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

2024-08-31

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13篇)

1.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 篇一

浅谈社区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社区对疾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不仅对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社会的健康促进也有决定意义。社区疾病是在特定的社区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因此,要采取因社区制宜的方针才能进行有效地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发病和进程除受生物遗传因素影响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且慢性病不易根治,这样对慢性疾病控制和预防逐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对慢性疾病实现比较有效的控制,将对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慢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途径

在慢性疾病发病中,有资料显示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44.7%,环境因素占18.2%。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待慢性疾病,单纯采取医疗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投入大量的卫生资源,如增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方法等,对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病必然和生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把预防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中去,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到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卫生服务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治疗,将是防治慢性疾病的一种有效而又节省卫生资源的策略。

二、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对慢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开展健康教育,做好三级预防,是社区控制慢性疾病应当选择的对策。

1、一级预防

消除和控制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预防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向人群讲授与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解剖、生理知识,介绍一些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后果,简单介绍有关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应该用什么药,用药的目的和方法,并告诉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应当立刻去找医生和住院治疗。要指导人群形成良好的养生习惯,指出在饮食上、活动上、生活方式上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戒除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应当建立怎样的生活模式。要向他们说明,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应当采用的方法。要向群众讲明,如何控制和治疗一些与严重疾病有关的疾病,如与冠心病有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等。要向群众讲明,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2、二级预防

疾病已经发生后必须采取的预防措施,二级预防的关键是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病症的复发和加重,积极改善疾病的预后。为此,要加强社区监测和家庭监测,强化个人的保健意识,平时应注意定期查体,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早就医。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疾病发展到比较严重阶段后应当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个阶段应当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满意的支持,应对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必要时应采用康复治疗和开展病后医护咨询,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

三、社区对慢性疾病预防控制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对慢性病的防治不能只着眼于某一致病因素,而是要控制多种危险因素,这就必然涉及到社区、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切实的预防控制效果。

1、社区管理部门转变观念,提高对慢性病控制的认识 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健康问题。社区管理部门特别是卫生部门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观念的转变,将单纯由卫生部门实行慢性疾病预防控制的模式,转变为由社区全民参与管理、加强卫生部门业务指导的模式;将长期以来治疗为主转变为真正实现预防为主的观念;将过去单纯从生物因素进行预防转变为从生活、心理、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进行预防的观念。慢性疾病是由社会环境、心理、生物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涉及社区管理及生活服务多种行业,必须动员整个社区和群众参与,形成强有力的预防控制网络,才能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2、形成一支专业队伍,承担社区慢性疾病综合防治任务 社区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三级预防中的每一级预防都需要做大量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形成一支承担社区慢性疾病综合防治的专业队伍,已刻不容缓。这是一项收效大、费用少,能够大幅度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基础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会涉及到许多问题,如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支持力量,专业人员的待遇及工作环境问题,专业人员培训及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社区健康教育的推行,社区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养成,以及社区及其成员承担的健康责任问题等。

3、把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与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结合起来 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社区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做好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提高社区整个居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控制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消除环境污染,建立社区居民文明卫生的生活行为,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卫生服务设施,对于预防控制慢性疾病更有重要作用。

4、利用社区内外卫生资源,加强预防控制慢性疾病的力度 卫生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硬性资源,也包括知识、技术、信息等软性资源。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不能是封闭性的,它需要不断以社区内外乃至国际各种信息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作为推动社区工作的动力。社区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控制,还需要和专业医院建立转诊、会诊、开展研究等一系列协作关系。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社会预防的一个基点。

5、制定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的有关政策,确保慢性病预防控制顺利开展

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尤其是广大农村社区,卫生建设仍很薄弱。我国历来主张卫生工作要为人民健康服务,主张应当向农村倾斜。制定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发展,加强对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各种政策、法规,在经费上、人力资源上、社会措施上、卫生服务上,实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使社区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真正从卫生环境建设、社区居民生活行为、社区及家庭保健意识、一些主要慢性疾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都得到切实的改善。

总之,只有长期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地探索与实践,真正在社区落实新的医学模式,深入地把握防治规律和防治方法,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发展社区医学理论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性的卫生发展战略目标。

2.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 篇二

一、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素养

提高道德修养, 形成良好的社区道德规范, 是社区文化建设对城市社区居民提出的迫切要求。社区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市民学校、老年学校等, 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风尚, 加强形势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知识教育, 自觉遵纪守法, 尊重社区公德, 使文明素质体现于自觉的文明行为。通过社区舆论或群众评议对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或品质进行赞扬, 大力弘扬邻里互助情、公婆体贴情、父母养育情、兄妹手足情、姑嫂姐妹情、婿媳敬老情、儿女孝顺情、夫妻恩爱情等风尚。深化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 形成一股无形的道德约束力量, 以影响社区居民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另外, 家庭是道德养成的基本场所, 是文化传承的细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活动, 有利于促使社区居民养成正直、善良、勤劳、节约等优良品质, 从而促进文明家庭和文明社区的建设。

二、大力培育学习型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传统社会正在向知识型、学习型社会转变。在新的形势下, 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就要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居民的学习, 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素质。首先, 从社区居民各自的实际需要出发, 科学确定学习内容, 依托各类社区文化学习组织, 努力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其次, 要做到社区教育的多层次, 从扫盲到初等到中等到高等到继续教育等, 做到多类型, 从思想品德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到文化休闲教育等, 做到多样化, 有学校式、有短训式、有互动式、有研习式等, 以满足社区成员各不相同的学习要求。第三, 不断提高郊区社区居民的网络技术水平。社区应努力针对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开展培训, 提高社区居民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从而引导他们进入互联网天地。同时, 要广泛动员由社区网络爱好者组成的社区志愿服务队, 积极主动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帮助解决社区居民在计算机故障以及网络应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后, 社区党员干部队伍要带头学习, 从而带动周围群众的学习, 在全社区形成学习、研究、探索和实践的风气。同时, 培育和壮大社区学习辅导员队伍, 共同营造社区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既要能满足社区居民做文明市民的需求, 又能增进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 社区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民歌民谣、风采展示、科普知识、书画摄影、棋艺门球竞赛、健身健美学校等文化活动, 为居民提供放松、娱乐、个性张扬和展示自我的条件和机会, 使居民享受现代文化生活, 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还可以社区论坛、知识讲座、知识竞赛、黑板报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来开展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倡导社会公德, 健康、环保等多种内容的教育活动。组织业余的、小型的、多样的社区健身秧歌大赛、太极拳表演、篮球联赛、保龄球、足球赛等生动活泼的群众性活动, 吸引众多的社区群众参加。从而使民族的、大众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群众,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聊吧、网吧等文化资源的监督管理, 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把社区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另外, 培育和壮大社区文艺组织和文化指导员、文化辅导员队伍, 不断推出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使居民群众享受社区大家庭的温馨。

结语

总之, 21世纪中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会越来越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追求, 我们要以新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新的工作方法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为社区精神文明进步和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杜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7.

[2]曾章秋.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对策研究[J].大家, 2010, (07) .

