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学总复习

2024-09-10

大学物理学总复习(共15篇)

1.大学物理学总复习 篇一

中考物理总复习计划

黄陂区罗汉中学九年级物理组

2012年3月20日

物理是中考必考科目,与其他科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知识点多、知识面广。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需要理解。③物理实验的方法及操作需要掌握。④会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等。

针对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怎样确定复习方向、方法,进行高效复习呢?下面就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考物理备考的建议。

明确中考物理命题的趋向

纵观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可以发现中考物理命题切实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题目结合具体问题,创设生活式的物理情境,重在考查同学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考查同学们运用物理概念和原理,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特别注重与实验探究有关内容的考查,开放型试题逐年增加。预计2012年中考,考查同学们科学探究能力的题目仍将是物理试题的一大特色,而且将重点考查科学探究中的探究方法、设计过程。

采用三轮复习法,螺旋提升、决胜中考

明确中考物理命题的特点和趋向后,在中考复习前应询问老师复习目的和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复习方法和计划。中考物理复习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专题复习,优化网络——仿真模拟,体验中考”的三轮复习法。复习时制定的计划要对每一轮的时间分配和要完成的任务都有严格、细致的安排。

第一轮:紧扣课本,夯实基础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中的技能和方法等基础内容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所有中考题的来源。分析中考成绩显示,无论是成绩差的同学,还是成绩好的同学,都有基础题失分严重的现象。第一轮复习就要依据教材,落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掌握。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复习时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如:

◆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

◆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

◆怎样测量?

◆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该规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是什么?

◆该规律的公式表达式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单位是什么?◆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理解。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中,考查科学方法的题目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现在已达10%~15%。初中物理常见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等。复习时要通过具体例子来理解和认识这些科学方法,如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形成中,以及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物理规律的形成中都含有“控制变量法”;合力、串并联总电阻等概念的形成中含有“等效替代法”;电流、电阻等概念形成中含有“类比法”。

总之,第一轮复习一定要以课本为主,对课本上的每一段话、每一幅图、每一个实验都要认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物理原理和基本规律,要特别注意发现自己尚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问题,在复习中及时向老师提出,或向同学请教,以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真正做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既全面又深刻。

第二轮:专题复习,优化网络

物理知识点间存在着“纵”与“横”的相互联系,某一知识点可能是为另一知识点引桥铺路,而另一知识点又往往是前一知识点的深化与延伸。在第一轮复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应打破章节的限制,完善并梳理初中物理知识结构,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巩固知识,形成一个由知识点到知识面、最后到知识网络的综合体,使复习具有系统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专题复习:

1、按照知识点可以将初中物理分成力、热、声、光、电等版块,用知识树的形式把每个版块涉及的内容展现出来,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这样将有助于同学们将第一轮复习的零碎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弄清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建立由点到面的知识网络。

2、按照中考题目类型,可以分为选择、填空、实验探究(包括操作实验)、计算、信息综合等专题,进行专门练习,体会每种题型常见解题方法,使复习纵横交错,既练习了解题技巧,又能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另外平时要注意观察思考社会或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因为这些热点常常也是中考的热点。如“2008年奥运会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嫦娥一号卫星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等。

3、通过对某些特殊知识点的深挖细究,达到对某一类知识或某一专题的融合、深化。例如电学中的滑动变阻器,是“探究欧姆定律”、“测定小灯泡的电阻”、“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器。同学们可以总结滑动变阻器在每个实验中的用途,深化对电学实验的理解。例如所有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共同作用是:保护电路。通过改变自身电阻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而由于每个实验的不同,使滑动变阻器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

◆探究欧姆定律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为了保证两端的电压不变。

◆探究欧姆定律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从而达到多次实验探究规律的作用。

◆测定小灯泡的电阻——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达到多次测试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的目的。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而比较小灯泡亮度与电功率的关系。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关系,还可以控制电流相等,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又如可以通过“密度的测量”将“质量”、“浮力”、“二力平衡”、“杠杆平衡原理”等力学知识贯穿起来,还可以将力学中测量仪器的使用归纳和总结。

第三轮:仿真模拟,体验中考

这一轮复习的时间不长,是演习模拟、查漏补缺的阶段,是整个复习过程中

不可缺少的最后一环。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为增强同学们考试的自信心、熟悉中考的氛围和时间、调整中考前的心态。不要盲目地大题量训练,要给自己留下思考反馈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模拟训练,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并通过练、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在这一轮复习期间,可以将第一、第二轮复习中做过的易错题进行归纳、梳理,建立错题档案集,研究自己的错题,寻找自己思维或知识的漏洞,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2.大学物理学总复习 篇二

一、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是搞好物理总复习的前提

总复习是通过师生合作把初中阶段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整合,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再提高。复习的方法有很多, 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 都要把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初中物理知识点分散, 时间紧迫, 因此, 总复习时难度较大, 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提高物理复习的有效性, 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和目标尤其重要, 它是搞好物理总复习的前提。制订复习计划时要狠抓基础知识, 因为它是高分的基石, 但还是往往被忽略。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复习课本知识, 以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进行考试题型的训练, 以消除手生的感觉, 做到熟练解题。再者, 要留给学生放松心情的时间, 这对考前的学生来说必不可少, 很多考生就是在冲刺阶段搞坏了身体, 以致无法正常发挥的。最后, 在临近考试时, 回顾基础知识与历届考题应是计划的主要内容, 这时计划不要过紧, 养足精神备考。

