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经济环境年度汇报(精选10篇)
1.优化经济环境年度汇报 篇一
县政府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汇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通知要求,我就县人民政府开展“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年”工作,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情况简要做一汇报。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开展情况
年初,县人大、县政协“两会”确定2012年为“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年”,提出了“
四个创建、五项突破”的工作目标。按照这一总体安排部署,县政府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实现“创建.突破”目标的首要基础,不断强化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调整、抓效益的观念,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动员,坚决清除各种制约因素和障碍,积极推进硬环境建设,重点加强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从发展的良好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政策环境。一是完善了优惠政策。年初,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走访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查找我县在招商引资政策、推进经济发展手段上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结合实际,重新修订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进一步增强了自治县在鼓励和吸引投资方面的政策吸引力。二是清理精简了审批事项。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2011年清理行政审批事项xx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制度xxx项,行政审批事项消减率达到xxx%,为优化发展环境消除了政策体制性障碍。三是清理、压缩了收费项目。自x月份以来,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收费项目清理整顿”活动,对全县x个系统、x个单位的x个收费项目进行审核,审查收费标准x个。审核取消了每月xxx费,降低了涉农、涉及服务部门、涉及下岗职工的五项xx个收费标准,同比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xxx万元。
——政务环境。一是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在2011年涉农收费公示制的基础上,今年全面实行了城镇收费公示制。工作中,一方面将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利用电视台和各单位公开栏在全县予以公布;另一方面,督促相关单位将本单位的审批项目名称、依据、审批程序、收费标准和办理时限在政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开。县公安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增上了电子屏幕、电脑触摸屏等现代化设备,农业局向社会发放了《政务公开明白纸》,增加了公开效果和透明度。二是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率。以转变服务观念,简化审批程序为突破口,在全县职能部门中,普遍推行了“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制、首办责任制”等,全县窗口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做到了答复咨询一口清、受理审查一次清,服务态度、水平、效率均有大幅度提高。今年,县工商局将原来五个工商所合并为3个分局,并下放了审批权限,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可以在分局受理直接发证。建设局在办公楼一楼设置了集中服务中心,公安局户口迁入审批由原来的30天缩短到7天,环保局的项目环境报告书、报告表和登记表审批时限由原来的30天、20天、10天缩短到7天、7天和1天,对小型无污染项目实行了当天报当天批。三是严格规范了收费检查行为。对职能部门严格执行进企业收费“两证一书一卡(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资格证、进企业收费标准通知书、企业缴费登记卡)”制度,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从根源上防止“三乱”行为发生。同时,建立了环境发展投诉中心(经济110),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规范执法人员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对违法乱纪、执法不严问题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有效避免了乱收费现象发生,减轻了企业负担,营造了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市场环境。坚持标本兼治、扶优治劣、突出重点、严查狠打原则,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投资者创造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为消费者创造放心满意的购物环境。一是严格登记注册。工商部门全面实行了“经济户口制”,并加强企业年检,建立企业回访制度。二是强化价格监督管理。年初,针对农资价格大幅上扬的实际情况,果断地实施了政府限价措施,有效打击了农资乱涨价行为。同时,物价部门还开展了辖区服务性行业综合治理,审核了重点商品和服务价格。三是深入开展专项打假战役。重点开展了食品、注水肉、农资、建材、汽车消费品、广告、商标等专项打假,有效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四是加强社会监督。完善了12358价格举报、12315工商投诉等举报电话制度,做到24小时接听,及时解决和处理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五是规范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围绕“诚信xxxxx”建设,制定了《“诚信企业”评比考核办法》,全面实施信用监督,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失信惩戒的社会风尚初步形成。
——社会环境。一是全面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结合今年《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和“四五”普法,抓重点、抓难点,加大培训力度,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抓“排头兵”。4月份,组织县政府各位副县长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行政许可法》的集中学习培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
行政、依法管理的意识。二抓“主力部队”。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重点,在县政府全体部门中开展了针对所有干部职工的普法培训,重点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和守法意识。三抓“预备部队”。加强青少年特别是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全县9所中学和31所小学全部配齐了法制副校长。通过各项法制宣传培训活动,全县形成了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法律氛围。二是深
入开展“平安xxxxx”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稳定环境。先后投资xxx万元完成了xx个乡镇“三所一庭”的规范化建设,使矛盾纠纷排查关口前移,处理矛盾隐患、基层稳控能力大幅度提高。开展专项严打整治、百日会战行动,初步实现了全县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内部人员犯罪、无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四无”目标,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外,多方筹集资金,加大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硬环境建设。在道路建设方面,投资xxx多万元,全面实施了xx路、xxx路和xxx道路改造工程,于今年全部竣工通车。6月份,全面启动了“村村通油路”建设工程,目前共建设“村村通”油路22条,竣工15条,完成投资322.7万元。同时,规划了xxx一条街,谋划了xxx新建工程、xxx改建工程,正在抓紧编制规划;积极谋划运作xxx路、xxx路工程建设。在通讯、电力建设方面,完成了投资xxx万元的xxxx通讯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了县城低压电网改造工程,总投资xxx万元,将于年底前全部竣工。在环保设施建设方面,全面开展了空气监测站、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三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目前,空气监测站建设已购置相关设备11台件,年底前建成与市联网,投入使用;垃圾处理场建设已完成初步选址和项目库设计,拟采用BOT模式建成xx万人标准、使用年限xx年的标准化填埋式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建设已开始进行县域环境状况调查,年内可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选址工作。在其他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完成了xx新建、xx园、xxx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结合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启动实施了村级规划试点工作,其中,xxxx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已经批准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为推动我县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的环境建设,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无论是同先进地区相比,还是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思想障碍依然影响着环境建设,上边热、下边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建设的认知程度还不够,人人关心环境、人人营造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发展氛围还不浓。二是发展环境建设机制还不够完善,措施硬、服务软问题还有待解决。个别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下的服务、监管、调节职能,部门权利利益化问题还有发生,服务窗口部门还没有成为优化环境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三是监督检查力度还不够,标准高、要求低问题也影响着环境建设的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是加快职能转变。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努力实现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从利益政府向服务政府、从审批政府到监督政府的转变。
二是加强环境建设。在硬环境建设上,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运作。加快路、水、电等需要巨额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硬环境建设逐步优化。在软环境建设上,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营造言必行、行必信、信必果的发展氛围。
三是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的作用,进一步严格执行《行政审批过错追究制》、《对于损害发展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规定》,加强检查管理,特别是对于掌握一定行政管理实权、与企业接触较多的单位,如果出现损害发展环境行为,坚决从严处理,决不手软。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优化经济环境年度汇报 篇二
1 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要素
1.1 缺少科学合理的监管方法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政府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管理经济市场, 改革开放以后, 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下, 我国政府对民营经济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进行监督和控制, 但是总的说来, 政府在监管民营经济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政府目前采用多部门同时管理的方式监管民营经济, 参与管理的政府部门有:发改委、农业部和商务部等等。参与民营经济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 使得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通不是很顺畅, 导致办公效率的不理想, 最终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为了提高办公效率, 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必须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 在市场经济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监管方案, 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使得我国的民营经济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2 对民营经济市场的过多限制
