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简报

2024-06-17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简报(15篇)

1.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简报 篇一

猪场中学教育工作

简 报

猪场中学教务处编 2013年9月25日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成果及展望

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如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对师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我校教师的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六五普法”工作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融会贯通,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密切联系,为培养新时期法治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纳雍县猪场中学

2013年9月25日

2.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简报 篇二

一、巧用插图, 唤起环保意识

插图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有利资源, 教师应活用插图, 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 美丽的插图会唤起学生的愉悦之情, 这种审美体验, 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 继而使学生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 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 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 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学生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 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 她宽容、忍耐, 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 我们应该从小做起, 从自己身边事做起, 爱护环境, 美化环境, 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二、移情感悟, 激发环保责任

在语文教学中, 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 还可通过对比, 使学生产生环保危机感, 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 打破教材的顺序, 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 随着学生的介绍, 大家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在此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名游客, 看着眼前的美景, 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 观看图片, 然后又一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 看到这样的瀑布, 会说什么呢?”通过文本内容的对比、图片的对比、音乐的对比,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感觉落差,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瀑布消失的那种惋惜之情, 而且认识到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最后以“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 消失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

三、分析朗读, 增强环保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 要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 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 激活学生的想象, 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 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 激起情感的共鸣, 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如学习《五彩池》《沙漠中的绿洲》《美丽的丹顶鹤》《白鹭》《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 通过分析、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 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 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 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美好愿望。

四、利用契机, 渗透环保教育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三

小学各学科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最能体现出法制教育的优越条件。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握时机,适时渗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法制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既深刻挖掘适用于法制教育的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把法制教育巧妙地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法制教育,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奏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依山而伴的小村庄,后来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持续近一周的大暴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淹没了。学生们都为之叹息、惋惜,他们都认为是村民只顾眼前利益,过度砍伐,才导致了村庄的毁灭,如果他们平时爱惜环境,保护树木,就不至于自食恶果了。是呀,这么一个鲜活的事例使学生明白了破坏大自然、毁坏山林其实就是在毁灭自己,也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笔者还不失时机地讲到了毁坏森林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也自然地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又如在教学《翠鸟》《浅水洼里的小鱼》《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的一面。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情感激发和熏陶后,教师再适时地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会让学生从心底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自然而然地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小动物与人类的和谐共处,所以大自然才如此美丽。另外,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强调捕获、诱杀野生动物就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使他们接受了一场法制教育的洗礼,净化了心灵。

此外,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情境图、二年级数学(上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等内容时,教师都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民币的认识》例1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在教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当灾害将临的时候·灾害预报与预防》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其实,加强对小学生法制教育这个课题的内容很宽、很广,也很复杂,而学科教学的法律渗透所涉及的面虽然很宽,但较为肤浅,因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可能深入地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这就造成了法律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局限性,致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甚少。因此,学校为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渴求,应定期邀请相关学校的法制校长进行法律法规讲座,以弥补学科教学中法律教育的不足。当然,要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小公民。

4.小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篇四

领导小组

为了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为落实依法治国推进法制教育政策,根据XX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以及XXX镇中心校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XXX

成员…………………………………..小组职责

1、组长负责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全面工作。

2、各成员配合组长把学科法制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3、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及奖惩制度,规范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体系。