二、研究考纲和整理知识是搞好物理总复习重要过程

《考纲》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 是中考命题的依据, 对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考纲》的研究, 明确考试要求, 了解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使自己的复习有方向、有目标, 从而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使复习更有的放矢。教材是按照“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的结构组织的。平时教学过程中都是一个一个知识点地讲, 那么到了总复习阶段, 我们就应该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去考虑, 对平时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认真全面梳理归纳, 不留死角, 把各章节的知识重新归纳、整理, 并形成知识网络。一般按力、光、热、电学等分类进行, 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选择好参考书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手段

选择适当的复习参考书对提高复习质量, 确有益处。选择参考书时不可盲目, 首先要选择有名气的出版社, 作者水平比较高, 能有效的保证质量;其次是看书的出版时间, 出版日期越近与中考题型越接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编者为名师、名家固然好, 重点中学教研室也是值得信赖的对象。但是对外省市出的参考书选择时应慎重, 因为中考题外省和本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作为教师还要告诉学生看参考书, 切不可顾此失彼, 拈轻弃重而冲淡对课本的复习。其实各类考试, 尤其是中考时的选拔性考试, 试题内容大都源于课本, 近90%的题目为课本中的原题或变形题。使用参考书切不可搞题海战术, 一定要针对自己的情况, 有的放矢、量力而行。

四、模拟考试是检验物理总复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模拟考试训练是考前的强化训练, 既可以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 又可以在知识上进一步完善和查漏补缺。经过前面的复习, 学生无论从知识的掌握, 还是从解题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所提高, 但在临考前心理上很不稳定, 因此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考试或模拟考试, 并且要查漏、弥补疏漏, 以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调节好心里素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从而使其解题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在试卷的选择上要注意符合本校的特点, 达到热身、模拟、调整状态的目的。查出学生在知识、思维、解题规范上的漏洞, 补上漏洞, 提高成绩。模拟检测后, 教师要以最快的速度批出试卷, 正确分析试卷, 学生在哪些问题上掌握得较好, 在哪些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理解掌握, 分析失败原因。在评讲试卷时可出示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再次练习, 直至完全掌握。有几次模拟考试后, 要在剩下的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查漏补缺, 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把自己的笔记和几次模拟试卷放到一起, 就会发现经常做错的题, 这部分内容就是学生的弱点, 认真地弄清错的原因, 然后再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物理总复习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高三;物理;复习

高中物理总复习面广量大,内容繁多,时间紧,任务重。尤其到了高三,六门功课十几本书都要复习,更觉时间紧迫。更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理顺知识,内化知识结构,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是高三总复习阶段需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复习目标,抓好基础知识

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要求是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题关键。

概念重在理解,一定要清楚它是从什么现象引出的,用来描述什么的(反映什么本质),怎样定义的(记住定义式),由哪些因素决定(决定式),跟学过的哪些物理量有关系(包括数量关系和因果关系)等等。比如加速度这一概念,它是因描述物体运动变化而引入的,它反映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但加速度是由物体受力和物体质量决定。求解加速度既可从定义式出发,也可以从一系列运动学公式出发,还可以从动力学关系角度找它与各力的关系求解。求解其他物理量时,也是这两条路,一是从定义出发,一是从它跟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出发。遇到新问题时,也要先看清物理本质,确定涉及哪些基本概念,从概念联系到规律,就找到解题的下手之处了。

二、读书列提纲,系统知识形成网络

教师可让学生将所学的概念和规律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出知识图表,同时强调将物理基本概念的定义式、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和相关性以及物理规律的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物理实质、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等方面体现到图表中。那么学生进行图表绘制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复习的过程,学生会自觉地通过回忆、翻阅课本、资料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地梳理总结,从而了解知识的纵横联系,把厚厚的课本知识化作一纸提纲挈领,使所学内容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学生不用死记硬背概念和规律,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

三、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

复习课本知识时,应想到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在解题中的;而解决具体问题时,又要想一想用了哪些概念和公式,让知识和解决能力结合起来。平时要经常进行这类联想,解题能力定会提高。

遇到具体问题时,首先要仔细读懂题意,了解明显的和隐含的已知条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把文字、图象转化为形象的物理过程,想象出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物理模型。然后定性判断变化的趋势,确定解题方向,选择适当的规律和公式,再结合相关的条件进行具体的计算和解答。

四、平时要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一)要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仪表的作用是可以测量物理量,所以大家首先要会正确读取数据,数据直接反映了你的测量精度,影响测量的可信度。对于实验仪器不仅要会从上面读取数据,而且要知道这些仪器能测量什么物理量,尤其像那些多功能的仪器。比如打点计时器,它可以测量物体一段运动的时间,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和某点的速度;如果知道电流表(电压表)的内阻,那么电流表可当作电压表(电流表)使用……等等。这对于设计新实验很有好处。

(二)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

对于直接测量量(从仪器仪表上直接读取)的数据,最简单处理方法就是取平均值。对于间接测量量,一种是可根据物理规律,由直接测量量计算出来,再求平均值;另一种是根据物理规律,画图线求平均值。比如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改变外阻,得到几组U、I数值,在U-I图上,标出各个数据点,画出一条直线,使各个数据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旁(偏离直线太远的数据,一定是错误的,应删除),该直线可代表这几组数据的真实值,而要测的电动势ε值是图线在U轴上的截距,内阻r是图线的斜率。画图线处理实验数据时,要注意,图线最好是直线,这样可直接看出被测量或规律。

