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散文中句子的含义(精选8篇)
1.理解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一
散文阅读辅导之——理解词、句子含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选文绝大部分是散文作品,抒情、说理(哲理)、叙事性的散文都有。这就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散文作品的特点及阅读规律和技巧的掌握,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更有效率地提高成绩。
散文的特点是虚实结合。所谓虚,是指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看法、认识、情感等;所谓实,是指散文借以表达情感的人、事、景、物等。情感的表达一般来说并不是凭空的,而是借助于对一定的人、事、景、物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的。抓住了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行文中比较准确地找到与主旨有关的语句,从而准确地概括出文章主旨。
高考对现代文的考点要求是:理解: 词语 句子 分析综合: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层次 归纳中心
鉴赏评价: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 观点态度
本次我们将就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进行辅导。主要有三项内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总结解题规律。
一、词语理解考点解说
重要词语含义深邃、丰富,通常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深层次的含义,分析时应该结合重要词语的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主要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隐含义、修辞义等。
坚持“词不离句”是最基本原则。
规律总结:
1、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
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2、对隐含义要注意结合词语本身的特点和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进行理解。
3、对修辞义要结合语境进行还原。
*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解答的时候要符合词语的词性特点,名词要答成名词性的,动词要答成动词性的。
例题分析 1: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1、文中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清洁的精神”,是一种洁身自好,拒绝诱惑,不屈从权势的精神。
【解析】本题属于隐含义的理解。“清洁的”做“精神”的定语,是理解的核心。本段文字也主要是对庄子精神的深刻理解,所以我们可以从文段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来加以解释。最终的答案要作出完整的表述,还是要表述成“是指一种„„的精神”的规范表述。
2:
⑴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
⒅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14“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案】 “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
【解析】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依照常理,“吞咽”和“春天”搭配不当,但此处的搭配显然更能显示出作者的情感。这里的“吞咽”无疑不是真正的吞咽。依据与春天进行搭配的习惯,再推敲一下作者的感情,可知“吞咽”在此处是享受、欣赏之类的意思。那么“尽量地吞咽”就是尽情地享受和欣赏。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特别喜爱春天。
二、句子理解考点解说
理解重要句子主要体现在几类句子中:
含义丰富的句子;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类句子:
观点句、中心句、过渡句、结论句、感悟议论句等。
规律总结:
1、单句,从主干入手。必须做好梳理工作,去芜存精,抽取出句子主干,分析句子的构成,才能有效地把握答题的方向。
2、复句要注意从句间关系入手。当重要句子以复句形式出现时,把握分句间的关系成为理解句子含义的一把钥匙。
3、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分析修辞意。如果是比喻,应该将喻体还原成朴素的句子。
4、总的原则是要从整体出发,结合主旨,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
例题分析: 1:
张家界
卞毓方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14.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解析】这是一个倒装的对比关系式的假设复句,这类假设复句的中心意思在表结果的分句上。因此,作者的表达意图是用最美的文学作品(以获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准)与张家界的自然风光作对比,突出张家界之大美。试题考查目标是理解句子的含意,因此,答题的重心应抓住第一句,同时注重对比句的作用。
2: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案】
(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
(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无前(或“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抽象语句的理解能力。“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用了拟人修辞,分析其修辞义是核心。分析题干,“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文中有“这时的黄河„„是一个飞跃”的句子,怎么“飞跃”,答案肯定藏在后面。第6段讲了一层意思: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再往下搜索到了第7自然段“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按照这两点组织语言做答。
三、高考追踪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参考答案】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要注意转换成朴素的语言:“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参考答案】 “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例2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17题。(22分)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而,已悄悄的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的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的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4“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案】 “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之情。
【解析】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依照常理,“吞咽”和“春天”搭配不当,但此处的搭配显然更能显示出作者的情感。这里的“吞咽”无疑不是真正的吞咽。依据与春天进行搭配的习惯,再推敲一下作者的感情,可知“吞咽”在此处是享受、欣赏之类的意思。那么“尽量地吞咽”就是尽情地享受和欣赏。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特别喜爱春天。再考虑到下文对春天的等待,可知这句话强烈地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和喜爱之情。
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1)因为作者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已经远引。
(2)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一日的春光”。
【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综合能力。
“我不信了春天”这句话反复出现在寻春不见春之后,自然而然突出了作者内心对春天迟迟不来的怨望之心。这就使下文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见强烈。这种手法叫作欲扬先抑。
解答第一问时一定要依据原文内容对原因作具体解释,从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第七自然段,可以概括出原因。解答第二问时一定要注意照应“一日的春光”。
16“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
【答案】 作者认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
(海棠虽然无香,但红得“乐而不淫”,白得“哀而不伤”,绿叶掩映,秾纤适中,充满青春活力。)
解析】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这句话在文章第九自然段,在文中寻找与之照应的内容,会发现答案就在第
10、第 11 两个自然段中。从中提取喜爱海棠的原因,主要应该从对海棠的评论中去寻找。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8分)
(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答案】 “一日的春光”烂漫、娇艳,使作者感受到了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
【解析】两个小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解答第(1)小题,需要寻找对“一日的春光”进行评论和赞美的文字,并从中抽取出喜爱这一日春光的原因。据此,可知答案在第
11、第 14 和第 15 自然段。从这三段中抽取相关内容。
(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答案】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待得太苦。
【解析】解答第(2)小题,需要把后文的比喻弄明白,从“早知道你又来哄我,当初又 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这样的话,可知作者的遗憾在于春天迟迟不来,当初让她冰在了那里,十分苦恼。
2.理解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二
一、结合语境, 前后勾连
1. 对文章的具体句子进行理解时, 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
具体语境中来辨析, 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 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如《故乡》中的一句,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他们”指谁?前句有交代, 是“我往常的朋友”, 这句话是写在闰土讲述许多“新鲜事”之后, 只要明白了“他们”指谁, 我们就不难理解“高墙”与“四角的天空”不仅是字面所指, 更是指封建家庭的束缚, 从而写出“我”对闰土的羡慕, 对自己生活在封建家庭的束缚之中的不满情绪。
如《阳光是一种语言》的句子“可这一切, 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 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 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 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 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 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 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 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 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作者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 又说“这一切有都不是空虚”, 为什么?