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是非常激烈的。民营企业的重要特性就是它们是属于公民个人的企业, 不是国家的企业, 政府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不够公平的, 这使得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具体说来就是, 一方面, 我国的国有企业占据了大部分支柱性产业的市场, 确切地说是对一些支柱性产业的市场进行了彻底的垄断, 民营企业根本没有办法在支柱性产业的市场中分到一杯羹。另一方面, 有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只支持企业在本地区的发展, 企业必须在本地购买原材料等必要用品, 此外, 还不允许外地的企业侵入本地市场。在这种环境下, 民营经济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为了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适当降低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适当减少对民营企业的过多限制。
1.3 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 但是总的说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成熟, 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还未能达到科学有序的状态, 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目前, 民营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化管理的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问题, 分别是家族化和边缘化。具体说来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只信任家族成员, 对外来人员具有排斥心理, 将家族成员安排到企业的核心位置, 无论该家族成员能够胜任, 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此外,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 企业中的关键决策都是由企业的所有者制定的。有企业所有者制定的决策并不一定就是科学合理的, 往往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这种权力集中的管理方式也是十分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
1.4 民营经济融资渠道难、贷款难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民营企业也不例外。但是总的说来, 外援资金在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中的比例仅约为10%, 外援资金主要指的是通过向银行等进行贷款所获得的资金, 而内源融资的比重约为70%, 所谓内源资金指的就是那些企业通过继承或者企业合并等方式得到的资金。我国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在资金方面面临着窘境, 通过各种方式筹到的资金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能够获得资金的方式少得可怜。现阶段, 我国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借债集资、股权融资和贷款融资等。我国的民营经济在经济总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政府必须使用有效的手段帮助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
2 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1 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只有在我国政府的适当扶持下, 民营企业才能够提升竞争力, 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而政府支持民营经济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为民营经济创建出科学合理的社会服务体系。政府应该将以下三方面作为切入点, 第一, 政府应该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整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民营经济的良好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政府应该向民营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保证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第三, 政府应该正确看待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和政府的地位是平等的。政府应该适当消除那些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 提升民营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2.2 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生态环境和体制环境
在国有企业面前, 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显得非常薄弱, 可以这样说面对我国的一些支柱性产业, 民营企业根本无法参与和国有企业的竞争。为了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该适当减少对民营企业的一些限制, 使得民营企业也可以参与到公共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此外, 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 我国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适当消除在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的限制, 同时政府还可以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创建新的融资方法, 使得民营企业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2.3 促进民营企业内部结构的革新和管理制度的改进
民营企业原有的企业结构和管理制度是落后的, 是有局限性的, 不利于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革新, 以及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所必经的道路。民营企业不能局限眼前利益, 应该放眼未来, 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 改变现行的企业所有人完全集权的现状, 企业所有人应该学会将权力分散。同时, 民营企业还要重视创新, 善于抓住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机遇, 努力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
3 结语
在市场经济下, 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整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使用有效的手段消除那些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 政府还应该促进民营企业进行企业内部结构的革新和管理制度的改革, 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摘要:在市场经济下, 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整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目前, 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一些因素阻碍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为了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这些阻碍因素。
关键词:民营经济,优化,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敏.对优化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考[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7, 02:27-30.
[2]屈菲菲.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J].知识经济, 2015, 02:40.
[3]张新霞, 李娟.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展望[J].知识经济, 2010, 21:42-43.
[4]王钦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2012—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会上的演讲[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02:8-11.
3.优化经济环境年度汇报 篇三
【关键词】优化环境 效能建设 服务发展 提高成效
今年来,射阳县财政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安排,坚持把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扎实开展“服务创优、理财争先”实现“双满意”主题教育活动、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等,创新服务理念,抓实服务举措,强化督查考核,全力为部门、企业、群众提供高效、优质、快捷的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大力推进服务环境优化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了局效能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机构。在年初的财政系统会议上,局主要负责人与各科室、单位负责人逐一签订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科室、单位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内容等,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二是精心部署安排。召开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会议,系统分析了干部职工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对机关效能服务和优化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提升服务的责任意识与强化作风建设的主动意识,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提高财政服务质效。三是狠抓督查推进。常态化开展机关文明办公专项督查,每月由一名局领导带队,督查机关效能服务情况,及时通报督查结果;定期向县“两代表一委员”寄出优化发展环境征求意见书和政风行风评议信,邀请代表、委员参加财政服务工作座谈会,主动接受监督,提升服务水平;严格兑现服务效能考核,对服务工作好、群众满意率高的科室单位和职工个人,优先推荐评先评优,以实实在在、动真碰硬的督查考核,促进服务效能提升,推动环境优化。
二、掯实措施,强化管理,着力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开展了“理财争先、服务创优”实现“双满意”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以“聚财理财本领比拼、赛重点工作成效”、“能力素质提升比拼、赛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满意程度比拼、赛个人工作业绩”、“规章制度执行比拼、赛廉洁自律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四比四赛”活动,定期开展“科长讲坛”活动,培训业务知识和工作流程,提升了干部职工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二是建立健全服务制度。对原有的文明用语、着装要求、行为规范、服务环境等零散工作规范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了机关工作人员服务仪表、服务语言、服务行为、服务环境四大管理标准;对以前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修改,制定了新的51项文明办公制度,连同财政服务项目、业务流程等汇编成册。推出“一次性告知”、“AB岗”代理、电话预约等服务,大力实施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灵活办、公开办的“五办”服务机制,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三是持续改善硬件环境。积极推行集中服务模式,将国库集中支付、票据管理、政府采购等面广量大的服务项目全部纳入财政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对服务大厅进行装修改造,配备了必要的便民设施,统一配置了胸牌和桌卡,营造便捷、温馨的服务环境。投入100多万元实施了“金财工程”,更新了全县财务软件系统和局机关办公自动化设备,实现了财务财会工作信息化、一体化,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
