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步骤(精选15篇)
1.心肺复苏术步骤 篇一
心肺复苏步骤及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就是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
举凡溺水、心脏病、高血压、车祸、触电、药物中毒、气体中毒、异物堵塞呼吸道等导致的呼吸终止、心跳停顿,在医生到来前,均可利用心肺复苏术维护脑细胞及器官组织不致坏死。
心肺复苏ABC
A步骤
将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一般站或跪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放在病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沿,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
注意
让病人仰头,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
B步骤
口对口吹气,也就是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每分钟12次、每次800毫升的吹气量,进行抢救。
一次吹气后,抢救者抬头作一次深呼吸,同时松开左手。下次吹气按上一步骤继续进行,直至病人有自主呼吸为止。
注意
吹气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同时观察病人气道是否畅通,胸腔是否被吹起。
C步骤
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两手的手指翘起不接触病人的胸壁,伸直双臂,肘关节不弯曲,用双肩向下压而形成压力,将胸骨下压4厘米至5厘米(小儿为1厘米至2厘米)。
注意
按压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胃等内脏。压力要适宜,过轻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过重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
B、C步骤应同时进行,按压30次之后做两次人工呼吸,通常一个抢救周期为三轮,也就是按压90次、人工呼吸6次。
经过30分钟的抢救,若病人瞳孔由大变小,能自主呼吸,心跳恢复,紫绀消退等,可认为复苏成功。
终止心肺复苏术的条件: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有医务人员到场;心肺复苏术持续一小时之后,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心脏跳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
2.心肺复苏术步骤 篇二
关键词:心肺复苏,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标准心肺复苏
自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发布以后,心肺复苏中越来越强调胸外按压,同时,胸外按压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强有力的按压、快速按压、胸部充分的回弹及不间断的按压是心肺复苏的关键。但长时间恒定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不可能完全由人工完成,机械辅助装置按压解决了这一问题。我院2010年引进了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已在我科应用数十例。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今选择我院2011年至2013年58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科及ICU中58例心肺复苏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18~85岁。心血管疾病18例;脑血管17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溺水2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外伤1例;不明原因9例。随机分为两组,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组30例,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28例。
1.2 方法:
心跳骤停后常规开放气道,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道。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多巴胺的应用。电除颤,亚低温等治疗措施。一组先徒手心肺复苏约两分钟后换用心肺复苏仪进行胸外按压。设置参数:频率100次/分。按压深度5 cm。一组行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由一医两护交替进行。操作人员为均进行过标准心肺复苏培训的医务人员。
1.3 疗效判断:
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CPR到心跳恢复时间及成活率。心肺复苏成功标准:患者自主心跳恢复、血压高于90/60mm Hg大于半小时,瞳孔有所缩小。成活率标准:患者自主心跳呼吸恢复,长期维持到出院。CPR到心跳恢复时间:即按压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肺复苏仪组在复苏成功率及出院成活率上高于人工心肺复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CPR至心跳恢复时间不具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注:与标准组比较,*P<0.05
3 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预后差。若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自《2005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发布以来,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它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的重要性。《2010年版指南》更加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其强调强有力的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及充分的胸部回弹。但高质量长时间的胸外按压(在本组中有一例长时间胸外按压后心跳恢复)很难完全由人工完成。机械辅助装置解决了这一问题。国际上已有应用机械辅助装置很多年了,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我国近年来很多医院也都装备了各种型号的心肺复苏仪,也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我科自2011年引进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以来,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其优点在于:①其利用“胸泵”的原理,通过挤压致血流流动,并以固定的节律和按压力量垂直进行按压,由于脊柱下有底板,压力压迫胸骨时,消除了床垫的影响,所有压力都传到了患者身上,而且可以调节高度,对肥胖和消瘦的患者也可应用,不会受到影响。②可长时间不间断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其借助电能替代人力,永不疲劳的按压。且按压姿势标准、按压深度有保证、按压与放松时间恒定,保证了按压效果。而且它在没有电源的位置借助蓄电装置也可不间断按压45 min,这是人力无法做到的。③应用心肺复苏仪后,可解放出进行胸外按压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高级生命支持(建立通道、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提高抢救效率。④按压时,可与其他操作同时进行,不影响按压效果。⑤体积小,重量轻,在充电后可不间断按压45 min。这样院内院外任何位置的心肺复苏都可以应用。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虽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还是有其不足。我们发现:经过训练的医务人员从准备机器到安装应用,至少得间隔20 s。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说按压中断不超过十秒。因此,这对复苏是不利的。我们的经验是,先人工按压2 min,专人准备机器安装,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减少按压中断,保证效果。
总之,心肺复苏仪有人力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操作简单,运输方便,特别适用于院内及院外医务人员少的急救,能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路小光,康新,宫殿博,等.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应用中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8):496-497.
[2]黄琼.萨勃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41-42.
[3]李海娟,黄雪梅,莫景伟.萨勃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139.
[4]王立祥,程显声.应重视超长心肺复苏[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195-196.
[5]Edwcor DT,dickson MD.Effectiveness of mechaical Versus Manual chest compressionsin Out of Hospiital cardiac Arrest Resust citation:A pilot study[J].Am J Emerg Med,1998,16(6):289-292.
3.生命之吻:心肺复苏术的诞生 篇三
生命之吻赐予锡安平35年的生命,锡安平已于2002年去世,汤姆森仍然健在。生命之吻的先驱,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美国医生莎华,也已于2003年去世了。物是人非,人非物易,生命之吻享受了50多年的荣耀,成为急救手段心肺复苏术的经典内容之一,无数被抢救的生命曾被归功于这一简单的操作。
