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定位系统讲稿(精选10篇)
1.人员定位系统讲稿 篇一
贵州徐矿兴隆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人 员 定 资 料
生产技术科 2012年6月
目录
一、兴隆煤矿人员定位(放炮)系统概况---1
二、主要用途及适用范围----------------------------1
三、系统结构及联网方式----------------------------3
四、管理部门-------------5
五、合格证------------------5
一、兴隆煤矿人员定位(放炮)系统概况
KJ225人员定位系统(含:KJ387智能连锁放炮系统)由北京龙德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兴隆煤矿井下安装调试并于2010年7月正式使用。井下共安装11个KJ225-F型传输分站(以下简称传输分站)、32个KJ225-S型无线接收器(以下简称接收器)和2个放炮区域控制器及定位仪。现已全面覆盖井下各个区域。
KJ225型人员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是为煤矿企业加强人员管理、保证人员安全而开发的,能够实现煤矿下井人员的井下考勤、实时区域分配,为井下人员的安全提供保证。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高,装备简单,投资要求低,是矿山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必备的自动化安全管理系统。
KJ225系统由接收器、传输分站、KJ225-K型人员识别卡(以下简称识别卡)、KJ225-J型数据传输接口(以下简称传输接口)、数据传输电缆、地表主机、避雷器等组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1.功能齐全:可实现下井人员考勤、各种查询、网络传输等重要安全管理功能。
2.安全可靠:系统井下传输信号采用本安信号, 低电压、功耗低、地表井下信号传输采取光电隔离措施,所有井下设备均为本安设备,确保煤矿井下安全使用;井上采取防雷电措施,确保系统各设备的安全。
3.集成度高:本系统采用了高度功能集成,用较少的设备使系统具有了数据采集、存储、巡检、远程传输等多种功能。
4.具有后备电源:分站由KHJ6.2型电源继电器箱供电,可在外部交流电源停电时自动转为电池供电,继续时间不小于2小时,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主要用途及适用范围 系统可安装在包括煤炭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矿山巷道和井下工作现场;系统的传输接口为地面一般兼本安型设备,设置在地面,实现井上数据信号和井下信号的光电隔离,保证下传的信号为本安信号。
分站和接收器为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可应用于煤矿井下任何环境。识别卡为矿用本安型设备,适合矿工随身携带,可在煤矿井下任何环境中使用。
KJ387智能连锁放炮系统 由FD-200LS型矿用本质安全型发爆器(以下简称发爆器)、人员识别卡、传输接口、数据传输电缆、地表主机、避雷器等组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1.全面监测监控放炮的功能:
1)中心管理功能
井下所有的放炮地点均由放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即井下某一放炮地点需要放炮时,放炮管理中心通过网络对该放炮地点的发爆器发布命令,才能使现场的放炮人员能够对发爆器进行操作。
2)不安全就不能放炮功能
发爆器中预先设定允许放炮的环境条件——瓦斯浓度、煤尘浓度、风速、风电闭锁等,当需要放炮时,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将现场监控系统的环境参数通过网络传到现场发爆器中,与发爆器中的预设参数作比较,条件符合时,允许放炮,否则终止操作。
3)信息管理功能
管理中心通过网络将信息采集到管理主机,对放炮信息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并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便于制定更有效、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放炮的安全。
4)发爆器集中管理功能
管理中心对每一台合法的发爆器进行备案(每一台发爆器都具有唯一的识别号),可以对每一个放炮地点进行查询。矿务局等相关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对每一个放炮地点进行查询。
5)环境直接检测功能
发爆器可以直接接收瓦斯传感器、粉尘传感器等的信号,并判断是否符合放炮条件。
6)放炮条件控制功能
当安全监控的传感器检测到CH4浓度、CO浓度、温度、煤尘浓度、湿度等条件不符合放炮条件时,放炮控制系统就是通过读取安全监控系统服务器的数据,通过系统的判断如不符合放炮条件就不能放炮。
三、系统结构及联网方式
1、井下已安装站点图:
共计:
11个KJ225-F型传输分站 32个KJ225-S型无线接收器 2个放炮区域控制器及定位仪
下发741张人员识别卡,下井人员每人一张(包括项目公司)
2、主要的网络设备有:H3C--ER3100
路由器
CISCO—2811
路由器 FAST--FS24
交换机 H3C—S3100
交换机
3、矿上的网络连接方式:由电信50M光纤接入,经过H3C--ER3100路由器分2路,一路是办公网络,另一路是监测监控和IP电话专用网络。
办公网由H3C--ER3100的一路线路经过FAST--FS24交换机组成矿内局域网。
监测监控和IP电话专用网络由FAST--FS24的其中一端口经过CISCO--2811路由器做地址转换到H3C—S3100交换机以VLAN形式分成监测监控网段和IP电话网段,并与集团公司、贵州公司进行连接。
4、考勤管理界面截图:
一、管理部门:这套系统地面部分由矿生产技术科调度室统一管理维护,井下设备由矿生产技术科通讯组统一管理维护。
五、合格证
2.人员定位系统讲稿 篇二
我国是世界上矿难事故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发生矿难事故时快速、准确、实时地确定井下人员的信息,从而提高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效率,是矿井人员管理的主要目标。目前国内煤矿普遍采用基于RFID技术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实现对井下人员的准确定位[1,2]。AQ6210—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中明确要求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并发识别数量不得小于80,最大位移速度不得小于5 m/s,而漏卡率不得大于10-4,因此,在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中必须考虑标签与读卡器之间的防碰撞算法[3]。
在RFID系统中,防碰撞算法主要有空分多路法(SDMA)、频分多路法(FDMA)、时分多路法(TDMA) 3种。SPWM天线系统复杂,费用高,应用不是很广泛。FDMA读卡器费用较高,应用也受到了限制。目前煤矿应用最为广泛的防碰撞算法是TDMA中最具代表性的ALOHA(Additive Link On-link Hawaii Algorithm)。该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各标签发射时间完全随机,不需要同步,当标签数量不多时RFID系统可以很好地工作,其缺点是数据在发送过程中发生冲突的概率大[4]。本文针对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基于碰撞退避思想,对二进制指数退避(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 BEB)算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算法,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漏卡率。
1碰撞退避原理
碰撞退避算法即发生数据碰撞后标签暂时退出竞争,延迟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采用碰撞避免机制而不是碰撞检测。实行退避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重发时再次发生碰撞的可能性。退避时间的长短与标签内部的随机数相关,可用式(1)确定:
BackoffTime=Random()×aSlotTime (1)
式中:Random()是均匀分布在0~CW之间的随机数,CW为退避发生器的值,由退避算法确定;aSlotTime是物理层的时隙时间。
退避算法是维护退避发生器的算法,退避时间长短可通过改变退避发生器值的大小来控制。当退避发生器值较大时,产生的随机时间一般较长;当退避发生器值较小时,产生的随机时间一般较短。显然,退避发生器的值越小,数据抢占信道的能力越强,退避发生器的值反映了标签接入信道的能力。退避算法的目标是正确反映标签的信道争用状况,赋予标签适当抢占信道的能力,以更加充分地利用信道资源,避免争用碰撞和信道资源浪费。
2BEB算法及其改进
2.1 BEB算法
BEB算法首先给定最小碰撞窗口和最大碰撞窗口,每次发生碰撞时,认为网络中标签之间对信道的竞争程度加剧。标签将当前的CW值增大,直至达到最大门限值CWmax;每次交互成功时,退避发生器的值降到最小。该算法可用式(2)描述:
BEB算法的主要不足:(1) 不能正确反映信道的争用情况。一次成功发送不能认为信道竞争程度降低了,但退避发生器的值却降到了最小。(2) 标签访问信道会带来不公平现象。一次成功发送后,标签退避发生器的值降为最小值,而其它交互不成功标签的退避发生器的值都较大,在后续的竞争中,退避发生器值较小的标签获胜的几率很大。这就使得获胜的标签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其它标签更加不容易抢占到信道,造成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2.2 算法改进
针对BEB算法的不定,提出一种改进算法,根据当前碰撞窗口CW值和信道忙闲程度来改善CW更新规则,使其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改进的二进制碰撞退避算法采用乘法增加、线性减小的碰撞窗口调整方式,设置退避的低流量阈值CW1和高流量阈值CW2,根据网络流量大小对碰撞窗口采取不同的更新规则并同步更新优化窗口值,使标签能够自适应快速接入信道。算法规定:CW≥CW2时,网络流量较大;CW≤CW1时,网络流量较小。在低流量下设置较小的CWmin值,使节点能够快速接入,减少信道空闲浪费;在大流量下使CW平滑变化,以避免节点间的碰撞窗口值相差较大,造成短程不公平现象。
改进算法具体描述如下:
(1) 初始化,取较小的CWmin。
(2) 当CWmin≤CW
(3) 当CW1≤CW
(4) 当CW2≤CW≤CWmax时,认为网络流量大,采用乘法增加、乘法减小的方式调整CW。当信道忙碌时,CW增加为原来的α倍(取α=1.3),此时CW自身值较大;若标签发送成功,CW减小为原来的β倍(取β=0.8)。
(5) 标签连续3次发送成功时,认为CW为粗略优化值,在1跳范围内同步更新CW。
3改进的BEB算法性能测试及分析
3.1 性能测试方法