五、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数学是研究物理的重要工具,在平时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工具学习物理。应用时注意以下几点:(1)要把概念、规律的数学公式,与用文字、语言结合起来,真正理解式子的物理含意,不要单从纯数学关系上理解公式,避免产生物理意义上的错误。(2)计算得到的结果,也要明确它的物理意义。

六、重视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例如:解静力学、动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研究方法。对于老师怎样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挖掘隐含条件等等,这些都是远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题任务更有必要学习的东西,要求学生格外注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都懂,具体的物理问题也能说出一些道理,但真要他做题,却难于独立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听懂”、“想通”,而且要“会做”,只有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对做过的旧题,特别是那些曾经做错的题进行整理,经常翻看,非常有好处。

4.中考物理总复习建议 篇四

2、针对薄弱环节攻坚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想一想错题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考查的角度有何变化,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对知识点的理解错误,还是解题方法没掌握造成的,并对知识点进行回炉复习。

3、利用错题集进行综合对自己易错处进行回顾,消除旧错;通过综合训练,对知识点进行全面整合,避免新错。

4、实际运用题增加解题时,学生面对实际应用情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去推理、变通、解决没有直接接触过的问题。

5、注意书写规范性的训练。

物理题解题过程,需要有必要的文字和公式及公式推导,数字代入要有单位,而探究实验题通常需要文字表述等。只有书写规范了才不会丢掉冤枉分。尤其是今年是理化合卷将在网上阅卷。

5.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 篇五

(一)声学

5.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6.声音靠介质传播,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真空不能传声.热学

7.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8.温度的单位有两种: 一种是摄氏温度, 另一种是国际单位, 采用热力学温度.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 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9.使用温度计之前应:(1)观察它的量程;(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10.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1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 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要放热).1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而非晶体没有.13.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 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是: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14.要加快液体的蒸发, 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1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沸腾时只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时因为液体中含杂志沸点会有适当变化,水的沸点是100℃.16.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温度, 二是压缩体积.17.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气化(吸热),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光学

18.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空气)的速度是3×100000000 米/秒.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19.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0.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虚像。

2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2.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如老花镜.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如近视镜.23.照相机的原理是: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4.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5.放大镜、显微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6.天文望远镜分托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托普勒望远镜的原理是目镜焦距小,物镜焦距大,物镜呈倒立缩小的实像几乎在焦点上,从而显倒立缩小实像,目镜在此基础上呈放大的虚像,即f1+f2。伽利略望远镜目镜呈放大虚像,即f1-f2.力与运动

2.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主单位是米.3.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4.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 V=S/t ,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26.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测量工具是天平.27.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砝码放在右盘里.28.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米3 , 计算公式是ρ=.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而改变,也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但密度是相同的.1升=1分米3,1毫升=1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29.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30.用量筒量杯测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31.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3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秤.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33.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

34.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35.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6.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其中g=9.8牛/千克.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37.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合成。若有二力为F1、F2,则二力同向时的合力为 F=F1+F2,反向时的合力为F=F大-F小。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一切物体都有惯性.3.利用惯性解释:①先描述物体处于什么状态,②再描述发生的变化,③由于惯性,所以物体仍要保持原来的状态..两力平衡的条件是: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②如果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力平衡.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5.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6.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压力并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物体水平放置且无其他力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7.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的公式是 P=.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通常叫“帕”.1帕=1牛/米2,常用的单位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8.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用来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叫压强计.9.公式p=ρgh 仅适用于液体.该公式的物体意义是: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量、体积、形状等无关.公式中的“h”是指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的垂直距离.另外,该公式对规则、均匀且水平放置的正方体、园柱体等固体也适用.10.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它的性质是: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茶壶、锅炉水位计都是连通器.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11.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对浸入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托里拆利首先测出了大气压

强的值.之后的11年,即1654年5月,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做了一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12.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一个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105帕(P=ρgh =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约10.3米高的水柱,能支持约12.9米高的煤油柱.13.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山上烧饭要用高压锅.14.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钢笔吸进墨水等都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来工作的.1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F浮 =F下—F上).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总是竖直向上的.F浮 G物 物体下沉;F浮 G物 物体上浮; 物体悬浮、漂浮时都有F浮 =G物,但两者有区别(V排不同).16.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 =G排 =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通常将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如铁等)制成空心的, 以浮于水面.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等都利用了浮力.17.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分清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8.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 公式是F1L1=F2L2 或 =

19.杠杆分为三种情况:①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L1 L2,平衡时F1 F2,为省力杠杆;②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L1 L2,平衡时F1 F2,为费力杠杆;③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即L1 = L2,平衡时F1 = F2,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为等臂杠杆,具体应用为天平.20.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21.滑轮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故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故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2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且物体升高“h”,则拉力移动“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23.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是W=FS.功的单位是焦,1焦=1牛·米.24.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功的原理.将它运用到斜面上则有:FL=Gh.或:F= G.25.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叫有用功,克服无用阻力做的功叫额外功.有用功加额外功等于总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是η=.它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

26.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公式是P=.单位是瓦,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另

外,P= = = F·v, 公式说明:车辆上坡时,由于功率(P)一定,力(F)增大, 速度(v)必减小.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

(二)机械能 分子动理论 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2.势能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功、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极其微小.②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③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4.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5.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扩散越快.6.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也叫热量.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放热,物体的内能减小.7.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水的比热最大.所以沿海地方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那样显著.8.Q吸=cm(tt);或合写成Q=cmΔt.热平衡时有Q吸=Q放即c1m1(tt).9.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上物体,而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能量守恒定律.内能的利用中,可以利用内能来加热,利用内能来做功.10.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焦/千克.氢的热值(最大)是1.4 ×108焦/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氢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 ×108焦.电 学

