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精选18篇)
1.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一
[小学语文]优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要求
一、抓纲务本,把握学科“科情”,设计好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一方面指明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显性任务,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个性”;另一方面又阐明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隐性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动力系统。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又必须以把握“形象”为突破口,因为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是让形象说话、说理、创意的,尽管是实用文体但也多少带点文学味。所以“形象”在小学语文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发挥“形象”这个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形象性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意字、词、句、篇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知识、能力、德育几方面的内容。但是语文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把知识、能力、思想统摄于形象之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必须将其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突出语文的整体形象性,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把语文训练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违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的。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以其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透过形象去把握“知“和“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与形象相关联系的情境中,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效果。从另一方面说,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字词的最佳期,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虽然要重视语言形式的训练,但是要让学生根据词语的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连贯性等要求,在语言环境中扎扎实实地炼字、品词、赏句。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素质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第二,处理好语言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综合性的关系。
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欧阳修所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因此,即使是同一首诗也可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图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也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按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水平;又要有情感目标,按内化的过程,体现出“接受”、“体验”、“态
[1][2][3]
2.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二
关键词:课堂目标,有效,文本解读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即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 实现教学目标。而这里尽可能多的成果并非教师授课的完美精彩, 而是学生所获得的进步发展。
在如何有效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激烈讨论中, 有效研读教材成为众家一致的观点,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成为语文目标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一篇文本, 无论原来是小说、散文, 还是剧本, 当它成为小学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之后, 它的蕴意就相应丰富了许多。它所涉及的人物不再仅仅是文章的作者, 还增加了编者、教师、学生, 这些都是解读文本时应该考虑的。下面笔者就从文章作者、教材编者、教师、学生等方面来谈一下有效解读文本对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一、熟悉作者, 整体把握文本, 做学者化教师
曾经轰动一时的鲁迅作品在语文课本中的去留问题, 引发了教育界的激烈讨论和全社会的深思。了解作者是必要还是教学的难事, 成为每个教育者头脑中都闪现的疑惑。一篇课文, 首先是一篇作品或是一部作品的一部分, 尤其是那些非当代的作品, 例如, 古诗文、近代时期的革命文学作品, 这些有着特定写作背景的作品, 是学生必须要通过了解才能体会期中深意的。所以拿到一篇文本, 首先要了解熟悉作者, 站在作者的角度全面理解全文。凭空臆断地以当代人的思维去讲授既是对文学的践踏, 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而且熟悉作者, 熟悉文本的本真面目, 才能更好地全面把握文本。文本的选择不是编者的无故断章取义, 选编的文本与其原文本身是不可割裂的, 理解了原文有助于各个击破选文的边边角角, 更全面地掌控文本, 在课堂讲授中游刃有余。同时, 了解文章全背景, 对文章的相关情况信手捏来, 也是新时代教师学者化的要求所在。
再者, 整体全面地把握文本, 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素质教育的春风中, 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越来越强, 面对一篇文本他们不再仅仅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所讲的一些知识, 他们有自己的思考, 有更多与文本相关但超越课本的知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掌握文本, 及时解决学生疑惑, 将教学目标有效落实。
二、理解编者, 明确教学目标, 做好学习引导者
一部小说可以放在大学研究, 截取一部分可以给中学生讲讲, 也可以选取一段作为小学课文, 所以一篇文本, 编者放在哪里都是有他的意图的。而这个意图就涉及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指引。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是荒乱的, 教学目标杂乱的课堂是纠结的。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必有其优秀之处, 但作为教育者, 我们不能每篇课文都洋洋洒洒地放开去讲, 结果学生跑遍世界, 抓不住半根稻草。没有明确的目标, 学生听课就会茫然, 疲劳。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就没有理由谈落实, 更谈不上有效。目标不是你说讲哪就讲哪, 也不是教参有哪只讲哪。作为一个好的学习引导者,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所以, 在了解了全文本之后, 就要锁定编者的选择, 精确研究范围, 明确教学目标。这时候再面对文本, 就要思考编者的用意:为什么节选这一部分?选编文本在该年龄段的意义是什么?安排在哪一主题单元?为何如此安排?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助于教学目标清晰化。目标明确了, 有效落实才有了方向。
三、掌握学情, 明确教学重难点, 做科学授予者
余文森教授曾指出,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 有提高, 有进步。一堂课设计得再完美, 如果学生没有收获, 教师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 有效的文本研读是不能脱离学生的。只有在研读文本时充分考虑到学情, 并以此确立出明确的教学重难点, 才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 然后有效落实。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同阶段文本给予其不同的知识营养, 不充分地把握学情, 就会造成知识的重复教学和跨级灌输, 学生接受疲劳或接受吃力, 教学目标无以落实。对本班学生来说, 突出的难点问题需要重点强化;刚学过的新知识可以加深巩固;在其他文本中多次强调的内容就可以次之处理。同时, 在掌握全体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 还要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有的学生求知欲比较强, 预习时思考的问题比较多;有的学生知识面相对广, 课外知识需求量大;有的学生基础薄弱, 刚学过的东西需要巩固……
教材是学生的教材, 文本是学生的文本。不是根据文本授课学生, 而是根据学生授课文本,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科学的。将文本知识化作教师手中的春雨洒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享受到收获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 做合格教育者
作为教学目标的实施者, 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落实的重要人物。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 小学教学工作是极为容易“糊弄”的, 这种极不负责的态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知识积累不用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更是不容忽视。而在众多课程中, 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言, 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较高的思想觉悟, 健康科学的价值观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文学方面的积累, 更是需要我们通过多阅读来填充。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学习工具也越来越便利, 家长对学习的重视也逐渐提高, 所以在备课时我们能围绕文本掌握更多的知识, 消除学生心中疑惑, 显得尤为必要。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能只拥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和一本教案, 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来武装自己。教师学者化, 是教育界的必然发展趋势, 只有在社会发展中, 在教学成长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永远走在教育的前沿,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总而言之, 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 并不是仅把眼光局限在课堂之上, 有效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落实的前提和关键。而有效研读文本的前提又是明确此文本既非语文书中的一纸课文, 也并非教参中的课文解析, 它是源自小说、散文或是剧本等文学作品的生命体, 是编者的匠心巧置, 是学生的知识源泉。当我们在走上课堂之前, 把一篇文本研读通透, 这首先就是一个胸有成竹、自信满满的开始, 许多课堂问题已经被你提前解决, 再面对那些期待的眼神, 我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推开挡在学生前面的障碍, 让他们享受到知识海洋里畅游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 2006 (11) .
[2]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 2002 (10) .
