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长恨歌》

2024-07-29

赏析《长恨歌》(精选13篇)

1.赏析《长恨歌》 篇一

一曲长恨有风情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长恨”为中心,篇幅很长。抒情成份很浓,叙事、写景、抒情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 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 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 “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 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文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诗人从批判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诗人将爱情故事写得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全诗荡气回肠、情节曲折,散发着浪漫主义的光彩,不愧为千古绝唱。

2.赏析《长恨歌》云蒸雾绕的意境 篇二

水汽氤氲的春宵苦短

此时杨玉环始承恩泽,伴驾华清池,温泉朦胧的水汽温润着帘帐上的芙蓉,温润着杨玉环雪白的肌肤,温润着云鬓花颜,温润着轻歌曼舞,温润着甜蜜幸福,也温润着纸醉金迷。

“春寒赐浴华清池”,氤氲的水汽掺杂了酒香,融洽了声色歌舞,沉浸着抛却江山的男欢女爱。在这种朦胧的、迷离的“云蒸雾绕”里,更加给予了李、杨不可自拔的安逸与快乐;也就是在这种环境的营造下,这种温热的湿气成全了爱意绵绵、魂牵梦绕之感。李、杨的缠绵悱恻在骊山的青云之上,在蒸腾的水汽中晕染得恰到好处又淋漓尽致。

他们纵意于他们的爱情,在对于世人高不可及的这座伫立于“青云”的宫阁里,他们享受了世人不可企及的欢乐,倾注了一切地筑建自己的爱情,在温泉水烘托出的一种似幻非幻的真实中走向虚无与缥缈,也就注定了他们终将承受天下人对这段极尽奢华的浪漫的唾弃。这座仙云缭绕的宫殿浸染了多少人的血和泪。

尘雾四起的生离死别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营造了三处关于“尘雾”的意境。

“九重城阙烟尘生”。醉人的仙云霎时化作晦暗的、飞扬的尘土。我们在混沌的尘雾中,似乎可以看到九五之尊的皇帝跟艳压三千的贵妃,在惊慌奔驰的马蹄声和匆忙凌乱的车辙中狼狈不堪,但这也是他们相守的最后时光。这纷乱的凡尘烘托出世事无常的悲凉,不由得让我想起李煜的“一晌贪欢”,落得个如今“天上人间”的慨叹。他们曾经一同谱曲作舞的骊宫消逝在漫天的烟尘中,他们的回忆一点点埋葬在一去不复返的骊宫里,他们的爱情随着渐行渐远的尘迹也不知去向。

“黄埃散漫风萧索”。沙尘弥漫,似乎充塞了整个天地,杨玉环死得何其悲凉——花一样的容颜凋零在漫天的风尘里,昏暗的暮色中,荒凉的马嵬坡下。“花钿委地无人收”,这样的雍容华贵没有人怜惜——她的死换来的是将士的快意。唐玄宗的心是痛的,却再也没有那样至高无上的权力去保护杨玉环,他只能逃避她的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凄凉的尘埃在冷风中的作用就是掩去杨氏殷红的鲜血和玄宗抑制不住的泪水吧。这里的烟尘既烘托了生命陨落的黯然无色,更渗透了失去挚爱后痛彻心扉的无可奈何。这段还有一句:“云栈萦纡登剑阁”。在高入云霄的栈道里,唐玄宗看不到以后没有杨氏的日子。缭绕的云雾是他心中的惆怅与落寞,是不知所归的迷惘和不振。还记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倾城与倾心,他曾经把整个天下捧在杨玉环面前,如今却把杨玉环断送在天下人面前。这是何等的凄楚,何等的困惑,何等的高处不胜寒。

第三处就是仙山上的相逢:“不见长安见尘雾”。李、杨此时已不属于同一个世界。杨玉环曾想着拨开云雾,看一看长安,看一看李隆基,却不想这尘雾是这样深厚——隔着的是生与死的距离。尘雾在这里加重悲剧的效果,使人深深感受到相思不能相见的痛心疾首。

寒气缭绕的惨淡悲凉

杨玉环的死换来了大局的转变,也换来了李隆基一生的相思和亏欠。“夜雨闻铃肠断声”,当他笼罩在无限的月光中,当他伫立在无边的烟雨里,当他从桃李花开等待着梧桐叶落,他知道了什么是煎熬,什么是生离死别,什么是肝肠寸断。这里的“夜雨”不仅是冰凉冰凉的,还呈现出一幅雾雨朦胧的画面,更交织了男主人公深入肺腑的思念、歉疚、痛苦和煎熬。

“鸳鸯瓦冷霜华重”。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夜重,屋瓦在黯淡的星光下笼罩在一片低沉的寒气里。夜深露重,冷;鸳鸯相栖,更冷。凝结的霜华是玄宗的寂寞孤苦,这层缭绕的寒气也更加渲染了他晚年生活的惨淡悲凉。

仙云环绕的柔情寄托

杨玉环死了,白居易却以富有无限柔情的笔墨成全了李、杨。海上仙山在虚无缥缈之间,这种朦胧梦幻的感觉与开篇的温泉水汽、骊山青云所营造的意境颇为相似,有所照应,也是人物内心对从前美好感情向往的真实写照。

“楼阁玲珑五云起”,诗歌从黯淡凄冷的夜色转向明亮温暖的白昼,预示着玄宗将再逢杨玉环的喜悦。这里的仙云与别处大有不同。它是清晰的、明亮的、光鲜的,五色斑斓、柔情四射。它不再是让人沉迷不醒、缠绵痴醉的水雾,不再是混沌不开、分离生死的尘雾,不再是寒气逼人、凄冷悲凉的霜雾,在这里只剩下——两颗真心,一片真情——就像眼前的画面一样干净纯粹。

3.长恨歌赏析主题 篇三

第一、从《长恨歌》的文本来看该诗的爱情主题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XX县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李、杨故事而作。

从诗题上看,《长恨歌》是歌咏“长恨”的 。“恨”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是通过具体叙写李、杨爱情悲剧,层层展示出来的。

长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它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起到了引领全诗的作用。诗人以汉喻唐,简述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中,闪烁着诗人白居易对唐明皇声色误国的极大痛心。

如果真象一部分人所说本诗主题是讽刺唐明皇酒色误国的话,本人认为有点牵强。首先,全诗共120句,这部分内容不到四分之一,算作略写,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详略,详写的才是主题所在,而本诗四分之三的章节在写李、杨爱情悲剧,所以《长恨歌》表达的是爱情主题。要说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理由不充分。

其次,如果本诗主题是讽刺政治的话,为何白居易剔除历史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把寿王妃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般的纯情女子,而省去唐玄宗对梅妃的思念及与虢国夫人不清不白的关系,也没写杨贵妃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写道:“玄宗在位岁久……以声色自娱。…… 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王邸”。 杨贵妃也因“冶其容,敏其词,婉变万态,以中上意”,使其兄弟姊妹封爵拜相,权倾一时。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在《连昌宫词》写道:“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陈鸿、元稹是在揭露、讽刺,而白居易在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并点明了其爱情悲剧的根源,预示着安史之乱的发生。

通览全诗,《长恨歌》以主要篇幅描写了李、杨爱情悲剧,情感之真挚,境况之悲凉,令读者为之唏嘘不已,这种感情不再只是帝王、贵妃间的悲欢离合,而是具有了普通男女爱情悲剧的性质,作者之所以这样刻画人物,就是要突出爱情主题。至于写玄宗重色轻国、专宠杨贵妃,可看成作者笔下帝王的爱情,而玄宗沉湎酒色正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源。