3.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 篇三

【关键词】精神病;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管理

1精神病与社区

精神病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者心理原因引起的问题,特征为患者对世界的认知、自我情感、动作行为、或者思维活动发生障碍,一般经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医生进行确诊,并在医院进行治疗[1]。当病人病情稳定、病症轻、或者家属无经济能力自愿出院等情况下,回到所住社区,经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管理。社区会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各类型的服务。包括:①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方式;②督促病人按医嘱服药,并接受治疗;③积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疾病复发;④做好精神卫生咨询工作;⑤宣传防病知识;⑥建立精神病病患档案。

2现社区精神病病人管理的不足

对于精神病病人的管理,主要涉及人力、物力、财力三个大方面。而现今社区精神病病人的管理问题也主要体现在此:①人力,最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平均下来每个医务人员需要管理的精神病病人过多,社区居民对精神病的医疗知识欠缺。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对家中患者进行有效的照顾。②物力,社区对于精神病病人的管理,缺乏有效的仪器进行治疗,医疗规模过小,不能有效将患者统一进行管理,这样也不符合家属意愿,同时,还有存在对精神病的治疗不够重视的情况。③财力,由于精神病的治疗需要持久和有效的价格相对高昂的药物,一般社区和有些病患家庭都无法承受。即使在有国家补助特困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也不能满足病患家属的需要。同时,家人多因经济原因外出工作,病人在家人外出时间无人照料。社区对于精神病病人重在已经确认随时会对社区安定产生威胁的个体,对社区的安定一般不存在隐患的重视程度次之,而对于隐性精神病患者往往照顾不到,这些是潜在的危险因素[2]。以上,都加大了社区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难度。

3如何有效管理社区精神病病人

除了一般可行的以上六项基本内容,保证对于社区的精神病患者基本关怀外,考虑到现实因素,使患者的疾病早日痊愈,脱离病魔,回归社会,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的补充措施。

3.1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让精神病患者参与进来当今社会,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生存压力等各种社会的压力,造成人们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基本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这些促成了精神病的诱发。而各项娱乐活动,如气排、篮球、跳绳等体育项目,唱歌、跳舞、书法等文艺类的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释放压力。这些举措,对于潜在的精神病患者十分有效,对于重型的精神病病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让其参与到此类活动,如此,能加强病人与他人的交流,接触社会,早日回归社会,把患者封闭起来反而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复[3]。

3.2对家人进行有效的劝导及教育,积极接受药物治疗关于精神病病人的治疗问题,没有药物的持续治疗往往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不愿意继续接受治疗的。社区积极进行劝导,分析解释患者的情况,并向上级组织申请,适当减免患者一部分的费用。

3.3呼吁社区甚至社会的关注在家属的同意下,组织社区的捐助活动,为接受精神病治疗的困难家庭进行爱心捐款,人人贡献一份力量,为精神病病人家属撑起一片蓝天。同时,引发社会的关注,呼吁社会的爱心人士和慈善家能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些费用,帮患者及家庭渡过难关。

定期对社区的居民進行知识讲座,这点很重要,恐惧来源于未知。让居民了解了精神病,并懂得采取了一些可行的预防措施,那些已经有精神病患的家庭要重点进行培训教育,了解精神病患者在护理中的注意事项、病人复发应对措施、如何保护病人隐私问题等。这些加强患者家属护理知识的行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患者的康复。

4总结

精神病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不能依靠单一方法来解决,需要我们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参与。社区作为中国社会群居的基本单位,在预防和控制精神病的情况,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社区做好精神病的各项工作,那些未患病的居民会有一个更健康和美好的生活。对于已经发病并治疗中的患者会更快更好地康复,早日投入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精神病病人的某些异常举措,往往会对其他人的人身和安全造成威胁,所以治疗精神病能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虽然在防治精神病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制度不完善,认识不清晰,医学水平不够先进等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精神病病人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孙凤环,张华,许玉平,潘玉珍.精神科和综合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9(01):43-44.

[2]朱永鑫,马瑶,莫伟静,赵丽娜.精神分裂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其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05):188-189.

4.社区矫正精神病患者管理办法初探 篇四

亭江司法所 林 晨

内容摘要: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既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是降低改造罪犯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是新时期政法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探索刑罚执行制度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自社区矫正开展以来,精神病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一直是具体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由于法律上的空白,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已经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攻克的难题。本文从基层司法所个别精神病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现状入手,结合社区矫正目前形势、存在问题、解决方式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社区矫正、精神病、管理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性的刑罚执行活动,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新生事物,也是世界刑罚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体系,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刑事执法工作,更是一门教育矫治监外服刑人员的行为艺术,如何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良好氛围下,顺应时代潮流,在具体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理念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自马尾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亭江司法所已累计接收5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其中有一名保外就医的精神病患者,一直是我们开展工作以来的难点。在如何管理精神病患者这类特殊人群的问题上,我们在对其监管的过程中作了积极的探索,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管理社区矫正精神病患者,作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社区矫正精神病患者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1、沟通不利,日常监管难

根据两院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目前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主要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而精神病患者作为保外就医而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是社区矫正对象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群体。

精神病患者本身存在着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甚至严重的有暴力倾向。具体而言,他们呈现出情感淡漠,对包括亲人在内的他人都表现出冷淡和不配合的状态,家人、同事和朋友表现出来的关怀和热情往往也会视而不见甚至认为是敌意的表现,此外还反应迟钝,对生活和工作、学习都丧失了兴趣,情感体验也严重匮乏;在行为上,往往表现的言语动作明显加少,同时变得非常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退缩,不主动跟人交往,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梳头发、不洗脸、不洗手,甚至会出现离家出走在街上游荡的情况。

就我所而言,社区矫正对象许莺就存在偶尔离家出走,在街上乱跑乱窜的行为,且沟通有障碍,很多时候,社工与其交流十分困难。

2、无法可依,有所作为难

社区矫正毕竟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是一项正在发展壮大的事业,因此很多具体规定正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们所日常监管所参照的是《福建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而在针对精神病患者管理这一块没有具体规定,日常监管过程中无法可依。因此,在针对社区矫正精神病患者的管理上,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社工只能尽量按照《福建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规定的要求,积极请示上级领导,对我所精神病患者许莺采取特殊化处理,平时日常生活上以加强人性化关怀为主,但要真正达到矫正的目的,毕竟能力有限,例如精神病患者送医的程序怎么走,如何有效与医院、计生达成衔接,各监管单位之间职责划分如何确定等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情况下,基层司法所想要有所作为非常困难。

法律方面的不够完善,使得基层司法所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好的社区服刑人员,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社区服刑人员,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等因素,实施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3、经费短缺,帮扶力度弱

作为社区矫正基层司法所,我们担负着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管的责任,很多时候,由于资金短缺,使得许多设想都无法实现。以我所监管对象许莺为例,作为保外就医的精神病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差,许莺自身不能自食其力,是靠其母亲以及弟弟接济,而精神病医院治

疗所需高额的治疗费无法负担。我所积极向上级报告,通过区民政局、司法局共同筹措资金5000元帮助其治疗,但毕竟杯水车薪,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长期的医疗费用严重不足。

4、邻里冷漠,社会认可难

社区矫正不仅仅是基层司法所单方面的事,对于具体人员的监管必须依托乡镇、社区党委、政府等社会团体以及具体乡亲邻里的社会个人。但是,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时日不长,社会基层薄弱,整个社会环境对这些社区矫正人员认可度不高,常常会以异样眼光看人,而针对精神病社区矫正对象更是冷漠或戒备态度。这对精神病患者的监管及其不利,社区干预、社区支持本就是医学上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手段,邻里的冷漠、社区的不认可往往可能导致激发精神病患者内在不安定因子爆发,甚至酿成暴力事件等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二、做好社区矫正精神病患者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 司法所可把法制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利于罪犯改造、平等看待精神病患者等积极方面,对社区矫正的专业知识、工作业绩、成功典范等及时进行报道,紧紧抓住村(社区)平台,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宣传画、固定大型法制宣传活动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真正让每位居民(村民)了解社区矫正工作,让人民群众逐步接纳社区矫正人员,相信社区矫正这种管理模式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区民众的认可、支持,是开展好精神病患者社区矫正的关键,通过邻里间真

诚、友爱的良性互动也有益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

(二)总结经验,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出台

针对当前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现实情况,先保证社区矫正工作按照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福建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认真执行。同时,在具体工作中探索针对精神病患者群体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可行做法,总结经验向上级汇报。例如:

1、对于社区矫正精神病患者采取的日常监管以上门家访为主,依托其亲人、邻里汇报日常情况。

2、聘请咨询师定期上门进行诊断,安抚其情绪。

3、可尝试建立患有精神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救助中心,或与精神病医院合作,由政府拨款或民间组织筹款进行委托治疗,促进患有精神疾病人员的康复,让保外就医的这些精神病患者真正得到治疗等。

(三)完善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工作的沟通衔接

针对目前精神病矫正对象的实际情况,就是要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一起解决。具体操作,可参考永嘉县司法局的做法:永嘉县司法局多次联系民政局、卫生局、残联、当地党委政府等多个部门,针对如何有效解决患精神病社区服刑人员林某的管理、医治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首先,由精神病院派人会同残联对该对象进行残疾鉴定,由残联出具残疾等级鉴定书;其次,由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情况的对象办理低保证明;再次,由卫生行政部门为其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最后由残联开具介绍信,由指定的精神病人医院接对象入院治疗。生活方面的困难,则由其所属当地政

府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酌情给予解决。如此,不仅妥善解决了该对象的监管和治疗难题,同时也解决了该对象的治疗、生活费用,形成了“医院——残联——民政——卫生——医院”联合运作的“一条龙”服务管理模式,开辟了一条医疗救助的“绿色”通道,全面提高了对该类对象的监管成效。由此可见,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通过政府其他部门及民间组织积极配合,大有可为。

5.浅谈如何提升社区资金管理水平 篇五

浅谈如何提升社区资金管理水平

摘要:近几年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危机,胜中社区是个吃补贴的单位,资金压力越来越大,我单位发挥项目组管理优势,结合社区生产实际,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努力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确保生产经营正常运行,促进社区科学和谐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针对目前胜中社区资金管理现状,如何能更加有效的提升社区资金管理水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社区;资金管理;建议

一、发挥项目组管理优势,提高资金需求量预测和投放的准确性

人工成本、材料费、修理费等重点成本项目占到社区总成本的80%,同时,这些业务是维持社区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支出。只要控制好这些重点费用,社区的成本控制就能基本得到保证,同时,合理预测及安排这些重点费用的货币资金支出,也是维持社区正常生产经营的关键。

1、发挥人工成本项目组的监督管理优势,保障人工成本货币资金支出预测的准确性

人工成本占到社区总成本的60%,人工成本管理是社区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胜中社区成立了人工成本项目管理组,由社区分管经营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劳资、财务、安全、产、老年等部门负责同志及负责相关业务的具体经办人担任成员。负责对社区人工成本运行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和全面监控,同时对人工成本的货币资金需求量进行和月度预测,确保全年人工成本指标控制在计划之内。这一举措,使人工成本货币资金需求量的预测符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上报货币资金和月度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发挥材料采购项目组的集中控制优势,提升材料采购所需货币资金预测的符合率

胜中社区的材料采购主要是四个卫生院的药品、药械采购和内部各单位的原材料采购,材料支出占社区总成本的12%,药品、药械采购又占到材料采购支出的70%之多。为了加强材料管理,切实降低材料支出成本,自2008年以来,社区将材料费列为重点费用指标,成立了由社区分管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纪监、、财务、企管、医疗中心、社区各卫生院、供应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采购项目组,从采购、保管、领用消耗等三个环节入手,实现统一控制,建立健全标准管理体制。采购项目组的成立,对材料采购及材料清欠所需货币资金的预测水平大大提高,增强了采购资金计划的符合率。

3、发挥修理费专项管理项目组的专业优势,提高修理费支出和基建支出的货币资金管理水平

修理费支出占社区总支出的12%,社区狠抓修理费管理,成立了修理费专项管理项目组,由社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计划、财务、基建、定额、物业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从修理项目审核、立项、上报、施工、验收、审计、结算到付款进行全面管理。维修工程及基建计划涉及项目金额比较大,而且关系民生,影响和谐稳定。通过成立修理费项目组并积极开展工作,合理安排基建工程和维修工程的货币资金清欠,在基建工程和工程维修货币资金支出的准确预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资金需求量为切入点,积极筹措货币资金,保障社区生产经营正常运行

坚持部分费用“以收定支”的原则,社区的货币资金收入往往无法满足正常经营所需,因此,筹措差额资金成为一项重点工作。

1、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社区各板块现金收入水平

物业板块全员参与、多措并举提高物业费收缴率。物华物业公司分片承包,每个职工承包几栋住宅楼,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上门入户收费。同时,采取“四个一”的工作法,增强收费人员的责任

学会计到仁和 仁和会计星沙校区友情发布 此文档由仁和会计星沙校区友情提供

感和主动性,即每月公布一次收费情况,进行一次排序,组织一次分析,半年兑现一次。医疗卫生板块开展了“病人选医生制度”,把对医生的监督权和选择权交给病人,给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体现自身价值、展示个人水平、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临床系统开展了以“同样的医德比医风,同样的技术比效率,同样的质量比信誉,同样的效果比费用,同样的条件比便捷,同样的优质比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六比”活动。

2、加大应收款项清收力度,努力实现资金尽快回笼

成立应收款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医疗、企管、财务、纪监、审计、物业、学前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应收款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应收款项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各单位应收款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考核。社区应收款项主要集中在应收社保中心药品款。领导小组针对社区应收款项特点,积极与社保中心协调,做好沟通工作,求得社保中心的支持,均衡收回社保中心款项弥补货币资金收支差额,避免货币资金收支差额出现过大的起伏。

3、严格控制备用金使用范围,加大备用金清理力度

根据各业务部门生产经营实际制定备用金使用限额,并坚持“前款不清、后款不借”原则。社区发展急需使用的资金才允许借款,备用金的借款、核销要经过严格的内控审批。财务人员严格控制备用金使用情况,并及时向社区领导反馈备用金借款情况,将备用金额度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避免占用过多的资金。

三、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系统优势,努力提升资金管理水平

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将内控环节嵌入到系统当中,通过线上的层层把关,提高货币资金支付的安全性,降低资金管理风险。每项经济业务,不管是否进行货币资金支付,只要发生,经过相关财务人员审核后,到资金集中管理系统还要经过监控中心线上审核,审核后如果需要支付货币资金,还需要本单位的层层内控审批。对外提交付款的业务也要经过本单位、管理局、财务公司等层层把关后才能对外真正支付,这些嵌入式的内控审批和审核关口,降低了货币资金支付的风险。同时,我们资金集中管理系统中还增加了债权债务管理模块,加强了社区往来款项的管理。债权债务管理模块为社区往来款项管理提供硬件支持,强大的往来款项分析和分类管理功能为应收款项回收提供数据支持。

经过探索实施项目化管理、集中化控制,胜中社区在资金需求量预测、筹措资金及资金投放方面都取得积极效果,在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基本满足了胜中社区生产经营需要,有力地支持了“胜利大本营”建设。

6.浅谈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关系 篇六

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物业管理企业正确处理好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关系,兼顾物业管理主业与社区服务的双重任务,促进物业管理和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事业的共同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区别与联系

