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

2024-09-01

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15篇)

1.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 篇一

酒店地质灾害转移预案

1总则

1.1目的为了预防各类因自然灾害发生而导致的地质灾害,同时在万一发生了地质灾害的时候,能迅速、有效地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客人、员工和酒店的人身与财产安全,特制定如下预案。

1.2工作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抗灾减灾方针,增强酒店员工防灾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安全避让、应急抢险等综合能力。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反应灵敏、整合资源。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酒店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事故时。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当酒店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事故时,现场最高级领导为最高指挥,最高指挥员有权力调用一切资源(包括财力、人力资源),同时有义务将事件的影响及损失减到最小程度。

组长:张彬

副组长:

成员: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信息的来源主要为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台风、洪涝等信息发布中得来,根据实际的强度等级来确认。

3.2预警预防行动

各部门在得到自然灾害等信息的行动

1、前厅部:

A、准备各类提供给客人的灾害警报资料,并在客人入住登记时提

醒客人。

B、前厅做好因为一些灾害工作所对客人造成不便的解释工作。

C、关闭一些需要关闭的门窗,并做好对宾客的指引和疏导。

D、对本酒店的员工,负责发放酒店房卡以便员工入住。

2、客房部:

A、对所有客房进行检查,关闭所有客房及公共区域窗户。

B、协助前厅部将灾害警报资料发放至各客房。

C、对所有外围花卉进行保护处理,防止被损坏。

D、做好对部门员工自身安全的教育提醒工作。

3、工程部:

A、准备好各类抢修器具,以便在发生各类紧急情况时能立即进行

抢修。

B、做好各类停电停水情况的准备工作、对室外的设备进行安全检

查,及时消除各类隐患。

C、对一些特别是高空中存在可能有危险的物品设备进行加固处

理。

D、做好对部门员工自身安全的教育提醒工作。

4、保安队:

A、加强对酒店所有场所的巡查,对酒店所有平台进行检查,清理

平台上的杂物,防止各类高空物品坠落,防止部门山体滑坡事故发生,拉出警戒线。

B、做好各类应急设备如应急照明、应急广播的准备工作。

C、做好通信器材的检查工作,确保各场所通讯的正常。

D、对一些危险场所进行暂时的封闭工作,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E、对酒店员工宿舍,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员工生命安全。

F、做好对部门员工自身安全的教育提醒工作。

5、餐饮部:

A、对部门所管辖的区域进行检查关闭所有窗户。

B、做好对部门员工自身安全的教育提醒工作。

6、其它部门:

A、综合部对酒店住宿员工进行统计,并分配好房间以便前台房卡的制作。

B、中厨房负责台风等自然灾害期间员工的伙食,望泉楼一律不许

员工接近。

C、各部门对部门所管辖的区域进行检查关闭所有窗户。

D、做好对部门员工自身安全的教育提醒工作。

4应急响应

4.1响应程序

1、酒店领导进行值班,并对酒店工作进行最高级别指挥。

2、保安队加强对各区域的巡查力度,对重点部位进行每1小时不

少于1次的不间断检查,部门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3、工程部加强对室外设备的检查,加强值班力量,做好各类抢修的准备。

4、在灾害影响严重时为确保员工自身生命安全,酒店设立临时员

工休息区域保证员工的正常休息。

5、在地质灾害未解除之前,任何员工不许靠近灾害点,安排的值

班人员必须在三人以上对酒店内灾害点进行巡视,杜绝单人行动。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当发生自然灾害事故中有涉及港、澳、台胞及境外人士时必须统一由酒店保安队通知公安部门外事办。

4.3通讯

当发生灾害事故时前厅部总机负责进行对各相关部门、人员的通讯,确保应急情况下通讯的畅通,同时严格控制消息的传播。

4.4指挥和协调

当发生灾害事故时,酒店总经理为最高指挥长官,当酒店总经理不在现场时值班经理为最高指挥长官,最高指挥长官对事件进行统一领导、决策,各部门应全力配合、参与应急救援。

4.5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当突发治安事件时,应急人员应对自身安全进行必要的防护。5后期处臵

当灾害解除后,由各部门负责人通知本部门员工,并严密监视动态。

(1)所有部门和员工在未查清事实的情况下,都要注意保密,尽可能减少影响面。

(2)未经总经理同意,任何部门或员工都不得向外界或新闻界透露有关情况。

6保障措施

当发生灾害事故时,现场最高指挥长官对酒店内的一切人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必须尽一切可能保障应急的需要。

7附则

7.1预案管理与更新

酒店综合部负责对本预案的评审、备案及修订,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更新。

7.2奖励与责任

在应急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酒店将进行相应的表彰、奖励,对在事件中有相关责任的人员酒店也将根据情况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7.3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二0一三年八月

2.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 篇二

1总则

1.1目的

为使黑龙江垦区各级林业部门有效防范和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保障国土与生态安全, 制定预案。

1.2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 坚持“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 依法治理, 促进健康”的方针, 根据《黑龙江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内容。建立健全垦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监测检疫, 提高森防检疫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落实各项责任制度, 提升应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能力, 保护森林资源、国土生态安全, 促进垦区林业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3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 各项防治措施并举, 防控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行政统一领导, 实行行业管理的原则。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行政和行业结合, 以行业为主、行政管理。三是坚持快速反应, 紧急处置, 控灾减灾的原则。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 增强快速的应急处理能力。四是坚持依法防治, 职责明确的原则。五是坚持依靠科技, 综合防治的原则。依靠专家和科技攻关, 进一步加快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的步伐, 尽早实现防治工作从化学防治为主转向生物防治为主。

1.4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预案。

1.5适用范围

预案适用于黑龙江垦区境内发生的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工作。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启动预案:①出现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可引起人类疾病的林业有害生物时;②首次发现可直接造成林木死亡的林业有害生物, 及林木受害面积大于667m2时;③当首次发现外来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 及林木受害面积大于667m2时;④专家组评估认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可能暴发重大危害事件时。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指挥部组成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成立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下设防控组、技术组、保障组、信息组等工作组, 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家咨询组为基础, 根据有害生物发生的不同种类, 适时补充其他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各分局也要成立相应的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 并以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为基础成立相应的防控办公室及工作组。

2.2职责

2.2.1 指挥部

研究、协调、解决重大生物灾害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研究、解决各分局指挥机构的请示和应急需要。

2.2.2 办公室

贯彻落实指挥部的指示和传达有关会议精神, 负责重大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 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向省报告情况和向相关分局通报情况公文的审核工作。

a.防控组 负责具体防控处理方案的实施, 指挥、监督、指导疫情的处理。

b.技术组 负责制定具体防控处理技术方案, 人员专业技术培训, 疫情确认等。

c.保障组 为防控工作提供人、财、物保障, 负责疫情防控应急处理实施所需资金, 各种物品采购和供应, 安排、调配处理疫情所需人员、交通工具等。

d.信息组 负责疫情的收集、汇总和报送, 组织对外宣传教育、引导工作, 编发科普宣传材料, 引导传媒正确宣传报道疫情等有关情况。

2.2.3 专家组

负责重大生物灾害的调查、评估和分析, 提供技术咨询, 提出应对建议和意见, 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承担各分局林业主管部门无法确认和鉴定的, 怀疑为重大有害生物的种类鉴定及风险评估。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垦区重大林业生物灾害预防体系

