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精选3篇)
1.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篇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相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之我见 陕西科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孙 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陕西科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作为省级先进民营企业,肩负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精神文明各项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是我们公司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一个重要理论指导方向的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提高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义的认识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文化战略是我们公司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建设西北一流矿用门业生产公司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深层次因素,可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促进管理的现代化,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
竞争力。
从科学发展观在企业发展中特别重视提高员工素质的要求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企业文化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大力推行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促进广大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正确调整国家、企业、员工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科学发展观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强调两个文明的协调一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与思想政治工作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不断丰富内容,增强效果。企业文化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形式与载体,并易于与国际接轨,是在新体制、新机制下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有效手段。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关系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它是一种氛围,理念、形象、精神、习惯;是一种规范、引导、凝聚和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企业文化与经济建设相互作用,一方面经济建设决定企
业文化的发展,对企业文化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没有经济建设就没有企业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建设,对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进行指导,营造健康的精神氛围,使大家明确企业共同利益和目标,统一行动方向。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和文化下进行的,它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及领导层的观念和作风,还取决于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及文化氛围,当企业处于复杂、困难的条件下,企业管理者只有确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即企业理念),才能正确决策,摆脱困境。二是激励作用。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能帮助职工认识工作目的意义,不断找出工作差距,产生改进工作的驱动力;企业文化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它能激发员工产生认同感、安全感,达到相互鼓励,相互激励的作用。三是凝聚力作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一旦成为人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即企业文化),就可以形成自觉行动,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企业文化还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开拓之时更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四是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经过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五是塑造形象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 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不和谐的表现
我们公司从2006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主动进入市场、认识市场、熟悉市场、占领市场,在规范管理、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品牌营运、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特别是煤矿市场和矿电市场,经营主体增多,市场竞争激烈,员工收入低,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差。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企业出现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和谐的现象,在企业管理人员中,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把经济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对立起来,认为企业刚刚建设比较困难,在困难时应该哪里黑,哪里歇,保职工工资就行了。二是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全面纳入企业管理范畴。有的同志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党支部书记和少数人的事,与己无关,造成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难发挥,出现使企业的管理难规范的现象:部分管理人员对已出台的管理制度不认真学习,落实不力,随意性大。有的对市场经济认识模糊,两眼向内,不主动面向市场;有的管理滞后,经营业绩下滑,经营费用上升,职工收人下降;有的全局意识淡薄,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甚至我行我素;有的发展观念模糊,因循守旧,创新意识不强。三是没有把企业文化作为是培育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需要来思考。随着企业的转轨变型,销售市场化等形势的变化,固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还无个性和特征,员工无共同的价值观,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员工中,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信心不足。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的人对企业发展没有信心,只看到企业的困难,看不到企业的优势,对企业的前途感到渺茫,对市场的变化感
到恐惧,消极懒散,无所事从,遇到问题心态不平衡,总是怀疑抱怨,互相指责。二是市场开拓不力。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怕困难,怕矛盾,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遇到困难不是想法克服,而是绕道走。三是对企业不忠诚。部分员工受利益驱动,吃里扒外,有的员工热衷于第二职业,端着企业的饭碗,赚着别人的“外款”,对本职工作不认真,不努力。有的人工作不努力,又要工资高;既要待遇好,又不承担责任;只求享受,不讲奉献;“桌上吃肉,桌下骂娘”等等。
四、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相结合的思考
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济建设不和谐的表现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遇到新的困难,如何将企业文化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大力发展企业文化,鼓舞员工士气,振奋员工精神,举企业之力,聚员工之心,激励员工为推进企业经济和文化建设和谐发展而努力工作,体现价值,齐心协力发展壮大企业,是摆在我们公司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推动这项工作,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发展精神文化,铸就企业灵魂,培育员工共同价值观 精神文化是蕴涵在员工心灵深处的意识形态,也称之为企业之魂,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管理哲学、道德准则、企业口号等,是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文化性凝炼,是特色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大凡成功的企业,几乎都有个性突出、富有人性味和感染力的企业精神,它能够诱发职工的献身精神和创造力,保持经久不衰,是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精神是随着发展而变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有个性化,是谁也带不走的。针对我公司的实际,目前企业十分缺乏全体职工所认同的本企业的群
