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2024-09-18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精选8篇)

1.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篇一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1,、城市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的含义。

城市等级的划分:(指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 小城市 20~50万人 中等城市 50~100万人 大城市 100万人以上 特大城市

2、城市规划

a.从职业上说是城市规划的编制、管理、研究

b.从工作上说是从大到城市、区域,小到城市的一个节点的控制

c.对城市的日常运转提供技术支持

d.创造好的城市景观

3、城市规划原理

本质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城市在时间上的目标意识、发展过程的规律进行的知识的总结。

4、城市

城乡居民点系列

村—乡镇—建制镇—市 行政地域概念

行政村—镇和乡—市(两个特点)城市规划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功能地域概念

都市区(西方国家城市地域概念和统计概念)

5、城市基本特征

人口、社会活动高度集中

面积0.2%-人口16%-运输50%-用电60%-工业产值70%-利税80%-高等教育100% 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 生态环境系统脆弱 动态变化巨系统

自身发展有规律,通过城市规划调控 6.现代城市特征

1、城市重建,城市化加快,规模扩大

2、形态与结构布局变化

3、郊区及老城中心复苏

4、城镇密集地区发展

5、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多样化 7城市职能 urban function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8城市规模city size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9城市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同心圆模式(1925伯吉斯)

扇形模式(1939霍伊特)

多核心模式(1945哈里斯和乌尔曼)

10、城市的形态

urban morphology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集中型

块状、带状、指状

组群型

双城、带状组群、散点组群 11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农业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

分散农村人口——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城镇物质环境改善、城镇景观拓展 城市文明、生活方式转变扩散 12城市化的类型

(1)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分类

A、高收入,高城市化类型(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B、中等收入、高城市化类型(俄罗斯、巴西等)C、中等收入,中等城市化(拉美、东南亚等)

D、低收入、低城市化类型(非洲、亚洲某些国家)(2)按不同空间演变模式分类

A、以大中城市为主、向都市区发展(美国、日本、韩国、南非)B、以中小城市为主,向多中心组合发展(北欧诸国)C、发展小城镇为主,自下而上进行(泰国、印尼)

13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a.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b.自下而上型的特点c.城市化体系动态变化加速d.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

14城市规划与园林之关系(自我认识)。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基础之一思想理论)1 田园城市思想及意义

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他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 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大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1)从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问题

(2)设想了一种先驱模式,对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3)将物质规划和社会规划进行结合,开创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先河 2 《雅典宪章》重要内容及意义、1933年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提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功能分区与交通联系。

提出区域规划。

3.《马丘比丘宪章》、1977 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

私人车辆服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发展交通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批判过分的功能分区,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提出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雅典宪章》:

a 城市及其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b 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c 将城市规划视为终极状态描述。

《马丘比克丘宪章》:

a 有机结合,强调之间的相互依赖型;

b 宣扬社会文化论,强调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 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4.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5、有机疏散思想。

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①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②将城市的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1960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的质疑。

第三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基础之二 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

1城市用地、城市用地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包括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主要因素、1、城市与自然环境

作为基本立地条件,影响城市生成与发展:职能、空间形态、工程建设等。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某些水文条件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如洪水、年水量不均匀。

城市建设也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排污等,导致新问题出现。2)水文地质条件

一般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按成因和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三类: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3)气候条件

A、太阳辐射 B、风象 C、温度 D、降水与湿度 4)地形条件

A、布局、平面结构、空间布置

B、高程:竖向规划、排水及防洪 C、坡度:地面排水、管道等工程规划

D、小气候形成

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1)用地评定要求

(2)用地评定分类

A、一类用地:适宜修建用地 B、二类用地:有限制的适宜修建用地

C、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3.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方式、集中布置

适于城市规模不大的情况 分散布置

轴向布置

4、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工业用地

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工业在城市布置的一般原则

用地面积符合要求,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交通运输方便,排水通畅。

职工居住用地与工业区的关系;

工业区与城市各部分的关系应保持紧凑集中且互不防碍,节约用地。考虑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5.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a平行布置

优点:两者相应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 b垂直布置:适合于占地较小的工业区

优点: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隔断,且减少防护带宽度。c混合布置 6.城市绿地

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相关内容

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各国共同和基本的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2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3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详细规划)。

两个层面的关系: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详细规划可以通过反馈,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第五章 城市总体布局 1, 城市总体布局、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处理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城市总体布局的任务:结合实地情况,参照有关城市结构的理论与规律,将城市构成要素具体落实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经典三模式

伯吉斯—同心圆模式

霍伊特—扇形模式

哈里斯和乌尔曼—多核心模式 2 城市功能

3结构与形态关系 功能是主导、是本质,城市发展动力

结构是内涵、是抽象,城市构成主体

形态是表象、是特征,空间形式特征

城市结构类型

是指城市在某一特定阶段所呈现出的空间布局特征。城市规划关注的城市结构是在现状基础上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有可能形成的结构形态。

4、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基本构思。

第六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1)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如工业,仓库等用地的布局)(2)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干道的走向

(3)对外交通用地布置(如铁路选线的走向,港口选址,岸线位置等)均关系到城市的 发展方向与布局

(4)城市面貌的反映

(5)城市道路系统则是城市的骨架,更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置.因此,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城市道路分类、1、国标分类(4类): 快速路(交通功能为主)

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集散功能为主)

支路(生活性功能为主)

2、道路功能分类(2类):

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要求

1、合理城市功能用地布局基础上组织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道路

快速路(交通功能为主)

主干路(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集散功能为主)支路(生活性功能为主)

3、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考虑城市环境与城市面貌要求

5、满足敷设管线、人防工程结合要求

6、道路规划指标

A、路网密度(km/km2)

干道网密度一般为2.0~2.5 km/km2 B、道路面积率(%)

一般城市为8~15%,200万人口城市为15~20% C、人均道路面积(m2/人)

一般城市为7~15m2 /人。3 道路横断面形式及其选择选择、a.形式

一块板:混合式

两块板:分向式

三块板:分车式

四块板:分车分向式 b.选择依据

道路性质

交通特征

用地条件

管线综合远近结合

4、铁路枢纽布置形式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在铁路网的交叉点或者铁路网的尽端,由几个协同作业的专业车站与线路组成的整体,叫铁路枢纽。

A.一站枢纽

它与城市的关系比较简单,但是不加控制,仍然会出现铁路干线分割城市主要地区的现象。

B.三角形、十字形枢纽

城市位于铁路枢纽的某一象限发展:铁路与城市之间干扰较小,也都有发展余地; 城市跨越铁路枢纽的两个象限发展:城市被分为两部分,受到较大的干扰;市跨越铁路枢纽的三个以上象限发展:城市受到严重干扰。

C.顺列式枢纽

城市用地呈狭长带发展时,其枢纽形式也往往沿城市纵向延伸成顺列式布置 D.市区枢纽的环线布置

环线能提高枢纽的通过能力,增强运营的灵活性,更好地为城市客、货运服务。有的环线可利用转运线作为其组成部分。环线布置在市区,会影响城市的发展;离城市过远,又会不便于城市使用。

E.跨江河城市的铁路枢纽布局

它要配合河流的自然条件,照顾城市规划、枢纽布局的合理性。枢纽的桥位选择要考虑到枢纽的布局能通过桥头引线,在江河两岸分别设置客运、货运设备的条件,有利于减轻大桥通过能力的负荷。F.尽端式枢纽布局

在铁路网的尽端,如海港、大型矿区等,其布局必须服从港湾、矿区的布置。在枢纽的出入口处设有编组站,控制枢纽车流,沿城市边缘以枝状深入城市各区,设尽端式车站为之服务。

