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摇篮》教学反思

2024-10-12

大班语言活动《摇篮》教学反思(精选8篇)

1.大班语言活动《摇篮》教学反思 篇一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孩子对诗歌朗诵的兴趣,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更好的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而进行创编等引发的该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 能运用图配文的线索图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的内容,并学认“宝宝。飘。星。白云。吹。唱”的汉字。2、通过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创编活动。3、能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请幼儿说说与以往诗朗诵的不同及自己的感受。2。拓展幼儿思维,进行创编。

活动准备

1. 摇篮一个,布娃娃几个。

2.彩色笔,图画纸若干。3.摇篮曲一首。

活动过程1、 出示摇篮,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摇篮”问:“这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

——介绍诗歌的名字“摇篮”并集体认读。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诗歌里什么是摇篮?(幼儿回答后教师逐一将字卡出示)

——蓝天是摇篮,摇着谁?怎么摇的?宝宝怎么了?(逐一出示“宝宝、星、白云、飘”,重点帮助幼儿认读“飘”

3、并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现)

——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谁?怎么摇的?宝宝怎么了?(逐行出示相关字卡,重点帮助幼儿认读“翻、吹、唱”汉字,并用动作表现,加以理解)

4、根据图配文的线索图,幼儿集体学念诗歌。

5、教师再次朗诵。(配乐)

——请幼儿说说与以往诗朗诵的不同及自己的感受。(帮助幼儿感受配乐诗优美的意境)

6、幼儿进行配乐诗朗诵。

7、拓展幼儿思维,进行创编。

——“除了诗歌里说的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星、鱼、花、小宝宝,还有什么可以是摇篮?摇着谁呢?”8、游戏:娃娃家里做妈妈,让幼儿抱着娃娃当妈妈,体会到妈妈的爱。

8.幼儿绘画,创编。

教学反思:

《摇篮》是一首很优美、很容易让人遐想的诗歌,其语言精练,以重复性的结构形式抓住摇篮这一关键点,这首诗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现就语言活动《摇篮》作如下反思:

一、以图片再现诗歌内容,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我根据诗歌的内容,绘制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四个大摇篮,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

二、诗歌和音乐的有机整合。

诗和歌本是一家,通过音乐与诗歌的有机整合,深深地感染了幼儿,在活动的开始,我和幼儿一起欣赏《摇篮曲》,让一幼儿摇小床让小娃娃睡觉,我带领幼儿用手臂当摇篮随着音乐摇娃娃进行导入活动,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意境。还有在引导小朋友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我配上了背景轻音乐,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

三、视、听、讲结合。

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小图片的巧妙使用,都充分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让幼儿先欣赏,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摇篮和宝宝,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回放能力,帮组幼儿完整梳理了诗歌,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教师鼓励、支持的语音激发了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激起了幼儿朗诵的欲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表情、眼神和肢体等动作,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美妙的境界中,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促进剂。

四、不足之处。

幼儿讨论环节时间还需稍长些,没有很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想象,创编时间的把握稍短了些,使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创编活动的时间,让幼儿充分体验创编的快乐。

2.大班语言活动《摇篮》教学反思 篇二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英国女画家佩特·哈群斯 (有译作“佩特·哈金丝”) 创作的一部经典图画书, 其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 而图画则讲述了狐狸追逐母鸡却屡屡受挫的故事。这是一本绝对会让幼儿笑得前仰后合的书。喜剧效果来自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永远保持着一个姿态、半闭着眼睛、不紧不慢的母鸡萝丝;一个是紧跟其后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的贪婪狐狸。

阅读目标:

1.在滑稽可笑的故事情节中, 获得乐趣, 能开心地笑, 能大胆地想。

2.掌握故事情节, 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一个场景。

3.感受画面的美。

阅读重点:

能大胆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 充分享受想象与阅读的乐趣。

阅读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一个场景, 用准动词“走、绕、越、穿、钻”等。

阅读准备:幼儿人手一本书、多媒体课件。

阅读过程:

为了引导幼儿在笑声中理解, 重点想象与讲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 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观察扉页, 引发兴趣

“小朋友们看, 这是一个农场, 哇, 好大好美呀!你看到了什么?” (播放课件)

“有房子、池塘、草堆、磨坊、篱笆、蜂房、手推车……”

“有母鸡, 有山羊。”

“这只母鸡还有一个名字呢, 叫萝丝。我们就叫它母鸡萝丝。”