三、积极履职,创新服务,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全力服务经济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方式,联合县内18组建了金炻创投公司,市场化运作“过桥”资金服务,今年以来,先后为县内100多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18.8亿元。扩增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放大担保额度和担保规模,深度推进银保企合作,最大限度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先后为全县207多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0.8亿元,有力的助推了企业发展。制定出臺了《2012年全县重点工作奖励意见》,设立财政奖励资金6000万元,从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税收大户、高效农业等方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全县“百企升级”工程,大力开展“项目调研”活动,帮助企业策划、包装项目,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扶持,今年已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7000万多元。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发展难题日趋增多的严峻形势,我们财政部门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聚合扶持发展要素,积极开展“暖冬行动”,全力助推企业发展。二是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把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作为提升工作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建树财政形象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督查考核,基本实现了“工作有流程有制度,服务依标准依规范”,提升了财政服务水平,促进了财政各项工作高效运转。我局的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作为试点典型接受了县纪委、优化办组织的现场观摩。三是推进政风行风建设。按照县纪委、县纠风办的要求,按时到广电台、电视台、射阳日报开展政风热线活动,圆满完成了政风热线“四位一体”工作任务。精心编写政府“12345”公共服务平台资料,明确专人答复咨询、投诉。定期到公共监督平台查看群众咨询、建议和投诉,并及时做好涉及财政的咨询、投诉的调查和答复工作,按期答复率达100%。深入开展财政惠农政策进村入户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了2次“财政政策进村入户”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宣传单册1万多份,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今年来,共接待处理群众政策咨询、来信来访20多批次,群众满意率100%。
4.建设局优化经济环境情况汇报 篇四
环境是生产力,没有环境的不断改善,就没有通山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我们建设部门要持之以恒地把创环境作为抓经济、促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努力在引深上下功夫,在创新上作文章,最大限度地把环境的效益发挥出来。引深创环境,关键要具体化、抓实效。
——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一是推进扩城建设改造。积极做好大广、杭瑞两条高速公路、绕城公路、核电公路、人民医院搬迁、阮家湾商贸城、青山城等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推进老一中改造、月亮湾水岸花园、中康大酒店等项目建设;按照局领导包保联系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度,分工负责,协调合作,共同做好建设局牵头的4个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围绕“1234”工程,抓好落实。“一带”是改造新城区绿化带;“二路”是建设九宫路配套工程、社区泥路和下水道整治工程;“三厕”分别是在农业局、汽运西站对面、卫生局和疾控中心之间建三座公厕;“四项工程”分别是光荣院扩建工程、垃圾中转站及处理场建设工程、污水收集管建设工程和洋都小桥拓宽改造及河道整治工程。二是抓好文明卫生创建。主要是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即净化工程、亮化工程、绿化工程、美化工程、序化工程。组织开展了建 设局“12319”净化家园大行动,全局百余名干部职工统一佩戴行动标志,从去年7月开始,假期不休息,重点围绕对车辆停放、建筑垃圾抛撒、广告设立、临街早餐、牛皮癣、洗车、通羊河卫生等开展专项整治,通过连续数月的集中整治,使城区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加快城市亮化建设。督促临街各单位做好建筑物立面清洗,配合社区搞好垃圾屋建设。加大公共绿地建设力度,严格审查各单位绿化覆盖率,督促其落实达标。严格审查户外广告设置,核发临时工程许可证。同时清理人行道广告,逐步实现所有门店广告大小一致,整齐划一。三是加快秀美乡村建设。认真完成了省定7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并按20字方针要求,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同时,还积极启动了县委下达的全县35个秀美乡村规划编制,大力推广《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设计通用图集》,积极实施“百镇千村”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了绿色生态家园创建活动,突出抓好环境卫生治理,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营造宽松的政务环境。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和宽松的政务环境,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各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和相关下属单位、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优化经济环境领导小组,制定了《建设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建立优化环境责任追究制,做到责任到人,职责到岗,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和全系统“处处讲优化,人人要效能” 的良好氛围。一是创新政务服务模式。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按照集中受理、限时办结的要求,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出台了《建设系统行政运作和管理办法》,将局里所有行政审批、收费、发证项目全部归集到行政服务窗口,废止各股室原行政审批章,规范内部工作流转程序,建立了完善的行政许可受理、审查、决定、公示、市民查询、监督检查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所有承办事宜由规划审批、案件审理、工程报建和综合验收“三个小组”负责协调落实。在创新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在全县实施阳光政务工程,确定 “十公开”,即:公开部门职责、机构设置以及具体办事人员的职务姓名、工作范围和权限;公开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公开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标准和行业规划、计划;公开办事条件、办事要求、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时限,主要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时限和承诺办理的时限;公开办事结果及理由;公开承诺的便民措施;公开办事纪律和廉政勤政制度;公开监督举报电话,设立建设局政务公开电子信箱。二是规范政务服务程序。根据县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建设项目实行联合审批,将局系统内的所有行政许可项目统一纳入“三个小组”实行联合审批,实行“一次踏勘、一次告知、一次审核、一套资料、一个口子收费、一次发证”,把完善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服务链摆在重要位置,在局系统内理清基本建设事项的“审批链”和有关基本建设事项的“审批连接 点”,按基本建设审批关联项目的内在规律进行归类合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每个审批事项的内部流转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树立了“低门槛、高效率、重服务”的工作理念,形成了规范顺畅的一站式服务新格局。三是缩短政务服务时限。把以前审批涉及到的收费集中到服务窗口一次性专人收取,使业主缴费程序由多次减少到一次。初步设计审查项目的办理,资料齐全,即到即办,当场办结。四是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加强与项目业主和并联审批各单位、股室的协调和衔接,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具备联审条件的项目,及时组织现场踏勘和并联审批会,对项目业主和各参与单位提出的相关问题,按照有关政策进行解答和处理,使基本建设项目的报建,从施工图审查备案、申报资料的一次性告知及联合审批,到施工许可证发放,全过程得到有效链接,行政审批效率得到切实提高。
5.优化经济环境年度汇报 篇五
(2012年12月5日)
齐河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9年7月,2002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辖区总面积56.5平方公里。2007年2月实现“政区合一”,2011年5月成立晏北街道办事处,辖12个社区(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5万人。
开发区现有企业195家,总投资737.3亿元,其中,过10亿元的15个,过亿元的68个,初步形成了以莱钢永锋为龙头的冶金产业园、以金能科技公司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台湾旺旺为龙头的食品工业园、以百多安医疗器械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以派克诺尔机械制造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园、以远大模具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以盖世冠威为龙头的物流产业园、以山东新能源汽车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园等八大园中园。
开发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十二五可持续发展开发区”、“首届山东省最佳投资园区”、“山东省先进民营经济园区”等称号,通过了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经济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在2011年度全省137个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水平从76位跃升至38位,上升幅度位列全省之首,并首次进入全省西部经济开发区前10位。近年来,开发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始终将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灵魂和命脉,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效能,破解发展瓶颈,全力优化综合发展环境,园区经济凸显活力。
一是优化发展硬环境,增强园区承载能力。累计投资26亿元,新建主次干道28条,搭建起“九通十六纵”的道路总框架;给水、排水、通信、电力、亮化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加大沿路、沿河绿化力度,实施道路立体绿化,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8%。大幅提升了开发区对大项目、好项目的承载能力。
二是优化发展软环境,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落实完善“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对区内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实施“十百”服务工程,推行机关干部包企业制度,主动解决企业在建设、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先后帮助喜特恩特、普洛斯、华樱、汉普等企业协调解决用水、用电、用地、用工、手续办理、企业纠纷、农民工工资纠纷等一系列问题400余件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三乱五霸”行为,组建了优化发展环境办公室,对园区实行扎口式管理,做到了一个窗口对外。建立村企定期联系制度,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保障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营造了政企和谐、关系融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是破解发展瓶颈,拓宽发展空间。加大闲置土地清理清查力度,保障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破解土地瓶颈制约。搭建了融资平台,将原开发区建设投资公司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纳入资产2.4亿元,并首期为远大模具提供了2000
万元的融资担保服务。
总的来说,开发区的经济发展环境状况良好,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部门、干部在思想观念上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开发区内的企业缺少服务的方法和手段,观念滞后,办法不多。
二是中小企业融资较困难,许多企业反映商业银行对贷款政策落实不到位,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
