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校园欺凌讲座稿(共6篇)
1.抵制校园欺凌讲座稿 篇一
教学设计
班会主题: 我们都是一家人
——抵制校园欺凌 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2.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学会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
教学重点:了解校园欺凌的原因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实验活动:板上钉钉子 第一篇:家的伤痕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二、想一想:
1.回顾你身边的事或者你所了解的新闻,是否有校园欺凌现象? 2.说说你的感受?
三、校园欺凌的类型 1.身体欺凌 2.语言欺凌 3.关系欺凌
四、观看视频《霾》
五、小组讨论:校园欺凌会带来哪些危害?
六、案例分析
七、总结校园欺凌的危害 第二篇:伤痕之因
一、说一说:你觉得校园欺凌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二、校园欺凌产生的具体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2.家庭原因 3.社会原因
第三篇:保护自己,守护家人
一、如何保护自己?
1.不要害怕 2.及时报告 3.慎重交友
二、怎么样预防自己对他人的欺凌行为? 第四篇:家的温馨
一、在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中小组共同完成宣传标语的制作
二、学生展示作品
三、教师总结
一个懂得保护自己和爱惜生命的同学,是不会伤害别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只要我们学会倾听,懂得交换角色,做事能多考虑考虑,那么校园欺凌是可以避免的。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营造一个美好和谐的校园生活。
2.小学校园欺凌知识讲座 篇二
蚌埠市双墩小学 2018年8月
小学校园欺凌知识讲座
辱骂殴打、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令舆论哗然。这些校园欺凌事件在让家长和社会各方惊愕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校园欺凌难道仅仅是孩子之间的问题,是否也是家庭与社会的病症?如何让欺凌远离学校、远离孩子?带着这些问题,半月谈记者在北京、河南、安徽、湖南、宁夏等地进行了采访调研。
欺凌阴影笼罩校园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参与人群低龄化,女生和留守、流动儿童屡成“主角”,严重暴力倾向,借助互联网炫耀等新特点,亟待引起关注。
低龄化趋势明显,女生和留守、流动儿童屡成“主角”
因为忙于生计,也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女儿上中学后,安徽合肥的哥周师傅从未接送过。但最近在“拉活儿”的黄金时段,他都挂起暂停营运的牌子,把车停在路边等候孩子放学。
老周的反常举动,源于连日来在网络上疯传的“学生围殴视频”和其他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如果女儿周围有什么异常,他希望能第一时间发现“蛛丝马迹”。
湖南一名初三女生遭遇几名未成年人殴打,并被拍下裸照上传网络;浙江庆元县多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捆绑后拳打脚踢,用烟头烫伤并拍摄视频;安徽怀远县某小学13岁的副班长向另外6名同学要钱,并逼迫同学吃污秽物„„
校园欺凌一直都有,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校园欺凌呈现低龄化趋势。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今年1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发现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在此次安徽怀远发生的欺凌事件中,按照受害学生的说法,他们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遭到勒索,那时这些孩子还不到10岁。
“以往校园欺凌当事人高中生多一些,现在初中生和小学生开始增加。”河南省郑州市第九十九中学团委书记鲁泉说,无论是施暴方还是受害人,都呈现低龄化趋势。
其次,女生频频成为“主角”。大多数人对女孩群体的印象都是可爱的、乖乖的,然而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让人大跌眼镜。宁夏银川市第十六中学政教处主任闵生肃告诉记者,他所了解的校园欺凌事件,近七成有女生参与,而且“有女生参与,男生往往下手会更狠”。
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权益部部长魏炜就曾亲眼目睹女生参与的欺凌事件。魏炜告诉记者,他与朋友散步时发现一群穿校服的女生围着一名女生要东西,还打耳光。他的朋友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立即上前制止,可这群女生让他“走开,别管闲事”,态度十分嚣张。最后在报警的警告下,这群女生才骂骂咧咧地走开。“她们无所畏忌,毫无廉耻,简直让人匪夷所思。”魏炜无奈而痛心地说。
最后,在流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记者梳理发现,当前校园欺凌事件不少发生在城乡接合部的学校,而这些学校正是流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方。
“流动、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这些孩子要么因缺少保护,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要么走上歪路,成为校园‘小霸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娟娟说,在陌生的城市中,一些流动儿童无法找到自身的定位和价值,甚至被歧视,也很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或受害方。暴力倾向严重,借助网络炫耀
除了涉事群体的变化,当前校园欺凌在手段和方式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辱骂殴打、拍摄裸照、捆绑烫伤、械斗伤人„„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报告显示,从2013年1月到2015年5月,有关校园欺凌事件的公开报道呈上升趋势,其中包括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
这份报告中统计了40起校园欺凌事件,其中九成以上造成人身伤害。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有7.5%的暴力事件由“偏激心理”引发。
采访中,有教育人士表示,虽然没有统计显示当前的校园欺凌事件多于以往,但通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现在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往往性质更为恶劣、手段更为极端。
“在施暴的同时,如今的校园欺凌还带有更强烈的侮辱性。”鲁泉说,用烟头烫、用针扎、扒光衣服、扇耳光等,这些行为会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以往校园欺凌比较隐蔽,有个别学生对同学进行敲诈勒索,都是在背地里偷偷摸摸地干,生怕被人发现。现在不一样了,欺负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成了‘能耐’,基本公开化了。”于娟娟说,在一些学校,学生之间会形成团伙,甚至与校外人员勾结。
