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的风雨历程

2024-09-26

八十年的风雨历程(精选5篇)

1.八十年的风雨历程 篇一

人大系统庆祝建国60周年演讲稿: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和当代使命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中国人文社科论坛2009隆重开幕,首先,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到会的各位学者、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今天的演讲,主要是试图对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些回顾、总结和反思,对人文社会科学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担负的使命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老师同学。

一、人文社会科学60年的风雨历程

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60年来走过了风雨历程。概括而言,人文社会

科学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经历了坎坷和曲折。回顾人文社会科学60年来的发展轨迹,可以认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这17年,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主要表现为:一是全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研究中得到普及;二是基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科研体系,包括成立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科,先学习苏联,后强调中国实际,建立起了一个强调人民大众立场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模式;三是提出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倡导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四是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强调理论来源

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和为现实服务。

这一阶段,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的改造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推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一时期教条主义和僵化模式及“左”的错误思想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学术研究中出现了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学术研究领域混淆政治和学术的界线,用政治批判代替学术争鸣的现象比较严重。简单、粗暴的政治批判扼杀了当时不少正确的理论观点,诸如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孙冶方的“商品经济论”,以及诸如俞平伯、杨献珍等人的学术观点都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一些学科,如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等等,被简单化地贴上资产阶级学术标签,遭到被停顿乃至取消的命运。

第二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时期。这一阶段,“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

“左”的错误推向极端,“双百”方针名存实亡,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都被作为“封、资、修”的内容加以批判,知识分子被列为革命对象,大部分文科院校和文科专业停办,教师队伍被遣散,人文社会科学及其高等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所有的学会也都停止了活动。

上述两个阶段大致称为前30年。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后30年发展历程。这30年,从恢复起步到蓬勃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道路越走越开阔。

1978年之后,经过拨乱反正,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获得了思想上的大解放。80年代初,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重新认识,人文学科逐步恢复、社会科学全面兴起,人文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罕见的文献剧增期和学术提升期,呈现出复苏的良好势头。

紧接着,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精神风貌投入到改革开放大潮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开始努力改变过去那种相对封闭和自我设限的状态,代之以开放的姿态和开拓的精神。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其中蕴含的深刻理念,不仅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指针,也为人文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整个80年代,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对中国面临的问题进行着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并广泛接触西方文明中各个学科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范式,在理论和实践中表达出人们对“三个面向”的理解与企盼。

及至90年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发生了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理念与运行方式的大突破。在现实的有力激发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

变观念,鼓起更大的理论勇气,在各个领域展开有益的探索,大量具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著作问世,大大推动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进入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至2002年间,江泽民在北戴河、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连续三次系统地发表关于重视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2004年,中共中央正式颁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12全文查看

2.八十年的风雨历程 篇二

1 一步之遥, 为什么走了30年?

30年前的1978年12月, 卫生部、国家计委、农林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颁发了《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卫生院暂行条例 (草案) 》 (以下简称《条例》) 。如果认真地比较这份文件与24年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我们会发现两份文件的基本内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对于卫生院的举办主体, 《条例》规定“公社卫生院在现阶段有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 都是国家卫生事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是综合性的卫生事业单位”;《决定》规定“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条例》中所说的“集体”是指“人民公社”这个集体经济组织, 在“政社合一”的体制下, 它同时行使着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能。“全民和集体”在这里事实上都是指“政府”。

——对于卫生院的职能, 《条例》规定“担负全公社的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业务工作”;《决定》规定“乡 (镇) 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 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 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对于卫生院的管理体制, 《条例》规定“公社卫生院由县 (旗、市) 卫生局和所在公社实行双重领导。党的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以公社为主;人事、财务、业务工作以县卫生局为主”;《决定》规定“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

——对于卫生院的补偿体制, 《条例》规定“国家办的公社卫生院, 在财务上实行‘全额管理, 定项补助, 结余留用’的制度。集体办的公社卫生院, 国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决定》规定“按照规定的项目、标准和服务量将农村卫生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两相比较之余, 我们可以清楚看出, 《条例》与《决定》的基本内容只有一步之遥, 于是我们就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近在咫尺的距离, 我们竟花了30年还没有真正走到?

