点——如集中劳动、在统一意志指挥下组织有序的一体化内部分工等——渗透着企业权威的自觉意识,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与应用提供了可能。这既是企业与作为无意识自发力量的市场价格机制的区别所在,同时也是企业与市场联系的基本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一定时期人们应对价值规律不确定性表现的自觉能动适应机制。

从制度特征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企业组织安排的整体有序性并非来自劳动者的自觉意识,而是源自资本的权威,渗透着资本家的意志,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特点使局部个体工人在劳动技能上陷入片面、狭隘状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须通过“总体工人”和相应的生产资料有序系统中得以体现,而这恰恰是资本的存在形式。马克思认为,这一制度特征造成企业无法满足基于技术的理想绩效要求。首先,企业中权威意志的支配范围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受资本规模的制约,组织内生产的有计划性与市场竞争的自发无序状态同时并存;其次,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是企业组织把握价值规律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却必须诉诸资本家的自觉意志才能得以实现,资本为了获取技术优势不断扩大积累,这将导致“对抗性分配方式”,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再次,逐利是资本的本性,资本对有利投资场所争夺的结果,形成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以“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为条件的现实制度均衡,偏离了以部门平均技术水平为基础、代表着社会需求恰当满足的价值理想状态。

三、马克思与科斯探析企业性质逻辑的比较

科斯与马克思都从代表市场机制作用的理想一般均衡状态出发,从生产组织与市场价格机制的关系入手分析企业的性质,都将人格化“权威意志”视为企业的重要特征,并通过“权威意志”在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的作用解释企业的性质。但很明显,两者在技术、生产组织的制度形式等方面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就企业权威把握价格机制的可行性基础和必要性意义而言,在企业性质解释上,科斯认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⑤ 企业组织形成有利于减少“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我们发现,科斯只是用企业与市场两种组织机制的成本比较说明企业组织形成的意义。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关系并不改变新古典意义上各要素的均衡价格体系以及相应的技术关系?事实上,引入交易费用后,科斯的理论讨论不得不在两个层面上同时展开:一者是目标层面,即所要“发现”的相对均衡价格体系本身,这是在零交易费用假定下,最大化目标的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各种要素和产品比较和边际替代,最终达到一般均衡状态,该均衡状态的标志是各要素的均衡价格与其边际生产力贡献相等,并存在相应的满足上述条件时各要素间的技术关系。目标层面讨论的基础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约束给定、行为主体的最大化目标以及技术条件的外生性假定。在零交易费用条件下,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终将导致要素均衡价格体系,但在正交易费用条件下,这种均衡价格体系只能停留于一种潜在的可能;另一者则是方式层面,即在“发现”相对价格的方式选择上,究竟是通过市场机制还是通过企业组织才能够以更少的“定价成本”发现相对价格与各要素的贡献率差异。方式层面的讨论基础在于存在正交易费用,科斯默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价格机制和企业都可以完成各要素一体化组织,只不过两种一体化方式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交易成本差异。

我们注意到,在企业性质解释中,科斯仅仅是用定价成本比较,即从方式层面上说明企业的意义。这似乎意味着,企业组织的形成并不影响理想均衡状态下价格体系及技术关系。在企业规模扩张中,只要企业和市场两种定价机制都是充分竞争的,且可自由替代,企业家(权威)就可以根据要素组织内定价成本与市场定价成本的不同,决定究竟是以企业一体化形式还是以市场讨价还价形式完成要素交易。而一旦确立定价机制,我们只需要依据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主体最大化目标和外生性技术关系等假定条件,就可以得出要素的均衡相对价格体系,此时,要素单位报酬(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力贡献。也就是说,定价机制的选择与更替并不能改变要素相对价格体系本身。只要给定生产的技术关系和要素稀缺性约束,实际上就已经设定了目标层面上最优技术安排和报酬分配的潜在可能,余下的只是实现机制的问题。按照科斯的逻辑,在无摩擦的经济运行条件下,不仅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同样也能够达到要素报酬与其生产力贡献相等的理想状态。但很明显,由计划权威组织要素生产,评判要素贡献和分配要素报酬,与新古典要素边际生产力分配是两种存在根本区别的机制:后者是在市场分权状态下通过要素供求之间讨价还价最终形成均衡价格这一新古典报酬分配机制,而前者则诉诸于极端集权权威的绝对智慧。

然而,作为科斯企业性质解释的前提和基础,零交易费用假定实质上延承了要素数量、技术关系等新古典一般均衡价格决定的外生性约束条件。正如德姆塞茨批评科斯时所指出的,实际上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讨论的不是竞争,而是极端的分权化⑥。如果说新古典理论已经充分论证了市场讨价还价机制的呈现均衡价格的逻辑机理的话,对于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在无摩擦世界中通过计划集权权威的意志实现均衡价格状态的可行性基础和依据究竟是什么——科斯却避而不谈。科斯是在新古典价格理论基础上提出零交易费用假定的,这已经默认了市场机制相对于企业组织的先在性。为了进一步延用新古典边际替代分析方法,在权威意志把握均衡价格逻辑路径论证缺失的情况下,科斯模糊了权威定价与市场讨价还价这两种“发现相对价格”的机制在运行机理上的异质性区别,也没有区分企业组织成本与市场定价成本的内涵差异,而是将它们笼统纳入“交易费用”范畴,并用这一“统一维度”建立企业组织与市场机制彼此替代的可行性基础。正如经济学家道指出的,倘若一项交易的特性并非保持不变,当一个管理机构被另一个管理机构所取代时,则有关的交易成本比较将毫无意义⑦。在企业权威把握均衡价格的可行性论证缺失条件下,科斯默认权威自觉意识同样可能达到要素一体化的最优安排,并继续用“交易费用”这一范畴解释企业替代市场的必要性意义。科斯认为,权威权力来源于资本、劳动等要素所有者的共同委托,要素所有者委托权威组织企业一体化,可以以较少的交易成本实现各要素单位报酬与其边际生产力贡献相等的理想均衡状态。然而,一旦引入组织制度分析,对企业权威而言就产生了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上的行动目标:企业权威既要依照要素相对价格进行技术关系选择,确保达到新古典意义的一般均衡价格,并实现对要素的最优技术安排,又要以交易费用为度量维度,对企业进行规模调整,以达到企业和市场的制度边界均衡。然而,权威努力的这双重目标是难以统一的:一方面,科斯认为,企业组织内各要素的定价成本随其规模的扩张而递增,企业与市场的制度均衡条件,是由企业组织同一笔交易所节省的边际交易成本等于由市场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可见,交易费用是科斯用以解释企业替代市场的必要性意义和企业规模的惟一维度,只要均衡价格存在的约束条件不变,发现相对价格机制之间的边际替代——企业替代市场或者企业规模变迁——所改变的只是要素的定价成本,而并不改变均衡价格体系本身。但另一方面,在新古典理论中,边际替代方法与要素规模报酬递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厂商对同一要素的连续追加使用往往导致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要素报酬随之相应下降,换言之,企业替代市场的规模扩张过程同时将在目标层面上改变了要素均衡价格体系本身和要素之间的技术关系。对此,科斯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一旦某种要素纳入了企业一体化组织,“这意味着,相对价格体系已发生了改变,新的生产要素安排将出现。”⑧这样一来,科斯就不能仅仅通过比较“所增加的内部组织成本”和“所减少的发现相对价格体系的成本”说明企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承认要素的均衡价格和技术关系具有组织机制上的依赖性,对企业的性质解释就不得不同时考虑企业制度形成对减少交易费用和改变技术绩效的双重影响,但很显然,这又违背了科斯对企业性质的直接判断。

