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2024-06-29

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共15篇)

1.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篇一

首先,要走出企业文化万能的误区,个别企业老总以为企业文化是万能的,只要抓好企业文化,其他工作都不用管,企业的各项指标和形象就自然而然上去了,忽视了经营管理制度执行,这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是非常忌讳的。因为,人的觉悟毕竟还达不到,仅靠文化是“熏陶”不出一个好企业的。

其次,是要走出叶公好龙的误区。有的企业老总们,在听说别的企业老总们也在搞企业文化,他也开始附庸风雅,在办公场所挂上许多文化标识,办公室里摆上许多名人书籍、写上几句警句、摆上几个图腾、发放给员工企业文化手册,而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我行我素,不仅不自觉履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甚至是全凭自己主观意愿,为所欲为,人为造成行为与理念严重脱节,这只能带来员工的怨恨和抵触,导致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第三,是要走出单边灌输的误区。有的企业老总,发展企业文化,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比如,为了培养员工的危机感,向他们推荐《谁动了我的奶酪》;为了培养员工的自觉无条件服从意识和奉献精神,向他们推荐《拒绝借口》、《自动自发》等等。只是“教”员工如何如何,殊不知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层是企业员工的表率,你负责人说得再好,又哪里有干成一件漂亮事情管用呢?除非生活所迫,又有谁愿意失去灵魂和肉体的双重自由,任你摆弄?换个角度来说,那样没有思想的员工又与机器有何区别?这样的员工又如何谈得上高素质员工?

最后,是要走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误区。有的企业也请有关公司咨询、策划、包装、设计了很好的企业文化体系,诸如核心价值观、理念等等,但企业老总在实际工作中,只是要求除了自己以外的下属们如何如何,而他自己却凌驾于企业文化之上,随心所欲,靠主观愿望来管理企业,来处罚违反自己意愿的员工,这样的企业文化,也不会长久。不说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观念,单就现代的与时俱进理论,这样的企业文化肯定得不到发扬光大。领导人不参与、不执行,这样的企业文化在执行力上肯定缺乏后劲,缺乏执行力的文化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2.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篇二

关键词:企业审计,误区,经济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公司所要面对的困难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内部的审计问题也日趋明显,人们都知道企业的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其是对企业内部的所有与经济相关的活动实行监督和评价作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得企业的经营与资产得到全面的透明化,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种违法问题得到遏制,从而维护国家的与企业的权益,也同样加强了企业的建设,还可以防止国有资产不明不白地流失。企业的内部审计不仅仅构成了市场审计部分,它也是我国审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执行对经济的评价与监督的主要职能,这一职能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显得重要起来,所以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部门内部组织问题。审计部门是一个职能部门,其也是构成企业职能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其工作的开展就不得不在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下进行,并且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者的选择以及待遇等问题都是在单位领导的决定下,这也很大地限制了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同时由于审计工作者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各种复杂关系,这也更进一步导致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值得怀疑。

2.审计部门工作人员问题。在我国的企业中,企业审计部门的工作者专用能力普遍不高,加之审计机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审计工作。我国对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这些人不但要精通与金融相关的问题,同时也要具备数学与工程学相关的知识。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审计人员大多都属于半路出家,所以专业知识就不过关。还有部分企业干脆会计与审计花落一家,这样一来,审计结果的科学性难免与实际相差较大,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基本上不复存在。

3.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目前我国企业工作者眼里就是走走形式,根本得不到重视,这也就使得企业所有人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意识淡薄,甚至还有大部分企业人员都不知道内部审计到底是干什么的,即便就是像审计部门一样了解内审作用的人也会认为这只是看领导的眼色行事,领导说没问题那就一定没问题。这种对内部审计不重视的风气在企业内部长期存在,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得不到发挥,使得评估无法客观,监督作用也大打折扣。

二、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对策

1.健全审计部门体系。企业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让审计部门有独立职权,这种职权要很少受到企业管理者意识的左右。这个问题也就显得相当明显,也就是让企业管理者直接担任企业内部审计领导。这样至少可以保证这种内部审计的权力与企业领导权力持平。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的机制,这样可以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实际效率得到提升。当下的一些企业的规模一再扩大,经营从业务到范围不断复杂化,经营的方式为了满足实际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审计越来越依赖,企业的各个部门更是不能缺少审计这一环节,所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非常重要。只有当这种审计体系不断完善,才有可能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从本质上更上一层楼。

2.加强企业工作人员对内审的认识。就企业而言,首先,需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审的正确认识,只有当这些领导者能够正确认识企业内审的重要性和作用,企业内审才有可能得到其他企业部门的重视。其次,企业应该积极在公司内部加强一般员工对企业内审作用的了解,使得企业工作者对内部审计意识加强,从而做到企业人人都重视企业内部审计。最后,企业管者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这就需要不断拓展审计视野,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企业还需着重了解与研究我国对企业改革的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将这些已有的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和准则,再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满足自身发展与国家基本要求的企业内部审核制度。这就需要在保证企业开拓业务的同时也不断地加强企业管理,还能够进行自我约束。

3.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者选择与管理。企业需要壮大内部审计队伍,并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能力。企业内部的审计是否能够真实的达到为企业服务的能力,这不仅在于企业内审机制的健全,更在于企业内审部门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高水平的审计队伍对任何一个企业的审计部门而言都尤为重要。企业应该加大遴选审计工作者的力度,挑选一些德才兼备的审计工作者,只有这样企业审计才会有一个本质变化,企业审计部门才会有个美好的未来。所以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至此,审计者就必须要具备如下条件,首先,审计工作者应该有较高的个人素养,不论是知识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需要较高的个人素养;其次,审计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思维,不能太过古板;最后,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最后一点最为重要的,因为审计工作者需要懂得专业知识相关领域也要有所也解。同时,企业也需要对审计工作评估与监督的再监督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审计工作者的监督。

总结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改革逐渐融入到企业的改革之中,再加之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数都在不断地扩大自身规模,经营手段也在逐渐多样化。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的多方位的评估与监督,只有这样,企业的内部审计才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

3.走出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的误区 篇三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迷茫

我认为文化自觉是指人主动的用先进文化修养自身并积极改造客观世界,与其相对立的状态是对文化的茫然、困惑,甚至处于麻木、愚昧状态。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从物本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哲学基础是怎样认识人和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人类对人自身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围绕对人的认识产生了很多哲学巨著,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政治学、管理学学派。企业家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正确认识人。一个领导者,当你从内心认识到并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你才能在制定政策、制度和管理时体现以人为本,你才有资格谈文化。文化就是人化。领导者、教育者首先要人化,然后才能化人。以人为本不能只是进讲稿、进文件、挂在墙上,关键是要入心。首先要入领导者、管理者之心,其次是入全体员工之心。怎样认识人、对待人的问题解决了,说明你有了基本的文化自觉,这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还有,我们在谈文化力时,要避免绝对化,因为从最终意义上讲,文化力与生产力相比,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发明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进到工业社会。当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正全面更新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将进入一个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全新时代。如果把文化力绝对化,文化力就失去了根基。

二、理念与实际

搞企业文化建设是从理念出发还是从本企业实际出发,似乎是一个人人都明白的问题。但是真正做起来,差距很大。有的企业在吃透本企业实际上下了大功夫,他们的企业文化有着鲜明的本企业特色,员工认同、积极践行、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热衷于书本上的理念体系,搞概念堆积、体系构造,这种企业文化只能是写在本本上、挂在墙上的东西,不可能入员工之心,更谈不上践行。当然,企业文化理念也是重要的,需要搞明白。企业文化研究,在理论上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创新,不要僵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就要求国企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严重依赖政府的观念,代之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理念,学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游泳。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避免过分学理化倾向。企业文化应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贴进一线员工思想的,语言简练、易懂、好说、好记的文化。

三、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解决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传统就是历史。黑格尔说“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我们自己就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不能恢复过去,也不能取消过去,现实中就有过去。历史和文化传统如同影子一样,始终随于现实的脚后,是任何人为的努力都甩不掉的。对传统,我们只能正视它、分析它、改进它、完善它、从而超越它。有的企业一朝领导一个令,现任领导全盘否认前任领导搞的企业文化,这种割断企业历史联系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这在国有企业尤其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当然,弘扬传统不是简单照搬,也要创新,赋予现时代的新内容。比如对大庆“铁人精神”的弘扬,也要赋予现时代工人的主体意识、开放精神、世界眼光等。我们弘扬中国古代诚信文化,也要弄清楚古代讲的信的局限性,那是一种古代农业社会简单人际关系条件下的熟人社会的“信”。我们今天讲的信是市场经济中复杂的陌生的人际关系条件下的“信”,这种关系是契约关系,它是由法律支撑的。古代讲的“信”和当代讲的“信”有联系,也有区别。至于创新,这对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竞争的企业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能创新则生,不能创新则亡。以中华老字号为例。他们有经营特色、讲诚信,有优质服务的好传统,但是面临着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品牌的挑战。他们必须克服文化上的保守性、经营上的狭隘性、科学技术上的局限性、包装形象上的老化,勇敢迎接时代的挑战,使老树不断发新芽,才能使老字号长盛不衰。如中国理应是世界“中药”销售大国,但现在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比例较低。这充分说明我国“中药”生产缺乏创新能力,反而让“外人”抢占了“中药”的市场。

四、个别与一般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问题。我们看到一种现象,企业与企业之间文化雷同,“千企一面”;母公司与子公司文化雷同,“母子一面”。这种现象是由照抄、照搬造成的。人的认识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得真理性认识。现在社会上的企业文化案例,是一个个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总结;企业文化理论,是理论工作者从众多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提炼的。这些案例、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检验。我们进行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从他人理论和他人经验出发,而是老老实实从解剖本企业这个“个别”开始。只有把本企业这个“个别”吃透了,才能使企业文化有着鲜明的个性,才能逐步形成企业文化DNA,才能形成不可复制的企业文化。

