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精选12篇)
1.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篇一
邓小平南巡讲话
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倾刻间不战自溃,纷纷倒旗落马。严峻的事实发人深思:今后世界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命运将会如何?中国今后怎么办?
面对这些世界性的历史难题,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相继登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大溃败”,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路。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勇敢地站出来,力排众议,拨正船头,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
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其主要内容为: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
3、发展才是硬道理。
4、发展才是硬道理。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
邓小平南巡讲话简明扼要的总结了前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了下一阶段我国深入改革的基本方向。其讲话深入剖析了我国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基本实践及重要的改革经验,从理论上深刻的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人事问题,对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重大的意义。邓小平最为值得称赞的品质即为他大无畏的改革勇气,对其南巡意义评价的一个基点在与“该不该与世界接轨,该不该融入整个世界”,另一个则是“我们是否还有改革开放的勇气”。
诚然,为中国带来巨变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伴随着对旧有体制的革命性突破。时至如今,改革的动力已远远大于阻力,破解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突破体制上的瓶颈,成为继续改革的关键。
2.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篇二
南巡讲话前十三年, 大陆经历了七十年代末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和组织人事干部大更新、八十年代的自由民主人道思想启蒙、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商品经济、放活承包、价格双轨制、财政包干等改革摸索, 以及政治运动反复, 到“八九”后开始整顿沉寂, 时逢苏联东欧剧变, 冲击巨大, 中国改革面临何去何从的生死十字路口。在这种严峻苦闷的压抑形势下, 1992年初, 88岁高龄的邓小平毅然南下当时的改革开放前沿、临近香港的广州市、深圳特区发表著名的南巡讲话, 倡导大刀阔斧推进市场经济改革, 批评改革不能像“小脚女人”, 要大胆推进, 勇于尝试, 肯定“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以“三个有利于”标准破除了“姓社姓资”羁绊的极左意识形态。紧接着, 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票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路线, 从此大陆改革没有再经历过政治意识形态的大反复, 稳步进入了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民营经济大潮涌现的高速轨道。
南巡讲话后的二十年, 伴随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技术转移的世界经济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好机遇, 中国抓住机遇, 发挥后发优势和大国规模效应, 生产制造能力剧增, 进出口能力迅速增强, 国内市场也迅速崛起, 商品市场要素充分按照有效价格信号自由流动, 生产要素也基本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流动交易模式, 民营企业、微型创业、自主就业与上市公司兴起并主导了就业市场与资本市场,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房地产、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中国大陆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银行最近数据表明大陆有6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 这些对全人类和发展中国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 大陆也问题重重, 制度性腐败, 价格投机、财税金融体制依然扭曲, 所有制激励扭曲, 城乡二元体制鸿沟严重, 资源环境压力加剧, 征地拆迁矛盾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不可持续、不协调的严峻危机因素, 矛盾处理不当, 有可能出现经济、金融危机并导致改革道路逆转;处理得当, 大有希望再高速增长和协调发展二、三十年, 真正使人均国民收入而不是GDP总量进入中等较发达国家水平, 进入人均GDP两万美元, 基本实现邓小平所说“共同富裕”。为稳健实现现代化民富国强蓝图, 系列突出问题必须及时解决。
一、中国社会当前十三项突出问题
1、大规模征地拆迁, 农民“被上楼”, 甚至野蛮拆迁, 社会矛盾冲突加剧。群体性事件和上访事件众多, 地方政府阻拦、抓扣上访甚于防川;失地农民通常估计有六千多万, 不少失地农民长远生计没有保障, 这是导致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一大因素, 损害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声誉。
2、公务员、官员队伍庞大, 经济建设中贪污腐败严重。有资源审批控制权的国企队伍和事业单位干部队伍也是数量众多, 财政供养队伍规模空前。从村级干部到省部级干部, 包括国企及一些事业单位干部, 掌握了大量微观经济、项目资源的审批决定权力, 腐败寻租呈现全国性、跨行业、系统化、规模化, 除非彻底改革资源管理审批体系, 贪腐难以根本逆转。
3、出口依赖和国有信贷投资依赖严重, 内需严重不足。净出口比重虽然只有5%到10%, 但整体进出口依赖度达到80%左右, 而发达国家大型经济体一般只有20%左右。经济对政府投资和国有部门投资依赖严重。众多国有部门项目的投资运作中, 民间流传着三分之一“送礼”、三分之一利润、三分之一投资于项目原料、人工的普遍实际投资状况。国有部门占据主要信贷投资资源, 政府土地抵押、政府信用担保的地方债务规模庞大, 政府公布数字大约12万亿, 民间市场流传估计20万亿以上, 潜在的银行不良资产数量巨大, 蕴含严峻金融风险。