“一切都会不复存在”是指阳光产生的美丽情景是短暂的。
“这一切有都不是空虚”是指对人的影响又是切切实实的。
2. 探寻言外之意。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以理解, 是因为句子中有意蕴丰富的词语, 因此只要解读出这些难懂的词语的言外之意, “理解句子含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 要回答好“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 合身分, 不然就是诚意太多, 诚意太多, 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这一问题, 就必须先弄懂“大方”“合身分”和“贱”这三个关键词表达的隐含意义。显然, 句子中的“大方”“合身分”和“贱”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意思分别是“适度”“得体”“降低价值”。所以, 这句话的含意就应该是:客气是一种诚意, 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 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3. 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 分析其结构, 如果是单句, 先找准主、谓、宾, 如果是复句, 先找准其第一层, 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如:后来这样办了, 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 上面开满鲜花, 没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 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惟有人们的敬意, 而通常, 人们总是怀着好奇, 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本例画线句子是一个复杂单句, 主语是“伟人”, 即托尔斯泰, 谓语是“埋葬”, 而“就像……被人”是四个状语。据此可知,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托尔斯泰逝世了。
二、把握中心, 整体感悟
理解句子, 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 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 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通读全文, 把握中心, 整体感悟, 是正确解答句子含意的基础。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发出“朦胧的橘红的光”。乍一看, 这句话没什么深意, 但你从全文来看就不同了。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 还象征着那个做小橘灯的姑娘有着美好的心灵。如:
突然, 一切一切, 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 蝉声没了, 人声没了, 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由对清晨景物的描写联想到新的生活的开始, 表达了作者渴望投入新生活的激情。
三、抓关键词, 揣摩句意
关键词, 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古人讲究推敲炼字, 今人也注重词语运用。很多精妙的语句, 往往是作者采用了一两个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最能传情达意的形容词儿神韵倍增。因而抓住句中优美精当的关键词语, 运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目的。如《散步》中的一句,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就是整个世界。” (人到中年, 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四、辨析修辞, 思考意图
文中的句子, 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都一定有它特定的表达效果。辨析修辞手法, 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如《苏州园林》中的语段阅读题:“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解答这道题, 首先要弄清“寂寞”一词的含义, 它的本义是指人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到孤单, 而这里是用来形容树的;从修辞角度看, 这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的“这”, 他指代上文三种树形成的景致;最后联系到这一段文字的说明重点。经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写得好,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以及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 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巧妙精彩的修辞手法, 是平凡的语言亮丽夺目。赏析修辞手法, 首先要注意区别其不同的表达效果。如碧玉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 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 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我入学之后, 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 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 她应当偏爱三姐, 因为自父亲死后, 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 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 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 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 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 她挣扎着, 咬着嘴唇, 手扶着门框, 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 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 脸上没有血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强调了三姐对于母亲的重要性。突出了母亲深明大义, 为子女着想。
五、赏析灵活多变的句式
句式的变化, 会引起语句内容、语气、情感的细微改变, 产生的表达效果也就会发生改变。因此, 从灵活多变的句式入手, 也是语句赏析的有效途径。如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使用了设问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比起一般陈述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或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此外, 句式长短相接、骈散相融, 也会受到别样的表达效果。
六、赏析深邃的哲理意蕴
读文章时, 总会读到些发人深省的语句, 它们如同一朵静美的睡莲, 散发沁人的幽香, 闪烁着思辨的光辉。我们可以从感悟其中的哲理意蕴入手, 赏析精妙语句。赏析要联系全文内容, 贴近作者思想感情, 深入体会其深层含义。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不能断章取义, 脱离文本, 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主题内容, 要结合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
七、联系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一天, 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 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当我看见那黑黢黢的一团从高处往下掉时, 我几乎晕了!我声嘶力竭地跑到老树下, 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用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的肉团。那是老鸟的孩子, 还没有长羽!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那一刻, 我真想把那个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 让他死。母亲说:“这孩子要遭报应的……”
此句反应了“我”对男孩子伤害小鸟的恶劣行为的痛恨和愤怒, 以及我对小鸟的同情和怜悯。
八、揣摩修饰语
理解句子的含意时,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一定要先分析句子的成分, 紧紧抓住修饰词、限制语进行仔细揣摩, 才能把句子的意思理解完整。
例如: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中“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这道题的题干已经明确指出关键的修饰语“深处”与“悠远”。
什么才是“深处”与“悠远”的东西呢?就是童年、历史等。顺着这个思路在文中寻找有关信息, 然后再结合文章整体理解, 即可整合出答案: (1) 我的童年记忆 (“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 ; (2) 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 有着嫦娥与桂花树的月亮”) ; (3) 宇宙意识 (“早在生命出现之前, 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 ; (4) 生命感受 (“早在我们出现之前, 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