科斯意识到他的理论努力陷入困境,然而,为了贯彻交易费用分析方法,科斯将企业组织的重要特征——权威意志的作用——解释为只是为了减少组织成本,并强化企业与市场价格机制之间的同质性关系,将企业相对于市场的异质性本质意义重新塞回“黑箱”,避而不谈企业组织的形成与扩展对于理想市场交易技术绩效状态可能产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延用新古典关于要素的同质可替代性和技术关系外生性假定,科斯关于企业权威作用的解释也只能停留于完成要素一体化的“交易成本”,企业相对于市场机制的异质性特点、企业权威在实现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等方面的能动作用无法纳入科斯的解释模型,而这正是马克思企业理论所着重强调的。

就企业权威把握价格机制的可行性方式和企业作用而言,马克思认为,企业与市场这两种劳动分工形式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是在企业内部,劳动和其它生产要素服从人格化权威自觉意志统一支配,而后者“只承认竞争的权威”,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和价格无意识自发力量作用,体现宏观经济规律“内在的、无声的必然性”的客观要求。但是,除上述简单异质性划分之外,马克思更需要进一步分析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机理与权威自觉意志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通过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别从某一部门既定时期平均技术条件和产品需求总量两个维度,确定价值(均衡价格)的决定因素。与科斯外生性要素数量约束与技术关系不同的是,马克思经济学中决定要素均衡价格(价值)的数量和技术因素内生于解释模型,并且两者存在紧密联系:技术变迁会改变要素的相对稀缺状态,进而引起产品均衡数量与均衡价格(价值)的变化;并且,部门平均技术水平变迁的根源在于部门内各生产者提高自身技术状态的努力。这样,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价值规律运动与价格波动的机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宏观经济规律变动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即个别生产者适应价值规律要求和参与价值决定的基本途径是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基础上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比重。而这正是马克思企业性质解释中权威自觉意志把握价格机制客观要求的可能性基础,也是科斯理论逻辑中缺失的重要部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马克思以价值规律为基础讨论权威作用和企业意义,这只是以技术为单一维度解释企业的一般性质,并不涉及企业生产组织的具体制度形式。而从制度层面上看,企业同时也是资本获取最大化利润的手段,并且企业的逐利功能往往超越了其技术创新意义,成为企业的主要功能。与科斯的调和努力明显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企业权威在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上的目标不可能统一,其原因在于:首先,科斯延承了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定,将资本、劳动等纳入企业一体化的要素视为同质且可相互替代的,各要素之间的技术关系外生性、连续可微且可供企业权威自由选择的特征;与此不同的是,马克思经济学以要素的异质性为基础,资本与劳动不是两种平等的生产要素,资本实现对劳动力的购买之后,劳动力就成为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资本的具体存在形式,要素之间的一体化组织形式与结构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客观既定的技术状态。其次,科斯认为,企业权威组织要素一体化,是受资本与劳动等要素所有者的共同委托,以减少要素所有者之间缔约成本为制度目标,同时又可以确保“发现”先验式存在的要素均衡价格和技术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企业权威对一体化要素结构与形式的安排,既服从于企业把握价值规律的技术目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又必须服从于资本追逐最大化利润的要求。最后,在引入企业生产规模扩张的动态分析后,科斯调和企业组织制度与技术双重目标的理论努力在要素“均衡价格体系”问题上陷入自我矛盾;而马克思则是直接指出:由于资本对有利投资场所的争夺兴趣超越了技术创新的热情,符合资本逐利本性的现实生产价格均衡体系必将偏离了代表技术客观要求的理想价值均衡状态,并且,这种偏离将随企业规模的扩张、垄断组织的形成而不断加剧。

尽管科斯和马克思探析企业性质的逻辑径路十分相似,但由于理论前提和分析方法根本不同,两者用技术、制度、均衡价格等范畴解释企业性质,其结论也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科斯革命”不彻底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斯力求维系并强化经济自由主义传统,调和新古典理论前提、方法与制度分析之间的矛盾。科斯既要用企业与市场的同质性说明两者间替代的可行性,又要用异质性说明两者间替代的必要性,这也是现代“企业契约论”和“企业能力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的根源所在。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马克思经济学恰恰强调生产要素的异质性和要素技术关系客观性,这是马克思开启技术因素在企业性质解释中基础地位的重要前提。通过与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比较,可以清晰凸现科斯企业理论的问题所在,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脉络。

注释:

①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2页。

②⑤⑧ 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1937,(4): 394、390、401.

