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2024-08-17

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12篇)

1.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一

公路建设投融资的适用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2008-5-6 10:59 《交通财会》·张志坚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概述

我国的公路建设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根据一份2006年中国公路建设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9505亿元。国家出台的“7918”网络规划,将使中国在未来30年内拥有8.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络。这个网络规划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大约还需要2万亿的静态投资。同时,农村公路在最近5年的投资也逾千亿元。

公路建设的长足发展和投资需求的不断增长,形成了我国目前多元化、多渠道的公路建设投融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建设资金来源以地方政府为主多渠道筹集,国家给予补助。在运用的形式和效果上,由于中央与地方在公路建设上的主导关系、区域划分以及经济政策的迥异,虽然各省公路总量大幅增加以及等级有所提高,但交通“瓶颈”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差距拉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北部地区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2007年2月12日,在交通部和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联合召开的“中国高速公路绩效评估与跟踪”研讨会上,世行发布了专题研究报告《中国的高速公路:连接公众与市场,实现公平发展》。针对中国公路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今后的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应着力应对来自投资规划、融资、管理和运营三个主要战略领域的挑战。

如何调整现行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公路建设投融资体系,使之与国情及各经济区域相适应,以更好的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以及外资及民间资本的功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公路建设投融资体系适用现状

在目前现行的投融资体系中,来自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占了很大比重,此外,还包括中央财政的投入,省市级地方投入,加上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构成了公路建设的四大资金来源。一方面,这种“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体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主流;另一方面,在运用和实践中也凸显以下问题。

(一)缺乏总体规划和优化,以行政区划为中心,自成体系。

从中央与地方在公路建设投资比例的关系上看,地方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公路建设的主体为地方政府或其所属的项目法人机构。这就导致公路建设在宏观上规划为国道主干线、国家重点公路、路网改造以及农村公路的明晰层次,但更多的是地方政府从考虑本地区交通需要出发分段建设,并没有从路网上真正形成国道主干线网络系统。也就是说,尽管公路总里程特别是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干线公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交通“瓶颈”问题仍旧没有根本解决,而且部分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无大的交通流,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现实的差距是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公路交通上主要是如何完善路网配置,加强交通管理,公路智能化,引导和促进物流转换,以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较少的资金投入来促使公路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而我国现阶段仍以大规模公路基本建设为主,以期实现干线公路网络化,从路网结构上保证公路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

在亚行一份关于旨在改善中国公路网建设项目规划和运营的技术援助报告中,也针对目前公路建设的现状提出过类似问题:1.交通规划不具可持续性,不能很好地将高速公路和地方公路同市区交通规划融合起来;2.对高速公路和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线的重视不够;3.负责高速公路建设和地方道路建设的机构不同,这种机构安排造成了规划和协调中的诸多问题;4.将紧缺的建设资金投入高速公路影响了本应投向地方公路建设的资金;5.地方公路建设缺乏资金。

(二)高收益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域差距加大

尽管公路部门已投入大量资金,并在东部省份建立起了一个较完善的公路网,但公路发展在道路等级上和地区间仍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除了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的客观因素,投融资体系与经济区域划分、区域政策不能良好结合也是造成地区差距长期存在并不断拉大的主要因素。

中西部地区,主要是边远省份,经济水平不高,车流量不大,公路建设以财政资金以及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贷款为主。在公路建设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面前面临两难:建,债务持续加重;不建,可能丧失发展机遇,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上述两难选择,这些经济欠发达省份大都态度鲜明,即宁可背负债务也要建。而日渐累积的沉重债务,不仅已使这些省份背上沉重的包袱,更在超前的宏伟蓝图前日益力不从心。

据重庆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份资料显示,尽管重庆市“十五”期间交通规划提前了10年,但目前仅建成高速公路780公里,不仅与西部大省区差距明显,与东部省市更是相去甚远。重庆市已开工的“二环八射”高速公路所有项目,概算总投资需要835亿元,以35%的比例计算,需要资本金292亿元,而交通部的补助只有125.09亿元,其余部分需要重庆市自筹。随着高速公路的逐步开通,还本付息压力会越来越大。据测算,“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后的前5年,每年需支付的银行利息就达30亿元,加上归还银行贷款本金,每年还贷将达40亿元左右,从目前看这是令人难以承受的。四川、陕西等大省也遭遇同样的难题。据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预计,到“十一五”末,公司管理的重点项目负债总额将达660亿元,每年利息支出达45亿元,每年还本付息缺口在15亿元左右;流动资金规模将达100亿元,由于受财务状况和第三方担保等信用条件限制,预计通过流动资金贷款方式最多融资40亿元,另有60亿元资金尚需落实。

事实上,正是由于上述巨大的资金压力,现行投融资体制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局面。由于项目资本金部分由地方筹措,一些地方开始把效益好的高速公路收费权转让给外资或民营企业,以此来缓解资金紧张局面。

然而,这些经济效益较好的路段,堪称收费公路中的优良资产,恰恰是用来以丰补欠,实现良性滚动发展的重要依托。将未来收益提前变现使用,有利有弊,其总体效应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后才能予以评估和认定。

从现实的角度看,经济力量薄弱的省份,公路建设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应该引起关注。

一些省份按照多元化、多渠道的政策导向,提出“建立以资本运营为主要目标的经营机制,履行筹资建设、资本运营、经营还贷和对外合作”等职责,似乎应走市场化之路。但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市场化的道路非常艰难,甚至有“饮鸠止渴”之意味。然而,发展政府还贷公路,由政府负责统一建设,统一筹资,统一还贷,由于财政拮据,地方政府不堪重负。

综上因素,与东部相比,力量薄弱的经济区域其公路建设仍有较大差距,总量偏小,密度偏低,覆盖区域不广,省际联网高速公路不多,经济拉动性不强。现行的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应结合区域环境认真加以研究,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途径。

三、公路建设投融资体系策略目标和模式建议

公路建设的投融资体系,是这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的基石。其战略的着眼点和最终目标,是保障建立完善的公路网络通道,发挥运输网络的整体功能;同时,还需兼顾不同经济区域的平衡发展,对各地将给予区别对待及相应配套政策。

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建立真正的经济区划框架。建国以来曾经出现的区域划分,大都基于行政需要的考虑,简单粗糙,廖廖几个,缺乏经济政策方面的考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可云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土仅划分三、四个经济区域,不利于区域政策科学制定及有效实施。”他建议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计算,中国中西部共有15个省份的排名在世界100名之后。如果衡量恩格尔系数,中西部还有10个省份尚未达到最低标准的小康水平,处于贫困或温饱阶段。张可云指出,在区域划分上,中国应该既有一级经济区划,也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真正的区域倾斜政策。

总体上而言,区域政策应划分为鼓励性和援助性两大类:前者适用于已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投资、自我积累”的发达地区,后者则运用投资、税收、分配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经济基础单薄、社会稳定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的欠发达和落后地区。

在经济区划框架的基础上,公路建设的投融资机制也应加以细分和区别适用。

(一)鼓励性政策区域,投融资以市场化运作为主,采取灵活多变方式。

公路包括收费公路的公司化、租赁/特许经营和证券化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运作的主要方式。

在组建高速公路公司、发行股票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方面,深圳高速公路、江苏宁沪高速公路、海南高速公路、福建高速公路、广东高速公路、江西赣粤高速公路、皖通高速公路、河南中原高速公路、华北高速公路等,均取得成功经验。

公路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作,可以改善过分倾斜于非市场化的银行融资机制,有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目前资本市场上外资及社会闲置资金充足,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外资及民间资本,将为公路建设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援助性政策区域,投融资以政府调控为依托,采取交叉补助方式,适当发展收费

公路。

1.由高收益地区补助欠发达和落后地区

为满足公路建设需求,将高收益地区的通行费收入重新分配到低收益地区。这一政策的目标是将成熟高速公路的收入,转移到欠发达省份低容量和非赢利公路的建设上去,弥补部分省份的收入不足,直到所有公路的债务完全偿清为止。据资料显示,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运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以日本和法国为例,这类交叉补助被认为是支持公路网发展的关键手段。

据Wood国际有限公司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有13个省的高速公路存在亏损,每年需要大约80亿元的额外收入用来补助其公路投资,这相当于中央政府对高速公路资助总额的三分之一,或其他盈利省份收费公路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2.使用车辆购置税补贴

另外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是车辆购置税。这部分资金由交通部根据公路网规划和地方公路建设情况,分年度下达资金使用计划。为了理顺国家税费关系,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1月1日起,将“车辆购置附加费”改为“车辆购置税”,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

从上述两个来源转移资金,用于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公路建设或建设那些低财务收益却起重要作用的公路,应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3.适当发展收费公路

适当发展收费公路,是对区域倾斜政策的补充。欠发达和落后地区的公路建设应是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适当辅以形式,以有利于缓解政府资金压力。

在欠发达和落后地区发展收费公路,一直以来存在管理上两个难以协调的矛盾:一是希望减少新增的收费公路,对收费公路总量进行控制,但国家财政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预算外管理的交通规费又远远无法满足公路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对公路建设资金的需求;二是希望降低收费标准或者缩短收费年限,但按期还本付息以及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回报的要求又难以如愿。

借鉴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实际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也是如此)证明,将政府对公路的投资作为财政补助对待,不折算为公司股份,不参与利润分配,也许是缩短收费经营年限或降低公路通行费标准的有效途径。一个较为理想的解决办法就是:对于政府还贷公路,应当在还贷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公路建设贷款的最高限度,以保证公路具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全部贷款本息的能力;对于经营性公路,只根据民间资金投资和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回报的原则确定收费标准以及特许经营年限。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将极有利于降低目前社会公认的较高的收费标准,或者将特许经营期限大大缩短,实现对收费公路总量实行有效控制的宏观调控目标。

