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2024-06-09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共14篇)

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一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初中化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也为以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4.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理解应用 【仪器和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气球、烧杯、小试管、镊子、坩埚钳等

药品:白磷、铁钉、CuSO4溶液、盐酸、碳酸钠、镁带等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如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P+O2点燃P2O5;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蜡烛渐渐变短,石蜡+O2点燃CO2+H2O。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可能有哪几种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请大家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大胆地作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作出假设

回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除了相等,还可能有哪几种情况呢? 学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这很好,那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验证你的假设呢?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事实来验证

教师:不错,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

追问:怎样才能知道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呢? 学生:用天平称量。

教师:对,可以用天平来称量。现在我们就用托盘天平作为研究工具,根据我们现有的实验条件和操作的可行性,以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实验为例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下面请大家结合教材90页的活动与探究讨论一下如何设计这两个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同学们设计得非常不错,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弄清楚反应物和生成物,记录好实验结果,填入P91的表格内。投影:活动与探究

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不用橡皮塞而改用气球套在锥形瓶口,连同白磷一起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待白磷燃烧时移开酒精灯,此时不要用手拿锥形瓶。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

方案一: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气球有沙眼所致。

教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我们称量的是哪些物质的质量?

学生: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磷和氧气,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反应后我们称量的是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也就是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相等。

投影方案一的实验现象、结果、分析

方案二: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钉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溶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你们这个实验完成得非常不错,那么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我们称量的又是哪些物质的质量呢?

学生: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铁和硫酸铜,生成物是铜和硫酸亚铁,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反应后我们称量的是生成物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也就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相等。

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了共同的结论,这非常不错。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和同学们一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拉瓦锡就是发现这个规律的科学家之一,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发现的。

教师:我们学习自然科学也要像拉瓦锡等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一样,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去不断地探索,不断进取。

问:如何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

板书: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教师:大家考虑一下,在这个定律中最关键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分析其中的关键词

投影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要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

教师: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以电解水为例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投影:加热氧化汞的微观过程。

教师:大家看,这是一个氧化汞分子,红色代表氧原子、蓝色代表汞原子,一个氧化汞分子由一个汞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汞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氧化汞分子分解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一个汞原子构成汞。

追问:分子的种类变了吗?分子的数目呢?

教师分析:既然是化学变化,分子的种类肯定发生了变化,因为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从微观角度看也就是生成了新的分子。但分子的数目却不一定变,比如加热氧化汞的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数发生了变化,但在H2+Cl2==2HCl中,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

追问:在加热氧化汞的过程中,构成氧化汞分子的汞原子和氧原子变了吗? 学生:没有,它们只是经过了重新组合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成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现在你知道质量守恒的原因吗?

学生: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个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板书:

2、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过渡: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在通过下面的实验来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

[实验5—1]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

学生: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 物的质量;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学生:讨论

回答: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所以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追问:如果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结果会怎样?

教师:分析得不错,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分析时一定弄清楚参加反应的是哪些物质,反应后生成的是哪些物质。那镁带燃烧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呢? [实验5—2]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教师: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这与质量守恒定律想违背吗? 学生讨论:

回答: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有白烟跑到空气中。

教师:镁带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白烟是生成物氧化镁,氧化镁是很细的粉末,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逸散到了空气中,失掉了一部分生成物所以我们称得的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那如果在然着的镁带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教师:仔细思考,是相等吗?注意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的是哪些物质?

学生: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镁带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如果在燃着的镁带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大。

教师:分析得很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应该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而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镁带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没有计算在内,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大,这个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投影: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教师:我们知道了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那么我们怎样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1、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可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1)在A+B=C+D的反应中,5克A跟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_____克。

(2)在A+B=C的反应中,足量B与W克A完全反应后,生成12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___克

3、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否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酒精中肯定会有什么元素?可能会有什么元素? 一定有的元素: 可能有的元素: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2.《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二