3.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三维目标;制定与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28-01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中的归属。可以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我们探究三维目标的价值在于: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①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字。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3、教学内容的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处的绿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重复?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4、教学过程的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5、教学指导的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4.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四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数学课时教学目标是检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参考依据。在教学中,制定准确、规范、科学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对制定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存在以下问题 1.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但不少数学教师,往往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成了附属。2.教学目标陈述偏离行为主体
教师在叙写目标时,最常用的句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让学生知道……,使学生认识……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教师是否作了“使能”的努力,将成为评价数学课堂的重要的行为观测点,学生是否“能了”反倒成为教师教学有效的保证。
3.在表述教学后,学生要能“做什么?”时,使用含义含糊的词语。
如“了解”、“理解”、“认识”、“掌握”、“体会”,等等。这是目前数学课教学目标陈述中常见的问题。4.教学目标陈述过于笼统空泛
不少教师对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表述显得空泛。如笼统地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笼统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而又无法操作的,学生会感到摸不着头绪。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不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会泯灭学生的兴趣。
二、正确认识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其价值
在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被赋予了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使教学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培养都更加立体了。三维目标之间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那么教学中该如何地看待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在三维目标中这是第三个维度,但却应是最为重要的维度。哲学理论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生学习的内因表现于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兴趣与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状态上。马克斯.范梅南指出:“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否则学习就会停滞于表面、从而毫
无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最看中的应是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热情,这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作为数学学科我们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首先是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其次是科学的精神,坚持真理、理性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认真严谨的作风;再有就是勇于创新和善于应用,能够将从生活中提炼的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中去。
2.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要求我们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就是实施课程的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教学。至于方法,是在教学中渗透的,通过学习过程,了解研究方法,验证数学中的规律和知识,认识数学对于社会发展与生活变化所起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会得到不断提升。
3.“知识与技能”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和依托。
要提高教学实效,重视学习结果的获得是必然的。但也必须认识到知识与技能绝不是指老师在课堂上灌输了多少?而是指学生得到了多少?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得到了新的建构?知识储备与检索系统是否得到了升级?可见,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
巩固。
三、清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首要明确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起着导向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下面就怎样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浅谈几点看法: 1.分析课标和教材体系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在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点出发,我们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第二,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第三,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2.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它包括学生的记
忆、观察、想象、注意、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指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
3.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完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其中,知识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关键。所以,确定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结合起来。4.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所构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目标主体。因此,教学目标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如陈述目标时使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是不符合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不一定出现,但必须是隐含的。
5.表述教学目标应力求明确、具体,尽量可以观察和测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在叙述知识与技能目标时,不宜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的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了解”、“理解”、“掌握”某一具体的概念、原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能这样笼统地讲,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水平。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恰当的选择行为动词来明确地表述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性。6.知道行为目标陈述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5.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五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精读课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优秀教师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精读课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所以,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学是有目标而不尊重目标,学生不明白今天这节课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听课的教师更不知道教学的走向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师自己的事,课堂教学不需要把教学目标拿出来展示给学生、教师看,这就造成了目标制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
一、研究内容
1.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
(1)学段目标的实践研究
在确定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前,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并做到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
(2)单元教学目标的实践研究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语,它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而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个凭借。
(3)课时教学目标的实践研究
根据课程标准、编写意图、课文内容及特点、学生需求研究制定可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目标的制定体现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
(4)教学目标表述方式的研究
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的必经之路,教师在无数次翻教材、写教案时,学会了用相同的句式,相同的套话去陈述,在无数次的重负当中,教学目标慢慢变成了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我们研究运用行为目标的ABCD陈述方法。
①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陈述句中的主语。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
②B即Behavior,意为“行为”,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该能做什么,是目标陈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新课改强调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陈述课堂教学目标,以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可采用“说出”“区分”“解释”“使用”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动词。
③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要说明的学生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是目标陈述句中的状语。条件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借助工具书”等。
④D即Degree,意为“程度”,即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流畅地背诵全诗”“每分钟能阅读多少字”
2.教学内容的研究
(1)具有统领性问题归类整理的研究及案例
(2)关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教学内容的整理研究及案例
(3)有表达特点的教学内容的整理研究及案例
二、项目实施阶段:
1.研究分工
.子课题负责人: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杨修宝
成员:东风小学、香滨小学、香坊小学、公滨小学、新城小学、风华小学、工农兵小学、王兆新村小学、通乡小学、幸福小学四年级教师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1.9-2011.12
(1)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确定子课题实施的步骤和责任分工,成立各子研究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规划方案《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精读课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实施方案》。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实验效果。
(2)学校制定课题研究制度,按时召开会议,总结本月的课题进展情况,并研究、布置下一步的实验工作。
(3)学习研究,更新观念。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学习国内外相关专著与理论。了解课题研究领域的动态,理解生命化课堂的内涵。要求老师带着课题意识去学习,教师学习后做摘记并书写体会文章,使教师重视差异教学资料学习后的思考与总结。
(4)召开《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精读课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及案例》子课题开题会。
(5)通过测查了解教师,对精读课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理论的了解。
第二阶段2012.3-2012.12
研究内容一:四年级精读课文课时教学目标
(1)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实践
(2)根据课文的题材类型等来设定教学目标的研究
(3)根据学生差异设定教学目标的研究
(4)突出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设定教学目标的研究
l课题研究活动
(1)经验交流座谈会
(2)组织教学目标设计大赛
研究内容二:四年级精读课文教学内容研究及案例
(1)具有统领性问题归类整理的研究及案例
(2)关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教学内容的整理研究及案例
(3)有表达特点的教学内容的整理研究及案例
l课题研究活动
(1)说课活动
(2)教学展示活动
(3)定期进行成功总结,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
第三阶段:2013.3-2013.5