心肺复苏术(CPR)指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是针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在4~6分钟内所必须采取的急救措施之一。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的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状态。
在1966年10月,美国科学院组织的特别专家小组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布报告,将心肺复苏术总结为ABCD四大步骤,A是Airway——维持气道通畅,B是Breathing——人工呼吸,c是Circulation——维持循环,D是Definitivetherapy——后续决定性的抢救措施(包括诊断、药物、除颤与进一步治疗)。
最早的心肺复苏术
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肺复苏术最早可追溯到1 9世纪末。那时,现代医学在细胞细菌学说的推动下,正处在医学史上的加速期,外科灭菌术与麻醉技术的产生,让外科手术成为潮流,外科医生在不停地扩展他们的执业范围——当时不受任何医师法的限制。外科医生时常被麻醉意外困扰,当麻醉药品过量时,病人会猝死在手术台上,以当时的急救技术,大多数的病人因此而丧失生命。肺复苏在溺水病人上的成功使之逐渐成为急救的常规,医生发明的急救技术多是针对产生人工呼吸作用的。比如1883年的一本外科教材就指导外科医生在急救时以呼吸节奏按压心脏部位,其目的仍然是通过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
1891年,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马斯还是一个外科学徒,一个9岁的男孩欲进行兔唇手术,发生了麻醉意外,他按前述的急救办法按压胸部产生人工呼吸作用。在当时,如果急救成功,大多会在5分钟~6分钟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但半小时过去了,男孩的情况更加糟糕,他被医生放弃了,移出了手术室,只有马斯带着绝望的心情继续做毫无希望的按压呼吸。出于激动,马斯加快了按压速度,他留意到男孩的瞳孔在缩小,惊讶之余,他加快了节奏,半个小时之后,男孩苏醒过来了。数天后马斯再次面临同样的场景,一个18岁的患者出现麻醉意外,马斯在尝试传统方法无效后很快就转用他的新方法,这一次,患者只用了25分钟就苏醒了,比前一患者少了35分钟。马斯推荐按压速度为120次/分钟。在医学界不明白病理生理学的背景下,马斯的方法未得到推广。1903年~1904年美国外科医生乔治·克赖尔在研究肾上腺素的作用时成功地先在动物,后在人身上施行了心脏按压术。克赖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外科医生,他是外科输血的先驱,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诊所的创始人之一,著述甚多,影响极大,但心脏按压术仍然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没得到重视。
胸外心脏按摩术的诞生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电器逐渐走入普通家庭,高压线路迅速铺设到每一个角落。电能发光,同时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令电力公司头痛万分的事情就是其电工经常触电,在电击下,人的心脏发生室颤,心肌细胞各自为政,收缩不协调,导致心输出量为零,受害人迅速死亡。1947年心外科医生克劳德·贝克首次用电极除颤成功。
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有了更规范的研究标准,“霍普金斯三杰”借助现代医学的证据力量与系统理论,成功地奠定了心肺复苏术的基础,将急救推进到科学时代。“霍普金斯三杰”分别是威廉·考恩霍文、盖伊·尼克博克、与詹姆斯·裘德。考恩霍文是导师,尼克博克是博士生,他们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学,考恩霍文当时获得爱迪生电力研究所与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继贝克发明除颤器后,研究发展移动除颤器。
当时的除颤器十分笨重,在一次实验中,尼克博克发现心脏停跳的狗在压上重达15磅的铜板电极时血压显著上升,这一发现为他实验中的一个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在建立电击室颤模型后,狗的血压迅速降低,在他们还来不及除颤时,狗就不可逆地死亡了,因此他们为维持动物血压而绞尽脑汁。尼克博克的发现使他们找到了维持血压的方法,不停地按压胸壁。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将他们的方法命名为胸外心脏按摩(External Chest Massage)。当时实验室主管阿尔费雷德·布莱洛克医生(著名的先天性心脏病先驱)并不太相信他们这项技术,但还是派了裘德医生协助他们。
其实早在1874年,德国外科医生莫里茨·希夫报道了用胸内心脏按压技术维持发生麻醉意外的狗的血循环。1880年后,许多医生在人身上进行了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到1902年医学界逐渐形成一致意见,认为胸内心脏按摩无效,建议外科医生放弃它。在1901年挪威医生克里斯蒂安·依格日露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胸内心脏按摩术,但鲜为人知。1902年威廉·阿比特诺一伦爵士成功地为一位65岁男性进行了胸内心脏按摩急救术,其结果在伦敦麻醉师协会会议上交流引起了广泛兴趣,重新激发了医生对这项技术的热情。其后成功案例迅速增加,到“霍普金斯三杰”重新发现胸外心脏按摩术时,胸内心脏按摩术已逐渐成为麻醉意外猝死的半标准处理手段。
裘德医生接触到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的研究,马上意识到胸外心脏按摩的巨大医学价值。无论是依格日露的经胸心脏按摩,还是阿比特诺一伦的经腹心脏按摩,都有巨大风险与缺陷,手术切口易于感染,操作不易,切口过程本身也会延误时间。如果胸外心脏按摩可以维持血压,完全可以取代通行的胸内心脏按摩,使得手术室急救更加快捷有效。
在尼克博克与考恩霍文继续用实验方式证明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性时,裘德开始了在人身上的实验,1959年7月裘德成功地使用这一方式挽救了一位35岁出现麻醉意外的女性。一年后,裘德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报道了20例胸外心脏按摩(此时英文
改称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14例成活,成功率70%,其中13例同时进行了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成为医疗常规
口对口人工呼吸在溺水、上吊病例中的有效性早已成为经典,日益增加的外科手术也让它在麻醉抢救中成为半标准常规,许多产科医生、助产士都知道用口对口(鼻)吹气可以挽救没有呼吸的新生儿。各个方向的医学实践已经逐渐汇聚成一个潜在的医疗常规,所缺的是一个关键性的推动人物,在“霍普金斯三杰”建立胸外心脏按摩有效性的同一时代,“人工呼吸双雄”应运而生,他们是纽约罗斯韦尔·派克纪念研究所(现称癌症研究所)的詹姆斯·伊拉姆与巴尔的摩城市医院的彼德·莎华。
1946年,伊拉姆在回顾了有关人工呼吸的文献之后第二天,他刚好遇到护士与搬运工推着一名儿童冲向急救室。由于对有关人工呼吸的急救印象深刻,他毫不犹豫地对着面色发青的儿童进行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成功地验证了有关说法,也激发了他进一步研究与推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兴趣。
此后,经过对呼吸长达数年的研究,伊拉姆发明了当时通用多年的罗斯韦尔·派克呼吸机。伊拉姆的呼吸研究让他首次通过实验证实了口对面罩人工呼吸可以让病人维持足够高的血氧浓度,这项实验结果于1954年5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随后在1956年美国麻醉师协会会议之后,伊拉姆碰巧在返途中跟莎华同车,他说服了在巴尔的摩城市医院做麻醉主管的莎华。莎华随后设计了更多的实验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的作用。
莎华设计的实验证实了直接口对口而不用面罩的人工呼吸的效率,证实了单纯胸外按压与当时常用的抬手辅助呼吸的无效性,以及非医务人员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效果。莎华还进一步研究了昏迷病人气道的通畅情况,提出急救的第一步是清理气道,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
伊拉姆与莎华严格的实验研究迅速地赢得了医学界的承认。芝加哥大学的阿彻尔·戈登是最先改变信奉的,他象圣徒保罗一样,最初是传统方法的激烈拥护者,但他亲自实验验证了双雄的结论后,他成了肺复苏最坚定的拥护与传播者。在1994年戈登去世时,美国媒体称他为心肺复苏之父。心肺复苏术的正式提出与广泛运用
1957年美国军方系统最先采纳了肺复苏方式,随后在1958年美国医学会正式为之背书,肺复苏不再受到质疑,而挑战是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一技术。1960年莎华、考文霍恩与裘德一起出席马里兰州医学会的会议,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心肺复苏是有机不可分的整体,莎华随即在大会上提出了心肺复苏术的概念。1961年5月莎华等在《美国医学会杂志》首次报道了使用心肺复苏术技术的结果,他们证实,单纯用胸外心脏按摩的方式不能产生足够的呼吸效率,提倡同时心肺复苏。现代医学的心肺复苏技术由此诞生。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倡心复苏与肺复苏的先驱都先后撰写了有关操作的手册,试图推广相关技术。针对这种趋势,学术机构试图将有关技术限制在专业人员手中。在196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红十字会与职业病学会都发出警告,认为心脏按压术属于医学手段,应当由医生、护士以及受过专门培训的急救人员施行。
4.怎么进行心肺复苏术 篇四
口对口 (或鼻)呼吸:施救者用一手捏闭患者的鼻孔 (或口唇 ),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 (或鼻 )内吹 气 ,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建立人工循环:施救者以一手掌根部置胸骨下 1/3 至 1/2 处,双手重叠,手掌根部与胸骨长轴平行,双肩及上身压力置于手掌根部,垂直地向胸骨按压,压力大小使胸骨压下3.5~5cm 为宜,然后迅速放松压力,但手掌根要保持在原位置,按压有节奏、压力均匀且不中断。
注意事项:
1 . 挤压力要合适,切勿过猛。
5.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题目 篇五
1、心肺复苏过程中,如有条件建议患者保持低体温,体温多应维持在(B)
A、32~37℃ B、32~34℃ C、32~36℃ D、以上都不对
2、心肺复苏的治疗药物中,多巴胺的适应证为(B)
A、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B、低血压患者 C、严重酸中毒患者 D、快速型室性心律失
3、心肺复苏的治疗药物中,乙胺碘呋酮的适应证为(D)