第二、就《长恨歌》写作的背景来看长诗的爱情主题

长诗写于元和元年,离杨贵妃之死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当时李、杨爱情故事在民间广泛传唱,时人饱受安史之乱带来的苦难,企盼李唐的复兴,而历史上的唐玄宗早年曾一举平定韦氏之乱,他知人善用,肯纳谏,轻徭薄赋,开创了开元盛世,把唐王朝带向封建社会的顶峰。尽管他晚年居功自傲,但人们对他也是赞誉多于谴责。特别是唐玄宗、杨贵妃已经作古,我们民族的传统心理习惯一般不会过多地非议死者。何况,唐玄宗之后的几个皇帝能力均不及他,人们怀念玄宗时代、歌颂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是很正常的。

另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难获得真正的爱情,对于真诚的爱情常常会心向往之,白居易倾听民间心声,礼赞李、杨爱情也是情理之中的。何况白居易早年与湘灵相爱,终为封建礼教所囿,不敢公诸其母,后忍痛分手,他在《潜别离》中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两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潜别离》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和文字特点与《长恨歌》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所以《长恨歌》中对专一爱情的歌颂,其实是白居易借他人酒杯自浇心中块垒。正因为白居易有着与湘灵深厚的感情体验,又不能与之比翼双飞的痛苦经历,在与女友分别后创作的《长恨歌》,才能把李、杨之间的那种绵绵不尽的“ 长恨” 写得一唱三叹、凄艳动人。

第三、从诗人的自我评价来看《长恨歌》的爱情主题

白居易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中有“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风情”是风月之情的意思,即男女爱情。在《与元九书》中又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 时之所重,仆之所轻……”。我们知道白居易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他的诗歌主张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伤唐衢二首》其二),作者看轻《长恨歌》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是写爱情的诗。由此可见,诗人也认为《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感伤诗。

4.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篇四

《长恨歌》共分四大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作者用了隐喻的笔法,这也是唐朝诗人惯用的写作笔法,应为唐皇帝与汉皇帝在重色这方面有一样的癖好。这一段写的就是玄宗皇帝重色,而且整日沉迷于美色中,连早朝也不上,误国误民,还将贵妃的亲戚也分侯赐爵。第一层揭露了玄宗的荒淫无度,但是没有直接的写,只是一般的叙述。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因为重色而导致的安史之乱,玄宗皇帝出逃,贵妃被赐死。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在描绘贵妃死后,玄宗皇帝朝朝暮暮的思念贵妃。生死两重天,但是思念却不能截断,“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叫人如何不泪垂“,描写的就是君王对贵妃的思念,把爱情歌颂的那样的淋漓尽致。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的是贵妃在思念君王,在得知皇帝派使者到来时,“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体现出贵妃的思念之情的深切。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几种争议:

一说:“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歌颂了人类一些美好的品德,歌颂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二说:“主要讽刺唐明皇的荒淫乱国和昏迷不悟”

三说:“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通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这一对男女的生离死别的不幸命运,产生了高度的同情。”

在我看来,我还是比较同意第三种的。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喻诗或是爱情歌颂诗都不恰当,它应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的交织,既有为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之泪,又有对他们的误国的批判,二者交相融汇,不是机械叠加,《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双重性的,是讽喻和爱情皆有的。一方面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首先,如果作品仅仅是为了暴露唐玄宗荒淫无耻的生活,那么诗从唐玄宗的“重色”写起,写他求她,朝思暮想,一旦把杨贵妃弄进宫里,唐玄宗就“从此君王不早朝”,沉迷于女色之中,从而导致安史之乱,酿成了马嵬坡的悲剧,以“色”的得而复失而告终,故事已经达到了高潮,再加上晚年的孤苦,原来的亲信太监陈玄礼、高力士都已被贬,70多岁的太上皇,名存实亡,而且被迫从兴庆宫迁到太极宫,实际上被软禁,不准与外人相见,更惨的是迁移途中险些做了刀下鬼。这下场、这处境够惊人的了,唐玄宗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充分的品尝了自己酿成的苦酒,从人物的结局,主题的表现,讽喻的目的,这场悲剧都应收场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寻觅,仙山答问,托寄信物,再表誓言等情节,把他们的爱情进一步美化呢,这岂不是与暴露的旨意相违背。

其次,诗歌的前半部分写杨贵妃入宫时,作者有意地掩盖了唐玄宗强占儿媳的丑闻,而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玉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写她的光

彩,似乎是上帝恩赐的一样,如果是暴露唐玄宗的荒淫无耻,这是现成的最有力的材料,作者却弃而不取,这是不能理解的。对此,既然陈鸿能写进《长恨歌传》里,而诗人则未取,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可见诗人并没有把贵妃当作“尤物”来写。在选材上,我想作者是有自己的用意的。

最后,白居易写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几十年之后,对这样的民情,他不但很清楚而且也深受影响,何况他本人很佩服玄宗,常把玄宗和太宗相提并论,而当时同情李杨爱情的传说大量产生,对于“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来说,难免会批判中兼有同情的个人色彩体现在作品中,退一步讲,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作品不会只有一种主题思想。

《长恨歌》能够千古传唱,自有其无穷魅力,接下来就分析一下它独特的艺术手法。第一、对仗手法突出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都是对仗,其作用是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能够把生离死别的痛哭和生死两重天的思念以及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二、采用反复手法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为了强调玄宗对贵妃的专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迟迟”和“耿耿”是为了渲染气氛,突出玄宗对贵妃的无限思念;“悠悠生死别经年”中的“悠悠”,是为了突出玄宗和贵妃生离死别一年后,那种缠绵爱情并未被割断,反而更加强烈的感觉。

第三、顶针手法

如“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都是采用了顶针手法,它的作用是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节奏更加紧凑。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5.王安忆的长恨歌赏析 篇五

有 一点帮助 就可以对谁倾诉

有 一个人保护 就不用自我保护

有 一点满足 就准备如何结束

有 一点点领悟 就可以往后回顾

——王菲 《笑忘书》

看《长恨歌》时,突然就觉得《笑忘书》这首歌歌词字里行间似乎都可以和王琦瑶的悲剧命运做个参照。“有一点帮助就可以对谁倾诉,有一个人保护就不用自我保护,有一点满足就准备如何结束,有一点点领悟就可以往后回顾”。在我的感觉里,张爱玲、王安忆和林夕总是有那么些相似的地方。