③ 林岗:《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问题的探讨》,《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7期。

④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0页。

⑥ 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⑦ Dow,G.K.The function of Authority i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ur and Organization, 1987,(8).

4.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四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下面各式哪些是等式

2b=12 6+7<17 68/2=34 23*4+8 23>3a_b 12*5=60 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等式的性质,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在探索中发现并掌握等式的性质

三、试验探究体会领悟

1.课件出示天平,左边一个壶,右边两个茶杯

天平处于什么状态?天平平衡说明什么?左边和右边质量相等!就是什么和什么相等?如果用字母a表示一个壶的质量,用字母b表示一个茶杯的质量,能写出一个等式吗?a=2b 如果在左右两边分别放上一个杯子,天平还平衡吗?怎样用等式来表示?a+b=2b+b 在此基础上再再左右分别加上一个杯子呢,还会平衡吗?怎样用等式来表示?a+b+b=2b+b+b,如果左右各填一个壶,天平还会平衡吗?怎样用等式来表示?a+b+b+a=2b+b+b+a。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对子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等式两边加上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如果让你自己去探索一个规律,你有信心会发现吗? 好,请看自学要求:

(1)自学64页中间两幅图,认真读题,读图,说一说两幅图的图意2.用等式分别写出两架天平的平衡状态

(3)对比两幅天平图和两个等式,说说你的发现!(4)遇到困难和对子交流 3.交流分享

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仍保持平衡,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

4.你能把刚才发现的两天规律合起来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仍然相等。这就是等式性质一,我们一起读一下!

5.现在我们应用等式性质一来解决大屏上的问题 试试看,括号里应该填什么? 如果a=b,那么:a+3=b+()a-()=b-c 6.孩子们刚才我们发现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只是等式的一个性质而已,如果刘老师告诉你等式还有一个性质,你们猜猜这个性质会是什么呢? 板书猜测内容

7.猜想毕竟是猜想,还有待我们去验证,请看验证提示:(1)请分别写出两个等式(2)借助这两个等式按照我们猜想的来操作,考虑问题要全面。(3)根据验证结果,总结等式性质二(4)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想法 8.哪个小组想来展示

着重强调为什么不能除以零的问题

9.根据等式性质二,看看这些括号里应该填什么? 如果a=b,那么: a*d=b*()a/()=b/()

四、下面检测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根据等式性质完成填空

如何把等式a=8,变成3a+3=27

五、回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用一个等式对我们今天的这节课,做个总结,出示A=X+Y+Z,我相信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少说空话,选择正确的方法,付出艰辛的劳动,那么成功离我们还会远吗!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了!板书 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五

《小数的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2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容。本课为这一小节第1课时,教学P58-59页例1-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问题。难点: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一米长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通过引入商店购物情境,对于价格标签上常常标注的2.5元和2.50元,提问学生会去买哪一个?引入小数的性质。(板书: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学习新知,理解掌握。

1、教学例1。

(1)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是几分之一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取其中的1份)→1分米=0.1米 10厘米是几分之几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取其中的10份)→10厘米=0.10米

100毫米是几分之几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取其中的100份)→100毫米=0.100米

(2)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直尺直观演示,看出长度相等。)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3)观察得出小数的性质

①这三个数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②这三个数从右往左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合二为一)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点题)【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4)练习:

①辨别下面各数中的“0”,哪些“0”是属于小数末尾的“0”。(按数位说)0.080 0.60300 500.00000 ②58页做一做。(学生在书上练)【设计意图】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研究性质,灵活化简。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时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做下面两道题:

1、教学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10.000= 练一练:59页做一做1。

2、教学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2= 4.08= 3=

(注意: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练一练、59页做一做2。

3、探究练习。

(1)0.70去掉末尾的0大小有变化吗?

4.08去掉0会怎样? 0.31可以填0吗?

(2)小结:添“0”或去“0”只能在小数部分的末尾。

(四)专项练习,巩固提高。1、64页1题。

2、判断理解:(“末尾”能否说成“小数点的后面”?)

①把0.500.0600的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②在5.3的末尾添上三个“0”,它的大小不变。()③一个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3、64页第3题。(课本练习)

4、拓展练习。

(1)你能在下面三个数中各点一个小数点使它们相等吗?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行。

6020 602 60200(2)试试看你能写几个与30.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为探究和提炼改写规定小数部分位数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同时也为各个能力阶段的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你对自己或同学有什么评价?

(六)作业布置。

(1)化简下列小数。0.50 25.300 0.0090 108.000(2)不改变数的大小,按要求改写下列小数。1.5改写成两位小数是______ 29.5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 8.0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_ 0.400改写成一位小数是______ 12改写成四位小数是______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_____分之_____米=_____米(小数)10厘米=_____分之_____米=_____米(小数)100毫米=_____分之_____米=_____米(小数)

6.《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六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例4联系学生熟悉的“购学习用品”情境引入,激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用不同方法对橡皮和铅笔单价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试一试”则借助直尺图使学生再次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两组等式的特点,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则是突出小数性质内涵――“0”在小数末尾的专项教学,同时学习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冲突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屏幕依次出示一组数:5,50,500)

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

2、引发猜想:如果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怎样?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表,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①受整数末尾添“0”的思维定势,认为小数大小也会随之变化。

②由钱数等生活经验认为小数大小不变)

谁的猜想正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举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对“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引起大小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小数末尾的0,引发猜想。此时的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可能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目的在于通过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例作证,体验小数性质的合理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创设购物情境:两位同学去书店购买学习用品后在交流购物情况:小明:“我买1枝铅笔用了0.3元。”小芳:“我买1块橡皮用了0.30元。”你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证明吗?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可以和同桌交流。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

①用具体钱数解释: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②用图表示: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其中的3份、30份分别用0.3、0.30表示。因为阴影部分大小相同,所以0.3=0.30。

③结合计数单位理解: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所以0.3=0.30。

(4)感知与体验:同学们想出了多种办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教师引读0.3元=0.30元,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你有了什么想法?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里选取学生熟悉的购物题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学生凭借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判断0.3元=0.30元,“知其必然”。同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知其所以然”,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0.3元=0.30元。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末尾添0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2、试一试,加深体验

谈话:看来刚才的猜想二有些道理。当然,仅仅用一个例子证明是不够的,还得找些其他例子进一步研究,看看这是否是普遍的规律。

(1)出示一把有刻度的学生尺,你能比较出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部分学生可能有困难,随后出示书上填空,看图填一填,再比较。

(2)交流比较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可能出现如下的方法:①结合直尺图说明:由100毫米=10厘米=1分米,得到0.100米=0.10米=0.1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来证明吗?②用计数单位说明。0.100是100个0.001,就是10个0.01,也就是1个0.1。

(3)感知与体验:教师引读:0.100米=0.10米=0.1米,小数是相等的。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小数大小也不变?

