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2024-10-20

网络安全技术分析(精选12篇)

1.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篇一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的深入、普及,技术更新、改造的速度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云计算作为新型网络技术,较大的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生产效率和生活便利,也带来了黑ke、网络病毒等不安全因素,给生产、生活带来了程度不等困扰,这也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在云计算环境下,大力提高网络安全技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云计算的概念与特征

1.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具体是指以因特网为设计基础建立起的一种新型计算形式,该计算形式可以根据具体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资源及信息的提供,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的结果,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该计算方式运用其具备的云储存、虚拟化技术以及分布处理法等相关优势将网络成本大大消减同时促进了网络生活的便捷性。

1.2云计算的特征

综合来看,云计算主要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第一,具体化的数据储蓄中心,具备极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第二,便捷性较强,消费者对资源进行相应的提取措施时具备极强的随意性,因需要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资源;第三,资源、数据的共享性,在元计算的运作环境下,不同的设备之间共同建立了一个共享平台,在其中所有的应用与数据都可以进行交流、互换;第四,无限扩展性,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数量的消费者而言,只要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就可以在网络使用方面具备非常之高的可能性。在当前情况下的云计算环境中,为了进一步将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所导致的用户数据信息恶意性的流失、损坏及篡改等行为进行避免,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进行上述措施之后,还需要进行注意的是全球化的开放性网络性质,因为其对计算机网络所具备的安全性带来了挑战,也更加明确了高效性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篇二

1 计算机网络的风险分析

1.1 实体风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实体风险, 是指计算机或网络本身发生的风险, 如:设备故障、网络中断等, 整个网络运行的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支撑。此类问题引起的风险, 总称为实体风险。实体风险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如:环境、高温、外力等, 实体风险的破坏性大, 具有突发性、不可恢复的特点, 一旦发生实体风险,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很难恢复成原样, 表明实体风险的破坏性。

1.2 网络风险

计算机网络风险, 集中体现在运行、传输、保存等方面, 同样受到风险因素的干扰, 尤其是外部攻击, 如:木马、病毒, 引起网络信息丢失, 严重时还会造成系统瘫痪。攻击者利用计算机网络的风险漏洞, 植入病毒, 恶意篡改网络信息, 窃取用户的加密文件。例如:攻击者篡改了网络信息的传输路径, 网络信息传输时, 会发出“拒绝服务”的警告, 导致网络信息无法正常的完成传输。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安全措施

2.1 实体风险的安全保护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体风险中的安全控制, 主要以预防为主, 致力于为计算机网络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 消除实体干扰。例如:计算机网络运行, 尽量不选择高温的环境中, 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防止温度过高烧毁计算机设备, 遇到雷雨天气时, 关闭计算机和网络, 预防雷击破坏, 全面保护计算机的实体安全, 由此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除此以外, 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时, 还要遵循安全的使用原则, 积极配合实体风险的防护措施, 体现风险预防的积极性。

2.2 网络风险的安全保护

网络风险安全保护的措施比较多, 注重风险防护。例举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 如:

2.2.1 防火墙

其为计算机网络中的防护软件, 有效阻挡外部攻击, 主动拦截试图进入网络内部的攻击行为,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中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2.2.2 入侵检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 综合规划入侵检测的应用, 降低恶意攻击的机率, 当计算机检测到入侵行为时, 会发出报警, 提示用户计算机网络存在异常, 用户及时检测并采取安全保护技术, 预防发生网络攻击;

2.2.3 数据加密

其为网络数据的安全保障,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加密技术种类较多, 如对称加密, 需要按照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需求, 选择合理的加密技术, 保护计算机的网络数据。

3 计算机网络的防御技术

3.1 端口扫描

用户通过主机端口, 向服务器发送连接的请求指令, 端口检测计算机的服务方式。当端口存在攻击时, 扫描攻击并将其传输到计算机网络内, 计算机启动防火墙程序, 提供防御手段, 防火墙在防御攻击的过程中, 计算机会监控入侵的过程, 便于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强化网络的防御能力。

3.2 阻隔攻击

计算机网络防御中的阻隔攻击中, 网络IP需要连接到80端口, 计算机网络存有攻击行为时, 80端口阻断外部的攻击者, 攻击者不能连接上网。阻隔攻击还可限制服务器的行为, 选择恰当的防火墙, 既可以阻隔外部的攻击, 又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防御能力, 发挥阻隔攻击的主动保护作用。

3.3 漏洞修复

漏洞修复是计算机网络防御技术中的重点, 根据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状态, 升级漏洞修复。用户计算机上安装的修复软件, 能够及时更新病毒库, 用户可以通过软件下载漏洞补丁, 修复计算机上的漏洞, 保障计算机软件防护的稳定性。漏洞修复防御技术的核心是杀毒软件, 清除计算机网络中潜在的木马、病毒。

3.4 隐藏IP

计算机网络的攻击者, 解析网络IP, 按照IP路径入侵计算机内部。计算机网络防御技术中, 采取隐藏IP的方法, 促使攻击者无法找到计算机网络的真实IP, 使用代理服务器隐藏计算机的IP, 即使攻击者检测到代理服务器, 也不能解析计算机的真实IP, 保护了计算机的网络安全。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中, 需要明确网络技术中的风险, 便于落实安全措施, 同时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状态, 规划网络防御技术的应用, 降低计算机网络风险的发生机率, 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防御技术, 抵抗外部的恶意攻击, 确保计算机网络处于安全的运行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张伟杰.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与网络防御分析[J].硅谷, 2014, 16:197+199.

[2]赵亮.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与网络防御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 07:88-89.

3.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维护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它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大体上可将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对网络中相关信息的威胁,另一类是对网络设备的威胁。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因素较多,其中既包括有意的,也包括无意的,不但有人为的,还有非人为的,针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恶意攻击

这是目前计算机网络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威胁,恶意攻击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主动式,另一种是被动式,前者是指以各种方式、有选择性地破坏计算机网络中重要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后者则是指在不影响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拦截、窃取、破译。无论是主动式,亦或是被动式的攻击,都会对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安全性造成巨大的威胁,一旦攻击得逞,便会导致机密的数据信息泄露,从而给使用者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軟件漏洞与后门

自计算机网络诞生至今,几乎找不到任何一款网络软件是没有缺陷和漏洞的,正是因为这些缺陷和漏洞的存在,给网络黑客以可乘之机,以往发生过的黑客攻入网络内部的事件大多数都是由于网络安全措施不完善所致。除此之外,软件设计人员在进行软件程序编辑时,一般都会留下一个“后门”,这样便于日后使用,若是后门洞开,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操作失误

操作人员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安全配置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从而形成了安全漏洞;使用者因为安全意识薄弱,设置密码口令时过于简单或选择不慎,又或是将账号随意转借他人,都可能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及维护技术

(一)网络信息安全加密技术

安全性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构建一套相对完善且行之有效的信息安全机制,该机制中应当包括信息加密、安全认证以及安全交易协议等内容,借此来为电子信息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提供保障,由于信息加密技术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故此,下面重点对信息安全加密技术进行讨论。

1.DES与RSA混合加密。DES是数据加密标准,由美国IBM公司提出,属于一种迭代分组密码。RSA是首个完善的公钥密码体制,它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分解大整数的困难性上,欧拉定理是RSA算法的基础。虽然这两种方法均可单独使用,但由于它们各自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使有时的加密效果并不理想。在加密和解密的处理效率上,DES要优于RSA,这是因为DES的长度较短,仅为56bt,可借助软硬件实现高速处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以软件实现加密处理时,其速度可达到每秒几兆字节,适用于大量信息的加密。而RSA由于是大数计算,所以它的处理速度要比DES慢很多,故此其仅适用于少量数据的加密。但RSA在密钥管理方面的性能要优于DES,这是因为它可以采用公开形式对加密密钥进行分配,并且密钥的更新也更容易,对于不同的通讯对象只需要对自身的解密密钥进行保密便可确保信息的安全性。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分析可知,它们在网络信息加密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此,可将之结合到一起使用,这样便可达到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目的。

