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2024-08-30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精选11篇)

1.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一

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教师教学计划 广告、旅游、科目

哲学与人生

教师姓名

任课班级

文秘

第 1 周—第 6 周:第一、二单元(坚持从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

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学期教学进度

第 7 周—第 12 周:第三、四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第 15 周—第 16 周: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创造人生价值)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发展

变化与顺境逆境、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本学期教学目标

知行合一与体验成功、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社会 理想与个人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本学期教学重点

坚持实践的认识的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历史规律和人生目标、确立崇

高的人生理想

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用辩证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人生矛盾

在知行合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正确确立自己的 人生目标 本学期教学难点

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月份

周次 1 2

完成单元章节名称及主要内容

未入职 未入职

授课时数

0 0

主要方法、教具

教学活动

月度教学目标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学 月份

3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法、案 发、客观实际与人

例分析法

生选择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第三课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月份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掌握物质在运动中

讲授法、案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例分析法

存在、自觉能动性

讲授法、案

4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2

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是人特有的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用发展的观点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清明节放假三天 第七课 自行

合一与体验成功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期中考试与试卷分析

第九课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第十课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五一放假一周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识责任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和利己利他 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

坚持实践的认识的 月份

统一、透过现象看

本质、培养科学的

4思维方法、历史规

律和人生目标

确立崇高的人生 月份

3理想、人的本质具

有社会历史性、社

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献、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 的统一、人的全面

个性自由

发展 月份 3 4 5 级学生外出实习

2.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二

一、重视引入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 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 进而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系统掌握, 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既注重哲学基础知识和人生哲学基础知识的完整性, 又注重贴近学生, 面向学生的人生实际问题。哲学基础知识涵盖了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人生哲学涵盖了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实践、人生关系、人生价值等。在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中, 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 通过对事件的评析和讨论, 学生在研究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哲学知识和人生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包括:一是选择典型案例材料。选择符合哲学课程教学要求的案例是成功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 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 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是向学生介绍案例, 做好启发、引导工作, 让学生独立分析。要求学生在了解案例的过程中, 结合相关理论知识, 深刻分析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允许发表不同看法, 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在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总结不仅使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 而且可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哲学基本原理和人生理论, 只能靠理性思维来把握, 所以它往往给学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因为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方法论和认识论还未建立, 很难直接接受抽象的哲学原理。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原理”课程理论教学的抽象和枯燥, 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感性化, 使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 从而提高课程的课堂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媒体综合为一体来辅助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将搜集到的教学素材经过电脑制作、加工之后, 就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多媒体课件, 把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变成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和生动画面, 就可以克服“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充分利用影视资料, 开展电化教学, 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录像,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当然运用多媒体授课要把握好“度”。教学进度的节奏既不能太快, 又不能太慢。课堂容量也要做到适度, 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大量信息资料来加深对抽象理论的认识。

三、重视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主导下,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 “教”与“学”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课堂讨论要抓住几个主要环节: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讨论题目。讨论题目最好是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利用哲学原理展开思维活动或者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课前利用网络、报纸、杂志查找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在此过程中, 帮助学生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 即指导人生。三是选几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表本组观点, 各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过程是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从不同层面用所学知识辩证认识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而且可以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由教师进行讨论总结。讨论总结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总结过程中, 既要肯定学生发言中的创新思想, 又要指出不足之处, 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养成用哲学思维来探索现实问题的习惯。

四、开展课堂演讲教学活动

在每次课结束前3分钟都给同学自由演讲,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安排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一环节, 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就跟学生讲清楚, 演讲的内容, 一定要积极健康向上, 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 这在平时成绩中占20%, 由于班级人数比较多, 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 因此就要按照学生自愿报名的先后顺序的原则进行这项活动, 后来到结束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报名晚, 而没有机会演讲, 他们觉得很遗憾, 这项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而且通过学生演讲, 大多数学生包括教师获益匪浅,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有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 自己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给大家制作了一个视频, 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一些遇难同胞的图片, 展现身边老师和同学对四川的遇难的同胞所展现的爱心活动, 当时将所有同学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大屏幕上, 激发了学生的爱心。而且我还发现通过课堂演讲, 虽然每个同学的时间非常短暂, 但是他们确实得到了锻炼, 主要是一些学生站在讲台上特别紧张, 甚至忘记原本准备非常充分的演讲材料, 这时我就会让其他同学给他们以掌声鼓励, 缓解他们这种紧张的情绪, 我相信通过演讲学生得到了一次心理上的锻炼。对那些没有机会演讲的学生要求他们交作业, 但是交作业的成绩不可能高于演讲的同学的最低成绩, 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报名演讲的热情, 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于交作业的同学, 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到网络上随意抄袭, 失去作业的意义, 所以就让他们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写《丛飞其人》的观后感, 或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在演讲过程中,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分析现实问题, 有利于学生对一系列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总之, 这样的教学实践, 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真正实现树立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人生发展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用哲学智慧照亮中职学生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2009.

[2]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2009.

