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的说课稿(精选11篇)
1.半截蜡烛的说课稿 篇一
《半截蜡烛》说课稿
樱桃园镇实验小学
刘凤娟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半截蜡烛》。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注重情感体验。《半截蜡烛》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宝贵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本课教学,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为了让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模式
“教为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所以我采用“学-议-练”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5分钟)
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让学生分析半截蜡烛,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了解课文为何会以半截蜡烛作为叙事主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5分钟)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朗读3-7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线索”,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半截蜡烛会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兴趣。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字里行
间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着和机智。
(三)合作探究,重点分析(15分钟)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习。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采用教师适时点拨的学习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5分钟)
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全班交流“你最佩服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续写蜡烛熄灭以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业布置,我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要概括性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点燃油灯 吹熄蜡烛)沉着、机智 杰 克(借口搬柴 端走蜡烛)镇定、勇敢
杰奎琳(拿灯上楼 蜡烛熄灭)勇敢、机智
六、课堂评价
教学中课堂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半截蜡烛》课堂评价要注意以下三点:
1、评价要到位
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将文章的用意读出来,使学生在情感朗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
2、评价要有“尺度”
新课程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已成为评价的主基调,但过于廉价的评价却没有任何价值。指导学生朗读人物语言时,要抓住重点词句,读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3、评价要有启发性
有效的阅读教学评价要有启发性,注重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朗读杰奎琳的话时应重点体会娇声一词,运用得恰到好处,面对敌人,小女儿杰奎琳这一娇嫩的声音打破了屋内可怕的寂静,她的话是那样动听,语气中透出一股可爱的童真,这种娇声娇气也正显示出她的机智与聪明。
七、资源开发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首先要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1、自学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流利地读写。
2、搜集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
3、搜集积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的片段,简要概括人物的特点。
其次,是课上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德国法西斯的蛮横无理以及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配乐朗读,让课文内容更有感染力,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剧中人的紧张与无畏,深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立足课内,发展于课外,注重课外资源的利用。利用“拓展”环节,推荐学生阅读此类反法西斯的文章,如:《一罐水》、《天职》等。指导学生表演好课本剧,做好续写。
课后延伸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营造语文学习的天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语文,明白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以上就是我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2.半截蜡烛的说课稿 篇二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单项选择是高考常用的考试题型。15道题的语言综合应用构成了高考试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高三学生必须攻克的难关之一。
2.教学目标
(1)考纲解读
综观历届高考英语试题,不难发现单项选择题按其类别可分为四大类,即语法题,习语及惯用法搭配题,词语辨析题和情景交际题。所设置的四个选项一般在微型语境中分别从语法、逻辑、常识、交际习惯、固定结构等方面对考生造成迷惑干扰。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具体的交际情景中应用。考生在复习时应着重培养:①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②英语语法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具体语境中的辨析能力;③词语的知识在特定语境条件限制下的灵活运用能力;④英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⑤记忆、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中的某些固定搭配的能力。
(2)命题思路
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因此,为了提高试题的区分度,高考命题者往往会设置一些灵活多变的,答题有一定障碍的题目。因此,考生应该注意:①把握整体,注意语境;②注重包含信息,捕捉信息词;③瞻前顾后,注重句子结构。
(3)命题趋势
单项选择题总的原则是:突出语境,强调应用,注重交际和体现能力。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单项选择题的命题,可以预测考查知识范围将会更广,同时将会继续减少对词汇和语法的考查,而增加对语境化、交际化知识的考查;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将会更注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3.教学重点
备考策略:
(1)利用“有效信息”解题
单项选择题题干中的某些句子或短语会为解题提供必要的信息,它们对选择正确的答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称其为有效信息。解题时一定要利用好这些有效信息,找到突破口,化难为易,将问题轻松解决。
(2)利用“英汉语言差异”解题
许多情况下试题是以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的差异来命题,解答时切记要摈弃中文思维。
(3)利用“语法分析法”解题
单项选择题常考的语法项目有: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句式结构等。这些语法项目都是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考查。因此,我们要结合试题提供的语言环境,并运用语法分析法来解题。
(4)利用“标点提示”解题
标点符号虽不及题干起眼,但也可以提供很多信息。例如,疑问句后有问号;感叹句后有感叹号;句中有逗号,可提示此处有可能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也有可能是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我们可以以其为依据确定解题思路。
4.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各类语境问题,辨析和解决实际语境,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二、说学法
1.分析学生
大部分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课外知识面广,但英语学科基础薄,基础知识不扎实。
2.分析成绩
尖子生少,高分段少,低分段人多,各科发展不均衡,但提升空间很大。学生充满对大学的渴望,但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缺乏努力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
3.期望要求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教育和加强,学习方法和习惯还需要指导和培养。
4.学习策略
在教师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
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提供者。因此,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激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1.通过范例、结合分析、引导、探索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5.反馈补救:在巩固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过程
(1)在课件中展示复习本单元的10个重点短语,引导学生有效地复习动词短语搭配;(2)以上次讲解过的英语作文范文为依
据,在课件展示3个翻译还原的句子,让学生做英汉还原翻译。以上练习的目的是复习和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导入部分
首先介绍单项填空在高考中所处的地位,然后在课件中展示近数年来高考单项填空的命题特点和命题语法要点,并提出如何有效地、科学地解答单项填空,从而导出解题的常见技巧和方法。
3.授课过程
借助课件呈现相关的概念,并在例句中解释说明的方法,逐一介绍解题的常见技巧和方法:(1)把握语境法;(2)转换法;(3)结构分析法;(4)克服思维定式法;(5)克服汉英差异法,突显每题中的“有效信息”“英汉语言差异”“语法分析”“标点提示”等关键破
题点。
4.巩固过程
为了加强以上方法的掌握,在课件上展示数道单项填空练习,让学生一起完成,之后,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
5.总结
教师言简意赅地总结授课内容,并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作者简介:王文钰,陕西师范大学毕业,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青海乐都第一中学。
(作者单位 青海省乐都县第一中学)
3.《蜡烛》的说课稿 篇三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动物们第一次看到红蜡烛时的好奇心理。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难认难写的字。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动物的心理,通过动物的神态、动作指导朗读对话。(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在教学时渗透安全教育。告诉学生放花炮是很危险的事,小朋友不能放花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变学会为会学。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课文。体会小动物们看到红蜡烛时好奇又害怕的心理,感受故事的趣味。
难点:难认难写字的指导;通过朗读揣摩小动物的心理。
教法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小动物头饰。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花炮和红蜡烛的实物)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从来没见过红蜡烛,这一天,小猴子捡到了一支红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小朋友们已经预习了《红蜡烛》这一课,还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件,朗读课文。
2、谈话:小朋友们听得入迷了,谁来说说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小动物?为什么?趁机进行安全教育:小野猪是很勇敢,可放花炮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的大人才能放,小朋友不能放花炮,太危险了。
三、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1、谈话:勇敢的小野猪还为森林王国请来了许多客人呢!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
2、咱们班的小朋友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你们读了课文,圈出了生字吗?
3、请小朋友们再看着拼音读生字,读准音。
4、现在老师指着生字,请会读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地读。还有几个小朋友一直没站起来,老师这儿有机会,来,咱们也学学勇敢的小野猪,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
5、学生合作学习,想办法记住生字。
6、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巡视交流。“轰”如,字可用编故事的方法:两节车厢相撞,“鹿”轰的一声响。可用字理识字(投影出示“鹿”字的字理演变过程)“鹿”像:你看,什么?它是个象形字,就像一只鹿。“蜡”字可用换一换的方法:借字换成虫字旁。“烛、险、炸、签、挨、胆、绕、捂”都可用换一换的方法。“柔”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矛加木很温柔。等等。
7、巩固练习。
四、指导抓住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朗读感悟
谈话:看样子,老师难不倒你们。哎呀,差点儿把小野猪给忘了,它正催我们去森林王国呢!
1、森林王国热闹极了,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1、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等会儿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心情。
问题设计
A、小猴子是怎样把蜡烛带上山的?你知道“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小猴子为什么会小心翼翼地带上山?(可适当进行安全教育)你做什么事情时会小心翼翼?
