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计划

2024-12-06

科学发展观计划(精选12篇)

1.科学发展观计划 篇一

农业局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计划

根据《*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和《中共*县农业局党组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如下学习计划。

一、学习调研时间

3月下旬至四月下旬为集中学习时间,5月上旬为集中调研时间。

二、参加人员

局机关和局属各站所全体党员,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请非党干部职工参加学习。

三、学习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等。

四、学习形式

1.个人自学。全体党员通过自学,通读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科学发展观读本》。

2.集中学习讨论。分两个层次:一是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2天,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并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学习省、市、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精神。二是以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2天,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省、市、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文件。

3.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和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千名党员惠民心”主题活动。

⒋网上专栏。在*农业信息网上开设“学习实践活动”专栏,设立“我与科学发展”论坛,每位领导干部撰写一篇调研文章,其他人员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由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协调信息办组织挂网。

⒌专题调研。以今年受异常气候影响,小春作物大面积受灾为主要案例,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活动。

⒍其它形式。一是组织学习科学发展观大家谈活动,时间1天;二是组织“我为科学发展献一策”活动,要求各参学人员以“跳出*农业看*农业”的高度,为*农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五、有关要求

⒈高度重视。学习培训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起步和基础环节,各支部负责同志务必高度重视,带领参学同志,特别是党员同志认真学习,把学习培训任务落实好。

⒉严格执行计划。本计划学习内容很多,务必全部完成,规定精读的必须精读,保证学习质量。党员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自学时间不少于40个小时。

⒊做好学习记录。每一次支部集中学习培训,支部和个人都要做好学习记录,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在集中学习结束后一周内,以支部为单位将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交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⒋加强检查督促。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安排的集中学习活动,各支部务必安排好工作,按时参加集中学习。确因工作需要出差的,回来要及时补课。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要及时掌握支部学习情况,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

2.科学发展观计划 篇二

企图依靠政府权力的组织和引导, 以达到科学突破的例子, 莫如1970年美国尼克松总统。他在上台演说中信誓旦旦地宣称要攻克癌症, 之后通过了一系列措施, 使国会通过了《国家癌症条例》。之后尼克松发表《癌症宣言》, 又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癌症研究, 致使癌症领域的论文累计大大超过百万篇之多。然而, 迄今美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却比当年上升了70%。所以人们说, 美国研究癌症的人员从这项计划中获益, 大大超过癌症患者得到的好处。而且绝大多数有实效的研究成果, 却和这项计划关系不大。

回顾人类历史, 那些重要的基础科学的发明, 既不是权力导演的成就, 也不是追逐金钱利益的猎物, 而是发明者自由思考和不懈探求的结果。这几乎没有什么例外。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惠更斯的光的波动说、孟德尔的豌豆遗传实验、达尔文的进化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近年来数学上费尔马大定理和庞卡莱猜想的证明等等, 都是这样。

科学能不能计划, 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除尼克松外, 相信依靠权力的计划、引导和组织会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的人并不在少数。事实上, 许多著名学者早就认识到真正的科学是无法计划的, 权力的驱使在这里是无效的。例如爱因斯坦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能够把已经做出的发现的应用组织起来, 但是不能把发现本身组织起来。只有自由的个人才能够做出发现。”并且告诫人们, 伟大的科学成就并不是通过组织和计划取得的;新思想发源于某一个人的心中。因此, 学者个人的研究自由是科学进步的首要条件。

我国廖山涛院士,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 就一点也没有受有关部门权力和利益这两根指挥棒的影响。为了躲避没完没了的报表, 廖先生从不申请科学基金。廖先生常说:“只有小文章没有小杂志。”所以他发表文章从不挑选什么SCI的杂志, 而只发表在国内的或校内的杂志上。然而他的研究成果却是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突破性贡献。

廖先生的经历有力地说明爱因斯坦的看法的正确性。基础科学的创新, 不是抓出来的, 而是冒出来的。只有在宽松、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下才能够“冒”出来。哪里“抓”创新的力度越大, 也就是权力介入科学事业越多, 哪里就越没有创新。相反, 哪里除了保证研究人员生活上的必要条件而外, 实行“无为而治”, 哪里便说不定倒会“冒”出创新来。

3.美国启动脑科学“阿波罗”计划 篇三

现在,美国情报系统下设的情报先进研究计划署(IARPA)已为一项类似的雄心勃勃的计划投资了1亿美元。皮层网络机器智能计划(MICrONS)旨在逆向建造1立方毫米的大脑,研究大脑进行运算活动的方式,并将研究结果更好地应用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计算领域。

目前,IARPA已经招募了3个研究团队,分别由哈佛大学生物和计算机学家David Cox、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家Tai Sing Lee和贝勒医学院Andreas Tolias带领。每个团队均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5年计划。

MICrONS作为奥巴马“脑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把由大脑激发的智能计算再向前推进一步。今天的大量技术都在依赖一种叫作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方式,正如其名字暗含的那样,这些算法受到了大脑构造系统的启发。“这是一项巨大的投资,因为我们认为它要解决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它将会对信息学界乃至全世界产生变革性的影响。”IARPA的MICrONS项目管理人Jacob Vogelstein说。

各个团队将尝试绘制一只啮齿类动物1立方毫米大脑皮层的所有神经元。这类动物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数量不足人类大脑皮层的百万分之一,数字可能看起来很小,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一次仅能测量几个神经元或是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获得合成照片中上百万神经元的活动情况。

现在,MICrONS成员计划当啮齿类动物在进行视觉感知或是学习任务时,记录及测量10万个神经元的活动和连接情况,其中涉及到纳米级分辨率的成像,“这就像是通过一寸一寸地测量,来绘制美国地图一样。”Vogelstein说。但他对目标非常乐观,因为近期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网上已经有大量的新工具可以在纳米级的层面了解大脑。”他说,“所以这一点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有良好的工具和技术,尤其是首次拥有在每个神经元以及每个突触层面揭示大脑接线图的技术。”

4.学校2009科学发展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以紧紧围绕“提升发展内涵,创建教育品牌”为工作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制度管理,质量强校,教研兴校,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步培养优师名师,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整体和谐发展,创崆峒区名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总体工作思路

1、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相关配套设施。

2、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力争2009年高中学生人数突破1000人。

3、岗位明确,责任到人。

4、强化时间观念,杜绝拖拉行为,创造性完成本职工作。

5、依法治校,依法施教,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师生整体素质。

6、改革评价制度,体现人本思想。

7、家校结合,创设良好氛围,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2009年,为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相关配套设施,学校将启动重点建设项目4个,分别是新建学校塑胶跑道、自行车棚;建立校园网、安装广播系统;实验办公楼续建。计划新建校舍总面积

