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鉴赏心得

2024-10-19

戏曲鉴赏心得(精选4篇)

1.戏曲鉴赏心得 篇一

浅谈《四郎探母》

摘要: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百演不衰的经典,是现代京剧发展的一个小符号。梨园有称“探不完的母,过不完的关”指的是两出经典大戏,一出是伍子胥过昭关的《文昭关》,另一出便是《四郎探母》。《四郎探母》中杨四郎身处异乡独活十五载,在战火重燃之际,发现来军将领是自己十五年未见的家人,突出关卡只为见母亲一面,孝子之情感动天地,与母亲相见之后,又不忘铁镜公主之情,毅然返还,实在重情重义。但有关杨四郎的忠义却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将在对《四郎探母》这出戏进行赏析的同时,对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以现代视角分析“忠义”在当下的时代意义。关键字:四郎探母 忠孝 道义 正文

京剧《四郎探母》,这是说的杨家将的故事。在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共同抗击敌军。杨家共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又收了一个义子,分别排行为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姐,九妹。他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在民间广为传颂。在金沙滩一战中,杨家将也在这场恶战中损失惨重,杨四郎的命运被彻底改写。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五郎出家,四郎被俘。作为俘虏的四郎改名换姓,被压到萧太后面前,萧太后见此人长的相貌堂堂,又让他试了武功,十分满意,便把铁镜公主嫁给了他。弹指一挥间,十五年就这样过去,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相敬如宾,还有了大阿哥,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对她很好,但思乡之情却时刻煎熬着他。直到有一天,杨四郎听说宋王朝皇帝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向北方开来,驻扎在雁门关内。杨四郎决心要去见母亲一面,无奈关卡重重会面遥遥无期。只得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铁镜公主并求助于她,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杨四郎拿到萧太后的令牌,悄悄潜到宋营,得以与母亲家人见面,十五年的相思衷肠一朝诉。但是杨四郎感恩铁镜公主的贤德善良,与家人匆匆一聚之后,又返还回到铁镜公主身边。

《四郎探母》不管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人物刻画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尤其是舞台上唱腔优美,受到一代代戏迷追捧。下面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刻画,忠义解析等方面介绍这部京剧名作。

一、艺术手法

“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杨延辉(即杨四郎)甫一上台,便不由人眼眶一热,失落番邦一十五年,这是怎样的思乡之愁?

在艺术手法上,京剧《四郎探母》抓住感情这一侧重面,以佘太君与杨四郎的骨肉亲情为主要刻画对象,以铁镜公主与杨四郎的夫妻情分为次要方面,同时还掺杂了萧太后的与铁镜公主的母女情,杨六郎与杨四郎的兄弟情,将众多亲情汇集在这一部戏中,情深意切,让人动容。在这样浓厚的亲情中,家国天下,战争胜败已经被人搁置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物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十五年未见的家人故土,失散的母亲发妻,杨四郎的抉择是痛苦的。两国交战,作为宋国曾经的一名骁勇善战的杨家将,杨四郎抛却不下的不是国家大义,而是生育自己的母亲,而现在,身处曾经的敌国阵营,杨四郎已然无法抛下有情有义的铁镜公主和亲生骨肉。这样的抉择时痛苦的,但杨四郎心中却已经有了选择。两难的选择,拼死见母亲的孝,返回妻儿身边的义,浓厚的亲情彰显无余,人性之美也被人广为传颂。在京剧中,《四郎探母》对杨四郎的结局做了最人性化的更改,杨四郎探母归来之后,萧太后大怒,欲处死杨四郎,但铁镜公主却用孩子亲情来打动母亲,为杨四郎求情。萧太后左右为难之际,天平最终是倾向了女儿孙子,赦免杨四郎。亲情在此处又一次彰显了他的力量,战争无情,亲情无价,这是人性伟大之处,也是京剧唱本作者改编的高明之处。