【反思】巧设情景, 导入活动,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幼儿年龄小,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 要想在短短的时间里引导他们学习语言是比较困难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在活动前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 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学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靠简单的挂图和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 显然是很不够的。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更易激发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巧妙地引出新的活动。教师轻点鼠标, 大屏幕呈现给幼儿农场的全貌, 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点击画面的同时, 也点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情不自禁地说着农场里的一切。橘黄、橄榄绿以及朱红等颜色都被完美和谐地统一在偏黄的夕阳光的暖色调中, 画面色彩更加逼真。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 幼儿的主动参与促进了语言的学习。

●倾听故事, 享受乐趣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想知道母鸡萝丝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看一看。”

播放课件, 把幼儿带进既紧张又搞笑的故事情节之中。

“这天,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它没发现, 一只狐狸在后面悄悄跟了上来。

萝丝走过院子, 身后的狐狸扑了上来。可狐狸一脚踩到了钉耙, 钉耙一个反弹, 狠很地打到了它的脸上。

萝丝绕过池塘, 狐狸扑了上来, 可它扑了个空, 栽倒在池塘里。

萝丝越过干草堆, 狐狸扑了上来, 可它一头扎进了干草堆。

萝丝经过磨坊时脚钩住了一根线, 狐狸扑了上来, 一袋面粉正好浇了下来, 浇在狐狸的身上。

萝丝穿过篱笆, 狐狸扑了上来, 可跌倒在栅栏这边的手推车里。

萝丝钻过蜜蜂房, 可那辆手推车载着狐狸撞翻了蜂箱, 狐狸被蜜蜂追得抱头鼠窜。

母鸡萝丝按时回到家, 吃晚饭。”

幼儿听得不时发出笑声。

“这个故事有趣吗?想一想, 母鸡萝丝都去过哪些地方?它是怎么去的?”

幼儿回答。每说出一个地方, 课件就出示这个地方, 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体态语言展示一下去的方式及动作。

【反思】化静为动, 突破教学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天性好动, 对动画较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师轻点鼠标, 画面出现了狐狸追逐母鸡却屡屡受挫的故事:一个是永远保持着一个姿态、半闭着眼睛、不紧不慢的母鸡萝丝;一个是紧跟其后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的贪婪狐狸。喜剧效果来自鲜明的对比, 幼儿笑得前仰后合, 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幼儿年龄特点等决定了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幼儿每说出一个地方教师就轻点鼠标, 带领幼儿回到情节中, 幼儿情不自禁地参与到谈话活动中, 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积极地模仿动作、学习词语、理解动词, 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其教学效果绝非几张图片可以比拟的。多媒体通过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 启发其思维;另一方面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语言活动中, 使幼儿群体的语言水平向着强势发展, 从而整体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阅读, 沉醉有趣

“这本书, 真有趣, 请你们自己一页一页地轻轻翻, 细细看。想笑就笑, 放松心情。”

教师请幼儿拿起事先放在每组桌上的绘本。幼儿各自翻页阅读。教师到幼儿身边倾听、引导幼儿阅读。

“哇!”“哦!”“哈哈!”“好险呀!”幼儿的喜悦与陶醉一阵漫过一阵, 漫出书页, 涌进教室。

“有趣、开心的画面在哪儿, 谁来说说。”

指名个别幼儿讲述他们心中有趣的、开心的画面, 讲到哪里, 教师把课件画面展示到哪里, 并且校正幼儿的语言, 特别注意个别动词表述的准确性。

(幼儿回答略)

“母鸡萝丝和狐狸之间发生的事情真有趣。下面再把这个有趣的故事两人一组说一说, 你说给我听, 我说给你听。”

幼儿互相讲述、交流。

【反思】阅读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轻轻翻, 细细看, 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 所以我倡导“想笑就笑, 放松心情”。播放课件, 让幼儿一起欣赏有趣的画面, 充分理解故事, 展开想象。个别讲述及指导是为各自讲述作示范, 两个人一组互相讲述、倾听是为落实一个理念:阅读是个人的行为, 人人都要有“被动的能动性”。

●再读扉页, 培养情趣

“这本书的扉页就是母鸡萝丝的一张散步地图。对照地图, 可以一一找出那只狐狸在哪里踩到了钉耙, 在哪里栽进了池塘……你能来找找看吗?”