体意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缺乏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特别是在市场化面前,在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中还十分缺乏艰苦奋斗、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抓好企业精神文化建设。
1、提炼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纵观近年来我们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要在原来沉淀和提炼出来的“团结、积极、求精、奉献”企业精神的基础上,迅速提炼出能体现企业时代个性特征的科学、朴实和优秀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我认为,我们企业的精神,要体现:务实、敬业、诚信、创新;体现产品质量优、成本费用低,体现信誉好、销售网络广;体现技术先进、装备一流;体现人力资源优势,要关心、爱护、鼓舞、激励和教育、管理、培养、塑造员工队伍,鼓励员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要激励员工(制度、标准)怎么干,倡导员工“不比疲劳比功劳,不比流汗比贡献”,鼓励员工诚实劳动、建功立业,让客户满意,要有自觉的付出,才有回报;要鼓励员工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要厚积文化底蕴、铸造企业灵魂。
2、加强企业精神的教育。要按照建立学习创新型企业的要求,加强学习教育,教育引导企业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普遍掌握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坚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的原则,建立健康和谐、团结向上的企业人际关系。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做到:团结、奉献、廉洁、进取,广大职工要做到:勤奋、实干、和谐、敬业,干群同心,牢固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集中精力抓改革、抓发展,切
实做到用事业统一思想,用工作统一行动,共图企业振兴、发展的大业。
3、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在企业精神的指引下,将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生产经营中来,统一到企业发展上来,坚定员工信心,鼓舞员工士气,振奋员工精神,让员工面对困难不低头,不退缩,而要迎着困难前进,相信企业能渡过难关,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集中精力抓发展,培育员工共同的战略观、价值观、市场观,以共同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准则指导员工的思维和行动,达到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 “同唱一首歌,同进一个考场,同上一个战场”。
(二)发展制度文化,规范企业行为,培育员工的自律意识 制度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各种组织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化的文化表述内容。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任何一个社会及组织团体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公司组建以来,企业与过去比,有所变化;与同行比,有所发展,从创新企业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竞争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入手,在用人上,采取了竞职上岗,员工竞争上岗,组织制订和完善了劳动用工、职工违纪、员工教育、工资分配、党风廉政建设、企业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工业生产管理等多个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并汇编成册。这些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和员工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但是,目前在我们企业的管理中,员工的工作行为不规范、岗位职责不明确;企业的工作程序、工作流程不清楚,管理的随意性,制度不落实、制度不遵守等等现象时有发生,最后管得来企业
凝聚力差,人心思散;管得来有的“桌上吃肉,桌下骂娘”,有的甚至“吃了你的饭,还要砸你的锅”!这时我们回过头来思考,近几年我们在管理上重点不遗余力的纠漏补缺上花的精力过多,顾此失彼(但那也是特殊环境、特定时期采取的一些必要的措施),而是缺乏系统的管理、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管理、规范的管理,但是,针对我们企业目前的现状,起码企业仍然应该用制度来管人、管物、管事的时候,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强化企业管理,培育员工自律意识。
1、抓好制度建设。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现有管理体制的实际,两眼向内,苦练内功,从严治企,及时收集、整理、反馈意见,全面、科学地制订、修改、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公司部门、岗位工作职责规范和工作、管理、技术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和实施员工《道德行为规范》、《员工手册》,规范员工行为,强化员工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为规范建设,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培养优良的队伍作风。
2、抓好制度落实。许多企业制度往往制定了许多,但真正执行的却很难,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毫无意义。要落实好制度,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做到奖惩严明。特别是在当前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度的我们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行为准则尚未形成,员工的行为还不十分规范情况下,尤其要抓好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运用,分级落实各业务环节、各工序的工作质量标准及责任要求,规范工作程序和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同时要充分发挥督办督察机构作用,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布置的工作任
务进行督促、检查和落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检查有考核、考核有奖惩,确保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任务全面落实。作为管理者要以对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杜绝庸俗作风、好人主义,引导更多的员工自觉管理、自我管理、共同管理。
3、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渠道。企业要不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企业重大决策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和决定。不断完善和全面推行厂务公开制度,加大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避免嫌疑腐败,提高干部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理解度,进一步提高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质量,发扬职工的聪明才智,认真搞好民主评议干部和管理人员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观念,不断推进企业民主管理。
4、加强企业道德教育。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制定适合我们企业实际的道德规范,将企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经常不断地组织员工进行系统性、经常性的企业道德教育,作为职工上岗的必修课,确保企业、家庭、个人行之有规,执之有法,遵之有纪,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全面提升企业和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三)发展物质文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反之,企业经济实力决定着企业文化水平的高低。我们企业是一个从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经历过来的国有企业,计划经济色彩十分浓厚,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市场化面前,由于竞争对手增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效益低下,员工收入低,增幅小,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推进物质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增长发生的转变,发展壮大企业,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员工收入,企业将不被员工所认同,员工人心涣散,各行其是,犹如一盘散沙,企业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厄运。为此,在新形势、新机遇面前,企业只有将经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企业,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在这种企业里,员工才会有成就感、认同感、自豪感,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家,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他。