作品聪明的避战争之重,举人情之轻,将战争这一沉重的话题牵引到母子情、夫妇情、兄弟情等诸多感情之中,从亲情出发,又回到亲情之中。一方面着重刻画杨四郎重情重义的动人,忠义难两全的遗憾,一方面暗暗指责战争的残酷无情,阻断了亲情,隔绝了骨肉,造成多少人的痛苦与磨难。

二、人物形象

完整叙述杨四郎阵前探母故事并人性改编的同时,《四郎探母》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鲜活生动。剧中的萧太后是一个看似不重要,但却在关键时刻起着改变剧情走向作用的角色。萧太后留下杨四郎,并将铁镜公主嫁给他,让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异乡生活,有人说萧太后独断,但我认为,她实则也是一个可怜人,战火让她丧夫,不得不承担起责任。她的内心纠结和挣扎,却无从表达。十五年过后,战火逼近,她的女婿摇身一变成为敌营帅将之子,家国大义迫使她处死敌军“杨四郎”。但,在这个老妇心中,亲情还是大过一切,为了不使女儿失去丈夫,孙子失去父亲,矛盾冲突已经尖锐到极致,思量中,萧太后的人性战胜了仇恨,最终做出了皆大欢喜的决策。赦免了女婿,使女儿一家得以团聚。也正是《四郎探母》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抉择中,让萧太后做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团圆选择,使人物的形象因此活了起来,变得可亲可敬。

战争的残酷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和仇恨,但也是战争中的亲情,彰显了人性的伟大。在这出戏中的杨四郎,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本应奉孝母膝前,妻儿绕身边的他,却成为战争的俘虏,去了不愿去的敌营,娶了从未见面的铁镜公主。尽管如此,十五年的异乡生活也未曾泯灭他他的亲情。杨四郎这一人物形象在这出戏中得以进行较好的塑造,忠义两不放的坚定,是对他道德上的肯定。在戏剧中,我们不仅能够见到完美的英雄人物,也能见到如杨四郎这样稍显遗憾的忠义人物。杨四郎是具有争议性的,但就是这样的争议性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歌颂英雄或者揭露罪恶,有时也用来描写杨四郎这样的“普通人”。在《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探视母亲之后,最终还是回到铁镜公主身边,虽不是无情无义,但始终大节有亏,因为他抛弃了生养的母亲和培养的宋国。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里,杨四郎的选择关系到了两个家庭,甚至能上升至两个国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选择,因为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意味着背叛。杨四郎选择了十五年朝夕相处、帮他助他的铁镜公主,他虽算不上“忠臣孝子”,但还是有上了“仁义”的美名,所以在《四郎探母》问世至今,才再三被编排登台,为众人接受、喜爱,大抵也是因为他对“仁义”的坚守,体现了人性的价值。

三、忠义两难全

京剧《四郎探母》在近代命运坎坷,是一出备受争议的剧目。因为杨家将都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而杨四郎的做法等于投敌叛国,弃母不顾,忠孝上颇受诟病,并如英雄般那样完美。

但是,客观来看,我们普遍认为杨四郎的行为仍然符合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普通老百姓所认可的基本伦理道德框架,《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以及感人,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原因,是大宋的杨四郎与番邦的铁镜公主相互之间通过十五年的婚姻建立起来的跨越文化习俗的信任。双方都存在于对于对方遵守承诺的期待,以及能够遵守承诺着中国基本道德素质的信任。因此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对于人格戒律的以来,就是通常所说的“义”。所以在这样的道德体系框架中评价杨四郎,就不能简单的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重要看他既然因其不得已而成为了番邦驸马和大将,那么他面对这个新的身份应该有怎样的操守?就像身在曹营中的关云长可以心在汉,杨四郎可以思母探母,公主也可以为他盗取令牌,但是公主对他的承诺他和公主的承诺必须相互遵守。因此才会有“哭堂”一场的感情高潮,经历“双龙会”这场昏天黑地的国家惨剧,流落番邦十五年的杨四郎好不容易与老母发妻兄弟相见,转瞬就要再度分离,生死离别之际的骨肉亲情,一时间迸发出来。佘太君和杨四郎之间的情感冲突时入戏尖锐而令人心酸。佘太君挽留儿子之时,杨四郎的回答是“哎呀母亲呐!儿岂不知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儿若不回去,可怜你那番邦媳妇、孙儿,俱要受那一刀之苦......”在这里,杨四郎说的是媳妇、孩子的性命攸关,背后的支撑则是他的诺言,当杨四郎忠义不能两全时,义成为了更为有限的选择。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在伦理观念中,“义与非义”“孝与非孝”的矛盾冲突比较好分辨,好取舍。但是当“孝”与“义”之间发生矛盾时,怎样取舍,怎样抉择,就难得多。

