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2024-08-26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探析(共8篇)

1.西藏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篇一

西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胡京波 阿华(2009-05-07)来源: 中国藏学

[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全面介绍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分析了目前西藏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今后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阐述了要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实现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只有用信息技术改造西藏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才能提升西藏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西藏的后发优势。同时指出了信息化对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关键词]西藏;信息化建设;现状;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3(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7(X)(2003)04-0108-08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他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同志关于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都强调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西藏地区未来的发展蓝图,即到“十五”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西部地区前列,到2010年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到21世纪中叶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

西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由于历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西藏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均处于不发达状态。要实现西藏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即旅游业、藏医藏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矿业和建筑材料业等),离不开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提供与利用,必须首先实现西藏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一、西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力支持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依靠科技进步,使西藏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全区的信息化建设,要求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思想,集中建设一个主干传输网络,形成全区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应用系统建设实行全面开放,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信息基础建设、文化基础建设、信息组织机构建立、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各类数据库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959年,西藏的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是3位数,不过750门,长途电路仅有6条;1978年是4位数,达5720门,长途电路达52条;到2000年已是6位数,达到17万门,长途电路已达11896条。

1995年8月,建成了拉萨至日喀则、拉萨至山南光缆工程,其中拉萨至日喀则光缆是世界屋脊上的第一条通讯光缆,全长340公里。1996年建成开通了日喀则经白朗至江孜的光缆,1997年开通了拉萨至林芝和八一至米林的光缆;1998年7月,开通了泽当至桑日、曲松的光缆;同年8月,开通了兰州至西宁、拉萨的光缆工程。2001年底,西藏电信光缆总长度达到7793.8公里,连接7个地市、64个县、361个乡镇;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69228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2万路端。

1993年8月,拉萨电信900兆蜂窝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投入运行,1997年,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昌都、阿里6地区相继开通;同年8月,拉萨电信GSM交换局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全球通”数字程控移动电话在全国实现联网。

西藏电信部门集中力量加大了区内外长途干线和重点工程的投资及建设力度,“九五”以来,全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736.3万元,重点完成了长途传输网和电话交换网的建设,长途电话全部进入全国自动交换网,使全区的通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了由光缆、卫星覆盖全区的通信传输主干道,形成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等各种先进手段于一体的通信网络。

2001年4月28日,西藏电信在拉萨隆重举行了“十五”第二批项目暨援藏项目合同签字仪式。西藏电信公司在抓好“十五”首批通信建设项目1.2亿元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十五”第二批项目暨援藏建设项目计划,这次签字的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68亿元,其中,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援藏投资达1.06亿元;建设项目有中国电信集团援助的昌都—芒康—盐井、昌都—江达—贡觉、那曲布龙—比如光缆通信工程,西藏的DDN扩容工程;西藏电信自筹建设项目有:各地、市、县市话交换机扩容工程。三条光缆建成后将增加光缆长度约700公里,昌都、那曲两地的通信状况将得到改善,市话交换机扩容后,将增加市话交换机容量5万多门。截止到2002年10月,全区电话用户累计达到38.34万户,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已达到26.9万门,全区固定电话的普及率达到了14.56部/百人,市内电话普及率达到26.7部/百人,全区7个地市均开通了GSM移动电话,为实现全区的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较短的时间内,西藏的通信业实现了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种业务的转变,进入了一个服务功能比较齐全、技术手段先进、通信业务初具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发展的时期。

2、信息化机构相继建立

①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 2000年6月,开始组建通信管理局;2001年4月,通信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管理局实行信息产业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并以信息产业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行使电信通信行业监管职能。管理局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协调通信与信息安全、党政专用通信和应急通信工作。同时,负责对全区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管理及协调工作。承办信息产业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工作。

②西藏移动通信公司 2000年6月9日,西藏自治区移动通信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运营一年来,西藏移动以“远赶西部先进,近创区内一流”的战略目标,实现了用户发展、业务收入、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指标翻一番。截止到2002年10月,西藏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32万门,移动用户发展到19.13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3部/百人,寻呼从1998年的1家发展到9家;GSM无线基站110个,载频734个。

③西藏自治区经贸信息中心 为加快信息化建设,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经贸信息中心。2000年开通了与国家经贸委的DDN专线,完成了中国经济信息网西藏站、联合国科技信息网TIPS西藏网站的建设工作,连通了自治区统计局DDN专线,建立了西藏经贸委局域网,开通了与自治区党委信息中心的专网,为全区获取信息、发送信息提供了方面和快捷。

④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 2001年5月18日,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成立,进一步推动了西藏通信事业的发展,把全区通信业的改革引向深入,市场竞争格局进一步形成。2002年1月8日,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开始了CDMA移动业务一期工程建设,一期系统总容量为2万门,工程总投资3895万元。一期工程覆盖地区为拉萨、达孜、堆龙德庆、曲水、贡嘎、羊湖、纳金等地。

⑤西藏互联网协会 2002年8月16日,西藏自治区互联网协会正式成立。自治区副主席多吉、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曾忠义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并揭牌。目前,西藏自治区上网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注册用户达5000多户;据统计,目前拉萨地区通过许可证经营的网吧已有80多家。但西藏互联网行业仍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针对这种情况,自治区互联网协会的成立,对于规范行业经营,使互联网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建成部分信息化系统及数据库

①统计信息自动化近年来,全区统计信息工作在国家统计局的指导下,结合西藏统计工作的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首先是建成Internet/Inteaet网络,实现了网上检索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有关统计信息,并对网站主页进行调整,建成了西藏统计信息发布站点。其次是建成了西藏统计行业电子邮件系统,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开通了OPENMAIL电子邮件系统,帮助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阿里等6地市统计局完成了广域网连接任务。

②资源环境信息系统 2001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合作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藏自治区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主要由项目管理、区域概况、环境资源、特色城镇、社会经济、分县数据、藏医藏药、气象及动物数据库等部分组成。该系统反映了西藏区域发展基本现状,揭示了西藏区域发展的分布特征和发展前景,为建设数字西藏奠定了基础。该系统的建成,不仅填补了西藏的空白,而且提升了西藏信息服务手段,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③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系统 2002年6月,自治区气象局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系统经国家气象局批准立项,开始正式建设。《青藏高原气候综合数据库和共享网站建设》项目,具体建设内容有:高原冻土数据,高原积雪数据,高原光照资源数据,两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考察的地空、地面资料,中日亚洲季风机制观测项目资料,青藏高原气候系统数据,高原各类气象灾害数据以及制作各类数据集的元数据。数据库建成后,将全面实现资料的现代化管理,优化存取手段,通过增加资料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拓展服务领域,为实现资料的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④西藏科技项目数据库 该库包括从1978—2001年共2100条科研立项数据,内容涉及全区农、林、牧、医药、地矿、电子等部门;共有、项目名称、行业类别、研究内容、社会经济效益、承担单位、申请经费等16个段;每年可为全区新的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审批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⑤西藏科技成果数据库 该库包括从1979—2000年共500多项全区科技进步获奖成果的数据;共有成果登记号、成果名称、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号、任务来源、主要完成单位、主要完成人、组织鉴定单位、鉴定时间、技术水平、成果简介、成果转让、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等13个条目,每年可为全区获得科技成·110·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总第64期)果奖的申报与审批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⑥西藏科技文摘数据库 该库包括从1972—2001年共3000种期刊的数据,内容涉及全区各行业与部门;共有分类号、序号、文摘篇名、作者、期刊名称、期刊号、摘要和关键词等8个字段,为全区各科研单位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⑦西藏科技文献馆藏数据库 该库收集了从1985—2000年全区各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种科技资料与科技期刊的数据,共包括科技期刊1741种,有科技资料数据15071条。“科技期刊库”有分类号、篇名、出版年期、收藏单位共5个字段;“科技资料库”有分类号、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收藏单位共5个字段。该数据库的建成,初步实现了全区各科研单位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开展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打下了基础。

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①图书馆和文化馆 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相继投资建成了西藏图书馆、西藏博物馆、群艺馆、电影院等一大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文化基础设施,结束了旧西藏没有文化基础设施的历史。截至到2000年,全自治区共有地市级群众艺术馆7个,藏书在万册以上的图书馆有20多个,县级多功能文化馆49个,乡级文化站213个,为实现全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

②新闻出版 西藏的新闻出版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区的译著队伍、编辑力量、印刷基地建设、印刷物资供应、图书发行网点、报刊管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与法规建设等工作基本配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闻出版体系。全区现有4家出版社和音像复录加工厂;有自治区、地市、县三级新华书店67个;从1956年《西藏日报》创刊到1977年《西藏文艺》创刊,西藏公开发行的报刊已经达到52种。

③广播电视 上世纪50年代初,进藏部队办起了全区第一家新闻媒体——有线广播;1959年,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成立,1960年开始对全区广播;1985年,全国最晚的省级电视台——西藏电视台成立,当时仅能覆盖拉萨市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区级广播电台2个,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区级无线、有线电视台3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70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以来,截至到2000年底,全区以建成乡村级广播电视站2334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7.7%和76.1%。全区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全区5115个行政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

二、西藏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1、观念与管理问题

①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推进信息化和发展信息产业在促进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提升西藏的综合竞争力,提高西藏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中的重要性,以及在维护西藏稳定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信息化的认识、具体的政策措施与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差距较大;部分群众对推进信息化和发展信息产业的认识也不到位;社会各界没有把信息资源与能源、材料同样看做是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其次,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网络、轻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信息设施的利用率低,政府和群众对信息网络资源的使用、发展信息产业的信心不足。

②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不健全 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的行政手段不够强硬。一些相关的职能机构运作体制不顺,领导力量不强;信息化建设是由几个部门组合或共同负责,内部关系没有理顺,行政职能的履行不到位;有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中,缺乏政策、规范、立项等方面的调控手

段和权威,不能满足西藏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

西藏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些政策还未列入议事日程,法制法规建设落后于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要求,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急需优惠政策的扶持,信息产业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合法利用等问题及待法律、法规的规范。