(幼儿回答略)

“这本书太有趣了。不仅故事有趣, 而且画面的色彩是偏黄的暖色调的, 很亮很温馨。我们再从头至尾欣赏一遍。”

慢慢地播放课件, 幼儿边看边听边欣赏。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女画家佩特·哈群斯 (课件出示作者的头像及名字) , 她还创作了《蒂奇》、《金老爷买钟》等作品, 我们还可以去阅读她的其他绘本。”

【反思】互动活动,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通过与多媒体互动, 再次展示的农场是母鸡萝丝散步的场所, 让幼儿找出狐狸受挫的地点, 实际上就是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为此, 在教学的结尾部分播放课件并进行整体欣赏。推荐了作者的其他作品, 拓展了幼儿阅读的空间。

《幼儿园新纲要》中指出:在幼儿教育活动中, 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 儿童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 幼儿期又是形象思维、直接兴趣等心理现象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 幼儿教育要突出准确、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参与, 即运用有趣的图形、悦耳的声音、生动的画面等形式将教育过程中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易于理解, 这与幼儿的认知需要非常吻合。

3.大班语言活动:诗歌《春天》 篇三

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红了,睡了一个冬天的动物们也苏醒了,大自然中处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孩子们更是徜徉在春景中流连忘返。我将这一生活素材纳入语言活动中,精心选择了诗歌《春天》让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把春天的色彩、形象、声音都描绘得有声有色。在教学活动中,我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图片,给幼儿强烈的视听刺激,提高幼儿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和制作春天美景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增强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利用图谱学习并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轰隆隆”、“滴滴答”等象声词,体验春天的趣味性。

2.运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方法大胆表现诗歌,并能根据诗歌格式及已有经验扩展想象,进行诗歌仿编,体验成功的喜悦。

3.感受春天的优美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多次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2.材料准备:PPT课件,大图书三本,绘画用具。

3.环境准备:活动室布置成春天的场景。

活动过程: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走进“春天”的活动室。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来了?

2.理解诗歌内容。

美丽的春天请春姑娘为你们带来了三本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

猜猜书里有什么?

(2)出示第二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谁在书里笑了?(小朋友)小朋友是怎么笑的?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出示第三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3.分段欣赏诗歌。

(1)欣赏第一段,理解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你在春天看到了哪些彩色的东西?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依次出现相应图片。

师:春天还有哪些东西是绿色的?

幼:小草,叶子等等。

师幼边看图边朗诵。

(2)欣赏第二段,理解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她还是一本怎样的书。

幼:会笑的书。

师:是的,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里谁笑了呢?

幼:小朋友,小草,小池塘……

师: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幼:……

师:小池塘为什么笑了。

幼:小池塘游来了蝌蚪,小鱼,所以笑了。

师: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

师:你们知道小池塘的酒窝是什么吗?

幼:我知道,是一圈一圈的东西。

师:对了,滴答滴答下春雨,小青蛙跳进水里,小鱼在水里游,激起一个一个水波纹,就像小池塘的小酒窝。

教师朗诵。

(3)欣赏第三段,理解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还是一本怎样的书?

幼: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师:春天里谁在唱歌?他们是怎么唱的?

幼:青蛙,燕子……

4.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师: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点击出现图谱相应部分,直至完全出示整个诗歌图谱。

师: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话?先欣赏诗歌,然后说一说。

幼儿边欣赏边跟着老师轻声朗诵,然后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5.游戏“捉迷藏”:图谱中哪些图片不见了?

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点击隐藏图谱中某些图片,请幼儿回答并点击出现,朗诵相关诗句,引导幼儿逐步脱离图片等完整朗诵诗歌。

师: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

6.根据已有图片仿编诗歌。

(1)师:春天还可以是什么样的书?小朋友可以用像诗歌里一样好听的话把美丽的春天编成书。

(2)幼儿自由讨论,并模仿诗歌中的语言描述春天。

(3)拖拉图片自制新的诗歌图谱,尝试朗诵。

(4)请个别幼儿朗诵自己创编的诗歌或词句。

7.制作图书,表现春天,体验合作的乐趣。

(1)春天的这本书真特别,它还是什么样的书呢?我们画一画,说一说。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3)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附:诗歌《春天》

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黄的迎春花,红的桃花,绿的柳叶,白的梨花。

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了小嘴巴。

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

活动评析:

《春天》这首诗歌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着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幼儿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特征。

活动前,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如在午间的散步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寻找春天,草地上去发现嫩绿的小草、柳树上找找柳叶的小芽、阳光下感受春天气候的变化;同时,在晨间谈话中与孩子一起谈论着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以此来加强孩子对春天的感受,丰富孩子的相关经验。