(四)以人为本,关心员工,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尊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员工的独立人格和能力差异,把“尊重信任人、关心爱护人、教育培养人、提拔使用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重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1、关心员工生活。要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把广大职工群众最关注、最热切期盼解决的问题摆上案头,为员工解难题,办实事,做员工知心人、贴心人。目前,我们有的员工生活确实困难,员工怨气大、牢骚多,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各级管理人员,要多深入基层,倾听员工呼声,了解员工疾苦,与员工打成一片,带领员工一起克服目前存在的困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维护员工利益。要建立激励的分配机制,实行分环节绩效考核,员工干不干事,干什么事,拿多少钱,主要由自己来决定,用自己的业绩来决定,从而把各业务环节和各工作岗位的责任、权利、义
务、待遇有机地统一起来,鼓励员工诚实劳动,热爱企业,争创一流业绩。
3、关注员工需求。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员工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劳动竞赛,培育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员工解决平时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和坚持婚、丧、生、节慰问制度,体现大家庭的温暖;按时足额交清员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同时缴费系数向优秀者倾斜,并增加补充保险,激励员工创优争先;加大对涉及职工利益切身利益等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解决力度,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利益,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4、关爱员工成长。要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企业文化武装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逐步积累企业人力资本,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五)加强宣传,塑造企业形象,凝聚员工的心
加大企业对外宣传力度,充分运用企业内刊、网站、广告、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开展“外塑形象,爱我企业,内聚人心”宣传教育为重点,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着重抓舆论宣传作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贴近实际、贴近员工、贴近基层,改进工作,将宣传信息传到企业的每一个“神经末梢”,让每一位员工了解企业的改革发展基本情况及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就,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
奋精神,为推进企业“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用高尚的价值观念感召人,用文明诚信教育人,用先进典型示范人,用理想目标鼓舞人,用文化活动凝聚人,培育和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引导员工树立规则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全局意识,培育诚信员工、打造诚信企业。使员工在活动中感受激情,升华自豪,增强责任,发挥优势,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在VI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大力实施CIS战略,搞好观念、行为、视觉三大系统策划,展示企业良好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和影响力。
陕西科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企业文化: 企业精神:务实 敬业 诚信 创新
企业宗旨:打造企业文化建设 制造高品质产品
奉献全方位的服务 为中国煤炭贡献 管理理念:企业的生命在产品 产品的生命在质量
质量的保证在于人 人的素质在于管理 市场理念:市场竞争中只有胜利与失败,只有第一名,决没有第二名。质量理念:质量在我们手中 矿工生命在我心中 服务理念:时刻对产品负责 永远让用户满意
企业作风: 说干就干 马上就办
安全观念: 生命只有一次 安全重于泰山
人才观念:废除学历,废除资格,在本职岗位有所作为的人,就是人才
学习观念:在工作中学会工作,学无止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橡胶市场,形势逼人,我们前进的路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增添措施,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2.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篇二
1 高职院校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
1.1“以就业为导向”是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职业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求学者的就业能力,服务和促进就业、再就业。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把握的方向性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思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高职院校不抓学生就业,毕业生难以就业,就谈不上职业院校的发展,最终也必将被无情的教育市场所淘汰。就业率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发展的本身就是为社会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以就业为主导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原则。高职院校要深人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高,必将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将进一步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和再就业的能力。
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职业院校必须调整过去的办学思想和对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把“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
基于“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市场服务、为社会服务。教育教学要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同于综合性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应侧重于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高技能人才”包含: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职业能力;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有很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安于一线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这是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按这种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要求,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科知识作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以知识传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我国高职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之初也基本借鉴了这种模式。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推行的是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来开发课程、组织教学,它较好地解决了用人单位要求人才“上手快”的问题,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然而,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与适应性的矛盾,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努力改革高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具有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从事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就在于其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笔者认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打造高职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二是学校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