(三)逐步建立和发展公路建设基金

通过实行燃油税和车辆购置税及维修税、轮胎税等税收,建立公路建设和养护基金,支持公路建设。

公路作为基础设施,是国家的公共资源,今后的趋势应是收费公路逐步减少,公路设施免费提供给公民使用。由此,公路基金可能是未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融资方式。

四、结论

全局统筹,重视不同经济区域的现实差距,制定科学的区域倾斜政策,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积累”以及“财政扶持、交叉补助”两种机制,逐步向公路建设基金模式转化,是实现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2.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渠道研究 篇二

【关键词】房地产  融资  渠道

我国的房地产发展极快,一方面拓宽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渠道,给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机会,但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在国内、国外市场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融资渠道变得广阔的同时也变得更加复杂。房地产企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无法回避融资难、融资环境复杂的局面,只有企业内部管理作出改变,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更好、更深入的解决融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分析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并对一般的融资渠道进行探究,分析其利弊。

一、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

资金是企业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失的资源,因此,房地产企业在选择融资渠道时就更应该注意,我国当前企业融资渠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还需面临不少问题。

(一)缺乏规模化、集团化企业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势头,而其中,有近百分之七十为规模偏小的房地产公司,这就导致了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出现了一个恶性发展的现状,即很多企业都认为房地产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便都加入这个行业,但因为其自身的不专业、不规模,导致该行业中企业数量多,但好的企业、规模化的企业少,甚至有的企业不具备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条件。由于这类小型房地产公司规模小、资质不高,致使小型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

(二)依赖银行贷款,加大风险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也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事实上,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我国房地产企业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支持,简单来讲,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这对于银行是不利的,举个例子,房地产企业过多,就会导致商品房空置量增加,房地产市场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那么企业就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于是很多企业只能将房子进行抵押。而房地产发展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房子价格在波动过程中,银行的利益也就受到了影响,甚至可能出现银行无法收回本息的情况,而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成了损失者。

(三)高负债经营

依赖银行贷款只是房地产企业依赖外部融资的一个部分,房地产企业要发展,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就要拥有一定额的开发资金,降低企业自身的负债额。根据数据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百分之八十,这就造成一个后果,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房地产市场受到冲击,融资渠道受阻,这类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企业直接面临倒闭的风险。

(四)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市场的安定、繁荣,很大程度上需要强大、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尤其是在发展不稳定、波动极大的房地产市场,如果有法律保障作为后盾,其发展才可能顺风顺水。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担保法》,除此之外,对于住宅抵押贷款就没有详细的规定,这将直接影响银行资金的安全性。

二、房地产企业一般融资渠道研究

(一)贷款融资

贷款融资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中仍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银行贷款是房地产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企业通过向银行支付利息而取得资金的使用权,即房地产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一般是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三类。在这三个基本方式中,抵押贷款的使用率较高,能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银行贷款在房地产企业选择融资渠道时占据主导作用,自然是有一定的优点,首先,银行贷款的程序、条件是固定,企业在办理银行贷款时就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严格按照银行规定进行,且银行贷款能够很快拿到资金的使用权,时间较短。其次,银行贷款只需要房地产企业按照规定支付利息,企业付出的成本较低。正是因为这样,房地产企业基本上会倾向于银行贷款融资。但是银行贷款仍旧是有一定的缺点,首先是银行贷款时对于企业的条件审查很严格,其次是银行对于贷款资金的监管也比较严格,资金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

(二)房地产上市融资

上市融资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房地产企业,是指通过发现股票,并在证券交易所交易进行融资的方法。姑且不论上市融资的融资效果如何,房地产企业如果有上市融资的做法,企业的品牌效应就在无形中取得了。与此同时,企业的竞争力将得以提升,企业规模、实力也得以扩大。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如果有上市融资的实力,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有利,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更是有推动作用。上市融资主要的优点在于和银行贷款相比,筹资量大、融资力强,对于资金的使用和安排也不用受到限制,对于企业的知名度的提升也有一定帮助。而上市融资的缺点主要表现为融资成本高、公开部分企业信息,不利于同行业的竞争。

(三)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国际融资的主渠道,是指企业或政府在房地产开发资金的筹集过程中,按照相关规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债券融资的优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债券融资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股东的收益;其次,债券利息具有抵税作用;第三,债券的风险小,成本也较低。而债券融资的缺点主要为条件限制严格、支付风险大、增加债权人的风险等。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债券融资方式的很少,主要是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条件限制较为严格,但债券融资也在侧面对企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总结

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不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和市场的发展,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够更多样的利用各类融资渠道,也才能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列举了贷款融资、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三个融资方法,并分析了其利弊。

参考文献

[1]杨小峰.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7.

3.大连会展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研究 篇三

摘要:大连把会展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促使会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迅速的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连具有快速发展的会展业、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等,使其在发展会展旅游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大连在发展会展旅游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大连发展会展旅游提供政策支持。

关键词:大连;会展旅游;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041-02

大连会展业在我国起步较早,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几年,大连提出“大会展”的发展方向,将把会展旅游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虽然目前大连会展旅游发展还是很薄弱,但是大连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热点城市,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更重要的是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些优势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连会展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1.1 会展业发展迅速

大连会展业的兴起以大连星海会展中心落成为标志,至此以后大连星海会展中心承办的展览、会议项目由少到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主题也从单一到多元化发展,类型从综合到专业。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业,应运而生了会展旅游,近几年,会展旅游逐渐成熟起来。在“十一五”期间,大连展会数量、展会总面积、参展企业、专业观众、普通群众等主要指标都呈现上升趋势,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会展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

1.2 地理位置优越

大连从空间上看,靠近北京和天津,临近日本和韩国,处于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东北亚的核心位置,是进出口的中转平台。大连是辽宁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交通便利。目前,大连已经成为东北地区金融、航运、贸易中心。

1.3 旅游资源丰富

大连旅游资源丰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大连海岸线绵长,大小港湾达30多个,岛屿总数达750个。大连自然风景区众多,可以分为5大景类: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现代人文吸引物类、历史遗产类、服务类。其中5A级景点3个、4A级景点6个、3A级景区4个。此外,大连城市环境绝佳,曾获国际花园城市的最高奖。

1.4 基础设施完善

大连星海广场是金融商务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而且交通便利。而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则集展览、会议、餐饮、旅游、商务中心等功能为一体。大连市星海会展中心是一个综合性会展场馆,配套服务设施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功能齐全,大连的许多星级酒店也承办会议,拥有先进的技术与设施。大连是东北地区星级宾馆酒店最多和最全的城市。目前,挂牌的五星级酒店8家,四星级酒店20多家,三星级酒店60多家,其规模、设施、服务等均具有国际水平,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全方位、档次齐全的旅游接待网络。

1.5 政府高度重视

大连市政府运用先进的城市经营理念,大力实施服务业导向战略,促使大连旅游业从观光游“一枝独秀”向观光、会展、休闲游“三位一体”转变,强化服务观念,搞好部门协调,提升城市办展环境。大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对外宣传和提升大连城市形象,密切与国际会展名城在旅游业、会展业等各方面合作。除此之外,为大连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大连会展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城市越来越重视会展旅游的发展,其中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发展非常迅猛,在国内会展旅游业首屈一指。而大连在发展会展旅游业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较为滞后。

2.1 缺乏专业会展旅游管理机构

我们放眼于世界,所有会展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专业的会展旅游管理机构。大连虽然最早建立了大连会展管理小组办公室,但该部门主要负责全市展览工作的规划、指导、管理、协调,但对于大连会展旅游的发展没有具体负责部门和发展举措。目前,大连会展旅游主要是由一些旅行社承办,没有专业性可言,只是过度的追求短期效益,引起会展旅游者的强烈不满,从而导致大连的会展旅游业止步不前。

2.2 法律法规体制不完善

虽然大连市政府对大连会展业发展出台了一定的法律体系,但是对会展旅游的法律法规却是一片空白,没有成文的法律文章。在会展旅游的发展中,对于办展资格审核、审批、展会诚信度调查都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导致会展和旅游部门合作不充分,办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齐,提供的会展旅游服务不完善,存在许多人为干扰,这些都制约着会展旅游的发展。

2.3 会展品牌的影响力下降

对于大连具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我们很容易想到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交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等。但是最近几年,我们不难发现,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等品牌展会一直在走下坡路,已经成为政府的负担,这是因为展会定位的不准确、主题不够明确、市场营销目标不鲜明、办展的质量也不如其他同类展会而导致的。会展品牌影响力的下降,是阻碍大连会展旅游不能走向市场化、规模化的重要因素。

2.4 缺乏专业从业人员

大连许多会展公司刚刚步入会展市场,因为专业的行业人才匮乏,所以没有办展经验,在办展时缺乏深入调研,盲目的举办展会,过于追求短期效益,对整个市场造成恶劣影响。为了改变现状,我们需要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专业会展队伍,特别是熟悉会议、展览、旅游业务、掌握国际惯例、富有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

2.5 会展旅游季节性明显

4.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四

一、资产证券化

传统的土地储备制度融资,是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征用、收购等方式取得土地,出让土地以满足城市各类建设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没有完善基础设施之前,土地的潜在价值无从体现;反之,开发公司必须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将土地充分熟化出让后,以土地出让金补充地块周边市政基建投入。我认为,基建投入与卖地收入在资金用量、回款额度以及推进程度、时间节点上的不断波动,是造成资金链接难以稳定、资金池枯竭的问题所在,要解决它,就要把土地开发与基础建设之间的时间接点悬置出来,把缺乏资产流动性的毛地,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和融资组织安排,变成能够产生可预见、稳定的现金流的有效资产:

1、园区管委会授权其土地开发公司将A片区地块收储,作为建设B道路的融资抵押品,开发公司可自行引进社会投资人对A地块进行开发;