B、小动物都跑来看花炮,它们是怎样向花炮靠近的?“你推我搡”是怎么做的?
C、学生自由提问,如:小猴子为什么说红蜡烛像花炮?老师趁机引入猴子介绍花炮的话并提问:猴子见多识广,他说话时会是什么样子?谁来神气地读一读?
D、看到小动物们向花炮围上来,猴子会怎么说?这时是什么心情?在学生小组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应该巡视学生,和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朗读感悟
3、学生自由练读,男女生赛读。
4.蜡烛说课稿 篇四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个探究活动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②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③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三堂化学课,此时的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很足,他们希望教师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针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浓这点,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敢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但是此时的学生很多化学知识有限,由于受知识和能力所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部分同学胆子小,怕回答问题犯错误,干脆不去思考、不动手,学习的主动性差。因此我认为可以抓住观察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让学生自主盲目的观察,充分的暴露他们在观察中的不足,教师再来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内容,真切的感受这个实验的知识。另外在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探究中享受乐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体验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运用学案,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猜想、讨论、抢答,老师进行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交流。
3、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让学生回答问题竞赛。
四、学法分析:
动态辩证的观察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在本节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要求让学生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并写出对现象的描述,学会动态辩证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实验的具体内容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硬度、熔点等。
本节实验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H2O这些产物的生成,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至于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不过对于这一现象学生通常不会有过于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是蜡蒸汽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五、教学过程
(1)采用多媒体资料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时先用一些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化学实验以及由化学实验得出的重要成果(如古代的巫师,炼丹师这些人都是早期的化学研究人士),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激发他们做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
(2)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回忆与描述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蜡烛燃烧的现象,学生回答得不完整、不系统,认真倾听,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和后面对于蜡烛研究后的收获做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化学实验对于研究物质的重要性)。给学生讲明白科学观察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学生分组实验,主动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烧过程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对照学案中的表格自己想办法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触摸感觉密度。
观察记录比水
在学生的课桌上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刀、盛有水的烧杯等物品,对于这些物品,学生早就很想摆弄摆弄了,再加上学案中表格的引导,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在学生探究阶段,我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在学生顺利完成后高调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然后放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熄灭后的现象,在学生探究蜡烛燃烧时,用一根火柴在其火焰上方燃烧让学生自主的分析蜡烛火焰的的分层以及各层的温度情况;在学生探究蜡烛燃烧时是否有CO2、H2O生成时,先让学生了解这两种物质的一些性质(如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日常生活中CO2的用途等),让学生去分析反应后这两种物质的存在,白烟的点燃强调要求与方法,对于结果,多鼓励学生猜想,最后老师来总结,并强调烟在化学中的意思。
(4)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互动、讨论、交流、评价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同学们认识了蜡烛的性质、变化及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为了使所学到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进一步追问: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什么?化学学习中应关注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投影: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
3、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5)归纳总结、知识升华、课外延展
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在试验后自我评价的习惯,如这次试验设计合理吗?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余地,我的操作中有哪些不足。
六、教学后的反思:
(1)CO2、H2O、蜡蒸汽等知识点的探究,对于刚做实验的学生是否有点太难,另外在探究产物生成的过程当中,这个实验还是有改进余地的。
5.钠的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钠的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章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本节教材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叙述钠的活泼性后,再根据性质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
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之所在,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元素,也是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元素,特别是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将实验现象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再经实验验证。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为今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基础。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经细化后,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金属钠和相关实验现象,能够简要说出钠的物理性质;(2)通过分析金属钠原子的结构及初中所学的金属的一般通性,能够预测其化学性质;
(3)通过演示探究实验,能够准确无误的阐述钠的化学性质,可以正确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并加以分析;(4)通过举例,能够了解常见的钠的用途。【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出发,结合探究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2)教学难点:探究性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已经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同时学习过相关金属一些的性质,如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等等;另外,利用在上一章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通过对钠的原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预测钠具有强的还原性;之前学过的研究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仍存在不足,对实验现象描述不清,对现象解释得不够明确;虽然学生基础尚有待提高,但他们的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主要遵循符合化学知识本身的建构规律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原则,体现“学生主体,还学于生”的新课程理念。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运用观察、引导、探索、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经验进行预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体验方法——总结、运用新知识”中,体验学习过程,收获知识,提升能力。2.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烧杯、镊子、小刀、滤纸、石棉网、火柴、酒精灯、滴管、玻璃片
