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共9篇)(共9篇)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 篇一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背景:
日期:2008-4-5 作者:未知 编辑: 点击次数:1356
销售价格:免费论文 论文编号:lw***581 论文字数:4064
论文属性:职称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收藏:del.icio.us google书签 雅虎搜藏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和讯网摘poco网摘天极网摘qq书签饭否mister-wong365网摘LiveDiggDiglog
关键词: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感、好静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纪律,等等。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作法,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欢迎。我校是一所县级市办高级中学,新校复办仅12个年头,各项工作都无现成经验,心理教育工作更是陌生,但我们不回避,从1994年起探索这方面工作,得到解决的办法:一是提高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二是积极且实在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基于此,谈几点认识。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德育向来有所谓“大德育”概念之说,就是把一些十分重要的而又没有实际部门承担的各种教育都纳入德育来抓,诸如环保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乃至于青春期的性教育等,无所不抓。关于德育的概念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不必过多去理会,几十年来在实践活动中有一点大家是明确的:“德育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是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道德是指道德品质,如‘五爱’,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诚实正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等。从上所述,明显看出德育的注重公德,忽视私德,即重视对国家、社会、集体的公德教育,而缺乏对个人、自身、内在的道德,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的辅导。而心理教育侧重于这一方面。所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最近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将心理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心理教育目前尚未被广大的教育者所重视,去研究,去应用,往往不承认政治思想问题外还存在有心理问题,故而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常把心理问题作为思想政治问题去处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事情弄糟。我们说人的生命除了一个躯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一个植物人虽然躯壳仍在,但大脑和神经系统停止了活动,生命的本质就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意义,由此说,心理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按素质说,身心素质是基本素质,所有其它的素质,如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都要构建在身心素质之上。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得以构建,并能充分发挥,不良的心理素质则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难以构建,构建了也难发发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德育目标内容之一,它与政治、思想、道德内容紧密相联系,不能分割,但又各有各的自身规律。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须先转变三个观念。
1、教育观念的改变 过去相当长时期,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30年,发现并不如是,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2、健康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健康观念使人们偏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要身体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的现象”。简而言之,健康即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
3、成熟观念的改变 成熟是每个人在不同水平上不同层次上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表现。心理上的成熟不是自然过程,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如果只有发育而没有教育这一因素,则成熟将是零。因而教育不仅能促使学生的成熟,也将给因心理不和谐、心理困惑的学生解除烦恼不安。诸如,有些学生热心于追跑,玩弹子球的时候,另一些学生却已经关注人际交往。这实际是人的心理发展快慢之别的表象。因此,不能简单武断地把学生表现出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归结为学生的思想问题,惯用成人化的思想教育方法去对待学生,简单地把他们分为“好”和“差”,其结果必将扭曲和损害学生的正常健康成长。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总之,中学生心理正处在迅速发展趋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阶段,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点:
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3、人际关系不协调 中学生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爱又爱别人,把友谊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伙伴,会使他们感到苦恼孤独。友谊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赞扬,往往比家长、老师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
4、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不平、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四、关注当前中学生心理卫生三大问题
1、中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末成熟,所以常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时期不加以教育,将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的心理。
2、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压力过大,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往往因学习问题造成父母与子女、师生之间关系的紧张,更多的学生则因受不了过重压力而表现出抵抗情绪,对学校或集体保证学习的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 篇二
大学时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心理断奶意味着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使得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资料表明:1989年,参加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0.23%,1992年参加抽样调查的4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为31.13%,1995年北京各高校的调查结果高达33.47%。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也是将来国家经济政治政策的决策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了负担,而且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存在问题
近期,笔者对300名年级不同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人际关系问题、情绪起伏问题、学业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调查中,36%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7%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部分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整日焦虑不安;部分大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入情入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群体性的这种负性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已。
3.学业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环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学时的尖子学生其反差更加明显。进大学后,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多有一种失宠感,部分同学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学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计算机、英语过级考试的重压,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很大,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就相继出现了。而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认为船已靠近码头,因而即使感受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学习的劲头。
2010-5-4 12:37 回复
孤独de高手 2楼
4.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问题非常令人担忧,有资料表明,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罪错受处分者占20%,性心理障碍比例正在逐年递增:性恐惧4.8%、性压抑9.8%、性放纵4.1%、自慰焦虑4.8%、同性恋5.1%、窥阴癖4.3%。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轻生的压力。大学生自杀仅次于事故而成为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其中为情所困而轻生的比例竟高达53.2%。
此外,因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很多,有些是因一些突发性的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长期困扰造成的,有些是单一因素的影响的结果,有些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解决措施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们应加以高度重视,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及时预防和排解,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这项工作扎实地开展下去。