关键词: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教学

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定律, 是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基础认知。化学反应的定律是各物质参加化学反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以后所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以及质量不变。在自然界, 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存在的规律之一。因此, 学好质量守恒定律对初中化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微观与宏观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从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了解到, 在化学反应的过程里, 新物质生成主要是由参加化学反应的原子重新组合而成的一个过程, 微观与宏观角度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改变和两个可能改变与六个不变, 即微观中的分子和宏观中的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宏观中的元素的化合价与微观的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微观中原子数量, 质量与种类不变, 宏观中元素的种类与质量不变以及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总质量不发生变化。因此, 要依据宏观与微观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掌握好守恒定律, 才能学好化学。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能帮助日后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简单, 快速且正确率高。

据了解, 在初中人教版教材的第一册中就通过实验电解水来反映出在直流电中水发生的作用, 经过分解形成的氧气与氢气, 就知道了水是由两种元素氧与氢而组成的化合物。由此, 这里展现的是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守恒定律。还有根据示意图氧化汞分子分解等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量与种类都没有发生变化。在这里展现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守恒定律。在实验室用两种元素稀硫酸与锌来反应制作氢气的实验, 主要是根据硫酸中含有的氢来反应产生的守恒定律元素氢气。通过例题来测验守恒规律微观原子数量、种类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X+2O2=CO2+2H2O中,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来确定X的化学式为 () 。

A.CH3COOH B.CH3OH C.CH4 D.C2H5OH

这几年类似的题在中考中有很多, 通过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未知物的化学式, 如此, 可以站在微观的角度上来解这个题。按照质量守恒定律, O2分子与X分子含有的原子数量与种类不变, 这与H2O和CO2含有的一样。由此, 在反应物中两个氧分子有四个氧原子, 而生成物中有四个氧与氢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因此可以估计出:在一个X分子中没有氧原子, 只有四个氢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由此得出X的化学式就是CH4, 则应该选择C。

三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主要还是以质量方面的守恒为主, 由此, 通过对在化学计算中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就能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而并非是物质之间的分子关系。可以根据实例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例1, A+B=C+2D在化学反应中, bg B与ag A刚好全部都反应了, 并生成出mg C, 而生成D的质量则是 (a+b-m) g, 但并非是 (a+b-m) /2g。

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不断地深入,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应用重要性慢慢地突显出来, 然而, 纯净物的质量必须是所有数据运用的基础, 如此, 要是不纯量的物质一定要转变为纯量的物质方可应用, 然而在现实中, 很多都是混合物和不纯物的计算, 这样就方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同样的, 使化学计算中含有的比例关系给转变为加减关系, 计算中出现的失误就大大地降低了。这个例题还是论述了物质之间并非是分子关系, 而是质量关系。

例2, 把混合物的二氧化锰与纯净干燥的氯酸钾的15.5g用实验大试管装置其中, 并通过加热来制取氧气, 等完全反应以后, 让试管冷却, 在称量完全反应后固体物质是10.7g, 由此, 要计算制得氧气是多少?可以利用两种计算方法来比较哪个方便:

解:设混合物中含二氧化锰质量为a, 氧气的质量生成为b。

四结束语

总之, 掌握好了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中运用化学方程式也就事半功倍了, 所以,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计算中的基础。如此, 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过程, 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化学能力。

参考文献

3.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篇三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56—01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三化学教材中的一个基本定律,表达了物质不灭的原理,它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是化学方程式配平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基础,在初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正确理解化学反应中的“三个守恒”

1.质量守恒: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子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3.元素守恒: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二、全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反应”,规定了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范围是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变化。如:2克水加热后变成2克水蒸气,这一变化的前后虽然质量相等,但不能说这一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参加”化学反应,指没有参加反应或反应后有剩余的物质除外。如:4克碳在8克氧气中完全燃烧后可产生多少克的二氧化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4克和8克相加,而要通过计算得出答案,因为4克碳并没有完全反应,最终剩余1克碳,因此生成11克二氧化碳,而不是12克。

3.“各物质”,即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特别是气体。

4.“反应生成”,不是该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包括进去。

三、灵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重”与“减轻”现象。——利用质量守恒解释。

例如,铁在生锈后,物质的质量增重了,这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呢?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利用原子守恒推断。

例如,甲醛是室内装修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质,用下列化学方程式可检测室内甲醛含量是否超标:4KMnO4+5R+6H2SO4=2K2SO4+4MnSO4+5CO2+11H2O,试推断R代表的甲醛的化学式。