③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够 在西藏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研究、发展和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符合西藏各族群众需求的信息技术,应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开发西藏民族特色的信息技术。目前,西藏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经费不够。一方面是在信息研究的经费投入太少,许多研究项目无法开展;另一方面由于西藏经济欠发达,政府财政十分紧张,对西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可能多,再加上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当薄弱,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匮乏。财政投入的信心和能力不足。

2、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西藏的信息生产能力与信息传播储存处理能力和全国信息资源相比,表现出以下差距:一是数据库及专利申请在全国处于十分落后的地位;二是人均所拥有的图书馆、文化馆的数量少;三是高校在校生人数、企事业单位拥有技术人员的数量、邮电网点、邮电业务量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西藏的信息生产能力与传播处理能力和全国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有些项目差距很大;信息的传播、储存、处理等设施居于全国之尾,许多项目的差距都在10年以上。

西藏的数据业务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太大,与西藏电信自身发展也不协调。从业务上看,西藏目前只提供基础业务中的基本业务,特别是在应用业务方面基本上是空白;从收入比例来看,全国平均水平已经达到5%,而西藏只有1%,收入绝对值与全国其他最低省份相比,差数不是倍数,而是一个数量级,可见西藏持续发展的困难。此外,由于西藏人才的匮乏和技术落后,全区的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也是一个空白,自治区各部门内部网络建设比较困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当低。

在软件开发上,没有形成西藏自己的开发队伍和力量,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软件急需开发,急需发展拥有西藏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在信息服务上,西藏没有形成集团优势,基本处于各自为政时期;成熟的公众网络尚未建立,网络市场急需培育。

3、基础教育滞后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滞后,财力单薄,自我发展能力低,对文化教育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地理文化的封闭性。由于西藏地理上的特殊性,文化的发展相对封闭,使人们的意识比较狭窄,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形成了文化、心理的一种定式;三是现代教育发展起步晚,教育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现有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很大;四是现有的教育质量偏低,办学效益不高。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加快教育的发展速度,任务十分艰巨,而且难度很大。

由于全区教育、科技落后,所需信息化建设人才严重匮乏。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83.4%,全区人口素质偏低,人才匮乏现象普遍。科技整体水平低,技术创新进展缓慢,区内现有人才留不住,区外人才吸引难,造成了全区信息化建设与东部地区的巨大差距。

4、文化设施严重不足

全区基层文化建设正面临着新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层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日渐加大。全区目前还有26个县没有文化馆(图书馆),487个乡没有文化站,绝大部分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这说明全区的基层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其次,基层文化发展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差距日渐加大,农牧区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电视难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三、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统一认识,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西藏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统一认识,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宣传、指导及领导工作。要使各族干部群众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与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科技、经济、政治、军事竞争的焦点,成为维护边疆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历史赋予西藏的重大责任。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西藏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边疆的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素质,改造西藏的传统手工业,以信息化建设带动西藏的特色产业,是西藏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策略之一。西藏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是西藏实现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西藏的各级政府部门要解决好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健全、领导到位、政策落实和关系理顺等重大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制定有利于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特殊政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强化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调控。

自治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一是领导,即制定目标、建立机构;二是合作,包括政府、企业、教育与社会机构之间;三是政策,即各项政策要连贯、一致,确保创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四是市场,即投资要面向市场需求;五是持续,即确保服务的持续性。

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建立政府信息交换系统,实现政府信息在政府机构内的共享,建立连接自治区、地市、县的政府信息网络;利用因特网建设政府信息发布系统,将非涉密信息向社会公开,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的导向作用;在政府的网络平台上,建设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和计划、财政、税收及贸易的联网工程。

2、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网络建设投资,发展固定和移动通信网络,提高电话普及率,发展数据和多媒体通讯网络,特别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农牧区通信困难的问题,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应优先安排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可采用卫星通讯系统与地面通信网络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应高起点建设语音网、数据网、图像网,加快西藏信息网的规划与建设。

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加强计算机在各部门、各系统的应用,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水平。要充分利用区内已有的网络资源,积极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当前,西藏的电信事业发展较快,资金、技术、现有设施相对较强,应该以邮电、电信为龙头,利用邮电、电信、公共网络的优势,加快西藏的信息化建设。

西藏的邮电通信建设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新技术和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加速基础网络建设,形成方便、可靠、快捷的城乡邮电通信网络体系。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城镇为重点,辐射农牧区的电信通讯网,使网络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接近并争取达到全国电信发展的综合水平;实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电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15年,实现全区行政村村通电话,电信通讯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县及交通干线、机场、口岸开通移动通讯。到2050年,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光通讯网和覆盖全区的卫星通讯网;实现通讯数字化、智能化、个人化,满足信息化社会对通讯的要求。

3、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高层次专业的高科技人才,需要有高层次的劳动力结构,信息化建设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和吸引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已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为加快西藏区域发展,提高西藏的信息化程度,必须强化人力资源意识,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确保西藏发展的后劲。

在西藏信息化建设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宝贵资源的观念,支持西藏高校创办软件学院,加大信息技术类人才的培养。要鼓励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对干部职工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素质。西藏要把最先进的、最现代化的教育办好。一是普及计算机知识要从娃娃做起,让孩子跃上信息平台;二是西藏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全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西藏的中小学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尽快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要重视藏族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藏族信息技术人才在西藏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信息化建设带动西藏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组织力量研究解决西藏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存在的具体困难,针对西藏的特点,开发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4、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全国文化三大工程(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西藏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加强西藏图书馆界和全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与区内各系统图书馆的协作协调,创造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区的图书馆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六地一市尚无一座公共图书馆。因此,开展信息化建设,仅仅依靠西藏的公共图书馆是不行的,需要西藏所有的图书情报单位联合起来,发挥馆藏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为西藏党政军部门、科研机构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才能加快西藏的信息化建设。

应该特别重视发展西藏的文化产业。一是发展文化产业能够避开西藏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和技术短缺的劣势;二是西藏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三是文化消费已成为世界消费的一大热点,西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因此,西藏的旅游业成为西藏的特色及支柱产业;四是加快西藏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尽快整合西藏地区的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如果没有数据库,没有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也就无法实现。

5、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援藏力度

在西藏信息化建设中,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需要中央的支援和投入。同时,要紧紧依靠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与15个对口支援的省市建立联系与协作。要把对口支援与西藏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西藏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与内地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互利互惠,共同开发、共同发展。

要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东部发达地区占有科技、信息、资金和人才的优势,应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帮助西藏地区发展经济,进一步放宽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建立和优化人才的培养,实现西藏与全国的共同发展。同时,西藏的各族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宽广的胸怀、让利的精神、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欢迎国内外各公司、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藏参加西藏的信息化建设。

6、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培育与发展信息市场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社会文明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转变为信息文明社会。它一方面是用信息化的方式去生产大量的信息产品;另一方面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把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改造成信息化的工业及信息化的服务业,以提高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西藏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并提升旅游业、藏医藏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矿业和建筑材料业等特色产业,以提高这些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产业信息化的关键。西藏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目前很低,政府应该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促进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对西藏的重点、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使其率先实现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国有骨干企业和其他有条件的企业要普遍建成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内部网,利用电子商务,拓宽企业业务范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推进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变革,提高西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建设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有用的信息准确、快捷、经济地传递到需求者手中,用于生产、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以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推进西藏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搞好基础建设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内容,仍达不到信息化的目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培育与发展西藏信息市场方面,应建立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国有企业的信息服务实体为主,以独立的信息服务企业、私营信息企业为辅,建立各自经营、自负盈亏的信息市场主体,以促进信息商品化的发展。同时,应与西藏网络建设相配套,建立自治区、地市、县级信息市场,逐步建立以拉萨为龙头、地市为骨干、各县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体系。

7、建立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

为了更好地规范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对现行的有关信息化的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例如,在信息基础建设规划、信息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还都未作出规定。西藏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国家法律的指导下,制定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地方法规,并制定出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政策、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和规范等。使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发挥推动、协调和规范的作用,以保证西藏信息化建设得以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只有法规先行,才能推动西藏信息化建设,并为社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依法规范和调整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行为,可使不利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西藏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的成本。

8、缩小西藏与内地的数字鸿沟

由于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科技领域的差距尤为明显,出现了令人忧虑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开发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应用方面,例如信息资源短缺、信息人才匮乏、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体制或机制不健全、教育不普及和技能培训不足等。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信息时代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越鸿沟、将数字鸿沟转化为数字机遇的大好机会。为此,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缩小西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差距。首先,应该正确认识数字鸿沟问题,承认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并对巨大的差距性和存在的广泛性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不能低估消除数字鸿沟工作的艰巨性及长期性。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要认真考虑西藏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艰巨工作。因此,自治区领导部门要充分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经济的促进作用,制定与西藏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政策,以促进西藏经济更快地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产业部:《中国信息年鉴》[Z],中国信息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年鉴》[Z],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3、西藏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课题组:《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思路》[J],《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

4、李荣华:《西藏电讯发展与变迁》[J],《中国西藏》1999年第2期。

5、米玛:《搭上信息时代的快车》[N],《西藏日报》,2002年9月3日。

6、李荣华:《努力运作加快西藏信息化建设》[N],《西藏日报》,2001年1月8日。

7、任兴宝:《西藏自治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数据库建设的现状》[J],《西藏科技》2001年第10期。

8、王黎、韦素芬:《信息资源与西藏经济建设》[J],《西藏研究》2000年第1期。

9、顾华详:《西部信息化与发展信息产业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1月6日。

10、邬琨、邓波:《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0年第12期。

11、旦平:《为全面小康提供通信保障》[N],《西藏日报》,2002年12月10日。

[本文责任编辑(特约)季垣垣]

[作者简介] 胡京波,中国图书馆学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阿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馆长、副研究员。(北京 100101)

2.西藏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篇二

关键词:第二产业,循环经济,对策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简称3R原则) 。3R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属于输入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或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在消费中人们可以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 选择包装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以及购买耐用的高质量物品等。

