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9篇)
1.论爱国主义 篇一
浅论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振兴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质,就无法成为一个强盛团结的国家。而一个民族的先进和后退,要看它能不能跟着时间的潮流,能不能跟着历史的潮流。古代历史上曾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毁于在长河之中,就是因为民族或文明不能跟着时间的潮流,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国家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倡导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崇高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翻倒帝国主义而斗争,把黑暗的中国改造成一个光明的新中国。而当今时期,爱国主义要体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统一的事业——走向伟大复兴。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民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教育,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
2.论爱国主义 篇二
关键词:抗日战争,爱国主义,特点
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空前爆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时期既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历史时期, 也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对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深刻的启示。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抗日时期的爱国主义的内容主要是反击外来侵略, 争取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集中爆发, 与传统的爱国主义相比实现了一个历史飞跃, 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表现出超阶级性、广泛性、全员性的特点, 爱国主义与全民抗战相结合
七七事变之后, 日本帝国主义发起全面侵华战争, 使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危险。在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 中国人普遍意识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 带给中国人深重的灾难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强烈冲击, 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催化剂。
抗日战争唤起中国人的民族独立意识、国家意识的觉醒, 爱国主义也实现质的飞跃。爱国主义不再只是先进分子、先进阶级的意识, 而成为一种全民族人民的共识。反对日本的侵略、保卫祖国成为不分阶级的全民性共同行为。抗战中中国各个阶级、各个党派、各界人士、各个民族虽然具体利益有不同, 对抗日所持态度、政策有不同, 但抗日救国是全国人民除汉奸、卖国贼以外所有人的共同利益, 对所有人都有利。所以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表现出基于全民族共同利益之上的超阶级性。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 他们的阶级基础和性质完全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 在国民党“宁可错杀三千, 不可放过一个”的反革命屠杀政策的指导下, 无数共产党人遭到杀害, 两党处于不共戴天的对立状态。但在国难当头之时,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 停止内战, 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合作抗日。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国民党和共产党虽然代表了不同的阶级, 但都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共两党都涌现出众多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大爆发, 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把中华民族团结起来, 以民族的整体来反对民族的敌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广泛参加的一场空前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战争。战争爆发之后, 无论是中国的广大官兵, 还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实业家, 不论是少数民族, 还是海外侨胞, 无不以各种方式加入了抗日救国的行列, 对这场民族战争做出了积极而伟大的贡献, 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和民众高涨的爱国热情。所以抗日救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整体行为表达, 抗日战争就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民族大抗战。
二、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大旗, 爱国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结合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高举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大旗。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成熟, 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抗日战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正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动员和组织了中华民族一切抗日积极因素和力量, 才使日本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中国人民对抗日前途迷茫之际, 也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认真探索抗日战争的规律, 逐步明确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为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指明了方向。
其次, 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 捐弃前嫌, 积极倡导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1935年就发表《八一宣言》倡导社会各界要有“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侮”的觉悟, 停止内战, 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年12月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进一步确定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爆发, 中国共产党积极为和平解决事变而努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揭开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序幕。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对抗战是积极的, 但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后, 国民党政策开始发生变化, 由积极抗日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并进行了一系列破坏统一战线的活动。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 反对倒退”方针。在政治上采取了对国民党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由于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 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坚持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再次, 开创和不断壮大抗日根据地, 开展敌后武装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的重要战场。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优势, 制定了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配合正面战场, 开辟敌后战场, 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方针。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频频失利相对的是,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逐渐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 犹如一把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 给予日本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振奋了全国人心, 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平型关大捷表明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战力量。在后来异常艰苦的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日军用大部分兵力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经受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残酷的“扫荡”围攻, 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 在抗日战争中, 中国共产党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最好的代表, 人们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越来越失望,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共产党的主张, 拥护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真正继承者, 爱国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结合。正是由于中国有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已经成熟了的中国共产党, 才使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爱国救亡斗争焕发了崭新的面貌, 取得了第一次完全的胜利。
三、坚持抗战与坚持民主密不可分, 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统一
抗日战争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 抵御外来侵略一直是我国爱国主义的传统内容。然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民族革命不能脱离民主革命单独进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因为只有发扬民主, 人民才能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责任感。只有当人民加入战争不再是为君主而战, 也不是为党派的利益而战, 而是为不当亡国奴的自身利益而战, 为挽救民族危亡的神圣使命而战, 爱国主义建立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 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赶跑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抗战同民主、爱国结合在一起, 强调发扬民主对抗日战争的重要性。早在1937年5月3日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之前,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这篇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 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 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而争取政治上的民主自由, 则为保证抗战胜利的中心一环。” (1) 1937年5月7日, 毛泽东又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充分论述了抗日和民主的关系:“对于抗日任务, 民主也是新阶段中最本质的东西, 为民主即是为抗日。杭日与民主互为条件……民主是抗日的保证, 抗日能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条件。” (2)
为了发扬民主, 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民主改革。一方面, 在国民党统治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宪政运动, 把人民群众对民主的要求同抗日、爱国、反独裁、反封建结合起来, 和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一起要求国民党结束党治, 实施宪政, 切实保障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武装抗战的权利。另一方面, 履行承诺在抗日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治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 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 不分阶级、民族、党派、男女、信仰和文化程度, 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通过广大民众的选举而产生, 采取一种崭新的政权形式——“三三制”政权, 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 共产党员 (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 、左派进步分子 (代表小资产阶级) 、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 (代表中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大体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权具备了现代国家政权的雏形, 它的成功实践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人民的主要力量。国民党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搞独裁政权, 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镇压民主运动, 结果是节节败退。历史的事实证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也是民主的伟大胜利。
抗战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与反对专制独裁、要求民主的人民民主运动相结合, 实现了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有机统一,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又一鲜明特点。
四、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摆脱了盲目排外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局限,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
中华民族长期的闭关锁国, 使传统爱国主义带有封闭排外以及狭隘民族主义的色彩。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产生了飞跃, 逐渐从封闭狭隘的爱国意识发展到开放的爱国观念,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开始结合。这种结合首先是建立在全世界人民有着反法西斯的共同利益上。日本、德国等法西斯侵略, 不仅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而且也损害了包括其本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所以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命运第一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 结成了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爱国主义要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积极倡导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因为站在阶级立场上来看待国家民族关系, 认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一家, 所以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自己视同国际共产党的党员。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响应“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自觉地将国际主义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紧密联系起来。在1938年10月14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 毛泽东同志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关系论述得非常清楚, 他指出:“中国是被侵略的国家。因此,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 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 ……中国胜利了, 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 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因此, 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 (3) 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发出号召:“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才能打倒帝国主义, 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4)
历史的发展证明, 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 不仅是民族的, 而且是世界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中国人民在抗日斗争中取得的每一个胜利, 都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支持和贡献, 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互相支持、互相呼应的, 中国人民的抗战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 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国际主义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高度的完美的统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大团结的伟大力量, 既是爱国主义的胜利, 也是一曲国际主义的凯歌。
注释
11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56
22 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77.
