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清明节

2024-07-24

世界各国的清明节(共10篇)

1.世界各国的清明节 篇一

一、节日源流感物思亲

清明本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即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发明, 是根据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而制定的一种历法,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 北斗星柄指向乙位, 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草木萌茂、桃红柳绿、天朗气清、生机勃发的景象。此时, 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 “清明下种, 谷雨栽秧”, “清明谷雨紧相连, 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足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 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 又称禁烟节、冷节。节日时间为冬至后105天, 也就是在清明前两天。节日持续3天, 期间禁火冷食, 故而得名。寒食节起源甚早, 大约始于周代。后来,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逐渐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只吃冷食。

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 与春秋时期一段动人的故事相关。传说, 在春秋战国时代,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 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 为了躲避祸害, 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 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随他逃亡的臣子, 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前程去了, 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 重耳饿晕了,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 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19年后,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 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心中有愧,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但介子推坚辞不就。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时介子推因看不惯众臣的争功邀赏,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 隐居起来。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 没能找到。于是, 放火烧山, 只留下一条路。大火接连烧了三天三夜, 一座青山变成了焦土一片, 仍没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 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一起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准备安葬, 突然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 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 原来是一片衣襟, 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据考证, 此诗并非介子推之作, 显为后人所托。传说中,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在山上建立祠堂, 并把介子推蒙难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晓谕全国, 每年此日禁忌烟火, 只吃寒食, 以示纪念。

第二年, 晋文公领着群臣, 素服徒步登山祭奠, 表示哀悼。行至坟前,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 绿枝千条, 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 珍爱地掐了一个枝条, 编了个帽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之后, 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 励精图治,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从此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人们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的祭日, 大家皆以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 捏成燕子的形状, 用杨柳条串起来, 插在门上, 召唤他的灵魂, 称之为“子推燕”。此后, 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重大节日。每逢此节, 人们不生火做饭, 只吃冷食。在北方,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 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 以示怀念。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它形成于春秋末期, 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初三。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 并到水中洗浴, 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 称为“祓”或“禊”;二是招魂续魄, 在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 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的变化经历发芽、成长到凋零的过程, 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 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自汉代以后, 上巳节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交性质的春游活动:到野外踏青郊游, 欣赏大自然风光。文人墨客则常在此日登游名山胜迹或濒水饮宴。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羲之:东晋永和九年上巳, 王羲之等四十余人欢聚绍兴兰亭, 曲水流觞。王羲之由此写下了书文俱佳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时至唐代, 上巳节成了一个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全国性统一节日, 这一天人们常到水边嬉戏。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逐渐合而为一, 上巳节重郊游踏青的特点随之被整合到了清明节习俗之中。时至今日, 农历三月三仍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苗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等都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例如在广西境内, 不少壮族同胞聚居的农村, 以三月初三为歌节。届时, 四面八方的壮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约定的地点, 畅怀对歌。海南黎族苗族每年都载歌载舞欢度盛大节日“三月三”。

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 即清明节矣, 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 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 罗列杯盘, 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 遍满园亭, 抵暮而归。”可见, 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 寓嬉乐于哀痛之中, 使清明成为一个非常盛大的综合节日。北宋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此图以朴厚细腻的笔触, 生动准确地为我们再现了清明时节汴梁城内外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各种活动。画面自右至左分为三段:首段为郊野乡村, 几间茅屋掩映在疏林薄雾中, 纵横阡陌, 柳绿草茂, 行人往来, 踏青赏春。中段绘以水势轻缓的汴河, 漕船散布其间, 两岸屋宇连绵, 人头攒动。尤为夺目的是汴河上那座宛若飞虹的木拱桥, 桥上及左右, 车水马龙, 熙熙攘攘, 人物众多, 各具神情。末段为鳞次栉比的房舍, 交错的街市, 百肆杂陈, 招牌幡幌, 目不暇接。人流如潮, 川流不息, 活动多样, 各尽其妙。这些祥和繁华的场景, 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以后, 清明节不仅为汉族世代所传承, 而且还传到许多少数民族中, 成为不少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二、祭祖寻根迎春健身

清明节的习俗是非常丰富有趣的。在古代, 清明节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赏春、插柳戴柳、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的习俗已被淘汰, 有些习俗传承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清明节的主要礼仪习俗有以下几种。

(一) 祭祖扫墓

祭奠祖先、尽孝寻根、缅怀英烈、敬贤感恩是清明节的核心礼俗。中国人自古就非常崇拜祖先、尊敬长者。祭祀扫墓的习俗自秦汉相沿承袭, 普及民间, 历两千年而不衰, 成为清明节不可缺少的礼俗活动。正如民谣所云:“三月清明雨纷纷, 家家户户上祖坟。”据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 清明“官员士庶, 俱出郊省坟, 以尽思时之敬”。明代《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 男女扫墓, 担提樽, 轿马后挂楮锭, 粲粲然满道也。”清明祭祀扫墓往往倾家出动, 上至君王大臣, 下至庶民百姓, 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 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清明前后数日, 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 规模极盛。早已家喻户晓的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传神地写出了雨中孤身行路的扫墓人触景伤怀的复杂心境, 并将清明扫墓的悲凉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传统社会上坟扫墓, 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二是培修坟墓。古代科学不发达, 人们相信人死后有一个“阴间”世界, 想借扫墓之机给阴间的先人提供生活费用和各种器物, 因此, 出现了焚烧纸钱和纸制祭品的迷信习俗。近年来, 个别人的迷信举动愈演愈烈, 连纸制的家电、轿车、别墅、银行存折、信用卡甚至三陪小姐都烧给祖先享用。然而, 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阴间”之说, 更不相信焚烧成灰的纸钱冥器可以为先人所用, 因此多用鲜花代替纸钱和祭品, 体现出现代文明祭扫的新风。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 是清明扫墓的又一项内容。在人们精心修整坟墓的一举一动里, 倾注着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哀思。现代社会以火葬逐渐代替了土葬, 使死人不再与生人争地, 也有利于人类生态环境的改善。逝者的骨灰盒存放在“公墓”, 清明时节人们到公墓祭奠, 擦拭护理先人的骨灰盒, 敬献鲜花, 以示怀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扫墓祭奠。时下出现了“网上墓园”, 数以百万计的人已在网上为逝去的亲友筑起了一座座网上灵台。人们可以在这个网上专页中献花、上香、擎烛、祭酒、留文, 表达怀念和敬慕。网上祭奠既可免去车马拥堵, 又避免了焚烧纸钱污染环境、引发火患等问题。同时还可以跨越时空, 让被祭奠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精神融入永恒。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 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新颖文明的网祭方式, 必将大大减少传统清明祭祖给环境、交通、安全带来的压力。

(二) 踏青赏春

清明节正当农历三月,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满目葱翠, 一派生机, 是人们外出郊游的大好时光。踏青郊游原为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的主要活动项目, 后来由于上巳节并入清明, 而扫墓又要到郊外去, 因此清明节踏青便流行开来。

清明踏青赏春的习俗自古有之。魏晋时, 每到上巳节, 人们便到风景区或溪水之畔嬉乐, 带着春食、春酒, 或席地野餐, 或在河边“曲水流觞”相与为乐。唐宋时, 踏青活动更为盛行。古代礼教森严, 大家闺秀多深居闺阁, 平时不能随便外出, 而在清明踏青时, 她们才可以盛服靓妆结伴踏青, 尽情地赏春嬉戏, 故民间有句俗语说:“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杜甫在《丽人行》中也说:“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人对踏青更为热衷。周密在《武林旧事》中, 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一幅宋人清明踏青图:“清明前后十日, 城中仕女艳妆饰, 金翠琛璃, 接踵联肩, 翩翩游赏, 画船箫鼓, 终日不绝。”生动地反映了宋代踏青活动的盛况。在祭奠哀悼祖先之余, 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饱览秀色、愉悦身心, 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待生命特有的豁达态度。