梳理、总结、归纳研究的内容。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进行“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精读课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及案例”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
2.汇编实验学校、实验教师的课题成果材料;
6.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篇六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正是因为对教学目标重视不够、定位不准、模糊不清,才使得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出现偏差,导致阅读教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最终“费时多而收效甚微”。针对当前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与改进。
(一)如何制订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体现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基础,力求恰当、全面,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首先,要依据课程目标。近期,国内许多语文教学专家纷纷呼吁阅读教学要从教“课文内容”转到教“课程内容”,也就是“课程目标”。老师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直扑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是一直在课文中来回打转,总觉得掌声的含义该体会,小英的忧郁也应该感悟,在内容分析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最终把主要目标定位在第二学段课程目标的一项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具体到这节课,就是: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其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学目标是是比课标目标更下位、更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表述的时候,不能完全照搬课程目标。比如:一开始,殷老师制订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越位的目标。高旗老师建议降低目标,用课程目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表述。专家认为,这样照搬课程目标,还不够明确。根据学生基础,我们把目标调整为“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这样就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了。大家看目标的陈述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用关键词语,行为动词——补充,行为程度——完整。大家可以仔细琢磨语文课标中的学段目标,都是从学生角度表述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像“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等,从教师角度表述,要改进。行为主体在表述的时候也可以省略。
第三,要适合学生基础。目标定位要准,不越位。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反复推敲目标的高、低、难、易。上面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不再例举了。
7.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七
自2001年7月, 教育部正式发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并在全国18个实验区开始进行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以来, 国内许多中小学英语教师对“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的理解进行了研究和解读;有一些教师对“三维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另有一些教师对各自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感受进行了总结;然而, 也有部分英语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存在一些偏颇和困惑。在此, 笔者想通过一节译林版牛津英语8A Unit 5 Reading部分的教学设计过程, 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思考和过程。
本节课型是每个单元九个板块中导入板块后的第二板块——阅读板块, 每单元的导入板块的任务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 并且介绍后面即将学习内容中的语言项目。而阅读板块的任务是提供本单元话题的主要信息。本单元所处模块的话题是Nature and environment.因此, 本阅读文章的题目是Birds in Zhalong, 其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依据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框架结构讲述文章的大意;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会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而本课的过程性目标则是学生采取群体探究学习、交流研讨、合作学习等具体的学习策略促成“知识与技能”这一结果性学习目标的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是学生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情感态度的体验对其进行保护环境的情感渗透和教育。
一、兴趣是落实“三维目标”的前提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鸟类图片, 使学生先有一个感官上的回忆, 然后, 教师对其中一至两种鸟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 让学生根据教师描述的内容猜一猜鸟的名称。鼓励学生模仿教师用英语对屏幕上准备好的几种鸟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 其他学生进行猜测。通过展示一张张活灵活现的鸟类图片, 既向学生展示了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 又唤起了学生对鸟儿们的喜爱和怜悯之心, 为后面进行情感目标的达成作铺垫。用英语对鸟儿的外部特征的描述, 既启发了他们对已知知识的提示和回忆,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 guessing game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学生对red-crowned crane进行外部特征描述时, 教师适时进行导入性的提问。例如:
T:Where do the red-crowned crane live?
S1:In the wetland.
T:There is a very famous wetland in the world. Do you want to know where it is…That is Zhalong——A special place.
这样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入到了阅读文章所呈现的主题上来。在学生起初产生的兴趣的基础上,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众所周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组成部分。当“三维目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学生才能主动地去学习, 才能更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因此,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引导, 以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教学活动是落实“三维目标”的途径
进入到新课讲授环节后, 要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理解文章的意义为主线。教师设置了几组较为简单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对A special place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听录音来获取所需要的基本信息。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一方面, 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为下一环节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是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 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打下基础。学生在听完录音并完成简单的问题回答之后,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是重要的。于是, 让学生进行快速限时阅读, 并且根据阅读获得的信息采取抢答的形式回答课文中较深入的一些问题。根据每段文章的内容设置若干个True or False的问题;然后, 再让学生用课文中正确的信息改正False句子中存在的错误, 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采取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这两个环节的训练, 一方面,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 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培养了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达成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下阶段集中精力持续学习。
三、合作学习是落实“三维目标”的保证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 也是一个探究过程;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已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学会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听、读、说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 就要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 通过讨论总结出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并且由各小组代表将各组讨论的结果汇报给全体学生, 不同意见的小组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确定结果并适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和总结。为了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在聆听A real story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文章和歌曲带给他们的启示和感受, 并且通过讨论各自形成一篇A report on 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通过这种情感交融的教学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去体验、去感悟, 产生共鸣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才能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之,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基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之中, 并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从师生互动看“三维”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 .
[3]浅谈英语教学及三维目标的落实[J].林区教学, 2007, (8-9) .
[4]三维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落实浅析[J].宜春学院学, 2005, (2) .
8.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制定;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35-03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具体指标,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小学第二学段就是三、四年级,是小学教育中承前启后的学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发展阶段。因此,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应该是科学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三维教学目标”。
如何科学、有效的制定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整合三维目标,总体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过程与方法”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对学与教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动力系统,是推动过程与方法顺利进行,促进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在教学中,三维目标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文化主题单元”构建的,每册由六个单元主题组成,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文化主题,由五篇课文、一个阅读链接和一个综合学习组成。如果教师能够通读教材文本,了解单元的教学目标,把握单元课文、阅读链接、口语交际、综合学习、习作等板块间的联系,那么制定教学目标就不会走样、走味了。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的足迹”为主题,既收录了古诗词、现代诗歌《快乐的足球赛》,还介绍了文学大家茅盾的《天窗》。不仅写了中国孩子做《芦叶船》的快乐,还写了德国《女孩儿乌塔》的故事。阅读链接安排了“儿时游戏”的系列内容,口语交际的设计则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童年的快乐故事,综合学习与“小笔头”也都是围绕童年趣事来进行的。理解了本单元的主题,我们在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和每一课教学目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立足校情学情,制定准确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对于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都应有所差别;不需要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同时明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目标要简约,不能繁杂,而且要立足校情学情,提倡课程校本化。
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着眼于学段目标的达成,又要考虑已有教学的基础,兼顾与下一学段目标的接轨,切实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在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并找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和切入口之后,才能制定出来。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又应该如何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呢?