3.理解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三
【关键词】对比 关联词强调修辞双关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一种常见的题型,近五年在全国卷中的出题率几乎为100%。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是指: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句子包括:使用修辞,含义丰富的修辞句;违背常理,语意特殊的矛盾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主旨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结构句。大多数学生会觉得这一考题“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导致失分严重,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找准关键词,就可以巧解语句的含义。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句子中的关键词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现结合具体的方法作一些解析。
一、抓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我们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突出重点。2008全国1卷现代文阅读《阳关古道苍凉美》中有这样一题:理解“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的含义。对于这一句子的分析理解,我们就可以抓住其中的对比词语——凄冷和暖意,旅伴对阳关砚等情形的介绍让人感知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凄冷的环境中给人心灵上以温暖和慰藉,由此才“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二、抓关联词语
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如果是复句,就要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弄清各句的句意,分清各句内在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关联词语就起到连接句子的作用,它不仅能表明分句之间的关系,往往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所以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抓准关联词尤为重要。例如2010年全国2卷 《大河家》中要求我们理解“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的含义,我们必须抓住关联词“与其……不如……”,对于这组关联词所引导的选择关系复句,重点突出了“不如”后面的内容,结合语境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真谛;③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作者的期待。
三、抓强调内容
句子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往往是作者所要强调的内容,也是我们要侧重理解的内容。例如2009全国1卷《彩色的荒漠》中“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重復出现了“荒凉”一词,正确理解这一句子,就要求我们把握两个“荒凉”的含义, “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四、抓修辞手法
修辞句是理解句子含义题的考查重点,尤其是比喻、借代、比拟等修辞,它们是高考时经常出现的考点,这就要求我们深刻体会其在句中的效果。例如2008全国1卷《阳关古道苍凉美》中“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作者把“宽广的绿色林带”比作绿色的海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作者突然产生的惊喜之情。所以我们在做这一类题时(特别是遇到比喻的修辞),一定要还原修辞的本意,并体会其在句中的效果,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五、抓双关词语
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一语双关,在理解时我们既要答出表层含义,又要结合背景、语境和主旨,答出深层含义。例如2010年重庆卷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在理解“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时,就要求我们抓住其中的双关词语“整个春天里”和“仰着脸”,它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敬仰之情尽管只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夏天。
做理解句子含义题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想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还要避免以下失误:第一,就句论句,不重视句中关键词语的分析理解;第二,不善于借助语法知识来理解句子含义;第三,不善于从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入手;第四,不善于借助修辞知识理解句子含义;第五,不善于借助于各种基础知识理解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句子。另外,还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4.理解句子的含义练习 篇四
一、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文章末尾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这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
二、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三、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文中划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四、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我们乡下有个词说的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件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5.如何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篇五
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内部语境的角度探讨如何理解句子意义,望方家指正。
一、理解句子的一般方法这里先讨论相对直接的方法,即不需过多借助句子之外的关系来理解句子含义。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句子的形式和 内容,二是利用关键词语,三是追问作者这样表达的原因。三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1.利用句子的形式和内容形式指的是句子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如手法,如句式,内容指句子的内涵。探究一个句子,主要的就是两个点,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内容,归结起来就是,这个句 子是通过什么样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什么意思。搞清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句子的含义。如: 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具体来讲,这里主要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慈祥”表面上要表达的是粥菜看起来好像是老板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说的却是老板心怀鬼胎,想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另将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说成“佳肴”,是为了反衬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2.利用关键词语 从关键词语出发进而理解句子含义是理解句子的一种方法。如: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 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如果理解了句子中的“所谓学者文人”、“尤”、“出离愤怒”、“深味”、“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等关键词语,理解整个句子就容易了。3.追问原因有时只要理解作者这样说的原因,也就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如: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理解这个句子,可以追究作家这样说的原因,仔细研究会发现“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是戕害生命的事物,“雏菊花在怒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作者将两种反差极大的意象放在一起主要是为了证明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