五、内容与形式

有些企业处理不好企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事物都包含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因为内容是最活跃的,形式是由于适应内容的发展而出现和变化的。当然,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我们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考虑内容、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了促进内容的正常发展,也要考虑企业文化的形式,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适当形式。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片面夸大形式的作用,不顾内容需要,只求表面热闹,图虚名。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的形式主义种种表现,至今依然存在。

六、知与行

知与行的关系在中国争论了两千年。我们不是从哲学上探讨,而是说说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知行问题。古人讲“致知”,是指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对一些理念要搞明白再讲。有一种说法,要企业家树立性善论观念,这是不妥当的。关于人性善恶争论了几千年,不能说哪种主张完全正确。在中国古代,一般来说儒家主张人性善、重德治;法家主张人性恶,重法治。儒家内部也有争论,孟子认为人性善,通过反省内求、存心养气,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恶,通过教育、后天学习,途之人(走在路上的人)可以成为禹。孟子、荀子殊途同归。今天我们强调后天改造,要学习,也强调加强自我修养,达到“慎独”的境界。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关于“行”是指践行,古人讲学、思、行,讲积善成德。企业文化理念再好,不践行是没有用的。企业领导者要带头践行企业文化。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企业领导人不带头践行企业文化,谈不上文化自觉,也不能搞好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达到知行统一。

七、渐变与突变

“渐”与“突”,在中国古代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形式,即渐变与突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量变与质变。它们互相转化,转化的条件是“度”,不达到一定的“度”,事物的性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正如《荀子·劝学》里面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企业文化建设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打磨、渐进,是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创造条件。有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错误倾向。那种“急于求成”和轰轰烈烈,只能事与愿违,是不能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

以上是我对如何建设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的几点哲学感悟,欢迎赐教。

4.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篇四

“文化”,从字面上包括“文”和“化”,“文”简单地理解为“文字,文学”,“化”即为“变化”“教化”,那么“文化”可理解为通过文字、文学将人教化、变化。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文化”的含义和表现出来的形式、结果在不断丰富发展。现在人们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统称为“文化”。如此,当前的“校园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学校特定的办学理念下所体现出来的师生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五个建设的“五位一体”,把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已是关于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正因如此,当前,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在积极响应,加强文化建设,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之中。但静下心来想一想,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又是什么。也许在我们的热情中会更多一点理性与冷静,就能认识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些误区。我们就能选择更贴近实际、具有实效的做法。

一、重“物”轻“化”,把“物化”当“文化”。

谈到校园文化建设,很多学校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里假山喷泉、花坛锦簇、绿草如茵;校园文化宣传厨窗精美夺目,墙面、走廊、上下楼梯和教室布置文化氛围浓郁;校训、校歌、校薇、校旗的设计独具匠心,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这些固然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但只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只有这些物对师生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产生了明显的改变时,这些才能称得上实实在在的校园文化。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化”的结果。当绿草如茵的操场上有随意丢弃的垃圾时,当挂有精美作品的墙壁上还有脏乱的脚印时,当整

1洁的校园有损毁的公物时,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失败的。

二、标新立异、盲目求新导致本末倒置

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是积极、健康、正确,这样才能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健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校园文化也要切合学校实际,满足师生需要,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才有发展的动力。当前教育领域中的新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很多学校盲目求新,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冠以许多时髦的概念。有的学校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推进,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假”、“大”、“空”,这样不仅不能建成有成效的校园文化,反而使教师和学生反感,心里面排斥。校园文化应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本质最直观的体现,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风格,这种风格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和特色的积淀。要建设合适的校园文化,必须认真总结筛选,一所学校里面领导、教师、学生身上具备的共同的精神特质或他们渴望的共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不能不顾实际、标新立异为学校强加一种师生并不需要的校园文化。在不同阶段的学校,不同地域的学校,经济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学校,选择校园文化的主题也应不一样。比如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讲文明、讲礼貌遵守制度、尊敬长辈等为重点。初中校园文化主题在巩固学生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比如正直、诚实、团结合作、友善宽容等。而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更多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比如吃苦耐劳、拼博进取、服务奉献,这些渐进式的校园文化主题符合师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求,就能化而有效。再比如农村学校和市区学校,校情不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较多、校园文化建设可围绕家长的期盼,学生的渴求开展,可将校园建成学生温暖的“家”,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让学生得到情感的寄托。市区学校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校园社区建设可引导学生勇于吃苦、不怕困难、大胆创新、追求卓越等。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得

到学校大部分师生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自觉参与其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

三、重生轻师,教而不化

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前提是校园文化的精神要是师生一致认可并渴望获取的。在很多学校里往往强调学生要具备怎样的思想特质、行为规范、价值取向,而忽视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怎样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充分说明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意义。教师衣着整洁、温文而雅的气质;教师备课工整严谨,上课从不迟到、早退的教学作风;教师随时弯腰捡起一片垃圾,对校园违纪违规行为及时制止,无一不是校园文化的直接表现。这种习惯、这种思维方式、生活态度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久而久之,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效果必定是持久的甚至是学生终生养成的习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对教师隐性教育不够重视,这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不能固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有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布置很好,积极开展各种学习,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大力宣传校园文化,但是,学校管理不能体现校园文化,教师课堂教学不能体现校园文化,教师工作状态、精神面貌不能体现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与学校实际工作是“两张皮”,互不联系,这样的校园文化其结果是教而不化。

四、急于求成、缺乏积淀

学校文化建设的更多内容是隐性的,文化育人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取得效果,这就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学校领导和教师如果忽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部规律,急于求成,往往会导致建设不扎实,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比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了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如果得不到长期的坚持,不能形成制度化,没有发展成学校活动特色品牌,那么这种活动只能叫活动,不能称为真正的校园文化。还有些活动,比如体育

活动、艺术节、文化节等等。平时不开展,到时临时练习,有的参加学生少、不注重普及、有的形式过于单调、不被师生接受,这些都不能形成有效的校园文化,一句话,没有积淀,没有对广大师生思想精神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也十分重要,它必须是长期跟踪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学校师生“化”的结果,如果用简单抽象,取其截面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校在文化建设中急躁、浮躁、流于形式,也误导学校只重视短期效果。比如,通过检查评比看是否合格,有些学校一但检查合格就会停止以前的很多活动、做法,回到原样,不能形式积淀,更不能有效地“化”。再说,学生在校读书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断有入学的、有毕业的,教师不断有调入、调出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不断坚持,反复地进行。让一些学生和教师不知不觉地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烙上学校文化的印记,这才能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的不断变化,校园文化的内涵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也应相应调整。任何急于求成的做都违背了文化建设的规律。

5.走出体罚学生的误区 篇五

——桃笑小学段洪生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园丁”、“蜡烛”等等,这众多的美誉都表达了对人民教师的崇敬,同时体现了教师岗位的重要和职责的神圣。这是让每一个教师为之自豪而振奋人心的赞誉。

处于这样的社会责任感下,在施教的道路上,每一个教师都在苦心钻研,力求真正的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力争做好每一个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为他们做好人生道路上的做领路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在这条求索的道路上出现一些教学教法,造成了一些既使教师困惑又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现象。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体罚。

据《法制日报》报道,山东省一小学五年级学生张猛在期末考试时做错了5道数学题,老师在放寒假时规定,考试时每错一道题,假期中每天罚做100遍,因此他每天要被罚做500道题,21天的假期总共要被罚做10500题。张猛没有完成作业,心中害怕,开学第一天便跳崖自杀了。后来又相继发生了四川教师蔡某罚学生吃塑料片,陕西教师崔某罚学生用针在学生脸部刻个“贱”字并涂上红墨水,贵州教师罗某罚学生吃大粪,云南教师罚学生吞下1000只活蝇等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如果上述所列举的只是个别极端例子的话,那么教师在执教过程中直接责打学生(教师打学生耳光,用教鞭抽打学生),让学生代行体罚(如让班干部体罚违纪学生)和让学生自罚(让违纪学生面对面互打对方耳光),罚学生劳动,罚学生做体育动作(如罚学生站立、跑步、做俯卧撑)等现象。这些都是教师在探索施教方法的道路上出现的一些认识不当的做法,以至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产生这些体罚学生的现象有些是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看重人伦纲常、长幼尊卑,过分崇尚“师道尊严”,再加上“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存在,给体罚学生的不良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还是教育实践、教育对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罚学生”虽初意为善但却是时代所不容的。这样的做法不仅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还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心理学研究认为,表扬和批评作为性质不同的反馈方式对于学生的行为改变都是有效的,但是表扬的效果好于批评。其作用的好坏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权威、表扬和批评的频率、受教育者的性别和个性、表扬和批评的场合以及说服教育的可信度等因素。针对学生的过错或不良习惯进行的否定性评价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积极引导,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震荡,利于改正不良行为。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犯了一点错,或考试没考好,教师就对其进行各种体罚,当然老师的初意是好的,希望通过体罚来让学生改正错误,好好学习。可体罚之后呢?学生就真的能如老师所愿改正错误,好好学习吗?那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灵上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而不是进行体罚。其次,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外语需要的是情境,所以,教师就要设置各种运用语言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的课堂应变手段应该是积极的。我记得有个老师说过在课堂上学生睡觉,他就向这个学生投去了粉笔头,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我遇到学生有困意,我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个适合他回答的问题,让他来回答,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是需要精力非常集中的,这样学生的困意立即就消除了,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消除了他的困意。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责任心是很重要的。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我教书近三十年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一直奉行着这样一个原则:只要是我的学生,我就要为他负责。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给每一位孩子平等的教育和关爱。尽心尽力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爱生如爱子,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够学到做人的道理,让每一个学生在将来都能真正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都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以上可知,要真正走出体罚学生的误区,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多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对于学生好的行为应进行鼓励,不好的行为则进行正面引导,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我们才能让真正从心灵上接受老师,以至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有一颗关爱与包容的心。让我们摆正施教路上出现的偏坡,走出体罚的误区,用我们的爱去教育和感化每一个学生,用爱之露去浇灌每一朵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6.走出SEO的误区 篇六

关于机遇问题,是这样的:本站建立于5月初,站点建立不久就被谷歌(Google)首先收录,之后就是雅虎和百度。虽然时间不长收录结果也不多,但却给后来的快速发展做好了铺垫。网站的发展如果能够赶上好的机遇,将是一剂强大的催化器,举个简单的例子,胡戈戈在跟我交流的时候就说到了一点,河蟹娱乐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抓虾将该站放在了新手频道里面。抓住了机遇的结果是,河蟹娱乐现在每天IP达到了1万,订阅数达到了十几万...