5.公路与城市联结的基本方式。A.公路线路从城镇边缘切过

过境交通从城市外围通过,避免进入市区产生干扰,将车站设在城市边缘的入口处,致使入境的交通中止于此。B.公路线路远离城镇绕行 一般来说,公路的等级越高,经过的城镇规模越小,则在通过该镇的车流中入境的比重越小,因而公路宜离开城区,与城市的连接采用入城道路引入 C.公路线路连接城市交通干道 D.公路线路连接城市环路

在规模更大的城市内,城市中心区外围设有环路,公路的过境交通可以利用环路通过城市,而不必穿越城市中心区。E.公路线路从城市组团中穿行

公路与城市道路彼此自成系统,互不干扰。公路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通过,与城市道路不直接连接,而在一定的入口处和城市道路连接。

第七章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确定规模;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辆和停泊方式;

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A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

B 设计要点

整体性; 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和灵活性。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

为居民创造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最基本的要求。

2、卫生要求

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要求居住区有良好的日照、通风等条件,以及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的污染等。

3、安全要求

4、美观要求

优美的居住环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设计,更重要的取决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结合。3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行列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优点

使绝大部分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

便于布置道路、管网;

方便工业化施工。

缺点

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

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2)周边布置 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遍布置。

优点

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

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

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缺点

有相当一部分的朝向较差;

采用转角建筑单元,施工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增加;

地形起伏较大地区土石方工程较大。3)混合布置

4)自由式布置

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灵活布置。4.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解决住宅与公共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第八章 城市公共空间

1城市公共空间、狭义上讲: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上讲:扩大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

包括: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2 商业中心区的问题与矛盾、1、交通效率下降

交通组织

交通运行

车辆停放

2、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拥挤给人们带来了压力,并引起人们的紧张和心理戒备,使人们失去了公共活动的乐趣。

步行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原则、1)、良好的交通体系

2)、提高城市商业中心区步行交通效率

3)、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4)、丰富的空间形式

5)、创造宜人的气候条件

6)、独特的景观构成

4城市中心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是反映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敏感的地区。

从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的演变过程看,城市中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 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

• 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

• 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

城市中心的构成城市中心由各类建筑物、活动场地、道路、绿地等设施组成。

5中央商务区

6城市广场、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以硬质为主的户外空间,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

城市广场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常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或“客厅。

7不同功能类型广场及其布局特点、(1)集会广场

分为市政广场和宗教广场两种类型。

布局特点:该类广场周围的建筑往往是对称布局,轴线明显,主体建筑则是广场空间序列的对景。

(2)纪念广场

纪念广场应突出某一主题,创造与主题相一致的环境气氛。构成要素:标志、碑刻、雕塑、纪念建筑等,感染力强。(3)商业广场

布局特色:步行、建筑内外空间渗透;座椅、雕塑、绿化、喷泉、铺装、灯具等的人性化、生活化设计。(4)交通广场

它是道路交叉口的扩大,疏导多条道路交汇所产生的不同流向的车流与人流交通。例如大型的环形岛,立体交叉广场和桥头广场等。主要功能是组织和疏导交通。

(5)娱乐休闲广场

特点:设计围绕人们的各种需要、符合人的行为规律、人体尺度等。(6)建筑广场(附属广场)

合理地对建筑广场进行规划设计,可以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可以产生富有特色的小广场。对于改善该处的空间品质和环境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8广场的空间组织

归纳起来分为单一形态和复合形态两大类广场。

(1)单一形态:由单一的规则或者不规则几何形构成。

正方形广场

梯形广场

长方形广场

圆形和椭圆形广场

自由形

(2)复合形广场:数个基本几何图形以有序(轴线)的或无序(自由拼接)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广场。有序复合广场

无序复合广场

一般从三种因素考虑尺度问题:视觉特性、景观效应、容积效应。广场的空间组织

1、广场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和观赏的要求。

2、广场空间的安排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建筑和设施相适应。

3、广场空间的景色组织可分三个层次:近景、中景、远景,其中中景一般为构图主景。广场的形态

从空间形态分:平面型与立体型 广场的构成要素

1、环境艺术设施

2、公用设施

3、信息服务设施

4、交通设施

5、无障碍设施

6、软环境的创造

9、广场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尺度过大

2、空间散漫、缺乏魅力和场所感

3、地方性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4、广场内容过分重景观轻功能

5、绿化过分重图案轻功能

6、材料选用不当 城市设计及方面。

城市空间(三类不同性质空间):(1)骨架空间(2)活动空间(3)象征空间

城市设计的层次

(1)整体环境城市设计(2)重点片区城市设计(3)城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商业区是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经济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及社会生活最频繁集中的地方。也是最能反映城市活力、城市文化、城市建设风貌和城市特色的地方。

2.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篇二

一、考情分析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 对概率统计与计数原理的考查, 基本呈现出以下特点.

1.题型全面, 知识点覆盖面广, 但有所侧重, 一般以一大和两小的格局出现, 约占22分.2012年也有少数省市减少了对概率统计与计数原理的考查, 如江苏卷、福建的文科卷, 只考查了两个小题, 且为中低档题.深入分析这些考题, 由于各地教材的版本不同, 各省市的考查要求也不同.

2.贴近教材, 贴近生活.有些试题由教材例习题的改编或从实际生活中概括而来, 情境新, 富有时代气息, 贴近社会生活, 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2012年, 天津卷理科第16题是掷骰子游戏问题, 全国新课标卷理科第18题是花店销售玫瑰花问题, 重庆卷理科第17题是投篮比赛问题, 四川卷理科第17题是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问题, 辽宁卷理科第19题是体育节目收视率问题, 湖南卷理科第17题是超市购物量及结算时间问题, 陕西卷理科第20题是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所需的时间问题, 湖北卷理科第20题是工程施工期间降水量对工期的影响问题等.由此我们看到, 高考中出现的概率问题与其他题目有区别, 其应用性较强.

3.所有的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新课程卷的多数试题淡化了求解过程中对计数原理的考查, 而强化了对必然与或然的数学思想和基础知识的考查.

4.注重与其他数学知识的整合.如2012年, 辽宁卷理科第5题与函数模型的应用、不等式解法、几何概型综合应用问题, 江苏卷第6题与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问题, 江西卷理科第18题以空间坐标为背景, 给出“立体”的新定义问题等.

5.统计内容进入解答题.原高考中文、理科概率一般都有一道解答题, 统计是以小题形式出现.新课标文科概率的内容删去了很多, 概率只占8课时, 而统计占到30课时;理科的统计和概率的课时数基本相等, 都是23课时.所以从课标要求、课时等方面来看, 统计这一内容显得更为重要, 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统计已成为可能, 特别是文科.事实上, 2012年高考单独出统计解答题的有:广东文、理卷第17题, 辽宁文、理卷第19题, 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理解与应用;安徽文科卷第18题, 主要考查频率和频率分布表等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基本思想.2012年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统计与概率的省份还有:新课程全国文、理卷第18题, 山东理科卷第19题, 浙江理科卷第19题, 福建理科卷第16题, 安徽理科卷第17题, 北京文、理卷第17题, 天津文科卷第15题、理科卷第16题.这些题目, 将统计概率应用融为一体, 综合考查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对象有用的信息, 并做出判断.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进行整理、分析, 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在复习时, 要重视统计中的数据整理、分析、预测等能力.

6.排列组合中对分类讨论思想的要求较高.如2012年, 四川卷理科第11题利用排列组合计算抛物线的条数问题, 北京卷理科第6题排数问题, 安徽卷理科第5题纪念品交换问题等.

二、命题走势

分析近几年的数学高考试题可以发现, 这一内容的高考命题有以下趋势.

对于统计的考查在逐渐升温, 由以往的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转为以解答题的面孔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主要考查抽样方法、各种统计图表等内容, 多为中档题.由于统计中的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等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必将改变以往考试中较少涉及的现状, 逐渐成为高考的热点, 而线性回归、回归分析和独立性检验等知识目前仍为考试的冷点, 也有部分省市暂未列入考试要求.