采访中,不少教育和法律工作者认为,与互联网结合也是校园欺凌的新特点。“有的学生在网上约架,发个帖子,写好时间地点,然后双方找人群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业务部主任赵辉指出,不少学生对于施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喜欢把暴行拍成视频上传互联网,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
专家表示,除了暴行本身,涉事学生的态度及心理也很让人担心,被打者大多选择沉默,而打人者则将其视为炫耀的资本。
欺凌背后,难以愈合的伤痛
“我走了,无期,不见”——这张纸条的背后,是陕西省蓝田县一名初中女孩无言的痛苦。5月6日,这名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被多名同学殴打讹钱。
半个多月后,女孩家人辗转多地,终于在西安一家面馆找到了她。尽管随后她就读的中学对12名涉事学生进行了处分,但其父亲告诉记者,女儿回来后,心理阴影始终无法消除。她不愿意说话,不愿意去上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把自己彻底封闭了起来,这让作为父亲的他又无奈又痛心。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校园欺凌往往会使受害者心生恐惧,害怕与人交往,甚至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抵触乃至仇视心理。同时,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惩戒和教育,极有可能进一步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2013年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公开的数据,过去10年,西宁市青少年犯罪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近40%,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却不会受到惩罚,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藐视法律”的心态。
在亲眼目睹了欺凌事件之后,魏炜回到家,问身为教师的妻子,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学校和老师能做什么。“她说如果家长不配合,学校也很难办。对于这种状况,作为一名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人员,我确实很担心。不仅为受害者担心,也为施暴者担心,因为有太多‘问题’学生就是因为被学校和老师放弃,‘破罐子破摔’后走上犯罪道路的。”魏炜说,为了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关键是要做好预防和引导。
“很多未成年人在走上犯罪道路之前,已经有过严重不良行为,但遗憾的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矫治措施,我们未能及时有效地阻止他们。”赵辉说,当前社会应提高对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重视程度,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这部分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校园戾气从何而来
校园欺凌频发。是什么让一些本应单纯、天真的孩子充满戾气?拂去暴力阴云,记者发现,家庭防线的失守、学校教育的缺位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扰是校园欺凌背后的主要推手。家庭结构失能和教育走偏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娟娟说,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父母没有尽到管教子女的责任。
据江苏盱眙县人民法院统计,去年,该院共判处青少年犯罪案件112件148人,其中绝大多数案件犯案者涉及留守儿童。“许多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还是缺乏父母管教。”盱眙县人民法院少年庭法官金刚表示,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人许多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无人过问。
郑州市九十九中学是一所主要招收行为偏常的“问题学生”的学校。目前学校有100多名学生,30多名教职工。该校团委书记鲁泉告诉记者,从学校情况来看,出现问题的孩子超过80%来自单亲或类似单亲的家庭。
“我们曾做过调查,校园欺凌事件施暴的孩子中,有70%左右从小缺乏家庭关爱,甚至常常遭遇家庭暴力。因此,他们也往往选择用暴力宣泄自己的不满。”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合肥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林林说,在大多数人眼中,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十分可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孩子也很可怜,他们没有从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关爱。
一方面,家庭结构失能,使得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关爱和教导,另一方面,一些家庭虽然看起来美满,家长对孩子也充满关爱,但由于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问题,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权益部部长魏炜的妻子,是一名教师。她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在校园内打了同学,她把其家长叫到学校时,家长一听说自家娃是“打人”的一方,还挺高兴,说这样才能不受欺负。
“宁做狼,不做羊”“不能吃亏”“不受欺负”„„如今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一定的市场。这些家长的本意可能是培养孩子适应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做生活的强者,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单纯灌输这些观念,在不谙世事的孩子面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人与人之间只有恶性竞争,你不欺负别人,别人就会欺负你——这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样的法则面前,文明、道德都成了软弱无能的象征。
一些家长这种明显走偏的观念,不仅使孩子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暴力方式解决,同时也让校园里一些原本稀松平常的“磕磕碰碰”,被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以往同学之间发生点磕磕碰碰甚至无意伤害事件,通常都能通过调解解决。但现在调解的难度加大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业务部主任赵辉告诉记者,曾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室里做值日的时候,不小心把另外一个孩子的牙磕松动了,家长开口就要35万元的赔偿,少一点都不能接受。提出这样的要求,就很难有效调解,也会给对方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中国儿童研究中心主任丛中笑指出,当前校园欺凌频繁发生,是一些青少年成长亚健康状态的积累和爆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过分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性格和品德的培育。