33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20.
3.论爱国主义教育 篇三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13-02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和丰富的素材。祖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瑰宝。要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常抓常新,则必须不断探索爱国主义新途径。
关键词 自尊心; 文化氛围; 社会实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人才、资金、原料、信息等资源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流动,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成果的共享。我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应当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努力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的发展,从而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和丰富的素材。祖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瑰宝。我们要善于挖掘它,运用它。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育于各种活动和教学之中,才能收到潜移默化、人倩、人理、人脑的效果。
1 借助升旗仪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我们知道,国旗是国家的标志之一,尊敬国旗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因此,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时机,不能把它当作普通的例会轻易放过。而要抓住这个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升旗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服装整洁、佩戴好红领巾、立正站稳、注视国旗肃然敬礼、唱国歌时,要发音准确,声音洪亮。用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国旗下讲话,把学生的思绪带入那血与火的战场,带入国家领导人为国事操劳而彻夜不眠的夜晚;带入科研工作人员忘我钻研的场景;带入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中,带入运动健儿那拼搏的运动赛场……
2 经常进行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的方式要多样,要广开言路,平等对话,要置疑解难,点拨诱导。
我校每年元旦前后都要在黑板报上系统公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各种数字,作师生家庭经济收入和家用电器的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发动学生写家乡变迁的作文和城镇市场情况的调查报告。此外,还请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来校解答生对国内外政治、经济、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学校领导举行学生记者招待会和对话会,接受学生记者的录音采访,还应邀到班级作小型报告,效果都是比较好的。学校还组建了:“少年团校\",对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团的知识教育和培训。
外事活动中更要注意爱国主义教育,自尊自爱,不卑不亢 10多年来,我校接待美国、英国、西德、瑞典、意大利、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国際友人近400多人。从1985年开始、我校与在兰州的外国专家,学者开始了更加密切的交往,自1986年开始,我校又从美国大学语文服务社请来了两位美籍短期服务教师,他们在我校任教一个半月,对我校的外语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由此,我们开始了和美国友好人士及中学生的广泛交往,还与美国堪萨斯州的哈斯维尔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至此,我校有200多名师生和美国朋友有书信来往。在这一有意义的交往中,我们的师生以自己的文化素养、品格和真诚,赢得了美国朋友的心,并使他们通过我们了解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
3 创设爱国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使用感
浓厚的充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隐型课程的耳濡目染和熏陶和教育,所以我们在每个教室张挂国旗,校内布置历代伟大科学家、医学家、美术家、音乐家……的名言或画像,张贴宣传伟大祖国和革命领袖为内容的美术图片等橱窗,使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渗入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这样学生们眼界开阔了,感情升华了,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在他们的心头悄然而起第四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3.1 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2 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第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访问老红军老将军;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引起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4.论中国入世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篇四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与爱国主义话语爱国主义是以对民族和国家的关注与定位为基础的,因此爱国主义总是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纠缠在一起。爱国主义虽然可以以热爱国土、历史、文化、人民等情感的形式萌生,但是它必须经由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洗礼方能获得成熟化的或理性化的表现形式,所以这导致在人类历史上,爱国主义在近代才开始成为最强大的政治和道义力量。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在东方和西方,从18世纪开始,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命运都成为最鼓舞人和最牵动人的事件。美国独立战争在今天被看成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意识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爆发,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各地纷纷宣誓,放弃分歧来保卫国家。在东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惊醒了千年氤氲沉醉的梦境,但国破家亡的悲苦遭遇也唤起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可以说,尽管在一些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深厚的历史积淀塑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成为传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不竭源泉,但是这些传统爱国情感毕竟无法与近代兴起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同日而语。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近代东方国家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得到空前的升华,曲折艰难的生存状态却提供了一种空前清晰的关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权利的自觉意识。殖民主义在对东方进行掠夺和压迫的同时,也瓦解了东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移植15了新的生产方式,引进了新的意识和观念,促动了东方国家内部的改革,所以西方殖民统治在一定意义上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民族主义也就从西方传到了东方,由欧洲现象变成了世界现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世纪出现了‘印度的复兴’,出现了拉姆·莫罕·罗易、达耶难陀和罗摩克里希纳;出现了‘泛伊斯兰主义’和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出现了穆罕默德·阿布度和阿拉比;出现了‘青年土耳其党人’;出现了明治改革家和戊戌诸君子,何塞·马蒂和何塞·黎萨。”(序言)而19世纪在东方开始劲舞的民族主义旗帜为20世纪新东方的缔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所以,从18世纪开始,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强势话语获得了长时间的延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那时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始终处于一脉独流的状态,实际上当近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谋求自己的发展和强大的时候,也在同时生产着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物质和精神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又紧接着指出:“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http:/// 中起来,使财产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了。”(P254~255)列宁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也做出了基本相同的阐释,他说:
“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有两种趋势。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这是其一。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隔阂的消除,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这是其二。”[3](P129)这说明,从近代以来,一方面民族主义的高涨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深化又是以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作为表现方式的,因此全球化与民族化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构成背景和底色,当然只是在很长的时间中,民族化的这一面总是显在上面或者显得更为明亮一些而已,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高涨的时候,普世主义或者世界主义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实际上,近代以来,民族主义也在不断遭到置疑和解构而出现低潮,而作为解毒剂或解构工具的就是普世主义的思想和信念。有学者就指出,近代在西方盛行的民族主义就暗
藏着一种倾向,即过分地强调本民族的统一和强盛,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都漠不关心,“除非与他们自己有同样的名称、讲同样的语言”;而且,“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任何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4](P11~12)20世纪所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应当说都与极端化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也暴露出了民族主义中的一些阴暗或消极的成分,也正因为如此,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危害性或者民族主义与战争和暴力的联系开始为人们所广泛关注,而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愈益激越。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开始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和全球性经济的发展似乎对民族主义产生了巨大的颠覆作用,与此同时,主张弱化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观念开始甚嚣尘上,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话语主要就是在这样的层面上开始关联起来。对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为什么需要弱化爱国主义的话语,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一些理由:
(一)全球化的跨越国界的经济、世界性的货币体系和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各种世界性的政治、文化组织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而使国家的许多职能正逐步被全球性的社会所代替,或者说国家的大部分职能开始让渡给全球性的社会。