二、辅助方式的利用除了照顾句子本身的意义外,理解句子还需借助一些辅佐的方式,有时可能涉及句子所处的位置,涉及到句子与其他句子的关系,涉及句子的特殊作用等。有时还要借助句子所处文章体裁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句子。1.借助句子所处的位置理解句子有时还需要考虑它所处的位置及由此引发出的特殊意义。有些句子在文章的开头,可能照应题目,开篇点题,为下文作铺垫,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有些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可能呼应开 头,有点题,升华主旨的作用。有些句子在文章中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些句子会相互照应。有些句子可能是一个段的中心句,分析的时候须从整个段落的角度去考虑。2.借助原文的体裁来理解句子有时需要联系句子所在文章的体裁才能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含义,下面以小说中的句子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理解小说中的句子,就要重视小说的要素,要理解 要素之间的关系。如鲁迅《祝福》中描写雪的句子,其本质就是环境描写,如果不搞清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句子的理解可能就不深刻。又如: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什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 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性命。’”正说之间,阁子里叫“:将汤来!”李小二急去里面换汤时,看见管营手里拿着一封书。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里作者为何对听到的内容说成“正不听得说什么”,将听到的内容写得“语焉不详”,这就要明白问题的本质,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实际上是关于情节的问题,相当于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情节,就要考虑句子与情节的关系,这里主要就是因为里面是在密谋,外面是偷听,所以听不清楚,也就为下文造成了悬念。假如这里都写清楚听到什么,后面的事情也就没有“味道”了。当然也就明白了“低着头”写出了两个人有意不抛头露面,怕人认出,充分暴露其狡诈。(作者单位 :
6.理解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六
中山街小学:李泽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2、会运用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学生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并会运用。教学准备:
小黑板及学生练习题卡。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
1、请学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的学校和班级。教师评价。
2、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习的知识难度也在增加,就以今天所学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说,我们有时遇到的句子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的更深刻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一定的方法深入理解,这样才能读懂文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今天与大家初次见面很是高兴,为了增进老师对你们的了解,我想首先来一次考试,摸摸大家的底,我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张题卡,现在发给你们,自己选择其中两道题做,时间为5分钟,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发放练习题卡1,附后)
二、检查答题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一)以“读---谈理解---总结方法---板书”的模式学习以下几个句子。
1、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运用多读的方法体会作者感叹时间的匆匆和无奈的情绪,板书“读”)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联系时代背景理解“碰壁”是指当时的社会很黑暗,伯父常常遭到反动派的迫害和镇压。板书“联系时代背景”)
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要联系上下文明白“?”是指生活现象中遇到的疑问。“!”指通过不断发问,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板书“联系上下文”)
4、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生活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理解这句话主要是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确定”的意思,这里是指生活中经历的坎坷、磨难,只有经受住了生活的磨难才能更加坚强,成为有作为的人。板书“联系生活实际”)
(二)回顾总结。
刚才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快速理解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1、读;
2、想;
3、写。(板书)
三、用方法。
发放练习题卡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师点拨。
四、总结本课内容。
1、以顺口溜总结本课内容:
理解句义方法多,请你听我说一说。首先多把句子读,再用方法想一想,关键词语要深挖,三个联系要牢记,最后表达要准确。同学们,当以后我们遇到这类似的句子时,一定要静下心来,细细咀嚼,品味文字,这样我们才能把文字读到心里去,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获得精神生命的成长。
五、作业:每位同学出一份试卷,内容是在12册第三单元中找出5句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先在另外的作业本上做好答案,明天把试卷交老师,同学们交换答卷。板书: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读
2、想 抓关键词
联系上下文
联系背景
联系生活实际
揣摩表达方法
……
3、写
(学生发表自己的语句或词)
题单
(一)认真读下面句子,用平时积累的方法理解句子含义:
1、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多读几遍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联系背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
4、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生活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里的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题单
(二)阅读理解以下句子:
1、“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联系生活实际,你从这句名言中体会到什么?)
2、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你从这句话中的“梦”体会到什么?)
3、阅读下面短文,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句子意思。
一个顾客在酒店里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向问酒店的老板:“你们这一周能卖掉多少桶啤酒?”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35桶”
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周卖掉70桶的办法。老板很惊讶,急忙问:“什么办法?”
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顾客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薄薄的银子
一位富人去看哲学家,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对他说:“向外看,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许多人。”有钱人说。
然后,哲学家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道:“现在你看见了什么?” “我自己”。他回答。
“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分别只在于一层薄薄的银子。”哲学家说,“但是这一点银子就叫你只看到自己而见不到别人了。” 思考:短文中“但是这一点银子就叫你只看到自己而见不到别人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哲学家对富人说的话,假如你就是这位富人,怎么理解这句话?)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反思
李泽辉
今天受学校重托去菜坝镇献课,上的内容是六年级复习研讨课《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首先让学生们练习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最后再用总结的方法理解课外的句子。
今天的课个人认为有这样一些优点:
1、整个课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引导的很轻松,自始自终注重学法指导,如从学生发言中提炼方法,归纳方法。
2、课堂彰显细节之美。如纠正学生的朗读,写字的姿势,评价语言尽量做到指导、点拨的作用。
3、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如从学生发言中抓好词,让他们把运用得生动、准确的词语发表在黑板上。充分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尽量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如我尽量做到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语言尽量亲切自然。一位评课教师说:“李老师上课的教态是那样的自然,语言是那样的温柔。”让我很受鼓励。