学校教育存在两大软肋
采访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专家指出,在校园欺凌背后,学校法制教育和德育的缺失不容忽视。
“教育部门对法制教育有专门的规定,要求做到进课堂、进教材,教师落实,课时落实,但现在看来做得还不够。”于娟娟说,一方面,学校没有法律教师人才储备,讲课的基本上都是政治、思想品德教师;另一方面,法律知识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加上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量,并不重视普法,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兼任了几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但如果不主动联系,学校很少会找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组2014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时选择“不懂法律”;64.7%的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60.5%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违法行为。
法制教育缺失,加上学校和社会缺乏相应的惩戒手段,难以对校园欺凌行为形成警示和震慑作用。而本应对欺凌行为发挥重要预防作用的德育,其现状也十分堪忧。
采访中,不少学生告诉记者,德育课低年级时还能正常开,到了高年级基本就要给主课让路了。而且品德教育概念性内容居多,与实际联系不够。
还有老师指出,一些参与校园欺凌的学生成绩还是不错的,由于学校过分重视成绩,老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间接纵容了这些孩子的行为。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些老师倾向于不管不问,任其自暴自弃。
记者调查还发现,其实一些学校和老师存在不敢管的情况。一些学生家长不愿意听到自己孩子表现不好的评价,也不愿相信自己孩子有暴力行为,一旦听到这些,往往就会情绪激动,与老师争辩,甚至打骂老师,造成老师与家长无法正常沟通。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渗透
“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种投影。如果社会上有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逆流,那么一些孩子就会模仿。”合肥市优秀教师、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小学老师吴盛曦认为,追溯校园戾气的根源,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现在的社会上,经常能够看到相互偶尔触碰就会引爆无休无止的争吵,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从因为让座问题上演“全武行”到怒打插队者,再到因为一次超车,互不相让,最后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大家的脾气似乎越来越坏。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员,这种社会戾气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
湖南湘潭教师李佳璘说,目前市面、网络上的大量小说、游戏都包含色情、暴力情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连一些热门幼儿动画片里也开始出现“暴力美学”,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导致他们极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产生暴力冲动。
“不少国家都实行网络年龄分级,但我国这方面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丛中笑认为,十多岁的孩子正是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多孩子就会不自觉模仿从网络上接受的信息。
此外,当前社会上“一夜成名”“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影响着校园。记者曾在一所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做过随机调查,该年级一个班的毕业留言册上,同学们的近期心愿中超过四分之一是与金钱和物质满足相关的,如“捡到100000亿”“有一百万”等。班里的一位同学说,他们曾模仿福布斯排行榜搞过一个班级同学财富排行榜,根据父母接孩子的车辆档次及学生穿着,给同学排名,那些上榜的“富豪”很受人羡慕。
林林等人认为,上述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不良价值观对校园的侵扰。一些孩子不思学习,而是把获取金钱当做一种自我证明的手段,甚至用暴力手段敲诈勒索同学,模仿成人吃喝玩乐、打架斗殴。
一些网站和媒体也热衷炒作放大“炫”文化,这导致一些青少年认为“炫”能出名,进而模仿跟风。目前校园欺凌事件中一些施害青少年热衷于将自身行为的视频、图片等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就是为了“炫酷”。
为校园撑起保护伞
专家表示,治理校园欺凌,应遵循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在强化家庭的监护责任,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未成年人品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完善相关法规,为校园撑起保护伞。严守法律底线 加大矫治力度
专家表示,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反映出我国在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处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滞后和不足。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业务部主任赵辉说,她在中小学普法时,经常会被学生问到,自己不满14周岁,是不是无论做了什么事,都不用负法律责任。“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赵辉说,孩子们不懂法、对法律缺少应有的敬畏,这说明法制教育没有落实到位。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对其负有监护和教育责任的家长、学校并未承担相应责任。在监护人方面,虽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父母会受到公安机关的训诫,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措施效果十分有限。
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低龄化的趋势,有专家指出,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但对于这一观点,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于娟娟等人并不赞同。他们表示,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看,对严重不良行为,应该以预防为主,惩罚为辅。“如果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就已经是罪犯了,他的一生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但对于已经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工读学校以前起到了很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赵辉说,但目前全国范围内工读学校只剩下几十所,且都面临生源短缺,处境艰难。记者了解到,一个孩子进入工读学校,必须家长、学校、派出所三方同意,但现实情况是家长一般不会同意。