3.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利用元素守恒确定。

如:“神州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表明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运送“神州五号”飞船的火箭所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C2H8N2)。其主要反应为:C2H8N2+N2O4→X+CO2+H2O,试推断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

4.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利用原子守恒。

5.正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利用原子守恒。

6.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质量守恒。

四、合理设计探究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虽说是一切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的定律,但在许多化学实验中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会出现“增重”或“减轻”的现象,从而使部分学生否定质量守恒定律,对此教师要给以正确分析,合理解释。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时,先鼓励同学们根据亲身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想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是变大、减小还是不变。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合理的实验小心求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推荐学生的实验方案,将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分工合作。有一组同学进行锌与稀硫酸的实验时,在反应后称量中发现生成物的质量轻了,正当无法解释时我追问学生:如果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者生成时,设计的实验装置应该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后认为要形成气密性,终于明白了由于实验装置的缺陷导致质量减轻的原因是氢气逸到空气中了。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达成共识,得出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普遍规律。

因此,我们要注意提醒学生在提倡大胆猜想的前提下,更要小心求证,而设计化学实验更是探究实验的关键所在。如以下四个实验中的D实验就不能用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这正是因为此装置没有密封,会使生成的气体逸到空气中的原故。

五、质量守恒定律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的联系

1.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针对这方面的试题题型各异。如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破除迷信(普通的水由“大师”点化后成为“圣水”,饮之可逢凶化吉);揭露伪科学(古代有“点石成金”的说法;水变燃油;邪教组织头目李洪志鼓吹能把铝变成银)以上说法都严重违背了元素守恒的原理,是“谎言”。

4.初三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篇四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5.《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五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首先设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然后再通过活动与探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化学方程式。教材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 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基本功。

本课题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实验的顺利进行又是学好本课题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力争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提高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能力,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综合素质。4.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实例,供学生讨论、探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2.过程与方法

(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应用→加深理解。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托盘天平(带砝码)、蜡烛、试剂瓶、火柴、塞子。

2.学生用具:(1)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塞子)、玻璃棒、气球、玻璃片、石棉网、坩埚钳、火柴;

(2)白磷(火柴头大小)、硫酸铜溶液、铁钉、蜡烛、镁带、细沙、砂纸。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2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猜想、讨论] [回答] 学生甲: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这很好,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活动与探究]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如何变化? 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说明]实验分两大组进行,一组进行实验一,一组进行实验二。

[注意事项] 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在铁与硫酸铜反应这个实验中,铁钉在放入硫酸铜溶液之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 [由学生陈述实验结果,不同意见进行补充] [实验一]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不同意见]我们组的实验结果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略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可能是由于锥形瓶没有塞紧漏气所致。

[实验二]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个实验中,用砂纸把铁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看到铁钉表面有一层红色的铜析出;同时溶液的颜色也略有改变,由蓝色溶液变为浅绿色溶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看到,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 量总和存在相等的关系。其实不仅仅这两个实验如此,无数的实验证明,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设问]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我们该如何去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回答](可分别叫多个学生进行陈述)

点燃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总结并板书]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思考]现有一反应A+B→C,有10gA和5g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gA,B无剩余,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学生思考并讨论] [答案]生成C的质量为12g,因为A还剩余3g,可见参见反应的A的质量为7g,B无剩 余,可见5gB全部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守恒定律,生成C的质量为7+5=12g。[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一定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是十八世纪的重要发现之一,它把对化学的学习由生成何种物质(即质的研究)引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质量守恒定律是谁发现的,又是如何发现的呢?请阅读课本P90资料。[学生阅读] [补充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过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科学家曾经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拉瓦锡是其中之一。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同样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到了20世纪,这一定律得到充分发展,和能量守恒定律合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教师]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它的发现,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在 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请看投影。[投影]展示白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从投影所展示的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从刚才投影所展示的白磷燃烧实验以及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的微观过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说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微观过程以及前面所学的分子、原子知识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事实上是旧的分子破裂,原子和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板书]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

减,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

[教师]到底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再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活动与探究](仍分两大组进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物的质量之和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是否相等? [学生实验]„„

[陈述实验结果] 1.蜡烛燃烧前后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也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教师]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或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些情况?