平方米,总投资

万元。截至目前,塑胶跑道、自行车棚、校园网新工程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图纸设计和投资估算,进入投资招标阶段。实验办公楼已完成主体结构,进入内装饰抹灰及水电暖安装,力争6月底全面竣工交付使用。

(二)认真做好制度建设,改革评价制度,体现人本思想

依据《甘肃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将按照规范与创新相结合、导向与激励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对已经草拟的有关制度进行讨论并提交教代会,教代会将讨论审议并通过《平凉五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作考核办法》、《平凉五中教职工岗位周工作量量化制度》《平凉五中教学管理与考核方案》、《平凉五中班主任量化考核方案》、《平凉五中工作岗位职责方案》等新的学校管理制度,编印《平凉五中管理制度汇编》,人手一册,领导岗位职责上墙,让制度来管理约束干部职工的言行,力争岗位明确,责任到人。

(三)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科学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以良好的教师队伍结构保证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中,我们要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基本功训练为切入口,以校本研究为抓手,以新课程实践为载体,以激发教师的发展内驱力为前提,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教师更多的关注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全面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要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的基础上,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要求教师创立“平凉五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坚持学习教育理论,认真写教育随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充分利用专家型教师、名师效应,争取用一年的时间每个教研组培养出3-5名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型教师。

学校也要努力为每一位教职员工提供自由、创新、活力的空间,为教师发展奠定基础,为教师发展搭建成功的舞台。在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力争经过三年的时间,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观念先进、善于创新、有团结精神并能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学校教务工作管理力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大力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进,积极推进课改,师生共享课改成果。抓好教研工作,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开展师生活动,推进校本教研。

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大检查、抽查力度,让教学落到实处。

备课。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和校本资源进行备课,突出以启发准确、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目的。抓好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做到每学期两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计划和定主讲人,做好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和集体教案的编写,活动结束后将材料及时上交到教务处。同时要求十年教龄以下的教师备详案。

上课。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高中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规定课程,根据实际增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好教师课务,排好课表,确保教学的正常有序地进行。教师上课要精心组织,激发学趣,启发引导,夯实基础,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和信息反馈,要突出自主学习、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要建立我校的“课堂教学三个有利于”的教学观,即课堂教学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能力;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驰骋想象,发展思维;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完善自我、体验丰富人生和生命价值。要求老师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听课、评课。鼓励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听课,教师间平常相互听课每期不少于20节(本学科不少于3节)。教研组成员对本教研组开展的教研活动,不得无故不参加。校长、教务主任每期听课不少于35节。教师应积极参与评课,每次教研组活动,成员应积极发言。每位教师在听课后都应作出评价,至少谈一点优点,一点不足。每期组织一次教师的相互评课活动。

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尽量做到精而少。作业分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内作业指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测;课外作业即发展性作业,但要严格控制作业量。语文学科每期作文不少于8次。做到及时批改,全批全改。提倡面批面改。

考试。定期进行阶段性检测,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控教学。各学年级应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单元自测和月考,学校组织好半期和期末考试。每次考试,教师都应做好成绩记载并做好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加大教学“五认真”的检查力度。每期对教师教学“五认真”的定时检查,每期对教师的“五认真”随时抽查不少于2次,每次检查、抽查,认真做好记录。对教师上课采取随时“推门”检查。

鼓励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备课、上课。要求年轻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制作一个课件。

认真做好体艺卫工作。积极实施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不懈抓好体育、艺术、卫生工作。认真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抓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保正学生第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加强疾病的预防工作,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五)加强教教育科研活动,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使之成为提升我校教学质量的新支撑点

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核心,以质量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管理为保证,以提高为重点,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研活动;着眼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教研骨干;依托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研成效;抓实课题实施过程,丰富教研成果,使教育科研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

本学期理论学习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高中新课程标准》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全方位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研和教育教学实践。完善理论学习的组织管理与检查,倡导全面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内部交流相结合,抓好落实,使理论学习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动力。

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工作。从中青年教师抓起,分三个阶段实施,使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使中老年教师向专家型发展。

健全教研组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各学科教研组的活动要求和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激励各教研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形成各自的教研特色和教研文化。学期末评选校级先进教研组。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公开课等形式。每位教师学年至少上1节公开课。

建立平凉五中实验性教学实验课题,落实课题实验方案,利用课题组加强研讨交流,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整合,突出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科研要降低研究重心,规范科研管理,提高研究质量,倡导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要把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心理品质等研究作为教育科研的核心任务,以改变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大对校本科研课题的研究力度。每月组织一次相关课题的研讨活动,做好记录记载,教师每学期应写一份相关的论文。鼓励教师根据切合自身的特点,对课堂形式、结构、组织、教学语言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科研论文,并组织好教师参加各类论文大赛的参评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投稿。

养成随堂反思、总结的良好的科研习惯,多写教学随笔,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博客,并随时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发布到博客上,供教师学习讨论,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

开展校际间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信息沟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创造条件,利用外出听课等途径,在课堂教学、复习方法等方面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认真组织好教师和学生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如学科知识竞赛、赛课、撰写论文、外出听课、培训进修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大幅提高。

继续开展好“五个一”活动,即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每学期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含校级)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每月提供一个问题(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积极开发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开展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研究,进行校内外、课内外的科技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相关学科整合的研究,提高师生的研究能力及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一言堂、满堂灌和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堂上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六)家校结合,创设良好氛围,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在学生教育工作中以《中学德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认真贯彻贯彻区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是服务的理念,贯彻“抓基础,重建设,严管理、创特色,讲实效”的工作思路,密切联系家庭、社会,努力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本学期,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常规教育管理为抓手,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突破口,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班集体建设和常规管理。紧紧围绕全校工作的大局,积极发挥政教部门的作用,团结协作,科学管理,加大德育工作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 5 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弘扬校园文化,力争取得可喜的成绩。

狠抓了德育队伍建设,提升了德育队伍的管理水平、育人水平。认真贯彻《班主任岗位职责及常规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班主任量化考核细则》。

完善班主任定期学习机制。进一步优化德育队伍的过程管理,加强对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检查力度。

加强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工作。实施新老班主任挂钩制度,实施班主任“青蓝工程”:定期召开了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加强对新班主任的指导;每月一次组织年轻班主任系统学习德育理论,学习和掌握现代班集体管理理论,培养班级管理能力。