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为什么去掉0.100米末尾的一个0、两个0,小数依然相等?”这是学生思维受阻、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借助直观的直尺和小数计数单位等相关已有经验,学生能发现0.100米、0.10米和0.1米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小数性质合理性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素材。通过引读使学生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和小数大小的关系。这就为下一环节的总结概括作了必要的认知准备。]

3、总结体验,概括表达

上面的两个例子,小数大小都没变。从左往右看,小数在怎样的情况下,大小是不变的?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两次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了小数的性质。那么从右往左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4、突出“末尾”,体验内涵

牛奶2.80元

面包4.00元

汽水3.05元

火腿肠0.65元

(1)小强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得到一张购物单(出示例5):

合计10.50元

请你帮他找一找:这些物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

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①2.80元=2.8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想法一:根据小数的性质,直接去掉末尾的“0”。

得到2.80元=2.8元。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吗?

想法二: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

想法三:2.80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2.8也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

谈话:根据想法二和想法三,都证明了2.80元末尾的“0”能去掉,看来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合理的。

②3.05元中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可以结合具体数量解释:3.05元是3元零5分,如果去掉“0”,3.5元是3元5角,两者不等。也可以结合计数单位解释。

由此看来,小数中的“0”是否都可以去掉?只有小数哪里的“0”才可以去掉?(只有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

(2)口答练习六第1题: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获得上,学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学生在例题以及试一试的多个数学现象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及发现。然而,添上或者去掉的“0”应在小数的“末尾”,这种体验尚未深刻。因此,这一层次通过突破重点与难点的专项教学――辨析具体实例中哪些“0”可以去掉,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数性质内涵――突出小数“末尾”。]

三、解决问题,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1、小数的化简

根据小数的性质,2.80元就等于2.8元,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化简下面的小数:0.4000.0801.75029.00

学生独立思考,口答。提问:化简0.080,“0”都能去掉吗?

2、小数的改写

试一试: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43.1610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空。

完成后交流结果,并提问: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10”是整数,怎样把它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小结:去掉小数末尾的“0”化简小数,或者在小数末尾添上“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这些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果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必须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巩固应用,深化小数性质的体验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观察数轴图,照样子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完成后观察每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0.1和0.10、0.2和0.20、0.3和0.30……每组里的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说明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存在的。0.1=0.10,数轴上这个点还可以用哪些小数来表示?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先涂色表示各小数,再比一比。

交流时结合涂色部分说说涂色时的感受:为什么0.6和0.60的大小相同,而0.6和0.06的大小不等?

教师就图小结: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在小数末尾,不会改变原来数的大小;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不是在小数末尾,小数的大小随之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数形结合,借助直观的数轴图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通过正方形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添上或去掉的“0”必须在小数末尾,突出了小数性质的内涵。直观的形能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抽象的数。]

3、完成练习六第2题。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不把0.018和0.180连起来?

4、完成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改写。

交流时重点指导0.5400,80的改写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有的需要去掉小数末尾“0”,也有的需要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

5、完成练习六第5题。

提问: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上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学生独立改写后交流。

谈话:用“元”作单位表示钱数时,因为人民币“元”后面还有“角”、“分”,所以钱数一般改写成两位小数。比较一下,用“元”作单位改写成两位小数后有什么感觉?(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五、总结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7.股权资本成本性质与估算技术分析 篇七

资本成本是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 对于整个财务理论的建设具有奠基性意义。作为公司财务理论的第一概念, 从历史上看, 资本成本估算主要涉及两个领域:一是股东利益保护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追求;二是公司资本投资项目的选择。然而, 随着人们对资本成本概念的深入了解, 与资本成本相关的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被不断地发掘出来, 如股权结构与资本成本、企业盈利 (波动、操纵等) 与资本成本、投资者关系管理与资本成本、信息质量与资本成本等。透过这些问题的研究, 不难发现如下事实:资本成本已经不是单纯的、微观的公司财务概念, 其在中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伴随着资本成本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逐步深入, 资本成本的“沉锚效应”日益清晰地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 无论是微观层面, 还是宏观层面, 资本成本在诸多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不能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回答资本成本问题, 所有相关的学术研究就会失去根基与方向, 更为紧要的是, 实务中若干问题的解决便会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理性的参考。

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是企业资本成本估算的核心内容, 其估算难度远远高于债务资本成本, 可以说, 资本成本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股权资本成本理论的发展。股权资本成本的决定因素有哪些?股权资本成本到底如何估算?如何判断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质量?股权资本成本与理财目标实现、公司治理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所有这些问题构成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中的“资本成本之谜”。数十年以来, 这些问题一直是理财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二、股权资本成本的性质分析

就目前的文献而言, 学术界对于资本成本性质的认识主要集中于如下两点: (1)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在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报酬率。能够实现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率就意味着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达成, 也标志着股东利益得到了根本的保护。 (2) 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资本投资的最低报酬率。作为一个标准, 资本成本的高低成为决定企业价值创造的一个核心因素。在这两点性质中, 后者是指企业进行资本项目投资时以投资项目风险特征决定的项目最低报酬率, 该报酬率就是如果将该笔资本以现金股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 股东将其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与企业资本投资项目风险相当的金融资产的投资时可以获得的报酬率, 而这即为前者。因此, 一般认为, 这两个报酬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性, 理论上是彼此相通的。那么, 决定股东要求报酬率水平——股权资本成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是市场决定了报酬率要求, 还是企业内部因素决定了报酬率要求?半个多世纪以来, 在MM资本成本研究的基础上, 后续学者通过对股权资本成本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形成了现代股权资本成本理论。简要而论, 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研究:

(一) 从资本市场、从股东的角度探讨股权资本成本的确定机制

资本成本产生的动因是企业的投资行为。表面来看, 人们好像已经达成共识, 企业的资本成本从根本上讲是由资本市场所决定的, 是由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所决定的。按照现代财务理论, 投资者 (包括股权投资者与债权投资者) 都是风险厌恶的, 他们会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 对其所投资项目或企业做出理性的风险评估, 并根据这一风险程度, 提出要求的报酬水平, 即资本成本。因此, 企业无法左右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 亦即无法决定资本成本水平。

股权资本成本是股东根据其资本投向的选择来决定的, 完善的投资环境和理性的投资选择, 是股东确定投资报酬率水平的市场背景。因此, 人们一般认为, 资本成本不是企业自己设定的, 而是由资本市场评价得出的, 必须到资本市场上去发现 (朱武祥, 2000) 。企业所能够做也必须做的绝非如何去降低资本成本水平, 而是通过良好的公司治理和科学的理财活动, 创造出高于资本成本水平的企业价值, 不断地增加股东财富, 这是公司理财的基本使命。保护股东利益是公司治理、公司理财的主旨所在。在市场有效的状态下, 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是通过满足股东的最低报酬率要求来实现的。实现了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率水平, 即股权资本成本, 就意味着理财目标的实现, 也就意味着股东利益得到了保护。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前提是企业价值的创造, 而这又取决于资本投资项目的选择。能够增加企业价值的投资项目是其内含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率, 唯有投资在这样的项目上, 股东财富才能得以增加, 股东利益的保护也就有了价值创造的基础。

(二) 从企业内部的、管理的、治理的角度探讨股权资本成本的决定因素

Miller和Modigliani (1958) 在其著名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中指出, 任何公司的市场价值均与其资本结构无关, 而是取决于将其预期收益水平按照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折现率进行资本化。这其中的“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折现率”就是资本成本。

有学者认为, 通过资本市场估算资本成本的思路是完全错误的。如罗伯特.A.哈根 (Robert A.Haugen) 认为, 股权资本成本与股东的预期是无关的, 是企业内部管理者的预期确定了这一资本成本水平。他把这种模型定义为“预期收益率因素模型”。决定股权资本成本的“因素可以是公司的特征, 如从公司的规模到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现在知道规模大的公司的收益率往往比较低, 于是规模的报酬通常是负的。还知道具有比较高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的公司一般收益率比较高。所以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的报酬一般是正的。在应用模型的过程中, 必须确定公司对某一个特定的因素的暴露 (exposure) (它有多大?它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是多少?) , 你还必须估计在未来的时间里每个因素的报酬。你的预期将建立在这个因素的报酬的月数据的历史记录之上。”这种估算股权资本成本的方法将视野从资本市场转移到了企业内部, 从股东的要求报酬率转移到了董事会和管理层认可的影响报酬率的各种因素, 并在时间序列的基础上推演未来时期的报酬率水平。如果认可企业内部人与外部人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 外部人显然很难判断企业资本投资项目的风险, 并据此确定其报酬率的要求水平;同时, 作为资本预算决策的决定性因素, 管理层对资本成本的估算施加必要的影响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同样符合决策论的基本原理。

上述问题本质上就是股权资本成本的性质问题, 这将直接决定人们对于估算技术的设计和选择。如果认可股权资本成本是由资本市场决定的, 那么市场因素自然就成为股权资本成本的决定性因素, 如股票价格及其波动特征, 市场利率及其波动等。如果认可股权资本成本是由企业内部决定, 那么公司特征就会成为股权资本成本的决定性因素, 如企业规模、账面价值、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甚至管理战略也会成为企业资本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事实上, 截止到目前, 股权资本成本的性质问题仍然在不断的探讨当中, 仅从人们所采用的主要估算技术来看, 很多方法是在混合了市场因素和企业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 如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就属此类。

不容否认的是, 股权资本成本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站在董事会的角度, 了解股权资本成本数值是保护股东利益的前提;而站在管理层的角度, 股权资本成本则是评价、选择资本投资项目的最低报酬率基准。从公司的理财实践来看, 管理层在将股东的要求报酬率用于投资项目取舍基准的过程中, 通常会予以调整, 如调增几个百分点以反映管理层对于投资风险的认识。如果认可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资本成本的估算技术也将会出现相应的变革。

三、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技术评价

鉴于股权资本成本难以直接观察的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了各种方法来估算其水平。Jack Broyles (2002) 将估算股权资本成本的方法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股利或现金流折现值等于股票价格的内含报酬率方法;第二类则是风险补偿方法。在公司理财实务中, 还普遍采用以历史平均报酬率作为资本成本的一种替代, 这可谓第三类方法。

(一) 内含报酬率方法

MM (1958) 和Solomn (1963) 都将资本成本定义为使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资本化价值等于企业当前价值的贴现率, 那么股权资本成本就是能够使得股东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于股票价格的贴现率。这类估算方法都是基于如下观点:将当前股票价格看作企业价值的一个最佳替代。企业价值或者股票价格取决于未来时期股东所获得报酬的折现值, 即:。式中, P0为当前股票价格;Ct是t年度的现金流;re是股权资本成本。假设股利支付率为100%, 且不考虑股东个人收益的所得税问题, 即股利税率和资本利得税率均为0, 则有: 。式中, EPSt是t年度的每股盈余。