对此,赵辉建议,应该细化、明确进入工读学校的标准,比如可以参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评估,只要符合这些条件,就应当送到工读学校,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矫正是必要的。
法制教育也至关重要。在校园法制教育层面,于娟娟认为,学校应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法制教育摆在和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
采访中,一些专家建议,应把中学生法制教育列入教学大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如案例教育、法官指导模拟法庭等。通过法制教育进课堂,普及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使青少年养成遵纪守法、恪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德育、心理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采访中,不少教育工作者和专家都提到,学校教学过分看重成绩,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校园欺凌事件多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当在教育体系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让孩子学会通过理性的方式,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减少偏常行为。
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陈罡认为,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德育工作,采取更灵活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德育课的互动性,保证其效果;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创建特色学校,明确学校的个性化培养目标,提升育人水平。
屯溪路小学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安徽省率先推出小学生经典诵读特色课程。从最初的只“诵读经典”,到现在的不仅将经典诵读纳入校本课程,每周拿出专门时间授课,而且配套实施了多项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对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郑州市第八中学,从2005年至今,学校通过每周一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学生的道德约束,内容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此外,还倡导每天早上有晨颂、晚上有暮省,促使学生见贤思齐、反躬自省,提高道德水平。
心理教育的“空白”也是校园欺凌易发的重要原因。中国儿童研究中心在2011年至2015年规划纲要中,将“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列为重要目标。中国儿童研究中心主任丛中笑告诉记者,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立,必须从早期开始,要进行循序渐进的心理辅导。“国家层面应该提倡建立一套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涵盖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
郑州市第八中学的心理协会,通过沙盘游戏等活动,让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有吐露心声的渠道。同时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前期的情况摸排、问卷调查等,筛查受欺负和施暴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发挥家庭作用 净化社会环境
屡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也给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合肥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林林认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及时捕捉孩子情绪的变化。例如发生在安徽怀远的欺凌事件中,家长发现孩子总是丢钱后,用打骂惩罚孩子,导致孩子与家长的沟通被堵塞,欺凌事件持续多年未被发现。
于娟娟说,现在不少父母不懂法,不知道如何以法律为武器保护孩子和让孩子加强自我保护,青少年法制教育首先应该从家长做起,比如通过社区的家长学校,或者发动学校组织专门的普法培训等。现在我们都强调法治社会建设,这其实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专家表示,为人父母不是简单的事,家长在思想观念上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如果家长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修养和品格,为人处世理智、平和、公正、正派,那就一定会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建设和谐家庭小环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为青少年成长打造更好的社会大环境。
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校附近严禁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
郑州市第八中学政教主任马华林说,应该加强校园周边的治安联防,这样至少在校园周边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几率会降低。“学校周边及学生经常走的路线,监控可以多装一些,既可以预防,又可以为事后取证提供保障。”
采访中,相关专家指出,防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还需要采取综合手段和系统思维,比如平衡城乡发展、加强社区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强化对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专门教育工作等,让更多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有父母、社区的关爱和引导,拥有一技之长,避免过早失学。
目前不少检察机关开始探索“柔性办案法”,聘请心理咨询师现场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绘画心理辅导”,对他们的选色、布局、画风等进行观察,了解其内心深处的想法,并就他们的心理状态向其监护人提出建议。专家表示,这些措施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参与进来,想方设法解决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是一记警钟,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国外如何防止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面对这一难题,美国、英国、日本、挪威、南非等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青少年不受校园欺凌的侵害。其中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政府充分重视