1、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区别

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涵义上的区别,所谓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权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治安、交通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洁,并向物业所有权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所谓社区服务是指:社区服务单位(包括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企业等),为了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并为他们提供一种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照顾等,而开展的各种有偿和无偿性的便民利民服务。(2)实施管理与服务组织机构的区别。物业管理服务,是由物业管理企业(公司)负责开展和实施的,凡在物业管辖区内的一切涉及到物业管理方面的项目和内容都由物业管理企业(公司)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安排、统一落实,参与物业管理有组织机构是单一的。而社区服务,是由参与社区服务的单位共同负责开展和实施的。目前,虽然主要由社区街道、居委会、社团组织通过建立各种服务机构来开展和实施社区服务工作,但为了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内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共创文明社区和文明城市,社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企业等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独立和联合建立各种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和实施社区服务工作,因此,参与社区服务的组织机构是多方面的。(3)服务对象的区别。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物业管理企业所接管区域内物业所有权人和使用人,其物业管理服务的对象具有局限性。是受物业所有权人和使用人的委托,通过双方签订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在确定物业管理企业与物业所有权人(业主)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基础上,为物业所有权人(业主)提供各种物业管理方面的服务。物业管理企业为物业所有权人(业主)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和业主接受物业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一种契约关系,并受这种契约关系的制约。而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范围内所有的居民和用户,不仅包括物业管辖区内的物业所有权人和使用人,而且包括不属于物业管辖范围的居民和用户,以及暂住和流动人口,社区服务的对象比较广泛。社区服务的服务方和被服务方,在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等方面是自愿的,不受物业管理委托合同这一契约关系的制约。(4)服务内容的区别。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物业管理企业辖区内房屋建筑的维修养护管理,房屋设备维修养护管理,环境绿化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治安管理,道路车辆管理等。物业管理企业在提供这些服务方面需要收取物业管理费,是有偿性的服务。而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是与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他们提供基础性保障和福利照顾,而开展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社区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儿童服务,优抚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医疗服务,治安服务,家政服务,以及其他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种便民服务等。所提供的社区服务项目一部分具有经营性质,是有偿性的;一部分具有福利保障性质,是无偿性的。

2、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联系

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不仅具有区别,而且有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物业管理主业中某些服务项目包含社区服务的内容。物业管理公司所开展的物业管理服务项目虽然以所管物业和物业区域为主,但其中某些物业管理服务项目也包含社区服务的内容,并与社区服务的目标相一致。例如物业管理中的环境卫生管理、治安管理既是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服务中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社区服务必不可少的内容。(2)物业管理主业以外的某些多种经营服务项目构成社区服务的一部分。为了巩固、发展和扩大物业管理,增加物业管理企业的收入,实现“以业养业”。物业管理企业除了要做好辖区内与物业管理相关的主业工作外,还必须坚持“一主多副”的经营思想,积极开展与居民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相联系的商业、服务业等有偿性的多种经营服务项目,而许多多种经营服务项目本身就是社区服务的内容,构成社区服务的一部分。例如家政服务,医疗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中介服务等等。物业管理企业开办的这些多种经营服务项目本身就是社区服务的内容,物业管理企业开展这些多种经营服务项目,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不仅为企业增加了收入,而且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方便了居民的生活。由此可见,物业管理工作包含着社区服务的内容,社区服务寓于物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二者之间存在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如何正确处理好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的关系

1、正确处理好物业管理主业和参与社区服务的关系

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与社区服务的对象及内容的区别,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的主要职责和目标是做好物业管理主业工作,即坚持以物业管理企业所管辖区域内全体物业所有权人和使用人为服务对象,接受业主的委托,认真做好与物业管理主业相关的房屋及设备的维修养护、环境绿化、环境卫生、治安保卫等项管理工作。由于这些工作是物业管理的主业,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努力做好。每一个物业管理企业都要认真贯彻和遵守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中的相关规定,明确本企业在物业管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牢固树立“服务第一,业主至上”的宗旨,加强与业主的联系,接受“业主委员会”的监督,通过开展及时、热情、周到的物业管理服务,为业主和用户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文明的社区环境和生活、工作环境。坚持以物业管理为主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与物业管理相关的工作上去,是物业管理企业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职责,是衡量一个物业管理企业工作优劣,服务质量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那种只管收费、创收,不管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作法,是坚决要制止和改正的。

物业管理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与社区服务的项目和内容的联系,又决定着物业管理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在做好物业管理主业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范围在社区之内,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社区管理单位之一,必须与社区服务工作紧密相联。况且,某些物业管理服务项目中包含着社区服务的内容,如环境卫生管理、治安环境管理等是与社区服务的内容相一致的。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开展环境卫生和治安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克服“单打独奏”缺乏与社区街道、居委会、居民及公安派出所联系和协作的倾向。既要把这些工作作为物业管理主业认真抓好,又要从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角度出发,从社区服务的范围出发,加强与物业管辖区内的街道、居委会、及公安派出所的联系和协作,和他们一样了解和掌握管辖区内业主和用户的情况,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情况等,联手与街道、居委会、公安派出所等社区管理组织,共同制定统一的社区卫生管理制度和社区治安管理制度,共同向业主和用户开展清洁卫生和治安防范知识的宣传教育,共同组建各种“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共同开展“群防群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从而把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建物业管理优秀单位与创建文明社区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做好物业管理主业工作的基础上,在参与社区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正确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开展多种经营服务与开展社区服务的关系

物业管理企业坚持“一主多副”的经营思想,在搞好物业管理主业的同时,为了满足辖区内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需求,开办一些传统性的多种经营服务项目,可为企业增加收入,实现“以业养业”的目的。如新建的规模较大的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企业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预留的临街房屋建筑,采取自办或租赁向业户收取租金的形式,开设零售商店、综合商场、饭店、药店、洗浴店、美容理发店、干洗店、装饰材料店、照像馆、各种专卖店等。为了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在开办传统性的多种经营项目时,应注意融入有偿性的社区服务项目,把传统的多种经营服务业与社区服务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开办有偿性的家政服务,老年人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房屋中介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等。开办这些社区服务项目,可进一步满足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日常生活需求问题,同时也可为企业增加收入。

3、正确处理好自办与联办社区服务项目的关系

物业管理企业自办社区服务项目,应注意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选择适合于物业管理特点的服务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取得良好的实效。(1)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物业管理企业工作范围固定在社区某一区域内,在所管辖的区域内有固定的住户和人口,从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固定消费群体和潜在的市场,这不仅为物业管理企业开展传统性多种经营服务提供了商机,而且为自办社区服务项目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通过调查研究,自办一些居民急需解决有一定需求量的社区服务项目。(2)充分利用物业管理专业化优势。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物业管理专业化组织,有专门管理组织机构,专门的物业管理经营人才,专门的设备和设施等,可利用这些优势自办社区服务项目。如充分发挥懂得房地产和物业经营管理人才自办房屋租赁中心,房屋交易,估价,咨询服务;利用专门的设备自办房屋装修服务,搬家服务,居室保洁服务,洗车修车服务等。(3)充分利用房产物业“硬件”优势。如果物业管理企业隶属于房地产开发单位,则可利用开发预留的房屋开办老年人公寓、托老所、幼儿园、托儿所、文化娱乐中心、健身房、图书阅览室、录像厅,代办水、电、煤气、电话费等。如果物业管理企业不隶属于房地产开发单位,则可以优惠价购下预留房屋开办社区服务项目。

物业管理企业如果不具备条件和优势自办社区服务项目,还可以采取与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联办社区服务项目。如与街道、居委会、社团组织联办“社区服务中心”,承担某些社区服务项目;与医疗卫生单位联办“医疗服务站”,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开办家庭病房,老年人护理等服务;与疗养院、敬老院联办社区养老公寓、托老所;与商业、饮服务业联办“一条龙服务”,为业主和用户送货上门、送餐上门等;还可以联办其他一些社区服务项目。