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2.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用绸子摩擦的玻璃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4.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发生转移.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能够提供持续供电的装制叫电源.干电池、铅蓄电池都是电源.直流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不断地使正极聚

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干电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是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导电.7.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接通的电路电通路;断开的电路电开路;不经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连在电源两端叫短路.用符号表示电路的连接的图叫电路图.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8.电流强度等于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I”表示电流, “Q”表示电量, “t”表示时间,则 I=.1安=1库/秒.1安(A)=1000毫安(mA);1毫安(mA)=1000微安(μA);

9.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实验室用的电流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 0~0.6安和 0~3安;接0~0.6安时每大格为0.2安,每小格为0.02安;接0~3安时每大格为1安,每小格为0.1安.10.电流表使用时: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1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电压用符号“ U”表示,单位是伏,用“ V”表示.1千伏(kV)=1000伏(V);1伏(V)=1000毫伏(mV);1毫伏(mV)=1000微伏(μV).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电子手表用氧化银电池每个也是1.5伏,铅蓄电池每个2伏,家庭电路电压为220伏,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超过 36伏.12.测量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实验室用的电压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 0~3伏和 0~15伏;接0~3伏时每大格为1伏,每小格为0.1伏;接0~15伏时每大格为5伏,每小格为0.5伏.13.电压表使用时:①电流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14.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电阻的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单位符号是“Ω”.1兆欧(MΩ)=1000千欧(kΩ);1千欧(kΩ)=1000欧(Ω).15.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就可以逐渐改变电阻,从而逐渐改变电流.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16.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结论叫欧姆定律.用公式表示是:I=.17.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公式是W=UIt.电功的单位是“焦”.另外,1度=1千瓦时=3.6×106焦, “度”也是电功的单位.18.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公式是P=UI.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如“PZ220V 100W”表示的是额定电压为220伏,额定功率是100瓦.19.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结论叫焦耳定律.公式是Q=I2Rt.热量的单位是“焦”.电热器是利用电来加热的设备.如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等.20.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一根叫火线,一根叫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伏的电压,零线是接地的.测量家庭电路中一定时间内消耗多少电能的仪表叫电能表.它的单位是“度”.21.保险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的电流达到危险程度以前,自动切断电路.更换保险丝时,应选用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的保险丝.绝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22.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①发生短路;②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插座分两孔插座和三孔插座.23.测电笔的使用是: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24.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特别要警惕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应该绝缘的物体导了电.电 磁

1.永磁体包括人造磁体和天然磁体.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一端指南(叫南极),一端指北(叫北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得到磁性的过程叫磁化.铁棒磁化后的磁性易消失,叫软磁铁;钢棒磁化后的磁性不易消失,叫硬磁铁.2.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因此可用小磁针鉴别某空间是否存在磁场.3.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引入了磁感线(实际并不存在)。(采用了模型法)磁感线的疏密表示该处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方向(即切线方向)表示该处磁场方向。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北极出发回到南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南极指向北极。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

4.可以用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来判定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对于通电螺线管,用右手四个手指的环绕方向表示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指向即为通电螺线管的N极。

5.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有很多优点,它可以通过调整电流的有无、强弱、方向,达到控制磁场的有无、强弱、方向。利用电磁铁做成的电磁继电器(电铃)在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操纵上常有应用。

6.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7.直流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转动而制作的。在这一过程里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在直流电动机里利用换向器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使线圈在磁场力作用下持续沿同一方向转动。

8.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一是电路闭合;二是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即导体运动方向不能与磁感线平

行。

9.发电机是利用闭合线圈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转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制成的,它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0.电池分化学电池(正极是铜帽碳棒)、水果电池、伏打电池(有里程碑意义,是真正意义上的电池)、蓄电池(有铅和硫酸,污染大)、太阳能电池(无污染,利用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

6.201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计划 篇六

2011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主要进行二轮复习,第一轮主要以再现基本概念为主,详细地讲述,然后结合基本的练习进行巩固,练习主要取自于《中考指导丛书》,按上面的课时一点一点递进;第二轮主要以做各类中考卷为主,让学生逐步适应知识的综合,熟悉各类题型,由简入深,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予修整。最后在中考前一星期,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书本知识,再一次把整个知识作一完整的认识与综合。

二,学生情况:

这届毕业班是我到九年级才接手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后面层次的学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班上只有周轲,周叶,周帅,李佳等几个同学是比较认真的。所以也只有这几个同学考试成绩理想些。三,计划:

为了让学生把握住这一次再认识,再巩固,再提高的机会,能在中考中考出较好的成绩,我制定出以下总复习计划:

(1)、把握中考命题脉搏,做到心中有数

“大海航行靠舵手”,凡事要获得成功,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方向,方向对头已是成功的一半。中考要考好,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是关键。我们认真总结了近两年中考命题的特点,得到以下结论:中考命题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标准为依据,以现行课本为依据,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依照这样的要求,方向明确了,心中有数了,老师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2)、有计划性,针对性复习,决胜千里

根据中考命题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物理科的中考复习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时间:3月下旬-----5月中旬)

1、这一轮复习也称巩固阶段的复习,把学生学过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现象、物理实验(包括测量工具的使用)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既不加深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要求,又能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这阶段的复习中主要要做到: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因为课本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那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而是要求学生能依据具体事例,建立物理模型,会辨认出应该用的物理原理或公式,从而达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配套《中考先锋》作为复习参考资料。