[学生讨论]„„

[回答]1.在蜡烛燃烧这个实验中,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气体,挥发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

2.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

仅是镁带的质量,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追问]这两个反应到底遵守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回答]遵守。只要改进实验装置,就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追问]如何改进实验装置呢? [回答]1.蜡烛的燃烧可以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比如白磷燃烧的装置,则会得到正

确的结果。

2.镁带的燃烧也应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塞子中央应该有孔,然后系一小气球。[教师]我这里有一改进的蜡烛燃烧的装置,大家请看。

[展示教师的改进装置] [介绍]取一密闭小试剂瓶,待蜡烛燃烧后迅速地放入瓶中并塞紧瓶口。

[思考]在白磷燃烧那个实验中,若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则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因为有一部分白烟会从玻璃管口进入空气中,从而引起生成物质量的减小。[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而且从微观角度理解了为什么所有的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从而把我们对化学的学习从质的研究引向量的研究。

[学习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请你谈谈。

[回答]1.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实验为基础得出来的。2.我很喜欢这种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的学习方式,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得到更多的锻炼,真是受益匪浅。

3.进行科学研究时,若想得到很精确的结果,就必须改进实验装置,采取更为精确的装置进行实验。

4.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若也能及时思考并想办法进行实验,相信我们都会有一些惊

人的发现。

[总结]大家谈了各自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体会,这很好。大家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令我非 常佩服,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种风格,在化学的海洋中徜徉。

[布置作业]习题1、2、3 思考题:铁钉生锈这个反应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大家亲自实验进行验证,两周后将结果告诉我。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存在3个不变,即

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6.质量守恒定律 篇六

姓名:

信实考号:

满分:20分

时间:10分钟

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要求: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用品:试管(φ20×200)2支,托盘天平(200g,0.2g),砝码,量筒(10mL),胶头滴管放在250mL烧杯中,试管架,试管夹,试管刷,酒精灯,火柴,镊子,纸槽,药匙,干净纸,废液缸,湿抹布,125mL的锥形瓶及配套的单孔橡皮塞(带胶头滴管),蒸馏水,硫酸铜晶体,0.5M

NaOH溶液,装有硫酸铜溶液的指定容器。

步骤

满分

操作要求

结论

6分

取1药匙硫酸铜晶体于大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振荡,加热溶解。

1分

将硫酸铜溶液转移至指定容器。

4分

准确量取8ml硫酸铜溶液并转移到锥形瓶中,用塞上的胶头滴管吸取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橡胶塞旋紧。

5分

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反应前总质量。

质量为

g

3分

取下锥形瓶,将硫酸铜溶液挤入锥形瓶,振荡,观察现象后将锥形瓶放回托盘天平,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1分

清洗、整理仪器。

康巴什区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评分表

姓名:

信实考号:

质量守恒定律

步骤

操作要求

评分标准

满分

得分

备注

取1药匙硫酸铜晶体于大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振荡,加热溶解。

A.固体取用方法正确,药品没有洒落。(1分)

B.药匙使用方法正确,用前用后擦。(1分)

C.蒸馏水取用方法正确,标签向手心,试管倾斜,口挨口倾倒,量不超过试管的1/3。(1分)

D.试管夹使用方法正确,手指不按短柄,从试管底部套入和拿出,夹在距管口1/3处。(1分)

E.酒精灯使用方法正确,灯冒正放,外焰加热。(1分)

F.加热方法正确:先均匀受热,后集中加热,倾斜

45°,口不对人,不溅出。(1分)

将硫酸铜溶液转移至指定容器。

A.直接倾倒,液体无洒漏、溅出(1分)

准确量取8ml硫酸铜溶液并转移到锥形瓶中,用塞上的胶头滴管吸取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橡胶塞旋紧。

A.液体取用方法正确: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1分)

B.量筒使用方法正确:量筒正放桌面上,下蹲读数,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1分)

C.无回取,量取准确。(1分)

D.滴管滴定使用方法正确,不横放、不倒置,垂直悬空,及时清洗。(1分)