进一步规范年级组长例会制度。加强年级组长对本年级的管理力度,发挥年级组在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学生干部竞争上岗制,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办学生干部培训班,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班级管理中注重蓄势借力,对学生放手不放任,指导不包办,创造条件让他们人人有位子,个个有作为,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七)后勤工作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后勤工作以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为出发点,以后勤保障为重点,以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规范管理的科学性、维护、维修的时效性为突破点,积极、主动、热情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关心教职工生活,确保物资供应及时,极力开源节支,确保财产安全无损,优化美化育人环境,创一流工作水平,努力做到急为师生所急、想为师生所想,为学校的全面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八)坚持依法治校,搞好校务公开工作

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教代会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落实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各项关系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坚持实行校务公开,在校务公开中坚持“五明确,一加快”的原则,即:明确内容、形式、时间、程序和机制,加快学校改革、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通过设立校务公开公示专栏、设置校务公开联系箱、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把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行风政风及党风廉政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校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各类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平凉 五 中

5.科学发展观计划 篇五

机关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计划

分析检查阶段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既是把学习调研阶段取得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关键阶段,又是做好整改落实阶段工作的基础,做好这一阶段工作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至关重要。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贯彻学校党委的部署和要求,确保本阶段活动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一、工作任务

第一个环节:精心筹备并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5月15日前)

(一)做好专题组织生活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1、党支部组织开展谈心活动。召开组织生活会前要在党员之间、干部之间、干群之间、党群之间开展谈心活动,交换看法,征求意见,认真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

2、处级干部在召开组织生活会前要通过开展谈心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重点查找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认真撰写发言提纲。

(二)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1、专题组织生活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管理水平,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一流的管理和服务”为主题,重点放在分析查找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差距和不足,深刻剖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

2、专题组织生活会上要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是要开展积极、善意的相互之间的批评,形成民主团结、敢讲真话、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不纠缠个人责任和历史旧账。

3、处级干部要带头查找分析问题,切实解决思想观念、发展思路、领导能力和思想作风等方面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要注意不能把查找问题、明确工作思路变成讨论整改方案。要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不轻描淡写,不避重就轻。

4、各党支部要认真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做好会议记录,会后要将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情况向分党委报告(附会议记录)。

第二个环节: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

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也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对前一阶段活动成果的集中概括和体现,也是整改落实阶段的依据和方向,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标志性体现。加强集体讨论,使研究、起草分析报告的过程成为进一步深化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成为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的过程。

(一)机关党委形成机关作风建设分析检查报告(6月5日前)

1、起草分析检查报告。报告内容要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充分反映广大党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的共识,要体现实践载体,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的重点。

2.分析检查报告基本形成后,采取座谈会或书面评议等多种形式进行评议。评议内容:评议机关党委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清不清,制定的工作措施行不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有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认真吸纳群众评议意见,对分析检查报告作进一步修改并在党支部书记会公布分析检查报告及其评议结果。于6月5日下班前将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小结报送学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各党支部形成机关作风建设自查分析报告(5月22日前)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汇集党员智慧凝炼出符合本单位工作特点的管理服务工作理念。

2、认真梳理出影响本单位作风建设和管理水平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3、本着边学边改的原则,对近期可以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整改时限。

各党支部5月22日中午下班前将自查分析报告交机关党委。

(三)围绕本单位业务管理工作梳理问题边学边改

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原则,组织相关处级单位分组研讨,梳理出近期解 决问题,拟定整改措施,各负其责分别落实,体现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二、重点注意的问题

1.把学习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在分析检查阶段要继续学习“三本书”,把学习理论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发展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重在形成科学发展共识,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把学习调研和解放思想讨论的成果,体现和运用到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上,体现和运用到推进学校和本单位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举措上。

2.把群众参与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组织并召开好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要发挥好普通党员和群众的作用。专题组织生活会前征求意见、分析检查报告广泛听取意见、进行群众评议等项工作,都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3.把务求实效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在分析检查阶段,要继续在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上下功夫。对现在能改的问题,要尽快加以解决。对完善体制机制的工作要尽早做出安排。要让广大党员和师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给本单位带来的积极变化,看到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实际成效。

6.科学发展观计划 篇六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攻关

(一)项目类别及资助方向 本项目分为五类:

1、农业应用技术研究

2、农业高新技术研究

3、农业重点新产品开发

4、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5、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二)重点申报内容

1、农业应用技术研究

(1)主要农作物生物育种关键技术,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2)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试验与示范。

(3)主要畜禽遗传育种关键技术,畜禽良种选育、健康养殖及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4)优果工程精准化技术研究。

(5)旱作农业及农田节水应用技术研究。

(6)农产品保鲜、储运、精深加工及质量安全技术体系研究。(7)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8)动物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畜禽重大疾病诊断、检测、预警及防治技术研究。

(9)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

(10)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技术及绿色果蔬生产技术开发。

2、农业重点新产品开发

(1)优质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双高双低油菜新品种、高产优质抗逆果树新品种选育。

(2)生物有机肥料及高效生物源农药产品。

(3)优质肉牛新品种、动物基因工程疫苗、高效畜禽饲料及添加剂。(4)区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

科技创新创业项目。

(3)农业科技培训。重点支持各地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二、工业科技攻关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1)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

(2)网络化感知计算、多媒体计算、社会计算、普适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与应用验证;

(3)面向领域的大数据关键技术与应用验证

(4)高性能专用处理器、领域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工艺可靠性与可制造性技术;

(5)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大色域投影显示技术及实现原型产品;(6)物联网及新型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原型产品;(7)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及其应用服务关键技术。

(二)新材料技术

(1)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及深加工关键技术;(2)光电材料制备技术;(3)热电材料制备技术;(4)新能源材料加工制备技术;(5)特种功能膜材料技术;

(6)节能环保新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7)高性能碳纤维及碳复合材料;

(8)新型催化剂、电子化学品、精细及功能化学品关键技术;(9)生态建筑材料,新型纺织材料技术;(10)航空航天、核能用新型材料;(11)生物医学材料、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

(三)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1)自动化、柔性化、精密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2)现代制造过程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技术

(3)新型自动化仪器仪表、制造过程在线测量技术及仪器;

(4)纺织和轻工业行业专用设备;

(5)大功率风电设备和系统、特高压输变电设备;(6)重型机械加工技术及装备;

(7)高速、高精度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8)面向行业的监控设备及控制系统;

(9)运载机械及大型工程机械关键技术。

(四)能源和新能源技术

(1)煤炭高效安全集约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2)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3)矿井重大灾害预警与防治;(4)地下废弃煤矿气化开发技术;

(5)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研发(6)新型高效能源转换与储存技术及产品;(7)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及产品;(8)油、气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五)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1)产业化基地建设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内围绕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开展的关键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2)大学科技园