3.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三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哲学与人生》课程 创新教学

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创设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实践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新能力。

哲学是一门能说明世界本质、提示一般规律、教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但是,哲学集抽象性、深奥性、逻辑性和辨证性于一体,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填鸭式”的讲授哲学原理,则会因晦涩难懂而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那么,如何增加哲学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就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所讲的生动,就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认真选择教学方法,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合理优化教学过程,精心创设情境,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完美境界。笔者结合《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让学生明白哲学课的重要性,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在讲《绪论》时,学生的心态最好,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认为自己能学得更好。再加上对教师和教材的新鲜感,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讲讲学习哲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知识的有用性和实用性。如笔者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晚,先生给每个学生一枚铜钱,说:‘你们去买样东西,把这间黑暗的房间装满。于是,一位学生买了许多干草,堆在屋中。先生看后,摇摇头。另一位学生买来一支蜡烛,点燃后,原本黑暗的屋子一片光明。先生笑了:‘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方法。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黑暗与光明本是两个对立的不同事物,却又是相互统一的,更告诉我们,生活需要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有时总感觉“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此时,我们就需要一盏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与智慧的明灯。而哲学正是这样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科。只要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勤奋学习,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好哲学。”

二、营造民主氛围,优化师生关系,寓教于乐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教师要用自己已形成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召学生,要将爱心倾注在学生身上,将善意的微笑撒进学生的心田,将热切的希望、真诚的鼓励带进课堂,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探究氛围,寓教于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辩证法中的联系》时,班内有位学生正好在讲话。笔者趁机抓住这个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同学甲不仅上课讲话、迟到,还经常旷课。他不但不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批评,反而振振有词地反驳:‘人生选择既然是自由的,那么,我愿意来上课就来,不愿意来上课就不来。我愿意什么时候来,就可以什么时候来。上课想讲话就讲话。否则,那就不是自己了,要求我按时来上课,上课不许讲话,就是限制了我的选择自由。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的想法对不对?”学生们踊跃回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你的行为会影响其他同学听讲和教师上课,所以上课时我们要遵守纪律。”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在愉悦的、民主的氛围中,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师生之间真情融融,教学过程其乐无穷。

三、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合作探究

哲学课不仅要突出重点,质疑解疑,释难点拨,还要使抽象的科学理论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有趣。这就要求在讲解、分析原理的同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注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辨、创新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努力缩短抽象的原理与学生理解能力之间的“鸿沟”,教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真正感到理论不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而是具体生动、触手可及的。为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从学生自身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出发,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来设计问题,启迪、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探讨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合理选用多种手段,多角度、多形式地设计问题。问题设计要科学,避免含糊其辞;要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当;答案不求唯一,问题要有开放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思索讨论,合作探究,主动获得新知。

1.灵活运用趣味小故事

运用生活小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运用“阿凡提染布的故事”告诉学生:“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颜色”和“星期”都是矛盾的共性,存在于矛盾的个性之中,即存在于具体的红、蓝、绿、黄、紫、黑、橙等色彩和星期一至星期天这一共性中。

2.用漫画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漫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往往是对某种错误的思想或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和批判,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漫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把握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时,笔者运用了“老鼠偷油”的漫画,结合教材设计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成语故事

利用成语故事,可以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如“画蛇添足”是指人们应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刻舟求剑”是指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知道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守株待兔”是指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本质;“胸有成竹”是指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和感性认识,并对其进行抽象思维,就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联系现实生活,运用真实事例

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真实例子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很好地把所学的哲学原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鲜活的现实材料,有利于把时代精神带进哲学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如为了加深学生对适度原则的理解,笔者从令人瞩目的“神舟五号”谈起,从令人艳羡的杨利伟谈起,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原理,互谈感受,交流心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通过热烈的探讨,学生认识到:“正是经历了艰苦卓绝的训练,即量的积累,航天科技的工作者和宇航员才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抓住祖国和人们赋予的时机,从而有力地推动祖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实现自身的飞跃。”同时,学生也纷纷表示:“要脚踏实地地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好高骛远,要奋力拼搏去实现心中的理想。”又如在教学“事物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时,笔者以“自古英雄多磨砺,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主题,设计了“如何看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这一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才能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透彻化,才能使沉寂的课堂趣味化、生动化,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深入化、创新多样化。

四、激发创新意识,创设参与情境,教学相长

优化的教学过程,必然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有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自主性。

当学生有了参与教学的意识和欲望时,教师应适时地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提供参与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深入挖掘每节课的知识内涵,同时兼顾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悟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参与和勤于参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敢于探索、大胆争论,并给予学生科学、正确、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使整个课堂处于轻松愉快,却又紧张有序的氛围中。

如在教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时,笔者创设了“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情境,让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表演,让基础好的学生探究其中的哲学原理,以及给人的启迪。在教学“人的主观能动性”时,笔者让每位学生写三句赞美自己的话,提升自信,挖掘自我潜能,然后让学生随机抽取,并念出这些赞美之词,真正实现了个个参与,气氛活跃;人人思维,纵横驰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教育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通过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心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尝试,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理想境界。

4.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四

摘 要 传统哲学课教师“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低下。本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性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根据中职学生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等提出了在本课中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

关键词 体验 活动体验式教学 中职

传统哲学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这直接影响了本课教学的效果。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和探索更有效德育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通过活动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是使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

一、“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积极地亲历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学生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体验式教学具有亲历性、感受性、知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在进行活动体验式教学时使学生置身于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或经历活动、情境,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才能获得。因此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师对中职生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理论说教无效的教学困扰。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创设情景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引发体验。例如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时候,我选择让各小组学生折一根筷子和折十双筷子并让她们谈感受来导入新课,这一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亲自体验个人与集体的力量上的不同,从而感悟这句话“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这一活动虽然很简单,但是是由学生自己操作的,所以她们就印象深刻,而且能体悟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达成感悟知识的目标。