杨四郎将义成为更优先的选择,于他来说可能是虽然无奈,但也无过失的选择。但在京剧其他曲目里,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四进士》里的故事,在第三讲中说过:有四个新科进士毛,顾,田,刘在双塔寺前盟誓,约定要为官清正,这是“义”。可是,田伦却把对母亲的“孝”字摆在了最前面,违心的写信贿络顾,犯下大错。为官者,百姓为先,个人为后,肩负的使命,内心的操守,就是官家的“义”。但是,有时候家人的影响,父母施压,妻子教唆,亲情孝道的暗中影响,也是有的。若是取舍不当,忠义抉择盲目,便将一失足成千古恨。

忠义二字说也简单,做到却难,我认为人不论穷富,都应该有一颗正义之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了,“穷则独善其身”,无论如何,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杨四郎选了铁镜公主,是为义理,为十五年相敬如宾,为儿子周全,虽然抛弃了忠孝,但却坚守了对公主的承诺。内心有了一份操守,做事就要讲一个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关键不在于是将他回放到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还是用所谓“今天的历史眼光”加以评价,而是在于无论将他放到原初的历史环境里,还是放在变化了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举止都必须经得起普世道德的苛求;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给予一种行为以正面的或负面评价的那个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标准,是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京剧《四郎探母》中各派唱腔经过千锤百炼,的确都是精品。无论是老生,青衣还是老旦,小生,俱都是声情并茂,别有韵味。特别是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的对唱《坐宫》一场,则是精品中的精品,传唱广泛,久唱不衰。同时,《四郎探母》标举了人性之美,写出了人性的胜利,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以人性之美来谴责战争的罪恶,突出并刻画了杨四郎、萧太后等人物在人性价值上的取向。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对人性美的歌颂将是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2.戏曲鉴赏学习综述 篇二

一、课程内容与基本感受简述

中国的戏曲种类有京剧、豫剧、评剧、昆剧、越剧、黄梅戏、话剧等。其中京剧中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最为知名。中国有四大腔调:梆子腔、皮黄腔、昆腔、高腔。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有《将相和》的廉颇,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也由架子花脸扮演。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京剧中包含许多程式例如:兰花指、兰花掌等等,加上其特定的服饰打扮,其演员的一举一动都无时不刻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处境况,足见京剧的魅力所在。学完戏曲鉴赏,使我初步学会了辨别戏曲中的人物特征,性格,了解了怎么样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她的内在美,知道了京剧可分为生、旦、净、丑行当,以及京剧里的角色、程式。我感觉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和她的博大精深。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她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特性,其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的生活;用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等等