5、语言努力做到了干净、利落。课堂40分钟的时间很宝贵,容不得我们说废话。开课之初我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也是在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服务,如我让学生用一句话介绍他们的学校和班级,学生谈了后我及时点评:“孩子,透过你的语言我看出了你是个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的好孩子。”这也是在为今天的教学做铺垫。
6、以“顺口溜”结束本课,为本节课画上圆满句号又意味深长。顺口溜内容:理解句意方法多,请听我来说一说。首先多把句子读,再用方法想一想,关键词语要深挖,三个联系要牢记,最后表达要准确。
7.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方法例谈 篇七
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很多省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题型之一,也是阅读题型中得分率较低的一类。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有哪些方法呢?本文拟结合一些中考试题来谈谈。
一、 联系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中找含义
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理解。通过对该句上下文意思的概括和分析,可以弄清它的含义。一般来说,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有时甚至是原句。例如,贵州安顺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一样的渺小》第21题:结合上下文,解读画线的两句话:①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②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选文《一样的渺小》的前三段是这样的:
①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
② 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通过弟子们的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
③ 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第①题,联系画线句子上文,可以知道画家取得了成功。再联系画线句子下文,画家成功后“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和“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他取得成功后,没有了目标,没有了追求,也就陷入了孤独寂寞之中。这样画线句子的含义也就理解出来。这句话的含义是“当自己达到了一个顶峰,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人生忽然变得狭窄而又孤单,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因此显得渺小无依”。采用以上方法,同样可以准确理解出第② 题画线语句的含义,即“当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超越了自我的界限,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再如,江苏连云港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石》第24题: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选文《母亲石》的前两段是这样的:
①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
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联系第①段的下文,即第②段开头第一句“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很容易得出“普通”就是指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联系“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这句话的下文,可以看出这块石的来历是宗喀巴的母亲“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并接受信徒的朝拜。“真正的文化石”就是指石上蕴含的母亲盼儿想儿望儿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因此,此题可解作“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二、 找出句中关键词,分析词义知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理解句子可通过找出关键词,结合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来揣摩句意。
例如,江苏南京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天窗》第19题第2小题: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上面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有两处:一是“生命早期”,二是“根”。联系这句话的上文内容,如第一段中“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第二段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等等。可以看出“生命早期”是指“童年生活”。对于树来说“根”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树存活的基础,同样,对于“一个人生活”而言“根”也是基础、根本。因此,这句话的含义是“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其实,以上方法一和方法二常常是结合在一起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例如,理解语句“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的含义,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时,也需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渺小”。
三、 抓住句中修辞,分析效果知含义
文中重要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抓住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基本上可以理解出句子含义。
例如,湖北襄樊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雪中小卓玛》第20题: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首先判断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并抓住本体和喻体,再分析这句话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抓住关键词“篝火”和“燃烧”,分析本体“雪中小卓玛的身影”与喻体“一族猩红的篝火”之间的相似点,再联系上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即可。所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雪中的‘小卓玛’比喻为熊熊燃烧的‘篝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卓玛高大的形象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同时也看到玉树人民灾后重建的信心”。
四、 通览全文明中心,句子含义整体悟
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中,其中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它的含义。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句子含义的基础。
例如,云南红河中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善良的种子》第25题:“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请根据选文情节,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选文《善良的种子》主要内容如下: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有一天,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在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不翼而飞了。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尖叫自己的种子丢了。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父亲把自己的袋子里种子捧了一些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女人。与父亲同来的乡邻,也都纷纷打开袋子,捧一些种子给了这个女人。下车后,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这篇文章主要写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可以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这句话正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8.理解散文中句子的含义 篇八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对点题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54012122】
①迩来入山赏鸟时,逐渐地脱离森林的核心地带,转而喜爱沿溪跋涉了。