2.数字加密技术。(1)数字摘要。其又被称之为数字指纹,它是用单向Hash函数加密算法对任意长度的报文进行加密,由于是单向所以不能被解密。(2)数字证书。它是Internet通讯中标志通讯各方身份信息的数据,是一种身份验证方式,与人的身份证的作用相类似。数字证书是由CA机构发行的,其主要功能如下:对签名者的身份信息进行验证:确保签名者已签名的文件内容不被篡改:防止签名者抵赖。CA的应用,能够确保用户之间在网络上传递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及不可抵赖性。(3)数字水印技术。该技术又被称之为信息隐藏,它是运用各种信号处理的方法将需要保密的信息隐藏在声像数据当中,如果该信息被黑客拦截,只有文件载体的内容会被解读,解密者通常不会到意识到其中的秘密信息,即使获知也无法解读出来。

(二)网络信息安全维护技术

1.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中,防火墙是一个通用术语,具体是指两个网络间执行控制策略的系统。是在网络边界上建立的一道安全防护屏障,可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及网络设备的安全性。防火墙最主要的作用是限制、分隔以及分析,所有来自于互联网上信息,在传输时均必须经过防火墙。防火墙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功能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对网络存取与访问进行监控和审计,经过防火墙的访问会被防火墙记录下来,并生成日志,发现可疑情况时防火墙会报警;二是能够对网络安全策略予以强化,利用以防火墙为核心的安全方案,可将各种安全软件,如口令、加密、身份认证等,全都配置到防火墙上,由此可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管理。三是能避免计算机网络内部信息的外泄,借助防火墙对内网的划分,能将内部当中的重点网段隔离开,限制了网络安全问题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影响。防火墙的类型较多,如包过滤型、网址转换型、代理服务型、监测型以及应用层防火墙等等,具体选用时,可根据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2.入侵检测与漏洞扫描。这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中较为常用的技术。(1)入侵检测。当计算机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入侵检测系统可对所有未经授权的现象进行识别,一经发现会立即对异常情况进行上报,并对此类问题进行限制,由此可以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为使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具体应用中,可与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联合使用,这样的效果更佳。(2)漏洞扫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的网络系统日趋复杂化,由此使得各种漏洞问题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漏洞的隐蔽性较强,不易发现。对于此类问题,可借助漏洞扫描系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全面扫描,由此可以帮助使用者及时发现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漏洞问题,并加以修复,这样能够将各种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当中,从而进一步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三、结论

4.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篇四

2.1数据采集

网络安全分析需要依托全面、完整的信息数据,在应用大数据技术时,应先完成数据采集。对于每秒数百兆的日志信息来讲,可以利用Chukwa等工具对其进行采集;对于全数量数据来讲,可以使用传统数镜向方式对其进行采集[2]。

2.2数据存储

完成数据采集后,需依托数据库对其进行集中存储,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数据类型存在差异时,可以采用与其相匹配的方式完成存储,不仅能够保证数据之间的明确分类,又可以方便数据查询。数据类型为即时数据时,可采用列式存储方法,先运用流式计算方式进行分析,然后存储所得结果。数据类型为日志时,为提高数据查询效率,可选用列式存储方法完成存储。另外,当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需要先对其进行处理,所用方法为分布式计算方法,然后再采用列式存储方法进行存储。

2.3数据查询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分析中去,就数据查询来讲,可依托MapReduce完成[3]。系统发出查询指令后,在对应的节点位置完成处理,并将多种结果加以整合,然后可以通过检索得到自己所需数据信息。相较于传统网络安全分析平台,这种数据查询方式的指令反应及处理更为迅速,大大提高了查询效率。

2.4数据分析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安全分析平台,当数据类型不同时,所用分析处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首先,如果数据类型为实时数据时,在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时,主要用到了流式计算方式、CEP技术、关联分析算法等,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及威胁。其次,如果数据类型为历史数据、统计结果时,在实效性方面要求并不严格,可对其进行离线处理,完成更为深入、全面的分析,所用方法主要为分布式存储与计算,既能够发现其中的风险隐患,又可以找出攻击来源。

2.5复杂数据处理

面对越来越复杂以及关联性越来越强的数据,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安全分析平台,也可以更加迅速、精准地对其进行处理,包括多源异构数据、系统安全隐患以及关联性攻击行为等。以网络安全问题中常见的僵尸网络为例,借助大数据技术,不但能够从流量和DNS访问特性出发,而且能进行发散性关联分析,同时结合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可对数据进行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分析,确保了数据处理的有效性。

3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网络安全平台建设

基于大数据技术所体现出的多方面优势,已经在网络安全分析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构建网络安全平台时,需要科学设计其基础构架,并严格把控关键技术环节,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

3.1平台构架

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所搭建的网络安全平台分为四个层级,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数据挖掘分析层、数据呈现层,四个层级功能各不相同,需要分别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采集各种类型数据,包括即时数据、用户身份信息、日志等,实现方式为分布式采集。其次,数据存储层的能够实现海量信息的长期保存,并采用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方式对其进行统一存储,使用均衡算法将现实数据均匀分布在分布式文件系统上[4]。另外,网络安全异常的发现及溯源,则是在数据挖掘分析层完成,具体方法包括特征提取、情境分析、关联分析等,可通过检索查询对异常网络行为进行准确定位。最后,数据呈现层则可以通过可视化形式将大数据分析结果呈现出来,通过多种维度展现网络安全状态。

3.2关键技术

构建网络安全平台时,所用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此次研究所用数据采集技术包括Flume、Kafka、Storm等,Flume能够采用分布式方式,对来源不同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经过处理后将其传输至定制方。Kafka中应用了Zookeeper平台,可实现数据的集群配置管理,能够作为一个高吞吐量的分布式发布订阅系统应用,平衡数据处理环节的系统负荷。完成数据采集后,采用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对其进行存储,其容错性和吞吐量都比较高,使用元数据管理节点文件系统对空间命名,数据文件保存至数据节点,基本存储单位为64兆字节的数据块。数据文件会随着元数据节点的增多而减少,两者之间呈反比关系,多个文件同时被访问时,会对系统性能造成影响,而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应用可有效避免这种问题。在数据分析环节,该平台所用技术为Hivc,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检索,所用语言为HiveQL,与HDFS和HBase匹配性良好。API的封装则是采用Hive完成,使用定制的插件开发和实现各种数据的处理、分析与统计。

4结束语

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分析领域,不仅能够提高分析速率、分析精准度,而且还可以降低技术成本,有着多方面显著优势,是未来网络安全防护的必然发展方向。在实际应用时,应采用层级结构构建网络安全平台,就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重点把控,以此来改善当前网络安全分析中的缺陷与不足,提高网络安全等级。

参考文献:

[1]孙玉.浅谈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大数据技术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王帅,汪来富,金华敏等.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大数据技术应用[J].电信科学,.