二、戏曲蕴含的价值发现

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设计、造型、图案和构成形式几个方面。在设计上,中国戏曲脸谱多以民间闻喜乐见的色彩为主,用色大胆,色彩绚丽,对比强烈,寓意分明,在净角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其中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充满了视觉的张力,使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级高的注目率,如关公身着绿袍,脸涂红底黑髯黒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来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造型上也具有特色,有眉部的造型,如短寿眉、丹凤眉、五星眉„...眼部造型有鳖鱼眼、平眼、丹凤眼、蝴蝶眼„„其特征突出,手段夸张,深刻鲜明。在图案上亦是丰富多彩。尤其以花脸最突出。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鼻窝都施以丰富的装饰图案,其中人神鬼兽俱全星星月亮,阴阳八卦„..真是宇宙万象、无所不借;众生之态,尽入谱中。在构成上也是独具匠心。如整脸、三块瓦脸,六分脸、十字门脸„..这些谱式的设计,有的侧重装饰,有的模仿动物,有的重在表现性格,有的突出滑稽可笑的气氛„

中国戏曲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京剧在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通过独特的舞台艺术,人物装扮,场景设计,将那些中国的历史事迹通过另一种形式再现出来,它的题材广泛,集百家之长。四大名著在它的演绎下惟妙惟肖,京剧通过了另一种形式传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它既是以一种审美,更是一种文化的汲取。戏曲、戏曲剧种来自民间、扎根民间,戏曲演出与百姓的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息息相关,演出与民间习俗、风情、信仰、宗教相伴而生、相伴而存是它与生俱来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剔除戏曲的文化属性,对民间戏曲而言也就是剥离了它生存与发展所依附的基础。这是一种与第一层面“精品性”戏曲、戏曲剧种相对应的另层面戏曲。

中国戏曲具有艺术价值。戏曲的人物刻画,装饰,舞台的布置,腔调,人物表现等等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戏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不能完全以“遗产”对待,将戏曲完全视为“遗产”的认识和观念是不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和特性。在世界戏剧文化史上,中国戏曲的独特性特征之一是它没有似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那样成为历史,成为过往的记忆和辉煌,而是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代谢机能实现着一次次生死轮回,穿越时间隧道完成着由古典向现代的蜕变。戏曲是传统文化,也是当代艺术,不可偏颇,同样它在当代文艺舞台占有重要的一席。

此外,戏曲还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经济价值,文物价值等等。

三、戏曲鉴赏学习的现实意义(影响,作用)

一、保存传统音乐

作为一种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戏曲的真正形成较中国其它民间音乐形式要晚。但正由于此,才使它能够广泛吸收各种音乐艺术成果,并且将民间音乐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由于时代的更迭与人们审美趣味的变更,我们今人已经很难再听到早期戏曲形式—元杂剧和南戏的音乐了。但是,作为南戏在发展、衍变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支脉—昆曲与弋阳腔,却依然能让我们聆听到600多年前先人们所欣赏的音乐。那一首首细腻、婉转的(醉扶归)、〔步步娇〕,不正在向我们展示着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吗?还有那一阵阵燎亮的锣

声,那一段段豪迈的唱腔,不也是在向我们诉说当时平民百姓的娱乐形式与情感宣泄方式吗?

二、保存传统戏剧文学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构成的。传统戏剧文学也不例外。说到它,就不能不谈到戏剧文学的体裁样式与题材内容这两个方面。

自古至今,我国都是一个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国度。不论是魏晋南北朝之前,以《诗经》、《楚辞》和乐府为代表的古体诗,还是唐代以来,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新体诗,它们所取得的成就都为中国传统文学的艺术高度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戏曲正是在这座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放出来的奇葩。从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样式—元杂剧,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体裁对于戏曲艺术的滋养。那四句一段的定场诗,那长短参差、错落有致的曲牌形式,都成为戏曲艺术丰富表现力的一个因素。

传统戏曲是以我国的古典文学作为其创作的素材来源的。而“作为人文学科文学类的一个领域,中国古典文学从先秦到清代,名家辈出,佳作涌现,涉及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几乎囊括了人文学科的所有内容。„„而且蕴含着先进的文化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在汉魏六朝、唐代之时,出现的小戏样式还多是取材于神话传说或日常小事,情节还较为简单、冲突缺乏戏剧性的话,那么元代杂剧和南戏之所以成为成熟的戏曲样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剧本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古典文学,不仅是文学作品,它更多地是在向我们展示人、展示时代、展示社会,当然这里的人是剧作者借以呈现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的一种途径与媒介,“人”是传达特定时代与社会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形象。