AQ6210—2007明确规定了人员定位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其中“最大并发识别数量”指标测试方法:多张识别卡以最大位移速度同时通过读卡器识别区,测量读卡器正确识别的识别卡最大数量。“最大位移速度”指标测试方法:以最大并发数量的识别卡同时通过读卡器识别区,测量读卡器能够正确识别的最大速度。 但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位移速度很难精确控制。因此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将位移速度换为识别时间。AQ 6210—2007规定识别卡与读卡器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10 m,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大多控制在10 m左右,所以识别卡能够被读卡器识别的范围为20 m。如果要求位移速度为5 m/s,则相当于识别卡能够被读卡器识别的时间为4 s,可以通过程序将读卡器的收卡时间控制为4 s。由于时间可以精确控制,而位移速度与识别时间是严格对应的,因此改进后的测试方法较易实现。下面利用该测试方法对BEB算法和改进算法进行性能分析对比。
3.2 最大并发识别数量比较
AQ6210—2007规定的“漏卡率”指标测试方法:并发数为M的识别卡以最大位移速度通过读卡器识别区,共通过不低于104/M次,识别总数为L,将每次漏读的个数相加得N,则漏卡率为N/L。设识别卡固定位移速度为5 m/s(即识别时间为4 s),L=10 000。分别用标签数为40、60、80、100、150、200的识别卡,通过识别区L/M次,采用BEB算法和改进后的BEB算法进行测试,得到相应的漏卡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BEB算法的最大并发识别数量为60;而改进算法的最大并发识别数量为150,远远超过AQ6210—2007中规定的80。同时,随着标签数的增加,BEB算法的漏卡数急剧上升。可见,改进算法在最大并发识别数量上要优于经典BEB算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冲突概率,有效地减少了数据的碰撞。
3.3 最大位移速度比较
设标签数M=60,识别总数L=10 020,通过识别区167次,位移速度分别为5、6、7、8、9、10 m/s(即识别时间分别为4、3.3、2.9、2.5、2.2、2 s),采用BEB算法和改进后的算法进行测试,得到相应的漏卡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BEB算法的最小识别时间为3.3 s,即最大位移速度为6 m/s,而改进算法的最小识别时间为2 s,即最大位移速度为10 m/s。可见改进算法在最大位移速度上也优于经典BEB算法。
4结语
通过设定两个阈值,根据不同网络流量制定不同的CW更新规则,并同步更新优化窗口值,对BEB算法进行了改进,在设计和实现上兼顾了阅读器和射频标签通信的速度和可靠性,加快了碰撞窗口值的优化速度,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减少了标签漏卡率。测试表明,改进算法的最大并发识别数量为150,最大位移速度为10 m/s,均优于经典BEB算法。因此,改进算法能够有效解决井下多目标识别的防碰撞问题,增强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为解决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多个标签向接收器发送信息时产生的数据碰撞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该算法采用乘法增加、线性减小的碰撞窗口调整方式,设定了两个阈值,并根据不同网络流量制定了不同的退避发生器值更新规则,同时同步更新优化窗口值,使标签能够自适应快速接入信道。测试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最大并发识别数量为150,最大位移速度为10m/s,均优于经典的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该算法提高了数据传输率,减少了漏卡率,有效地解决了井下多目标识别的防碰撞问题。
关键词:矿井,人员定位,防碰撞算法,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参考文献
[1]石为人,冯会伟,唐云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协议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科学,2009(7):60-62.
[2]陈鸿,牟颖,马成.基于RFID的动态瓦斯巡更管理系统[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4):34-36.
[3]张志荣,张龙江,杜鹏.基于RFID煤矿井下人员定位防碰撞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490-493.
[4]WANT R.Enabling Ubiquitous Sensing with RFID[J].Computer,2004,37(4):84-86.
[5]李凡甲,徐钊,颜丙磊,等.基于WSN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防碰撞算法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2009(1):9-12.
3.人员定位系统讲稿 篇三
关键词: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RFID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各种的煤矿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国家对于煤矿安全方面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现实是目前的煤矿人员的安全措施仍然不到位。相关的人员管理中还是采取人为管理,使得各种事故频频发生,这是由于人为操作所以出错的机会大一些,而且一旦事故发生之后,地面人员不能够知道井下人员的具体分布的情况,使得救援的工作非常难开展,这一点在实际中都已经被广泛的验证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井下工作人员的定位技术的研究课题也就被提上了日程,这种技术可以保证在井下人员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被很方便的找到进而提供各种协助,可以极大地减少各种的伤亡事故的发生,各方面的损失也会变得更少。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提高对于煤矿的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提升煤炭行业的安全技术水准,本文着重介绍一种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定位系统技术,这种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线、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的功能的实现,而且可以实现多目标、运动目标的非接触式的识别,并且可以做好加密和解密方面的工作,如今这种技术已经在公路,煤矿和铁路行业中被广泛的运用,但是由于我国的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1.RFID技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1 电子标签
电子标签是用于在信息的发送过程中把信息通过天线来发送给读写器以便于识别的,而且根据电子标签的不一样,电子标签主要可以分为有源电子标签以及无源电子标签两种类型:有源的电子标签本身有电池来提供电源,可以提供较远的作用距离,但是工作时间短,体积比较大,使用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对于具体的适用环境也都有各种的要求;无源电子标签本身没有携带电池组,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波束的供电技术来把接受的射频能量转化成为直流电源的能量以便为无源电子标签供电,这种标签的特点就是工作时间长,作用距离短,而且适合在很多种的工作情况下使用,比较实用。
1.2读写器
读写器是电子标签实现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的主要实现方式,主要的功能也就是识别出每一张在其工作范围内的电子标签的存在以及其发射的信息,并且把数据经过电子调制器那边去处理的工具。在各种设备的有效作业距离内,当数据从读写器中发出的时候,读写器内部缠绕的天线以及电子标签之间缠绕的天线之间共同的作用也就会形成一个磁场,电子标签内部的接受天线也会利用其会产生变化的负载的特点进而来控制接受天线的反射回来的信号,把返回的电磁波发送给读写器,当读写器接收到反射信号时,进行解码获取被识别的信息并发出相应的电磁载波.
1.3 天线
读写器会通过天线来发射出具有一定频率的信号,比如在RFID进入到读写器的工作场所的时候,其天线本身就会被感应而产生电流,这个时候RFID的标签也就会由于获得能量而被激活进而向讀写器发送出自身的编码信息。对于射频识别系统来说,接收耦合天线相当于等效有一个可变负载;读写器接收到来自标签的载波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计算机主机进行处理;计算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合法性,控制逻辑接收指令完成存储、发送数据或其它操作.
2.整个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
2.1 电子标签
为了使得定位技术可以有最好的实用性以及最好的推广的方便性,系统的考虑到重量、成本与运行的维护各方面的情况,本文介绍的方案则主要是一种集成天线的无源电子标签,这种标签的作用半径可以达到十米,无源电子标签在读出器的作用距离之外的话是没有作用的,只有在电子标签的相应的距离之内,接受了读写器的射频能量才能够有反应,进而开始工作的过程。电子标签工作所需要的能量通过电磁耦合单元或天线,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给电子标签.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lD号码——UID(通常为制造时间),可以进行读写、覆盖、增加的操作,可将每一个矿工的个人信息写入其专属卡中,以便读写器进行识别.为了适应煤矿的各种极端条件,此次设计的电子标签进行了防水与防高温的设计,即使在这些极端的情况下也依然会正常的工作。在具体地使用中,考虑到电子标签的易携带性,可以考虑把电子标签和矿灯的电源放在一起,这样可以获得很长的使用寿命。
2.2 读写器
由于对整个系统进行整体考虑,考虑到各方面的成本因素并且对煤矿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采用单方面的只读器会获得较好的效果,这种标签在有效的工作范围内,只能够进行电子标签的发射信号的读取,并不能够来对电子标签进行读写操作。在这里采用的工作频段在902~928 MHz频段,每个信道占20 dB的带宽,约达到50 kHz和500kHz之间.与天线配合控制,经过跳频,有效范围可达8~10 m,采用ISQl8000—6协议.读写器可与标签以50~100次/s的频率通信,即可识别50~100个/s对象,这种技术标准是完全可以满足煤矿的工作要求的,在实际中可以考虑把读写器固定的安装,固定位置的读写器可以对电子标签进行完全的识别,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忍受各种的恶劣的情况并且在没有可见光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读出的,在高温以及外界的粉尘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的工作。
2.3天线
本系统采用的天线具有以下的特点,即足够小,可以方便的粘贴到任何的地方,有着各个方向的信号接收的覆盖面,可以获得最大的信号的接收,不论具体的人员处于什么方向上,天线的极化都有可能与读写器之间的询问信号相互的匹配到一起,价格非常便宜。而且具体的依据RFID的工作频段的不一样,电子标签也可以主要分为近距离的感应天线以及远距离的辐射的天线这两种类型,由于系统的需要所以选择了远距离的辐射天线场辐射天线主要有电场偶极子天线、对称振子天线以及微带天线,通常是谐振式的,一般取为半波长.