1.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主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教育工作者可进行团体咨询,通过建立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班等形式,使这部分同学从中得到训练,最终走出自我,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2.采取各种途径,磨练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改革开放、人才竞争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挫折就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情绪消沉、精神不振,这样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学习和生活上的不愉快当然时有发生,但应自觉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能够正视现实并与其保持正常的接触;对周围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地处理,为实现理想处处能表现出进取精神。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锻炼加强了,那么他们将获得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他们自我教育能力也将随之而增长,感情沉稳,自制力增强,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自己摆脱心理负担,除掉精神障碍。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学校这个群体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印象紧密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业的关注是与对自我关注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2010-5-4 12:37 回复
孤独de高手 3楼
4.重视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培养成熟的恋爱和科学的性观念。
首先,应开展对大学生的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这其实是补上高中的青春期教育的一课),使他们对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性发育的自然规律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其次,加强性道德教育,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反对禁欲,更要反对纵欲,批判性解放、性自由等错误观念,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5.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美好事物,迫切想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找到解决的答案,也想了解人生的意义及应当怎样度过人生,因此,常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但是因为他们的激情尚不稳定,感情强烈而脆弱,知识经验积累不足,在认识上常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肤浅性,往往求得在想像中的心理满足或者错误和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和现实。高校工作者要因势利导,促使大学生在关注自我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而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的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同时,要注意缓解由于不满现实引起的过度的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以及因此产生的不良行为,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敌意,甚至厌世等不良的态度和行为。
6.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某校曾针对寻求帮助对象、模式在大学生中作了一项调查,发现:咨询却成为他们首选的帮助模式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存在于以下两方面,其一是现存的专业咨询机构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二是现有咨询机构中的咨询人认同或采用的咨询方式可能并非是学生们可接受或理想中的咨询方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高校咨询机构应主动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而不能等待问题的出现;应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向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咨询的便利性。
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 篇三
论文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误区
狭义的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家庭为经济尚未独立的子女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所支出的资金费用。广义的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家庭为子女或其他成员接受教育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总称。本文指的就是这种广义上的概念。
一、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家庭已经逐步成为教育投资的重要主体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当透过旺盛的教育投资热潮来冷静地思考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时,我们不难发现,里面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
1.投资理念偏斜且较为盲目从众
现阶段,许多农村家庭偏颇地认为,金榜题名、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其教育投资的直接目标,而提高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则是其根本目的,家庭教育投资理念偏斜严重。同时,投资盲目单一、从众逐流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为其“规划”好了“宏伟蓝图”,抱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想法,自己省吃俭用,却为子女报各种学习班,盲目地进行教育投资,一心希望子女上重点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上人”。
2.重视智力投资而轻视德育投资
作为一种投资,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也追求回报率的最大化。因此,能够带来较大回报的智力投资备受人们的重视,几乎吸纳了农村家庭所有的教育投资。他们为子女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教辅材料,甚至东拼西借地缴纳高昂的择校费,以使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道德品质、劳动技能等则较为轻视,缺少应有的德育投资。
3.重视物质投资而轻视情感、文化、时间投资
谈起教育投资,大多数家长都会狭义地理解为物质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为子女提供充裕的资金,让他们学好、吃好、穿好,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大多数农村家长都致力于努力挣钱、挣更多的钱,将眼光放在物质投资上。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与子女之间的隔阂愈来愈大、代沟愈来愈深、情感愈来愈远,缺乏应有的情感投资。他们希望子女好好学习,然而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缺乏应有的文化投资。他们忽视与子女的互动交往,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子女玩耍,辅导孩子学习,缺乏应有的时间投资。
4.重视子女投资而轻视自身投资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 篇四
在思想品德课中始终贯穿心理品质教育,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更好地融入社会,回馈社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着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从尊重人、帮助人,到发展人的思想,通过采用提高认识,课程和教法的改革,以达到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几点思考,与大家探讨: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健康的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对自己的心理素质、业务能力、授课特点、社会角色等有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位,不盲目、不畏惧,勇于担当,通过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二、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也是课堂和学校教育的“终端产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全面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全面已势在必行。当今信息社会,学生接受的信息是庞大而复杂的,鱼龙混杂,很多学生在互相干扰的信息面前也很“纠结”。只有设身处地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矛盾的心理,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缓解和解除学生的心理矛盾,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教师要有效沟通学校。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科教学不能涵盖学校教育的全部。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思品课教师还要发挥教师群体和学校环境的力量,让学生接受到更直观、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方法,让更多学科的教师参与其中,发挥群体优势,争取更好效果;创办专刊,向广大师生传播有关心理现象的知识、信息和动态,有效地优化了学校的“心育”环境;加强和完善教室文化、宿舍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校园建设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教师要懂得放眼社会。
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如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努力创设出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形成更多有健康心理素质的社会群体。
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 篇五
一 素质教育实践及其思考
综观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目前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研究部门以及广大的中小学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主要是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开展工作:
1.通过督政、督学,使地方政府部门,至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基础教育。不少地方,由于市长、镇长亲自抓教育,办学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办学条件得以不断改善,为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设备条件和外部环境。特别是通过改造薄弱校,取消小学升初中的选拔考试制度,中考指标按比例拨到乡镇等途径,使得每个适龄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成为可能。