实验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硫酸铜溶液,煤油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2.帮助学生抓住 “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内容安排的由浅入深的特点,这节课我采用基于建构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的,自主的实验探究最适合化学学科特点,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体现尊重学生、尊重知识的最佳选择。为了着重体现符合化学知识本身的建构规律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主体”落实到课堂,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一个很一般化,也很简单的实验探究模式,主要环节有:1.观察、总结钠的物理性质;2.推测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3.设计实验,验证推测;4.得出对金属钠的性质的整体认识。
在本节课的四个环节中,我着重说推测并验证钠的化学性质的环节。我采用归纳类比的方式来确定实验探究的课题,具体为:第一步,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第二步,利用分类法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第三步,按照分类的结果总结金属的一般化学通性;第四步,利用金属化学通性推测金属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对这样的设计我有两点想法:一是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论是初中积累的金属性质,还是高一刚学到的分类法,都在学习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和应用了,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给了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经验进行新知识学习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钠的性质,还能掌握研究其他金属性质的思路和方法。用钠的保存进行猜想,虽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热情,也给了学生一种研究的切入方式,但是总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从金属化学通性入手就可以使学生的研究思维能最终跳出钠,放眼其他金属,这样的立意并没有仅仅局限在这一节课。
学生根据金属通性推测出钠可能具有三个性质: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2.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3.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单质。以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会有学生对此提出异议。只是,钠和水反应这个学习的重点貌似没有出现,但是我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的,怎么办?我让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针对自己的推测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当学生看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没有置换出铜单质时,出乎意料的现象就会和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这时不用老师说,他们自己就会有根据现象去分析原因的欲望和行动了。在这时,我只需要鼓励学生把分析推测的结果大胆说出来,并顺着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一步,激发他们再次探究的欲望。当学生提出“证明一下钠是否真的能与水反应”时,这个在学生已有经验之外的学习重点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思维领域里。
落实了这节课的重点——钠与水的反应之后,对于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是先和水反应,我会做提升性的提问:钠与盐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到底是钠与水反应产生的?还是钠与酸反应产生的呢?这里我让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钠与水的反应,使学生自己发现这个“全新”的反应其实并没有从本质上离开金属的化学通性,也为学生以后学习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铁与水蒸气反应等埋下伏笔。这其实就是知识本身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
为了把学生的自主建构做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将学生的探究再度引回到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上来:“作为远远排在铜前面的金属,为什么没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铜?钠到底有没有能力和铜盐反应置换出铜呢?如果要实现置换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实验设想,完整地还原钠是符合金属化学通性的本来面目。
以上是对于本节课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为了实现随堂检测,我还设计了学以致用环节,具体为:“自然界有金属钠存在吗?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里?钠着火时应该怎么灭火?”等问题。最后,我用思维导图形式的板书来完成课堂小结,同时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形成的很好的展示。
6.狼的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虽然短小精悍,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狼和屠夫之间的一场较量。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解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
2、能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积累本文中重点字词。
3、揣摩本文作者的语言特色。能力目标
1、弄懂本文情节结构,体会本文所蕴含的主旨和想表达的道理。
2、学习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屠户内心世界变化的过程;
2、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阴险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让学生懂得用智慧同敌人作斗争。
(2)说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言,感受故事情节并领会文章主旨;
2、联系现实的生活,从多方面阐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说学情
对初中生来讲,让他们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是比较难的,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但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字词较易理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这之前对文言字句的积累,在诵读中较易梳理词句和翻译课文。
三、说教学法
教法设想: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激趣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加以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通过诵读,自主疏通课文,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组组交流,加以点拔,从中悟出规律方法。
第二方面,针对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共一个课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按照以下6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从前东郭先生遇见狼,由于他的“仁慈”,险些丧命,多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现在屠夫也遇见了狼,他是会重蹈旧辙,还是狼也许会变善良了?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狼》这篇课文。环节二:走进课本,了解作者
检查学生对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知识点的预习情况。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环节三:诵读课文,梳理字词
通过多种的诵读方式,在读中梳理文中的疑难字句,掌握故事情节。环节四:研读赏析,妙点揣摩
我在此环节设计了5个问题,突破重难点:
(1)文中有两个形象,让学生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2)请学生多角度评价课文,并得出自己的启示。
(3)让学生说说课文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或学习课文后懂得的道理是什么?(如: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4)在这个故事中,一方是屠户,另一方是狼,这两方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谁处在主动地位,谁处在被动地位呢?故事的结局给你怎么样的启示?