[3]贾卫.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5.汽车安全系统简介与技术分析 篇五

汽车作为高速交通工具一直伴随着较高的危险性,汽车的安全性也一度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用户在购买汽车时,安全性可能是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从车身的重量、车身抗冲击能力、材料的强度等物理因素,到安全气囊的个数,都是人们高度重视的要求。

今天,安全带、气囊等被动式安全防护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下一代车辆设计的需求,而传感器、控制单元及内部软件算法等构成主动式安全保护机制的引入让用户的驾驶体验得到更有效的安全保障。

汽车主动式安全系统

军事专家在讨论各国武器防御系统风格的迥异之处时,经常涉及到所谓被动型系统和主动型系统,汽车安全系统的设计上也处处体现了这种思路。

汽车被动式安全系统的代表即为传统的保险杠、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主要目的是在意外发生时能尽量降低事故对车内人员的伤害程度。与之相对的主动式安全系统则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

实现对意外的主动避免和预防需要各种传感和探测系统,如前后视雷达、夜视系统、红外线探测、测距、CMOS/CCD影像监视,以及胎压自动监测系统(TPMS)等。主要的工作原理即传感器从外界获得所需的物理模拟信号值,转化为数字信号后再交由特定的控制单元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决策和预防措施。

图一 汽车安全系统从被动向主动方式发展的趋势图

1.预碰撞系统

汽车交通事故大都由于相对高速运动状态物体间的碰撞,而引起碰撞的原因大多与违反交通规则、驾驶人视线受阻和精力不集中有关,如酒后驾车、疲劳驾驶、驾驶期间接打电话和聊天等。目前许多厂家都在研究预碰撞(Pre-Crash)安全系统作为应对。

预碰撞安全系统可分为对车内人员(驾驶员和乘客)的保护和车外人员(车外行人和车辆)的保护两类,但安全保障的核心都是对碰撞动作的积极准备和防护措施。对于车内预碰撞安全系统,当相关传感器或雷达探测到潜在的碰撞危险,会首先向车内驾驶员发出警告,如警告无效则在0.6秒前启动自动剎车系统,根据驾驶员的刹车力量增加辅助油压以充分降低车速,避免碰撞。同时,预碰撞安全系统也会在车内为被动防护提供支持,如关闭车窗、调整座椅角度或安全带松紧程度以减轻碰撞强度和让安全气囊发挥更大作用等。在车外,预碰撞安全系统也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尽量保护被撞对象的安全。如碰撞不可避免,安全系统会打开与行人受撞击面相对的外部安全气囊(如保险杠、风挡玻璃等处),尽量减少对其头、胸、腰等脆弱和致命部位的撞击力。

2.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所谓预碰撞系统,只能在碰撞发生之前做出的一系列积极准备,而并不是“预防”碰撞的发生。目前发展迅速的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即自适应巡航控制,则能部分实现碰撞事故的预防。

ACC属于前向行驶的速度控制系统,主要功能在于控制本车与周边车辆的安全距离。其通过在车身四周配置的多个传感器和车内控制系统的先进算法向驾驶员提供安全驾车的辅助信息和建议,并在探测到潜在危险时向驾驶员及时发送警报,甚至直接介入车辆的操控系统加以干预。然而无论如何,ACC仅对刹车拥有部分干预程度,驾驶员仍然是驾驶的核心。

ACC实现速度和车距控制的关键在于锁定前方目标车辆,然后计算出该车的速度、加速度等行驶信息。车主会提前为ACC设定反应时间,ACC在行驶时则会再依据辆车的相对速度和当前车距计算出安全车距,并判断下一步的速度控制;而当辆车距离过近而超出ACC的控制范围,则系统切换至预碰撞安全处理系统。

3.驾驶警示系统

驾驶警示系统主要通过CCD/CMOS等传感器和影像设备作为监视手段,通过内置辨识系统判断车辆状态和驾驶员的行为是否正常,如出现问题则及时发出警示信号避免事故的发生。也有的驾驶警示系统能探测出驾驶员呼出气体的酒精浓度并给予适当的警告。此外后方和侧面的监视器也可属于驾驶警示系统,其可消除驾驶员的视觉死角,避免倒车时常见的碰撞事故。

驾驶警示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车道偏离警示(Lane Departure Warning, LDW)、驾驶危险警示、视觉死角警示(或称盲点检测)等。其中车道偏离警示主要在驾驶员驶入错误的车道进行警告,或在变换车道时提示其打方向灯等动作。

驾驶警示系统能为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但如果辅助信息不够全面则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果辅助信息过多或过于复杂,不但对安全驾驶无益,有时反而会让驾驶员疲于处理各种辅助信息而精力不集中,容易酿成事故。

此外,辅助信息通过何种手段发送给驾驶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屏显、仪表板、语音等属于传统的手段,目前还出现了“体感警示”的方式,即汽车通过振动踏板、座椅、方向盘等来向驾驶员发送信息,或引起其注意。

4.电子稳定程序

驾驶是人和车辆的结合,安全控制系统除了能对驾驶人员的行为和状态进行监控,还应能对车辆的行为实现有效控制。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即电子稳定程序,其整合了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和TCS(Traction Control System,循迹控制系统),属于主动式车辆安全系统,可协助驾驶员保持车辆的正常状态和行为,防止出现例如轮胎打滑和失控等现象的发生。

ABS称为防死锁剎车系统,当汽车轮胎出现死锁时,ABS会迅速点放刹车,防止车辆跑偏。与之相对的TCS称为循迹控制系统,当轮胎空转时,通过降低扭矩或轮胎的死锁来让轮胎重获抓地力。ESP通过将二者整合,在车辆出现侧滑或转向不足时,会分别对每个轮胎施加不同的制动力来修正行车轨迹。

传感器的类型与选用

无论是驾驶警示系统这类的辅助提示系统,还是电子稳定程序类的系统接控,其有效的工作基础是充分可靠的信息以及后台正确而迅速的判断能力。获得可靠信息的关键是传感器及其合理的分布;正确的判断力则来自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和可靠算法。

车辆用传感器依据其具体的特性和用途,分别位于车体的不同位置,主要包括雷达、红外线、LIDAR(Light Detecting and Ranging)、超声波、加速度传感器、CCD/CMOS影像系统等。

预碰撞系统中主要运用的传感器为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其中毫米波雷达价格较高,主要面向高端车市场;而激光雷达的成本较低,仅为毫米波雷达的1/3左右,针对低价车市场。但在性能上,激光的波长较短,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不利于雨雪天等恶劣环境下的使用。

红外线及影像传感器为主的监视器技术主要用于行车时的障碍物识别及辅助视野等。红外线成像又可分为温度探测的远红外(FIR)技术和用于夜视的近红外(NIR)技术。FIR可探测具有温度的生物,其可将物体辐射出的热量显示为影像;NIR则主要用于夜间等视线不良的情况,可探测得比车灯照射距离更远,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对面灯光的影响,其主要用于夜视等辅助路况显示。

如需要探测车外甚至车内的具体情况,则可使用CCD或CMOS元件作为视觉影像传感器。目前CCD/CMOS的应用日趋广泛,配合先进的视觉识别算法,其成像范围内的运动物体、路面状况及摩擦系数、路边的交通信号与标志、路面车道分隔线等都可被视别,完全可成为驾驶员的眼睛。

CCD/CMOS也可实现较大的动态,来表现昏暗和高反差环境下的图像细节,该技术通过捕捉高感光度和低感光度两种画面并加以合成的方式实现。此外,CCD/CMOS如果与上文所述红外线或雷达结合,则可组成混合式传感器(Sensor Fusion)。红外线发生器照射目标物体后,反射回的红外线被CCD/CMOS吸收,因此无论白天或夜晚均可对路况加以识别,为驾驶员提供功能强大的辅助视觉。

系统构架分析

汽车安全系统的预碰撞处理、安全速度/车距控制等各种警示与应变系统的原理都十分类似,即由ECU(中央电子控制单元)接受外界传感器的相关信息后,通过内置算法进行实时评估并决定最佳的应变措施。因此,汽车电子系统的设计上与一般系统设计并无太大差异,但硬实时性和可靠性是与其它电子控制系统相区别的显著特点。