7.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管理 篇七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指导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虹山社区位于昆明市西部城郊接合部, 主要居住着军队离退休人员、城市拆迁人员、附近工厂的职工及家属。 常住人口39575人。2014 年12 月对全社区常住人口做精神病普查。全社区共有精神病患者68 例, 男41 例, 女27 例。确诊精神分裂症47 例, 精神发育迟滞16 例, 癫痫2 例, 情感性精神病3 例。对所有精神病患者做注册管理。对享受低保或家庭困难的精神病患者, 社区免费发放精神科药品。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 减少了精神病的复发。精神病社区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 由省级医院精神专科医生下乡到社区, 联合当地疾控中心基层科, 逐层管理, 并把所有注册管理患者录入计算机管理, 一般是每月随访1 次。6 月评估1 次, 1 年做总结。评估患者病情, 并制定下1 年的工作康复计划。

社区干预措施包括: (1) 药物治疗干预:药物治疗是当前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主要手段。对于住在社区的精神病患者, 药物的维持治疗更为重要。社区专科精神病医生定期对精神病患者做家访, 对患者做现场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 及时调整患者所服精神科药物的剂量。并交代家属对精神科药物需保管好。 (2) 心理干预: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指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开展健康教育, 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 增强患者生活的信心, 对患者健康回归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3) 社会和家庭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可预防精神病复发, 患者对其家属的信赖和血缘关系决定了其在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精神病患者回归家庭是康复治疗的必然趋势, 患者可与家人团聚, 得到亲人的照顾, 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4) 对病情较稳定的患者, 指导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对此类患者, 应安排相应的活动。如, 养花、 手工及帮助家人做家务等。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 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同时向周围的人们宣传精神疾病的知识, 以获取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5) 家庭护理:对于任何疾病来说, 家庭护理都很重要, 俗话说, “三分治, 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而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虽然症状能够获得控制, 但仍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 而长期住院又不利于精神疾病的康复, 所以家庭护理更为关键。家庭护理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 家庭护理包括内容较多, 涉及饮食、个人生活, 按时服药等等, 同时,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白天尽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午休时间不要太长, 睡前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生病后, 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能力有所下降, 家庭成员应该协助患者整理仪容, 如沐浴、洗衣、理发、美容等, 从而有助于患者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恢复。 (6) 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训练:为患者创造有利的康复条件。动员家庭成员支持和参与患者的康复活动, 协同患者制定康复计划, 尽量要求患者规律地生活, 每天按时起床, 洗刷, 整理床铺并指导患者自我照顾, 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如读书、下棋、适当的体育锻炼, 支持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 多与人交往, 还需多与患者沟通, 指导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正确对待现实生活。

总之, 随着精神医学的不断发展, 社区机构不断得到健全和国家对精神卫生的不断投入, 精神病患者的整体现状己大有改善,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和住院补助等治疗措施的落实, 使社区精神病患者生活现状明显改善。

8.浅谈社区护理工作规范化管理 篇八

关键词:社区护理服务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48-01

1资料

对本区3个居委会1038户3342人进行健康调查。社区护士的主要活动局限在基础护理、保健指导、诊疗三个部分,护理活动性质多属二级预防。健康调查发现本社区的主要慢性病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冠心病,社区55.9%的居民由农村合作医疗承担医疗费用,愿意接受社区护理者占49.1%。

2社区护理工作规范化管理

2.1建立良好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根据调查结果我们确定本社区57.9%的家庭作为首要社区护理服务对象,以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等慢性病管理作为主要管理内容,同时注重强化院前急救和预防保健工作,调动社区居民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对中心的组织结构作了调整,将中心的护理人员分成家庭护理组、应急组和康复保健组,与街道社区卫生管理委员会建立协作关系,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指导关系。

2.2健全建立良好的社区护理服务制度。根据机构的调整,除了制定突出社区特点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外,还制定了包括签订保健合同常规在内的各种相关制度。同时,以本省规定的社区护士职责为依据,结合本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较具体的社区护理人员守则、家庭护理人员职责、日间病房护理人员职责等各岗位的职责。

2.3规范文件种类及书写。我们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缺乏规范化护理文件的现状,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开发了部分护理文件,包括家庭护理委托及同意书、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社区老人健康评估表、社区老人生活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工具使用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表、功能独立康复评估表、家庭访问记录单、护理记录单等。

2.4培养具有多方面技能的综合型护理人才。社区护士应是临床护理和个案护理专家,能够向社区、群体和家庭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护理服务及管理。为了能够提高本社区护士的素质,我们组织业务学习,每2周安排1次,每次1h,学习社区护理基本知识、院前急救技能、护理文件书写、常见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安全护理等内容。同时,派护士到区内和区外参加各种社区护理培训班,学习老年人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的知识和技巧。

2.5加强社区护理硬件配备。器材:除配备专用移动电话、急救包外,医院还配备移动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机,除颤仪,吸痰机,洗胃机。护士着装:统一护士着装,选用有弹性的白色或天蓝色布料制定上套装。

3结果

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是评价其服务的有效的客观指标。因此,我们于2010年在接受过体系调整后的社区护理服务的501人中,随机抽查120人,了解其对社区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98.6%的病人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提高了社区护士的业务素质。经过反复的学习,护士们基本掌握了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等平均分数为95.5。控制了社区护理服务质量。通过自我监督、管理人员随时家访等手段,严格督查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社区护理服务。规范了社区护理文件。经专家和一些课题的运作,部分护理文件得到了间接的论证,认为它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很有帮助,可用于一次性老年人健康调查和多次评估,其结果也为全科医生提供了依据。

4总结

加强规范化管理,扩大社区护士角色及技能,加强与医生及其它部门的合作,强化护士的安全意识,开发适合社区需要的护理服务项目等。规范化的社区护理工作为社区的健康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能够系统、有目的地提供社区护理服务。但是,效果评价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家访时护士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病人沟通、未能按时提供服务等。

总之,社区护理规范化管理研究有助于规范社区护士的职责、社区护理常规,特别是各种社区护理文件的规范化,提高社区护士的综合能力及社区护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玉,戴蕴威,李铉万,等.社区护士的护理活动现状.护理学杂

9.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 篇九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是地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要认真做好绩效考核工作,严格遵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积极性和服务群众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为顺利推进我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村镇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区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字:社区服务 绩效考核 工资

1、我院绩效考核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1对绩效考核缺乏系统研究。我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构架。目前我院所制定的绩效考核标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入研究,现行考核标准多数引用大医院绩效考核指标,没有很好的区分综合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指标内容设计过于简单,考核形式过于简化。

1.2考核目的定位模糊。对考核目的进行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反映考核工作的管理目标,影响考核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方案的具体实施。当前我院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考核定位模糊,没有明确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工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职务晋级等利益挂钩,没有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机制。

1.3忽视考核对象间的差异性。目前,我院在个人绩效考核的方法上还没有切实按照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的不同来区别对待,由于在绩效 1 考核和分配问题上没有很好区分,一定程度上对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困难。正是由于忽视考核对象间的差异性,导致从事不同工作内容的职工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上没有很好区分,长此以往,会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不利于绩效考核工作的持续、有效、深入开展。

2、解决我院实行绩效考核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2.1进一步开展绩效考核理论和实践研究,制定实际可行的考核方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绩效考核工作政策性强,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发展状况及各部门人员调配,在遵守主管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加强对绩效考核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由领导班子及绩效管理负责人制定适合本院绩效考核的具体办法。在形成初步框架后,组织全体职工讨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施细则,形成适合本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按照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服务人民群众水平的原则开展收入分配和绩效考核工作。

2.2 明确绩效考核目的并准确定位,严格遵守绩效考核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绩效控制手段,是对工作人员业绩的评定和认可,具有激励功能。将绩效考核作为员工职务任用、等级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采取一定手段的奖惩来提高工作效率。将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合理界定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的构成比例。真正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