A、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的患者 B、有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C、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
D、快速型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
4、存在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速,立即给予电除颤,能量为(AA、360J B、380J C、390J D、400J
5、心肺复苏的治疗药物中,阿托品的适应证为(B)
A、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的患者 B、有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C、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
D、快速型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
6、心肺复苏的治疗药物中,肾上腺素的适应证为(A)
A、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者 B、有症状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C、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
D、快速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
7、利多卡因1小时之内的使用总量不能超过(B))A、280mg B、300mg C、320mg D、400mg
8、呼吸停止或呼吸微弱患者可应用(C)药物
A、呼吸机 B、呼吸抑制剂 C、呼吸兴奋剂 D、以上都可
9、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的频率是(B)
A、80次/分 B、100次/分 C、120次/分 D、140次/分
10、心肺复苏的治疗药物中,多巴酚丁胺的适应证为(A A、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B、低血压患者 C、严重酸中毒患者
6.心肺复苏术五步操作流程 篇六
1.意识:轻拍患者双肩、在双耳边呼唤。如果病人清醒,要继续观察,如果没有反应则为昏迷,进行下一个流程。
2.求救:高声呼救:“快来人啊,有人晕倒了。”接着联系打120求救,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3.检查及畅通呼吸道:取出口内异物,清除分泌物。用一手推前额使头部尽量后仰,同时另一手将下颏向上方抬起。
4.呼吸:判断是否有呼吸:一看二听三感觉(维持呼吸道打开的姿势,将耳部放在病人口鼻处),一看:患者胸部有无起伏;二听:有无呼吸声音;三感觉:用脸颊接近患者口鼻,感觉有无呼出气流。如果无呼吸,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2次,保持压额抬颏手法,用压住额头的手以拇指食指捏住患者鼻孔,张口罩紧患者口唇吹气,同时用眼角注视患者的胸廓,胸廓膨起为有效。待胸廓下降,吹第二口气。
5.胸外心脏按压:心脏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胸部正中央,两乳头连线中点。双肩前倾在患者胸部正上方,腰挺直,以臀部为轴,用整个上半身的重量垂直下压,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互扣翘起,以掌根按压,手臂要挺直,胳膊肘不能打弯。一般来说,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待120调度人员询问清楚再挂电话。
心肺复苏急救常识
猝死: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似健康的人,在出乎预料的较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导致猝死的直接原因就是——心搏聚停。
心搏骤停:
1、自主心跳停止;
2、全身血液循环终止;
3、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
早期复苏有可能恢复心跳(心脏复苏每延迟1分钟, 复苏成活率下降7—10%)。
心搏骤停后
开始复苏时间 存活率
4分钟内 50%
4-6分钟 10%
>6分钟 4%
>10分钟 更少
心搏骤停时临床表现:
1、急性意识丧失及喘息后呼吸停止;
2、桡动脉、股动脉或颈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4、面色苍白或紫绀;
5、出现痉挛性强直;
6、瞳孔急性无力性散大(心脏停搏后30秒开始);
7、脑电图波低平;
8、心电图改变
成人心肺复苏的步骤:
判断意识:拍肩、大声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同时判断有无呼吸。
立即呼救:请人拨打急救电话。(报告患者的性别、年龄、伤病情;意外事故的地点并标志明确的等车地点;及时等车、清理路障、见车招手;保持有随时接听的电话。)
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
建立人工循环:5-10秒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按压部位:胸骨下二分之一,身体正中线。
按压方法:掌根与胸骨平行,双臂伸直、掌根重叠、十指相扣;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按压,随后突然松弛但手掌不离胸壁。
按压深度:至少5公分。
按压频率:至少每分种100次(有呼吸无脉搏)。
有效按压:按压时可触及颈动脉搏动,要求持续、有力、匀速。
按压:放松为1:1,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
心脏按压次数与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例为30︰2。
用人工方法借外力来推动肺、膈肌和胸廓的活动,使气体被动地进入或排出肺脏,以保证机体氧的供给和CO2的排出。
用压额抬颏开放气道,之前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头部不要过度后仰。如无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每次吹气时间1秒,吹气后侧头观察,应见到胸部起伏。再做30个心脏按压,历时约2分钟,然后用5-10秒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
心肺复苏成功或急救医生到达,可停止操作。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要犹豫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不要把时间耗费在反复检查有无呼吸、脉搏的过程中。
不要随意搬动病人,注意保护患者脊柱。
7.心肺复苏术步骤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心肺复苏术后患者35例, 其中男21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1.4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6例, 肺部感染2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7例,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2例, 尿毒症5例, 其他3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入ICU病房, 进行常规脑复苏治疗, 主要包括: (1) 模式为SIMV+PSV的机械通气, 维持SPO2在95%及以上, Fi O240%~60%; (2) 循环支持, 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0mm Hg以上, 以保证脑灌注; (3) 使用醒脑静、脑苷肌肽等脑代谢功能活化剂, 应用白蛋白、甘露醇等脱水措施;降温采用冰毯冰帽, 避免使用任何镇静药物, 以免对脑电双频指数值产生干扰。
1.3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方法
首选将额部皮肤的油脂用酒精棉球脱去, 待皮肤干燥;将传感器放在平外眦水平;将脑电双频指数电极片固定好, 为了确保电极片连接良好, 将电极紧压5s;连接传感器、脑电双频指数电极和模块;将监护仪上脑电双频指数窗口打开, 选择显示传感器, 进行阻抗实验。当肌电值<40、质量信号指数>80%时记录数据。
1.4 其他指标
所有患者常规进行急性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同时对动脉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并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死亡组和生存组动脉氧饱和度差异性不明显, 其他各项值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患者脑电双频指数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呈正相关性, 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脑电双频指数与急性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搏骤停后约10s, 脑电显示广泛地独立电活动, 高频率、低电压的脑电活动于心脏按压后15~20s出现, 窦性心率恢文章编号:1001 ̄8174 (2013) 05 ̄0997 ̄02复后, 脑电活动恢复正常。研究者认为[3], 监测脑电双频值可用于对重度昏迷患者脑死亡发生的预测, 为将来脑死亡的诊断中应用脑电双频值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而Neus等在研究脑损伤的过程中发现, 脑电双频值对预测神志恢复有帮助。