对概率的考查文、理有别, 理科以解答题并设计多个小题的形式出现, 在考查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等内容的同时, 将含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方差和各种概率的计算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经常通过对课本原题的改编, 或是对基础知识的重新组合、拓展, 并赋予时代气息, 常以熟悉的生活背景为载体, 以排列组合和概率知识为工具, 考查对概率事件的识别与概率计算.试题立意高、情境新、设问巧、贴近生活实际;由于文科不再学习排列组合知识和独立事件的概率, 因此有关古典概型问题的计算要求会有所降低, 主要考查不用排列组合知识的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计算.

在题型上, 与往年类似, 选择题、填空题一般考查概率、统计的一些基础知识;在解答题中, 文科注重考查纯概率题, 理科应重点关注将概率与统计结合起来的问题.

三、特别提醒

1.求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后, 要注意用分布列的两条性质检验所求的分布列或某事件的概率是否正确.二项分布、几何分布是常见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它们都是在做独立重复试验时产生的, 但二项分布是指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分布, 而几何分布是指在第k次独立重复试验时, 事件第一次发生的概率分布, 一定要注意区分, 避免混淆.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应注意两点:

(1) 期望是算术平均值概念的推广, 是概率意义下的平均.

(2) Eξ是一个实数, 由ξ的分布列唯一确定, 随机变量ξ是可变的, 可取不同的值, 而Eξ是不变的, 它描述ξ取值的平均状态.

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应注意三点:

(1) Dξ表示随机变量ξ对Eξ的平均偏离程度.Dξ越大, 表明平均偏离程度越大, 说明ξ的取值越分散;反之, Dξ越小, 说明ξ的取值越集中, 在Dξ附近, 统计中常用来描述ξ的分散程度.

(2) Dξ与Eξ一样也是实数, 由ξ的分布列唯一确定.

(3) 教材中给出D (aξ+b) =a2 Dξ, 在应用此结论时, 要注意D (aξ+b) ≠aDξ+b, D (aξ+b) ≠aDξ.

4.简单随机抽样是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基础, 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由其定义, 应抓住以下三点:

(1) 它要求被抽取样本的个体数有限.

(2) 它是从总体中逐个地进行抽取.

(3) 它是一种不放回式抽样.

5.频率分布条形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是不同的概念, 虽然它们的横轴表示的内容是相同的, 但是频率分布条形图的纵轴 (矩形的高) 表示频率;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纵轴 (矩形的高) 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值, 其相应组距上的频率等于该组距上的矩形的面积.

四、考点解析

近几年全国各地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中, 考查概率统计与计数原理的题型全面, 知识点覆盖面广, 但有所侧重.

1.新增内容, 全面考查

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对新增加的概率与统计的内容都有所涉及, 例如几何概型、茎叶图、运用统计图表估计总体等, 这些知识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体现, 一般以直接应用的基础试题为主.

例1 (2012年北京卷) 设不等式组{0≤y≤20≤x≤2, 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 在区域D内随机取一个点, 则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大于2的概率是 () .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几何概型的概率.用几何概型求解的概率问题和古典概型的思路是相同的, 同属于“比例解法”, 即随机事件的概率可以用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测度”与试验的基本事件所占的总“测度”之比.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虽然都是等可能问题, 但是几何概型面对的基本事件具有无限性, 因此, 在求它的概率时, 需转化为相应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或几何体的体积等几何测度之比来实现.

例2 (2012年陕西卷) 对某商店一个月内每天的顾客人数进行了统计, 得到样本的茎叶图 (如图2所示) , 则该样本的中位数、众数、极差分别是 () .

解:根据茎叶图知, 共有30个数据, 所以中位数是, 众数是45, 极差是68-12=56.故选A.

评析:本题从统计中的茎叶图开始, 要求从茎叶图中正确读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2.文、理要求, 分层考查

概率统计与计数原理对文理科的考试要求, 在高考试题中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如对计数原理和二项式定理的考查, 只出现在理科试卷中, 对概率问题的考查, 文科一般只考古典概型, 对问题中计数能力的要求仅限于会通过枚举得到;理科会在文科的基础上, 要求会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加以计数.必须注意, 这里对排列组合计数的要求也不高, 一般会直接使用就可以了.

例3 (2012年全国新课标理科卷) 将2名教师, 4名学生分成2个小组, 分别安排到甲、乙两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由1名教师和2名学生组成, 不同的安排方案共有 () .

(A) 12种 (B) 10种

(C) 9种 (D) 8种

解:将4名学生均分为2个小组共有种分法, 将2个小组的同学分给两名教师带有A22=2种分法, 最后将2个小组的人员分配到甲、乙两地有A22=2种分法.

故不同的安排方案共有3×2×2=12种分法.故选A.

评析:对于排列组合混合问题, 可运用先分组后排列的策略求解.无次序分组问题有“均匀分组 (比如本题) 、部分均匀分组、非均匀分组”等三种类型.计数时常有下面结论:对于其中的“均匀分组”和“部分均匀分组”问题, 只需按“非均匀分组”列式后, 再除以均匀分组数的全排列数.

例4 (2012年浙江理科卷) 若将函数f (x) =x5表示为f (x) =a0+a1 (1+x) +a2 (1+x) 2+…+a5 (1+x) 5, 其中a0, a1, a2, …, a5为实数, 则a3=.

解:x5=[ (1+x) -1]5, 故a3为[ (1+x) -1]5的展开式中 (1+x) 3的系数, 由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可得Tr+1=C5r (1+x) r (-1) 5-r.

令r=3, 得T4=C53 (1+x) 3 (-1) 2=10 (1+x) 3, 故a3=10.

评析:二项式定理这部分内容有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考方法, 比如系数问题、特殊赋值等.本题在设计上注重考查思维方式, 又不回避通性通法的考查, 题目入口较宽, 又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例5 (2012年山东卷) 袋中有五张卡片, 其中红色卡片三张, 标号分别为1, 2, 3;蓝色卡片两张, 标号分别为1, 2.

(Ⅰ) 从以上五张卡片中任取两张, 求这两张卡片颜色不同且标号之和小于4的概率;

(Ⅱ) 现袋中再放入一张标号为0的绿色卡片, 从这六张卡片中任取两张, 求这两张卡片颜色不同且标号之和小于4的概率.

解: (Ⅰ) 从五张卡片中任取两张的所有可能情况有如下10种:

红1红2, 红1红3, 红1蓝1, 红1蓝2, 红2红3, 红2蓝1, 红2蓝2, 红3蓝1, 红3蓝2, 蓝1蓝2.其中两张卡片的颜色不同且标号之和小于4的有3种情况, 故所求的概率为

(Ⅱ) 加入一张标号为0的绿色卡片后, 从六张卡片中任取两张, 除上面的10种情况外, 多出5种情况:红1绿0, 红2绿0, 红3绿0, 蓝1绿0, 蓝2绿0, 即共有15种情况, 其中颜色不同且标号之和小于4的有8种情况,

所以概率为

评析:本题紧紧围绕教材, 依据教材改编而成, 着重考查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内容, 既考查了计数原理, 同时又是概率论的经典问题.题目本身不难, 若不加分析就计算, 可能会失分.要是先进行分析和探索, 综合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 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问题就迎刃而解.

3.重点知识, 重点考查

(1) 对统计知识的考查

分层抽样、频率分布直方图、样本估计总体、样本数据的数字特征 (平均数、方差等) 是考查重点.

例6 (2012年广东卷) 某校100名学生期中考试语文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3所示, 其中成绩分组区间是:[50, 60) , [60, 70) , [70, 80) , [80, 90) , [90, 100].

(Ⅰ) 求图中a的值;

(Ⅱ) 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 估计这100名学生语文成绩的平均分;

(Ⅲ) 若这100名学生语文成绩某些分数段的人数x与数学成绩相应分数段的人数y之比如下表所示, 求数学成绩在[50, 90) 之外的人数.