但是,教育的投入不均衡,学校建设中有盲目攀比的现象,以及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不规范,缺少科学论证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地方课程、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开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兴趣、爱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问。自80年代中期提出基础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1993年国家教委颁行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明确了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之后,全国各地在探讨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学校办学条件的优势和师资力员,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乃至特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一步活跃了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一段时期内,“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口号此起彼伏,“合格+特长”的学生观,“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迄今为止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出现的以“活动课”、“选修课”、“特长生”来全面反映素质教育成果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中低年级,过多地强调“特长”的发展、“技巧”的训练,是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的。
3.通过改进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措施,特别是取消百分制,彻底改革对学生的考试评价制度,极大地减轻了师生的心理压力,带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为还给少年儿童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涯创造了条件。
值得指出的是,以等级制(优、良、合格、不合格)取代百分制还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本质上仍然保留了等级制,仍然要把一个学习群体分成三六九等。
众所周知,不同的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处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我们没有理由,而且也不应该以某几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把他们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无论是百分制还是五分制,亦或等级制。尤其对于一个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正处于发展初期,自尊心、自信心还只在朦胧状态中的小学生,“等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天长日久,他们体验到的更多的是对自我能力的失落和对学习的恐慌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自我封闭。实际上,对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面临教师公布考试成绩时,其心理感受总是紧张和恐惧。
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更为合理的手段来反映学习者的发展状况?”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手段”来自于对“发展状况”的理解。首先,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侧面性质不同,不具有可加性,具体到学习者在某一门课程上的学习状况也不例外,混淆各个侧面,以单一的分数来反映学习者的水平是错误的;其次,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是动态的、过程式的,每个学年只对
一、两个时间点上的性状做分析,不仅不足以反映对象的全貌,而且会以偏概全。
因此,在对儿童的学习状况的评估中,应在取消等级制的基础上做好以下两项工作:(l)评估项目多元化。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对其语言发展状况作出描述;而数学学科,则应从数与计算、量与测量、方程与关系、空间与图形、统计概率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等角度加以考察。还可以在学生集体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是一个好的合作者?能否虚心听取同伴意见?能否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等等。
(2)评估时间过程化。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人类长期实践所公认的命题:除非教师存在某种偏见,事实上,教育者通过日常观察,对学习者的评价结果,要比
一、两次考试更能反映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因此,新的评估制度,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日常学习行为。
如果每一个课程实施者能在上述框架上,去全面地、客观地描述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师生关系将会有一个根本的改观。
4.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改进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近一二年来,不少地方教育部门提出“改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一段时期内,一些地方和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形成了一种观点,以为只要在“改善办学条件,消灭薄弱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开好活动课、选修课,以及取消百分制,改进评价手段”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做好工作,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而对于学科课程中内容陈旧、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视而不见。其实,上述一些改进措施,相对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来说,还只是触及了一些外部因素,只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最为艰巨的工作则是探索如何建立一整套与义务教育性质相一致的、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二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1.我国现行课程面临挑战
教育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课程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纵观本世纪的教育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总结为一部活生生的课程演变史。无论是用哪一个心理学理论、或者是哪一家教育学流派,都是在借助课程的改革而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自50年代的新数学、新科学运动,8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课程改革运动,直至行将影响下个世纪的《2061计划》,无不折射出课程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之举足轻重。
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九年的学校教育,以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在这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过程中,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为主要特征的新世纪的降临,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未来学家德雷珀·考夫曼曾就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改革对中小学课程的影响,作了如下六点慨括:
(l)课程本身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未来的预测;
(3)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环境深刻的理解力;
(4)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际活动能力;
(5)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
(6)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包括自卫、安全、卫生、营养及性的教育,消费教育,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技能,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策略,有自知之明及自我克制能力。
我们对此应该形成看法。
2.课程与社会进步
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悄然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升学、就业、住房、医疗、保险、养老等模式,变得具有越来越强的可选择性,变得越来越需要减少依赖,增强自主,在许多方面需要平民百姓运用自己的头脑,分析判断,做出决策。这对于习惯丁按照别人的意志做指令性工作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观念冲突。在这众多的选择面前,有人如鱼得水,有人无所适从。事实上,不论你习惯与否,类似“降水概率”预报在向各个领域拓展。有人设想,不久的将来,新闻报道中,每一条消息旁会注明“真实概率”;电视节目预告中,每一个节目旁会写上“可视度概率”;另外,还有西瓜成熟概率、火车正点概率、药方疗效概率、广告可靠概率……。总之世间万物本来如此,人们只是回复其本来面目。在国外,人们体会员深的是机会与选择,申请助学金要选择类别;申请住房要选择房问大小;听课要选择教师、教室和时间,看病要选择医生,甚至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时间、用什么语言……都得由你选择。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机会,风险大小来源于你的决策分析。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成为今后几十年我国人民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主旋律。今天,特别是今后几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沿海开放地带,还是内陆不发达省份,几乎每一个生产者同时都必须是合格的经营者,产品质量、市场营销将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因而,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贷款、效益、股份、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经济名词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使用得最为频繁的词汇。同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几乎每天都会碰到。
所有这一切,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有更强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地判断和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地作出决策的能力;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有更强的能力去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回想今日的课程实践,我们的学生在面对“一条船上,有羊60只,有牛25头,船长几岁?”时,居然不少同学得到“60-25=45(岁)”或“60+25=85(岁)”两种答案。我们应作何感想?素质教育的实践又该从何处人手?