显然, 在这30年中我们走过了一条很长很长的弯路。这就是由政府主导被动地走向市场主导, 经过一段极其艰难而又漫长的历程后, 才开始逐步回归政府主导。

2 30年风雨历程的回顾

我们可以把30年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1 第一个12年——迷失期

从1978年《条例》的颁发, 到1990年6月26日卫生部等五部委报送国务院后由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工作的请示》 (以下简称《请示》) 。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暴风骤雨般变革的社会背景下, 农村卫生事业失去了集体经济支撑, 合作医疗解体, 村卫生室成为私人诊所, 赤脚医生纷纷个体行医。县级政府把乡镇卫生院作为包袱抛给乡镇政府, 乡镇政府又把卫生院作为包袱以承包、租赁的形式抛给私人。

因为没有找到符合农村卫生事业特点的改革路子, 而是被动地套用当时农业改革和企业改革的运作模式, 故称之为“迷失期”。

对于对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市场化的趋势, 当时的宏观政策是由默许到认可。卫生部在1980年印发的《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提出“允许经考核合格的赤脚医生个体经营”, 在国务院1985年批转的卫生部的《关于卫生改革若干政策问题报告》里, 提出了乡镇卫生院“可以承包给职工去办”, 村卫生室“可以个人开业”。在 1987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 卫生部领导在1月7日的总结讲话中提出“对于长期经营亏损、管理不善的乡卫生院可以实行‘租赁制’”。这些提法事实上是为农村卫生机构的市场化趋势亮起了绿灯, 尽管这里面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份。

与集体举办的乡村两级卫生组织萎缩解体互为因果的是农村医药市场陷入严重混乱。游医药贩、赤脚医生、解体倒闭的乡镇卫生院职工纷纷以个体行医的形式无序、并且也基本无障碍地拥入农村医疗市场。“方圆几百米, 医院四五家, 病人七八个, 你拉我也拉”这首当时流传的民谣可以清楚地刻画出混乱程度。

对于12年的迷失所导致的后果, 国发[1991]4号文件做了权威的描述:“近几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放松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领导、管理和支持, 农村卫生事业非但没有得到发展, 反而有所削弱, 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这突出表现为:第一, 国家和集体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在本来不足的情况下明显减少, 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第二, 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受到严重冲击, 不少地方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和合作医疗保健制度解体, 个体行医和社会办医失去控制, 乱收费、高收费, 群众承担不起医药费用, 缺医少药状况较严重。第三, 一些已经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血吸虫病再度发生, 甚至泛滥起来。这此问题如不认真解决, 不仅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还会引起农民的不满, 以致影响党群关系。”

2.2 第二个12年——摇摆期

从1990年的《请示》到2002年的《决定》。它的基本特点是农村卫生改革在“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之间摇摆不定, 故称之为“摇摆期”。

面对市场主导引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些同志主张要强化政府作用, 在此期间出台了一系列强调政府主导的政策, 但这些政策大多“口惠而实不至”, 市场化仍被认为是卫生改革的主导形式继续推进。