二、西藏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循环经济

1. 西藏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

西藏解放以来, 第二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发展迅速, 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形成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无论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 西藏第二产业发展仍相对落后。表现在产值比重低、产业发展对地方经济拉动能力非常有限, 产业链短, 效率低。产业结构偏离度高, 难以有效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同时企业规模偏小, 工业集中化低, 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地。优先发展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就业人口向第二产业转移仍是未来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

2. 用循环经济的视角看待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 循环经济是西藏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藏发展第二产业不仅对改变西藏落后面貌,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西藏产业结构的合理完善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则要求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 通过循环经济理念与技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 合理调控环境容量, 实现资源科学利用、环境合理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西藏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第二产业有助于西藏全面推进循环经济。

第二产业的地位决定了它在产业结构中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连接作用。在第二产业中发展循环经济, 也可以更好地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促进第一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和为第三产业的合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必要的基础服务。因此, 第二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在第二产业中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有助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

(3) 西藏文化中的循环经济思想是第二产业发展的思想根基。

在藏文化里, 藏族将自己居住的这块土地神圣化, 他们认定高原是一块神圣的重地, 将它命名为“神圣雪域”。这里的“圣地”“宝地”, 不是一般的地理概念, 而是一种文化概念, 它取决于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他们的生活目标与理想。在青藏高原上, 不管是高山、湖泊, 赋于神圣依据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所在。这也使青藏高原的自然面貌和人文景观和谐地组合为一体, 成为相互依存的完美整体, 这不仅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美组合。藏族的生态思想质朴、浪漫、亲切、自然, 容易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和行为准则。藏族的原始宗教生态观里没有人物二元平等的思想, 藏族先民认为, 作为客体的自然高于人类, 它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在自然面前, 人是被动、无能的。这种自然而纯朴的生态观念, 是高寒的青藏高原环境得以保护的文化基础。

所以, 在西藏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 首先要弘扬当地传统的生态文化, 传统生态文化是藏族人民建设家园、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的思想基础, 只有在继承现有文化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推进。通过加强循环经济建设, 来促进该地区建立生态经济体系, 以环境持续为保障, 以生态持续为基础, 以经济持续为条件, 以社会持续为目的, 达到民族生态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西藏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 政策落实是重点

全面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西藏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把相关的优惠政策与西藏第二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重点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的鼓励政策, 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机制, 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机制。充分运用价格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2.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注意同自治区的经济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 搞好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 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西藏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从西藏地区实际出发, 以循环经济为重要内容, 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及清洁生产推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领域的具体规划。针对青藏高原环境资源特点, 合理规划调整第二产业结构。一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 促进西藏企业节能降耗,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 促进西藏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三是以废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 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四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 开发西藏特色无公害农牧产品与绿色食品;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 开发有机食品 (产品) 为目的, 发展西藏有机产业。

3. 加快西藏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实施做到有法可依。

在法律层面, 西藏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区情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改造现有的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建设难度大、涉及面广、周期长。发展循环经济, 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进行定位, 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要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 三者缺一不可。需要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政府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各地区、各行业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 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并逐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依靠科技进一步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四、结语

3.西藏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三

[关键词] 藏药 技术进步 劳动 资本 经济增长

一、引言

藏药业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以其特殊的药用理论体系、丰富的药用资源、博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在青藏高原上生根开花,成为祖国民族医药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藏族先辈在几千年的实践生活中通过与各种疾病长期斗争,在吸收并消化包括中医印度医学在内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原特有的药用资源,创造了独特的藏医、藏药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藏医藏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相比于西藏其他几大支柱产业以及兄弟省份藏药产业发展情况,西藏藏药产业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规模小且存在不少问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西藏自治区明确提出了发展西藏特色经济,把藏药的培育和发展作为自治区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这为西藏藏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

二、西藏藏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藏药企业生产逐步迈向标准化

截止2002年底,全区共有藏药生产企业20家。据不完全调查,其中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有4家。全区能生产360余种藏成药,其中有批号的156种。2000年到2003年间,有批号的药品年产值在2亿元左右,无批号药品年产值在2千万元~3千万元左右。有批号药品的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2亿元左右,无批号药品的年销售额达到1千万元左右。从1997到2000年上半年上缴利税额达到10194万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各生产厂家严格按照GMP的标准进行扩建,所生产的药品不仅占领了区内藏医药市场,而且还能满足内地600多家各级医院的医疗用药,部分新颖名贵藏成药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均设立销售网点,部分药品还远销国外。藏药“坐台”获国家专利产品证书。14种藏成药被列入国家药典,41种藏药材、202种藏成药被列入卫生部部颁标准,13种藏成药被列入新药品种,12种藏药获得国家中药品种保护。目前各藏药生产企业正在加紧进行GMP改造、申请认证准备。截至2004年7月底,西藏共有10家藏药企业和6家生产企业分别通过国家GMP认证和专家现场检查。藏药的生产和管理正逐步步入规范化,整体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藏药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

为了适应企业经营市场化的需要,使藏药产业走出困境,九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开始加快对传统藏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了一批以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奇正藏药集团西藏林芝奇正藏药厂等规模较大的现代企业,其产品主要面向区外的国内、国际市场。这些企业的成功改制为解决传统企业存在的组织形式单一、营销滞后、投融资困难等问题提供了途径,为藏药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奇正藏药集团下属的西藏林芝奇正藏药厂,该厂于1995年成立,注册资本4000万元。1997年末,总资产达到14500万元,员工385人。该厂是奇正集团投资西藏的光彩项目,以研究和生产高科技生化制品、现代剂型的藏药、保健品为主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创办以来,累计销售收入逾亿元,上缴税收720万元,实现净利润3800多万元。1995年、1996年、199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63%、29.11%、29.04%。1997年,税后利润达2000多万元,上缴税金520万元。截止2003年,西藏林芝奇正藏药厂累计纳税达1.17亿。由此可见,新的藏药企业组织形式已经形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与示范作用。

3.企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以前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藏药的生产和使用局限于西藏本土,加之企业因规模小,效益差,自然放松了产品宣传和营销管理,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这就导致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提不上去、营销渠道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而实际上,藏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认同程度。

近几年藏药在内地的推广与销售,都有明显的发展与进步,藏药从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走下来,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在整个医药领域有着比较广泛的前景,无论是高原药力的神秘,还是人们对于藏药的介入与了解,都有了长足的认识,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藏药已经逐步在消费者的心中有了好奇与向往。环境的进一步宽松,医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大大提升了藏药的发展潜力。总体上看,藏药企业的经营方式开始转变,以前的“自采、自制、自用”模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涌现,一些企业已在全国的诸多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部分名牌、拳头产品开始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三、各投入要素对西藏藏药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1.C—D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是20世纪后期,由美国经济学家P.H.Douglass与数学家C.W.Cobb合作,根据美国的制造业统计资料,为解释从20世纪初以来美国国民收入中工资所占份额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假说提出来的。该生产函数在建立经济预测模型,以及衡量技术进步、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设Y为生产中的产出,K和L分别为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则Y和K、L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函数形式:

式中,A为技术常数,为资金投入的产量弹性,为劳动投入的产量弹性。即资金(劳动)投入增加1%,产量将增加%(%)。产出弹性合计+>1,表示为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 +〈1,表示为规模收益递减的生产;,表示为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A 、、均为待估参数。从统计拟合、估计方法和广泛的适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对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利用C-D生产函数较好。

2.藏药产业经济增长计量模型的建立

根据C-D生产函数,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呈对数线性关系,因此建立西藏藏药产业经济增长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其中:Y指藏药产业的产值;K为藏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L为藏药产业在职职工人数;A为科技进步水平。为藏药产出对资本的弹性系数,反映的是产出增加同资本数量增长变动关系,为藏药产出对劳动的弹性系数,即产出的增长同劳动力数量增长变动关系, 为随机扰动项。

3.样本口径的说明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以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为依据。同时为减小量纲的影响,强化指标间的接近性及可比性,对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具体的样本指标如表1。

表1样本数据口径的说明

4.模型参数估计

根据式(2)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收集的数据如表2。

根据公式(2),运用Eviews软件对表2的第二列、三列、四列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3。

表3对公式(2)的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0.8803,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资本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藏药产出将增加0.8803个百分点。同理,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是0.7110, 也就是说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藏药产出将增加0.7110个百分点。这比较符合西藏藏药生产的情况,因为西藏藏药生产一直是依靠传统工艺进行的,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资本的投入对西藏藏药的生产弹性会变大,而劳动投入对藏药生产的弹性会变小。 +>1,即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相加大于1,表示西藏藏药产业的经济增长是规模递增的。R2值为0.90,表明了样本数据很好的拟合了C-D函数,而且资本和劳动对西藏藏药产业的经济增长解释了大约90%。、的t统计量的p值很小,变量的显著性检验通过。

5.测算技术进步的速度与各投入要素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

首先根据表2的后三列计算出藏药GDP、固定资产和劳动投入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0.70%、23.75%、47.26%,然后据此算出技术进步的速度为:

其中,T为西藏藏药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 为藏药GDP的平均增长速度,k、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平均增长速度。由此可以计算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西藏藏药产业的贡献分别为:

即在1994年~2003年的西藏藏药产业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速度为6.19%,技术进步对藏药产值增长的贡献为10.20%,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增加对藏药产值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4.45%和55.35%。由此可见,目前西藏藏药产业处于一种传统的和粗放式的发展状态,即依靠资本和劳动的大量投入而获得产业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对其影响极其有限。同时,劳动的投入对藏药产业的贡献明显大于资本投入对藏药产业的贡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西藏藏药产业发展中,资本投入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西藏藏药产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1.藏药产业和其他五大支柱产业的比较分析

通过六大支柱产业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西藏藏药产业的优势、发展状况和水平。表4是2003年西藏自治区六大支柱产业的GDP和GDP增长速度比较。