挪威是世界上最先发起反校园欺凌运动的国家之一。2002年8月,挪威各界人士共同发表了《反欺凌宣言》,向欺凌宣战,正式结成全国反欺凌联盟。
挪威较好的反欺凌成效,与其实行的“零容忍方案”密切相关。根据该方案,学校所有干预人员要时刻用“筛选标准”识别学生的违规行为,同时建立匿名报告系统,鼓励学生及时报告欺凌现象。学校要严格校规,防止欺凌者破坏学校公共资源以图发泄;构建受欺凌者的庇护所,有的学校专门设置了安全室;开设相关的反欺凌课程,训练受欺凌者应对欺凌的能力、欺凌者的移情能力以及旁观者的责任意识。同时,该方案要求重点监控课堂和课外活动。增加校园主要观测点的摄像头数量,尽可能使一切活动可视化、公共化,减少校园观察的死角。方案要求在教室活动中施行反欺凌教师负责制,强化教师在教室领导中的权威。
英国政府教育与就业部(教育与技能部的前身)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表了指南手册《别在沉默中容忍》。2003年11月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出版了《反欺凌行动宪章》,鼓励学校和学生签署。同年,教育标准局提出了应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指导性意见,包括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与家长密切配合、地方教育当局支持、加强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内容。到2003年,67%的中小学制定了专门针对欺凌的措施。2005年3月,英国政府任命首位独立专员负责包括欺凌在内的青少年事务。为了提高全社会对于校园欺凌危害性的认识,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从2005年起, 英国政府在每年11月份举办全国性的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包括举办以反欺凌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诗歌竞赛等活动,广泛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地方层面也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
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除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行为外,联邦和地方政府一系列立法还把言语辱骂、口头威胁和在公众场合故意嘲笑他人残障、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行为认定为欺凌行为。美国法律近年还规定,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也构成欺凌行为。该行为通常称为网络欺凌。
美国政府规定,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美国不仅对欺凌行为实施刑事惩罚,而且会严惩其同伙。
教师家长各尽其责
教师是直接与学生共处者,最容易发现欺凌现象,因此在应对欺凌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与培训的方式,强化学校和教师责任。
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规定,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要强化教师培训和研修,提高教师的资质,令其掌握有关提供咨询和支援以及其他应对欺凌的专业知识;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还要确保具备心理学、社会福祉学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以便学校要求向其派驻此类人员时能得到满足。学校必须制定相关计划,对教职员工进行防止欺凌的技能培训,提升其防止和应对欺凌的能力。
英国同样注重加强师资培训。一是在职前培养中,突出纪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二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英国许多地方教育当局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防止欺凌并非学校和老师的单方责任,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规定,监护人应当努力指导被监护的儿童养成规范意识,不使其实施欺凌行为。监护人在所保护的儿童受到欺凌后,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保护。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学校设置者、学校在采取欺凌防止措施时,监护人要努力给予协助。当然,为了避免过于强调监护人职责以至于学校怠于构筑欺凌对策,日本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对监护人义务的规定不得理解为减轻学校设置者和学校的欺凌防止责任。
美国也非常注重加强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如果学生欺负同学,学校会马上要求其家长开家长会;如果未成年学生因欺凌行为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一起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欺凌行为与父母不法行为(如吸毒、酗酒)有关,法官可以把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如果父母管教不当,法官会要求父母上训导课程,学习如何合法管教子女;如果子女的欺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父母必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在法国,不能承担教育责任的家长,会受到取消社会补助的惩罚。
重视协调与机制建设
如上所述,反校园欺凌需要多方合力,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协调工作与机制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南非,学校安全委员会不仅要制定欺凌行为的预防和解决措施,而且要定期组织家长见面会。见面会的时间最好是家长下班以后或者周末,主要讨论学生的近期状况、学校的政策和其他事宜。当需要家长协助解决问题时,安全委员会要安排家访或校访。
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规定,教师、公共机关职员、监护人以及其他人员一旦发现有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欺凌,必须立即向学校报告,学校立即对有关事实进行调查,并向学校设置者报告调查结果。学校认为确实存在欺凌事实后,为了制止和防止再次发生欺凌行为,应在具有心理学及社会学等专业知识人员协助下,对受害学生和监护人进行持续性支援,对行为实施者和监护人分别进行指导和提供咨询,学校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可决定让其不与被欺凌者同在一个教室学习。学校认为欺凌行为可能构成犯罪的应通报当地警察,并配合警察采取有关措施。校长及教师对正在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若认为有必要可依据《学校教育法》对其实行惩戒措施,但不得体罚学生。为了给学生创造安心接受教育的环境,基层教育委员会可采取措施让实施欺凌的学生停课,但教师和校长不得作出这样的处罚决定。日本文部科学省还通过颁布通知的方式指导学校正确适用这一措施,避免给学生造成伤害。
3.校园欺凌讲座的观后感400字 篇三
所以坚决杜绝预防校园欺凌,从自我身边点点滴滴做起,刻不容辞!