活动中运用春天情境的创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以及大的背景图,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在美的情境中学习诗歌,通过一个个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图片“捉迷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不仅帮助幼儿记忆诗歌内容,还能使幼儿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最后,采用分段和整体学习的方法加上一些形象的肢体动作帮助幼儿记忆诗歌的内容。

整首诗歌短小精干,适合大班幼儿学习仿编,最后环节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活动,孩子们非常积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编的内容很丰富。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我还让孩子们课后把自己看到的春天画下来,然后请爸爸妈妈帮自己记录上自编的小诗,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得到了更好的升华。

4.大班语言活动《摇篮》教学反思 篇四

【活动设计】

孩子们喜欢读儿歌,并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好奇,经常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所想。在语言区里,常常看到他们自编自创小儿歌。如: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感受儿歌韵律美,体验创编的乐趣,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宁静、温馨的意境,激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儿歌内容,尝试有感情地诵读儿歌。(重点)

3、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并进行创编。(难点)

4、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5、了解儿歌的含义。

【活动准备】

1、《摇篮》flash动画,《摇篮曲》音乐。

2、一张摇篮图片,四幅自制教学挂图。

3、创编时所用图片:鸟宝宝,龟宝宝、熊宝宝、蝴蝶宝宝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朋友,孩子们快来看看,是谁呀?

宝贝们好!我的名字叫摇篮。你们认识我了吗?

师:摇篮有什么用呢?

师:摇篮是小宝宝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呢?

2、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关于《摇篮》的儿歌,你们想听吗?

二、欣赏诗歌、感知理解。

1、第一遍欣赏(教师朗诵,引人入境)

提问:

(1)儿歌的名字是什么?

(2)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

师:儿歌里还有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来仔细地听一听。哪些是摇篮?她们又是谁的摇篮呢?

2、第二遍欣赏(播放课件flash,整体感知)

提问:

(1)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摇篮?(提示幼儿用诗歌中这样完整的句子回答)

(2)师:想一想蓝天是摇篮,摇着谁呀?大海是摇篮,她的宝宝呢?……

3、第三遍欣赏(图文结合,分段理解)

孩子们说得可真棒!摇篮妈妈听到了可高兴了,瞧,她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教师此时将教学挂图轻轻地推到前方)

(1)师:看谁的小眼睛最明亮?先来看第一幅图吧!你看到了什么?

师:哦!白云在做什么?你能用动作表演一下吗?

(2)师:你演的可真好!我们一起接着看看大海的怀抱中有谁呢?师:好的,浪花在做什么?一起做一下这个动作吧!

(3)师:恩,孩子们表演得真不错!再来看一下第三幅图中又有谁呢?

师:看风儿在做什么?花宝宝呢?

(4)师:花宝宝睡着了,我们可爱的小宝宝呢?

师:他是怎样睡着的?

三、诵读诗歌,加深理解。

1、随文划指诵读。

师:宝宝们都睡着了,我们不能把他们吵醒,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朗诵呢?

师:那我们就用轻轻的、美美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诗歌吧!孩子们,伸出你们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划指读一读吧!此时你们的小指尖嗖的一下碰到了字宝宝,准备好了吗?

2、师幼合作诵读。

师:这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再合作读一读吧!我读前半句,你们接读后半句。看好老师的手势,比比哪一小组接读的好哦!

3、幼儿接龙朗读。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声音?好的,请4名幼儿接龙朗读。

4、师幼配乐同诵。

师:孩子们读得真好,我也想读一读了,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美美地读读吧!

四、展开想象,创编儿歌。

1、示范引导创编。

师:你们朗读的声音可真好听!瞧,都把螃蟹宝宝吸引来了!螃蟹宝宝的摇篮在哪里?我想到一首诗歌了,你听:海滩是摇篮,摇着蟹宝宝,海风轻轻吹,蟹宝宝睡着了。

2、幼儿分组创编。

师:我当上了小诗人,你们呢?想不想当小诗人?好,赶快把你们桌下的宝宝们请出来吧!你也来用诗儿歌中那样美的语言说一说吧!还可以将你编的诗歌说给同伴听。

3、幼儿集体交流。

五、总结评价,情感提升。

1、师:这些小诗人编得真好听!老师把它们串在了一起,你们想不想听听我们创编的诗歌呢?