2、开发公司在取得A地块的发改立项批复、规划选址意见及国土征转用指标等要件后,即确定了对该地块的所有权及未来收益权。由开发公司委托地方土储中心对地块价值进行评估,将其未来可预期收入转让给专业金融机构,把这部分可预期的收入证券化后,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3、A地块的融资贷款专项用于B道路建设,待建成后又可将B道路产权办至开发公司或管委会名下,再行融资贷款,以满足A地块建设需要;

4、A地块熟化出让后,其收入按一定比例经地方土储中 心返还开发公司,按约定还本付息,进行滚动开发。

这种融资方式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稳定的可预期的收入。但是,由于资产证券化方式隔断了开发公司自身的风险和项目资产未来现金收入的风险,使其清偿债券本息的资金仅与项目资产的未来现金收入有关,加之在高等级证券市场发行的债券是由众多的投资者购买,从而分散了投资风险。工业园区拥有庞大的资产,拥有持续增长的土地收入及税收返还收入来源,完全具备了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化的条件。

二、融资—建设一体化

工业园区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难度高,往往以“先规划后建设”为核心理念,斥资邀请著名设计公司,对全区进行整体规划,量体裁衣、精心打造,以保证园区的均衡、持续发展。

尽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但没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完整的投融资体制和成熟的融资运营平台,园区的开发肯定会遇到阻碍。园区建设的通病就是,投融资与建设的兼容如何平衡。因此,我主张在规划确定之后,立即引进一家与园区生产方向配套的,兼顾政府政策与市场运行的金融机构

作为投资主体,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园区的所有投资均委托该机构运作。具体操作如下:

1、园区管委会委托A地块的土地开发权及出让收益权给开发公司,该公司作为贷款人向指定B银行贷款;

2、开发公司承诺将获得的土地出让收益权质押,同时承诺在有关部门办理质押登记;

3、建立土地定额回流还款机制,开发公司承诺根据土地出让进度动态还款;

4、管委会、开发公司、B银行共同设立专项资金账户,借款人承诺在贷款承诺到位后,开发公司将在B银行指定开立质押专户,并按照合同约定,将还贷资金及时划入质押专户,专项用于偿还贷款。B银行对专用账户实施监管;

5、园区承诺:给予B银行对园区未来5年内管委会计划或规划的项目优先提供贷款的权利,以及对后续融资服务享有优先权。开发公司与B银行签订财务顾问协议,开发公司承诺在其未来进行资本市场运作时,给予B银行优先的市 场先入机会,并在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业务上给予其优先合作机会。

这样的话,现金流可以在前期投入很大的情况下,有稳定的银行贷款足额补充,后期通过土地收入、政府税收等进行平衡和弥补,该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具有完整的融资规划与融资操作平台,并找到了基于土地升值的现金流全程覆盖

信贷的风险控制方法。

三、公私合伙制

工业园区的征地拆迁是园区建设的一个必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园区开发面积动辄十几、数十平方公里,即使划片区分期开发,一般也不低于上百公顷,动迁规模大,需要协调的关系十分庞杂;

2、园区开发多位于城乡结合部,或老城区,为人口聚集区,牵涉事务关系较多、地方维稳情况复杂,征拆标准意见难以统一,动员工作不易开展;

3、征地拆迁资金短缺,且大量征拆资金投入后要长期沉淀,在土地出让后才能逐步收回,还贷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

综上,可以借助资产债券化的模式,将征地拆迁的对象(资产)权益化,以政府公信力为依托,以第三方金融机构为推手,把被征拆资产、市政基础设施打包成为一个金融产品,一个让被征拆方看到其资产可以在将来有更大收益的产品,政府运用政策及市场的推力将土地收益放大后,他们可以通过股权、分红、合营等多种方式获得更大利益。通过这种公私合作模式,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这种模式就是公私合营:

1、园区管委会委托土地开发公司将A地块作为政府储备用地进行收储,开发公司引进B银行,与被征拆方C街道办事处合作成立A地块开发领导小组。开发公司代表管委会作为土地开发主体,B银行作为投融资主体,C街道办代表地方政府作为征地拆迁主体,对该地块进行合作开发;

2、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对A地块总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经管委会审计部门审计,结果由领导小组认可后,三方以合同形式对各自所占资产比例进行划分认定,如开发公司以“三通一平”建设资金及管委会未来财政收益,B银行以融资贷款本息,C街道办以被征拆的土地、房屋,分别入股认筹;

3、征拆工作启动后,管委会通过开发公司向B银行贷款,拨付C街道办一定安置费用,C街道办在管委会统筹下协调被征拆方自行解决安置问题,同时明确在约定时间内A地块必须建成回迁,回迁村民除安置房外,还可以享有其股份认定的分红;

4、B银行对A地块后续基础设施建设独家持续投资,形成一定规模可满足首批企业入驻后,管委会承诺:给予B银行对园区未来5年内管委会计划或规划的项目优先提供贷款的权利,以及对后续融资服务享有优先权。开发公司与B银行签订财务顾问协议,开发公司承诺在其未来进行资本市场运作时,给予B银行优先的市场先入机会,并在债券承销、财务顾问等业务上给予其优先合作机会;

5、园区建成后的所有有形资产,包括商品房、回迁房、商铺、厂房、道路、管线、学校、医院等,均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再次评估,报管委会审计认定后,由领导小组协调进行股份分成,原则上基础设施的产权及权益必须归管委会所有。如B银行按约定无偿取得A地块某100亩土地产权,其开发权益全部归B银行所有,开发公司有A地块管线产权,则B银行需向开发公司支付一定管线使用租金,才能接水用电。

公司合伙制的特点是,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政府赋予私人部门组成的特别目的项目组,将公共项目的特许开发权打包,由该项目组承担部分政府公共物品的生产或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购买项目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或给予项目组以收费/经营特许权,或政府参与项目组以合伙方式共同营运等方式,来实现政府公共物品产出中的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率和产出的最大化。

5.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校本体育课程 课程开发

论文摘 要: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目标的确定、课程设计理论、构想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力图为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思路与方法。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持续不断。[1]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吸取与借鉴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以适应校本开发大局和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目标的确定

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自主性,校本课程开发者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需要,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体系。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就是要合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施、图书室、实验室、网络教室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和学校开发出一套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大学生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最终实现“自助餐式”课程的目标。校本体育课程的实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兴趣,丰富其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精神。

2.高职院校行政对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领导和管理

2.1 建立组织机构

首先,要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副校长、教科研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和体育部(组)的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等。接下来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指导组,由本校教学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一些资深体育教师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等。最后,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各个运动项目的开发方案。这三级组织机构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通过建立和贯彻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行机制。

2.2 分析学校现状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必须对本校体育现状进行详尽分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本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的现状分析。另一方面,对本校体育资源的现状分析。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要明确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初步确定本院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及体育项目。

2.3 制定开发方案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方案是建立在对本校体育现状详尽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它是开发校本体育课程的规划和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其目的是指开发中所期望得到的主要结果,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其依据包括国家的政策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等;第二,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其目标是大学期间的校本体育课程力图促进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不同院校的总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第三,教师申报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首先,具有课程意识和新的体育课程观念。“体育教师不再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2]。其次,教师具有体育课程开发的能力。具备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相契合的课程理论知识;拟开发的内容及体育项目能反映一些学生的特别需要;课程设计的构想能体现校本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四,学生选课指导。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是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校本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体育需求选学到符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

2.4 开展高职院校校本体育师资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两大法宝或根基”[3],因此,培训要以体育教师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为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也可聘请外校一些课程理论专家来校作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指导。其主要任务有:首先是明确开发意义,强化课程意识,树立明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其次是领会校本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编写《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和《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书》,领会校本体育课程的学和教的特点,开展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

2.5 加强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管理

高职院校行政加强对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管理有利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指导试验小组制定课程试验方案,编写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第二,安排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教学时间,提供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试验器材与试验经费。第三,检查试验进展情况,帮助试验小组解决校本体育课程试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部署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检测和总结。

3.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小组的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程序

3.1 研究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特别需要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特别需要是指大学生在国家体育课程、地方体育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有关他们身心发展的那些合理需求。体育教师小组须对大学生和大学生家长以及有关社会人士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调研时,不能只注意大学生的眼前需要,更要重视大学生成才的长远需要;也不能只考虑大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特别兴趣,更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对综合性体育学习的需要;此外,对大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要求也须采取分析的态度,择其正确意见而从之。

3.2 设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是由体育教师小组设计的关于校本体育课程的基本标准。它是编写教学指导书、师生进行体育教学和有关方面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说明部分”主要说明校本体育课程的名称、开发的目的、课程类型(是限选课,还是任选课)、适用年级和教学时数。“本文部分”规定校本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实施建议。

3.3 编写教学指导书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书》由导言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导言部分,简要阐述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特点、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目的、活动方案设计的方法、指导工作的要求和方式方法。要强调满足学生的特别需要,防止和反对按照学校领导人及体育教师的需要来进行“设计”。同时,要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思路,防止和反对“学科化”。本文部分,根据《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所列本课程的一个个主题或课题,设计一个个富有弹性的框架式学习活动方案。每一个框架式学习活动方案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和实施建议五项内容。

3.4 进行课程试验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正确理念指导下,围绕《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提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课程实施的建议,进行试验;通过试验,检验和修订体育课程纲要及教学指导书,探索校本体育课程教与学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小组的校本体育课程设计与试验,研究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特别需要是基础,编写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是途径,校本体育课程试验是方法,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出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特别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

4.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评价

4.1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

课程评价的内容一般是根据课程的目标确定的,也可以说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生对体育卫生基础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在体育活动或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三是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体育实践中的情况;四是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五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行为。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全面衡量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便形成学生综合和整体的印象。[4]但评价的内容要有所侧重,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自身的关注,也是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4.2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评价步骤

首先,制定评价计划,建立专门的评价小组,拟定严格的评价活动时间表。包括确定评价对象、评价目标和技术手段,确定所需信息、已有信息和样本总量,确定评价的实施原则以及评价涉及的人员等。根据评价的时间表安排搜集信息的手段和步骤,并对收集到的信息采用数理统计或描述等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对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质量和相关问题做出结论,并提出落实改进建议的具体措施和条件。其次,校本体育课程的评价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体育教师应该将学生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注意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为此,课程评价应该建立“档案袋”。在这个特别的“档案袋”中装有学生关于校本体育课程的设想、各种体育行为表现、体育测验成绩、体育活动图片以及体育教师的评语、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等。可定期将“档案袋”中的资料拿出来展示,引导学生学会全程自我监控,提高学生自信,力争取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5.结语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是一项有意义但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课题,我们应以此为切入点,实现体育课程的现代化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作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必须认识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实践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但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科学、绿色、人文的教育理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在课程改革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25-126.