(一)有效地阅读、感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
根据三四年级识字量将达2500个汉字,学生已可自主阅读,并使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迅速提高,阅读面更加开阔。这一学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初步形成期,同时也是他们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可见,第二学段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在于阅读与感悟。
在校本教研《走月亮》一课时,教师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以及了解背景资料,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妈妈的回忆、思念,用了不同形式的表达,这是情感最丰富的部分,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共鸣之处。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自然就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显然就是:通过品读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了解文本人物特点。这样,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特别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中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学生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积极的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有效的阅读和感悟就自然而然的落实了预定教学目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单元情境,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小语冀教版的“文化主题单元”构建特点,教师可以创设单元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当学生整体学完一个单元的课文后,它们给学生心灵的影响力甚至震撼力会比几篇课文简单的“叠加”更有效,这就是单元文化主题的魅力所在。
在教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二单元“保护环境”时,确立了单元目标后,采取了创设单元情境的综合性教学实践。首先,提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查找与保护环境相关的资料,如果能找到身边的事例或者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就更好了。例如:《藏羚羊的跪拜》一课,请同学们先了解藏羚羊的生活习性、特点和遭遇偷猎、捕杀的境况,以及人类为保护藏羚羊做出的举措和现状。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就会自主地创设一种保护环境的情境,随时关心、留意身边的环境。其次,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查阅的资料和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大量的资料和事实面前,进一步体会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其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个保护措施,让全班同学为之鼓掌。他倡议人们多植树造林,并且在林中为鸟儿建立生态家园。鸟儿多了,虫害自然就少了,蔬菜、庄稼也就可能实现不使用化肥自然生长。同学们看到了大自然中的生态链,向往着、赞美着。在一次次的精讲细读中,学生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认知上又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后来,让学生对家乡环境保护进行调查,并组织一次“环保情况报告会”。在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并时时注意身边的小事,做到节约用水、不浪费纸张、不践踏草坪……
(三)处理好计划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明确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就应该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同时,教师应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据此调适目标,完善教学。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状况。不是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对预设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课堂成为情感互动的平台。
在教学《天窗》一课时,教学目标之一是:抓住“小小的天空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我提问:你喜欢这个小小的天窗吗?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预设是学生回答:我喜欢这个天窗,因为在下雨时和晚上,小小的天窗给我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但是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不喜欢这个天窗,因为天窗那么小,又简陋,从天窗中只能看到小小的一块天空。这时课堂情况与预设不一致了,于是,我随机应变,接着他的回答说:“是呀!这么小的窗能看到的一定是有限的,可是试想一下,如果就连这个小小的天窗都没有了,那乡下的孩子们又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说:“如果没有窗,小朋友们就更可怜了!所以才说,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呀!”有的说:“如果没有天窗,乡下孩子怎么能有丰富的想象!”“没有窗,乡下孩子又怎么能想象到神奇的夜世界!”……
教师要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即生成,也就是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使课堂成为动态的课堂。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效地统一起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要靠教师平时有意识的关注与培养。
总之,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教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努力体现。但这需要教师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与思考,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底蕴。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9.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九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切实落实文化文化意识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0.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篇十
新课程制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化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注重的是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我认为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原来的应试教育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然而现代社会极需有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人的客观性、依赖性,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丧失,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消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
四、注重课堂评价
11.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十一
词语教学:重视预习,授人以“渔”
师:《蒲公英》这篇课文中有一些生字新词(出示词语),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会读、能理解吗?同桌之间先互相读一读,再讲讲你读懂的词语。
出示:可爱 记住 降落伞 竞相开放
亲切 嘱咐 金灿灿 茁壮成长
学生朗读,交流各自课前对生字词的预习。
师:谁来读?
指名朗读,对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导并加强练习。
师:通过自己的自学,你重点弄懂了哪些词语呢?
生:我读懂了“竞相开放”,它的意思是很多花儿都争着开放。
师: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我是根据课文内容理解的。
师:是的,联系上下文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那你能描述一下很多花“竞相开放”的景象吗?
生:就是一朵一朵的花儿有黄的,有红的,有蓝的,都绽开了笑脸,非常好看。
师:讲得很好!还有谁读懂了别的词?
生:我理解了“嘱咐”,我通过查字典理解了“嘱咐”就是叮嘱、吩咐的意思。
师:看来你养成了很好的预习习惯。那么生活中谁“嘱咐”过你什么吗?
生:我们组的组长嘱咐我要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师:你们觉得这里的“嘱咐”用得恰当吗?
生:我觉得不恰当。“嘱咐”应该是家长、老师对我们说的,比如老师经常嘱咐我们要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师:你们看,联系生活实际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除了这些词语,课文中还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出示第二组词语),自己再练习练习。
出示:湖泊 富翁 黑黝黝 波光粼粼
指名朗读,教师补充:“泊”是个多音字;“黝”读第三声;“翁”是后鼻音;“粼”是前鼻音。
齐读两组词语。
生字学习中,音、形、义分步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或许受此影响,不少教师在词语教学中也会把读音和意思分开教学。其实,与古汉语以字为表达单位不同,在现代汉语中,词语成为基本的表达单位。虽然不少词语可以在阅读课文时加深理解,但绝大部分词语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时就是以完整、独立的意思出现的。所以,学习词语不仅要正确认读词语,还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这也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如果一味地把理解词意放在理解课文时教学,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特点,又加重了第二课时的负担。在学习本课词语时,我并没有从头开始,而是以交流的形式,先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学习收获在同桌间进行交流,再进行集体展示、汇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其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自学资源开展教学,通过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梳理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对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有效的指导。
朗读训练:重在“正确、流利”
学生充分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了课文,有的还读了两遍、三遍。课文中还有一些特别难读的句子,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读的时候不要添字、漏字,注意句子的停顿。
出示文中几个长句,学生练习朗读。
(1)一阵大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随风飘荡。
(2)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
(3)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
师:谁给我们读一读这些句子,其他同学做小评委,看他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分别指名朗读,组织学生对字音、停顿等进行评价,教师对停顿易错的地方作标志。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几句话再读一遍。
集体齐读。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教师在教学第一课时,连学生最起码的读书时间都不给足,要么虚晃一枪走个过场,要么干脆以课前预习代替课堂朗读,好省出一点时间讲些“有用”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在第二课时学习中,不少学生读得结结巴巴,错字不断。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朗读是极为重要的一项语文能力,是品味语言、提高语感的主要途径,《课标》指出“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正因如此,通常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也会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首要目标,而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正确、流利”地朗读则是教学的重点。要落实这样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充分的朗读练习和教师精当的指导两者必不可少。我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保证每个学生通读全文两到三遍,这就保证了学生基本的朗读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朗读就能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在朗读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如易读错的字、经常出现的停顿错误等进行充分预设,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练习。在本课中出现的一些长句就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我把这些句子集中出示,让学生重点练习、展示、评价,不仅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还提高了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内容理解:从段落主要内容着手
师:刚才我们读了第三自然段,谁能告诉我们这一段讲了什么?
生:这一段讲了蒲公英的小种子们很听太阳公公的话,但有两个却不这样想,一个觉得沙漠金光闪闪,一定有很多宝贝,一个觉得湖面波光粼粼,能让他快乐,所以就去了沙漠和湖泊。
师:你讲得很全面,就是有的地方还比较罗嗦,谁能说得简洁一些?
生:这一段写了有两个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话,一个去了金光闪闪的沙漠,一个去了波光粼粼的湖泊。
师:简洁了很多,想想还可以怎么说?
生:主要讲了有两个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话,分别去了沙漠和湖泊。
师:这样说既简洁,又准确,说得真好!