昨晚通过学习沈旭老师视频教学,至少我们家长了解知道是长期存在的,也不是什么新鲜的现代问题。为我们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借鉴干预思路与办法!是可以处理解诀的问题!
4.抵制校园欺凌讲座稿 篇四
老师们、同学们好:
今天我讲的故事是“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
大家都知道校园是一个供我们读书和掌握知识的地方,这里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但是,如果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因充斥着暴力而失去生命,将是何等的悲哀啊!
“欺凌、暴力”,它不但可以摧残你的肉体;还可以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走向弯曲;更能使人的精神受到痛苦的折磨,严重时,能威胁你身边人的生命安全。可是,在当今社会,本应清净的校园里,却不时传来有关欺凌、暴力伤害的消息:学生们互相斗殴,在校外聚众闹事,因几句不入耳的话便出手打人……一起起校园暴力、欺凌事件不仅让人触目惊心,更为学生自身的安全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013年6月一位中学生因在学校教室内被4、5名学生包围,受到了扇耳光、脚踢脸部以及皮球投掷等伤害,而复仇连杀死四人,当这位中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时,为时已晚,最后在江西被捕,终生坐牢。2015年11月,重庆多名初中女同学在住校期间因不注重个人卫生而引起“公愤”,5名女学生随即一起打耳光,导致其十级伤残,经过法庭调解,打人的女生及其家长对受害人进行了赔偿。调查显示,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
以上事实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实际上,大多数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的起因都只是一点点的小事,有的甚至并没有什么直接原因,通常是打饭时插队、抢占座位、无意碰撞、出言不逊、别人一个无意的眼神等等微不足道的小事,应该说,在学校里,发生一些小摩擦是难免的,自然的。如果自身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自控能力,就不致于小题大作,大动干戈。然而,斗殴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唯我独尊,盛气凌人,凡事不能吃亏,气量较小,一来二往,很快“战事”升级,甚至酿成校园血案。
5.2018.3校园安全知识讲座稿 篇五
同学们:
在我们学校这个可爱的“大家庭”里,我们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有说有笑,就像一只只活泼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真希望我们的快乐是长久的。但我们这个家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发生一些意外,这些意外情况普遍吗?它究竟是由何原因引起的呢?
每一学期,都有个别同学在校园内因各种原因受伤。为了了解校园安全意外的有关情况,我们对同学进行了一次调查,部分同学在校内磕碰受伤的经历:有的学生由于不小心或其他原因受伤,其中有由于打闹造成受伤的,有由于课间奔跑而相撞受伤的,有不小心自己跌倒受伤的……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是自己不小心摔跤或技术打闹撞到的。
我们总结出以下同学们在校内意外受伤的原因: 1.在走廊、楼道里追逐打闹;
2.集体上下楼时,不讲秩序、互相拥挤;
3.拿小石子或其他小物件互相丢着玩,或者打来打去; 4.打扫卫生时用劳动工具打闹; 5.攀高并从高处往下跳; 6.爬墙、玩铁门、教室门。
下面,我们一条一条地来对照一下,想想你平时是怎么做的。1.在走廊、楼道里追逐打闹。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静”的学习环境。走廊又比较狭窄,在走廊、楼道里追逐打闹容易撞倒,比如两位同学因为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而将另一位同学撞倒,那位同学跌倒的时候,如果额头正好撞在尖尖的课桌角上,就会头破血流。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能在学校里玩耍了,在学习之余我们应该放松,只是游戏、玩耍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安全第一。
2.集体上下楼时,不讲秩序、互相拥挤。我们一直在强调:上下楼梯的时候要靠右行走,那么你做到了吗?我们有些同学可能会想:不就走楼梯嘛,我随便那边走会怎样。别小看走楼梯,这可是发生过很多的悲剧。
3.拿小石子或其他小物件互相丢着玩,或者打来打去。这样的场面你一定不陌生吧,尤其是几个低年级的孩子,一开始都趴在操场上玩,到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扔起石头来了,没扔到人还好,扔到了呢?砸到头上,就会血流满面,上医院缝针、打针、吃药,还要耽误学习。再比如,有些同学在教室里把书本扔来扔去,把文具盒扔来扔去,你觉得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吗?我们思考一下。
4.打扫卫生时用劳动工具打闹。劳动工具指哪些?扫把、拖把、灰斗。这些都是劳动工具,但是我们同学却把它们当成了武器打来打去,这样的场面你一定也不陌生吧。你觉得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吗?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希望大家做这些事之前都能想一想。5.攀高并从高处往下跳。我们学校大家都喜欢去爬的地方就是单杠、双杠等,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一下课就爬到上面,等到上课了,不是顺着往下滑,就是往下跳。那样其实也很危险,因为一不小心跌断了脚,那可不好受。还有的隐患:我们有些同学喜欢从楼梯上跳下来;还有的同学喜欢从楼梯上滑下来……这些行为都是非常危险的。
6.爬墙、玩铁门、教室门。我们的同学都是很好玩的,有些人又特别喜欢开同学的玩笑。比如关上教室门,不让其他同学进来;人多一拥挤,可能会发生楼梯踩踏事件,后果就严重了。铁门是用来防小偷的,可不是我们的玩具。
说了那么多,那么如何排除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使我们在学校的生活真正地快乐、无忧无虑呢?