[2]王洪亮.谈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观念的转变[J].教育探索,(3):32-34.

[3]李征宇. 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6(5):87-88.

6.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六

根据发展经济学原理,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启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地区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取决于资本积累能力和引入外部资金能力。为此,我们应具体分析西部投融资的制约因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当前西部投融资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完整有效的金融政策支持,“一刀切”的金融政策使西部地区在货币资金配置上处子不利地位

1、供应量低。无差别的货币政策使西部地区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低于东部。我国执行全国统一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由于西部地区的货币信用化水平低,资金流失严重,因而现金漏损率较高,使得西部地区的货币乘数[=1/(法定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低于东部地区。加上西部的资金效益和边际利润率低于东部,因此信贷资金的实际利率低,资金更多的流向东部。

2、缺乏灵活性。在信贷管理体制中有关商业银行存贷比例、授信额度、贷款结构等方面仍是全国整齐划一,缺乏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灵活性和差别性。

3、管制过严。有关直接融资的市场准人条件等方面管制过严,缺乏灵活性。

二、金融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渠道单一

1、西部银行落后于东部。西部地区的银行机构基本上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由于经济发达的东部贷款收益比西部高,实行总分行制的国有银行会出于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在资金调度上偏向东部。我国一些新兴的区域商业银行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业务也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没有自己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无法有效聚集民间闲散资金,支持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外资银行也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在外资直接进入困难的情况下也缺少间接进入的途径。

2、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渠道过窄,严重阻碍了民间资本的流入。目前,西部地区尚无区域性中心资本市场,证券化金融渠道不畅,股票与债券的发行量少,发行范围小。这在弱化西部地区融资能力的同时,又加大了间接融资机构的融资压力和风险。到2001年底,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只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其筹集资金仅占全国上市公司筹集资金量的20%左右,这使西部地区许多有实力企业的实物资本缺少向金融资本转化的机会,无法有效利用证券市场巨大的资金资源。相反,集中于东部地区的证券市场以其高风险带来高收益“虹吸”了大量西部资金。

三、西部经济环境落后,是制约资金流入的重要因素

1、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机制失效,使得整体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增长缓慢,缺乏活力。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落后、低效、计划色彩浓厚的经济结构:一是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且经营效益差,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主要原因不是由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而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沪发展差距的扩大。

2、西部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吸引投资的硬环境。交通不便使物资流通不畅,导致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社会生产成本增加。纵观每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讯产业是目前成长最快的高技术产业,它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在竞争激烈和知识经济逐渐形成的今天,信息与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之大前所未有。西部地区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其在与东、中部地区吸引投资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3、西部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开发及应用能力落后,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动力不足。现代经济的发展速度取决于生产力,而生广力的发展决定于科技的发达与否,科技发达决定于人才和劳动者总体素质的高低。促进西部投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实行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区域差别政策,加大政策投入。

1、金融政策支持。采取切实有效的倾斜性金融政策措施,完善西部大开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为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奠定政策制度基础。(1)实行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性货币政策。按大区实行有差别的存贷利率、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对西部地区给予优惠政策:西部地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低于东部,以此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西部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人民银行总行只规定存贷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的一般水平及浮动幅度,将不同时期“三率”具体水平及内部结构的确定等权限下放给大区分行。增加对西部银行的再贷款规模,在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2)国家信贷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引导资金向西部流动。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投向应集中在西部地区,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产品的进出口和劳务输出,要在西部地区设立和完善政策性银行的分支机构。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向西部贷款的比例,取消信贷规模与存贷比挂钩的做法,允许上划亏损挂帐,补充适当的营运资金,利用核呆、债转股等方式,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剥离力度。逐步提高国际银行组织和外国政策性优惠贷款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贷款担保和归还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2、财政税收政策扶持。通过财政筹集资金,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主要通过财政杠杆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具体可以考虑以下方式:(1)投资补贴:中央可以从西部地区发展基金或直接从中央财政拿出一部分,对在西部落后地区新扩建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商和区外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投资补贴。(2)财政贴息:商业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平均利率)的优惠率投资于西部地区,两者之间的差额由国家财政补贴。(3)税收减免:对流入西部地区的资金回报给予优惠,特别是对中长期投资收益加以保护。(4)政府采购合同:对在西部地区投资的企业,为支持其发展,在同等质量条件下,国家优先给予其采购合同。(5)就业机会奖金:视项目在西部地区创造的就业机会数量而由政府给予不等的奖金。(6)加速折旧:使企业尽快回收投资而推迟缴纳税金,这不减少税额,但是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

二、完善和健全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多渠道融通资金。

1、股票融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在筹集资金、转换机制、配置资源以及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非常显著。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融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大力支持西部地区企业进行改制和资产重组,将具有地区性产业发展优势的企业和具有主导性、支柱性产业中的企业推荐上市,以增强其实力,从而推动西部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2)在企业运作方面,鼓励与西部上市公司有关的资产重组活动,通过上市公司的运作带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扩张。(3)建立区域性资本中心市场,改变我国证券交易所数量少,并集中于东部的现状。

2、债券融资。(1)长期滚动发行政府担保公司债,像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等经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专营性大公司,都是优良的负债主体。(2)允许并鼓励省、市级地方政府适量发行建设债。在政局长期稳定的环境下,省、市级地方政府也是优良债主。

3、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证券性共同投资基金,向公众公开发行,并可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其投资方式主要有股权投资和可转换债权投资等。与其它债务性融资相比,产业投资基金便于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并可充实建设项目资本金,减轻债务负担。产业投资基金的使用方向是投向西部地区特定行业、企业和项目,支持西部地区产业发展。

三、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改善投融资环境。

1、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市场主体。(1)在产业架构上要依照有市场、有效益、有进有退的原则进行调整。根据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近、中期要重点发展大农业、特色旅游、名优特产品、少数民族特色工业晶等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2)在所有制结构布局上,要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压缩国有经济比重,积极扶持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在体制和政策上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拓宽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资金融通渠道。(3)加快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和重组,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优化资本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质量。

7.房地产开发企业十大融资模式 篇七

作为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对金融市场具有天然的高度依赖,而发展滞后的房地产融资市场必然会拖累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正常供给,不利于平抑高涨的房价;与此同时,为了回应融资困局,房地产业纷纷开始探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房地产融资也成为业内最受关注的议题,能否尽快建立健全的多渠道融资体系,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已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经历多轮宏观政策调控之后,银根越收越紧,开发商的融资问题成为影响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客观上要求开发商由依赖银行贷款转而寻求多元化融资之略。面对严格的土地政策和不利的金融政策,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在融资战略和战术上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房地产金融在“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房地产信贷政策的松紧问题,而是房地产融资渠道宽窄的问题。多元化融资是国家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业的必然选择,但如何降低融资成本,哪种融资工具的使用成本最低廉,是房地产企业考虑最多的问题。

银行贷款(门槛较高,易受政策影响)

房地产贷款是指与房产或地产的开发、经营、消费等活动有关的贷款,主要包括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商业用房贷款等。至今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房地产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至少70%以上的房地产开发资金仍然来自商业银行系统。而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单一融资模式必然会把整个房地产业的风险完全风险集中到银行身上,改变国内单一的以银行为主导的房地产融资模式已是迫在眉睫。随着央行“121号文件”对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等7个方面提高了门槛,再加上“8.31大限”,预示着房地产开发商凭借银行资金买地开发模式的终结。在新的融资限制条件下,实际上可以说多数房地产企业是难以继续依赖银行贷款的。尽管2005年被媒体和诸多业界人士热捧的多元化融资,再2006年挟其突起之势,浩浩荡荡扑面而来。然而,这新的一年中,作为房地产融资主渠道的银行,内对各路新融资方式的挑战,外临外资银行等强敌逼近,其江湖老大的地位却依然难以撼动。2006年银行仍作为房地产融资的主渠道。当然,银行融资门槛将越来越高,银行贷款在房地产资金链中的比例会逐渐减少:非银行融资渠道将加速放开,直接融资和证券化融资加快不仅是银行为了减低自身的风险,仅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房地产金融模式分析,银行信贷的比例也是逐步降低,银行信贷衍生品和非信贷类的融资品种层出不穷且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大量的资金自然而然会进入房地产市场,以银行为主导的模式主要会使今后金融市场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根据我们现在房地产市场的经营状况,在目前的情况下,房地产以银行为主导的模式,短期内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大多数金融资产掌握在银行手里,银行是不可能轻易转移出来。当然我们以银行为主导的方式,并不会说完全是单一的方式,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市场多元化,肯定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要进行的,比我们想象的肯定要快。

