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验技能三级(共8篇)
1.心理测验技能三级 篇一
心理咨询三级技能答题提升
一.心理咨询的对象:
(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
(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二.一般心理问题: 1.定义: 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2.诊断条件:
刺激性质-由于现实生活中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恼、自责等;
反应时间-不良情绪持续1月,或间断持续2个月不能自行化解;
反应强度-不良情绪反应人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始终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泛化与否-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局限于最初事件, 即便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 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三.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和依据是什么? 1.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6分)。2.诊断依据:
1)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3分)2)心理冲突为常形,由现实因素引起。(3分)3)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两个月。(3分)4)社会功能轻度受损。(3分)5)内心痛苦(3分),情绪反应对象未泛化(5分)。
四.严重心理问题
1.定义: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激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2.诊断条件:
刺激性质:诱因较为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求助者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反应时间: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在2个月~6个月;
反应强度: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激烈。多数会短暂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减轻,但“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干预,难以解脱;对生活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泛化与否: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泛化。鉴别要点:“内心冲突的性质 ”和“病程 ” 五.对该求助者做出初步诊断并说明依据.(30 分)
(1)初步诊断
严重心理问题(2)诊断依据
1)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
致、人格相对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
2)症状表现:
主要心理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后悔、心烦、气愤、苦恼、发脾气、兴趣下降。
主要躯体症状是:入睡困难、头昏脑胀、食欲下降、体重下降。
3)症状由失业问题引起,属于强烈事实刺激。
4)精神负担重,存在内心痛苦,但由现实性冲突引起。
5)病程:症状近半年。
6)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症状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
7)症状不是由躯体疾病所致。
六.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1.定义: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2.鉴别神经症与非神经症 神经症的临床评定(许又新)
(一)较复杂的评定方法:明确心理冲突的性质
1、常形心理冲突----(1)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2)冲突有明显道德性质
2、变形心理冲突----(1)冲突与现实处境无关、{神经症冲突}一般人认为不值得操心的事(2)冲突无道德性质鉴别神经症与非神经症
(二)简单易行的方法包括三个方面:
1、病程:不足三个月
(短程)
1分
三个月---一年(中程)
2分
一年以上
(长程)
3分
2、痛苦程度:能自行摆脱
(轻)
1分
劝说后摆脱
(中)
2分
无法摆脱
(重)
3分
3、社会功能 :正常工作、交往轻微受损
1分
工作、社交效率明显下降
2分
不能工作,回避社交
3分
评定:总分3分以下--非神经症;4~5分--可疑神经症;6分以上--神经症
注释:病程必须在3个月以上。
七.请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精神状态、身体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20分)
精神状态(2 分):情绪低落(2 分),内心苦恼(1 分)、焦虑(2 分)、整日没精打采(1 分)、闷闷不乐(1 分),觉得自己没有希望(1 分),记忆力已大不如前(1 分)。
身体状态(2 分):头昏(1 分)、头痛(1 分)、晚上入睡困难(1 分)、全身疲备不堪(1 分)。社会功能状态(2 分):学习效率下降,已无法上学(1 分)。
八.请整理该求助者精神状态的相关资料。(20)
1、认知(3 分):对未来婚姻生活悲观失望(1 分)。注意力不集中(1 分)。记忆力下降(1 分)。敏感(1 分)。
2、情绪(3 分):郁闷烦躁(1 分),急躁易发脾气(1 分),脆弱(1 分)。
3、行为(2 分):冲动行为(1 分),积极性下降(1 分)。
4、人格(2 分):内向(1 分)
九.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5分)答:该求助者产生心里问题的原因:
1、生物学原因:男性,19岁,患过肠胃炎
2、社会性原因:环境因素;家庭教育严格;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鼻炎、胃肠炎、高考失利、与同学矛盾、物品丢失;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为得到父母、老师和同事的理解和帮助。
3、心理原因:存在错误认知:自己是最倒霉的,觉得别人讨厌自己,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情绪方面:受苦恼的情绪困扰,情绪不稳定 行为模式: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能
个性特征:个性偏执、敏感多疑、追求完美、患得患失
十.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原理和过程。(30 分)
答:
(一)主要原理:
1、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 世纪50 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1 分)。
2、合理情绪疗法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2 分),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2 分),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2 分)。
3、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反应的不是外部事件(2 分),而是人们的认知(2分),要改变情绪,不是去改变事件而应该是去改变认知(1分),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和行为(1 分)。
4、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 理论(2 分),A 代表诱发事件(1分),B 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1 分),C 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1 分)。
(二)主要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心理诊断阶段。(3 分)(2)领悟阶段。(3 分)(3)修通阶段。(3 分)(4)再教育阶段。(3 分)
十一.如果对该求助者使用理性情绪治疗,请简述该方法的操作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向求助者解释 ABC 理论,明确求助者的 ABC。
(2)领悟阶段,帮助求助者认识到情绪困扰来自于自己对事件的评价而不是事件本身。首先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找到求助者的灾难化思维。
(3)修通阶段,运用辩论技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等帮助求助者建立新的合理信念。
(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使求助者能用学到的 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十二.请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指出该案例中求助者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及具体体现?
1.绝对化的要求:求助者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每当她向有经验的同事虚心请教时都感觉大家在敷衍她,觉得不被认可。求助者觉得自己虚心请教,同事就“应该”认真帮助她,这种“应该”的想法属于绝对化的要求。
2.以偏概全,糟糕至极:求助者因为一次工作失误受批评,就认定自己没有用,考虑离开现在的单位,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且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
十三.试述合理情绪疗法中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的区别?(25分)
1、合理的信念大多是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不合理的信念包含更多主观臆测。
2、合理的信念能使人保护自己,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产生情绪困扰。
3、合理的信念可以使人很快达到目标;不合理的信念使人达不到目标而苦恼。
4、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不合理的信念难于做到这一点。
5、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冲突;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使情绪困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造成不恰当的反应。
十四.为鼓励求助者建立积极的行为,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了阳性强化法,请写出该疗法的治疗过程和注意事项(30 分)
阳性强化法是改变求助者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一)阳性强化法的治疗过程:
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4.5 分)
2、监控靶目标(4.5 分)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4.5 分)
4、实施强化(4.5 分)
(二)注意事项
1、靶目标需单一具体(4 分)
2、行为强化要适时、适当(4 分)
3、条件反射形成后,物质奖励可改为精神奖励,最终精神奖励也可取消。(4 分)
十五.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应注意哪些内容?(20 分)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应注意:
1、态度必须保持中立(4 分)
2、提问中避免失误(4 分)
3、不能讲题外话(3 分)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3 分)
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3 分)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2 分),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1 分)
十六.如何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5分)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2.正确的咨询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基础。
3.建立良好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十七.心理咨询师怎样与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写出咨询方案的主要内容(20
(一)心理咨询方案有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4分)。
(二)心理咨询方案经双方商议可以有所调整(2 分)。
(三)心理咨询方案的主要内容:
1、咨询目标(2 分)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2 分)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2 分)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2 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2 分)
6、咨询的费用(2 分)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2 分)
十八.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怎样把握共情技术?(20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把握共情时应该:
1、咨询师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5 分)
2、咨询师必要时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 分)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3 分)
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3 分)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3 分)
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3 分)
十九.针对此案例如何对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进行评定?(25分)
1、求助者的心理冲突由现实因素引起。(10分)
2、属于道德性的。(10分)
3、基于以上两点,可以把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评定为常形。(5分)
二十..心理咨询各种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
2、求助者具有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二十一.该案例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出现较为强烈的阻抗,请简述阻抗的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寡言、赘言。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包括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议论小事、假提问题。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包括心里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不履行咨询安排、诱惑咨询师、请客送礼。
二十二.咨询中曾出现阻抗,请简述如何处理阻抗?