当前,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普遍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小学毕业的孩子还不能比较准确、精练地归纳出课文或段落的主要内容,这与平时教学中训练不足、教学目标不能落实有着密切关系。其实,《课标》对各年段的概括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其中对中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蒲公英》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对于刚刚进入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归纳自然段意思入手,从说完整、到说准确,再到说精炼、说清楚,在此基础上慢慢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长此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将有显著作用。
写字教学:先写后“交”,提高效率
出示生字:
托 绒 降 嘱 咐 记 表 惑 富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生字,看看哪个容易写错?你有什么要提醒的?
分别指名说说容易写错的地方,教师相机补充。
师:打开《习字册》,把第一行的生字各写一个。
学生练习。
师:通过自己的书写,你觉得这几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这几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应该注意左窄右宽。
生:这几个字中间不能分得太大,不然就会显得比较散。
生:我觉得左右两个部分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写出来的字比较好看。
师:再把第一行的字各写三个。
用类似方法再教学第二行生字。
12.摭谈语文课堂人文性目标的落实 篇十二
现在看来, 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在全国试行了一段时间, 但是阻力重重, 举步维艰。 人文性目标的落实面临较大的困难, 简单来说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升学考试的压力和制约;尊重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效果存疑;教师任务繁重, 班额过大;学生和家长不重视不配合语文新课程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 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人文性目标?
第一, 在观念上, 教师首先应该明白一个问题, 语文学习是一个缓慢积累和消化吸收的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 极其功利化或者一门心思针对高考的纯答题模式化训练教学, 并不能一定能够得到理想的高考成绩。 从终极语文素养的培养的角度出发, 语文素养提高了, 区区高考不再难得住学生。
用考试指导教学是有问题的, 任何考试都只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抽样检查, 用考试指导教学, 显然是以偏概全了。 实践证明, 语文教师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实验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 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强调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 提倡教师“解放自己, 放飞学生”, 既无可争辩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又在终端考试 (指社会的统一选拔考试) 成绩斐然。 在现行的教育框架下, 新教师要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空间, 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 除了有坚定的信念, 树立大有可为的思想外, 更应该积极地引进一些切实可行的、已获实践证明且实效显著的语文教育模式。
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 如何扭转部分学生的被动学习倾向。 对于一个被动学习的学生而言, 教师如果一味强调所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是毫无作用的, 甚至会适得其反。 思想的独立性和行为的自主性是人的基本需求, 人们拒绝在外部压力下做事, 尤其是在规则、规章、秩序和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工作, 因为这些压力干扰了他们的自主需要, 人在拥有较大自主权的时候会更加自信、 自尊, 对自己的表现就有更高的要求。学生亦然。 教师不妨授权于学生, 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决策, 计划自己的学习路线, 增进他们的自主与自我决定需要。 同时一定要对其进行问责, 问责是对授权效果的监督检查, 以便激励学生, 调动其积极性, 使其发挥创造性, 尽最大努力实现目标。 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的魅力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试想, 有这样一堂课, 教师的行为或者幽默风趣, 或者循循善诱, 或者春风化雨, 或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怎么会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这种课堂良性循环下去, 或者它在学生的个体生命中产生回响和延长, 结果就必然是很可喜的。 这一点是有难度的, 似乎有些强求和难以企及, 但不代表我们只能消极适应被动学习, 还是有可努力的方向的。 面对不想学习的学生, 即使学生放弃, 教师也不能放弃, 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并为之努力才是方向感的根本含义。 给学生指明方向, 包括兴趣、信念、热情, 对自己生命的信心, 等等。
第二, 语文教师应把握好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是有难度的, 我们很难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 通过讲解的办法,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 态度与价值观, 可能是没法“教”的。最重要的是教师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影响学习主体, 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的实现, 更多依靠的是教师的人生智慧。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春去冬来》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and Spring) 一片中, 有这样一个片段:顽劣的小和尚抓到一条小鱼, 一条蛇和一只青蛙, 分别用细绳捆住它们, 在它们身上分别系上一块小石头后, 再放回溪中。老和尚知道后, 在夜晚偷偷把一块十来斤重的石头绑在小和尚的背上。小和尚醒来后行动困难, 感到十分难受, 蓦然领悟自己错了。在师傅的命令下, 小和尚背着石头艰难地回到溪边, 发现小鱼已经死了, 难过, 深思;在另一个地方找到青蛙, 解开石头, 它游向了水深处。最后十分艰险地找到死去的蛇, 小和尚终于忍耐不住, 放声哭了起来。影片给我们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启发是, 老和尚在教育过程中, 并没有犯教师最易犯的错误:空洞地说教。他有必要的对话, 以启发小和尚将自己的命运与小鱼们联系起来。但是, 禅是需要“身体力行”的学问, 所以他让小和尚背着石头慢慢地认识并体会自己的错误, 感受小鱼、青蛙和蛇的感受。在小和尚触动最深的那个时刻, 他甚至并没有出场, 因为他不需扮演一个饶舌的智者, 在禅中, 在教育中, 唯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去亲身体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 一份古老的从容和耐心显得更重要。从教师的角度讲, 越是美好的事物, 越不能随随便便就给学生, 一定要与他们的生命打通, 与学生的生命进行编织, 那才有意义。如果随便扔给学生, 而对其生命没有触动, 那么真是太可惜了。
13.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感情目标 篇十三
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感情目标
全国小语会秘书长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在三维目标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感情目标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初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在新课程阅读教学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如自信心、积极性、探究意识。而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况中产生的,文本则是用抽象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怎样让抽象的文字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呢?通过一定的渲染手段,营造合适的情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探究欲望,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1、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是连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纽带。生动有趣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月亮的心愿》一课时,我声情并茂地开始了导语:“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去植物园参观,你们想和他们一起去吗?让我们一起随他们去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呢?”老师满怀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学生心中充满了好奇,这时候老师提出学习要求,学生便兴致盎然地走进文本,在文本中寻找自己的动情点。
2、以课件激情。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以调动,为学生的情感产生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播放课文录像,将文本内容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有趣的动画图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感悟,丰富情感
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和揣摩来实现。感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同时也是连接文本与学生的桥梁。文本中某些重点词句,深深地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成为阅读教学中引导孩子们领悟文本情感的切入点。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我先引导学生找重点句,抓住重点词“也许……甚至是……”体会浅水洼里的鱼很多,接着让学生品味小男孩不停捡鱼,扔鱼的句子,通过动作表演体会小男孩虽然力量微小,但他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小鱼。品读这些句子,小男孩关爱动物的形象逐渐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清晰起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一种美好的情感:要关爱生命保护动物。
三、朗读体验,熏陶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学生用有声语言表达文本情感的理解。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朗读训练,把朗读课文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朗读理解过程中得到情感熏陶。如教学《美丽的小路》时,我抓住“美丽的小路”的“失”与“回”对照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小路的美丽,让学会想象假如是自己走在这美丽的小路上,想说什么?再引导学生朗读“兔姑娘”和“鸭先生”的话:“啊,多美的小路啊!”学生因为有了切实的感受,所以读起来情真意切。在朗读中加深了对小路的喜爱。在读悟小路“失”的部分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读,他们“捂住了鼻子”,“皱起了眉头”,“一拍脑袋”,声情并茂地朗读使学生感受到破坏环境的害处,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愿望。
四、激励评价、深化情感
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理解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落实,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教师调控课堂的有效方式,适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启发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共鸣,实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一位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小壁虎要借尾巴呢?”虽然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但我还是摸着她的脑袋说:“你真会动脑筋,如果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会更棒!”老师的一句赞扬,缩短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激起了学生更浓厚的探索兴趣。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引导学生用上文中的重点词“在乎”写一首小诗,意图是引导学生关爱生命,保护大自然。有学生写道:我在乎天上的小鸟,我在水中的小鱼……江一帆听到后,马上站起来说:“如果我在“小鱼”中间加一个字,“小鳄鱼”你会在乎吗?”我微笑地说:“你的思维真独