(5)让学生思考课文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最后一段通过议论,点明主旨。通过分析本文明确这类文体的写法: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
环节五:探究合作,互动质疑
1、课文中的狼是贪婪的、凶狠的和狡诈的,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它当然理所当然,但狼真的是那么可恶的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谈谈我们对狼还有没有别的认识?
比如:新时期以来姜戎的《狼图腾》虽然没有直接从狼的视角出发运用狼的话语进行叙事,但借陈阵和毕利格老人之口,将对狼的喜爱、赞美、崇拜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赞美狼的文字在文本中也比比皆是。
2、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现在我们很少遇见狼了,想想如果从生态保护这方面来考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
比如:北美郊狼就是一个例子,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为了“保证“北美畜牧业的发展,扑杀郊狼成为当地牧民的一项工作。然而郊狼的逐渐消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畜牧的死亡,但由于没有了敌害当地的野生食草动物迅速增长,再加上畜牧业的几何式的扩张,很多草场退化,原本会被郊狼首先吃掉的身患疾病的野生食草动物,把流行病传染给家畜,导致大量家畜死亡,使得牧民损失惨重。之后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离开,留在北美草原的是大片的草场沙漠化,到处是身染重疾的食草动物。后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北美郊狼对北美草原的重要性,重新从美洲的其他地方“引进”郊狼。现在北美草原郊狼的种群数量正在恢复,那里又恢复了生机。
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环节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清晰、直观的掌握课文的主要脉络,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又突出文章的两种描写方法。
狼 蒲松龄
贪婪凶恶 心理描写
狼 屠户
狡诈阴险 动作描写
7.《画角》的说课稿 篇七
一、教材分析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画角不仅能对《角的度量》进行巩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画角,所以,它还是一种应用。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学会画角正是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确定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因此,我确定:
教学目标探索用不同方法画指定度数的角。
目标分解: 在这条目标里面,画角的方法是知识目标;能正确画出规定度数的角是能力目标;而我更看重的是探索不同的画角方法的过程,因为它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情感和态度。
三、单任务、粗线条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有个性、活生生的人,学生间是有差异的,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而不能以本为纲一个模式地上下去。学生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后,已经能够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利用量角器画角并不是十分困难。所以,我认为本节课不能只停留在用量角器画角的知识目标上,应大胆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单任务:以不同方法画角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将以探索用多种方法画规定大小的角为学习主线来组织教过程。
四、学习板块
板块一:探索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合作探索中,教师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用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的活动, 直接画加一加减一减清晰的反映出思维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比较本身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渗透了选择最优方案的思想。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二:探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三:拓展延伸,培养创新
我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通过折纸,折出更多的特殊度数的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画 角
1、用三角板画角:直接画 30、45、60、90度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2、用三角板画角: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8.《检阅》的说课稿 篇八
1、教材分析今天,我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_《检阅》。课文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前发生的事,并且经过努力,获得成功。
2.教学目标
本组课文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所写,为领会编者意图,达到应有效果,根据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及本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心理变化过程,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领悟作者“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刻含义。感受大家对博莱克的尊重与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尊重和爱护他人,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怀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明白儿童队员,心理发展过程与了解本文主要内容是重点。领悟作者“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二、说教情
对于我来说,比较喜欢朗诵艺术且普通话较好,因此在教授本课时,我将适时通过范读,引领学生诵读,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文中儿童队员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受喝彩的原因。
三、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能借助学习工具、生活积累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三年级学习活泼开朗,自我意识增强,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发展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因此,《检阅》这篇课文,是塑造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佳作,十分值得学习朗读。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将采用以“读悟结合法”为主,以“情景教学法”为辅相结合进行教学。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体验,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
2.学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相结合进行学习。
合作探究法,是在教学中以小组谈论的方式,在班级交流。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练习说话的能力,激发学生发挥丰富想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表情达意。
五、说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应紧抓课文的重点内容,依据教材特点,以质疑为主线,运用反馈教学进行调节反馈,引导学生质疑-悟疑-解疑-回疑的`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爱护他人,学习博莱克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
(一)质疑激趣,导学目标
1.围绕“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你想知道什么?