上市融资(条件苛刻)理论上讲,公开上市是最佳途径,因为直接融资,可从容化解金融风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但是,房地产企业上市非常困难,因为它的赢利模式有别于一般工业企业,资金流不连续,呈现周期性的大进大出的状况,难以达到上市要求,如要求设立满3年,有最近3年可比性的盈利,发行人业务和管理层近3年未变等。上市曾是房地产企业梦寐以求的一条融资渠道,但是在1994年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中国证监会决定暂不接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上市申请,直到2001年初才解除了这一禁令。有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全国有20多家地产公司并购上市,以股权融资的方式买壳进入股票市场,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如北京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首创置业等开发商已纷纷通过买壳,成功参股或控股上市公司。另据统计,到2004年初,已有北京天鸿宝业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金地集团、上海复地等60多家房地产企业实现了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当然,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是通过买壳、重组来上市。买壳上市就是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剥离被收购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或其他资产,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或其他资产,形成新的主营业务,从而实现该公司间接上市的目的。房地产企业通过上市可以迅速筹得巨额资金,且筹集到的资金可以作为注册资本永久使用,没有固定的还款期限,因此,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开发项目,尤其是商业地产开发具有很大的优势。一些急于扩充规模和资金的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还可以考虑买(借)壳上市进行融资。因为房地产行业本身的这种资金密集型、周期性、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的特点,房企借助资本市场会成为一个趋势。但因为房地产泡沫,房地产企业直接上市面临监管层大量的法律法规的屏障。因此,很多好的房地产公司一直在寻求香港、新加坡上市。其余的则考虑通过借壳上市打开资本市场的通道。2006年初,各大房地产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了年报,大部分公司的利润普遍比上年出现了大幅增长。由于各大公司都在增加土地储备,房地产企业普遍表现出强烈的融资;中动。据悉,2006年国资委和证监会有意降低房地产企业上市门槛,保利地产已经率先敲开了A股市场大门。很多好的房地产公司也正在酝酿直接IPO。但是在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影响下,以内地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房地产企业纷纷放缓在香港、新加坡、A股市场的融资步伐。可以这么说,在2006年通过在国内股市IP0融资或买壳上市后再融资,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仍然将是一种奢望。

房地产债券融资(审批很难)

房地产债券是企业债券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房地产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并不多见。房地产债券最先出现在1992年,由海南经济特区的开发商推出房地产投资券,分别是“万国投资券”、“伯乐投资券”以及“富岛投资券”,总计1.5亿元,这三种投资券按《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对具体项目发行,实际上是资产负债表外(Off-balancesheet)的房地产项目债券。同年9月北京华远房地产发行了2,900万元、利率为10.1%、限期为3.5年的债券,这属于资产负债表内的房地产企业债券。由于后来接连出现企业债券到期无法偿还的事件,我国债券市场从此陷入低潮,国家采取了严厉措施,限制企业发行债券,尤其严格限制房地产企业,1993年到1998年上半年,房地产企业没有公开发行房地产债券。1998年以来,有4家房地产企业发行了债券,分别是:深圳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翠海花园项目发行的“1998深振业债券”;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发行的“首创债券”,用于北京市六个居民小区的商品房建设;北京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发行的“莲花小区建设债券”;北京市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华远债券”,用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冠英小区危旧改造。近年来,发行房地产债券的企业也屈指可数,发债融资对筹资企业的条件要求较高,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很难涉足。再加上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和企业债券本身的一些缺陷,国内房地产企业大都不采用该种融资方式。多年来,债券融资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很低,而且1997-2001年一路下滑,2002年虽然有较大反弹,但是2003年却下降到1997年以来的最低点,2004年房地产企业债券只占当年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0.001%。这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是不适应的,应当大力拓展债券融资的空间。从我国目前来看,由于发债主体资格的严格要求和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债券筹资的渠道同样并不畅通。2004年伴随《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国家对于债券融资的态度会有实质性改变,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券融资空间将会增大。按照我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发展思路,2006年债券市场的发行量将有一个大的增长已成必然。而像短期融资券、企业债的发行更有可能成倍增长。因此可以相信,包括短期融资券、可转换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将成为2006年房地产公司除银行外最可能企及的方式。当然,国家应适度放宽对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主体、融资项目和利率等限制条件,增加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发行长期债券的额度,为房地产企业通过债券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夹层融资(易,未来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

“夹层融资”(mezzaninefinancing)是指从风险与收益角度来看,介于股权与债权之间的投资形式。“夹层融资”可创新的金融产品很多,一部分可以转让咸股份,一部分可以转让成债券;在结构上,可以是本金和利息按月付给投资人,也可以在前期急需资金的时候只支付利息,最后才归还本金。因此,其灵活性非常适合于房地产业。“夹层融资”模式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股权回购式,就是募集资金投到房地产公司股权中,然后再回购,这是比较低级的;第二种是房地产公司一方面贷款,另一方面将部分股权和股权受益权给信托公司,即“贷款+信托公司十股权质押”模式;第三种模式是贷款加认股期权,到期贷款作为优先债券偿还;第四种模式是多层创新。在“夹层融资”,这种大的制度安排下,房地产金融创新空间很大,在债权、股权、收益权方面可进行多种创新组合。夹层融资是一种准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夹层融资可以绕开银监会212号文件规定的新发行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开发商必须“四证”齐全、自有资金超过35%、同时具备二级以上开发资质的政策,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投资。而对于房地产商来说,夹层融资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融资方式,可以根据募集资金的特殊要求进行调整。夹层融资的提供者可以调整还款方式,使之符合借款者的现金流要求及其他特性。夹层融资的最大优点体现为灵活性,通过融合不同的债权及股权特征,夹层融资可以产生无数的组合,以满足投资人及借款者的各种需求。自银监会2005年9月份下发了关于加强房地产风险控制的“212”号文件后,其政策不仅将以“过桥贷款”为初衷的信托融资通道牢牢扼制住,而且也令先前在房地产信托业务中普遍采用的抵押式贷款融资和财产信托转让受益权式融资的主流手法就此终结。但在行业中已经将房地产信托业务作为主流盈利模式的信托公司一定不会受到政策的束缚,而将会去寻求更为安全、更具有操作性的创新模式。此种业务创新的信息已经在2005年的第4季度体现出来,行业内房地产创新业务的“夹层融资”、股权投资和债权融资等多种创新手法纷纷登台。联华信托2005年推出的“联信·宝利”7号通过信托持股,在收益权上加以区分,成为我国首个夹层融资信托产品。“联信·宝利”7号信托资金将投资于大连琥珀湾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的股权,项目公司由联华信托和大连百年城集团各出资5,000万元,分别持有项目公司20%的股份,1,5亿元信托资金入股占项目公司股份60%。而在1.5亿元的信托资金中,“联信·宝利”7号的信托受益人设置为优先受益人和劣后受益人。信托计划终止时,优先受益人优先参与信托利益分配,劣后受益人次级参与信托利益分配。外来资金的投资加上自有资金的进入构成了夹层融资信托模式。该模式大量采用了基金要素进行设计,是我国房地产信托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房地产信托(易,未来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二)

在银信贷收紧的情况下,房地产信托迅速成为近年来异常活跃的房地产融资方式。我国的房地产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接受委托经营、管理和处分的财产为房地产及相关财务的信托。自2001年我国信托投资“一法两规”(《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以来,信托公司在房地产资金融通市场上开始扮演起日趋重要的角色。自2002年以来信托投资公司发行一系列房地产信托计划,特别是央行“121文件”以后,房地产开发商把融资的目光转向房地产信托产品。房地产信托是金融信托业与房地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它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最的资金和手段。房地产信托在资金运用上,可以横跨产业投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形式多种多样:如通过贷款、股权融资和交易等方式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资金;或者阶段性地购买房地产企业,然后再以卖出的方式融入资金。与其他模式,比如上市、海外融资、企业债券、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模式相比,虽然房地产信托融资本身也有诸如“200份”、流通性、营销方式等方面的限制条件和缺欠,但信托的宏观环境相对其他融资工具而言要宽松得多。2005年国内房地产信托市场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不仅信托品种及规模迅速扩大,而且信托产品结构也呈多元化态势。据市场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信托市场共发行房地产信托121只,募集资金规模157.27亿元,绝对额大幅增加了35.1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1%和28.73%。其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均为信托行业自2002年重新登记以来的最高峰值。当2006年金融服务领域全面开放、房地产行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以后,我国房地产信托融资将会有大幅度发展。2006年我国房地产信托的发展方向应是为房地产开发、收购、买卖、租赁、管理等各环节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适应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提供有效的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手段。2006年房地产信托市场将会出现如下五大特征:(1)整体趋势先抑后扬。(2)专业化、细腻化将会稳步推动市场向成熟迈进。(3)信托商将在212号文的“后房地产信托时代”,逐步亮剑。(4)房地产信托投融资的区域化将趋明显。(5)产品发行总量会走低,但总体发行规模将继续放大。随着信托计划200份的可能突破及分类监管的正式实施,2006年有望成为信托行业走向规范与专业的转折之年。经过短时期的低迷之后,房地产信托产品2006年6月份重新坐上信托产品的头把交椅,发行规模达到21.34亿元,占当月发行的信托产品总规模的三成之多。尽管政府调控楼市的步伐目前正在加快,陆续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导致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进一步收紧,然而与房地产业有关的信托产品却没有因此而收缩。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房地产的暴利时代即将过去,却仍不妨碍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所能产生的可观收益。房地产信托的再次火爆,让投资者发现,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从房地产市场获得颇为丰厚的收益。虽然目前房地产信托投资规模仍然很小,但却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可能成为房地产资金供给渠道的有效补充和主流发展方向之一。

海外地产基金(几乎不考虑中小型开发商或非知名开发商)