三、保存传统观念

1.传统价值观

我国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即自孔子至淮南子的“子学时代”和自董仲舒至康有为的“经学时代”。其中,前者的“百家争鸣”时期历时四百余年,而后者的“独尊儒术”时期则历时二千余年,在时间上的绝对优势已经可以体会到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形成与巩固的深远影响,而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宣传与利用,无数文人对它的进一步引申与深化,以及在其“忠、孝、节、义”的封建礼制观念影响下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封建礼制的顺从与效仿,都使得儒家所宣扬的“德”与封建统治者所渴求的普通民众的“德”在上至宫廷下至)’一大群众的社会各个阶层中得到空前的重视,使得中国历史上具有“德行”之人不仅被封建统治阶级、而且被宗教所大肆利用与宣扬,成为教育与同化民众的楷模。这一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内容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这种“高台教化”所要教授给广大人民观众的一个最为核心的观念。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关羽可谓是忠和义的统一。他追随刘备兴复汉室,表示与刘备“誓以共死”,始终不渝,既表现出他对蜀先主刘备的忠,又表现出他对“恩若兄弟”的刘备的义。现存最早的关公戏剧本当是关汉卿的《单刀会》和《双赴梦》(此剧同时写张飞)。此后,关公形象则被人们不厌其烦地称颂,相继出现了《关羽显圣》、《千里独行》、《单刀赴会》等等多出表现其英武与忠义的戏曲剧目。

此外,《精忠记》中岳飞对大宋国君的“忠”,《琵琶记》中赵五娘对于公婆的“孝”,《杀狗记》中手足之间的“义”,还有《白兔记》中李三娘的“节”,都可以说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典范之作。它们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久演不衰,不仅仅反映了戏剧文学本身的魅力,更加体现了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对于“德”的推崇。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宣扬的“封建礼教”等观念有其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传统价值观念中也不乏爱国、忠义、节操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在我们当代商品经济时代恐怕有着

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在高校中开设传统戏曲的赏析课,选择宣扬高尚品格的精品剧目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感染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与途径。2传统审美观

人类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初始阶段,就具有两种相反相成的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不可扼制的生命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即把握生命活动的形式冲动。人的任何行为究其根源,都是出自于这两种冲动。中国写性的艺术向来被认为偏向感性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基于现实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适当的想象与抽象,从而以虚拟的手法,再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存在。这一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例如画家常通过写意手法来借物抒情,戏曲通过写意来纵横时空、塑造典型,而诗歌则通过写意来寄情山水、“造景”喻情。

首先是人物塑造,其中还包括人物造型与人物性格这两个方面。

戏曲的造型是“写意”的。如关公的红脸,曹操的白脸,青面虎的绿脸,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因为这种“写意”性的脸谱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是现实情况的艺术升华,为戏剧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典型化的作用。

其次是时空转换。戏曲是一种典型的舞台艺术,它主要是借助于方丈之间的舞台空间来表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变迁。因此,舞台一方面为作家与观众感受世间万象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展示情境的无限性造成了局限。而传统戏曲却通过写意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可以使观众“一日三秋”、“一日千里”,在时空转换上达到自由与无限。如演员在台上通过打吨、抬头、揉眼、伸腰等动作表示日夜的更替。这些做法都明白无误地向观众展示了剧情的延展,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无限想像的空间,使“情”与“景”的交融在“形”“神”的互补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

最后来谈谈舞台装置。舞台装置主要包括表演道具、舞台美术与装饰等。

就道具来说,戏曲的最突出特点莫过于“无马而日行千里,无舟而舟行水上”。这种特殊效果的形成仰仗于舞台道具的巧妙运用。例如川剧《秋江》中硝公仅凭一桨舞蹈便舟行碧波荡漾之中,而京剧《悦来店》十三妹凭马鞭挥动即呈现了她骑马疾行的形象。此外,刀枪剑戟的形象化运用、舞台上幕布的多样性设计等等都为剧情的展开、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感与历史感。