2.在汇报过程中进行质疑。
3.通过梳疑,归纳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
学生的质疑既是教学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教学的难点。通过质疑,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使他们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解决问题。
(二)探究问题,解疑训练
学习2--15自然段,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悟疑,解疑,培养学生尊重爱护他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这一部分,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第一方面,了解儿童队员博莱克的苦力与付出,初步解疑。
1.2.1.读11-14自然段,思考:我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2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博莱克在检阅时的表现后,请学生介绍。通过变文为言的练习,使学生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解决质疑中的问题作准备。第二,深入理解内容,进行解疑。
1.通过老师的假设情景,让学生合理想象,说说有什么发现?(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博莱克在检阅队伍中表现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能够达到的。从而对”这个小伙子真棒“表示认可。)
2.学生齐声朗读11-14自然段,再次体会博莱克的努力与艰辛,并增强学生要自尊自信自强的认识。
其次,这些小伙子真棒。第一,了解其他儿童队员的矛盾、犹豫与最终决定,初步解疑。
1. 了解课文内容2-9自然段,思考:儿童队员是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让博莱克参加?决定让他参加后,有准备让他站在哪儿呢?
2.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儿童队员在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后,做出大胆决定,并通过邀请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以模拟课本的方式亲身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的心理发展过程。
第二,深入理解,进行解疑。
1.让扮演的学生及其他学生谈谈队员们内心的矛盾、犹豫、最后决定时的心理感受,从而对观众的”这些小伙子真棒“表示赞同。
2.学生齐声朗读2-9自然段,再次体会儿童队员的内心思想,并增强他们要尊重爱护他人的感性认识。
(三)回疑反馈,巩固练习。
通过学习,让学生说说对”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的理解。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不但解决了疑问,而且完成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六、说作业布置。
《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我将作业布置如下:
1.把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让他们说说这群小伙子有些什么样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2.看到队伍中的博莱克,想对他说什么?3.想对这群儿童队员说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关键最精炼的词提炼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把博莱克与其他儿童队员的品格表现出来,又恰如其份的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形象美与陶冶学生情操,使文章内容一下就能印在学生头脑中,达到预期教学成效。
八、说教学反思。
9.力的说课稿 篇九
通过本课劳动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伟大。知道和理解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劳动情节并有所体会。感受作品中的劳动场景和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些劳动的场景片段或图片提问:这些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态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学生回答:某某劳动的场景。让学生交流片段中劳动的体会和认识。
教师总结引入:劳动是艺术创作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劳动创造世界。
二、我们课本上有很多表现劳动的艺术作品,同学们欣赏一下。
1、思考:这些作品表现什么样的劳动场景?(捣练是什么意思?)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是什么?(结合时代的特点)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提醒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2、师生共同分析范画:(学生可根据前面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
如:《粮食》表现的是什么场景?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是什么样的?总结:劳动、丰收的喜悦。
如:《牛耕》表现的是什么劳动?
《纺织女》表现的是什么情节?人物的动态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
《播种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希望?等等。
3、学生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什么劳动让你最难忘,通过这节课的欣赏,你对你所经历过的劳动有什么新的感受?你认为劳动是一种美吗?