踏青在今天更多地被称为春游, 而且在时间上也不仅仅限于清明节, 凡春季风和日丽之日, 哪一天都可以去春游踏青。如今, 每到清明前后, 全国各地众多的机关团体、厂矿企业、大中小学都会纷纷组织春游, 参观名胜古迹、观赏奇山秀水、开展健身活动。

(三) 娱乐健身

顺应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 清明也是人们走出家门, 舒展身体、愉悦精神, 开展各种户外体育活动的好时候。自古清明时节的娱乐健身活动就丰富多样, 主要有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等。丰富的娱乐健身活动和繁荣的节日景象, 构成了清明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略述一下清明节几种主要健身活动的源流。

(四) 蹴鞠

蹴鞠是古时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习俗。蹴鞠的意思是踢球。蹴鞠运动产生于战国时期, 汉代时发展较快, 当时, 上自帝王, 下至普通百姓, 爱好蹴鞠的人极多。据《汉书》记载, 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位蹴鞠爱好者, 他曾在宫中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蹴鞠场, 四周围以高墙, 并把它命名为“鞠城”。到了宋代, 蹴鞠运动进入黄金时期。据史书记载, 在宋太祖时期, 每年的清明节, 王公大臣、宰相宾客, 都要在皇宫里举行蹴鞠比赛, 有时候皇帝亲自下场, 与臣同乐。元代钱选所绘的《蹴鞠图》, 便是对这一事实的生动写照。画中宋太祖赵匡胤与五位臣子围成一圈, 正在聚精会神地踢球。由于朝廷对蹴鞠的推崇, 蹴鞠运动在社会上极为普及, 不仅男子蹴鞠, 还有女子蹴鞠。无论南方还是北方, 在清明时节, 人们都会选择高岗的空地举行蹴鞠活动。当时还出现了类似当今足球协会的专门组织——齐云社, 它对于促进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 蹴鞠运动渐渐衰落。然而, 到了19世纪下半叶, “蹴鞠家族”中的足球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 足球运动迅速普及开来。

蹴鞠比赛与今天的足球比赛有不同之处。蹴鞠时, 人们在球场的中央竖起高高的竹竿, 并在上面悬挂布网, 以此作为球门。球门上的洞, 名曰“风流眼”。比赛时, 双方球员互相不能过界, 要依靠高超的球技把球踢过风流眼, 以此分出高下。这种比赛很有观赏性。

(五) 荡秋千

荡秋千源于远古藤秋千, 春秋时已有。秋千最初叫做千秋, 据说是齐桓公北伐山戎族后传入中原。开始时只有一根绳子, 双手抓绳而荡,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踏板的秋千。到了汉武帝时, 因千秋含有人虽死却永垂不朽的意思, 为了避讳, 故把千秋改为秋千。荡秋千在汉武帝时主要是后宫女子参与的一项活动, 魏晋南北朝以后, 此项活动由宫中向民间普及。到了唐代, 荡秋千则成了最受女子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每至寒食清明时节, 唐玄宗必会组织宫女们举行荡秋千比赛, 眼看着彩娥飘舞, 耳闻着娇声婉转, 唐玄宗心醉神迷, 情不自禁地把女子荡秋千称为“半仙之戏”。

历代文人墨客对女子荡秋千的歌咏之词不胜枚举。白居易在《和春深》中写道:“秋千细腰女, 摇曳逐风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云:“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在歌咏荡秋千的诗词中, 最为精妙生动的要数唐代王建的《秋千词》, 词中写道:“长长丝绳紫复碧, 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 盘中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动, 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 复畏斜风高不得。”把少女荡秋千时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们在荡秋千时发明了多种玩法。一种是比赛谁荡得高。人们常在高处系上花、铃等物, 看谁在荡秋千时能碰到这些花或铃;或在秋千横板下系上一根用来衡量高度的绳子, 看谁在秋千荡起时能把这根绳子彻底带离地面。另一种是比赛谁荡得花样多。一些秋千高手, 能在秋千远离地面时, 做出金鸡独立、翻身转体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由于荡秋千有益于身心健康, 能培养勇敢无畏的精神, 因此, 荡秋千早已成为中国传统体育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项运动。

(六) 放风筝

清明前后, 春风正盛, 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自古以来放风筝成为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活动。风筝原名纸鸢、纸鹞, 意即一种用纸扎成的能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的东西。风筝之名始于唐代, 因为当时有人在纸鸢上绑上一个竹制的哨子, 当纸鸢飞上天空时, 风进入哨子, 发出了像弹筝一样的声音, 故称之为风筝。风筝源于春秋时期, 起初主要用于军事。自唐代后, 放风筝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每逢清明节, 人们趁扫墓之际, 进行风筝比赛。不仅白天放, 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像闪烁的明星, 被誉为“神灯”。过去有放风筝就是为了放晦气的说法。为此, 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便剪断牵线, 任凭清风把断线的风筝吹到远方,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放风筝是一项能给人带来诸多好处的娱乐活动。传统中医认为, 放风筝者沐浴和煦的阳光和春风, 有“疏泄内热, 增强体质之益”。阳春三月放风筝, 清新的空气, 轻快的奔跑, 不断反复地抬头观望, 无疑会促进身体健康。风筝被扎制成各种优美的造型, 绘上五彩缤纷的图画, 寄寓着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既能彰显出民族风格又有浓郁的文化蕴含, 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如今, 风筝早已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 唐代始有拔河之名。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盛行军旅, 主要是用于军事训练, 后来逐渐成为民间广泛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唐代尤盛清明拔河, 当时拔河是用一根四五十丈的粗麻绳, 两端各有许多根小麻绳供人牵拉。比赛时画线为界, 立旗为标, 两队人数相等, 看哪一方能把对方拉过中线就算是胜利。唐代帝王将相、后宫妃娥都醉心于拔河。唐玄宗曾在清明时组织过一次上千人参加的拔河比赛, 并邀请各国使节前来观看, 以此显示国威和国力。从那时起, 清明拔河遂成习俗。

由于拔河运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 且有益于弘扬团队精神, 因此, 这项运动在历史上一直长盛不衰。而且, 直到今天, 一些单位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之际, 亦常常会组织拔河比赛。

(八) 插柳植树

民间有清明节插戴柳枝的习俗。在扫墓踏青时, 人们要在乘坐的轿子和马车上插挂柳枝, 妇女儿童还把用柳条编制的柳圈戴在头上。扫墓归来, 人们总要折几枝柳条, 插在门楣房檐下, 以避瘟驱邪。谚语说“清明不戴柳, 红颜成皓首”, “清明不戴柳, 死后变黄狗”。这说明古代民间热衷于插柳戴柳的习俗。

关于插柳戴柳的由来, 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二是说由于寒食断火, 清明后, 由宫廷用杨柳点火赐近臣, 受赐者以此为荣。点火后, 将柳插于门楣, 以示炫耀, 后相沿成习。三是说清明为冥三节之一, 是百鬼出没之时。柳树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灵性, 可以驱邪避鬼、护佑生灵。四是说插柳是为了纪念在柳树下烧死的介子推。诸种说法虽然不同, 却说明随着历史的演变, 清明柳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蕴含, 人们借柳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杨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 插到哪里, 活到哪里, 年年插柳, 处处成荫。古人在清明插柳、栽柳的习俗, 后来发展为植树造林。清明时节, 春阳普照, 春雨润物,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生长快, 故农谚有:“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生前特别重视植树造林事业, 并将之视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建议下, 1915年, 北洋政府把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 为了纪念他, 1928年4月17日, 国民政府发布通告, 以孙中山先生逝世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全称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节”。1979年2月23日, 全国人大通过决议, 确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如今, 植树造林、造福人类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每逢清明时节, 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 都加入到了植树造林的行列, 全民义务植树, 为改善和美化环境增添着一片又一片的新绿。