如果想让自己的站点获得更多的关注(流量),就毫不吝惜地把它们及时地分享出去吧!

关于SEO方面,我一直觉得在这里谈SEO手段将会遗笑大方。因为我不是专门做SEO的,只能算是SEO爱好者而已。但是当我看到很多站长整天对此乐此不疲沉浸其中为一个小小的优化结果兴奋不已的时候,我忍住不住要站出来说说我的观点,希望大家不要陷入SEO的误区。

现在的站长,特别是博客站长,十有七八都是对SEO有一定了解的,但是了解的不够深刻,不够深刻就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更加盲目的进行SEO处理...

SEO只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这话的意思是说SEO应该是为站点的发展服务的,而不是说网站的发展就是成天地去研究SEO。否则将会顾此失彼本末倒置毫无意义。

SEO只是经验之谈而不是教条主义。现在很多搞SEO的人,四处鼓吹自己的SEO水平,其实他们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些经验而已。所谓经验,是说这种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而不是说它一直适用到将来。所以对SEO感到盲目的站长完全没有理由今天看到这个人的优化方法来把站点“优化”一下,明天在看到另外一个人的说法再把站点“优化”一下,这样的结果往往自己和服务器都会受累——事实上“优化”的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SEO更看重内容(原创)而不是形式。现在搞标题党的和搞内容聚合的都不在少数,然而很少见到有真正成功的。事实上只有那些长期坚持原创内容的和适当优化措施的,往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月光博客和aw"blog。

SEO需要符合人性化。很多人盲目的优化关键词,并且不注意关键词间的搭配问题,收效也是微乎其微的。人性化的本质在于:人们试图搜索某方面的内容的时候,都是从人的思维出发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喜欢用“马云语录”来搜索而不是“语录马云”。

SEO结果需要理性对待。很遗憾地看到,很多站长经常炫耀自己的“优化”结果,这里实在不忍心举出“反面教材”,只好虚拟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X站长说,我很高兴把“千年伯克”一词优化到各大搜索引擎的第一个位置了,太棒了!当我们来认真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禁要问,真的是这样“棒”吗?——未必!这样对一般人来说毫无意义的词,优化到再好的位置,也不会带来多少好处!其实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道理:只要我们拿自己站点的某篇文章的标题(够长)去搜索,十有八九这篇文章就出现在搜索引擎的第一个位置(前提是这个页面已经被收录)!凭这样的结果就能认定自己优化的有价值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那么,自然引发一个问题:什么样的SEO结果才是有意义的?我的经验是:在一定的人群的关注范围内,把你的页面优化到了搜索结果的靠前位置。拿本站的两篇文章举例:(1)欧洲杯期间,很多人关注欧洲杯赛程,本站的这篇文章在搜索结果中占到了较好的排名,几天内点击超过了4万。(2)很多人喜欢马云,本站关于马云语录的文章在百度有了较好的排名,也已经带来了超过3万的点击。

综上,避免SEO中出现误区,大家需要保持理性、需要坚持原创精神、需要人性化地进行优化、需要较少地更改站点架构、需要更多地总结和思考。希望我的这点经验对那些正在SEO中感到困惑的人有点帮助。

7.了解文化差异走出交际误区 篇七

一、打招呼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肯景 (eultural backgroud) , 这种 文化背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在中国, 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曝去?”“吃过了吗?”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西方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变际作用的问飲语。西方人的问候一般用“Cood morning 1 CGoodafemon/Cood 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 “How do you do” (您好)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How an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还可用“Hell”或“Hi”。

二、 称呼

在西方国家, 亲人,熟人之间喜欢直呼其名, 且不分长翠、晚辈, 这样做表明他们亲密无间,关系融治。比如,年轻人称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再比如,如果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王老师”。“张护士”称为“Teacher Wang” , “Nurse Zhang”西方人听起来就会觉得不可思议。

三、寒暄

在西方文化中, 年龄, 地址, 工作单位、收入、婚烟、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確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和预测。

另外, 在思维方式上, 中国人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语。如,打电话时,中国人习惯说:“Helle, whe are you please? ”面西方人的习惯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等。

四、赞扬与祝贺

西方人面对别人给自己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根据西方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也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

五、道别

西方人告别时,使用的语言和方式也与中国人大不相同。中国人道别时,把客从送到门中或楼下大门中,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评价最后要说“走好”、“慢走”、“再来啊”等等。而西方人则是把客人送到门口,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 bye” (再见) .“Seeyou later” (回头见) 、“Take eare” (再见,保重) 等。

六、比喻用语

日常生活中,人们需常会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客人的特性。这类比喻往往会因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西方国家,狗的形象一股不差,常泛指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Everydog has his own day (人人都有得意日) 。在中国,用狗比喻人多借贬意。另外, 由于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顾色词。例如, bluepietures (黄色电影) , theblue eye boy (红人) .t0be green-eyed (眼红、嫉妒) 等。

七、社会礼节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某些礼仪方面。如,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西方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先推辞番,然后再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股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别人送的礼物,一股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最后还要欣然道谢。

另外, 中国人使用“谢谢你”远不及西方人顯繁。中国人只有在别人给自己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谢谢, 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西方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 还是上下级之间, 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内之事都圖说"Thank you", 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性的回答, 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

8.走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误区 篇八

一、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意义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研究表明,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的总和。因此,目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已不再是人才的竞争,而是学习力的竞争,谁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力,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信息,谁就有充分的“创造力”,就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反之就会被无情地淘汰。这正应了摩尔定律一句名言: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将永远休息。

二、学习型企业建设中的几个误区

(一)对学习型企业错误理解的误区

目前,一些企业简单地把“学习型企业”与学习划等号,凡是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如员工教育、培训、竞赛、技术练兵等都被称之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实际上,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更侧重的是整个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如果仅仅是吸收知识,那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必定要修正行为,也就是修行、修炼。

(二)观念上存在着“学习型企业等于要我学习”的误区

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学习基本上是以企业安排为主,形成了“要我学习”的旧观念,以致于许多人简单地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与要员工学习划等号。实际上,创建学习型企业不仅是要每个员工进行学习,更强调在个人学习基础上的团队学习,提高整个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共享学习的成果。学习型企业的学习要求修正行为,也就是要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三)理念上存在着“学习与工作截然不同”的误区

过去人们常常把学习和工作分割开来,简单地认为人生就是由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两部分组成;有的员工甚至把学习看成是负担,能不学就不学,能逃避就逃避。学习型企业强调学习和工作不可分离,“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二者相辅相成,将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学习型企业才有生命力。

(四)体制上存在着“制度+控制”的误区

许多单位的管理体制一直以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纵向系统为主,人治和制度约束并重,以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为目标,一刻不松懈的工作。而学习型企业强调的管理体制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的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横向网络系统,突出“学习+激励”这一优势,让员工勤于工作更乐于工作。达到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服务超值的目标。

(五)机制上存在着“资历+文凭=能力”的误区

过去人们总认为能力就是文凭加资力,许多单位的人才培养和分配机制不能完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学习型企业强调的机制是推动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建立一整套激励约束机制,使各类人才在创建中脱颖而出。当然,各个单位由于自身实际不同,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机制也应结合实际。

三、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机构

为确保学习型企业活动健康进行,要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如由企业党政工团组成的学习型企业创建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下设创建活动办公室,可挂靠在企业文化中心或思想政治工作部。由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创建学习型企业整体规划,实施办法,指导督促、总结创建活动情况,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应根据实际,建立一套必要的管理保障制度,包括学习组织形式、教学授课计划的制定、学习纪律、考试考核奖惩办法、学习档案管理等。

(二)把学习型企业理论贯穿于企业管理之中

学习型企业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学习,这也是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学习型组织理论告诉我们:工作学习相结合,将工作中的“学习力”转化为工作中的“创造力”。为了学习而学习是盲目不可取的。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仅仅有“学习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不够的,学习一定要融入工作转化为“创造力”,只有形之于物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注重团队学习和学习成果的共享,借助探讨、对话、交流等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必须把学习型组织理论植入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之中,使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就会使班子成员目标同向、决策同定,工作同步、责任同负的利益共同体,就会更加自觉地带领广大干部员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 加强学习型企业活动载体建设

建设学习型企业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载体,才能不断增强该项工作的群众性、实效性、感召力和吸引力。一是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使各级组织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倡导者,为全员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和交流平台;二是要在员工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学习和知识竞赛活动,如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业,做知识型员工”、专家讲座、信息发布、沟通和交流、开办不同范围和层次的论坛、研讨会、读书会等团队形活动;三是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总结和推广学习型组织的五项原则(即:共同愿景、系统思考、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和自我超越)。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切实提高组织成员和团队学习能力,持续提升整体工作绩效。