1、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解除求助者的戒备心理。
2、正确地进行心理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的态度帮助求助者正确地对待阻抗。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二十三.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出现依赖现象,请简述依赖现象的表现及对依赖的处理原则(20分)1.依赖的表现形式:不宜察觉的形式;阻抗的形式;问接的形式;直接的形式。2.对依赖的处理原则:
1)务必向求助者讲清心理咨询的性质、发生效果的机制,使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对咨询效果有理性的期待。
2)对求助者的依赖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应鼓励求助者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努力来解决
自己的问题。
3)咨询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咨询理念,以促进求助者的心理成长为咨询的总目标,以促
进求助者心理能力提高,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为己任
二十四.简要分析求助者的心理测验结果。(25分)
EPQ(T分):E61;P49;N69;L44c 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的E量表61分,处于43 3-56 7分之间,性格是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的中间型(略偏外向);N量表69分,大予61 5分,气质不稳定。外向不稳定的气质类型为胆汁质。
SAS:标准分54分,介于50~59之间,属于轻度焦虑状态
二十五.对本案例进行效果评估,心理咨询师应选择哪些维度或指标(25 分)
咨询结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价。(5 分)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5 分)
3、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估。(5 分)
4、求助者咨询前后的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5 分)
5、咨询师的评定。(5 分)
二十六.心理咨询师若缺乏咨询该类案例的经验,需转介时应注意什么?(20 分)
答:转介的注意事项:
1、当出现不适合咨询的情况时(1分),心理咨询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进行转介(1分)。
2、事先征得求助者的同意(3分),新咨询师的同意(3分)。
3、对新咨询师详细介绍情况(3分),但不宜透露隐私情况(3分)。
4、不干涉新咨询师的咨询工作。(3分)
5、不对新咨询师的工作评论。(3分)
二十七.本案例最可能诊断及理由是什么?(30分)
1).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2)理由:
1.根据案例资料提供,求助者没有躯体疾病史和精神疾病史,高考前体检没有明显异常。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工作三原则,该求助者自知力相对完整,没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心理冲突为常形,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4.给求助者负性情绪没有泛化。
5.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1个多月,社会功能受到轻度程度影响,出现精神痛苦和睡眠问题。
6.综上所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十八. 本案例恰当的咨询目标是什么?(20分)
1、近期目标:
(1)协助求助者缓解目前的烦恼情绪,减轻内心的心理冲突。
(2)协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求助者觉得不应该这样想女友,不该给女友打电话,这样做会对不住父母、担心高考会落榜的。)
2、远期目标:
(1)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二十九. 如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请按照ABC 理论,分析一下该求助者的A、B、C各是什么?(25分)A:离高考还有三个月,父母和女友父母相继要求双方高考前不再联系和见面
B:求助者觉得不应该这样想女友,不该给女友打电话,这样做会对不住父母、担心高考会落榜。
C:出现了烦恼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于学习,记忆力下降,经常失眠,控制不住给女友打电话的行为。
三十. 咨询师自己56岁,自己的孩子早已大学毕业,面对该求助者,咨询师在监理咨询关系上应该注意什么?(25分)
1、首先要保持尊重、真诚、热情、共情、积极关注的态度。
2、其次应当注意该求助者对咨询师产生依赖、移情,并妥善处理。
2.心理测验技能三级 篇二
1 疾病的三级预防
预防医学研究指出,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 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恶化。因而, 预防工作与疾病的自然史相对应分为三级:第一级为病因预防, 是针对病因或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措施;第二级为临床前期预防, 主要任务是“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疾病发展;第三级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3]。
2 高校心理疾病的三级预防
心理疾病是指以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 大脑功能失调, 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包括各种神经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大学生这一群体也存在心理疾病的防治问题, 从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来说, 还存在不能作为心理疾病的各种心理障碍。由于比较常见, 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 本文将心理障碍也纳入广义的心理疾病概念。
2.1 一级预防
2.1.1 对象
全体师生。虽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 但是只有人人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才能达到群防的目的。心理健康宣教工作是全体师生的责任。一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教师的人格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掌握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会自觉利用一切机会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 教师这一群体也存在心理问题[4], 也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预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2.1.2 目标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层次、学科、群体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防止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一级预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最有作为的工作, 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
2.1.3 方法
主要依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这个系统的核心组织, 起主导作用, 负责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设计、师资和学生骨干的培训、大学生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协助其部、系心理小组开展心理卫生宣教、咨询、筛查、心理疾病鉴别、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各院 (部、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宣教和咨询工作的落实, 帮助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完善师生信息沟通渠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群众团体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动员、自我教育、学生心理状况信息反馈等工作。开展形式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心理咨询 (团体、个别) 、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校园传媒等。
2.1.4 人员构成与知识结构
按照《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院 (部、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 可以由专、兼、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组成, 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由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教师、辅导员、“两课”教师等人员组成。就知识结构而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均应受过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最好由专职、专业心理工作者担任, 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研究, 能较好地掌握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理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危机干预技术。各院 (部、系) 的心理工作小组除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外, 还要掌握心理咨询与测验的相关技术;心理咨询室侧重于大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引导, 而不是心理疾病的治疗, 应具备心理疾病的一般性知识, 转介不符合自己工作对象的来访者。
2.2 二级预防
2.2.1 对象
有轻度心理障碍、不良适应行为、人格缺陷和某些患有早期心理疾病的大学生, 也包括易发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
2.2.2 目标
对有心理问题和早期心理疾病者能早发现、早干预, 以防止心理疾病产生, 减少对其身心健康、学习与生活的消极影响, 避免潜在的校园恶性事件发生。为此, 首先是确定有无心理问题, 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其次是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或治疗, 治疗条件不具备时要及时转介。
2.2.3 方法
一是主动过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 在心理卫生宣教的基础上, 增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同时具备一定的鉴别心理异常现象的能力, 把疑有心理问题者及时反馈到三级网络组织。二是被动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员对来访者进行筛查, 提出处理意见。这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组织和全体师生参与。