有一段他人对于王琦瑶的描述:“第一次见到她,是上海随便一个街巷弄堂里普普通通的美人,小家碧玉班花级别的,连校花都称不上,那种美是极为内敛的不张扬不造作不傲慢的,就像上好的织丝锦缎,单凭眼睛去看,是定不出质地好坏的,得用指肚去抚摸,得用柔荑去亲触,那种盈握在指端的温软细腻,光滑鲜亮,是那种金屋藏娇才能有的金玉。这样的质地是任岁月如梭也无法将其侵蚀的美丽,这样的柔肠百转风韵不移的气质可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幸拥有的。”王琦瑶就是这么一个,她将自己的悲喜绽放到极处,将那美丽与哀愁娓娓细说,好与坏是无法做形容的,幸与不幸也是过于简单的描述,然而王琦瑶又是那么多个,上海风月场里的王琦瑶,爱丽丝公寓里的王琦瑶,浙江邬桥的王琦瑶,弄堂诊所里的护士王琦瑶,柴米油盐王琦瑶,生儿育女王琦瑶,又是一个派对女主人王琦瑶,众星捧月的王琦瑶,独享寂寞的王琦瑶,男人眼里的王琦瑶,女人眼里的王琦瑶,千千万万个王琦瑶。天意是最善于弄人的。是上天赐予王琦瑶一副好面容,滋生了她一颗不安稳的心,姿色在某些时候,对于女人来说是一种挣脱不了的束缚,心高气傲也是因这容貌而生就的,是永远抹不去的作茧自缚。若是没有见过市面,没有被颇具权势的男人占据过也罢,然而命运是这样为王琦瑶安排的,王安忆在字句段落间是为王琦瑶如此布局的,她改变不了开场,亦改写不了结局。选择李主任除了李主任的权势,还更因为李主任不由分说的强势给了外强中干的王琦瑶一记强心针,王琦瑶心底里的彷徨和不安像水流吸附在李主任这块海绵上,得以依附。且不提李主任弥补了小说中王琦瑶“父”的缺失造成的心灵空洞,和其他大多数的金屋藏娇相比,王琦瑶不关心钱,不事装点,不贪慕床榻,所以她并不是物质和爱欲的追随者,她寻求的更多是一个强大的庇护。可是,若是开头没有选择李主任也好,可惜这注定的选择是她的面容决定的。而李主任四十岁的老男人,什么风情万种没经历过,什么柔软瑰丽没尝试过,偏这个王琦瑶,小门小户却那么懂分寸,她用自己微小的触角吸附着高大体贴的他,爱即是轰轰烈烈不留余地,这一别,也是个决绝没有后路的。我认为后来的康明逊和萨沙也无法盖过张秉良。

若是遇见了一个勇敢的康明逊也好,可惜命里无时,如何去强求?康明逊留给王琦瑶一个孩子,自己却离开了,不过倒也贯穿了王琦瑶的后半生,让她没法子忘,不知这算不算另一种变相的记得,正是因为这个孩子,她们俩才至于分开的那么匆忙诀别的那么不甘,什么“不得已”、“要不起”,康明逊这个没有担当的男人,成为这本书里我最看不起的人。他是

那种散发着陈腐之气的旧式大家庭中的独苗,他根本负不起一点责任,因为他的爱情、婚姻全都无法自主。他虽爱着王琦瑶,却划地为界,只是做露水夫妻的,再不能进一步了。这个男人他比不上程先生,甚至他连萨沙都不如,他竟然任着王琦瑶拿萨沙当顶替,自己却离开了,心里还念叨着,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形象更加窝囊懦弱。王琦瑶最终却为了爱而放了他。

康明逊之后的革命后裔萨沙,这也是个王琦瑶被欺侮的男人,但他身上的品行实在无法激起人的同情。

王琦瑶生命中最后一个男人是二十六岁的“老克腊”。他太孩子气,根本负担不了王琦瑶所给予自己的最后的温情,他选择了逃开。

王琦瑶的门槛像是沾了什么诅咒似的,所有踏过此门的男人最终都落得永不回头的下场,这下场便是王琦瑶又成了与孤独为伴的凄凉人,甚至连程先生亦然,人有的时候是真有些贱性的,不承认也不行,程先生甘愿为王琦瑶不娶不爱,几十年孤身一人,多少年后再见到王琦瑶仍是一副痴心满肠,肝脑涂地的景象,可是王琦瑶呢,她不是不敢动,不是不动情,她恨命运不济,但她也认了,她低头了,她屈服了,她愿意跟着程先生踏踏实实过日子了,可他却抽身了,走了,说是再也不回来了,那个守了无数个日夜的温情梦,醒了成真了,自己却不敢认了,这是何等的滑稽又是何等的无可奈何。程先生的选择是意料之外的,也许吧,这就是故事,这也是生活。

王琦瑶在电影里比在书中幸运得多,李主任没有坠机而是辗转到了巴西。康明逊也很好,即使人到了香港也每月按时寄钱来养活琦瑶母女,比原著里的他负责得多。还有一个程先生,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爱慕者,至始至终守护着琦瑶。可我不喜欢电影里的样子,电影之所以为电影还是需要照顾到它的票房,太残酷的社会得不到观众的认同,导演大抵也只能如此。

从书名来说,长恨歌之所以为长恨歌便是王琦瑶的恨,以及另一条线索——程先生的恨,影片的安排似乎降低了王琦瑶人生的悲剧程度。王琦瑶的悲剧人生除了她的美貌造就她无可避免地走上这条不归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个时代的变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经历文革,幸福对于当时的众多人来说都是水面上的月亮。而爱情,对于王琦瑶的人生,其实已经是一种收获了。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她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更体现了当时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是历史变迁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王琦瑶的一生,是作者为一种已经远逝了的文化形态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6.杜甫笔下的长恨歌 篇六

杜甫《哀江头》一诗,咏杨玉环事,可以同白居易《长恨歌》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可不读。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齧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这首诗有很多句子会令我们想起《长恨歌》来。“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同《长恨歌》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到此如何不泪垂”相似;所不同者,《长恨歌》是站在明皇的角度,写明皇对贵妃的思念,杜甫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感叹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江头宫殿锁千门”,写长安陷入贼寇的情形,一个“锁”字颇见冷清和寥落,正是“城春草木深”。皇帝和大臣们都逃走了,背后也许还隐着一点讽刺。“细柳新蒲为谁绿”,细柳也好,新蒲也好,有谁来此观赏?这个“谁”当不尽指杨玉环,应该还包括宫里所有的人,但主要是杨玉环。杨玉环没了,细柳新蒲还有什么意思?自居易用了一大堆铺排,杜甫却只用了七个字,而且更显深沉。白居易写情,杜甫抒慨,各臻其美。

从“忆昔”到“双飞翼”,回忆杨玉环在时,侍奉明皇出游时的情景,类似于《长恨歌》中间的一大段。但白居易主要表现明皇对贵妃的宠幸,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明皇的沉湎于色相,“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杨玉环一家人的腾达,“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主旨是讽刺。但白居易的细节来自于想象,杜甫所写是亲眼所见。白居易写得私密,杜甫则表现外在的场面,写皇上和娘娘游南苑时的气派。“忆昔霓旌下南苑”,“霓旌”不仅写出了旌旆的颜色,更写出了皇家气派,“下”字尤见威仪。“苑中万物生颜色”,这句话看起来写得虚,实际上非常概括,内中隐含着杜甫的感慨。杜甫在安史乱后,经常回忆当年宫中的盛况。所谓“蓬莱官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就是一例。杜甫回忆这些,固然可能有讽意,但重点则是感叹,“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盛时不再,辉煌成昨!杜甫越这样写,越显得战乱之后的民不聊生,疮痍满目。杜甫和白居易视角不同,不仅因为两人不同的个性气质,不同的艺术风格,关键一个是亲历,一个仅仅拿它当作文学题材。杜甫一开头就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吞声哭”,一个“潜行”,均非旁观者可比,战乱带给他的创作,对他生活的影响决非白居易所能体验。所以杜甫写当时的热闹,辉煌,都反衬出战乱带给人的深刻不幸。而从艺术上,杜甫写当时的情景也非常简洁到位,仅仅用了一个细节(仰射),当时的场面,各人的心境,杨玉环的受宠,全都在里面。更为难得的是杜甫写得很大气,与皇家威仪相匹配。如果没有如此这般的经历,单靠想象无以济事。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就是《长恨歌》中的“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同《长恨歌》中“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意思相近,“去住彼此无消息”,大概就是“一别音容两渺茫”吧?很奇怪两位大诗人怎么都写到这些,难道白居易受过杜甫的影响?而“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就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吗?而“江水江花岂终极”一句多好,江水江花既无终极,明皇思念贵妃之情又岂有尽头?白居易点得很明,杜甫更含蓄,更沉痛,这也是杜甫胜过白居易之处。白居易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优秀诗人,他用聪明写诗;杜甫不仅是一个诗人,杜甫诗中流的是血泪!