3.再谈高中戏曲鉴赏教学 篇三

【摘 要】戏曲,可谓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它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自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魅力。然而,当流行音乐风靡神州,各类传播媒体日益增多时,我们传统的戏曲音乐却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在如今的传媒对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狂轰乱炸地吸引下对它更是了解得少之又少,根本无暇顾及,有的几乎一无所知。日常生活中他们耳濡目染是流行音乐,热衷的是“超男”与“超女”,知道“梅艳芳”,但不知道“梅兰芳”;知道音乐剧,不知道众多地方剧;知道电声乐队的几大件,不知道京剧三大件。对戏曲音乐持冷漠态度,既不知也不想了解,甚至是看不起我们的古老戏曲音乐,觉得是“老土”并据之以千里之外。因此,戏曲音乐教学的诸多问题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是积极面对?还是绕道而行或回避?我想这应该取决于教材的实施者――音乐教师。高中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学生通过对戏曲的学习,可以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树立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为了让戏曲文化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戏曲走进音乐课堂就尤为重要了。本文就如何让戏曲更好的融入音乐课堂,并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接受,并喜欢上我们传统的戏曲艺术作了一些探析。

【关键词】戏曲鉴赏;音乐教学;京剧艺术

一、创设浓厚的戏曲教学氛围,以趣教学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教育的情境,以兴趣为动力,通过音乐本身的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使其在愉快的气氛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如何引导、提高学生欣赏、演唱戏曲音乐的兴趣呢?我尝试着用了以下几个方法,略有成效。

(1)可以从学生熟悉、喜欢的内容作为切入口。如在京剧欣赏教学中抓住学生对脸谱较感兴趣入手,以墙上挂着大、小三花脸及鬼怪脸谱,营造出独特的课堂氛围和学生聊脸谱、绘脸谱、谈角色,让他们感受京剧的奥妙;引导学生听、唱歌曲《说唱脸谱》,让他们体验京剧的韵味。当学生对京剧音乐产生一定的好奇时,再与他们一起学习京剧音乐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熟悉的音乐作品,或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曲名段,也能让学生浅意识地产生欣赏的欲望,从家乡戏、地方戏曲入手也是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戏曲兴趣的好方法,部分学生由于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小时候多多少少听过一些地方戏曲,尤其是家乡戏和颇有影响的地方戏,有些唱腔他们爱听甚至还体验过、学习过。在戏曲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请他们在课堂上表演,或者请当地的专家、民间艺人或是专业戏曲演员走进课堂,当他们演唱一段段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地方戏曲唱段时,学生的情绪高涨,对于后面的教学内容恐怕已经是迫不及待……

(2)可以从简单的戏歌入手。简单的戏歌既有戏曲的韵味,又很通俗易懂易唱。如黄梅戏是通俗戏曲的代表,一般可放在戏曲教学的首位,先从《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家喻户晓的旋律开始,再学习《女驸马》等选段;越剧的教学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开始启蒙;豫剧从《谁说女子不如男》开始学习。又如在京剧音乐新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先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京味十足的戏歌《故乡是北京》,在学生阵阵的喝彩声后再由学生讨论并归纳歌曲特点。以此引入新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京剧艺术的形式特点,又能让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3)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戏曲艺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绚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都是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在戏曲教学中,将欣赏的内容信息通过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戏剧人物形象以及故事背景,把戏剧所要表现的情境直观的表现出来,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的魅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戏曲作品的理解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如在欣赏京剧表演形式,即唱、念、做、打,为了能使学生真实感受这些表演,除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外,还要选择一些精彩的演出片断,又如:学生观看《沙家滨》“智斗”这一段,阿庆嫂与刁德一,胡司令之间的唇枪舌箭,表情动作,身段唱腔,通过画面播出,留给学生极为深刻的印象;学生观看《穆桂英挂帅》时演员的劈叉、踢枪、筋斗等高超的武艺,引来学生阵阵喝彩。真可谓是:听之心旷神怡,观之赏心悦目,想之回味无穷。