解: (Ⅰ)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矩形面积之和为1, 得

即20a=0.1.解之, 得a=0.005.

(Ⅱ) 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知, 这100名学生在各分数段上的人数分别为:

[50, 60) , 5人;[60, 70) , 40人;[70, 80) , 30人;[80, 90) , 20人;[90, 100) , 5人.

所以这100名学生的平均分为

(Ⅲ) 由 (Ⅱ) 及图表可知, 数学成绩在[50, 90) 内各分数段上的人数分别为

评析:本题以统计中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为背景, 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准确读取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数据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 对概率知识的考查

古典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期望、二项分布等是重点考查对象, 这类问题构成高考解答题的主体.

例7 (2012年天津卷) 现有4个人去参加某娱乐活动, 该活动有甲、乙两个游戏可供参加者选择.为增加趣味性, 约定:每个人通过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决定自己去参加哪个游戏, 掷出点数为1或2的人去参加甲游戏, 掷出点数大于2的人去参加乙游戏.

(Ⅰ) 求这4个人中恰有2人去参加甲游戏的概率;

(Ⅱ) 求这4个人中去参加甲游戏的人数大于去参加乙游戏的人数的概率;

(Ⅲ) 用X, Y分别表示这4个人中去参加甲、乙游戏的人数, 记ξ=|X-Y|, 求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Eξ.

这4个人中恰有2人去参加甲游戏的概率为C24p2 (1-p) 2=

(Ⅱ) 由题意知, X~B (4, p) , ∴P (X=k) =Ck4pk (1-p) 4-k (k=0, 1, 2, 3, 4) ,

因此, 这4个人中去参加甲游戏的人数大于去参加乙游戏的人数的概率为

(Ⅲ) ξ所有可能的取值为0, 2, 4.

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为: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典概型及其计算公式, 互斥事件、独立重复事件、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等基本知识.这种类型的概率试题在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且常考常新.对于此类考题, 要注意认真审题,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两个角度来理解问题的实质, 将问题成功转化为古典概型, 独立事件、互斥事件等概率模型求解, 因此对概率型应用性问题, 理解是基础, 转化是关键.

声明:本刊选用了部分国内外图文, 为了更好地维护著作者权益, 敬请与本刊联系, 以便及时奉寄稿酬。

3.记忆原理在初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篇三

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

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中保存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信息的丢失、错误的回忆或再认,这就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记忆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出现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个规律来科学合理安排复习。下面笔者以八年级上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几种记忆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1.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是指在课堂内容结束之后尽早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以加深印象。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了血管的类型和概念,教师要及时布置课后复习作业,让学生及时复习,加强记忆。在第二课时学习心脏的结构时,教师再适时的引导学生复习动脉、静脉的概念,学习心脏各腔所连接的血管的类型就降低了难度,如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此时让学生分析、找规律,学生不难发现,心室连接的是动脉血管,心房连接的是静脉血管。这样的及时复习可以防止遗忘,深化理解,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都有益处。

2.间时复习

间时复习是指复习过程中留出对本知识点回忆的休息时间。研究发现,越是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如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核心概念的复习,教师可以先展示人体血液循环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然后再进入正式的复习。实践下来,发现间时复习的效果很好。

3.复习中尝试回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复习中拿全部的时间复习,不如只拿部分时间复习,而用另一部分时间去进行尝试回忆。学习了血液循环的过程,学生已经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接着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可以先复习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的运输,展示血液循环的模式图,让学生尝试回忆血液循环内物质的运输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推导人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何排出就水到渠成了。

二、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1.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对于不同的学习材料,采用整体复习和部分复习学习效果是有差异的。

如《人的生殖》一课中有关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内容较抽象,学习材料多,容量较大,采用部分复习较适宜。《动物的生殖》一课中,动物种类不同,相应的生殖方式采用整体复习的效果更好。

当然,复习一些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如《人体的激素调节》,对于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作用,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整体复习的形式,而其中的每一种消化腺的具体功能又可以采用部分复习的形式,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激素调节作用的理解与应用。

2.对比复习

相关联的知识点或者新旧材料的学习可以采用对比复习的形式。如复习《动物的生殖》过程时可以与《人的生殖》过程进行对比,复习人体的呼吸作用时可以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做对比复习,将生物圈的概念与生态系统的概念对照复习等。

通过复习中的对比,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单个的知识点,同时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积极建构学科知识的结构框架,建立知识间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3.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进行复习

复习时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分析器进行,学生获取信息的量将减少,容易产生兴奋的抑制,降低复习的效率。如果复习的时候采用多种分析器进行复习,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加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如复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时,对于气孔的开闭原理,很多学生在复习时出现错误的记忆。这时的复习形式可以采用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保卫细胞,说一说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指一指气孔的位置,想一想保卫细胞吸水和失水后形态的变化,听一听同学和老师的描述,经过看、说、听、写等分析器的参加,促使大脑有意识地加工、检索、提取相关信息,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的忆起气孔开闭的过程。

4.编写复习提纲

每门学科内的知识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在一章、一个单元或者一本书的复习时,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材料加以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提高复习效果。

如《人体的免疫防线》一课复习时让学生列出知识纲:

复习不是单纯的机械重复,教师要积极利用记忆的原理,把握复习的原则,以此提高复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篇四

1、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和非建设用地(农田、林地、山地、水面等)。

2、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3、崩塌:峭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上坡下的地质现象。

4、热岛效应:在大城市中,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5、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6、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7、公共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8、仓储用地: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9、对外交通用地:城市对外联系的铁路、公路、管理运输设施、港口、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10、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和货物的运输活动,以及行人的流动。

11、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12、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区域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13、概念规划:是一种类型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它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大政方针问题,强调对全局的把握,是涉及到空间、经济、环境、生态,乃至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

14、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实质上是在大中城市及其经济区域范围内,研究城市性质、基本职能、用地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结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估算等重大问题的城市发展大纲。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研究的是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16、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residential district),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7、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8、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9、居住区规划: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

20、CBD:中心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21、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22、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二、简答

1、简述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振兴和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的冲击、挫折和严重萎缩,70年代末的恢复,8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壮大,走过了半个世纪辉煌而坎坷的历程,实际大致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①~③阶段。即①注重物质规划(physical planning)阶段; ②注重经济规划阶段; ③注重环境规划段;

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表现为三个新趋势:

(1)宏观层次拓展,主要有概念规划编制和城市战略发展规划;(2)微观层次深化,主要表现为控规深化和法定图则编制;(3)信息技术运用,数字城市方兴未艾。

2、简述概念规划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兴起的缘由。

(1)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对城市自身生存与发展提出新要求(2)“紧急”应对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条件或问题(3)弥补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运作中存在的不足(4)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积极探索

3、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需具备什么条件?