4、通个学科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XX小学

5.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篇五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知道,在校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不很成熟、人生观正在确立的过程,造成了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中学生的心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第一、社会上及校园里各种不正之风、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他们的直接侵蚀,道德滑坡,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第二、近年来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趋向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拜金主义较为严重;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导致他们看法偏激,对前途忧心忡忡;第四、教育和管理的软弱无力,法治在某些层面的缺位,有的学生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而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年龄也向低龄化发展。这些问题说明,正视中学生们的现实问题、加强中学生法制道德教育,扶正倾斜的天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也是法制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目前,中学课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制课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更重要,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学科的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法制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遵守礼仪,遵循规章,从而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将其有机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在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挖掘开发英语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其实,作为英语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英语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我们使用的这套仁爱英语教材中蕴涵着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素材,潜移默化地将“两纲”教育、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在仁爱版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交通规则、学校规章制度、家庭秩序的意识。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去邮局是哪一条路)Section B在介绍了问路的基本句型之后,紧接着学习了一些交通标志,如:Turn left(左转)/No right turn(禁止右转)/ No left turn(禁止左转)/ Turn right(右转)/ Go straight(直走)/ No parking(禁止停车)/ No U-turn(禁止掉头).在Section C中介绍了交通规则的罚单,如:a ticket for speeding(超速罚单)/ a ticket for drink-driving(酒后驾驶罚单)/ 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 / a ticket for making a a wrong turn.告诉学生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循的交通规则,然后对school rules(校规)展开了讨论,如:Keep quiet in class.(上课保持安静)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放学后做功课)Don’t be late for school.(不要上学迟到)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不要在教室里吃东西)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了依律办事的意识,让他们为共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无论是交通规则,还是校规,作为一名中学生都应该了解并且认真遵循它们。对他们来说,树立这些最基本的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形成的基础。

二、英语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材七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2 Section C中的短文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分别介绍了在日本、泰国、穆斯林国家、巴西、印度尼西亚,在这些国家有哪些是不允许的行为,可以让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规则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来说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

又如八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2 Section B 的对话中,Kangkang(康康)、Michael(迈克尔),因为Michael(迈克尔)没有抓住机会进球,Kangkang(康康)对Michael(迈克尔)的态度不好而争吵。通过Jane(简)和Maria(玛丽亚)的帮助,康康对Michael(迈克尔)道歉,两人又成为了好朋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不应该争吵,更不应该用打架斗殴的方式去解决。又如Unit 3Topic 3 Section B 的对话中,叙述了Bill(比尔)在课堂上做鬼脸,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大笑,老师对他很生气。Bill(比尔)很难过,决定向老师认错。这则对话中的事件对老师或学生,我想都是很常见。这对学生是不是起了警示的作用呢?在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老师可以把它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来展开。

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社会,规则无处没有,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中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6.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汇报材料 篇六

料 本寨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汇报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法发„2011‟15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黔教法发„2011‟334号)、《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考核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黔教法发„2012‟150号)及县教育和科技局印发的《关于对全县普通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进行考核评估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扎实推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对照《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考核评估标准Ⅱ》,我校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现将2011年12月以来,我校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一、端正思想,加强领导。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具有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制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等特有功能,这也奠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为加强对学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组织和领导,学校成立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培林

成 员:王铭达 王铭政 罗振发 但 文 柏贵物

王铭学 罗发祥 胡家英 王坤元

二、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夯实基础,注重发展后劲,培养新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目前,学校办学规模为六个年级6个班,在校学生一百多人,学校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共有教师10人。

三、认真落实,强化管理措施 为把此项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经过我校多次行政会研究,逐渐修订各类制度,完善各类考核方案,建立长效机制,把此项工作纳入对教师个人的常规管理,纳入“六五”普法工作考核,纳入“十二五”继教工作考核,纳入考核,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等。

四、工作开展

(一)配齐教师用书

在县教科局的领导下,为保证更有效的抓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做到资料到位,我校按教师实际人数,统一征订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用书,《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小学(初中)分册、《教师法制教育常识》和《教师培训手册》,确保教师人手1套。

(二)开展培训,夯实基础

建立教导处牵头组织培训的工作机制,确保实施工作扎实推进。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向全体教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利用政治业务学习时间,向教师宣传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

自2011年12月17日,我校校长在学校阶梯教室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以来。由于学校认真研究,科学部署,教师积极参与,两年来,我校集体培训达9次。在培训会上,教师认真学习黔教法发[2011]152号文件和黔教法发[2011]334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法制教育常识》和《教师培训手册》,通过培训,全体教师逐渐熟悉和掌握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能很好地结合所教学科特点和内容,按照规定的“渗透点”在课堂上有机地、适时适度的渗透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有笔记,有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答卷等。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教研教改

我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有专项工作计划与总结。在工作实施过程 中,一是建立学科教研组为主的教研队伍,建立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研工作制度。二是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各学科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教研活动,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研中教师们认真研究,仔细思考,通过不断研究,现全校教师有了更加厚实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基本功。三是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撰写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论文、教学设计,撰写心得体会。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去深思、改进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让老师认识到这是教学常规工作:“计划有内容安排、教案有过程方法、课上有行动落实”。