支持大学科技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提升专业孵化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大学科技园开展关键及共性技术研发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支持科技金融、科技成果中试、产品试制和测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3)生产力促进中心

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基层科技专项行动的实施;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工业分包、节能减排、工业设计等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围绕区域和行业特色开展专业化服务。

566、信息科学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围绕高速网络及信息安全、高性能软件技术、控制技术、电子与光电子器件技术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二)青年人才项目和面上项目

青年人才项目旨在促进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培养一批优秀科研创新人才。申请项目一般应是经单位资助培育的青年优秀人才主持的创新研究项目。申请人截止2013年1月1日男性年龄在35周岁以下、女性年龄在40周岁以下,并已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

面上项目旨在促进学科发展,激励原始创新研究。申请人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已获得博士学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但未获得博士学位者,须有两名具有正高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申请者年龄以保证在退休前按计划时间完成项目研究任务,办理结题手续为限。

主要支持的学科方向: 数理科学

发挥我省在数理科学领域的创新优势,能够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主要资助:数理科学重要问题的原创性研究,数学、力学、天文、物理等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推动应用科学进步的前沿性数理问题和方法研究;与能源、信息、生命和空间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数理问题研究。

化学

紧跟科学前沿,围绕陕西的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为生命、材料、资源与环境、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开展创新性研究。

主要资助:无机化学与材料、生命等科学的交叉、融合、设计方法与合成路线问题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发现和仿生合成研究;光电磁等功能新材料合成与应用新方法研究;精细有机化工数据测定、计算与模拟等过程研究;基于高选择性、高效有机合成反应和“绿色”化学有机合成的应用基础研究;生物质能源的基础问题研究;纳米分析、芯片分析化学研究及其在高技术中的应用;生命体系中的物理化学问题研究;电化学反映调控及新电化学体系的应用基础研究;高分子凝聚态物理新概念及聚合物结构和相变研究;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高效分离与纯化及对生命过程的影响;化学物理微加工过程与单元过程的优化及系统集成;化学催化反应过程的动力学问题研究;重金属、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及其生物损伤研究;复合污染的交互作用与化学过程、毒性机理、机制与控制原理研究

结合国家目标和陕西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围绕环保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与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究。

主要资助:金属及其合金的结构、表面与界面、杂质与缺陷的影响和控制、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原理和技术研究;增强、增韧、疲劳断裂、摩擦润滑、腐蚀和防护的新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新型信息功能光电材料、陶瓷材料、智能材料、生物材料、能源材料以及低维/纳米材料等合成与制备工艺研究;特种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环保及水处理材料、高性能薄膜材料与工程塑料等材料制备和加工成型技术研究;新型材料在信息、生命、能源与环境等学科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面向我省化石能源的科学开采和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精细冶金、灵巧冶金和高纯净、高性能、高附加值冶金、特殊冶金和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可再生及新能源发电、电能节约、高性能输变电新技术研究;高效精密加工新技术、新型微机电系统新原理、新方法、新装备研究;新型机械系统、机构制造过程及机械系统优化设计、数字仿真、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法;石油替代燃料和清洁燃料发动机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基于人与环境的区域、城市及建筑结构的发展与建筑技术的革新研究;复杂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新理论、结构健康诊断与修复研究;现代交通规划新理论、新方法与工程新技术研究;废气、废液和废渣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生态用水和生态水文学及生态环境水管理研究;农业水土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与环境影响研究;流域污染与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信息科学

围绕高速网络及信息安全、高性能软件技术、控制技术、电子与光电子器件技术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主要资助:复杂系统的建模和控制,系统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电波传播、电磁场瞬态特性、高精度高效率电磁场计算方法研究;微弱信号、自适应信号、多维信号处理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研究;高速光通信、光交换与光传输网络单元技术及其器件研究;新型激光与光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研究;纳米等离子体等新型电子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计算及其软件理论与技术研究;嵌入式智能计算方法研究;社会化感知计算方法研究;系统芯片(SOC)设计、封装与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半导体低维结构物理与新材料研究;基于量子效应的人工微结构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模糊识别与人工智能新理论、新方法与先进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先进制造工艺的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图像处理与系统成像技术研究;特殊环境下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管理科学

01112

七、县域重点科技项目及区域科技综合能力建设计划

项目所涉及的产业符合国家和陕西省重点支持领域,属于本地特色或主导产业,辐射带动性强,对壮大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县域重点科技项目可与县(区、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结合。

每县(区、市)限申报一项。同时承担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和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的县(区、市),在项目结题验收前,无申报该项目资格。具体申报要求参见《关于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征集暨组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陕科计发〔2012〕139号文件)。

八、技术转移与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

2013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建立完善全省科技成果转移体系,增强科技成果推广能力,实现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和重点区域科技服务水平。

(一)科技成果来源

列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并已通过验收或鉴定的成果;获国家或省级科技奖励的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具备转化条件的成果以及其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以上成果均进行了省级科技成果登记。在申报时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二)项目申报单位

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以技术转移机构为主要承担单位,技术支持和技术实施单位为参加单位。在技术支持和主要转移工作为同一单位的情况下,技术支持单位也可作为项目主要承担单位。

技术转移机构一般指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各类科技服务的机构。技术支持单位一般指技术的供给方,如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等; 技术实施单位是指技术的需求方或技术的实际应用单位。

(三)优先支持领域

1、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先进技术;

2、工业节水和农业节水共性技术;

3、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和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4、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

5、动、植物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的共性技术。

7.科学发展观计划 篇七

1 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技术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在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前提下, 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建设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坚持发展经济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用高科技的产物来服务于人, 满足于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人类在提供脑力劳动, 如何做到尊重人、相信人和发展人是现阶段企业领导的用人工作基准。在长期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影响下, 能够充分调动人类的自我意识, 这种强调个人意义的价值都会通过劳动体现出来, 使人在极大地限度上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技创新中又一个重要的原则, 它是人类在面临大自然的惩罚时所换来的觉醒, 是全人类必须坚持的走下去的必然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在满足现阶段人类发展需要的基础上, 又不损伤后代人的发展。这其中包含在科技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的范畴、共同保护科技发展下的人类生存环境、绿色无污染为目标的科技发展等等方面。将科技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原则相结合, 充分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有效的增强绿色科技的意义。

全面协调是指全社会的文明进步, 即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然保持满足人民的幸福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与人、自然、科技相互配合, 从而构造较为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经济利益的提高与社会效益收入并不是相矛盾的, 作为科技经济发展的主流社会, 协调好科技进步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2 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