在本组研究中, 脑电双频指数存活组明显高于死亡组。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当脑电双频指数值持续>80, 则患者具有较大可能会清醒, 当脑电双频指数值持续<20且呈进行下降的患者, 其存活可能性则大大降低, 当脑电双频指数值持续稳定在40~60, 则患者大多呈植物状态, 这表明对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 脑电双频指数值有预测的价值。目前研究中尚无证据表明脑电双频值能反映脑干电活动, 研究中表明脑电双频值主要反映大脑皮层电活动, 本组研究中脑电双频值低于40的患者2例, 均能够以植物状态存活, 考虑脑干对缺血缺氧耐受时间为20~30min, 而大脑皮层对缺血缺氧耐受时间仅为4~6min。因此, 尽管个别患者脑电双频值比较低, 但其呼吸、血管运动中枢没有受到损伤, 最终能够以植物状态存活。本组研究中的存活患者包括脑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和植物状态生存患者, 因为病理数比较少而没有行亚组研究, 研究中如果能将病例数扩大, 分析相应亚组资料, 则脑电双频值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ICU评估病情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急性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4], 本组研究中, 脑电双频指数值随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增高而增高, 二者之间呈正相关。而脑电双频指数值与急性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不佳, 该评分主要与患者的生理性指标有关, 反映患者疾病的危重程度, 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反映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指标。脑电双频指数反映大脑皮层功能状况是通过对脑电信号的分析来完成的, 所以可能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更好的相关性。
有研究显示[5], 心搏骤停由于低血容量引起时, 随着脑电活动减弱, 其脑电双频值逐渐降低至0, 血压在补充血容量后上升, 其脑电双频值也逐渐恢复, 脑电图改变约2min后, 脑电双频值发生变化,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脑电双频值通过脑电波计算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脑电双频值的变化有可能比血液动力学改变先发生[6]。研究中发现除血容量之外, ICU中环境中仪器、温度、血糖水平等也是影响脑电双频值的重要因素。某些物理治疗、不同人种、神经阻滞剂、肌松剂的使用也将影响脑电双频值。因此临床应用中我们需要寻找避免干扰脑电双频值的方法, 从而为ICU患者提供更好的监测手段。
实施积极的脑保护策略, 可减少心肺复苏术患者神经细胞的损伤或死亡, 改善患者的预后, 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脑电双频指数值的变化与密切联系患者的大脑皮层细胞氧耗程度变化, 可反映大脑皮层功能, 可将脑电双频指数值作为一种监测指标, 对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对心肺复苏术后的预后。方法 收集心肺复苏术后患者35例, 根据患者7d生存率分为存活组17例和死亡组18例。所有患者进入ICU即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同时记录急性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对所有患者的动脉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监测其中25例患者的颅底静脉氧饱和度, 脑氧代谢状况取差值来反映。结果 两组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脑电双频指数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与生理健康与慢性疾病评分也有相关性。结论 持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心肺复苏,术后,预后,氧饱和度
参考文献
[1]刘汉, 刘颖.脑电双频指数在ICU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4 (18) :91-93.
[2]王谦, 王国年, 周建新.脑电双频指数在加强医疗病房中的应用[J].综述与讲座, 2009, 14 (1) :48.
[3]陈颖.心肺复苏患者脑氧代谢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0 (3) :197
[4]林丽丽, 陈仲清.BIS对外科危重患者镇静深度的监测作用[J].广东医学, 2009, 14 (7) :48.
[5]张军, 朱建平.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丙泊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J].医学信息, 2009, 23 (7) :73.
8.心肺脑复苏临床探讨 篇八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的机制及成功经验。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0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 63岁,复苏成功1例,最终存活出院1例。结论:关于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尽早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是抢救心脏骤停能否成功的关键,保证组织的血液灌溉量维持正常血供的25%-30%,此时恢复正常血供,脑功能不至受损。
【关键词】 复苏;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心脏骤停;自由基
【中图分类号】 R65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36-01
心肺脑复苏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损伤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现将我科10例患者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5-78岁。急性心肌梗死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脑出血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有机磷中毒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
1.2 抢救方式及结果 其中1例出现呼吸停止,口唇及颜面皮肤紫绀,血压测不到,心音低钝,双眼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立即给予呼吸兴奋剂,肾上腺素,纠酸,脑细胞活化剂,血管活性药物等,经抢救1h后恢复自主呼吸,神智逐渐清醒,后住院治疗,痊愈出院。
其中9例就诊时血压,心跳均测不到,呼吸停止,立即按我国现行心肺复苏抢救操作规程进行标准胸外挤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首先给予肾上腺素1-2mg静注,无效时剂量逐渐递增,同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及其它复苏药物,经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心肺脑复苏的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回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展,心肺脑复苏的抢救不断改进完善,迅速有效的胸外按压是心脏骤停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合理的选择用药可使药物迅速进入中心循环,及时采取有效的人工呼吸适宜现场抢救。复苏早期由于脑组织内氧合血液的灌注尚未完全建立,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此时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最好的适应症是自主呼吸恢复,合理选择呼吸兴奋剂以利于心肺脑的复苏。大多心肺复苏的患者以心脏骤停多见,而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骤停,停搏是最主要矛盾,只有心跳恢复保持原有效循环才能谈及呼吸和脑功能的恢复,维持各重要脏器的有效循环,使其保持正常功能。心脏骤停后,体内的各种主要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力或阈值是不相同的,如在其无氧缺血阈值之内进行标准的心肺脑复苏及时恢复氧和血的供给,多数病人可以复苏成功。心脏骤停后,细胞损伤的进行如何,主要取决于最低氧供的供给程度。如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予以标准的复苏操作手法,使组织的血液灌注量能维持在正常血供的25-30%左右时,大多数组织细胞和器官,包括神经细胞可以通过严重缺氧时的葡萄糖无氧酵解,获得接近正常的三磷酸腺苷(ATP),如在此时恢复正常血供,心肺复苏即可成功,脑细胞功能亦不致受损。反之则ATP会耗竭,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则发展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因此必须注意早期脑部低温保护,高压氧治疗,脱水剂及皮质激素足量早期应用等均是脑保护重要手段,脑复苏是心肺脑复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复苏的最终目的。若心肺功能恢复但遗留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成“植物人”,反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我们把心肺脑同时复苏当做复苏的最终目标。心跳停止时,脑处于断流状态,随着心跳复苏,脑部灌注增加,造成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由于脑内存在大量的膜性结构,又以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易受氧自由基攻击,形成脂质过氧化,改变膜的通透性,造成细胞的不可逆损伤。心跳停止及复苏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肠壁的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肠壁结构破坏,出现内毒素跨肠壁的移位,进入血循环,再加上肝脏在缺血时的损伤,功能降低,对内毒素灭活力降低,使内毒素循血液循环到达脑部造成脑的进一步损伤,加重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过程。由于两者的叠加,使脑复苏更困难,如能逆转上述两机制,可能为脑复苏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心脏骤停时,伴有心源性阿片样物质(OLS)释放,纳洛酮属于吗啡受体拮抗剂,它可有效的拮抗OLS,因此促进心肺脑复苏,减轻或避免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的损害,现已列入心肺脑复苏的常规用药
9.心肺复苏 讲稿 篇九
一、概述
1、复苏的概念:抢救各种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措施都称为复苏。
2、心跳停止的类型(凭心电图诊断):(1)、完全停跳:无心电图,不收缩。(2)、心室颤动:心室收缩不规则,蠕动,心排量几乎为零。
(3)、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有心室符合波,但缺乏有效地心肌收缩和射血。