三、慎终追远清明永驻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存在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和民族之中, 经历千百年世变沧桑而历久弥新, 至今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它为何具有经久不衰的无穷魅力呢?因为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力。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 记录着中华民族共祖同宗上百代的文明信息, 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 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可以说,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一个杰出的文化创造, 也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一种标志。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 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忠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 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长期以来, 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宗, 通过扫墓、祭祖, 寄托祭祀者对逝去亲人的亲情、哀思和对祖宗的敬畏。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 饮水不忘掘井人, 祭奠的对象扩展到先烈英杰、先贤名士。清明节时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或墓地扫墓, 到英杰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 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站在墓碑前, 就是在接受先烈们的鞭策, 接受着革命的洗礼, 从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 这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 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 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公祭轩辕黄帝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活动, 每年清明, 在黄帝陵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海内外华人到此汇聚, 在庄严神圣的祭典中, 找到了灵魂的故园, 找到了我们的根, 同时传达出了炎黄子孙寻根问祖, 企盼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共同心愿。无论是国家公祭, 还是民间的扫墓上坟, 都在庄重地对先人、先祖送上一份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 年年轮回, 代代传承, 构成了人们珍惜现世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 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在祭奠与追思中, 孕育我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这便是清明节的文化精髓。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了悲伤与欢娱双重元素的节日, 既有缅怀逝人的悲痛泪水, 又有踏青嬉戏的欢颜。由于清明上坟要到郊外去, 人们在悼念祖先之余, 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赏春, 正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能更充分地享受到了节日的心灵滋养和别样的情趣,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豁达心态, 并达到了提升精神层次和生活质量的美好愿望。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 此时天清地明, 到处生机勃勃, 人们远足踏青, 亲近自然, 可谓顺应天时, 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 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 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 扫墓与踏青融为一体, 使清明节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如今, 人们又把传统的清明踏青郊游和插柳, 发展为包括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在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节日活动。从插柳留春到植树留春, 越发向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迈进, 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2.能否罚出一个清明的世界? 篇二

保监会的重拳令整个保险行业为之一震,也令保险消费者为之一振,人们看到了监管部门治理市场的决心,也对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重建诚信有了更多的憧憬。

“乱世”宜用重典

虽逢盛世,但伴随保险市场迅速扩容和迅猛发展而出现的乱象却也触目惊心。保监会官员曾多次提到,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和业务员以假业务、假费用、假人头、假发票、假税票及假公章等非法手段套取资金时有发生。基本模式是以弄虚作假来混淆业务性质、混用会计科目、虚增财务费用,再利用提现、支票背书等支付环节难以监控的特点,将大额资金转移到账外使用,账外循环,账外账、小金库及截留保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一些保险公司为降低保险赔付率而无故拖延或寻找借口拒绝赔付,当赔者不赔,不当赔者滥赔。一些业务员或代理人在展业时虚假承诺、言而无信,误导甚至诱骗投保人购买,或诱导退掉高预定利率保单。一些保险公司之间恶性竞争,不惜通过降费率,提高手续费,任意加大返还比率,肆意提高赔款标准,违规支付无赔款优待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回扣等进行掠夺性竞争。一些保险公司理赔人员与保险代理相互勾结,骗取赔款,“撕单”、“埋单”、“鸳鸯单”屡见不鲜。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专门进行保险诈骗的黑势力团伙,内外勾结,对正常的保险业务构成极大威胁。

保险业是靠声誉生存的行业,银行作为保险公司产品的一个主要销售渠道,却因防止代理人误导欺骗而将保险代理人清出银行的所有营业网点。当消费者对保险的偏见成为社会共识,当众多律师将保险公司告上法庭,當保险业者羞于说出自已从事的行业,当保险业成为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当保险业成为众矢之的,保险,这样一个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化解风险、共担损失、融通资金、人与人之间互助的文明之花,将不再馥郁芬芳。

乱世宜用重典,非重罚无以震慑违规违纪者,非严惩无以打出新的气象,重罚才能重建保险业的信任机制,树立保险业的良好形象并带来希望。

仅靠处罚远远不够

对保险业的违规者处以重罚是必要的,但仅处罚是不够的。经济学理论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于4个方面。

个性特征

保险交易的是保单,投保人支付保费是为在其生命波折期或陷入困境时获得保险公司提供的经济保障,保障是无形的,供需双方的信任很不容易。

制度保证

美国的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和保险人会彼此信任是因为存在有效的法律制度。法律使一个人100次骗赔获得的收益顶不上1次骗赔被发现的损失。骗保这种行为慢慢淡出了绝大多数老百姓的选择集,更不用说想着“榨干保险公司最后一滴血”了。

科技发展

科技的发展会使人变得诚信,比如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一篇论文会在网上挂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且很难再修改或删除,剽窃论文被发现的概率大大增加,论文剽窃现象的行为就会比纸质论文时代大幅减少。

利益攸关

如果人们能分享因诚信而带来的更多长期收益,就一定会有积极性牺牲不诚信而得到的少量短期收益。比如,保险公司骗了投保人,其他消费者拒绝购买其产品,保险公司将不敢再骗人,除非保险公司骗人的管理者或者代理人也只想拿到短期利益。

解决问题靠四个方面

既然信任是基于4个方面,解决保险业的问题也要从4个方面着手。

专业支撑

保险业是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不能搞人海战术。当保险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托起保险产品复杂的技术时,误导是不可能避免的。有40z知识丰富、技术娴熟、诚实守信的理财规划师就足够应对保险业的需要。

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保险业的治理首先应该从制度建设开始。这个制度既包括法律,也包括保监会发布的各种规章、办法、意见、通知及命令等。及时出台相应的制度以规范市场行为极其必要。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出台的制度有一个通病:没有明确的罚则。如同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们说“不许迟到,谁迟到揍谁。”但怎么揍,揍几下没说。这时候,也许只有不受老师待见的孩子才害怕,老师会真的往死里揍,跟老师关系好的孩子不怕,他们挨的揍都是象征性的。缺乏了明确规则之下的公平,这种制度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技术发展

有鲜明对比例子,中国平安在上海张江建立一个后援中心,将平安集团各个子公司和各地分支的信息集中到一个平台处理,大大降低了公司内部违规的概率,诚信就这样在技术的约束下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中国的保险市场应该催生出一个全国性的保险信息平台,全民监督,信息透明。无论是保险公司、投保人还是中介,谁不守规矩都应该登上这个信息平台的黑名单,这也许比监管部门无休无止疲于奔命的大检查有效得多。

利益合理

美国的德法集团承保了美国20%的汽车和房屋,每天有4万件索赔,支付的保险金有6000万美元,而如此大的业务量是由其8万名雇员和1.7万名专属代理人完成的。德法集团有着良好的口碑,从来不欺骗客户,更不需要监管部门来处罚。原因何在?很简单,保险公司通过工资薪酬、员工福利给了职员和专属代理人足够的预期利益,保证他们生活得体面、富足,没有人愿意砸自己的金饭碗。德法集团人才的流失率是14‰,《财富》杂志曾经评论“德法集团在招聘新业务员时表现出的小心谨慎,绝不亚于一个人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的挑挑拣拣”。考虑到德法集团的雇员留存率,而社会上的离婚率那么高,《财富》用婚姻做比实在是过于保守。

做一个聪明的保险消费者

保险诚信制度的建立,另一个经常被忽略的是需方(投保人)对供方(保险公司)的制约。为了不再受骗,不被代理人和保险公司忽悠,在供方的诚信制度还没建立起来前,消费者应学习更多的保险知识,起码要知道保险是干什么的,什么样的人身险、财产险、责任险和信用险适合自己,什么情况是花了保费等于打水漂,多大的年龄、什么样的家庭应该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如何甄别保险公司的好坏,从什么渠道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