(二)互动对比,合作学习

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资源,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我把学生以5~6个人一组的形式让学生对医学院12级中职学生展开“对在校中职生集体观念状况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学校文明班评比项目各班的情况,各小组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展开调查,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和确定调查内容,并做调查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者建议,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情况并谈感悟。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调查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调查所得的丰富材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文明班集体的获得需要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一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索、对同学的领悟发表不同见解,从他人的言论中得到启发,产生新的观点,在互动、合作中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在互相交流中巩固认知,解决问题。活动体验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形成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反思自省、体悟内化

反思自省是学生对其所获得的感受、感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反思自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了解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二是回顾反思亲身经历的整个过程,思考自身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体会与感悟,发现在亲历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发展以及不足。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内化:第一个活动是各组派代表谈感悟和收获,以取长补短和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方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出实际可行的提高本班的集体观念的方法和措施。这环节通过启发,学生能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都说了出来,看到了别人的长处也了解了别人的不足,从而指导自己日后的行为。这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又锻炼了她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一个活动环节是“个人自省,发现问题。”要各组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写下:在集体生活中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写好后以不记名的形式交给各小组长做总结发言,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展示学生勇于承认自己不足之处的勇气,达到自省内化的目的,树立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不断地反思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重新建构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通过活动巩固延伸,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通过活动产生自我体验,促使学生积极的价值观的内化及至人格的发展。在活动中进行实践,能形成自我体验,强化体验的效果。我在讲《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的时候,这一活动环节先是教师点题重申这节课的主题,然后是小组填写评价表,评选优秀小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使组员之间更加努力、团结、向上。课堂最后是课外延伸拓展,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反映集体主义精神的歌曲、谚语、成语、名言等,然后各组出一份手抄报。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延伸体验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从收集的资料和合作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再次感悟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增进友谊,培养亲社会行为。

总而言之,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起平坐的寻求知识的“协作者”,并与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共同体验、共同享受求知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使《哲学与人生》课的效果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5.人生与哲学 篇五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哲学名言名句汇总

哲学的意蕴就在于它以简单明了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意义,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叔本华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费希特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奥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 ——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尼采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洛克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伯格森

一开始,问题就是要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胡塞尔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为思由在发生,属于在。同时,思是在的,因为思属于在,听从在。——海德格尔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尔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尔德林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卢卡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雅斯贝尔斯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蒙田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布迪厄 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D?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哈耶克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6.哲学与人生提纲 篇六

答: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三纲八目”的内容,解释“八目”中每一目的内涵。看法:“八目”与当代青年的人生发展?

答:“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目。

“三纲”与“八目”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其现实的依据的。三纲以“止于至善”总揽“明明德”、“亲民”两个子纲,两个子纲下统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德目。八个德目又以修身为核心,依序递进,并把前几个德目的重心落在第一个子纲上——“明明德”,把后几个德目的重心落在第二个子纲上——“亲民”。

这样,三纲八目以独特的框架构建了一个封建士人的人生图式,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的天下读书人规定了一个人生理想,也规定了一个人生方向。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

: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 :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 :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要实行恕道,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纲八目学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的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辉思想。

3: “天下莫弱于水……莫能行”解释这一段话的含义,对你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答: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七十八章》)”。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改变它。水柔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不知道的,然而却没有实行的。

点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所谓“滴水石穿”;而洪水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一切,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4: 本课程在讲述哲学的功能是,曾引用并阐述相关学者这样的一句话“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㈠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系统地反思人生的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区别——

除了哲学之外的其他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也就是使你掌握某种具体的专业,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将来你可以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我们把这称为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就是成为一种“专门人才”;

而学习哲学,使你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也就是哲学的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㈡对人生的认识——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人和动物都是一种生命活动,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而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

生存是一种无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命活动。

人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实现了生活的现代化。所以人的存在是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这才是人的存在。

㈢对人生的认识——人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

什么叫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的过程而已”。人的这种活动的过程,成了人的历史。我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构成我们人自己的生活的历史。人的自己的生活历史,就是我们每个人成为人的过程。我们每个人成为人的过程,既构成了历史的前提,又构成了历史的结果;而人只有首先作为历史的结果,才能够成为历史的前提,因为每代人总是上代人遗留的文化的产物。我们正是在历史文化的进程中而成为今天的存在。

5:孔子“仁”的内涵?

答:孔子把“仁”作为较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1 “仁者人也”

《中庸》中记载孔子答哀公问政的一段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这就是说,“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2“仁者爱人”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其善于识别人的人。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4“克己复礼为仁”

5“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中“五者”分别是指什么?其含义如何?

答:恭、宽、信、敏、惠。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7:道德经是如何论“水”的?

答:“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最高尚的品德就应该像水一样:水具有滋养万物生长而不争的无私德行,它能赐予万物以利益,而从不与万物争利益,因而最接近于所谓的道。“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的确,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对于世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正是有了水的滋养,植物、动物才得以生长繁衍,世界才变得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水还作为重要的能源以水力发电形式便利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水还以千变万化的姿态,或飞泉、或小溪、或湖泊、或大海,来装点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类美的享受。可以说水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非常巨大,但是水却默默无闻的流向低处,甘愿处在一个谦卑的地位,具有至谦之美德。由于水的谦卑,永远往低处流,不断的汇集承接点滴水流终于变成江海,即使世界上最宽广的海洋也不会拒绝其他水流的汇入。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拥戴和支持,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包容,成就了海洋的浩瀚与伟大。水的三德:为而不争 —— 善利万物而不争;低洼意识 —— 低姿态、高境界;以柔克刚 —— 柔弱胜刚强。