大树是摇篮,摇着鸟宝宝,树叶沙沙响,鸟宝宝睡着了。

沙滩是摇篮,摇着龟宝宝,温度悄悄升,龟宝宝睡着了。

草地是摇篮,摇着兔宝宝,草儿轻轻动,兔宝宝睡着了。

花儿是摇篮,摇着蝴蝶宝宝,风儿轻轻吹,蝴蝶宝宝睡着了。

2、师:这真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啊!孩子们,你们真棒!今天不仅帮小宝宝找到了摇篮,还当上了小诗人,编出了好听的诗歌。你们高兴吗?

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宝宝,他们的摇篮在哪呢?细心的小朋友和我一起去找找吧!

教学反思:

在整个说课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准备我觉得自己还是挺认真的,我没有按照一般的要求的去设计这节课,我以为这会是好的,没想到这却成了偏题,说实话有一点儿伤心,不过这是第一次嘛,而且我觉得应该是我在设计的课中并不能体现我的想法,所以老师们就更不能理解了,只是会觉得我设计的课偏题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经验教训:在还没有把课说好的情况下就不要去一昧的讲究新颖,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本意可能还会很乱。

5.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 篇五

1、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

2、尝试根据图画、象形字认读相对应的汉字。

3、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汉字,产生对汉字的兴趣。

整个活动的设计能够考虑孩子的特点,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合理的安排、组织每个环节。活动从始至终都能够较连贯、较顺畅的组织,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也能做到承上启下且逐步加深。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里,并在活动中体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整个活动的设置我都以幼儿为主体地位,基本能达到活动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但我在组织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幼儿在家里收集更多的有关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这样也可以对象形文字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2、在整个活动的最后我没有让幼儿进行发散的思维,只是局限在了我现有的、准备好的一些材料上,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见汉字,包括广告牌、宣传单、报纸、电视等等。

6.大班语言活动《摇篮》教学反思 篇六

今天(12月28日),我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语言活动《吹牛大王》。吹牛的目的是娱乐,骗人的目的是损人利己。前者充满童稚的幻想,后者充斥功利的动机。幼儿爱空想,时常区分不出真假,辨别不了吹牛空想与撒谎骗人的不同。本次教育活动让幼儿明白:不回避客观事实,既积极引导幼儿童真的大胆幻想,又让幼儿初步了解吹牛与撒谎的区别。

在活动的导入环节我以“贪吃的我”来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运用诙谐逗笑的语句来赢得幼儿的捧腹大笑,孩子们都在那边说“假的”、“不可能”、“乱讲”等等。顺势我引出故事中两个喜欢吹牛的小男孩小米沙和斯大西克,听听他们是怎么吹的.。

我先讲述故事的第一部分(从开始至汽车被我踩扁了)在讲述故事中人物的对话时,我的语气和体态动作都尽量做到非常夸张,以达到让幼儿忍不住笑的效果。听完后幼儿几乎都能说出自己觉得编的最好玩的部分,由于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平凡,所以幼儿不能很好地分清究竟哪句话是小米沙说的哪句话是斯大西克说的。之后我讲述了故事的第二部分(从汽车被我踩扁了至不是去骗人的),我先让幼儿说说依果尔的话,然后就着问幼儿他这是在吹牛吗?通过吹牛与撒谎的比较,让幼儿明白吹牛与撒谎之间的区别。在故事最后“从前我会飞,有一天,我飞到……”的环节,我让孩子大胆想象,来比一比谁的牛吹的最有趣,来评一个吹牛大王。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孩子说的五花八门有趣极了。俊豪说:“从前我会飞,有一天,我飞到太空去,和外星人一起玩。”晶晶说:“从前我会飞,有一天,我会飞到海上遇见大鲸鱼,被它的喷水喷到了天空上,又飞到了岸上。”等等。教室了响起了孩子们阵阵的笑声。孩子语言能力就在孩子们阵阵的笑声中得到了提高,就连以前不爱回答问题的小朋友都高高的举起了手。

7.大班语言活动《摇篮》教学反思 篇七

一、大班语言活动———老鼠嫁女

(一) 设计意图

民间童谣《老鼠嫁女》是我国的经典儿歌, 其诙谐、幽默的内容深受大家的喜爱。《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华民族的民间童谣是有中国特色的艺术, 童谣以其灵动的想象力, 丰富的游戏精神为孩子们构筑起一方快乐的天空。在社会急促地跨入现代化轨道的今天, 大家越来越认识到, 从小对幼儿进行民间文化熏陶和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如何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又融入新时期的教法, 让老坛酿新酒, 构筑一个可以让孩子的精神自由翱翔其间的艺术世界呢?本次活动教师大胆运用探索性学习的方法, 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师幼平等合作, 相互作用、共同研究, 并通过有效分组操作、寻找逻辑关系等设计, 达到让幼儿自主学习, 充分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理解儿歌内容, 感受民间童谣诙谐、幽默的风格的目的。