3、心跳停止的诊断:
(1)、诊断依据:①神智突然消失②大动脉搏动触不到③无自主呼吸④听不到心音,测不到血压⑤瞳孔散大,无反射⑥心电图诊断。(2)、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①强调无需摸脉搏,力争10s内完成,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
②生存链的概念: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二、初级心肺复苏(BLS)
初级心肺复苏是呼吸、心跳停止时的现场应急措施,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的氧合血液灌流。
(一)开放气道(A)
1、舌根后坠的处理:三合一气道开放法。
2、异物阻塞气道的处理。
(二)人工通气(B)
1、口对口(鼻)人工通气:每分钟12次;仰卧—头后仰—捏鼻孔—深吸气—对口用力吹入。
2、其他人工通气方法:简易呼吸器(气囊——面罩)人工呼吸。
(三)人工循环(C)
1、胸外心脏按压(ECM)
① 背部必须有坚实物体。
② 手掌根部压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臂伸直,用上身重力。③ 两人复苏:5次胸外按压后作1次人工通气(60次/分)。一人复苏:15次胸外按压后作2次人工通气(80次/分)。④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无论单、双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例皆为15:2。⑤ 推荐人工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2、胸外按压有效地标致:①大动脉可触到搏动;②发绀消失,皮肤转红;③可测到血压;④血氧饱和度仪可测到脉搏波;⑤自主心率恢复。
3、胸外按压的并发症:①肋骨、胸骨骨折;②气胸;③心包积液、填塞;④肝、脾破裂。
三、后期心肺复苏(ALS)
后续生命支持(PRT):后期复苏是初期复苏的继续,是借助于器械设备及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较佳疗效的复苏阶段。也是一个地区和医院急救水平的体现。
(一)呼吸功能的维持
1、控制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咽、鼻咽通气道;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和环甲膜造口术。
2、人工气道与氧疗:①简易人工呼吸器;②麻醉机和通气机的应用。
(二)循环功能维持
1、开放静脉,尽早进行,以便给药和补液。
2、人工循环:
(1)胸外心脏按压
(2)胸内心脏挤压(ICM)(3)经皮穿刺心肺灌注法(CPB)
(三)电击除颤(院内除颤)
1、及早建立心电图监测。
2、电击除颤对心室纤颤中粗颤最有效。
3、电极安装:①胸内除颤:电极放在心壁上;②胸外除颤:一个放在第二肋间靠近胸骨左缘,另一个刚在第四、五肋间(心尖部)。
4、电极能量:①胸外除颤:首次200~300J;再次:360~400J;②胸内除颤:成人:首次20~80J,小儿:5~50J。
5、除颤与药物复合使用,如利多卡因。
(四)药物治疗:
1、给药途径:原则为给药迅速、便捷
(1)静脉给药:安全、可靠,首选。
(2)气管内注药:①注药后立即正压通气;②从气管内或环甲膜穿刺后注药,蒸馏水稀释至10ml后气管内注药;③维持作用时间长于静脉给药;④被分泌物稀释,应加大剂量;⑤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不能用。
(3)心内给药:①上述两种方法无法进行或开胸时才用;②穿刺点在第四肋间胸骨缘垂直刺入,回抽有血方可注药;③穿刺时,应停止加压通气;④并发有气胸、心包填塞,室颤和心肌坏死。
2、给药目的:①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②防止心律失常;③纠正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④脑复苏用药。
3、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药物:(1)肾上腺素:首选药物
作用:增加心脑灌注压,增强心肌收缩力,利于自主心律恢复,细颤转为粗颤。
(2)钙剂:10%氯化钙
(3)其他: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
4、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
作用:抑制室性异位节律,提高心室纤颤阈值。(1)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药物。(2)可用于电击除颤无效的病人。
(3)用量:1mg/kg,静注,必要时2~4mg/min静滴。
其他药物:阿托品(降低心肌迷走张力,提高窦房结兴奋性),维拉帕米。
5、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药物:碳酸氢钠。心跳停止时缺氧引起代谢性、呼吸性酸中毒。不主张常规应用碳酸氢钠,在早期主要依靠过度通气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当各种复苏措施已采用,碱剩余达到—10nnol/L以上时才考虑用。
四、复苏后处理及监测(PRT)
1、长期生命支持(PLS)任务:进行监测治疗,脑复苏,使病人神志恢复和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2、主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①循环系统维持;②呼吸系统维持;③防治肝、肾功能衰竭;④脑复苏。
3、脑复苏的目的:脑功能完全恢复。
注:脑缺血缺氧时限:5min(4~6min)。
4、脑复苏的原则:防治和缓解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成活。
5、脑复苏的意义:
①脑组织的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大,但是储备有限,不可逆性脑缺氧性损伤发生于脑恢复血流以后。
②防止脑水肿。
10.心肺复苏讲稿 篇十
大家好,今天我所讲的是心肺复苏信息化实训操作,本次教学从学生就业岗位及处理应急事件能力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做中教、做中学为指导思想,将教学内容与应急突发事件相结合,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急能力。同时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的教学问题。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本实训项目学习对象为高职高专三年级学生,之前有一定的医学学习基础,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对专业、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学会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能力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具备面对危急情况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及独立实施心肺复苏规范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是为加强同学们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同学们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评估病人,掌握心肺复苏的各项操作步骤;教学难点是独立实施徒手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本项目实施前需准备心肺复苏新闻案例素材,同时还需准备心肺复苏教学微视频、并在课前将微视频传至网络学公共习近平台,以供同学们课前预习使用,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可通过公共学习的平台自行讨论。另外,课前还需准备供应同学们使用的足够数量的模拟人。同学们在课前应先分为三个小组,利用模拟人模拟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抢救心脏骤停者的过程,并将抢救过程录制成视频,发至公共学习的平台。我将于课前统计同学们在学习微课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以及在实际抢救操作中表现出的不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讲解。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首先通过案例导入课程讲解,先是一组因心脏猝死的名人的相片,然后是一份新闻案例,让同学们明白心脏猝死并不遥远,同时增强同学们学习心肺复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面正式进入课程讲解,这是定义;这是通过一个运行的秒表提示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这是以口诀方式给出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记忆方式简单明了,可以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的牢记操作步骤;然后进入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过程,讲解过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将操作流程显示在幻灯片上方,方便同学们随时观看学习。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的方式。因为在实训操作讲课中,单纯的文字或图片很难将正确的操作步骤一一展现,小视频正好可以拟补这一缺陷。同时还可以播放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在评估环境意识这一步,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发现患者昏倒后摇晃患者,咱幻灯片中提示要轻拍重喊,这是因为有的疾病在移动患者时病情会加重,所以在病情不明确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活动。第二大步,呼吸与摆放体位,仍然是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从第三大步开始进入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部位,是在胸骨正中,剑突上2横指,胸骨下1/3处,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手法尤其重要: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5厘米,因为按压手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常见错误:错误一:按压时下面的手指接触胸壁;错误二:按压时手掌离开胸壁;错误三:按压时肘关节未伸直。然后进入气道开放环节,这里选用的是最常用的仰头提劾法开放气道。最后一步是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步常出现的错误是往患者口内吹气时手指未捏紧患者鼻部。讲完操作之后总结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布置相应作用。