二、为学生提供课堂音乐体验的实践性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同时还强调“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仅局限于教师唱独角戏,对课堂开展学生的实践性活动简直不可思议。实际上,音乐欣赏课上留给学生当堂活动不仅重要,而且完全切实可行。京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而实际教学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笔者在京剧欣赏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从教学内容出发,凡能让学生进行实践的便尽量腾出时间,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并根据脸谱的色彩意义、脸谱与人物的关系绘制脸谱等等。对此,学生兴趣极浓,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唱得有板有眼,学生们在老师的感召下,边学边实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一节课使学生对京剧这们“国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改变了原有的对京剧的偏见。是什么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是教学中艺术实践的功绩,它给学生带来感受,体验和表现的平台!

三、培养教师自身的戏曲兴趣,提高教师自身的戏曲素养

如今在很多学校的戏曲教学中有一个普通的现象是:教师教不好戏曲,学生不愿学、不愿唱戏曲。不可否认,现在的音乐教师大多是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且都是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而师范院校教育中戏曲音乐几乎空白,因此自身对戏曲文化的了解比较匮乏,另一方面,平时大都比较关注自己的钢琴、声乐等基本功是否扎实,很少接触戏曲音乐,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对戏曲自己就不感兴趣,可想而知,面对戏曲教学他们将无所适从,也就只能草草欣赏一遍,照本宣科介绍介绍,这样的教学,学生肯定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试想,一个不喜爱戏曲音乐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喜爱戏曲音乐的学生呢?“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听众是积极的,你自己就应当积极起来;如果你希望他们对音乐表现出兴趣,你就要在自己身上表现出兴趣”。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态度对学生能产生一种潜在的暗示,这种暗示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戏曲音乐的态度,对他们造成及为消极的作用。

我们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就是通过培养自身的戏曲兴趣和提高自身的戏曲素养,丰富自身的戏曲知识来带动我们的学生。没有学过戏曲、没有基础并不可怕,虚心学习、多听多看多唱多琢磨,注重自身对戏曲的积累,可收集一些剧照和有关戏曲知识的小文章,平时多听不同剧种的精彩唱段,学唱一到两种戏曲并精通当地的剧种,如此不断充实自己。“艺高人胆大”,你了解掌握的知识越多,就更能体会戏曲的精髓,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能更丰富。

4.戏曲大赛赛后心得400字 篇四

伴随着“在这青春的舞台上,踏着欢快的舞步,我们的心中共享一个频率;在这青春的旋律里,打着动感的节拍,我们的心中共有一声呐喊。今天,我们相约在这里,享受缘分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精彩的开场白和优美的舞蹈,南宫实验中学于上一个星期四,开展了初二学部的才艺表演,来自初二各班的参赛选手各个精神饱满,胸有成竹,通过台上短短几分钟的表演,充分彰显了各自的才能,展现了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风采。

“他是个阳光自信的男孩,天生有着一副好嗓子,从小喜欢唱歌,听到他动听的歌声,总能让大家心情愉悦!掌声欢迎他带来歌曲《曹操》。他们是一一群多才多艺、活泼开朗的女孩,今天她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激情洋溢的舞蹈《nobody》……”

这次参赛的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从明确任务到今天比赛,他们都用心策划,积极准备。我在台下欣赏着学生们的才艺表演,更佩服他们的勇气,敢于上台挑战自我。因此,同学们,我想对你们说:其实人生处处是舞台,只要不停止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不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我们的舞台永远属于你们!要趁着年轻,多争取展示、挑战自我的机会,让自己的人生经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上一篇:小学生写人作文:心目中的好老师下一篇:研学基地旅行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