而人类社会全球化的方式向内在化亦即全球范围内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并由此促进了一个全球性社会的形成:全球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乡土观、民族观、国家观,以面向全球的思维方式来代替面向民族国家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承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的价值判断,承认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人类共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存在的重要意义,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领域坚持人类的利益而非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努力谋求和谐协调发展。“对‘普遍性参照’的需要,甚至是迫切性需要,从来没有我们时代感受得这么强烈„„现代化过程是„„猛扑向被他们自己的偶然性和特殊性封闭起来的群体的挑战,促使他们自己形成一个由对话者和伙伴组成的开放性集群。”16(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解构作用在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迫使民族国家交出部分经济决策权,改由国际协调机构行使。这样,经济全球化就必然造成对民族国家主权的侵蚀,使国家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发生剥夺性的改变。而解构与建构实际上总是如影随形,民族国家主权的被解构往往体现的就是全球化的建构作用。在传统社会中,如果说民族国家可以独立地、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经济、政治和其他事务,可以封闭地确定自己的目标,但是这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却很难行得通,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外部参照,民族国家很难确定自己的决策方向。
(三)经济全球化使得许多民族化的元素开始逐渐褪色,特别是对于作为当今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的公司来说,它们的产品、风格、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变得越来越雷同,因此对于它们来说,只能按照功利主义的标准来进行区别———即按照是否成功来区分。
德国贝塔斯曼股份公司董事长托马斯·米德尔霍夫认为:随着经济趋于全球化,在像贝塔斯曼股份公司和戴姆勒奔驰汽车股份公司这样的公司里,管理网络同国际通用机器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风格是一样的,不存在什么美国的公司和德国的公司,而只有成功的公司和不成功的公司。这样,民族化的发展之路将必然面临着改道的选择。
由此,许多人自然会得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话语已经过时了的结论,而且认为它们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也会拖拽着许多民族国家远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重新遁入封闭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爱国主义和民族国家意识的熏染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已经过时。
情况果真如此吗?实际上我们前面的分析已经蕴涵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民族主义和普世主义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既会造成相互的遮蔽,但也会构成相互依存、相互“解毒”的关系。如果说普世主义的盛行会增加这枚硬币的厚度,这也就意味着同时加固了民族主义的基础,反之亦然,所以当人们可以轻易列举出支持普世主义的诸多理由的时候,换个视角也能够
找出许多支持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根据来,如:
5.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篇五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别:11策划
姓名:杨紫茜
学号:11111322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一种无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之下,政治和文化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却在弱化的爱国主义精神,甚至有一部分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情怀。,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我们就更需要创新爱国主义观,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爱国主义 大学生 国家 综合国力
引言: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大趋势,在改变世界经济结构的同时,有力的冲击着各国传统的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引起了包括中华民族在内许多人对自己和国家、世界关系的审视与思考。人们迷茫:在新的时代中,是不是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过时?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祛弊取利,抓住时机,弘扬和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对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正文: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简介
8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即“商品、服务、资本
和技术在世界性的生产、投资及消费领域里的扩散”。①“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②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的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其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占有更多的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实质上,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旧有的不合理、不公平的经济格局。
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强的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加强的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交往,这其中包括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人们在交流与交往中逐渐认识和了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也逐渐接受和认可。例如,亚洲人民,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对日本的动漫文化,韩国的影视文化由逐步接受到深深的喜爱。而不是固执于以前的观念,一味的抵制如日本这个曾经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世界和平的国家所带给世界人民的文化享受。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文化的认识等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们都是这华夏大地上每一寸每一方山水滋养哺育的,我们世世代代生活这片热土之上,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我们是炎黄子孙,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无论何时何地,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我们都应该紧紧相依。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文化作为民族意识的载体,是人们精神的根基。
4.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国家利益摆在首位。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侮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三、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在物质资料跨国界的流动和信息共享中,人们或是接触到了与本国文化内涵截然不同的他国文化,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不同的地域色彩,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文化情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相应改变。爱国主义在一些人心中已被否定,爱国主义是过去式或者是过去时?人们的归宿感,认同感在逐渐模糊和丧失。
新的一代的我们,从各方各面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新讯息、新事物、新文化……我们在追赶世界最新潮流,在潜移默化中,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弄潮之中。我们无法拒绝世界给我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无法抵制他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迷惑中,我们弱化了最最基础——爱国主义情结。
(二)经济全球化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错误的爱国主义可分为两种:既是盲目爱国主义和虚无的爱国主义。
盲目爱国主义,一些大学生,虽然深切的牢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但他们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去创新爱国主义观。他们盲目排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一切新奇事物,不尊重他国文化:如抵制日本动漫,有着认为谁看日本动漫就是卖国的错误看法。狭隘的民族主义,使他们无法与时代、与世界接轨,无法感受外来文化的特有魅力,无法了解世界各地的地域风情。
虚无的爱国主义,仍有一些大学生,作为思想观念最为开放的一代,他们乐于接受世界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切,一味的崇洋媚外,认为传统的就是过时的,自己本国的不好,外国什么都是优越的。如受美国大片的影响,不少大学生竟认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认为世界终应由一国征服和统治。我们无法从单一的角度来阐释他们的看法,但忽略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只是奉承大国沙文主义,最终他们会丧失是是什么?一颗爱国心,一份归属感,一个精神的家园…
(三)经济全球化下呼唤爱国主义
爱国不只是口号,我们要扎扎实实的付诸于行动之中,化爱国主义为报国之志和强国之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人有地域和信仰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该有差别。
无论你什么的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无论你生活在国外还是国内,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爱国之志,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报效祖国开辟了更多的渠道。.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钱学森不顾美国的阻拦,虽是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仍心系祖国。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重大责任。.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西方有些人企图借经济全球化,推行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损害别国主权和尊严。我们应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更应实事求是的发展。
结论: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创新我们的爱国主义观,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
注释:①:Theodre Levitt T •莱维特,“The Globalazation of Markets” ②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页
③百度百科: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6.论爱国主义 篇六
刘丽莎
【专题名称】家庭教育 【专 题 号】G52
【复印期号】1996年02期
【原文出处】《广东教育学院学报》(广州)1996年01期第57~60页