2.2.4 工作难点
心理测查工具的选择是否恰当, 测查过程是否规范, 测查后的处理是否及时、有效, 心理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鉴别异常心理现象的能力是否具备。
2.3 三级预防
2.3.1 对象
已患有心理疾病, 包括虽达不到心理疾病程度, 但是对学习、生活有严重影响的心理障碍者。
2.3.2 目标
对患心理疾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避免造成危害本人和他人的严重后果, 促使其早日康复。
2.3.3 方法
对于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的三级网络系统来说, 常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主要依靠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发挥专业治疗的优势。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要作用是做好心理疾病的鉴别、转介和心理危机干预, 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大学心理咨询机构要科学把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层面的任务和内容, 区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的不同工作性质和任务。
3 心理疾病三级预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1) 心理疾病的预防意识淡薄, 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一谈到疾病的预防, 容易让人想到这是医护人员职责范围内的事, 没有全员责任的意识。部分师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意识淡薄的问题, 在这一群体中也有些自以为“没有心理问题”的心理问题者, 他们成为心理卫生宣教的死角。只有把心理疾病的卫生宣教工作做到如生理疾病那样人人皆知、人人注意, 心理保健、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才有基础。
(2) 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而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认识还不充分, 这就对一级预防心理卫生宣教工作的针对性提出了挑战。但是, 关注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是做好一级预防的有效途径。目前的研究表明, 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人格缺陷、缺损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与生活适应不良等。
(3) 做好预防工作需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比较多的是采用心理测查的方式, 而忽视了通过其他途径对大学生的了解, 例如个别访谈、家庭生活背景资料搜集。虽然心理测查具有掌握情况快、省时等优点, 但是施测人员不规范的工作程序会影响到资料的可靠性。目前还存在一种倾向是重测查、轻问题解决, 测查结果有了, 可是下一步怎么办却没有。在筛查的基础上, 应把疑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预约面谈的方式再次排查, 以确定其是否有心理问题, 对有心理问题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家庭生活背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 其资料搜集的必要性还没有被很好地认识。研究显示, 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态度等因素对个体的自尊有重要影响[5], 而自尊在心理健康评估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有助于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
(4) 大学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 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与自杀有关的精神疾病中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多见[6]。如果不能及时鉴别精神疾病患者并将其转介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而只是给予一般性心理辅导, 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 还可能危及他人安全。因此, 心理辅导者应具备常见心理疾病知识。
(5) 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是心理疾病三级预防工作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与教育部的要求尚有差距, 存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不足, 完成工作目标受到机构建设、人员培训、资金、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足, 专兼职人员相比, 专业人员偏少, 这影响了工作质量[7]。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以下3个特点:一是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好于个别心理辅导, 有针对性、个体化且质量好的心理辅导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与要求;二是心理测查好于测查后处理, 对测查后疑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及处理工作做得不够;三是重视心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轻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潜能挖掘。从时有发生的校园自杀和暴力行为等恶性事件到求职过程中凸显的人格缺陷, 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 也反映了该项工作任重而道远[8]。因此,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还应包括开展与心理健康和学生发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包括生命教育、素质拓展、婚恋和职业生涯指导等。这样既可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 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又可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的及时性和干预的有效性。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卫生普及、心理发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心理疾病三级预防系统在其工作对象、目标、方法等方面与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既有交叉又有不同, 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心理疾病三级预防系统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这一资源, 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增强其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 (1) :57~59.
[2]张大均, 王金良.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8 (2) :85~109.
[3]顾湲.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杨宏飞.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2, 11 (2) :212~213.
[5]吕春明, 王淑珍, 刘均民.234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16 (10) :938~939.
[6]管晓琴, 吴远.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 (6) :458~460.
[7]何泽民.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6) :520.
3.心理测验技能三级 篇三
一、关于“三级”预防
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模式是依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结合个体发展变化状况,进行分层次、有梯度、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优化,防范预警干预,分析诊断治疗的教育教学活动模式。一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即立足于“面”,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她)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与耐受力。二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立足于“面”与“点”的结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防范预警工作,干预学生群体的不良心理倾向,尽早发现个别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三级预防机制工作核心立足于“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工作,深入分析研究个案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怀、关注、帮助他(她)们摆脱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阳光面对学习生活,实现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三级”预防的意义
(一)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管理、人格发展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心理品质、强健的体格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魅力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机制,是学校教育落实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德育工作的需要,不仅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由学校层面下移下放到各年段、各班级,壮大工作队伍,扩大工作覆盖面;还可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和不同层次,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有效实现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三)山区高中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差距迅速加大,山区高中教育变得更艰难复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突出。在山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呈现人多、面广趋势,不仅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方面,有学习生活方面,有青春期生理发育方面,有心理品质行为方面等;问题的广度深度呈现复杂化、特殊化和多样化,因而山区高中心理健康“三级”预防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尤为迫切,势在必行。