首先以安全气囊(Airbag)控制系统为例。该系统主要由驾驶员及乘客面前的安全气囊,位于车身外的冲撞传感器(Satellite Sensor),安置于车门、座位和车顶等位置的加速度传感器(G-Sensor),以及通常为16位或32位MCU的ECU等几部分组成。当车身受到碰撞,冲撞传感器会立即向ECU发出信号,ECU则会收集碰撞强度、座椅位置、乘客重量、安全带情况等参数来进行迅速评估,并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电爆驱动器(Squib Driver)打开安全气囊来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图二 安全气囊系统架构图

如图三所示,主动式悬挂系统(Active Suspension)也是汽车中比较常见的安保系统,其可大幅提高车辆的操控性。主动式悬挂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减震筒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组成。该系统可采集汽车的速度、加速度、负重、转向程度、左右G力等数据来由程序对悬挂系数,和底盘与地面的高度等进行实时调整。

图三 主动式悬挂系统架构组成

越来越多地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防抱死煞车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s, ABS)的性能提出了要求,对其可靠性的更高要求增加了ABS设计的复杂程度和研发难度。如图四所示系统中,ABS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车辆失速滑行的危险情况,当控制环节发现紧急刹车导致转速过低时,会迅速点放刹车,给予轮胎足够的滚动空间和更大的抓地力,防止车辆跑偏。该系统的关键是轮胎转速的测量。

图四 ABS系统构架图

图五所示系统为电子式动力辅助方向盘(Electric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EPAS)系统,简称动力方向盘。相对于传统的油压式方向盘,EPAS采用电子式马达来为驾驶人员提供车轮转向的辅助控制。EPAS一般由传感器获得方向盘的位置、扭矩,再结合车速、发动机温度、电池供电情况等参数实现电子式马达的辅助控制。EPAS目前已逐渐进入市场,其不但能使引擎负载降低,还能进一步改善燃油的使用效率。

图五 动力方向盘系统构架

预拉紧安全带(Seat Belt Tensioner)也是先进的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其可作为碰撞系统中的子系统。预拉紧安全带在车辆正常行驶时给驾驶员与乘客较大的肩部空间,使其能享受驾驶与乘车的舒适;但在事故发生的瞬间,为保护人员安全,避免其向前冲击而造成的身体伤害,预拉紧安全带可迅速收紧,使人员紧靠座椅,减少其与前方物体发生碰撞的危险。

&nbs p;图六 预拉紧安全带系统架构图

结论

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科学的不断进步,汽车电子系统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车辆的安全防护系统也由传统的安全带、气囊等被动式系统,逐渐升级至预碰撞控制等主动安全系统。而这一切的实现则得益于多种传感器及其控制系统对行车、制动、引擎控制、车速控制、安全防护等性能的支持。

6.化工安全技术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六

1OBE理念内涵及国内外的应用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强调围绕学生的学习任务、专业设置、执业范围开展教学活动。在1981年由美国Spady[1]在标准参照评量、能力本位教育、精熟学习以及绩效责任等理论基础上,在其著作《以成果为本的教育:争议和答案》中首次提出,现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2]。我国香港和台湾[3-4]对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理论认识率先研究。教育部于2018年1月30日制定的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制订原则为“三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和突出持续改进,这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核心不谋而合。因此,我院近年来尝试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化工安全技术》课程设计思路进行改革探索。

2基于OBE理念的《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改革

2.1遵循反向设计,确定课程目标

《化工安全技术》融合了化工企业岗位技能培训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本课程是实现是高素质化工安全人才培养必修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课程。首先组织调查小组通过市场调研和岗位走访,进行岗位分析,确定化工类企业与本门课程相关岗位主要有:安全员、生产技术员、工艺技术员、中控操作员、化学分析员、环保员等,其次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对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岗位综合能力,再将各个综合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通过岗位能力分析将各个专项能力以工作任务呈现,按照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准备、任务实施检查及评估讨论来完成任务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任务中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就达到了预期学习目标。要注意的是在确定课程目标的同时要满足70%以上的学生能达成目标,并且要以学生、成果为中心。

2.2围绕学习成果,连贯实施内容

《化工安全技术》这门课总共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革。2.2.1更新教学知识点根据专项能力制定的学习目标调整学习内容,针对相当数量的岗位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在本课程开篇增加介绍“树立安全生产与防范意识”相关知识;针对相当企业的工段都存在危险化学品,增加“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相关知识,同时将工业防毒移至“危险化学品伤害应急处理”任务中;在“化工装置检修”相关知识中根据事故发生率由高至低调整为动火、动土、高空、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其余如检修用电、起重作业、转动设备作业的安全技术放置拓展知识内;将“化学反应的安全技术”和“化工单元操作安全技术”合并为“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操作及应急处置”,相关知识点也根据事故发生率做了重新整合,同时对于部分生产人员对法律规章的淡薄意识还增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标准规范。实践教学方面为校内实训室、化工安全展厅和机房进行模拟训练。教改前在实训周时进行上机模拟实验和安全展厅的参观与实践,主要内容有各类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安全标志的含义和使用、“消防与灭火”仿真、“安全巡检”仿真、“硫化氢泄露事故处理”仿真、“热电偶检修前准备”和“热电偶检修”仿真,教改后在学习相关任务理论知识后安排相应实践课,并以任务的形式整合散乱的知识点,如将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结合检修安全重新设定任务,并增加了“中毒现场急救”、“触电急救”、“初起火灾扑救”考核等新任务。2.2.2融合多元教学方法授课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即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行动导向下,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方法[5]。(1)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从而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6]。如在讲授“化工装置检修安全技术”章节知识时,通过案例引入,引起学生兴趣,随后设置任务“更换乙酸乙酯精馏塔塔板浮阀”,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应采取哪些步骤,确定了涉及到的的知识目标包括装置停车安全知识、临时用电安全知识、限定空间作业安全知识等,进而承接讲解相关知识,并采用网络平台进行测验;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方案,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最后教师进行任务检查和总结提升,学生有小组互评等。教学实施流程图如图1所示。(2)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真实案例,以小组或角色扮演形式讨论等增进学生之间交流,引发学生思考,它能给予学生更真实的学习情境[6]。如在讲授“化学反应的安全技术”这一章节知识中就频频采用,在讲授“还原反应的安全技术”相关知识,通过讲解某化工集团生产山梨醇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明确学习目标,再分析相关重难点,即相关化学反应条件的要求,再举多个案例对学生引导探究,学生模仿案例自主探究,最后评价总结。教学实施流程图如图2所示。注意的是,对于同一个知识的讲授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这需要充分了解教授的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再采用更有效地教学方法,而不是死搬硬套。2.2.3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改过程中,《化工安全技术》课程组开发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包,如教改教材、课件、微课、动画、试题库、实训项目、课程网站等等。通过恰当的信息化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如通过微知库网站进行任务的下发、章节小测验、问题讨论以及学习进度统计,通过手机app互动等,以及参加相关安全知识竞赛,如参加第一届“化工安全生产技术技能竞赛”、承办“北元杯”第四届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竞赛等,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用有效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达成预期效果。

2.3丰富评量主体,评量方式多元

我院从评量的内容、方式、主体以及呈现等多种形式进行评量。在评量内容上除了评量教学目标所设定的知识要求外,还在考核过程中考察学生的互助精神,设置有层次递进工作任务考验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勇气等;从考核方式上,教改后不仅仅是笔试和课堂上的测评,还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评量:实作评量,如在微知库平台下发课前作业、实训作业以及每章测验;档案评量,每个项目的若干任务都下发纸质任务书,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完成;游戏评量,如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小游戏等多种测验方式,更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综合情况;考核主体将教师评量的比重降低,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选择合适评量主体;呈现方式多元除了百分制以及等级制呈现之外,还有文字呈现,即在档案评量、实作评量等过程性评量的结果呈现。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避免出现两个问题,不要为了多元教学评量而评量,也不能将多元教学评量作为最终的学生奖惩结果,而是根据深入分析评量结果去改进教学策略,改善教学过程,最终能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语