2.1 创新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以往的思维模式, 转变成较为系统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思维模式。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 将以往危害人类健康和发展的污染品转化成健康的、绿色无污染的物品, 从而造福于人类社会, 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才能促进科技的创新发展, 转变思维模式也是有效训练人才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训练大脑灵敏度和智力的开发都有助于创新的思维模式培养。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精神

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只有不断的提高自我修养和道德水平, 才能从各个方面满足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创新科技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思想基础, 构建了适合发挥人才创新精神的软环境。

2.3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现阶段的社会是经济为主流的社会, 也就是科技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科学技术对经济、环境和人文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科技的创新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一定要注重对科学技术的创新,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技术不会枯竭, 经济不会落后。科技的创新一定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创新科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发展中强调的重中之重, 面对发展经济遭到破坏的环境, 人类正在进行改善环境的补救行动, 因此改善生存的环境也是创新科技的必然要求。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一直是科技创新下社会经济的必然要求, 只有减少将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冲突才能真正的立足长远发展。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一直是这些年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 针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总结, 可以把发展的问题概括成为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事业提出的新要求, 是全面协调社会建设、促进各种生产关系的基础。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生活进步的重要基础, 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资源的均衡是现阶段全人类必须深思的问题, 必须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

3 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3.1 实施社会经济战略的关键

根据党的十八大内容指示,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发展的主要目标。实施以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创新科技的基础, 通过创新思想, 转变经济理念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质量, 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主要都是强调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科技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科技人才, 培养优秀的人才就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 而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3.2 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

科技创新不仅仅要求人才的储备, 同时也需要提供共同进步的社会环境。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科技, 转变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创新科技构建的经济社会同时也离不开和谐的社会文化基础。培养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都为创新型社会起到了辅助作用。

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是一条长远发展的道路, 对于科技发展的投入也是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支出。有效的科技创新措施可以再短时间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对整个经济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对科技投入的自己你还不能和发达国家比较, 但在国民支出上占有重要比例。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国还存着不足, 这也是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的地方, 及时的调整投资结构, 加大对人才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引导和扶持创新科技的进步, 在一定的政策上对创新科技进行支持, 以达到社会经济进步稳定社会和谐的目的。

4 结语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科技的进步源于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只有不断的储备新型知识人才可以保证科技不会落后。我们坚持走以人为本, 全面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道路,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从而不断的创新科技。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新技术是长大国家实力的关键, 科学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去, 其中包括军事、国防、经济等等方面, 满足了我国不断发展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本篇文章就科学发展观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充分论证了科学发展观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建福.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J].经济师, 2010 (08) .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李志红.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2) .

[4]刘相, 朱健, 田海花.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10 (02) .

[5]林忠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发展战略带来的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 2010 (06) .

[6]王云鸽, 彭志君.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23)

8.科学发展观计划 篇八

该计划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开发科学实践和研究项目,开展体验式科学教学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并深入浅出地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科学知识,旨在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了解科学的机会,培养科技领域的未来人才。

2010年在2009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共在1150所中小学进行,每所学校设两个班,根据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安排适当的教学课程和实践活动。

根据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这些科学知识课堂分为“研究探索科学”、“分享科学”、“绿色生活科学”和“特别教育项目”,为学生讲授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做科学实验,

教科部表示,希望通过此项工作改变科学在学生心目中生硬、复杂的印象,使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自然地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

“研究探索科学”班每周一期,共二十四期。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动手推行科学试验后,再为其分析、讲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并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分享科学”班每周一期,共二十四期。由老师亲赴偏远农(山)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聚居区,义务为当地中小学生授课,旨在消除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学生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差距。

“绿色生活科学”班每周一期,共二十四期。重点讲解低碳经济发展和绿色科技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计划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展览会、研究所、天文台、科技馆等,开展“特别教育项目”。

详细内容见下表1,

以上项目将在选定大学、科研单位和相关中小学之后,于九月份正式执行。

9.科学发展观计划 篇九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实施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的通知》(组通字【2011】30号)、《关于开展全国基层党组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11】26号),省委组织部《关于在全省开展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组通字【2011】24号),及转发中组部《关于换届后开展乡镇领导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11】39号)要求,加大对基层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市委、区委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紧密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努力培养守信念、重品行、有本领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为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思想、能力和知识保证。

(二)基本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紧扣临泉“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坚持上下结合、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分级分类、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坚持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着力破解基层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二、目标任务

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目标任务是:今明两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对县直机关科级及以下干部、乡镇科级及以下干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参加省市组织部调学);学校、医院、科研、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非公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等(非公经济党组织负责人参加市委组织部调学)进行集中培训;

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目标任务是: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村班子成员(村书记参加市委组织部调学)集中轮训。机关、企业、金融机构、学校等其他基层党组织书记根据工作性质和需要由单位或主管单位组织开展集中轮训。

三、培训内容

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主要培训内容是:围绕十二五主题主线,突出抓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的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培训,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的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训,以党史党风党纪为重点的党性教育,以职业操守为重点的道德品行教育,重点突出科学发展、社会管理、群众工作,乡镇党委“3+2”工作法以及履行岗位职责密切相关内容等。

基层党组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主要内容:以观察落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新专题研讨班精神为主线,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管理的理念为主线,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管理形势任务和突出问题,明确加强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措施,把握当前群众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切实掌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着力提高村两委班子的社会管理能力。

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什么”。各乡镇、县直各单位根据基层干部特点和所承担职责、任务不同,从实际出发安排培训内容。

四、培训时间安排

我县“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从2011年10月中旬正式启动,到2012年9月结束,总体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10月中旬)

县成立临泉县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主题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订工作方案。召开全县主题培训工作动员会,部署今明两年培训工作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制订方案阶段(2011年10月下旬)。

全县各乡镇(工业园区)、县直各局级单位根据统一部署和工作实际,制订本乡镇、本单位《关于实施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社会管理集中轮训工作方案》,各单位制订的计划方案于2011年10月25日前报县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室。

第三阶段:学习培训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8月)。

县主题培训领导小组牵头开展县直科级干部、乡镇科级干部、优秀村书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村两委的培训班次(其中乡镇党委书记、村书记参加省市调学)及其他有特色的主题班次,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也可根据单位实际分别举办与各自工作相关的培训班次。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9月)。

活动开展过程中,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总结。整个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验收,届时各单位的专题总结报告于2012年9月底上报县主题培训领导小组。

五、班次要求:

1、村(社区、居委会)主任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培训班。由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委党校负责全县村(社区、居委会)主任进行培训,计划举办两期,每期3天时间,200人左右,重点培训“如何当好村主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等。