(四)完善配套工作,推动法制渗透实施

1、活动的开展:按照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五好”教育、“感恩”教育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寓法于各种活动之中,如:利用“法制教育宣传报告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校园文化墙”、“世界禁毒日” “安全消防教育演练”、“主题班、队会”等为载体,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高法制素养。学校累计出黑板报、专栏等近百个。

例如:关工委领导到我校举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报告会。为我校全体师生作报告,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向我校全体师生讲述了未成年人的四个保护(即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讲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要求,以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应了解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2、聘请法制副校长:坚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长制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法制知识讲座或法制报告会。如邀请法制副校长李仕贵警官到校进行治安防范方面的法制讲座。

3、抓好新生入学关,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利用学校集会、班会等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相关制度,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4、抓好家长法制教育。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召开全体家长会议,向家长细致解读《义务教育法》,确保家长清楚法律赋予的权利和应该负担的义务,督促家长依法完成孩子的义务教育,依法尊重孩子的一切权利,有效地将法制教育宣传延伸到每一个家庭,切实提高广大家长的安全防卫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5、我们还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的电教优势,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法制教育内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法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法。

6、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我校加强对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他们进行重点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给予更多关爱,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

五、共同努力,工作见成效

通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1、学校自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以来,全体教师不仅自身学会了许多法律法规知识,仿佛还成了业余法律宣传员,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普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2、遵纪守法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在学校蔚然兴起,校园尽显师生友爱、团结和谐、秩序井然的面貌。

3、使全体学生对法制教育和有关法律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差,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2、极少数教师在课堂上的渗透方法还显生硬,与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很好形成有机融合。

3、我们的有些教材版本不一,《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与教师使用的教材内容不吻合,在教学时,无参考书,增加工作难度。

4、还有个别教师对渗透法制教育认识不够,总是认为增加教学任务,影响教学质量。

5、实效性不够高,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相结合。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继续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教师更新观念、吃透精神。

2、加强检查指导,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有些科目在没有参考书的情况下,如何渗透好法制教育。让教师明确任务,掌握渗透方法及艺术。

3、多开展专题法制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4、努力形成学校多角度、宽领域的法制教育格局。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格局。

5、将激励机制落到实处,对实施工作开展得好的班级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7.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 篇七

一、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 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 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 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 我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资料, 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 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 不仅是药物学专著, 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 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经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 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 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近代, 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 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 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 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 等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利用科学家的发现历程, 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

生物学的任何一个发现无不包含了无数科学工作者辛勤的劳动和辛酸苦辣的探索历程。教学中, 通过介绍生物科学家热爱科学, 追求真理, 献身事业的事例,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抱负, 刻苦学习, 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人类做出贡献。李时珍不顾世俗偏见, 不做举人, 二十七年如一日, 爬山涉水, 不畏艰险, “搜罗百草”, “访采四方”, 终于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巨著, 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 神学院毕业后放弃当时人们崇尚的牧师职业, 随“贝格尔”舰历经千险环球考察五年, 历时二十二年写成《物种起源》, 科学阐述了生物的起源, 被马克思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加强教育, 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而促使学生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 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 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 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 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 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一个植物体表面看来并没有位置上的移动变化, 但它每一个细胞、组织、器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变化, 完成着发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 从而揭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 由低等到高等, 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 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 由低级——高级。通过讲解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 阐明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 我们知道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 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 让学生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内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让学生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讲述光合作用时, 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 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 一是因为有叶绿体, 二是要有光照, 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 要学好知识, 首先要自己努力, 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 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学生来说, 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 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 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四、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 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 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 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 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 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 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 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 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 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 这时, 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 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 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 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 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德育教育是“知”与“行”的结合。生物学是门实验学科, 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既从感性入手, 又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 亲身实践, 必将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德育效果。如通过分发各种种子让学生课后分组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又从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指导学生观察中了解和掌握氮、磷、钾等无机盐缺乏时植物出现的病症及抢救措施, 对学生及学家生长的不良花卉进行及时“抢救”, 初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挂牌”, “悬挂鸟巢”以及走出校门进行“爱鸟周”、“环境保护宣传”、“植物资源调查”等活动, 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使学生感受到生物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 只要努力学习, 大胆实践, 就可以充分运用, 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六、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 要通过生物与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的学习, 根据教材的编排采用适当的方式, 来帮助学生更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 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爱护有益动物, 爱护花草树木, 不破坏生态环境, 增强其对是非、善恶、美丑、真伪的辨别能力, 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 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环境伦理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七、要适时、自然, 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虽然是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 但它的具体落实应该有一定的技巧, 要把握适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教育的适时性表现在:①抓住焦点问题, 如结合申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②关注热点问题, 如结合沙尘暴天气进行国情和环境教育, 结合克隆技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③有时甚至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如联系学校中在开展义务献血活动, 可以提问:一次献血200-400ml, 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为什么?学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 很快就能答出:一次献血200-400ml对身体健康不会造危害, 献血后, 血浆量、红细胞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