7.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篇七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主要是指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和控制安全两部分。信息安全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 不被恶意盗取, 整个计算机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工作[1]。当前, 信息安全主要被定义为“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真实性”;当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是否计算机化成为行业领先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凡事都有双面性, 计算机的普及, 使得企业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同时, 另一方面却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隐患, 那就是信息安全, 进行年来, 信息安全不断暴露, 很多企业的客户信息外泄, 给企业带来了无法估计的损失, 因此, 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成了许多集团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因素分析

威胁计算及网络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网络系统本身存在漏洞

马克思说过:“内因决定事物的根本方向”。笔者认为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首要的因素就来源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本省存在的问题。相关的调查显示, 当前70%的计算机的系统都存在漏洞, 众所周知, Internet处于无政府、无组织、无主管状态, 所以也就无安全可言, 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 用户可以通过Web上网浏览, 访问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的网页, 这使得私人的信息极易受到侵害, 造成泄密;另外, 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在漏洞, 无疑给一些黑客的攻击带来了方便, 很多黑客对别人的电脑进行入侵, 其采用的主要手段都是通过分析计算机中存在的漏洞, 再有就是TCP/IP协议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为该协议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 没有任何的密码保护, 而且在传输的过程中也没有可以控制的方法, 这使得信息的窃取非常的容易,

1.2 黑客的攻击

计算机网络安全需要一定适宜的自然条件作为支撑, 各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恶劣的外部环境, 机器设备的故障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网络安全。外界的攻击是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威胁的另一重大因素, 也是最大的威胁因素。当前很多企业出现信息泄密的事件, 大多数的原因也是因为遭遇黑客的攻击。

1.3 其它病毒入侵

众所周知, 计算机的病毒隐蔽性较强, 同时还带有一定的传染性和破坏性, 当前, 我国对计算机病毒主要采取以预防为主的形式, 但是有很多的病毒却是无法预防的, 因为, 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发展速度要远远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 这些病毒一旦存在于计算机内, 就会对计算机的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还有就是内部人员通过搭线窃听、口令攻击窃取别人的用户名和用户口令, 获取比较高的权限访问涉密信息[2]。

1.4 非法访问

非法访问指的是未经同意就越过权限, 利用工具或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突破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权限, 侵入他人电脑进行操作的行为。一般而言, 其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扫描器、黑客程序、远端操控等进行窃取或者是截取电话号码、用户名, 寻找网络安全性弱点, 窃取用户的权限, 破解用户的额密码。

2 相关的策略探讨

笔者根据相关的经验总结认为, 要维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以及系统的稳定性, 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2.1 安置防火墙

防火墙主要可以分为包过滤型防火墙、应用层网关型防火墙、服务器型防火墙三种, 主要作用在于能有有效地控制尺度, 通过设置一定的权限可以将部分恶意访问顾客拒之门外, 阻止黑客通过访问找到系统中的网络漏洞, 然后进行更改、移动、删除信息的操作。目前而言, 防火墙是一种相对有效且应用广泛的网络安全机制, 因此, 防火墙是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2.2 注意网络病毒的防范

一般网络中就常见的病毒主要有两种:蠕虫和特洛伊木马。蠕虫主要通过网络连接, 将自身复制到其它计算机中, 但是不感染其它文件, 特洛伊木马病毒表面上看是无害的程序或数据, 实际上内含恶意或有害的代码, 用以窃取用户数据和系统控制权, 因此, 必须要做好这两种病毒的防范措施, 实时安装相关的病毒监测软件, 并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扫描。

2.3 漏洞扫描系统

从前面的分析中, 我们知道, 系统漏洞是系统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因此, 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首先必须要找出自己系统的漏洞所在。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安装漏洞扫描系统, 随时能够自动查找出网络的安全漏洞所在, 并自动的对其进行修复, 以消除不安全因素。

2.4 加强安全监测, 解决IP盗用问题

IP地址盗用是指盗用者使用未经授权的IP地址来配置网上的计算机。IP地址的盗用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单纯修改IP地址的盗用方法;另一种就是同时修改IP-MAC地址的方法。这对两种盗用方法, 常用的防范机制主要有:IP-MAC捆绑技术、代理服务器技术、IP-MAC-USER认证授权以及透明网关技术等。[3]不过这些机制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IP-MAC捆绑技术用户管理十分困难;透明网关技术需要专门的机器进行数据转发, 该机器容易成为瓶颈。更重要的是, 这些机制都没有完全从根本上防止IP地址盗用行为所产生的危害, 只是防止地址盗用者直接访问外部网络资源。

3 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知道,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办事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却给信息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成为摆在众多公司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伟.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J].电子世界, 2012, 1:53-55.

[2]熊芳芳.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天地, 2012, 11:139.

8.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篇八

关键词:网络存储 网络安全 安全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029-01

网络存储安全是指网络存储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因素而遭到更改、破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存储服务不会中断。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由电子商务应用所生成的数据爆炸,这些数据必须得到适当的存储和管理,而且有时还需要使用数据挖掘应用程序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信息,企业资源计划(ERP),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应用也推动了对网络存储安全的需求,因为其中涉及的数据必须从异地环境中存取和拷贝。安全的信息存储技术在其中扮演了突出的角色。

1 安全的信息存储技术在網络存储中的重要性

数据是信息的符号,数据的价值取决于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多有价值的关键信息转变为数据,数据的价值就越来越高。数据的丢失对于企业来讲,其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甚至是毁灭性的,这就要求数据存储系统具有卓越的安全性。同时,数据总量在呈爆炸式增长。据权威咨询公司IDC统计,企业的数据量每半年就会翻一番。截至2002年底,财富500强企业平均拥有的存储容量达到48TB以上,这一数字到2007年底将超过230TB。数据的爆炸性增长表明企业将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关键数据,对很多大型企业来讲,这些数据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必须以尽可能可靠的措施来保证数据的安全。

前几年,传统数据存储系统成为计算机系统的性能瓶颈,即I/O瓶颈。传统存储系统结构难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使得采用网络存储结构成为一种迫切的技术需要。存储的网络化程度越高,获取信息的机会也越大,存放这些数据的存储媒介也成为恶意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如果攻击者能成功入侵一个数据存储设备,他就能获得机密数据,甚至能阻碍合法用户的访问,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存储安全环节之所以薄弱,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存储安全威胁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另一方面,相比于网络安全的完备研究,存储安全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任何公司或机构都不敢置数据安全风险于不顾,由安全问题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在安全解决方案上的投资。据统计,仅美国的公司在2001年便因病毒攻击导致大约123亿美元的损失,任何人都无法保证数据存储系统能免遭攻击者的恶意伤害。

2 当前存储安全服务和系统安全研究

目前,按照信息存储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三种选择:直接连接存储(DAS)、网络附加存储(NAS)和存储区域网络(SAN)。

DAS (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连接存储)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接口或光纤通道直接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当服务器在地理上比较分散,很难通过远程连接进行互连时,直接连接存储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利用直接连接存储的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企业决定继续保留已有的传输速率并不很高的网络系统。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连接存储)即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例如以太网)连接到一群计算机上,是一种专业的网络文件存储及文件备份设备,或称为网络直联存储设备、网络磁盘阵列。简单地说,NAS是通过网线连接的磁盘阵列,它具备了磁盘阵列的所有主要特征:高容量、高效能、高可靠。一个NAS里面包括核心处理器、文件服务管理工具、一个或者多个的硬盘驱动器用于数据的存储。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局域网)是独立于服务器网络系统之外几乎拥有无限存储能力的高速存储网络,这种网络采用高速的光纤通道作为传输媒体,以FC(Fiber Channel,光通道)+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的应用协议作为存储访问协议,将存储子系统网络化,实现了真正高速共享存储的目标。SAN(储藏区域网络存储区域网络)可以定义为是以存储设备为中心,采用可伸缩的网络拓扑结构,通过具有高传输速率的光通道的直接连接方式,提供SAN内部任意节点之间的多路可选择的数据交换,并且将数据存储管理集中在相对独立的存储区域网内。