2、优秀村(社区、居委会)书记加强社会管理异地学习班。由县委组织部、县农委、县委党校负责全县32个乡镇(工业园区)32名优秀村(社区、居委会)书记(每乡镇一名)赴本省长丰县开展为期一周加强社会管理研修。重点学习加强社会管理能力相关课程,提高我县基层党组织书记社会管理能力。

3、乡镇科级干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培训班。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负责全全县32个乡镇(工业园区)党政班子成员进行培训,计划举办两期,每期3天200人左右,重点培训推动乡镇科学发展、促进基层社会和谐、文明建设工作等内容。

4、县直科级干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培训班。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负责对县直各局级单位副科以上干部进行培训。计划举办两期,每期3天200人左右。重点抓好以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的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培训。

5、全县村(社区、居委会)“两委”班子成员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培训班。由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委党校负责全县村(社区、居委会)主任进行培训,约2000人,计划举办10期,每期3天时间,200人左右,重点培训农村干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带领科学致富、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的能力。

(二)乡镇(工业园区)举办的班次:

乡镇(工业园区)要利用业余党校阵地因时、因地举办乡镇干部培训班、村两委干部培训班、乡镇经济发展带头人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流动党员培训班等。

六、有关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把主题培训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成立组织、抽调人员专门办公,明确分管领导主抓此项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列出专项经费,确保主题培训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县主题培训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主题培训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履行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主题培训工作。二是要统一步调,统筹兼顾。各乡镇(工业园区)、县直各单位、各部门举办的班次要统一用“临泉县xxx(单位或系统)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培训班”名称,培训内容要设有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由县委党校统一提供教学,课程内设有:胡锦涛七一讲话、农村党风廉政登等,专业课由县直各部门、各乡镇根据业务情况、工作需要自行设定。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举办培训方案计划提前上报县主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县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室)。

三是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分类培训指导。县委组织部负责整个活动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县委党校要精心组织教学,严肃培训纪律,加强学风建设,做好培训各项保障工作;各单位在落实上级专项调训任务和时间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合理安排还各自的培训任务和时间,制订本单位具体实施办法,统筹开展好本单位的培训活动。同时要注意留存痕迹,上报信息,加大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10.科学实验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善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的探索情境,善于启迪诱导学生的集体研讨,集中集体的智慧,使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发现头问题,提出问题和做出自已对问题的答案。所以,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要求

1.认真按照《课程标准》,在实验教学中贯彻新理念。

2.实验课做到开齐,上足,教好,更要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3.要及时整理实验使用后的器材。发现损坏及时记录。

三、具体实施

1.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

2.加强科学教学的常规管理,促使教师上好实验课,大力提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

3.加强请示汇报,及时向领导汇报问题。

11.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办学的制度保障 篇十一

科学发展观是党和政府倡导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毫无疑问,高等教育也需要实行科学办学的原则。办学的实质是对学校的经营与管理问题,科学办学,以最为简单、最质朴的理解,就是尊重高校活动的客观实际,按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以适当的手段和技术经营和管理学校,其灵魂是实事求是顺应规律。

实事求是的理念,虽然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已经是一种共识,但还远远没有成为行事的原则。高等教育的科学办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创建办学的科学管理规则,建立规则的实施和监督机制,并维持一种使科学的办学原则能够得以有效运行和持续的制度结构及制度环境。所以,高校的科学办学是一场艰巨的高校管理制度革命,是建设和贯彻现代高校制度的过程。

尽管制度概念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概念之一,但关于什么是制度的问题,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社会学家迪尔克姆将社会学称之为“研究制度的科学”,但他也没有为制度作出确切统一的定义。新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从经济博弈过程总结了学者对制度的三种不同的定义。在组织机构、行动规则和行动的稳定模式之间,本文更倾向于将制度看成可执行的规则或机制。

我们已经有了对科学的尊重,承认科学办学的重要性容易,但真正贯彻科学办学的原则是比较困难的。这就是我们需要用现代高校制度来保障科学办学的根本原因。没有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只有科学的技术应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是不会生长出高效、稳定和持续性的科学办学特征的。

一、科学办学需要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保障的理由

1.现代高校制度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学校自身特点和办学环境

科学办学的本质特征,是按照高校运行活动的客观实际需求来经营学校。现代大学制度,是高校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不断调试自身的结果。高校依据自身的理性反思能力(自主权),随着学校办学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对学校自身的组织和运行制度进行调整,使得学校制度能够体现学校在环境、学习和研究活动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复杂性的增长,正是这种复杂性提高的调试过程,使得现代高校制度能够成功地继承传统和表现当代。

高校的办学活动,是涉及不同的参与者、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以及社会人口结构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活动。对于教育和研究活动本身的客观认识、对于办学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的复杂性的科学认识,以及对于学校办学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的科学认识结果是不同的,客观上会使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反映来自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客观制约活动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因而使得很多在即时条件下出自于各个权力范畴的自由裁量的决策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如高校管理中“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现代高校制度,就是要尽量地减少权力自主裁量的负面影响,将对于自身和环境复杂的客观科学反映简化为适用性、程序性和规范性比较强的制度约束,普遍提高学校办学的科学性。

2.现代学校制度有助于平衡多元参与群体的利益诉求矛盾

高等教育具有多种社会功能,高校是实现其多种社会功能的社会组织机构,也是不同利益群体借以实现其对高等教育不同利益诉求的渠道或工具。正因为如此,受到参与高等教育活动群体的不同利益和权力影响的掣肘,高等教育科学办学的理念和实践原则,并不能在高校办学过程中自动地转变为高校的运行机制。不仅如此,由于科学在现代社会中不可动摇的至尊地位,即使科学的概念或者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本身,都随时有可能被有意无意地借以用来阻止科学办学原则在高校管理中的落实,这样某些群体的特殊利益,才能够在避免矛盾和质疑的情况下较为顺利实现。

这种例证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并不鲜见。在历次高等教育重大调整中的国家行政权力与地方发展利益之间的矛盾、行政管理者和学者对高校不同利益诉求的差别、部门条块分割与整合中的利益平衡等问题,都不可能使得暂时占上风的利益主体能够主动自觉地考虑高校自身的平稳发展的问题,而是以实现自身的目的为主。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社会中各种群体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和利用高等教育的现象就越发纷纭复杂了。投资者希望从高等教育的投资中,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回报;学生希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含金量比较高的学历文凭;教师希望学校能够给自己提高专业发展和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学校则希望较高的收费标准、更多的政府投资、良好的社会形象和顺利的发展环境等;政府则需要高校来为社会培养和分配人力资源、维护社会秩序等;其他团体(如各种学术团体)对高校也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诉求。如果没有稳定的制度规则来对高校的办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规范,任何团体在取得对高校的相对控制权力时,都有可能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团体的利益诉求之上。