这一期间体现“政府主导”的重要措施是“初级卫生保健”和“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重要政策是国发[1991]4号《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请示的通知》;中发[1997]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1997]18号《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2001]《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由于诸多因素, 这些措施和政策并没有真正改善农村卫生的投入问题。初级卫生保健12项指标中提出的“县乡政府年度卫生事业拨款占两级财政支出的8%” 这个比例由于财政部没有认可, 所以根本没有得到执行;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总投资大约300亿, 中央财政仅安排11亿,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大多到不了位, 农村卫生机构在建设中留下了100多亿债务。尽管如此, 这些措施和政策的出台毕竟从政治舆论上强调了政府在农村卫生事业中的责任, 在一定层面廓清了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 这一期间的“政府主导”实际上是在政策上被架空, “市场主导”依旧在实际操作层面全力推进。在“改到深处是产权”的口号下, 一些地方已经把拍卖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卫生改革的重要手段, 并且有日渐扩展之势。2002年2月21日湖北某县的县委负责人在拍卖乡镇卫生院动员会上有这样一段讲话:“我市农村卫生院现实, 逼迫我们去思考, 思考的结果就是:农村卫生院原有体制下的发展之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革故鼎新, 对农村卫生院进行触及产权的根本性变革, 全面推行民有民营, 已是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这段讲话形象地反映了拍卖乡镇卫生院已经成为那一阶段的时尚。

在这种态势下, 我国农村卫生事业深深陷入了困局。中发[2002]13号文件对当时农村卫生的形势做了权威的评价:“从总体上看, 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 体制改革滞后, 资金投入不足, 卫生人才匮乏, 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很多困难, 一些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 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 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3 快速发展期

2002年《决定》印发之后的6年:在诸多因素推动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2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提出了“到2010年, 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同时旗帜鲜明地肯定“做好农村卫生工作, 保护和增进农民健康, 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标明确了, 实施目标的责任主体明确了, “政府主导”的基本格局也明确了, 我国的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自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至2008年,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提前实现了全覆盖, 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我国农村卫生30年的演变历程清楚地提示我们:农村卫生事业是一个特定的领域。农村卫生改革既不能简单地套用企业改革的路径, 也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卫生改革的路径。政府主导应该是发展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必由之路。

3 对“政府主导”的几点思考

尽管这几年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在农村卫生发展改革领域里, 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如农村区域卫生规划、公共卫生服务费用的支付方式、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农村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与规模控制、农村卫生技术队伍建设等。总之, 在农村卫生资源的筹集、配置和利用的这个广袤的领域里, 我们还存在着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说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改善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的关键靠财政投入, 那么这些问题就远不是仅仅靠财政投入能解决得了的。如果这些问题总是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农村卫生就必然地会陷入低效率。不要认为“市场机制失灵”就必然地证明政府行为是有效的。如果不能恰当地把握“政府主导”的要领, 政府行为同样也可能会出现失灵。因此, 掌握政府主导的基本要领, 是实现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政府主导”的要领, 它至少提示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遵循经济规律

政府主导是对市场主导的否定, 不是对经济规律的否定, 政府主导必须注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都是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指望重新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 肯定是走不通的。重要的是掌握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在农村卫生事业领域里发挥作用的适宜形式, 而不是简单地以一般性来取代特殊性。

3.2 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卫生服务的诸多特殊性是卫生事业内在规律的具体反映。社会事业不同于企业, 在社会事业领域里, 卫生事业又不同于教育、文化。如何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标准, 是我们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用错了评价标准, 必然要产生错误的导向。这种失误我们曾经发生过, 痛定思痛, 我们不应该再次重复这类错误了。

3.3 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

3.八十年的风雨历程 篇三

2009年6月初的一天中午,山东省青岛市浮山新区六小区居委会主任栾翠竹忽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百岁老人王福德打来的,老人在电话中有些神秘地压低嗓门说:“你们快来看看,刚才我把老伴给打了……”栾翠竹吓了一跳,要知道王福德和老伴徐洪兰都是104岁高龄了,虽然有几个儿女,却都不在身边,这么大年纪还打什么架?万一有什么意外怎么办?想到这里,她连忙赶了过去……

王福德老人1905年农历十月十五出生在山东省莱州市乡下,因为家贫,直到24岁也没讨到老婆。就在这时,一位媒婆找上门来说:“福德啊,我把镇上大户徐家的大小姐徐洪兰说给你为妻,你怎么感谢我?”王福德早就听说过徐洪兰的大名,也见过她,知道人家是个大美人,家里又有钱,她怎么会愿意嫁给自己这个穷光蛋?媒婆说:“这你就甭管了,先说,事成之后你怎么谢我?”王福德说:“我要是能娶到这样的老婆,天天请你喝酒!”