2.3 针对考核对象的不同,核算绩效工资。拨出专门款项用于发放绩效工资,将绩效补贴作为工资构成的一部分,针对考评对象的差异性,严格按照绩效考评方案计算核发绩效工资,不得以其他补助方式代替。根据我院人员配备情况,可分为正式事业编制人员、合同制临时工、服务站工作人员等分别核算。按人员数和标准进行的补助不是 将经费补助到具体每一个人,而是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后,实行的按劳分配、按绩分配。要健全绩效考核工作机制,完善以服务数量、质量和村民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制度,切实防止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2.4 规范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加强监督管理。为确保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监督机制,提高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成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代表组成的检查组,负责我院内部监督。若发现考核过程出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并对违纪人员进行相应处理。还可以由卫生局等主管部门以及其他行政单位进行抽查,实时监督,对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主管部门也应及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我院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

10.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 篇十

一、社区基本情况

街道社区位于市城区东部,辖区面积0.88平方公里,居民3518户、10073人,有居民住宅楼98栋,驻社区单位29个,个体工商户132户,社区党总支下设有7个支部,共有党员160人,在职党员386人,是一个住宅型和生产型相结合的社区。

二、健全组织制度,规范社区管理

加强城市社区党的建设,是增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社区党工委成立了精神文明领导小组,明确了指导思想,设立了一室(综合办公室)四中心(事务中心、服务中心、党务教育管理中心、文化中心),社区居委会下设7个居民小组,按居民楼栋的分布推选了15个楼栋看护员。根据社区工作的需求,进一步健全了社区下属的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及群众性协会(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在社区党建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把辖区160名党员,根据相邻和相近楼栋划分成6个楼栋党支部并健全组织机构,健全了党员代表大会、流动党员联络站,成立基层的社区工会组织、社区妇代会、社区青工委、团支部等群团组织,初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工作网络和服务网络。

三、建立机制,形成有效的社区党建工作网

(一)以分类管理为依托,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做到管好流动、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管好离退休党员。针对社区老龄党员、在职党员多的新特点,建立分类管理机制,不断改进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突出教育重点,深化社区党员教育,严格实行“三会一课”制,开展了“三评一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使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到社区文明建设中。

(二)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根据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主动搞好服务,充分调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的积极性。依据其不同特长、兴趣爱好,坚持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和双向认识、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的方法,把386名在职党员根据其特长和不同的兴趣爱好编成了13支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办了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活动室;通过活动逐步了解和掌握了在职党员应该为社区做什么,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如:为辖区居民写春联、参与社区文艺活动、义务植树。社区党工委根据我辖区地面裸露、硬化面积较少的情况,积极号召党员带头,在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下硬化66栋、67栋、73栋楼前楼后,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在职党员在社区活动经常化。

四、学习型社区建设扎实有效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学习型社区建设夯实了工作基础。一是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着力为社区居民群众创造了一个舒适、便利的生活工作环境。通过社区文化中心的工作,逐步构建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使社区成为政府和居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上为政府稳定和管理社会,下为居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实实在在的服务;二是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成立了书画协会、音乐戏剧协会、秧歌队,购置了两套家庭音院设备。购置了书籍6000多册,征订杂志21种、报纸13种,建立了社区图书阅览室,为居民全天开放,免费借阅图书。举办了以“爱学习、爱家庭”为主题的小广场群众文艺演出,用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宣传学习的重要性;三是举办学习型家庭创建演讲竞赛,宣讲创建经验文章,推荐创建典型,让居民家庭在创建中学有榜样,做有表率。

五、立足“便民”,拓宽社区服务领域

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挂牌子、建房子,而是更好地发挥它的服务功能,让老百姓从中受益,这是我们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为此,我们开展了为弱势群体提供“三个服务”:一是提供特殊服务。享受特殊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老年人、烈军属、低保户。党组织每逢节假日进行慰问,为残疾人赠送轮椅、提供康复服务,对低保户实行应保尽保对、享受合作医疗服务,通过开展各项服务基本满足了辖区内特困户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二是提供上门服务。我们时刻关心困难的居民,并设立服务电话,及时上门提供服务。通过社区医疗网点,对体弱多病的居民开展助医康复活动。

坚持送医送药上门,对特殊病人还负责医生上门就诊,对计生对象上门发放药品,坚持把党的温暖送居民的家中。利用妇女病普查等开展计生宣传服务活动,与社区卫生所联系,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准备面向60岁以上老人推行“社区医疗卡”,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医疗保健目标;三是提供优势服务。我们对社区的育龄妇女开展了围绕生育、节育、不育的生殖保健服务,免

费提供节育的各种用品用具,设立发放点,认真做好了药具的管理发放工作,做了回访记录,多方面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保健,知情选择服务。

六、立足“安民”创造社区安全环境

我社区采取依靠群众、强化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管理,采取点线面三结合,即点:及防范死角;线:昼夜巡逻路线;面:有紧急情况全体联防队召之即来,全面出击。实现群防群治,即:派出所—低保户—联防队三结合,24小时巡逻制,将治安管理工作落实到地段、落实到户、落实到人。每逢节假日在人口密集的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了辖区社会的稳定。

七、立足“乐民”,丰富社区文体生活

结合社区实际,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是发展了社区基础性教育,满足了幼儿,青少年就近入托、上学的需求;二是建立群众性文化教育阵地,完善活动设施,建成社区露天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丰富居民文体活动;三是发展群众性娱乐组织,组建了“夕阳红”舞蹈队、秧歌队、太极拳活动小组、文艺协会、社区书画社等群众性文化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社区秧歌队、老年扇子舞、健身操、太极拳、太极剑活动队伍,每天早晚在小花园活动,秧歌队扭起来,乐器奏起来,星期一、三、五晚的文艺演唱会,星期二、四、六晚的秧歌队和夕阳红舞蹈队,夏天每周五晚有辖区居民、在职党员和离退休党员组成的“激情广场大家唱”,进一步吸引广大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居民“天天有戏看,日日有节目”,场面活起来了,社区活动的场面已成为我社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利用现有的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场所。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聚众赌博的人少了,经常健身的人多了;无所事事的人少了,参加文娱活动的人多了,有生活陋习的人少了,崇尚文明生活的人多了;五是以家庭为重点,楼栋为线,单位为块、社区为面,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文明户、文明楼栋,文明单位逐步形成了“崇高科学、求实创新,热爱社区,共建文明”的社区文化精神。

八、立足“亲民”,营造社区温馨氛围

社区干部的职责就是服务居民。我社区开展了以“进居民门、知居民情、解居民难、帮居民富、同居民乐”为内容的社区“民情记事”活动。社区干部带着感情、责任和追求,深入居民家中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所盼”,及时解决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如:通过与供水处联系为81和84栋居民解决下水井盖的问题;为马秀英解决家庭纠风,防止恶性事故的进一步发生;帮助残疾人吕兆霖解决轮椅和清洗油烟机等等,进一步密切了社区党群、干群关系。

九、立足“育民”,优化社区生态环境

社区环境是社区的形象,形象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按照“加强协调、责权统一,严格管理”的思路,大力整治社区环境。一是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通过社区清洁工强化了居民区内全天保洁的卫生状况,形成了共同治理环境的合力。社区城管人员落实商业门店“门前四包”,及时清理马路市场;二是加大社区绿化力度,力求社区绿化美化。发动党员、干部、居民1000多人(次)植树种花,绿化平方米,精心装扮社区环境;三是扎实开展环境整治活动,提高居民得自觉意识。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组织动员社区党员、干部、居民群众1600多人(次),清理死角垃圾80多吨,小房屋顶杂物40多吨,清理野广告10000多张,彻底改变了社区脏、乱、差的现象。

十、立足“助民”,强化社区保障和社会救助

一是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目前,社区享受低保人员达到了211户503人,月发放低保金61455元;二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多种就业信息。就业信息经过搜集整理后,迅速提供给每一个下岗失业人员,供其选择,同时提供铺面、门店、摊位出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有意租铺(店)面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三是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42个,实现108人就业,登记离退休人员880人,签订劳动合同213份,办理小额贷款4万元;三是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开放社区康复中心,制定了工作制度和优惠政策,加大了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