下面是我的教学评价,学生听完讲课后,先对照首次上传的操作过程进行自评,然后再次进行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并将操作过程传至公共学习的平台。小组之间再根据以下实施项目进行互评,并将评价结果填入评分表内,注意在得分失分栏内备注得分失分原因。
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本次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视频直接导入课件,让同学们不需要通过超链接就可以直接观看视频,文字与视频同时出现更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强行的压抑不如直接放开,让同学们既不需要离开手机和网络又不耽误学习。做乐赛和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让同学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效果明显好转。但这种新型模式对于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任课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备课,涉猎广泛的知识,以随时应答同学的提问。
谢谢大家的聆听,下面是我的操作环节:
1、确认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患者意识:首先轻拍重喊患者看其有无反应,然后检查循环体征,准确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是右手食指及中指并拢,沿着患者的气管纵向滑行至喉结处,在旁开2-3cm处停顿触摸搏动,触摸5-10s,确认患者无意识。
3、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4、去枕平卧,头略偏向一侧,垫硬板或将患者放于地上,解开衣领及腰带。
下面正式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操作: C: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定位:胸骨下1/3处,定位方法:右手食指触及肋下缘滑向剑突,再向上移两横指。
手法:采用一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cm,迅速放松,使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按压均匀、平稳,按压频率在100次/分以上。
A:开放气道
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检查并取下义齿,然后按仰头抬劾法开放气道。具体操作为让患者平卧,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以使头后仰,另一手指放在靠近劾部的下颌骨的下方,将劾部向前抬起,使患者牙齿几乎闭合。
B:口对口人工呼吸
垫纱布2层,在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口逸出,另一手握住劾部使头尽量后仰,深吸一口气,双唇包严患者口部,用力向患者口腔持续吹气2s以上,直到胸廓抬起。吹气毕,抢救者头稍抬起并侧转换气,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并观察胸廓复原,然后再次吹气,按压30次,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共计5个循环。
检查生命体征是否恢复:可触及颈动脉搏动,面色、口唇、甲床皮肤颜色转为红晕,呼吸改善。
11.浅析心肺复苏的护理配合 篇十一
【关键词】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14-02
急诊科常接诊危、急、重症病人,或需到院外抢救危重病人。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病例,在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应尽早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时间对心肺复苏的成功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呼吸、心跳驟停发生在院外,而院内病人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如何赢得这宝贵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护士应将急救护理思维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及时准确地准备抢救器材及抢救药品,并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迅速、准确完成急救状态下的各种处置,正确地配合医生操作及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才赢得救治时间。无论是院前或院内的心肺复苏,护士心肺复苏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抢救的成败。心肺复苏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患者的基本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主要保护和维护大脑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中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
1 评估患者
除了检查颈动脉搏动,新的复苏指南提出病人有无循环消失是判心脏骤停与否的特征。抢救心跳骤停的关键是行动,而不是评估。对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者即可诊断心脏骤停,应立即现场抢救并通知其他医务人员。抢救人员应该在10s内快速检查呼吸、脉搏,并在第一时间开始心肺复苏,要做到迅速,按压部位正确。
2 及时实施心肺复苏
如果在10秒内不能明确触摸到颈动脉搏动,抢救人员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心跳停止10秒后,脑内氧储备即耗尽,缺氧4—6分钟,脑神经即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分钟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
3 正确有效实施心肺复苏
从2005版到2010版的的心肺复苏指南,均强调尽可能早期开始复苏。都强调有效的心脏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状,尽量避免按压中断。2分钟更换人员,保证充分有效地按压。及时开放呼吸道,建立高级人工气道,争取短时间内使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并及早进行电除颤。2010版指南最大的变化是将初步心肺复苏中的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顺序更改为C—B—A(胸外按压、气道、呼吸),其重要意义是为缩短从心搏骤停到开始胸外按压的时间。
4 心肺复苏的护理配合
4.1气道护理
患者一旦出现呼吸骤停,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气管插管氧疗效果显然是显著的,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疾患诱因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尽早进行气管插管。在复苏时建立高级人工气道,会使得胸外按压中断,施救者应充分考虑建立人工气道和中断按压之间的利弊得失。
4.2抢救物品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不同年龄准备喉镜、金属导芯、气管导管、牙垫、吸痰管,同时准各好吸引器、简易呼吸器、除颤监护仪、氧气筒、急救药品等。
4.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周围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快速、并发症少,已作为心肺复苏处理时的首要措施。首先开通两条静脉通道,选择16~18号静脉留置针;根据致伤的因素和创伤部位以及病情程度,选择相应的溶液和输入速度;同时抽血标本,配血,备置患者于硬板床或地板上,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连接好各监护电极进行心电监护。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应选择16—18号静脉留置针,遵医嘱应用心血管兴奋剂即肾上腺素,首次1一3mg,根据情况反复静脉注射,以提高心脏和脑的灌注压,增加大脑皮层血流量。
4.4除颤:
如有电击除颤指征,立即配合医生将电极分别置于患者胸骨右缘第2~3肋间和左腋前线第4—5肋间,按需要选择能量充电至200焦耳,操作者以外人员离开床周,进行电除颤,一次不成功,可加大电功率至300焦耳进行第2次,当病人心跳恢复后,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各参数的变化。粗颤型电除颤成功率高,预后良好;细颤型电除颤成功率低,预后相对差。如果心电示波为细颤波,应给予肾上腺素使之转复为粗颤型波后再行除颤。在来不及连接心电监护情况下也可直接除颤。
4.5疗效观察
抢救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意识、瞳孔、面色,如心电监护示心率或大动脉搏动恢复,提示心肺复苏有效,否则无效。此时应查找原因,如是否操作不当、是否有肺损伤或内脏出血等。若抢救30min后仍无效或死亡临终症状逐渐明显,可考虑放弃抢救。
4.6脑复苏
脑缺氧是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后的主要死因之一。加强监护,供给充足的氧气与灌注压,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尽快采取头部降温,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氧代谢率,减轻再灌注损伤。心跳恢复,测到血压后立即应用脱水剂,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
参考文献
[1]陈平,钟永.《2010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要点速递与释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
[2]温娜,赵婧.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9).