3.课程与科学发展
本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入文科学,都进入了一个如人们所描绘的“知识爆炸”的年代。这一方面表现为新概念、新学科、新领域的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表现为古老的,也许是有着几千年文化背景的学科,突然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人们需要重新来界定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手段,即便是人们心日中最为精确的,系统性、严谨性为世人公认的数学科学也概莫能外。
同时,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使得第一流的科学家在面临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也需要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今天,“建筑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含义,“设计一个建筑物”仅靠单纯的“建筑设计技术”已难免捉襟见肘。多学科的,诸如数学、力学、光学、空气动力学、地质学、材料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以及计算机模拟、建筑美学、建筑人类学、建筑
社会学等方面专家是不可或缺的。又比如,现代物理学前沿出现了生物物理、医学物理、农业物理、人文物理、物理考古等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使得物理学与其它科学之间失去了许多人为的鸿沟。
无庸置疑,计算机基础上的数学,信息时代的物理学,纳米技术下的化学,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和地球村概念下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所有这一切必定带来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趋势。然而,面对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以形态结构为主的生物学教学大纲,面对着由繁杂的计算、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古老的欧氏几何构成的数学课中,面对着以拼音、组词、造句、分段等语文知识为主线的母语教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该作何感想?我们怎么去期望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改变观念,改进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避开这些问题不谈,很难想象,我们的素质教育实践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公民。
4.课程与学生学习
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无论是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与发现法,加涅的层次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还是加里培林的活动理论,以及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乃至席卷原苏联的合作教育学,论及学习者时,对以下几点均给予了关注。
(l)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着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的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
(4)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习的主体,没有活动、没有做就形不成学习。(5)从现实中学习和探索。这里的现实是相对于儿童所言。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一个年龄的学生。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知识如果能够以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即与对儿童来说是现实的方式出现,就能被学生所感知,为学生所接受。
(6)只有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热爱学习。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是以成人社会为主导还是以儿童世界为核心,是从概念、规则出发去呈现知识还是从儿童所熟悉的事实现象出发去观察、归纳、发现规律,是课程设计者所面临的挑战。
能否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下,在充分考虑社会进步、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素质教育的实施目标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每一个公民素质的进步。基于此,就必然需要我们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其呈现形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而背景则是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思想。
三 关于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1.与其叫综合课程还不如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80年代初期,在我国的东北、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出现了综合课程的试验。90年代初期出现了高潮,上海推出了综合课程的课程试验方案,浙江则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综合课程的发展。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试验中止了,有些试验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前文已经论及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其实“综合化”不仅仅来自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哲学(人学、科学与哲学)、社会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及其目的)、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建构主义)等学科的支持。
实际上,从对学科内容的综合化水平上讲,区别于独立学科课程的有相关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参见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所谓相关学科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某一国家的文学作品,要结合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来讲授;而某个物理学原理,则要以数学为工具,结合化学、生物学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
所谓跨学科课程,则期望学生能体验到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在这种课程中,独立的分学科形式仍然保持,但它们将同时用来解释同一个概念或主题,如“能”可以从物理学、化学以及历史学的角度去学习。
所谓综合课程,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高度综合与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显然,综合课程中分学科的独立性基本消失,但还有不同的形态:一种是完全的综合形态,如小学低年级的综合课或常识课;一种是分文理科的综合,即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再一种是二、三个学科的综合,如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体育、卫生、心理健康等)。
上述种种课程形态,如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课程的社会化等流派相结合,则可以设计出更为灵活的课程形式。如以交通、饮食等儿童经验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以能源、环保、吸烟等社会性问题为线索的跨学科课程,它们只是在分学科课程的大框架下,分阶段设立几个单元,这样也许更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若象浙江的综合课程那样,一下子就进入了课程综合化的最高形态,不仅老师因知识准备不足无法适应要求,而且在教师及社会公众的观念上也一时难以接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2.还活动于儿童的整个学习生涯
没有活动,就无所渭学习;没有活动,学生品德、心智上的发展就不复存在;进而,没有活动,就无所谓教育。
然而,这些年来,特别是1993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以来,由于活动课程以独立的形式进入国家课程计划,举国上下出现了一个“开发、开设活动课程”的浪潮,一度“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应该看到,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提出活动课程、并加以宣传、提倡,直至法律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对消除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的种种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其负面效应将日益突出,久而久之,人们会很自然地形成这样一种概念:活动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能力,激发兴趣,训练特长;而学科课程,则以教师为主导,老师讲,学生听,传授知识成为主要的目标。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教育学、心理学关于活动理论的研究非常活跃。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发展知识,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把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带入21世纪?这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课程改革将是一块良好的“敲门砖”。
同时,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使得第一流的科学家在面临解决某一个具体
问题时,也需要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今天,“建筑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含义,“设计一个建筑物”仅靠单纯的“建筑设计技术”已难免捉襟见肘。多学科的,诸如数学、力学、光学、空气动力学、地质学、材料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以及计算机模拟、建筑美学、建筑人类学、建筑社会学等方面专家是不可或缺的。又比如,现代物理学前沿出现了生物物理、医学物理、农业物理、人文物理、物理考古等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使得物理学与其它科学之间失去了许多人为的鸿沟。
无庸置疑,计算机基础上的数学,信息时代的物理学,纳米技术下的化学,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和地球村概念下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所有这一切必定带来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趋势。然而,面对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以形态结构为主的生物学教学大纲,面对着由繁杂的计算、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古老的欧氏几何构成的数学课中,面对着以拼音、组词、造句、分段等语文知识为主线的母语教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该作何感想?我们怎么去期望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改变观念,改进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避开这些问题不谈,很难想象,我们的素质教育实践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公民。
4.课程与学生学习
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无论是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与发现法,加涅的层次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还是加里培林的活动理论,以及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乃至席卷原苏联的合作教育学,论及学习者时,对以下几点均给予了关注。