2.4单片机
单片机的主要功能就是可以管理读写器以及网络接口模块的通讯接口部分,主机需要与单片机进行连接进而来访问电子标签。使用在煤矿的工作条件下的单片机需要具备以下的特点:即价格便宜、节省能量、具有较高的处理速度、体积较小而且具备很好地防爆特点。本系统主要采用的是美国的超低能耗的单片机C8051F30x.C8051F 30x单片机具有与MCS-51内核及指令集完全兼容的微控制器,除了具有标准8051的数字外设部件之外,片内还集成了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模拟部件和其它数字外设及功能部件,特别是它在设法保持CISI结构及指令系统不变的情况下对指令运行实行流水线作业推出了CIP.51的CPU模式整个指令集的平均运行速度是8051的9.5倍.这种高速的指令运行速度使系统具有了很高的处理速度.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得煤矿的井下人员可以获得更好的安全保证,本系统考虑到了在煤矿的工作条件下的多种需求,本系统安全可靠,可以经受极端的恶劣条件,而且价格也是比较低廉,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将为井下出现事故时,提供快速的救护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振,刘丹,李春光.基于捷联惯性导航的井下人员精确定位系统[J].煤炭学报,2011
[2]李成学,郭林霞.基于RFID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中国矿业,2011
[3]范迪,吕常智,李虎.基于射频模块的矿井巷道人员定位的实现[J].煤矿机械,2011
作者简介:
4.办公楼宇RFID人员定位系统 篇四
RFID人员定位应用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大企业对办公场地安全保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员工工作监管力度的逐渐加大,办公楼宇内的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渐渐被提到各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规划上来。天津小蜜蜂提出的楼宇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利用有源RFID技术,通过定位器、标识卡及基站等终端设备,可无接触式自动快速地实现人员身份识别、实时定位、轨迹跟踪、进出门管理、工作区域规划设置以及访客管理等一系列的功能。
RFID人员定位系统设计
该方案主要是利用有源RFID技术,通过定位器、标识卡及基站等终端设备,利用RFID无线通信技术将标识卡信息传输到基站,基站将接收到的无线信息上传到后台监控中心,根据软件系统中设置的区域信息进行人员位置分析,实现定位。从而实现对楼宇内人员的身份识别、定位跟踪和轨迹查询等功能。
办公楼RFID人员定位功能实现
身份识别
通过给楼宇内不同人员配备不同的身份标识卡,系统可以对不同类别的人员进行身份属性管理,通过身份识别授权或规定人员不同的权限或管理措施。
实时人员定位
针对楼宇内人员流动情况分区域管理与监控,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人员佩戴的射频卡信息,实时显示人员的位置及状态信息,并且配合使用定位器,系统可精确定位到楼层,房间和走廊等。
进出门管理
系统可实时判断人员进门或出门的准确时间,记录人员进出门的信息。如设定异常时间或异常人员进、出门的规则,系统一经识别异常行为,将自动记录并报警。
实时区域汇总
可实时显示监控区域的人员分布情况,实时显示人员的位置及状态。显示区域信息,实时更新信息。包括区域历史信息纪录查询。
报警管理功能
超时报警
对指定人员设置,在某些指定区域内停留不得超过指定时间,如果超过指定时间就会报警,可以限制楼宇人员在指定区域的停留时间。
区域禁出禁入报警
针对不同的楼宇内人员,对某些重点区域设置禁入/禁出设置,如果有不相干人员非法进入/进出指定区域则马上报警,提醒相关管理部门采取行动。
访客管理
5.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管理制度 篇五
汇
编
金三角煤矿
目 录 1.金三角煤矿定位系统安全管理制度………………………2 2.金三角煤矿定位系统信息管理反馈制度…………………3 3.干部下井跟班督查制度…………………………………4 4.金三角煤矿员工下井定位系统考勤管理办法……………5 5.金三角煤矿人员定位监测系统管理办法…………………7 6.人员定位监测系统工作制度……………………………12 7.通防科科长岗位责任制…………………………………13 8.人员定位监测系统维修工岗位责任制…………………14 9.调度室微机员岗位责任制………………………………15 10.定位系统监控室管理制度……………………………16 11.监控系统安装管理规定………………………………18 12.定位监控系统设备、线路管理制度…………………19 13.监控室微机员操作规程………………………………21 14.KGE37B型无线编码发射器主要技术指标使用方法及日常维护…………………………………………………………30 15.CFC1信号测录仪主要技术指标使用方法及日常维护…32 16.KDW16A型隔爆兼本质安全型不间断电源技术参数、安装方法及维护方法……………………………………………35 17.本安型环网交换机KJJ31主要技术参数安装及维护方法……………………………………………………………42 18.人员监测系统日常操作………………………………52
金三角煤矿定位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为使我矿定位系统安全高效运转,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1、所有人员必须了解定位系统的功能、使用方法及其运用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2、所有人员入井时必须佩戴定位发射器并且按规定时间上下井。
3、所有人员必须爱护定位发射器,不得随意拆卸敲打,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4、所有人员必须熟悉作业地点的避灾路线,当发生事故时,听从指挥人员安排,撤到安全地区。
5、入井前检查发射器是否正常,发现异常与通防科及时联系。
6、井下作业人员一定要爱护定位系统的光缆及设备。
7、所有人员一定要正确看待定位系统。
金三角煤矿定位系统信息管理反馈制度 为了更好地检验我矿定位系统的成效,及时了解掌握井下职工出勤情况,并对其在井下工作期间进行跟踪管理,提高其在井下的安全生产效率,制定本制度:
一、调度室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每天收集全矿干部职工入井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办公室、安全科。
二、办公室对调度室反馈的信息,要做好登记,并对违犯劳动纪律的人员进行通报罚款,同时将违纪职工违纪情况反馈给其所在区队。
三、安全科要按照调度室反馈的信息不定期的检查职工在井下是否违章,是否违犯煤矿安全规程,有无人为的不安全行为,一经发现要及时处理。
四、调度室要收集设备故障及维修保养情况,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如遇技术、疑难问题和重大问题,可直接向矿有关部门反映。
六、各有关部门必须对定位系统信息管理反馈工作要高度的重视,对涉及本单位职责范围的要抓紧组织落实,同时要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并及时向矿领导反馈工作的进展情况。
干部下井跟班督查制度
为充分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干部下井、跟班管理方面的作用,根据上级和我矿有关规定,特建立干部下井跟班督查制度,具体规定如下:
一、全矿干部入井次数和入井、升井时间均以人员定位系统显示的数据为准;如遇人员定位系统发生故障,无法统计或抽查干部下井及跟班情况时,以调度室提供的数据为准。
二、调度室负责每月1日向办公室提供上月全矿干部的具体入井、升井时间等相关资料。
三、办公室、安检科,定期或不定期对全矿人员跟班、值班情况进行抽查,并做好抽查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报矿主要领导研究处理。
四、干部入井、跟班次数及时间按上级和矿有关规定执行。
金三角煤矿员工下井定位系统考勤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加强劳动纪律,强化下井考勤管理工作,特制定利用下井人员定位系统进行职工下井考勤管理办法。
一、制定下井考勤管理办法意义和作用
提高考勤技术水平,建立完善职工考勤系统,加强考勤监管力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构塑企业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煤矿严格按定额定员组织生产,实现安全管理的客观需要,其主要作用:
1、有利于控制各班超定员组织生产。
2、有利于反映职工下井出勤的真实情况。
3、公开透明,有利于落实职工的按劳取酬原则。
4、有利于克服分配中存在的主观行为。
5、有利于杜绝不下井划井下工现象。
二、井下职工考勤原则
以加强考勤监控为手段,强化劳动纪律;以发挥工资效能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为原则,做到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分配薪酬。
三、设立井下考勤监督机构
考勤监督机构设在办公室,办公室劳资考勤管理员负责对下井人员工作时间进行考核:
1、负责对下井人员出勤工数的统计汇总。
2、负责对下井人员工作时限的认定。
3、负责月末对下井人员定位系统考勤工数与单位点名签到工数的核对。
四、发射信息卡的管理
1、发射信息卡由个人保管,要爱惜发射信息卡,不允许私自拆卸,碰撞,损坏或丢失照价赔偿。
2、通防科负责管理维修井下定位系统和下井员工的发射信息卡。
五、下井考勤时间 采用一天三班制度进行考勤 八点班:8:00~16:00 四点班:16:00~24:00 零点班:24:00~8:00 凡超过上述规定时间读卡、登记考勤,视为晚下井,按违犯劳动纪律处理。
金三角煤矿人员定位监测系统管理办法 一、一般规定
1、凡应安装监测设备的地点,在编制作业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对定位监测分站的安设位置及探头的数量,控制电缆和电源线的敷设及监测区域、需要接入的电源开关等作明确规定,报矿总工程师批准。
2、应安设装置的采掘工作面及其它作业地点,通防科负责监测装置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机电科负责接通分站供电电源和专用开关及线路,在进行连接时,必须有监测维修工在场监护。
3、机电科负责提前接好定位监测分站电源(660V)的专用开关,然后由通防科负责安装定位监测分站电源、分站电源电池、监测探头、敷设电缆等工作。
4、在使用装置前,通防科必须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经48小时通电运行,调试合格后方可下井安装,严禁不合格的仪器下井使用。
5、装置下井安装后要进行运行前各项指标调试,合格后,方可使用,调试不合格,必须立即更换或上井维修。
6、为监控系统服务的专用开关及电缆均由机电科负责日常检修管理,发现停电要及时送电,如果需要停电检修,要制定停电措施报通防科。定位监测分站停电时,机电科必须及时送电。