(二)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分组操作, 逐步探索并了解儿歌中各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解儿歌内容。

2.在表演展示的过程中, 完成对句式的建构与掌握。

活动准备: (1) 教具:PPT; (2) 学具:操作板, 儿歌角色图片。

(三) 活动过程

二、《老鼠嫁女》教学反思

(一) 立足老教材, 探究新起点

一些经典的老教材往往会成为一线教师公开课时努力回避的内容, 原因无外乎一无新意二难超越, 久而久之, “经典”会变成“历史”被淡忘,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也会错失与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相遇的机会。其实, 我们不妨辩证地看问题,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 也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是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高, 所蕴涵的教育资源生动而鲜活;二是原教材的演绎完美, 充分挖掘和调动了孩子的有效学习。比如, 本次活动所选择的内容《老鼠嫁女》便是一首经典的民间童谣, 因其内容的诙谐、幽默, 主题线索的清晰、明了, 内在逻辑关系的生动、巧妙, 便被广泛地应用为画刊、动画片, 也曾多次被成功的演绎。

教师在反复分析内容的过程中, 从已有思维方式入手, 寻找探索起点。不同语言教学素材之间的相似性, 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可迁移性。这里相似的思维方式, 便是新知探究的最佳起点。在《老鼠嫁女》中儿歌角色间出现的先后顺序, 都存在这固有的规律即“谁比谁更神气”, 这一先后关系便成为思维探索的新起点———探究角色见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新起点上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 融入新时期的教法, 让老坛酿新酒, 构筑一个可以让孩子的精神自由翱翔其间的艺术世界, 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借助有效地分组操作、小组展示, 营造了师幼学习、幼幼互动、自主参与的课堂氛围。

(二) 巧设小细节, 蕴藏大智慧

细节一:关键词激疑

“神气”这一关键词在儿歌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引导幼儿理解这一关键词, 便可领会角色呈现顺序的唯一依据“谁比谁更神气”。教师从发散性提问“什么样的人是神气的”切入, 提炼幼儿对于“神气”的初概念, 辅以丰富的词汇进行总结, 并有导向性地提示如“光是帅还不够神气, 要比别人更帅才神气”, 从而将关键词“神气”引入角色间特殊技能的比较, 从而确立探究起点。

细节二:重点句导疑

重点句, 是指文学作品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承转的

作用。在《老鼠嫁女》中, 中心句为每个角色与老鼠爸爸的对话, 原文是“乌云要遮我, 乌云来了我害怕”, 句式简单, 针对大班幼儿缺少挑战性, 因此设计了一问三追, 帮助幼儿理解角色在特定环境中的会话内容, 引导幼儿主动地建构出更加符合大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对话。例一问“老鼠爸爸去找它们时, 太阳、乌云们会怎么说?”在发散性问题中探究幼儿现有的语言表达水平;一追“它们会接受老鼠爸爸的请求吗?怎样拒绝?”在原有水平上做出第一次提升, 知道在收到别人的请求时, 应第一时间表明自己的态度, 接受或拒绝。二追“那该去找谁?为什么?”进一步理解合理的对话应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要拒绝。三追“该怎样有礼貌地让老鼠爸爸去找更神气的?”强调礼貌用语既是对大班孩子应有的要求, 同时亦能体现教育的一贯坚持与中华美德的代代传承。通过上述一问三追, 引导幼儿自主建构的句式便大致成为“不行不行, 乌云比我更神奇, 它能把我遮住, 请你去找乌云吧。”整个句式较原文显得更为饱满, 句式结构更加严谨, 针对不同的幼儿水平, 还可以指导幼儿运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从而更高层次的提升句式难度。

细节三:耐心留白等待

在幼儿分组操作前, 教师留出充分的等待时间, 让幼儿自主进行5人结队。这是一个有目的的等待, 意在借助幼儿社会能力发展水平不一的特点, 小组结队的能力差别。一般情况下社会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地幼儿会以最快速度完成结队, 反之最慢, 这样的结队模式便于教师较好地获悉幼儿的能力差异, 并能有效地体现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结队最慢的一组往往会在逻辑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样便顺理成章地进入到第一层次的纠错、梳理环节, 另外两组择根据结队的快慢分别展示句式建构和角色表演, 从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帮助教师有指向性地引导幼儿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小组展示。当然也有特殊情况, 既强强结合的一组, 由于主观性强、互相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及认同, 往往也会出现逻辑顺序不恰当的操作结果, 这样的情况也能很好地激起小组成员间, 在集体反馈、小组展示时的互动与碰撞, 在当成共识的同时收获合作的重要意义。