(l)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着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的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
(4)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习的主体,没有活动、没有做就形不成学习。
(5)从现实中学习和探索。这里的现实是相对于儿童所言。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一个年龄的学生。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知识如果能够以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即与对儿童来说是现实的方式出现,就能被学生所感知,为学生所接受。
(6)只有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热爱学习。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是以成人社会为主导还是以儿童世界为核心,是从概念、规则出发去呈现知识还是从儿童所熟悉的事实现象出发去观察、归纳、发现规律,是课程设计者所面临的挑战。
能否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下,在充分考虑社会进步、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素质教育的实施目标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每一个公民素质的进步。基于此,就必然需要我们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其呈现形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而背景则是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思想。三 关于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1.与其叫综合课程还不如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80年代初期,在我国的东北、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出现了综合课程的试验。90年代初期出现了高潮,上海推出了综合课程的课程试验方案,浙江则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综合课程的发展。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试验中止了,有些试验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
前文已经论及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其实“综合化”不仅仅来自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哲学(人学、科学与哲学)、社会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及其目的)、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建构主义)等学科的支持。
实际上,从对学科内容的综合化水平上讲,区别于独立学科课程的有相关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参见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所谓相关学科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某一国家的文学作品,要结合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来讲授;而某个物理学原理,则要以数学为工具,结合化学、生物学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
所谓跨学科课程,则期望学生能体验到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在这种课程中,独立的分学科形式仍然保持,但它们将同时用来解释同一个概念或主题,如“能”可以从物理学、化学以及历史学的角度去学习。
所谓综合课程,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高度综合与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显然,综合课程中分学科的独立性基本消失,但还有不同的形态:一种是完全的综合形态,如小学低年级的综合课或常识课;一种是分文理科的综合,即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再一种是二、三个学科的综合,如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体育、卫生、心理健康等)。
上述种种课程形态,如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课程的社会化等流派相结合,则可以设计出更为灵活的课程形式。如以交通、饮食等儿童经验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以能源、环保、吸烟等社会性问题为线索的跨学科课程,它们只是在分学科课程的大框架下,分阶段设立几个单元,这样也许更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若象浙江的综合课程那样,一下子就进入了课程综合化的最高形态,不仅老师因知识准备不足无法适应要求,而且在教师及社会公众的观念上也一时难以接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2.还活动于儿童的整个学习生涯
没有活动,就无所渭学习;没有活动,学生品德、心智上的发展就不复存在;进而,没有活动,就无所谓教育。
然而,这些年来,特别是1993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以来,由于活动课程以独立的形式进入国家课程计划,举国上下出现了一个“开发、开设活动课程”的浪潮,一度“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应该看到,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提出活动课程、并加以宣传、提倡,直至法律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对消除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的种种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其负面效应将日益突出,久而久之,人们会很自然地形成这样一种概念:活动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能力,激发兴趣,训练特长;而学科课程,则以教师为主导,老师讲,学生听,传授知识成为主要的目标。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学、心理学关于活动理论的研究非常活跃。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发展知识,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 篇六
在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受
一七三中学 潘环芝
一、心理品质教育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历经多次改革,学生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能具备较高的自获知识的能力,但在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上则出现了极大缺陷。媒体上曾登载过多起学生因承受不了升学的压力而自杀,因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幸而离家出走等恶性事故。这一切都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面对社会的复杂化,多元化,要尽快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防止学生发生心理偏差,促其心理健康发展,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有许多学生,他们由于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正确的思维方法,而表现得极为抑郁、偏执、孤僻或狂躁,这些心理偏差无疑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消极影响。而初中生的年龄又恰是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小小的过失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新教材一经采用,其贴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生动的形式、活泼的版面,立即受到普遍欢迎。
从我国整体教育目的来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提出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只有心理健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未来社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负荷,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简言之,就是开发心智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建立合理人际关系,促进高教学习。再简言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完善自我,促其成长。作为心理品质教育课的任教教师要以此为依据,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培养合格人才作出努力。
二、教师要在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学中发挥疏导作用
“只有教师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活动”这种方法,不是什么教学方法,只是“教书匠”混饭吃的伎俩而已。早有教育者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提出异议。而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知识的传授,这只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一方面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课其修身课性质又决定了自身具有特殊的教学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每一个观点,都要经过学生原有“意识结构”进行筛选,相同的欢迎,不同的排斥,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心理品质教育的教材在编写上有意选择了与初中生有紧密关系的题目,在课上,教师可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尽全力创造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调控,让学生达到自我辨折,自觉提高的目的,这一方法也是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比如,在讲“友情”一课时,这一题目是学生的热点的问题,教师不妨结合课文内容,有层次地每堂设置一个话题,事先布置下去,随着课程的展开,“说说我的好朋友”、“友情伞――我最难忘的一个件事”、“我理想中的好朋友”、“朋友,我想对你说”一个个题目调动着学生参与的热情。每堂课上,学生把自己的发言与同学的发言相比较,补充了不足,把自己的发言和书中理论相比较,找到了差距。再比如,我在上“交友要讲原则”一课时,提问过后,我先让学生谈谈“我理想中的好朋友”,大多数学生都说:我的好朋友要有与我相似的性格,共同的爱好,要能同我说知心话等。这些发言完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感性强而较缺乏理性。发言结束后,我设问:“我们的同学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个重要方面大家没有注意到――你在不在乎你的好朋友的品质呢?”学生一愣,然后纷纷说“哎呀!忘了!”一个小男生还不自觉地用手拍了拍头,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这个时候,教师因势利导,便可翻开教材,将书中观点娓娓道来。引导学生补充和筛选原有的择友观。这样的教学效果,要远胜过教师在面前师道尊严地讲授,那样做,只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反感和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随时通过学生外显的行动特点,把握其心理上的发展变化。及时予以肯定暗示和否定暗示,避免直接的批评,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甚至要允许学生有滞后于讲授知识的表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工作是设题,疏导,补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只能通过引导,而无法强迫改进。?