[3]刘亚琴,田爱民,杨海英等.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
12.心肺复苏术步骤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过程中及院前急救中的猝死并实施CPR抢救患者共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个体化CPR组92例,常规CPR组94例。个体化CPR组中男性56例,女性36例,年龄12~84岁,平均56±12岁,常规CPR组男性59例,女性35例,年龄10~88岁,平均58±1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猝死病因构成、猝死至开始CPR时间及CPR持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CPR方法
对常规CPR组猝死患者全部按《指南》中的心肺复苏标准程序,即畅通呼吸道(aiway,A)、人工辅助呼吸(breathy,B)、循环支持(circulation,C)、早期电除颤(defibrillation or drug,D)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对个体化CPR组猝死患者则按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并尚存临终微弱呼吸患者给以循环支持为主并优先的CDAB或CAB抢救程序,如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电击、药物过量且心律表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给以早期电除颤为主并优先的DCAB或DABC抢救程序,如原发病为窒息、脑卒中、溺水、支气管哮喘、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刺激性烟雾吸入等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且尚存临终心跳患者给以畅通呼吸道、人工辅助呼吸为主并优先的ABCD或ABC、ABD抢救程序,对因低温、溺水、中毒、电击、儿童或青少年患者等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把行CPR 30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作为宣告CPR中止标准,而适当延长CPR抢救时间,从而合理、灵活应用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以上CPR抢救中人工辅助呼吸根据抢救当时条件为面罩气囊呼吸或气管插管(均为经口喉镜引导下插管),电除颤均选择单向波首次360J。CPR即刻复苏成功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或呼吸机辅助呼吸、自主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部分恢复,存活收入院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部分恢复并维持2h以上至收入院。
1.2.2 静脉给药途径
常规CPR组在心肺复苏同时建立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复苏抢救药物。个体化CPR组在心肺复苏及建立周围静脉途径同时进行中心静脉(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要求在不干扰心肺复苏抢救前提下进行,穿刺成功后置入一次性使用CB-ABC7Fr2×20cm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由中心静脉途径给予复苏抢救药物,两组患者在给药品种、剂量、浓度、时间间隔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个体化CPR组在即刻复苏成功率15/92 (16.3%)及存活收入院率6/92 (6.5%)均高于常规CPR组7/94 (7.4%)及2/94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常规CPR组比较:*P<0.05
3 讨论
自从40多年前现代心肺复苏术确立以来,已经成功地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但是尽管如此,当前心跳骤停和心肺脑复苏仍然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1]。从1992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首次发行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出版,其对心肺复苏操作规范的不断改进,是各国心肺复苏领域专家不断探索和不断研究的结果,它使得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世界各地急救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心肺复苏成功率也相差甚远,且整体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2%~15%。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仍然是各位急诊医护人员及院前急救医师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通过本组资料我们体会如下:①在现场CPR抢救中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指南》中的ABCD程序,应根据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做出灵活合理选择,从而提高CPR抢救成功率。②对于原发心脏疾病出现的心脏停搏、严重的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缓慢的室性逸搏而尚有微弱的临终呼吸的猝死患者,应给予早期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及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脏活性药物,而不急于气管插管。因为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能提供机体正常氧供的25%~30%以上,可使组织获得接近正常的能量供应,同时心跳骤停时患者的发作性气喘是一种自发性复苏反应,也可以起到通气代偿功能,心搏骤停最初5~8min内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与自发性气喘所产生的潮气量已足以将动脉血氧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2],在此基础上尽早给予心脏活性药物往往提高CPR抢救成功率。③对于明确的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应尽早优先给予电除颤,有研究表明[3],在心搏骤停1min内电除颤成功率在70%~90%,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在心搏骤停12min以上电除颤成功率只有2%~5%[4];对于单向波除颤首选360J,对于除颤不成功者立即维持持续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静脉应用胺碘酮,虽然胸外心脏按压不能直接转复室颤,但能延长室颤时间,增加室颤波幅,提高再次电除颤的成功率。④对于明确因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或窒息而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患者以及由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的濒临呼吸停止的患者,应当机立断进行气管插管,这已经有很多临床资料和循证医学证实[5],气管插管是目前惟一能快速改善通气、提供患者氧供最可靠有效的措施,气管插管越早,成功率越高。⑤对于溺水、低温、冻伤、药物中毒、过敏反应、电击等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或儿童及青少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把行CPR 30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作为宣告CPR中止标准,而适当延长CPR抢救时间,进行积极救治能增加抢救成功率。⑥对于休克、重度水肿以及周围循环极差患者的CPR抢救中,或在电除颤、外周静脉给药后均未能恢复自主循环,如果急救人员有足够经验,并除外中心静脉穿刺禁忌证,应考虑尽早放置中心静脉导管[6]。急救人员可以选择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中心静脉是非常安全的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经中心静脉比外周静脉早1~2min循环至心脏,通过中心静脉使用如血管加压素、胺碘酮、高张碳酸氢钠、钙剂等药物可以明显减少药物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利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通道还可以在保证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进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在本组资料中我们也观察到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CPR抢救的成功率比较高。
通过本组资料,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进行的心肺复苏抢救应正确、合理、灵活应用ABCD顺序,在不干扰心肺复苏抢救前提下尽早利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CPR抢救,将大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Wanchun Tang,方向韶.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7.
[2]伍凌.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63.
[3]Guideline 2000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uascular care:international on science on science [S].Circula tion,2000,102(Suppl):22-370.
[4]沈洪,何忠杰.心搏骤停的最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501-502.
[5]崔新民,冉住国,易代碧,等.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63.
13.心肺复苏技术 篇十三
在紧急状态下,四大生命体征中优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呼吸道是否通畅,能否自主呼吸;2.血液循环是否正常。
一、呼吸体征
1.如果伤者呼吸通畅,那么就可处理别的损伤了。此时,如果伤者处于昏迷状态,并且损伤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以维持其稳定的呼吸。
2.如果没有呼吸,立刻急救,并且大声呼救及打电话寻求支援。
2.1 胸腹部在运动,而口鼻处无空气的流动:说明气道阻塞,使伤者去枕平卧,在伤者右侧用左手压住前额,右手食中指指尖抬起颏部,这样能防止舌后坠引起的气道阻塞;如果仍没有呼吸,可能是呼吸道有阻塞物,此时把伤者的头转向一侧,用两个弯曲的手指伸入口内、舌头上部,清扫任何异物,要求动作要快;再次检查,仍然没有呼吸,则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2 胸腹部无运动,口鼻处无空气流动:直接进行人工呼吸。
二、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是指由各种原因致使心跳突然停止正常收缩和供血功能,使全身所需血液中断,导致各个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的情况。院外(临场)的伤病员常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触不到大动脉搏动的垂危症候。
检查脉搏的方法有:
1.触膜颈动脉法:触摸颈动脉是简便易行的方法。采用正确位置,未触到搏动即证实心跳停止。疑有错误时,应检查有无意识、呼吸、瞳孔散大、面紫绀,苍白,再加上,触不到颈动脉搏动,才可判断心跳是否停止。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钟。
方法:①病伤者仰卧位。②颈动脉在男性喉结下2~3cm处,即气管旁软组织得。触摸时,急救者一手轻按病者前额,一手触摸颈动脉。如能触到搏动,则收缩压还不低于8kpa(60mmhg),证明心跳未停止。③触摸颈动脉压力不易过重过大,禁止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以防影响血液循环。④备注触摸颈动脉时,不能压迫气管,以防造成呼吸道阻塞。⑤颈动脉处有创伤或因颈肌肥厚(包括儿童),可改为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
2.触摸肱动脉法:在肘窝上,于肱二头肌腱上内侧可摸到肱动脉的搏动,此处亦是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位。
3.触摸股动脉法:在腹股沟韧带稍内侧的下方,能摸到搏动则收缩压在9.33kpa(70mmhg)。
4.触摸桡动脉法:在距手腕皱褶1.5cm及距拇指侧手腕边缘1.5cm处,能摸及桡动脉搏动,收缩压在12kpa(92mmhg),但还注意脉率,如>120~140次/分时,提示有大量出血。必须立即采用制止出血措施。