2、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别,层次差别,分别给予个别指导,及时补缺补漏,转化差生。

3、加强实验课复习。根据本学科特点以及以往学生对实验较为薄弱的弱点,加强复习,特别要指导学生明确每个实验现象发生的条件,产生的原因和解释现象的方法。并增加开放性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4、精炼习题,不搞题海战术。宁可教师多做习题,不让学生做无用功。设计,精选,优化题目后再给学生练习,发展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复习的效果。

5、安排单元过关测试。每复习一至二个单元就进行一次单元过关测试,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适当设计探索性,开放性及涉及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的题目让他们训练,考后及时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则给予及时补缺补漏。

第二轮复习:(时间:5月下旬—6月中旬)

这一阶段的复习也称综合阶段复习。在普遍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可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成专题进行复习。这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这个阶段的复习中,大致要做到以下两点:

A、抓住主线,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四大板块。每一部分一般都有“概念、材料、能源”这根主线。复习过程中,要抓住这根主线将零星的概念穿成一个知识网。它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B、利用类比,抓住知识的本质

(1)有些物理概念,尽管物理知识不同,但定义方法相同或类似,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归类比较,着重复习一两个概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对于一些本质不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则进行对比、比较,可消除模糊认识。

(3)把多个知识点链接在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事件上来,从而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四:本学期培优扶差计划:

继续培养周轲,周叶,周帅,李佳等优秀学生,争取中考成绩再上一个台阶;鼓励中等层次梁柯,陈强等同学在最后时间努力冲刺,争取中考取得较好成绩;另外,还有罗倩,张颖等同学有一定的基础,但很懒惰,最后一个学期尽可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制定目标,为考上理想高中而奋斗。

五:本学期安排:

第一周到第四周新课及单元测试、月考

第五周复习《声现象》《光现象》与单元测试 第六周复习第三,四章与单元测试 第七周复习第五,六章与单元测试 第八周复习第七,八、九章与单元测试 第九周月考

第十周复习第十、十一,十二章与单元测试 第十一周复习第十三,十四章与单元测试

第十二周复习第十五,十六、十七章与单元测试 第十三周月考

第十四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十五周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十六周第三次模拟考

第十七周总测试

第十八周中考

九年级物理备课组

7.如何做好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 篇七

一、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

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教材为依托,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狠抓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初中物理知识有一定的系统性, 不同的知识点之间都有内在联系, 既有横向的联系, 又有纵向的沟通。学生不仅要能从整体上把握物理教材, 明确各个知识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中的地位, 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首先明确各章节所包括的物理知识点及相互关系, 弄清各章节的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 对于课本中出现的黑体字和带波浪线的内容要重点记住, 牢固掌握。 其次, 要对相关的或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归纳。 在学习本章节知识的基础上, 查缺补漏, 归纳整理。 对重点知识的复习, 可以打破章节结构, 按知识板块进行归类复习。 要充分复习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习题, 因为它们紧扣教材的核心内容, 巩固强化各节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对某些例题稍稍变化、引申,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重点知识的专题训练

结束了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 可进行重点知识的专题训练, 这个阶段的复习很重要。 在这个阶段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 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在这一阶段一定要通过精选的典型例题的细致分析强化、活化重点知识。 特别是注意一题多解、广开思路的训练, 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从而迅速提高考场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中出现的插图不能忽视, 要想真正学懂弄通, 就要认真分析。 物理课本中的插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设备的构造原理图, 如托盘天平、船闸、抽水机的构造及原理;照相机、幻灯机的原理。 (2) 实验图———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装置图。 (3) 受力图和光路图, 如力的图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等。 (4) 电路图———学会将电路图和实物图相互改换, 学会读电流表、电压表等。 (5) 磁感线图———主要有条形磁铁、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图。 (6) 其他与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有关的图, 如有关惯性现象及力的作用效果图。 总之, 对课本中的每张图和表都要仔细分析, 弄清含义。

这一阶段, 要加强实验的考查和训练。 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实验, 它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手段,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实验要认真研究, 明确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原理、数据测量和所得结论。 做到会正确处理数据和分析结论, 对每一个实验都要懂得怎样减小误差。 课本中出现的演示实验和其他小实验, 也要注意弄明白现象、过程和原理, 能做到一题多法。 必要时, 可反复实验。 实验中教师要以实验的引导者出现, 学生是实验的操作探究者。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 体验探索, 自我总结。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成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的主体, 自然能更好地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 并提高学习效率。

三、点面结合的综合训练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点面结合, 提高应试能力的综合性训练。 到这一阶段, 学生已做过了大量模拟试题, 但是仅仅强调题海战术并不是明智之举。 这一阶段, 需要把做过的习题类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 发现其中的异同点。 寻找触类旁通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 有很多题是从课本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中衍化而来的。 所以, 对于课本上的例题、练习题和课后习题要重新研究一遍, 对于重点习题要深入讨论, 适当扩展延伸, 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类比延伸, 达到“做一题, 会一片”的效果, 彻底消除“题海战术”, 提高学生的解题成效。 还要知道物理来自于生活, 所以必然要回归生活,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个过程无疑会提高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掌握程度。