根据垦区的森林资源分布, 在全垦区建立健全重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划定一般预防区和重点预防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3.2监测机构

分局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为重大有害生物监测实施单位, 负责组织实施重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

3.3检疫管理

总局林业主管部门要制订相应的办法措施, 利用检疫检查站和木材检查站, 严密封锁疫情, 防止疫情扩散传播。根据疫情的发生情况, 经省政府批准, 可在码头、机场和道路上增设检疫检查点, 开展检疫检查工作。一旦发现违规调运, 立即查扣, 报分局以上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部门处理。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林业局

确认重大生物灾害后, 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林业局负责人批准, 启动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指挥部负责召集全体成员会议, 对应急预案启动进行具体部署。迅速组织有关人员赴发生现场, 检查督导疫区封锁、疫情除治和预防控制等措施的落实。配合分局组织开展物资、设备的调集及其它协调工作。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灾情。灾情得到控制后, 按法定程序将新发现的重大有害生物增列为省或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4.1.2 分局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

根据灾情需要和农垦总局指挥部的要求, 在分局领导下组织开展辖区内重大有害生物的监测与应急处置工作。配合总局林业局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到达现场, 分析发生趋势, 提出应急处置具体措施, 组织制定应急处置操作规程, 并报送农垦总局指挥部。协调交通、公安、邮电、交通、质检、工商等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保障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资、经费和其他需要。为农场应急工作的实施培训专业人员和提供技术指导。加强对除治现场的监督检查, 确定技术责任人, 保证除治质量。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a.经农垦总局林业局确定为重大生物灾害发生地的, 分局级重大生物灾害防治指挥机构, 必须在3日内向毗邻和可能涉及的农场、分局以及市 (地) 级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b.接到通报的分局级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有关分局、农场林业及其他有关部门, 密切关注重大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并加强监测工作。

c.总局林业局经省林业厅同意可以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的有关信息。分局林业局未经总局林业局同意不许向社会发布消息。

d.总局林业局授权发布本行政区重大生物灾害信息的应建立重大生物灾害新闻发布制度, 确定专人负责。涉及对外报道时, 未经中央对外宣传办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新闻单位有关报道应事前经总局林业局审核。

4.3应急结束

应急预案启动后, 专家组负责对灾情发展变化和防治效果的评估, 及时向农垦总局指挥部和发生地农垦分局提交评估报告, 提出继续实施、终结实施或转为非重大生物灾害事件实施防治的意见。根据专家组的意见, 经农垦总局林业局会商灾情所在分局后, 由农垦总局林业局对外公布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或应急结束。

5后期评估与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实施结束后, 农垦总局指挥部办公室要同发生分局及时组织专家组和有关人员对重大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 分析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意见措施, 向总局指挥部报告, 同时抄送发生地农垦分局。

总局指挥部办公室指导发生农垦分局林业主管部门开展灾后重建, 重点组织实施专家组后期评估提出的改进措施, 恢复受灾森林, 清理因应急而设立的临时设施。

6保障措施

6.1经费保障

处置重大生物灾害所需的财政经费, 按《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分级负责的原则, 为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

6.2技术和科研保障

分局林业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信息, 对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超前研究, 制订防治技术方案, 为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以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各研究部门为依托, 开展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相关研究。

6.3人员保障

总局、分局林业局要根据有害生物灾害发生形势和专家意见, 建立健全基层森林防治检疫机构。同时要加强系统内有关人才的培养,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应对生物灾害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

7附则

a.术语。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林业厅的相关确定标准, 确定垦区林业有害生物、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国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重点预防区。

b.农垦总局林业局根据需要, 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 经专家论证后报省防治指挥部备案。

c.分局林业局应参照本《预案》制订重大生物灾害以外的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 并报总局林业局备案。

3.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 篇三

关键词:突发;地质灾害;防治;应急管理

重庆地处我国西南部,素有“山城”之称,由于重庆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因此突发地质灾害比较多,尤其以山地灾害、洪涝等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加强对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是降低突发地质灾害威胁、减少经济损失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我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重庆突发地质灾害的概括

重庆位于川中褶皱带,川东褶皱带和川东南褶皱带以及渝东北大巴山地弧形褶皱断裂带等四大构造单元地带,重庆地层出露较为齐全,主要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以及松散岩石土体为主,地貌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因此受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影响,重庆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现象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从一百多起到三千多起不等,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重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较为多发,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造成重庆突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诱发因素。自然诱发因素包括:雨水、气温、地震以及地表水变化等。滑坡产生主要是雨水渗入到坡体造成的,由于雨水进入到岩石裂缝中,导致土壤岩体软化进而造成坡体出现下滑;二是人为诱发因素。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在不断地向环境索取,例如人类无节制的开采矿源,导致山体环境不断恶化,进而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主要包括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评价、建立预报预警与监测体系以及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将突发地质灾害危害性降到最低,以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突然发生性,因此通过对重庆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分析发现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突发地质灾害与防治预案体系有待完善

建立完善的预案是提高社会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有利手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5个层次的预案机制,但是应急预案对于具体的实施程序缺乏明确的规定,突发地质灾害预案之前的关联性比较少。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表现在地质灾害,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需要地质监测部门、气象部门以及民政等部门联动,但是当灾害发生后常由现场指挥部根据具体灾情及相关应急预案具体制定灾害应急方案与应急程序时,容易降低应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甚至由于一种灾害与另一种灾害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救援方案要求。

(二)预警监测和应急管理系统技术还不先进

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将信息共享,因此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加强预警监测和应急管理的信息共享,但是我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中缺乏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例如突发地质灾害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仍然以传统的电话等通讯工具为主,而缺乏具有高精密的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等。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属于联动工作体系,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虽然现在已经实现联动,但是联动的层次还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地质灾害的隐患排查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导致部门在联动排查地质灾害时存在相互推脱的现象;二是应急管理部门职能存在冲突问题。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需要依赖于不同部门的职能配合,并且不同的部门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灾害监测管理体系,这样就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最终影响高效统一的应急管理工作效率的发挥;三是灾后重建监督机制不完善。

三、完善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发生时间上的随机性、地域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因此构建监测预警预报是对应突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因此要建立“一早三广”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做到灾害早发现、部门广联动、预警广覆盖、群众广参与。具体就是:一是要建立全社会的灾情速报点,以此提高社会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信息的第一时间掌握,提高政府的应对能力,从而第一时间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二是建立以气象为依托的灾害监测网。由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会有气象反映,因此要注重气象因素;三是加强灾害信息汇总、综合分析与共享。

(二)提高突发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技术

一是应急技术平台建设。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GIS、GPS 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基础平台,形成满足应急响应协调指挥和应急管理需要的应用技术系统;二是应急装备建设。根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的装备需求,分轻重缓急配置必要应急装备,建成基本满足应急需求的装备系统

(三)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

保障经费来源、加大经费投入是确保我市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保障。各地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应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经济发达地区提高保障标准。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联动,建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以此降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许瑞山.徐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07).

[2]胥良,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3(06).