三、复苏技术
1.胸外心脏按压术:本法是现场抢救时首选方法。①使伤病者平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注意保暖。②急救者以左手掌根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右手压于左手背上,借操作者的体重向脊柱方向带有冲击性地按压,但绝不能用力过猛过大,因暴力可引起肋骨骨折、心包积血,以能使胸骨与其相连肋骨下降3~4厘米为宜,以间接压迫心脏,接着迅速放松,使胸骨复原,心脏舒张。③挤压与放松之间的百分比为1:1。④按压速度不能过快过慢,成人为80~100次/分,小儿为100~120次/分。⑤按压必须持之以恒,直到有效的心跳恢复为止。⑥小儿只用一掌根的压力即可,新生儿只用2~3指的压力即达目的。
2.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首先清除口中的异物,手法开放气道(头后仰、开口、托下颌),捏紧伤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用口包盖住伤者的口,用力将气呼入伤者的口中,并观察胸部是否升高及降落,此为一次人工呼吸,前四次人工呼吸要迅速。实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频率为14~16次/分。若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二人操作时,需按4~5:1的比例进行,如单人操作,则其比例为15:2。
3.胸内心脏按压术:①适应症:有血胸、张力性气胸、心脏损伤、脊柱畸形而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者,心包积液及胸外心脏按压无效而又认为值得继续进行复苏者。②本法优点是可直接观察心脏情况,按压效果确切。③缺点是必须具备高级人员和设备,还要开胸手术,对心肌易损伤,易感染。一般情况下院前急救即现场急救难以实现,急救站、医院派人前来可能实现。
4.心前区捶击法;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早期,呼吸心跳骤停1分钟内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①伤病者仰卧硬板床或平地上。②急救者用握拳的尺侧(小指侧)距患者胸壁20~30cm处,迅速捶击胸骨中部1~2次,如无效应立刻放弃。
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必须相互配合,并且每1分钟重新检查呼吸及颈部脉搏,用时在5秒钟之内。总之,心肺复苏技术可归纳为ABCD复苏程序:
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ardiac massage)——是扣击胸部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必要时行开胸心脏按摩
D(drug)——心内或静脉内注射药物
14.心肺复苏应急演练脚本 篇十四
昭通市中医医院应急演练脚本
本次演练科目:双人徒手心肺复苏
演练方式:ICU全体医护人员均参与,三人一组,进行演练。指导人:王友亮主任
参与人员:朱玉清主治医师
李俊住院医师
李平护师
(一)检查者发现患者(张某某)出现生命体征消失,呼之不应,立即呼救。
(二)医护人员(朱玉清)第一时间赶到,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并实施心肺复苏。同时其他医护人员(李俊、李平)第一时间协助抢救(开放气道、胸外按压、开通静脉通道静脉推注肾上腺素、电除颤),李平记录开始抢救时间。
(三)医护人员(李俊)第一时间提供除颤仪及急救箱。
二、心肺复苏的步骤
判断患者呼吸:通过眼看、面感、耳听,三步骤同时完成。
眼看:胸部有无起伏; 面部:有无气流流出; 耳听:有无呼吸音。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
同时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操作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向同侧下方滑动2-3cm,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为5-10s。判断患者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将床放平,去枕仰卧位,解开衣领、腰带,暴露胸部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朱玉清语言:患者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
↓
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准备急救物品,摆放体位:李俊:检查并清除口腔异物、开放气道及呼吸囊辅助呼吸;李平:准备除颤仪、接心电监护及抢救车。
↓
胸外按压(尽早使用除颤仪):李平语言:除颤仪准备就绪;朱玉清语言:选择双向波200J、充电、外人闪开、放电(稍停顿并观察心电波形)。0.9%生理盐水100ml开放静脉通道。
↓
昭通市中医医医院
李平语言:静脉通道开放完毕,朱玉清语言:肾上腺素1mg静推。李俊重复,李平执行
↓
继续胸外按压:确定按压部位:胸骨下部。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平行重叠与该手手背上,手指并拢,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以胸骨下陷5-6厘米为宜,而后迅速放松,反复进行。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大致相同,按压频率100次/分以上。呼吸气囊人工呼吸30:2,5个循回(25、26、27、28、29、30)
↓
15.心肺复苏术步骤 篇十五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培训
急救最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导致的突发濒死病人, 大多发生在院外, 最常见的导致循环骤停的是心脏病急症猝死。我国每年有54万人心搏骤停猝死。20世纪60年代, 研究者将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除颤3项技术结合起来, 创建了现代心肺复苏术 (CPR) 。心肺复苏术是最重要的、基本的急救技术。国内的抢救成功率显示, 我国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为1.2%~1.4%[1],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11.0%~48.0%[2]。究其原因, 与心肺复苏术的意识和掌握程度有关。大学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 高校意外事故时有发生, 但是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普遍缺乏, 遇到意外伤害时往往无从处理, 导致许多病人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了抢救的最佳时机[3]。为此, 大力推广普及心肺复苏技能, 是提高大学生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的相互合作, 提高其沟通与协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赣州市某高校2011级本科工程测绘专业随机抽取2个自然班级, 共98名学生, 男89名, 女9名, 年龄18.73岁±0.42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参考相关文献并征求专家意见,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①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 (心搏停止的判断、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呼吸停止的判断、打开呼吸道的方法、如何进行人工呼吸) 的了解情况;②效果评价;③施救者急救意识。对受训的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98份, 回收98份, 有效问卷98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
1.2.2 培训方法
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10) 》[4]为培训指导, 主要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术适应证、心搏骤停的判断、开放呼吸道及通气方法、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心肺复苏有效指标等。采取理论知识讲座和实践技能培训的方式进行专门的心肺复苏培训。理论知识讲座和实践技能培训的总学时数分别为2学时和4学时, 首先从理论上讲解, 从原理进行阐述和剖析, 再从实践操作上进行培训。2d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主要从实践技能方面进行培训前后的比较。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培训前心肺复苏术掌握情况
急救技能培训前, 98名学生中仅有7名学生知道心肺复苏术, 但能有效实施抢救者人数为0, 心肺复苏术知晓率仅为7.14%。
2.2 培训前后心肺复苏技能考核结果 (见表1)
人 (%)
3 讨论
3.1 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效果明显
经调查发现培训前, 对心肺复苏知晓者仅为7.14%, 而能正确实施者则为0。经短时间的培训后,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高达87.76%。表明对非医学大学生开展心肺复苏培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较大幅度提高了大学生心肺复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以, 开展在非医学院校中普及心肺复苏术可行性十分大。
3.2心肺复苏培训有待开展
研究显示, 提高院前心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的决定因素是在现场必须有经过培训、有实施急救能力的第一目击者[5]。然而, 国内外非专业急救人员能够有效实施心肺复苏的比率还较低[6]。因此, 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工作, 无论是对专业医疗人员、医学专业学生, 还是普通公众, 均能使其心肺复苏术的掌握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空间。
3.3 培训形式多样化
培训结束后对98名学生进行了回访, 其中有92名 (93.88%) 学生希望再次接受各种形式的类似培训。因此培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如在醒目或人流量多的位置通过宣传栏进行知识宣教;组织学生成立“学校红十字救护协会”, 以便对更多学生进行相关急救知识的普及;有条件者可在学校开设选修课或深入社区进行宣教与培训[7]。
综上所述, 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8]。学校应重视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心肺复苏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为其提供有效的培训途径,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开展医学院校合作教学、急救知识宣教及急救技能竞赛等。
参考文献
[1]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3) :153-154.
[2]杨铁城, 李春盛.心肺复苏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 (2) :188-190.
[3]陈根芝, 胡高楼, 林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 (5) :402-403.
[4]Berg MD, Schexnayder SM, Chameides L, et al.Pediatric basic life support:2010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 122 (18Suppl 3) :862-875.
[5]陈荣健, 赵爱兰, 柯娜, 等.公民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现状与技能培训的方法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 15 (1) :75-76.
[6]钱方毅, 李宗浩.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演变和进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6, 7 (1) :9-10.
[7]孙海琴, 姜丽萍, 杨晔琴, 等.基于社区公民开展初级救护培训的体会[J].医学信息, 2010 (10) :59-62.
【心肺复苏术步骤】推荐阅读:
现场心肺复苏术11-02
心肺复苏术试题02-02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09-16
成人心肺复苏术操作01-13
生命体征的判断与心肺复苏术11-18
心肺复苏比赛讲稿07-25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11-13
2.心肺复苏演练记录07-27
2016心肺复苏操作流程07-31
心肺复苏流程图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