②可能是年近三十吧!我想自己已变得容易感受孤独。而溪涧似乎存藏着一股山中最旺盛的生命力,能够给予我强烈的安全感。因溪涧向下流出,最后势必汇入平野的河川,便莫名地依赖这种源起的亲密,进而支持自己到山里继续活动的欲望。几经思虑,为求观察的方便,调适这种情绪,我抵临的所在直指山谷,位于八百公尺上下的溪涧。那里是溪鸟永远的家乡。我所逗留的溪涧世界,不是坐落于浓荫密林的瀑布地带,也非切穿两座高耸山峡下的急流,而是横陈两岸较平坦、开阔的森林,同时短距离即微有起伏的溪道。这种溪道长则一两公里,短则一两百公尺时便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天地,每一个山回溪转以后,就出现另一个类似的溪涧王国。
③为了观察溪鸟,连续两三个钟头枯坐在岸石后,我已习以为常,溪鸟们多半没有这种..镇静功夫。在这个王国里,枯坐等于毁灭。食物不会自己送上门来的,每隔一段时候,溪鸟..们都靠着不停地移动位置,巡行于自己认定的领域里寻找食物。溪鸟的种类虽少,觅食的花招却百出,各有各的特色。
(节选自刘克襄《溪涧的旅次》)1.第③段中,两个加点词“枯坐”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两个“枯坐”从文段或全文来看,具体语境不同,第一个“枯坐”,是贬词褒用,如同道家静坐悟道一般,突出的是静静地观察;第二个“枯坐”,是拟人手法,体现的是溪鸟不去主动捕食带来的危害。
【答案】 不同。第一个为镇静等候以便更好地观察水鸟;第二个为不主动出击寻找食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芥子之中的灯
李敬泽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木垒。那天乘飞机到了乌鲁木齐,问:菜籽沟在哪里?答:在木垒。
再问:木垒有多远?人家说,不远。这个不远的地方开车跑了三百公里。
菜籽沟,新疆的一个山村,刘亮程在此为农,还办了一个木垒书院。我看见“木垒书院”四个字刻在门口石头上。端详这几个字,觉得“垒”字有意思,如果写成繁体字,上面是三个“田”,下面是“土”。木垒,人们在荒芜的地上开出田来,然后在上面耕作,田上长“木”,生长草木和作物。
在木垒,刘亮程办了“木垒菜籽沟文学艺术奖”。今年,贾平凹就获得了这个奖。有朋友问,这个奖是什么样的奖?我说,应该是中国最高的文学艺术奖。其实,菜籽沟的这个奖是中国最低的文学艺术奖,它低到了泥土里,低到了田地上,低到了村庄里。这泥土,这田地,这村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
钱穆曾把中国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相比较。他说古罗马文明也很伟大,辉煌宏阔,好比一盏巨大的灯。但是古罗马的灯只有一盏,照耀着广大的帝国。而中国文明就不一样,不只有一盏灯,是四壁皆灯,满堂皆灯。大地上星星点点,密布着文明灯火。所以,中国文明气运绵长,有顽强的生命力。蛮族入侵古罗马,铁蹄把那巨灯踏灭,古罗马文明就终结了。而中国文明五千年,几经危难,向死而复生。长安的灯灭了,洛阳、汴梁的灯灭了,其他地方的灯还亮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菜籽沟,是天山余脉的一条山沟,据说当年逃难的人躲到此地,种了漫山遍野的油菜,收获菜籽,由此得名。佛经中,形容事物极微小,喻为“芥子”。菜籽沟,也是芥子之微。佛经中说:须弥高广,纳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指大千世界,芥子可包容大千世界。中国之灯,也在这芥子之中。古中国,很多村庄是明亮的芥子,村庄不仅是生活场域、经济聚落,也是文化保存、传承和生长的地方。
可到了现代,村庄正在塌陷,文化的灯也在次第熄灭。村庄正在变成无机的村庄,它是世界大棚里的植物、世界工厂的偏远部门,它装不下须弥,自身也不能发光。村庄正在失去公共生活,失去记忆,也没有自己的想象。想起钱穆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刘亮程带我们在村里走,他说这里原来有庙,那里原来有祠,现在都没有了。神祇从村庄远去了,或者说,庙变成了家家屋里的电视,诸神住在电视机里。
还可以欣慰的是有亮程这样的人。他长住在菜籽沟,让乌鲁木齐的家空着。他在菜籽沟种地、办书院,天天和老乡打交道。他想把消失的庙重新盖起来,他还把画家、摄影家、诗人带到这里,他还办了“菜籽沟文学艺术奖”。他的所为,可能使村庄重新成为有机村庄,一个活的、有文化生命的地方。古时,村庄成为一盏灯,重要的是它和外界有效的文化交换。读书人,从村里走出去,天远地远,回来时携带着一份增值的文化资本,这是文化循环。现在,远处的巨灯召唤着游子,他们一去不复返,村庄成为出发之地,流失了文化。
现在,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力在点一盏灯。他写过......《一个人的村庄》,现在他在写“一个村庄的灯”,未必写在纸上,而是写在田地里、村庄里。
这里是菜籽沟,小如芥子。中国不在别处,就在此处。照此说来,这个奖是菜籽沟的,是中国的,是最低的,其实也是最高的。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2.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想起钱穆的话,难免有黍离麦秀、铜驼荆棘之感。........
(2)刘亮程挽起袖子,干起来,摸着石头过河,这本身就是努力在点一盏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分析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义。(1)“黍离麦秀”指哀伤亡国之辞,“铜驼荆棘”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二者连用,代指昔盛今衰。饱含着作者对如今乡村文化衰落感到痛心的情感。(2)这里“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用在这里,说明从事乡村文化工作无经验可借鉴,刘亮程却勇于尝试、积极行动。
【答案】(1)指昔盛今衰。表达了作者对如今乡村文化衰落感到痛心的情感。(2)比喻边行动边探索。刘亮程从事乡村文化工作无经验可借鉴,却勇于尝试、积极行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54012123】
女 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那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⑥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那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选自2013年第7期《散文》,有删改)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2)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意的题目,句子含意要注意区分句子的类型,这两句分别为修辞句和情感句,答题时找到本体和情感,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作答。
【答案】(1)运用比喻,表现了作者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2)对于善感的心灵,消失的“女织”让人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让人遗憾。4.结合全文,探究“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的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探究的句子在文章的结尾,所以答题时要结合作者的看法和文章主旨进行探究。
【答案】 ①表现了作者对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②暗示了绝症母亲的美好愿望很可能会落空;③对“女织”时代以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④对现代女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修鞋的 筱 敏
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尘末,随着气流的裹挟,被喷吐到城里来了。他在广场张目一望,就失了方向。广场是令人心慌的大,像黄河出海处的淤滩,失了流速的泥沙一时张皇,也就失了方向。阳光是一种陌生的气味,它不是沁进去烘暖人和庄稼,却是在表皮上白晃晃贴着,镀银一样只管四处制造白晃晃的反光。方砖是这种反光,路面是这种反光,楼墙、街衢、汽车,每一扇门和每一页窗都是这种推拒人的反光。
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他没能把自己做颗种子种进那些光里,到底还是途中的流沙,在虚拟的目的地茫然地流徙。
于是,他蹲在路旁看见许多流徙的脚,于是,他成了一个修鞋的。
鞋摊占地一平方米,但这一平方米是城里人的,不是他的。他只是个非法闯入者,非法逗留者,他必须随时提防那些身着制服手提棍棒的管着这儿每一平方米的主人,他必须能在眨眼之间卷起他的摊子消失。在梦境之城里,他是一个必须以不断的逃亡证明自己不存在的非人。
这会儿修鞋的栖在一株路树下面。这树据说叫榕,大叶榕还是菩提榕,他不大认识,然而树荫倒是密密的结实。他的修鞋摊子张开,没有一点儿声响,他半蹲半蜷的坐态,更没有一点儿声响,唯独发出一点儿声响的,是那晨露一样的目光,在浑浊的街市里,以一种清澈的期待盯视着路人。
最好听的是鞋钉敲进鞋跟的声音,还有麻线纳过鞋帮的声音,还有黏合胶的小罐扑地一下撬开盖子的声音,还有卖烤红薯的女子的胶轮车吱吱呀呀来而复去的声音„„
土地的气味从他体内散发出来,很浓郁,让他瞌睡,但土地这件事他是不想的,他就是被冲走了的土地。关于土地,如果说他也曾有过,他所能记起的就是荒旱,一颗汗珠子滴下去,溅起来的不是青苗,而是黄扑扑的浮尘。好容易有一场雨,却不是滋养土地的,而是毁坏土地的,他看见一片一片土地被冲走了,剩下一棱棱干枯的不长东西的沟壑,接着又是荒旱,接着又是一片土地被冲走了,最后他也被冲走了。不会再有一道水流反转过来,把他重新带回去。
他的腿屈起成一个作坊台面,在那里侍弄各色鞋子,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土地对于他永远是个神话。他的卑贱不可以耕耘神话,唯愿能平平安安侍弄那些游走在神话之上的鞋子。(有删节)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他梦里的目的地确是这样银光熠熠的,但银光熠熠的城市并不认识他。
(2)他宁愿膝头不断地长出来鞋子,他宁愿鞋油的气味盖过去土地的气味。
【答案】(1)修鞋者怀抱着梦想和对城市的美好想象来到这里,可冷酷的现实使他心慌张皇。
(2)修鞋者希望不断能有活做,这样他才能生存下去,并用忙碌来摆脱自己对家乡和土地的思念。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124】
草有千千结 周 伟
春属木。地性生草。
草是春天最早生长的植物,是大地上的精灵。大地生草木,世上有乾坤。
草不管,小孩儿般,睡醒了,揉揉眼,蹬蹬腿,伸了个懒腰,探出了头。一夜之间,发芽,冒尖,露了青,生了色,疯了长。风一吹,草就动,雨洗春来,大地生动了,一片、一片、又一片。
田野里、山坡上、菜园子、路边、田埂、塘坎上、沟壑旁、溪涧„„甚至墙角、石缝间、瓦楞上,小草随处可见。草色青青,春光皎皎,野草遍地。伸手摘下一两茎青草,淡淡的草的清香,扑面而来。握在手中,把玩不已,久久不肯弃之。不经意间,把嫩白的草茎含在嘴里咀嚼,丝丝的甜味立马在口里蔓延开来,溶化一片。咦,好个春天的味道!