王福德哪里知道,是徐洪兰自己看上了他。徐洪兰出生于1905年农历十月二十五,跟王福德同年同月生,只比他小10天。小时候,徐洪兰曾被父母许配给一位姓张的人家,后来张家小子被当时的军阀孙传芳抓了壮丁,几年下来生死不明,加上两人谈不上有什么感情,她打算赶快另找个人嫁了。但这个年龄在当时,用现在的话说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剩女”了,想找个如意郎君谈何容易!

一天,徐洪兰在家里的楼上看书,忽然听到外面有人一边赶牛一边唱情歌:“我在窗外扔石头,不小心砸到妹妹的头,妹妹妹妹你不要怪,我想约你下胶州……”徐洪兰伸头一看,这个名叫王福德的小伙她也认识,只是从来没有注意过他。她听着听着,觉得这歌简直就是他唱给自己听的,心里免不了就是一动。此后她注意观察和了解了一下,得知王福德不光会种田,还会木工和瓦工,人长得也不错,加上两人的年龄相仿,她不由自主地就在心里悄悄地喜欢上了他。

然而,徐洪兰的父母却坚决不同意这桩亲事,主要是嫌弃王福德家里穷,父亲说:“他最少要盖起三间瓦房来我才会答应!”那个时候,三间瓦房大概跟现在的三栋别墅差不多,就是要了王福德的命他也盖不起啊!徐洪兰急得不行,但她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跟父母来了个一哭二闹三上吊。父母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得答应,但坚决不陪嫁妆。就这样,1929年农历三月二十六,徐洪兰只带着几身衣服就嫁给了王福德。

自己虽然已经熬成了“大龄青年”,却娶了个有钱人家的大小姐,王福德乐得整天合不拢嘴。因为徐洪兰缠着小脚,再加上从小娇生惯养,什么家务都不会做,王福德就疼着她宠着她,什么也不让她做。不料徐洪兰的大小姐做派却引起了婆婆的不满,老人经常挑儿媳妇的刺。

婚后不久的一天,王福德到莱州城里帮人做瓦工,回来的时候,母亲把他拉到一边悄悄地说:“儿啊,你可得当心点,今天有个当兵的来找你媳妇,两个人还躲到外面的小树林说了好半天话,我听说那个当兵的跟洪兰是什么梅什么马……”王福德一听就明白了:一定是那个姓张的小子回来了!王福德是个性格直率、肚子里藏不住话的人,把妻子叫过来一问,徐洪兰并不瞒他,说:“不错,是他,但我跟他说明白了,现在是民国了,婚姻自由,我跟他没任何关系了。”王福德哪能放心啊,加上母亲在一旁煽风点火,还有男人那点可怜的自尊,他瞪着眼睛拍着板凳大骂妻子不守“妇道”。

向来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徐洪兰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委屈,再说她觉得自己心里坦坦荡荡,没做任何对不起丈夫的事,他凭什么这样对我?再想到这都是婆婆背后捣的鬼,她把脖子一梗,脸对着丈夫,眼睛却看着婆婆,说:“我就是曾经喜欢过他,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怎么了?”王福德再也忍不住了,他抓住妻子揍了一顿……

被打之后,徐洪兰哭着往娘家跑,但快到娘家门口时,她却把眼泪擦干了:是自己死皮赖脸嫁到王家的,我就是受到天大的委屈,也不能让娘家人看笑话啊!她在娘家住了三天,俗话说小两口没有隔夜的仇,再加上在徐洪兰的心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人打老婆天经地义的想法还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第二天她的火气就消了,一心等着王福德来接她。然而,王福德觉得自己是个爷们儿,不能随便向女人低头,就是不来。眼看着娘家人就要赶自己走了,还有刚刚一周岁的儿子在家里没人照应,徐洪兰硬着头皮自己回了家。