摘要 教育和培养广大青少年确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社会的大事,在这一教育系统工程中,家庭愈来愈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萌芽的启蒙、奠基场所。家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和渗透性三个特点,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在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除了要融汇爱国主义的一般性内容外,还应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适应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拓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更新传统的教育方法,采用生动、活泼、多样化,入情入理的教育方式,有的放矢地施以教育和影响,强化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性”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家庭 爱国主义 道德 行为规范
家庭是孩子步入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在早期阶段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具有塑造人的个性的功能,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中以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是使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孩子内在品质的关键环节。目前,根据人口发展规律,我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政策,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独生子女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他们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然而,从我国现阶段独生子女成长状况来看,普遍存在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互助友爱情感,骄生惯养、养尊处优、胸无大志、缺乏崇高理想追求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受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影响,缺乏一种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名曰“理想就是有钱就想”,“前途就是有钱就图”。试想,这样一些缺乏爱国主义情操的青少年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吗?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已是全社会的大事。培养教育广大青少年确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他们能否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用人才的基础建设工程。在这方面学校社会负有重要的责任,而家庭有其特殊的作用,它愈来愈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萌芽的启蒙、奠基场所。因此,党中央一再强调指出:“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并且明确要求“要重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把热爱祖国作为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活动和文明市(村)民教育的重要内容。”(1994年8月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相比较,家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随机性、灵活性和渗透性三个特点,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随机性表现为其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是随时随地进行,因而在方式上可以不拘一格,是灵活多样的。而由于家庭成员间的朝夕相伴,相互之间的影响和渗透更加细雨润物般,其潜移默化作用不可估量。无数历史事例证明,一个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偶然迸发的,而是有其深远的社会渊源和家教渊源的。当我们追溯抗击外敌入侵、保持民族气节的杰出民族英雄岳飞,忧国忧民、不惜以身殉国的杰出诗人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一大批爱国志士成长的足迹时,他们无一不是家教严谨,从小奠下了精忠报国、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的。岳母刺字、陆游临终《示儿》、杨家将满门忠烈等千古美谈至今仍具有很大影响。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社会安定,物质条件日趋改善,“盼子成才”是大多数家长的良好愿望。因此,为了孩子们茁壮成长,家长应该注意首先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成为一个爱父母、爱祖国,对祖国对人民有益的人。这就需要家长重视道德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孩子“如玉璞”之时抓起,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教育渗透在日常家教之中,使家庭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萌芽、奠基的发源地。
家庭要加强对孩子爱国主义教育,家长除了要有较高的爱国主义素养,有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自觉性外,更重要的是,要认清现代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从各族人民所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因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0页)。新时期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献身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现代家庭在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除了要融汇上述一般性的内容外,还应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适应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拓宽和更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一)、立足于国情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这种情感首先集中地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首先就要教孩子先认识祖国,只有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从总体上来说,国情教育一般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教育;二是辩证地认识国情的思想方法教育。当今青少年都生长在和平时代,对新旧中国巨大变化都是通过老一辈的回忆对比教育和一些影视作品得到间接的了解,对党和社会主义在情感上的眷恋和珍惜相对弱于老一辈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看到国内存在的一些落后现象,容易产生不满足、不理想的感觉,因而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方面相对不足,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有待加强。家长应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国情教育,通过生动的国情教育,让孩子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许多有利的自然环境;认识到本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认识到民族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认识到本民族的潜在的能力和发展的前景,从而确信本民族能进一步发展和兴旺,形成对本民族的肯定的、积极的、充满信心的认识和评价。
当前,家长要搞好国情教育,还必须立足于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引导孩子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通过这种比较,使孩子较全面认识国情,既看到祖国的美好前景,树立民族自信心,又能正视现实中的落后与困难,增强时代紧迫感,振奋精神,艰苦奋斗,为祖国繁荣富强建功立业。
(二)、结合改革开放新形势,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们的忧患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国家主人翁态度。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以及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豁达胸怀,勤劳俭朴、实干力行、任重而道远的民族风格,砥砺品学、上下求索的民族气质等等,正是这些精神财富,千百年来营造了我们民族强大的同心力和凝聚力,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去创建英雄业迹。这些都是青少年应该发扬光大的民族优良传统。
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了解民族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物质社会、精神生活都和传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家长应引导孩子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从祖国受屈辱的遭遇中激发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培养他们忧患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从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领略到崇高的民族责任感、民族气节和为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了解中国革命四十多年的历史,深刻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树立坚定的国家主人翁态度。
(三)、激发孩子潜在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明确自己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加强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这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集中地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高度责任感。要加强孩子历史责任感,首先,应该对他们进行中国青少年的革命光荣传统教育。使他们看到中国青少年曾在中国革命时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光辉篇章,完成了他们那一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作为当代青少年,要继承和发展前人的业绩,要以振兴中华,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为己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其次,要引导孩子向祖国科学事业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学习,鼓励他们努力攀登科学的高峰。可以以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老一辈知识分子为榜样进行教育。这些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祖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呖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当代许多杰出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他们那种献身科学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和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把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满腔热情化为推动科学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的实践精神,都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此外,在帮助孩子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时,家长还应该注意引导他们走上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成长道路,鼓励他们不仅要成为愿意满腔热血献身于祖国的爱国者,也应该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当代青少年普遍高智商、聪明,有强烈的个性发展要求,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不喜欢说教式的、缺乏生动和吸引力的喋喋不休式的教育方法,因此,要使家庭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方式上更要求生动、活泼、多样化,入情入理。