7.赏析《长恨歌》 篇七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4分)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4分)

(3)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1分)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3分)

⑵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3分)

(3)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却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的谴责、批判的分量。

8.长恨歌教案 篇八

长恨歌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诗体裁特点

2.体会杨玉环和唐玄宗之间深挚的情感和历史教训

3.背诵相关的名句,积累古诗素材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杨李之间的爱情悲剧及教训,探讨“红颜祸水”的合理性。

【教学课时】

三课时

(一)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二)体裁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三)背景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四)文本研习

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一、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千宠爱在一身 二、九重城阙烟尘生……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牵肠挂肚

三、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人鬼情未了

第一部分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1、开头为什么提及汉武帝?这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

——唐人心目中唐就是汉的再现。汉武帝宠李夫人与唐玄宗宠杨贵妃相似。

——白居易《李夫人》:“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如斯,君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对比、夸张;突出杨贵妃的美貌。

《清平乐令》:“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

——杨贵妃是蜀州司户杨玄琰之女,幼时养在叔父杨玄珪家,小名玉环。但她并非从“深闺”中选到“君王侧”的。她原是寿王李瑁(玄宗之子)的妃子,开元二十八年(740)玄宗使她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太真,天宝四年(745)册封为贵妃。白居易这么写大概是“为尊者讳”。

3、杨贵妃受到宠爱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哪几句是宠爱的顶峰?

——以下几方面

1、杨的媚态

2、杨的打扮

3、对比描写

4、两人的游乐

5、杨的亲人的待遇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1、媚态:

“凝脂”、“娇无力”

2、打扮:

“云鬓花颜金步摇”——步摇:钗的一种。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说玄宗和杨玉环定情时曾亲手给她插上一枝“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3、对比

“三千宠爱在一身”杜甫《剑器行》:“先帝侍女八千人。”《新唐史》: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

4、游乐

“不早朝”、“侍宴无闲暇”、“春游夜专夜”、“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5、亲戚待遇

“姊妹弟兄皆列土”后果: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玉环三个姐姐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帝呼为姨”,叔伯兄弟杨铦、杨锜、杨钊(国忠)也当了鸿胪卿、侍御史、右丞相,“恩宠声焰震天下”(《新唐书·杨贵妃传》)。

——陈鸿《长恨歌传》:“当时谣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为门。‟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骊(lí)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cháng)羽衣曲》。

——王翰《饮马长城窟行》:“遥闻鼙鼓动地来。”《霓裳羽衣曲》后来被认为是亡国致乱的曲子,杜牧就说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反叛朝廷,在范阳起兵,渔阳郡是范阳节度使所管辖的八郡之一,在今天的河北蓟县、北京平谷一带。——鼙鼓是军队用的小鼓。

第二部分

九重城阙(què)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diàn)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贵妃出延秋门向西南出逃。《旧唐书·后妃传》:“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

4、哪些词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感情很深?

——“掩面”、“回看”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jīng)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5、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散漫”、“萧索”、“萦纡”、“少”、“无光”、“薄”。衬托玄宗孤苦、思

念、悲痛的心境。

——朝朝暮暮情、伤心色

——“雨铃霖”词牌出典见注释(4),元代白朴作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题目取这一句意。第四折中写到:“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

天旋地转回龙驭(yù),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6、重回故地,玄宗心情如何?

——“踌躇”、“空”、“沾衣”、“信马”,悲恸、失落、精神恍惚、极度的思念。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吴文英《风入松》:“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7、时光辗转,哪些词可看出玄宗依旧沉浸在过去?

——“多秋草”、“红不扫”,沉迷于悲痛和回忆中。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漏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qīn)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8、哪些词语说明玄宗的思念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强烈?

——“未成眠”、“迟迟”、“欲曙天”、“谁与共”

9、诗人是如何表现玄宗的孤独凄凉的?

——“冷”、“寒”、“白发新”、“青娥老”对应“别经年”,度日如年,孤苦眷恋

第三部分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道士名为杨通幽。——招致魂魄是先秦就有的一种巫术,《楚辞》中就有《招魂》。汉武帝就曾让方士招李

夫人。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转教小玉报双成。

——陈鸿《长恨歌传》:见最高仙山,上多楼阙,西厢下有洞户东向,窥其门,署曰“玉妃大真院”。方士抽簪叩扉,有双鬟童女,出应门。方士造次未及言,而双鬟复入,俄有碧衣侍女至,诘其所从来。方士因称唐天子使者,且致其命。碧衣云:“玉妃方寝,请少待之。”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yǐ)逦(lǐ)开。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mèi)飘飖(yáo)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10、杨玉环得知是玄宗来寻找,心情怎样?诗中如何体现?

“梦魂惊”——震惊;“徘徊”——犹豫、不安;“花冠不整”——激动;“寂寞泪阑干”——思念

——阑干:眼泪纵横。白居易《琵琶行》:“梦啼妆泪红阑干”。

——苏轼:“要看梨花枝上雨”。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11、杨玉环对他们的爱情是什么态度?

——“含情凝睇”、“日月长”、“旧物表深情”、“心似金钿坚”杨依旧念念不忘,忠贞坚守。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曹植:“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

交通。”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2、结尾发誓的时候为什么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而不说“此情绵绵无绝期”?

——悲剧,乐极生悲,乐极生恨,天人隔绝。

13、怎么看待这个“恨”与本诗主题的关系?参考课后解说,你同意哪种说法?

——陈鸿《长恨歌传》:“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

者也。”——本诗在白的诗集中被归入“感伤类”,而没有归入“讽喻类”

讨论:

我国历史上一直有“女色祸国”一说,试举例。你认为这样说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夏:妹喜;商:妲己;周:褒姒;吴:西施;汉:貂禅;陈:张丽华;唐:杨玉环;明:陈圆圆

——罗隐《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徐夤《开元即事》:

曲江真宰国中讹,寻奏渔阳忽荷戈。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尘惊骑透潼关锁,云护龙游渭水波。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

——狄归昌《题马嵬驿》: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资料来源:

1、葛兆光《唐诗选注》

2、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

3、马茂元《唐诗选》

9.《长恨歌》若干诗句解读(下) 篇九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九华帐里梦魂惊”是说太真听到天子使到来的消息从睡梦中醒来而惊。此处的“惊”带有意想不到的意味,也就是有惊讶、惊喜之意。因此太真的反应是“揽衣推枕”。这动作是快动作,表示急忙的意思,说明太真听到消息急着想出来见使者,所以才有点慌忙地快速手揽衣服,推开枕头。然而与此同时她却犹疑了,并没有马上出去见使者,而是“起徘徊”。徘徊之后才又“珠箔银屏迤逦开”。“珠箔银屏”是宫室中用珍珠串成的帘箔和镶嵌着银丝花纹的屏风。“迤逦”是连延的样子,表示珠箔银屏之多重。这句诗说杨贵妃穿过一道道的珠箔银屏迎了出去。这样写就与上文的“转教小玉报双成”所表明的宫室深远相呼应。