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反应前总质量。

A.天平平放,调平。(1分)

B.用镊子取用砝码或拨游码。(1分)

C.先放锥形瓶,后加砝码和调游码,左物右码。(1分)

D.夹取游码从大到小,轻拿轻放,不掉落。(1分)

E.天平读数、填写正确。(1分)

取下锥形瓶,将硫酸铜溶液挤入锥形瓶,观察现象后将锥形瓶放回托盘天平,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A.反应现象明显。(1分)

B.不动砝码和游码,天平平衡。(1分)

C.天平用后游码归零,砝码归盒,托盘叠放或胶垫放回。(1分)

清洗、整理仪器。

清洗仪器,器材归位。

监考签名:

考生签名:

7.《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七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作用

1. 能够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

在初中的化学题型中,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较为常见,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会感到非常棘手。例如:甲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之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那么请推断甲物质中一定存在着哪类元素,以及可能存在着哪类元素[1]?

题目中,化学反应后生成了碳元素、氢元素,但是氧气中是不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那么我们可以知道碳元素和氢元素就一定是来自甲物质的,所以一定存在的元素就是氢元素和碳元素。此外,因为甲物质在反应前后都有氧元素的出现,那么我们就不能去确定反应后的氧元素是来自甲物质还是来自氧气,所以我们得出结论,甲物质可能含有的元素为氧元素。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我们能够推断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组成的元素。

2. 能够推断相关物质的化学式

这种类型的题目无论是平时化学测验还是中考都较为常见,下面我们就通过题目来举例说明。

例如:五氧化二碘经常用来检测一氧化碳对空气所造成的污染程度,它的方程式是I2O5+5CO=I2+5A,通过所生成的A,我们可以对CO进行检测,求A的化学式。

在这道题目中,反应前共有2个碘原子、5个碳原子和10个氧原子,而反应之后已知有2个碘原子,那么A物质就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因为在反应之前有5个碳原子和10个氧原子,那么A的化学式就是二氧化碳。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推断出其中的化学式[2]。

3. 能够求出生成物的质量

在初中化学题目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来求出生成物的质量也较为常见,下面就通过举例说明来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

例:A+B→C+D,反应前A有10g,B有5g,在反应结束之后,A的剩余量为3g,B的剩余量为0g,并且生成了4g C,那么所生成的D的质量是多少[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我们知道A+B的质量等于C+B的质量,而题目中已知A+B是15g,C为4g,其中A剩余3g,那么D的质量就是15-3-4=8g,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为8g。通过这道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够在化学反应中求出生成物的质量。

4. 能够解释化学反应现象

在中考题目中,有一些化学题目中往往会根据一种现象,让学生来解释它所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将化学融入生活当中去的目的。

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Fe3O4,但是生成的Fe3O4质量却比原来的铁丝质量要更大,请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铁丝在氧气中经过燃烧而形成了Fe3O4,而Fe3O4的质量又是由铁丝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所共同组成的,所以Fe3O4的质量会大于原来铁丝的质量。通过上面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能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日常的生活现象。

二、采用元素守恒进行解题计算

例如:对蔗糖进行隔绝空气加热时,生成了C和H2O,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出蔗糖的组成元素为()

A.C元素

B.C元素、H元素

C.H元素、O元素

D.C元素、H元素、O元素

因为生成物是C和H2O,包含了C元素、H元素和O元素,所以反应物一定也包含C元素、H元素和O元素这几类元素,此外,题目中给出了隔绝空气加热这一条件,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蔗糖中一定会包含C元素、H元素和O元素这几种元素,那么正确答案应该是选D。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知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一定律,以便更好地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化学水平。

摘要:在初中化学知识点中,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每年的中考考题中都会出现。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熟练地掌握这一定律,以提升自身的化学水平。文章主要对初中化学中的这一定律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边春霞.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1).

8.浅析中考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篇八

关键词说说;化学;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八、在以研究质量守恒定律为内容的跨学科的液体的浮力试题时的应用

例:向烧杯中饱和Ba(OH)2溶液中滴入CuSO4溶液,为何先看见浮在液体中的鸡蛋慢慢下沉,而后又开始慢慢上浮呢?