水有四性:适应性

渗透性

包容性

7.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七

1《哲学与人生》教材与教学特点分析

1) 《哲学与人生》教材的编写,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 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作为落脚点。

2) 《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 要求教师要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编制的教材, 追求严密的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新教材一方面, 突破了学科中心, 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另一方面,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许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跳不出旧的“依纲靠本”框框, 感觉新教材不好教了, 知识不系统了, 结论不明确了, 自己很还适应, 甚至很茫然, 很苦恼。特别是教了多年哲学的教师, 就更要引起重视。

3) 《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 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教材。”新课程强调“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形成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4) 《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 归属德育课范畴。虽然这门课程还是哲学课, 但是, 一定要放在德育课这个背景下来理解,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课。作为德育课的哲学课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课的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于, 不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 而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的能力为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主要地是通过学习, 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实际, 教给他如何才能认清自己的实际, 如何才能尊重客观实际, 从而也才能引导面对客观实际, 树立起自信, 认识自己, 摆正自己的位置, 才会激发自己的热情, 才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5) 《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 安排在第四学期, 正好是职业学校学生面对分流再次选择人生道路的阶段。人生的最大特点是有阶段性。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 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一样。当前职业学校2+1模式, 学生在第四学期, 面临着人生关口的又一个选择。是参与实习面临就业, 还是继续学习备考高职院校。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职场生活中, 思考着人生的五大问题:人生选择、人生态度、人生实践、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如何找到自己人生中的位置, 显得十分重要。

2《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与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竞争力要求相吻合

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促使学生终身发展的, 使他们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综合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准确的职业定位;二是, 综合能力与资源;三是, 超强的执行力。综合这三大要素打造的核心竞争力, 目的就是增强个人的竞争优势, 让别人无法取代, 成就职业生涯发展的NO.1。一旦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当面对职场裁员风险和各种职业危机时, 就能拥有了主动选择或“择良木而栖”的资本, 职业生涯也不会因为职业机会的改变而发生重大生存危机。只有打造好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让学生在就业的天地中,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职业定位是指择业者为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根据自身条件和一定的择业原则, 按照定位程序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的过程。职业定位是择业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在学生择业过程中是个不能绕开且至关重要的环节。职校学生的职业定位是否具有求是性和合理性, 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 而且关系到学生自身才能的发挥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影响着他们今后事业的发展。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中还有资源问题, 即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总量, 以及人脉存折, 即个人所拥有社会人际关系。资源越丰富, 能力越强, 个人核心竞争力相应也将越加强大。超强的执行能力, 所谓:“言必行, 行必果”。让自己做一个时间管理的高手, 看好了想好了就立即行动, 不错失良机, 不浪费过多考虑的时间, 在最短时间投入大量的有效行动, 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主动分担同事的工作, 及时解决困扰老板的问题, 为公司创造最大的财富。通过打造不可被取代的能力, 相信你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必将不断得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是职业人士生存的利器, 是体现个人商业价值的重要依据。无论你在哪家企业任职, 也不管该企业是否知名, 作为职业达人必须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 并不断积累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加强执行力的培养, 才能成为在某个领域不可被他人替代的优秀精英。

《哲学与人生》教材包括五个单元15课题, 内容涉及人生选择, 即学生的职业定位、人生贵在立即行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科学思维创新能力、自强不息、意志责任、确定目标、树立理想信念等。可见, 以上的内容与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要求基本吻合。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重新整合。下面以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为例具体阐述。

3 课例分析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与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竞争力, 准确的职业定位的对接。

本学期, 我承授2012级财会专业班《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学生在今年5月份做分流工作。选择实习就业还是继续读书备考高职院校。这是学生在人生关口上的又一次选择, 学生要自己选择, 并郑重地选择, 我以教材P6为依据, 指导学生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以下摘录一个同学的作业, 与大家分享。

题目:“客观实际与我的人生选择”。学生具体分析如下:

1) 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A社会就业趋势: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今年头三个季度GDP增长率超过10%。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就业人口也在急剧增加。中国公布的资料显示, 今后几年, 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千400万人以上, 但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仅有1千100万人, 失业人口超过1千300多万。巨大的就业压力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当中国内部经济情况发生大波动时, 当世界经济, 尤其是跟中国有巨大贸易逆差的美国经济出现重大波动时, 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庞大的失业大军将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造成严重冲击。B专业前景:低层次的人才供过于求, 高层次的人才供不应求, 缺口大。财务经理年薪增幅为16.0%, 财务主管年薪增幅为13.6%, 而财务普通职员年薪增幅只在5.0%。这说明财务高管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将成为企业争相抢夺的主力军。主要就业方向1财务工作2审计3税务4金融机构5统计。

2) 个人主客观条件A个人主观条件: (1) 兴趣: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热情洋溢、富于冒险、支配欲强, 热爱读书, 喜欢尝试新的事物。 (2) 性格:热情开朗, 很容易和他人交往, 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 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3) 能力:职业能力测评只有两项, 即交往能力测评和创造力测评。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 但创造性一般。B个人客观条件: (1) 体质;身体健康, 但会经常感冒, 抵抗力不好。 (2) 学业基础:基础不错, 有一定的描写能力, 热爱文学, 自学能力强, 缺乏工作经验, 学习成绩较好。 (3) 家庭条件, 经济一般, 蜜柚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4 结论

我的人生选择———继续读书备考高职院校。

因为学生在比较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 相信她在今后高职单招的复习备考中能坚定信念, 勇往直前, 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不断地挖掘教材内容, 将《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与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对接起来, 有效地培养学生终身发展, 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哲学与人生》新教材, 结构清晰、内容充实、生动活泼,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代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促使学生终身发展的, 使他们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准确的职业定位, 二是综合能力与资源, 三是超强的执行力。只有打造好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让学生在就业的天地中, 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尝试着将《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与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对接起来, 收到一定成效。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核心竞争力,对接

参考文献

[1]福建德育网.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Z].