在复习的各个阶段都有注意热点问题, 主要有几类热点问题: (1) 应用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题设情景来自社会生活或生产中的物理现象, 例如, 体育问题、生活问题、家用电器问题、对常见物理量的估计问题等。 (2) 图表信息题是近年来出现在中考中的一类主要试题, 这类试题取材广泛, 蕴含的信息量大, 呈现出较强的实用性、综合性、复杂性和迁移性。 因此, 这类试题难度较大。 (3) 开放性试题是近年来除传统试题外的一类重要试题, 并且, 所占分值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4) 探究性试题近年出现得比较多, 对学生要求也较高, 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 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学科内综合题常常是中考试卷的压轴题。 (6) 以我国或世界发生的有影响力的社会热点为问题切入点的一类试题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重。 对于这类热点问题要注意拨开迷雾, 发现其中的物理问题, 设法解决。

总之, 把中考前的总复习分阶段进行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它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加深理解所学物理知识, 进而应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的运用, 使学生掌握了应试技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中考是对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的系统总结及考查,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命运, 为此做好中考前的总复习就显得特别重要。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加深理解初中阶段所学物理知识, 应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中考前的总复习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运用这种方法, 能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8.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法初探 篇八

关键词:选题;自信心;归纳;分组;统一;辅助

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初中物理总复习的方法,现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做好有针对性的选题工作

复习阶段,学生学习比较累,所以,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摆在所有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一味的题海战术收效并不大。为了让学生都投入到复习当中。老师首先就要在题的选编上下工夫,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情况,复习题的难易程度要有梯度。使上、中、下等学生都能学会一些知识,不至于使班级出现一部分人学习一部分人不学习的局面。

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考不上高级中学了,就不用功学习了。为了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要求这些学生把复习题做完后交到老师这里,老师有针对性地批改一部分题。通过部分批改,一是督促他们去做题,二是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真的还会些东西。调动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开展分组学习与统一学习相结合的尝试

到了中考前的復习阶段,需要做的题真的很多,这时难免有些学生会偷懒,不做或是少做。然而,教师要检查到每个学生,工作量又很大。为了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检查到学生是否做题了,我们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可以让组长帮着教师检查,老师还可以抽几个小组的试题批一下。这样学生们没有规律可循,也就自然会把复习题做好了。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考题,针对不同学生让他们考不同的题。让他们感到有进步了,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做好重点知识的归纳工作

有些知识点比较难记,学生不能及时更好地归纳起来。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总结归纳。笔者在教学时常会给学生总结归纳一章或是几节的重点、难点。通常情况下我是把这些东西打印成提纲的形式,发给学生。便于他们复习时查阅。特别是对那些将要掉队的学生来说,这个提纲就相当于救命的稻草非常重要。

五、利用科技手段辅助学习

有些难点重点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讲解后也不能够理解或是记忆清楚。为了便于他们复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录音笔等录音的设备把讲解录下来,然后再找时间回放。加深记忆的同时还可以保存一段时间,作用非常明显。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要努力去研究总会有一种复习方法使学生有良好收效。

9.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电学公式 篇九

初三物理精讲中考复习资料 初三物理精讲中考复习资料 精讲

电学公式: 电学公式: 串联电路 电路图 电流 I(A)电压 U(V)电阻 R()欧姆定律 及其变形 电功
W(J或kWh)
只用于纯电阻电路
L1 L2

并联电路
L1 L2

I 总 = I1 = I 2 U 总 = U1 + U 2 R总 = R1 + R2
I= U R
U = I R

I 总 = I1 + I 2 U 总 = U1 = U 2

1 1 1 = + R总 R1 R2
R= U I r r / kwh

① W = Pt ② W = UIt ③ W总 =W 1+W2 ④ 电能表 ⑤ W总 = 示数之差
W = I 2 Rt W= U2 t R

电功率
P(W或kW)
只用于纯电阻电路

①P =

W ② P = UI ③ P总 = P1 + P2 t

P = I 2R

P=

U2 R

①滑动变阻器 30, “ R最大 = 30;R中点 = ” 1A : ②小灯泡等电器 6V, “ U 额 ” 3W : 利用铭牌所能 获取的信息 ③电能表:
“ 220V ”

R 最大 = 15;I 额 = 1A 2 P = 6V;P额 = 3W;I 额 = 额 = 0.5A;U额
2

U(6V)2 R= 额 = = 12 P额 3W U 额 = 220V
“ 10(20)A ” I 额 = 10A “ 600r / kwh ” W总 =

P额 = U 额I 额 = 2200W

r r / kwh


10.2011年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 篇十

首先分析一下上面同学们提出的普遍问题,即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课下不会作?我作为学理科的教师有这样的切身感觉:比如读某一篇文学作品,文章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对人物心里活动的描写,都写得令人叫绝,而自己也知道是如此,但若让自己提起笔来写,未必或者说就不能写出人家的水平来。听别人说话,看别人文章,听懂看懂绝对没有问题,但要自己写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又比如小孩会说的东西,要让他写出来,就必须经过反复写的练习才能达到那一步。因而要由听懂变成会作,就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多多练习,方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正是学习高中物理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我们分几个层次来具体分析。

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你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绝不能像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复劳动,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其结果只能使记忆的比遗忘的还多。

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章节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提高: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谓提高能力,说白了就是提高解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个题目,首先要看是什么问题--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还是原子物理,然后再明确研究对象,结合题目中所给条件,应用

相关物理概念,规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级,二级结论,才能顺利求得结果。可以想象,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题目中既给的条件或隐含的条件看不出来,或解题既用的公式不对或该用一、二级结论,而用了原始公式,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考试中得出高分就成了空话。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综上所述,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从基础知识最初目标,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对照学习的六个层次,逐渐发现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水平,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确定自己改进和努力方向。