4.小学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篇四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件,为了降低事故后果,常常需要预先准备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怎么编制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防地质灾害工作是学校工作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学校财产以及师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等。因此,我校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工作应急预案。

一、高度重视,明确防地质灾害工作的意义

防地质灾害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关系到一方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学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等重大问题。为此。每一位教职员工,特别是学校行政,应时时刻刻装着防地质灾害工作,具有强烈的防地质灾害意识,将防地质灾害工作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长抓不懈,一抓到底。树立起防地质灾害责任重于泰山的防地质灾害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领导,成立各应急小组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通力合作,将防地质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1、防地质灾害指挥小组:

由xx组长,xxx为成员。负责整个防地质灾害灾害的抢险工作,并迅速向当地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

2、抢险疏散小组:

由xxx任组长,xxx为成员。具体负责发生暴风雨等防地质灾害时的人员疏散,在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财产抢救等工作,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疏散地为火车站前的空旷地带。

3、后勤保障小组:

由xx组长,xxx为成员。具体负责整个抢险工作的物资经费的`准备工作,从物资和经济上保证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增强意思、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学校发生防地质灾害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全体教职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树立防地质灾害工作责任重大的意识。

1、定期检查:

学校应在每年的五至十月期间的每个月特别是暴风雨季节对学校内的房屋、校舍、围墙、用点设备设施、排洪通道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整改,消除防地质灾害可能带来得隐患。

2、积极抢险:

一旦发生防地质灾害时,各小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迅速赶到学校,隐的时间上的主动在抢险中,首先抢险小组应及时迅速有效的疏散有危险的人员,特别是学生。同时,在保证抢险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财产抢救,禁令减少财产损失。

3、及时上报:

一旦发生防地质灾害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总之,在防地质灾害,在防地质灾害工作中,全体教职工不能有丝毫的麻痹,要具有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牢固树立责任重与泰山的意识,增强防地质灾害意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附:xx年防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小学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

为切实做好我校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确保大风、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组织抢险救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条例的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演练预案。

一、地质灾害抢险工作方针

地质灾害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

二、领导成员及职责

1.如发生地质灾害和出现严重地质灾害险情时,白云小学立即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领导小组。

组长:于xx

副组长:韦xx姚xx

成员:xx小学全体教师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执行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达的地质灾害防治救灾任务。

2.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抢险组、引导学生疏散组、治安保卫组、各工作组组成及主要职责:

1、综合协调组:由校长于以佳负责。

主要职责:调查、核实险情或灾情,组织险情或灾情监测和评估,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威胁,提出应急防范对策、措施。负责协调、落实并督促、检查各项应急工作;有关信息收集、汇总上报和现场联络等工作。

2、现场抢险组:由教务主任韦昌贵、安全管理员姚福洲和少先队辅导员沈定翠负责。

主要职责: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和必要的设备,抢救被压埋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3、引导学生疏散组。由生管老师及各班班主任担任。

主要职责:负责清点班级学生人数并组织本班学生有秩序逃。

4、治安保卫组:由体育教研组吴炳云、数学教研组组长杨天寿、语文教研组组长吴蕾和门卫陈支书负责。

主要职责:迅速组建现场治安队伍,维护校园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组织现场保护,疏散受灾校园内无关人员,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3.担负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任务的老师和个人,必须服从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领导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三、险情汇报和抢险处理程序

(一)险情汇报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者有地质灾害险情,学校要坚持昼夜24小时值班制度。发现灾情须向当地政府和镇中心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小组或教育局值班人员汇报,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避险预案。

(二)抢险处理程序

1、当地质灾害险情发生时学校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小组根据险情拟订抢险方案、采取必要措施,并指派教师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其他各组按照职责开展工作。

2、当重大险情发生时我校地质灾害抢险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各成员单位协同行动。

5.地质灾害洪涝应急预案 篇五

一、组织机构

成立校洪涝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靳芳琴任组长,王坤、王云、吴林祥任副组长,赵玲、张凤英、胡盛、杨淑梅、冯玉川、牛永刚、王凌云、安学武、李靖为成员,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本校预防洪涝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总务室,安学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李靖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统一领导全校洪涝灾害应急工作,组织协调解决洪涝灾害处置工作的重大问题。

二、监测和预警预报

1、各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洪涝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洪涝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组织师生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附师生转移避让路线图,并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

2、各领导成员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度,保障突发性洪涝灾害紧急信息报送渠道畅通。洪涝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接到灾情险情报告后,要立即摸清情况,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处置,发生重大灾情,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3、发现洪涝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师生,应当立即向校领导报告。根据灾情实际情况,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师生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险疏散。

三、应急保障工作

洪涝灾害应急防治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跟踪式的、深层次的和各阶段相连联系的工作,是有组织的科学与社会行为,而不是随每次灾害的发生而开始和结束的活动,因此,必须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1、重视通讯与信息传递机构、人员和装备的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前,灾害处置过程中的信息畅通。

2、建立救治物资储备制度,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

3、加强广大师生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6.防地质灾害工作应急预案 篇六

预案

防地质灾害工作是学校工作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学校财产以及师生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稳定、发展等。根据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了切实做好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确保学校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高度重视,明确防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性

1、防地质灾害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关系到一方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学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等重大问题。为此,每一位教职员工,学校应高度重视防汛抗灾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时刻刻装着防地质灾害工作,做到时时不忘安全,事事重视安全,具有强烈的防地质灾害意识,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落实安全责任,长抓不懈,一抓到底。树立起防地质灾害责任重于泰山的防地质灾害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2、当学校或学生上学、放学沿途因暴雨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高磅或河磅坍塌等险情时立即启动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按上级要求,落实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杜绝安全隐患,加强日常监督力度,做好安全疏散演习,确保安全。

三、工作目标

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学校学生与教师的管理,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紧急逃生技能,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四、成立防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一)流口中心小学防地质灾害应急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 长:拉巴次仁(校 长)

副组长:昌宇荣(副校长)多吉平措(德育室主任)成 员:向秋卓玛、次仁曲姆、其美拉姆、德吉永宗、珠加 职 责:

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负责实施、协调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应急工作;负责领导小组的信息、联络、接待等日常工作。协同上级有关部门维护灾区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负责救灾物资和师生、财产和学校的安全,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二)各班主任、科任老师,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处置工作需要,认真配合上级做好大、中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1、班主任、科任老师:负责及时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安定学生情绪,协助调运救灾物资、设置避险场所,组织转移、安置和救济受灾学生;核定和报告灾情,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学生救助和安置情况。

2、值日老师: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政府等部门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参与抢险救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做好进出灾区道路和灾区内交通疏导工作。

五、应急防范。

1、进一步落实防灾减灾目标责任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范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细致到每位教师职工都知道在安全疏散中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充分认识各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

2、要按学校防灾领导小组的要求对校区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并做好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监测工作,发现险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防范措施,特别要组织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区域的师生员工安全转移。

3、认真调查学生上学、放学必经的路线和学校周边的山体,结合实际制订好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要按应急预案组织师生进行一次在紧急情况下的演练,在演习中进一步完善防灾方案,使方案达到科学、快速、安全的要求。

4、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险情时,必须以生命第一,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向安全地点疏散,事后及时施救,并将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5、学生沿途存在安全隐患的学校逢恶劣天气必须执行教师护送制或家长接送制。

六、应急响应

1、全体教师要严格落实值班值宿责任制,建立学校汛情报告制度。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一旦发现情况要及时上报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