特!同学们:你们说说,小鳄鱼该在乎吗?”这一问题一下激起了千层浪,教室里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领会了“在乎”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是关心、爱护,还有关注和尊重。老师的一声肯定,激起了同学强烈的探索欲望,也缩短了文本与学生思维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
以上所谈只是个人粗浅的认识。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是哪一堂课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应该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本论文非抄袭)
14.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十四
西堡学校
樊万奎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运用如下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一、目前我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独裁”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师说了算,不容许学生质疑、反驳。缺乏平等、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重自己教,轻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考虑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过少地考虑教学对象。教师有教的自由,学生没有学的自由;教师只考虑如何教,没有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等。
3、忽视个性。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分析评价、提出问题、布置作业,千篇一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不能有的放矢。
4、教学方法单
一、陈旧。教师过多采用讲解法,利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机,较少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教法单
一、陈旧,学生无兴趣可言。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对教师的要求不重视、不理睬,懒懒散散。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甚至上课睡觉、开小差。主要表现在“没有兴趣”;
2、部分学生态度积极,各个方面表现积极认真,可就是白做功,看似“学不会”,实为“不会学”。
(三)课堂效果方面:
1、课堂效果低下:表现在(1)、教师将非重点知识当做重点知识来教学,将重点知识当非重点知识来教学,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2)、教师讲课思维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在很难理解教师,甚至误解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尤其对新教师是个难题;(3)、把学生看得太高,觉得很容易的问题学生不会出错;
2、师生互动的匮乏,使得一节课教师累得很,学生闲得慌,师生互有怨言,二者脱节。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预习阶段——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的首要前提
预习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学生没进行预习的课不能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无法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预习自学必须带着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和学习目标进行,预习课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之源泉,可以说没有预习课,其他的教学环节就无法展开。增加预习课又会遇到很多问题,而恰恰又是预习课帮助老师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是无法绕过预习课的。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使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就得到了提高,经过“交流合作探究阶段”又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留给老师在“反馈环节”里的问题会更少,老师的点评更具针对性。
具体要求及方法如下:
1、预习时间安排在课上进行,各教师要根据内容多少、学生状态灵活设计,不许安排空泛无效的课下预习;
2、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清晰地交代给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学情可以平均分配给各组,也可以不分,各组都把全部问题进行交流、探究。
3、出示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明确预习自学内容。即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预习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给学生交代清范围。
4、明确预习自学方法,例如:看书,或边看书边操作,或分组讨论等。根据学情而定。
5、明确预习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是否进行小测评等。这样学生预习自学中就不会产生盲目现象。
6、对预习的结果当堂进行反馈,对学生都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必再重复,对共性的疑难问题、易错点确立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二)、交流合作探究阶段:——是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是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的核心
交流合作探究阶段中根据学情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情景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手段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这一阶段可分组展示交流,也可不分组采取“点将式”展示交流。
四、有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旨在打造有效课堂,进一步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实现“四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做到“四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五、实施课堂教学要讲究以下策略
第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同时,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第二、有效的导学环节设计策略。要求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精心安排,没用的环节坚决去掉。
第三、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第四、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比如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语文测试:首先,注重语感训练,语文知识的查考尽可能地结合语境来进行;其次,整体测试与局部测试相结合,加强整体测试;再次,单项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加强综合性评价;第四,注重主观式评价与客观式评价相结合,重视主观式评价;最后,努力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
15.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篇十五
一、以知识目标为主线
一节课, 应是以教师传播和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为主要目标。所谓知识目标, 这里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 (教材中的间接知识) 、意会知识 (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 、信息知识 (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教学目标中各项目标的落实, 应本着以知识目标为主线的原则, 从教学过程的以下几个环节强化知识目标: (1) 反复反馈。在前期测评时, 应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似性、继承性、扩展性等, 以旧知识为感知材料, 测评内容须是本节课知识目标的切入点, 为完成本节课知识目标做好铺垫; (2) 认标、展标。一般应将知识目标列为首要, 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明白本节课应主要掌握什么知识; (3) 导学达标。此环节是完成知识目标的关键, 教师应该紧紧围绕知识目标, 加以点拨、启发、诱导、释疑; (4) 达标测评。此环节可以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完成程度, 测评内容应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方式要灵活、多样, 从而使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内化知识。
二、以智能目标为核心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新大纲不仅原则性地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智能目标, 而且还具体地明确了发展智力的要求, 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因此, 智能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华和核心所在, 一般应与知识目标相辅相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以智能目标为核心的原则: (1) 教法的选择。每节课内容有深有浅,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能水平, 灵活选择教法, 不论是自学为主、学导为主还是讲练结合, 旨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提问。课堂提问, 重在启发思维。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以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素为目的, 提问的方式要恰当、多样, 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 练习题的设计。课堂练习是进一步深入知识目标的关键, 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 精选和设计习题, 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以情感目标为动力
现代教学实践证明, 人的非智力因素, 诸如情感意识、兴趣等, 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和智能目标的完成起着推动和催化作用。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知识对流的过程, 更是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把握这个原则, 并以此为动力, 推动其他目标的顺利完成。 (1) 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2) 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民主、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良好的教学环境既可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 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 一次小小的成功, 一个目标的实现, 会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成为学生确立新目标的起点, 产生向新目标努力奋进的动力。
四、恰当运用媒体、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 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 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 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 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 远与近, 动与静, 快与慢,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知识形成鲜明的表象, 启迪学生的思维, 扩大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 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总之,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 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只有如此, 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在目标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能有效、灵活地落实各项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将得以实现。