(1)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在地域上是邻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2)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具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3)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整个系统内的等级序列,而系统本身又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4、简述市民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的特点。

市民广场多设在市中心,四周布置市政府及其他管理办公建筑,也可布置图书馆,文化宫等公共建筑。市民广场平时供市民休息游览,节日举行集会活动。广场应与城市干道有良好的衔接,能容纳疏导车行和步行交通,保障集会时人车集散。广场应考虑各种活动空间,场地划分,通道布置需要和主要建筑物有良好的关系。广场应注意朝向,以朝南为最理想。市民广场还应布置有使用功能和装饰美化作用的环境设施及绿化。

5、简述城市形态中星座型形态(Conurbation Form)的特征。

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这种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形似大型星座,人口和建成区用地规模很大,除了具有非常集中的高楼群中心商务区(CBD)之外,往往为了扩散功能而设置若干副中心或分区中心。联系这些中心及对外交通的环形和放射干道网使之成为相当复杂而高度发展的综合式多元规划结构。有的特大城市在多个方向的对外交通干线上间隔地串联建设一系列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新区或城镇,形成放射性走廊或更大型城市群体。

6、简述城市形态中组团型形态(Cluster Form)的特征。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这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有各自的中心和道路系统,团块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联系性通道使之组成一个城市实体。这种形态属于多元性复合结构。如布 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亦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7、风景旅游城市总体布局中应处理好那些关系。(1)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严格控制工业性质,合理选择工业项目,合理选择厂址。

(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一般不在风景良好的地方发展居住,留有过渡地带(可布置服务设施,但注意其体量、造型与周围环境协调)。(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

——●有便利的内外交通,客运车站、码头尽可能靠近市区,但不致影响城市与风景区的发展,铁路、机场、港口、公路一般情况下不穿越市区和风景区。——●市内道路系统进行功能分类与组织。

——●以结合自然与风景的专用游览道联结各景区、景点。

(5)正确处理风景游览与休疗养的关系——休疗养区靠近风景区,交通方便,不受游人干扰,但不占据过多的风景较好的地段。

8、简述A.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居民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中把人的需求由低级向高级分成5 个层次: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安全的需求(Safety Need)、友爱的需求(Love Need)、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和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 Actualization Need)。居民对环境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循序进取的,当上一个层次得到满足以后,就会有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满足居民的正当需求,并刺激其发展,与此同时削弱不正当的需求,并制约其发展。

9、简述美国建筑师C·A·佩里(C·A·Pery)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与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为3000~4000 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 英亩(合65 公顷),每英亩10 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 公里)。

(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10、简述历史文化名城核定标准。

(1)不但要看重城市的历史,还要着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是有区别的。作为历史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3)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该城市的性质、布局、建设方针有重要影响。

三、专题论述

1、简要论述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的主要内容。

1949 年以后,新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历史文化街区”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要改善街区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建筑物的内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3)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简要论述20世纪一系列有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宪章(《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内罗毕建议》、《华盛顿宪章》)出现的综合意义。这些国际宪章提供了遗产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马丘比丘:保护和恢复现有历史遗址,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使其具有持续生命力

威尼斯:尊重古迹建筑物,修复的目地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并保护其周围环境。内罗毕:保存城市历史传统地区及其环境,并使其重新获得活力,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华盛顿:保护应体现历史城镇和城区真实性的特征,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组成部分。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从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到历史城区及其自然与人工环境的过程。它包括能够表现城市个性与特征,体现城市丰富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其类型,城市空间,界面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的概念,并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风景旅游城市总体布局中应处理好那些关系。(1)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物的完整性

(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严格控制工业性质,合理选择工业项目,合理选择厂址。

(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一般不在风景良好的地方发展居住,留有过渡地带(可布置服务设施,但注意其体量、造型与周围环境协调)。(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

——●有便利的内外交通,客运车站、码头尽可能靠近市区,但不致影响城市与风景区的发展,铁路、机场、港口、公路一般情况下不穿越市区和风景区。——●市内道路系统进行功能分类与组织。——●以结合自然与风景的专用游览道联结各景区、景点。

(5)正确处理风景游览与休疗养的关系——休疗养区靠近风景区,交通方便,不受游人干扰,但不占据过多的风景较好的地段。

4、平原城市和丘陵城市在自然环境与城市艺术布局的关系上各有什么特点?(1)平原城市——地势平坦,集中紧凑,但应避免布局的单调。●控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增强三维空间感; ●建筑布局高低搭配;

●增加道路、广场的主景、对景; ●加强绿化配置;

(2)丘陵城市——地形起伏较大,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强化立体空间感; ●主体建筑布置在高地上;

5、简述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方式的类型。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5.移动通信原理复习资料 篇五

方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移动通信特点:1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的传输.2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互调干扰、邻到干扰、同频干扰).3通信容量有限.4通信系统复杂.5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移动通信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移动中继方式无线电波受到的影响:多径衰落、阴影衰落、多普勒效应阴影衰落概念: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波传播路径阻挡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移动信道是一种时变信道多径衰落的分类:1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2快衰信道和慢衰信道.衰落特性的特征量:1衰落速率和衰落深度.2电平通过率和平均衰落持续时间室外传播模型:1Okumura-Hata 2COST-231 Hata 3CCIR 4LEE话务量计算:B=A-A0/A信源编码作用:压缩信源产生的冗余信息,降低传递这些不必要的信息的开销,从而提高整个传输链路的有效性.调制概念:对消息源进行编码的过程.功率效率:保持信息精确度的情况下所需的最小信号功率GMSK应用于GSM系统MSK(最小移频键控),FSK相位连续的,GSMK(高斯最小移频键控)相位跳变大小比较:PSK

量来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信道编码目的:减小信道噪声或干扰的影响,是用来改善通信链路性能的技术。MIMO:收发两端采用天线配置,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提高信道容量。分集三种合并技术:选择合并、最大比值合并、等增益合并频率复用概念:解决频率资源有限和用户容量问题小容量大区制:一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大容量的小区制:带状服务、面状服务覆盖区簇=区群 N与同频干扰为正比例关系蜂窝小区的确定:N=i平方+ij+j平方多址接入技术:软切换为CDMA独有 CDMA缺点:多址干扰、远近效应 特点:通信容量大、容量的软特性扩频通信概念: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用来传输信息的信号带宽远远大于信息本身的带宽、以香农公式一基础。FDMA、TDMA、CDMA容量依次增大CDMA功率控制主要解决远近效应切换:将正在通话状态的MS转移到新的业务信道的过程切换引起的原因:移动台发起、上级实体发起切换分:硬切换、软切换2.5G:由GSM网络发展而来的GPRS网络以及由IS-95发展而来的CDMA2000 1xGPRS和GSM区别:在网络上的最大不同是在核心网增加了传输分组业务的分组域,即在保持原有GSM的电路交换域的MSC域外,从BSC通过Gb接口连接了为传输分组业务的SGSN-GPRS业务支持节点和GGSN-GPRS网关支持节点。GSM传送话音业务(电路交换)、GPRS传送数据业务(分组交换)GSM:电路域 GPRS:电路域、分组域(GGSN2G、SGSN)GSM系统结构:MS(移动台)、BTS(基站)、BSC(基站控制器)、MSC(移动业务交换中

6.2011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篇六

1、你认为管理是:C

A、管自己

B、管他人

C、管自己和他人

2、你认为管理学是:C

A、科学 B、艺术

C、科学和艺术

3、你认为科学管理之父是:B

A、亚当。斯密 B、泰勒

C、法约尔

4、“强制惩罚和金钱奖励”措施是基于哪种人性假设:A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5、“专业技能”是哪个组织层次最强调的管理技能:C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6、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B

A、同向关系

B、反向关系

C、没有关系

7、下列哪种知识可以用于信息化:C

A、显形知识

B、隐形知识

C、可编码的知识

8、知识管理的最高层次是:C

A、个人学习

B、组织学习

C、塑造学习型组织

9、下列哪项不属于决策方式体系:B

A、决策问题类型

B、发现问题方式

C、决策责任人

D 决策方式选择

10、下列哪项不是中国文化在决策上的体现:D

A、一致决策

B、不作决策

C、不善于授权

D、决策个人主义

11、下列哪项不是决策判断准则:B

A、事实

B、外部性

C、价值观

12、下列哪项不是命令有效执行的要素:A

A、催促

B、时限

C、验收

D、复命

13、下列哪项不属于计划的层次:D A、政策

B、使命

C、预算

D、命令

E、规章

F、程序

14、下列哪项不是关键路线的正确表述:C

A、耗时最长的一条线路

B、节点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结束时间相同的那条线路

C、活动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结束时间相同的那条线路

15、以下哪种观点是正确的:C A、领导者就是管理者

B、领导者的影响力是自上而下的 C、领导现象就是一种追随关系 多选题

1、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ABE)