2、一旦学校出现地质灾害事故,立即启动以下各职能小组,全力投入事故处理工作:

(1)应急指挥小组:

由校长室成员组成: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其职能主要有:

①尽速到达现场,了解并掌握事故情况,控制局面,阻止事态发展,并研究决定事故处理的具体策略;

②尽早向县教育局和县政府汇报情况; ③组织力量并全程指挥其他职能小组投入工作;

④密切配合医疗,公安等机构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认真执行教育局和县党委政府的有关指示。

⑤负责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查找原因和责任。(2)医疗救援小组

组 长:次仁曲姆 成 员:向秋卓玛

德吉永宗 主要职责有:

①立即组织护送受伤人员去医院救治; ②配合医院的救治工作,追踪了解伤情或病情动态,随时与校长保持联系;

③接待赶到医院的家长,并说明基本情况,做好安抚工作,防止出现情绪过激情况。

3、人员转移

在发现险情时应坚持先救人,后抢物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特别是学生)的安全转移工作,要按照计划做到有秩序、有组织地转移到牢固的楼房或附近居民家中,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

4、物资转移

学校物资要根据可能出现的灾情,制订应急措施,按照转移、垫高或转放楼上等方法制定预案,其中易爆、易燃、危险化学品等要按数登记造册,严格管理,贵重物品转移楼上明确专人负责。

5、后期处置

学校防地质灾害领导小组负责做好灾后的善后处置工作,及时调查灾情损失情况,伤亡人员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县教育局,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后现场处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重建等工作。

七、应急保障

(一)指挥部的领导及成员单位的领导手机应保持开机,保证通讯畅通。

(二)按有关规定配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质及器材。(三)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

(四)要加强师生员工的汛情安全常识教育,懂得水灾逃生和自救的措施和技能,学校要按本校汛期安全工作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师生进行演练。

(五)要加强对校园及周边排查:①校舍使用情况;②学生食堂卫生、食品采购、卫生消毒设备配备情况;③学校楼梯、走廊、护栏、围墙、门窗、厕所安全情况;④人员聚集场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⑤电器、设备、线路检修管理情况,要进行详细认真地排查,发现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

7.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 篇七

2014年4月22日, 在矿山进行例行安全检查时, 发现花木箐老采空区上部山体存在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后, 公司立即启动《白龙潭磷矿滑坡体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加强灾害应急响应, 对隐患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 编制《白龙潭磷矿山花木箐老采空区上部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隐患整治方案》及相应施工图与施工组织设计。邀请地质灾害整治各方面专家进行多次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对方案评审论证, 形成《白龙潭磷矿花木箐矿山山体滑坡体隐患自评报告及安全技术工程实施可行性评审意见》。应地质灾害专家要求, 花木箐地质灾害防治区需设立地质灾害监测网, 并定期进行监测。

1 地理位置

白龙潭磷矿花木箐残矿回收区位于山合尖以东, 原老采空区以南, 花木箐村组以北, 白龙潭村进村道路以西所包围的区域[1]。

2 自然环境

回采区地形西北高, 沿东南方向逐渐平缓。西北向山合尖最高点海拔2 977.50 m, 东南向进村道路最低海拔2 710 m。回采区最大标高2 790 m, 最小标高2 710 m;最大标高线至山合尖区域分界线为松木林地, 回采区原为耕地, 最小标高线至东南部矿界线为松木林地和汇水冲沟。回采区东北向有汇水面积较大的冲沟, 西南向靠近花木箐村驻地有水源, 沿东南向缓坡流向矿区中部白龙潭组与花木箐组交界冲沟, 两条水系均汇入此冲沟最终汇入大白泥河。回采区附近有地下水侵蚀痕迹。

3 采场现状

地质灾害整治方案于2014年5月底结束, 老采空区目前已完成复垦, 形成了13个复垦平台。滑坡体裂缝回填夯实铺膜工作, 于2014年5月19日开始, 至5月24日结束, 历时6天。回填裂缝长度为711 m, 裂缝回填工作有:碎石土灌缝回填—夯实—铺设薄膜三个流程。经过一个雨季的考验, 裂缝回填工作阻断了雨水渗入滑坡体下部, 在很大程度上裂缝回填后, 通过夯实再铺膜的方式不仅减缓了雨水渗透, 也阻止了裂缝下方滑坡体的下滑速度, 起到了很显著的效果。

4 地质灾害监测网

4.1 布置格局

此次监测网布置的总体格局覆盖整片地质灾害危险区。监测网监测点主要分布于五个区域, 分别为:主裂缝上盘区、主裂缝发育区、主裂缝下盘区、采场及居民区[2]。

主裂缝上盘区监测点沿最高裂缝延伸方向上盘布置, 共计5个点且基本处于一条纵线上, 各点离西部山合尖的水平距离均小于50 m;主裂缝发育区监测点均匀分布于该区域内, 共计8个点且每三点均能组合成三角网, 便于互相参照对比;主裂缝下盘区监测点基本呈等腰三角形分布于该区域内共计4个点;根据实际情况居民区监测点位于花木箐村庄外围, 靠近居民住房共计2个点。

花木箐地质灾害防治区内19个监测点组合成控制网, 其中任意3个监测点均能组合成三角网, 对滑坡体及其可能影响的区域形成立体监控。现场布置点过程, 前三个区域处于松木林中, 布点位置均在林间空地, 目的是方便全站仪观测。后两个区域基本处于无障碍物覆盖区域, 监测点的布置均处于平行线上。

4.2 测量技术要求

测绘工作是根据区测资料, 经实地踏勘, 在确认点位保存完好后按GPS规范中有关选点要求, 实地定位, 通视间距>200 m, 采用静态测量模式, 卫星高度角≥10°,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4个, 使用索佳230RK全站仪测角精度为2°相当于经纬仪DJ2级别;测距精度为 (2+2 PPm) 属于测距一级精度, 从而保证了控制测量和施工放样的精度, 比例尺为1:2 000, 等高距为2 m, 地形图采用50 cmx50 cm正方形分幅。平面系统:1980年西安坐标系, 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 中央子午线为102°。

5 监测网管理

5.1 监测网设置

监测网建立的目的在于观测花木箐西邦山坡山体的情况, 通过定期测量结果对比山体的变化, 从而为可能发生的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供基础预报数据, 及时并准确地分析监测数据对预报地质灾害有重要意义。在得到地质灾害预报后, 公司将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预警, 组织矿山相关人员及群众撤离并积极联系政府部门请求指示[3]。

5.2 监测网内容

本次地质灾害监测网建立在白龙潭矿区西二采区花木箐村组西邦山坡, 监测覆盖面积约17 hm 2, 监测范围内设置共计19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均设置测量水泥桩并标号,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精确测量度, 每个监测点均设置固定棱镜。