9.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 篇九

文章来源:上海家教 http://

讲授了十五、六年的英语,目睹了不少学生“出工不出活儿”的尴尬,我每每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综而言之,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太多误区,至今执迷不悟。误区

一、错把汉字当音标

不少学生苦于记不住单词的发音,就在单词的一边注汉字。如:tomato记作“他没头”,Hegoesshopping记作“黑狗吃烧饼”。这在早年学习英语时,不足为奇。那时的学生开始学英语时的年龄都比较大,错过了四到十二岁这个最佳语言学习期,用汉字记英语发音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仍有人这样学习英语,并把他作为成果出版,就令人惑然了。毕竟中国英国相隔千里万里,汉语和英语也相隔千里万里,无论在语法上,还是在语音上。特别是发音上,汉语有四声,英语只有升调和降调,有些英语音素汉语中根本就没有,如[θ][ ∫]等,用任何汉字记音都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你对音标的敏感和精确度,把你引向错误的深渊。你说的英语,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沦为“独门绝技”。误区

二、迷信欧美人

以为蓝眼睛的外国人说的都是英语,而且必然比中国人好。殊不知,在欧洲,只有英国人和爱尔兰人讲英语,而且在爱尔兰,爱尔兰与和英语并列为官方语言。在讲英语的八大国家(英、爱、美、加、澳、新、南非、加勒比海诸岛国)中,各国有各国的方言,美语就是英语的最大变种。英式英语声调起伏较大,吐字清晰高亢,摩擦音重,而美式英语则柔和圆润,有人预言300年后,美语将成为一种新的语种。英国没有我们中国的那种普通话,所谓的标准英语(RP--receivedpronunciation),只在英格兰使用,具体地说从Midlands一直向东南延伸到London,包括剑桥、牛津两座大学城,并非所有英国人都这样讲。很多学习者误以为英国人少国小,讲的英语都是一样的。其实大谬不然,甚至威尔士人有自己的语言——威尔士语,在书写商店、街道等名字时。一定是威尔士语在先,英语在后。初到英国的人,心里往往会问:英国人讲的是英语吗?英国人和美国人有时也不能很好地沟通交流,更何况新西兰人、印度人、法国人讲的英语啦!所以,长着鼻子、蓝眼睛的“泛蓝阵营”的人,讲的未必都是标准英语,只是“外在包装”上更接近地道而已。来中国教英语的外国专家多为中学老师,还算不上高端人才,有的人语法更是一塌糊涂。非英语母语的人中的佼佼者讲的英语有时比英国人讲的英语还要标准,决不是天方夜谈。

误区

三、不操练,抄答案

教材上关于两个人一组进行讨论的练习,学生一般都不做。课后的作业题,从交上来的作业本看,又几乎全部正确。到了考试时,成绩往往惨不忍睹。究其因,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进而缺乏主动性,只是应付差使,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参考书多如牛毛,价格也相对便宜,学生差不多人手一册,交作业时一抄了之,千人一面,一错百错。老师能改动的只是那些抄错了的单词。本来,大学阶段的汉译英句子应存在多种答案,而各家参考书上的答案竟也是“不约而同”(至少是《大学英语》的参考书如此),实在是耐人寻味。误区

四、重分数,轻应用,把英语当成“敲门砖” 7Wy中国英语学习网

7Wy中国英语学习网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一股脑冲分数而去,几乎忘记了英语学习的宗旨,那就是应用。学习没兴趣,上课如上刑,学了一学期,只记住一些零星的单词。个别人整天钻书山,泡题海,蒙答案,雇枪手。研究打勾的规律,揣摩改卷人的心理。一旦拿到了三、四、六级证书,便万事大吉,将英语束之高阁,课本用

完就扔,或成为收废品的工作对象。尽管得了高分,有的学生还是写不能写,听又听不懂,到头来仍旧是个准文盲,英语成为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误区

五、把知识当技能,眼高手低

有的学生拿到一本听力教材,一看单词都见过,就认为太简单了,没劲!真放了录音,又真听不懂。问题浮出了水面——英语是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你背过一本有关游泳的书,并不等于你会游泳。要掌握一种技能,关键词是练。熟能生巧,百炼成钢。见过的词未必认识,认识的词未必会用。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译,不要怕出错。跌倒了,站起来再继续。英语上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久而久之,不知不觉间你会发现自己成长了,也成功了。朋友你大胆地向前走,通天的大路九百九十九!

误区

六、速成心理

一个王子拜亚里士多德为师,学习知识和文化,抱怨太慢太苦,问亚里士多德有没有捷径可走。亚里士多德说出一句千古名言:Thereisnoroyalroadtolearning。许多英语专家也一再告诫我们,要学好英语,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投入和产出成正比。有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所谓“一天记住一百个单词”,“英语听说百日通”等纯属商业炒作。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钱青要求我们要多读些简易读物,最好是20世纪的作品,最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以免词句的过于陈旧和老化。梅仁毅教授提出至少要读四十本简易读物,《英语学习》主编高厚堃建议至少要背四十篇名篇。可见,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误区

七、单一化倾向

话分两头:其一,对英语的认识。英语分为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那一方面都不能偏废。拿来一篇文章,一看单词都见过,就认为会了。听、说、写、译依旧惘然。其实是假会,不是真会,这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其二,记单词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记一下单词,学生就默看。样子倒是文质彬彬,不影响别人,效果就差大了。正确的方法是:读出声音,眼、口、手、脑并用。至于是否一定要“疯狂”,我看未必。“疯狂”只能一时,不能一世。那样既扰乱了他人,也有点儿神经质。“疯狂”出点名堂的,毕竟不多见。

误区

八、背了再听,以求一网打尽

听力是多年来制约中国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为了改善这一窘境,有些学生就先把英语材料背诵下来,再去听。这样,虽然减轻了对所听材料的瞬间反应带来的压力,套用林彪的话说,就是走了一条“弓背路”。

误区

九、以为到了英、美、加、澳,英语有就了保票

基于这种认识,不少家长不惜花重金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一方面,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起这笔巨额开支,约每年十万人民币。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价格不同,但都比国内昂贵地多。另一方面,搞不好容易上当。新西兰的一个村子忽然来了一群外国留学生,村子里的人从来就没听说过这里有什么大学,原来有人发假广告,租来教室,聘来教师,骗来学生,开办起“野鸡大学”,十个人中九个来自中国,如此语言环境与国内何异?又怎么能学好英语?最后,毋庸讳言,早年留学者还算是精英的话,近年来有不少是高考落榜生。近50%的入学率都没能冲入高校的大门,表明学习能力(包括方法和毅力)的有限。即便是到了国外,也不会一下子就脱胎换骨,难道“桔生淮北则为枳”吗?有的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是跟不上课,中途回国的胜利大逃亡者不乏其人。武汉一私营老板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英国,因根本就听不懂课,整天泡吧,四十万人民币耗尽,只得不告而辞。家人多时联系不上,忧心如焚。后来,邻居偶然发现,他在武汉一家饭店当门童呢。例子也许偏激,仅供参考。

误区

十、宠洋心态

认为会几句英语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就可以摊手耸肩地和西方人交谈了,自己似乎是半个洋人了。中国语言经过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自有他的博大精深。我们现在学英语是

学它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是其它。和外国人交往要不亢不卑,而不要媚颜屈膝,妄自菲薄,丧失民族气节,不能忘了根和本。出国三天就对同胞说“我不会讲中国话”的人是可耻的。记住,数典忘祖的人,西方人也是从心里瞧不起的。也许当时给你块糖吃,到时候会把你抛弃在一边的。

误区

十一、英语独尊

以为英语是“通用粮票”,不分析、不考量就报这个专业。首先,英语不好学,并不是谁都能学好。毛泽东富有大智慧,英语就没学好,更何况一般人士。作为谋生手段,英语还没遇到致命的挑战。但作为一生从事的专业,你要仔细斟酌。英语研究难出成绩,要想赢得同样的功名,须付出比其他行业的人更多的艰辛。况且,英语不可能这样一直“红”下去。估计二十年后,英语将成为知识界的第二工作语言,英语“红”透半边天的好戏没准将在中国谢幕。英语和应用性自然科学结合,与经济、法律结合是更为明知的选择。如果说中国的初级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二十世纪教育经典的话,那么,考虑到中国家庭目前的实力,建议您的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再出国深造,经济合算,英语也不耽误。

误区

十二、教材上的拿来主义

这虽然主要是教育界的事,但和学生干系甚大,特别是在双语学校。原版教材是地道,但内容太多,往往逻辑不清,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误区

十三、公共英语一刀切

10.走出空泛议论的写作误区 篇十

走出空泛议论的写作误区

晓 君

【失误提醒】

如果蓝天里看不到白云,看不到飞鸟,天空自然会显得单调;如果花园里没有了小草,没有了绿叶,再美的花朵也会失去色彩。写作是一个道理,充实是出彩的基础。想一想,一篇考场作文,如果没有丰富而经典的素材,没有细腻而形象的描写,没有深远而含蓄的意境,那你拿什么来吸引评卷老师的目光呢?