8.发挥学科优势 渗透思想教育 篇八

关键词: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自豪感 责任感

初中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了解社会发展常识、法制知识和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等重任。那么,如何立足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客观分析事物,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一、以教材为范本,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初一教材生动有趣,故事性强,可以立足课堂,深挖教材,运用多媒体和历史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教材中讲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不断、文化传统延续到今天的国家。”老师设问:“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四大发明。”在此基础上,阐述四大发明曾经对世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在西方的传播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时再运用多媒体展示指南针的演进、火药的作用、印刷术的变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文化对世界影响最明显的国家——日本,例举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学生归纳历史课堂上学到的自秦汉至隋唐的频繁往来,现在日本的某些风俗习惯还保留着我国古代特别是唐文化的某些风尚,使学生产生作为中国人的光荣感、自豪感,为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所激励而更加发奋学习。老师进一步说明中国的落后只是1840年以后的事情,在较长时间内中国都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原因,落后并非中华民族智商低下或愚顽不化造成的。

二、采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渗透“三热爱”教育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利益和荣誉的行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学生曾经看过记录片“看香港”,介绍了香港是怎样一步步由香港岛扩大为现在的香港地区以及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老师充分利用此机会,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摆脱挨打的屈辱命运,必须自强、奋斗、斗争,哪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付出沉重的代价和巨大的牺牲也要坚持。现代中学生不应忘记国耻。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通过香港回归和繁荣发展,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结合“九七香港回归”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今天我们能够成功收回香港?”结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昌盛,综合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国威日强。学生再思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些台湾岛上的人和外国某些势力想搞“台独”,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中学生能做什么?连环问题的设计又与时事政治相联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努力为祖国的富强统一而出一份力。

初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于低年级的学生,为此,老师可采用纵向对比分析法,站在历史的高度,阐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如学习“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的内容,老师引入这样的话题:唐朝以世界为自己的花园,清朝以自己的花园为世界,说明开放与封闭的结果,促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积极创造着本土文化,并大胆采撷异域文明,把大唐帝国推向了温文有礼、文化腾达、繁荣强盛、威力远扬的境界。开放的机会往往并不均等,当世界步入科技革命时代,清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导致更加腐朽。今天我党提出改革开放符合国情,实践证明了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及改革开放是正确的。

三、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和平教育”

目前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学习人民主专政职能的内容,有的学生感到疑惑:和平时期怎样体现国家的专政职能?针对此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在人类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交融着血与火的争战,从远古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战争与和平合奏着历史的乐章。翻开中国史,无时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激战。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时隔半个多世纪,日本外相却认为南京大屠杀纯属捏造。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不会改变,为此不惜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民族。再联系现代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实质是大国为控制别国、取得霸主地位的战争,因此追求和平应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9.政治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内容目标要求:引述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说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本课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阐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当把握“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和“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本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政治权利义务是什么?怎样行使政治权利与义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难点: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课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怎样规定的: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四条 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对公民进行游行、示威以及集会做了如下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本法所称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本法所称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第三条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第四条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课堂总结

10.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郭欣 篇十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大方县小屯乡中心小学 郭欣