首先,要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常言道“家教示范,品行为先”。要教育子女爱国,家长首先要爱国,要以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集体、有公德心的正气和民族骨气去影响教育子女。古往今来,许多爱国仁人志士无一不是深受其父母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言行感染和薰陶的。父母的示范作用的影响会根深蒂固地铭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甚至左右其一生。
其次,忌说教重渗透。家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不是上大课,不必照本宣科,而应着重结合日常生活、娱乐、外出旅游、看书报杂志等时机,因地制宜、随机进行教育。如家长可有意识地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选择一些反映爱国主义内容的图书和电影给孩子看,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使孩子获得一些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另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出外作短途旅游,让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瑰丽,或到附近乡村和企业考察,了解改革开放的祖国到处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气象等等。家庭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尽量通过这些灵活、富有情趣的方式和方法,喻教于娱乐中,让爱国主义情感不知不觉地渗透在孩子们日常生活之中。第三,爱国主义教育须注重实效,把爱国之情融汇于爱国行为规范,落实到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规范上。伟大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学生的爱国不是高喊口号,而是要认真地、好好地学习,学习本领以后,以报效祖国,为社会服务。因此,爱国行为规范教育要从日常学习和生活规范做起。这样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觉性,最终有助于爱国主义觉悟的形成。此外,家长还应引导孩子去接触和正确理解社会生活,从小事小节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让孩子们在点点滴滴的良好言行培养中,逐渐升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感,积极进取,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7.论世界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七
关键词:世界史,中国史,教学,爱国教育
历史教学中, 教师一般只尊重本国史的爱国主义教育, 往往忽视世界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前世界史教学中存在以下弊端和问题。
一, 历史课程教学不重视, 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 历史课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 影响教师教学热情, 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 没有将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培养联系起来, 而是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 这种教育既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 中学历史教材多为大学历史课本的缩写本, 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 引不起学生兴趣。
四, 教学方式陈旧、单调。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 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突出教师讲, 向学生灌输知识,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就更谈不上爱国主义教育。
五, 老师在讲述世界史中, 往往只讲某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的当时历史情况, 缺乏与中国史的联系, 从而孤立了中国在当时地位, 甚至忽视了中国的存在, 使学生缺乏爱国主义线索。
六, 老师在讲授中注重知识教育, 忽视了情感和思想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 教师往往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轻视思想教育, 不去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七, 在讲解中老师由于自身知识缺乏, 只限于课本知识串讲, 一本论本, 不去讲解详细的历史情节, 用具体事迹去渲讲历史人物, 充实讲课内容, 使学生缺乏兴趣。
世界史教学中若通过详细讲解各国发展史, 深入挖掘爱国教育, 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 激发其爱国热情。可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 通过联系中国史的内容、运用比较的方法, 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成就, 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从而激发热爱祖国, 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 明清以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一节中, 提到火药、罗盘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对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13世纪40年代, 蒙古军队西征中欧时, 把中国的火药带到了欧洲。从1 4世纪开始欧洲人开始使用火药和火器,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地主阶级的有力武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 对欧洲文化的传播, 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中国的罗盘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1 4世纪时已在欧洲普遍使用, 促进了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可通过回顾中国古代史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 这些成就使我们引以自豪, 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立志复兴伟大的祖国。
(2) 通过学习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 特别是侵略中国史, 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
在近代, 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发展过程中, 其实质也是一部侵略史, 把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一节中, 英国率先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 强迫中国订立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法、美、俄、日等主要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 把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方面, 帮助学生认清西方列强的罪恶, 另一方面使广大学生认识到当时的中国落伍于世界, “落后就要挨打”,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国家。
(3) 通过讲述各个国家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 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我中华。
运用比较的方法, 强化爱国主义思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同时它们仍处于普遍联系中。历史现象也是一样, 即使千差万别, 又有联系的方面。因而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 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在讲印度民族大起义时, 占西女王, 印度民族大起义时领导人之一。1 8 5 4年英国殖民当以“绝嗣丧权”为由兼并占西王国。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后, 于6月4日在占西发动起义。1 8 5 8年3~4月指挥起义军保卫占西。她身先士卒, 浴血奋战, 抗击英方, 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 直到阵亡。联系我国近现代史禁烟英雄林则徐, 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勇抗战的邓世昌、林永升等爱国壮举。在中法战争中, 率领清军奋勇杀敌的老将冯子材, 取得镇南关大捷, 一个个英雄人物鲜活的身影同样会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同样,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反抗、自强不息的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 一批批仁人志士勇敢地承担起抗争和探索的重任, 并为之顽强战斗,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4) 通过讲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富强国家的道路和经验, 增强广大学生为祖国建设效力的决心和信心。
就拿我们身边邻国日本来讲, 日本在历史上落后于我国。在唐朝时, 日本向我国学习, 通过大化改新, 引进唐时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国力日渐强盛。在近代, 日本当时也受到美国的侵略, 但日本向欧洲先进国家学习, 通过明治维新, 引进西方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 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摆脱民族危机, 成为亚洲强国。二战中, 日本成为战败国, 但日本通过民主改革, 社会稳定, 发展科技, 振兴经济, 再次成为亚洲强国。当前我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 通过讲述世界各国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英雄事迹和过程, 坚定我们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信心。
在讲美国内战一课中, 1 8 6 0年, 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 依靠人民的支持, 在总统选举中获得胜利。但由于林肯反对立即取消奴隶制, 尤其反对用暴力手段去推翻南方奴隶制度。1 8 6 1年, 南方种植园主公开叛乱, 内战爆发。战争初期, 北方战场失利。形势危机和人民革命情绪的高涨, 迫使林肯下决心以革命的方式进行战争, 通过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扭转战局。1 8 6 4年5月, 北方胜利, 内战结束, 美国恢复统一。1 8 6 5年4月1 4日晚, 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遇刺身亡。林肯领导人民维护国家统一, 废除奴隶制, 促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一百多年来, 林肯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而维护祖国统一、搞好民族团结, 历来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也更具有现实意义。5 0年来, 我们党和政府为早日结束祖国的分裂状态, 完成统一大业进行了不懈努力。我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 已经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台湾在历史上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两岸人民有着血肉联系, 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作为学生在党的领导下, 维护两岸统一, 反对“台独”, 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8.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影响着多少人为祖国的事业而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这些源于什么,源于深深的爱国之情。爱国主义作为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成为今天中国人为了振兴祖国而敢于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学习,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每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与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具体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珍爱;对祖国前途的高度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心;为祖国和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