5.3 监测任务

此次监测的任务包括花木箐村组西邦山坡监测网的各个监测点及山体情况。

5.4 监测要求

1) 在监测过程中每个监测点必须监测到位, 不能有遗漏现象发生。2) 设置的全站仪图根控制点母数据来源于属地国土局提供的GPS点, 在建立图根控制点的时候须严格按照《金属非金属矿山测量规范》进行, 并且尽量减少多次导点以免增大测量源数据误差。3) 不定期对监测网的各个监测点进行检查, 防止监测点棱镜头松动或是被人为破坏 (检查过程必须不少于2人) 。4) 在雨季, 监测周期要求为7天/次;在旱季, 监测周期要求1个月/次;在监测过程中, 如有阴雨, 大雾等极端天气可以适时调整监测时间, 人员禁止进入监测区以免造成伤亡。在大雨过后要求及时进行巡查。山体沉降稳定过后, 监测周期可以适时延长。5) 监测数据须及时提供, 正常情况下监测完当日要求提供监测数据。6) 监测图纸及数据分析要求准确及时, 正常情况下监测完当周要求提供监测图纸及数据分析表。7) 监测分析图纸、数据、基础资料等要求存档。8) 发现监测数据异常须及时通知矿山人员及群众做好撤离准备, 并及时上报公司及相关政府部门。9) 定期监测结果须及时上报公司。

6 近一年来监测变化情况

通过一年的跟踪监测, 花木箐地质灾害隐患区边坡沉降呈缓慢发展。

1) 地裂缝。约700 m长的裂缝沿地质灾害隐患区上盘呈北东至南西向发育, 裂缝沿走向形状近似抛物线, 抛物线顶点向两端延伸约40 m为裂缝发育较快地段, 其他地段裂缝发育缓慢。受地质灾害隐患区沉降体的重力产生的剪力作用, 裂缝发育较快地段已经显露出砂岩层断面, 断面高度1~3.5 m不等。裂缝发育缓慢地段沉降不明显, 局部伴生宽度1~25 cm, 长度2 m左右的次生裂缝。

2) 边坡沉降岩土体。利用全站仪对花木箐地质灾害隐患区约12.9 hm 2区域进行观测, 而后进行数据整理, 绘图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边坡沉降岩土体呈缓慢蠕动, 蠕动方式主要有垂直沉降, 水平位移。分析沉降岩土体剖面图得出最大沉降位于17号监测点, 约为834 mm;最大水平位移为15号点, 约为840 mm。

复垦区回填土体主要是粘土、碎砾及单块体白云岩。通过观察复垦土石体正处于自然沉降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稳定, 对其上盘的边坡沉降岩土体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 花木箐地质灾害隐患区裂缝、边坡沉降岩土体及复垦区均处于不断蠕动状态, 受上下盘挤压作用, 边坡沉降岩土体有向东偏北方向蠕动趋势。

7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阶段性评价结论

花木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包括复垦、监测及巡查, 通过这些工作, 公司相关人员对花木箐地质灾害隐患区情况有了大致了解。

经过两季雨水的考验, 近两年的监测, 复垦工程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边坡沉降岩土体的发展, 同时减缓了地裂缝的发育。

监测工作不仅提供了实时数据, 更是对花木箐地质灾害区的发展取到了实时监控作用, 为灾害预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巡查工作针对白龙潭全矿区, 重点是花木箐地质灾害隐患区。近两年的实地踏勘, 公司人员对矿区及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有了深入的了解, 特别是对花木箐的反复巡查发现了地裂缝等灾害隐患。花木箐地质灾害隐患巡查的主要对象是边坡变形, 地裂缝、滑坡等, 近两年的巡查发现该区域内采空区边沿出现不同程度的塌方, 但对村庄无影响。边坡区域局部出现次生裂缝, 除主裂缝变形较明显, 未发现其他区域有明显的边坡变形。巡查工作从直观上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监控, 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质灾害有预判作用, 但通过巡查能更直观、更快速的发现灾情。

地质灾害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监测, 巡查过程中发现灾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治理。花木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将是一个持续性的工程, 需要长期治理。

参考文献

[1]傅博.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治理投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9) :261-262.

[2]胡坤, 庞威.露天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初探[J].采矿技术, 2013 (2) :52-53;67.

8.浅谈常见的地质灾害成因 篇八

关键词:地质灾害

前 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情况复杂,地质灾害事件时常发生,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生活,分析地质灾害对的原因,进而让人们系统的了解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原因,然后懂得如何进行防治,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预防、预警报和治理等措施。

一、地震的原因及防治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地震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少或地下深处岩浆来不及补充,出现空洞,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或塌陷而产生地震。这类地震数量不多,只占地震总数量7%左右。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规模小,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军事施工及地下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触发某些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称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诱发地震,核试验引发地震,采矿活动、灌溉等也能诱发地震。大多数的人员伤亡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员造成的伤害,和因为恐惧而惊慌失措造成的人群拥挤,踩踏,导致的伤亡,因此防治工作的重点为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和人们的安全意识上。首先建筑物的建造地点的选择应该避开断裂带和大陆板块的交界处,活断层上,构造导致的地震,一般是由于活断层错动造成的,建在活断层上的建筑物在地震时自然会遭到严重破坏或倒毁。因为断层错动的释放的能量是非常大,人工建筑物是无法抵御其破坏的。地基应该避免软弱土层,建设在软土层的建筑物,由于地基在地震时会发生液化、塌陷等现象,而造成地基失效,位于这种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将会遭到非常严重破坏 。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加强房屋的抗震结构,有的建筑物在设计时底层隔墙过少、空间过大;有的多层砖房没按要求加圈梁、构造柱;有的没按限定高度设计等,都有可能在地震时遭到破坏。与此同时应该加强人们地震逃生和自救的教育,来增强人民抗震安全意识,提高加强地震防范意识的学习,当遇到地震时切忌恐慌,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正确行动。最后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地震预测系统的科学研究,尽快的能准确的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

二、滑坡的原因及防治

滑坡是指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产生滑坡的原因主要分为内在原因与外界诱发作用两种。即: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三、崩塌的原因及防治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崩塌形成的原因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的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體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3)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及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于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同时形成崩塌的外部因素也很多,有时它们只是加速了崩塌的速度。

四、结语

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 利用废钢轨、钢钎及纲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棚栏来栏截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 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9.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 篇九

一、防治方案

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地下水活动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而造成的,我镇拟对该地质灾害点进行重点防治。首先在滑坡位置竖立醒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标志牌,同时发放群防群测“明白卡”,加强农户特别是受威胁对象的防治意识;其次,做好对该灾害点的监测工作,设定监测人,做好日常监测数据的纪录,雨季尤其是强降雨期间加强监测,防患于未然;再次,要治理灾害点的地表条件,要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保证植被覆盖率,同时适当削方减载,采取支档、避让等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二、应急预案

(一)灾前预警

一方面根据县气象局的异常暴雨天气预报发现监测点出现异常变化时,由办公室提前通知灾害易发点的责任人,发出预警;另一方面根据监测人对灾害点的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判断出险情时发出预警。预警方式为鸣锣,同时向受害点群众发出警告,要求尽快疏散,尽可能搬离灾害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组,由镇长任组长,明确责任,统一部署救灾工作,各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明确分工责任,服从组织领导,保障救灾效率。

(三)防灾措施

根据小河里滑坡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确定险情发生后的撤离路线为向滑坡体的两侧疏散,最后在龙山村路集中,要有组织有纪律地在监测人汪四清的带领下,尽快逃离灾害点,严禁向灾害体运动前方撤离,尽可能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防灾机构组成