7、凡属于装置关连的电气设备及线路,均由管辖范围单位的机电维护人员负责安装、拆除及日常管理,在拆除或改线时,必须与通防科联系,与通防科监测维修工共同处理,没有监测维修工在现场,任何人不得擅自拆除监测设备。
8、检修与分站关连的电气设备,需停止分站运行时,必须经矿调度及通防科同意,并制定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检修结束后必须及时通知通防科。
9、若停电检修影响监测系统的必须报停电检修计划,尽量减少随意停电检修中断监测运行的次数。
10、严禁私自移动探头位置;严禁野蛮施工造成探头损坏、线路破皮、短路、断路,造成设备不完好;凡发现破坏探头、扭动传感器螺丝等现象,应及时报矿安全科,按破坏安全生产追查处理,发现上述情况安检科要及时组织追查处理,并按所损坏装置的原价值的2倍罚款。
11、人员定位系统井下各区域的设备和线缆的保护、看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生产地区责任单位负责,以防被盗、随意拆卸、搬迁等,若需移动、搬迁,必须事先通知通防科,经允许后方可进行。若人为损坏,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12、巷道维修必须对传输电缆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不得野蛮施工损坏监测系统,凡发现传输线被人为损坏,严格按破坏安全生产进行追查处理。
13、施工单位要提高监测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爱护监测装置的教育和管理,要充分认识到监测系统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和装备,做到“爱护探头,人人有责”,管好、用好监测装置,确保监测系统可靠运行。
14、人员定位系统监控室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按照内部管理规定精心上岗操作,随时监视井下人员变化情况、设备运行情况,加强各种数据巡查工作,发现长期未上井人员或人员长期处于某一地点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调度值班人员,调度负责落实。发现探头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通防科监测维修工,与维修工共同分析原因,对每一次系统故障报警的时间、地点、原因、所采取措施和处理结果调度室都要详细记录。
15、通防科监测维修工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制,在接到调度室通知后必须及时下井,并且携带备用探头、接线盒、传输线等必备设备,每到一处维修后要及时与调度室值班人员汇报去向。设备故障在8小时内处理,每周至少对该系统巡回检查1次。
16、工作面结束后废弃的巷道的探头、电缆通防科监测维修工要及时回收。调度室操作人员及时对探头位置的变化在监控上进行修改,并详细记录。
17、为保证监测系统的正常维修,供应科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备用设备、零配件和维修工具。到货后,供应科应及时和通防科共同开箱验收,发现品种不符、质量低劣,无法使用,应立即与供货单位联系解决。对暂时不用的监测装置,必须妥善维护保管,防止损坏,并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18、办公室及时向通防科提供每一位职工的调动情况,由通防科与调度室监控室操作人员对数据库进行修改,并做记录,标明修改时间、人员、部门等信息。
19、通防科负责井上下人员定位系统的主机、井下环网交换机、定位监测分站、地面交换机、光缆、通信电缆及编码发射器的维修。
20、机电科负责变电所内环网交换机、定位监测分站、开关等设备的日常看护与停送电工作,未得到通防科允许不得随意停送电。
21、职工下井时必须随身携带发射器,发射器由使用者负责保管,严禁让他人携带,安全科负责监督。
24、携带发射器者如发现发射器不能正常工作(井口考勤室测录仪无法显示发射器编码),应及时到调度室进行登记,禁止私自开盖维修。急需入井的职工可领取备用发射器。
二、罚款
1、探头的日常安装、维护、校正由通防科负责,探头的完好性保护,由设备所在单位负责监护,探头在哪个单位范围内被损坏,造成传输中断,安全科、通防科必须按事故追查,对施工单位按照设备价值的2倍进行处罚,对故意损坏的责任人,开除矿籍不留用,监管单位处以5000元的罚款。
2、非定位系统维修人员严禁随便打开井下定位监测分站、定位器、防爆电源、发射器等设备,一经发现每次罚款500元。
3、职工下井时必须随身携带发射器,发射器由个人负责保管,不携带发射器的不许下井,严禁让他人携带自己的发射器或者携带他人发射器,如发现,对两人各罚款100元,对项目单位各罚款500元,对值班干部罚款100元。
4、施工队必须对传输电缆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监测传输线缆被人为损坏由矿保卫、安全科按破坏安全生产进行追查处理,若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损坏,影响信号传输对直接责任人罚款100元,并对责任单位罚款500元。
人员定位监测系统工作制度
1、人员定位系统调度室需24小时有人员在岗,严格按照内部管理规定精心上岗操作,随时监视井下人员变化情况、设备运行情况,加强各种数据巡查工作,发现长期未上井人员或人员长期处于某一地点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调度值班人员,调度负责落实。发现探头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通防科监测维修工,与维修工共同分析原因,对每一次系统故障报警的时间、地点、原因、所采取措施和处理结果都要详细记录。
2、通防科监测维修工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制,在接到调度室通知后必须及时下井,并且携带备用探头、接线盒、传输线等必备设备,每到一处维修后要及时与监控室值班人员汇报去向。设备故障在8小时内处理,每周至少对该系统巡回检查1次。
3、通防科要加强监测管理,对探头要及时延接探头通信线,加强监测系统每周一次的巡检工作,做到责任到人,包机到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严重影响监测系统稳定运行,信息中断等异常故障,要在每天的生产调度会或早晨碰头会上通报批评。
4、工作面结束后废弃的巷道的探头、电缆通防科监测维修工要及时回收。调度室操作人员及时对探头位置的变化在监控上进行修改,并详细记录。
5、通防科负责井上下人员定位系统的主机、井下环网交换机、定位监测分站、地面交换机、光缆、通信电缆及编码发射器的维修。
通防科科长岗位责任制 1.在矿党政的领导下,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条例的有关规定,主持通防科的日常工作,对通防科的工作全面负责。
2.保证矿人员定位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积极与厂方沟通,使该系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煤矿,充分发挥系统的积极作用,为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3.负责矿内地面和井下通讯线路及通讯工具的安装、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有计划的对矿通讯系统进行增容,加快调度信息化工作平台的搭建工作。
4.负责矿计算机的配置、管理与维护工作。
5.有计划地组织该科室职工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职工严格遵守矿各项规章制度,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6.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努力学习安全和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
7.组织好每月一次的理论业务交流学习工作,定期召开职工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研究、部署、检查通防科工作,经常研究业务知识、理论和政策,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8.积极配合矿各部门的工作,满足各部门搭建信息化科技平台的要求。
9.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基层了解掌握职工生产和学习情况,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认真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矿行政职工的意见、愿望和要求,并配合矿行政帮助解决。
10.坚持原则,不谋私利,热心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11.认真完成矿领导交给的其他临时性工作任务。
人员定位监测系统维修工岗位责任制 1.负责矿人员定位监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
2.掌握设备的构造、性能、技术特征、工作原理、供电线路,会操作,会保养维护和排除一般故障。
3.熟悉系统交换机、防爆电源、光缆、通信电缆、定位分站、定位器等设备的具体位置,所监测区域。
4.坚持每周一次的设备及线路的巡检工作。
5.系统发生故障时,分析故障原因,带齐备件,迅速赶赴故障现场,及时处理。
6.适时制定材料计划,使备件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
7.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与业务水平,不断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适应新设备的技术要求,在工作中勇于创新。
8.坚持每月一次的理论业务交流、学习,与同事之间经常交流经验,攻克难题,共同进步。
调度室监控员岗位责任制
1. 工作中必须时刻观察监控系统机运行情况,随时监视井下人员变化情况、设备运行情况,加强各种数据巡查工作。
2. 工作期间不得在机房会客和办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凡私自离开工作岗位20分钟按脱岗处理。
3. 严禁非工作人员操作机器和存取文件。
4. 保持室内安静卫生,不得随意打开窗户和在机房吃东西。5. 合理使用和调节空调,使室内温度保持在10~30度之间。6. 经常检查不间断电源、空调、计算机及其外设等是否运行正常,发现异常及时关机,并汇报有关人员。
7. 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定位系统监控室管理制度
1. 定位系统主机、备机应不间断工作于监测状态,未经批准,不得随意退出监测系统和停机,违者罚款20元。
2. 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应采取分合闸的办法找出短路线路并停止运行。然后将其它线路投入运行,并及时汇报填写记录。
3. 时刻观察监控系统机运行情况,随时监视井下人员变化情况、设备运行情况,加强各种数据巡查工作。发现探头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通防科监测维修工,与维修工共同分析原因,对每一次系统故障报警的时间、地点、原因、所采取措施和处理结果都要详细记录。