三、心理品质教育课的开设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上好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能力和一般人所有的心理状态,还要有心理能力。达到这样的特殊心理素质要求,才能将自身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素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要热爱这门课程,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意义有深入了解,充分认识到开设心理品质教育课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教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动机,要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
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本人的情绪变化、意志情况及其创造力,无时无刻都在对学生发生着作用。因而,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情绪,善于调控消极情绪;要有毅力,了解心理品质教育的长期性、缓慢性,不急于求成,勇于知难而上;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有洞察学生心理的直觉思维,善于发挥创造力,善于抓住心理教育的机遇,使学生获得心理发展的成功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人格魅力,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令人钦佩的人格力量,影响和陶冶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人。?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学理论修养。毕竟,心理品质教育在中学尚避新设教学内容,一线教师对心理学理论只是在职前接触过初级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还需随着课程的不断发展,增加自身知识积累,要成为富有责任心、合格的心理品质课教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学边教,利用各种书籍,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水平,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7.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 篇七
论文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 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英语阅读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注重阅读教学,不仅能活跃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还能让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新课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就是要在发挥学生主体阅读兴趣和激情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通过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注重阅读技巧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教学目标”中认为,“能够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获取主要信息;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上述目标描述告诉我们: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英语阅读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养。
1.拓宽阅读视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
英语阅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素材之上,这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对此,笔者以为,培养学生丰富的阅读知识视野,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语感。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拓宽阅读视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主要表现在:(1)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的阅读,特别是一些报刊杂志,能体现出西方特有的文化背景风貌;(2)利用网络或者其它的电子读物进行阅读,以此拓宽学生的英语阅读知识视野;(3)用好现有的补充资料,特别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补充的一些读物,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视野;(4)指定学生阅读一些世界名著,特别是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意义的名著,以此来满足英语阅读36万词的词汇量需要。
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withEnglish)模块四Unit3“Tomorrow’sWorld”中的“Reading”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阅读知识视野,笔者进行了如下的阅读教学方法:(1)建议学生利用身边的网络资源学习渠道,搜集有关“Tomorrow’sworld”的阅读素材,并作简要的归纳;(2)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行阅读思考:①What’sthemainmeanofthearticle?②What’sthecharacterofthetomorrow’sworld?③Whatcanwegetfromtomorrow’sworld?(3)建议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想象思维进行思考,并能积累有关未来世界的一些有趣知识和趣闻。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探究式是提高他们综合英语运用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笔者以为,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为根本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指导,不仅能够激活他们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运用如下的方法:(1)自主阅读的选择性,即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学习,尊重他们的学习自由权利;(2)阅读理解探究的多元性,即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种解决问题办法进行思考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多元化思维能力;(3)阅读思考的发展性,即鼓励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能进行有效的内化生成,不断地进行发展创新;(4)丰富多彩的表达性,即鼓励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表达,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运用技能。
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3“ScienceVersusNature”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在让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的教学:(1)鼓励学生运用一切的学习资料,查阅有关“clone”,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2)鼓励学生按照文章中的思考探究题目,进行同桌讨论或者小组合作探究进行阅读思考。(3)教师布置思考题:①What’sthemeaninthearticle?②Whatarethedifferentattitudestowardsthesuccessofcloningahumanembryo?③Whatdoweshoulddoincloning?(4)鼓励学生就上述问题进行阅读思考,以此激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3.注重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的有效性
英语阅读技巧也是不可小看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注重阅读技巧,一方面,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英语语言阅读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英语阅读技巧主要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培养:(1)英语阅读直接思维技巧,鼓励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目标性;(2)注重细节信息技巧,即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文本的细节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以提高阅读的速度;(3)生词的猜测技巧,即利用文章情境,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更能进行有效的猜测,丰富文章内容;(4)合理解题技巧,即要求学生根据文章题目确定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此提高解题准确性。
总之,新课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就是要在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文本的阅读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身的思维想象,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朱文英.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2).