11.对初三物理总复习的教学思考 篇十一

一、科学细致地制订复习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总复习之前所制订的复习计划对于复习的效果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初中物理通常来说课时较短,但是内容较多,平时锻炼的题型有限,但是考试时所涉及的题型却十分广泛,力、热、光、电知识相对独立,但是却与升学考试集中综合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在这些困难的干扰下,如果复习计划不科学,就不能够充分地利用好复习时间,就无从保障学生复习的全面性。因此,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物理大纲的具体要求,设计制订科学的总复习计划,找出重点、考点与难点,划分各轮复习的阶段与课时,做到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二、对于抽象内容要重点处理

物理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十分抽象,这些内容是复习中的难点,而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规律和概念知识的复习,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留意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同时充分地联系生活经验,加强实验,再辅助以有效的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精心选择复习练习题

教师在复习题的选择上不能盲目地选择难点,更不能标新立异,而必须重视基礎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去解决物理问题。从近年来的中考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在基础知识上丢分,许多丢分的题目是在平时训练过的内容。当前物理辅导资料繁杂,习题也越来越难。学生如果没有很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就更加无法解决难题,物理学习的质量可以说就掺杂了水分。教师不能将重要的备课时间花费在难题的收集上。选择题可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物理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选择题进行逐字、逐句地审题,经过系统分析和计算得出结论后,再进行选择。

四、时刻关注热点信息

在初三阶段的总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搜集热点信息,同时教师也要对热点加强关注,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复习。教师要善于捕捉与考试相关的热点新闻,从中甄选与物理内容相关的重要信息,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地探讨和分享。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自身所熟悉的现象,去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明白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初三物理的复习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巩固以及即将参与的升学考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积极地转变观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物理能力的锻炼。适当地调节复习气氛,切忌一味增加学生复习的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适度的紧张固然必要,但是紧张过分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要重视引导,把握复习的节奏,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营造轻松活泼的复习环境,争取在最后的复习时间里,加强学生物理知识的有效巩固,促使学生拿出最佳的学习和备考状态来迎接人生的新跨越。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康市磨形初中)

12.大学物理学总复习 篇十二

关键词:物理复习,六性,思维,规律性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都非常重视对新课程的研究并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存在的缺陷之一就是教师忽视了复习的重要性,只知道上新课却不知道复习已经教授的知识,经过模拟考试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对曾经做过的题目仍然感到无从下手,或者犯原来的错误;一些教师虽然带领学生进行了复习,但是复习模式仍然停留在做习题、讲习题的层面,不知道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对比,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也是学生难以提高物理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目前的初三物理复习,应该坚持并落实“六性”。

一、确保学生记忆知识的准确性

中考出卷人往往在初中物理的重点、难点以及易混淆知识点和易忽略知识点处设置题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考查学生是否准确掌握了物理基本知识,如果学生基础知识底子不扎实,在做题时就极易出现错误。因此初三物理总复习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知识点、归纳知识网络来优化知识结构,达到高效、准确记忆知识点的目的,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便于在解决物理题目时应用。例如初中力学部分的知识可以概括为“一成效、二效果、两体、三原理、七力”,其中“一成效”就是力所做的功,“二体”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诸如此类不再赘述。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复习,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学好受力分析的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不论是初中物理还是高中物理,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从初中就应该得到重视;(2)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注意知识点的递推和连贯性,例如一个物体受平衡力或者不受力,则表明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也就代表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通过知识点的递推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3)对比同类和不同类的知识点,通过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别来理解知识。

二、理解物理公式的适用性

初中物理公式多,出卷人喜欢在公式的适用性上“做文章”,如果学生不注意,就可能乱套公式,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显然结果是错误的,因此在复习时,要让学生理解公式的适用范围。例如:水泵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为2200W,线圈电阻为3欧姆,在额定电压220V的条件下工作,电流为10A,那么电动机工作1秒能够产生多少热量?对于这道题,应该使用Q=I2Rt(焦耳定律)来解题而不是Q=U2t/R。这是因为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而题目中所给的电路并不是纯电阻电路,因此应该使用焦耳定律。

三、注意习题的针对性

中考复习资料内容多种多样,采取的复习形式也不尽相同,使用复习资料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不能盲目选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或者教师自己编写习题,注意习题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而不应选择难度较大或者较偏、较怪的题目,防止顾此失彼。在练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还要注意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训练。

四、归纳题目和知识点的规律性

大部分知识点能够出的题型一般为两个到三个,也就是知识点有较强的规律性,对题目进行筛选和归纳,能够让复习更加有序。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和题目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本章知识点可能出的题型和出题的一般规律,学生解题时可以套用公式定理或者解题方法,提高了解题速度和解题准确率。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解物理题时,教师不能只看重结果,也不能为了提高解题效率而直接向学生讲解解题方法,而是应该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观察学生的解题情况,分析其解题中存在的共同错误,并讲授比较新颖的解题方法,给全班学生讲解他们都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并将新颖、正确的解题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注意题目中所给的基本条件以及隐形条件,并理解题目的具体含义,思考应该采取何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将所给问题与已经学习的知识点建立联系,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或者比较新颖的方法解题,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不断优化解题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六、培养学生的严谨性思维

学生的复习过程就是不断改正自己错误并完善知识网络的过程,在改正错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教师也应该重视错题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错题中吸取教训和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做题时是否足够细心,审题是否全面,是否正确理解了题目所给的条件,并避免在今后的解题中犯相似的错误;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是否有知识点没有掌握,概念定理的应用范围是否清晰;在解题时是否正确地套用了公式,是否受到题目中无关条件的干扰,是否墨守成规、顾此失彼等。