4. 上岗其间不得脱岗;不准在机房会客,办与工作无关事情,无关人员严禁进入机房,严格登记制度。
5. 保持室内卫生干净,每日对自已的卫生区打扫一次。
6. 积极配合其他管理部门所需要查询的各项数据,必须耐心认真,态度和气。
7. 努力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熟悉掌握监测系统操作。
8. 机房内不得存放与工作无关物品,应树立文明窗口形象。9. 上岗时必须在微机前椅子就位,密切关注微机显示屏,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10. 严禁班中睡岗、脱岗、串岗、早退,发现一次罚款50元。11. 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详细交清本班定位系统运行情况和存在的故障,以及各种记录情况。
监控系统安装管理规定
1、凡应安装监测设备的地点,在编制作业规程或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对定位监测分站的安设位置及探头的数量及位置,控制电缆和电源线的敷设及监测区域、需要接入的电源开关等作明确规定,报矿总工程师批准。
2、应安设装置的采掘工作面及其它作业地点,通防科负责监测装置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机电科负责接通分站供电电源和专用开关及线路,在进行连接时,必须有通防科监测维修工在场监护。
3、机电科负责提前接好定位监测分站电源(660V)的专用开关,然后由通防科负责安装定位监测分站电源、分站电源电池、监测探头、敷设电缆等工作,安装调试正常后交给设备所在单位,设备所在单位负责整理线路、设备及线路的看管及保护等工作,通防科负责日常检查、故障处理、传输线延接等。
4、在使用装置前,通防科必须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经48小时通电运行,调试合格后方可下井安装,严禁不合格的仪器下井使用。
5、装置下井安装后要进行运行前各项指标调试,合格后,方可使用,调试不合格,必须立即更换或上井维修。
定位监控系统设备、线路管理制度
1、为监控系统服务的专用开关及电缆均由机电科负责日常检修管理,发现停电要及时送电,如果需要停电检修,要制定停电措施报通防科。定位监测分站停电时,设备所在单位必须及时送电。
2、凡属与装置关连的电气设备及线路,均由机电科维护人员负责安装、拆除及日常管理,在拆除或改线时,必须与通防科联系,与通防科监测维修工共同处理,没有监测维修工在现场,任何人不得擅自拆除监测设备。
3、严禁私自移动探头位置;严禁野蛮施工造成探头损坏、线路破皮、短路、断路,造成设备不完好;凡发现破坏探头、扭动传感器螺丝等现象,应及时报矿安全科,按破坏安全生产追查处理,发现上述情况安全科要及时组织追查处理,并按所损坏装置的原价值的2倍罚款。
4、人员定位系统井下各区域的设备和线缆的保护、看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生产地区责任单位负责,以防被盗、随意拆卸、搬迁等,若需移动、搬迁,必须事先通知通防科,经允许后方可进行。若人为损坏,必须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5、巷道维修必须对传输电缆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不得野蛮施工损坏监测系统,凡发现传输线被人为损坏,严格按破坏安全生产进行追查处理。
6、施工单位要提高监测系统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爱护监测装置的教育和管理,要充分认识到监测系统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和装备,做到“爱护探头,人人有责”,管好、用好监测装置,确保监测系统可靠运行。
7、工作面结束后废弃的巷道的探头、电缆通防科监测维修工要及时回收。调度室操作人员及时对探头位置的变化在监控主机上进行修改,并详细记录。
8、为保证监测系统的正常维修,供应科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备用设备、零配件和维修工具。到货后,供应科应及时会同通防科共同开箱验收,发现品种不符、质量低劣,无法使用,应立即与供货单位联系解决。对暂时不用的监测装置,必须妥善维护保管,防止损坏,并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9、探头的日常安装、维护、校正由通防科负责,探头的完好性保护,由设备所在单位负责监护,探头在哪个单位范围内被损坏,造成传输中断,安全科、通防科必须按事故追查,对施工单位按照设备价值的2倍进行处罚,对故意损坏的责任人,开除矿籍不留用,监管单位处以5000元的罚款。
10、职工下井时必须随身携带发射器,发射器由个人负责保管,不携带发射器的不许下井,严禁让他人携带自己的发射器或者携带他人发射器,如发现,对两人各罚款100元,对项目单位各罚款500元,对值班干部罚款100元。
11、施工队必须对传输电缆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监测传输线缆被人为损坏由矿保卫、安全科按破坏安全生产进行追查处理,若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损坏,影响信号传输对直接责任人罚款100元,并对责任单位罚款500元
调度室微机员操作规程
一、上机前的准备工作
1、进入机房要穿洁净的工作服,不得将有磁性和带静电得材料、绒线和有灰尘等物品带进机房。
2、必须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填报签名制度。交接班内容包括:设备运行情况和故障处理结果;计算机的数据库资料。
二、上机操作
1、操作值班人员必须熟悉监测微机的供电、稳压系统情况,注意供电电压不准超过规定范围(160—250V)。
2、一旦因故发生中断死机,首先检查备用机是否应急启动,如果备用机投入运行,及检查故障机的电源供电情况,确认电源正常后,依次送电,显示器-主机,复位后,启动运行KJ69J监测监控程序。
3、本系统不设自动打印设置,打印机一般要处于停电状态,以减少UPS电耗,打印前打印机再启动送电。
4、随时监视井下人员变化情况、设备运行情况,加强各种数据巡查工作。发现探头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通防科监测维修工,与维修工共同分析原因,对每一次系统故障报警的时间、地点、原因、所采取措施和处理结果都要详细记录。
5、工作面结束后废弃的巷道的探头、电缆通防科监测维修工回收后。调度室操作人员在回收后当班对探头位置的变化在监控机上进行修改,并详细记录移动的探头号、探头的初始位置及移动后的位置。井下巷道发生变化后,对监控机定位系统底图进行修改,并做出记录,标明修改时间及位置,修改结束后将数据导入备用机。
6、办公室向通防科提供职工的调动情况后,通防科与调度室操作人员对数据库进行修改,并做记录,标明修改时间、人员、部门等信息,修改后对备用机进行数据的导入操作,并通知考勤室人员将数据导入考勤室终端。
6.人员定位系统讲稿 篇六
为了推进“六大系统”建设,认真落实“淮矿生[2012]73号《关于印发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矿井安全管理自动化水平,及时掌握井下人员活动情况,确保矿井人员跟踪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统日常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并结合本矿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管理机构
人员定位系统由桃园煤矿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桃园煤矿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桃煤安信„2012‟16号”文件规定)。
二、职责分工
1、通讯计算机科为人员定位系统职能管理部门,负责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管理、维护及系统故障的处理,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2、通风区(监控队)协助井下分站的信号接入及环网硬件平台的维护与维修。
3、保运一区(灯房)负责标识卡的安装、更换、检查与维护;负责标识卡电池的更换;负责人、卡信息登记与编辑。
4、调度所负责不间断监测人员定位系统的运行状况,掌握入井人数情况及管、技人员带班入井情况。
5、工资科负责人员定位系统中入井人员考勤业务管理,负责员工信息的及时更新。随时查阅人员入井情况,并以系统记录为依据对 1
人员入井及出勤报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所有报表、记录信息的提取和保存、以及其它相关信息的处理。
6、安设在各单位责任区内的人员定位系统硬件设备及线路实行属地管理,由各单位负责看管和维护。
①、副井、新副井、北部井下口、井下大巷及各车场的读卡器由运输区负责看管。
②、采煤工作面机、风巷及所属质量标准化管理区域中的读卡器及线路由各采煤区负责看管。
③、设臵在各掘进头及所属质量标准化管理区域中的定位分站、读卡器及线路由各掘进区负责看管。
④、设臵在主井上下口、灯房出口处的读卡器和检卡屏由保运一区看管,井口等候室显示屏由安监处负责看管。
三、系统设备安装与移交
1、人员定位系统读卡器应安设在所有人员出入的井口和人员集中且必须经过的巷道口处,安装地点要求:巷道支护完整,顶板不易垮落、无淋水现象。
2、两台读卡器之间距离不得小于200米,要做到两台读卡器有效识别区不能重叠。
3、安装在井下巷道分叉口附近的读卡器,安装地点离巷道分叉口处距离不得小于100米。
4、系统主机、服务器安装在矿监控中心机房,显示终端分别设在矿调度所、工资科,检卡主机设在保运一区(灯房)。
5、通讯计算机科信息化队负责人员定位系统设备的安装(拆除与挪移)、调试,负责井口等候大厅管理牌板的设臵及井下分站、读卡器、监控中心机房服务器等的日常维护检修工作;通风区(监控队)在系统安装过程中,协助井下分站的信号接入;保运一区(灯房)人员负责标识卡的安装、巡检与维护,负责标识卡电池的更新,负责故障卡的更换和人、卡信息登记与处理;其它相关单位,在其属地安装人员定位系统时要提供必要的协助。
6、系统安装验收后,由调度所牵头,会同安监处、通讯计算机科和其它相关单位,将相关设施(人员定位分站、读卡器和线路)移交属地管理。
四、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
1、调度所调度员必须熟悉井上、下定位监控设备布臵情况,每天对定位考勤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监控,有异常情况必须积极组织处理并及时汇报矿值班人员。
2、责任单位要加强人员跟踪定位系统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按规定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分站、读卡器、标识卡灵敏可靠。人员定位系统主、辅机必须专用,严禁兼作它用。人员定位系统发生故障时,调度所调度员必须立即通知通讯计算机科维护人员进行处理,系统故障处理不得超过2小时。
3、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按规定佩带人员定位标识卡,所有入井人员实行“一人一卡”制,不能换用或混用。
4、标识卡办理程序:新增人员由保运一区(灯房)按照工资科(或
