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精选6篇)
1.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篇一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是我们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是我们课堂授课的蓝本,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预设,因此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到我们能否上一节优质、高效的课。
(一)我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的基本要素:
1、必须体现课程标准和理念。
2、必须呈现教材的内容。
3、教学思路必须清晰,教学流程舒畅。
4、教学目标设计要合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6、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7、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8、恰当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活泼多样的呈现教学内容、情境等。
9、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板书要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11、导入合理,善于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我认为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以下过程:
1、教学目标分析;
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知识,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是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抽象成图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以上的认知起点展开的。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三角形(有的学生摆不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合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最后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既巩固了新学知识,又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还可以在探索实验和应用数学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为后续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4、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学校、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如果把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5、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容与策略进行调整。如: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如果学生能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那教师总结即可。如果学生不能得出结论,教师就要重新调整教学策略,选出一些长度比较特别的小棒,带领学生一起拼摆,最终引导得出结论。
以上就是我对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设计出一个教学设计,不成熟的地方,还请指正。
2.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篇二
一、目标细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自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不少体育教师在目标制定时, 都试图在一节课里同时落实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 有些贪大求全, 结果往往出现“面面俱到, 反而不到”的状况。由此,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明确、具体、符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进度的要求, 而且应该细化, 便于检测, 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让学生重点掌握一至两个基本技术动作, 循序渐进, 以“点”带“面”。教学目标的细化, 便于老师及时对课的方向进行调控, 也能让学生了解到在一堂课中的学习的程度, 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态度,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目标达成是检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 并以此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的学习, 让教学目标为有效教学的实现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精选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一堂体育课主要应该教什么, 学生着重学些什么, 这是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客观地说, 教师要教的内容和学生想学的项目有很多, 不可能全部教好学完, 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 教师应该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情况, 对众多教材进行适应性的精选, 并通过认真设计, 在教学中进行有目标、有组织、有知道、有要求地实施, 使学生学到体育知识、方法和运动技能, 这是有效教学的可行性和必然性的途径。
四、优化教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力抓手
一般来说, 教师只有根据课的类型来优化教学形式, 通过分层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优化。教法优化也是精选教学内容的有效的补充, 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例如, 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程序教学法, 先通过一些辅助学习, “上一步双腿依次摆动跨越橡皮筋”、“助跑二步双腿依次摆动跨越橡皮筋”、分层次三步……五步助跑双腿依次摆动跨越橡皮筋“等, 几个环节层层深入, 最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 这样的教学往往效果较好。
五、简化环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 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 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 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力,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与调控中, 教师应重点把握好以下环节:第一, 教学分段合理体育课的教学分段主要包括上课常规, 准备热身, 基本内容教学, 放松活动和课堂小结, 教师可根据课型的不同来安排各环节的比重, 做到重点突出与难点突出。第二, 教学组织严密, 在体育课中往往会经常调动队伍, 教师应结合教学的需要进行“有效调动“, 使队形保持井然有序。第三教学步骤清晰, 有效的教学必定是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 学生能在一个接一个的教学环节中明确技能的起承转合, 能在教师简洁的教学思路引领下主动参与学习。第四, 场地器材准备安全合理等, 都是教学的细节问题,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顺序安排场地和摆放器材, 并注意合理性和安全性。
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的体育课堂不仅要求体育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动作示范能力, 更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教学调控和应变等综合能力。有效的体育课堂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优选课堂内容, 采取多样化的教法,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有序地参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有效的体育课堂要求教师能整合各种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交流, 积极进行反思与总结, 以一种对事业的奉献、执着和必胜的信念, 实施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和发展。
摘要:阐述了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构建要素, 主要包括细化目标、目标达成、精选内容、优化教法、简化环节、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等方面, 在具体教学中药采用多种策略,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构建要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 (有效教学丛书)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04) .
[2]刘京海, 陈德华.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08) .