十一、加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依法管理、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卡、表、册。本共安排44对夫妇生育,计划生育率为100%。对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市场、商业门点进行集中摸排登记,准确掌握流动人口的生育情况。现登记流动人口202户416人,育龄妇女122人,持证人数186人。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流动人口发放计划生育服务袋,提供孕情检测、政策咨洵服务。为22户计划生育困难户办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其中的3户特困户结队子帮扶,切实将计划生育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11.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 篇十一

由于安乐死在国内迄今仍未合法化,临床上就不可避免经常遇到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特别是在肿瘤科,这种情况尤甚。尽管肿瘤治疗取得的巨大进展提高了癌症的治愈率,但是大多数的癌症病人还是必然经历各种治疗后复发、转移并最终走向死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漫长并且压抑。

而对这些濒临死亡的终末期病人的处理,是一项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社会性卫生工作,但临终关怀这项工作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因而,这些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前前后后也出版了许多专门的小册子来指导各国卫生专业人员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和“姑息治疗(palliative care)”这两个词,含义有所重叠,但也有区别。严格来说,所有的临终关怀都属于姑息治疗的范畴,但有些姑息治疗的手段并不是临终关怀。本文中所谈到的临终关怀,从人文角度来说,偏重于“活”的尊严,是安乐死的纵深或另一种形式,旨在让弥留之际的病人尽可能舒适安然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一程。

关于“终末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终末期”的概念和任务。

所谓“终末期”是指癌症病人已经无法治愈,将要面临死亡的时期。对于这些的病人的处理,医务人员首先必须认识到治愈癌症或者长期控制癌症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实;其次,对于这些病人进行治疗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关心的是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其生命长度。因此,除了减轻病人机体上的痛苦,从心理、情感和精神上关心病人同样重要。这些癌症终末期的病人往往需要一个支持系统来帮助他们直面死亡,还需要另一个支援系统在这个时期和病人病故后支持病人的家庭。遗憾的是,就目前而言,这些方面在我国都比较欠缺,有很多病人和家属都得不到相应的此类支持。

举个例子,有位女性患者,肺腺癌全身多处转移,包括有多发骨转移、肾上腺转移、脑转移,经过了多疗程的姑息化疗和全脑及腰椎转移灶的放疗,肿瘤还是比之前进展了,患者的整体情况也比较差,已经不能再耐受任何抗癌治疗了。患者到了这个阶段,肿瘤已经无法控制,更不用说治愈,其实就是进入了终末期。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抗癌治疗,患者及家属对这样的结局已经心中有数,到了这个阶段,他们的要求就是尽量减轻痛苦。这个时期的治疗手段,就已经不是抗癌治疗了,而是以止痛、脱水、补液、防止褥疮之类的治疗为主。

终末期癌症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体重减轻、疼痛以及厌食,而医务人员最应该处理的症状就是疼痛。癌痛的处理及用药是另外一个大课题,就不在此展开叙述了,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精心的药物治疗监测和定期评估很重要。(编辑注:癌痛的话题详见本刊2015年3月刊)

终末期的临床注意事项

下面来谈谈处理终末期癌症病人临床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首先,要正确评估产生症状的原因。导致症状出现的因素有很多,如癌症本身、治疗引起、长期卧床等,这些都容易并发第二疾病。一种症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而一种因素也会引起多种症状,医务人员需要甄别判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其次,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个体化,因人而异,因症而异,通俗一点讲就是怎么能让病人舒服就怎么来。

例如,一个乳腺癌多发骨转移的患者,骨转移灶引起的疼痛往往是需要首先处理的,然后再处理骨转移灶可能引起的其他问题。再如,一个肺癌多发转移引起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应首先处理胸腔积液引起的压迫症状,然后再处理其他转移引起的疼痛等等。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治疗需要个体化,实际上,终末期癌症患者的姑息治疗并没有一个蓝本或者范例,临床上的具体情况,都需要医务人员自己去判断。

我曾经有一个鼻咽癌多发转移的病人,肿瘤转移到了多个椎体、肺和肝脏,经过了多次椎体的姑息放疗,同时进行了多疗程的姑息化疗,患者的肿瘤稳定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进展了。患者入院的时候已经是恶液质,腰背部和腹部疼痛明显,考虑是椎体转移瘤的压迫和肝脏转移瘤引起的疼痛。当时我们先跟家属谈话,表明患者的情况已经不能耐受任何的放疗或者化疗,患者的肿瘤已经不可控制,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最后的结果就是慢慢衰竭,逐渐走向死亡。家属对这个结果也表示理解,要求尽量让患者无痛苦地走向生命的终点。因此,针对这名患者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腹部B超等等,然后以止痛为重点,辅以静脉营养支持、止吐、通便等治疗。护理方面,加强长期卧床病人的各项护理,比如气垫床防止褥疮、每天的口腔护理及会阴抹洗等等。

心理疏导往往更具价值

医务人员要经常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对病人进行解释,甚至可以跟病人讨论治疗方案,以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与家属多交谈,取得家属的配合,更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实施。

一般来说,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如:希望、否认、生气及敌视、讨价还价、压抑和接受——临终病人一开始虽然知道不可能,但是仍会对治愈怀有希望,会否认临终的事实。随着病情的逐渐进展,病人对患病的事实会感到愤怒并且失望,然后明知不可能,但还是会努力争取活得更久。随着情况的逐渐恶化,治疗不见好转,病人会产生压抑的情绪,最后慢慢接受将要死去的现实,平静地走向死亡。

在这一过程中,医务人员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取得患者的信赖和支持,使患者得到理解和安慰。所以,管理一个临终病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心理疏导和精神咨询的重要性有时候比药物治疗更具价值,然而在国内,这方面目前是比较欠缺的。

nlc202309031930

临终关怀不止是针对病人

下面来聊一聊对病人家庭及亲友的支持。很多时候,人们的认识误区停留在“临终关怀是关怀将死之人”,实际上,临终关怀的内容不仅仅针对病人本身,其任务之一就是在病人死亡前后对病人的亲友给予帮助,特别是与病人接触最亲密的亲属,如:配偶、子女、父母等。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提供的帮助有以下三方面:1、有益的技术支持,包括如何对临终病人进行家庭护理,包括如何搬动、清洁病人等等;2、情感上的支持,包括经常性的关心和访问;3、精神上的安抚,即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在病人死亡后,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过分悲痛,许多疾病的发生率都会在该病人的近亲属中增加。

临床上,最主要的麻烦往往来自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往往非常忌讳谈及生死,在一些癌症知识普及率比较低的地区,很多患者及家属都很难接受患者已经进入终末期这个事实,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想法是“我花了那么多钱,为什么治不好病,还越治越差了”,这种时候,需要非常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慢慢地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

取得患者和家属理解之后,还要时时关注患者和家属的情绪,进入终末期之后的这个阶段,时间往往可能长达数月,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压力,比如家庭纠纷,等等,这些都可能诱发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爆发。我对这些情况的处理经验是,先听患者和家属倾诉,让他们先把情绪发泄出来,然后根据倾诉的内容一一进行疏导,对有焦虑或抑郁倾向的患者,还会请心理科的医师过来会诊。

此外,还要强调一下在病人死亡前后对家属的安抚工作。如果我们判断病人已经濒临死亡,要再一次向家属说明病情,并解释清楚,癌症终末期是没有抢救的价值和效果的,希望取得家属的理解。而在病人死亡之后,我们也尽量尊重家属的意愿,满足家属一些要求,比如,有些家属会要求在病人死亡之后在病房举行一个小小的告别式,有些家属会要求护士做尸体料理的时候盖上病人的新衣服等等,只要要求不过分,我们都尽量满足。把这些处理好,让病人安稳平静地离开,让家属减少悲痛,很多时候医务人员自身也会有一种满足感。