有月光的夜晚,草垛是我们的好去处。爬上高高的草垛,双手叉腰,俯瞰一切,幸福和威武教我们立马长高,霎时真实。从草垛上时不时跳下来,向下飞翔,向着大地飞翔,一次又一次,无比踏实、稳健和安全。我们一个个,像一粒粒滚落一地的果实,饱满而又欢畅。向下的飞翔,向上的生长,是我们一生真实和坚定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尽管也进入到这个浮泛的尘世,却一直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草垛高高,幸福的草垛高高在上,谁都想把它高高地垛起来。也许,只有在垛草的过程中,只有在草的密集里,只有在童年深处的秘密中,才能瞬间明白:没有那来自低处的一根根的青草,高处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温暖的怀抱只会虚空和无着无落。
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一生都无法走出我的村庄。牛羊的村庄,在青草的饲养中,变得壮壮实实,敦敦厚厚,憨态可掬。小草默默,牛羊默默,村庄也默默。村子里一辈一辈的人,平淡如水,缄默是金,冬去春来,默默地忙日忙夜,总是离不开草的怀抱。草色青青,绿水悠悠,春风荡漾,明月飞扬,山高水长。情无声,心有梦,路不尽。草民,是对他们最贴切的称呼,也是他们最本质的特征,融合了他们最朴素的感情:春天,你好!小草,你早!草草草,早早早;草草草,宝宝宝;草草草,好好好。你草,你草,你草草草;我熬,我造,我劳劳劳。草民一生勤劳艰辛,草民的劲儿使也使不完,草民的力量无比强大,内心无比宽广和美好。小草是卑微的,也是坚韧的。小草常被人践踏,它却总是向上地生长。小草不计得失,平实无华,真实简单,快乐幸福。风起绿洲,草随风动,梦随心动。万物生,万物生光辉,万物由人生。
草根深深,草绳长长,人生路漫漫。搓得紧些再紧些,拴在村口的桃树上,拴在老宅的门环上,拴住善良无私的心,一辈子才不会走失人生。草绳似的黄土路,牵引着我们一回回回到故乡,回到我们的童年,回到我们的本真。
我家乡的地理形状,犹如一口讨吃的天锅,一日一日地,煎熬着生活。在那荒年难月苦日里,家乡的天空里常常萦绕着阵阵药香。马边草,菊花根,黄善草,灯笼梗,艾蒿,鱼鳅蒜,鱼腥草,桉树叶,车前草,地达虫„„草药遍地皆是。扯回来,洗净,往鼎罐里浸水煎熬。一把把柴火塞进灶膛,老半天老半天细火慢炆,火苗一股一股欢笑,和着鼎罐里咕嘟咕嘟的歌声。草药味顺着弥散的蒸躯飘出来,飘荡在村庄的上空,久久不散。谁家有个头痛脑热、胸闷气喘、疮毒肿痛、跌打损伤、伤筋断骨,甚至病蔫蔫、卧床不起、奄奄一息,端起热气腾腾地溢满溢满的一大碗,咕嘟咕嘟一口气把药汤喝个底朝天。然后,袖口一擦,脸上立马由阴转晴,杂症疑难全跑了。有道是:大地生草木,性用各不同。民间有《草药歌》为证:贴地沾泥退肿红,方枝生毛能消风,尖叶生刺除积痛,枝红肉黄活血通。奶奶也常说:草药就是灵,草药就是好!这些俯拾即是的是幸运草,幸福安康还真是少不了。当然,奶奶并不晓得我们今天时尚的说法:苦并生活着,痛并快乐着!我忽然想起一句话: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看看,草药能够安神补心,时光适宜养性修身。
当我们像草籽一样四处飘散的时候,当我们像草灰一样成堆的时候,我不知道我还记得什么。也许,我只能沃土;也许,我还会生长。不过,这一切,都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像小草一般来过这个世界,草根深深扎进泥土里,贴土沾泥在大地上生长一遭,草一般地生活一生。
草嘛,有太多的人记得,又有太多的人正草一般地生活着。草光阴,药生活。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全部。
(选自2013年《散文百家》,有改动)6.结合上下文,谈谈下列句子的含意。
(1)没有那来自低处的一根根的青草,高处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温暖的怀抱只会虚空和无着无落。
(2)草民,是对他们最贴切的称呼,也是他们最本质的特征,融合了他们最朴素的感情。
【答案】(1)没有最简单最朴素的生活之根,就没有日后踏实、稳健、安全的生活之花,否则只能堕入空虚之中。
(2)农民就像草一样,虽然出身低微,但他们无欲无求,生生不息,有着旺盛的生命,有着充沛的力量,有着朴素的情怀:勤劳艰辛、胸怀宽广、平实无华、真实快乐。
7.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探究“草光阴,药生活。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全部”这句话的内涵,并谈谈你对这种生活的认识。
【答案】(示例一)同意作者的看法。中国的老百姓像草一样,一日复一日,过着平凡的日子,朴素低调,不为人们所重视,却有着草药一样的功用,既生生不息,为世界装扮绿色,又默默奉献,为人类祛除百病。作者通过对草的赞美,表达了落地生根的意愿。
(示例二)不同意作者的看法。中国老百姓有着虽卑微但勤劳艰辛、虽平凡但坚忍不拔的美德。可是,这毕竟是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表现,我们固然要像小草那样不避平凡,但我们更应该像大树那样不甘平庸。(自圆其说即可)
二、综合题组
(2017·扬州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11题。
菩提本无树 熊召政
①五祖寺在黄梅东山上,虽然其规制比之省城归元寺、当阳玉泉寺,略欠恢宏。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说放在湖北省,就是放诸全国来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③禅僧们依汉土的文化习惯,称自家门派的开创者为祖。依其传承的谱系,则初祖达摩来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则都是大别山人。前二位在山北,后二位在山南。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为骄傲。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大别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一支英雄的山。却不了解它同时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见鸟忘机的佛国禅峰,不但产生了四位禅宗领袖,而且还培植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的宗教智慧与情怀。
④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场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潜山的天柱山、黄梅的双峰山与东山。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我都专程拜谒过。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漱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