三是服务意识有待提高。一些职能部门和干部缺乏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存在行政乱作为、不作为,执法不公、执法随意、执法不文明等情况。对开发区扎口式管理落实不到位,不经过优化委和开发区随意到企业检查收费,有些部门重视部门利益,重罚款、轻教育;在行政审批方面,有些审批事项和审批程序仍然繁琐,办事环节多。
虽然这些问题只存在少数部门、少数干部身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个开发区乃至全县良好的发展环境,影响了开发区的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是工作水平问题,有的是大局意识不强,还有的是机制体制造成的。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教育活动,使机关部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对优惠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一方面
提高对客商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促进职能部门更好的贯彻执行。可以适时开展企业和群众评干部活动,对满意率较差的部门和个人实行限期整改。
二是狠抓制度落实,对开发区“扎口式”管理、“企业宁静日”制度、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期办结制等各项制度狠抓落实。建立县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联系企业制度,强化开发区机关干部包企业制度,通过定期走访、现场办公、联谊会等形式,倾听企业的呼声,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
6.XX县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汇报 篇六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全力推动软环境建设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摆上重要位置。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工作,把
其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全县目标考核体系,与经济工作的各项指标同部署、同考核,制定出台了《关于经济发展软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意见》,切实加强对软环境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指导。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及重点部门负责人通过“政(行)风热线”和“政务会客厅”与群众面对面沟通,零距离对话;定期到县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亲自接待群众来访和投诉,倾听民声;坚持深入基层调研、体察民情、收集民意,集中会办群众反映的焦点、难点问题。领导的重视,目标考核的定位,有力推动了软环境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
2、强化目标管理,推进责任落实。坚持把软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软环境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软环境建设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考核,逐级明确行政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和行政事业服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层层签订软环境建设责任状,有效推进了软环境建设工作责任的落实。以来,先后有7个效能考评倒数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县委工作会议上作大会检讨,10个效能考评落后单位班子成员接受诫勉谈话。
3、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动群众,动员全社会来齐抓共管,推动机关效能建设。以来,我们先后开播《提高机关效能,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电视专题栏目62档、印发《xx县软环境建设与管理情况摘报》65期,印发了《xx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与管理服务手册》,广泛宣传我县在机关效能及软环境建设方面出台的政策规定、重点单位的服务承诺、岗位职责等内容,营造浓烈的软环境建设氛围。
二、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全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1、立足长效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做到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针对机关中一些不在党纪政纪条规制约范围内的迟到早退、上班期间办私事、上网聊天、上网玩游戏等问题,制定了《进一步明确有关工作纪律的通知》,加以制约、规范,有效提升了广大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针对中层梗阻、基层板结及其工作人员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出台了《xx县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良行政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特别是《关于经济发展软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意见》明确了涉及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九大类61种行政过错行为的追究办法,进一步规范全县各级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此外,我们逐步健全完善涉软投诉受理、案件查处、涉企检查备案制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推进了软环境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立足优化服务,规范工作机制。首先是减少审批事项。坚决取消国家和省市明令停止的审批事项,县属审批事项在报请上级部门批准后改为核准或备案制,向社会公开各职能部门保留的审批事项的内容、条件、依据、程序和收费标准等。其次是创新运行机制。整合园区办、招商办、考核办、软建办职能,实行“四位一体”合署办公,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对企业实行一条龙帮办服务;推行“四卡一单”制即企业缴费明白卡、企业付费登记卡、客商投诉登记卡、帮办服务跟踪卡、调查处理登记单,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和行政收费的有效监督。第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对进入开发区的项目,建立县级领导牵头的“三人帮办小组”和定期会办制度;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驻厂“指导员”制度,及时解决企业与客商经营中遇到的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了服务事项登记备案跟踪服务制,全面推行服务公示制和服务承诺制。在全县各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各行政村(居)建立便民服务室,全面提高了行政服务水平。
3、立足优化行风,开展效能评议。为促进机关作风转变,自起,我们对各项作实行季度观摩评比,制造不平衡,挑起竞争,凡季度观摩综合评比连续两次处于全县后三名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单项考评处于全县最后一名,且未完成任务的分管领导引咎辞职。结合季度观摩评比,我们认真抓好政(行)风评议,凡连续两次政(行)风评议牌全县末位的,县管部门主要领导就地免职,条管单位的主要领导,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调离。同时,为实现全县效能考评全覆盖,制定出台了《关于对未列入行风评议的部门(单位)实行机关效能考评制度》,加强了对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纪委机关等32个未列入政(行)风评议的部门(单位)效能考评。实行了“效能投诉查实末位制”,规定凡在年内存在严重影响软环境建设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等行为被查实,当事人所在单位不论在效能考评中名次高低,一律定为效能考评末位部门,并同其他考评后进部门一样兑现惩处。我们还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客商和群众代表,对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的软环境建设情况实行量化测评,以评促建,解决软环境建设中认识模糊、工作松懈等问题。
三、科学监控,跟踪问效,全力巩固软环境建
设成果
1、科学设置监测网络,消除监控盲点。在企业和交通、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设立了25个软环境建设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聘请一名监测员,对职能部门服务情况、引资单位帮办情况、客商投诉情况和交办问题调查处理情况等进行明查暗访和信息收集,并及时汇报县软建办。软建办定期将监测员的汇报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督促整改。在农村,依托农经管理信息化和县、乡计算机联网优势,建立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纠风监控网,每个乡镇设立不少于2名工作人员的监控站,每个行政村(居)设立一个不少于3人的监控点,每名监督员联系农户不少于10户,对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及控减农民负担实施全程化网络监控。
2、拓宽诉求渠道,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充分发挥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的作用,坚持和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ab岗无缺位服务制度,县效能室实行24小时值班,零障碍接待群众来信、来电、来访,投诉受理率达100%。在县广播电台开辟了“政(行)风热线”,每周由一个县直单位或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进直播室,与听众直接沟通,接受投诉、举报和咨询。在县电视台开辟《提高机关效能,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专题栏目,及时宣传纠风工作中的一些好做法,曝光批评违反软环境建设相关规定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在中国xx网站开辟了《政务会客厅—周末论坛》栏目。每两周一次,由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做客会客厅,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广大网民进行交流。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定期召集由群众、客商、创业大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3、强化效能问责,清除发展障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转变、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明查暗访为主要方式,强化效能问责。针对涉软案件查处中说情风重问题,县委、县政府明确赋予机关效能执纪检查人员现场处置权,对违纪违规人员,直接对照有关制度规定条款,现场作出处理决定。并坚持做到,只要有1%的错误事实就100%处理到位。该制度实施以来,先后对300多名违反机关效能建设相关规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处理,强势推进了软环境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等制度的落实,有效地转变了机关作风;涉企检查、收费审批备案制和培训办班审批制的严格执行,禁止了对企业进行重复检查、多头检查;全清理取消了县乡两级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实际需要的各类评比表彰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除了经济发展障碍。
7.优化经济环境年度汇报 篇七
(一) 政策、区位优势逐渐弱化
回顾历史, 福建比邻港澳, 与台湾隔海相望, 在世界各地有800万左右闽籍华侨和华人, 在港澳有80万闽籍同胞, 在台湾80%的人口为闽籍台胞。独特的地缘、人文条件, 又受惠于中央的特殊优惠政策, 使得福建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对外开放大潮中得风气之先, 立于改革开放的前沿:1980年, 厦门与深圳等地同步设立了经济特区;1984年, 福州与其他13个沿海城市一起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985年, 国家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南部地区同时列为对外开放地区。1978-1993年的15年间福建引进外资取得骄人的业绩, 开放初期, 福建引进的台资占中国的比重一度高达70%, 多年来一直占据着祖国大陆引进台资金额的首位, 福建的投资软环境在中国属于第一梯队。然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 福建吸引外资一路下滑, GDP增长速度由1998年的中国第1位 (11.1%) 退居至2001年的第18位 (9.0%) , 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开放省份相比, 福建改革开放的步伐已显迟缓, 福建的投资软环境在中国已不属于第一梯队。
(二) 投资回报率低, 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基建后续项目储备偏少, 制约国债资金投入;政府主导型投资空间有限, 投资乘数效应明显递减;福建经济总量小, 重点建设经过前几年的大规模发展后, 进入一个平台, 后续项目储备少。1999年以来在建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逐年递减。2001年l1月, 全省施工项目比上年同期减少374个。重大项目储备严重滞后, 对社会投资的支撑力下降, 直接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 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外资进入门槛较高。