A、科学管理理论B、一般管理理论 C、人际关系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E、管理组织理论

2、受管理宽度和组织层次相互关系影响的组织结构是(AC)

A、直式结构

B、矩阵结构

C、扁平结构

D、直线结构

E、职能结构

3、布莱克和穆顿把管理中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CE)

A、对利润的关B、对环境的关心C、对人的关心D、对制度的关心 E、对生产的关心

4、下列控制方法中,属于传统控制方法的是(ABC)

A、视察

B、报告

C、统计资料

D、预算控制

E、数字化技术

5、期望价值理论认为,要调动职工积极性,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是(BCE)

A、职工与社会的关系

B、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C、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D、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关系 E、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简答题

1、简述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的关系

可分为以价值为目的的业务活动和以管理为目的的业务活动;以价值为目的的业务活动:指接以创造价值为目的的业务活动,简称价值活动;以管理为目的的业务活动:指由于管理的需要而派生出来的业务活动。

2、简述不确定性决策的方法

不确定型决策所处的条件和状态都与风险型决策相似,不同的只是各种方案在未来将出现哪一种结果的概率不能预测,因而结果不确定。不确定性决策方法又包括:(1)等可能性法;(2)保守法;(3)冒险法;(4)乐观法;(5)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3、简述权变领导理论

“权变”一词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权变领导理论主要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领导情境理论。

4、简述双因素理论

又称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5、简述管理的本质含义

管理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决策,以组织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就是以确定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职责和任务以及为组织成员提供决策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决策活动。

6、简述决策的影响因素

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做出决定或选择。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1)环境;(2)过去的决策;(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4)组织文化;(5)时间;(6)知识和信息;(7)判断准则;(8)决策方法

7、简述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网络型组织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质的飞跃:一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二是实现了企业全世界范围内供应链与销售环节的整合;三是简化了机构和管理层次,实现了企业充分授权式的管理。缺点:网络型组织结构需要科技与外部环境的支持。

8、简述KT分析法

其中心思想是强调问题诊断必须符合条理化的逻辑步骤,KT法是一种思考系统,即就事情各自的程序,按照时间、场所等,明确区分发生问题的情形和没有发生问题的情形,由此找出原因和应该决定的办法。KT法共分四个程序:查明原因、决定选择方法、危险对策、掌握情况。

9、简述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管理者是由组织任命产生的,其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领导者则是由于群体中的某些成员的认同和追随而产生的,其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管理者不一定能够成为领导者,领导者也不一定是管理者;但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是领导者。

10、简述期望理论

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从事某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或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某项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取决于该活动结果给此人带来的价值以及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E其中:M-激励力,表示某人对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程度;V-效价,即活动的结果对个人的价值大小;E-期望值,即个人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

(二)考前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管理突破: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人才生命周期:人才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引入阶段、成长阶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主管人员培训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零期预算:在每个预算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

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为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直线职权:指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涡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沟通: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社会责任: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

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控制工作:指管理者通过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重新拟订标准,对下发工作成交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结果。简答题

1、计划工作程序:

①估量机会②确定目标③确定前提条件④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⑤评价各种方案⑥选择方案⑦制订派生计划⑧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2、内部提升制优缺点:

优点:1.由于对机构中的人员有较充实可靠的资料,可了解候选人的优缺点,以判断是否适合新的工作。2.组织内成员对组织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解,能较快地胜任工作。3.可激励组织成员的进取心,努力充实提高本身的知识和技能。4.工作有变换机会,可提高组织成员的兴趣和士气,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情绪。5.可使过去对组织成员的训练投资获得回收,并判断其效益如何。

缺点:1.所能提供的人员有限,尤其是关键的管理者,当组织内有大量空缺职位时,往往会发生“表黄不接”的情况。2.会造成“近亲繁殖”。3.组织内没有被提升到的人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挫伤。

3、简述实现“管理突破过程”的步骤

实现“管理突破过程”的步骤:论证必要性;组织落实;进行“诊断”;治疗过程;克服阻力;在新的水平上控制。

4、领导工作的影响力来源于哪里?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正式的权力或职位的权力,一类称为个人的权力或非职位的权力。职位的权力又分为奖赏权力、强制的权力和合法的权力;个人的权力又分为专家的权力和榜样的权力。奖赏的权力是通过给予别人期望得到的东西来影响他们的行为的能力;强制的权力是通过惩罚来影响别人的行为的能力;合法的权力是指一般人都认为主管人员有权命令或批示下属的工作;专家的权力是个人通过别人需要的知识、经验或消息来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榜样的权力是指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认同而影响他们行为的能力。

5、组织工作的内容

①职位和岗位设计,②组织结构纵向划分③组织结构的横向划分④职权配置⑤纵横两个方面对组织结构进行协调和整和⑥组织变革

6、扁平结构优缺点:

扁平的结构的优点(ACD)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而且由于管理宽度大,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因则有满足感,同时也有得选择和培训下属人员。

缺点:但由于不能严密的监督下级,上下级协调较差,管理宽度加大,也增加了同级间相互沟通的困难。

7、有效激励的要求:

坚持物质利益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8、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科学管理的中心总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人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9、组织工作的基本原理:

目标统一原理;分工协作原理;管理宽度管理;责权一致原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理;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

10、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

又称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①理者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②对问题的种类。③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④授权。⑤计划。⑥组织的稳定性也影响着管理宽度。

11、控制工作的要求:

控制系统应切合管理者的个别情况;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

12、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要有领导远见;要讲求战略;组织结构扁平或水平化;信息在组织内分享;活性化;要有强的组织文化。

13、团队给个人带来的好处:

问题解决技能的提高;个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业务过程理解的加深;培养未来领导角色的新技能;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感和认同感;感觉自己参与团队完成的事情远远大于个人所能等。

14、非正式沟通的特点:

①消息越新鲜,人们谈论得就越多,②对人们工作有影响的,最容易招致人们谈论,③最为人们所熟悉者,最多为人们谈论,④在工作上有关系的人,往往容易被牵扯到同一传闻中去,⑤在工作中接触多的人,最可能被牵扯到同一传闻中去。

15、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工作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强调“自我控制”。促使下放权力。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还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足感。

16、霍桑试验的阶段及结论:

阶段:

1、工场照明试验。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3、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

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论述题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人各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评价: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20世纪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影响很大。但总的来说,研究的范围始终没有超出劳动作业的技术过程,没有超出车间管理的范围。

2、委员会管理的利弊:

如果组织中的最高权交给两位以的管理者,也就是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即为委员会管理。

优点:集思广益,协调,防止职权过于集中,下级参与管理,加强沟通,代表集团利益,有得于管理者的成长。缺点:耗费时间和成本高,妥协与犹豫不决,职责分离,一个人或少数人占支配地位。

3、目标管理的特点及局限性:

是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简而言之,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各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优点:目标管理工作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强调“自我控制”。促使下放权力。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还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足感。

缺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方法宣传得不够。没有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目标难以确定。目标一般是短期的。不灵活的危险。

4、沟通的原则及有效沟通的要求:

沟通的含义:就是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住处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效果的过程。

沟通的原则:(1)明确原则。情报沟通是住处发出者发出信息的手段,但倘若要使该信息具有价值,就应当是能为接收收者所明确和理解的。(2)完整性原则。这就是说,当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要实现和维持良好的合作时,他们之间就要进行情报沟通,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3)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只有当管理者使用好非正式组织来补充正式组织的情报沟通渠道时,才会产生最佳的沟通效果。沟通的要求:(1)表达清楚。表达不清楚、不准确往往会铸成大错(2)传递准确。(3)避免过早评价。过早的评价会使情报沟通停顿,会使情报传递人员产生手中无措的感觉(4)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要做好情报工作必须依靠下级(5)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6)对情报沟通过程中以控制,为了骊一个坚强的、先进的主管部门有利,必须控制住情报的公开和秘密程度。案例分析