只有消费者懂了,保险公司才不敢欺骗误导,才会更加守规矩。当不懂时,买个皮包、电话卡都会被忽悠,何况是技术含量极高的保险。也只有消费者成为保险的行家,保险业违规重罚、重罚违规,再违规重罚这样的恶性循环才不至于永不谢幕。

3.古时清明节与鞋文化 篇三

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清明交三月, 节前两日谓之‘寒食’, 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 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 名曰:‘明眼’, 凡官民不论小大家, 子女未冠笄者, 以此日上头。寒食第三日, 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 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此日又有龙舟可观, 都人不论贫富, 倾城而出, 笙歌鼎沸, 鼓吹喧天, 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殢酒贪欢, 不觉日晚。红霞映水, 月桂柳梢, 歌韵清圆, 乐声嘹亮, 此时尚犹未绝。”

清明节亦有“三月三”之说, 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 官民皆潔于东流以上, 曰洗濯祓除, 去宿垢疢, 为大潔。”“潔, 同洁;疢, 病。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在《宋书·礼志》上记载说, 这一天, 人们到郊外踏青, 同时还要到朝东流的河水中洗浴, 意在祛除污邪, 然后在水边饮宴野餐。清明还形成了踏青上坟, 祭拜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由来已久, 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清明在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 有不少记载和传说, 形成了许多风俗。其间, 也彰显出鞋与清明节的特殊文化内涵。

【上头拜扫凤麻鞋】

凤鞋稳步上头女。《东京梦华录》卷之七清明节条:“清明节, ……子女及笄者, 多以是日上头。”宋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这莲女渐渐生长得堪描堪画。从来道‘女大十八变’, 这女娘子方年一十七岁, 十八大有颜色, 张待诏点一铺茶请街坊吃, 与女儿上头。上头之后, 越觉生得好。怎见得:精神潇洒, 容颜方二八之期;体态妖娆, 娇艳有十分之美。凤鞋稳步, 行苔径, 衬双足金莲;玉腕轻抬, 分花阴, 露十枝春筍。胜如仙子下凡间, 不若嫦娥离月殿。”

寒食拜扫穿麻鞋。《东京梦华录》卷之七清明节:“寒食第三节, 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 禁中前半月, 发宫人、东马朝陵, 宗室、南斑、近亲, 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 从人皆紫衫, 白绢三角子, 青行缠, 皆系官给。”皇家清明扫墓者皆统一官发的着装, 在皇家拜扫队伍中, 有从事宫中“宫人早起笑相呼, 不识阶前扫地夫”的宫女, 也有“掌王六寝之修缮、扫除等事”者。这些人都是青行缠下穿麻鞋。行缠即俗称的裹腿、腿绷。宋话本《碾玉观音》:“正行间, 只见一个汉子, 头上带个竹丝笠儿, 穿着一领白缎子的两上领布衫, 青白行缠扎着裤子口中, 着一双多儿麻鞋。”《析津志》:“妇人束足穿麻鞋, ‘仍系行缠, 便于登山故也。”麻鞋, 以麻编制的鞋, 起自西周, 延至清, 尊卑均可穿之。后来, 在布鞋上披缀麻或麻布而成为一种孝鞋。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出城仪:“寒食拜扫, 案《开元礼》第七十八云:昔者宗子去在他国, 庶子无庙, 孔子许望墓为坛, 以时祭祀。今之上墓或有凭焉。又云:主人去茔百步下马, 公服无者常服, 则是吉服分明矣。……今多白衫麻鞋者, 衣冠在野, 与黎庶雷同, 大错大误也 (指高官贵爵不应穿麻鞋) !且春秋二仲月, 公卿拜陵, 并具公服, 则曰时之倒矣。又案:《唐礼》凡参辞并是公服, 故松柏非远之家, 每新改授皆见, 所以示仕禄朱紫之荣, 释褐结绶, 抑亦如之。其四时之享, 布素, 暂去襕板即可矣。若悉白衫麻鞋, 何以表轩冕耶? (意为仕禄都穿白麻鞋怎么能显出与民之不同呢) 今或往往仍有自宅, 便麻衣丝履而去, 尤为不可。”

【弓鞋蹴鞠踏青履】

清明时节春游踏青之习, 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是民间铙有风趣的传统活动。在北方清明则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忙种麦时节, 而在南方从立春之日便拉开了春游的序幕, 在草翠花娇, 莺歌燕舞, 秀水潺潺的明媚春光中, 人们纷纷郊游尽享“杖藜徐步立芳洲” (杜甫) , “曲栏幽榭终寒窘, 一看郊原浩荡春” (苏东坡) 的愉悦。

踏青与踏青履。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三月上巳, 赐宴曲江, 都人于江头禊饮, 践踏青草, 日踏青, 侍臣于是日进踏青履。”踏青履, 每年清明前后, 男女择日赴野外践踏青草, 以祈消灾去邪。是日, 御制新鞋, 谓踏青履。

踏青郊游也是青年男女交往风流的日子。“花簇香钩浅宛尘, 轻风微露石榴裙。金莲自是怪三寸, 难载盈盈一段春。仙已去, 事犹存。阳台何处更为云?相思携手游春日, 尚带年时草露痕。” (明·周宪王《鹧鸪天·咏绣鞋》) 唐崔护, 举进士下第, 清明日, 独游城南, 得居人庄, 因“寻春独行, 酒渴求饮”而遇“妖姿媚态, 卓有余妍”的村姑, 心中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 “及来岁清明日, 忽思之, 情不可抑, 径往寻之”, 已是物是人非了, 便“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留下了令人惋怅的千古绝唱。清末的《燕京岁时杂咏》竹枝词:“绣帔弓鞋去踏青, 北城士女到南城, 无风一上秋千架, 小妹身材比燕轻”。

清明节, 古人又有秋千节之称。《明宫史·饮食好尚》“三月”条有“清明”, 则秋千节也。”“坤宁宫后各宫, 皆安秋千一架”。其实明代之前的元代, 清明荡秋千之风已很盛行。元人《析律志·风俗》记述甚详:“清明寒食, 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 起立彩索秋千架, 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 香囊结带, 双双对蹴。”“香风并架, 花靴与绣鞋共蹴, 锦带与珠襦共飘”。

踏青履与荡秋千鞋, 均为人们适应春天游戏娱乐之鞋, 无论是富贵人家花苑中荡秋千的锦绣“花靴与绣鞋”, 还是专制的踏青履或“绣帔弓鞋去踏青”的弓鞋, 都彰显着古人在开怀拥抱春光中, 谱写出鞋文化的另一番靓丽风景。

【寒食蹴鞠与木屐】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按刘向《别录》曰:“寒食蹴鞠, 黄帝所造, 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按鞠与球同, 古人踢蹴以为戏也。鞠, 古代一种用革制的皮球。《说文·革部》:鞠, 蹋鞠也。”徐锴击传:“按蹋鞠以革为圆囊, 实以毛, 蹴蹋为戏, 亦曰蹋鞠。”《北史·突厥传》:“男子好摴蒲, 女子踏鞠。”女子蹴鞠盛行于汉代, 长沙马王堆汉墓和南阳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 就绘有女子蹴鞠的图形。蹴鞠就是用脚踢球的游戏, 就是今天人们所热衷的足球活动。古代没有专用蹴鞠鞋, 就是平时所穿的鞋。明代金陵妓女马如玉曾有《踢球》诗云:“腰肢袅袅力微微, 滚滚红尘拂羽衣。偃月鬓边星欲坠, 石榴裙底凤比飞。”凤比飞即指所穿的凤鞋。明末清初的李渔也有“翠袖低垂笼玉笋, 红裙曳起露金莲”咏叹女子踢鞠的诗句。