三、“三级”预防的实施
(一)一级预防机制,宣传教育优化。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遵循中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引导,预防和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充分利用课内外实践的针对性,有序进行教学讲授,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接受能力,避免过于理论化,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授课。如针对中学阶段高中年级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引导、认识,贴近、深入学生的心灵,循序渐进,学生自然而然接受,头脑里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促进良好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
2.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学科渗透等渠道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积极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导报(半月刊),学校图书馆设立心理角;邀请专家现场讲座,视频聆听国内外、省市各级知名心理学者心理案例专题分析,结合各级各类德育先进学校的心育心辅事例进行宣传教育。
3.心育环境氛围的构建。
社会竞争增大了学生对学习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这种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高中学生因适应不良表现出各种困惑、迷惘、不安和紧张,因此心育环境氛围的构建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保健的关键。学校和谐的心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他们自觉融入现实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中各种差异与不同;尤其对于山区高中学生,他们不像沿海发达地区同学那样见闻广博、见多识广,凡事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因此,与人相处时,自然而然造成山区学生内向、自卑而羞于启齿,学习生活方面,面对社会即形成较大障碍。所以构建和谐的心育环境氛围可以促动同学在校园生活中增进与同伴学习交往的能力,有效降低山区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让他们学会生活,与人愉悦共处,快乐自主地学习。
4.榜样感召,行为指引。
山区学生虽朴实,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确不少。如有的学生总是沉默寡言,不愿和别人交流;有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有的学生好动,爱惹是生非,自控能力差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其个性形成原因,给予学生行为指导,找出楷模标榜,学习榜样,对比借鉴引导,树立榜样,通过榜样感召和行为指引,解决心理障碍诱发心理问题。
(二)二级预防机制,防范预警干预。
1.成立心育室,开展辅导与咨询工作。
细化学校德育处工作,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由德育处工作人员(心理健康专职老师)、年段长、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心育室为平台,联合社区及上级部门相关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机构等,做好学生团体的辅导工作,以及个体的心理疏导干预工作。
一方面,着手于“面”,开展辅导工作。由学校各年段、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等配合学校德育处心理健康专职老师开展全体学生团体辅导工作,旨在构建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心理问题扩大和加重的防御系统。第一,借鉴心理测评技术,进行有效预防保健。团体测评主要通过纸笔测验,测验形式主要有七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简答题、小论文等。第二,建立心理防范预警档案,对比筛查,辨别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倾向与变化趋势,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面”的教育疏导与“点”的矫正。
另一方面,落实于“点”,开展咨询工作。基于“面”的辅导基础工作,及时开展问题学生的咨询工作。通过团体辅导中个别学生在认知感触与学生团体差异性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找老师倾诉、交流与询问,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推进咨询工作。第一,自觉形成与学生的咨询关系,进而掌握更多学生资料,以便进一步分析和诊断;第二,教师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咨询目标,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合理咨询方案,实施指导帮助;第三,对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以便落实巩固咨询干预之效果。
2.内外兼修,调控拓展。
心育心辅工作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同学积极参与,通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培育,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防范心理问题的发生;对于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干预矫正,如刻意的情景设计、独特的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形式。促进其融入和谐的活动氛围,感受大家庭中一份子的温馨,获得主人翁意识,大家都“动”起来,使心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健康发展。
山区高中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弱,自卑感、孤寂感强,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弱。学校极有必要适时适度地开展相应的心智拓展活动,如袋鼠跳接力、合力吹气球、绳圈接龙等促进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主题活动;攀岩、过独木桥、孤舟漂流等锻炼意志,激发个体潜能的主题活动等,让同学们敞开心扉,在体验生活的快乐的同时,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和与他人交往协调的能力,促进心理生理全面健康成长,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同学的心理品质。
(三)三级预防机制,分析诊断治疗。
三级预防机制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具有某些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治疗、康复的活动过程。其核心在于“点”的工作,深入分析、研究、诊断个案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意想症等,通过一些正规的医院门诊,专业的心理机构,相关资质的心理专家进行会诊,借助网络远程咨询问诊听诊,通过电话网络等预约门诊随访,校内外联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力量,服务于学生,助力于山区教育,使山区高中学生可以心无旁鸷、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高中学习中,更加阳光自信地面向社会、面对生活。
4.心理测验技能三级 篇四
一、临床资料整理归纳模式
1.一般资料:
人口学、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娱乐活动、自我描述、内心世界。
?上述提纲内容之外,求助者谈及的或调查了解到的其他资料另外列出,以供诊断时参考。
2.个人成长史:按社会心理学分期,给出婴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生活情况,婚恋史、疾病史,既往重大事件及现在评价。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一直写到求助时。必须明确家庭教养方式,性萌动体验及处理方式,退缩、回避、攻击行为。
3.目前状态
1.精神状态;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模式、人格特征方面依次填写。
2.身体状态;睡眠、饮食、头痛、性功能失调等,躯体疾病、异常感觉。
3.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1)工作学习效率:活动效率下降,因病无法工作、学习而考勤不全。(2)社会交往状况:社交能力受损,接触不良,同事、同学关系不和。(接触不良是人际关系不好)
4.心理测量;(1)求助者是否做过心理测量。(2)心理测量目的及测量结果。
二、还应收集该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
1.该求助者的婚恋情况。2.该求助者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3.该求助者的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4.该求助者对未来的希望。5.该求助者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况。6该求助者的生活状况。7.该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情况。8.该求助者的娱乐活动。9.该求助者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
三、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生物原因:本案例中未见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1)家庭教育的原因,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教育严格,父母非常看重他的学习成绩。(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上大学后学习成绩下降,成绩排在班里的后几名。(3)求助者人际关系紧张,很少与人交流,独来独往。(4)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原因:(1)存在认知错误:因为学习成绩没有中学时好就认为自己没用,认为自己很没面子,认为父母、老师及同学因为自己成绩不理想就都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完了。(2)情绪方面的原因,受情绪低落、焦虑等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学习成绩下降,不知所措。(4)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无法正视挫折。
四、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心理因素 生物学因素:
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
2、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4、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社会性因素:
1、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