4、土地与房地产市场依赖度过高, 土地粗放经营, 浪费严重。房地产、土地市场的体制机制与经济发展阶段、普通群众工资收入水平脱节比较严重, 价格形成体制畸形, 房地产正常消费品功能与自主改善功能被畸形压缩, 而房产的投资品与投机功能被不良政策与有缺陷的政绩考核体系畸形放大扭曲, 扭曲了各行业持续协调发展环境, 加大了城市化顺利进行的成本。政府成为房地产市场最大的赢家。虽然这些巨额收入主要用于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但却是以暗箱操作腐败、价格机制严重扭曲、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为代价, 扭曲了投资渠道, 误导各行业相对利润率和价格信号体系, 使生产性投资与实体经济经营更加困难, 同时培养助长了全社会炒房投机风气, 助长了“无房不嫁”、不思同甘共苦、奋斗进取的不良社会风气。大中城市房价畸形过高和住房空置率畸形过高悖论并存, 带动中小城市、县城的房价、地价也过渡高涨, 对各行业协调发展和促进生产性投资不利。
5、城市建设超前和城市化布局失衡, 大城市拥堵病开始形成和固化, 人的城市化严重滞后。城市化的经典本质和发达国家经验主要是人的城市化, 在大陆变成了主要是土地城市化、高楼大厦城市化, 变成了单纯攀比城市建设, 而把相应的从农村及外地转移来的产业人口在市民待遇、社会保障方面拒之门外、能省就省, 导致人口城市化滞后严重。错误的城乡二元分割发展体制和不成熟的城市与国土空间布局发展战略, 导致了中小城市发展为主、城市网络群发展为主、农民市民化为主的城市化优化路径还没有成为国家核心发展战略。
6、城乡二元体制固化, 三农问题治理战略的根本方向有误。虽然多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三农开头, 大量惠农、补农的政策举措每年花费数千亿资金, 但大陆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定居、享受平等市民待遇依然受到体制政策严重阻碍。农民工可持续就业问题严峻,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突出, 农民工转为市民、身份解放的历史大任亟待破题。过多的人口集中在小块耕地上, 人均收益很低, 人力资本素质难以提高, 农业适度规模集中经营、企业化、生态化发展受到体制阻碍。农民工子女或者留守农村, 或者流动不稳定求学, 享受不到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权益, 给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构成一、二十年后的社会隐患。
7、“国进民退”, 政府与民争利, 民营经济被作为二等公民。市场依然被拒之于与国有所谓“命脉”部门门外, 很多民企和民间资本在市场准入、金融市场等都受到排挤, 只能在非“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小打小闹”、附庸生存, 很多民企被迫靠依附政府官员发财发展, 靠民间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周转与生产建设融资难题。
8、环境污染严重, 食品安全堪忧。片面追求GDP考核使得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不足, 对假冒伪劣的监管打击睁只眼、闭只眼, 地方工作以GDP数量、项目工程数量、重化工、房地产和地方财政收入为归属为核心, 导致政府对环境监管和食品安全投入严重不足。
9、地方政府考核晋升体系扭曲严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绩体系亟待改善提升。必须尽快解放思想, 改革执政大思路, 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短缺时代合理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任务转移过来, 兼容提升, 形成新的时代任务——各级政府要转向以经济发展质量为中心和以民生保障为中心, 必须把地方政府从招商引资重任中解放出来, 重心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保护环境。
10、法治倒退, 司法系统的合法独立改革严重滞后。法院成为地方政府附属物, 经济发展质量、市场竞争秩序、反垄断、反权钱交易、财产权的司法保护严重缺失, 建设性的司法作为严重供给不足, 而破坏性的、寻租性的司法腐败行为供给过剩, 表明司法、法院被地方权力俘获严重。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群体的尊严也随着法院的被俘获降到了历史低点。
11、财税金融体制和国民资本分配格局失衡。虽然总量上看大陆资金供给充裕, 但是, 中央、国有资金资本独大, 直接财政收入每年近10万亿之巨, 间接的预算外收入、卖地收入等政府收入有专家估计占GDP40%到50%, 而民企资本供给严重不足;分税制改革远未完成, 省级以下分税制改革推进困难, 地方支出责任占比大约70%, 但收入仰赖上级层层拨款进行专项或转移支付;部委项目审批与资金拨付机制导致“跑部钱进”, 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审批变成了“可批性审批”, 基本上是党政领导、一把手说了算, 投资低效扭曲, 环保民生等项目涉及的重要社会成本没有纳入计算或考量;地方经济与社会支出责任大而财力严重不对称、不匹配;非国有企业税负和居民消费税负较重, 民营企业、非国有企业融资空间、上市空间严重不足;税收体系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非生产性、非就业性激励, 助长了内需的扭曲。
12、宏观调控“一刀切”, 有悖公平竞争。简单价格限制、简单购买限制加剧经济行为扭曲和各区域、各行业发展不平衡。货币信贷政策的大一统危害尤甚, 把国有部门、地方政府的贷款发行过多当作总量货币经济问题, 笼统收紧银根来对付治理, 既不符合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 也不符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 更不符合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针与政策哲学。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不应让非国有部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陷入贷款难、融资难的困境当中, 不应放纵“国有大哥生病、民营弟弟吃药”的资源错配现象长期存在。不尊重经济规律的一刀切、简单化的经济管制措施, 要改为在尊重市场自主权、尊重经济规律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灵活性调控, 改为分区域、分行业、分群体、分领域的结构性灵活具体针对性调控, 同时, 加快推进公平竞争体制改革, 不能以调控代替改革。
13、社会保障战略错位与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导致奢侈品大国与贫困低收入人口大国并存。已经具备条件可以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为主的全民社会保障, 搞成了缴费者社会保险, 性质定位失误。社保账户至今不能做实做足, 短期有结余, 长期看将收不抵支。社保资金结余积累的保值增值风险巨大, 社保基金现值与未来值矛盾突出。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九十年代为解决国企脱困问题而设计的, 基本没有考虑非国企市场就业人员。现在体制机制无法应对国企改革后大量体制外就业、非正规就业、灵活创业就业的庞大国民群体的保障需求, 更无法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基本需求, 社保缴纳与回报没有吸引力。同时, 社保缴费由企业负责20%的规定还给本来艰难的民营企业加重了用人负担, 起了遏制就业而非鼓励招工用人的错误导向。由于扭曲严重的矿产资源价格体系和房地产价格体系, 再由于金融、国企垄断和审批寻租, 初次分配依然失衡严峻, 严重违背市场经济中初次收入分配按照公平竞争、公平待遇、真正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 结果同工不同酬、农民工时常拿不到血汗工资, 问题富豪与问题官员众多, 阳光富豪少, 基尼系数高达0.5左右, 位居世界前列。