摘要:目标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 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目标教学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把目标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6.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十六
一、提升对“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关注度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功能——“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灵魂;良好品德的形成基于对社会知识的正确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因此,“知识”是基础;对社会知识的正确把握、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必须通过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自己建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必须通过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内化,因此,“方法与能力”是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讲,“方法与能力”目标是连接“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桥梁,所以,只有抓住“方法与能力”这一关键,才能更好地落实知识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真正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可见,落实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方法与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必要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表述,能力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学习方法与本学科所应有的能力。“方法”与“能力”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在此,“方法”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道德规范、社会知识,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种学习方式,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与具体的学习方法。基本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等;具体的学习方法包括交流展示、辨析讨论、情境演示、行为练习等。“能力”则指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主观条件,包括一般学习能力和学科特有能力(本课题主要指学科特有能力)。“方法”与“能力”目标相辅相成: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有助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改善与优化学习方式,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学习的质效。
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国外相关课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美国国家社会科》在设定三维目标时将“提高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在方法技能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对基本方法与能力要求略显不足。由此,在研究中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提升对“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关注度。
二、系统梳理“方法与能力”目标要求
在理清三维目标关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品德与社会两个版本(上教版、科教版)教材和教参中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认真研读,梳理归纳出六种方法与能力目标要求,并找到了这些目标在各年段的分布,使本学科的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为大家所认同。
我们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方法与能力”目标具体细分为六大方面:初步具有收集与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观察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社会实践与服务等能力。以下是六种方法与能力目标在不同年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不同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
方法
与
能力掌握一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简单办法。
学会一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具备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身边的生活现象有初步的是非辨别能力。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生活及社会现象具有初步质疑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学校公益活动。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搜集有关社会生活的信息资料,初步具有观察、交流周围的自然、社会现象的能力,学会对简单信息加以整理。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
对社会现象有初步的是非辨别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形成初步的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运用一些探究方法,尝试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初步具有依法自我保护和应对生活中突发情况的能力。
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公益活动中。
与此同时,同一能力各个实现环节的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以“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为例,各个环节在不同学段的要求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低年级中高年级
弄清
事情能弄清事情的基本内容。能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是非
判断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进行分析,必要时倾听他人的意见,作出是非判断。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参与思辨活动,作出自己的是非判断。
行为
选择能根据对事情的是非判断选择合理的行为。能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并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中。
经过这样的梳理,品德与社会学科方法与能力培养的一条循序渐进的脉络就比较清楚了。
与此同时,我们运用相应的行为动词,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为后续评价提供标准(见下表)。
方法与能力目标行为动词
收集与处理信息收集、搜集、整理、观察、查阅、参观、
访问、寻访、调查、考察等
交流与合作交流、合作、表达、讨论、介绍等
辨别是非与
nlc202309040826
行为选择辨别、选择、识别等
分析与解决
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发现、提出、解释、质疑、
探究等
生活自理与
自我保护掌握、学会、识别等
社会实践与服务参与、参加、进行、开展等
三、探索“方法与能力”目标评价
评价是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关键。通过对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既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从行为方式和行为能力的侧面反映学生的品行水平。
1.完善学科核心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我们通过实践与总结,完善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学习
能力评价标准及描述
低年级(1-2年级)中高年级(3-5年级)
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掌握一些收集信息的简单办法。
能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搜集信息资料的基本途径。
能对简单信息加以整理。能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收集信息资料的基本途径,并自己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初步观察和交流周围的自然、社会现象,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
能对简单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交流与合作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学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方式,具备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
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倾听、接受别人的合理意见。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学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方式,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得清楚、具体。
能够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组合作中,协商解决问题。
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能力能弄清事情的大致情况和基本内容。
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进行初步分析,倾听他人的意见,作出是非判断。
能根据对事情的是非判断选择合理的行为。能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参与思辨活动,作出是非判断。
能根据情境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并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中。
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能力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社会生活现象具有初步质疑能力。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
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学过的知识,对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提出初步的看法。
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能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
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能在合作交流或独立思考中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尝试运用一些探究方法,尝试解释一些社会现象,能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基本自理。
具有初步的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护能力。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初步具有依法自我保护和应对生活中突发情况的能力。
能通过家庭、学校等法律,做到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学校公益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能力,能主动为他人服务,能自己解决在社会服务中遇到的困难。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公益活动中。