8.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 篇八
摘要: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电大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网络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诸多影响。本文就如何借助网络,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做好电大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网络电大生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信息技术在全球迅速应用,互联网以空前广度和深度进入人类社会,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值得关注的是,它对青年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运用现代化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远程教育教学的开放大学,其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决定了电视大学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在现代网络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加强电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已经摆在电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
一、网络环境下电大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1、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严重影响着电大学生正确思想观 念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和巨大信息量的特征具有极大诱惑力的。网络信息中,学术信息、经济信息、娱乐信息和各种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据有关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信息中,有关色情的信息
达到47%,显而易见,网上传播的垃圾信息将会弱化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
2、影响电大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以“人机交往”为主体的人际交往,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导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成熟的青年社会交往模式应该是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开放的人际交往空间。网络虽扩大了青年的人际交往的范围,但网上交流具有虚拟性,失去了对周遭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导致彼此间冷漠、孤僻、不合群和缺乏责任感,甚至导致人格畸变。
3、导致电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淡漠。
从网上信息来源看,中文并不是一种强势语言。技术上的垄断带来舆论的垄断,这使得西方文化在网上畅通无阻,因而滋生了网络文化霸权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载体的中文在互联网上的微弱,很可能导致长期沉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淡漠。
4、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性。
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树立威信,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和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无可争议的主导作用。网络在青年学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思想政治工作者将
不再是主导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变化的决定因素,许多学生不再轻易接受简单说教的灌输。
二、网络环境下电大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我们在看到网络环境对电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同时,网络具有形象性、时效性和互动性,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比拟的,为新形势下开展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天地。首先,网络拓宽了教育的空间。
网络信息覆盖量大,传播速度快,为学生提供了实事政治、学习方法、就业信息等服务,堪称为百科全书。学生在网络上可以“畅游”世界、既可了解国情、认知社会、还可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其次,网络创新了教育形式。
利用网络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性。而网络特有的信息全球性、双向性、即时性、容量无限性,给个性特色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应的环境,可以通过寓教予乐的网络系统,让学生在轻松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再者,网络增强了教育的成效。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快速传输性等特点,加之“多媒体”教学的感官刺激功能,可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受教育者感知的信息更为深刻、全面,增强了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功能的优势,努力开创电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一)树立开放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
1、建立电大思想政治教育 网 络 体 系 和 内 容 丰 富 的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网 络 资 源 库。
应 在 人 力、物 力、财 力 等 方 面 加 大 投 入 力 度,建 立 全 国 性 的 电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网 络 系 统,实 现 全 国 联 网。总 之,建 立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网 络 系 统,有 利 于 各级电大进 行 联 系 和 沟 通,进 行 系 统 整 合,从 而 形 成 教 育 合 力。
电大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为建 立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网 络 资 源 库 提 供 了 可 能,同 时,还应吸收全 人 类 优 秀 文 化 成 果 的 宽 广 胸 怀,大 胆 引 进 国 外 思 想 教 育 成 果,博 采 众 长,取 其 精 华,去 其 糟 粕。建 立 起 水平较 高 的、内 容 丰 富 多 彩 的 电大学生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网 络 信 息 资 源 库,不 断 的进行充 实 和 完 善,让 学 生 在 网 上 轻 松 愉 快 地 接 受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2、建 立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网 站 或 在 网 站 开 辟 思 想 政治栏目。
要 想 坚 持 正 确 的 舆 论 导 向,需 要 建 立 自 己 的 网 络 阵 地。将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相 关 信 息、资 料
存 入 网 站 , 还 可 利 用 网 络 多 媒 体 的 功 能 设 立 能 真 正 展 示 中 国 文 化 精 髓 的 主 页,表 达 一 些 对 人 生 问 题 具 有 穿 透 力 和 震 撼 力 的 观 点,吸 引 青 年 学 生 来 进 行 访 问,对 他 们 进 行 潜 移 默 化 的 中 国 文 化 的 熏 陶。、设 立 辅 导 员 电 子 信 箱,开 展 网 上 心 理 咨 询。
处 于 青 春 期 的 青 年 学 生 生 理、心 理 发 展 具 有 不 稳 定 性 和 可 塑 性,极 易 受 到 外 界 环 境 各 种 因 素 的 影 响。还 可 开 通 学 生 与 学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部 门 和 校 领 导 的 交 流 热 线 并 公 诸 于 众,切 实 解 决 学 生 在 学习、生 活 和 心 理 上 的 困 难,使 校 园 网 真 正 成 为 对 学 生 进 行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阵 地。、开 设 网 上 论 坛。
网 络 信 息 反 映 着 学 生 的 思 想 状 况,网 络 上 的 热 点 往 往 就 是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热 点,了 解 网 上 热 点 有 助 于 我 们 及 时 把 握 学 生 关 注 的 焦 点,能 提 高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 针 对 性。在 现 实 生 活 中,由 于 社 会 环 境、伦 理 观 念 以 及 利 益 关 系 等 因 素 的 制 约,人 们 在 交 往 中 总 是 或 多 或 少 有 所 顾 忌,而 网 络 的 虚 拟 环 境 可 以 使 人 摆 脱 性 别、年