1、灾害调查组:由国土所牵头,负责灾情调查上报和监测点的建立,危险区、段、点的确立。

2、宣传教育组:由中学及中心小学牵头,负责防治知识宣传、灾情收集报道。

3、医疗救护组:由卫生院具体负责救护工作,首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4、秩序维护组:由司法所、派出所组成,负责秩序维护,组织疏散、保护财产等。

10.格冲小学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篇十

为切实作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校舍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现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及法律法规,并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订本预案。

一、救灾机构及职责。

(一)地质灾害防治、救灾工作领导组 组 长: 刘仕德 副组长: 刘 龙 成 员:各班班主任

(二)领导组主要职责:

1、建立学校及周边地质、地貌档案,建立有效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作好日常监控工作。

2、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执行上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指挥和下达其它地质灾害防治救灾任务。

3、监督、检查、落实各部门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组织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调查,预防灾害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威胁,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和措施。

二、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故,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四、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等建筑开展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进行师生员工疏散演练。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故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5、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救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7、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实学校消防责任制度。

8、暴雨、雷、电等恶劣天气,严格按规定停止教学活动,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放学。

五、善后处理

在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处理过程中,应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立即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治疗,尽量安慰受伤人员及家属,妥善解决他们的要求,并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事故处理结束后,及时将事故处理结果书面报告县教育局。

11.浅析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及防治 篇十一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煤矿开采;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瓦斯爆炸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121-0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特别是占能源消费总量70%的煤矿,前几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人们逐年增加了对煤矿的开采量,部分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甚至进行了非法开采。这种肆意开采的情况,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致使一些地区出现了山体滑坡、地面沉降与塌陷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也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防治措施,如此才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

1.1 开采煤矿时潜在的灾害特征

1.1.1 瓦斯突出。瓦斯能够储气于封闭系统之中,并以游离状态或者以吸附的形式赋存于煤层的缝隙、孔隙之中,一旦出现地应力改变原有的平衡时,将封闭的空间破坏,那么大量蓄积的气体将会外溢。在自然或者人为的某种作用下,会发生瓦斯突出爆炸、人员中毒以及火灾等安全事故。

1.1.2 地面沉降和塌陷。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是对煤矿大量开采之后而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由于地下开采对采空区围岩的初始应力构成破坏,从而使这部分岩石发生了粉碎、冒落甚至是地表位移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地面沉降与塌陷灾害的发生。除此以外,在人们大量抽排地下水与采空区不断外扩的双重作用下,地下水的分布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面积非常大的降落漏斗,那么地表将会相应地出现沉陷。

1.1.3 矿井突水。矿井突水是指人类在挖掘或者采矿的过程中,当巷道揭穿导水断裂、积水老窿、富水溶洞,而导致大量地下水突然涌入矿山井巷的现象。矿井突水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也时常发生,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2 闭坑后煤矿采场的潜在灾害特征

目前,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带有很强的短效性,同时开采的整个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可预测的因素,所以即使在矿山闭坑之后,仍然会留有大量的灾害隐患。比如一些露天采场在闭坑之后,会存在滑坡与崩塌的隐患,这是由于人们进行露采之后,往往会留下高边坡,虽然有些单位已经在坑底进行了废石回填的操作,但原始的平衡是难以实现的,尤其是在露采很深时更是如此,再加上后期的某些诱因,将会很容易导致滑坡与崩塌。

地下在闭坑之后留下的潜在灾害有:地裂缝、地表塌陷、地面沉降等等,甚至在有些地区因地面变形而导致了山体开裂,然后引发了山体的滑坡与崩塌。闭坑后的煤矿潜在灾害往往有着滞后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开采的过程中可能不会发生或者是发生得不彻底,在闭坑之后,继续发生或者是受特定因素的影响而再次发生。上述的这些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如果采场已经进行了土地复垦,那么复垦好的土地将会受这些灾害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毁坏,甚至会导致这一地区的废弃,从而造成不必要的

损失。

2 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 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

各地方政府、煤矿的上级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煤矿地质灾害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煤矿员工养成防灾意识,即使灾害真正出现在眼前,人们也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对其承受,宣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除此之外,煤矿的各级领导与广大员工还需要对自己煤矿的特点有一个全位的把握,同时对各种防灾方法、防灾措施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一些灾害频发的地区,要组织专家进行“会诊”,掌握灾害发生的规律,提高对灾害预测的准确程度。

2.2 合理规划煤矿的开采,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

现行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已经对地质保护、环境保护有了明确的规定,人们在进行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地质环境,同时还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尽量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在进行煤矿开采之前,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开采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规划,要避开人口稠密的地区,建筑物较为密集的地区,山体的稳定性不高的地区以及存在着生命工程设施的地区。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在开采地设置保安煤柱。

2.3 努力恢复煤矿的生态环境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由于存在大量的矿山废弃而遭受的巨大的破坏,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我国展开了对地质灾害的特征与防治的研究,并且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用,但仅限于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进行了保障,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还欠考虑。为了恢复煤矿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技能方面入手,建立微生物群落、植物群落以及动物群落,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恢复。

2.4 查明活动构造,努力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查明活动构造是做好减灾、防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各个种类的地质灾害都是以活动构造为地质背景的,而人类进行采矿过程中,会加速活动构造的进行,进而使致灾速度加快,最终使致灾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必须要查明煤矿区域之内的构造运动的性质、特征以及活动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合理安排采矿的规划,同时做好灾害的预测工作,制定防治方案,努力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2.5 积极构建通风系统,降低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

目前,无论是国有、集体煤矿企业,还是私人企业,都必须要执行遵守《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实行机械通风、上行通风、分区通风,同时逐步健全瓦斯检查的相关制度,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及时对超限的、积存的瓦斯矿井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携带香烟、打火工具下井,在瓦斯矿井中必须要选择安全性强、防爆性强以及矿用安全火花型的仪器设备,在放炮之前,必须要对矿井的瓦斯含量进行检测。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煤矿分布非常广泛,同时规模大小不一样,受开采技术、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开采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还非常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每一个煤矿的地质环境都是复杂的,过于强调一种诱发因素以及只采取某一项防治措施也是非常片面的。因此,需要我们对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找出防治措施,从而实现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乌兰.煤炭矿区环境管理的创新发展[J].学术交流,2007,(5).

[2] 郑振华.新邵煤矿地质灾害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0,(5).

[3] 穆志宏.浅析煤矿地质灾害及其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8).