可以看出,2003年西藏藏药产业的经济规模为35046万元,位居第三位,藏药GDP占全区GDP比重为2.90%。藏药增长速度为4.13%,低于西藏自治区GDP的增长速度14.30%,藏药产业对西藏自治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61%。西藏藏药产业相对于其他的支柱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但是发展势头良好。

2.西藏与青海藏药产业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以地区和时间为控制变量,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医药支出、藏药工业总产值、全省(区)工业总产值、藏医药技术人员数、公路通车里程五项为观测变量,建立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的非饱和模型,旨在对青海省和西藏藏药产业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零假设为,不同的地区和时间没有对这四个变量产生显著影响。具体操作的完成采用的是SPSS12.0统计软件。详细数据见表5和表6。

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该多因素方差模型对观测变量数据的总体拟合程度很高(R2和调整的R2接近于1)。由地区差异引起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医药支出、藏药产值、工业产值、藏医药技术人员数、公路通车里程这五项指标的差异,其F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很小,分别为0.008、0.004、0.000和0.011,则应拒绝零假设,可以认为不同地区下的这五项指标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模型结论:西藏与青海无论在总体工业发展水平、藏药工业发展情况、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在医药产业的人才储备、当地居民消费对医药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要缩小西藏与青海省藏药产业发展的差距,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五、结论

a.R Squared=.940(Adjusted R Squared=.874)

b.R Squared=.811(Adjusted R Squared=.600)

C.R Squared=.972(Adjusted R Squsred=.942)

d.R Squared=.978(Adjusted R Squared=.953)

e.R Squared=.648(Adjusted R Squared=.256)

首先,西藏藏药产业的各投入要素处于规模递增阶段,但是技术对藏药产业的增长影响有限。目前,藏药生产以传统方法居多,多采用散剂、水丸剂和汤剂,受欢迎的胶囊、片剂、口服液等新剂型品种少,更不用提剂型优良、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极不符合现代药剂发展要求,市场竞争力低。以西藏自治区藏药厂为例,常年生产供应给医院的藏成药品种有300多个,但获得国家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的仅30多个。因此,西藏自治区应该加大对藏药产业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力度,积极引进制药的先进技术,改变西藏藏药的制造工艺,提高藏药生产的效率。

其次,藏药产业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现在正处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时期,国家及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对藏医药发展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藏药产业有其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需要制定更有力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再次,应该加大藏药产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是藏药后续发展的根本,现代中医药人才与现代藏药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藏药科研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导致藏医药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薄弱、藏药的科技含量低、藏药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数据证明。因此,西藏藏药产业特别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需立即解决的是人才问题,除了引进藏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加入该行业外,还应该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使藏药现代化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占堆:西藏藏药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探悉[J].西藏科技,2005第11期

[2]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西藏藏医药[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7

[3]徐玖平许理钢等:西藏藏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研究[J].21世纪青年学者论坛

[4]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4

[5]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

[6]吴洪福.藏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药材,2002年1月

4.西藏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篇四

面对日益突出的农业经济问题,为了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引言部分描述了我国存在的农业经济问题,接着论述了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并据此提出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对策,主要是提出农业经济要向产业化、技术化和生态化迈进。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关系着国家命脉与亿万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虽然由于我国惠农富农强农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获得了丰收,但是我国农业依然面领严峻的考验。主要有:农民的收入低于日益上涨的物价,城乡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农产品价格有所下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不断上涨;农业新技术突破速度慢,运用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和不完善;等等。

一、农业经济现状

1.农民收入低

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民虽然能够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农业收入却少的可怜。从开始的农业播种到后期的农业收割整个环节除去花费农药和机械收割的成本费用,农民真正得到的收入实在不多,有的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倒贴了不少钱。有些农民从农业生产上看不到获利的希望,劳动积极性大大降低,产生了改行的想法。另外,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在部分农村,农民的问题主要在于粮食的过剩生产,成了农民身上的负担。此外,大多数农民因为传统有限的农业知识,文化程度还停留在初中水平,对农业高科技没有深刻的认识,农民的收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农民依靠强壮的体魄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在听天由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体力活动的农业经济不会有长远的发展。目前,虽然个别农户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但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广泛进入农村,很多地方的农民由于缺乏农业经济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够及时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生产一直停留在落后的水平。同时,部分地方对农业生产的的重视程度不够,支农资金投入不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没有切实进入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也没有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科技的教育培训等,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3.农业可耕地减少

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耕地,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虽然位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业耕地被破坏,人多地少的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此外,我国2/3的耕地属于中低收入产田,加上一些地方洪涝灾害严重,有50%的耕地是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干旱、半干旱土地,1/3的耕地正面临着来自洪水的威胁,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农村为为主的农业产区,农业水利建设严重短缺和不足。另外,我国还有许多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需要拿出几百亿元的`资金用于对受污染耕地进行修复和治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会继续减少耕地面积,可耕地的减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面对耕地的减少,我们不能阻止它,但我国的可耕用地还要用来养活数以千万计的人口,农业生产压力巨大。

二、农业经济问题的解决对策

1.农业经济要向产业化迈进

可以通过引入农业产业化模式,让农民手头上的钱多起来。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不用担心粮食不多产了,通过采用新型的现代农业耕作模式,有效防治了病虫害,减少了农药费用的开支,使农产品质量高,价格便宜,又可减少对人的健康的损害。另外,随着大型农业播种机和收割机械的引进,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被运用到了农田里,农民不用再靠传统的体力耕作了,农民的潜在收入提高了。农民生产出的粮食不仅用于自己消费,还可以通过再生产再加工的方式卖到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农民在农业空闲时间还可以外出打工挣一部分钱,提高自己收入。政府还可以引导农民通过自愿的方式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让农业经济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模式,使农民收入切实提高。

2.农业经济要向技术化迈进

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生产需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机器和设备。从一开始农业生产就要采用机械化生产模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能随时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农业技术问题;当地政府要加大农业补贴的力度,适当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投入到为农民服务中去;当地政府还要划拨部分资金,无偿或低息、无息地为农民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化肥、农药等,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从根本上使农民受惠;当地政府也可以专门开设电大班,在教学过程中向农民灌输农业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知识,使农业技术化转变为生产力成为现实。

3.农业经济要向生态化迈进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战略。要发展农业经济,就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包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农业保障。主要措施有:采用无公害的化肥和农药进行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采用机械化管理农业,对收割后留有的农作物秸秆,进行加工再利用;当地政府加大力度引导农民建设生态田,对积极参与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业,打破传统的以污染换取农业利益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开展绿色化农业生产,使生产的农作物绿色无公害;农民也要不断学习农业生态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自身做起,保护农作物的耕作环境,也是在保护农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结语

5.西藏2011年经济发展数据 篇五

2012年02月01日 08:45 来源:西藏日报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2011年西藏自治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5亿元,增长12.6%,税收突破95亿元,增长8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7亿元,增长49.2%。

2011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03月30日 17: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

2012年3月15日

(点击查阅更多2011年各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我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沉着应对复杂的维稳形势和繁重的发展任务,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采取有效举措积极应对和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我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GDP)60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3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09.54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321.94亿元,增长1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77元,增长11.3%。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2.3%、34.6%、53.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1个百分点。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其中:城市上涨5.2%,农村上涨4.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3%,消费品价格上涨5.2%。从居民消费价格构成大类看,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比上年上涨9.1%、2.7%、2.8%、1.9%、2.8%、2.2%、0.7%和6.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3%。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193.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93万人,增长8.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

二、农牧业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40.6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59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18.4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5%;小麦面积37.60千公顷,增加0.54千公顷;油菜籽面积23.92千公顷,与上年同期持平;蔬菜面积21.58千公顷,增加0.25千公顷。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93.73万吨,比上年增长2.7%;油菜籽6.33万吨,增长9.1%;蔬菜60.07万吨,增长3.4%。年末牲畜存栏总数2185万头(只、匹),比上年末减少136万头(只、匹)。其中:牛645万头,减少9万头;羊1459万只,减少120万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27.67万吨,比上年增长5.2%;奶类产量31.35万吨,增长3.5%。

(责任编辑:耿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5.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1.74亿元,增长16.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41亿元,增长20.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31.1%;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0.84亿元,增长21.9%;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8.35亿元,增长11.4%;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增加值0.07亿元,增长77.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2.15亿元,增长2.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29亿元,增长48.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78亿元,下降35.2%;集体企业实现利润0.34亿元,增长40.0%;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0.86亿元,增长27.1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水泥产量234.91万吨,比上年增长7.2%;发电量23.38亿千瓦时,增长11.2%;啤酒18.17万吨,增长36.3%;中成药(藏医药)1436吨,增长17.4%;自来水12804万吨,增长5.4%;瓶(罐)装饮用水9.04万吨,增长7.5%;铬矿石11.49万吨,增长6.7%;铜金属含量1.18万吨,增长1.1倍;铅金属含量2.66万吨;增长26.5%;锌金属含量2.14万吨,增长9.6%。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4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民间投资126.79亿元,增长7.4%。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9.2%;第二产业150.69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367.91亿元,增长20.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40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集体经济完成投资4.73亿元,增长56.1%;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完成投资77.31亿元,增长35.6%;个体经济完成投资21.57亿元,增长3.0%。按城乡分:城镇完成投资48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农村完成投资68.43亿元,增长18.3%。在农村投资中:农户投资29.91亿元,增长49.6%;农村集体投资2.18亿元,下降27.2%。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完成20.23亿元,增长10.7%;采矿业投资完成13.88亿元,下降22.9%;制造业投资完成33.61亿元,下降3.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完成61.49亿元,增长11.6%;建筑业投资完成32.09亿元,增长4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完成143.60亿元,增长30.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完成6.13亿元,下降37.3%;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完成3.50亿元,下降44.9%;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完成13.03亿元,下降11.1%;金融业投资完成0.58亿元,下降25.4%;房地产业投资完成17.79亿元,增长5.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完成1.86亿元,增长2.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完成1.22亿元,增长29.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完成44.38亿元,增长87.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完成1.44亿元,增长108.5%;教育投资完成18.82亿元,增长65.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完成7.49亿元,增长119.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完成11.47亿元,增长7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完成43.10亿元,增长6.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13亿元,比上年下降42.7%。房地产开发施工房屋面积48.7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5.2%;竣工房屋面积21.69万平方米,增长78.1%;商品房销售面积19.36万平方米,下降0.1%。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9亿元,增长1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0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84.27亿元,增长17.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4.73亿元,增长25.0%。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增长较快的有: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6.8%,化妆品类增长28.0%,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78.7%,通讯器材类增长80.6%,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1.1%。