3.现代高校制度可以减少有限理性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

参与高等教育活动的任何群体都是具有目的、理性的,但同时这种理性也都是有限的,因为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其目标的选择必然不能自动体现整体的协调利益。地位和目标的不同,又使其对活动的有关信息的了解并不全面,进一步影响到参与者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比较恰当的选择,尽管自己出于目的理性的选择,最终可能达不到目的,或者目的实现的效果不够理想。

我国长期的计划管理结果,证明了这样的假定是符合实际的。即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信息占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依然还有很多失误。例如,经过了多年的招生和专业设置的统一规划,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规格,与社会需要之间总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止是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毕业生出现了严重的文理失调问题,在法律、经济和管理等专业,如果按当时计划的培养速度,很多学科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满足当时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要。即使到了改革进行了近30年的今天,“985工程”、“211工程”使得各高校都在追逐提高办学的层次,升本科、升综合、上重点,结果是在经历了多年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我们的专科层次的人才还是普遍缺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的有限理性是难以用统一指挥的方式完成对高校发展的具体定位的。所以,我们需要更为灵活、具体的制度规则,使各高校能够在其特有的内外环境条件下,根据自身的理性选择调整学校的活动,形成不同的特性,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二、保障科学办学的必要制度安排

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是以独立学校法人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包含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内外治理体制,以及事后的目标、绩效评估和问责制度在内的制度结构体系。这些重要的制度规则,同样是高校科学办学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为了保障科学办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建设以下核心制度安排。

1.构建高校法人制度,保障学校科学办学的自主管理权

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证明,按学校的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进行科学办学,学校首先要有办学的自主权,或称为对学校内部事物的自由裁量权。换言之,只有在办学自主权真实存在和实际产生作用的条件下,高校才有可能按照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外在要求,科学地管理学校日常工作和长远发展等各个方面的任务。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早在1998年就明确规定:高校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但《高等教育法》对高校法人制度具体包含哪些基本的内容,以及高校法人主要权力和约束条件是什么等重要问题都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使高校法人制度的可行性大打折扣,以至于《高等教育法》实施了多年后的今天,除了学校侵害了他人的权益时,要以法人的身份对之负责外,在学校的日常运行和对外关系中,尤其对政府的关系中,很少能够获得对于法人独立性的尊重。

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实现,还需要在法人制度体系中明确地加入法人产权拥有和支配法人财产的制度安排。法人财产的权力保障制度安排,是法人独立自主办学的制度基础。美国高校的自治程度是世界最高的,形成高校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作为法人实体,对于学校财产有在法律约束下的完全支配权。18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达特茅斯学院诉伍德沃德的判决,支持了学校法人的财产权力诉求,驳回了州政府对学院改为大学和增加使用学科的要求。此后,在美国,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其产权都归学校法人所有。日本从1996年桥本内阁的行政改革至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制度的正式实施,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整整进行了8年之久,共有89所国立大学获得了公法人资格,但《大学设置基准法》规定的无论是国家还是私人对高校的投资,一律归高校独有的产权制度没有变化。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高校产权制度是很不健全的,不但缺乏学校法人对各种来源资产的完全拥有权,也没有细致的学校资产使用权、处置权等权力形式和范围的具体规则。所以,我们会有历史上的西北政法学院所走过的曲折的发展道路,会有今天学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利益的冲突,同样会有来自社会的对学校产权的多方侵害。产权规定不明确,主体权力得不到保护的同时,也必然引来轻重不一的侵害活动。这种侵害使学校损失的不仅是经济利益,而且也会损害学校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强调高校的自主管理权,既不是因为西方的传统,更不是因为无政府主义,我们的逻辑是:自治能够提高学校自我组织的积极性和能力,有助于学校主动应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谁能证明学校组织本身和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不是越来越复杂呢?我国的高等教育历史实践证明,应对复杂的最好对策,是提高行动者本身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能力。

所以,探讨《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高校法人制度建设问题,研究我国高校办学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根据国家的社会发展计划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了解高校办学体制发展中将会遇到的问题,研究和设计高校法人制度的基本宗旨、主要制度规则、实施原则和实施机制等高校法人制度的相关问题,探讨法人制度建设和实施中可能遭遇的实践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等,也是高校科学办学的应有内容。

2.多元治理规则保障学校能够得到更多有利于协调发展的支持

在高校法人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相关制度安排来解决高校的外部治理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原则和宏观调控手段的规范问题。这一制度安排决定着如何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和秩序建设作用的机制和原则,决定着政府如何体现对高等教育领导的前瞻性、规范性和服务性特征。2007年的7月1日《行政许可法》已经开始生效,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这一社会重要变化,既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学校自组织权力与自组织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了需要对高校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和制度创新。

在社会处于重要转型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必然需要进行不断的适用性改变。现在,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的重要改变,都在影响着高校与外部环境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我国加入WTO、《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社会民主的进步、各个社会群体参与意识和权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人均收入的质量变化等外部改变,都在催生新型高等教育治理制度;内部的变化也在起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快步到来、高校收费制度、民办高校制度、高考制度的改革、“211工程”产生的院校合并问题、高校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学校内外的评估制度等,也都使学校运行与原有的治理结构之间的张力不断加大。

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新的、对我国高校具有更高适切性的宏观管理制度体系。根据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和高校科学办学的特征,我们认为新型管理体制的本质特点,应该是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能够反映高等教育利益相关群体的不同需求,能够给学校提供更多协调发展机会的治理制度。这样可以改变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给各种学术组织、社会团体、同行认证机构、自愿参与协调的民间机构等表达其对高等教育的利益诉求和影响力,也给学校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加直接反映生存环境变化的决策信息。

通过多元治理结构,取得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成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高等教育管理现象。例如,美国为了保证各高校在一个基本的质量水准上运作,认证作为非政府性的、同行评议的手段就在全美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私立的地区和全国性的协会制定了一系列反映教育质量的标准,并形成了一套评估程序以判别学校是否在一个基本的质量水准上运作,对于偏离者提出警示和改进要求。这样既保障了高校的有序运营,也为政府、公众和学校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3.对学校法人行为的问责制度是科学办学的监督机制