按照这种估算技术的思路, 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属于股东的报酬。从目前学者们所设计的估算技术来看,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按照戈登 (Gordon) 模型, 一旦公司的股利支付率不等于100%, 那么, 股东实际得到的当期报酬就仅仅是股利部分。因此, 在未来股利增长率 (g) 可以预期且稳定的情况下: 。式中, D1为预期未来第一年股利;g为股利增长率。

戈登模型或称股利增长模型是截至到上世纪80年代被美国企业界广泛采用的最为重要的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

20世纪80年代后, 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技术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90年代以来, 在戈登模型的基础上, 学术界逐渐确立了剩余收益估价模型 (RIV模型) 在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技术中的重要地位。所谓剩余收益是指公司会计收益 (净利润) 扣除股权资本成本之后的余额。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将会计信息运用于公司价值评估中, 以会计数据作为公司价值的决定变量, 指出只有公司创造出超过资本成本的净收益, 才能真正驱动公司价值的增长。该模型的基本公式如下 。式中, B0是期初每股账面价值 (净资产) ;ROEt是第t期净资产收益率。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计量, 最为重要的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模型有:GLS模型 (2001) 、Claus-Thomas模型 (2001) 、Easton模型 (2004) 、Ohlson-Juettner模型 (2005) 等。

(1) GLS模型 (2001) 。Gebhardt, Lee和Swaminathan (2001) 假定公司的利润和权益账面价值由“干净盈余 (clean surplus) ”的方法来确定, 在公司净利的基础上首先扣除资本成本, 因而与经济利润的概念相符, 也暗含了股东利益保护的实质。

式中, NIt是第t期的净收益。

按照GLS模型, 股票价格等于账面价值加上未来无限的剩余收益 (经济利润) 折现值, 以无穷期限来计算股票价值, 但在现实计算过程中, 必须具有明确的预测期, Gebhardt等人 (2001) 认为模型的预测期应该不少于12期, 对于预测期之外的现金流, 则以一个终值 (terminal value, TV) 来反映。于是得到:

式中, FROE是预测净资产收益率;B1=B0+FEPS1-FDPS1, FEPS是预测每股盈余, FDPS是预测每股股利, 假定预测每股盈余与预测每股股利之间的关系是:。其中, k为现在股利支付率。

TV为终值, 用有限的预测期替代无限期后, 计算公式为:

Gebhardt等人 (2001) 指出, 在12期中, 越靠前的数据越可靠, 往后的数据可以适当假设, 如前3年可以采用实际数据, 以后年度可以按照行业均值来估值。

经验数据显示, 使用该模型估算股权资本成本的水平通常较低。但也有观点认为, 该模型对于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优于一些传统的估算方法。

(2) Claus-Thomas模型 (2001) 。这一模型与GLS模型的基本思路无异, 只是将ROE替换为EPS, 且假设预测期 (T=5年) 之后, 所有的盈余均按照固定增长率 (g) 增长。股票价格是当前股权资本账面价值与未来超额盈余的现值之和。

(3) Easton模型 (2004) 。这一模型建立在PEG比率 (市盈率除以短期盈余增长率) 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股票价格、盈余预测以及盈余增长率, 将股票价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视为剩余收益, 股权资本成本是企业盈余和盈余增长的函数。 , 式中, EPSt+2-EPSt+1是每股盈余的预期增长。

(4) Ohlson-Juettner模型 (2005) (简称OJ模型) 。OJ模型是对剩余收益模型和戈登模型的修正和进一步演进, 该模型放松股利必须全部支付的假设, 认为股票价格并不取决于股利, 而是与下一年的预期每股盈余、每股盈余的长短期增长率和股权资本成本有关, 并以此倒推股权资本成本。即: 。

Gode和Mohanram (2003) 利用OJ模型, 计算结果表明, OJ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风险溢价水平 (资本成本-无风险报酬) 。并评价OJ模型有两个优势:其一, 这个模型直接根据每股盈余而不是每股股利进行计算, 同时, 不需要预测账面价值或者股权资本报酬率 (ROE) ;其二, 这是一个简约模型, 尤其是在每股盈余增长率 (短期增长率与长期增长率) 的假设方面。OJ模型是近些年被我国学者广泛采用的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模型。

以GLS剩余收益模型和OJ模型为代表的基于未来盈利预测的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技术能否获得合理的估算结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未来盈利如净收益、每股盈余等的预测质量。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财务会计数据, 利用长期以来股票市场方面的数据积累。在美国, 股票市场经历了近百年的稳定发展, 各项数据非常齐全, 各类信息——包括历史数据信息和预测数据信息的质量较高, 预测分析师的工作水准也非常稳定, 为这种估算技术的使用奠定了极为扎实的数据基础。但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以及上市公司的现状, 使用这类估算技术需格外审慎。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 这类基于未来盈利预测的内含报酬率估算技术主要应用于学术界, 企业界所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以风险补偿为主的估算方法。

(二) 风险补偿方法

站在公司财务理论的角度, 对于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最符合逻辑的风险补偿方法应该是在公司债报酬率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风险补偿。股东与债权人是公司仅有的两类投资者。由于其承担的企业风险不同, 对企业报酬的索偿程序不同, 因而必然会形成要求报酬率的差异。这种差异代表了两类投资者对企业价值拥有权利的差异。股东除了承担经营风险之外, 还要承担由于使用负债而增加的财务风险, 因而, 股东的要求报酬率肯定要高于债权人的要求报酬率。MM在其资本结构无关论的第二个命题中分析了这种差异。

从管理实务的角度讲, 董事会、管理高层应当对于股东与债权人报酬率之间的差异有理性的认识, 这是科学地组织理财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但时至今日, 风险补偿的确定仍然没有科学的确定方法, 业界通常是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来估计这一数据。

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为代表的资产定价模型是典型的利用风险补偿方法确定股权资本成本的估算技术。站在市场投资者的角度, 股权资本成本是在无风险报酬率的基础上加上风险补偿确定的, 即:

re=股权资本成本=无风险报酬+风险补偿

在无风险报酬的基础上, 如何确定风险补偿成为估算资本成本的关键环节。风险补偿取决于哪些因素?是公司内部因素还是市场因素?宏观因素如行业因素、经济增长等对风险补偿有没有影响等。对这些问题, 至今并未获得普遍认可的结论。