(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可以让学生描述或模仿某幅作品中的人物,体验劳动者的动态、心情,从中体会劳动者的美好创造,感受人类劳动的意义,结合时代的特点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劳动的伟大。)
4、教师总结:
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结合学生自身的某些体会,给予提示,体会动手劳动后的喜悦,进而认识劳动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三、说作业:
根据我们的欣赏我们体会到,不同时代的作品表现的劳动题材的主题是不同的,例如:
1、《夯歌》、《捣练》里面表现的劳动场景我们现在还能不能见到?他们有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呢?
2、《清明上河图》所选的是局部,那么他的全景又是什么样的?
10.雪的说课稿 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雪》,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诗。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编者把它放在这个单元第一课,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体现出散文诗的突出特点。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在前个单元最后一课《再塑生命》中,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习抒情性语言,对本单元散文诗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二是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合作探究,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情感态度目标: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阅历较浅,心理不够成熟,理解感悟能力偏低。再加上鲁迅先生内蕴深刻,生涩难懂的作品风格,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邃寓意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情境导入,反复诵读,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分解、弱化难点是教学的一大关键。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而把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作为难点。
2、这首散文诗我安排1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拓展延伸”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悟”“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是我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
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 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3、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5、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五、教学流程
㈠、情境导入:(播放〈塞北的雪〉)
这一首歌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打动了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的心,因为洁白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而且令人遐思万千。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对雪的感觉是怎样的? (等学生说完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表达也非常贴切。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雪花的纯洁与漂洒所陶醉,为它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优美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再去感受另一番雪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这样设计导语的目的:用图片音乐、文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兴趣)
㈡、教师解题,介绍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㈢、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说原始体验。(学生可能会说文章语言很美,或把雪写得很美等)
2、如何把美的语言用美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要注意朗读感情处理,确定感情基调;二、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三要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3、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4、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明确:本文要以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来读:首先是江南的雪的部分,应读得柔婉,温和。而北国就得像东北大汉豪爽,大气。所以读北国的雪应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气势。
5、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6、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江南雪部分,男生读北方雪的部分。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学生容易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 ㈣、合作探究,品味内涵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作者借朔方的雪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深邃寓意。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
运用多媒体投影有关鲁迅思想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斗争精神,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并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突破难点。)
㈤、深层研读,妙点揣摩
1、用圈点批注法,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特点。
(教师应在师生对话中,围绕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补充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探究领会,从而更深地品味文章内涵,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品味完语言后,引导学生积累,让他们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作美词佳句积累卡,扩大词汇量。
㈥、体验反思: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前,鲁迅先生选择了不屈斗争,这是最伟大的精神。如果给同学们一个选择,问问你的心灵最深处,你会选择什么:假如你的脚下出现了两条路:一条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眼前仿佛已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在嗡嗡地飞着。另一条路却芳草萋萋,落叶满地。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将会选择哪一条路?希望同学们说出你们的心底话,做出慎重的选择。
(这一环节,是想灵活把握教材的弹性度,培育学生思维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种触角,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㈦、作业设计:阅读选自柯蓝的《朝霞短笛》中的散文诗《雪》,试比较在写法上与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设计这一作业,是想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1.苯的说课稿 篇十一
【课标和教材分析】