一、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高中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学习中国的近现代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中国近代史记载着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苦难历程;中国现代史记载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业绩和自强不息的探索历程。这两段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他们的爱国精神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激励青少年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因此,这两段历史教材是对学生思想教育最好的历史素材,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段历史,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带来了东西方的列强分割,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优秀的民族。外国侵略者虽然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但是未能摧垮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面对东西方的霸占与分割,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从未间断过。林则徐虎门硝烟运动、关天培镇守虎门炮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战役、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抗英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等。这些运动中涌现了无数爱国人士。他们有的为了保卫祖国而献出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有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有的毕生忧国忧民……譬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在禁烟运动中,为了民族的利益,坚决抵制西方的鸦片进入中国,他作出了巨大牺牲。另外还有为国捐躯的清国将领关天培、葛云飞、邓世昌,有收复边疆的左宗棠、天下为公的孙中山等等。正是这些人,才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推动力量。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了解这些爱国的史实,以起到潜移默化、振奋学生的爱国心的效果。
在爱国主义教学中,中国现代史更要充分利用,因为这段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艰苦创业和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这段历史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振奋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是重要的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国现代史这段历史素材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润和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面对国家困难局面,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渡难关。有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有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还有心系百姓,甘当公仆,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民族的脊梁,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根基和砥柱。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受和启发。
二、历史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讲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要运 用多种灵活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教师主动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学生本来收到的效果就甚微,就更不要说接受深层次的情感教育了。因此,历史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历史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年龄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1.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接受爱国教育
例如,以讲授人教版有关经济重心的南移的问题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人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的开发是一件好事。”有的同学认为“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砍伐山林破坏生态,对江南的开发没有什么好处。”请你思考和判断哪一种观点对?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中无形中就会产生对祖国的热爱,达到了教育效果。
2.角色表演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爱憎分明中接受情感教育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让一位学生扮演日军,要尽可能的把日军屠杀中国人民时的丑恶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另一位学生扮演被日军捕获的爱国军人,宁愿受尽各种酷刑也不屈服。通过角色的对比表演,学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炽热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了。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将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了。当然在教学中不仅仅只是以上几种方法,另外还有利用多媒体展示法、播放历史影片法等等。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只要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识,培养爱国情感,教师就可以大胆地去使用。
三、要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虽然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争雄,有过魏、蜀、吴三国鼎立,但最终都实现了统一,由此可见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搞分裂是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7世纪荷兰殖民者曾占领过它,最后郑成功将它收复;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又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到二战的结束,日本的投降,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史实充分证明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些历史内容的学习,就能清醒的认识到,当今任何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必将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把台湾同胞的利益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对立起来的任何图谋都是不会得逞的,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邢尚普.论中学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J].文教资料,2008.15
[2]刘珩.在历史课堂中渲染爱国主义情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
9.论爱国爱疆 篇九
一
“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乌鲁木齐难舍的情结„„”
在全国,刀郎的这首歌已是耳熟能详。在新疆,如今是遍地“刀郎”唱新歌。
2011年的第一场雪,飘飘洒洒落无声,滋润大美大奇的新疆。
10月30日,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在新疆人民会堂胜利闭幕。
张春贤同志向2100万天山儿女庄严宣告:以第八次党代会为起点,我们开启了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的新征程。
解放思想、敢于担当、抢抓机遇、不辱使命,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二
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不行。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新疆需要一种昂扬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悠久深厚的伟大民族。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不仅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形成了并不断发展的爱国主义传统。
这种爱国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民族气概之中。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基础,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集中反映,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
新疆精神源自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源自于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源自于新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精神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凝聚力、是一种推动力。
让“爱国爱疆”的新疆精神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行动,我们建设新疆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凝聚起来,才能形成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合力和精神动力。
三
爱国爱疆,是激励新疆各族人民奋然前行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
对祖国的爱,是爱国主义凝聚力的核心。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和生活,为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解放和繁荣昌盛共同奋斗。
热爱祖国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祖国的深爱之情。祖国既包括我们自身,又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一个人一经成为祖国的儿女,他的命运便与祖**亲的命运联结在一起。
对新疆的爱,是建设美好家园的凝聚力。
新疆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千百年来,生活劳动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天山南北的大好河山。
古往今来,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建设家乡、共同发展,已成为新疆各民族爱国主义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爱疆的凝聚力,是爱国主义凝聚力的重要方面。
爱国爱疆,还包含有亲情爱、民族爱的凝聚力。
亲情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是我们的亲人,而且所有民族同胞都是我们的亲人,都是不能分离的。这种亲情爱凝聚力是爱国主义凝聚力的基础。
民族爱凝聚力集中表现了向心力,共和国国旗上的五颗星,就是民族团结力、向心力的象征。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是民族爱凝聚力的体现与自觉行动。
浓浓的祖国情,深深的民族爱。
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与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每一个地区的发展都与祖国大发展紧密相连;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只有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才能使自己家乡美丽繁荣。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言: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在新中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中,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所蕴含的那种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崇高品格,那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凝聚了全社会的力量,使社会主义在伟大祖国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在新疆近些年来、特别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的发展征程中,爱国主义精神所蕴含的那种百折不挠的自强信念,那种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便犹如冲锋的号角在天山儿女的心头吹响,激起各族人民战胜困难风险、励精图治的坚强决心。