组织部)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安装确认;内部单位变动人员,个人持调令到保运一区(灯房)申报,由保运一区(灯房)将人员变动信息进行重新编辑处理;外调或离退休职工到保运一区(灯房)办理退卡手续。
5、外委及来宾标识卡管理:保运一区(灯房)必须保留一定量的标识卡备来宾和外委施工队伍使用。来宾卡放灯房和来宾灯、入井自救器等统一管理。外委人员入井前由责任单位负责到保运一区(灯房)登记办理入井人员定位标识卡,每卡交100元押金,施工结束后统一交卡退押金。外委及来宾卡信息要注明“外委”和“来宾”。
6、标识卡的更换:卡在使用过程因损坏需要更换时,必须持本人入井证和矿灯一起到标识卡维修点(矿灯房值班室)申请,保运一区(灯房)对坏卡进行鉴定,如是自然损坏的,保运一区(灯房)负责给予免费更换;对非自然损坏的,将根据奖罚办法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理。换卡后,保运一区(灯房)负责对换卡人的相关信息进行编辑更新,同时收回坏卡并妥善保存备查。
五、检查与奖罚
1、为了严格制度,安监处要联合纪委、组织部、工资科等单位人员不定期对矿灯和标识卡进行检查,每周至少一次,如发现矿灯上无标识卡或一人携多卡(携带别人标识卡)下井的,一经发现,将给予相关责任人(带卡的和被带卡的)留用察看处分。
2、因看管不力或人为破坏致使硬件设施损坏的,由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赔偿:分站15000元/处、读卡器9000元/个、传输线路1000
元/处。罚款由单位负责人承担20%,责任人承担80%,找不到责任人的由责任单位承担。对破坏硬件设备者,一经查实,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责任人留用察看二年或解除劳动合同处分。
3、人员定位标识卡在矿灯绳上,如果因外力撞击、进水、拆除等人为破坏导致无法定位、考勤,责任要由自己承担外,还要对使用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罚使用单位负责人200元,责任人500元。严禁无故使用报警功能,对无故按响报警人员罚责任人500元。
4、保运一区(灯房)必须保证人、矿灯号和标识卡号的一一对应。出现换灯、调架及安装、更换、撤除标识卡的情况,必须及时记录备案,并作相应的数据调整。对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履行职责的工作人员,将处以50元/次的罚款。对坏卡的鉴定要认真,如在坏卡的鉴定和更换过程中出现舞弊行为,相关费用将由保运一区(灯房)相关责任人员承担。
5、工资科要严格按照系统提供的数据对井下职工考勤,作为支付职工工资与井下津贴的依据,违规一人次罚单位负责人100元,责任人200元,对出入井时间较短或超时过长等特殊情况要及时统计分析,并上报矿领导。
6、责任单位与责任人要严格执行本办法,确保系统正常运行。若系统运行良好,对于兼职作业人员可以按照集团公司文件规定提高岗位系数,相关责任人按月度给予每人200元奖励。
六、本办法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附件:
1、人员定位系统安装移交制度
2、人员定位系统岗位责任制
3、人员定位系统奖罚办法
4、人员定位系统维护保养制
5、人员定位系统业务联保制
6、人员定位系统值班及交接班制度
7、人员定位系统设备领取登记制
7.人员定位系统讲稿 篇七
1 Zigbee技术
ZigBee是一种新兴的无线网络技术, 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Zigbee无线网络系统配置主动式射频卡, 能主动发送数据给读写器, 系统由可多到65000个无线数传模块组成, 每一个模块可相当于一个基站, 在整个系统范围内, 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通信。因此, 每个网络节点间的通信距离经扩展后可以实现几百米, 甚至几公里。
在节能省电方面, 一个模块使用两节普通五号电池可支持长达12个月的时间;在高可靠性方面, 采用碰撞避免机制, 避免了发送数据时的竞争和冲突;从响应时间上, 从睡眠转入工作状态约15ms, 节点连接网络约30ms;在保密性方面, 采用通用的AES-128加密算法, 且具备64位出厂编号。
2 利用Zigbee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经过实地观测, 在井下作业的各个工区通道内安置若干个信号发生器, 即Zigbee网络系统的各个节点, 再根据数据检测分站的情况完成网络布线, 与地面上位机控制系统联网。当配备安装了信号感应器的井下工作人员在各个通道内工作时, 被安置在各处的信号发生器感应到, 三个以上信号发生器通过测将获取信息传到控制中心的计算机上, 根据具体的定位算法即可计算出具体位置, 并在上位机系统的控制界面中显示出来。系统将井下各工作面的监测情况显示出来之后, 既可方面监测, 预防事故发生, 也可在发生事故时, 准确了解事故地点人员被困情况, 准确高效的开展组织营救工作。
关于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框图见图1, 系统由监控主站即上位机主控制系统, 网络传输接口, 有线主传输通道, 数据检测分站, 人员、车辆及设备即各个无线节点编码发射器等组成。
(1) 监控主站:
监控主站作为系统上位机一般由高性能的计算机运行专用软件构成, 主要负责实时显示, 供管理者及时查询井下情况。
(2) 网络传输接口:
其作用为将光缆信号、有线网络信号、无线网络信号进行转换。
(3) 有线主传输通道:
主传输通道由光缆组成。
(4) 数据检测分站:
每个检测分站可以连接两个射频天线, 形成两个检测点。当井下作业人员配置的信号收发器被检测到时, 检测分站读取智能卡内的信息, 储存并即时传递到监控主站。
3 协议栈结构
协议采用IEEE802.15.4, IEEE802.15.4规范是一种经济、高效、低数据速率 (<250kbps) 、工作在2.4GHz和868/928MHz的无线技术。完整的ZigBee协议套件由高层应用规范、应用会聚层、网络层、以及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组成。协议栈结构如图2所示。
(1) 物理层:
物理层采用DSSS (DirectSequenceSpreadSpectrum, 直接序列扩频) 技术, 可提供27个信道用于数据收发。其主要功能包括:激活和休眠射频收发器, 信道能量检测, 信道接收数据包的链路质量指示, 空闲信道评估, 收发数据。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又分为媒质接入层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层LLC。MAC子层使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帧传输;而LLC子层在MAC子层的基础上, 给设备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
4 硬件设计
(1) 数据检测分站:
数据处理模块、传感器模块、电源管理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四部分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微型节点。其中, 数据处理模块负责控制整个节点的处理操作、路由协议、同步定位、功耗管理以及任务管理等;传感器模块负责采集监视区域的信息并完成数据转换, 采集的信息可以包含瓦斯浓度、温度、湿度、光强度和大气压力等;电源管理模块选通所用到的传感器;数据通信模块负责与其他节点进行无线通信, 交换控制消息和收发采集数据。
(2) 无线收发芯片选择:
①频段:IEEE802.14.5定义了两种工作频率。一般来讲, 只能选择工作在2.4GHz频段的器件。②调制方式:目前广泛应用的包括FSK和OQPSK两种。其中FSK具有设备简单、调制和解调方便等优点, 并且具有较好的抗多径时延性能。③睡眠唤醒时间以及睡眠电流都是必须考虑的指标。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适合在国内使用的射频芯片是工作在2.4GHz频段的CC2420和CC2430。
(3) 处理器的选择:
处理器作为传感器节点的核心, 经过比较本系统选择AVR Mega128和作为处理器, CC2420作为无线收发芯片传输模块。
(4) 节点参考设计原理图:
传感器节点参考设计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通过Mega128和CC2420可以有效实现物理层协议。其中射频接口电路、处理器接口电路和上层应用接口电路是电路设计主要包括的三个部分。射频接口主要是CC2420芯片射频引脚与天线之间的电路。CC2420的射频信号采用差分方式, 其最佳差分负载是115+j180Ω, 阻抗匹配电路需要根据这一数值进行调整。巴伦电路由成本低廉的电感和电容构成, 包括电感L1、L2、L3和电容C3、C4、C5、C6。其中电感L1、L2还为芯片内部的低噪声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提供直流偏置。
5 定位算法
目前常用的定位算法可分为, TOA (time of arrival) :到达时间测距法;TDOA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到达时间差定位方法;AOA (angle of arrival) :到达角度定位方法。一般情况下选用TOA, 即通过到达时间测算距离, 通过距离完成定位。
在已知发射功率, 在接收处测量接收功率, 再根据理论或经验预估信号功率损耗模型即可估算出发射点与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如下:
undefined (5.1)
其中Pt为发射功率, Pr (d) 为接收功率, Gt与Gr分别是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增益, d是距离, L是系统损耗因子, λ是波长。由公式可知通过功率强度与衰减损耗预估, 即可计算发射点与接收点的距离。而在三维空间中, 通过三个锚节点分别测算与一个未知节点的距离即可准确定位该未知节点。然而式 (5.1) 只是电磁波在空间中传输理想模型的体现, 实际情况中不同介质、电磁波反射折射、多径传播等许多因素会影响传播损耗, 因此误差的主要来源即实际工作环境所造成的传播模型的负责性。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多个锚节点同时测距, 求取未知节点的平均空间坐标;二是通过各种几何关系, 运用距离、角度等手段测算未知节点位置;三是反复测算, 不断修正传播模型, 使损耗、增益变化情况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6 结语
利用Zigbee技术设计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能及时掌握井下工人人员、设备的具体工作情况, 确定井下工作状况与位置信息, 在排除事故隐患、事故预防预警、人员管理等方面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在事故发生, 抢险救援的过程中能实现对被困人员最有效、有针对性的救助, 尽量降低人员伤亡, 减少损失。然而由于地下作业情况负责, 实际工作环境对电磁波信号传播影响干扰很大, 如何实现精度定位, 保障信号传输的畅通仍然是需要进一步解决完善的方面。
参考文献
[1]任丰原, 黄海宁, 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 2003, (2) .