12.蒲河小学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篇十二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第二学期】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陇西县蒲河小学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2012-2013)

为了保障全校师生员工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预案。

一、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1、组

长:潘小红(校

长)

2、副组长:王喜梅(副校长)

3、成员:金世祥

康玉智

张廷荣

徐步忠

陈亚云

柴智兰

樊娟丽

米海军

康耀武 祁耀青

范亚平

3、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有关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照预案要求积极配备设施设备,强化管理,使之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4)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事故处理工作,把不良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保证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

1、后勤保障工作组(1)工作机构: 组长:金世祥

成员:康耀武

康玉智

(2)工作职责:根据事故类别,执行领导小组组长指示或命令,确保抢险设备设施及物质供应,负责联系医院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治或进行抢救,负责现场抢修及灾后水、电等恢复工作,安排好师生生活、学习等工作,保证学校师生水、电等正常供应。

2、警戒疏散工作组(1)工作机构: 组长:米海军

成员:张廷荣

(2)工作职责:根据事故现场情况,执行领导小组组长指示或命令,负责设置警戒区,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和抢险工作秩序,确保现场的原始状态,配合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工作,严格控制进出人员及车辆,劝阻围观人员离开事故现场,看守抢救出来的物资,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对肇事者及有关人员采取监控措施,防止逃逸,有效、安全地疏散师生撤离危险地带,安定师生情绪。

3、善后处置工作组

(1)工作机构: 组长:徐步忠

成员:陈亚云

樊娟丽

相关班级班主任

(2)工作职责:根据事故现场情况,执行领导小组组长指示或命令,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对伤亡人员的处置和身份确认,通知伤亡人员家属,落实用于接待伤亡人员家属的车辆和住宿,做好相应的接待和安抚解释工作,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善后处理的动态。抢险过程中和事故结束后,负责保证现场及善后过程中的稳定工作。

4、通讯督导工作组(1)工作机构: 组长:王喜梅 成员:柴智兰

(2)工作职责:根据事故现场情况,执行领导小组组长指示或命令,负责事故现场各小组与指挥部及外部的通讯畅通,确保指挥部对现场的指挥调控,负责对事故的原因、发展形势、产生后果进行分析、预测,并落实抢险救灾过程中的具体措施的指导与施行,负责事故现场处理过程和结果的对内、外信息发布工作。

三、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流程及措施

1、报告程序:

⑴学校校长。⑵学区、镇政府综治办。⑶县教育局。

2、处置措施

(1)接到上级指示或通知后,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领导小组立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出紧急警报,学校立即停课,并组织师生有序撤退到安全地带。

(2)有关人员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全面检查,封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室内活动。

(3)迅速关闭、切断电路(除应急照明系统外)和各种明火,防止灾后滋生其他危害。

(4)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受困人员进行转移和安置。

(5)加强对重要设备、物品的保护和值班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对有毒有害物品、供电和重要功能场室设备的防护,保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6)加强对师生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宣传教育,向师生提出严禁涉水过河,密切注意洪水、塌方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切实做好思想稳定工作。

(7)加强值班值勤工作,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全校情况,全力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8)迅速了解和掌握系统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3、注意事项

(1)学校要高度重视防汛抢险工作,要以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各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措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期间,领导无特殊情况不许离开学校,并保持每天24小时单位内有人值班,通讯工具畅通。

(2)进入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紧急状态后,向学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通过电话、发通知等形式通报情况。

(3)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行动中,学校要密切配合,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落实。

13.广顺幼儿园自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篇十三

一、领导小组

组长:刘恋(园长)

副组长:李荣生(法制副校长)杨晓玲(教导主任)

成员:叶嗣来(保安)陈刚(保安)廖倩平韩丽吕婕雷丽杨芳冷结玉张凤荣明艳

二、防御洪涝和地质灾害安全工作预案

1、切实加强对防御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充分认识当前防御地质灾害形势的严峻性。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切实克服麻痹侥幸思想。领导小组要对当前的防御地质灾害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的再检查、再部署;一把手要深入第一线按照防地质灾害预案的要求切实把各项防御措施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

2、一旦出现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出现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要严格按照防洪涝和防地质灾害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园长应亲临第一线指挥疏散转移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3、成立由全体教师组成的救灾工作队伍,并做好安排分工、协调各项准备工作,要严格监控本校、园内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出警戒区,防止人员伤亡。

4、切实加强值班,明确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确保在岗到位,要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和昼夜巡查制度,保证信息渠道畅通,随时掌握和迅速处理情况。

5、一旦出现险情要边处理边向上级和当地政府报告,及时采取有效的抢险救灾措施,确保学校师生的安全和财产安全(教办办公室值班电话:46355572)。

6、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在灾情出现之前应事先准备抢险救灾的物资、器材的储备(包括食物、药品等)。

14.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篇十四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

0.前言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文明发展的基础,而地质灾害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当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的频发与地质环境的日渐恶化,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刻不容缓,有效的防治措施亟待采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1.地址灾害频发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1.1地质灾害频发原因

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作用常超出生态环境允许的程度,使地质环境恶化,最终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就是地质灾害。可以看出,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

1.2地质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虽然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某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在频度、程度上都大大加强,进而导致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频发的地质灾害和恶化的地质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2.1人类活动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自然改造能力的迅速提高,人类在利用地质环境的同时,其活动作为一种日益强大的动力因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越演越烈。水土流失,土地砂化,土地盐碱化,冻融,地震等现象发生频繁。地质环境质量日趋下降,自然资源损失严重,人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整个地质环境向紊乱、衰退的演替趋势发展。再加上“三废”抛掷无度等等一系列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

2.2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具有许多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盛名的地质遗迹。但由于保护不得力,开发利用粗放,管理滞后,破坏地质遗迹现象屡有发生。例如,嘉荫龙骨山的恐龙化石有的被风化破坏,有的被江水冲走;五大连池火山地貌被开辟为采石场,碎石成堆;勃力硅化木被推土机推出,弃之如粪土。诸如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几乎省内的每个地质遗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遗迹的破坏不仅使地质环境改变了,同时也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增强保护地质环境意识刻不容缓,所有公民都有义务参与其中。

2.3矿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矿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矿山整体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天然植被覆盖面积降低,裸露岩石增加,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降低了整体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对矿山开发建设构成威胁,严重制约矿山地区的发展[1]。另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又是发展中国家,资源需求量极大,出现掠夺式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的现象。尤其省内许多不登记的集体和个体企业技术落后,装备差,回采率低,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3.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措施

3.1建立地质灾害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建设需要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评价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及动态趋势,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及全球定位技术(RS)等[2],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包括有关高等院校、国家专业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机构,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调查与建档工作,重点查明重要城市、经济带、交通干线及人口密集区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手段,实现信息的全社会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改善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恶化和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忽视甚至违背自然规律而对环境进行的不恰当的过分干预。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人类的基本观念,增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新环境文明。建立同步发展观,即应该追求人、社会、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的观念;建立整体效益观,即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因为惟其如此,人类的整体生活质量与其所处的环境质量才会得以保障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提高,消除了地质灾害滋生的土壤,从根源上抑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3.3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灾害发生平率

自然界承受人类活动的冲击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在特定的地质空间里,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同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中[3]。然而,地质环境系统供给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力也不是无限的。地球上资源和环境有限的客观存在,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资源和环境无限的传统看法,改变掠夺式开采资源和利用环境的方式,必须有节制性,合理性地利用资源和环境,这样才能使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统一,逐步改善已被人类破坏了的地质环境,从而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程度。另外,对于地质遗迹也要进行合理利用,并加大保护力度。

4.结语

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人类长期以来自私地只为自身利益而不顾身边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务必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从而有效地保护地质环境不遭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翟伟峰,等.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减轻地质灾害策略分析[J].灾害学,2004,19(4):30-35.