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商业指标 (Doing Business Indicators2004) 调查, 中国申请新开企业需要12个程序46天, 花费135美元, 相当于人均收入的14.3%, 最小注册资本相当于人均收入的38.6倍而中国台湾仅有8个程序48天, 花费807美元, 相当于人均收入的6.1%, 最小注册资本相当于人均收入的2倍;美国需要5个程序4天, 花费210美元。对于中国来说, 让外商在华投资生产无疑比进口产品更有益, 因为可以得到就业、税收、技术等更多的溢出效应。所以, 进一步放松投资管制, 扩大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 也就成了贸易自由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贸易投资政策协调的一个基本选择。
2、外商投资地区分布和结构失衡。
外商在福建的投资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地区, 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5市。它们实际利用外资已占全省的92%, 而内陆地区 (三明、南平、龙岩、宁德) 实际利用外资严重滞后, 仅占8%。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失衡与福建外资来源结构不合理 (即以港、澳、台、侨投资为主) 及不同地区经济基础、自然环境、人员素质的差异有较大关系。
3、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比例有待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 在福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 直接投资占了90%以上。虽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比较有利, 还可以带来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但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以港、澳、台中小企业投资为主, 欧美跨国公司投资偏少。福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小, 仅有96.36万美元, 比上海、江苏平均规模低。外资主要投向于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电子、机械、信息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少, 因此, 外商投资对提高福建综合经济实力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弱一些。
4、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
福建吸引外资来源结构仍然保持单一化格局。虽然来福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60个, 但其主要来源于视同外资的港、台等地区, 海外华侨、港、台实际投资金额占福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0%左右。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福建的投资很少, 如德国、法国等在福建实际投资金额均在1%以下。这种外资来源结构单一化的格局, 使福建外资来源狭窄, 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二、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投资环境的途径
(一) 充分发挥对台优势
1、充分发挥对台的政策优势。
继续用足、用好现有中央赋予福建的特殊对台政策, 同时探索新时期闽台经贸合作新模式。中央赋予福建的特殊政策, 有的虽然由于“普惠制”出现有所弱化, 但并未过时。如厦门杏林、海沧、福州马尾、集美4个台商投资区和两个农业合作试验区, 仍然可以成为吸引积聚台资大项目的平台。还要善于利用福建可以办理台胞5年有效期出入证、新台币兑出试点等特殊政策进一步改善福建投资软环境。与此同时, 福建应积极探索闽台经贸合作新模式。如充分利用闽台港口对接的优势, 争取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形成“对台自由贸易区”, 也可以参照香港, 划出一些海岛, 试行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 对台湾商品实行零关税, 加快闽台投资自由化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
2、充分发挥对台的血脉优势。
把福建对台优势与港澳侨优势紧密结合起来, 营造闽、台、港、澳4地合作的良好创业环境, 促进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福建不仅具有对台优势, 还具有港澳侨优势。目前世界闽籍华侨华人已超过1000万, 香港澳门也有100万左右闽籍同胞。实际上, 近20年来, 福建吸引的香港投资一直居中国首位。台港澳侨历来联系也十分紧密, 以侨引台、以港引台等已成为福建招商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渠道。扩大闽、台、港、澳4地人员与货物往来, 大力引进台港澳大公司大集团, 加强贸易合作、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物流业合作、旅游合作、人才合作等等。此外, 港澳还是福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和重要通道, 这方面优势应继续发挥。
(二) 加大对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优化的投入
创造更为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建立更加透明、开放的制度体系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所起到的无形条件, 当投资逐渐认同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时, 工业园也就顺时而生, 另外,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是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准则, 它直接决定着招商引资功能发挥的程度。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 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这就要求必须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妥善处理好资源、发展、环境的关系。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核心是体现特色, 它离不开资源、市场和技术3个基本要素。对资源型产业, 在科学合理规划资源开发的基础上, 延长产业链条, 发展深加工、精加工产品, 追求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效益。
(三) 以重点城市及区域为导向
以厦门特区为例, 厦门特区建立以来,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 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18.56%, 居中国36个大中城市前列。1992年被评为中国经济实力50强的第10位和中国首批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1999年厦门特区的中国生产总值达458102亿元, 人均中国生产总值34221元;工业总产值达698154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8亿元;农业总产值33133亿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612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79169亿美元。
(四) 逐步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个地区保障程度又关系到这个地区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
1、积极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证生活困难人员得以温饱的“最后保障线”, 因此, 要全面落实城市低保制度, 并确定适当的保障标准, 切实贯彻属地管理原则, 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要建立稳定的财政预算, 多渠道筹措资金。要规范收入审核和待遇申领程序, 推进信息化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3、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要尽快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制定失业保险条例和规章, 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逐步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 让企业新的减员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要强化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再就业相结合的机制, 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后的失业保险接续工作, 补充失业保险基金, 适当缩短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 促进领取人参加培训和就业。
(五) 加强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 不仅会促进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而且还会伴随着技术向东道国的转移。福建全省各级政府要从福建在未来竞争中的战略定位出发, 以有形通道建设为载体,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落脚点, 以全面推进国际、区际两个层面上的同步开放为战略性措施, 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整合和大协作的发展新格局。完善基础设施, 扩大福建经济腹地, 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外引内联, 聚集人才, 满足外资企业“人才本地化”的需求;通过城市化和产业集聚, 完善该省3大重点产业的产业链, 适应外商投资新需求, 并由此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
(六) 加快政府事业单位改革力度
1、完善政府职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已从以行政手段的直接调控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使以前对涉外活动管得过多过宽、机构之间分工不明等问题得到了纠正, 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要适应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 合理确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将涉外经济活动的管理职能尽可能地归并。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和职权;要根据合理性、高效性、公开性等原则, 进一步简化外资进入的审批制度。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的审批制度, 缩短审批时间。
2、完善教育制度。
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大量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中去。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学、小学3个阶段每个学生, 政府对其投入的比例是10:2:1, 大部分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上, 是初等教育的10倍、中等教育的5倍。在政府的教育改革中, 应将“培养尖子”, “提高升学率”这种有违教育初衷的思想摒弃, 使得更多更广的群体接受教育。在教学中, 不能拘泥于学术, 而更应该侧重研究。最近, 韩国政府更是为高校提供了特殊的激励措施, 使它们变得更少地以教学为导向, 相反, 更多地以研究为导向。不仅仅需要提供教育, 并且还要确保他们的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当教育制度与投资环境相匹配, 社会的知识基础扎实, 投资就更容易获得回报。
三、结论
研究海峡西岸经济投资环境的意义重大。大力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尤其应注重对投资环境的优化研究, 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资本, 扩大规模。海峡西岸的投资环境存在着不少欠缺之处, 优化投资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 更需要企业、劳动者的大力支持, 以及国际间成功经验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林自新.台商对福建投资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J].东南学术, 2005 (4) .
[2]、周杰文.地区引资的成本-效果分析与投资环境优化[J].经济地理, 2005 (9) .
[3]、胡鞍钢.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J].理论前沿, 2006 (1) .
[4]、尚涛, 樊增强, 冯宗宪.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与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J].中国科技坛, 2007 (1) .
[5]、曾志兰.福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 2003 (7) .