二、当前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与解决路径
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在于政府垄断重要基础性经济资源并强化审批经济, 在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远没有完成, 改革还在半路。因此, 消除系统性腐败、解决系列失衡必须靠根本性的转型改革。但是, 容易的改革几乎都改了, 重要的、艰难的改革在当今大陆却没有动力。这几年政府掌握的财富越来越多, 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 两者同时出现是危险的, 很容易导致政府从原来的改革推动者转变成既得利益固守者, 容易陷入历史短视和不思进取, 使改革半途而费。从而导致中国的改革动力严重不足, 形成发展陷阱, 恶化下去, 可能重蹈“王朝循环”的中国历史规律。
1992年初, 邓小平判断说,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改革深入缺乏动力来看, 在“八九”后改革发展几乎停滞的背景下, 邓小平指出根源在于极左意识形态是非常正确的。但是, 形势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 中国改革的关键障碍已经不再是邓小平当年面对的意识形态, 不再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而是既得利益, 是乐于维护权力审批经济现状的利益巨大群体, 是乐于保持半计划半市场双轨制设租状态、乐于保持国有非国有二元体制和城乡二元体制、同时惧怕财产透明和多套房产税的权贵资本、官商勾结既得利益集团。这个实力雄厚的权贵群体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公开理论盾牌, 实实在在走着计划审批垄断腐败经济的道路。他们身边围绕着靠不正当交易发财的老板群体, 在GDP政绩竞争道路上资源充足、足智多谋、跑项目钱进和“造数据”游刃有余, 同时, 经常轻视、漠视甚至践踏民生、民权、民意, 群体事件、生态环境事件频频出现, 严重违背了邓小平关于解放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消灭剥削、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三个有利于”宗旨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历史使命感, 从根本上改革、破除中国经济社会文明前进的根本阻碍。
2008年金融危机中, 大陆改革深入启动的窗口良机非常遗憾过去了, 货币数量救市、政府投资扩张取代了结构与制度改革。如今又到了2012年, 中国经济改革沿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方向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是, 解决很多深层次矛盾的重大改革依然难以推进。依托权力审批型市场经济的权贵资本既得利益依然在制度性繁衍扩大, 违背公平竞争、按要素贡献分配原则, 大规模剥削全民的工资与财富福利, 并且, 日益“劣币驱逐良币”, 不断驱赶着好的企业家群体和弱化正直官员队伍的规模供给。
从现在开始, 未来20年内, 重启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发展观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观, 以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大政方针和政府工作的归依, 果断改革, 励精图治, 度过难关, 再创奇迹。
第一, 新的历史条件与经济成就基础上, 把3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改革提升为——“以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为中心”, 把“发展是硬道理”提升为“发展和民生都是硬道理”, 发展和民生两手都要硬。这样, 民生保障、社会公共品供给纳入整个国家最重要发展大局, 与经济建设并列, 特殊时期还可以超过、重于经济建设发展任务。形势发展到今天, 有利条件积累到今天, 改善民生就是发展经济, 民生保障就是中国发展, 住房、教育、养老、医疗、失业保障是以人为本、社会安全、社会稳定的根基, 是第一财政预算和政府系统的最重要职能, 也是中国成为内需大国、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
第二, 必须清晰市场与政府的主要责任——经济建设以市场、企业 (民企、股份制企业及自主创业) 为主, 民生保障以中央政府带领各级政府完成公共品供给为主。住房、基础教育、医疗、养老、失业这五大民生保障纳入第一财政预算, 民生保障的钱不够, 政府不得用纳税人的资金搞经济建设项目, 更不得搞超前的政绩工程, 对此, 要有立法来进一步约束保障。民生保障之外, 政府只负责破除垄断、宏观稳健、产权保护、市场质量监管、公平竞争维护和生态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维护。这些内容职责, 既是公共品, 又同时服务于经济发展质量和民生保障, 是重大公共利益。
第三, 各级政府以“人的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和社会保障”为战略引导方向和具体工作抓手, 以“中小城市建设与人口扩容、生态大恢复、消除大城市病”为国土与城市空间布局战略, 从而有效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鸿沟, 消除历史遗留的2.4亿小农户生产方式, 使2.4亿农民工尽快在广大中小城市落户生根, 开始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子女基础教育权利。
3.追忆邓小平“南巡” 篇三
1992年1月19日一23日,当时88岁高龄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二次赴深圳特区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谈话,推动中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2012年初,一本名为《1992年邓小平南巡内情》的新书即将面世,作者是深圳老报人、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原社长吴松营。20年前,作为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的亲历者和记录人,吴松营跟随在邓小平身边记录了所有重要谈话。
本刊节选该书部分章节,通过吴松营的细致回顾,重现当年的部分精彩细节。
邓小平对李灏说,你们要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香港”,是好事。希望你们带个好头。
1月20日,深圳的气温在15度摄氏左右。风和日丽,天朗气清。真是天公作美。
9时30分,邓小平在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市长郑良玉等的陪同下,乘车从深圳迎宾馆出发。 9时35分,邓小平坐车到达深圳国际贸易大厦。深圳物业集团(国贸大厦属于该公司)的总经理黄秉泉带领公司的负责人在门口迎接。