2、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
3、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心理因素:
1、从个人心理发育资料入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2、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3、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4、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5、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6、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7、分析有无深层主关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8、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钟友斌的认知
五、心理咨询个案所包括的各项内容:
(1)一般背景资料。(2)来访原因。(3)现主要症状。(4)家庭关系、人
际关系、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支持体系。(5)个人的情绪、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自我认识评价及常用的应对方式。(6)既往病史、家族病史。(7)心理测试结果。(8)咨询师的一般印象。(9)诊断与评价意
六、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程序
1、分析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刺激
2、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否属于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是否有求治的愿望
3、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
4、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与神经衰弱、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病
七、抑郁性神经症需做哪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向下降、焦虑、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倾向等症状,但在病程上已持续3年以上时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根据CCMD一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抑郁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抑郁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八、怎样对精神病该求助者做出诊断? 对该求助者做出诊断的程序如下:1.分析该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激。2.分析该求助者的自知力,是否有求治的愿望,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或现实意义。3.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4.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5.综合以上分析、排查,诊断为精神病、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九、疑病性神经症应和哪些诊断相鉴别?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焦虑症相鉴别:根据CCMD一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疑病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疑病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3.与恐惧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惧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感到恐惧。该求助者对肝癌有恐惧的症状,是对疾病的一种正常情感体验,且恐惧不是其最主要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恐惧性神经症。4.与肝癌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自述右腹部不适,但经北京各家大医院的诊断,均未做出明确的诊断,由此推断肝癌的诊断不成立,因此可以排除肝癌。
十、疑病性神经症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 1.对该求助者可选用MMPl测验,用来了解其病理人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2.对该求助者可选用EPQ测验,用来了解其人格特征。3.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CL一90测验,用来了解其在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程度。4.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AS测验,用来了解其焦虑情绪及程度。5.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DS测验,用来了解其抑郁情绪及程度。
5.秘书职业技能三级试题 篇五
1、办公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工作人员应立即疏散,下列不可通行的通道是( C )。
A、楼梯
B、消防梯
C、电梯
D、安全梯
2、会务筹备情况检查的方法最可靠的是( D )。
A、听取会议筹备人员的汇报
B、阅读报告
C、电话询问
D、会前现场检查
3、在涉外商务活动中,选择的礼品应该( B )。
A、印上送礼单位的名称
B、包装讲究
C、贵重
D、初次见面就送上
4、在负责特定任务工作小组内部进行的所有形式的沟通,都可以称为( C )。
A、“间接沟通”
B、“直接沟通”
C、“团队沟通”
D、“语言沟通”
5、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会议总结的形式因会议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
B、主持人的结论性意见就是小型会议的总结
C、职代会的闭幕词可以代替会议总结
D、会议纪要即会议总结
6、下列关于“死机”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当显示器黑屏时,就意味着计算机已经“死机”
B、“死机”是一种不可能由操作系统恢复的计算机运行故障状态
C、操作系统本身存在缺陷是造成“死机”的一种重要原因
D、计算机“死机”时应该进行热启动
7、交替工作模式的缺点是( D )。
A、难以留住有特殊技能的工作人员
B、工作模式不灵活,不便激励员工
C、员工交流少,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
D、难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8、办公室中适合的温度应该在( C )。
A、16—20度
B、18—22度
C、20—25度
D、22—28度
9、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中,要修改已选定文件夹的名称,下列操作中,不能实现改名操作的是( D )。
A、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重命名”命令
B、两次单击该对象的名称
C、右单击该对象,然后单击快捷菜单中的“重命名”命令
D、单击该对象的图标
10、利用档案编写的反映一个单位或某方面基本情况的数字材料是( B )。
A、基本情况汇集
B、统计数字汇集
C、单位情况汇集
D、档案专题汇集
11、关于代位权行使的要件,不正确的表述是( D )。
A、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有合法的债权债务存在
B、债务人对条三人享有到期债权
C、债务人怠于行使其权利,并且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的行为有害于债权人的债务
D、债权人代位行使的范围是债务人的全部债权
12、一个人拥有管理、记帐和IT技能,又同时将这种技能提供给不同的单位,这种工作模式属于( B )工作模式。
A、临时办公桌
B、兼职工作
C、合同工
D、交叉工作
13、准备新闻发布会的文件应重点把关( A )。
A、报道提纲、问答提纲
B、调查资料、会议原则
C、会议议程、问答提纲
D、主持人议程、记者证件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从宣布事项的重要性看,公告重于通告
B、从使用范围看,通告大于公告
C、通告的制发者是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D、公告由国家行政机关或权力机关发布
15、确定同一类任务而紧急情况不同的承办时间( B )。
A、应该更长
B、视情况而定
C、必须相同们
D、亦应不同
16、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呈现( A )的格局。
A、由东到西
B、由北向南
C、由工业企业向旅游宾馆业
D、由小型企业向大中型企业
17、文稿审核是文稿( A )前的最后一道文字工序。
A、签发
B、复核
C、缮印
D、分发
18、电子档案信息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网络传播的属性是( A )。
A、共享性B公开性
C、公众性
D、空间性
19、向幻灯片中添加剪贴画时,如果幻灯片上没有剪贴画占位符,则( B )。
A、剪贴画将出现在文本的右侧
B、剪贴画将出现在幻灯片的中心位置
C、剪贴画将出现在幻灯片的左上角
D、无法添加剪贴画
20、设计会议评估表时应考虑的要素有( D )。
A、会议的保密制度
B、领导的认可程度
C、主办方组织力度难关
6.心理测验技能三级 篇六
第一章膳食调查和评价
第一节食物摄入量调查
一、能力要求
1、能设计回顾法和记账法食物量登记表
2、能用记账法进行人群食物消耗量调查
3、能用24小时回顾法进行食物摄入量调查
4、能进行标准人系数和人日数换算
5、能用记账法资料计算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
6、能用回顾法资料计算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
二、相关知识
1、回顾法和记账法表格设计要点以及记账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2、食物消耗量记录要点
3、回顾法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4、记账法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第二节膳食调查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一、能力要求
1、能评价和分析膳食能量
2、能分析和评价膳食营养素摄入量
3、能进行膳食模式的分析评价和报告
4、能建立膳食调查数据库
二、相关知识
1、人日数换算要点
2、进餐人数登记要点和标准人系数计算
3、食物实际消耗量计算
4、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来源分布计算要点
5、数据库相关知识
第二章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第一节人体体格测量
一、能力要求
1、能测量婴幼儿身长、胸围、上臂围和坐高
2、能使用皮褶计测量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二、相关知识
1、体格测量方法和意义
2、体格测量的标准化
3、卧式量板、量床使用方法
4、皮褶计使用方法
5、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解剖定位知识
第二节实验室指标收集和判断
一、能力要求
1、能对尿液样品进行收集、保存
2、能对粪便样品进行收集、保存和处理
二、相关知识
1、尿液样品收集和保存知识
2、尿液样品的种类和意义
3、粪便样品收集和保存知识