在接受采访时,头脑非常清楚的徐洪兰老人笑着说:“也许就因为那次是我自己回的家,没能‘降’住他,后来我们俩总是吵吵闹闹的,几十年下来,我都习惯了,几天不吵闹几句,心里就空落落的……”

徐洪兰知道,自己跟丈夫吵这一架,大半是因为婆婆说自己坏话,要想讨婆婆喜欢,就必须找事做。于是她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开始跟邻居大嫂学做起了编织活,先是学用芦苇或灯草编织凉席,然后又学会了织布。见老婆既漂亮又能干,王福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几次搂着妻子说:“这么好的老婆到哪去找?你放心,这辈子我再也不敢打你了!”

1944年春的一天,一队日本大兵和伪军忽然堵住了王家院子的大门。徐洪兰一看,在鬼子的队伍后面,用绳子串起来差不多有20个小青年,他们显然是来抓壮丁的!想到儿子正在屋里睡觉,为了转移鬼子的注意力,徐洪兰灵机一动,扑上前去一边哭闹一邊打丈夫。王福德没有反应过来,感到莫名其妙,以为妻子疯了,徐洪兰把嘴巴凑在丈夫耳边小声地说:“快打我,他们一定是来抓儿子的!”王福德这才明白过来,假装发火把妻子一顿好打。徐洪兰趁机抓住丈夫的衣服一边哭喊一边撕扯撒起了泼,把王福德的糗事都数落了出来,鬼子和伪军都被吸引了过来,儿子趁机跑了。

王福德老人回忆起当年,显得特别兴奋。他告诉笔者:“我们吵吵闹闹这么多年,那一次最让我难忘,过了很久我都想不明白,她性格内向,在日本鬼子面前她怎么就能像阿庆嫂一样‘耍花腔’,直到解放后我才想通:她是为了儿子,就是你们说的母爱啊……”

解放后,老两口带着几个孩子搬到了青岛市居住,王福德进入青岛自行车厂工作。徐洪兰因为缠的是小脚,连走路都不稳,只能继续做家庭妇女。1960年春节时,街道上供应肉食,规定不管家里有几口人,每家都只供应1斤肉。当时老两口带着8个孩子,这1斤肉怎么也不够吃啊!想到街道有规定,如果谁的家里有伤病员的话,可以多供应半斤肉,徐洪兰咬着牙对老伴说:“你整天在外面工作养家糊口太辛苦,过年了我一定让你吃上点肉!”她要求丈夫打自己,就能多买半斤肉了。王福德舍不得下手,说:“你又没犯什么错,我凭什么无缘无故地打你?”

三年困难时期,他们的8个孩子饿死病死了5个!看着还没成年的孩子就死了,两口子心如刀割,每埋葬一个儿女,王福德夫妇就会大病一场,特别是王福德,一想到死去的儿女,就会伤心得泪流满面。

徐洪兰一看,这样不行,丈夫是一家的顶梁柱,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这个家就全完了。于是她想了个办法:每当丈夫沉浸在对儿女的怀念中的时候,她就找个茬儿跟他争吵几句,以转移他的注意力,把那些事忘掉。王福德除了喜欢喝点酒外没有别的爱好,徐洪兰干脆把自己留了几十年的长头发剪了,给丈夫换来了3斤山芋白干酒,每顿让他喝一杯。

“文革”的时候,由于王福德在抗日的时候被抓去修过炮楼,学会了几句日本话。有一次看电影时,他告诉别人说:“鬼子的日本话根本就不是那样说的。”这下可惹来了麻烦,有人马上把他当成“日本特务”给抓了起来,没日没夜地批斗,要他交代问题。

徐洪兰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丈夫会说几句日本话,怎么就成了特务?她去找造反派说理。造反派说:“我听说他在家动手打过你,这就是日本特务的作风!现在我们把这个日本特务抓了起来,你必须打他几下,跟他划清界限,不然的话,就凭你这双小脚,也属于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我们把你和王福德放在一块儿批斗!”