木屐源于寒食节。屐, 木头鞋。《释名·释衣服》:“屐, 榰也, 曾两足榰以践泥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木屐, 《三苍》:‘木屩也’。《异苑》云:‘介子推抱树烧死, 晋文公代以制屐也。’”据东方朔《琐语》云:“春秋时介子推逃禄自隐, 抱树而死, 文公抚木哀叹, 遂以为屐。”另据南朝宋代刘敬叔《异苑》和冯梦龙《东周列国》记载, 公元前600多年前, 晋文公曾与介子推在流亡期间, 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肉为文公充饥。后来晋文公登晋国王后, 封赏随他奔波流离的有功侍臣时, 却忘了介子推, 待他想起时子推已母子隐于绵山。文公曰:“吾闻子推甚孝, 若举火焚林, 必当负其母而出矣。”于是命放火烧山, 三日方息, 子推终不肯出, 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文公见之, 为之流涕。命葬于绵山之下, 立祠祀之。并“改绵山曰介山, 以志寡人之过!”并命人将未烬之木砍下, 削木为屐, 每当忆及子推曾割股之功, 便抚屐哀嗟:“悲乎, 足下!”从此, 焚林之日, 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 国人思慕子推, 以其死于火, 不忍举火, 为之冷食一月, 后减至三日。后来因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从此, 木屐也在民间流行不衰。

4.清明节的礼物 篇四

冷静下来之后,我陷入了思考,孩子们还小,她们以为过节就该送礼物,却并不清楚清明节的含义。作为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对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今年清明节,我变被动为主动,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送学生一份特殊的清明礼物。

首先,我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知晓清明节的风俗。我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当“清明节专题学习”的PPT文稿呈现在班班通大屏幕上时,学生们眼前一亮:“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节常见的风俗习惯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原来清明节是这样的一个节日,还有这么多的风俗习惯呀!学生们眼里闪出惊喜和兴奋。

专题学习只是第一步,我为学生们设计的丰富多彩的周末活动也正紧锣密鼓地展开。连续两周的周末,学生们和家长一道外出郊游踏青、植树、放风筝,并撰写活动日记。在我的建议下,三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家长们纷纷带着孩子给逝去的亲人们上坟。

学生郊游踏青,我也没闲着。在周末,我探访了茶花园,游历了空山洞,闲走了文峰公园,攀爬了水库大坝……我要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辨识能力,以便更好地捕捉学生活动日记中的真善美,迅速发现学生习作的缺憾和不足。

为了让孩子们对清明节有更直观的认识,我开始着手准备两个活动——烈士公园扫墓和公园踏青游玩。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意义,我还专门制定了活动方案,拟定了扫墓议程、挑选了扫墓学生代表,推出了小主持人,准备了鲜花。

烈士公园祭扫活动在清明节前一天如期举行。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举着鲜红的队旗,拿着自备的小白花,来到烈士公园。在纪念碑前,孩子们默哀、宣誓、敬献小白花,神情是那样庄严、静穆、认真。我举起照相机,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祭扫结束,我便带着学生去公园踏青游玩。到公园后,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飞散开来。他们在沙坑里跳跃,在石象上攀爬,在飞机下簇拥,在神秘洞穿梭,在浅水沟里嬉戏……争相在老师镜头前摆拍,忙得我不亦乐乎。

清明小长假第一天,不少学生迫不及待地将“祭扫踏青”活动的习作以邮件的方式发给了我。我再次徜徉在孩子们的欢乐和喜悦中,徐行在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中。清明小长假三天,我一刻也没闲着,选习作、忙修改、作点评、编目录、制封面、洗相片、电子排版、纸质打印……一切都在忙碌而有序地进行。

假期结束后,孩子们回到校园,当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图文并茂的《清明节专题作文集》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孩子们眼里闪出了惊喜和兴奋的光芒,他们拥在一块,争相传阅!

我开心地笑了,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我回赠了学生们一份特殊的清明节礼物!

5.双峰寨的清明节 篇五

在那个“兼学别样”的年代,我的第一次远足就是到双峰寨“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那一年,我1 4岁,韶关市第一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在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下,学校组织全年级学军,搞野营拉练,把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按军队编制和军人标准训练,自带行囊粮草途中埋锅做饭。

一天夜半,梦中几声急促的哨响,要求我们5分钟之内穿好衣服打好背包紧急集合。为了不拖班排后腿,很多同学天天和衣而睡,哨声一响,卷起铺盖三横两竖捆个结实就上路了。400多人的队伍摸黑全速行军,直奔双峰寨。一路上许多同学瞌睡未醒,边走边睡,后面的同学总是碰到前面同学背包上挂着的饭锅,

“咣”的一声惊醒,揉揉眼又接着梦游。清晨到达双峰寨时一看,不少同学形象狼狈,两脚牛粪,一额锅黑。

双峰寨原是当地乡绅李白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为防匪患筹银三万、耗时16年建成的寨堡,全寨建筑占地有一万多平方米。四周寨墙用青砖石灰加桐油红糖糯米浆建造,最矮的围墙也有9米高,1.2米厚,可谓固若金汤。四角筑有13米高的三层炮楼,正面五层主楼高15.3米,寨墙上55个炮眼射程可达四面八方。寨堡内有一个足球场大的练兵场,三口水井分列其间,外墙有宽达13.7米的护城河环绕,仅在主楼正门架一条吊桥进出,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在大革命时期,700农民自卫军竟然依凭寨堡地利抵御敌匪火攻、炮击、飞机轰炸达9个月之久,直至弹尽粮绝。据史料记载,这一场保卫战中农民自卫军因伤残被捕200多人,牺牲400多人,最后突围而出的只有50多人,结局惨烈。

双峰寨保卫战这一段红色历史,被誉为“广东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小小双峰寨内外,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燃烧着血与火。当晚,我们整个班女生打开背包挤睡在炮楼的木地板上,亲身体验了当年革命先辈的艰难困苦。楼层之间只有一架移动木梯供攀爬上下,如果再来一次紧急集合,我们定然免不了“自损三十”。

故地重游,恰逢清明时节,油菜花开得正好,护城河上漂满了点点绿萍。没有雨,只有三五个染黄发的当地青年骑着摩托从古寨旁呼啸而去,留下了一路尘土。双峰寨的吊桥不知何时已换成水泥桥,寨墙中央的练兵场也绿化为花园了,还修了一间纪念馆,用以展示当年的革命历史。没有人讲解,守门人是一个20出头的小姑娘。三楼走马廊的栏杆全部换作粗壮的水泥浇筑,涂抹上怪怪的赭红与灰白色,只有四角炮楼当年睡过的木地板还是老样儿。

离开寨堡,转到后面的农家找饭吃,恰遇双峰寨李氏家族包餐祭祖,领路的朋友与餐馆老板相熟,我们几人也就加入到李家的餐聚同桌共饮。十人一桌,九菜一汤,炸金蚝炸鱼块,酿茄子酿豆泡,苦笋扣肉猪头杂,酸菜豆腐菜干汤,很典型的农家风味。

仁化石塘镇李为大姓,这一大家子人是同一太祖公未出五服的三兄弟后裔,当天参与祭祖的族亲就有七八十人,不少人是从外地专程赶回故乡的。席间,有活跃的李家女人要给我们唱当地流传千年的“月姐歌”,可惜她们饭后要赶去祭祖,匆忙中未能尽兴。

清明节,在漫长的民俗文化中,这个原本有点悲伤的节令渐渐衍化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日子,有人聚族祭祀,慎终追远;有人插柳踏青,寻春郊野。但今天清明节,还会有人“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纪念那个春秋贤士介子推吗?