第三节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判别
一、能力要求
1、能识别能量---蛋白质营养不良基本体征并进行评价
2、能识别维生素A、D、B2、C、钙、铁和锌缺乏体征并进行评价
二、相关知识
1、能量—蛋白质缺乏体征和分类
2、缺铁性贫血基本体征和评价
3、维生素B2缺乏体征和评价
4、维生素C、维生素A缺乏体征和评价
5、维生素D和钙缺乏体征和评价
6、锌缺乏基本体征和评价
第三章营养咨询和教育
第一节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咨询
一、能力要求
1、能进行烹饪营养、平衡膳食评估并提出建议
2、能进行健康生活方式询问和评价,并提出建议
3、能解答食品污染、食物中毒等问题
4、能进行身体活动和能量消耗评估
二、相关知识
1、不同膳食结构特点、存在问题和建议
2、健康生活方式概念
3、食物污染、中毒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4、运动与能量消耗基础知识
5、身体活动类型和水平判断方法
6、食品卫生检验常见指标和判断方法
第二节营养教育
一、能力要求
1、能进行平衡膳食营养教育
2、能进行维持体重和能量平衡教育
3、能撰写科普文章
二、相关知识
1、营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沟通和宣讲技巧
3、科普文章编写原则和基本要求
第四章膳食指导和评估
第一节营养和食物需要目标设计
一、能力要求
1、能确定儿童和青少年营养需要
2、能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需要选择食物
3、能确定儿童和青少年主食、副食供给量
二、相关知识
1、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需要
2、年龄组分类知识
3、儿童和青少年食物选择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食谱编制
一、能力要求
1、能编制儿童和青少年食谱
2、能编制幼儿园食谱
二、相关知识
1、学校营养餐营养要求
2、儿童和青少年配餐原则和方法
3、幼儿园食谱编制原则
第三节食谱营养评价和调整
一、能力要求
1、能对成人、青少年和儿童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
2、能根据营养评价结果调整食物品种和数量
二、相关知识
1、食谱营养成分计算和评价原则
2、食品种类和蛋白质互补评价知识
3、能量营养素比例相关知识
4、营养素损失因子相关知识
第五章食品营养评价
第一节食品营养标签的制作
一、能力要求
1、能根据终产品营养特点,制定成分分析计划
2、能根据分析数据制作营养标签
3、能撰写产品标签说明书
二、相关知识
1、产品相关配方,标准要求和营养特点
2、营养成分定义和计算
3、数据修约
4、营养声称基本知识
5、标签说明书格式和相关规定
第二节食品营养价值分析
一、能力要求
1、能计算食品营养质量指数
2、能进行食品蛋白质营养评价
3、能进行食品碳水化合物营养评价
4、能进行食品脂肪营养评价
二、相关知识
1、食品营养质量指数计算方法和要点
2、蛋白质营养评价方法和必需氨基酸相关知识
3、碳水化合物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评价方法
4、脂肪酸评价方法和要点
第三节食品营养资料编辑
一、能力要求
1、能根据食品的营养特点,撰写产品宣传资料
2、能设计市场需求调查表
3、能分析调查资料并撰写市场调查报告
二、相关知识
1、宣传资料的种类
2、产品消费群体定位和需求调查知识
3、调查资料的统计和报告格式要求
4、调查报告的基本要素和资料信息化
第六章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
第一节营养与健康信息的收集
一、能力要求
1、能收集社区目标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资料
2、能收集社区目标人群饮食习惯和体力活动水平等基本资料
3、能根据调查资料性质编制调查表
二、相关知识
1、调查方法和手段
2、健康信息表格设计原则
3、资料信息分类和收集方法
4、社区卫生工作相关知识
第二节营养与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
一、能力要求
1、能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2、能计算人群营养缺乏病发生率和患病率
3、能计算社区目标人群基本资料的百分比
二、相关知识
1、个人健康信息和档案主要内容
2、计量和计数资料概念
3、发病率、患病率的概念及计算
第三节营养干预方案设计和实施
一、能力要求
1、能设计社区营养干预方案
2、能设计普通人群科学运动方案
二、相关知识
1、社区营养干预内容和方法
2、干预方案设计原则和类型
3、成人运动指导方式和相关知识
第一章公共营养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一、相关知识
道德与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二、掌握内容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第二节公共营养师职业守则
一、掌握内容
1.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协作。
2.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钻研业务。
3.认真负责,服务于民,平等待人。
4.科学求实,精益求精,开拓创新。
第二章医学基础
第一节人体解剖生理基础
一、相关知识
人体的结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二、掌握内容
1、细胞的组成
2、人体基本组织的构成
3、人体九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第二节食物消化吸收
一、相关知识
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的基本知识
二、掌握内容
1、唾液腺、胃液、胰液、胆汁、肠液、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第三节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
一、相关知识
不同人群分类的基础知识
二、掌握内容
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和变化特点
第三章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营养学概论
一、相关知识
1、营养、营养素与营养学发展史
2、营养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二、掌握内容
1、营养及营养学的概念
2、膳食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的内容
第二节能量及宏量营养素
一、相关知识
1、能量与宏量营养素基本知识
2、了解不同活动强度PAL值
二、掌握内容
1、能量的单位、来源以及能量的折算系数
2、基础代谢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3、能量的需要量、参考摄入量和食物的主要来源
4、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类,必需氨基酸的定义、种类,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互补、来源、供给量以及营养学意义
5、掌握脂类的理化性质、分类,必需脂肪酸的定义及类型,脂类的适宜摄入量、消化和吸收、生理功能、主要食物来源及其营养学意义
6、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基本理化特性、分类以及生理功能,碳化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消化、吸收、生理
功能以及摄入量,血糖生成指数(GI)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矿物质
一、相关知识
了解矿物质的分类及营养学意义
二、掌握内容
掌握钙、镁、、磷、钾、铁、锌、碘、硒的主要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基本供给量以及缺乏时的主要症状
第四节维生素
一、相关知识
1、了解维生素的基本特性
2、了解维生素缺乏的影响和疾病表现
二、掌握内容
1、掌握维生素的分类
2、掌握维生素A、D、E、K、B1、B2、叶酸、B6、B12、尼克酸、C的基本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参考摄入量和缺乏时的主要症状
第五节水和膳食纤维
一、相关知识
了解水和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
二、掌握内容
1、掌握水的生理功能和需要量
2、掌握膳食纤维的的生理功能、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四章人群营养基础
一、相关知识
了解不同人群的营养特点
二、掌握内容
掌握不同人群(孕妇乳母营养、婴幼儿营养、儿童青少年营养、老年营养)的不同营养素需要量、参考摄入量、膳食指南以及膳食要点
第五章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
第一节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一、相关知识
了解植物性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组成特点
二、掌握内容
1、谷类的的营养成分及其组成特点
2、豆类及其大豆制品的营养成分及其特点
3、蔬菜、水果类的主要营养成分和特点
第二节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一、相关知识
1、畜禽肉的合理利用
2、蛋类的组成特点
二、掌握内容
1、掌握畜禽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2、掌握蛋类的营养成分
3、掌握水产类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合理利用
4、掌握乳类及其制品的分类及其主要营养成分
第三节调味品和其他食品的营养价值
一、相关知识
1、调味品的分类
2、熟悉食用油脂的组成特点和营养价值、合理利用
二、掌握内容
1、酱油和酱类、醋类调味品的特点及营养价值
2、酒的分类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禁忌成分和毒副作用
3、茶叶的分类及保健功能
第四节营养强化与保健食品
一、相关知识
食品强化和保健食品的的概念、分类意义
二、掌握内容
1、掌握对食品强化的基本要求
2、保健食品的主要功能原理和管理
第五节常见的食品保藏和加工技术
一、相关知识
1、物理、化学保藏的方法
2、了解食品浓缩技术和食品的微波加工技术
3、熟悉食品的膨化技术特点
二、掌握内容
1、食品保藏技术的的分类
点
第三节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和管理
一、相关知识 食物中毒的特点
二、掌握内容
1、食物中毒的概念及分类
2、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发病特
3、河豚鱼中毒的症状
措施
2、维生素D缺乏病的发病表现
3、维生素B族缺乏病的发病表现
4、维生素C缺乏病的原因、发病表现
5、常见矿物质缺乏症的发病原因及表现
第五节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
一、相关知识
1、肥胖的判断指标与膳食营养的关系
2、食品保鲜技术的分类
3、食品干燥技术的分类
第六章食品卫生基础
第一节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一、相关知识
1、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卫生学意义
2、食品细菌性污染的指标及卫生学意义
3、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 素和3-硝基丙酸污染的主要食品、危害及预防措施
4、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的途径及食品放射性污染 的来源
二、掌握内容
1、食品污染的概念和分类
2、常见细菌性污染的菌属、危害及预防要点
3、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特性、危害及预防要点
4、展青霉素污染的主要食品、危害及预防措施
5、物理性污染的途径及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6、化学性污染的分类、途径及其防治
第二节各类食品的卫生要求
一、相关知识
植物性食品的卫生要求
二、掌握内容
1、畜禽肉的卫生问题
2、我国水产品的卫生管理办法
3、致病菌对奶的污染