[2]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灾害、社会、减灾、发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15.XX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篇十五

为保障全镇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进一步做好全镇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X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编制目的规范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确保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快速、协调、高效、有序开展,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XX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XX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特制订《XX市XX区XX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三、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协调联动。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健全党委政府齐抓共管、部门联防联动、动态监管的指挥体系。各村(居)委会和镇属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发挥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更加注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依法规范,科技支撑。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维护公众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培养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处置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五、地质灾害分级

地质灾害按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小分为四级:

(一)特大型地质灾害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地质灾害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地质灾害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地质灾害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六、组织体制和职责任务

XX镇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指挥部负责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指导、统筹协调。指挥部指挥长由镇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分管国土资源领导和分管应急管理领导担任。镇武装部、国土资源、学校、卫生院、建管、水利、财政、民政、派出所等单位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事故调查、治安防范、现场抢救、医疗防疫、交通管制、基本生活保障等抢险救援工作组。

(一)抢险救援指挥部基本职责

镇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和办公室,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制定本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救援措施,在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和重大险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负责进行应急抢险救援。

1、向区抢险救援指挥部报告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和应急处置情况;

2、负责收集、掌握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发布小型及以下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

3、负责决定启动本级应急处置预案或采取其他应急措施,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处置指令,采取各项应急处置措施;

4、负责指挥、协调当地警力、民兵及本级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组织社会有关抢险救援力量,动员和组织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5、决定对地质灾害现场进行封闭、实行交通管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等强制性措施,情况特别危急时决定对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或者妨碍抢险救灾的建(构)筑物强行拆除;

6、协调本级有关部门落实救灾资金。

(二)抢险救援指挥部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国土资源所: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协调影响居民住房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工作;负责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和专业单位制订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方案,并指导政府、有关部门承担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险情防治及应急救援工作。

建管岗位:组织开展在建工程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监测;负责组织在建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制订应急抢险方案并组织实施。

水利岗位:负责水利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和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预防。负责在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防治工程质量监管;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后期维护的监管,做好水利设施及周边的安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负责组织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负责水文、水情分析预测,发现洪灾险情,及时向有关地区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帮助政府做好洪水引发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当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威胁到水利设施及周边人民群众安全时,有关负责人应立即到现场,负责制订应急抢险救灾方案并组织实施。

财政所:负责安排调度灾害资金,确保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负责救灾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

卫生院:负责组织对伤病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负责采取措施,做好灾后疫情防治工作。

民政服务岗位:协助政府调查核实灾区房屋损失,灾民生活情况;协助政府做好险区灾民临时转移安置工作;帮助政府做好灾民生活安排工作,并按规定给予重灾户救济补助;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告灾情。

派出所:负责地质灾害现场的治安、交通秩序维护,协助组织人员疏散。协助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援。

应急办:负责做好危险区域警戒线和警示标牌设置,协助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参与地质灾害抢险工作,同时收集统计地质灾害灾情类型、灾害体规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诱发因素和灾情发生后人员伤亡情况及财产损失等信息。

镇中心校和村小学:负责学校区域及周边地质灾害的巡查、报告和疏散危险区域内的学生等工作。

各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各村(居)办公场所、聚居点、在建工程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报告等工作。

(三)抢险救援工作组职责

综合协调组:由政府办公室、国土资源、派出所及有关负责人参加。任务是传达现场指挥部领导的指示,报告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情况,协调有关抢险救援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事故调查组:国土站牵头,民政配合。主要任务是对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行调查,核实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并通过现场指挥部向区应急办和区地质灾害调查组报告发生地质灾害的初步原因。

治安防范组:由派出所负责。任务是组织民警及当地有关人员设置地质灾害现场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维护现场治安秩序。

现场抢救组:由现场指挥部确定成员单位,主要由参加抢险的抢险救援力量组成。任务是迅速抢救遇险、受伤人员,安全转移人财物等。

医疗防疫组:由卫生院负责。任务是负责现场伤员抢救和转送、灾区卫生防疫,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人员伤亡和救援情况。

交通管制组:由镇应急办牵头。主要任务是负责地质灾害现场的交通管制和疏导道路交通,确保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本生活保障组:由政府办公室牵头,应急办、民政负责灾害发生地群众的转移、临时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保障救灾所需的燃料、食品、药品、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供应,指导有关村(居)委会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安置。

七、预防和预警机制

(一)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根据XX区XX镇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形成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二)预防预警行动

1、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国土资源所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本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标明各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定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并将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向社会公示公布。

2、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

各村(居)委会、国土资源所要组织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工作,组织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并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实施地质灾害动态管理,将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报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及时向镇人民政府和区级应急管理部门、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主管部门报告。各村(居)委会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性组织避灾疏散。

3、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

各村(居)委会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按照“两卡一表”要求,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每个隐患点位,落实到防灾责任人镇长、监测责任人各村(居)委会主任、各隐患点监测人员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群众,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群众手中。

4、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国土资源所要依据对各灾害点的监测情况、当地气象和水文预测资料,结合以往产生地质灾害的各种临界值,做好临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八、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一)速报时限要求

各村(居)出现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后,必须在半小时内速报于镇人民政府。并随时对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小型(含小型)以上的地质灾害也要按上述要求速报。

(二)速报内容

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根据地质灾害险(灾)情变化情况随时进行续报,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及时将地质灾害险(灾)情报告报镇人民政府。

九、应急行动

(一)先期处置

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后,在未确定级别之前,由政府负责做好先期处置。先期处置应采取如下措施:

1、迅速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2、划定危险区域,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3、组织救援队伍抢救受伤群众;

4、组织人员对险情进行监测,防止灾情加重继续造成人员伤亡;

5、做好转移避险群众的临时安置;

6、紧急调配辖区内的救灾物资,安抚转移群众;

7、核实险情或灾情,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二)应急抢险救灾行动

经核实,出现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时,政府启动《XX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采取如下应急抢险救灾行动:

1、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有关灾情汇报,安排部署抢险救灾工作;

2、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3、迅速组织医疗救护队伍赶赴灾区,抢救受伤群众;

4、迅速调配救灾物资,安置受灾群众;

5、根据灾情或险情的情况,向上级报告请求协调驻军部队、武警部队进入灾区执行抢险救灾任务;

6、迅速向政府及国土等相关部门报告灾情及救灾情况,必要时请求上级支援。

(三)应急行动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同意,报区政府批准,镇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行动结束。

十、善后工作

(一)恢复生产

应急行动结束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对受灾群众财物进一步清理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并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生活。民政办按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造成致病、致残、死亡人员的补助和抚恤工作,确保转移避险群众的正常生活。

(二)灾害治理

根据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意见,地质灾害点有条件治理的,地质灾害发生地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立项勘察和设计,尽快组织对地质灾害点实施工程治理。国土资源所做好地质灾害点的申请立项工作。

(三)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地质灾害点无条件治理的,要积极向政府申请群众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组织受灾群众做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民政、国土指导做好群众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申请立项工作。

十一、应急保障

(一)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

地质灾害易发区应组建民兵等应急抢险队伍,并组织应急抢险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时救助手段及时到位。政府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时物资的供应。

(二)宣传和培训

要加强公众防灾、救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国土资源所要定期组织对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监测和预警、预报水平。

(三)监督检查

国土资源所会同有关部门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制订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实施意见并组织各单位负责落实相关责任。

十二、附则

(一)预案管理

应当制定本行政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预案更新

国土资源所根据具体情况负责对本预案进行更新,并报政府批准。

(三)预案的实施

上一篇:演员签约合同下一篇:2月应聘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