这里让人不禁要品味的是:为什么杨贵妃急着想出见大唐的天子使,忽然间又要徘徊不前呢?徘徊意味着她有所考虑而犹疑了。那么她犹疑什么呢?我想她这一种从听到天子使到来而急着想出见,说明她平日也是热切想念着唐玄宗的,对唐玄宗的爱情也是真挚不变的。在这种感情的冲动下,她急着想出见,但又情不自禁地转念到毕竟经历了马嵬之变,她毕竟成了这场兵变的事端之一,也成了牺牲品。那么此时她必然要考虑自己究竟要怎样面对天子使呢?这是她必须先要考虑好的问题,于是她在出见前还是犹疑而徘徊了。白居易在这里细腻地写杨贵妃这一动作变化,是为了更真实地塑造杨贵妃,使杨贵妃的内心情感更为丰富而复杂,使得其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这也是为下文杨贵妃经过思索掂量后,尽管她还是“含情凝睇”,但还是忍情地不回朝廷见唐玄宗而留下的伏笔。于此也可见诗人在细节安排上的用心与细腻。《长恨歌》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也就是因为多处具有这种艺术构思上的细腻与耐读性而形成的。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这些诗句均是写杨贵妃见到天子使时的回应情景。前四句着重记叙杨贵妃回答天子使之语。她此时是“含情凝睇谢君王”。大家知道“含情凝睇”是说杨贵妃眼晴是含情脉脉的,说明她对唐玄宗以及派天子使来找她是怀有深情的,是颇为感激的。但联系她下面的回答之辞,这“谢君王”之“谢”就值得我们深究体味了。谢有感谢之意,诗中是有这层意思的。但谢也有辞谢之意,这里有否这一层含意呢?应该说也含有这层意思。你看此处诗句以下的如“惟将旧物表深情”“但教心似金钿坚”“临别殷勤重寄词”等,都是在叙述杨贵妃见到天子使以后的应对情景。那么杨贵妃为何有这些应对之举,为什么要说“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样的话?显然,有答必有问,这里只是隐去了天子使所转达的唐玄宗请杨贵妃回宫廷的一番话,也就是说杨贵妃是在回答大唐使者所转达的问话或请求。从杨贵妃的应答内容来推测,所谓的“只要你的心像金钿一样的坚刚”,也就是说只要你对爱情怀着坚定的永不改变的心,那么我们就必定会“天上人间会相见”。可见使者是代表唐玄宗,请求杨贵妃回到宫廷去相会的。杨贵妃答应了没有呢?从“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等回答来看,当然没有答应。因此这里的“谢君王”,实际上也含蓄着婉转辞谢君王之请求的意思。

而且杨贵妃还说自从马嵬驿离别之后,她和君王一直是“音容两渺茫”,也就是说从此两人消息断绝,毫无音信。因此现在是“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这是什么意思呢?昭阳殿,是汉代宫殿名,汉代的赵飞燕姐妹受宠居住在这里。后来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这里是用来比喻当年杨贵妃在大唐宫殿中被唐玄宗宠爱,自己也沉溺在爱情中的情景,可惜当年的恩爱现在已不复存在,断绝了。如今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蓬莱宫”是仙境的宫殿,用来指杨贵妃现在所居之处。所谓“日月长”,即说是在蓬莱宫已经居住了很长的时间,也表达将在蓬莱宫长久住下去,言下之意也就是说不回李唐的王宫去了。唐玄宗是如此地思念杨贵妃,而且好不容易找到她,特地派使者来到海外仙山请求她回宫中团聚,杨贵妃为何要拒绝呢?我们刚才说过“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两句。这两句除了上述所阐释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话外之音呢?什么叫“但教”?就是但使、但让之意。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出塞》诗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有条件的,那条件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因此这“但教”“但使”就是带有条件的假设,说明现在还是没有“龙城飞将在”、没有“心似金钿坚”!那么这里也就包含着杨贵妃对唐玄宗以往所为的一种遗憾,也就是对他没有“心似金钿坚”的埋怨。这一遗憾也就是马嵬驿事变中,唐玄宗对她没有表现出牢不可破的爱情,坚定地保护住自己,也就是诗人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遗憾。

除了上述遗憾之外,杨贵妃的拒绝回宫还有什么原因呢?诗人紧接着叙述道:“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从文字上讲,这是说杨贵妃回过头来往下看望人间,现在却只是看到尘雾而不见长安城了。这是写杨贵妃从仙山上往下看到的景象。从诗歌上下文看,诗人写这两句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写这两句的背景是杨贵妃正在回答使者请求她回长安的当头,那么她将如何回答呢?她的回答从下文可知道,是婉拒的。那么诗人在她回答之前为何要先写这两句呢?我认为这是和杨贵妃的决定回不回宫廷去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她现在见不到长安,点明她所考虑的是回长安问题。但现在她却见不到长安,而只见到漠漠漫漫的“尘雾”。“尘雾”既是实际所见到的,又用以比喻杨贵妃回长安的阻碍之意。“尘雾”到底是比喻什么呢?笼统来讲是阻碍,是解不开的唐皇室重重的宫中矛盾与恩怨。具体来讲,这就首先要追溯马嵬驿兵变的原因,以及为何非杀死杨贵妃不可,其次是唐玄宗回到宫中的处境。

先看马嵬兵变的原因。当时兵变是在安禄山反叛的背景下出现的,而安禄山叛乱是打着讨伐杨国忠误国的旗号进行的。应该说这是安史叛乱的一种借口,不过也是因为杨国忠确实有这一罪行,才能打着这一旗号。所以当时兵士们见到杨国忠和外国使者在一起,就首先杀死杨国忠,理由如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当时所奏:“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杀了杨国忠之后,兵士还是要求处死杨贵妃,理由是“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均见《旧唐书·玄宗纪下》)。这确实也是要进一步逼死杨贵妃的原因。因为兵士们担心杨贵妃以后报复。换句话说兵士们认为“贼本尚在”(《旧唐书·杨贵妃传》)或“祸本尚在”(《新唐书·杨贵妃传》)。这确实是要杀死杨贵妃的理由。不过还有更为隐秘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与杨家的恩怨。《旧唐书·杨国忠传》记:“玄宗闻河朔变起,欲以皇太子监国,自欲亲征,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归谓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今东宫监国,当与娘子等并命矣!’姊妹哭诉于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旧唐书·杨贵妃传》也记载“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从这一记载得知,杨国忠姐妹怕太子监国,遂使杨贵妃陈请唐玄宗不行内禅太子事。这样与太子结怨就更深了,所以陈玄礼知道内情,在诛杀杨家前先密启太子诛杨国忠等人,这也就必然非杀掉杨贵妃不可了。所以说逼死杨贵妃的后台就是太子李亨。李亨在马嵬事变中掌握着军队大权,是李唐王朝的接班人,这也就注定杨贵妃不得不死了。