8.优化经济环境年度汇报 篇八
摘要:文章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目前的投资环境入手,分析环境对于投资的吸引能力,侧重通过政策、经济、基础设施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改善投资环境的方法。从而达到优化海峡西岸投资环境。提高海峡西岸的引资能力,提高经营活力和经营效率,增加盈利能力。做大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福建省新一轮招商引资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海峡西岸;投资环境;优化途径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策、区位优势逐渐弱化
回顾历史,福建比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在世界各地有800万左右闽籍华侨和华人,在港澳有80万闽籍同胞,在台湾80%的人口为闽籍台胞。独特的地缘、人文条件,又受惠于中央的特殊优惠政策,使得福建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对外开放大潮中得风气之先,立于改革开放的前沿:1980年,厦门与深圳等地同步设立了经济特区;1984年,福州与其他13个沿海城市一起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985年,国家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南部地区同时列为对外开放地区。1978-1993年的15年间福建引进外资取得骄人的业绩,开放初期,福建引进的台资占中国的比重一度高达70%,多年来一直占据着祖国大陆引进台资金额的首位,福建的投资软环境在中国属于第一梯队。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福建吸引外资一路下滑,GDP增长速度由1998年的中国第1位(11.1%)退居至2001年的第18位(9.0%),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开放省份相比,福建改革开放的步伐已显迟缓,福建的投资软环境在中国已不属于第一梯队。
(二)投资回报率低,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基建后续项目储备偏少,制约国债资金投入;政府主导型投资空间有限,投资乘数效应明显递减;福建经济总量小,重点建设经过前几年的大规模发展后,进入一个平台,后续项目储备少。1999年以来在建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逐年递减。2001年11月,全省施工项目比上年同期减少374个。重大项目储备严重滞后,对社会投资的支撑力下降,直接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外资进入门槛较高。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商业指标(Doing Business Indica-tots2004)调查,中国申请新开企业需要12个程序46天,花费135美元,相当于人均收入的14.3%,最小注册资本相当于人均收入的38.6倍而中国台湾仅有8个程序48天,花费807美元,相当于人均收入的6.1%,最小注册资本相当于人均收入的2倍;美国需要5个程序4天,花费210美元。对于中国来说,让外商在华投资生产无疑比进口产品更有益,因为可以得到就业、税收、技术等更多的溢出效应。所以,进一步放松投资管制,扩大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也就成了贸易自由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贸易投资政策协调的一个基本选择。
2、外商投资地区分布和结构失衡。外商在福建的投资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地区,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5市。它们实际利用外资已占全省的92%,而内陆地区(三明、南平、龙岩、宁德)实际利用外资严重滞后,仅占8%。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失衡与福建外资来源结构不合理(即以港、澳、台、侨投资为主)及不同地区经济基础、自然环境、人员素质的差异有较大关系。
3、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比例有待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在福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占了90%以上。虽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比较有利,还可以带来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以港、澳、台中小企业投资为主,欧美跨国公司投资偏少。福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小,仅有96,36万美元,比上海、江苏平均规模低。外资主要投向于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电子、机械、信息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少,因此,外商投资对提高福建综合经济实力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弱一些。
4、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福建吸引外资来源结构仍然保持单一化格局。虽然来福建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60个,但其主要来源于视同外资的港、台等地区。海外华侨、港、台实际投资金额占福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0%左右。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福建的投资很少,如德国、法国等在福建实际投资金额均在1%以下。这种外资来源结构单一化的格局。使福建外资来源狭窄,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二、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投资环境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对台优势
1、充分发挥对台的政策优势。继续用足、用好现有中央赋予福建的特殊对台政策,同时探索新时期闽台经贸合作新模式。中央赋予福建的特殊政策,有的虽然由于“普惠制”出现有所弱化,但并未过时。如厦门杏林、海沧、福州马尾、集美4个台商投资区和两个农业合作试验区。仍然可以成为吸引积聚台资大项目的平台。还要善于利用福建可以办理台胞5年有效期出人证、新台币兑出试点等特殊政策进一步改善福建投资软环境。与此同时。福建应积极探索闽台经贸合作新模式。如充分利用闽台港口对接的优势,争取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形成“对台自由贸易区”,也可以参照香港,划出一些海岛,试行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对台湾商品实行零关税,加快闽台投资自由化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
2、充分发挥对台的血脉优势。把福建对台优势与港澳侨优势紧密结合起来,营造闽、台、港、澳4地合作的良好创业环境,促进福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福建不仅具有对台优势,还具有港澳侨优势。目前世界闽籍华侨华人已超过1000万,香港澳门也有100万左右闽籍同胞。实际上,近20年来,福建吸引的香港投资一直居中国首位。台港澳侨历来联系也十分紧密,以侨引台、以港引台等已成为福建招商引资的很重要的一个渠道。扩大闽、台、港、澳4地人员与货物往来,大力引进台港澳大公司大集团,加强贸易合作、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物流业合作、旅游合作、人才合作等等。此外,港澳还是福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和重要通道,这方面优势应继续发挥。
(二)加大对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优化的投入
创造更为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建立更加透明、开放的制度体系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所起到的无形条件,当投资逐渐认同基础设施和自然环境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时,工业园也就顺时而生,另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內涵,是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准则,它直接决定着招商引资功能发挥的程度。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这就要求必须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资源、发展、环境的关系。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核心是体现特色,它离不开资源、
市场和技术3个基本要素。对资源型产业,在科学合理规划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追求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效益。
(三)以重,最城市及区域为导向
以厦门特区为例,厦门特区建立以来,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18.56%,居中国36个大中城市前列。1992年被评为中国经济实力50强的第10位和中国首批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1999年厦门特区的中国生产总值达458102亿元,人均中国生产总值34221元;工业总产值达69815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8亿元;农业总产值33133亿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6124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79169亿美元。
(四)逐步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个地区保障程度又关系到这个地区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
1、积极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证生活困难人员得以温饱的“最后保障线”,因此,要全面落实城市低保制度,并确定适当的保障标准,切实贯彻属地管理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要建立稳定的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资金。要规范收入审核和待遇申领程序,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3、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要尽快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制定失业保险条例和规章,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让企业新的减员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要强化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再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做好下岗职工出中心后的失业保险接续工作,补充失业保险基金,适当缩短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促进领取人参加培训和就业。
(五)加强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会促进东道国的资本形成,而且还会伴随着技术向东道国的转移。福建全省各级政府要从福建在未来竞争中的战略定位出发,以有形通道建设为载体。以促进经济发展为落脚点,以全面推进国际、区际两个层面上的同步开放为战略性措施,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整合和大协作的发展新格局。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福建经济腹地,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外引内联,聚集人才,满足外资企業“人才本地化”的需求;通过城市化和产业集聚,完善该省3大重点产业的产业链,适应外商投资新需求,并由此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
(六)加快政府事业单位改革力度
1、完善政府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已从以行政手段的直接调控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使以前对涉外活动管得过多过宽、机构之间分工不明等问题得到了纠正,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要适应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合理确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将涉外经济活动的管理职能尽可能地归并。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和职权;要根据合理性、高效性、公开性等原则,进一步简化外资进入的审批制度。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的审批制度,缩短审批时间。
2、完善教育制度。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大量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中去。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学、小学3个阶段每个学生,政府对其投入的比例是10:2:1,大部分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上,是初等教育的10倍、中等教育的5倍。在政府的教育改革中,应将“培养尖子”。“提高升学率”这种有违教育初衷的思想摒弃,使得更多更广的群体接受教育。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学术,而更应该侧重研究。最近。韩国政府更是为高校提供了特殊的激励措施,使它们变得更少地以教学为导向,相反,更多地以研究为导向。不仅仅需要提供教育,并且还要确保他们的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当教育制度与投资环境相匹配,社会的知识基础扎实,投资就更容易获得回报。
三、结论
9.优化经济环境年度汇报 篇九
境工作情况汇报