内容充实,简而言之,就是言之有物。具体来说,绘景得描写入微,景物淋漓尽致;写人得声情并茂,人物栩栩如生;叙事得具体生动,事件真切动人;议论得论据丰富,事理充沛有力。从近年中考评卷来看,“内容丰富”是大部分考生无法跨越的一道门槛。有的同学满足于简单的叙说,不会进行细节描写,写出来的文章干瘪无味。

【新题派送】

有人说,人生就像是穿越大海,需要不断地披波斩浪,也需要在港湾里自由地休憩;有人说,人生就像是攀越高山,需要不断地向上前进,也需要偶尔在绿阴下停留。在这些人的眼里,生活需要不断地前行,也需要不时地停下,有走有停,停停走走,才是生命最美的节奏。你对此有何看法呢?请结合自我经历或感受,以“生命的节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既然是节奏,自然就会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缓有急。也正是因为有了这高低缓急,才有了动人的旋律与精彩的乐章。生命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是话题给我们带来的思索。也许有人崇尚快节奏,倡导不断进取;也许有人喜欢慢节奏,主张享受生活。按理说,答案是可以丰富多彩的,可纵观话题揭示语,我们会发现,命题者显然是主张“有走有停,停停走走”。也就是,把握“走与停”的辩证关系,才算得上准确立意;反之,一味地主张“走”,或是一味地倡导“停”,都偏离了命题者的意图。

准确地把握题意,也便从整体上确定了文章的主旨。怎样才能让文章的观点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呢?材料成了关键。

【批判案例】

欣赏前行路上的风景

湖南省益阳市第二中学 张中行

捧一轮流觞月,流一缕思古情。当那轮清亮的月亮挂在轻风摇曳的夜晚之时,我总会驾一叶扁舟,在深远历史的河流上探寻。

行走在清澈的小溪上,水静静地淌过。千百年来,磐石高岩不曾让你止步,峭壁悬崖不曾让你退却――水啊,你努力地在行走,在前行。以一种看似平和温柔却是坚强有力的方式翻越苦难坎坷,你难道没有想过停歇?水笑了,激起哗哗的水声,以她特有的温柔告诉我,走,是自己生命的节奏,是实现生命目标的唯一方式。我们美丽的故乡――大海――在召唤,就算粉身碎骨,自己也会选择奋力抗争,不悔地承受。就算上天下地,在痛苦的命运里跌碎,也仍就是明亮的碎片,闪亮的珍珠!借风的力量,随雨的步履,我们前行,在前行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伟大的先辈们,不正是这样吗?为了历史与社会的一小步前进,他们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随轻风继续前行,两岸风景变化,但最多的还是那巍然青山。他们深沉无语,始终让我敬畏。山啊,长年于此,你难道不会寂寞吗?面对自己日益增加的高度,难道你就不曾想过炫耀?山默默无语。微风吹过,叶子向我泄露了山之秘密。原来,停是山的一种威严的方式。它在地壳的褶皱与裂缝中睁开眼,在黑暗与混乱中摸索爬行,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依靠每一阵风、每一粒尘土成长。如果没有坚守的毅力,怎来高大挺拔的五岳三山,因为飘零走过的只能是那江水而已。是啊,停是给生命在蕴孕力量,她是在冷静思索中增加自身的高度。

或走或停,是山和水教给我的人生哲理,奋激中前进,宁静时歇停,有急有缓,时快时慢,厚积薄发,在追求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在人生路上,就是有荆棘,同样也能闻到花香。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走和停的过程。如果一味奔走,不免疲惫,事倍功半,因此我们需要一个休息的过程,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忆,可以思考,可以总结,可以憧憬,可以擦一下脸上的汗水,可以饮一杯咖啡,为接下来的行程做好准备。

匆匆前行的朋友啊,不要那么急迫,暂时留住你的脚步,观赏一下沿途的风景,采撷几株路边的花草,充实一下自己的思想,再继续前走吧!

空洞无物,并非只是缺少论据。有时语言再美,如果不见鲜明的观点,也会让人感觉内容空泛。这个开篇虽然语言精彩,却有故作高深之嫌。

客观地讲,用水的奔流不息来展示它生命的节奏,是很巧妙的,但作者思维局限,不能由此及彼地拓展,因而内容也就显得很单薄,观点也就显得无力了。

议论文需要的并不是喋喋不休的论述,要学会用事实说话,用经典或鲜活的论据来形象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们伟大的先辈们”到底是谁呢?应该说出来。此处显然存在空泛议论的问题。

由水及山,由“行”及“停”结构清楚,思路巧妙。这也算得上本文的成功之处。

语言虽然很美,但过于深晦,没有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展开。

另外,对于“走”与“停”的辩证关系也交代不多,“因为飘零游走的只能是江水而已”等句子,让人感觉是在卖弄文采。

由于上文缺少丰富的事例来证明,因此这段总结性的文字便显得有些单薄。

如果说上文重在写物的话,下面这段文字可以说是由物及人。

遗憾的是,作者只是一味地说,忽视了议论文的文本特点,缺少素材。尤其是这结束的两段文字,更显累赘。建议删去最后一段。

【失误剖析】

现场评分:内容20分+表达22分+发展6分=48分

借鉴点:

严格地讲,这是一篇颇有个性的二类下等文。从内容上看,当别的同学热衷于讲述历史上或身边人物故事的时候,作者却将目光聚焦于自然山水,角度可谓与众不同。从结构上看,下笔营造意境,收束发出呼唤;主体部分,由山及水,脉络清晰。从语言上看,句式整齐,充满着诗情画意,尤其是拟人等修辞的巧妙运用,令文章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彩。倘若不细细品味,也许你还会为“捧一轮流觞月,流一缕思古情”“微风吹过,叶子向我泄露了山之秘密”“如果没有坚守的毅力,怎来高大挺拔的五岳三山”等佳句喝彩。

纵观全文,文章用形象的语言来揭示理性的思考,借“山与水”的生命姿态来说明“走与停”的哲理,来揭示不同生命节奏的美妙,较为妥贴。课堂之上,能够构思出内容如此巧妙、意蕴如此精美的文章,并非易事。这些,正是本文评为二类文的理由。

提升点:

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的失误也较为突出。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缺少素材,言之无物。众所周知,论据是议论文的生命,可纵观全文,却看不到一个明显的论据。没有了论据,再美的词藻,再美的修辞,便也成了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如文章写水之时,先侧重外在形态的描写,继而侧重内在精神的挖掘。这样写挺好,不过空泛议论的内容太多,实实在在用以佐证的事例太少。文章虽然有一句“我们伟大的先辈们,不正是这样吗?为了历史与社会的一小步前进,他们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遗憾的是,没有深化展开。修改时,若能删去“我们前行,在前行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之类的句子,加入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加入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感叹,加入巴尔扎克与生命赛跑等内容,文章自然内容充实。同样的道理,写山之时,若能按老师提出的这种方法进行写作,言之无物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另外,语言装饰太多,也使语言的表达不够明确流畅。升格时若能在语言上稍作雕琢,文章会更显精致。如开篇的“捧一轮流觞月,流一缕思古情”,语句虽美,却是不知所云;又如“它在地壳的褶皱与裂缝中睁开眼,在黑暗与混乱中摸索爬行”等语句,显得过于艰涩,而且“爬行”一词与本段要提出的观点“停”自相矛盾。由此看来,对考场作文而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是极为重要的。

欣赏前行路上的风景

湖南省益阳市第二中学 张中行

当那轮清冷的月亮挂在轻风吹拂的夜晚,我总会驾一叶扁舟,在深远的历史河流上且走且停。清澈的溪流,奔腾欢笑,磐石巨岩不曾让你却步,悬崖峭壁不曾让你回头。水啊,你一直在奔跑,可曾感觉到疲惫?可曾想过要歇一下脚?

哗哗哗哗……水笑了:走,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唯一方式。一旦停下,就成了一潭死水,再也溅不起生命的浪花。你可曾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你可知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与时间赛跑的人?你可知祖逖苦恨时光匆匆,曾每天闻鸡起舞,奋斗不息?你可知曹操感叹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于是南征北战,平定中原?你可知鲁迅先生担心安逸的生活磨灭自己的意志,于是居食从简,笔耕不辍,奉献毕生的精力去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你可曾知道,巴尔扎克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短短数十年时间竟然创作出九十多部长篇、中篇小说,令人惊叹!

哗哗哗哗……欢快的水流声渐渐远去,它不曾为谁停下追求的脚步,但它告诉了我什么是奋斗不息,百折不回。

我伫立于溪畔,感慨于流水的智慧;猛抬头,却看见青山巍巍,深沉不语。山啊,你长年驻足于此,可曾厌烦?可曾想过要挪一下窝?