再说唐玄宗的处境。上面说到在安史叛乱之际,唐玄宗是打算放权让太子李亨接班,也就是所谓的内禅的。但是内禅的事为杨家兄弟姐妹所阻扰,所以这不但使太子李亨和杨家结下了不解的怨恨,而且也造成了唐玄宗父子之间的矛盾隔阂。在皇权的继承上,历来是王室的一个极为重要、关键的大事,因为继承上出了问题,可以引起内斗血拼,甚至造成内乱而导致分裂。太子李亨对于未能如愿顺利继承皇位也是忧心忡忡,十万个不高兴,可谓骨鲠在喉。据史籍记载,当唐玄宗在安史叛乱后出逃到马嵬驿,杨贵妃等人被杀后,唐玄宗留太子在后“宣谕百姓”,而太子应兵众之请,即带兵北上抗击安禄山叛军。太子在到达灵武时,在臣子们的劝进拥戴下,李亨自己即皇帝位,史称唐肃宗,封唐玄宗为太上皇。是日,即将此事上奏太上皇唐玄宗。可见唐肃宗是未得到父皇唐玄宗的准许而自立为帝,将其父强推下位,强立太上皇的。从这件事可知唐玄宗父子之间是失睦的,怪不得唐玄宗后来回到皇宫后,先被安排在兴庆宫,又被转移到太极宫的甘露殿。这一转移的考虑是唐肃宗和左右心腹担心兴庆宫临近大街,避忌唐玄宗方便于和外界接触,担心他心怀复辟,所以将他迁居到甘露殿。所以也才有唐玄宗的“西宫南内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孤独寂寞与荒凉冷寂的日子。原来他是被儿子唐肃宗所冷遇,形同软禁啊!因此这些与唐肃宗的矛盾纠葛,就是杨贵妃回长安的阻碍与麻烦,就是所谓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尘雾”。明白了这一“尘雾”,我们也就能体悟到为何当使者来海外仙山请杨贵妃时,杨贵妃会惊喜得“揽衣推枕”,急着想出见使者,然而马上又“起徘徊”,顾虑重重了。她的“起徘徊”、她的“谢君王”,她的盼望回长安与唐玄宗相聚,却又不敢回去,原因也即在于这“尘雾”上!现在摆在她面前的选择只能是“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了。

10.长恨歌教案 篇十

教学要求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了解《长恨歌》本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3.分析李、杨爱情悲剧的深刻历史教训

4.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上的艺术技巧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中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存诗近三千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有“诗魔”之称。白乐天去世, 唐宣宗皇帝李忱以诗吊之曰“ 缀玉连珠六十年, 谁叫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枪然 倡导“ 新乐府” 运动,著有《白氏长庆集》,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他的创作主张。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政治讽喻诗,以《秦中吟》和《新乐府》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唐人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新乐府运动简介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初唐诗人写乐府诗,多数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这类新题乐府,至杜甫而大有发展。杜甫善于用乐府诗体描写时事,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哀江头》等,“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元结、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人,也都有新题乐府之作。元结还提出诗歌创作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使“上感于上、下化于下”(《新乐府序》)。他们可说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新乐府运动是贞元、元和年间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这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赋税繁重,贫富悬殊,蕃族侵扰,战祸频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现实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唐王朝中兴。这种情况反映在当时的文坛和诗坛上,便分别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元和四年(809),李绅首先写了《新题乐府》20首(今佚)送给元稹,元稹认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于是“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写作了《和李校书新题乐府》12首。后来白居易又写成《新乐府》50首,正式标举“新乐府”的名称。白居易还有《秦中吟》10首,也体现了同样的精神。新乐府作为诗歌运动,其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当时张籍、王建、刘猛、李余等人,既写新题乐府,又写古题乐府,都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元稹原与白居易、李绅约定“不复拟赋古题”,后来见到刘猛、李余所作古乐府诗,感到“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于是又和了古题乐府19首。虽用古题,但或“全无古义”,“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元稹《乐府古题序》),其实质、作用与新乐府是一致的。这样,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歌运动,文学史上称之为新乐府运动。

2、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月,白居易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偶然谈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悲剧故事,都感慨万千。于是,王质夫提议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陈鸿写一篇传记。从此,传记与长诗二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因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称此诗为《长恨歌》,称那篇传为《长恨传》。

《长恨歌》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是白居易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唐代最好的歌行体诗之一,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而成。诗歌情节曲折跌宕,宛转动人;感情充沛复杂,缠绵悱恻,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与元九书》中的几句话:“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主题诸说

一、讽谕说

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一)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杨玉环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李对杨是“重色”,不是“重情”;杨对李是“趋势”,也谈不上爱情。

(二)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三)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四)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五)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塚狐》中说:……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六)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二、爱情说

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其理由主要有六点。

(一)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是爱情的欢乐、**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

(二)长诗为了突出李杨爱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

(三)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爱情的歌颂。

(四)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他在元和二年四月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对策时曾说:“太宗以神武之姿,拨天下之乱。玄宗以圣文之德,致天下之肥。当二宗之时,利无不兴,弊无不革,远无不服,近无不和”。显然,对玄宗是歌倾的、肯定的。当然,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也有批评,但不是主要的。白居易的许多诗歌如《上阳白发人》等表现了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他不可能对杨妃这样的女人持一种厌恶的态度。

(五)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杨贵妃的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元稹《灯影》),而民间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是同情的。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点在周至,而马嵬就在附近,当地肯定流传着有关李杨的爱情传说,那么,白居易也一定受到民间传说倾向的影响。

(六)由《唐书》中的《玄宗本纪》、《杨妃传》,唐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补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等史书、笔记来看,李杨的爱情是有基础的。杨玉杨不仅“姿质丰艳”而且“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素晓音律”,可见有着共同的爱好。三 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一)《长恨歌》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

11.长恨歌 翻译 篇十一

《长恨歌》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让她很难埋没世间,果然没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官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肤。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恩宠。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忙得没有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重女轻男。

骊山上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叛乱的战鼓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宫殿霎时尘土飞扬,君王带着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

车队走走停停,西出长安才百余里。

六军停滞不前,要求赐死杨玉环。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贵妃头上的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

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行宫里望月满目凄然,雨夜听曲声声带悲。

叛乱平息后,君王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萋萋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

君臣相顾,泪湿衣衫,东望京都心伤悲,信马由缰归朝堂。

回来一看,池苑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

芙蓉开得像玉环的脸,柳叶儿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官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戏子头已雪白,宫女红颜尽褪。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孤灯油尽君王仍难以入睡。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阴阳相隔已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

临邛道士正客居长安,据说他能以法术招来贵妃魂魄。

君王思念贵妃的情意令他感动。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寻找,八面御风。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遍寻天堂地府,都毫无结果。

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被白云围绕的仙山。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数之不尽,个个风姿绰约。

当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杨贵妃。

道士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让小玉叫侍女双成去通报。

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帐中惊醒。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逐次地打开屏风放下珠帘。

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

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袅袅婷婷。寂

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回头俯视人间,长安已隐,只剩尘雾。

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金钗留下一股,钿盒留下一半,金钗劈开黄金,钿盒分了宝钿。

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

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长恨歌 作品鉴赏

2.长恨歌 文章赏析

3.长恨歌 读后感900字

4.长恨歌 主题

5.长恨歌 教案

6.长恨歌 读后感

7.长恨歌 赏析

8.长恨歌 原文

9.长恨歌 教案教学设计

12.凋零的夜来香飘逝的长恨歌 篇十二

华山路699号:歌女一生在天涯

华山路是一条安静的马路,茂密的梧桐叶下,掩藏着无数幽雅别致的老洋房,离上海戏剧学院很近的枕流公寓是其中之一,枕山而眠枕流而居,据说这优雅的名字是李鸿章起的,这本是他家产业。三十年代,这里是海上名楼之一,“天涯歌女”周璇在六楼的一套居室里一住就是二十五年。我站在楼下观看,土黄色外墙一片斑驳、憔悴,楼窗紧闭。依稀有一缕金嗓子的歌声婉转而来:春季到来柳丝长,大姑娘窗下绣鸳鸯——歌声带着明显的颤音,那是老式手摇唱机转速不均。