[2]菲利普.赛尔兹尼克.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Z].

8.论哲学与人生 篇八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走完这一生。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人会努力把自然而然改造为一个真善美的属人的世界,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人都会有生存、安全、尊重、审美等层次需要,并且最终升华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加倍珍惜,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碌碌无为而终。人若想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必要树立理想。理想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斯宾诺莎是荷兰著名哲学家,他与笛卡尔齐名,著有《理论学》,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如神般的智者是以打磨眼镜片来维持每天的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生活颇为宽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可是他放弃享受优厚的物质条件生活,硬是把自己改变成了异教徒。1656年,他因为反对犹太教教义而遭到迫害,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但被他婉拒。因为他知道,思想绝对不能当作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5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不断追求它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精彩。

2.人的人化

人是存在先于物质,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在人的人化过程之中,是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赋予你权利与义务的存在。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职责是重大的。“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存在于程度。”教育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进而从万世万物中受到启发,然后取精去糟,为我所用,致力于把理论具象化,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对个体而言,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无限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

3.人的世界

人的人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为了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需要找到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神化、宗教、艺术、理论、科学、哲学,它们是对自然、世俗、无穷、小我、阴暗和有限世界的超越。这个属于人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这个属于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亦是不断发展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生命自由的渴求,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应当成为人自身的一种诉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观念越来越重,忽视对精神的追求。永无止境的贪图物质享受不会让人快乐,只会令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实现的现实中痛苦轮回。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倾其所有地去追求这些表面而随时也可幻灭的东西。作为人的我们只需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认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的行动付出,并乐此不疲地积蓄力量,像蚕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努力实现自己,最后充满希望地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努力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人。

4.人的解放

何谓“人的解放”?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且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人总是在向往追求着一种自由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可在如今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世界,人却处在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相疏离的状态,处在一种本质颠倒的非人化的异化的状况之中。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唯有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拿来作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例如唯有人可以为爱情和自由献身。这就是人为什么要解放。

解放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种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我们必须要找到它在我们人的存在之中的某种根据和逻辑。“一定要去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那种状况,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去获得自由。”[5]人不是离群索居跳出这个世界,人恰恰要在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联合当中去实现人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最终确定为要去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毕生就致力于这件事正是他把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本体转化为了人现实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解放既不是针对抽象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世界,而是针对现实的人及其被异化了的人的现实。

哲学是人寻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头脑,在人的解放这条道路上离不开哲学的引导。人生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是实现自由,这就必然需要哲学的支撑和滋养。

三、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在人类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一直起着引领文化发展,民族进步的航标灯作用。无论是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还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都需要哲学对实践进行指导、继而批判、反思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扬弃。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智慧之学,是一种大智慧,不仅揭示了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给众生指点了人生迷津。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经过提炼总结可归纳为“仁、义、礼、智”哲学,其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明确地将仁和人统一起来,已忽略了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过渡了利的阶段,进入忠恕境界,确立了人的道德属性。这对今天的人的道德建设和品格修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道家的人生智慧表现在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顺应自然、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乐观通达、顺应自然的生死智慧,放飞心灵、逍遥自在的生命智慧。可见,通过学习哲学,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以哲学为指导,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智慧,提升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语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把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可见它是一门最关切人生的学问。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学的自我放逐。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吴学满等.觉解与道德:论冯友兰“新理学”之歧出的人性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

[3]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

9.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篇九

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何谓哲学,傅先生首先用三句话来描述:

(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

(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

(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接着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所谓“培养智慧”是指人们超越感性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达到完整和根本的境界;所谓“发现真理”是指人们去掉重重遮蔽,发现客观事物的真相;所谓“印证价值”是指人们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印证真理的价值所在。最后他指出,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我们必须树立四个基本观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首先要培养思考习惯,大家对此会不以为然。难道我们不会思考?可是生活中许多人在发生事情时往往凭本能的感觉作出反映,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这可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苹果掉下来打在他头上,于是他开始思考,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读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次,要掌握整体观点,这点大家不会反对。所谓掌握整体观点,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就更为圆融。我们平时和别人打交道时,不喜欢听到反面意见,譬如开会时,我提议某种方案,如果有人与我意见相左,我会觉得他故意找麻烦,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的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生活当中,许多年轻人喜欢有个性,不喜欢说话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容易偏激。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发现,人生许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考虑,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再次,要确立价值取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世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叫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现在一些年轻人盲目崇拜偶像,只看到偶像正面、展示给公众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作为普通人,也有我们百姓身上都有的毛病和缺点的一面,这种想法有很大的问题。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到底,不轻易改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一个人什么代价都不愿付出,随便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他的一生想要快乐的活着,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要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实际上,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当然,我们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到过的德行,那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误,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即使你皓首穷经,一辈子也无法把天地下的书读完,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识。并且,如果你学到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就算学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学习知识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写到这里,我想用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个小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它可以引人入胜,就象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所以读一点哲学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大有好处的。