龄、身 份 等 诸 多 因 素 的 限 制,缩 小 人 际 交 往 的 心 理 距 离,减 少 心 理 防 卫。利 用 网 络 进 行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为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者 摸 清 青 年 学 生 的 思 想 并 进 行 深 层 次 的 引 导 提 供 了 一 条 捷 径。
(二)加 强 电大思 想 政 治 工 作 队伍 的 建 设。为了搞 好 电 大 思 想 政 治 工 作,建 设 一 支 合 格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队 伍 是 顺 利 开 展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强 有 力 的 组 织 保 证。首 先,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者 要 转 变 观 念,树 立 现 代 化 开 放 教 育 观 念,充 分 认 识 并 适 应 开 放 教 育,完 成 由 传 统 教 育 的 主 要 信 息 提 供 者 向 指 导 学 生 正 确 获 取 信 息 的 方 法 和 技 能 的 转 变。其 次,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者 要 认 真 学习并 掌 握 先 进 的 现 代 技 术 手 段 和 网 络 环 境 下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 特 点 和 规 律。利 用 先 进 的 现 代 化 手 段 进 行 教 学 的 电 大,一 个 不 懂 计 算 机、多 媒 体 和 网 络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者 能 和 学 生 有 许 多 共 同 语 言,并 有 效 实 施 思 想 政 治 教 育。再 次,要 优 化 队 伍 结 构。对 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队 伍 中 的 骨 干,要 采 取 切 实 可 行 的 措 施,稳 定 骨 干 ; 培 养 一 支 专 兼 职
结 合、政 治 意 识 强、具 有 现 代 教 育 思 想、熟 悉 电 大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规 律、掌 握 计 算 机 网 络 技 术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队 伍,才 能 适 应 网 络 环 境 下 电 大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 需 要。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注重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同时还需要辅导员熟悉掌握计算机及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不断提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具体措施可以这样做:辅导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在网上开展“电子信箱”、“热线服务”、“时事新闻”等,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袒露心怀、倾诉苦乐、宣泄感情的一个重要场所。在与学生的对等的交流互动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对学生进行网络素质教育。
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性,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综合和统一。这种战略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教育宗旨决定的。
有 关 部 门 也 已 经 意 识 到 此 项 工 作 的 重 要 性,《 教 育 部 关 于 对 校 园 网 有 害 信 息 专 项 清 理 整 治 工 作 的 实 施 意 见 》 中 指 出,要 “ 在 全 体 师 生 中 开 展 互 联 网 安 全 和 文 明 上 网 的 宣 传 教 育,增 强 师 生 上 网 的 法 律 意 识、责 任 意 识、政 治 意 识、自 律 意 识 和 安 全 意 识,引 导 师 生 开 展 健
康、文 明 的 网 上 活 动,形 成 广 大 师 生 共 同 抵 制 网 上 有 害 信 息 的 良 好 氛 围。”应 该 以 深 思 熟 虑 和 慎 重 的 方 式 来 使 用 计 算 机。这 对 我 们 的 网 络 道 德 建 设 有 一 定 的 借 鉴 作 用。
(四)加 强 网 络 管 理。
针对学 生 上 网 最 多 的 地 点 是 校 外 网 吧 等 社 会 场 所 的特点,政 府 有 关 部 门 应 加 强 对 网 络 的 监 管,注 意 对 网 络 信 息 进 行 监 控 和 分 析,加 强 网 上 舆 论 导 向,坚 持 用 正 确 的 舆 论 引 导 人,同 时 加 快 网 络 立 法 工 作。对 用 户 的 网 络 行 为 进 行 登 记,使 其 行 为 有 踪 可 寻。对 不 良 信 息 及 时 进 行 删 除 处 理,加 强 对整 个 网 络 进 行 信 息 安 全 和 网 络 运 行 安 全 的 监 控 和 管 理。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网络化已经成为电大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电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为培养合格大学生、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奋发有为,努力揭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篇章!【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马宇涛
[2]《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不断挖掘网络教育功能》 齐书聪
9.浅谈小学健康教育的几点看法 篇九
一、确立健康教育的应有位置,端正教学态度健康教育是以所有人为对象,特别是少年儿童,通过对生理、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之具有自我保健的能力,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等方面保持健全状态。现在,新课程中开设的健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少年儿童具有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在精神身体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但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健康”理解为就是没有疾病。这种片面地认识和陈旧落后的观念仍在误导着许多人。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要端正态度,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丰富知识,切实把健康教育课程开足开好。
二、加强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适应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健康教育开展的好与坏,能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取得最佳教育效果,除了领导重视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师知识水平及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必须不断钻研教材,探索健康教学的新路子,主管部门也应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切实加强对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及教育教学的技能,以适应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经常探索教学方法,处理好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小学健康教育课,是近年才开设的新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有些学科的部分内容相同。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切实而有效地教学途径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误区及其对策浅析】推荐阅读:
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8
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06-11
中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误区07-03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08-08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08-27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10-08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论文)09-15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0-01
中学生心理教育之浅见07-24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