3.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有效性 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设计的基本要素往往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认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大致有四个:你希望你的学生去哪里(教学目标),你的学生现在在哪里(教学起点),怎么到达(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到达了(目标达成)。
在围绕基本要素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设计以分析学与导的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学与导问题的方案为目的,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
如何以四个基本要素为指导来进行教学设计?下面就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子来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课标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学习内容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了解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几种图形间的关系,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的精妙,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为学生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方法迁移,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做了准备。由于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当学生掌握了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之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三、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切入点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有了一定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理解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和描述推导的过程还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生动形象和从生活中找数学,通过复习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入手,为下一步尝试探究做好准备,同时在猜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及时点出课题使学生尽快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把握好学与导关系
1、创设情境、铺垫引入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问题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时要激疑引趣。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看自己数学教材的封面,从而抽象出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有面积吗?是哪一个部分?怎样计算呢?自己动手测量并计算出结果。在这基础上,用这个长方形框架,捏住两个顶点,用力往外拉,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拉前与拉后作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
通过大胆猜想,动手验证(用学生已有的数方格的方法就可以),学生找到了初步的答案。接着就此提出疑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它与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2、实践操作、探索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始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學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顺利的到达目的地。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五个步骤来完成。
①图形转换:面对问题,用“转化”的理念作指导,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实践操作,把图形进行转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②探索联系: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推导公式:利用图形间的关系,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文字表述到用字母表示。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计算公式,印象深刻,思维也得到发展。
④验证公式:动手测量,计算出前面我们拉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数方格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进行验证。
⑤提问质疑:让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把重点内容划一划,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大家研讨解决。
3、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是否达成,可以通过设置算一算、选一选、画一画等的问题进行检验。问题设置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途径,在问题设计时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目的之一是务实学生的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学中不能淡化;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
4、小结提升、画龙点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正像同学们说的,其实各种平面图形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今天就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找到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各种图形。
4.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 篇四
本次磨课我们以三年级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研究目标,经过多次打磨和修改最终确立了比较合适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生成,群组成员查阅资料,博众家之长总结出了制定阅读课教学目标具备的基本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也就是防止出现“让学生、使学生、培养学生-----”等词语。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如:认识饶等10个生字。不要用学会10个生字。前者是能读准字音就可以。而后者目标不太明确。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通过这次研修磨课活动群组成员,全部明确了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另外就是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在本次课例打磨的过程中,也就是第二次修改备课时,有一个老师说这个教案完全可以顺利的完成任务。正是这句话提醒了我。我再次查看备课真的是整个课堂都是按老师的思路焉的,我说这不是一节高效的课,不能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当时,几个老师情绪沉了下来。我说: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发问的机会,你们说算是完善的课吗?老师们点点头不错。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呢?通过研讨我们总结出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学生质疑的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想象的机会。
二、针对问题,授之以渔。分析学生提问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了依赖老师的习惯。二是学生不知道发问的角度和方法。三是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提的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哪怕非常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特别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给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
四、必须给以方法上的指导。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二是提问思路和内容。三是启发学生如何表述问题。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是基础。只有在认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才会问得有物、有据、有序。
五、分出层次,随机处理。问题的层次。我的做法是,分两个阶段处理:第一阶段小组内自由提问,一些胆量小的学生在小组内能够自在地提出他们的疑问。给他们解决基本层面的问题。第二阶段全班集中研讨重点难点问题。这一阶段让那些积极思考大胆发问的学生发挥他们的思维优势,提出他们的富有层次和水平的问题。解除他们的疑惑。这时既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如何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只要求学生多读书,不教给他读书的方法,同样不会收到好的效果。通过群组成员的多次交流我们总结出了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几种做法。
一、联系上下文词句字面义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就是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二、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三、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事件情节发展理解词语。
这些应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无论这个词是在故事开头或某一段的开头、故事中、故事结尾,分别起统领,过渡还是总结作用,都应利用故事发展理解词语。运用这种方法先出示这个词,不详讲,引导学生通过前后文字融汇贯通地体会,不能破坏它,争取一气呵成,这样学生印象更深。
5.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 篇五