4、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来源 第七章膳食营养指导与疾病预防 第一节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概论
一、相关知识
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作用
二、掌握内容
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应用
一、相关知识
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个体和群体计划膳食
二、掌握内容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常用评价指标 第三节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一、相关知识
1、地中海膳食结构的特点
2、了解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
二、掌握内容
1、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内容
2、掌握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第四节膳食与营养缺乏病预防
一、相关知识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发病表现
2、叶酸缺乏症的原因
二、掌握内容
1、维生素A缺乏病的原因以及发病表现、预防
2、骨质疏松的膳食营养防治
二、掌握内容
1、心脑血管疾病的膳食营养防治
2、糖尿病的饮食营养防治原则
3、痛风的膳食营养防治
第八章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基础
1、了解营养教育的相关实施步骤
2、了解社区居民营养与健康资料的收集
第九章相关法律、法规
7.心理测验技能三级 篇七
三级综合性医院的患者相对基层医院的患者病情严重而复杂,很多患者已经在基层医院处理但疗效欠佳。因此患者的精神压力大,心理问题相对突出,据统计其心理障碍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1,2]。目前,心身疾病日益成为人类疾病的主要负担,世界各国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中至少有50% 是心身疾病,而其余48% 的非心身疾病患者又有约50% 继发或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3],因此心理障碍与躯体症状是相互影响的。为数众多的住院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以抑郁、焦虑最为常见[4,5]。叶沛霖等报道[6],外科系统住院患者焦虑症发生率为60.3%,抑郁症的发生率为69.2%。王莉等[7]调查显示住院患者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与敌对5 项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消极的心理因素可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及预后产生较大影响。另外还有研究表明[8],大多数病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而产生的误解、担心或躯体疾病诊治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反应,及时地给予解释、指导、帮助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新的医疗管理条例的出台、患者或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日益增多,护理人员因担心发生医疗事故,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9]。而三级医院的护理人员承受着的各种压力,又比一般基层医院的压力大,除外部原因外,护理人员自身由于涉及职称晋升、学历提升、频繁的各种考核等原因导致团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总之,护理群体由于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低下、工作量大、工作氛围差、责任重风险高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不仅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症状,例如头痛、睡眠障碍、胃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还可产生不恰当的应对机制,如攻击性行为、退避性行为或其他心理障碍等[10],给健康、工作效率、人际交往、生活态度、服务理念、安全医疗等带来很大影响[9]。这种高负荷、高压力的工作性质,使她们的机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日久必将导致护理人员的身心疲惫。陈建春等报道显示[11],护士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在部分因子上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明显偏低,尤其是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因子方面。对于如手术室、急诊科、ICU等特殊科室的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是令人担忧和值得关注的客观现状。有研究表明,75.5%的护士希望建立护士自己的心理咨询辅导站[12];并且希望在护理队伍中发展“同伴心理咨询师”[13,14],通过倾听面谈、接受宣泄、接纳尊重、理解共情、支持鼓励、解释疏导等方式帮助她们,以其改善身心状况,摆脱心理问题,从而使整个护理团队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2 三级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现状分析
2.1 国内三级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现状
1939年Billings首次提出了 “联络精神病学”概念,此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建立的会诊-联络精神病学[15](Consultation Liaison Psychiatry,CLP)成为—门新的学科并得到快速发展。1974 年美国精神病学教育组决定在综合医院大力开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服务(CLPS),由此联络精神病学成为临床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国外亦称综合性医院中的精神病学(Psychiatry in General Hospital)。
我国开展CLP比较迟,尽管目前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已开展起来,但大部分医生仍对CLP颇感陌生[16]。据国内很多文献报道[17,18,19],我国在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方面开展的不是很理想。目前的综合性医院中虽然都设立了精神心理科,但是精神科医生人员匮乏,医生护士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力低下。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布全世界的15 个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8]患者心理障碍识别率平均为51.2%,其中中国最低,仅15.9%,从而导致住院患者中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发现,处理率低下。国内有学者报道[20],我国综合性医院心理障碍患者按照躯体疾病接受治疗者占85.7%,从未接受过心理咨询、治疗者占80.2%,用迷信等治疗者占36.3%,说明我国综合性医院中大部分的心理障碍患者没能得到有效的识别与及时治疗。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国《2002-2020年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明确将发展综合医院中的精神卫生服务列为重要任务之一。业内权威人士也指出今后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不是扩大专科医院的规模,增加床位数,而是在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科以及提供基层医疗精神卫生服务。而目前我国综合性医院中会诊多,联络少,缺乏专职的会诊联络医师参与和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工作,缺乏精神科医师、非精神科医师和患者之间的互动性。在护理方面国内刘晓芯等报导[21]对住院患者进行心理会诊,有92%患者对心理会诊的效果表示认可,但其效果评价缺乏客观衡量指标。张荷等提出了[22]综合医院心理护理联络护士工作模式的构想,但其构想未予实施,其构想缺乏可操作性。张宏晨等报导[23]对艾滋病患者,以社区为基础,组成心理支持团队给予心理干预,认为取得的成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侯惠如等[24]提出了强化老年干部病房护士的心理护理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打造专业心理护理团队,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结果护士应对技巧和职业认同感增加,老年病房护理满意率提高,但是该举措仅限于老年病房,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以上可见,目前护理界也已经认识到对住院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2.2 国内三级综合性医院心理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护士既是人类健康教育的宣传者,又是病人身心的护理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精神卫生知识。据文献报道[25]护理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缺乏,88.89%的护理人员较少掌握甚至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因此,就目前的精神卫生现状,很容易贻误患者的心理疾病,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躯体疾病的康复。例如冠心病伴有抑郁症患者,未予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接受抗抑郁药者长得多,心肌梗塞伴心理障碍患者未正规处理者的存活期短。当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虽然心理护理开展的比较普遍,许多护士都开始注意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如试图希望能够在心理与社会方面更多的帮助病人,但是由于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还不够丰富和熟练;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于临床,致使方法运用不当,实效性不强;同时也受我国心理护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尚未建立起为广大临床护理工作提供规范化而可操作性强的心理护理模式及对病人心理应激的干预措施。因此,研究和建立临床心理护理实践模式和应用方法是当前护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3 结语