六、对外贸易

全年进出口总额13586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5%。其中:出口总额118310万美元,增长53.4%;进口总额17551万美元,增长1.7倍。

在进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930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6.0%,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8.5%。其中:出口92420万美元,增长86.0%;进口613万美元,增长1.1倍。

全年对亚洲进出口1012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0%;对欧洲进出口23988万美元,增长1.1倍;对北美洲进出口8856万美元,增长62.5%;对大洋洲进出口478万美元,增长65.0%。

全年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7534.9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459.59万美元,全年审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完成货运总量1044万吨,比上年增长6.2%。其中:公路运输完成979万吨,增长2.8%;铁路运输完成48.63万吨,增长62.5%;航空运输完成1.21万吨,下降17.7%;管道运输完成14.90万吨,增长14.6%。全年客运总量3938万人次,下降52.6%,其中:公路运输完成3659万人次,下降54.6%;铁路运输完成95.86万人次,增长8.7%;航空运输完成183.14万人次,增长18.9%。

年末公路总通车里程63108公里,比上年增加4859公里,其中:有铺装路面总里程8723公里。

年末全区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25.7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5.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7亿元,增长10.0%;电信业务总量25.67亿元,增长16.5%。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42.8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0.5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26万门,总容量达225万门。新增移动电话用户38.79万户,年末达到196.4万户。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36.9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5.4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1.7部/百人。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69.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842.68万人次,增长27.2%;接待入境旅游者27.08万人次,增长18.6%。旅游总收入97.06亿元,增长35.9%;旅游外汇收入12963万美元,增长25.1%。

(责任编辑:耿敏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4.53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4.76亿元,增长49.4%。

全年财政总支出773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7.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58亿元,增长37.6%。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2.09亿元,增长63.2%;教育支出77.43亿元,增长27.4%;医疗卫生支出34.75亿元,增长8.5%;环保支出15.89亿元,增长35.0%。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62.50亿元,比年初增长28.2%。其中:单位存款1151.98亿元,增长30.1%,个人存款319.27亿元,增长19.3%。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09.05亿元,比年初增长35.5%。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38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0%;人寿险保费收入0.78亿元,增长81.9%;意外险保费收入0.42亿元,增长35.5%;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3.68亿元,增长16.0%;健康险保费收入0.65亿元,增长2.1倍。全年共支付各类赔款3.10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九、教育、科学技术

全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6所,年内招生9836人,其中:研究生317人,普通本专科9519人;在校生33198人,其中:研究生824人,普通本专科32374人;毕业生8354人,其中:研究生195人,普通本专科8159人。中等职业学校6所,招生5286人,在校生19446人,毕业生8625人;中学123所,其中:高级中学22所,完全中学8所,初级中学93所。高中招生16720人,在校生44676人,毕业生13165人;初中招生44567人,在校生136371人,毕业生44370人;小学860所,招生49536人,在校生294725人,毕业生48319人;特殊学校招生27人,在校生246人。年末幼儿园在园幼儿41751人,比上年增加18337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11年西藏气象系统共有127个自动气象台站,其中:有人值守气象台站39个,无人值守气象台站88个。天气雷达站6个,其中:多普勒雷达站4个,数字化雷达站2个。地震监测台站(点)共20个,其中试运行2个。水文监测站35个,水位监测站5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文化机构394个,其中,艺术事业67个,群众文化事业323个。公共图书馆4个,群众艺术馆8个,其他文化事业2个。年末全区共有电视台5座,广播电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1.67%和92.8%。出版报纸15411万印张,各类杂志1701千册,图书1563万册。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37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8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治机构)8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7个。实有病床床位946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192张。卫生技术人员10797人,其中:执业医师4175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3.18张和3.56人。

年末全区共有健身路径器材5810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8个(每个工程包括:24个篮球场和24个乒乓球台)。我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种体育竞技比赛中共取得金牌3枚、银牌8枚、铜牌3枚,在登山及攀岩比赛中获得2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组织群众体育活动502次,参加活动总人数达232万人次。本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443人,其中:一级体育指导员53人;二级体育指导员143人;三级体育指导员247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42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6029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96元,比上年增长8.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04元,增长18.5%。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安居工程,年末已有33.87万户、174.27万农牧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61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9.61平方米。

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1.2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1.0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1.8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6.06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居民)43.67万人。

全区城镇居民共有42881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救助金11222.5万元。农村居民有23万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救助金18067.66万元。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共有80个,公办儿童福利院10所,民办儿童福利院5所,集中收养1043人;供养五保户15247人,其中孤残儿童3400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31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1.03亿元。

十二、矿产资源、安全生产

2011全年新发现矿产20处,重点评价15处具有开发价值的矿床。有(铜、钼、铅、锌、钨、金、银、铬铁矿、盐湖钾矿等)9种矿新增储量,实施地质勘探项目300项,完成了钻探实物工作量18万米;全年地质勘查工作总投入约9亿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207起,比上年上升15.3%;死亡337人,下降22.4%;直接财产损失922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58,下降34.8%;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1.2,下降65.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2.6,下降26.7%。

注: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西藏统计年鉴—2012》为准。

2、对外贸易、交通、邮电、旅游、财政、金融、保险、教育、科技、气象、环保、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和保障、资源、安全生产方面的数据均由自治区有关部门提供。

6.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篇六

发布时间: 2009-07-21

来源: 中国藏学

作者: 岳颂东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类成功实践入手,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西藏当前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由此宏观而又具体化地提出了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和进一步完善进行了阐释。[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78(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57(X)(2009)02-0081-10 2008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指示:要以全新的思路谋划西藏未来发展战略。西藏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就是说,西藏经济发展不仅要吸收全国改革开放的共性动力,而且更要发挥西藏经济的特性潜力,不断充实、丰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使西藏与全国一道在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

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获得了经济和人身的解放,成为西藏的真正主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藏发展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西藏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经济领域在多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2007年猛增到342.19亿元,是1959年的196.6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142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09元,后者是前者的15.3倍。详见图

1、图2。

图

1、图2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述评》。

1、西藏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放前西藏没有任何工业。解放以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迄今已经建成的工业产业有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30多个门类。到2007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600多家,工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71亿元。西藏已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一批较为知名的地区品牌。见图3。



2、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农牧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

旧西藏农牧业生产极端落后,广大农牧民极度贫穷。解放以后,国家投入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西藏基本实现粮、油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很大增长,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75元,到2007年已达到2788元。详见图4。



3、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工业、农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旧西藏闻所未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通信事业实现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的通信网络。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三种产业结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值为16.17:28.22:55.61,出现“三二一”排序的良好态势。

旧西藏城镇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也不过3万多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至今西藏已有建制市2个,建制县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详见图5。



4、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财政赤字成为历史

西藏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双拉动转变。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20年来增长最快记录,已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增长、旅游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1999年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42.19亿元,同时也结束了长达15年的财政赤字的历史,总财力达到345亿元。详见图6。



5、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融入7全国大市场

旧西藏没有任何现代公路和铁路,仅依靠“茶马古道”与外界通商,西藏与外界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状态,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上。解放后,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为骨架,形成总长近3万公里的公路网。但是由于公路运距长、成本高、运量小、速度慢,运量不大,竞争力不强,西藏一直未能融入全国大市场。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完全实现了西藏的全流通状态。市场经济是流通经济,只有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大进大出,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才能使西藏根本挣脱自然经济的交通桎梏,才能使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青藏铁路的通车是西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标志和重要里程碑,其经济、政治、社会、国防的重大意义将日益获得显现。

6、对外开放全面展开,地方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对外开放使西藏与内地、与世界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西藏地方区域市场初步形成,与全国、世界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步接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西藏开展经济合作。“世界第三极”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西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热线。总之,西藏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西藏当前经济的基本特征

制定适合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全面了解西藏的区情,准确深入地剖析西藏经济的基本特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特征,充分挖掘西藏独特的发展潜质,谋划出经济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西藏经济的新跨越。西藏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通过去粗取精,集约归纳,大致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

1、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矿产94种,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前5位的有10多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能源资源品种繁多,能量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初步调查可开发水能566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300亿千瓦时,可占全国17.1%。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与水能在地域分布上有互补特点。西藏是我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各种地热有1000多处,几乎遍及全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湖泊总面积达2418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固体冰川为我国最大的“水塔”。西藏是动植物资源的伟大宝库,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3以上在西藏。高等植物6400多种,几乎包含了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植物,其中西藏药用植物达1000多种。

西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人文资源丰富迷人,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使西藏具备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西藏地广人稀,地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281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2.3人,是全国人力资源密度最小的地区。绝大部分的县城和乡镇人口稀少,很难产生巨大的经济集聚效应,对发展市场经济十分不利。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在教育发展水平上与内地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每年需要许多内地人才加以支援。西藏需求人才的特点是类多量少,而西藏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需求人才的匹配度不高,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人才缺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

2、外援型经济十分强劲,本地经济主体赢弱

西藏民主改革之后,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为了使西藏尽早赶上全国发展的步伐,中央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的财政政策,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力度。1952年至2001年,中央财政对西藏财政补贴569亿元,中央建设累计投资252.58亿元,国家机关和各地对口支援的物资、资金70亿元。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确定国家投资项目117个,总投资312亿元,“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379亿元,对口支援71个项目。2006年,国家又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又确定了总投资达770多亿元的“十一五”要完成的重大工程项目180个。截止2007年底,180个工程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02亿元,已有139个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时间如此漫长,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一个地区规模如此巨大,充分体现了党和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关怀。