历史和现实表明,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植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具有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无穷力量。
四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公元前60年始,中央政府就在新疆行使行政管理权。
自古以来,新疆各族人民有着深厚的爱国传统和赤诚的爱疆情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振聋发聩的古训,道尽了爱国主义的真谛。
从公元1865年新疆南疆地区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宁死不屈反抗英国怂恿下入侵南疆的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到一百多年前(1882年2月),北疆伊犁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斗争,从沙俄侵略者的铁蹄下收回了被蹂躏10年之久的伊犁大地,充分表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在遭遇外侮时,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
从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地举行抗日募捐和宣传活动,各族民众捐款捐物、“新疆号”10架战斗机送往前线,到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时期,新疆各地“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如火如荼,卖牛卖羊买战斗机、捐献款物购买武器,进一步表现出新疆各族人民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将爱国主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有力地推向天山南北。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一部新疆史,就是一部新疆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融合、和睦相处,外御侵略、内抗分裂的可歌可泣的历史;
一部新疆史,就是一部新疆各族人民在这方沃土上团结协作、开发新疆,并肩战斗、建设新疆的雄浑壮阔的历史。
悠久的历史,凝聚民族的精魂。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伟大的精神,谱写壮丽的诗篇。
在新时期新阶段,新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科学跨越、后发赶超,靠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新疆两大历史任务的宏伟目标,同样要靠爱国主义精神。
五
爱国爱疆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做出来的,只有身体力行,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结,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将祖国永存心间。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
一个人对祖国、对家园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
爱国爱疆之所以禀阳刚之气、赋壮美之魂,之所以令人心神激越、热血澎湃,就是因为它内涵着的那种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英雄品格。
在新疆,有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温宿县吐木秀克镇兰干村七旬老人胡达拜地,无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炎炎,二十年如一日在农家院升国旗,以这种神圣仪式感染群众,凝聚人心,一天都未间断过。
他说:升国旗那一刻,我感到最幸福。
在新疆,有这样一曲书写了近三十年的忠诚赞歌:
和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米吉提·巴克,几十年里走村入户,编册著书,用朴素的语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播撒在和田的千山万水,传播到全区84个乡镇的千家万户。
他说:把厚本本编薄,把干条条讲活,把深理论用浅,才能让党的声音走进老百姓的心窝窝里。
在新疆,还有这样一首广为传颂的卫国戍边壮歌:
吉木乃县萨尔楞村哈萨克族父子斯拉木和马合沙提哈,30多年来,与风雪做伴,与烈日同行,与孤独为伍,策马扬鞭在边境线上,走过30多万公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抒写着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斯拉木在村里墙上写了一条护边标语:“我家住在界河边,祖**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
爱国爱疆,是斯拉木父子心中珍藏的温暖与守边护边的源泉。
爱国爱疆,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情怀与创造未来力量。
六
一个注定要腾飞的新疆升华着人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爱疆是动员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巨大力量,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从2010年6月启动的“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在新疆大地如火如荼开展。纵横天山南北广袤大地,生于斯、长于斯,挥洒热汗于斯的各族人民,将爱国爱疆的精神齐声唱响。
在塔额盆地的草原上,哈萨克族牧民用阿肯弹唱,赞颂“定居兴牧”工程带来的新生活;
在喀什老城区纵横交错的巷道里,维吾尔族群众载歌载舞,“老城”欢庆 改造后的新面貌;
在“火洲”吐鲁番,“安居富民好政策、一曲宜居宜业好心情”,唱出了各族群众的心声;
在“枣城”策勒县,一道4公里的“文化墙”,成为人们抒发爱国爱疆情怀的亮丽风景线„„
如今的祖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叫我怎“能不歌唱”;如今的新疆,民生建设喜事连连,“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爱祖国、爱新疆的情怀从未这样强烈地被召唤着、烘焙着;爱国的浩然之气、爱疆的自豪之情,正在天山南北的每一寸土地沛然作雨、蔚然成风。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时代主旋律,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新疆各族群众的心田,变成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巨大动力;恰似一阵春风,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了强大活力,带来了勃勃生机。
七
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对家园深厚的爱。
爱国主义是一种行动,因为爱国主义思想本身就是行动的指南,重在实践,贵在行动,是爱国主义最可贵的品格。热爱祖国,是无条件也无代价的。
无论何朝何代,爱国主义的表现虽然多姿多彩,但历来真正的爱国者从不空谈误国,而是重在躬行,志在奉献。
爱国,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想着为国作贡献,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爱国,“ 在任何历史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爱国不单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做好自己的事情,履行好自己当下的责任,就是具体的爱国行动。”
爱国爱疆可以表现为壮怀激烈,立不世之功,建彪炳之业,也可以表现为默默无闻,行平凡之事,积日常之绩。
珍爱自己的事业,用知识与汗水创业进取,用智慧与才干创新发展,是爱国爱疆的体现;
珍惜自己的岗位,用一件一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行动履行职责,也是爱国爱疆的体现。
兢兢业业做事,誓欲成名报国,“ 羞将开口论勋”;踏踏实实做人,“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默默无闻耕耘,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所有这些,是爱国爱疆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前行中的新疆人应有的理性、智慧与风范。
拥抱新希望,迎接新挑战,我们每个人都要把爱国爱疆的热情转化为坚守岗位的动力,踏实勤恳地创造社会价值。
爱国爱疆,是人的一种境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个党员的行为,映照着每个人的行动。
爱国爱疆,需要忠诚,拒绝见异思迁;爱国爱疆,需要奉献,拒绝沽名钓誉。
爱国爱疆,需要务实,拒绝奢华浮躁;爱国爱疆,需要勤奋,拒绝偷奸耍滑。
爱国爱疆,需要进取,拒绝墨守成规;爱国爱疆,需要勇气,拒绝怯懦退缩。
大力弘扬爱国爱疆的新疆精神,既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就是要献身于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把爱国爱疆的热情激情,凝聚成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共同意志,汇聚在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事业里。
毫无疑问,爱国爱疆精神已经成为新时期新疆人的主题歌。
用满腔热情去建设好祖国的一方宝地——我们美好的家园新疆;让这里成为神州大地上一块夺目的明珠,让每个新疆人,都发自内心地以她为骄傲,以她为自豪!
八
爱国爱疆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
爱国爱疆不仅仅表现在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打破旧的传统观念,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有所作为。
——面对国内外大势,我们必须树立机遇意识、战略意识、忧患意识,坚持变化、变革、创新,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与时俱进,激发新活力。
——面对历史的重任,我们必须高扬奋斗、奋斗、奋斗的精神,坚持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坚定信心、排难而进,在天山南北创造新奇迹。
——面对人民的期盼,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全身心地热爱新疆各族人民,赤诚于心、奉献于行,谱写各族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面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既要善于抢抓机遇,更要善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坚持清醒、敏锐、自信、乐观,直面潮起潮落,敢于应对,不断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危为机,开创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总而言之,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深刻认识新疆的区情和实际,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新疆发展的责任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爱疆之心变成报国之行。
九
新疆辽阔而壮丽;新疆神奇而美丽。
而这壮丽、这奇美,便在一个神秘奇妙、含英咀华的“疆”字里体现得出神入化:左边是一具弯“弓”深情地眷恋着乡“土”,生动地喻意了在新疆这片辽阔而壮丽土地上,曾生生息息着以游牧、狩猎为生的各族人民;而右边三横夹两“田” 则形象地凸现了新疆字,“三山夹两盆”的地理特征。
风貌奇异的“三山夹两盆”,几乎汇集了地球上所有的自然景观与资源:沙漠、草原、原始森林,河流、湖泊、雪山冰川,石油、煤炭、有色金属„„
大美大奇、大分大合,大起大伏、大黄大绿,构成新疆自然风光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美的新疆充满潜力、充满希望,各族人民充满信心、充满期盼。
张春贤同志在第八次党代会描绘的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一番;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5%„„
“我们一定要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惠及新疆各族人民现实生活,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让老百姓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
在这铿锵有力的动员令中,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宏大画卷正伴随奋斗的脚步,在天山南北铺展开来。
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让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热情,融入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热潮中建功立业;
壮志在心头,扬鞭策马行。让我们以奋发向上的激情,投身实现两大历史任务的征程中再创新辉煌!