6.世界各国的清明节 篇六

一、清明节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1.感恩精神

史料记载,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途中, 跟随他的臣子介子推为保其性命从自己腿上割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将隐居山林的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为寒食节, 举国哀悼, 这个节日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清明节。祭奠先辈, 悼念英烈, 追思捐助者, 这无不体现了一种感恩的情怀。

2.体会生命的意义

清明节中对革命英烈的祭奠的习俗, 虽然也许只是一支白菊, 一个鞠躬, 生者却能通过逝者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在人生长河里去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虽然强调“舍身取义”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近年来受到“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 但奉献者依然在当今中国社会备受尊崇, 比如灾区的救助者就很能体现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

3.体现忠孝为核心的儒教秩序

清明节中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对祖先祭奠的习俗, 蕴含这浓厚的儒家伦理, 体现出上下尊卑的家族共同体的文化, 充分体现忠孝为核心的儒家秩序。

由此可见清明节的德育资源相当丰富, 利用清明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大有作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2009年是我国将传统节日——清明节法定回归的第二年, 在节日前夕我对我校初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下面是问卷调查情况:

(一) 清明节前问卷调查及问卷统计结果

1.你知道清明节吗?今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日?64%知道、36%不知道。

2.你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78%知道为已故的亲人和烈士扫墓、20%不知道清明节的习俗、2%知道有插柳的习俗。

3.你以前是如何过清明节的?50%随父母去扫墓、50%在清明节没有任何活动。

4.你在清明节祭祀过自己的亲人吗?祭祀过

5.你知道哪些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66%知道杜牧的诗、32%不知道、2%知道另一首。

(二) 数据分析:

面对上面的数据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对清明节习俗只局限于祭祀扫墓, 纪念革命先烈。对于其他习俗根本不知道。不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内涵。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淡漠, 更不能意识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在问卷调查之后就开展了一系列走近清明节的活动:

第一步, 利用说服教育法加深学生对延续、发展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它是人们对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和思想言行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评价,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认识越全面、深刻, 道德情感会越稳定, 道德意志会越坚定, 道德行为会越自觉。

我的具体方案是:

(1) 让学生学习清明节知识

我让学生收集有关清明节的故事、传说、习俗、诗词等内容, 并将收集到的材料分小组办成手抄报, 并进行评比。为了加深学生对清明节的了解我还对学生进行了清明节知识竞赛和讲故事大会等活动。

(2) 情感激励

知道这些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还是不够的,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研究表明, 道德信念是情和理的“合金”, 即一定的道德认识和相应的道德情感的有机结合, 才能形成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

孔子劝人学诗, 因为“不学诗, 无以言”, 也因为“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可见诗文的妙用无穷。我国清明节留下了很多著名诗文, 所以诗词品读小组中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制作成幻灯片, 请语文老师指导, 在课上供大家赏析品读。

第二步, 行贵于知, 道德行为和习惯是品德形成的关键。

只有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 知与行形成稳定联系时, 才能形成某种品质。通过道德行为的培养, 还能深化认识、丰富情感、磨练意志, 促进思想品德的整体发展。在临近清明节前一周学校举行大型的扫墓活动, 通过纪念来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在追忆祖先和革命英烈的同时, 学习他们的良好品德, 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心怀感恩和敬畏之心。并且我还希望学生在清明节放假期间去户外 (进行) 郊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第三步, 培育民族精神。

培育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清明节应增加哪些新的内容? (1) 植树活动是非常有益的一种民俗, 是值得中华民族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植树活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 活跃气氛还可以净化空气 (2) 祭奠仪式不必拘泥于一种, 更不必囿于陈规陋习, 我们可以用文明祭奠形式, 如在祖先墓前献一束献花来祭奠先人。悼念者随时可访问网上纪念馆, 或在论坛上抒发自己的思念, 新型绿色、安全环保, 都不失为很好的祭扫方式。

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的特点, 所以通过这一次的德育教育不可能就立刻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并真正的行动起来。所以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每年清明节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而且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要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用铁杵磨针之功、滴水穿石之力, 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那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大有可为的。

摘要: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 自知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我认为, 学校进行品德教育, 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有效途径。本文试从德育教育这一角度入手, 论述如何强化孩子们重视并热爱传统节日的意识, 唤起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传承并创新。

关键词:德育,德育资源,小组活动

参考文献

⑴贺乐凡、杨文荣:德育原理, 现代教育原理, 1997

⑵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 2000

⑶田慧生:高中研究性学习资源包, 2005

7.世界各国的“班干部制度” 篇七

班干部构成:班长、副班长、总务、学习部长、财务部长

班干部产生途径:小学选班干部“就像竞选总统”

过程描述:

在韩国, 小学生们在开学的时候, 老师会问谁愿意竞选班长等班干部。

想当班干部的学生先报上名, 老师会给他们一周的宣传准备时间, 在这期间他们可以跟同学们拉近关系, 帮同学们做事, 让大家支持他们。

“韩国小学选班干部就像竞选总统一样, 只不过竞选方式非常孩子气。”韩国松亭小学赵副校长说, 这些孩子的拉选票过程, 在成年人眼中显得非常天真。他举例道, 有的人知道同学们不喜欢做作业, 就说“如果你选我, 我会跟老师争取一周只做一次作业”;有的人知道同学们想参加学校举办的精彩活动, 就说“如果你选我, 我可以想办法让你参加这个活动”。

有“合法竞选”, 就有“违法竞选”。有的人会偷偷买一些好吃的塞给同学, “收买”大家选他;有的人会让妈妈做好吃的, 分给大家吃, 笼络人心。“这种不光明正大的拉选票方式, 一旦被老师发现, 他就失去了竞选的资格。”赵副校长说。

而进入中学后, 老师更愿意让那些学习成绩很好、性格很好、很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同学做班干部。这样他们既可以成为带头示范的好榜样, 又能很好地跟大家相处, 团结整个班级。

日本

班干部构成:班长、摆放桌椅管理员、分饭管理员、扫除管理员、黑板报管理员、电源开关管理员、鞋柜鞋箱清扫员、失物管理员、保健员

班干部产生途径:“石头剪子布”, 决定靠运气不靠能力

过程描述:

在日本, 不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 人人都是班干部, 这似乎十分符合日本人不喜欢出风头的性格特点。

在日本的中小学, 每个班里都有“机係” (摆放桌椅管理员) 、“给食係” (分饭管理员) 、“扫除係” (扫除管理员) 等“干部”, 但他们既不需要选举, 也不会被老师任命。

有的干部会按照座次轮流担当, 比如班长, 其职责是在上课前和下课前负责叫起立, 向老师敬礼。而类似于“鞋箱清扫员”“失物管理员”“保健员”等职务, 则是通过毛遂自荐, 再由“石头剪子布”决定的。日本兵库县神户市神陵台学校小学部负责人中野说:“要想当班干部, 我们看重的不是能力, 而是运气。”

马来西亚

班干部构成:学长、班长、小组长、卫生股长

班干部产生途径:低年级由老师任命, 四年级以上由票选决定

过程描述:

马来西亚的中小学开学后, 也会像中国一样选出“班干部”。

在马来西亚的中小学校, 每个班大约有30名学生, 会被分成5至6个小组, 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 帮助老师收发作业;一个班通常有正副两名班长, 职责是帮助老师维持班上秩序;另外还有一位负责监督值日生打扫教室卫生的“卫生股长”。

在马来西亚, 小学低年级的班长等职务由老师任命, 而四年级以上的高年级班长则由学生投票选出。

除了每个班的“班干部”之外, 马来西亚的老师还会从班级里选出一位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学长”, 负责维持学校秩序, 监督学生。而且这些学生干部通常在学校有一个很显眼的标志, 那就是领带。“学长”会系红色领带, 班长系蓝色领带, 卫生股长则系青色领带, 而小组长和其他学生是没有校方发的领带的。

英国

班干部构成:班长、小组长

班干部产生途径:通常毛遂自荐, 淡化“竞争”色彩

过程描述:

英国的小学通常没有班长等班干部, 而中学通常会选出班长, 协助老师监督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室和操场的秩序等。