青山不语,但有微风拂过,沙沙的树叶向我吐露了山的秘密:停,是生命厚度的一种积累,没有“停”的累聚,就没有高大挺拔的三山五岳巍然耸立,飘零游走的尘埃与细壤只能成为飞尘和流沙。你可知有所成就的人大多都经过“停”的积累?你可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偷生,十年的韬光养晦使他羽翼渐丰,最后一举灭吴?你可知诸葛武侯躬耕南阳,不求闻达,多年的厚实积累才使他在群雄纷争的乱世中从容应对?你可知闻一多“十年面壁”,为纷乱贫弱的祖国寻求疗救良方?停,不是失败,不是退让,而是在冷静的思索中增加生命的厚度,是给生命的勃发积蓄力量。

或走或停,是山和水教给我的人生哲理,奋激中前进,宁静时歇停,有急有缓,快慢兼备,厚积薄发,在追求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在人生路上,就是有荆棘,同样也能闻到花香。

删去原文中诸多看似精彩的描写,取而代之的是孔子的话语,祖逖、曹操、鲁迅、巴尔扎克的故事。素材涉及古今中外,或理论说明,或事实论证,内容充实,较好地解决了原文言之无物、空泛议论的问题。尤其是诗词的巧妙运用,更为语言平添了不少文采。

此段照应上文,结构别有意味,尤其是“它告诉了我什么是奋斗不息,百折不回”一句,鲜明地提出了观点。

与原文相比,语言虽然简洁了不少,但句意似乎更为明朗。效仿上文的写作方法,文章继续由物及人,将目光由山之品质移到人物之美德上,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诸葛武侯“躬耕南阳”等故事,解读“停”之深厚内涵。几个经典素材的加入,令文章不放异彩。

对照原文,虽然删了一段,不但不影响 篇章结构,让文章语言更显严谨、简练。

【升格点评】

现场评分:内容25分+表达23分+发展10分=58分

同学们会惊讶,同一位考生,同一篇文章,只是稍作指导,修改后的文章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说到底,只是作者掌握了相关的写作技巧而已。就本文而言,就是掌握了充实文章的技巧。从内容上看,升格文删去了原文中空泛议论的句子,并通过形式相似的追问方式,补充了祖逖、曹操、鲁迅、巴尔扎克、勾践、诸葛亮、闻一多等事例,范围涉及古今中外诸多历史名人,有力地证明了各部分的分论点。这种方法,也是作文获取高分的基础。另外,升格文删去了大量语意晦涩的语句,使文章语言更为明确、更为流畅,观点更为鲜明,读来可谓唇齿余香。

【升格启示】

通过《那停留在生命里的走过》一文的升格,我们对解决“言之无物”类失误有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我们对充实内容的技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一要注意素材的经典性。对议论文而言,论据是血肉。运用论据时,一方面要体现论据的丰富性,尽量引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另一方面要注意论据的多样性,要学会引用诗词格言,也要学会概括事例。二要注意表达的多样性。对记叙文而言,充实内容最主要的手段是描写。从描写的方式看,要综合运用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角度看,既要有绘声绘色的直接描写,也要有烘托渲染的侧面描写。

五福临门指的是哪「五福」

趣味语文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到底什么是五福呢?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预知死期而且安然离世。

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美妙了。比方说,有的人虽然长寿而没有福气,有的人长命百岁而贫贱度日,有的人富贵而短命,有的人富贵而健康情况不佳,有的人为贫贱而烦恼,有的人虽然富贵但十分操劳,有的人满足于过贫贱悠闲的生活,有的人贫贱而善终,有的人富贵长命而最后却遭横祸不得好死……人生境遇多得不胜枚举。

这些只是单就五福的变化来说的,只有五福全部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五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

11.企业走出税收筹划误区之探究 篇十一

从性质上讲,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税收政策取得节税利益的行为,具有合法性和预先性特点;就其操作要求而言,税收筹划既是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系列性行为,又是企业根据税法选择最优纳税方案的决策过程。既减少税负,又贯彻国家政策,这无疑给企业的税筹工作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不容乐观的是,从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来看,已呈现出了考虑不成熟、得不偿失,甚至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现象。笔者针对普遍存在的几种筹划误区作一探究。

一、企业税收筹划中的几大误区

(一)误区一:对法律具体条文研究欠佳,税收筹划沦为违法或不完全合法

人人皆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悲的是,企业税收筹划的第一个误区产生恰由于有悖于此。税收筹划起步之初,人们认为税筹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少纳税或不缴税,而忽视了筹划的依据——税法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及可选择性的条款。若筹划正好遇到的是那些税法不允许松动的条款,结果必然是违法。而且,时至今日,许多企业在税收筹划时仍存在对法律条文一知半解的现象。在筹划过程中,如有多种方案可选择,企业在合法范围内选择税负最低的方案是无可非议的,但方案如果抵触了税法某一条例,尤其是忽视了某种法令的某个细节,则税收筹划的决策和实施不可避免地要沦为逃税甚至是偷税。例如:依据会计准则,企业在存货计价时可选用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移动加权平均和个别认定等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计价,每期发出存货计入成本和费用的金额必然不同,进而对所得税计征产生影响,从外表上看,企业利用价格的变动进行税收筹划应在情理之中,但在筹划时一旦出现上述疏漏,筹划则变成了偷税,结果自然是除了补税还要受罚。

在下面案例中:A公司2006年12月利用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税收筹划,其购销业务如下表: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时,

当月销货成本:500×100+490×1000+485×2000+480

×1000=1846000(元)

期末存货成本480×300=144000(元)

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时,

当月销货成本:490×800+485×2000+480×1000=1842000(元)

期末存货成本:500×100+490×200=148000(元)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当存货单价下跌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会引起本月销售成本的提高,从而为企业节约所得税;反之,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则可以为企业节税。表面看来有利可图,于是,企业将依据市价经常性调整存货计价方法作为了一种税收筹划方案,合理吗?

先看国税发[2000]84号文件第11条规定:“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也可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或领用存货的成本”。再看第12条规定:“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从以上规定中可以得出:企业有权根据实情选择核算方法,但要保持其稳定性,出于税收筹划动机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已属于违法。其次,假设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存货能够最终售出,改变计价方法只是调整了纳税的时间,并未从总量上减少所得税,再由于存货属于短期资产,这样,对其进行上述税收筹划显然已失去了意义。

(二)误区之二:税收筹划忽略了筹划成本

从辩证的角度看,成本与收益是一个矛盾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任何一项有利可图的决策,其背后都要付出与之相应的成本,税收筹划也不例外。税收筹划成本是指由于采用筹划方案而增加的成本,其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纳税人选择和实施筹划方案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如咨询费、筹建费、培训费等;隐性成本,则指纳税人由于采用拟定的税收筹划方案而放弃的潜在利益。隐性成本实质上是一种机会成本,在税收筹划实务中一般容易被忽视。

例如:B公司是一个位居低税率区域的公司,到高税率区域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时,往往单从减少税收负担的角度来筹划,设立非独立核算的分公司比设立独立核算的子公司效果好。但是如做深层次考虑,如果由于分公司无独立经营决策权,不能独立地对外签署合约等因素,极可能给公司资本流动及运营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并且这种隐性成本大于单一的节税利益时,设立非独立的分公司便成了一个得不偿失的税收筹划方案。

(三)误区之三:税收筹划因小失大,患“近视眼”,忽视了企业的整体效益

以上两大误区的形成,原因在于决策者未能运用政策对所要进行税收筹划的项目权衡得失,那么筹划后某个项目的确可利用优惠政策取得节税利益,是否意味着税收筹划的成功呢?再看下例:C企业为制造业,年购进用于生产的存货1000万元,年销售额为2000万元,现进行税收筹划:选择一般纳税人,其年应缴纳增值税为2000×17%-1000×17%=170(万元);如果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其年应缴纳增值税为2000×6% =120(万元)。单从税负看,自然选择后者。但由于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开具普通增值税发票,或由税务机关代开6%的专用发票,如果C企业大部分客户是一般纳税人,由于购货方难以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产品滞销,整体利润减少,节税再多也是枉然。所以,税收筹划者必须明确:一是税收筹划仅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追逐的不只是企业的某种税负最轻,而是在纳税约束的环境下,使企业税后利润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否则便步入了第三个误区——筹划因小失大,乐了一时,毁了前程。二是应树立全新税筹意识:对纳税人来说,如果从某一方案中可获得最大化利润,即使该方案会增加税负,该方案也是纳税人的最佳经营方案。

(四)误区之四:税收筹划将风险置之度外

目前,许多纳税人甚至于一些税务代理服务机构提及税收筹划仍然存在这样的认识:只要可以减轻税负,增加收益就可进行税收筹划,而很少或根本无顾及筹划的风险。其实不然,因为从本质上讲,风险就是某一种行动的不确定性,税收筹划作为一种计划决策方法,其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其不能免于风险。

首先,税收筹划具有阶段性和条件性。任何税收筹划方案制定和实施都必须立足于一定条件,一定的环境。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纳税人自身的经济活动条件和内部经营环境;二是外部条件和市场大环境,其最主要的便是国家财税政策。纳税人的经济活动与税收政策等條件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其中的某一方面发生了变化,原本不违法的行为可能成为违法行为,原本盈利的项目可能变成亏损,原有方案的继续使用只能导致失败。

其次,税收筹划决策上的臆断性和主观性。从税收筹划方案的选择到具体实施,都容纳了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包括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与判断,对税收筹划条件的认识与判断等等。那么,对以上任何因素主观性判断的错误都必然导致税筹方案的失误或失败,进而带来风险,所以,税筹成功的概率通常要与纳税人的业务素质成正比例关系。

再次,税收筹划存在着征纳双方的认定差异。税收筹划应当具有合法性,由于税收筹划具体来说针对的是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其方案的确定与日常具体的实施,都由纳税人自己选择,税务机关并不介入其中。但是,税收筹划方案及过程最终是否合法,筹划是否成功而带来经济利益,都要“最终过关”,即取得税务机关的最终裁定。这样,显然风险必在:税务机关认定税筹方案实质上违法了,那么纳税人所进行的税收筹划非但不能带来税收上的任何利益,相反,还会因违法而被税务机关处罚,付出未预期的几倍的代价。

税收筹划发展至今,与其密切相关程度要数以下两大风险: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税收政策变动的风险,纳税人不能熟视无睹。

二、企业走出税收筹划误区之途径

(一)途径一:充分利用现行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通过对第一误区的分析,我们已明白其起因于纳税人对法律条文一知半解,但是也不等同于对法律条文望而却步,方法便是税收筹划者应尽可能多、尽可能及时地了解并利用现有税收政策。以下提供了几个在笔者看来应先予以考虑的着眼点:

第一,考虑哪些税种适宜进行税收筹划

我国现行税制共分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五个大类,23个税种,每个税种课税对象不同,性质不同,税筹收益也不相同。当然,企業税收筹划首先应侧重于对自身抉择有重大影响的税种;其次,应该考虑税种自身特性,因为各个税种的筹划空间与其税负弹性大小有关,弹性越大,税收筹划的空间和潜力也越大,一般来讲,税负的弹性与税源大小是同向的;再次,税负弹性还取决于税种的要素构成,包括税基、扣除、税率和税收优惠。如果用函数表示税负(TB)与税基(b)、扣除(d)、税率(t)以及税收优惠(i)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TB=f(b;t;1/d;1/i)函数公式。税基越宽,税率越高,税负就越重。反之,税收扣除越大,税收优惠越多,税负就越轻。

由这一公式可以得出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税负弹性大于流转税类,较适宜税收筹划。因为其不论是税基的宽窄、税率的高低、扣除额的大小还是优惠的多少都有较大的弹性幅度。

第二,着眼于影响纳税额的因素

1.税基筹划。一般是通过选择恰当的费用分摊方式来尽量减少税基,例如:费用的平摊法可降低税基;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也会直接影响税基的多少,但筹划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遵照税收政策进行。

2.税率筹划是指由于同一税种内部也有税率差别,一般可通过改变税基的分布,从而选择适用较低税率。例如:我国企业所得税率为33%,并实行两档优惠税率,对年所得额3万元以下(含3万元)的税率为18%,对年所得额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的税率为27%。假设某企业预计年所得额即将突破3万元时,可以将下一年度酌量性的费用提前到本年度支付,从而使本年度交纳所得税时适用27%的税率。

3.税额筹划。即纳税人根据税收优惠中的免征或减征条款,通过恰当的调整使自己在形式上符合减免税条件,从而合法地减轻或解除税负。

第三,利用地区、行业的不同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行业众多,对于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国家给予了不同的税收政策,这种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税收优惠差异给企业提供了许多投资选择的机会。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可以应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优惠税率进行筹划,包括:一是根据已在地区和行业优惠政策进行筹划;二是将企业投资于国家给予扶植和优惠的地区和行业。当然不要忘记整体效益的预先测算。

第四,从纳税人的构成入手,利用不同规模企业税率的不同进行税收筹划

税法规定不同的纳税人享有不同的税收待遇。例如:内、外资企业的待遇不同;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计征方法不同;所得税因年应税所得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税率等。因此,纳税筹划的又一思路便是能否避开或选择成为某种纳税人,从而规避或减轻税负。

(二)途径二:完善企业自身的税收筹划过程

位列第一误区之后几个误区,从起因上讲均源于企业自身,因此走出税收筹划的误区还必须从企业内部因素再予以考虑,主要包括:

第一,确立全新意义上的税收筹划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从计量上讲就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二是折现率。据此可以推出提高企业价值的三种途径:增加未来的现金流量、使未来的现金流量提前和降低折现率。反映到税收筹划上,具体表现为:首先,直接降低税负,实际运作时可参照途径一入手;其次,获取资金时间价值,即在应纳税额不能直接减少的情况下,通过税收筹划,尽量减少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延缓当期的应缴税金,改变应纳税额在各年的分布状况,从而使企业的现金流量提前,企业升值;再者,便是实现涉税零风险,即指由于纳税人账目清楚,申报正确、缴纳及时和足额,不会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否则涉税风险高,则折现率就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显然降低了企业价值。

第二,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其主要是成本与效益的比较与分析,关键在于既关心为实施税筹实际费用,还要考虑因选择该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机会收益,也不能一味地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只有当税收筹划所获取的收益总和大于成本总和时,该筹划方案才可行。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度上,将税收筹划可行性分析列入财务管理的范畴;在组织上给予支持,设置相关的机构或者在原有的预算科室内增加部门,配备与之相关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最终实现税收筹划的程序化和制度化。

12.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篇十二

首先, 只注重经济效益和突出政绩, 忽略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在许多人看来, 社区只是小区的绿化.卫生.保安及邻里和睦等和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事情, 却忽略了文化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所以, 只重视了绿化, 卫生, 安全系数提升, 有些设施没到位或不维修, 文化场地被挤跑, 文化馆、站办公场地短缺, (有的活动场地离学校很近) 久而未决, 甚至有的影剧院变成了家具城。几百万人的城市没有文化广场等。社区是城市的一部分, 作为精神文明中一个重要内容的社区文化工作搞得好与不好, 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程度高低, 还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小区的形象和精神面貌, 以及反映该小区居民的素质、精神境界和道德规范。社区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形成一种和睦、融洽、安宁的气氛等, 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反映了小区的生命力, 关系到安居乐业, 国泰民安。相反, 只注重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工业.大商厦的集聚.环城水系和道路旁的绿化代表不了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要建成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仅仅有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够的。

其次, 文化工作经费不到位或短缺, 成为社区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就强调要切实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随后, 各地也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并提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设想, 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要求各地文化设施, 规划到位, 预算到位, 建设到位。可有的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只喊不做, 甚至把上面的拨款截留挪用或层层扒皮。社区文化设施缺乏或得不到维护, 各种活动开展不起来, 基层文化管理人员待遇较差, 大部群众组织的演出服装和道具为个人投资。

再次, 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性和热情不高。主要原因是, 政府主管文化的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缺乏认同感, 在群众中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如: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或演出时, 领导不到位或提前退场, 流于形式。开展活动经费和设施投入不足, 使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动力, 给群众造成领导不支持的印象。另外, 近几年专业院校毕业大学本科生层出不穷, 但进入文化系统有专业特长的却很少, 使得基层文化干部老中青严重断档, 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等。总之, 影响文化工作健康发展的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 这里论述的只是影响和制约文明社区建设的几个突出问题, 如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走出误区, 社区文化活动就会搞好搞活。

笔者对开创社区文化建设新局面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行为, 加大投入, 加强对群众文化的支持力度。首先, 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层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基层文化工作, 严格按上级 (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精神贯彻实施, 把基层文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并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确保各项事业经费落到实处。其次, 文化主管部门对“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文化事业经费拨款, 不克扣, 不截留, 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和补助。再次, 对有一定影响力、示范性、典型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社区演出队, 给予适当扶持和奖励, 调动其积极性。

二、培训并建立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的群文干部、社区文化辅导员要真正发挥职能作用, 增强群文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站在时代的前列, 认清形势, 开拓进取, 按着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能, 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用人制度上, 除拥有专业毕业文凭的人员能进入文化部门外, 要实行聘任制和公开招聘制, 推行岗位管理制, 把好职业资格和职称考评关。各馆、站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社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进行辅导, 建立培训辅导基地, 培养社区群众文化骨干, 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提高和发展。

三、充分调动社区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面对以上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不能消极等待, 根据社区实际情况, 积极去改变这些状况, 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改变单方政府投资老模式, 将已有的馆、室、场地等对外开放以补政府投资不足, 把已有的硬件设施, 无偿提供给居民充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 在活动中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提高居民的生活品位和文化素养, 尊重社区的特性和激发鼓励公民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对积极性高、表演好的队个人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等。让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喜欢、个个参与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

13.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篇十三

南宁市白沙路学校 刘宁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呼唤创新教育,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它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然而,目前这种教学方式正处于试验阶段,难免有弊漏之处,我就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所见几个误区。

误区一:形成固有模式,才能保证“节节通”

所谓“节节通”,一般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程序通、教师课堂应用通、教学口语引导通、学生思维应变通等,一些教师用一种模式去上课,一节或几节下来,经总结认为那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其效果比较乐观,于是认定了这种模式,甚至在今后的多媒体教学或比赛中全盘应用,不可否认,这是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但是,要知道,书是死的,但是书的内容是活的(即内容不一,形式、文体多样),人也是活的,再者,“多媒体”的内涵也是活的。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同一种或几种教学内容中,学生配合良好,也许效果不错,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这种模式,也不代表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都乐于接受这种模式,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固有模式,成了教学模式推陈出新的障碍,没有体现“多媒体”教学这一内涵。

误区二:教学互动过程中,计算机应用起主要作用

多媒体课堂教学,无疑给师生一个很广阔的互动空间,其交互性与广域性的特征,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辅助消化——形成认知——吸收保持,而计算机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因此,不应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说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通过网络进行合作学习,并和教师形成互动。如: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互联网就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等等。这样教学方式灵活,学生参与意识更强,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在课堂教学上,对多媒体的应用要用到实处,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应合理、有效地利用仅有的几十分钟。我在去苏州比赛的时候也听了几节课,发现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教学交流手段的多样性,老师就通过网页与学生进行交流课文问题,一节课下来,老师把时间大量花在电脑上,很少出声讲课,我觉得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口头交流就可以了,而且可能效果会更好,也更有利于语文教学中所要求的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必要太注重应用电脑这种形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一堂计算机应用课。所以不能过分依赖计算机,某些传统教学经验不能丢。

误区三:紧系课件内容展开教学,就是成功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离不开课件,一个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形有色地把授课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于是,有些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紧扣课件内容展开教学,就是满意的多媒体教学。这使得我们在教学中比较容易不知不觉走入这一误区。对于这点,我感触较深。有一次,我到一中学上课,那节课,我上的是八年级下册的《春酒》,课前我做好了充分准备,我搜集大量的图片做课件,版块很多,做得很细。上课时,我根据课件一环扣一环的上,不断点击鼠标,课堂上所涉及的问题和答案几乎都投到大屏幕上,课堂很热闹,我也很忙。课后,评课的老师说,你的课件做得很精美,但是,你被课件牵着走,跳不出来,我们是用课件辅助教学,而不要被课件束缚。至此我才认识到,我们应本着课程主要内容和主要教学目标来展开教学,而不是依着课件顺序逐项展开教学,不应拘于课件、依赖课件、视课件为关键,不要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灵活多变的特点。