2.1 校内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含义是,在学校内实现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层面上的“产”主要指产品开发、生产;“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参与生产和科研的学习过程;“研”指产品的设计、试制和产品技术攻关项目,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性实践研究。
校内产学研结合是学校切入市场的开始,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变化趋势,以系列产品或项目来驱动专业建设,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产学研结合主要有以下类型:
(1)产品开发型:以系列产品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即各个专业根据基本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引进或设计开发系列产品,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为主要内容,在实施系列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2)项目研究型:以项目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内容,在设计研究项目方案的同时制定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3)来料加工型:以引进先进技术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结合。即各个专业及时将代表本专业技术的产品引入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完成产品生产达到培训学生专业能力。
(4)自主创业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结合专业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独立经营某一项目,从市场调查、上项目、经营管理、利润核算,全部由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自主的实践,把学生培养为自主型、探究型、创业型的人才。
2.2 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即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作用和特色。校企联合就是学校与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联合进行生产项目开发、科研项目攻关,进而将教学和生产科研结合起来。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多种,例如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基地模式、订单模式等。
(1)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就是学校以行业为背景与同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形成一个职业教育集团,它本着互惠互利、整合职教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原则,紧紧围绕地方、行业(产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联合进行生产项目开发、科研项目攻关,分析与产业(行业)相关联的各专业的能力要素,进而将教学和生产科研结合起来,进行知识、技能相对应的课程建设,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特长优势。这种模式不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学生毕业时就业竞争能力较强。
(2)基地模式。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派学生到企业实训,借助企业的生产岗位培训学生。
(3)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教学组织模式。
3 探索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并构建了“以系列产品、校企合作和职业资格证书三驱动模式,进行专业建设、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改革。这里“系列产品、职业证书和校企合作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源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
3.1 以系列产品或项目为驱动,校内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以系列产品或项目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系列产品或项目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再以专业课的要求为依据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再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来实现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样通过以某一具体系列产品或项目的设计、制作和维护为学习载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会对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激发出探索未知的欲望和激情,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系列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学生可以学习、研究产品的设计、开发,试制与技术应用,实现校内的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现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系列产品或项目的生产,学生经过对具体产品的生产、技术操练,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快,自主创业能力强。
通过系列产品或项目的开发,学校的可节约教学开支,避免因学生实训在材料上纯消耗性的实训,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开发出来的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还可增加学校的收入。
3.2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为行业培养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按照专业对口、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先后与多个企业公司签订了专业合作办学协议等。现正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得到了充足稳定的教学实训条件和科研条件,企业的机器、设备等环境场所成了学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学校的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共同组织教学,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直接顶岗实习,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使学生一毕业便能上岗,毕业生工作无需适应期,实现用人单位(企业)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当前的紧迫任务。可以相信,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职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随着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实践,高职院校必将彻底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职业院校要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行学校内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和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
3.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篇三
建立区域绿色创新体系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大背景下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成为国际大势所趋。要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然要建立区域绿色创新体系以缓解当前的资源环境压力,对于我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绿色创新绩效普遍较低,其中,传统产业结构刚性是制约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碍之一。因而,提高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必须将绿色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构建基于绿色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其实现模式是建设城乡融合的绿色产业体系,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战略
绿色技术创新战略有若干层次,采用何种层次的战略,一般会依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进行选择,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被动型战略、参与型战略、主动型战略及创新型战略。
1. 被动型战略
被动式战略是指在参与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从绿色环保角度来看,其创新的最终用途是来实现工业“三废”的绿色无公害,实现清洁生产。在这个战略中,在绿色生产技术的前提下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通过废物分类,处理资源再利用和垃圾焚烧等手段,以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流程。一般规模较小采用被动型战略的企业其绿色技术创新过程如图所1示。