目前外资地产基金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申请中国政府特别批准运作地产项目或是购买不良资产;二是成立投资管理公司合法规避限制,在操作手段上通过回购房、买断、租约等直接或迂回方式实现资金合法流通和回收。我国房地产业的高回报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地产基金,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凯德置地“中国住宅发展基金”、澳洲麦格理集团旗下基金公司MGPA、SUN-REF盛阳地产基金、荷兰国际集团(1NG-GROUP)、美林投资银行、美国汉斯地产公司等争先登陆中国,大手笔收购了一些大型商场、大城市繁华地带写字楼,或股权投资于房地产建设项目,有些则独立开发房地产项目。2005年8月26日,软银亚洲投资基金、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与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软银亚洲和凯雷分别投资了3,5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分别占有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15%和7.5%的股份。业界专家分析,2006年金融要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外来资金必将成为中国房地产新的力量。海外地产基金采取多种渠道陆续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拓宽了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海外基金与国内房地产企业合作的特点是集中度非常高,海外资金在中国房地产进行投资,大都选择大型的房地产企业,对企业的信誉、规模和实力要求比较高。但是,有实力的开发商相对其他企业来说有更宽泛的融资渠道,再加之海外基金比银行贷款、信托等融资渠道的成本高,因此,海外基金在中国房地产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由于国情不同、政策存在不确定性、资金退出风险等原因,注入中国房地产业的海外资金似乎仍处于谨慎“试水”阶段,2006年可望有新的突破。从发展趋势看,在未来两三年内境外基金将快速增加,这些境外基金将带来他们的资金和经验,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国房地产行业。当然,要使得海外基金成为房地产企业的一大资金来源,还需要相关政策、法律的完善,和国内企业运作的日益规范化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日益透明化。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制度控制,近期内很难)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IEstatelnvestmentTrusts,简写为REITs),是一种以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汇集特定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信托基金制度。REITs实际上是一种采取公司或者商业信托组织形式,集聚多个投资者的资金,收购并持有房地产或者为房地产进行融资,并享受税收优惠的投资机构,这种购买相应地为开发商提供了融资渠道。由于房地产投资基金对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属于股权投资,不会给企业增加债务负担;同时,它又以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为基本原则,其在一个房地产企业的投资不会超过基金净资产额的一定比例,使企业不会丧失自主经营权。REITs是房地产信托发展的归宿。REITs在国外发展较成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及欧洲主要国家的交易所都已有REITs上市,与普通股票一样交易。2005年7月,嘉德置地、摩根斯丹利房地产基金、美国西蒙地产集团先后与深国投下的商用置业公司签订合同,合作开发内地商业地产。在这些举动的背后,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的身影隐约可见。由于缺乏相应的立法,我国资本市场上的REITs尚未定型,至今国内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REITs产品。2005年11月,在全国商业地产情况调查组向国务院递交的调查报告中,商务部明确提出开放REITs通道的建议,国内旺ITs正从激烈探讨悄悄地向实质性尝试迈进。至2005年年末,内地在香港共有三只REITs上市,市值达到31亿美元,投资回报率5%-6%左右。对国内的地产商来说,REITs虽好,但操作起来却难。由于相应制度不健全,在国内操作REITs面临“双重税收”(投资公司在取得信托收益以及收益向投资人进行分配时都需要缴税)问题,投资回报率要求较高,国内的房地产公司一般难以承受。由于没有设立REITs方面的合法机制,内地开发商都希望在香港或新加坡上市自己的REITs,也乐于和外资基金合作。REITs俨然已成为2006年房地产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据了解,目前已经进入上市通道将于2006年在新加坡或香港发行REITs的企业包括华银投资、大连万达集团、华润置地(11 09.HK)、北辰实业(0588.HK)等。2006年将有更多打包国内物业的REITs项目在香港发行。2006年将拉开内地房地产项目的REITs奔赴海外上市的大幕。中国内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到香港资本市场上发行REITs进行融资,从宏观上而言,有利于降低中国银行业贷款中房地产贷款的比重,减轻房地产行业周期性波动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中击;从微观上而言,有利于中国房地产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发展到资本主导的阶段,发展REITs产品与REITs市场将是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REITs将改变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些运作规则及固有理念,也将缔造一个全新的“地产金融”时代。当然,中国在目前的制度下,发展REITs还需要时间。

私募融资(难)

作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民间力量,在股市和房市这样一些高回报的行业中,私募基金无时不在证明自己的存在,甚至充当房价大幅波动的罪魁祸首。向私募基金的融资有时不太规范和不易监管,据估算,十余年间,民间私募基金投向全国房地产业的资金已经超过了千亿元规模。在当前房地产开发和开发型证券融资受条件制约的情况下,采取私募方式融通资金是值得探索的道路之一。修订后的《证券法》和《公司法》已为房地产金融的创新预留了空间,私募信托基金可用于项目开发或房地产投资即物业收购,而私募发行股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房地产开发商和股东筹集难题。当前由于我们对私募基金没有法律规范,也缺乏对合格投资人的划分标准,往往使一些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力的人参与集合信托计划,蕴藏了较大的市场风险。私募房地产信托基金由于投资标底和募集的基金份额流动性均不高,私募发行股票也存在范围有限、流动性不高的问题,因而这两种融资方式都有较大局限性。

典当融资(成本太高)

对于国内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宏观调控之后的资金问题与大型开发商相比显得尤为突出。在主要渠道提高门槛之后,重新开辟融资渠道成为现实的选择。此时,房地产典当作为一种替补融资手段进入开发商的视野。典当行可以利用其方便、快捷的业务特点,积极参与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业务。随着我国监管部门对房屋抵押典当的等不动产项目的解禁,房屋正在成为今天典当行最大标的业务。2006年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城市所在地的房地产主管部门率先出台了典当行开展房地产抵押业务的政策,天津市更将在建商品房、期房划入典当行可涉足的领域。这为各省规范合法地进行房屋抵押登记带来了更多的盼望。在短期小金额资金融通的过程中,典当融资发挥了它灵活的作用,但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巨额融资需求来说,典当金额规模太小了,融资成本也较高。典当融资虽然不占主流地位,但依然是解决房地产企业短期资金困难的一束救命稻草。典当融资在2005年扮演了中小房地产企业救命稻草的角色,也成为一些大企业首选的应急融资方式。由于成本太高,2006年内典当融资的非主流地位难以改变,但将有越来越多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典当行出现。

合作开发(难)

在“8.31大限”使土地实现完全市场化的公开供给之际,土地供应量亦随之减少,开发商取得土地的成本增加。面临银行银根收紧的压力,土地交割又必须以巨额土地转让金在短期内支付为前提,开发商必须具备强大的金融运作能力或雄厚的自有资金实力,手中有土地却没有进一步开发能力的开发商与有资金却难于拿到土地的开发商的合作,成为该阶段独特的合作开发融资方式。

8.房地产企业资本运作与投融资策略 篇八

主讲:宏皓

一、2013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1、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

2、房地产行业数据分析

3、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1)政策调控

(2)房地产信息联网

(3)官员财产公示

(4)房产税的试点扩大

4、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唯有转型升级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策略

1、房地产企业融资9种方法:5种常规+4种独创

2、房地产企业成功融资案例

3、房地产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1)中央契机:城镇化

A、城镇化会带来房地产行业的下个黄金十年,但不是过去的简单复制

B、城镇化与房地产行业如何相互促进共融

(2)产业基金

A、产业基金如何帮助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

B、城镇化要借力产业基金

4、房地产企业的投融资管理

(1)房地产企业如何在投融资管理上取得突破

(2)房地产企业投融资案例分析

三、房地产企业资本运作

1、什么是资本运作?

2、资本运作的最高境界

(1)如何成功地资本运作

(2)同样的资本运作结果却不一样

(3)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运作

3、资本运作成功案例分析

专家简介 宏皓:原名:章强。著名金融学家﹑融资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央视网财经评论员。被社会广泛誉为:投资大师,中国私募基金之父。

曾在社科院﹑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MBA、EMBA、总裁班等多次讲授《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私募股权与金融投资》、《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房地产行业投融资管理》、《企业资产管理》、《企业融资策略》、《企业战略转型》、《公司理财》、《公司治理》、《资本运作与投融资管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村镇银行的金融创新与发展实务》、《十八大宏观经济政策解读与银行创新发展》等课程。并撰写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国财富市场调研报告》。

常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中国经济网、央视网、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担任特约专家嘉宾。

9.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九

[关键词] 自有品牌 信息化 特色经营 战略联盟

商业企业自有品牌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正日益受到大型零售企业的重视。欧美的大型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百货公司,几乎都出售自有品牌的商品,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积极地推动零售商业务增长的同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零售商开始创建并运营自有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自有品牌正在成为零售商手中的锐利武器。在过去的两年里,屈臣氏在个人护理产品的销售市场中占据了21%的市场份额;自有品牌品种数量由最初的200多个,迅速增长到目前的1000多个,其自有品牌产品由于可靠的品质和良好的性价比,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同。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应不失时机地把发展自有品牌作为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核心点,推动销售规模和管理水平快速发展。

一、零售商自有品牌产生的原因

首先,零售商在资本经营过程中,为扩大经营规模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要考虑资本的规模和投向问题。原来小型的零售商经过不断的资本积累过程,发展到具有规模经济的大型零售企业,这时他们便迫切需要寻觅到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的资本投入领域。其次,零售商与制造商应当是价值链上的合作关系,双方焦点问题是利润分配。双方往往采取谈判的方式来讨价还价,谈判的结果与双方的谈判地位、信息掌握程度、信任程度等密切相关。在谈判的过程中,当零售商的利润达到一定份额的时候,制造商就不会增加分给他们的利润份额,零售商由于价格和利润都受厂家的限制,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但是具有经济规模的大型零售企业在供需的链条上处于供方的最末端也是最前沿,他们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拥有及时、大量、有效的市场需求信息;通过与上游各个环节的接触,学会了各种市场的操作手法。他们完全可以摆脱制造商的束缚,策划出满意度较高的产品,创建自有品牌,节约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在取得全部商业经营利润的情况下,还能够赚取部分生产利润。再次,零售商通过对生产、供应、销售和产品四个环节的控制,对商品的质量严格把关,可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防止“以次冲好”,自然而然地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零售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大大小小店面都会蚕食市场份额,侵夺利润空间,同行业的正面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经营日益趋同,利用自有品牌的“错位”竞争,增大企业之间的差异化应是明智之举。