9时40分到达49层的旋转餐厅,在预先安排好的一间最大餐厅中间的座位坐下来。
深圳国际贸易大厦共53层,其中地下3层、地面主楼50层,顶层即第50层是直升机坪,当时在深圳算是最高的大厦。加上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在49层的旋转餐厅透过窗口玻璃居高临下望去,四周围的景物一览无余,清清楚楚。 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坐在邓小平的右边,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坐在老人家的左边,再旁边坐着的是广东省委书记谢非。邓小平的耳朵有一点背,尤其右边不太好,女儿邓楠挨着父亲和母亲之间站着,充当父亲的“耳朵”,为父亲在听、讲时起翻译和传达作用。深圳市的其他领导,中央和广东省的陪同人员或坐或站在两旁和后边。我和陈锡添由于佩戴有特殊工作任务的标志,站在邓小平、邓楠、卓琳的后边,以便做好记录工作。 李灏向邓小平汇报说,深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深圳打造成“社会主义的香港”。
当旋转餐厅正好转到对着香港新界的方向,服务人员指着玻璃窗口上贴着的“香港”两个字,又指窗外不远处的一片现代化城市,大声地说:“那是香港。”邓小平“呵”地一声,马上沿着服务人员所指引的方向望去。 李灏补充说: “那是最靠近深圳的香港新界粉岭市区。” 邓小平饶有兴趣地观望着边界那边、山岭之后的一群高楼大厦。由于天气很好,空气也未有受到大量汽车废气的污染,山峰迭岭、绿树巨崖,清晰可见,甚至连远处大厦的门窗都能分辨得出。 邓小平说,我们要强调的不单是在经济方面。在这方面要赶上香港还早哩。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他们有基础,经济水平确实要比我们高很多,但是社会财富不平均。资本主义不可能做到社会财富分配平等。对香港和其他资本主义社会的高收入,要分析。实际上财富绝大多数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社会里面穷人还很多,而且还很穷。真正关心人民生活的是我们。社会主义即使目前还比较穷,但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改善老百姓生活。我们已经耽误了几十年。如果不是中间耽误那么多时间,我们国家现在的面貌就完全不同。再耽误不得了! 邓小平对李灏说,你们要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香港”,是好事。希望你们带个好头。 邓小平说,我还是要反复地讲,一定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现在国际大家庭都很重视中国,但我们不要夸奖自己,吹嘘自己,尤其是报刊宣传要谨慎一些。 邓小平说,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现在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要行动,要抓落实。 说到这里,邓小平用手指指窗外清晰可见的深圳现代化城市、纵横交错的道路和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提高声调对谢非和李灏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要多干实事,少讲空话。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也是很管用嗎? 看来,老人家对不少人讲空话,是很不满意的。老人家南下途中到武汉时,就对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等说,现在形式主义多,“讨厌透了”。昨天上午参观深圳市容回到迎宾馆,据当时的有关人员回忆:下车之后,邓小平对那“文章太长”、在太多会议上“讲话太多”甚至重复讲话的人,又表示极大的讨厌,竞说了一句“那些人尽讲屁话!” 邓小平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搞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其他任何一条路都只能是死路。基本路线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都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或动摇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会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邓小平说,我还是要反复地讲,一定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现在国际大家庭都很重视中国,但我们不要夸奖自己,吹嘘自己,尤其是报刊宣传要谨慎一些。有一点成绩不要到处张扬,早嘞。我们就只有这么一点家当,连小康也还没有达到。如果到了本世纪末能达到小康水平,有了这一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有希望。就是这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的时间不多呀。现在,国际市场竞争很激烈,很紧张。我们要在世界上找市场不容易,要竞争过人家不容易。要夹起尾巴做人。 邓小平略停了一下,笑着说:“有人说,苏联缺少个邓小平。这话有一定道理,我是起点作用的。现在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这个班子。” 邓小平说,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是一件大事,要认真抓。主要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样,廉政才有可行性,永久性。 邓小平说,我的记忆力以前是相当强的,现在岁数大了,记忆力差了。我坚持退下来,就是不要在老年的时候犯错误。老年人有长处,但也有很大的弱点,精力不够用,固执。所以老年人也要有点自觉性。越老越不要最后犯错误,越老越要谦虚一点,少管事。 邓小平说:我退下来之后,在重要关头,有话还是要讲的。但一般不过问。 邓小平说,这两年以来,现在的中央搞得不错。问题当然还很多。什么时候问题都不会少。让别人去做,让更多人去做。还要多锻炼和培养一批年轻一点的人。不培养接班人不行,要管一百年。老年人要自觉让位,在旁边可以帮一下,但不要做妨碍人的事。对于后一代人办得不好的事,也要好心好意地帮。要注意对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 邓小平略停了一下,笑着说:“有人说,苏联缺少个邓小平。这话有一定道理,我是起点作用的。现在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这个班子。” 餐厅里的人们听得入了神,个个都屏住气。 为更便于记录工作,我和陈锡添有时不得不在邓小平座位的后边蹲下来,把笔记本架在膝盖上,飞快地做好记录,惟恐漏掉老人家讲话中的哪一句、哪一个字。 摄影记者江式高则背着摄影器材箱,挎着几部照相机,轻手轻脚,围绕邓小平的前后左右,不停地转,忙碌地工作,拍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除了邓小平的讲话声音,就只有餐厅向右均匀旋转的轻微摩擦声、人们的呼吸声和记者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声音。后来,我却听到身后有轻微的脚步声和悄悄的说话声。
4.邓小平南巡讲话心得体会 篇四
冲破桎梏天地宽
——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心得体会