10.《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篇十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D、以客观实际为主,主观愿望为辅

2、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3、网络“凤姐”玉凤,女,25岁,重庆人,身高1.46米,大专学历,在家乐福超市工作。她的征婚条件“必须为清华北大硕士、经济学毕业或者精通经济学、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身高1米76到1米83之间 越帅越好、东部沿海户籍、无生育史、年龄在25-28岁之间”。如此征婚,罗玉凤上了不少电视节目,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现在,网友称她为“凤姐”,并打出口号“信凤姐,得自信!”据说符合她的征婚条件的全国也仅6人。“凤姐”之所以成为网络恶炒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看是因为她()

A、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

C、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D、只要符合自己的愿望无可厚非

4、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是()

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人生的客观实际

C、个人的主观愿望 D、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

5、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 B、静止 C、时间 D、空间

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不同的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7、人生行动和动物的活动的最根本区别是()

A、人生行动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B、人生行动是本能的活动过程

C、人生行动是不自觉的过程 D、人生行动在于实现物质财富

8、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是()

A、主观能动性 B、人具有思维能力

C、人能够认识世界 D、人能够改造世界

9、要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必须做到()

A、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关系

B、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相信人定胜天

C、尊重客观规律,不用发挥人的积极性,因为人是无法战胜自然的。

D、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应该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10以下对自信自强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自信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②自信是打开自己的潜能的宝库的钥匙

③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④自强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11、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句话说明哲学道理是()

A、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B、世界是物质世界

C、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12、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是()

A、人际交往户 B人际关系 C、人际和谐 D、人际沟通

1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A、形式是否新颖 B、时间出现的先后

C、现象上是否新奇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14、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

A、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B、从低能向高级阶段发展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15、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相辅相成的关系

C、相互排斥的关系 D、两都不可分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哲学产生后一直存在着两个个基本派别的斗争。这两个基本派别指(A、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

A、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把握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 D、做到实事求是

3、人生选择多样性的基础是())

A、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B、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C、物质世界的特殊性 D物质世界的矛盾性

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A、固有的 B、本质的 C、必然的 D、稳定

5、人生行动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A、体力的制约 B、智力的制约

C、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事物运动规律的制约

6、人生行动的基本要素有()

A、行动的主体 B、行动的对象

C、行动的手段 D、行动的目标

7、自觉能动性指()

A、人能动地反映世界的能力 B、又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力

C、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主观

D、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

8、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受制约的因素有()

A、客观因素 B、主观因 C、客观条件 D、思维方式

9、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

A普遍性、B特殊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10下列属于人际关系的有(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 C、血缘关系 D、文化关系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1、关键时期的人生选择对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运动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变化就是发展,发展即是变化()

4、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5、人的行动不仅是物质力量的外化过程,也是人的内在精神、道德力量的展示过程。()

6、人类有自觉能动性所以能够发现和改造规律()

7、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8、现象包含着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9、只要发挥主动能动性就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11.论中国哲学人生   篇十一

关键词:阴阳观念哲学人生三大流派特点影响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4—1—4

法家的哲学人生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李斯。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以其政治实践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他们共同的老师是战国后期的著名学者苟子。苟子是儒、法兼重的思想家,由于战国时期崇尚武力的特殊背景,他在承传儒家学说的基础上,采纳了法家的思想成份,而提出了王霸兼用的主张。孔、孟都是重王道而轻霸道的。所谓王道,是以仁义统一天下,霸道是以武力统一天下。从唐尧、虞舜、夏禹都是以举贤、禅让的方式相继为天子的。他们是王道的榜样,因而孔、孟都主张“法先王”。但荀子则公然主张“法后王”。这里指的后王,就是指以武力推翻夏王朝的殷王成汤,与以武力推翻殷王朝的周武王。所以荀子在王霸兼用的招牌下,实际上是更倾向于法家的。荀子是“性恶论”的倡导者,但他更强调后天的努力与改造。他并不认为“性恶,,是法家人生哲学的动力。不过,在他的学生李斯身上,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据《史记》的《李斯列传》的记载,李斯看到米仓里的老鼠又白又胖,生活安逸而自在,而阴沟中老鼠则又瘦又脏,李斯由此得到启发,做人也必须善于选择。从而李斯决定拜荀子为师,学帝王之术,以彻底改变仓库小官吏的暗淡命运,最后他终于依靠他的努力与才华,成为秦始皇的宰相。从李斯的人生实践可知,治国平天下,不一定要修身、齐家,依靠个人奋斗,从一己之私利出发,同样可以走上人生的辉煌之路。

法家人物从来不讲仁慈与兼爱,他们崇尚阳刚之气,主张强力与奋斗,不断地向权势进展,为了辉煌的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较动机与后果。

法家的哲学人生,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德国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强力,扩张自我,要有坚强的毅力与意志,做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超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只是超人实现其强力意志的工具。

以历史人物为例证明,秦始皇自以为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以超人自居,以其强大的武力,并吞六国、筑长城、修驰道、起阿房宫,使用了众多的民力,把民众当作实施其意志的工具。秦始皇统一天下,虽有其客观的历史进步意义。但从其“始皇”的称号来看,他的意图是创立万世的基业,以其并吞六国的方式来看,曾一次活埋赵军四十万,加上其滥用民力,无仁慈与善心可言,其动机是出于一己之私利。他没有以仁与礼修身完善自己,但他确实做到了治国、平天下。秦国素以法家思想治国,秦始皇的宰相,又是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可见秦始皇是法家的哲学人生的一个成功实践者。