但是也正是由于国家直接投资十分巨大,使西藏经济的主体成为外援型。经济发展本来需要“三大引擎”共同拉动,但西藏实际上只形成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力巨大,内需拉动近年来才刚起步,对外出口拉动力甚微。西藏财政的自给率不足10%,90%以上靠中央财政支撑。因此本地经济主体,即城镇企业综合实力和广大农牧户经济实力相对赢弱。2007年西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1亿元,人均仅为3914元,若减去各级政府的公务消费,则人均消费额还要少。在广大农牧区,特别是一些交通不大发达的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色彩依然十分浓厚。



3、在经济总量中占末位的农牧业却占据就业领域中的首位,农牧业亟待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 西藏2007年农牧业产值为55.33元,占GDP的16.17%,在三种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据末位,但是在就业结构中,农牧业占据全区就业者的80%。在各级政府“扶贫”“支农”政策的作用下,西藏农牧业有了较快的增长,但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地区科技推广应用相对滞后,管理粗放,尤其是农牧民的观念陈旧。“有的牧区惜杀惜卖甚至绝杀绝卖,唯以牲畜多少特别是大牲畜的多少作为富裕的标准,牧户间相互攀比,致使牲畜的出栏率难以提高”(罗绒战堆,1998)。据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郑度两位院士的调查,2003年西藏全区牦牛存栏数400多万头,多为乳肉役兼用型,但出栏率很低,牧区一般为6.6%—8.2%,农区在10%—20%之间,其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市场疏通不畅,当地屠宰点规模小,市场供应量少,牛肉价格高于内地,难以打入内地市场。因此牧业的产品基本上维持牧民本身食用,作为商品大量出售比例不大,而农区生产的青稞,由于气候高寒,交通不便,青稞的主要去向是为农牧户本身食用,作为商品出售或酿成青稞酒出售到区外也没有营销优势。所以西藏的农牧业基本上支撑了农牧民小康生活的物质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还比较浓厚,亟待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



4、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布局分散,缺乏向经济带集聚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自身发展,西藏已形成以首府拉萨为中心的藏中经济区,以昌都为中心的藏东经济区,以那曲为中心的藏北经济区,以狮泉河为中心的藏西经济区。西藏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四个经济区的布局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经济的集聚效应。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经济增长极理论已被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即经济决策者应选择经济要素相对优越的地区,集中投入巨额的资金,优化那里的经济环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使之产生经济集聚效应,形成经济增长极。这样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后经济增长极向外辐射,从点到线,形成经济带,再由线到面牵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有效运用经济要素,使经济要素的各因子产生乘积效应的有效做法。对于地广人稀的西藏区域发展而言,确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向经济带集聚是探索经济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

5、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尚未形成特大型企业

农畜产品是西藏最具特色的资源,以此为原料培育了牦牛产业、山羊绒产业和青稞产业;由西藏独特的药材资源成就了藏药产业,由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为支撑的旅游业也方兴未艾。这些具有西藏特色的产业初具规模,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仍有待发展。

2000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确定了12家企业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不足700万元,平均企业产值不到400万元。到2002年有7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平均工业值超过8000万元,其中银河科技和诺迪康药业已经上市,奇正藏药厂是国内制药行业前60强企业之一。到2007年底,西藏已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3家质量信誉AAA级企业。甘露藏药、奇正藏药、高争水泥、雪藏圣毯、拉萨啤酒、圣鹿食用油等一批西藏产品发展势头良好,销量稳步提高。这些企业在西藏与自身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扩大到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的背景下,仅可视为发展的初创阶段。



6、对外经济开始显现,但经济辐射力尚不强劲 西藏由于关山阻隔,相对封闭,对外经济一直发展缓慢。2006年7月中断44年的中印边境乃堆拉边贸通道重新开放,中尼传统贸易相对稳定。至2007年底,西藏对外贸进出口总易额已达到3.93亿美元。

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连接西藏与内地交通大动脉使西藏对内地的大宗贸易成为可能。例如5100牌矿泉水通过铁路行销内地,出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西藏矿泉水产业的发展,如今5100牌矿泉水已作为青藏铁路直通车的专用产品,目前已具备了年产3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总体看来,西藏的对外贸易总额仍不是很大,对西藏本地整体经济的带动效应仍不够明显,在对外经济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

三、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

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有四项指导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新跨越发展战略要使广大藏区人民获得实惠,特别是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收入水平,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环境友好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三是在继续承接国家加大投入和全国各地全面援藏的同时,大力引进市场机制,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扫清自然经济遗迹,向市场经济大步跨越;四是充分发挥和运用西藏独特的自然、区位、文化、社会优势,摒弃模仿内地的工业化模式,形成有西藏特点的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新跨越的路子。这样,具备以上指导原则,体现其精神内涵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可称之为新跨越发展战略。这个新跨越发展战略的内容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

1、经济增长由单纯投资拉动型向投资、消费、出口“三体一位”共同拉动型跨越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一般来说是靠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和对外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的。对于西藏这样一个国内省区来说,因与其它省区贸易往来不像与国际贸易往来那样有精确的海关统计。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出口额之和往往大于地区生产总值(当前地区生产总值是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来计算的)。但是这“三驾马车”与地区生产总值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若再与全国平均数据加以对比,则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其表现的大趋势。现分析如下:

2007年西藏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9.65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342.19亿元之比为0.78:1:而2007年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7239亿元,与国民生产总值246619亿元之比为0.55:1,高出全国23.16个百分点。

2007年西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1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327:1,而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0.361:1,低3.4个百分点。

2007年西藏对外出口额为3.26亿美元,按2007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计算为23.76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069:1;而全国实现对外出口12180亿美元,按同上汇率计算,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0.36:1。可见西藏经济状况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内需的拉动开始增强,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甚微。二是从财政收支情况来看,2007年藏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14亿元,地方财政支出279.36亿元,财政自给率为8.2%,九成以上财政支出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加以支援。三是在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现实:2007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1元,全国为13786元,西藏为全国的80%;2007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788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西藏为全国的67.34%。为此,为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增长,除继续加大固定资产规模之外,还应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扩大内需,着力提高出口规模,将“一车独大”、“二车跟进”,变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跨越。



2、向传统农牧业注入市场机制,推进边远农牧区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跨越

经济组织产生的重要原因是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对于边远农牧区的农牧户来说,没有能力将农牧产品转化为商品,同时他们也无法抗拒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必须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形式在西藏展现了良好的前景。例如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与奶牛养殖户长期签定购奶合同,保证敞开收购牛奶,再由公司加工销售。奇正藏药厂在林芝、米林、朗县等地向农牧民收购药材,带动常年药材采集户1500多户;山南雅隆饲料公司在扎囊、贡嘎、琼结、隆子县收购玉米、蚕豆,在贡嘎、乃东等县分别建立了50个500头规模的“公司+农户”生猪养殖基地,扶持发展了200个藏鸡养殖专业户,对推动城郊和农区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公司+农户”实现了农牧民、企业和政府三方利益共赢,这种发展方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是增加了农牧民的收益预期,使农牧民摆脱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为市场需求而生产。这不仅使农牧民培养了市场经济的理念,还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稳定了企业的原料来源,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农村经济的产业化水平和农牧产品的商品率。四是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从而促进本地社会消费和对外出口增长,实现内需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由弱变强,全面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五是通过“公司+农户”实现贸工农牧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公司+农户”还可以向“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生产协会+农户”、“公司+技术推广站+农户”等多种形式扩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向传统农牧业注入市场经济、注入实用技术、注入现代组织,实现西藏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农牧业的新跨越。



3、以青藏铁路通车为契机,产业布局向构建青藏高原经济带跨越

西藏土地辽阔,是全国第二大省区,相当于12个江苏省的面积。如此巨大的国土面积,且由封建农奴制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制度,若达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需要巨额的投资和产业的空前繁荣。为此在经济布局上不能平均使用财力,否则将出现“洒胡椒面”的效果,必须选择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地区,培养经济增长极。2007年青藏铁路的通车给予西藏千载难逢的宝贵良机。着眼西藏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的产业布局应向构建X形的青藏高原经济带集中。所谓X形的经济带是指从青藏铁路线进入西藏地区后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曲水、浪卡子、江孜、康马、亚东为纵轴;以樟木、聂拉木、定日、拉孜、日喀则、仁布、尼木、堆龙德庆、拉萨、林周、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波密、八宿、昌都为横轴,共计26个县市镇,大约占行政区划的1/3,人口的2/3和地区生产总值的3/4。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将会把青藏铁路延伸到日喀则甚至亚东,则以铁路为纵轴,以318、214国道为横轴的X开青藏高原经济带将呼之欲出。

以铁路、公路为纽带的青藏高原经济带将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采矿业、定位于国内外游客并举的旅游业、与国内外产品进行大宗交易的特色农牧产业和着眼于目标市场为南亚的外贸业。不难预料,青藏高原经济带经过十几年的打造,到2020年有望能凸现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前列,为集聚和辐射生产要素发挥强大的枢纽作用,将实现西藏产业布局历史性的新跨越。



4、充分发挥西藏独特的资源、区位和文化优势,向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跨越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西藏的工业化应不同于内地地区。多年来西藏试图模仿内地工业化模式,结果大部分国企处于亏损状态,每年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西藏由于地域偏远,运距长,运费高,人口少,消费需求有限,所以决不能走与内地产业结构趋同的路子,一定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资源上下功夫,利用与内地的比较优势走与内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在这个理念指导下,西藏应大力发展以下四大支柱产业:

一是特色农牧业。牦牛产业,大有可为。我国目前牧养牦牛1300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2%,其中西藏有415万头,占32%,居全国第一。牦牛浑身是宝,牦牛食用天然牧草,其肉、奶为绿色食品。经过深加工后的牛肉干、奶品、牦牛绒衫、皮革制品、牦牛壮骨粉等产品,都有极好的市场前景,在内地和港澳地区备受青睐。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牦牛系列产品可大量外运,牦牛产业大有市场竞争能力。山羊绒产业,前景广阔。阿里、那曲地区的山羊绒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纤维宝石”、“软黄金”之称。国家农业部投资的“绒山羊基地”项目,采用先进的多种科技,向牧民广泛推广,成为广大牧民增加收入,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成功范例。青稞产业,潜力巨大。青稞内含β—葡聚糖和纤维,有利于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有明显的营养保健作用。加上西藏自然条件独特,基本无污染,其“绿色天然产品”极具开发价值,市场潜力巨大。为了做大这个产业,可调整种植结构,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青稞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青稞为原料的麦片、糌粑、青稞啤酒、青稞白酒、青稞系列保健品,大力开辟国内外市场。

二是采矿业。目前采矿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0%左右。由于勘探业滞后,目前还不是采矿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另外由于西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采矿生产规模不宜过大。在矿产品中应大力发展矿泉水业。5100牌矿泉水的开发展现了西藏矿泉水的良好市场前景。2007年西藏生产的瓶(罐)装饮用水1.19万吨,虽然比上年增长2.6倍,但若着眼国内巨大市场,完全可以成倍增长。同时,青藏铁路通车,使矿泉水大批量运输成为可能。

三是藏医药业。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在西藏,藏医药业已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今后的目标是使藏医药走向世界。这就必须走标准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此,应建立国家藏药研发中心,通过国家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设立研发专项资金。抓紧进行藏医药处方(方剂)收集、整理和保护,进行与藏医药生产相关的生物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并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藏药资源人工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2007年西藏生产中成药(藏药)1039吨,比上年增长5.2%,若从国内外广大市场需求来看,现有的产量规模还远远不够,藏医药大有文章可做。

四是旅游业。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旅游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07年国内外旅游者402.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4%。其中国内游客366.40万人次,增长55.4%,海外游客36.54万人次,增长13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8.52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实现外汇收入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作为西藏特色的支柱产业,未来发展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

一是自然、人文景观开发并重,做好产品与线路开发规划,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如今向纵深地区开发的深度广度依然不足,每到黄金季节,游客大量滞留在拉萨,布达拉宫景点人满为患。今后可以在青藏线路沿线开发特色景点,吸引游客在那曲、当雄下车进行“牧家乐”游,并开辟铁路、公路联运的“珠峰游”。通过青藏铁路沿线的深度游,带动铁路沿线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振兴青藏高原经济带。二是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对外开放地区,进一步简化外国旅游者进藏手续,为他们提供落地签证或短期免签政策。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边境短期游,如对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开展双向短期游,通过旅游增加外汇收入,增进睦邻友好关系,促进西藏对外开放。



5、在产品开发、管理、打造品牌方面引进高端合作,使产业组织由“小而全”向“大而特”、“特而强”跨越

关于这一点,西藏近年来已经开始实践。例如拉萨皮革厂与德国合资并引进了120台制革、制鞋设备,目前这家企业年生产皮革6万张、皮鞋10万双、皮衣2万件,品种达90种,产品出口到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引进瑞典利乐保鲜奶生产线的先进设备,可生产八联杯酸奶及袋装奶,日处理鲜奶能力达30吨,公司已通过ISO9001和ISO9002国际管理体系认证,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十分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甘露藏药”品牌,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建立了办事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并把藏药销售到了俄罗斯和蒙古,使这一品牌成为著名的“中国驰名商标”。但就西藏企业总体来看,在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和打造品牌方面与国内外著名大型企业的高端合作还不普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脱离“小而全”的模式,产品老化,管理粗放,品牌意识不强。因此使企业组织由“小而全”向“大而特”、“特而强”的方向进行新的跨越,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



6、扩大对南亚的经贸往来,使藏南国际通道向建设喜马拉雅国际大陆桥跨越

西藏是祖国西南边陲。我国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对外开放,若就向南亚开放而言,西藏可以提供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中印边界乃堆拉是传统的边境口岸,上个世纪初,这里的年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80%以上。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印贸易90%的货物通过海运往来。2007年我国与南亚贸易总额达510亿美元,可以预期,到20lO年可达600亿美元。我们与南亚诸国共同拥有26亿人口的大市场,双方贸易互补性强。南亚青睐中国的丝绸、羊皮、羊毛、羊绒、机械、家电、中药材;南亚的铁矿石、铜、宝石、棉花、咖啡、大米、干果在我国也很畅销。我国与南亚的贸易前景十分看好。当前的海运,从天津到印度加尔各答港绕行马六甲海峡,相距4400公里,若加上西藏到天津可谓万里之遥。而从亚东到加尔各答陆路仅为550公里,运输成本的巨大优势显而易见。但当前通过西藏口岸向南亚出口额甚少,全年仅为2亿多美元。假如我国与南亚出口若有20%由陆路进行,则西藏外贸额将剧增百亿美元,这将成为拉动西藏经济的巨大引擎。

青藏铁路已通到拉萨,拉萨车站在设计上对延伸到日喀则、林芝的支线已进行了预留。2006年关闭了44年的中印边贸通道乃堆拉重新开放。随着中国与南亚外贸的升温,未来青藏铁路延伸到日喀则甚至亚东也不是没有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云南省对南亚的商贸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昆明南亚商务论坛已经开了三届。西藏地处南亚前沿,积极推进中国与南亚经贸往来,早日争取陆路大量过货,不仅责无旁贷,而且也应当使藏南国际通道向建设喜马拉雅国际大陆桥跨越。它将是21世纪东亚、中亚、东北亚大陆连接南亚次大陆最便捷最畅通的大陆桥。



四、实施西藏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实施西藏经济新跨越发展战略,应当不断完善以下四个重大举措:



1、继续加大全国对口支援的力度,完善对口支援机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倾全国之力,对西藏进行了全方位的力所能及的持续性支援,对改变西藏面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全国援藏,今后还要长期援藏,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援藏的根本目的是把增强西藏自身发展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援藏激发西藏内在活力,使西藏经济增强内生性、自主性和持续性的发展动力。因此继续加大全国对口支援的力度,完善对口支援的机制,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某些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三点应当特别予以关注:

一是要在注重财力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智力投资,把培养西藏本地人才、本地企业家、本地科技人员、本地领导干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万计的“永久不走的援藏者”。二是在投资重大项目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内地与本地企业的联营、合作和相互参股,通过外援与本地生产要素的融合与交汇,将本地企业扶壮,使外建的“拐杖”一旦离开,本地企业也可以“大步流星,昂首阔步”。三是在援藏中注意为西藏引进国际著名公司,开辟国际市场。通过国际企业与本地企业加强合作,大量吸收本地人就业,提高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开发力。

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居民和企业家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民族自强之本,西藏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较短、人才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外流严重几个方面。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今后,一是要切实加强教育的基础地位,坚决杜绝文盲的恶性再生。西藏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教育成本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应从小学起就采取集中县城教育的办法,继续实行教育“三包”政策,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西藏作为特殊地区可率先在全国全面实行高中义务教育。二是通过宣传引导,严格教育执法,改变农牧区部分居民不重视教育的传统观念,严禁寺院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冲击和干扰,大力推行双语教学,使藏族少儿从小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有利于未来的就业和交往。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广大居民,尤其是农牧民中开展科学普及,结合农牧业产品深加工需求,推广先进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使科技在广大农牧区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是大力培养藏族农牧民企业家,通过“请进去、走出来”等多种方式,培养熟悉市场经济的企业家,鼓励他们“下海创业”,有的放矢地教给他们基本的市场运作技巧和企业管理才能,在广大农牧区形成一批农牧商联合体,提高农牧业产品的市场化份额,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

3、精心保护和加速治理生态环境,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藏高原长期处于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两大板块强烈挤压中,地质结构异常脆弱,同时气候特殊,泥石流经常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对西藏来说,在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且生态一旦遭到破坏,短期之内无法恢复,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失。西藏是中华水塔,是众多大江大河和国际河流的源头。保护西藏生态应当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超载放牧,已造成草原退化。西藏现有草场有近一半开始退化,1/10明显沙化。因此必须把人工牛羊圈养与天然放牧结合起来,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的落后状况,增加改良草场与人工种草,在农牧区大量种植饲料玉米和豆科牧草。对于扩大采矿业在西藏应慎之又慎,要做好环境评估和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西藏青山永在,绿水长流。



4、构建和谐西藏,为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经济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发生在去年的“3·14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对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业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政治上、国际上造成的影响更坏。因此对于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加强备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调解冲突的作用,促进各族群众和社会各个群体和睦相处。充分保障藏族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严厉打击借宗教名义从事民族分裂的敌对行径,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实施西藏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

1、孙鸿烈、郑度:《关于青藏铁路建设与西藏社会制度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中国科学院网院士咨询建议。



2、绒巴扎西、彭泽军:《藏区产业成长模式初探》[J],《中国藏学》2008年第1期。



3、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4、陈朴:《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

5、西藏统计局发布:《西藏自治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6、《中国与南亚全方位合作发展趋势》,中国新闻网2008.4.24。

7.西藏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篇七

关键词:特色资源产,业化建议

农牧业是西藏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作为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牧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西藏有农业县35个, 半农半牧县24个, 两者占西藏县数的80%, 农业牧业是全西藏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西藏农牧特色资源的分类

西藏的农牧特色资源是在西藏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下, 在农区和牧区特有的动物、植物等资源, 可以将西藏农牧特色资源分为以下几类:

1. 市场导向型。

这一特色资源较多, 包括绒山羊、虫草、食用菌 (松茸) 、油菜。其特点是:虽然目前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市场 (区外) 优势, 效益明显, 但资源有限, 只能适度规模的发展, 且必须与基础工作相配套。发展的重点是加大基础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标准化生产的引导和培训、市场开拓和品牌开发。

2. 发展潜力型。

这一特色资源主要包括牦牛、藏系绵羊、优质青稞、藏药材。其特点是: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特色, 虽然市场潜力很大, 但是关系到农牧区和农牧业甚至西藏整体产业的未来发展, 即使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具有市场优势, 大规模的产业开发也仍然不具备条件;