二、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的优势分析

1.有利于充分发挥商誉无形资产的优势

大型零售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了独特的管理运营模式和良好的商业信誉,企业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对于信誉好、知名度高的企业以企业名称命名,并在企业内部销售的自有品牌商品,由于把商场的良好形象注入其中,人们极容易把企业的优质服务和严谨管理同自有品牌商品的优良品质联系在一起,进而转化成对商品的信赖和接受,促进消费者对商品满意度的提升,进而又会进一步促进消费者对企业认可度的提升。在这种不断的相互促进过程中,使企业的商誉无形资产流动起来,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也促进了商誉无形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有利于降低商品价格,形成价格竞争优势

与制造商品牌商品相比,零售商自有品牌商品具有的显著优势便是其具有强劲的价格竞争力。这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零售商可以利用生产企业的过剩生产能力,生产出成本较低的商品;自有品牌商品把自己长期形成的商誉无形资产作为宣传的主要筹码,省去了大量广告等宣传费用,同时,还可以选择较为简易的包装,减少商品的成本;可以选择支出少受益大的促销方式,例如在购物袋上单独印制自有品牌商品名称加以特别宣传、店内随处可见的大幅广告画及促销牌、向外发送DM刊等;自己生产或定制生产自有品牌商品,进货不必经过中间环节,节省了部分流通费用。这样的价格水平,更能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尤其在我国目前消费者对于价格敏感性很高的情况下,这种价格优势对于零售企业尤其重要。

3.市场定位更加准确,有利于满足顾客需求

在任何情况下,消费者永远都是商业的核心。如何能够及时、充分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并快速的予以满足才是企业生存和获利的关键。在这一点上,零售商具有制造商所无法可比的优势。零售商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更熟悉顾客的心理,以及他们的需求变化。尤其是那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在获取信息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制造商。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不仅能够及时掌握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还能及时掌握各类商品的适销状况。从而提出最可能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新产品设计方案,及时调整产品的设计要求、规格、定价、促销策略,提高适销对路程度,对消费者需求变化做出迅速的能动反应,设计开发、供应消费者满意度较高的产品。

4.有利于提高市场的进入门槛,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商业利润

从世界范围看,零售业是一个少有政府保护的行业。由于零售业自身的特点是规模不大,产品具有同一性,投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它的进入门槛很低。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零售业都是竞争最充分的行业之一。竞争越充分,利润空间越小。而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实施将能形成企业进入的壁垒。因为零售商实施自有品牌需要具备相当的规模、良好的信誉和较强的实力;必须拥有大规模的经营和广泛的销售网络以及具有承担开发设计与管理、市场调研和选定产品项目、自行组织生产或委托厂家定牌加工、确定商品价格和市场促销策略等一系列工作的能力。在这种有较少企业竞争的市场中,容易树立鲜明的企业形象,形成少数企业的联盟,从而获得更高的商业利润。

三、我国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应采取的策略

尽管发展自有品牌对零售商有着诸多优势,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风险。为了规避风险,结合中国市场的特殊背景,建议我国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应采取以下策略:

1.实现营销手段与营销技术的信息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相当一部分零售企业的信息化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利用计算机设备和系统采集信息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企业仍然缺乏依据信息决策的习惯。这必将制约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因此企业首先应树立依据信息进行决策的现代化营销理念。依据系统采集的信息对消费者的购买力及行为进行研究,科学地分析、预测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和市场走向,来支持企业的经营决策。

其次,要不断提升设备和系统。根据本企业经营的需要,适时地更换和采用新的设备和系统,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增加信息化的范围和层面,实现多元信息化。从购销到调存、从客户到结账、从广告宣传到财务处理等实现采购自动化、销售自动化以及仓储自动化,让管理系统处理有关商场的一切事务。先进的管理系统可实时在线地为企业经营提供准确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2.明确市场定位,实施特色经营

2004年,沃尔玛曾经如愿以偿地推出过自有品牌“Sam’s Choice”可乐,希望能抢占部分可口可乐的市场。尽管在多次盲测中,95%的消费者无法区分沃尔玛的可乐和可口可乐,并且沃尔玛可乐总是当仁不让地占据了超市中最有利的位置,然而,“Sam’s Choice”可乐的销量却从未达到可口可乐的10%。分析沃尔玛这则不成功的贴牌案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失败教训:它要挑战的对手是可乐产品市场的销售大王“可口可乐”,这一在顾客心目中具有极高信誉度和认可度的强大的竞争对手,而面对这个竞争对手它并没有实施有效的进攻方案,只是追崇和模仿。因此,零售商应该对市场进行细分,并根据市场竞争的规律和动态趋向,结合本企业自身的条件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明确目标客户,控制商品结构,实施特色经营。可以采取如下两种策略:第一,扬长避短,避实击虚。这种策略比较适合于在遇到强大竞争对手,特别是国际零售巨头时采用,以避免正面迎敌,损兵折将。第二,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经营,突出主题经营,以独特的经营模式、经营内容和经营管理吸引消费者,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例如:根据市场竞争的规律和动态趋向,考虑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结合本企业的实力,选择合适的商品品种,确定科学的商品档次;严格定价,坚持薄利多销。

3.与厂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商业企业其优势在零售领域,其劣势在生产领域;而生产企业刚好相反。因此,在自有品牌商品的战略推行中,零售商应当转变观念,由原来的非合作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根据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程度的战略联盟,从而将原有的零和竞争的内耗态势转变为合作共赢的良性驱动。将厂商的技术资源和商家的品牌资源、营销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最强劲的市场开拓力,以优势互补来开发自有品牌,实现厂商双赢。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第一,与产能过剩的大型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选择大型制造商作为自有品牌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有保障,可以弥补零售商在专业形象上的不足。但大型制造商一般不愿意单独为零售商生产自有品牌商品,因为这无疑会为制造商品牌树立对手。因此企业应当选择那些与自身有着不同核心产品的厂商来建立战略联盟。首先应该主要选择订购方式进行生产,即零售商不进行产品设计,而是通过了解市场、调查需求,针对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进行定位,然后直接向经过甄选的制造商订购无品牌产品,使用自有品牌进行销售,利润由制造商与零售商依协议分享。其次要以长期合作理念建立契约式合作关系。在刚开始结盟之时,应明确界定结盟各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在结盟合作过程中,还应多一些自我保护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自己核心专长和无形资产的流失;应努力学习联盟伙伴的长处,以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零售商与产能过剩的大型制造商所建立的价值联盟相对来说不很稳定,但只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双方还是可以实现较好合作的。

第二,与中小型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在零售商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中,零售商占据市场优势,但双方处于同一价值链中,零售商应充分尊重和尽力使合作厂家的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在互助、坦诚相待和共享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协作,鼓励开发新的原料、生产方法乃至卫生标准等。例如,零售商在改进产品和推出新产品时,应该接受制造商好的产品创意,而且积极与制造商进行合作,共同努力将这类创意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建议主要采取委托生产方式进行生产,零售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由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商品的原料、质量、结构、规格、类型、包装等方面进行设计,然后委托制造商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数量要求组织加工,最后使用零售商自有品牌推向市场。制造商只获得合理的加工费用,零售商则可享有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双重利润。

参考文献:

[1]朱瑞庭尹卫华:零售商自有品牌的成功之路[J] .商场现代化,2005,1:12-14

[2]McGoldrick,P.J.,2005,“Retail Marketing”,McGrawhill Education,ISBN:0-07-7092250-3

10.电商平台发展及融资策略 篇十

一、突出的问题:易被模仿和复制,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 此类新兴服务网站容易被模仿和复制,前期如果盈利效果好会导致同时涌入很多竞争者,多数网站在经营上千网一面,无法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烧钱”预算挤垮竞争者成为大多数网站曲线求存的一种手段。这一手段借助的“武器”包括倾轧式的广告投放、过度跑马圈地等。由于恶性的竞争,不少网站会为了抢单,不赚钱甚至赔钱在做。过低的门槛,会让此类网站成泛滥趋势,成本大幅提高,但业务并没有大幅盈利,风投也拒绝投钱,市场环境就会由热变冷,由冷趋寒。

经营建议

一、拓展盈利渠道、优化盈利模式

除了作为商家与买家的中介平台收取服务费(或回扣)、广告收入、分站授权加盟费外,应优化盈利模式,拓展盈利渠道。

(一)商品代理销售:取得部分商品的代销权,直接在网站上发布商品信息和销售,主要和车险、品牌代理或者服务厂家合作代销,获得商品销售利润。商品销售做好了可以天天有,是一项创新的盈利方式。

(二)售会员卡:网站可以通过发放会员卡的形式来让用户提升“身份”,“VIP会员”是用来凸显用户“尊贵身份”常见方式,网站可以为持卡会员提供更低廉的商品或服务价格,更贴心的服务。进而可以收取一定的会费,增加收入。

(三)向前延伸服务链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贷款购车”服务。“贷款购车”服务不仅能有效拓展业务范围,而且从源头上对接了客户来源、提高客户对网站的粘连度,与银行机构、汽车经销商合作更可以提升网站的影响力,实现网站对客户汽车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效果。