⑤老实说,这四处祖庭,东山的风景不算最好。禅是静谧的、安宁的,它的生机如枝头开放的鲜花,虽然灿烂,却无声无息。东山喧闹了一些,过多的俗声,使满月莲花境界稍受影响,也侵扰了诸佛的庄严。但是,专程前来拜谒的旅人,若有参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风禅骨,一定能够剔去嚣杂,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间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阶上,听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舂米的和尚吟诵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⑥这个舂米的和尚释名慧能,他目不识丁,曾被五祖弘忍称作“獦狚”,这含了一点点贬损的意思。慧能千里迢迢到五祖寺来,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只能到厨房做苦力。三年后,他却因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脉的袈裟传给了他。
⑦在湖北这片土地上,有两件事在历史中都具有典型的意义。一是刘备看中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拔擢为“军师”;二是弘忍看中慧能,让其成为接班人。若按各自当时的情况看,刘备麾下,不但有关羽、张飞与赵云,还有大谋士徐庶。诸葛亮寸功未建,只凭一个《隆中对》就立即受到重用,用现在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连城市户口都没有。而慧能呢,只是一个厨房里的杂役,弘忍门下,一千多个弟子可谓众星灿烂,特别是以神秀为首的十大弟子,个个都是“博士后”,与他们比,慧能只能算是一个“农民工”了。但仅凭二十字偈,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六代领袖。尽管事后看,诸葛亮与慧能的选拔都是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种选拔难免遭到世人的非议。中国用人,历来论资排辈。若刘备与弘忍两人,不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起用新人,则诸葛亮与慧能,恐怕就会混迹于众生,终老江湖了。
⑧基于此,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⑨我个人认为,政治领域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佛教领域中慧能的《菩提偈》,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慧能之前的五祖,规定了禅宗的方向,但尚未让禅宗走向民间。让佛教走向大众,用智慧启迪人心,慧能是第一人。
⑩凡是智慧的,必是大众愉悦的;凡是众生愉悦的,必是简便的。有《六祖坛经》传世的慧能,早成了令人景仰的智慧大师。弘忍毕生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发现了慧能。
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多次到五祖寺参谒。前不久,我再次去到那里。在五祖传衣钵处,新盖了一座祖师殿。殿角有一棵参天古树。导游小姐说那是菩提树。一位年轻的游客茫然地问:“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树呢?”
⑫导游小姐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微笑着。我看到这一幕,忖道: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样的对话,便是禅家活泼泼的机锋了。
(有删改)8.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分析句子、理解文章几个方面考虑,“观”是视觉,“听”则是听觉,从视听两个角度分别描写峰头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意、喜爱之情。
【答案】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之情。9.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2)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由第②段“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可知,“这种皈依是双向的”是指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因此也是有趣的”是指值得研究。“五祖寺”在“世间”和“山中”各代指世俗人间和佛教,“卓尔不群”意为优秀卓越。
【答案】(1)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值得研究。(2)无论是从世俗看还是从佛教看,五祖寺都有非凡的意义。10.简析第⑦段写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这类问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的典型,具有历史意义。结构: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答案】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于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的典型,具有历史意义,同时又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引出了下文对五祖寺的赞美,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11.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可以删去,这样使文章更简洁,你赞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理解散文中句子的含义】推荐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06-21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08-23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07-23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理解06-17
高考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0-25
散文:感恩的含义07-18
互相宽容理解的优美句子09-18
不被理解的心情的句子11-18
中学心理咨询中理解型关系的建立06-20
新课改中我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