建平中学
廖飞
2014年3月25日,上海市建平中学青年教师姚雪执教一节课堂教改实验探究性的公开课《平面及其基本性质》。这是采用IPAD进课堂技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示范课。一堂课下来,赢得全体观课教师的好评,反响非常热烈。
本课的目标定位是教会学生掌握平面基本性质的三种表述方法以及相关公理的认识。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步:课前先把相关知识微视频与《学习任务单》放在“门口网”班级社区上,《学习任务单》设计了一些有关“点”、“线”、“面”相互位置关系的各种变式题目,从而考察学生用文字、图形、符号三种方式表述这些几何概念的基本规范与基本技能是否掌握。
第二步:从学生提交完成的《学习任务单》中,选出9个最有代表性的错误类型案例,截图制作成幻灯片文件,用作课堂教学的示例素材。
第三步:课堂教学环节,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与家居室内空间装潢效果图为例,引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点、线、面”。这种导入方式富有文化品位,隐喻了数学不仅是有用的,也是美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步:简要复习几何概念的三种表述方式后,由浅入深地依序投影呈现学生《学习任务单》中9个最有代表性的错误类型案例,交由同学指出失误原因,并当场在IPAD上修改订正,通过投影直观呈现给全班同学。这就把“学生”也转变成极好的课程学习资源。
第五步:以学生有关“平面”的两个“公理”的三种表述及对“公理”意义价值认识的几个案例,指导学生重视“公理”,并引出“公理化体系”的概念。
第六步:引导学生复习初中所学过的一些“公理”,然后拓展:初中的几何公理,还不是最基本的公理,推荐学生有兴趣可以研读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
第七步:最后用一幅淡雅清新表现杜甫《绝句》意境的水墨画(“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小结本节课的基本内容要点。
整堂课有几个亮点:
(1)教学各环节完整紧凑,流转切换自然酣畅。有导入、有解析、有案例演示、有课外拓展、有小结。且教学语言规范得体,简明清晰。学生听课明白,反应快捷。
(2)全部采用学生《学习任务单》中的典型错误案例,指导掌握方法,解决常见的问题。因为来自于学生的“真”问题,所以课堂共鸣效果好,师生有“真”互动,类型化问题当堂解决。
(3)信息化技术工具恰当使用。运用网络、IPAD等,即时演示学生原生态的反馈信息与学习收获,既便捷、直观,又避免了传统课堂需要不断板书,频频擦除、更换板书的麻烦。
(4)把课前预习中自我检测反馈情况,用作当前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案例,组织开展指导学生自我纠错活动。我们在“翻转课堂”的操作实施上一直遇到一个难题:如何把课前资源学习活动与当前课堂学习活动结合并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堂数学公开课,等于做了问题解决的一次很好的示范。
(5)本课导入与结束方式,都很有创意,数理与人文结合巧妙,富有美感。
这堂数学公开课,引发我们思考,从中领悟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几个基本要素与要求:
1.课前资源的必要性。“翻转课堂”之所以课堂上能深入研讨,是基于“先学后教”的前期准备投入充分,这也符合“学会学习”的教育理念。
2.给学生提供的“课前资源包”,要包括微视频之类的影视资料、导学设计(或“学习任务单”、自测题)等。“课前资源包”不能只是“微视频”一种资源形式,其实微视频的作用无非是辅导性的,或者是参考性的,换用文本形式的文献资料也未尝不可。另外,微视频不能太长,5分钟左右即可,否则,就增加学生负担,学生没有时间精力去看冗长的视频。
3.“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形式,必须呈现如何解决好“课前导学”与“课堂指教”的结合问题。把学生课前学习的困惑、问题、典型错误,原生态截图的方式呈现在课堂,让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是一种把“课前导学”呈现在当堂的巧妙方式。
4.“翻转课堂”下的最佳课堂组织形式,是分组合作学习;而分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小组文化的建设。小组成员的互补搭配、小组团队精神的激发、小组积极上进文化的形成,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小组成员学习活动中的“搭便车”现象,减少分化。
5.“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必须转换成“活动设计”才有更智慧含量,才更吸引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的探究活动中发现和顿悟。
6.试论小学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 篇六
关键词: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深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42-1
一、师生关系须融洽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体育课不同于别的学科,体育课在操场上进行,学生常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制力大都较差,只要有一丁点“风吹草动”,很快就会转移注意力,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
建立有效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课上得协调而有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影响。哪怕是一个动作、表情或眼神,还是一句话,都会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的心理和态度。
二、有效教学需要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主要看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否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是,体育课要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二是,体育课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三是,体育课要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对外来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以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有效设计为核心
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导航系统,教学不能跟着感觉走。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有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如“改进快速跑技术”、“发展力量素质”、“培养合作精神”等。这些对的、错的、不明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导向发展或评价的价值,也就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根本
教学内容的改革,历来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为,教学内容反映了为什么教和教什么这个根本,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体育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技术,能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与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技能基础。
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正确地处理好教材。要正确地处理好教材,就必须准确地把握体育教材的性质(身体练习)、特点(运动文化)和价值(发展身心)。其次是主要教材要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体育教材的技术难度(或技术含量)是教材的魅力所在,是教与学的基点。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需要教学。学生也只有在攻克难度、掌握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从体育学科的角度来看“身体健康”是“三维健康”的基础,这一点无需质疑。
五、课堂教学要以有效实施为关键
有效设计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实施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体育课的有效实施要正确处理好新课程理念的问题与实践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六、合理创建新课程下的课堂学习规则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应体现在学生身上,如果学生没有获得发展,那么即使教师工作得最累、付出得最多、论文写得最好,也是缺乏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创建新的课堂学习规则,是为了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更充分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教师应明确树立为智能而教,围绕发展需要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和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体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在内容上应更多地尊重学生个性,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情感投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教师应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规范学生新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知道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中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效学习、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在制定新的学习规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制定。
【试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素】推荐阅读:
体验生态体育课堂教学七要素论文09-05
体育课堂的教学反思11-01
体育有效教学总结06-20
写体育课堂的作文400字11-16
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六种方法07-26
浅谈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10-15
小学体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07-01
体育课应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教学反思07-14
体育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模式的核心价值研究09-21
体育开学课堂常规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