一、某民营企业的老板通过学习有关激励理论,受到很大启发,并着手付诸实践。他赋予下属员工更多的工作和责任,并通过赞扬和赏识来激励下属员工。结果事与愿违,员工的积极性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老板的做法强烈不满,认为他是在利用轨迹来剥削员工,请根据所学的有关激励等理论,分析该老板做法是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答: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需要是分层的,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

1、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二、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某国有大型企业为了适应来自国内外的竞争,以及企业长期健康发展,认识到要转变观念,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的步伐,同时需要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培训是先导。过来,企业搞过不少培训,但基本上是临时聘请几个知名专家,采用所有员工参加、上大课的培训方式,在培训过程疏于控制,培训过后,有人认为在工作汇总有用,有的人认为没有什么用,想学的没有学到,也有人反映培训方式太单一,没有结合工作实际等。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你该如何管理公司的培训工作。

答:虽然企业认识到培训是先导的重要性,但正如案例中所显示的企业在培训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培训内容和方法的单调单

一、培训过程控制和培训效果评估不够等,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首先要对培训工作进行管理;

2、首次要确保培训内容多样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要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包括系统的理论基础、职务轮换、参观考察等

4、总之,在培训过程中,一般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培训工作要与企业目标相合;上级管理者要支持和参与培训工作;选择和培训好教员;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培训方法要与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相结合;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

三、美国老板与希腊员工的对话(从沟通的原理进行分析)

1、每个人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宗教不同引起沟通障碍

2、领导方式有差异

四、冷冻厂生产率下降,缺勤率上升,厂长分析问题与管理有关,具有不同管理思想的专家,会认为问题出在那里,提出不同的措施

答:列举少数不同学派的管理理论及改进方案 自考重点:

1、计划的表现形式。

2、计划工作的

4、研究有关领导问题的理论有哪三人大类?其中菲德勒所提山的领导权案理论有什么含义?他所提出影响领导者工作的二个基本因素是什么?

5.组织结构设计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哪二类?

6.被西方所接受的两方“管理运动”的观点有四个,哪四个?

7、无国际组织的弱点。

8、目标管理自身的缺点。

11、科学决策的基本特征。

12、主管人员选聘中,内部提升方式的优缺点,外求制的优点。

13、法约尔认为企业的职业包括哪些?

14、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系统开发的二个阶段为?

15、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

16、集权与分权程度的冈素。

19、直线型细。织结构的优点。

20、计划工作的原理。

21、目标管理的含义及优缺点。

23、委员会制在管理中的利弊。

24、领导的艺术。

25、什么是时间网络分析?

26、主观决策法的含义?

27、委员会制的含义?

28、例外原则是什么?

29、管理宽度的含义是?

30、人员配备的含义?

31、什么是管理学?

32、什么是沟通联络?

33、决策的含义。

34、怎样解释管理审核这一概念?

35、什么是组织工作?

36、控制工作与目标管理两者的含义。

37、直线职权的含义。

38、什么是计划工作?

7.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篇七

关键词:城市详细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独立学院

根据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 全国约有170多所院校办有城市规划专业 (不包括独立学院) , 各学校的培养计划都以“专指委”全国高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城市规划) 作为标准。但是, 作为独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来说, 其学制为四年, 与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相比较, 学生缺少了一年的实践实习, 其培养计划应有比较大的区别。之江学院作为2004年教育部认定的独立学院一直在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 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应用型高级人才, 这就迫切需要在“专指委”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这一大框架指导下, 探索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办学目标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

“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层面的核心课程, 从城市规划专业创办 (1952年) 以来一直开设, 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参考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理论部分与设计部分衔接不够, 指导性不强, 案例也偏陈偏旧;二是“城市规划原理”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较多, 极易造成教学过程中的重复, 学生也难以全面掌握。鉴于以上两点, 迫切需要改进“城市规划原理”的知识模块与授课内容。

因此, 为解决“城市规划原理”在实践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 并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我们对2008级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了修改, 将“城市规划原理”分解为“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城市详细规划原理”两大核心专业课程, 并且已经进入教学实践阶段。本文探讨的就是城市规划专业两大核心课程之一的“城市详细规划原理”课程建设问题。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及特色

“城市详细规划原理”在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下续“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基础理论课程, 也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因此, 探索独立学院“城市详细规划原理”的课程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对独立学院的课程建设具有示范指导作用。

本课程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于“新”与“专”。一方面, 尽管各院校都在探索该门课程的建设, 但是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课程建设资料微乎其微, 所以课程建设围绕“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城市规划专业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与《城乡规划法》, 重于规划实践, 采用新的规划案例进行讲述;另一方面, 该课程源于“城市规划原理”的分解课程, 把原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包括居住区规划) 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两部分内容合设为“城市详细规划原理”, 剔除原有的一些陈旧和不实用的内容, 并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些教材和编制规范, 增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这部分内容。在该课程建设中, 后续课程安排居住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设计, 旨在使学生非常“专”地掌握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理论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课时安排

根据之江学院的办学定位和该门课程的特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如表1﹚。

(一) 城市详细规划原理

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部分教学内容,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两种规划编制的具体过程与方法。因此, 在课程组织上, 首先介绍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以及与国外城市规划的编制有何不同, 使学生能够对各个层次的规划有所认识, 并能够辨析详细规划与上层次规划———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从而使学生能够建立总体概念, 明白详细规划应该做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 分别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讲述。

本部分内容也是“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 在下续课程设计中学生将参与实际工程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 详细规划案例评析

在前面“详细规划原理”理论课讲述基础上, 结合教师具体实际工程项目, 运用案例教学模式, 详细介绍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包括前期资料调查、中间方案交流、后期方案评审的过程介绍,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这样可以保证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换为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对规划技能有较直接的把握, 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城市规划实践

安排在“城市详细规划原理”课程结束后的一学期中进行, 依托学生实践基地, 要求学生参与教师实际工程科研项目, 在项目的启动到完结过程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 提高规划设计技能。

需要说明的是, 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 届时开展大学生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社会调查作品评优, 因此在城市规划实践课程中, 紧密结合“专指委”要求, 组织学生参赛, 以赛带学,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此外,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已在之江学院成立之江建筑规划设计所, 一方面作为教师的科研平台, 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 为学生的规划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针对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一套由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外拓展等三个层面架构的教学方法体系。

(一) 课堂教学

本课程作为基础理论性课程, 除实践性课程内容之外,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讲课为主。在讲课过程中, 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 利用丰富的案例素材库进行案例分析和方案讲评, 使学生对实际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规划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讨论课, 鼓励学生提问和对问题进行讨论, 形成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 网络教学

利用校园网作为平台, 建立了城市详细规划原理课程主页, 进行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建立“规划师园地”、“教师信箱”、“班级留言”、“规划在线点评”等交流平台举措, 提高网络使用率, 形成师生良好的网络在线互动。课程主页中计划上网资源有: (1) 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主要教学内容介绍; (2) 课程的全部多媒体课件; (3) 供学生进一步自学的最新参考文献列表; (4) 每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表; (5) 教师简介; (6) 案例素材库建设; (7) 规划实例评析。

(三) 课外拓展

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外拓展。一是鼓励和组织学生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学校学生进行跨校交流互访,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知识面;二是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以学生实践基地为载体, 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教师具体指导, 提高学生规划;三是以“专指委”每年开展的大学生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社会调查竞赛为重要载体, 指导学生城市规划社会综合实践的教学。

四、教材的改革与建设

由于大多数院校没有对“城市规划原理”这门课程进行分解, 因而没有专门针对“城市详细规划原理”课程的教材, 目前大部分院校仍使用同济大学李德华教授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 (第三版)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该教材为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 是高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 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建设部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