2013年5月1 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及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 -2015年)》中要求综合性医院要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作为国家卫计委医改政策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求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心理护理职责是护士履行岗位职责之一。可以在三级综合性医院挑选一些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护理人员,以她们为核心,联合各类临床科室观察力及沟通能力强的护士组建心理护理团队。然后先对她们进行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培训,明确相应工作职责,对住院患者及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对有心理问题者开展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援助、释放心理压力;对改善患者治疗和康复效果应该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做好住院患者的心理导向,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有的放矢地调整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找出一般规律及应对措施,将是今后国内心理护理学的研究方向。
摘要:文章分析了三级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了三级综合性医院心理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8.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研究 篇八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贵州省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调查1000人,回收问卷988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回收率为97.6%。其中,中学教师541人,小学教师435人;农村教师444人,城镇教师532人;男教师512人,女教师464人。
在专家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自编“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量表”,该量表分为三个一级维度,分别是态度、技术和操作,外加两个测谎题,初步形成92个项目的封闭式问卷。其中,态度包括尊重、共情、积极关注三个二级维度,技术包括倾听、提问、沉默、自我开放四个二级维度;操作包括行为、认知、情绪调控三个维度,行为方面包括正强化、负惩罚、模仿和角色扮演,认知方面包括合理认知,情绪方面包括适度宣泄、理智消解、转移注意、放松和心理暗示。初测问卷400份,用200份问卷作探索性因子分析筛选项目,把共同度、因子负荷小于0.35的项目予以删除,留下75个项目;再用200份作验证性分析,用Amos5.0建立验证性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应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参数。最终留下65个项目,其中,态度21个项目,技术12个项目,操作32个项目。拟合指数为x2/df=1.711,GFI=0.918,AGFI=0.907,NFI=0.814,IFI=0.914,TLI=0.906,CFI=0.913,RMSEA=0.032。依温忠麟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所有拟合指标均达到要求。
我们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结果表明,态度三个维度、技术四个维度和操作九个维度分半信度在0.625以上,稳定性系数在0.79以上,a系数分别为0.866、0.790和0.813,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对效度的检验主要是通过对中小教师心理干预技能调查问卷的因素分析得到的因素结构与最初的建构设想基本一致,根据对因素的命名,各因素所包含的项目意义基本一致,从而证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问卷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的,也说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问卷采用4点记分的方法,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由“总是”到“从不”分别给予“1”到“4”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的总体特征
中小学教师在态度上的平均数为2.193,在技术上的平均数为2.481,在操作上的平均数为1.710,可以看出,贵州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在技术上得分较高,其次为态度和操作。
2.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差异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的差异,从学校、地域、性别、教龄、是否班主任等方面做了t检验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中学教师得分高于小学教师,t态度=5.181(P<0.01),t技术=4.657(P<0.01),t操作=4.132(P<0.01),差异极其显著;城镇教师得分高于农村教师,t态度=4.511(P<0.01),t技术=5.03(P<0.01),t操作=3.108(P<0.01),差异极其显著;男教师得分高于女教师,t态度=2.451(P<0.05),t技术=0.461(P>0.05),t操作=3.286(P<0.01),在态度和操作方面差异显著;十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得分高于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t态度=3.527(P<0.01),t技术=1.748(P>0.05),t操作=2.139(P<0.05),在态度和操作方面差异显著;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得分高于当过班主任的教师,t态度=4.006(P<0.01),t技术=2.464(P<0.05),t操作=3.093(P<0.01),差异显著。
其中,中学教师的心理干预技能在多个二级维度上得分高于小学教师,在态度维度上,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差异显著;在技能维度上,倾听、提问差异显著;在操作维度上,正强化、负惩罚、心理暗示、转移注意、模仿、适度宣泄、角色扮演、放松方面差异显著。城镇教师心理干预技能在多个二级维度上比农村教师得分高,在态度维度上,尊重、积极关注方面差异显著;在技能维度上,沉默、倾听和提问方面差异显著;在操作维度上,放松、模仿、适度宣泄、负惩罚、心理暗示、转移注意方面差异显著。男教师在多个二级维度上比女教师得分高,在态度维度上,共情、积极关注两方面差异显著;在技术维度上,倾听、自我开放两个维度差异显著;在操作维度上,合理认知、角色扮演、适度宣泄、正强化、转移注意方面差异显著。年轻教师在多个二级维度上得分高于年纪稍长教师,在态度维度上,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方面差异显著;在操作维度上,转移注意、模仿维度上差异显著。当过班主任(一年或以上)的教师在多个二级维度上得分低于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在态度维度上,尊重、共情、积极关注方面差异显著;在技术维度上,提问方面差异显著;在操作维度上,合理认知、角色扮演、模仿、适度宣泄、心理暗示方面差异显著。
三、讨论与建议
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还有待提高。近年来,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有所增加,但在贵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校长和教师依然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摆样子、“装门面”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忽视自身心理干预技能的提高。因此,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入手,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是提高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的关键。
t检验结果说明,中学教师心理干预技能比小学教师好,城镇教师心理干预技能比农村教师好,这一结果与邵来成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些都与贵州省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小学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心理健康素质较低,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少,心理干预技能得分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对而言,男教师、年轻教师、未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略强,因此,提高小学和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加强小学和农村教师心理干预技能培训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干预技能培训过程中,重点关注女教师、年纪稍长的教师以及班主任,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尽快提高他们的心理干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从心理干预技能的各维度看,普遍技术上得分较高,操作方面得分最低,说明一些教师只是从教学经验的角度形成了一些倾听、提问、自我开放等技术,而没有根本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尊重、无条件关注等积极的态度没有形成,而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正强化、负惩罚,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等干预技能的教师则更少。因此,在培训教师心理干预技能的过程中,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态度,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要注重操作方面技能的培养,帮助教师学会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干预技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考虑不同群体在各个维度上的特点,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更强,从而全方位、多角度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干预技能。
参考文献
[1]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心理学报,2004,36(2).
[2] 邵来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泰山学院学报,2004(4).
[3] Quicke,John.Inclus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Schools.A Critical Autoethnography,2008.
[4] 刘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 吴小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5).
[6] 金泽勤.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中学校长,2007(2).
(责任编辑 白文军)
【心理测验技能三级】推荐阅读:
心理测验复习资料12-13
三级心理问题案例08-09
2015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初中心理模块二测验二答案07-22
心理咨询师三级大题09-09
心理测量技能09-28
心理委员职业技能大赛07-12
心理咨询师具备的技能07-10
教师心理健康技能培训09-01
瞬时记忆测验07-25
情绪类型自我测验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