(1)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按照这一模型, 股票价格波动所代表的系统性风险决定了风险补偿。re=rf+β (rM-rf) , 尽管在学术上, CAPM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这并没有影响该模型在企业界的广泛采用。在市场有效的状态下, CAPM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者要求报酬率的估算方法。鉴于我国股票市场初期阶段的种种特征, 许多学者经过实证检验认为, CAPM并不适合于我国股市。

(2) 套利定价模型 (APM) 。与CAPM不同, 套利定价理论主张, 任何资产的报酬率是若干个宏观经济因素的一次函数, 市场风险投资组合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因此套利定价模型有时也称为多指数模型或多因素模型。罗斯 (Ross) 假定, 资产报酬率与所有特定因素之间都是线性相关的, 同时认为有四个变量可以显著地影响股票报酬:工业生产指数;违约风险溢价的变化程度 (根据AAA级公司债券与Baa级公司债券承诺的到期报酬率之间的差额来加以度量) ;收益曲线的扭曲程度 (通过长期和短期政府债券承诺的到期报酬率之间的差额加以度量) ;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在这四个因素中, 工业生产指数与企业的经营绩效、现金流量有关, 其他几个因素则与折现率的高低有关。在这个模型中, 宏观经济因素与企业因素、市场因素一样, 成为影响企业资本成本水平的重要因素。

(3) 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1992年, Fama和French提出了著名的三因素模型, 成为日后人们估算股权资本成本的一个重要模型。该模型中, 除了无风险报酬之外, 影响投资者要求报酬率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市场因素, 是指相对于市场组合报酬的证券的风险补偿;规模因素, 是指小型企业的股票组合与大型企业的股票组合之间报酬率的差异;股权资本的账面-市价比率因素, 是指高账面-市价比率的股票组合与低账面-市价比率的股票组合之间报酬率的差异。账面-市价比率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的预期, 可以反映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公式如下:rit=rft+bit (rmt-rft) +sitSMBt+hitHMLt, 式中, bit, sit, hit分别是股票报酬率相对于市场报酬率、企业规模以及账面-市价比率的灵敏度。一般而言, 股票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越大, 表明风险越大, 要求报酬率越高;股票受企业规模、账面-市价比率的影响情况要较为复杂。

上述三个估算模型中, 套利定价模型可谓是最为一般的定价模型, CAPM、Fama-French的三因素模型, 抑或是其他的多因素模型, 其实都是针对某些情形甚至是某些特定情形的定价模型。

(4) Robert Hamada模型 (1969) 。Robert Hamada (1969) 认为, 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是影响股东要求报酬率的重要因素, 他将CAPM与MM税后模型结合在一起, 建立了如下模型:

式中, βu是假设不运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的贝塔系数。

Robert Hamada模型将有负债企业股权资本成本报酬率划分为三个部分:无风险利率;经营风险补偿以及财务风险补偿。如果企业不使用债务融资, 即D=0, 则财务风险补偿等于0。经营风险是在假设负债率为0的情况下生产经营活动所固有的风险, 而财务风险则是由于使用负债而使股东额外承担的风险。这一模型很好地体现了股权资本投资者基于企业风险的要求报酬率的估算原理。

上述风险补偿方法的差异主要在于对于风险要素以及风险补偿的确认问题。理论上讲, 这些风险要素来自于预期, 但正如Fama和French (1997) 所言, 这些方法由于基于过去已实现的收益计算风险溢价, 必然会导致资本成本估算的精确度不够。

(三) 历史报酬方法

在很多情形下, 人们往往习惯于将历史数据作为对未来的一种有效的替代。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讲, 业已获得的报酬是自身财富的增加, 也是对以往报酬率要求的回报。实现或者没有实现以往的报酬率要求, 这不仅关系到投资者尤其是股东的利益是否得到了保护, 而且还关系到投资者下一步的投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 历史报酬水平就成为投资者进行理性决策的一个重要标杆, 也成为投资者调整报酬率要求的一个重要基础。业已实现的资本成本就是投资者的实际报酬率, 从这个意义上讲, 以历史报酬水平作为资本成本估算质量的判别标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在资本成本理论中, 相比较是基于历史数据还是预测数据估算资本成本, 更加重要的问题还是要界定是哪些因素决定或影响了资本成本。

不难看出, 在估算资本成本的过程中, 人们实际上综合考虑了企业因素和市场因素, 因此, 关于资本成本完全取决于市场因素还是完全取决于企业因素的争议可谓不攻自破。客观而论, 股权资本成本问题就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财务问题, 诸多因素都会对此产生或明显或隐蔽的影响。可以设想, 对待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数值的确定, 试图寻求到一个极其简洁的、公认的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技术上的甚至是理论上的不可能与人们在实践中要求有较为明确的资本成本数值之间的矛盾正是资本成本理论中的一大矛盾, 也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

目前, 在资本成本估算问题上, 学术界与企业界尚未就具体的估算技术达成一致。不可否认的是, 对于同一估算对象, 不同的估算技术往往导致重大的估算差异, 即使是使用同一种估算技术在样本差异、估算原则差异存在的情况下也难避免这种情形的存在。现有的各种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模型在理论上与实务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资本成本理论的深化研究。可以预见, 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 资本成本问题特别是股权资本成本问题, 以及与资本成本相关的问题必然是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