两个学期以来,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法制教育同德育一样的重要性。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工作,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中法制教育是一项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进行渗透的。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认真进行法制教育设计。教学内容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让学生掌握的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做教学设计的有心人,整合教学内容,把学科知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融入法制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法制教育的掌握达到有机的高效的结合。例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观察不同大小的国旗,让学生根据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数量进行化简长和宽的比,最后,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发现长和宽的比是3:2。我把握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教育。

第二、创设教学情境,融知识和法制教育为一体。数学老

师,要进行法制教育,这比其他科目的老师要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这对我们数学老师来说,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所教知识融入一个具体的环境中,让具体的数学算式或数学计算有了一定灵魂和生存环境,同时,我们的法制教育有了渗透的土壤。例如,我在教学“分数乘整数”,设计了一个环境,就是城市绿化环境,让学生了解绿化可以降低噪声的分贝量。这是,我对学生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学生不仅巩固了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接受了法制的熏陶。

第三、未经设计,随机进入。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是时时相伴在一起的。在教学中,在教学的进程中,一个简短的谈话,一个学生的质疑,一个小小的环节,都可能蕴含有法制的蕴意,这时,我们老师应好好把握,及时加以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在学科中绽放礼花。例如,我在给六年级学生上“火山与地震”时,在讲到当有人被埋在建筑物下,建筑物前面有一间安然如初的厂房挡住救援人员的路时,必须挖掉该厂房一部分,挖出一条路来时,有学生就问我,‘这种行为是否要受到刑罚处罚’时,我顺着该学生的思路,对该行为进行了分析,随后进入了《紧急避险》教育,学生对《紧急避险》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

解,提高了学法的积极性。

11.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 学科教学 法制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005-02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有助于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在生活中渗透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敬人者,人敬之》,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走入情景,服务员为我们倒茶时,同桌的日记遗忘在课桌上时,要进老师的办公室时……老师可让学生明白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社会上的任何一种工作和职业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理解。尊重别人的一切隐私,任何偷看或泄露别人的秘密的行为不仅可耻,而且违法。

二、在情境中渗透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画《我是小小执法员》时,先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有关法制的绘画、工艺、雕塑……另外在教室的后墙上方,贴上一些标语,创设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观摩模拟法庭庭审录像,再放有关法律知识的小动画,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而笔下画出的线条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达到情与画完美结合。

三、在游戏中渗透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例如:在对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的同时,可以做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再让学生亲身实践,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他可以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也可逆行而施,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随己心愿,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并告诉学生这只是演艺,而现实是很残忍的。学生通过游戏,了解了许多的交通法规,增强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终身受益。

四、在案例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第2页的一幅新生入学图上,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要爱护学生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一年级“8”的认识时,学生在打扫教室卫生,通过这幅图,教导学生要从小热爱劳动,不要懒惰,长大后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赚钱,不能好吃懒做,更不能因无钱而去偷。在教学11—20的认识时,有一幅公路图,通过这个图教导学生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安全常识。

五、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数学学科统计初步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要有较大的一个知识面,而学生在书上接触内容较窄,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法律知识方面的信息,如空气污染情况、噪音情况、青少年犯罪率、贵州省人口出生率等,然后让学生制成一张张统计表,使学生既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本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长江水越来越混浊,快要变成第二条黄河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法制感受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总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的事情,我们教师责无旁贷,也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简报 篇十二

国际理解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德育工作的延伸和扩展, 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为今后在社会的合作与竞争中理性思考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学科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共同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过程。音乐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响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之外, 还要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音乐, 对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甚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学科中, 学生不但能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还能通过音乐学习增加学生的智慧,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本文就围绕如何在音乐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展开简单分析。

一、在音乐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需要巧妙的安排教学环节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课程教学主线, 逐步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弘扬国际教育理念, 首先, 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重视教育的民族化或者本土化, 民族精神是保证民族生存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柱, 教育一旦开始走向国际化, 就必须重视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得学生以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面貌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向世界。所以, 在音乐教学内容上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通过音乐教育中的歌曲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 在音乐鉴赏歌曲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 帮助他们养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类命运的全球公民意识。比如, 我和学生们共同鉴赏音乐作品后, 将每个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都分析探讨一下, 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音乐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这些感受, 和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在这种分析和探索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辨别能力的提高。再次, 国际理解教育中的合作精神, 是一种习惯或者意识, 这种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指导, 所以在音乐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不是仅靠几节课程就能完成的, 需要教师能够持之以恒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和渗透。