据英国《星岛日报》记者严振羽回忆, 她一位同事今年14岁的女儿在伦敦一家女子学校读书, 这所学校连班长都没有, 只会选出类似课代表的班干部, 帮助老师做收作业等简单工作, 并且每半年轮换一次。

英国《每日电讯报》驻北京记者彼得·福斯特说, 英国的中小学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各种兴趣小组, 学生可以“毛遂自荐”担任小组的领导者, 带领有同样兴趣的同学们开展活动。不过, 在英国的私立学校, 班长通常会获得一些“特权”, 例如他们会有属于自己的休息室, 可以在课间休息时休闲地泡一杯咖啡喝。班长们更能获得老师的信任, 受老师监管的程度也会相对小一些, 因此比其他学生更自由。

彼得认为, 英国的学校没有像中国这样从小学就会选出不同分工的班干部, 是由于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中国的学校更强调学生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 学生之间的竞争更强, 而英国的学校恰恰在避免这一点。

美国

学生干部构成:学校委员会“议员”

班干部产生途径:开学一个月内选学生“议员”

过程描述:

美国不像中国有“班干部”这么一说。但学校有一个10人组成的委员会, 一般由3个学生、7个老师组成, 每一个委员都被称为“议员”。

这些议员的工作就是要收集学生的意见, 比如对食堂伙食的改善、对老师上课的意见等一并反映给委员会, 由委员会再向学校反馈。“有点美国政治的意味。”美国威斯康星州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丽贝卡评价说。

8.清明节中传统与文明的碰撞 篇八

不管怎么说,扫墓与祭拜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倡导并逐步实现文明扫墓与祭拜应该会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无论扫墓与祭拜的方式如何改变,在清明节时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缅怀先人,这一点是必须坚持且应该永远延续的。

扫墓方式与祭品类型的变迁

在墓前摆上祭品、燃起香烛、鸣放鞭炮,祭拜现场“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传统的清明扫墓与祭拜最常见的场景。受传统文化与民间风俗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个极强的观念,就是认为烟火能够沟通阴阳两界,把物品化为灰烬,死者能够享用。因此,每逢清明节,人们就如同进行一场“烧纸”比赛,千家万户都会用“烧”的方式将祭祀物品“送”给先人。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达1 000吨以上,近几年,全国的“白色浪费”每年高达100多亿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节中“烧”的东西也在“与时俱进”,出现了许多五花八门的“高规格”祭品,例如:家禽家畜、纸钱等传统的祭品已经“过时”“落伍”了,“轿车”“洋房”“麻将”等早已出现在祭品中;“护照”“房产证”和“名牌服装”等已不算新鲜,据说如今最受欢迎的祭品是“私人飞机”,还有纸做的“男管家”“女仆”等;有些人还十分“体贴地”考虑到祖先的“出行需求”,焚烧了纸做的“地铁季票”;近两年,仿照iPhone、iPad的样式制作的纸糊电子产品,还有“无线路由器”“高清电视”等,都被放置在祭品店铺显眼的位置;更有甚者,面值上“亿”的纸糊“信用卡”也颇受欢迎,据说还可以无限透支,真不知先人们会不会用?!

与这些传统方式不同的是,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扫墓方式,例如网络祭拜、献花、植树等。尤其是网络祭拜,可通过相关的祭扫网站,为已故的亲人创建个人纪念馆,在网上献花、点播歌曲、留言等,既不必鞍马劳顿,减少了出行扫墓带来的交通压力,又不用焚烧纸钱、祭品,减少了浪费和环境污染。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祭扫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私密而广阔的空间,一家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入同一已故亲人的纪念馆,充分表达和交流缅怀之情。

文明殡葬也与文明祭扫紧密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积极推广骨灰存放、树葬、花葬、海葬等多种节地生态葬法,逐步改变迷信愚昧、污染浪费等落后方式,在传播优秀文化、凝聚社会情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种新兴的扫墓方式值得一提——“代客扫墓”。所谓“代客扫墓”,通俗地说,就是因为个人不能亲往现场,于是便花钱请人到现场“代扫”。目前,该业务甚至已经开起了网店,但因为过于商业化,这种祭拜方式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由以上变迁引发的争议

无论古今中外,在某个特定的日子祭拜逝者、寄托哀思的心理诉求基本是一样的,只是方式有所不同。东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喜欢摆设祭品、焚烧纸钱、鸣放炮竹等,西方人则以献花、诵经等方式居多。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应当有一个“度”,如果让祭拜变成了浪费,甚至变成了攀比,都是不可取的。

对于清明节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祭扫倾向,许多人表示担忧。有分析认为,清明节时购买焚烧各种“现代化”的祭品,希望与逝者分享现代生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错误地将“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带入其中,尤其像烧“仆人”“美女”等行为,与现代社会崇尚的理念相左,带有明显的低俗化倾向,这些都是不应提倡,甚至应该制止的。

相较于祭品的变化,扫墓与祭拜方式的变化引发的争议更大。

网上祭祀就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一种方式。支持者认为其省时省力、环保安全、节约便捷、有时代感、富有创意,值得推广;反对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偷懒的借口”,没有祭拜的诚意,甚至是一种“有点搞笑的”的形式。

对此,有评论认为,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人们用网络等新手段缅怀先人,与时代科技文化发展同步,与现代社会相吻合,没什么好非议的。如果条件许可,到先人墓地扫墓、献花当然最好,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远离家乡特别是在海外的人回故乡扫墓成本很高,如果没时间回家,利用科技手段在网上祭祀,“有总比没有好”。

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民俗的学者刘文江认为,民俗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受地理位置、时空条件、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改变非一日之功。民俗本身具有传承性,受习惯的影响人们难免延续传统的祭祀方式。新的祭祀方式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性,但仍有待于社会的选择。

确实,民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对于像网上祭祀这样的方式,我们应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而对于另外一种新兴的扫墓方式——“代客扫墓”,目前舆论则几乎持“一边倒”的否定态度。民众大都不赞同这种扫墓方式,认为其“完全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一种商业交易,无法达到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目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清明的祭拜,表达的是一种对已逝亲人的怀念,这种内心的感情是谁也替代不了的,虽然祭扫的仪式和方式都可以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但情感应该保持纯真。如果离开了这种亲情的内涵,恐怕任何形式的“代扫”都只会沦为一种虚假的表演。

不过,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让人“代扫”的人都是“不孝子孙”,如果确实有不可逆转的现实原因,无法亲临现场祭扫,花钱让人代替自己到亲人墓地清理一下杂草、摆上一束鲜花,应该说也代表了一份孝心在里面。况且,选择“代扫”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许多网店该项业务的交易数为零或许能说明这一点。

其实,感恩、缅怀、尽孝等才是清明节的主题,只要选择的祭扫方式健康、文明、恰当,都没有必要过分指责或非议,允许多种形式存在,才是社会多元的体现,不妨宽容待之。

如何引导祭扫行为走向文明

任何一种行为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观念深厚的国度里,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民风民俗并非易事,必须假以时日,需要正确引导、循序渐进,逐渐促进祭扫方式走向文明与低碳。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该项工作。

正面宣传,合理引导。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文明祭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通过印发小册子、拉横幅、写标语等方式,让群众了解文明祭扫的好处,积极推广献花祭拜、植树祭祀、网络祭祀等低碳环保的方式。让群众从内心慢慢接受新型的祭祀方式;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志愿者,在清明节期间到公共墓地、烈士陵园等地,对于过分燃烧祭品的群众进行善意的劝解,必要时可以在公共墓地、烈士陵园的入口处安排专人值守,制止携带香火炮竹入园的行为,同时免费提供一些鲜花、花圈等环保祭品,供群众领取敬献,逐渐引导群众的祭扫行为走向文明。