经营建议

二、巩固搭建的营运模型

网站的发展离不开商户的积极配合,但现实却是,二者合作并非一帆风顺。目前的网运营模型为:建立网站为业务主要开展平台,利用该平台寻找商家进行洽谈建立合作关系,策划推广活动,吸收会员,产生消费,创造价值,网站一旦形成价值,就能更好的吸引商家,推出更有吸引力的团购活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是,目前却很少有网站可以做到良好的运营模型。因为以上模型需以商家始终在增加做活动的力度,或商家的数量不断增加,或活动优惠不断提高为前提假设条件。而事实上商家有意愿参加团购活动很多都是基于短期、局部目的,比如开业、折算广告投入等,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其它竞争者也在不断地分摊商家资源。

解决的办法可以:

1.通过大平台战略,实现活动流动性优势。以其庞大的网络覆盖面,保持网站活动的活跃度,提高会员数量、增加对商家的吸引力,使以广告位目的的商家首选此类网站,凭此保证活动力度的持续提高。

2、建立固定稳定的一些的商家,通过深度挖掘商家的商业价值和资源,为网站获得稳定的会员和消费力。通过这部分商家的带动树立网站在特定行业的地位。

第二部分:客户融资服务建议

作为新兴的细分服务市场,整体发展效果有待市场检验,目前不适合银行渠道德融资,此类公司应寻求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同时建议此类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做好财务制度建设,争取通过挂牌新三板提升公司的品牌和融资能力。

一、此类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

1.行业规范缺乏,信用体系缺失。由于电子商务行业(包括自营和平台,此公司属于平台类)在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尚未健全,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失范问题。许多电子商务企业大打价格战,如B2C领域的京东商城、卓越网、当当网等,以价格战来换取抢占市场,再以市场来吸引风险投资。同时,电子商务行业内缺乏融资信用体系,企业真实信用状况无法为融资方所获取,客观上加大了电商企业融资难度。

2.企业实力弱小,投资风险加大。由于电子商务企业间的商业模式雷同,竞争以价格战为主,使得许多企业陷入了融资——价格战——广告烧钱——挖墙脚——亏损——再融资申请的恶性循环。许多电子商务企业,尤其是团购网站 企业陷入“赔本赚吆喝”的亏损运营状态,大大降低了风险投资方或者银行授信方的融资信心。同时,许多电子商务企业本身普遍缺乏专业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甚至存在虚假信息,使得融资方不敢对电商企业融资。

3.融资市场不完善,融资政策不够。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融资市场并不健全,主要以PE(风 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网络融资为主,同时有少量的银行信贷、IPO上市融资。同时,政 府也缺乏针对这一新兴、弱势产业的融资扶持政策,使得现实中大量电子商务企业融资较为紧张。

二、缓解融资难的对策分析

企业需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提升企业融资能:

1.优化内部财会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企业内部财会管理,一方面可以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融资方对企业经营的日常监督,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融资可获得性。

2.完善企业商业模式,吸引风险投资。好的商业模式是吸引VC/PE注资的重要前提。在互联网经济中,企业如果能够改善自己的商业模式,就更容易获得融资方的青睐,反之则容易陷入对融资的过度依赖。如当前我国许多电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雷同,一味靠风险投资注资 来打价格战,陷入了融资—价格战—亏损—再融资—价格战的恶性循环的“烧钱游戏”。

3.作为新兴的细分服务市场,整体发展效果有待市场检验,目前不适合银行渠道德融资,此类公司应寻求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同时建议此类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做好财务制度建设,争取通过挂牌新三板提升公司的品牌和融资能力。

11.企业资本战略规划与融资策略 篇十一

关键字:企业资本战略投融资私募股权规划

提纲:

1、1)跨国资本的最新动向和新特点;

2)中国私募股权交易现状及未来预测;

3)如何防范金融资本市场的垃圾与风险!

2、1)

2)

3)

3、1)

12.西部开发的投融资策略研究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新专业;开发;设置;策略

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能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新变化,能否结合地区或行业经济的特点与学校自身的条件来确定学校专业设置的发展方向。这种适应能力和结合程度尤其体现在新专业的开发上,而专业开发能力也必将成为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专业开发和设置涉及方方面面,既要有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发展背景研究,又要有深入细致的微观条件分析,是个系统工程。

一、新专业开发与设置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首先,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成才愿望,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在专业开发过程中才不会被短期利益、局部利益所迷惑,避免盲目设置。其次,专业开发操作全过程都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从专业开发的调研、论证到专业设置的规划、实施、管理、教学,每个环节的进行都要做到有据可依,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2.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专业开发与设置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需设置,体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首先,拟开发的专业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其次,专业口径要与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第三,专业设置必须适应职业学校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与学校所处的地理、经济、社会等环境相适应,与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相适应。

3.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即指在进行专业开发时,除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的目标之外,还要考虑其经济效益。首先,要求各专业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开发。其次,围绕主干专业开发互有联系的专业,形成具综合优势的专业结构。这些互有联系的专业能相互结合和渗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潜力,有利于实验、实习场地和装备为各专业综合服务,提高设备使用率,有利于组织教学,安排进程,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投资的效益,综合提高教育质量。

4.发展性原则

专业设置应具有长远规划,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的择业面,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其次是专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招生就业市场、职业环境的变化。第三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专业设置都要服务于学校整体利益,遵循学校综合发展规划,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和最大效益的获得。

二、新专业开发与设置的完整步骤

新专业开发全过程应包括开发与设置两个阶段:开发阶段侧重回答“可不可以办”和“能不能办”问题,而设置阶段则主要回答“怎样办”和“能办好吗”问题。开发阶段和设置阶段又可根据思维流程和操作实际细分为各自的四个阶段,从而共同构成新专业开发与设置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1.开发阶段——可不可以办?能不能办?

(1)外部分析:专业开发首先应从宏观层面分析,研究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情况(包括数量和人才规格);从中观层面要分析所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动态,从而初步确定是否可以开发某专业或专门化方向。此外,在专业开发的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其他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

(2)摸清家底:专业设置要适应学校本身的发展情况,因为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性是专业开发与设置的现实依据之一。首先,要确定是立足于原有专业的调整、延伸,还是全新的专业开发;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学校满足专业设置需具备哪些物质条件和师资,如设置该专业后,现有实验实训资源的利用率,现有师资可以完成的本专业教学工作量等。-

(3)结合职能:职业学校的职能主体是学历教育,但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也是职业学校的重要职能。所以。确定拟开发的专业除了考虑招生、就业问题外,还要充分考虑新开发的专业是否有利于学校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社会培训的数量和层次。

(4)深入调研:拟开发专业如既符合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又符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就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进行市场调研。调研既要关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生源实际和学校实际,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区域内外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调研工作中丰富而准确的信息获取,为进入设置阶段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和准备。

2.设置阶段——怎样办?能办好吗?

(1)充分论证:从图1可以发现,开发阶段与设置阶段的桥梁是“充分论证”。在充分研究、分析、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充分论证”是分析决策的过程,既要回答“能不能办”的问题,又要为“怎样办”做出总体规划和部署,从而为专业设置实现科学性、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奠定扎实基础。

(2)条件准备:科学而充分的专业设置论证之后,各项条件的准备工作应立即启动。在前述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首先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如对校内师资、实训场所、设备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新开设专业的教学要求: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包括必需的师资引进、实训场所的增加、设备的添置等。

(3)周密实施:各项条件基本成熟后,学校要周密组织专业设置的各项实施工作。包括对师资进行适应新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开发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要求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系统规划新专业所需要的图书资料、教材,技能训练的项目和方法等。

(4)质量保障:“可不可以办”模块与“能办好吗——质量保障”模块在示意图中用虚线连接,这即要求学校在设想、谋划新专业开发之初。就应该有着强烈的质量意识,这是职业学校专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所以质量意识应当贯穿专业开发与设置及以后教学的全过程。

三、专业开发与设置的核心——信息获取与分析决策

在新专业开发与设置的过程中。“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工作,及时、丰富、准确地获取信息,为学校科学论证新专业提供依据和基础;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和条件,充分论证新专业开发带来的利害得失,是正确决策新专业是否可以设置的关键。新专业一旦决定上马,系统的专业规划要及时跟进,科学论证。

1.调研工作要全面、深入,信息获取需及时、丰富、准确

学校要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市场调研。首先要科学设计调研目标和调研对象,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展开调研,及时、丰富、准确地获取信息,建立新专业开发的基础信息数据库。笔者设计了《新专业开发调研数据表》(见表1),认为需要清晰掌握以下重点信息:该专业(行业)未来5年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新专业是否符合区域未来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学生毕业可以从事的工作和行业、毕业生可以在本地区就业的企业数量、毕业生可以在本地区每年就业的总人数预计、可以就业的主要岗位(技术岗、服务岗、管理岗、操作岗)及各自比例、未来5年的每年招生预计等。校内情况也要摸清——要测算目前的师资、设备对开设需求的满足程度,及需要引进的师资、需增加的实训场所、添置的设备等。此外,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也需要进行充分的估计。

2.风险和效益充分考量,决策与规划同步进行

调研工作进行的同时,学校需要建立起校内外专家库,在系统分析各项调研信息的基础上,科学论证新专业设置的可行性。新专业设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同时招生、就业交织组成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首先应当对新专业设置进行风险评估,这是科学决策的第一步。专业设置带来的效果的全面分析,是前述专业设置发展原则中“效益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分别对风险系数、效益系数进行专家打分,这是确定专业最终能否设置的决定性依据。笔者设计了《新专业设置分析论证表》(见表2),将可能的风险和效益分别进行了细分并各自赋予权重,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专家打分和分析论证,最终得出可行性结论。

上一篇:微生物实验室的化验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职高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