[2]武卫东, 王光兴.煤矿瓦斯监测与语音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体系结构[J].煤炭学报, 2006, (4) .
8.人员定位系统讲稿 篇八
关键词:ZigBee技术定位跟踪移动目标
在煤矿系统中,矿井危险事故时有发生。只有获得受困工人准确的位置信息,抢救工作才能保证及时而又避免误伤。因此,设计安装一套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跟踪系统,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方案的比较与选取
表1所示为四种无线通信方式的性能参数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ZigBee技术的优势是成本低、功耗小,而针对于煤炭行业资金不足、煤矿井下巷道曲折多变、风门众多、电源供电控制严格的特点非常适合应用Zig-Bee技术。虽然ZigBee技术的数据传输率不高,但足以满足定位系统的传输速度要求。
本方案选用2.4GHz频段的全球通用的ZigBee技术,采用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方案实现井下人员定位。在定位算法方面,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RSSI(接收讯号强度指标)算法,实现矿工的精确定位。
2定位跟踪系统的组成
定位跟踪系统主要由井上和井下2部分组成。井上部分包括大屏幕、计算机网络、485或光纤传输介质等。井下部分采用以太网技术,按照网络拓扑结构进行模块设置,每个网络模块由一个无线定位网络和若干个移动目标节点组成,定位网络节点简称FFD,移动目标节点简称RFD。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ZigBee无线定位网络组成ZigBee无线定位网络的有网关、参考和定位节点三个部分,网关节点完成有线与无线信号的切换,参考节点为移动目标节点提供参考坐标与信号强度信息,网关和参考节点均以cc2430芯片为核心。移动目标节点以cc2431芯片为核心。
针对现场环境要求,沿巷道每隔45~180m,或者工作面高度降低45m时,在巷道合适位置(如巷道两侧顶部)设置参考节点,合理布局定位节点,安置完成的网络模块会自动形成一个ZigBee无线定位通信网络。每个节点模块的标识地址都是唯一的。为保证ZigBee网络的可靠通信,网络模块布局要保证每个模块可以保持与两个以上的模块实时通信。
2.2移动目标节点将基于ZigBee并具有身份识别功能的无线模块制作成一个便携式装置,并置于井下作业人员的头盔式安全帽内,完成无线收发功能。为了节省电力,利用IEEE802.15.4无线传输技术对模块的休眠、唤醒过程合理地控制,模块自身也只是每隔10~30s向邻近的定位网络节点发射身份地址码信号。每个下井的作业人员,都随身佩戴这样一个标志唯一身份地址的装置,其位置参数的获得来自于利用无线信号的强弱与定位节点的距离对照换算,理论上定位精度很高,可以达到2.5m。
3定位过程
cc2431模块自带了一个用于定位的引擎硬件,该引擎是在节点层面根据网络中的已知定位节点所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强度值(RSSI)采用分布式算法对移动目标节点的位置完成估算。其计算原理是:由于通过预先实际环境的测量获得了信号强度与距离的函数关系,因此依据信号的强度,定位引擎可以通过已知的定位节点来确定与正在进行通信的移动目标节点之间的距离。只要利用两个定位节点来计算所获得的此目标节点的信号强度值,该移动目标的具体位置就可以确定。
4结语
通过比较B1ueTeeth、Wi-Fi、ZigBee、UWB这四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具体特点,选取了基于ZigBee技术设计的头盔式煤矿井下人员无线定位跟踪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系统的设计进行了重点阐述,详细说明了无线定位跟踪的实现流程,该设计方案中无线定位跟踪系统非常适合于煤矿的井下人员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志中.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S1.
[2]郭秀才,滕以金,窦美玲.井下人员定位跟踪检测系统的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36(5).
[3]谢晓佳,程丽君,王勇.基于zigbee网络平台的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J].煤炭学报,2007,32(8).
作者简介:
9.人员定位系统讲稿 篇九
具有逃生辅助决策功能的人员定位系统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矿井事故不断的发生,为了使管理人员、决策人员及时的.做出应急预案,保障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文章提出了井下逃生辅助决策功能的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案.作 者:赵磊 作者单位:辽宁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期 刊:科园月刊 Journal:KEYUAN MONTHLY PUBLI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X9 关键词:井下逃生 辅助决策 人员定位10.人员定位系统讲稿 篇十
(七)安全监控布置图和断电控制图、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图。(八)压风、排水、防尘、防火注浆、抽采瓦斯等管路系统图。(九)井下通信系统图。
(十)井上、下配电系统图和井下电气设备布置图。(十一)井下避灾路线图。
第一百六十条 严禁主要通风机房兼作他用。主要通风机房内必须安装水柱计(压力表)、电流表、电压表、轴承温度计等仪表,还必须有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并有反风操作系统图、司机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主要通风机的运转应当由专职司机负责,司机应当每小时将通风机运转情况记入运转记录簿内;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实现主要通风机集中监控、图像监视的主要通风机房可不设专职司机,但必须实行巡检制度。
第一百八十四条 抽采瓦斯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一)抽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采空区瓦斯时,抽采管路应当安设一氧化碳、甲烷、温度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监控。发现有自然发火征兆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
第四百三十九条 采区变电所应当设专人值班。无人值班的变电所必须关门加锁,并有巡检人员巡回检查。
实现地面集中监控并有图像监视的变电所可以不设专人值班,硐室必须关门加锁,并有巡检人员巡回检查。
第四百三十八条 对井下各水平中央变(配)电所和采(盘)区变(配)电所、主排水泵房和下山开采的采区排水泵房供电线路,不得少于两回路。当任一回路停止供电时,其余回路应当承担全部用电负荷。向局部通风机供电的井下变(配)电所应当采用分列运行方式。
主要通风机、提升人员的提升机、抽采瓦斯泵、地面安全监控中心等主要设备房,应当各有两回路直接由变(配)电所馈出的供电线路;受条件限制时,其中的一回路可引自上述设备房的配电装置。
向突出矿井自救系统供风的压风机、井下移动瓦斯抽采泵应当各有两回路直接由变(配)电所馈出的供电线路。
本条上述供电线路应当来自各自的变压器或者母线段,线路上不应分接任何负荷。
本条上述设备的控制回路和辅助设备,必须有与主要设备同等可靠的备用电源。
向采区供电的同一电源线路上,串接的采区变电所数量不得超过3个。
第六百七十三条 矿井必须根据险情或者事故情况下矿工避险的实际需要,建立井下紧急撤离和避险设施,并与监测监控、人员位置监测、通信联络等系统结合,构成井下安全避险系统。
安全避险系统应当随采掘工作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每年由矿总工程师组织开展有效性评估。
第三百九十二条 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严禁非防爆、不完好无轨胶轮车下井运行。(二)驾驶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三)建立无轨胶轮车入井运行和检查制度。
(四)设置工作制动、紧急制动和停车制动,工作制动必须采用湿式制动器。(五)必须设置车前照明灯和尾部红色信号灯,配备灭火器和警示牌。
(六)运行中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送人员必须使用专用人车,严禁超员;2行速度,运人时不超过25km/h,运送物料时不超过40km/h;3向行驶车辆必须保持不小于50m 的安全运行距离;4禁车辆空挡滑行;5当设置随车通信系统或者车辆位置监测系统;6禁进入专用回风巷和微风、无风区域。
(七)巷道路面、坡度、质量,应当满足车辆安全运行要求。(八)巷道和路面应当设置行车标识和交通管控信号。(九)长坡段巷道内必须采取车辆失速安全措施。
(十)巷道转弯处应当设置防撞装置。人员躲避硐室、车辆躲避硐室附近应当设置标识。
(十一)井下行驶特殊车辆或者运送超长、超宽物料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第一百八十条 矿井必须建立甲烷、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检查制度,并遵守下列规定:(一)矿长、矿总工程师、爆破工、采掘区队长、通风区队长、工程技术人员、班长、流动电钳工等下井时,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瓦斯检查工必须携带便携式光学甲烷检测仪和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安全监测工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二)所有采掘工作面、硐室、使用中的机电设备的设置地点、有人员作业的地点都应当纳入检查范围。
(三)采掘工作面的甲烷浓度检查次数如下: 1瓦斯矿井,每班至少2次;2瓦斯矿井,每班至少3次;3出煤层、有瓦斯喷出危险或者瓦斯涌出较大、变化异常的采掘工作面,必须有专人经常检查。
(四)采掘工作面二氧化碳浓度应当每班至少检查2次;有煤(岩)与二氧化碳突出危险或者二氧化碳涌出量较大、变化异常的采掘工作面,必须有专人经常检查二氧化碳浓度。对于未进行作业的采掘工作面,可能涌出或者积聚甲烷、二氧化碳的硐室和巷道,应当每班至少检查1次甲烷、二氧化碳浓度。
(五)瓦斯检查工必须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和请示报告制度,并认真填写瓦斯检查班报。每次检查结果必须记入瓦斯检查班报手册和检查地点的记录牌上,并通知现场工作人员。甲烷浓度超过本规程规定时,瓦斯检查工有权责令现场人员停止工作,并撤到安全地点。
第十一章 监控与通信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四百八十七条 所有矿井必须装备安全监控系统、人员位置监测系统、有线调度通信系统。
第四百八十八条 编制采区设计、采掘作业规程时,必须对安全监控、人员位置监测、有线调度通信设备的种类、数量和位置,信号、通信、电源线缆的敷设,安全监控系统的断电区域等做出明确规定,绘制安全监控布置图和断电控制图、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图、井下通信系统图,并及时更新。
每3个月对安全监控、人员位置监测等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数据介质保存时间应当不少于2年。图纸、技术资料的保存时间应当不少于2年。录音应当保存3个月以上。