希望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出现任何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
2.自觉维护校园秩序,不在课余追逐打闹;
3.不爬高(含爬墙、窗、树、栏杆、阳台、篮球架等);不在校园内骑车;不登上窗台擦抹课室无走廊一侧的玻璃窗户;
4.不扔石头、木块、玻璃球等硬物件;不从高处往下抛扔东西;
5.进出校门注意安全:让一让,等一等; 6.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学习的乐土。可危险的陷阱也可能就隐伏在其中某一角落。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遵守纪律,规范行为,提高警惕,让安全隐患从我们身边消失,让我们的校园生活只有快乐!
6.校园文化建设讲座稿(定稿) 篇六
——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幸福世界
简要提纲:
一、两次经历:
“远大”的企业文化:在“远大”的经历:受远大空调总裁张跃先生的邀请在公司举办“无声之美”—王磊与聋童美术作品展览,期间我手中的一张废纸拽在手中两个多小时没有扔掉,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个企业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没一个走进“远大”的人带来的影响。这就是企业文化。
台湾的厕所文化:2009年赴台湾考察,在台期间感受到台湾的城市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高大漂亮,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硬文明”而是以厕所为代表的软文明,同行是80年代向全国推行汨罗素质教育经验的胡宏文先生,他说“两个文明看厕所”。一座城市的文明来自与文化的积淀和与之带来的影响。
文化无所不在,文化无处不有,文化无为而治
二、两个现象:
现象:2010年我们邀请美国特殊教育专家富兰克先生来校讲学,我问富兰克先生:当您走进中国的特殊学校或者我们学校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缺少色彩”
反思:究竟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是中国目前的特殊学校在追求量的过程中本来就缺少或忽视了学校文化?我想更多的是后者。这对于我生活工作在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学校带来巨大触动与新的思考。
现象: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工作缺乏成就感……学校组织的离心力越来越强,学校越来越成为一个校长、教师、学生并不是十分喜欢的地方。
反思:什么因素可以使学校的师生员工重新团聚在一起,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意义,并使学校获得持续的发展呢?