“1992 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992 年,中国改革开房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1 月17 日由北京出发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研,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邓小平南巡讲话。南巡讲话对当时的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其理论精髓对新世纪中国发展仍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南巡讲话,针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中国的实际,总结了过去几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论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光辉,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大向前推进。这个讲话标志着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性飞跃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已与邓小平讲话当年的情境大有不同,但重读讲话仍让人折服,使人震撼,给人以无穷教益和思想的启迪。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社会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表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总结南巡讲话二十年来的改革经验,既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一、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在人类改造自然、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改造和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各种制度的存在和价值,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只要存在发展,就需要改革。改革是制度的发展方式,是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式。
人类建立了很多制度,用制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制度是人创造的社会体系,是人类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社会必需品,是为人自身的利益服务的。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不断创造、改革和完善制度的过程。制度有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各种制度是上层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制度本身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不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的。现实存在的制度,只能与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相适应,只能是特色的。
制度发展无非有两种途径。当制度不可能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革命的办法,以激烈、暴力、流血的方式,改朝换代,王朝更迭,来满足人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当制度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时候,就通过改革的办法,以和平、渐进、不流血的方式,变革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制度进步的过程,也是制度演进的方法。历史上这两种变革方式,始终在进行着。
判断一种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有没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能力。假如社会主义制度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不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那将和一切废除的制度一样,要被送进博物馆。小平南巡讲话强调,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改革也是一种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只不过这种革命的方法不同于暴力的、血腥的革命,其目的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所有社会主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道路,即由中国人民自己探索的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是一次伟大的探索,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探索。实践探索是理论的源泉、动力、真理标准和价值体现。理论
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是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依靠自己,走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三、改革体现了中国的时代精神
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南巡讲话为中国的改革奠定了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我们的改革精神、时代精神。
这种改革精神、时代精神就是勇于挑战一切困难。中国需要的是稳定、需要的是发展。只有长期发展,才能保持稳定。只要长期稳定,必然有发展。频繁的**就必然长期落后。要实现长期稳定、长期发展,还是要靠改革。然而改革是有一定风险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稳定造成一种波动,但改革本身就是积极稳定的方法。中国未来的历史任务就是长期发展、长期稳定。不发展的东西,是保持不了的!改革有方向,有目的,有原则。脱离了国情、历史、发展阶段,就必然要颠覆。中国的改革是在国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
5.到邓小平于1992年南巡讲话 篇五
1、1949年新中国成立~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于苏美冷战拉开序幕之后,鉴于苏联的支持和美国的否认,毛泽东等领导人为中国确定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三大对外战略,与苏联结盟,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反对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政策和侵略政策,维护世界和平,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新中国先后与除南斯拉夫之外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和西北欧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使自己在国际社会上战稳了脚跟。