2.明确评价量表设计原则
学科能力指标体系的明确,为我们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奠定了基础。为了检测能力指标的达成度,我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评价量表,增强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我们在制定评价量表的过程中,明确了三个设计原则:
一是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能力目标细化,关注指标的指向性。制定评价量表时,要根据分年段目标和分环节要素及学习活动的特点,对能力目标进行细化,能力目标越具体明确,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高。
二是关注学习细节,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制定评价量表时,关注学生学习方法运用与能力提升方面的细节,使其可以利用评价了解自己的进步,监控自己的发展。
三是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多主体间的交流。在评价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让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多方主体参与评价,帮助学生本人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使学生在沟通与协商中共同提高。
3.丰富方法与能力评价的方法
研究中,我们尝试创设了三种方法与能力评价方法。
观察记录法。例如,在学习《绿色的家园》一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参加公益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我们注意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劳动态度,将感人画面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制作成PPT,对整个活动作出总结,并评选劳动之星。
作品展示法。例如,执教《振兴中华》单元后,我们布置了活动作业——“小眼睛看大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观察、调查、采访等形式寻找家乡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或绘画或作文。之后,请同学们相互评比作品,最后将优秀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予以展示。
学习竞赛法。例如,学习《浦江的诉说》一课时,我们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杨浦大桥、长江隧桥以及近年新建成的交通轨道线等资料,以拓展教材内容;并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资料找得多、找得对,看谁呈现的方式合理、美观”,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以此评价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4.改善教师即兴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适时适当的即兴评价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四种即兴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提升评价能力。
激励式评价。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语言、神态、肢体动作进行激励,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
修正式评价。探究活动中,学生发言难免有差错,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热情,肯定发言内容的正确部分;然后指出其发言中的差错,同时用商讨的口气,如“如果能换个角度再想一想,你的发言就更完整了”等,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修正发言中的错误。
补充式评价。学生生活经验少,发言内容往往不够丰富,教师可在肯定学生发言的亮点后,补充有关实例与理由。这样,既弥补了学生发言的不足,又能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升式评价。即通过综合总结集中分散的学生意见,通过归纳把零碎的意见变得系统,将浅层次的认识提升为较高层次的认识。例如,科教版五年级《千里江山一河牵》一课设计了一个活动:在图上画出京杭大运河,并标注出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学中,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了根据图例读图、根据走向读图、根据起始点读图等三种读图方法,引领学生提升学习成果。
我们研究还只是开始,还须在后续行动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尤其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17.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 篇十七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公办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依法引导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科学地评价普通中小学的管理水平,特制定此考评方案。
一、考评目的督促、指导学校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学校管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办学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激励学校求发展、比进步、上档次、创先争优,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二、考评原则
1、方向性原则:考评的指导思想、指标设定、权重分配、结果运用均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2、科学性原则: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保障考评内容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改进考评办法,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3、发展性原则:对学校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应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找出差距,激发内部活力,达到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目的。
4、实效性原则:坚持求真务实,不断改进评价方法,优化评价程序,坚持多渠道、多角度获取信息,重视信息的深加工,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
三、评估对象
全县公办初中、小学、高完中的初中部
四、评估方法
1、分类评估:根据2013年综合考评结果,将全县各中心小学分
成A类、B类、C类三类进行评估,全县初中(高完中初中部)分成县城初中、农村初中A类、农村初中B类、农村初中C类共四类进行评估(分类名单见附件4),评估内容和分值全县统一。
2、采取终端(综合)评估和过程督查评估相结合,集中评估与随机评估相结合,综合工作全面检查与重点工作专项督查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3、终端(综合)评估时间为每年的12月底或第二年元月初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并在评估前一天通知受评学校;评估采取听取校长汇报、查阅资料、师生访谈、实地察看等方法进行(对中心小学考评时,需抽查村完小,中心小学下辖5所以下村完小(含5所)的,由局考评领导小组抽签决定检查一所村完小,中心小学下辖5所村完小以上的,抽签决定检查二所村完小)。为保证评估的真实性,所评估的项目发现有明显造假的部分,制度、方案、计划等不标明时限的一律以零分计算。
4、过程督查评估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次数、不定人员的方式进行。小学侧重对村完小、教学点的督查,督查评估每校每学年至少一次(督查内容见附件2)。
五、评估内容
学校一年主要工作目标小学总分为340分,初中为300分。其中:
1、主要工作目标综合考评占分220分(其中客观内容评分105分,年终评估分85分,过程督查30分,),评估一个自然年的主要工作(考评内容见附件1)。
2、完小检查评估占40分,完小考评内容见附件3(下辖无完小的中心小学,此项按全县同类学校受检完小得分的平均分计入学校总分)。
3、开学工作检查占10分:本校得分=本校开学检查得分/同类学校检查最高分×5(两次检查分开计算,一次满分为5分)。
4、教学质量占60分:初中教学质量得分包括质量监测40分和中考成绩20分共60分;小学教学质量监测60分。
(1)质量监测计分办法:
初中:
①总均分得分:校总均分÷县同类学校总均分×50=该校总均分得分;
②良好率得分:校良好率÷县同类学校总良好率×25=该校良好率得分;
③及格率得分:校及格率÷县同类学校平均及格率×25=该校及格率得分。
学校年终质量监测得分=(①+②+③)/同类第一名得分×40。(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初中部分开计分,初中占60%、小学占40%。)(若一年测评二次权重分则各占一半)。
小学:
①总均分得分:校总均分÷县同类学校总均分×60=该校总均分得分;
②良好率得分:校良好率÷县同类学校总良好率×20=该校良好率得分;
③及格率得分:校及格率÷县同类学校平均及格率×20=该校及格率得分。
学校年终质量监测得分=(①+②+③)/同类第一名得分×60。(若一年测评二次权重分则各占一半)。
(2)中考评估得分=【(本校总平均分/全县总平均分)×30+(本校及格率/全县及格率)×30+(本校优秀率/全县优秀率)×40】/同类第一名得分×20。
5、局领导班子评议:10分
六、评估结果运用
1、评估总分小学A类前2名、B类前5名、C类前2名,县城初中前2名、农村初中A类前5名、B类前3名、C类前2名为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由县教育局通报表彰。
2、初中B类前2名第二年升入A类评估,初中小学C类前2名第二年升入B类评估;农村初中A类、B类后2名第二年分别下调至B类、C类评估;小学B类后2名第二年下调至C类评估。
3、初中C类、小学C类最后各两名的学校校长,在全县校长会上要作书面表态发言;对连续两年评估类别下调、C类名次连续两年下降5位以上、C类连续两年最后一名的初中和小学校长降职使用,班子成员不能提拔,并取消职称聘任和评先评优资格。
4、评估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5、评估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在评估的自然年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实行一票否决:
(1)、发生重大责任安全事故的;
(2)、乱收费造成重大影响的;
(3)、由于学校行政工作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造成教师集体上访等群体事件的;
(4)、在全县统一举行的质量监测中弄虚作假的;
(5)、学校教师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
(6)、经局班子会议研究认为应当一票否决的其它情况。
18.如何落实写字教学目标 篇十八
首先,提高写字意识。
汉字的造型独特优美,内涵博大精深,它以丰盈无限的灵性记录中华民族睿智的观察、细腻的体验、卓越的思考、恢弘的景象、精确的表现,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写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其次,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教师是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写好汉字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职责。只有老师的写字意识到位了,才能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写字。这个学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钻研字帖,踏踏实实地练字,一学期下来我觉得自己的进步很大。再次,不断钻研写字教参。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曾说:“写字的意义已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情、认知上去。”因为字大多是写给别人看的,必须工整、规范、让人看着舒服。写一手好字,将来就业的工作岗位就会好一些,其社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正因为写字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实用性,所以写好字是事关民族素质的大计,是每个中国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志。为了能让学生对汉字的结构规律和书写要领有清醒的认识,在每节写字课上都对学生做些详细的说明与指导,好让学生胸有成竹,熟记各字的书写要领,进而提高写字的质量。在此我希望以后的写字教参能吸纳一些有书法理论知识与经验的书法家充当编委,更加合理而科学地完善写字教材,尽快出炉新鲜的写字教参。
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目标设计有效性的研究文献综述08-01
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07-2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09-29
小学语文批改作业目标09-05
小学英语目标落实06-15
小学语文板书创意设计的研究10-20
参加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06-12
教学心得: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研究时的反思06-18
国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9-26
小学语文教学途径研究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