误区四:越是精巧的课件越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想而知,缺少课件,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以文字为基础,配合图象、声音、动画等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器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有的教师以制作精美课件、引起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把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作为重点抓,却疏忽了其“科学性”和“教育性”。就我个人认为,课件制作要有三忌:一是华而不实、花里胡俏;二是呆板单调、索然无味;三是生搬硬套、胡拼乱凑。一个多媒体课件应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不能单纯为吸引学生而“艺术”。

以上仅为我个人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现的几个在多媒体教育教学中常走的误区,有些观点尚或不够成熟。

14.走出幼儿教育的常见误区 篇十四

近些年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幼儿教育可以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然而,这种对幼儿的过分关注却使当前的幼儿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形成了很多误区。作为幼教工作者,我就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常见的两大误区,与大家交流和沟通。

一、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误区

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呢?通过一些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是为了图个方便离家近离工作单位近,有的是看中幼儿园的环境,也有的是看中幼儿园的管理、师资力量等等,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园的成功与否主要是根据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片面地将早期教育理解为早期知识教育。这样一来,很多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为了扩大生源,为了自身的生存,就不得不迎合家长的意愿,在平时开展大量的写字,算术、拼音甚至英语的教学,致使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化的教育模式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不仅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和想象力。

与此同时,幼儿教育小学化也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留下了众多的后遗症。由于小学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参差不齐的教学进度,各式各样的执笔方法、不规范的拼音发音等都给小学入学教育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纠正的。何况,入学后,还要进行拼音、计算教学,好多学生由于已经会了,不愿再听老师讲已经知道的东西,致使入学后就形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不良学习习惯。

说这些,那么幼儿园是不是什么都不用教了呢?也不是的,幼儿园要适当的教些字词和进行必要的、规范的言语训练,也应该给孩子一些数的概念。但这些都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和游戏中进行的,以孩子感兴趣操作活动和游戏性的体验来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孩子能够积极主动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取各种经验。生动、直观地接受知识,兴(举例)有些家长可能还是比较担心,担心什么?别的孩子在入小学前都学会了不少汉字,会几以内的加减运算,如果我的孩子什么都不会,那能跟得上去吗?这担心也是合情合理的,举例《伤仲咏》。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不具备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小的时候那么优秀最后也变成了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至于暂时的落后,关系不大,只要孩子有学习的兴趣,好的学习习惯,很快就能赶上去的。幼儿阶段最重要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个故事。就是在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聚会上,有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由此可见幼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1.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

幼儿时期奠定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个性的形成、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大部分都是在幼儿期。如果孩子比较懂事,对人有礼貌,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懂

得关心、谦让、合作、向他人学习,这些好的品质,就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如果在幼儿阶段没有形成好的品质和习惯,以后花费再多功夫,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人的一生有许多关键期大都在六岁以前,如语言、动作、行为、习惯等,抓住了关键期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就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说,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孩子形成让他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非常重要。

2.培养孩子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热情大方,关心同伴,乐于助人,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人缘好,就会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同时,这样的孩子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行为)习惯好。幼儿教育说到底就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行为、卫生习惯。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终生不可替代的老师。在今天,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孩子发展的主要差异主要在于家庭教育。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点,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

二、走出过度溺爱的误区

1.宠爱过度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对他们呵护备至、宠爱有加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想尽办法、办法想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在肯德基和百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给孩子买上一大堆,自己却陪在一旁看他吃,最多啃啃孩子吃剩的骨头,而孩子却只顾自己吃。举例:吃虾的母亲。

吃是小事,可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真的会变得自私、狭隘、冷漠、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像这样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2.不正确的引导

一位母亲到幼儿园接她的孩子,发现孩子的脸上有轻微的伤痕,便问:“是不是小朋友抓伤的?”孩子点点头,母亲火了:“你为什么不抓他?”之后便去找那位小朋友、小朋友家长、老师„„真的是非常可悲!家长这样“爱”孩子,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吗?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吗?这样的家长还真的不少。来幼儿园接孩子,第一句话不是“今天玩得开心吗?和谁一起玩的?”而是“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老师有没有批评你?”这样时间一长,孩子也就特别关注这些方面,就会经常告状;“小朋友不和我玩,老师不喜欢我等等”。父母的爱心可以理解,但是父母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爱”孩子,后果会怎样呢?

我们的传统教育,摔跤是由一块砖头引起的,家长就会去“打砖头”;桌子弄破了孩子的手就会去“打桌子”,板凳绊倒孩子打板凳,这样做法就是让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挫折,养成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的习惯。就拿板凳绊倒孩子来说,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特征。美国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承担,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3.包办代替

总认为我们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我们就什么都替他做,(穿衣、上卫生间、吃饭)尤其是隔代教育,喜欢替孩子包办代替,使孩子成为“无能”的人。举例:壮壮小朋友。家长应该多放手,让孩子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也许开始他做得不是很好,但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锻炼以及你赞许的目光,他会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三、对家长的寄语

第一点:要以身作则

苏联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行为上。(日本人要求国民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对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

现在我们年轻的家长,往往因为不经意间的疏漏,让我们榜样的力量大打折扣。我们命令孩子,对其灌输各种道理,自己却在行为上轻易违背,言行不一致。比如很多家长曾经许诺孩子,要一起出行游玩,却因为工作的忙碌或身体的疲惫而一再推迟。成人世界里,这样的失约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正在性格长成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切言行都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力量,你的行动,便是他的是非标杆,所以你的失约,会让他做出“承诺其实是可以不去兑现的”这样的判断。

家长一定要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为孩子的榜样,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一些好习惯、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自然的形成。

第二点: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

不仅是父母,还包括和孩子亲密接触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对孩子影响较大的要求要一致,不能爸爸这样说、妈妈那样说,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使孩子降低了对事情对错的分辨能力。好的行为习惯都难以养成。

第三点: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实现,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强调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就是给孩子和谐的家。“婚姻打喷嚏,孩子感冒。” 如果夫妻冲突,受伤害最大的是孩子。

全国未成年犯调查表明,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的家庭关系不好的比例高出普通孩子好几倍。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让孩子在这个家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15.走出教材加工的误区 篇十五

一方面,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 是课程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教学专家等众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是通过国家审定、代表国家意志的具有行政权威的法定文本, 广大教师理当尊重教材;另一方面, 数学教材仅仅只是课程资源之一, 是教学中的一个例子, 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广大教师当然也可以合理加工教材, 但合理加工教材应做到有理、有据和有度。

1. 加工教材要合理定量。

一节课, 教师究竟该教多少, 学生究竟能学多少, 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 教学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还教学了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试问:低年级的小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吃得消这么多知识吗?在这种“严重超载”的课堂中, 教师无视教材的编排意图, 无视学生的接受能力, 无视教学的实际效果, 表面上看教学内容多, 实际上学生所获甚微!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合理确定教学容量, 确保教学张驰有度、富有实效。

2. 加工教材要把握重点。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 会出现若干个知识点, 哪些内容是教学重点, 教师一定要理得清、抓得住、体现得出, 因为这是上好课的关键之一。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时, 竟然把情境中出现的“速度”这一概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整节课围绕“速度”意义的建构和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的了解和运用等展开教学, 导致学生在这节课中虽然对“速度”颇有认识, 却对重点要学习的关于与速度相关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无所收获。究其原因, 无外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加工不到位, 对教学的重点抓的不准, 导致教学重点严重偏离。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准确把握教学重点, 才能真正落实教学重点。

3. 加工教材要融入方法。

对于教材的加工, 笔者认为, 要有机融入教学法的加工。只有把教学方法融入到教材之中, 才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僵化的知识人性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孤立的知识网络化, 纯数学的知识生活化。例如, 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 关于“0时”的认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学生在生活中对“0时”的体验也极少, 甚至没有, 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这个未曾谋面的“0时”变得生动和鲜活起来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执教这一内容时,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使“0时”直观形象的走进了每一个学生心中:首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在直线上取了几个点, 分别表示生活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见下图)

这样的设计, 十分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了今天的24时也就是明天的0时, 今天的0时也就是昨天的24时, 还再现了“日复一日、周日复始”的时间变化规律, 极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了“一天接一天”的准确而清晰的时间概念。接着, 黄老师又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在夜色、星光、月亮逐步变淡, 到太阳慢慢升起, 再到太阳慢慢落下的过程中, 一昼夜钟面上的时刻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 当教学法有机溶入教材中时, 教学的生命活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喷发和彰显出来。

4. 加工教材要科学调整。

对教材的知识结构, 教师可以适当整合, 如先后顺序的挪动、具体内容的增删等, 可以增强教材对教学的适应性, 也符合教学规律。例如, 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 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先让学生认识量角器, 接着让学生量角, 最后让学生画角。但特级教师华应龙上此课时, 将教学内容调整为先用量角器画角, 让学生在“跌跌撞撞”中感受到用量角器画角就必须找到量角器上的大小不同的角, 而要找到量角器上的角还得先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基本单位。这一教学先后顺序的变化, 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了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内驱力。

5. 加工教材要勇于超越。

文无尽意, 诗无达诂, 一节课真要把一个内容研究透, 绝非易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 几乎是不可能。教师对于教材和教学的研究永无止境, 只能与时俱进, 日趋逼近它的本质。超越本身就是建立在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真正地理解与钻研了, 才可能有真正的超越, 也唯有超越教材, 数学教学才能收获更多精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学《认识分数》时, 巧借学生错误, 组织学生用纸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 用口辩论图形所表示的分数, 用脑想课本之外可能出现的分数, 这些基于教材但又超越教材的教学活动, 让数学课不再是知识灌输和练习模仿的过程, 而是一个充满灵性、诱发灵感、创生灵动的生命成长过程。

上一篇: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分析论文下一篇:关于小学三年级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