2、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60年代末。整个60年代,世界处于动荡、分化、改组之中。中苏两国由两党就重大理论看法的不同和分歧发展到意识形态的分歧,继而,发展到国家关系的破裂,导致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西方联盟内部也有了离心倾向,意识形态一致的结构开始松动,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依旧。毛泽东等领导人作出了新中国第一次外交战略调整,提出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战略,即团结和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反对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这一战略的目的是推进世界革命。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树敌过多,对外关系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总体上看,中国成功地抵制了苏联的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更为切实地维护了中国的政治自主和民族独立。
3、70年代初中西关系全面缓和~1978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对外战略毫无疑问同样受到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不过,中国外交是受影响最小的领域。早在60年代末,毛泽东、周恩来就大力扭转了极左思潮对外交工作的恶劣影响,使中国外交工作走上了正轨。
国际形势也有了极大改变,美国在越战中经历了严重的政府信任危机,国民对本国实力和价值观优越的信心一度动摇,新总统上台组阁后,重新评估了国际形势,向中国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号;中国为缓解苏联日益加强、越来越现实和直接的威胁,审时度势,提出了“一条线”和“一大片”的联美抗苏的外交战略。在这次调整过程中,中国基本上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为1978年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作了有利的铺垫。
4、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8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根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从判断战争与和平问题入手,全面评估了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调整。具体表现如下:
⑴确立和平与发展为世界的主题。在1978以前中国的对外战略是建立在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基础之上,邓小平经过对世界形势的长期观察、思考,指出世界性战争是可以防止的,如果工作做得好,也是可以避免的。由此,他进一步提出和平与发展为世界的两大问题,从而确立了中国对内和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和平与发展。
⑵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不结盟。新中国自成立之后就确立了对外政策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是,由于情势所迫,先后与苏美结盟。80年代初,随着苏美关系的再度紧张,中国农村改革起色不小,邓小平对延用近十年之久的“一条线”战略进行了调整,明确地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不结盟。中国不会与任何国家结盟反对第三国,他国也别指望利用中国在国际上出牌,谁搞霸权主义,中国就反对谁。
⑶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全国解放战争就要胜利之际,就处心积虑地思索怎样在平等、独立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互助的关系。可是,战后势不两立的两极对峙迫使中国不得不分清敌友,无法做到真正的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寻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管理经验、经济政治的往来,中国的开放既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又面向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开放不拘泥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
⑷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也是冷战遗留的问题。完成祖国统一一直是中国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首次提到以“一国两制”的构想统一台湾。随后中国以一国两制的构想与英国和葡萄牙就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达成了协议。
5、1989年天安门**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巨变,东欧各国共产党政府纷纷垮台,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分崩离析,不复存在。在中国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一批持不同政见者以法国大革命的斗士自居,他们把抛弃传统文化、向中国历史抹黑推上了极点。1989年天安门**事件就是在这样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发生的。面临、对社会主义国家不利的国际动荡局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这三句话的战略方针,重申了一些对外战略和政策。
⑴国权高于人权。**事件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举着中国侵犯人权的幌子,再一次向中国挥舞起制裁的大棒。对此,邓小平看得非常清楚,他旗帜鲜明地再次重申国权高于人权的观点。“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西方的一些国家拿什么人权、什么社会主义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做幌子,实际上是要损害我的国权。搞强权政治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资格讲人权,他们伤害了世界上多少人的人权!”