整合政府采购、建设工程交易、水利工程交易、房地产交易等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所有公共资源交易实行网上公开招标投标,确保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公平公正、规范有序。这是今年我市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中明确由市发改委牵头的一项工作。责任单位分别为市政务中心、市政府信息化办、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房产局、市优化办。我们在接受这项任务之后,市发改委党组明确此项工作由纪检组长李大年负责,市招标办、审批科具体经办,并制定了《郴州市发改委2010 年反腐倡廉建设重点专项工作任务实施意见》,对这项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一是调查摸底。我们对市政府采购中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水利工程交易中心、地产交易所、房地产办证交易中心、契税征收中心的机构设置、运行情况,采取走访的形式进行了摸底。提出如地产交易所、房地产办证交易中心、契税征收中心等不具备公共交易职能的机构,不需要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整合范围的意见,并建议由市纪委组织市直机关具有招标投标职能单位的领导,前往株洲、长沙及外省考察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成功经验,结合郴州的实际进情况进行移植。二是考察学习。5月24日至28日,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光跃带队,率市纪委、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以及市政务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对长沙市、四川省眉山市、浙江省杭州市三地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与运行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三是出台方案。市发改委、市政务中心撰写了《考察报告》和《关于组建郴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关问题的建议》。我们提出:郴州市将按照“平台统一建设、项目统一进场、信息统一发布、流程统一设置、业务部门负责、交易集中监管”的框架模式进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成立郴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办公室,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与市政务中心管理处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参照外地做法,管理办公室内设若干科室,配置相应的人员编制。在市政务中心建设市本级及北湖、苏仙两区的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各部门现有交易平台停止运行。现有分散在各部门的各类公共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一期: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土地矿产、交通工程、水利工程、国有产权交易;二期:其他公共资源交易。各类公共资源的交易的信息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发布。各类公共资源的交易流程按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一设置的交易流程实施。各业务主管部门在统一的交易平台按照业务管理分工履行对相关公共资源交易的管理职责。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体平台与网络交易平台同步建设,以后的公共资源交易逐步过渡到网上交易为主。对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类交易活动的日常管理,由拟成立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办公室承担,市纪委监察局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目前,《关于组建郴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关问题的建议》已经上报市纪委领导初步审核,待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再进行部署,争取在下半年实施。
郴州市发改委纪检组
10.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 篇十
一、建立“一体化”业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人社” 推进全省一体化工作及业务协同平台的建立。为方便参保单位申报,提高办事效率,现已实行社会保险“网上申报”,参保单位只要录入相关信息便可一并办理。网上申报工作得到了全县参保单位的充分认可,推动了“互联网+人社”的发展。
二、减轻企业负担、推进援企稳岗“护航行动” 严格落实省人社厅、财政厅、税务局《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继续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文件精神,施行失业保险阶段性降低费率政策,总费率维持 1%。截止目前已有 400 多个企业享受了降费政策,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同时,引导企业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发挥失业保险稳定就业作用,从源头上减少失业,及时做好技能提升补贴发放,截至目前,为 723 人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 89.6 万元。积极推进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政策做足工作,主动与相关企业沟通,严格把关,不超政策范围,让更多企业和职工得到实惠。
三、规范劳动监察执法,净化企业运营环境 深入企业宣传讲解《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社会保险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引导企业与员工通过理性合法的正当渠道表达利益要求,防止在用工过程中产生矛盾,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20xx 年以来,根据市人社局关于转发人社规【20xx】9 号《省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为规范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工作,加大了对各用工单位的监察力度,有效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目前,我县未出现列入“黑名单”的企业。
劳动仲裁股共受理案件 54 件,已调解 28 件,裁决 6 件,开庭审理 12 件,撤诉 5 件,其余已安排开庭时间并及时通知了双方当事人,在案件受理后我单位加大了调解力度,主动和当事人见面做工作,使调解的成功率提高。
劳动监察大队共接待、处理各类劳动监察举报、投诉、咨询等案件 400 件,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约 809.9 万元,涉及劳动者 378 人;接待来访、政策咨询约1070 余人次。
四、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 (一)人才引进。在县委组织部领导下,联合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制定出台我县《关于“人才兴县”战略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关于人才引进的具体优惠政策。按照县委组织部安排部署,负责起草《县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助办法》、《县大学生见习基地认定资助管理办法》、《县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资助办法》等三个配套文件,目前《县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认定资助办法》已完成初稿,其余两个文件正在起草中。疫情期间,组织县域内企业参加网上招聘,在省市人才网站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吸引各类企业管理和技术型人才来我县就业,促进我县人才引进工作。目前已引进各类人才 603 名。
严格落实省市县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提高我县对创新类人才的吸引力。对引进到我县的人才,除享受各类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以外,在人才培养方面本着向企事业一线工作人员倾斜的原则,在各类人才选拔推荐时,只要符合条件,予以优先考虑。营造各类人才干事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为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创造条件。
完善人才流动程序,对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归”和职业经理人,其随迁配偶属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的,本人意愿随迁的,由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等部门帮助协调安排工作;属企业人员的,原则上由用人单位负责安排企业就业。
(二)企业稳岗就业。为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就业服务工作,开展了“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线上招聘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基层信息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依托“公共招聘网”为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做好
岗位精准推送,努力实现线上招聘不停歇、就业服务不打烊。发挥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多渠道、分批次收集全县重点企业就业岗位,并统一在招聘专区向社会发布。截至目前,县域内的华兴玻璃有限公司、视窗玻璃有限公司、新鸿建材有限公司、泳利混凝土有限公司、县新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盈泰隆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等 49 家企业单位,涉及金融、建材、制造等行业,提供管理、会计、技工、普工等工种 992 个岗位。700 多名求职者与招聘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登记工作。为准确掌握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关情况,实时监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流向及就业变化趋势,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为我县农村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3 月份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录入完成了 66297 人。
(四)多渠道促优化。随着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近期为乡镇政府和行政审批部门招录劳务派遣工 90 名,6 月份正式上岗,充实到行政审批第一线,充分提高审批效率。
五、维护和谐劳动关系,营造企业良好用工环境 建立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全民落实薪酬调查工作,指导企业订立集体合同,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及时发布企业工资相关政策,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建立工资调整机制,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维护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六、强化创业政策支持 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力度,将电商等新业态纳入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扶持范围,降低小微企业质保贷款申请条件,帮助创业者解决融资难的问题。2月 7 日,我市出台《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二项措施》,其中第八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中对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做了具体规定。接此通知后立即与创业担保贷款定点经办银行联系,通过网络平台将政策规定向享受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的贷款户进行宣传。同时督促定点经办银行开通“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线上申请平台。并于 2 月 8 日投入使用,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申请方式,申请人既可关注“邮储银行省分行”公众号,进入平台按照提示提交个人信息,完成贷款申请,也可进入贷款申请微信群下载表格,发送资料完成贷款申请。简化了申请人办理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创业担保贷款业务处理速度。截至目前,我县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109 笔,贷款金额 1870万元,支持创业 109 人,直接带动就业 532 人,放贷金额、支持创业及带动就业人数全部名列全市第一名。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局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春风行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分管领导负责落实。形成了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从而在领导组织上保障了活动的有力推进。提高对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需求导向,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班,主要负责同志统筹协调、分管负责同志常态化推动,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二)拓宽资金渠道,落实补贴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保障,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要落实好补贴政策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促进保障作用,用足用好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新型学徒制、参加失业保险职工技能提升等各项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拨付流程,简化程序,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