再如汉武帝,他好大喜功,驱逐匈奴、开拓疆域,威震四方,他表面上“独尊儒术”,骨子里是“外儒内法”,他也没有修身、齐家,但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成功的历史人物。

再说,三国时期的曹操,论其道德修身而言,他远不如诸葛亮,但以治国、平天下而言,最终统一天下的毕竟是曹魏政权,而不是诸葛亮辅佐的西蜀政权。秦始皇、汉武帝与曹操都是以法家哲学人生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是历史上著名的成功人物。

荀子虽然没有主张“恶”是人生成功的动力,但他毕竟是性恶论的创导者。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性恶论比性善论深刻得多,恶是创造历史的扛杆,很多大企业,创造了大批物美价廉的商品,似乎是我为人人,但实质上是达到人人为我的目的。

“性恶”,似乎很难听,不像性善那样能使人欣然接受,但黑格尔老人的论述毕竟是有见地的,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有哪一个不是为丰厚的利润而建立的?

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以其强悍的骑兵,攻占了欧亚大陆的绝大部份土地;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占领了埃及与印度,是否出于善心,让占领地人们共存共荣?这些著名历史人物所作所为,使人感觉到在强力意志的背后,其动力并非出于善而是更多地带有性恶的成份。

如果以成功论英雄的话,请问以明德至善为动力的英雄是多数还是少数?如果客观地说以性善为动力的英雄毕竟是少数。由此可见、法家的哲学人生,尼采的超人哲学,他们共同强调的强力意志的背后,带有浓厚的个人利益的色彩,他们是以一己之利出发,通过个人奋斗的方式,而走上成功之路的。

中国法家的哲学人生,德国尼采的超人哲学,我们并不完全赞成,应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些学说,但也不宜鄙弃这些学说,因为在这红尘滚滚的现实世界中,个人利益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就凡人而言,他们的成功之路的背后总会带有一定的个人奋斗的成份。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正视现实的问题。

道家的哲学人生

如果说法家的哲学人生,是阳刚性的强力哲学的话,道家的哲学人生,便是阴柔性的弱势者、失意者的哲学。道家哲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庄子,本文更偏重于庄子。老子认为阴柔终胜阳刚,并非指阴柔直接战胜阳刚,而是阴柔的状态比阳刚更富于生命力。老子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即舌头是柔软的,牙齿是刚强的,但人到了老年之后,坚强的牙齿都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尚保持完好。所以道家哲学崇阴柔而贬低阳刚,其本意是指保持生命更长更久的一种手段与方法。阴柔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在实际运用时,可以变化成很多形态。法家人生哲学是做超人,鼓励人们向权势靠拢,人往高处走。道家哲学人生则相反,认为人与人相处,应懂得谦让,要像水一样,能往低处流。能居于人所不争之处,就更有安全感。法家的哲学人生,要人们向权势靠拢,因为权势对人生大有作用。而道家的哲学人生,则强调“无用之用”。如有些大树,木质不行,虽枝叶茂盛,而无所用之,匠人弃而不顾,但可栖息树影之下,逍遥于丰草之上,这就是无用之用。又如人生的残疾,固然是灾祸,令人痛苦。但平时,可以因残疾而避免劳役,战争时期,因残疾而免去兵役。这是祸中有福,也是无用之用。道家哲学人生又认为,生与死只是一个自然过程。故生而不足喜,死不足悲。如果一个帝王,白天虽享有无穷的富贵,但晚上天天做恶梦,穷饿潦倒,乞丐不如。而一个乞丐,白天虽穷饿不堪,而晚上做梦,则锦衣玉食,不可一世。因此帝王与乞丐等同。庄子一生清贫,但他视富贵如浮云,他告知来聘请他出任高官的使者说,我不愿作高供于庙堂之上的死龟,而宁作曳尾于泥中的活龟。庄子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哲人,他不相信有绝对的权威与圣人。因为与天地宇宙的悠悠无穷和博大无比相比,万物之一的人类,芸芸众生中一个

个人,如孔子又算得是什么呢?所以道家的哲学人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观,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人生观,他要求弱势者、失意者不必为没有高官厚禄而沮丧,应该自尊、自信,为精神自由而悠闲地活着,强调天人合一。能真正做到“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并生”,人就超越于生死之外了。

道家哲学人生成功的实践者,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的阮籍与嵇康,读一读嵇康著名的散文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就知道他对官场的深恶痛绝和对大自然的深情向往,他追求的是远离政治的精神自由。

晋、宋之交的隐逸诗人陶渊明,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退,他以饮酒自居,陶醉于自然风光之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他对人生、对生死有很洒脱的看法,“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悠悠人生,不过如此而己。

唐代诗人李白就其才思敏捷、天才英发而言,就其个性豪放、不拘一格而言,原本就是一个精神自由的追求者,仕途失意后,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就更强烈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独立的人格精神的充分展示,显示了李白特有的人格魅力。他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高度自信,他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他的豪饮,他的浪漫的个性,使他成为一个传奇式的诗人,也唯有李白得了“诗仙”的称号。

北宋的苏东坡,原是意气风发的儒家信奉者,政治上遭受多次沉重的打击后,转而信奉道家庄子的哲学,写出《前赤壁赋》那么优美而潇洒的文章,成为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最好的文学解读。苏轼一生最好的作品,都是他追求精神自由的表述。