四、结论

资本成本估算最为根本的动因在于确定投资者的要求报酬率, 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标准, 进而为股东利益的保护奠定基础。作为一个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 资本成本概念对于财务理论科学结构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张新 (2003) 就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应该更加侧重微观金融领域比如公司金融的研究, 同时建议以资本成本理论为核心研究金融学。但考察现代财务理论的演变发展, 不难发现, 基于资本成本的财务理论体系并没有有效地构建起来, 人们对于公司财务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各自割据的状态之中。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 学术界基本上是延续着两条线来推动财务理论的发展:一是米勒与莫迪格莱尼所开辟的“财务政策”研究路径, 通过理财行为与资本成本、企业价值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论证各种财务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 由于人们抽象掉了很多实践因素, 致力于基本关系的研究, 使得一些研究成果较难应用于现实的理财行为改进, 并因而产生了诸多理财之谜, 如著名的“资本结构之谜”、“股利之谜”。另一条线则是所谓的基于代理理论的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甚至成为整个经济学发展的主流领域。伯里与米恩斯 (1932) 通过对美国公司的研究, 得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结论。如何保护股东的利益由此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永久话题, 至今不衰。在此基础之上, 詹森与麦克林 (1976) 深入分析了存在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 从代理成本的角度出发, 探索股东利益保护的基本思路。一直到这个时期, 在人们的心目中, 股东仍然是一个投资者群体, 他们之间有着统一的利益, 但没有利益的冲突。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大量公司丑闻的出现, 以控股股东为代表的股东异己力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根据拉泡特等人的研究 (1999) , 在世界各地, 控股股东以及由控股股东所造成的对公司政策的影响、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都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其严重性远超人们的想象。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公司理财问题, 探讨股东利益保护的治理机制, 进而确保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是近20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推动了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 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经济学的发展。

对公司财务理论发展的两条路径进行分析, 不难发现, 隐含在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是资本成本。可以设想, 科学的、极具生命力的公司财务理论必然是基于资本成本概念的财务理论。

参考文献

[1]朱武祥:《资本成本理念及其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 《投资研究》2000年第1期。

[2]玛丽·奥沙利文著, 黄一义等译:《公司治理百年——美国和德国公司治理演变》,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

[3]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金融研究》2003年第8期。

[4]Modigliani, F., M.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

[5]Robert F.Bruner, Kenneth M.Eades, Robert S.Harris, and Robert C.Higgins.Best Practices in Estimating the Cost of Capital:Survey and Synthesis.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1998.

[6]Solomon, E., Jr.The Theory of Financial Managemen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7]W.R.Gebhardt, M.C.Lee, B.Swaminathan.Toward an Implied Cost of Capital.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

[8]Dan Gode, Partha Mohanram.Inferring the Cost of Capital Using the Ohlson-Juettner Model.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3.

[9]John R.Graham, Campbell R.Harvey.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Evidence from the Field.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

[10]Fama, Eugene F., Kenneth R.French.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e, 1992.

[11]Robert H.Hamada.Portfolio Analysis, Market Equilibrium, and Corporation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e, 1969.

8.《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八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小数的性质,会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或改写小数部分为规定位数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猜测、探究、验证、迁移、归纳得出小数的性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发猜想

师:实话实说,天气越来越热,你们在这个季节最喜欢吃什么?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老师了解到两家冷饮批发部小布丁的价钱分别为0.5元、0.50元,你们看老师去哪一家买更便宜些?说说理由?引出:0.5=0.50(板书:0.5=0.50)

师:这两个小数真的相等吗?我们不妨将××的想法先作为一种猜想,就叫××猜想吧!(板书:猜想)

师:如果这种相等关系存在的话,谁还能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XX同学后面的同学请大声说出你们的猜想结果,最后一个机会,请这一行末尾的同学回答。

师:怎么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是老师来讲,还是你们亲自来验证?每人从中选几题研究研究,说说两个小数相等的理由,看看你的学习材料中哪些可以帮上你的忙,先自己独立想一想,一会和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验证归纳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展示发现。

3.归纳。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式验证了XX的猜想,真是了不起。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小数等式,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用一两句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不光要自己清楚还要把别人讲明白,先自己想然后组内说一说,组织好自己的语言一会把你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生:集体交流想法)

师:谁来评评他说得怎么样?可以表示出这个意思么?我建议可以说说你同意哪些 ,需要改进哪些?(板书:小数性质内容)

师:真是了不起!你们知道你们发现的这个成果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板书:小数的性质)

师:打开书看看数学家们怎么说?轻声读一读,还有什么问题吗?我有一个疑问:添上0指添多少个0?去掉0呢?

师:这是我们大家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出的规律,让我们带着感情自豪地读一读我们的发现。准备好了吗?开始。(生:带着自豪的感情读小数的性质)

师:但我们要感谢一个同学,是他第一个提出的这种猜想,我们一起对他说声谢谢好吗?

师: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我说几句话,如果你同意就用这样的有节奏的掌声表示同意,不同意举手帮我纠正。

【反馈练习】

【判断】(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师:什么数末尾添0就变了?)(2)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辩论)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代表说得不全,其他同学可以站起来就补充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现在你认为在小数性质中那个词很重要?

4.应用。

师:请你打开书自学92页( 学生自学课本)

师:通过看书你又知道了什么?引出化简与改写。

师: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师生练习和生生练习)

师:(很多学生举手)别着急,人人有机会,你能写几个小数让同学化简或改写吗?(学生小组内练习)

师:我们再回到买小布丁的两家超市,既然两家超市相同的东西的价格是一样,那你认为哪一种标法更规范呢?

师:到底哪一家的标法规范呢?老师搜集到一段资料,愿意听嘛?谁愿意帮老师介绍给大家。(补充资料:在商业、银行等行业中,为了防止数字的涂改,通常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提高

师:刚才我们探究的这些问题有些咱们暂时还一下子搞不清楚,别急,先放一放,还是动手检测一下自己到底掌握得怎么样!在动手的过程中我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收获,我们来一个闯关游戏好吗?

1.出示卡片抢答:P92做一做加一个整数的例子。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数,画线连接起来:

0.3002.80

0.0032.08

2.0800.030

2.8000.3

师:0.003与0.030,为什么不等?

3.机动:拓展升华。

摆数游戏(抢答)每个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五张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课后思考: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四、回顾总结,提升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师:你们是怎么获得这些成果的?(猜想——验证——发现——总结)

师: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发现了让小数不变的性质,那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能不能用今天的学习方法探寻让分数不变的性质?时间关系,同学们课下来探究好吗?

师:说一说你们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出色?

上一篇:中学生禁毒防艾心得体会下一篇: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