对取得自主运营权力的高校而言,办学宗旨和办学效果是需要向国家和社会各方面作出交待的,所以高校办学效果的问责制度,就成了法人管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问责的基础是评估,研究和设计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特点和国家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评估指标体系,讨论将评估同国家与市场的教育资源使用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规则和实施程序,研究在问责制度中社会机构和专业团体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行业自律作用等相关问题,是建设高校问责制度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基本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和处置措施后,适切的问责制度才能有效建立,这一制度也才能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起到保障作用。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有了大规模的扩张,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高涨的需求。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各个国家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育经费分担,减轻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负担和压力。在高等教育经费分担的同时,政府对学校的管制形式也有所变化,变化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就是增加学校的独立性。而问责制度,就是要使学校的自主运营处于科学和规律性的社会监督之下,高校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投入负责,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在问责制度的约束下,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率会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也必然会因此而提高自己的办学效果,从而提升全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

问责不仅指对高校投入的资金去向和使用效率进行追问,使得学校负有向社会和利益相关者进行说明的责任,问责制度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要求获得公共资助的高等教育行动要有明确的产出和结果,同时基于产出情况决定后续的教育拨款,即规定了高等教育机构接受公共资助的条件。问责制度还关注高等教育机构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兴趣,每种合理的要求都可能成为问责制度中一种对应的责任要求。问责制度的实质就是规定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回应利益相关组织的多重要求,并对高校回应的效果作出监控。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使高校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仅靠引进先进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组织规则和管理措施,即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高校管理制度体系。有了好的制度规则和制度体系,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作用才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即使没有先进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良性制度对人力资源的适当组织和开发,创造出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来,以此为本对高校本身和国家的科学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12.科学发展观计划 篇十二

[论文题目]中国中西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制度分析的视角

[论文作者]许丽英 (博士生)

[指导教师]袁桂林 (教授)

[内容提要]中国教育的地区差距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东部与中西部的教育差距;二是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差距。中西部农村教育是整个中国教育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 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最关键的环节。教育发展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由谁进行配置、如何配置等问题是教育能否均衡发展的关键。因此, 剖析中西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探寻优化对策是中西部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逐步缩小同东部地区、同城市教育发展差距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或准公共产品) , 是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排他的, 因此可称之为“制度性公共产品”。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安排的, 教育资源配置可以看成是一种制度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资源配置制度本身的合理性是教育资源能否合理优化配置的根本所在。本研究以制度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在对教育资源配置制度进行深入剖析时, 尤其关注了制度差异、历史、意识形态以及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对中西部农村教育的经费、师资、校舍和仪器设备等关键性资源进行了深入考察。通过对8个样本县的调查分析发现:失衡与低效是中西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两种实然状态,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往往是同时并存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要素,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转变;中西部农村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带有明显的非制度化特征, 在这种非制度化运作模式下, 权力失范时有发生, 权力的错位、缺位和越位, 便会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低效甚至无效率, 最终诱发教育的无序或失序;中西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僵化单一的, 对政府配置教育资源的过分依赖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本研究以均衡为导向, 以效率为目标, 设计了一套中西部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思路, 即:以法律为准绳, 从权力控制走向法律规约;以制度为基石, 从强者特权走向弱势补偿;以评估为导向, 从“窗口校”转向“均衡度”;以监督为机制, 从单一走向多元;以市场为补充, 从政府垄断走向灵活多样。

·东北师范大学·2005

[论文题目]孔子伦理政治哲学及其对现代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

[论文作者]唐德先 (青年教师)

[指导教师]邹德门 (教授)

[内容提要]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是中国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德家。孔子开创的德育思想和传统, 特别是首创的伦理政治哲学传统, 不仅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作为历代崇奉的“万世师表”, 其德育思想和实践是其主要表征, 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贯穿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始终, 并为后人所不断创新发展。对孔子的伦理政治哲学, 本论文研究重点置于以下几个层面:

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 侧重于为政者个体人格塑造和民族政治道德品格发展两个方面。就孔子整体思想而言, 其特征在于更强调整体性思维, 因而上述两个方面更偏重于从后者联系前者思考。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 着重分析孔子当时的庶民德育、君子德育、为政者德育三个社会分界, 与上述三个方面相应, 分别简析做人之道、君子人格、为政者政治道德, 并融汇三者共同贯通之处, 契合于从政群体———官德教育。同时, 本研究还探讨了当今的公民德育、干部德育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道德修养和教育问题。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方针方法力求援引实例, 概括出一些原理原则, 着重开掘其历史借鉴价值及其现代应用的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2005

[论文题目]行走在转型性变革路上——N中学校本变革过程个案研究

[论文作者]谢翌 (博士生)

[指导教师]马云鹏 (教授)

[内容提要]当“自上而下”的变革遭遇到了不少尴尬之后,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自下而上、以校为本的教育变革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学校作为变革的基本单元, 必然受到高度重视。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 研究和总结学校变革过程的个案经验便显得非常重要。

本研究主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 以N中的变革过程为个案, 旨在探析校本变革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以理解学校变革过程中的动力与阻力, 重建学校文化。我们运用极端抽样原则, 选取了N中作为研究个案。N中经历了由“厂校”到“公办学校”身份的转变, 属于一所薄弱学校, 处于转型性变革期。为了完成学校的转型性变革, N中在校长的带领下, 开展了一系列校本变革活动, 如:重建学校文化, 打造学习型组织;提出了自主发展教育模式;倡导合作性的优质学习文化;以发展为本, 实施文化管理策略;科学对待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和阶梯法教学的整合等。在校本变革过程中, 由于主要是借鉴外来的理论或模式, 因而存在教师对变革的理解问题和变革模式适用的条件问题。学校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科研促进教学变革, 重点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学校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科研的主阵地, 从教学中寻找问题, 把教学问题专题化、微格化, 同时使教学研究结合课改的推进, 既有面上的发动, 又有点上的突破;二是完善制度, 注重抓过程。学校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检查和督促, 做到有布置、有落实、有总结;三是进一步完善与大学合作研究的制度, 聘请专家组成员和课题组骨干成员组成学校问题研究咨询委员会, 定期接受学生、教师的咨询, 并通过资料、讲座等形式, 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四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或者说教师文化是影响学校变革的重要因素。未来的学校改革有可能遭遇更大的阻力, 主要表现在:学校保守的文化传统是变革最大的阻力;变革失败经验的阴影带给了教师抵触变革的情绪;变革的不可持续性影响了教师投入的积极性;对教育变革所形成的传统认识的强化, 致使部分教师看不起乃至抵制变革;教育理想的遥不可及使教师对变革失去了变革的信心;变革领导核心的不稳定性使得教师变革立场不坚定, 等等。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将可能导致学校变革遭遇到更多的困境。

上一篇:观于丹《论语》心得下一篇:转变执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