金嗓子周璇的一生,风光无限却也悲凉无奈。六岁之前,她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飘零的身世,到今天仍是个迷,连寄居的尼姑庵老尼也不知道,民间传说她就是尼姑的私生女。六岁以后,被一周先生收养,取名小红,养母是一名粤剧演员,养父之子周履安在默片时代曾是红遍上海滩的大明星。很可惜,他拍片受伤导致瘫痪,养父又失业,周家生活难以为继,唱粤剧的女伶沦落成洗衣妇,可女优名伶的气质仍旧一点一滴深入她的血脉。十三四岁的周璇,是一汪照见花蕊鸟影的清泉,清泉润濯过的嗓子,一亮起来就是天籁之音。她唱《四季歌》、《天涯歌女》,她唱《龙华的桃华》、《何日君再来》——金粉之地万丈红尘,醉生梦死靡靡之音,这是古典中国最早的都市风味,这是让无数老克勒、小白领迷醉不已的海上风月,这就是让日后无数红尘男女沉迷其中的怀旧情调——左一部右一部影视作品,镜头就瞄准老上海这一段“花季”: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关锦鹏的《长恨歌》、张艺谋的《摇到外婆桥》、陈凯歌的《风月》,还有李安,李安也要拍张爱玲的《色戒》,枕流公寓竟然就是外景地之一。

七十多年风烟流散,外表落拓的枕流公寓内里仍旧奢华:光洁如新的大理石地坪、电梯,一尘不染的楼道、走廊——据说六楼周璇门前那盏灯仍是旧物,我站在灯下,昏黄的灯光洒了一身,一如深秋的月光,微凉,寒冽。有歌声细细传来,是电唱机上周璇的老歌,让人昏昏欲睡: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喝完上这杯,请进点小菜,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一句一句都像谶语,印证了她苍凉的一生,就在这里,这扇门,这扇窗,她生命里三个男人依次出现,漂亮的男歌手,富有的绸布商,文雅的画家,给予过欢爱,更多的却是绝情——情已逝,无法挽回,君走了,不会再来;只有短暂的欢爱,把凄凉的一生捂暖,但再捂也抵抗不了人生的寒冬。某一年冬天,就在这座楼里,她——疯了。

很奇怪,在这座海上名楼里发疯成癫的不止一人,那个让我心仪已久的文学博士胡河清,家就在枕流公寓,据说他少年时代常常一个人在楼道里自言自语,最终有一天,他从四楼一跃而下,扑向大地。还有文革期间上海著名评论家叶以群,从六楼飞下,像一只大鸟。

这是一座光线暗淡的英式建筑,女作家淳子这样描述枕流公寓:“英国式的房子,小电梯,因为伦敦多雾,没有考虑到阳光,窗户做得极小,加了百叶扇,阳光又凹在里面,冬天,住在哪間房子里都有点冷。”这是一座适合隐居的楼房,所谓“大隐隐于市”就应该是这样的房子,据说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名人居住于此:越剧名流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老演员孙道临、乔奇、孙景璐……

从楼道里出来,明亮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耳边又响起周璇对闺中密友黄宗英说的那句话:“黄姐,我的命太苦,活了一辈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断断续续说完,她睡着了,再没有醒来。

她叫周璇,她一生就周旋在谬误与错爱之间。

沁园村9号:玲珑美玉误红尘

新闸路上的沁园村9号,是一代红星阮玲玉故居,在她演出《野草闲花》后,一下子红得像三月桃花,茶叶大王唐季珊用十根金条买下了这幢三层小楼送给她。多年以后,阮玲玉就是在二楼卧室吞服大量安眠药绝命人世——玲珑美玉香销玉殒,红粉佳人千古薄命。

新闸路是一条幽静的马路,一棵接一棵梧桐若到了金秋时节,那该是何等诗意美妙。路旁,不时闪出一处处美妙幽雅的街心绿地,让人心旷神怡。沁园村据说是海上名门望族盛家产业,一幢幢三层小洋房,幽静典雅,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到今天它依然光洁如新。我独自在小区里慢慢踱步,不见一行人,失去热力的太阳苍白无力,紧闭的铁门后面,不时探着一枝石榴、枇杷或金银花藤。金银花早已凋谢,饱满的石榴裂出伤口,露出一肚子红宝石般籽粒,任凭鸟啄却无人采摘。

石榴和枇杷应该不是阮玲玉的旧物,她那时喜欢种一些花草,她的命,本来也就像那些长在路边的野草闲花,自生自灭。可她天生风情,骨子里有一种狐媚,命定的劫数就让常人难以掌控,先是大红大紫如彩虹横天,然后又撒手人间如青烟飞逝,上海滩浮华和小市民通俗就需要这样的浪漫传说,需要这样的市井传奇,这一切的一切,都从她卑微的出身开始,许多女星的命运都是惊人一致——母亲到大户张家帮佣,十七岁的张家少爷张达民爱上了十五岁的少女阮玲玉,一个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童话故事,本指望张家少爷救她于水火,谁料想小白脸转身却将她推入火坑,像蚂蟥吸附伤口,败家子把她当成了大银行,嗜赌、吸毒、嫖妓,不懂体恤,简直无恶不作。纯情少女刚刚成名,不懂世故更不懂风月,手里提一只白色藤箱,装满了年少男子的求爱信,不忍撕毁不忍抛弃,外面还加了把小锁,上贴一纸条:小孩子来信——他暴怒,他嫉恨,甚至打过她耳光,一耳光把她打蒙了。唐季珊,一个超级粉丝,不早也不晚地适时出现,还有那个才子蔡楚生,夸她是“把旗袍穿得最美妙最纯情的女子”。蔡大才子风月场华丽缘见识得多,看女人从来不走眼。可茶叶大王有的是钱,中年男子成熟世故,既阔绰体面,又懂女人,他身边那时就有一个女星张织云。张织云曾给她写过一封信: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热恋中的女子哪里能听得进这样的话,认定张是嫉妒,是流言蜚语,偏要与他同居,做了他的金丝雀。这幢三层小楼,见证过她的欢情美梦,也见证了她的伤情恶梦。

曾经有一度,阮美人把青春托附给大才子,在最艰难时分,甚至让他带她出逃。可是他不敢,文人一向胆小怯懦,何况,他还丢不下老家的乡妻——三个男子,一个无赖,一个自私,一个怯懦,哪一个也救不了她,哪一个都出于爱,这份爱其实是害,包括小报与流言,那一年,她才25岁,正是花季妙龄,却看穿人世,穿着一身布旗袍走进天堂,身边的纸上只留下四个字:人言可畏。

站在9号那个黑漆漆的铁门前,想象当年身着旗袍的阮美人在这里含着浅笑与轻愁进进出出——红颜美貌真是楚楚动人,她坐在那里看你,眼神是勾的,含着魅惑。这风情是上海滩娱乐圈在一个美艳如花的女明星身上留下的影子,她们互相浸润互不可缺,共同把二三十年代老上海演绎得缠绵悱恻华美动人。张曼玉演过电影《阮玲玉》,张曼玉说“阮玲玉骨子里有一种妖媚”——这是无法复制的底色,瞬间闪耀的生命火花把苍凉的一生照亮。我看过一张老上海的《良友画报》,封面就是阮玲玉,身穿格子旗袍,斜依在阳台上,脸上就有这种浅浅的媚惑。照片背景就取在这里,沁园村9号二楼的门和窗。如今,还是那道门那扇窗,阳台上晾着谁家衣物?一晾就是七十年。