第四百八十九条 矿用有线调度通信电缆必须专用。严禁安全监控系统与图像监视系统共用同一芯光纤。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主干线缆应当分设两条,从不同的井筒或者一个井筒保持一定间距的不同位置进入井下。
设备应当满足电磁兼容要求。系统必须具有防雷电保护,入井线缆的入井口处必须具有防雷措施。
系统必须连续运行。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应当能保持系统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2h。
监控网络应当通过网络安全设备与其他网络互通互联。安全监控和人员位置监测系统主机及联网主机应当双机热备份,连续运行。当工作主机发生故障时,备份主机应当在5min内自动投入工作。
当系统显示井下某一区域瓦斯超限并有可能波及其他区域时,矿井有关人员应当按瓦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切断瓦斯可能波及区域的电源。
安全监控和人员位置监测系统显示和控制终端、有线调度通信系统调度台必须设置在矿调度室,全面反映监控信息。
矿调度室必须24h有监控人员值班。
第二节 安全监控
第四百九十条 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具有故障闭锁功能。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未投入正常运行或者故障时,必须切断该监控设备所监控区域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并闭锁;当与闭锁控制有关的设备工作正常并稳定运行后,自动解锁。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备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功能。当主机或者系统线缆发生故障时,必须保证实现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的全部功能。系统必须具有断电、馈电状态监测和报警功能。
第四百九十一条 安全监控设备的供电电源必须取自被控开关的电源侧或者专用电源,严禁接在被控开关的负荷侧。
安装断电控制系统时,必须根据断电范围提供断电条件,并接通井下电源及控制线。
改接或者拆除与安全监控设备关联的电气设备、电源线和控制线时,必须与安全监控管理部门共同处理。检修与安全监控设备关联的电气设备,需要监控设备停止运行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并报矿总工程师审批。
第四百九十二条 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定期调校、测试,每月至少1次。采用载体催化元件的甲烷传感器必须使用校准气样和空气气样在设备设置地点调校,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在仪器维修室调校,每15天至少1次。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功能每15天至少测试1次。可能造成局部通风机停电的,每半年测试1次。
安全监控设备发生故障时,必须及时处理,在故障处理期间必须采用人工监测等安全措施,并填写故障记录。第四百九十三条 必须每天检查安全监控设备及线缆是否正常,使用便携式光学甲烷检测仪或者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与甲烷传感器进行对照,并将记录和检查结果报矿值班员;当两者读数差大于允许误差时,应当以读数较大者为依据,采取安全措施并在8h内对2种设备调校完毕。
第四百九十四条 矿调度室值班人员应当监视监控信息,填写运行日志,打印安全监控日报表,并报矿总工程师和矿长审阅。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等信息时,应当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并立即向值班矿领导汇报;处理过程和结果应当记录备案。
第四百九十五条 安全监控系统必须具备实时上传监控数据的功能。
第四百九十六条 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的调校、维护及收发必须由专职人员负责,不符合要求的严禁发放使用。
第四百九十七条 配制甲烷校准气样的装备和方法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选用纯度不低于99.9%的甲烷标准气体作原料气。配制好的甲烷校准气体不确定度应当小于5%。
第四百九十八条 甲烷传感器(便携仪)的设置地点,报警、断电、复电浓度和断电范围必须符合表18的要求。
第四百九十九条 井下下列地点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一)采煤工作面及其回风巷和回风隅角,高瓦斯和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回风巷长度大于1000m 时回风巷中部。
(二)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的岩巷掘进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高瓦斯和突出矿井的掘进巷道长度大于1000m 时掘进巷道中部。
(三)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进风巷。
(四)采用串联通风时,被串采煤工作面的进风巷;被串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前。
(五)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巷、总回风巷。(六)使用架线电机车的主要运输巷道内装煤点处。(七)煤仓上方、封闭的带式输送机地面走廊。(八)地面瓦斯抽采泵房内。
(九)井下临时瓦斯抽采泵站下风侧栅栏外。(十)瓦斯抽采泵输入、输出管路中。
第五百条 突出矿井在下列地点设置的传感器必须是全量程或者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一)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
(二)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的岩巷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三)采区回风巷。(四)总回风巷。
第四百九十九条 井下下列地点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一)采煤工作面及其回风巷和回风隅角,高瓦斯和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回风巷长度大于1000m 时回风巷中部。
(二)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的岩巷掘进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高瓦斯和突出矿井的掘进巷道长度大于1000m 时掘进巷道中部。(三)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进风巷。
(四)采用串联通风时,被串采煤工作面的进风巷;被串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前。
(五)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巷、总回风巷。(六)使用架线电机车的主要运输巷道内装煤点处。(七)煤仓上方、封闭的带式输送机地面走廊。(八)地面瓦斯抽采泵房内。
(九)井下临时瓦斯抽采泵站下风侧栅栏外。(十)瓦斯抽采泵输入、输出管路中。
第五百条 突出矿井在下列地点设置的传感器必须是全量程或者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一)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
(二)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的岩巷掘进工作面回风流中。(三)采区回风巷。(四)总回风巷。
第五百零一条 井下下列设备必须设置甲烷断电仪或者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一)采煤机、掘进机、掘锚一体机、连续采煤机。(二)梭车、锚杆钻车。
(三)采用防爆蓄电池或者防爆柴油机为动力装置的运输设备。(四)其他需要安装的移动设备。
第五百零二条 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进风巷、掘进工作面进风的分风口必须设置风向传感器。当发生风流逆转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和掘进巷道回风流中必须设置风速传感器。当风速低于或者超过本规程的规定值时,应当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第五百零三条 每一个采区、一翼回风巷及总回风巷的测风站应当设置风速传感器,主要通风机的风硐应当设置压力传感器;瓦斯抽采泵站的抽采泵吸入管路中应当设置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利用瓦斯时,还应当在输出管路中设置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使用防爆柴油动力装置的矿井及开采容易自燃、自燃煤层的矿井,应当设置一氧化碳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应当设置设备开停传感器。主要风门应当设置风门开关传感器,当两道风门同时打开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甲烷电闭锁和风电闭锁的被控开关的负荷侧必须设置馈电状态传感器。
第三节 人员位置监测
第五百零四条 下井人员必须携带标识卡。各个人员出入井口、重点区域出入口、限制区域等地点应当设置读卡分站。
第五百零五条 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应当具备检测标识卡是否正常和唯一性的功能。
第五百零六条 矿调度室值班员应当监视人员位置等信息,填写运行日志。
第四节 通信与图像监视
第五百零七条 以下地点必须设有直通矿调度室的有线调度电话:矿井地面变电所、地面主要通风机房、主副井提升机房、压风机房、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上下山绞车房、水泵房、带式输送机集中控制硐室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附近、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突出矿井井下爆破起爆点、采区和水平最高点、避难硐室、瓦斯抽采泵房、爆炸物品库等。有线调度通信系统应当具有选呼、急呼、全呼、强插、强拆、监听、录音等功能。有线调度通信系统的调度电话至调度交换机(含安全栅)必须采用矿用通信电缆直接连接,严禁利用大地作回路。严禁调度电话由井下就地供电,或者经有源中继器接调度交换机。调度电话至调度交换机的无中继器通信距离应当不小于10km。第五百零八条 矿井移动通信系统应当具有下列功能:(一)选呼、组呼、全呼等。
(二)移动台与移动台、移动台与固定电话之间互联互通。(三)短信收发。
(四)通信记录存储和查询。(五)录音和查询。
【人员定位系统讲稿】推荐阅读:
客户人员自我定位总结09-20
营销管理人员的自我定位02-04
人员定位设备故障处理管理制度12-20
人员定位考勤在医药行业中的实际应用01-01
业务员手机定位考勤管理系统01-26
特许经营管理概论之全球定位系统06-28
产品定位报告- X X保健品产品定位11-09
定位策略论文06-24
寻觅人生定位09-16
品牌定位策划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