3 网络存储系统安全技术分析所需解决的问题

3.1 SAN安全机制

SAN交换机、HBA(Host—Bus Adapters)和存储阵列等SAN设备层的配置都与其安全特性有关。SAN的安全机制包括交换机端口类型配置、分区和LUN(Logical Unit Number)屏蔽。WWN(World Wide Name)是光纤通道中用于标识节点和端口的64位惟一注册标识符。分区的作用类似于VLAN,基于WWN的软分区由于存在WWN的盗用,因此安全性较低。硬件分区根据交换机端口WWN的组合划分,分区的访问限制不能突破,因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应是首选的分区方法。逻辑单元号LUN是一种对存储设备的划分。LUN屏蔽是一种比分区粒度更细的访问控制方法,它可以控制服务器对不同逻辑单元的访问。

3.2 NAS文件系统安全机制

NAS使用CIFS和NFS来实现网络文件共享,其安全机制建立在CIFS和NFS的基础上。CIFS提供认证和授权这2种安全机制,其中认证又包括共享级认证和用户级认证。在共享级认证方式下,整个共享点只有一个单一的口令用于共享访问,提供的安全保障有限,只能用于对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公共资源共享或临时资源共享等场合。用户级认证方式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用户名,因此能提供高于共享级认证的安全性,但用户名和口令是以明文方式传送,因此也存在被监听的威胁。

4 结语

随着数据价值不断提升,以及存储网络化不断发展,数据遭受的安全威胁日益增多,若无存储安全防范措施,一旦攻击者成功地渗透到数据存储系统中,其负面影响将是无法估计的。如果不从系统和控制的角度审视和设计安全解决方案,方案本身可能造成新的安全隐患。这要求企业在特定存储系统结构下,从存储系统的角度考虑存储安全性,综合考虑存储机制和安全策略是存储安全的一个研究方向。

作为全新的网络存储技术,NAS和SAN尚处于成长期,其国际标准尚未形成因此,对于网络存储安全体系结构的研究,只能是根据目前的体系结构进行一些探讨,给出一个相对安全的对策方案,以保证能获得最高水平的数据与系统安全随着与的结合与广泛应用,关于加强网络存储的安全性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扩展。

参考文献

[1]王慕东.网络时代的数据存储[J].情报科学,2001(8):18-19.

[2]王阵光.数据存储备份与恢复[J].情报技术,2002(7):33-34.

[3]王月,贾卓生.网络存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年06期.

[4]曾爱华.网络数据存储与备份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年14期.

[5]贺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初探.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6期.

9.企业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分析 篇九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涉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人们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各种内外网安全管理的技术也随之增多。加强安全的身份识别,个人行为管理的软件,涉密文件的保护加密软件,为了保护计算机系统而开发的防病毒软件等,已经逐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例如我们熟知的小草上网行为管理软路由能有效对局域网加强监控,内容审计,防止企业信息信息泄露。

但是,这各种应用软件都需要在个人的系统中安装一个管理程序,都有一套自己独立的工作方式和策略,都需要进行不同的分别化管理。这些系统独立性明显,各自的管理功能往往不够全面,以点带面的情况严重。在实际的应用中会产生负效应,比如:不同的软件之间的功能重叠。不同的软件都需要消耗额外的系统资源,导致冲突,引发系统稳定性下降;安全系统各自独立,没有统一的管理方式,出现安全事件的时候不具备联合“作战”的能力。

因此,表面看涉密网络的安全管理软件是实现了一定的防护功能,但是其增加的管理复杂性,又很难保证整体安全性的完整和统一。按照动态安全模式,一个安全系统的信息处理系统应具备:检测、保护,效应这三个基本环节,以此保证系统的独立工作的安全性。总之现代的涉密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缺乏一个整体性的平台,将各种保护软件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形成完整的保护及信息处理体系。

涉密网络安全管理,主要的管理对象就是在网络中威胁涉密网络信息安全的用户所采取的“非法”获取数据的行为。这些“非法”主要是指利用技术手段违反安全规则,并以此获得涉密信息。因此要进行安全管理就应当将不安全的用户行为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才能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

首先网络安全涉及的概念有这样几个:(1)涉密网络,即存在有机密数据传输的内部网络。(2)网络行为,即用户通过网络的技术支持所实现的各种操作。(3)安全事件,即违反了某个个网络安全规则,对网络机密数据产生威胁的网络事件,其中包括用户、行为、时间这三个必备的属性。4)安全行为,即针对产生网络威胁安全事件的管理行为。包括的是时间,对象,动作这三个基本属性。

通过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记录和统计,可以发现违反网络安全规则的行为可以是访问敏感信息,窃听、误用、机密文件传输等。这些行为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足被动的,而其具体的行为就是窃听、传输、访问。具体看安全事件的行为有这样几个实例:(1)主动的访问敏感的信息,包括HTTP、BBS、聊天软件等。(2)误用的网络行为,包括误用物理链接。将内外网络连通,木马病毒感染,导致内外信息被盗。(3)网络窃听,主要就是sniff行为。(4)机密文

件的传输,涉密网络中的机密文件被非法的进行传输,包括邮件,聊天软件、ftp文件等。

涉密网络的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安全管理硬件结构

针对不同的网络安全事件,涉密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应当从几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其涉及的网络系统包括,服务器、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服务系统,网络存储器等。

首先,应当明确应用服务器是内网络实现连接和数据传输的重要通道。信息服务器、网络存储、数据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相互联系实现涉密信息的封闭式传输。这里的应用服务器采用的服务运算模式,主要是远程接入技术和软件操作系统组成的策略技术为主导,专门负责基于网络封闭计算的应用交互,是具备独立计算模式应用的服务器,也是整个专网涉密信息安全传输的基础。信息服务器和网络存储、数据库服务器都是通过这个服务器所建立起来的通道进行涉密信息的传递,在一个封闭内网环境中接受指定用户对涉密信息的应用请求,分别提供相应的浏览、存储、交互等服务。同时也识别和拒绝某些非法的安全事件的发生,并利用自身的软件系统来抵御主动的安全事件的访问。

安全管理的软件系统构建

(1)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是最基本的网络访问接入软件,而网络访问应用接入软件可以对操作系统进行深入的访问。为此,安全化管理从操作系统的基本运行机制入手将应用逻辑和操作界面分开,以实现整个内部网络的封闭和安全。

(2)应用程序的完善,应用程序主要是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用于程序,实际上在内部网络是远程接入软件实现功能的对象,即远程接入软件实现连接后,就会使用这些应用程序完成某项操作,而达到访问的目的。

(3)是最高级别的安全管理组件的应用,有:基本安全管理组件;传输监测组件,主要包括网络数据捕获、协议数据还原、敏感信息过滤及结果处理等四个子模块;窃听检测组件,窃听监测安全组件主要包括共享式网络Sniff行为。

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1)客户端卸载限制,客户端经控制台授权安装,未经授权用户将无法卸载,即卸载程序的存放和发起均在控制端,且客户端的权限为使用权。(2)网络连接限制,即客户端通过控制台分配的IP地址访问内网,且1P地址与客户端对应计算机的MAC地址绑定,做到一个IP地址对应一个MAC地址,从而将计算机进行户籍管理,客户端每次访问内网时均自动与控制台存储的该计算机信息进行核对,既防止了非授权计算机接入内网,又能够在违规事