分析:滴入CuSO4溶液后,会逐渐与原烧杯中的Ba(OH)2发生反应[CuSO4+Ba(OH)2=AgCl+KNO3],生成不溶于水的BaSO4与cu(OH)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逐渐减少,溶液的密度减小,根据浮力F=pgv减小,重力不变,所以浮在液体中的鸡蛋会慢慢下沉;等到加入过量的CuSO4后,烧杯中再无剩余的Ba(OH)z与之发生反应,加入的CuSO4成为新的溶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逐渐增多,密度增大,浮力也随之增大,浮在液体中的鸡蛋又会慢慢上浮。

九、在以研究质量守恒定律为内容的跨学科的天平问题的试题时的应用

例:天平左、右托盘上的两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中的足量稀硫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左、右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金属Mg和Al,天平指针会()(A)左偏(B)右偏(c)先左偏后右偏(D)先右偏后左偏。

9.物理教案-能量守恒定律 篇九

a. 知道能的转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并能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

b. 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C. 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内容是对本章及以前所学物理知识从能量的观点进行了一次综合、深化和再认识.教材首先分析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能量,并分析一系列熟知的能量转化的事例,指出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最后阐述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一: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实验规律,列举能量转化的实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守恒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对这些实例中的能的转化进行具体分析.

建议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强调定律的两个方面:转化与守恒.另外还要强调该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可列举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

“能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能量转化与守恒

教学难点

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能量的多样性

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能的转化

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做功的过程是能的转化的过程

三、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可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四、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五、作业

课本P27练习3

列举不同形式的运动

列举不同的过程

有意识引导学生体会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总结规律

讲述19世纪三大自然规律

指出各种运动形式所对应的能量

学生指出是什么能向什么能的转化

记忆、理解规律

“能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

10.质量守恒定律习题3 篇十

(三)1.某同学在科技活动课上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论证质量守恒定律,瓶内放了足量的盐酸,b是未充气的气球,里边放有6.5g锌粉,将它紧紧套在瓶口上(图A)。将图A的装置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W1g,然后将气球内锌粉全部倒入瓶内,立即产生气体,气球逐渐胀大,锌粉全部反应(图B)。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质量为W2g,结果W2

(1)此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2)天平显示W2

(4)若生成的H2为0.2g,在标准状况下,气球体积最大不超过__________L。(标准状况氢气密度为0.0899g/L)

2.请你比较一下两个“守恒定律”的表述和应用,完成下面的填空和计算:(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____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等号”两边各原子的数目_______。

(2)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_________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做能量守恒定律。

(3)计算: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如果图中的那个小孩开始滑下时具有1400J机械能,而滑到中点时他只剩下1150J机械能,那么滑到滑梯底端时他的动能为多少(计算时设他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整个过程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3.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空格:

[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1)。[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图所示,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图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你认为(2)的结论正确,请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3)[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4)

[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缜密的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结论。

[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5)[结论应用]环保部门常用I2O5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I2+5X,根据生成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6)。

参考答案

1.(1)符合。(2)氢气球有浮力。(3)真空。(4)2.23L。

2.(1)等于,必须相等。(2)能量的总量。(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依题意,滑行一半路程所放出的热能为Q1=1400J-1150J=250J由于摩擦阻力的大小不变,在另一半路程还将有同样多的热能放出,即Q2=Q1=250J故知:整个过程有Q=Q1+Q2=500J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所以滑到滑梯底端时,他还剩下的机械能为1400J-500J=900了在底端,他的势能为零,所剩下的机械能即为他的动能。答:(略)

1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十一

首先,加強基础知识的掌握。打好基础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保障,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所以,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的我们要想真正提高“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是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即: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适用条件,等等。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去自主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比如,在教学“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主借助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并鼓励学生在自主分析纸带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习题巩固练习。习题解答是知识应用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课改下,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去分析试题,了解每道试题的考查点,以期能够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为提高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以10m/s的初速度从10m高的塔上水平抛出一颗石子,不计空气阻力,求石子落地时速度的大小。

在解答该题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该题目的考查点,即:“机械能守恒”,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分析、自主评价的良好习惯,进而为提高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进而在构建高效物理课堂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磊.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的几个小技巧[J].西藏教育,2007(07).