⑵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坚持改革开放。苏东剧变露出苗头之后,西方国家加强了意识形态攻势。为此,邓小平指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考虑国际关系应该着眼于有关双方的长远的战略利益,不以历史恩怨论亲疏,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论亲疏,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另一方面,他又告诫人们要警惕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势。
6.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篇六
“邓小平南巡”,是指在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之间他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之行。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舆论普遍意识到,南巡谈话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种种认识问题,必将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果然,随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发展呈现出一派新风貌。历史也证明,他当时的思想是合理也是正确的。
谈话的内容主要有六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关键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
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发展才是硬道理。
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谈话指出: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就没有出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简明扼要的总结了前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所取得的成就,并且指出了下一阶段深入改革的方向,把中国20余年的改革开放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那以前的整个80年代,是中国改革的第一次浪潮;从那以后,直到2001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7.南巡讲话感想 篇七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涉及了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是一篇对未来中国政治和经济走势的总结性的文章,为将来中国的走向指明方向。讲话中充满了朴素的真理,实事求是,没有一点虚假做作,完全从当时中国的事情出发,为中国经济的中国指明方向。尤其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现状,对于当时人们的迷茫和担心,做出了针对性的回应。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没有多久,社会主义的中国刚刚感受到来自世界的新鲜空气,许多新的政策刚刚开展,人们难免心存疑虑。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力排众议,为中国改革下一步怎么走指明了方向。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是经济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他的讲话,解决了长久以来留在人们心中的疑问,并不是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只能搞市场经济,这只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方式方法,计划和市场并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无论是什么意识形态,都必须以百姓的利益为第一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归到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才会站稳脚跟,才不会被资本主义的思想所演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才可以走得更长远。“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当时邓小平已八十八岁,然而其开明的态度与对当时中国局势的清晰认识让人赞叹。他对于经济的形势没有蹑手蹑脚,泥古不化,而是主张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资本去谈别的东西。他对留学海外的学子及科学发展的开明态度,为中国科技的教育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只有开明的政策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在国内大展手脚,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对于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邓小平也作出了全面考虑,经济的开放带来的除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外,也有资本主义的自由之风,因此他提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也要打击犯罪集团和恶势力,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坚定的政治路线,对于中国将来以如何的姿态走向世界的问题,他都做出了明确的阐释。虽然南巡讲话已将近二十年,然而从现在来看,这些理论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国现阶段怎么走,我们仍然要坚持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坚持经济的发展,腐败以及世界和平的问题也在讲话中提到。
8.邓小平有感 篇八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读后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你好,小平》中对邓爷爷的感情加深了,看了邓小平文选,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政策,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一系列文章、讲话中,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放在一个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这段话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呢?当全党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党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某些消极影响带来的结果,另一方而是由于某些地方、部门的领导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认为前者是硬任务,后者是软任务,因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放松,也就是出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手
硬、—手软。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反差,如果长期不能克服,不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而且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迷离彷徨,率先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走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的是邓小平,当我国的精神文明面临挑战,第一个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声疾呼,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也是邓小平。正是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正是他反复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他谆谆告诫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风气如果坏下去,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正是他明确地提出,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论述掷地有声,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从此,中国改革的道路才走的越发顺畅。
中国现在的精神文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任常霞到丛飞,从政府到社会,我们的成绩不容置疑。饮水需思源,是邓小平用他先进的思想,无穷的智慧给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最完美的诠释。
9.观影《邓小平》有感 篇九
歌已近尾,回音尤绕。这部大型故事片,以纪实和写意的手法,为我们集中展示了以邓小平爷爷为领导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华夏儿女冲破“左”的思想的桎梏,进行改革开放,锐意进取,最终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万象更新的光辉岁月。从“文革”这拖延中国20年发展进步的节点开始,从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总理来逝世的末端开始,从人民依旧迷惘、山河却添破碎的背景开始,波澜壮阔的盛世画卷,终于拉开。
邓小平爷爷的高瞻远瞩中,贯穿了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大胆试验,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地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今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神州系列飞船的飞天,使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大大提高;世贸组织的加入,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上层楼;自主招生政策逐渐实施和希望小学的普遍建立,使中国更大范围地实践了“教育兴邦”的国策;经济特区和免税区的相继开拓,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出困顿,走向世界。这一切的一切,若不是改革开放,若不是东南沿海诸市的开放政策,若不是邓小平爷爷一马当先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又都将与今日之万象无关。没有了闭关锁国,没有了东亚病夫,没有了温饱难求,中华民族正走在笔直宽阔的复兴之路上。
回望过去,历史回到170多年前那段泣血的记忆。痛彻心扉,是鸦片战争击破“天朝上国”的迷梦;是列强瓜分的铁蹄践踏我们神圣的国土,是割地求和给万里河山留下的巨大创伤,是破碎的卢沟晓月、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当中华民族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千年未有之强敌”,苦难的屈辱的中国,在战乱激荡中挣扎而后直起脊梁。苏生,抗战,泣血,再续新篇章。中国这沉睡的巨人,正在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的辛勤探索和呵护下,奋勇向前。
1919年五四运动的胜利为我们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大地上有了第一抹极其耀眼而温暖人心的红色之光。它以排浪滔天之势,不断坚定着中华儿女实现梦想的信念,带领着龙的传人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再起凤凰,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沐阳而升。多灾多难的母亲把战争的痛苦深深埋在心底,“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中国的脊梁带着鲜血炼就革命胆识,在磨砺中孕育不屈信念,在汇聚中谱写壮丽云图。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畅饮着滚滚而东的长江水,奔流着黄河般沸腾的血液。终于,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重新挺起万里长城般坚强的脊梁,顶天立地的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神州大地,我们有了东南经济特区,有了西部大开发的冲锋号,我们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做出了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阔云图„„在这继往开来的30多年里,机械取代了人工,小康代替了温饱, 三峡工程的壮观,神舟飞天的壮美,西部开发的浩荡,一切都旧貌喜换新颜。我们迎来了千禧之年,见证了港澳回归,亲身体验了一国两制的卓越„„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东亚病夫百年耻辱的帽子,终于被我们抛向历史。记得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是邓小平爷爷著名的南方之行:在视察了深圳经济特区之后,邓小平告别了当地的官员走向游艇,他突然停下了脚步,转身走了回来,急切地对官员们说到:“你们的步子要走得再快一点呀!”辛劳而苍老的眼神里,却满是期待。
一切的成就来得可喜可贺。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正处于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不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增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在教育普及的同时,大学生变得愈加不值钱;在开发利用的同时,环境压力愈加显现。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国,是造梦者的中国,是英雄的中国。当雄鸡在那遥远的东方高唱的时候,我相信中华民族腾飞的捷报一定会频频传扬,中国人民一定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铸就明天的辉煌。
10.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篇十