清代的曹雪芹亦是道家哲学人生的成功实践者,《红楼梦》一书对科举仕途、功名利禄的攻击,可谓不遗余力。对荣华富贵,只视作为南柯一梦。曹雪芹感悟到,真正的人生便是归真返朴。曹雪芹以其天才的作品,证明了他对庄子的哲学人生,有最透彻的了解。

现实世界中,真正重量级的超人只是少数,秦汉以来,人们称道的也只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而己。相对而言,失意者、失势者却是不可胜数,但富有天才的失意者、失势者也只是少数,如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他们都是一流的天才作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遭受了种种挫折,转而信奉道家的哲学人生,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自由。他们千古不朽的作品,就是这种追求精神自由的真实记录。

道家的哲学人生之所以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是因为道家的哲学人生,不同于法家、儒家的哲学人生。法家和儒家的哲学人生,都是功利的,而道家的哲学人生是超功利的。所以英国著名的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评价道家的哲学人生说:“道家学说对社会来说是超然的,……然而,正是由于不切实际,道家学说才在中国影响久远。作为中国思想家占主导地位的实用倾向进行抗衡的力量,道家学说有着自身的天地和社会对它的需求。因为实用倾向的哲学在表述主导的中国人思想态度时,忽略了或没有满足中国思想中某种精神上的东西”(《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9页)。汤因比又说:“孔子关心的是作为社会参与者,而不是理智的人或精神的人。(同上,196页)。这就是说,道家的哲学人生,特别关注精神自由的追求,法家关注的是权势与地位,儒家关注的是治国平天下,这两家都忽略了精神上的东西,而道家的哲学人生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恰恰是社会的失势者与失意者唯一能追求的目标。前苏联的一位著名学者,因为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被斯大林点名批判后,他自称为“内心的流浪者”。这是一种很贴切的表述,道家哲学人生关注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正是社会中一切“内心流浪者”的一贴药方。道家哲学人生的意义,就是提出了一个精神的人,它正好弥补了儒、法两家不该忽略的空白。

儒家的哲学人生

儒家的哲学人生,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流派。其所以能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儒家学说有两个明显的优点。

一、立足于中庸之道,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一视同仁,均衡对待。如法家偏重阳刚,道家注重阴柔,儒家认为有所偏,即有所失,有所重必有所轻,而阴阳两极是相辅相成的,对立又统一的,因此该学派阴阳兼重,刚柔并济。这种兼顾融合的处理方法,就能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如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礼是维护现有的等级制度的,礼仪制度是等级制度的规范,其作用是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而“仁”则强调爱人,以人为本,即是兼顾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融和沟通,避免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的不安与冲突,具有相当的进步性。而孔子就是抓到这两个关键性东西,以“和为贵”作为稳定、发展社会的催化剂,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

二、儒家的学说,起点较高,目标明确,步骤得当。其哲学人生的四个阶段,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点就是以“仁”与“礼”不断地完善自己,力争成为道德上的完人。第二阶段,就是处好家庭的内部关系。处理的原则是,做父母的要慈爱,做子女的要孝顺,做兄长的要友爱,做弟弟的要恭敬。家庭是小社会,只有把家庭内部关系搞顺了,搞和谐了,才能证明你有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这样进一步就能治国、平天下。这种模式的建立,是以虞舜的事迹为榜样而建立的。据《史记》说,舜以孝为天下闻,而“孝为百善先”,故舜善于修身,以明德至善闻名于天下,唐尧举舜于民间而嫁以二女。舜父昏愦而双目失明,舜的后母狠毒而嚣张,其弟象贪婪而不择手段,舜多次遭杀身之祸而脱险,然舜终以孝敬和友爱感化了父母与弟弟,以“齐家”的完美结局,显示了舜第二阶段的成功。然后,舜作为大臣,治国有方,最终尧禅位于舜,舜以天子之位而天下大治。

但儒家的哲学人生,修齐治平的模式,并非人人都能完全做到。以夏禹为例,禹确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为了治水,他三过家们而不入,家门都不进,他如何齐家。可见,修身是关键,齐家并非是一个非有不可的环节,而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亦可因人因事而异,有所调整。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主要指道德修养,而并非指人人可以当君王当天子。

儒家的哲学人生,并非只有修齐治平一个模式,重在道德修养,而且也关注到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会有所不同。如处于盛世,则要求能做到达则兼善天下;而处于乱世,则要求能穷则独善其身。

信奉儒家哲学人生的著名人物,大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如汉代的苏武,忠贞报国,身为使节而牧羊十九年,终于荣归故国。南宋的岳飞,抗金名将,精忠报国,宁死而不改初衷。浩然正气的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愧是千古长存的民族英雄。

信奉儒家哲学人生的历史名人,均以其崇高的道德精神、坚贞的民族气节,感人至深。所以从总体看,儒家的哲学人生,在中国哲学人生中,始终居于正宗的地位。

大体而言,法家的哲学人生,其成功以帝王居多,诸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等。因为他们成功的路上,不可能只靠明德至善取胜,若宋太祖是靠“黄袍加身”而身居帝位的。如果讲究仁与礼,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一个宋太祖。凡非常时期成就伟业者,必走不拘一格的道路。信奉道家的哲学人生,都是失势、失意的天才文人,也只有他们能坚持不懈地追求精神的自由。信奉儒家哲学人生的大都是忠臣良将,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上一篇:社会实践出征的心得下一篇:兰州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