10.网络安全技术分析 篇十

摘要: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技术具有损耗少、传输效率高、稳定性好的特点,在提高画面质量、丰富有线电视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光缆网络传输中也会出现多种故障问题,包括熔接不当、熔接记录不准、供电问题、光设备接头接触不良、外部破坏等。维修人员应开展深入的故障分析,采取科学的处理方法,并注重日常维护管理,从而确保有线电视的正常接收。

关键词:有线电视;光缆;网络传输技术;维护;管理

有线电视在国内的应用已有多年时间,传输技术不断发展,随着光缆网络传输技术的广泛使用,有线电视播放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无论是传输速度还是画面清晰度都较原先实现了飞跃。但光缆网络传输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故障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积极开展日常的维护管理至关重要。

11.井下电焊安全技术措施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井下作业 电焊 技术应用 安全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32-01

1 电焊安全施工的准备

1.1 施工现场和带班领导的准备工作

在井下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实现安全施工,其中电焊工作实施之前,为了确保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施工人员要按照施工的要求去准备好施工所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并把其运送到施工现场,现场的工作人员要配合施工人员的准备工作。同时带班领导应该及时的监督施工准备工作的进展,发现准备工作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纠正。在井下电焊作业准备工作完成后,由跟班领导及时向调度室汇报井下电气焊工作准备就绪,调度室同意进行作业时,井下方可开始作业。作业中如有异常情况,要立即停止作业,同时向调度室汇报。作业后作业人员在作业地点要留守一小时左右,观察作业地点是否有埋藏的火芯,以便造成发生火灾事故,做到这三点才能保障安全施工。合理进行施工现场和带班领导的准备工作,可以为电焊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作好准备工作也可以使电焊施工人员及时的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所以带班领导一定要充分重视准备工作,领导、施工人员有序的开展准备工作,保障电焊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电焊设备准备工作

工作人员在做好现场施工的准备工作之后,应该进行电焊设备的装车工作。电焊设备装车的过程中,要保障电焊设备的稳定性,避免其与可燃性材料的接触,同时不可以与大型金属物件及大型的石块混装,这样容易损坏电焊设备的内部结构,不能保障安全施工。工作人员要把电焊设备的输入线理顺并盘卷在设备上,避免输入线之间缠绕,造成输电线路的混乱,这些电焊设备输送的要求,都是为了保障设备可以正常安全的使用,降低安全事故出现的可能,因为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既不能保障施工人员的自身安全,又会影响到井下作业的进度,所以工作人员要按照电焊设备输送的要求,合理的进行输送。在输送到施工现场之后,技术人员要对电焊设备进行检查,发现在输送过程中是否造成了设备的损坏,如果电焊设备没有问题,方才可以投入使用。

1.3 检查电焊作业点是否存在水分

在井下作业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渗入的水分,所以在电焊作业之前,工作人员必须检查电焊作业点是否存在水分,并要在距离作业点10 m的距离内将煤尘和浮煤进行冲洗处理,保证电焊作业环境的干净。在确保了消防管道内没有水分之后,才能进行电焊作业,如果发现消防管道内存在积水,就需要利用盛水设备来消除管道内的水分,并按照工程施工的标准来对作业的地点进行喷洒,管道内的水分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在电焊作业进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电路混电的情况,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处理好水分之后,技术人员要满足入井作业的要求才能进行井下作业,在井上的工作人员要按照带班领导的安排,携带好便携仪和审批的电焊专项措施,对进入井下的施工人员进行姓名登记,然后才允许开展电焊工作。

1.4 检查电焊作业点10 m内的瓦斯含量

电焊作业需要技术人员长时间的停留在井下,所以技术人员一定要对电焊作业10 m内的瓦斯含量进行测量,从而明确自己作业的时间,并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同时也要保证10 m距离内不得有油脂和浮煤,以及易燃易爆物体,保障电焊作业可以在非常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进而实现相关部门对电焊技术安全操作的要求,提高井下工作的效率。在检测瓦斯含量和技术人员作业时,要携带专业的施工手套,配戴好施工的焊帽和专业电焊眼镜,并要检测这些配套设施的质量和性能,以便保证可以完成电焊的作业内容,并实现对自身安全的保护。

2 井下电焊安全技术措施

2.1 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对于矿井开采作业来说,在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在其开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为了提高井下电焊工作的效率和创造安全施工的环境,矿井施工人员必须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技术应用的意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消防安全知识,可以独立的处理安全事故,并熟悉各种消防器材的使用。同时企业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训,严格对施工人员进行筛选,并且对于没有上岗证的员工不能给予工作的机会,通过这种严格的制度要求,来提高井下作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2 技术人员要及时检查作业的环境

技术人员在井下电焊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挥和监督的作用,在施工人员进行电焊作业之前,技术人员必须对施工作业的环境进行检查,确保电焊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做出统一的施工指挥,在施工的现场将措施落实到实处。并通过安全员的检测和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安全人员应该明确安全检测的重要性,实行不安全不施工的标准。施工人员要积极配合安全人员的检查,听从项目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实现有序的施工要求。

2.3 井下瓦监员要做好测风工作

井下电焊安全措施也包括测风的工作,经过瓦监员人员的检测,施工人员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施工方式,如果风过大,施工人员就要采取背风作业的方法来实现电焊作业,并设置挡风的设施来降低对施工人员的影响。在起风的情况下,避免在作业地点堆放易燃易爆物品。还需要在焊接点下风测10 m的范围内晒水降尘,确保作业地点的环境无干扰,使施工人员可以集中所有的精力在井下电焊作业中,从而提高安全施工的水平。风量对井下电焊工作可以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阻碍了施工人员的作业速度,所以瓦监员一定要做好测风工作,为施工人员创造安全施工的环境。

3 结语

在井下电焊工作进行之前和之后,要进行电焊机接线和拆线工作,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的电工人员来完成,在接线和拆线的过程中,必须要保障电焊机的外壳是否处于接地的状态,进而避免电量对人体的损害。要选择绝缘性优良的电焊手柄,焊接地线不可以连接在钢丝绳上,这些情况都又可能造成电路的混电和漏电,所以施工人员不可以自行的接线和拆线。施工人员一定要按照井下电焊安全措施的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家胜.井下电焊安全技术措施分析[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1,45(14):140-145.

12.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分析 篇十二

随着组件技术的应用, 带来一次软件开发革命, 为修改与复用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基于组件技术的三层软件开发结构, 更利于系统分项与整体功能的实现, 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正是鉴于组件这一特殊功能, 可满足软件的即插即用功能, 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与升级。但是随着组件技术的广泛应用, 安全性能问题日益凸显, 已不容忽视。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重点依据网络安全管理模型, 对相关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1 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

目前, 大多网络安全产品之间的功能具有重复性特点, 单个的安全产品既希望获得更多功能, 同时又难以满足用户的各方面需求。因此, 在建设安全管理系统过程中, 虽然用户也购买了较多产品, 但是产品综合效益难以发挥。针对这一问题,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现各种安全产品与安全软件的功能组合。这样, 安全产品不再以独立的形态出现, 安全组件技术应运而生。每一种安全组件都需继承并顺利实现接口, 完成某项或者某组特殊任务, 但是每一项软件功能都有明确划分, 不会出现功能重复。在用户应用安全管理系统时, 根据具体要求从组件库中选择适用的安全组件, 选定的安全组件借助综合平台实现集成功能。如图1所示。

在安全组件运行的平台上, 统一分发、配置、加载、升级并管理安全组件。通过应用组件技术, 提供了系统安全的系统性、灵活性、集成性、开放性、模块性、透明性及可管理性等优势。安全管理服务器作为整个系统运行的核心, 在分布式运行环境中, 可对外提供各种基础性服务, 如策略管理、资产管理、事件管理、应急响应等。通过应用安全管理服务器, 可对组件完成集中注册、存储、索引、分发等, 加强对各项管理信息、相关策略的收集、索引、存储、分发等功能, 同时支持审计。