13.初中人教版物理总复习重点资料 篇十三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3、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液体温度)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温度计;

测量范围:35℃~42℃;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

二、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化和凝固是互为可逆过程;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例如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熔化过程:

(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

(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

凝固过程:

(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

(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

(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三、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跟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很快就干);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比蒸发剧烈;

4、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液化);压缩体积(生活中、生产中、工作中的可燃气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液化,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雾凇、霜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14.大学物理学总复习 篇十四

(一)知识和技能:

1.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理解。2.学会区分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征。

3.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与声有关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练习:

1、声音由物体的 产生,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声波—— ——(或其它组织)—— 听 ——大脑;其它传递途径:。

4、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单位: ;简称为,符号为)

5、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

6、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做 声波; 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 声波。

7、声音的强弱叫做。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越大,响度越。

9、声音的三个特征:、和。

10、噪声是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12、用牛皮纸刮动梳齿,纸片振动起来,并发出声音。快速刮动梳齿比慢速刮动梳齿时纸片振动得,快速刮动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

13、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的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声,这说明。

14、遇到大风天气,路旁架设的天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的

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嗡嗡声是靠 传播来的。

15、“不见其人,只听其声”也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人声音的 不同来判断的。

16、目前,国内、国际航线上已经在大量使用超音速客机,以超过声速的速度运送旅

客,则超音速客机每小时飞行的距离至少在 km以上(空气温度为15℃)

17、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液体能传声的是:()A 海豚能随训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B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

C 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

D 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18、“引颈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A 音调的高低 B 响度的大小 C 前者指音调高低,后者指响度大小 D 后者指音调高低,前者指响度大小

19、音乐课上,当老师发音偏高时,到了高音区,多数同学唱不上去,这主要是因为()

A 音量不够 B 响度不够 C 频率不够 D 音色不好

20、噪声有时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以下各种噪声中不是有利的应用的()A 有经验的工人凭机器发出的噪声判断故障的原因和部位 B 足球比赛时,观众喝彩的噪声能鼓舞运动员的士气 C 某同学听到的音乐声,影响了他的学习D 大型乐队中利用锣的噪声烘托演出的效果

21、科学家们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m/s,用声纳向海底水垂直发射声波,并测得接受回声所用的时间为4s,求海底的深度。

22、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这是怎么回事?若管长931m,两次响声间隔2.5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15.大学物理学总复习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三物理;总复习;课堂效率

总复习是对整个初中物理课程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正如俗语所说:“温故而知新。”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弥补自我的不足,并将学习过的知识系统化。但有许多的学生觉得复习课无聊,枯燥无味,而教师对于复习课最为头疼的是讲过许多次的知识学生还是会出错。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复习方法,使复习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复习,从而花费较少的时间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指导方法,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主动性

总复习课使学生感到非常无聊。因此,老师要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通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主要可以从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激励政策三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老师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讲台上不断地讲解,学生在座位上默默地记录,这样的学习太过于被动。老师要懂得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及时地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其次,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应该进行合理指导,比如开展学习心得体会的活动来了解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对于不合理的方法及时引导改正;最后,要懂得合理运用激励政策,有奖励、有惩罚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改单一的“考试评价”为“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单一的“考试评价”往往聚焦于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则是将聚焦点放在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的关注上,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平时的实验能力表现。例如,设置这样的标准:(1)平时参加课堂实验的积极程度;(2)大胆发言创新思维程度;(3)实验操作规范程度;(4)竞赛获奖或是其他创新表现。这样的记录实现了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对于课堂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疏导心理,树立学生复习的自信心

成功与自信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那么他能够成功的概率就是非常小的。处在总复习阶段的学生非常容易失去信心,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树立一个信念:“我能做到,我会做得更好!”其次,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我”的参考标准,从自我的变化中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并树立“每天都有进步就是成功”的信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说,班里的某位学生平时成绩较为一般,但在一次测试中,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令我无比惊讶,于是我及时地跟他进行沟通,刚开始他比较怕我,不太愿意交流,以为我怀疑他成绩的真实性,但是我跟他说:“老師相信你,这才是你的真实水平!”他很诧异同时也很高兴,同我讲了他近段时间的学习体会,在此之后,我经常找他谈话,询问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并一直鼓励他,相信他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后,该生在中考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系统化归纳,让学生不做无用功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整合是一种综合能力的间接表现。对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根据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挑选出难点及重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对于难点内容,及时反馈,懂得跟同学、老师交流,能及时掌握;而对于重点内容,应该进行反复练习,使自己能够熟练运用。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制定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系统观念,让他们学会根据题型来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挑选出针对性强的例题,让学生加以练习,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做无用功。

比如说,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一章的学习中,对于惯性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用纸张和文具盒来实施,把文具盒压在一张纸上,然后猛然地将纸张抽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由于用力过猛文具盒掉地上了或是纸张破碎等,这就需要教师指导着学生在做实验中力度要恰当运用,保证实验的成功。

综上所述,在总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教给学生运用物理思维解决新问题。同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史丽娟.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4(4).

[2]曹惠容,邹敏.试论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以四川省县城高中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

[3]邹婷,于红冈.关于开展学习方法指导的几点做法[J].教育学术月刊,2008(5).

[4]常春荣.七年级英语学习方法指导[J].成功(教育),2007(4).

[5]安连慧.体育学习方法指导探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5(4).

上一篇:一双手作文精选下一篇:信贷客服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