12.《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十二

随机进入一:课堂导入———明确教学目标

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要从导入新课开始。教学目标也是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和学情确定的学习任务。在导课环节, 教师可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做到心中有数, 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使命感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课堂实录:

师:生日party上, 很多同学都会有点蜡烛的经历。现在老师也点一支蜡烛。不过这支蜡烛不是插在蛋糕上, 而是放在一架已经平衡了的天平上, 请同学们先看一下指针是否仍然指向中间。

(点燃蜡烛)

师:大家都知道, 燃烧时蜡烛会渐渐变短, 最后灰飞烟灭, 无影无踪。难道物质真从世上凭空消失了吗?

生: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

师:非常好, 那么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吗?

(学生相互讨论, 然后举手回答设计方案)

师:早在明末清初时, 我国有位叫王夫之的哲学家就提出物质不灭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不能任意消灭和创生, 只能相互转化。这种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师:下面请坐在最前面的这位同学仔细观察指针有没有偏转, 然后向同学们描述一下。

生1:观察到天平的指针向右倾斜了, 说明蜡烛这一侧的质量减少。

师:非常仔细, 分析得也很有道理。早在十七世纪初, 有关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 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和关注。他们试图通过实验来揭开谜底, 然而由于当时实验条件限制和所设计实验方案科学合理性的差异, 他们获得的结果各异, 甚至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直到两百多年前, 随着天平等较精密测量仪器的问世和改进, 经过几代科学家前赴后继地不断探索, 终于揭开了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是否改变的谜底, 现在让我们一起沿着科学家思考的足迹, 踏上探究之旅吧。

设计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往往只关注物质经过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 或存在着能量变化等。从学生常见的点生日蜡烛入手, 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感知身边的化学变化,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时,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究竟会怎样变化”这一问题, 不仅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提示、引导、刺激作用, 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同时, 更能使学生充分理解、领会教师安排教学活动的意图, 有利于克服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学习, 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然后再围绕教学目标, 用恰当的方法展开各个环节的教学。

随机进入二:主题探究——体验探索过程

科学探究是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掌握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主题探究, 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的化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亲历发现的过程, 掌握获得新知的方法。主题探究强调学生积极参与, 师生互动, 既要动手, 又要动脑, 以激发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可以说, 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中全面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

课堂实录:

师:现在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步骤及要领, 然后按要求完成下面三个实验, 并做好实验记录, 完成后进行交流。

实验一:拧紧瓶盖的塑料瓶中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然后打开瓶盖再测量质量。

实验二:塑料瓶口套上气球后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三: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内石灰石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阅读, 完成实验, 并及时记录。)

师:现在请大家就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生1:实验一中, 倾倒稀盐酸后, 产生很多气泡, 过一段时间后称量, 发现指针不偏转。打开瓶盖, 再称量, 指针偏向右边, 说明质量变小了。

师:这个结果是否在你们的预料之中呢?

生:是的。因为有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所以质量变小了。

师:回答得很好, 这位同学不仅观察了现象, 还分析了质量变小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设计实验方案时, 首先要考虑科学性。如果反应过程中有气体产生或参与, 那么要测定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就应该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下面请交流一下实验二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倾倒溶液后, 产生了很多气泡, 气球涨大, 反应结束后称量, 指针在中间没有偏转。

师:其他同学观察到现象都相同吗?

生2:我感觉到反应后指针好像有些偏转, 但不是很明显。

师:是吗?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生3:可能是气球有小的破洞.

师:有这个可能。但我们仔细检查后发现没有任何破洞。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指针的略微偏转与气球的膨胀程度有关系。能结合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吗?