细节四:过渡衔接紧凑

在整个教学活动, 必须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设计感, 突出重点, 紧缩过渡衔接。在第三组上前角色表演时, 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幼儿自主挑选角色, 按角色出现顺序确定表演位置, 在表演结束后, 将收回角色挂饰与请幼儿回座两个环节, 用儿歌中的语言配合形象的动作、语言暗示进行了压缩, 即“太阳怕乌云……乌云跑回去了”教师在幼儿身后轻轻一推, 并用手指向幼儿坐位, 孩子们立刻很受用地进入到类似游戏的整理环节。

(三) 做足好回应, 撞击新思维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而这一百种语言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便是做足一千回应。某一次展示时, 活动进入最后环节, 介绍文学作品是以前很流行的一首儿歌, 立刻有孩子问:“什么是流行”教师给出回应:“就像周杰伦, 你们每个人都认识, 都知道, 这就是流行……”会场一阵哄堂大笑, 活动结束后, 有同行的老师说回应非常幽默, 有“80后”的特征, 其实不然, 在两次与这个班孩子的熟悉中, 他们给我唱的歌除了幼儿园里教过的, 最多的还是周杰伦的双截棍。在课堂中, 为了释疑, 看似随机提炼的回应其实是源自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当然, 如果没有这样的经验铺垫, 在课堂中我给出的回应会是:“就像喜羊羊你们每个人都看, 我也看, 爸爸妈妈也看, 大家都会做的事情这就是流行。”这样的回应便是预设的大众式的回应, 放到哪个班的孩子身上都能用。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 只有辛勤耕耘。与孩子的互动回应有多种多样, 仔细数来包括反复、梳理 (提炼) 、追问、观察、质疑、激励、肢体暗示、等待……只要做足功课, 接住孩子抛来的球, 我们便能期待孩子的飞跃。

语言活动中, 我们要营造探究性学习的人文空间, 凭借文学作品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幼儿在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受, 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进一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它注重于幼儿的主体意识, 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实践、发现和体验,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主动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大班语言活动:兔八哥去春游 篇八

春天到了,太阳露出了笑脸,白云在蓝天上飘呀飘,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小鸟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春天来啦!春天来啦!”,孩子们都很盼望着春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尊重幼儿的自主活动,注重活动的过程,支持幼儿的发展。”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兔八哥去春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标志,都将引发一系列的猜想,将这些标志串联在一起,让幼儿乐看、乐想、乐说。,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托,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促使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述,体现了语言活动的有效性。此外,幼儿在活动中也体验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真切情感!

目标预设

1.根据标志展开想象,合理创编故事情节,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2.尝试用不同的词汇描述兔八哥春游过程中的不同情景和心情。

3.感受春游的有趣,萌发热爱春天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理念,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制定为幼儿乐意参与活动,根据情境能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讲述。同时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词汇描述兔八哥春游过程中的不同情景和心情。

设计理念

1.注重主题背景:随着春天的临近,大自然中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春天里让幼儿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春游”是极具吸引力的,利用情境的创设让幼儿体验春游过程中不同的心情,从而主动获得感性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结构。

2.注重教学手段:问题和操作的设计有多样性、层次性,给幼儿留有生成和发展的空间。

3.注重体验原则:尊重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

设计思路

冬去春来,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丝丝春意,他们对春天既熟悉又好奇,作为大班幼儿已有春游的经验,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去春游。他们已处于大班第二学期,应该学习有计划、有主见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活动首先让幼儿思考兔八哥出去旅游,必要的准备有哪些?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画出不同的标志:天气、物品、心情等等,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师幼互动的质量。接着创设不同的情境:兔八哥春游时走上小桥、掉入洞穴,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词汇描述不同情景和心情,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然后兔八哥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结局,这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最后的延伸活动让幼儿用标记的形式画出旅行过程中还可能到过的地方、发生的有趣事情。这样幼儿通过观看、互相交流、亲身操作,层层递进地完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过程

一、以兔子标志作为第一幅图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先猜猜讲的可能是谁的故事?(出示 )

一开始就直接出示了兔子的标志,一方面让幼儿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兔子,另一方面让幼儿对标志有了初步感受,一个好的标志能用最简单的图形,让别人明白一个意思。

2.师:你们的小眼睛可真亮,都看见了兔子的标志。这只兔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兔八哥,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幼儿和课件互动)

3.师:故事里会讲兔八哥什么事呢?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标志。(出示 )

4.师:兔八哥悄悄地告诉我,春天到了,它要做一次春游,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变化。你们春游过吗?去过哪些地方?