这一切可以归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人说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管理、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可见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特殊的地位和作用。2009年我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长沙教育系统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参观考察上海近十所学校,这些学校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他们都非常重视学校文化(例)。
三、什么是学校文化:
对于学校文化的解释有很多,我觉得这样几种解读方式很有意思:
1、我无法告诉你那是什么,但是当我看见时便知道它就是。
2、学校文化不是不可捉摸的,它是个“东西”,但它是个无形的“东西”,用手触摸不到,它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
3、学校文化就是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
专家提示我们学校要改进文化应该先从师生的语善、视善、行善做起。由此我也有了自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当师生走出校门依然保持着与校园内一致的言行和品质,这就是学校文化。
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现代特殊学校的发展要求赋予学校文化新的内涵:丰富的文化色彩 文化色彩:(一个城市需要色彩,一个家庭需要色彩,一个学校也需要,他们都需要有符合自己个性的文化符号与色彩(尊重历史,创新发展)
文化因人而存在,人因文化而发展——人文精神与人本理念
三、如何构建丰富而独特的学校文化
系统的思考、规划与行动,让学校文化丰实一些,让特殊文化个性一点,让学校色彩丰富起来:
构建特殊学校文化元素的关键词(特殊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把以下的关键词进行系统的思考,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多角度的融合,成为一个立体的生态系统,如此才能促进特殊学校可持续发展)
1、生命与生活:特殊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肖非教授讲的一个故事-尊重每一个生命,1、安全文化
2、尊重
3、开放
4、质量
文化必须尊重生命,用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教育来看待孩子的未来的环境与生活,融合2、校园与学校:“校园”一词中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指一种空间场所,体现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文化概念,很难表达出人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应该体现出来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互相适应的动态过程。校园文化的外延演变成学校文化-特殊学校的文化要体现开放与融合的理念
3、历史与未来:没个学校的历史和发展轨迹都是不同的,那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差异,学校文化是不能简单移植的,她需要有自己的土壤和生长方式。前人的文化积淀成果不是今天用来享受的,而用来继承发展和创造新文化的;建设特殊学校文化,必须要了解学校的过去、分析当下环境、规划未来发展。
了解学校过去——尊重历史(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
分析所处位置——立足当下(系统思考规划学校发展)
规划学校未来——展望未来(顺应特殊教育发展趋势)
4、思想与行动:学校文化建设先要有学校独特的办学思想,目前特殊学校的的文化建设基本移植了普通学校的文化,体现为文化理念口号先进,实践却远远落后。文化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进入到师生心灵。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构建学校文化既要有思想的统领,也要把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建设学校文化必须使每一个学校文化的要素(学校人和学校环境)都活跃起来。
5、硬性与软性:硬性物质是文化的基础,我们既不能不看重软性要素的重要性,也不能抛开硬性要素的物理环境,如何使硬性与软性的深度融合?我们要软硬结合,并把软要素放在构建学校文化的中心位置。软性要素重要是把培育广大师生热爱学校,尊师爱生、全面发展的学校精神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措施。物理环境(特殊学校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特殊学校及外界应该致力营造的人文环境),大众工业学校,机器旁边的金鱼缸(同属硬件却辐射的硬文化和软文化)
6、静态与动态:我们既要关注每一个学校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静态的“文化实体”)。也要关注学校的各种活动、仪式以及相关联时的各种行为模式(动态的“文化活动”)我们使静态的文化实体和动态的文化活动实现有机互动,在社会轻精神重物质的今天,更要重视学校的各种仪式活动。
7、显性与隐性:文化停留在外表,显性就是硬管理,隐性就是软管理,目前特殊学校的文化建设还是偏重显性,忽视隐性文化的力量,这是由于学校受外界环境影响,变得日趋功利化。隐性的更多表现为精神层面,反应出来的文化特征会很缓慢,但会更持久,留下的文化烙印会更深刻。
8、普通与特殊:如何看待和处理特殊学校文化与普通学校文化。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向的问题(例)。
在人本理念指导下,应该是我们的社会改变去适应特殊孩子(这里所指的特殊孩子意味着他们改变的可能性极小)特殊孩子今天生活在特殊学校的文化中,他们是否能顺利的融入主流社会之中?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带有前瞻性的思考,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营造丰富而平衡的学校文化,为特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我理想的特殊学校:
我一直在心中描绘着我理想的校园:特殊学校和特殊学生,我们尊重生命并致力提升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命质量,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尊重并发展差异,从内容到形式,从硬件到软件,由表及里地追求不对称的美。我希望我们的学校以艺术的方式开展个性教育,我希望校园是一个红砖房子墙上爬满了爬山虎,角落里摆放了金鱼缸和赋予教育意义的各类艺术作品,用良好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迎接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学生和老师随手都可以拿到自己喜
欢阅读的书籍,老师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随意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在咖啡屋的墙面上贴满了教学反思和人生感悟,每一个人见面都是面带微笑真诚的彼此问候,学生们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快乐游戏,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是长沙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而感到无比自豪,穿着校服有一种特别的尊严与荣耀……
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以人为本”
学校文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即“以人为本”
学校的文化即是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抵制校园欺凌讲座稿】推荐阅读:
抵制非法宗教活动进校园08-08
抵制诱惑作文800字09-29
抵制高价彩礼发言材料12-16
抵制网络陷阱倡议书10-20
抵制非法宗教活动承诺书08-10
抵制圣诞,过传统节日 国旗下讲话08-12
校园欺凌法治进校园01-11
杜绝校园欺凌,构建文明校园08-21
反对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作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