通过阅读《邓小平时代》,感触很多,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巨人,他改变了中国的面貌,随着看书的深入,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越来越感到邓小平的伟大。
《邓小平时代》这本书采用纪实的手法,多角度,深层次记录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三落三起,不屈不挠,他意志坚定,对中国的发展倾注的毕生心血。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使中国走出了“文革”的阴影,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改变了中国,他使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我们这一代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的使命就是:建设富强的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当前,我们开发区正在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我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坚决维护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加强学习,强化团队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勤政意识、实干意识、效率意识和廉洁意识,在管委会的各级领导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工作,为开发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11.观邓小平事迹视频有感 篇十一
学期中,老师为了让我们更加形象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在课堂上放映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书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视频。
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复。作为90后,我仅能从相关电影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与浴血奋战,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我却从小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心里长久以来就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有了最难忘的印象。上课时候播放的视频,又一次的激荡起心里的涟漪。
正如邓家老宅子正屋门前那副长联上所写的那样:“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于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在7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生涯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他的“三落三起”,最富成就的是改革大开放和一国二制方针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提出实行改革大开发。“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复兴之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等一个个脍炙人口的语句,都渗透邓小平同志的对于改革开放的信心。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洞察了社会发展的科学的规律,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去创新去改革,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都为之震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并顺利实现一个百年目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1982年1月11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在1984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就香港回归问题的谈话中,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与气魄。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绝不退让!
香港、澳门回归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为两岸和平统一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看完这些视频后,我懂的改革开放的意义,懂得我国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懂得一国二制方针政策的重大作用,更加懂得邓小平同志所做的伟大贡献。而我将不断的学习,坚定的维护社会主义,坚定的维护祖国统一。
12.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篇十二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即邓小平南巡谈话。谈话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人们思想中存在的疑虑,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观点,并着眼于中国特色的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产生了思路,出现了新突破,这些理论和观点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后的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以朴实的言论和睿智的预测,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行。由此可见,没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就无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可能形成。
对于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国际国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邓小平同志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9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在这一阶段,主要成就是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邓小平在1979年同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邓小平的谈话第一次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之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第二阶段是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至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来应当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第三阶段是从1988年到1992年lO月党的十四大,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断,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从而摆脱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局部的、单项的领域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展开,空间上由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到全面开施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城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在这三十年中,城市经济、城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的发展方向日趋合理化。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次深入推进,都是一次城市经济的活力巨大的释放。我国经济生活领域的制度变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效地配置了社会资源,推动了经济迅猛发展。以2008年为例,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0067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8年的7.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至2008年的22640元。
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然而,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改革中也伴生着很多负面问题,如:分配不公、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官员腐败、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等。中央领导同志不止一次指出:当前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本身的功能性缺陷造成的约束机制软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这些体制性障碍的存在,极大地遏制了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扭曲市场经济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面对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对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将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同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其实,这“两个毫不动摇”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这里提出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是所有制理论的最大亮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巩同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量的要求;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质的要求。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要既有量的优势,也要注重质的提高。在量和质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我国宪法总纲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本主义尾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十五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十六大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再到十七大的“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公有制经济终于走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前台,由制度外转变为制度内。1999年和2004年,两次宪法修正案,都以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已经取得巨大发展,一些重要领域包括垄断行业,已逐步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但是从整体上看,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种种制约和障碍。当前非公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着行业垄断的问题,即“玻璃门”现象还存在。二是融资难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很难从银行融资,这就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由于在金融支持上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导致更容易遭受投资周期的冲击。目前,发展非公经济,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一是解决准人上的不平等,创造各类市场主
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打破一切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玻璃门”现象。二是解决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革除一切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三是解决价格、税收、融资方面的差别待遇,改变一切束缚非公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四是清除舆论环境上的歧视,冲破一切妨碍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通过以上四点,解决公平准入问题和改善融资条件,从而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平等保护物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的。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享有相同的权利、遵循相同的规则、承担相同的责任。坚持平等保护物权,特别是像保护国家、集体的物权那样平等保护私人物权,有助于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推荐阅读:
邓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12-01
邓小平南巡讲话读后感论文09-04
观《邓小平》有感09-15
读《邓小平》有感01-17
观小平您好有感10-09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09-04
邓小平语录12-09
邓小平的感想01-22
邓小平南方谈话感想10-16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