弘扬“新疆精神” 创造新疆效率
激发变化变革创新新活力
“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闭幕的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给予“新疆精神”明确的定义和高度概括。
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需要有物质文明的大跨越,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大跨越,需要各族人民精神和思想的大跨越。新疆精神源自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源自于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源自于新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新疆精神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集中体现,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爱国爱疆”,体现了新疆发展稳定必须的情感纽带,正是这条纽带使新疆与祖国大家庭融为一体,同时,她也蕴含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等多重含义。
爱国,就是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是人们建立在对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种理性自觉。爱国是一种奉献: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只要祖国需要,就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无保留地奉献出来。爱国是一种信念:不论祖国贫弱还是富强,都要深深地热爱她。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爱国始终是一面大旗,使新疆各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使新疆历经侵扰而不散。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新时期爱国的新要求。爱国就要牢固树立“四个认同”思想。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业中,只有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也才能使新疆变得更加美好。爱疆,就是热爱新疆,建设美好家园。家国天下,浑成一体,不能分离,也无法分离。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理念。人人都说家乡好”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 都是各族干部群众的真情表达。新疆广袤的土地,雄伟的山川,丰富的矿藏,这是大自然的赐予,也是历史的赐予,是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用心血和汗水保卫和建设的留存,新疆各族人民自当十分珍爱。新疆各民族丰富的文学艺术样式、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不仅为新疆各族人民所喜爱。观照历史和现实,对如今的幸福生活,各族人民同样要十分珍爱。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新疆未来发展的规划,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作出的具体战略选择,尤其是刚刚闭幕的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为新疆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了更加美好的蓝图,每一个新疆人无不受到巨大的鼓舞,各族人民心中的一幅幅美好蓝图必定要变为现实。各族人民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也必定会得到进一步升华。“团结奉献”,诠释了过去我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凝聚着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也正确指明了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和体现的思想信念和精神状态。
团结,是团结一致、共生共赢,是一种思想的融合,是一种力量的凝聚,是把共同的目标变成每一个人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努力前进的集体行动。团结是生命,团结是形象,团结是希望,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胜利。团结始终是贯穿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始终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她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意识中。在新疆,团结具有特殊的意义,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一切工作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团结就是要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从而促进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新疆,只有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才能保证和谐稳定、繁荣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安居乐业。奉献,是一种精神境界,必须胸怀全局,淡泊名利,在新疆,就是要为祖国、为人民扎根边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怀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下了许多“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在“张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今天,继续大力倡导“奉献”精神,既是历史的要求,更是时代的呼唤。就是要以此激励后来者奋发向上,在推进“两大历史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勤劳互助”,明确了新疆发展稳定必须的美德规范。新疆各族人民都有勤劳的传统美德,也只能靠勤劳来致富;各族人民拥有团结互助的历史传统,也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共同繁荣发展。
勤劳,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锻炼和培育出来的一种自然、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勤劳就是勤奋实干、自主创造,是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磨炼形成的一种人格资本,一种主体生产力。勤劳是财富之母,勤劳是创造之源,勤劳是进步之路,勤劳是道德之本。勤劳要求节俭,勤劳要求自强,勤劳要求拼搏。勤劳是新疆各族人民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一部新疆历史,就是一部新疆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发展史。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目标下,勤劳,意味着有更高的勤劳致富的目标,有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技术要求的劳动技能,有走出家乡、走出新疆勤奋创业的能力。互助,是互相合作、协同进步。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基。互助可以产生机会,互助可以创造财富,互助也可以激发彼此间相互关爱的良好心态。互助是新疆各族人民一种自然、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在新疆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统。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举全国之力推进新疆发展、实行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是互助。各民族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交流和共享,也是互助。我们要以“以我所长补人之短,亦以人所长互补其短”的心态,互助合作,互动互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开放进取”,揭示了新疆发展稳定必须的精神状态。新疆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需要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必须具备更加开放的视野,正视发展差距,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开放,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就是尊重差异,相互欣赏,开放不仅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更是善于直面问题并调动一切因素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拥有一种开放的胸怀,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结、贯通、吸收,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与活力。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更加需要开放的姿态和开放的智慧。开放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程度高,发展空间就大,发展活力就足,发展速度就快。唯有秉持开放的心态,才能善于学习,善于借鉴,让一切积极力量为我所用,实现新疆的科学跨越和后发赶超。唯有开放,才能博采众长,开拓创新,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事业的大发展,以观念的大更新推动经济的大跨越。进取,是拼搏奋斗、变革创新,延伸为革故鼎新、创新发展,就是无畏的豪气、浩然的正气。在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疆,光大和升华进取精神,对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进取要做到破除求稳怕乱、患得患失、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僵化思想,树立变化变革、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观念,为实现“两大历史任务”勇猛精进、不懈奋斗,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其丰富内涵,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深层涵义:从价值取向讲,新疆精神是一面旗帜,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中,引领新疆各族人民不断强化归属意识、使命意识、忠诚意识;从思维方式讲,新疆精神是一种理念,她深深根植于每一个新疆人的心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转变、境界提升、包容融合;从行为实践讲,新疆精神是一种责任,她必将砥砺新疆各族人民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坚定信念,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状态贯穿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大实践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新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天山南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新疆两大历史目标任务,要求2020年新疆与全国一起进入小康。新时期新阶段,新疆正迎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弘扬新疆精神,不仅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是指引和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造效率、激发变化变革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人以“深圳速度”而自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使深圳迎来了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一年来这样的高速度、高效率也出现在新疆,数十个、上百个项目同一天开工,在新疆效率的要求下,新疆各地大兴务实之风,力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减少会议、文件,少形式、多行事蔚然成风。
最深刻的改变,在于新疆效率改变了新疆人的时间观念。新疆与内地有多少差距,无人能说得清楚,但时间观念上的差距许多人感同身受。内地现在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的中晚期,新疆才进入工业社会的初期。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提出新疆效率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恰逢其时。时间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做事效率的一种描述,是人走上成功的基本条件,没有时间观念,人无法意识到快捷的重要。一旦长时间处于没有时间观念的状态,人就会永远陷入被动。如果没有时间观念,也会失去身外的参照,对事物没有清晰的判断,分不清主次矛盾,不可能做到有轻有重。这种可怕的状态,对社会发展进步来说是一场恶梦。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面对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新疆效率的提出让我们摒弃固有的散漫和拖沓,以追求效率和速度为己任,成为当下新疆人从思想意识深处认识到并努力争取的目标。抓住一次机遇、用好一次机遇就会赢得一次跨越,错过一次机遇就可能落后一个时代,创造新疆效率不只是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更是时不我待、舍我其谁、奋发赶超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事实再次证明,在新疆各族人民创造“新疆效率”,投身各项工作的共同努力下,新疆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天山南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人间奇迹。
用召开“工作餐会”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落实大企业大集团冠名捐建水利项目、快速推进具有普惠意义的22项重点民生工程等一系列实际行动,演绎了“新疆速度”,更是“新疆效率”“新疆能力”的体现,她阐释了变化变革的重大意义,发出增强变化变革理念的急迫召唤。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我们时时都在面对变革、革新、改造等各种变化。与时俱进、主动应变,方能搏击潮头、占领先机;被动变化、逆势而抗,就会落后被动,甚至被时代淘汰。只有积极自觉地自我变革、自我突破,把变革的潜能变为发展的优势,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融入世界大舞台,唱响时代主旋律,跻身发展最前列。
新疆的发展需要在变革创新中前行,需要始终与变革创新相伴。变革是化解矛盾的利器,创新是破解难题之道。唯有变革,才能突破自己、跨越发展;唯有创新,才能推陈出新、后发赶超。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需要新思维。从全球看,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各国竞相培育发展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从国内看,各大经济板块已被激活,千帆竞发之势使我们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从新疆看,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匮乏等难题迫切需要破解。只有变革创新,才能打破束缚发展的桎梏,创新发展的道路;只有变革创新,才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才能符合人民意愿,使政策优势和人民利益最大化。
变化变革要有前瞻性,优秀的变化变革才能最大程度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活力。当今的新疆,变化变革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借鉴最佳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升,不断明确新的、高的标准。变化变革更要注重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变化变革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变化变革要冒风险,需要敢于担当,有梦想才有追求,敢担当才有突破,唯有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才能增强变化变革的意识、勇气和胆识。
【论爱国主义】推荐阅读: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09-11
政治爱国主义教育07-29
爱国主义精神实例08-25
爱国主义主题班会09-13
爱国主义手抄报10-03
爱国主义活动主题10-08
如何弘扬爱国主义11-21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06-21
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06-28
100部爱国主义电影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