2.参与型战略
参与型战略是指参与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仅通过终端处理技术,更强调工艺设计,使用绿色创新技术。绿色创新技术主要是用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材料,替代,回收,减少废物和过程的变化,减少废物排放的措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工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内容,开发出一种基于企业能有效利用的绿色技术工艺流程,并以某些技术引进为辅,企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绿色技术引进投资策略,运用此策略,公司规模一般高于平均规模。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实施绿色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承担了减少对环境污染的责任。参与型战略企业其绿色技术创新过程可归纳如图2所示。
3. 主动型战略
主动型战略是指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除了重视绿色技术的最终使用,它也侧重于遵循绿色产品创新战略规律研发绿色产品。确定绿色产品的技术标准有三个:(1)生态,也就是说,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产品的使用,不会造成污染排放,不会产生环境污染;(2)生态化生产,即材料的选择及管理,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资源分配过程中,选择一个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控制系统,不会污染环境;(3)生态化的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对已完成产品生命周期的废弃品,其处理和处置必须符合生产要求,如拆装方便,便于回收或安全处置对废弃品的资源再利用不会产生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采用主动型战略的企业其绿色技术创新过程如下图3所示。
4. 创新型战略
创新型战略是指企业在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时,除采用末端处理技术、绿色工艺、绿色产品设计外,还需要对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变革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一种战略,见图4。
三、绿色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若想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参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各个主体能围绕着绿色技术创新目标行动,使绿色技术创新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均衡发展,离不开坚实有力的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包括法律制度体系、财政税收体系、融资体系、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和技术开发服务体系等。
1. 法律制度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有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支撑。绿色技术创新法律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绿色技术产权法律制度、绿色技术企业法律制度、绿色技术市场法律制度和绿色技术政府法律制度。
(1)产权法律制度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产权法律制度体系,通过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使产权关系制度化,依靠规则,尊重、承认或行使产权,如果违背或侵犯产权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制裁或惩罚。通过明确和固化产权关系,对产权制度进行规范与创新,建立一整套绿色技术产权激励制度、产权管理制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制度以及产权交易制度,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一种最经济、最持久地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使绿色技术创新者与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之间建立最直接的绿色经济关系。
(2)企业法律制度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法律制度,按照知识知识产权为导向,以生态系统优化为基础的本质要求,通过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绿色技术产权保护制度、绿色技术标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系统,把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纳入企业行为规范,使企业关心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市场法律制度
通过构建一个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法律制度,以保障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市场法律制度,包括环境标志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技术知识的普及倡导绿色消费,也包括对绿色产品市场中非绿色技术产品的规范,消费者选择的因素,以及为制造商使用绿色技术观念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展公平市场竞争,提供绿色技术产权激励的商业模式,以市场为基础的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产生强大的创新动力的市场化制度设计等。
(4)政府法律制度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的政府法律制度,通过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决策和规划系统,绿色科技评价制度,绿色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制度,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税收法律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的行政执法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的投资体制和相应金融和法律制度,提高绿色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的水平,稳定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来源,鼓励创新努力的总体规划,为绿色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护创新的发展积极性。
2. 财政税收体系
由于绿色技术创新产出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其私人创新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创新的边际收益,造成私人企业不愿进行更多的创新,从而导致社会创新资源的投入不足。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如为绿色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财政资金支持,运用政府采购支持运用绿色技术的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加大运用对运用绿色技术的产品的税收支持,对非绿色技术产品的发展空间加以限制。
3. 融资体系
无形资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难以发展,运用贷款融资的绿色技术创新的形式不能满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目前应大力倡导的融资方式是产权激励创新型企业的绿色风险投资,不获得企业的所有权,但在投资公司的未来的高增值的基础上,以在适当时候??通过出售合资公司持有的股份以获得高资本收益的回报。绿色技术创新及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正好满足了风险资本的需求发展。因此,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与创业资本的融合,将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建立绿色创新型国家。因此,政府应鼓励投资和建立风险投资为基础的直接融资制度,以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振.中国绿色创新绩效研究——与东北三省的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2011,(7):30-34.
[2]华振.我国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法[J].技术经济,2011,(7):30-34.
[3]王轲.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战略选择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论文09-03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09-27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与开拓创新相结合06-21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06-16
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措施07-19
如何落实好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08-31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汇报材料07-07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