生4:会不会是气球涨大了, 浮力变大, 引起指针发生了偏转。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 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也融入其中。可见, 要完成一个较精密的实验, 设计方案时, 应该全面考虑, 尽可能减少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师:下面请交流一下实验三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5:挤压滴管后, 首先看到小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然后锥形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指针指向中央。

师:这个装置中连续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 情况较前面两组复杂, 但我们观察到指针也没有发生偏转。三个不同的实验中, 如果排除气体的外逸及其他的干扰因素, 实验结果都应该是指针不发生偏转, 也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现在我们思考一下, 教材上介绍的波义耳和拉瓦锡两位科学家为什么在完成实验后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生6:波义耳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实验的, 而拉瓦锡则是在密闭容器中实验。

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一起参与反应, 所以拉瓦锡设计的实验方案科学, 结论正确。1774年, 拉瓦锡把他的结果写进了他的一部著作———《化学概论》中。他第一次用清晰的语言表述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并用大量的实验进行论证。拉瓦锡的这一成果逐渐被各国科学家认同和接受, 同时有更多的科学家用实验加以验证, 从而使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质量守恒有了更严谨的科学基础。

师:这些科学家们总结出来的这条规律, 我们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对一客观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设计分析: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也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后的交流,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资源共享的品质, 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以教师引导下的实验为基础, 以思维为重点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 着重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体现学生在探究学习环境下的合作与交流。

随机进入三:动画模拟———生动直观形象

利用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 在显示屏幕上, 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 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 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形成概念, 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课堂实录:

师:大家已经用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存在着质量守恒的规律。但大家想过没有, 为什么化学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改变了, 而质量却不发生变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 可从化学变化的实质上找原因。

视频:Flash动画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师:你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吗?我们可以从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1) 化学反应前后, 分子种类变了吗? (2)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种类变了吗? (3) 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变化, 原子重新组合。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

师:对, 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也是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论依据。

设计分析:化学规律或原理的获得, 一方面要以实验为基础, 同时还应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对初中生而言, 在化学课上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还处于启蒙与尝试阶段, 不宜步子过大或者难度太大, 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分小步按阶段尝试进行。通过水分子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让学生观察并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可以分割, 而原子不能分割, 但可以重新组合。这样化抽象为直观, 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真正体验化学变化的实质, 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也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奠定理论基础。

随机进入四:反馈练习———强化巩固完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进行有效的课堂信息反馈练习, 使学生所学到的每一种新知识, 都得到当堂巩固, 既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调整教学行为, 落实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注意信息反馈练习这一环节, 摒弃随意拼凑几道题, 有时间就练, 没时间就不练的现象。

在本节课中, 根据教学内容, 在不同的环节设计了下列的课堂练习:

1.为什么镁条燃烧后得到物质的质量比原来镁的质量增加了?

2.镁带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 其总质量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3.现有一反应A+B→C, 有10克A和5克B反应, 反应结束后还剩余3克A, B无剩余, 则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克?

4.某化学反应可用以下漫画图示表示, 请分析漫画图示, 你能总结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分析:课堂信息反馈的内容有针对性、典型性;知识结构有坡度、有层次;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全面性、因材施教性等动态变化, 对于教学目标的生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不足一:有些实验如铁和硫酸铜反应完全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学生的体验是教师无法取代的,这个问题在教学设计时有考虑。但想到学生从未亲手使用天平为节省时间所以作罢。

不足二:凸现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太少,我说的太多个别地方略显拖沓。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像洋思中学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

14.《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篇十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2、教师展示实验引入定律

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注重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三)动手实验、增强体验

(活动一)

分组实验:

第一大组:.BaCl2溶液、Na2CO3溶液

第二大组:CuSO4 溶液、NaOH溶液

第三大组:CuSO4 溶液和铁钉

第四大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

及相应的仪器(引导启发学生设计用简单的方法测定反应前后的质量)

(活动二)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

蜡烛的燃烧、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并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

1.你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2.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实验相同吗?是质量守恒定律以外的特例吗?为什么?

3.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的指针不偏移,那要如何改进实验?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同时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一条客观规律,通过没有气体参与和气体产生的实验进行探究、讨论交流进直观得出结论,没有设置太多的障碍也不是强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及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也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顺理成章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剖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需要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微观模拟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水电解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五)学以致用

在这一阶段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扩大知识的应用面,以此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展示一则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加盟吗?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通过上述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观点。最后提出用什么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一步探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他们会感到,学海无涯,越学越有乐趣。

(六)反思小结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题目答案下一篇: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