考虑到该教材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方面的内容比较多, 而且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很少, 居住区规划内容比较陈旧, 不适合“城市详细规划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前我们主要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 (夏南凯、田宝江,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和《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周俭,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两本教材。结合该课程建设, 争取组织力量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城市详细规划原理》教材。

本课程将《城市规划资料集》作为课程教学辅导教材, 将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过程中的成果相结合。该资料由建设部组织全国城市规划专业院校和主要城市的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写, 涵盖现行各种类型的规划实例和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 将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所编的执业资格考试的指定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导教材。另外一些扩充性资料建设依托学院图书馆资料。

五、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课程体系主要采取模块化的建设方案, 包括一个主模块和五个子模块, 即以适应独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为建设主模块, 增设多媒体课件、案例素材库、课程习题库、教学网站、学生实践基地五个子模块。如表2。

六、课程建设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 解决核心专业课程相互交叉、内容重复的问题

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包含的内容非常多, 涉及到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城市系统工程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多门课程, 往往造成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重复内容很多, 由于知识面广、内容多, 学生难以掌握。因此, 把“城市规划原理”分解为“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校级优秀课程) 和“城市详细规划原理”两门核心课程, 并配套其他专项规划课程, 使课程结构体系更加清晰, 避免了内容重复的问题, 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教学,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 解决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城市规划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 还要求具有丰富的规划设计实践经验。很多教师往往有很好的理论知识, 但由于没有参与实际规划设计项目的研究, 导致教学中没有实际工程项目素材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只能“照本宣科”,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师的专业素养也难以提高。因此, 通过本课程建设中学生实践基地 (之江建筑规划设计所) 的建设, 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 教师在承担大量规划设计项目的过程中, 提高了规划技能, 掌握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并可转化为教学成果。

(三) 解决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

实践证明, 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 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往往只会“动口”, 不会“动手”。在城市规划专业职业教育的趋势下, 社会需要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能够马上“上手”做实际工程项目, 这就说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通过本课程的建设, 可以形成完善的规划实践培养体系,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规划设计技能。

城市规划专业职业化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 鉴于现行教学情况和之江学院的办学宗旨, 构建符合这种趋势的核心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 具有特色的核心课程建设才能体现学院的办学特色, 培养的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城规专业本科 (五年制) 教育培养方案[Z].1999, 5.

[2]汪如钢, 陈玉娟等.独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5) .

[3]洪亮平, 朱霞.新形势下城规专业教学探讨[J].城市规划, 2000, (4) .

8.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篇八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教改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61-03

应用型本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旨在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其特点突出在“应用”二字上。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说,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建筑学毕业生大多能够直接进入设计服务一线,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工作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内容十分庞杂,其许多内容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应用性不是很强,今后能够运用的机会不多,所以应从工作实际出发考虑适当增减部分内容,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使用。

一、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课程的特点

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注重对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也着重于他们空间造型能力的训练,综合分析、实践和研究技能的培养和提高。[2]

城市规划原理是一门综合程度较高的课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规划思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用地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等。这些知识既是城乡规划设计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可见,本门课程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建筑学专业学生认为其专业主干课在方案训练方面,对其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其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本课程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一般采用以讲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由于知识体系的庞杂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度不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开展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主要解决了以下两方面的教学问题。1.知识应用性不强。通过重组教学内容,让所学知识能更契合市场需求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让所学有所用。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本课程知识扎根于专业知识体系之中。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本课程现状

在我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的定位是:专业基础性课程,内容包括城市的概念和性质,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城市规划体系的划分和要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理及编制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了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熟悉各类规划的编制要求和程序,培养基于城市环境的建筑设计整体意识。课程设置为64学时,考核方式为考试。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应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部分,但是国内目前的教材大多只是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很难完全囊括建筑学学生的需求。另外课程为64课时,每两节课连上,不能满足开展设计实践教学的要求。总体上,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分析

在我校建筑学培养方案中,城市规划原理属于专业基础课,其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待解决的问题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原理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是提升设计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但同时,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体系有进一步完善的可能。从其他课程和方案训练项目来看,我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缺少部分内容的训练,比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城市商业区、中心区设计等。这些内容在其他课程中没有涉及,所以应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予以补充。

三、教学内容重构

(一)教学内容组织标准

1.内容实用程度

对于应用型建筑学教育,城市规划原理应以学生今后能使用到为前提,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根据“可用、实用、能用”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从多年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经验来看,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中对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使用不多,只要求了解相关的内容,读懂图纸并能与规划专业协同工作即可,而他们使用较多并要求能熟练运用的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知识。

2.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逻辑性

城市规划原理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课程,在不了解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单独就其中的详细规划部分开设课程是不可行的。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时需从整体上来进行全盘考虑,教学内容应前后逻辑关系清晰。比如,在讲授居住区规划原理之前,应介绍城市规划思想和住区规划思想变迁和流派等。

(二)内容概览

目前,高校在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选用较多的教材是由吴志强、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共22章,700多页。由于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时仅64学时,而教材的内容过于庞杂,因此,笔者在从事本门课程的教学时并没有选用该教材。在2012年2009级建筑学班上课时,笔者选择了姜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详细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本预期能把握到建筑学专业学习该门课程的重点,但是由于教材中缺乏必要的总规方面的知识,虽然在教学中笔者做了很多的补充,但是使用效果仍不是很理想。所以,2013年9月,笔者更换了教材,使用了谭纵波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规划》这本教材。该本教材全部是总体规划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详细规划的部分补充进来。从两本教材使用的情况来看,都不太适合建筑学专业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因此,笔者在参考多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重新拟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重点,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具体内容见下表。

四、教学方式改革

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关键。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也在于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并掌握、运用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因此,传统填鸭式的纯讲授方式对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应该采用多模式教学方式的结合,如案例教学、自主调研与课堂讨论以及理论学习结合小设计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

城市规划与城市问题紧密联系,城市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城市规划原理课程需要理解的内容较多,政策性、综合性很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减少不常用和逻辑关系不强的理论部分,增加和学生的认知较为接近的案例,运用城市规划的理论来剖析常见案例中的规划问题,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比如,针对学生最为熟悉的校园规划问题,通过分析本校教学区、宿舍区与运动区之间的关系,探讨规划原理在其中的运用。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参与其中,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对该部分知识有深刻的认识,让他们在以后的此类规划设计中减少失误。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而不是从教师那里获得解决方法。

(二)自主调研与课堂讨论

自主调研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所在城市进行自主调研,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就这一问题开展课堂讨论。由于学生对所在城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参观城市中较著名或认知度较高的建筑,了解其周边环境,运用所学城市规划原理知识分析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与城市历史文脉的关系,对城市的影响和贡献等,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引导他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认识建筑,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加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小设计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建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平台上。我校建筑学设计课程,从建筑设计1到建筑设计5设计内容全部是建筑单体设计,缺乏建筑群规划设计的练习,比如居住区规划设计和度假区规划设计均没有。这个是教学安排中的缺失,对今后学生的就业和工作都不利。因此,在本门课程中,通过一个居住区小设计作业,补充该部分的知识,让学生对建筑群体的规划设计,对综合性更强、更加复杂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他们今后从事该项工作有一个基本认识和准备。因此,在居住区详细规划理论介绍之后加上一个小设计作业(由于是课外作业,缺少针对性指导的环节,不可能布置规模过大的设计作业),小设计以住宅组团规划为主,用地面积1-2公顷,指定户型、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让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规划布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采用一到两种常用的规划布局手法,完成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景观分析图等。这个小设计任务量不大,但涉及居住区规划的方方面面,能让学生掌握规划设计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学以致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杜贤昌,孙立权.“三纵三深”工程模板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 张磊,鲍培培,李雯.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3] 曹鸿雁.非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6).

[4] 王丹,赵天英.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上一篇:公共财政的名词解释定义是什么意思下一篇:学员积分制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