徐洪兰坚决不动丈夫一根手指头,说:“他是我男人,他打我,我愿意,那我就陪着他一起挨批吧。”挨批斗是要脖子上挂着牌子站在台上的,徐洪兰是双小脚,半个小时站下来,她就会疼得不行,但她硬挺着,说:“老头子,你当没当特务我最清楚,他们这是诬蔑你,我愿意就这样陪你站到死!”王福德让妻子靠在自己的肩上,两个人支撑成一个“人”字状……

王福德退休后,觉得身体还行,他想拿出家里的积蓄干一点事业。这一次,徐洪兰老人不干了,几十年来被战争、饥荒和动荡搞怕了的她死死地抱着存折上仅有的4000多元钱,说:“过去你是上班的爷们儿,我什么都听你的,但现在你退了休,跟我一样了,我干吗还得听你的?谁也甭想动这笔保命钱!”王福德急了:几十年了,他的权威还从未遇到过这种挑战啊!他举起手来就要打老伴,徐洪兰早就防着这一手,他还没打着她,她就趁势倒在了地上。儿子听说后,马上把母亲接到了自己家里。听说这么一大把年纪的老母亲又被父亲打了,三个儿女甚至儿媳和女婿都觉得老头太过分。徐洪兰总算找到了靠山,她对儿女们说:“其实,他没打着我,我就是要借这个机会整整他,让他以后不敢打我了。你们瞧吧,这次他要是不来求我接我,我就不回去!”

王福德在家里待了几天,想去叫老伴回来,又不愿意低下“爷们儿”那高贵的头,就一天几次地打电话到儿子家,问老伴的伤好了没有,却不愿意跟老伴对话,生怕老伴当着儿女的面把他的面子丢到地上。看着两位老人年纪越大越像孩子,儿女们哭笑不得,王福德也不好意思地说:“我跟你妈打了一辈子,也爱了一辈子,吵几句甚至打两下,矛盾解决了,心情愉快了,什么事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爱的方式,快让你妈回来吧!”

开始时,徐洪兰还绷得住,但在儿子家住了没几天就再也绷不住了,一会儿说做梦梦到丈夫喝醉了,一会儿又说做梦梦到老头子受凉咳嗽了,不等丈夫来接,就自己回了家,然后和她的老头子一起继续吵吵闹闹地过日子。她对儿女们说:“我跟你爸几十年都是这么过的,我已经习惯了,再不回去是跟我自己过不去呢!”就这样,一晃又过去了几十年。

现在,两位老人都已经104岁了,是山东省唯一一对年过百岁的夫妇,全国恐怕也没几对。两位老人的身体都很好,除了耳朵有点背外没什么大毛病,一日三餐全部自己做,但毕竟年岁不饶人,身边不能没人照顾,而老人的两个儿子身体都不好,女儿离得又太远,还有国家对百岁老人有特殊政策,居委会就把这事接了下来,所以老人不管有什么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电话告诉居委会主任栾翠竹。

栾翠竹连忙赶到老人的家里,只见徐洪兰老人坐在卧室里的地上抹眼泪,王福德老人则手持拐杖在外门焦急地等着栾翠竹。栾翠竹上前扶起徐洪兰,让她在床上躺下。好在老人是在躲老伴的拐杖时自己不小心慢慢摔倒的,没有受伤。栾翠竹问道:“大娘,大爷为什么又要打你?”徐洪兰还在气头上,说:“别提了,说起来丢人……”