二、更新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 运用国际的教育意识指导音乐教学

这就需要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理解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通过为音乐教师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 吸收不同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 再以讲座或者观摩课的形式向其他教师和家长进行宣传, 共同普及教育国际化的知识。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等音乐素质的培训力度, 激励教师唤起国际理解教育与学科整合的自觉性, 不让国际理解教育流于形式, 让国际理解教育有机的渗透到日常音乐教学中, 在不断实践中促进音乐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走在时代的前端, 走在学生的前列, 不断突破更多的起点, 通过国际理解教育这样的一个载体, 教师可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让这种理念渗透到音乐学科教学中, 讲理念转化为实践, 从无形的、有效的为音乐教学进行服务。

三、通过情景创设或者实践活动, 让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到音乐学科中

国际理解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文化理解教育, 任何教育都是文化的传承,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 与国际理解教育就是融合的, 只是有些是隐形的, 有些是显性的, 这需要音乐教师将音乐教材的内容挖掘的充分一点, 将音乐知识背后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又好又快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艺,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材中, 歌曲的旋律和歌词都洋溢着美,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歌曲, 组织学生开展音乐鉴赏、歌曲比赛等各种才艺, 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 从真实的场景中总结感悟, 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的影响学生的人生。

四、讲述国内国际著名音乐家的故事, 从音乐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音乐发展的历史上, 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音乐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讲述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传记、音乐名人和优秀音乐作品等用故事或者演讲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自己讲, 让学生先从内心对这些人和事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分析国内国际音乐对比时,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前对国际音乐知识有所了解, 对今后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 也在一定意义上培养和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 在音乐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可以增进学生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地区文化, 可以使得学生更加充实自己和了解他人, 在很大意义上也促进了音乐学科的有效教学。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会进一步挖掘音乐学科中的国际理解教育音乐, 力争将音乐教学工作和国际理解教育能够邮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陈红, 何妮妮.试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02) .

[2]李晶.对北京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建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

[3]姜星海, 邬晓娟.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教师, 2013 (04) .

[4]赵文旭.《品德与社会》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单元设计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杨秀玉.为理解而教育为理解而对话——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理解教育特征解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03) .

13.20112学科渗透法制总结 篇十三

邹书成

按照教育厅的部署,在所上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有渗透点的地方一定渗透,高三复习时也大量选用渗透例子,取得了多重效果。对此,总结如下:

必须充分备课,把渗透法制内容编成适当的题目,让学生解决。有多方面的作用,既渗透了法制知识,又数学模型化,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充分备课。由此,树立高度意识,把法制渗透变成一种自觉行动,要熟读渗透一书。知道在哪个知识点必须渗透什么内容,熟悉用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来渗透最好。把这一切就当作高考的重点内容来对待。

14.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四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一、区分层次,继续上好法制课。

在中小学各年级学生中开设法律常识课,列入课表。要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并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实践中,一是注意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施教。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同时,要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要指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结合学科特点,渗透《义务教育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知识;在社会品德及其他等学科教学,渗透《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知识。

二、形式多样,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一是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二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要依靠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学校和家长做好所在区域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及教育活动,并协助家长做好监护工作,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别是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的帮教工作,努力切断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确保学生不出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除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少数有不良行为以及有不良行为倾向的“问题学生”实施重点帮扶,预防和减少犯罪。一是要求各中学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发动教师对全体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的校内外表现重点掌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互通信息,同时,老师结对帮扶,防患于未然。二是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一环。学习后进的学生,往往思想品行、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也是后进的,我们要求学校加强领导,成立转化后进生工作指导小组,排出转化后进生工作计划,排出后进生名单,分析后进生现状、原因、家庭情况、在校外交往人员,填写后进生情况登记表,确定负责帮教的教师。总之,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青少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15.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篇十五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一,就教育目的而言,各学科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的全面综合及和谐发展。第二,就教育载体而言,各学科课程本身及教育过程中就隐藏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其中包含的并非都是文字、数字、符号和插图,它还包含了丰富的心理信息。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都显性或隐性地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而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亦是师生双方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和形成的过程。第三,就目前学校的教育现状而言,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稳固,单独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明显的人为操作痕迹,而如果以学科教学渗透的形式进行则可以在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的条件下达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学校各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算真正的实至名归。[1]