每一次旅行对幼儿来说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幼儿天性外向,都非常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教师的这种提问引导调动了幼儿原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因此回答非常丰富

二、串联各种标志,创编故事情节

1.师:那我们就跟着兔八哥春游吧,出去游玩,准备哪些东西?天气要怎样?兔八哥会是一个怎样的心情?(晴天的天气,快乐的心情)

出去游玩前必要的准备就是了解天气,在出游前选定一个明媚祥和之日,会给人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当场在白板上画出 和 ,用太阳作为天气标志,用笑脸作为心情标志。这种师生互动既体现了教师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又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标志的兴趣。

2.师:兔八哥开始春游了,它走呀走呀,突然在路边看到了一个标志,你来猜猜,这个标志代表什么意思?(出示 ,幼儿猜测:小桥、游乐场的大门、长城、电话亭、火车隧道、城堡等)

3.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噢,兔八哥走上了小桥,这个标志就表示前面是座桥。站在桥上,兔八哥会看到什么景色呢?站在桥上看到这么漂亮的风景,心情会怎么样?

看似一个很简单的提问,但能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自己看见的景色:①抬头看:蓝蓝的天空上,有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有像棉花一样的白云;小鸟快乐地飞来飞去。②低头看:清清的河水里,一群小鱼在做游戏;绿绿的水草扭来扭去,好像在跳舞;小螃蟹伸着大钳子吐着泡泡。小蝌蚪甩着尾巴快乐地游来游去;③向远处看:有一座座高高的山;密密的树林里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天边还有七彩的彩虹。在春天里,看到这么多美丽的风景,幼儿们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高兴、喜悦的心情。

4.师:兔八哥带着这份好心情向前走,继续着它的春游。哇!在路边又看到了一个标志,这会是什么地方呢?(出示 ,猎人的陷阱、神秘洞穴、地下通道、打球的球场、一口井、红绿灯)

5.师:正在这时,听到“咚”,兔八哥不见了,它去了哪儿?哎呀,不好,它掉入了一个洞穴。哦,原来这个标志就是小心洞穴(动画课件)在这个黑乎乎的洞里,兔八哥的心里会感到怎样?

情节峰回路转,兔八哥本是看到美丽的风景,心情很愉快,可到了这里,不小心掉入了洞穴。幼儿的情绪也跟着起伏,可能会看到很恐怖的东西:邪恶的女巫、身体比树还要粗的蟒蛇、巨大的黑熊、吸血的红蝙蝠、凶猛的怪兽等。幼儿们将联想自己在黑乎乎的洞穴里会遭遇到什么,此刻是害怕的心情,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变化。

6.师:谁来救救这只可怜的兔八哥呀?怎么救?

幼儿的想法会是稀奇古怪的,其实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体验是想象力的来源,只有联系生活经验,大胆展开想象,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7.师:瞧,谁来了?(动画课件,小老鼠说:兔八哥,你别怕,请你跟我往前走,你会看见一扇神奇的门,打开这扇门,就会发生有趣的事。孩子们,快看就是这扇门,门上的神奇标志就躲在小椅子底下,快把它找出来。)每个幼儿座位下有不同的标志门,比如多拉、星星、恐龙、金币、树林、花园等。如果兔八哥打开的是你这扇标志的门,它会看到什么,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请幼儿先自主找朋友说说,然后在集体面前讲述)

8.师:兔八哥究竟打开的是哪扇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动画课件:魔仙棒标志,兔八哥推开门进入到魔仙岛,变成了兔八哥小魔仙啦。)

三、完整欣赏故事

师:我们把这么多标志串在一起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兔八哥去春游》,这个故事可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编的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把一张张标志以电子画册的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帮助幼儿梳理整个故事)

动感电子画册给孩子带来了视觉的冲突,将平面的东西立体化,将故事中的标志串在一起,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立体动态的形象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给孩子最有效的传达方式。

四、延伸活动

师:兔八哥下次出去游玩,还可能会去哪里,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们可以用标记的形式画下来!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试题下一篇:企业的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