学校带头,从小抓起。移风易俗原本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从长计议。小学生作为逐渐改变传统习俗的“后备军”,应该从小树立文明之风。在学校中,可以通过主题演讲、文艺节目、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祭祀的弊端,深刻认识推广文明祭祀方式的必要性,并通过宣读倡议、承诺书等方式,做文明祭祀的践行者。还可以开展文明祭祀“小手拉大手、齐做文明人”等活动,教育广大师生带动广大家长共同参与到文明祭祀的行动中。

模式引领,贵在行动。近年来,中央文明办每年都组织“未成年人网上祭英烈”活动,未成年人可在网上留言、发表祭奠感言,表达对英烈的缅怀,既做到了文明祭祀,又学习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德。这样的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引领。具体到每一个家庭或家族中,可以通过“家庭追思会”“家族文明祭祀礼”等模式祭拜先人、寄托哀思。其实,文明祭扫,贵在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祭祀者,只有大家从我做起,以个人影响他人,以小家影响大家,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才能最终实现文明祭祀。

社会在不断进步,民众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升,只要引导得当,努力践行,文明祭扫的行为一定会被整个社会接受、推崇。其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清明祭扫是一种将人们与故土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与中秋、端午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努力维系,不断丰富其文明的内涵,使之发扬光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弘扬孝道、孝敬老人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说说话,特别是在老人病榻前尽责任、尽义务,是检验子女孝心的重要标志,至于老人去世后烧“豪车”、烧“别墅”等,客观地说都已经迟了。所以,清明节祭拜的传统应该发扬和延续,文明祭扫的行为也理应大力提倡,而在日常生活中孝敬老人、尊老养老等文明行为,更应不折不扣地践行。

9.世界各国金融危机时期的税收政策 篇九

为应对国内经济衰退, 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 涉及资金7890亿美元, 其中35%用于减税。

该方案中主要的减税措施包括:刺激消费方面, 在2009和2010税收年度, 给予每个美国中低收入居民纳税人每年不超过500美元 (每个家庭不超过1000美元) 的薪酬税收抵免;增加个人所得税的子女税收抵免放宽规定期限内首次购房税收抵免的条件。促进投资方面, 对企业2009年新购置资产的税收给予特别扣除;企业在2008年和2009年发生的经营亏损可以向前结转5年。为稳定就业, 在2009年和2010年, 对新招聘越战老兵和16岁~24岁无业青年的企业给予就业税收优惠。

日本:降低部分企业所得税率

日本政府通过两次修订2008年度预算和编制2009年度预算, 出台了约87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其中用于减税的约12万亿日元。

为刺激消费, 对购买于2009~2013年入住的房屋, 购房人将获得10年内最高500万日元 (购买普通房屋) 或600万日元 (购买高档房屋) 住房贷款的税收减免优惠。

为促进投资, 该国自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 对年度所得不超过800万日元的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22%降至18%。自2009年2月1日起, 重新实行对中小企业的亏损退税政策。停征土地转让的特殊附加费用, 此政策至2013年12月31日有效。转让土地所有权时缴纳的登记税, 分别减按1%和0.8%税率征收的优惠政策延长至2011年3月31日。个人在股票交易中获得的资本利得和股息所得享受10%优惠税率的政策延长至2011年。

英国:推迟提高税率计划

为刺激消费, 英国政府临时降低增值税标准税率, 从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增值税标准税率从17.5%临时降至15%;根据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 个人所得税基本扣除标准相应提高, 由2008~2009年度的每人6035英镑提高到2009~2010年度的6475英镑。

为促进投资, 公司所得税税率自2008年4月1日起从30%降为28%, 该国推迟提高对小公司适用优惠税率的计划, 将期限延长至2010年4月1日。延长公司亏损向前结转的期限, 对公司2008~2009年度产生的经营亏损允许向前结转3年, 但结转额最多不超过50000英镑。为防止集团公司总部迁至低税国, 计划在《2009年财政法案》中规定, 对公司的境外股息免征公司所得税。此外, 对酒税、烟税、燃油税和民航乘客税, 提高了消费税征税标准, 以增加税收收入。

德国:提高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2009年1月13日, 德国政府宣布第二个约5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并于1月27日以补充预算案的方式获议会通过。

涉及的主要税收政策包括:2009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170欧元并调整税率表, 个人所得税最低税率由15%降为14%;从2009年7月1日起降低医疗保障税 (缴款) 税率;给予一次性子女补贴每人100欧元;针对2009年购置或生产的固定资产, 实行25%的余额递减折旧, 并提高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范围。

俄罗斯:减轻企业税负

2008年l 2月, 俄罗斯政府决定减轻企业税负以应对经济危机, 2009年减税总额约为5500亿卢布, 相当于俄罗斯GDP的1%。

在促进投资方面:将企业所得税税率调低4个百分点, 从24%降至20% (小企业适用税率从15%降至5%) ;提高用于现代化改造、重组、设备维修的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在购置当年的扣除比例, 由10%提高至30%;截至2009年底, 取消公司所付银行贷款利息的税前扣除上限;为帮助石油企业渡过危机, 石油的矿产税起征点从每桶9美元上调至15美元, 对一些重要石油产区的开发实行税收减免。

巴西:优惠政策振兴汽车工业

为减缓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 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市场需求, 巴西政府宣布实施联邦税收减免政策, 减免金额预计达84亿雷亚尔 (约36亿美元) , 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金融操作税和汽车工业产品税。

为刺激消费, 对个人所得税提高了适用各档税率的最低限额和最高限额。个人消费金融操作税税率从3%降至1.5%, 有效期限视情况另定。为促进投资, 优惠税收政策主要涉及汽车工业产品税。汽车企业享受工业产品税减免政策, 排气量不超过1000毫升的微型轿车 (酒精或酒精燃料) 免征工业产品税 (原来为7%) ;排气量在1000毫升到2000毫升之间的汽油燃料汽车, 其适用的税率从13%降至6.5%, 混合燃料或酒精燃料的汽车适用的税率从11%降至5.5%I排气量超过2000毫升的汽车, 税率不变。

韩国:加速所得税扣除计划

该国在2008年提出降低公司税税率之后, 又进一步提出了减税计划。在刺激消费方面:到2010年, 所有税收区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都将下调, 从目前的8%~35%, 下调至6%~33%。收入扣除额度将提升到100万韩元~150万韩元。遗产和赠与税税率将会降低, 从目前的10%~50%降至6%~33%。

在促进投资方面:公司所得税扣除计划将进行加速, 从5年计划变为3年计划, 从目前的13%提高到25%;中小型企业的税基从1亿韩元提高到2亿韩元;资本利得税的纳税门槛将从6亿韩元提高到9亿韩元。

印度:鼓励出口

印度政府制定了使国家经济保持稳定的一揽子计划, 重点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出口, 向银行和贷款购房者提供帮助。

10.世界各国的清明节 篇十

然而孩子看待生命的态度,不仅仅与我们如何告诉他们的出生有关,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有生,还有死。给孩子解释“死亡”,也是生命教育。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方式也深深影响着孩子对生命的认识。

你想好何时向孩子说这件事了吗?在清明节这样一个日子。在孩子问你个措手不及之前,不妨先提前准备一下,想一想,你在思念或者祭奠故去亲人的时候,是如何看待这个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时刻呢?

这个话题里,我们分享一些从故去亲人那里获得的人生启示,以及处理与故去亲人之间爱恨情仇的经验,希望能对你有所启示。

亲人的去世虽然让我们大多数人感到悲痛,但也让我们因为有幸看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历程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真谛。而那些故人,不论我们对他们的为人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不论他们留给我们的情感是爱还是恨,他们的品格都曾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而我们也有机会去学习如何告别,并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觉察,不断自我成长,最终,我们学习到如何更好地生活,并因此惠泽我们的孩子。

清明节已经是一个小假期了,如果可以,带着我们的孩子去为故去的亲人扫个墓吧,告诉他(她)——我们从哪儿来,又会如何回归于土地。

上一篇:关于名胜古迹对联下一篇:职场女性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