一、正确树立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

现代教学观明确提出要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一是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观。传统教学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现代教学观则把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更加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侧重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现代观念的教学评价则更加重视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更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开发学生的潜能,健全其人格的发展。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施以什么样的教育,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过程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从而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认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的不同。一直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道德生活和需要与权利,使教育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生活本身,过于注重学生的未来生活而轻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从而导致教育难以体现学生的全部意义和人生价值。现代学生观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基于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遵循学生独立的不同于我们成人生活为逻辑起点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珍视学生的世界和生活,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尊重其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了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才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学生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二、合理设置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校学科教学顺利开展与进行的方向标,教学目标的设置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环节,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时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一个涵盖知、情、意、行的多方面、多元化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学化;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根植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以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双向统一。因此,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为总体目标,根据各学科教材具体实际和学生表现设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学科教学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科学性。第一,是各学科教学基本目标的内在要求。教材本身直接或间接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不是教师脱离教材实际和生活实际额外强加的。第二,是各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基本要求。各学科教学的目标不是单一外显的,而应是把知、情、意、行相结合,各目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要具有整合性质。第三,各学科教学目标的差异性。由于学科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制定各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因地制宜”地去设定。文科类性质的学科可借用学科内相关素材资料渗透对学生心理素养和心理品质的培育,而理科类性质的学科则可以借用学科特点侧重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良好学习态度及习惯的培养。

三、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学校各类学科教学过程中,它们都各自有其自身的教学内容,但也都不同程度地潜藏着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社会科学类学科都显性或隐性地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体验生活提供了载体,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供了营养。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教育,还可以通过作文教学或指导学生写日记等形式来转移学生的消极情绪,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悲观心理,升华学生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在思想品德课中教育者可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积极挖掘学科教材内的积极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而促进自身全面综合发展。

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类学科,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力、探究力和想象力,以通过对自然的热爱转化为自我心灵的升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大自然是广阔无垠和充满神秘的,在科学、物理、生物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呈现自然实物让学生真切感知。这样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的习惯,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形成他们各具特色的创造个性。[2]

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艺术类性质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课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放松心情、精神振奋、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音乐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丰富想象,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还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幸福和快乐。美术中的绘画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效缓解学生内心的压抑,也很容易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去发现自己和认识自己。[3]

四、加强课堂管理,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表现力和发展力,只有在个人能够感受到心理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优化、最有效和最大化的发挥和发展。由此可见,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的变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教师授课,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交流互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过于紧张压抑的课堂心理氛围则会使学生情绪紧张、惶恐不安,学习不在状态,造成学生记忆力下降,学习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思路、缓解学生心理紧张、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学生记忆,还可以有效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互动,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和谐发展。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协调融洽的、民主自由的心理关系,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保障,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综合发展的有效保证。当课堂教学活动中充满和谐、民主的氛围时,教师就相对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充分发掘教师和学生的潜能,让课堂氛围变得宽松愉悦,而且还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隐性因素。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模式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放型的课堂管理模式营造的是一种师生间交流、互动、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还有利于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各科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能否顺利渗透的关键。教师教育具有示范性,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心理素质差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心理素养尤其是个性品质如性格、意志和情感等都会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感变化,张弛有度,维护师生之间心理相容的良好课堂氛围,学生就会逐渐变得稳重。另外,教师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使用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力保证,教师要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治法、游戏法等方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掌握一些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自我接受能力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交流讨论或“小老师”的方式进行锻炼。教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还应学会整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结合学科课程中的情感因素自我教育,学会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增强社会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支持和努力,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做得更好、更有成效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继续探索研究。

摘要:学科教学既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学科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利用各学科课程中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曾荣侠.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曲崴、李凤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上一篇:实习总结一组9个部分下一篇:人民调解员工作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