原来,这天快到中午的时候,徐洪兰打开房门看外面的风景。没想到王福德却在一边闭目养神,一边像过电影一样回忆着100年来的生活细节。见老伴打开门往外看,他想到了当年曾经来找过妻子的张家小子,就对老伴吼道:“快把门关上,别把那个姓张的小子放进来了!”本来,徐洪兰老人特别喜欢门前的那块绿地,她担心有人踩了它,是在观察那个地方,结果王福德老人的话一下子触动了她心底的沉渣,她有些不高兴了,说:“都这把年纪了,还说这个干什么?”老头见老太太竟敢不听自己的,没把门关上,举起拐杖就要打老伴,结果徐洪兰一让,摔倒在地。老头有些担心老伴,又不愿意去向老伴认错,只好拨打了栾翠竹的电话。

栾翠竹一听,又好气又好笑:俗话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这對100多岁的老夫妻怎么就像刚结婚的年轻人一样?她对王福德说:“大爷,我又要批评您了,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能动手打人呢?万一把大娘打伤了怎么办?”王福德也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不愿意向老伴服软。

这时,老人的大儿媳吴瑞云和女儿王同珍都闻讯赶来了。还是女儿王同珍有办法,她对栾翠竹说:“我爸这人死要面子,看我来让他们和好。”王同珍先把父亲搀到客厅桌边坐下,又把母亲扶了过来,坐在了桌子的另一边,然后她对大家使了个眼色,大家全都躲进了卧室。王福德当然想跟老伴和好,见人都走了,就摸过一瓶鲜奶,慢慢地往老伴的手上伸过去,徐洪兰的手放在桌子上一直没动,王福德抓住老伴的手,把鲜奶放在她手里说:“生气有什么用?有本事打我两下。”徐洪兰这才叹了口气,说:“谁让我上辈子欠你的?”王福德听了,咧着嘴笑了起来。躲起来的人全都忍俊不禁……

笔者问徐洪兰老人:“大娘,大爷经常吵您打您,您就不生他的气?”徐洪兰叹了一口气,说:“唉,人这辈子,怎能不遇到磕磕绊绊?遇到磕绊,争几句吵几句,大不了打两下,事情就过去了,把事情放心里,会憋出病来的!”

一位医生朋友也告诉笔者,所有长寿的人,一定都是心胸开阔、大度,不斤斤计较的人,虽然王福德夫妇打打闹闹了一辈子,但都不是真正的动气,打完闹完事情就过去了,精神上非常轻松。也许这就是他们长寿的秘密之一吧!

4.六十年的成长历程 篇四

——“祖国在我心中”主题诗歌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镇松溪辅导小学徐军

公元一九四九的礼炮声

催响了一个民族的新生

历史的车轮记下

一个深深的印辙

布尔什维克播下的种子

历经二十八年的峥嵘岁月

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声呐喊

挺起了中国人民的脊梁

吃苦受累的炎黄子孙

奏响了普天同庆的华章

面对世界列强的威吓与封锁

共和国的缔造者们运筹帷幄

弹指一挥间

胜败转云烟

激情燃烧的岁月

布满荆棘的探索

东方巨龙猛回首

摆脱十年浩劫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伴随着几十年的沧海桑田

改革的春风

温暖大江南北

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高潮

小康社会

和谐家园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 走上了新世纪的金光大道

六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 几代人前仆后继的事业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指引下

伟大的中华民族

5.八十年的风雨历程 篇五

迎国庆征文精选700字:六十年的历程

迎国庆征文精选700字:六十年的历程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过去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九五三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09年,我正在电视机前,收看着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落成的新闻。又是一个重大成就,我开始浮想联翩,我想起了祖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想起鸟巢,想起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我想起了改革开放整整三十年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国国力,想起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国家,想起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的、不断地提升,想起新中国历史,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光辉的足迹!

上一篇:2018消防演练方案下一篇:“爱心直通车.两节送温暖”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