关于此课题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知道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来源和物理性质,了解苯的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等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芳香烃中最简单,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所以它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学习简单有机物烷烃、烯烃的延伸,为以后选修教材中苯系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高中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苯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关系的探究学习,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善于合作,用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苯的分子结构及其与化学性质关系的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由于此阶段的学生刚刚学习化学键的知识,对化学键的种类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本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初步确立学习有机化学物质的思维方式——结构决定性质。对有机分子中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但还没有学习炔烃,即碳碳叁键的学习。此时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简单实验并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教法和学法分析】
因此,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及对学情的分析,在学习苯结构时我采用直观式教学,在苯结构确定和性质学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通过复习烷烃和烯烃性质,熟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特征反应,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在课的开始前,我将向学生提出一个谜语,“有人说它笨,其实不是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打一字,这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候我再向学生讲述苯的发现的简介,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苯。接下来我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根据实验台上给定的仪器和试剂进行一系列的探究实验。1.观察苯的色、态,并小心闻味。此时我会提醒学生闻化学试剂的正确方法应是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让少量的分子飘进鼻孔——招气入鼻
2.将2mL液态苯放入试管,然后将试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冷却。
3.试管中盛2mL苯,然后加入4mL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及苯层位置。
4.试管中盛4mL苯,加入少量碘晶体振荡,观察溶解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将在教室内巡视,引导学生正确安全的实验,指正学生错误的操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对苯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了解了苯的物理性质,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了归纳整理。
接下来,我将在PPT上展示一道题,法拉第发现苯以后,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们发现苯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1%.(1)试确定苯的实验式
(2)苯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C2H2)气体密度的3倍,试确定苯的分子式。
通过这道题,既检查学生对有机物分子组成的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又自然的引出了后面对苯的结构的学习。
当学生通过计算得到苯的分子式之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苯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1%,分子式C6H6,碳氢比值如此之大,使化学家们感到惊讶,那么根据饱和烃的通式,与相同碳原子的烷烃(C6H12)比较,你认为它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请学生对苯可能的结构简式做出猜想。
接着我将展示历史上科学家们曾经预测的苯分子的结构及学生写出的结构,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再向学生讲述科学家凯库勒发现苯分子是环状结构并且碳碳之间以单、双键交替结构的过程,这段富有神奇色彩的历史小故事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向学生传达了到达知识高峰的人,往往是以渴求知识为动力,用毕生精力进行探索的人,而不是那些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的科学价值观。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究竟苯是不是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呢?
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做出以下猜想。从苯的分子式看,C6H6具有不饱和性;从苯的凯库勒结构式看,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推测苯一定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使溴水褪色(发生加成反应)。接下来我将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
(1)2mL苯中加入1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2)2mL苯中加入1mL溴水,观察现象。在探究实验结束以后,将请学生思考交流,1865年距今约有多少年?同学们站在化学家的肩膀上应该看得更远。对照刚才的实验现象,关于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是否完全吻合?
根据刚刚的探究实验,学生不难发现,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这说明苯分子结构中应该没有碳碳双键,同时说明凯库勒式有局限性。这时候在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下,我再向学生们展示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结构特点
a、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6个碳原子和6个H原子都位于同一平面上。键角为120°
b、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4.应用:
为了表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结构式常用
表示。用凯库勒式表示苯分子结构是不太确切的,但为了纪念凯库勒,仍会沿用。
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苯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体会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
得出苯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独特的键这一结论之后,我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苯中的碳碳键决定了苯有什么化学性质呢?与双键和单键有什么不同?将话题自然地过渡到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不难得出以下猜测,苯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反应中苯分子的化学键可以断开的方式有几种可能?学生们分析讨论后得出三种可能。
1、苯分子中碳氢键断开
2、苯分子中碳碳键完全断开,成链状结构
3、苯分子中碳碳键不完全断开,六碳环仍存在
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下,我将向学生演示动画---苯与液溴的反应,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若溴苯中混有少量的溴,往往呈褐色。如何除杂?接着再向学生演示动画---硝化反应,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若硝基苯中混有少量硫酸或硝酸,如何除杂?随后,我再演示动画苯的加成反应--苯跟氢气在镍的存在下加热。最后我再演示实验,用粉笔蘸取少量苯,在空气中燃烧。这些实验通过动画模拟化学反应时苯分子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苯分子的认识,理解反应类型与化学键的关系,突出结构决定性质,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来巩固新学的知识,同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苯的结构和性质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巩固新知识的学习,我将设置一系列的课堂练习。这些既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加深对苯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的结尾,我主要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和苯的结构决定苯的性质这两个方面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科学方法与思维方法对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教学特色】
【半截蜡烛的说课稿】推荐阅读:
半截蜡烛 第一课时11-02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12-16
半截蜡烛读后感400字06-14
语文德育课堂教案《半截蜡烛》教学设计08-08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30
蜡烛说课课件07-28
蜡烛阅读答案09-28
蜡烛和老鼠-叙事作文08-17
蜡烛读书心得体会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