通过应用数据库, 给安全系统提供数据查询、存储支持等功能。在安全管理控制台中, 提供了统一的系统管理界面框架以及各项服务配置的界面。可在该平台中实现策略编辑组件、监视组件等功能, 实现面向系统用户与管理员, 管理员完成安全监督、安全策略、应急响应等工作。

分布式组件容器, 分别部署于网络的各个端点位置, 为组件运行提供基础环境, 支持每个功能组件的统一运行环境、加载方式、通信模块以及通用功能等。通过组件技术, 实现安全产品的深化改造, 统一在系统中加载运行, 统一管理安全产品的应用性能、网络配置以及安全性能, 提高管理效率, 确保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

2 网络安全管理架构的实现机制研究

通过组件技术, 将入侵检测技术、漏洞扫描、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评估等相结合, 利用多组件的动态协作模型, 可确保安全组件既独立运行又相互通信、共同开展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实现网络与主机的保护功能。

2.1 防火墙和网络探测器

网络探测器建立在入侵检测技术基础上, 拦截并获取网段中的数据包, 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敏感信息或入侵信息, 发挥保护作用。当网络探测器检测到攻击事件, 就可实时记录并保存有关信息, 将信息传输到管理控制台, 实现报警提示。但是网络探测器自身并不能直接阻断具有攻击行为的网络连接, 只能作提示所用。因此, 为了及时发现攻击行为, 应加强防火墙和网络探测器的协作, 由网络探测器发出请求信号, 通过防火墙切断网络连接。另外, 如果防火墙自身发现了可疑但是不能确定的事件, 也可将有关信息传送到网络探测器中, 由网络探测器进行分析与评估。当网络探测器发出通知, 要求防火墙切断网络连接, 则调用API命令的函数:FW-BLOCK, 其中包括命令源、源端口、目标端口、源IP、目标IP、组断电等。其中, 命令源主要指发送命令的组件技术, 阻断点则主要指防火墙阻断的具体位置。

2.2 防火墙和扫描器

扫描器定期或者按照实际需要, 评估目标网络及主机的安全风险。如果发现漏洞, 扫描器不能实现漏洞修补功能, 而是通过管理人员的人工干预。如果在发现漏洞到修补漏洞的这段时间内, 发现风险级别较高的漏洞但是无法及时采取措施, 将增加系统的安全风险, 给系统运行造成威胁。基于这一实际情况, 可以实现扫描器与防火墙的协作功能, 如果扫描器检测到主机中的服务存在高风险漏洞, 即将信息传输到防火墙, 由防火墙对外部网络的访问行为进行限制, 当人工干预修补漏洞完毕之后, 再请求防火墙开发外部信息的输入。通过实现这一操作过程, 可在扫描器端口分别调用FW-BLOCK以及FW-RELEASE命令函数。

2.3 网络探测器和主机代理

网络探测器和主机代理都是完成入侵检测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的集成与协作较为简单。实际上, 当前很多入侵检测系统中集合了基于主机与网络两种测试技术的复合型入侵检测系统, 例如ISS中的Rea Secure。在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中, 网络探测器和主机代理两种组件部署在保护网络的不同层次与位置, 分别收集来自不同层次、不同位置的信息, 共同归属于一个安全数据库, 协同整合网络信息, 并在整个网络范围内判断各种异常行为的特点与具体过程, 如经过伪装的入侵行为等。在网络探测器和主机代理之间, 实现共同协作, 应参照CIDF建议中的相关标准, 以CISL数据交换语言及格式为主。

2.4 管理控制台和组件技术

在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中, 设置专用控制台, 统一集中管理组件。通过这种集中式的网络安全管理环境, 更好地保持组件之间协作, 成为有机整体。网络管理员只要通过管理控制台就可以访问并控制各个组件, 提升整个网络安全策略, 实时掌握安全动态, 并做好相关测试工作, 保障各组件之间的协调工作, 全面保护网络运行。

2.5 扫描器和入侵检测

当扫描器扫描到网络及系统中的脆弱性安全信息, 对网络探测器以及主机代理的入侵检测非常重要。因此, 在该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中, 每次扫描器完成扫描评估过程, 就会将漏洞信息中的相关入侵检测组件, 包括服务端口、主机IP地址、CVE值以及风险级别等。另外, 在扫描器中可以获得相应的目标网络安全评估报告, 给网络探测器、主机代理等部署提供有效建议。如果入侵检测组件已经检测到内部主机中产生的攻击信息, 就可同时传递到扫描器中, 实行主机安全评估, 尽快完善主机存在的系统漏洞及安全隐患。

3 组件技术的安全机制

为了确保各个安全组件的协同工作, 各组件之间必须兼容、共享, 保持密切通信关系, 实现信息交互。在大型分布式网络构架中, 大多安全组件安装在通用网络中, 因此组件技术的安全系统中各组件之间的通信也通过网络而实现, 安全系统自身也可能受到外来病毒、黑客的入侵与攻击。

出于对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自身安全性的重视, 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完整的内部通信机制非常重要。为了确保组件技术的网络安全系统自身具有安全性、可靠性, 建议采取PKI身份认证或者保密通信机制。给系统中的组件通信提供鉴于数字证书基础上的身份认证、消息加密、消息认证、消息发送等。在整个PKI系统中, 主要包括CA服务器、客户端应用接口、证书查询服务器三大部分, 如图2所示。

其中, CA服务器用于签发并核实证书;客户端应用接口则是一个用于安全组件中的PKI应用接口软件, 支持入侵检测系统、扫描器、防火墙等安全组件的身份认证与通信保密;证书查询服务器支持各种证书查询服务。在CA服务器中, 向系统中的所有组件签发证书, 每两个组件之间实现通信连接。以证书查询服务器为基础, 验证对方身份, 并协商好共享的对称密钥, 通过该密钥实现系统加密, 构建一条信息交换的安全通道。

4 系统应用的优势分析

(1) 在整个管理构架系统中, 存在着多级防御体系, 分别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将整体工作量具体划分为若干层次, 可避免过去集中式系统中常产生的负载过度集中问题。在该系统中, 负责服务器组的安全防御体系中, 监控过滤后的流量, 与监控所有流量的方式相比, 负载有所降低, 有效提高监控效率。

(2) 对于各个子系统, 在不同防御级别上有所重叠, 更利于实现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作管理。例如, 在核心防御系统中, 防火墙、网络扫描器、中心NIDS端接在同一个核心交换机中, 极大方便相互协作与信息共享。

(3) 与传统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相比, 该系统既可防御外部网络攻击, 更可对内部攻击行为进行记录, 为用户提供依据, 防堵内部漏洞, 震慑内部攻击行为, 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

5 结束语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 给网络安全防护提出全新要求, 且体系结构越来越复杂, 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安全技术与安全设备。随着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提出, 将过去孤立的网络安全转变为统一性、集中性的大型安全技术管理。以组件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系统来看, 不同的组件在不同机器、不同设备运行时, 执行的任务也有所不同, 但是最终归属到安全管理控制台中, 统一汇总并管理。

可见, 以组件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安全管理构架, 既可保障系统安全性、完整性, 也可发挥最大效益, 减少投入成本, 更方便网络安全设备的统一监控、集中管理, 减少安全管理员的工作强度。当前, 该架构已逐渐应用并推广, 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思峰, 李春丽, 刘曼华, 杨建辉.基于多组件协作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2]刘效武.基于多源融合的网络安全态势量化感知与评估[J].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2009.

[3]谢桂芹.网络安全软件的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2009.

[4]郭晨, 夏洁武, 黄传连.基于漏洞检测安全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 2007 (18) .

[5]王宇, 卢昱.基于组件及信任域的信息网络安全控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6 (3) .

上一篇:对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些体会论文下一篇:井冈山红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