3. 区内市场主导型。

这一特色产业资源包括奶牛、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其特点是:新兴的城郊和农区畜牧业与阳光产业, 区内市场有迫切需要, 发展空间大。主要是满足区内市场发展要求。

4. 资源保护型。

这一特色产业资源包括冷水鱼、卤虫、藏猪和藏鸡等。主要特点是:资源独特, 数量有很大限制, 开发前景不明朗。目前规划的重点只是以保护为主。

二、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内涵及意义

1. 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概况

西藏农牧特色产业是指在西藏这一特定的经济区域内, 以西藏农牧业的特色产品 (或服务) 为前提, 以农牧特色产业群的形成为核心, 以西藏农牧业特有资源转化为基础, 以农牧特色技术为支撑, 具有市场适应性、效益性、开放性、稀缺性、和可持续性的比较优势农牧产业经济的特殊部门。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是西藏特殊的农牧业资源。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 农牧特色产业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充分发挥西藏的区位优势, 形成区域特色、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形成“名、优、特、奇、鲜”等与众不同的优势产品。

2. 西藏发展农牧特色产业的意义

由于西藏自然条件和历史起点等客观原因, 农牧业生产还是西藏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还很低, 农牧区仍然处在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相对贫困状态。发展西藏农牧特色产业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有利于引导农牧民走向市场, 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牧区劳动就业;有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产业化的组织载体, 吸引金融资本向农牧业产业流动;

三、西藏农牧特色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落后, 配套体系不健全

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 配套体系不健全。一是农牧区市场流通渠道狭窄, 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 给农畜产品的销售带来严重的“软瓶颈”制约;二是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会性性的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 尤其是信息技术、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机构等现代基础设施落后, 难以适应西藏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

2. 缺乏龙头企业、战略品牌

目前西藏的特色资源由于受营销手段、科技含量低、深加工程度低等影响, 缺乏大的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缺乏品牌意识。比如具有高原特色的资源:冬虫夏草、藏绵羊、藏药等还没有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

3. 产品关联度不强, 产业链延伸不足

产品的关联度不强, 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 特色资源深加工程度低。比如油菜籽综合利用水平低, 产品加工增加值效益不高。如很多牦牛产品至今无系列国家标准, 虫草加工增值工作没有大范围展开, 这与虫草的大省区很不相称。

4. 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低

西藏是全国劳动力欠发达的地区之一, 现有的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 严重制约着西藏特色产业的发展, 从而制约着西藏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步伐。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员工主体是先前集体制企业职工和合同制个人, 劳动者的素质相对较低, 劳动生产率低下, 这极大影响了先进技术的应用, 也制约着西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四、对于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问题的建议

1. 坚持“中国特色, 西藏特点”, 推进“一产上水平”是根本保障

2008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2008年西藏提出必须坚持把推进“一产上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也的战略性措施, 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 大力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化经营, 加快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路子。

2. 加强政府对西藏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

(1) 加强立法,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政府应尽快制定有关的政策制度, 以保证农业产业化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 从而实现第一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为西藏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坚实的物质基础。

(2)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勇于打破地域的界限, 优化资源配置, 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 降低成本, 形成规模经济。培育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要突出西藏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 不仅做到规模大、带动面大、技术水平高、还要做到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发展方式, 采取股份合作、资产参与等多种模式, 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给的经济共同体。从西藏实际出发, 将农畜产品主产区、乡镇企业较发达区和城镇郊区作为发展产业化的起步区域, 将农畜产品加工、优势资源开发、种子和农机等生产资料服务、农畜产品流通作为发展产业化的重点, 形成产销一条龙的格局, 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3)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以行政、法律手段为监督约束机制, 把企业与农户通过经济共同体这条纽带有机联系起来, 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 细化有关法律条文, 保证农牧民的利益得到切实保护。打破以往行政区划和所有制、行业的限制, 实行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种形式的高度协作与联合, 完善农牧特色产业体系。

(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进行以农田、草场基本建设, 以天然林保护、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促进农牧民增收有关的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由于西藏处于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 水资源分布不均。而水利在西藏的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在55%以上, 为此须增强水利的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水利发展的创新体系, 把握水利科技和水利经济的发展趋势,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

(5)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来解决。西藏农牧业仍然处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阶段,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改造农牧业、武装农牧民显得极为重要, 科技进步是农牧民增收、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擎力量。

3. 研究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区域规划和布局

由于西藏众多农牧资源在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各自对立开发, 必然造成规模小和内部竞争, 因此需要研究农牧业跨越式发展布局, 同时引导区域之间的合作, 形成合力:中部地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牧业;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农牧业经济;东部地区围绕气候、地域等优势, 培育主导产品, 大力发展区域农牧业经济。强化农业与牧业、畜产品加工之间的结合, 形成大农业、大流通、大效益的格局, 实现农牧业内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此外, 还应注重发挥西藏的资源优势, 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农牧业综合开发区:藏中农牧业主要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及相关加工业;藏北畜牧业主要发展草原畜牧业及相关加工业;藏东南的林、果、茶、药材综合开发区, 并发展相关加工业。通过综合开发, 使西藏的农牧业特色资源真正走上产业化之路。

4.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牧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限制和减少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 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牧业生产体系, 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转化, 充分利用西藏的有利条件, 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 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植树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加强草原法制化管理, 科学调整载畜量;保护草场环境资源及其再生能力, 建立较完善的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保护系统和草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体系, 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 (第三版)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 (第三版)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王太福等.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王太福等.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3]安平.西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3]安平.西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狄方耀等.整合特色资源培养特色产业[J].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9) .[4]狄方耀等.整合特色资源培养特色产业[J].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9) .

[5]杨西平.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5) .[5]杨西平.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8.西藏高校学生培养方向探析 篇八

学生的培养是制约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西藏高校学生的培养,应主要落实在思想政治可靠、知识扩展与更新、心灵成长、身体健康等四个方向上。立足西藏,明确培养学生的发展方向应适合西藏的现实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适合西藏发展的需要,才能为西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西藏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西藏高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些学生是不是西藏发展急需要的人才,能不能为西藏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进而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检验西藏高校发展程度的根本标准。

一 学生思想政治的可靠性是西藏高校首要的培养任务

西藏地处祖国边陲,长期面临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主义分子的渗透破坏,固边稳边,反分裂斗争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西藏发展稳定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综合起来看,当前西藏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西藏的特殊矛盾,决定了我们与达赖集团的斗争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

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培养学生政治上的可靠性是西藏高校的首要内容。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削弱分裂主义势力的思想基础,巩固我们的思想政治基础。不定期地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团结教育、自治区安全维稳工作政策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等,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达赖集团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深刻认识到我区开展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艰巨型和复杂性,自觉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与党中央、区党委保持高度的一致,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西藏稳定,自觉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

政治上的可靠还包括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因为西藏基层的条件艰苦,只有具备奉献精神的人才能更好地扎根基层为西藏的发展服务。所以,只有政治可靠,才能成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

二 使学生学会扩展与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机器与人的竞争不断加大,就业岗位的需求在不断减少,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其就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而其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将成为招聘者衡量可否录用的重要指标。这也就要求在大学里,学生不仅仅要获得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得到素质与特色、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

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生产、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体。人的素质从根本上决定着知识的质与量,决定着知识的不断创新。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加速度步入知识化的时代。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已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10年缩短到3~5年。对于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其工作不到5年,学到的知识可能就已经折旧了50%。

在这样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校里尽量做到博学,除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广泛涉猎相近专业的知识,并扩大其兴趣爱好,使其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学生的独立创新潜能,营造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广阔、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空间。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象牙塔”里不但要读好“圣贤书”,还要能呼吸到时代气息,触摸到时代脉搏。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去服务社会。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处理相关事务也能够得心应手,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使学生心灵健康成长是其扎根西藏的基础

大学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培养一个心智全面平衡和谐发展的人。学生学习再好,如果不能养成人格的独立,不能适应社会的各种规则,那么这个学生只适合躲在“象牙塔”里面死读书,而不能为社会作出多少贡献。因为他连自己与社会的和谐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去社会上发展和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了。

近代著名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认为,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历程,但是,教育在形式上,却不应孤立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之外,教育是跟社会一并发展的,是不能离开社会的情境的。按照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教育是为了使每个受教育的人最后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如果说学习是学生在大学里最重要的任务的话,那么心灵的成长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这项任务的内容不但包括学生自律精神、自主精神的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个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这项任务的目的就是学生能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藏高校要培养的学生是要为西藏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才,而西藏最缺少的就是本土的有扎实知识功底的创新性人才。西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有一批既能吃苦耐劳又能独当一面的人才作为其智力支撑,而不是靠一批知识功底不深、实践能力差的大学毕业生来促进西藏的发展。所以,学生心灵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按康德的说法,人本身是目的,而不是他人的手段。西藏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其成为西藏建设的手段,更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只有一个心灵健康懂得快乐生活的人,才会快乐工作,事业在其心中是其生命的一部分,是自我实现的桥梁,而不是谋生的手段。这种人往往能做出更大的事业,更能推动西藏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 使学生身体健康是其服务西藏的前提

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余一切都谈不上。特别是在西藏,海拔高,氧气少,加之基层条件艰苦,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办法为西藏的建设服务。所以,对大学生健康身体的培养是西藏高校学生培养中的又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强调以健康为主线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确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并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健康意识,合理有效地安排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课后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另外,还要定期开展体能达标测试以及身体状况检查,及时发现学生身体中存在的问题,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适应西藏的特殊气候环境,才能更好地扎根西藏、服务西藏。

西藏高校的发展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面来。立足西藏,明确学生发展的培养方向,适合西藏的现实需要,只有这样西藏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适合西藏发展的需要,才能为西藏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跃,刘蓉.高校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科教导刊,2012(2): 144-145.

[2]焦兴青.对西藏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西藏科技,2007(7):40-42.

[3]吕翠苹,袁丽萍.西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论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86-87.

上一篇:《雷电颂》教案下一篇:梦想的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