三层小楼是唐季珊送给阮玲玉的定情物——仔细想一想,哪里是什么定情物,分明是一座墓穴。

新乐路100弄:胡蝶飞飞觅花魂

一个阳光淡泊的下午,我来到新乐路100弄29号,一道油漆斑驳的绿铁门,一条停满助动车的小弄堂,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市井弄堂,如果不是报刊上标明,我不能相信这里曾是名闻上海滩的著名影星胡蝶的浪漫洞房所在。为了印证我的判断,我问一个正在水池边剥虾仁的女子,她很胖,翻着红唇大声对我说:不知道,也不清楚,你问别人。一段时间以来,为了寻访名人故居,我听到太多类似的回答,多半是不想被打扰,以此搪塞。就在这时,绿铁门后面递信口闪出一双黑眼睛,悄声道:别开门,又是为胡蝶而来,一个人都走了这么多年了,老有人来找她——这句话是最好的证明,证明这里曾经是胡蝶的住所。

我没有进门,不想打扰别人的生活,就是进去,你看到的只有大理石地板、喷漆墙面、宜家家居布置,你以为还能找到胡蝶抽过的“美丽牌香烟”、翻过的《良友画报》或者穿过的玻璃丝袜?你不会找到任何线索,一如花谢蝶飞不留一点痕迹。

影星胡蝶是上海这座东方都会的传奇,一生飘零的她也像一只蝴蝶,时时都在蹁跹飞舞——十六岁,家境富有的胡蝶考取电影明星学校,毕业后即与当红小生林雪怀相爱,彼时的上海滩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一对痴男怨女,郎才女貌男欢女爱,走到哪儿不让人眼红妒煞?“梨涡美人”像春风中的梨花漸露芳华,先是《歌女红牡丹》、《姊妹花》,后来又有《夜来香》、《劫后桃花》,作品一部接一部,小美人终于化蛹成蝶,花蝴蝶蹁跹起舞越飞越高。而林小生生意败落又放纵堕落,争吵就不可避免,离婚好像是唯一选择。

胡蝶不是周璇,家贫位卑忍气吞声;胡蝶不是阮玲玉,不在乎什么“人言可畏”,蝴蝶有翅,它是自由的,想飞就飞。就在新乐路100弄29号,她与银行职员潘有声点亮洞房花烛——斑驳的石级、锈蚀的铁门,应该记着胡蝶此生唯一的一次真爱,当年此地不是平民小区,是刚落成的一处带卫生间、厨房的新潮时尚住宅,曾经名流云集。胡蝶的新居自然是高朋满座夜夜笙歌,周璇、阮玲玉、白杨、王人美、上官云珠——一连串的芳名就像花团锦簇的花园,怎么能少了一只妖娆艳丽的胡蝶?她成了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就像灰翅粉蝶变成金冠凤蝶,她取名胡蝶,肯定暗喻此生不可能放弃飞翔,为自由的灵魂,也为飞翔的青春——北平六国饭店,与张学良跳了一次舞,被骂为红颜祸水;重庆朝天门码头,她遇到了戴笠,身体被幽禁,戴笠一厢情愿要与之结婚,她捎话给潘有声:我身体不自由,心却永远属于你。也是苍天不负人间真情,几天后戴笠竟死于飞机失事,有情人再度重逢,双栖双飞远离大陆来到香港。潘有声先走一步,孤独的胡蝶于是飞离了大陆,越洋而过越飞越远,飞到加拿大——她从此没有再飞回大陆,她的迷人酒涡、她的倩丽身影,都洇化在老上海那一抹红尘深处,成为一缕冲不淡的粉色记忆。

一九八九年,温哥华温暖的春天,胡蝶离开人世,临走前她望着窗外蓝天长叹一声:胡蝶要飞了。胡蝶就这样飞了,这一次是飞进天堂。据说,每一只蝴蝶都是花变的,它在花朵上飞来飞去是为寻找花魂,寻找它的前世今生。

13.《长恨歌》句解 篇十三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歌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句解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皇爱好美色,想得到绝代佳人,做皇帝统治天下多年,却一直找不到最理想的美人。开篇两句看似寻常,含量却极大。作为一国之君,不“重德思贤才”,却“重色思倾国”,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只七个字,就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确定了全诗情节发展方向。“倾国”一词,本来指能够使全国人为之倾倒的美色。《汉书·孝武李夫人传》载,李延年向汉武帝引荐李夫人时,曾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但在这里,后人读出了它的另一重意义:“思倾国,果倾国矣!”

“汉皇”,指汉武帝刘彻。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这里借指唐玄宗李隆基。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以汉代唐,其它地名人名大都是实的。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出落成人,娇养在深闺里,无人有幸相识。“杨家”,指蜀州司户杨玄琰家。杨家有女,小名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开元二十三年(735),杨玉环十七岁,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二十二岁时,玄宗欲纳为妃,慑于公媳名分,将其度为女道士,住太真宫,道号太真。二十七岁,玄宗册封她为贵妃。

白居易将杨玉环写成以“处子”入后宫,有人以为这是“为尊者讳”。其实不然。白居易并非单纯地批判李、杨的爱情,他是要让他们的爱情建立在纯洁真挚的基础上,从而体会那一份由爱情毁灭爱情的无可奈何的感伤。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天然生成的美丽姿色,毕竟不能自甘埋没;时机到来的那一天,她果然被选到君王身边。此正白居易《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之意。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相形之下,六宫中的美人全都黯然失色。这里,“一”和“百”形成映衬,又和“六宫”形成对比。只“一笑”,就能生“百媚”,见出杨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从“一”到“百”,再到“六宫”,数位的递升,展示了杨妃魅力的不可抗拒,为后文写她受到独宠作了铺垫。“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寒冷的初春,皇帝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柔滑的温泉水浸润着她美玉似的肌肤。 “滑”,是华清宫水的特征,也是杨妃肌肤的特征,同时形象地呈现出晶莹水珠与光洁皮肤互映的情状。“凝脂”,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它传达给人的感觉,一是白净细嫩,二是光滑滋润,三是清凉可人。杨妃“丰肉微骨”,“肌理细腻”,赐浴华清之时正值年轻,故以“凝脂”形容十分恰当。“华清池”,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的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扩建后改名华清宫。玄宗每年冬季和春初都要到此游乐。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侍奉的宫女将贵妃扶起,她显得娇滴滴的,身软无力;这正是她刚刚得到皇帝宠爱的时候。“恩泽”有两意:一指皇帝宠幸,二指云雨欢会。写云雨欢会,不带色情,而以含蓄丽辞状之,是高明处。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她有云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貌,头上装饰着轻轻摆动的金步摇。在温暖的芙蓉帐里,她和皇帝欢度春宵。“云鬓”,形容女子鬓发轻盈飘逸。“金步摇”,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首饰。以金做成“山题”(山形的底座),用金银丝屈曲制成花枝形状,上面有金、银、翡翠做的花、鸟、兽等装饰,缀以珠玉,插在头上,随步而摇曳生姿,故曰“步摇”。“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华贵帐子。“芙蓉”即荷花。参以下文“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脸似芙蓉胸似玉”、《感镜》“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简简吟》“色似芙蓉声似玉”等诗,则知此处不单单写帐,而有以帐上“芙蓉”与帐里“芙蓉”相比映之意。“暖”,非仅指“芙蓉帐暖”,也有暗喻李、杨爱欢爱缠绵之意。“度春宵”之“春”,一方面照应了前文中的“春寒”句,另一方面极言良宵之可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上一篇:参加资料员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中考冲刺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