(三)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有序推进。下一步要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督促检查,采取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督导工作进度缓慢的培训机构,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实施清单管理,明确解决时间表,有针对性的提出思路办法和工作举措。要实行“月通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扎实推进。
(四)积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政策措施,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力度,做到报刊有文章、电视有影像、电台有声音、网络有主题、街道有标语,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活动的浓厚氛围。有效扩大了“春风行动”线上招聘会的宣传覆盖面,让本县求职人员和外地务工人员可以从多种途径了解到此次活动的讯息,极大地方便他们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免
费的公共就业服务。
(五)深入基层,主动服务我县企业。复工复产在即,随着大中小企业逐步的复工复产,对用工需求日益迫切,而受疫情影响以及隔离、出行等限制,也使农民工返岗面临诸多考验,对此提前系统谋划,人社局就业服务部门及乡镇保障所站深入各企业走访,对企业的用工数量、用工结构、用工时间进行了排摸,搜查,收集了一批空岗信息,并指导企业单位线上自主注册发布招聘信息,对工业园区企业存在的招工难问题,引导企业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自身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薪酬待遇,提高招聘的成功率。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 2 20xx 年,我县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系列讲话精神,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中心,利用专项行动求实效。
1、强化了《条例》学习宣传。《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后,县委、县政府带头,各乡镇、园区和部门均组织开展了《条例》的学习宣传活动,让优化营商环境的理念扎根全县党员干部的心中。2 月 20 日,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了县发改局起草的《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针对《条例》条款进行了具体的责任分工,明确了任务、时限。
2、开展了现行政策专项清理。2 月 20 日至 3 月 17 日,全县各乡镇、园区和县直单位对涉及营商环境的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文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共清理营商环境有关文件 25 个,均未发现违反《条例》有关条款的内容,其中保留文件 18 个,启动修订文件 4 个,废止文件 3 个。
3、推广借鉴先进地区经验。3 月 16 日,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发改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复制推广借鉴京沪两地改革举措推动我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通知》,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复制推广借鉴京沪两地改革举措的专项行动,现文件要求全国复制推广的 13 项改革举措已基本完成;供全国借鉴的 23 项改革举措,大部分已基本完成,剩余 6 项正在推进中。
4、组织开展了营商环境大优化行动。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印发〈益阳市营商环境大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后,我县积极行动,由县发改局及时起草了我县的《营商环境大优化行动方案》,4 月 8 日经县委常委会研究通过,4月 13 日印发到全县各单位,对 22 项工作任务列出了《重点任务清单》,进行了具体的责任分工,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细化了责任落实分工。同时,由县纪委监委牵头起草,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印发了桃江县《“作风建设大提升,营商环境大优化”活动实施方案》。5 月份,县纪委、县委办、县组织部、县政府办、县发改局联合开展了专项督查,从督查情况反馈,两项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提升主动服务理念,努力做到“有求必应”。
1、努力营造复工复产兴业环境。
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桃江县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二条政策意见》(桃政发(20xx)1 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稳定职工队伍、同时在企业社保等方面减轻企业负担,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县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指导复工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提示》和《关于选派疫情防控工作联络员协助做好企业复工复产相关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了复工复产企业的 “十二个有”工作要求,推出了“专员指导,现场解决”的新举措。明确对每家申请复工的企业派出 3 名干部、规模企业派出 1 名副科级指导员,共选派154 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坐镇 173 家企业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帮助企业处理在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各乡镇企业办联合各村(社区)帮助用工企业物色本地健康的劳动力,开具健康证明,组织员工前往企业了解各项防控措施,并对外地员工单独建档,不安排在聚集性车间,安排单独的食宿,以这种既不耽误工作,又不影响疫情防控的方式完成 14 天隔离。2 月 18 日下午,由县人社局组织,通过桃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桃江新闻网、桃江融媒手机客户端、官方微信、FM105.2 无线调频广播和农村广播“村村响”等六大平台,以网络直播形式举办了 20xx 年“春风行动”招聘会,协助企业招揽人才,共计为全县 86家企业招聘员工 2660 名。
落实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干货”政策。今年 1-3 月,各项税费减免合计 2972万元;除高耗能行业外,现执行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电价、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按原到户电价水平优惠 5%;工商业用户 2 月底至 4 月共用气 21 万立方,每立方气价优惠 0.4 元,为企业节省成本 84000 元;1-5 月为 275 家参保企业阶段性减
免养老保险费 1571 万元;减免工伤保险费 710 余万元;失业保险所有参保企业已落实 1%费率,目前 38 家企业已全部申报 20xx 年度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截止 5月底,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我县 11 家企业申请缓缴,缓缴金额达 232 万元;授信企业复工复产贷款2.47亿元,发放工业企业贷款36笔1.18亿元; “助保贷”为企业提供贷款额度 60%的信用增信,不收取费用,累计发放贷款 68 笔、4.72亿元。
同时,我县还在有限的防疫物资储备中协调出部分口罩、消毒液,体温枪等物资,为企业疫情防控提供物资支持,为复工企业消除后顾之忧。
截至 3 月上旬,全县 198 家规模工业企业、10 家规模服务业企业、161 家商贸流通企业、15 家农业龙头企业全部复工复产;22 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复工。
2、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
坚持以制度管事,把权力关进笼子。今年我县修改完善了《窗口服务绩效考核办法》,首次将乡镇和分中心政务服务工作质量纳入考核范畴,以全面提升服务理念,改善政务服务环境。在全市率先出台《桃江县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制度》,方便投资者和群众办事,目前已公布首批容缺受理事项 81 项,涉及 17 个部门。推行《桃江县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将“好差评”制度落实情况纳入个人和窗口服务绩效考核范畴。
强化教育培训。县政务服务中心将《营商环境条例》及其解读、中心出台的各项制度挂到桃江县政务服务旗舰店,组织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和学习;编印《便民服务手册》4000 本和《政务服务通联挂图》1000 份,发放到各乡镇、村(社区)、医院、学校,让企业群众能利用 APP 等现代工具网上办事、呆在家里问询所办之事。
开通绿色服务通道,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材料清单减了再减。今年 3 月,我县所有进驻窗口又对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应提交材料清单开展了地毯式排查,在法规、文件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仍有城管执法、人社等 8 个部门从方便群众实际出发,减掉了 15 个事项的 23 项应提交材料。对所有“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实行相同材料只需提交一次。办结时限缩了再缩。针对全县重点项目,对涉及的每个事项办结时限在承诺时限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压缩。如不动产登记、抵押对重点项目承诺缩减至 3 个工作日;办理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事项,对重点项目承诺缩减至 8 个工作日;市场主体设立登记、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都改为了即办。在实际办理过程中,则比承诺时限还要提前,如入园的高胜模架项目办理项目核准、用地规划许可实际用时仅 2 个工作日,比法定时限提前了 87.5%。办事流程优了再优。把多个事项当成一件事来办,对一件事只设定受理、审查、办结三个环节,县政务服务中心共确立“一件事一次办”事项目录213 项。针对重点项目,还按照工业投资类、商贸物流类、旅游文教类制定了分类告知书,项目业主可自主选择需办的所有事项组成一个套餐,县政务服务中心则予以一次性受理,分头派件,“串联”审批、“并联”审批相结合,以最简的程序、最短的时效来为企业服务。开展全程帮代办服务。县政务服务中心主动与园区、乡镇、重点项目落地单位对接,开展服务认领活动,对各认领项目开展全程帮代办服务,提供延时、预约、证书邮寄、上门等服务。
加强考核监督。县发改局开展了行政效能监管工作,及时提醒各单位临期办件,行政效能电子监管系统运行以来,我县无一件逾期办件(除因系统技术原因外)。县政务服务中心坚持“一月一评”“一季一通报”,加强对窗口业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了特聘监督员制度,让更多的眼光监督政务服务工作,更多的“金点子”促进政务服务工作。
3、部门深入园区企业问需解难。月 21 日,县优办、县司法局主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在桃江经开区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专项法治宣传活动暨“法治体检”座谈会,现场为企业答疑解难。月 13 日,市生态环境局桃江分局在园区组织召开了桃江工业园区 91 个行业排污许可证登记培训会,上门指导企业申报。桃江经开区联系了多家中介公司,通过竞争性谈判,为企业降低中介服务收费 50%以上。
县人社局、县税务局也深入园区为企业宣讲了复工复产有关税费、社保优惠政策。
4、组织开展履约践诺专项督查。月份,县优办联合县纪委开展了政府履约践诺专项督查,发现惠企政策兑现不到位问题 3 个:
《桃江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办法》设立的搬迁费补贴暂未到位; 《关于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八条政策措施》设立的工业企业财税增长奖未落实; 《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二条政策意见》规定的贷款政策未完全落实。
上述问题已上报县“作风建设大提升、营商环境大优化”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处理。
5、及时办理营商环境咨询投诉。
及时处理了营商环境相关投诉咨询和上级交办事项。上半年受理营商环境咨询投诉 10 起,均已及时调查并回复,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对市优办交办的国南矿业用电增容问题及市优办测评、座谈收集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整改和回复。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管,力争实现“无事不扰”。
1、落实了涉企检查备案制度。4 月 17 日,县优办印发了《关于做好 20xx年涉企检查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涉企检查单位按时上报年度涉企检查计划和分次检查备案相关事项。截止 5 月底,已有 14 家行政执法单位上报了涉企检查计划,3 家单位进行了分次备案。
2、加强了行政执法监督。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聚焦行政执法源头、过程、结果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切实增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备案审查制度。二是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行县、乡两级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抽查情况、查处结果全面公开。三是加大涉及民营企业行政复议维权力度。畅通行政复议受理渠道,对涉及
民营企业的行政复议案件及时受理、抓紧审理、尽快办结,并做好释法工作。县司法局还印发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通知》,要求执法单位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减轻行政执法对企业的影响。
【优化经济环境年度汇报】推荐阅读: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总结11-08
注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建设07-17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责任状12-19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06-15
落实优化发展环境活动汇报09-28
2020人社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汇报06-14
优化环境方案06-12
优化营商环境制度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