基层才是临终关怀的“土壤”

再来谈一下关于临终关怀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首先,参加临终关怀的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素质,应该接受多学科训练,如内科、外科、心理科等。这些医务人员能制定优良的服务计划,确保所有措施落实,以期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其次,应当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来执行临终病人的处理,这些机构除了三甲医院,还应该有基层医院、社区卫生院、养老院等机构参与。这些机构应该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允许家属和亲友探访陪伴,拥有各种治疗设施,但是目前在我国还难以实现。然而,临终关怀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之所以说社区和基层医院在临终关怀方面的作用比大型三甲医院更重要,是因为很多临终的病人要么是在家里,要么选择了就近的医院或者相关的护理机构,而三甲医院本身床位就很紧张,且绝大部分大型三甲医院是没有临终关怀病区的。

但是,社区和基层也往往做不好临终关怀的工作。首先是国人的观念问题,很多人很忌讳“死”这个话题,家里有临终的病人,根本不愿意让外人插手。此外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局限性。目前的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除医疗之外的很多任务,比如妇幼保健、疾控、预防接种之类的,其本身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加上没有临终关怀方面的相应培训和指导,再加上目前国内家庭医生模式未能真正成型,想让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上门指导进行临终关怀几乎是不可能的。

差距在哪里

而在国外,临终关怀的开展已经逐渐趋向成熟。据已有资料显示,以澳大利亚为例,目前,澳洲政府在老年长期照护上的花费约为95亿澳元,其中机构照护约占全部费用的71%,是目前长期照料中最昂贵的。澳大利亚的临终关怀机构具有福利性质,在服务项目上,各种非政府组织、私营机构、慈善机构、教会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等非盈利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澳大利亚政府有专门的经费运营机制,以保证经费正常合理使用的机制,同时还通过其他资金筹集渠道来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此外,澳大利亚还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临终关怀服务在实际操作、治疗及管理评估上提供法律依据。

澳大利亚的临终关怀服务是全人服务,为终末期患者提供“全人、全程、全队、全家”的“四全”服务。以此为基础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不仅是晚期肿瘤患者作为服务对象,其他的“末期疾病”患者包括艾滋病和其他功能减退性疾病,也被纳入服务中。服务内容多样,包括基本的病房服务、门诊服务、日间服务,还有居家服务、居丧支持、善终服务、教育培训等。临终关怀医学服务是全面整体性全队服务,参与者除了关怀医学的护士、专业医生外,还需要物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社会工作者以及志愿者。

澳大利亚的社区都建有临终关怀病区,根据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和人数决定具体的床位数量,专门收治终末期患者,由病区的全科护士和全科医师提供专业的照护,患者可按自己意愿选择在医院病床住院或家庭病床,应用现代医学为无望的临终患者提供便捷一体化关怀服务,使其能够舒适、安然地渡过生命最后期。

相比之下,我国在临终关怀这一块做得还远远不够,随着人口老龄化越加明显,这项工作更加应该得到重视。澳大利亚的临终关怀机构能够获得政府财政及慈善机构的支持,同时还有各类盈利性、非营利性的机构对其进行多元化的相关补充。反观国内,大部分宁养院、敬老院,几乎都是自费的,于是,经济压力就成了许多终末期病人得不到高质量临终关怀的重要原因。此外,发达国家的临终关怀除了有专门的机构为其服务,还有社工和义工的参与。而国内的临终关怀虽然也有社工和义工参与其中,但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数量不够,二是水平不够。特别是许多志愿者协会,参加者大部分是学生,虽然他们有满腔热情和爱心,但是专业培训往往欠缺,而谁来负责这些志愿者的培训和教育,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2.浅谈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 篇十二

一、精神赡养问题的提出

我国政府于1980年正式提出并实施“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每年以3.1%的速度递增, 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 占总人口的22.9%。2尽管2015年前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才进入老年期, 但因子女减少到极限, 其未来赡养, 尤其是精神赡养早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忧虑。3

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社区照顾和机构养老, 其中机构养老问题最为困难。据调查显示, 全国约有1000万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人照顾, 而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 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仅占老年人总数的0.8%, 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相比差距相当大。4以松江区华阳敬老院为例, 目前该养老院面临着招护工难、失智失能老人的照顾力不从心等诸多难题。

然而, 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同的是,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由此, 便使得我国的老年化问题较为集中地表现在老年人的经济、健康、日常照料、精神慰藉以及生活质量等各方面均不能得到适当的满足和提高。5

二、城市社区赡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社会转型导致人口频繁的跨区域流动;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4-2-1”结构的转变;城市高楼居住格局产生了邻里间的冷漠;生存成本与收入之间的不对等导致子女赡养等一系列社会紧要问题的产生。这在方方面面影响和加剧了老年人的赡养难题。

社区作为小型社会, 其改建为社会的大型整改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但中国社区的发展落后, 社区管理上弊病繁杂, 这些对社区分担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压力极为不利。此外, 家庭和老年人本身, 在精神赡养问题的解决上应该是最为直接的、根本的, 但目前的情况是无论是从家庭成员还是老年人自己对精神赡养的意识到执行上的准备都表现得并不充分。

1. 老人自身意识淡薄

(1) 身体健康令人堪忧。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 但同显性病症相比心理上的病症更为可怕, 比如抑郁症对老年人的危害就极大。由于症状不明显, 加上老年人对心理疾病的意识薄弱, 精神疾病很难被发现, 会寻医治疗的人更是少数。除此之外, 对于大部分的老人来说, 他们突然从长期的、稳定有秩序的工作中突然转到另一个长期的、相对松散而无规律的生活里时, 会产生心理落差。

就调查而言, 目前在已经有抑郁感的老人中, 72.2%的人在过去就有持续至少两周的情绪低落现象。并且, 在已经有抑郁感的老人中, 87.88%的人都没有治疗过该症状。这意味着, 老年人出现了持续的情绪低落现象, 但并没有引起老人或者家庭成员的重视, 没能及时采取科学手段辅助治疗。这样, 原本较轻的抑郁, 有可能由于得不到治疗而演变为更重的抑郁症状, 成为精神障碍。6更具有伤害力的是, 由于两代人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导致部分老人被迫剥夺了抚养下一代的权利, 所以孤单、寂寞、远离亲人加剧了老人患上精神疾病的几率。

(2) 社会交际质量不足。久阳文华小区六十周岁以上的老人有四、五百人, 但会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人数不足五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还有相当数量的人群没有参与到社会交际中来, 这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埋下隐患。另外, 女性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远远高于男性。在社区调查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 女性参与社区组织的相关公益性活动较男性积极, 每天聚集在聊天室的老年人也几乎全部为女性, 极少数在场的男性也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中, 而是选择坐在一旁看书、看报。

由于中国的传统男性都是以顶天立地孤立的形象存在, 不习惯主动与他人倾诉、互动, 普遍缺乏同女性一样较为开放的性格。在社区活动里也不易找到能够情投意合的老年朋友, 缺乏能够沟通的对象。但男性在社区活动中的不积极、社区管理上的放任会导致女性势力独大、活动参与散漫、无目的以及交流的狭隘, 比如聊天的话题永远都是围绕着家长里短, 甚至会演变发展成相互攀比的不良态势。不健康的思想交流愈发导致部分老人产生失落、自卑的消极情绪。因此老年人的交际在此过程中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老年男性在社区交际活动中难见身影;二是部分老年女性趋于更加孤立的地位。

2. 城市社区能力不足

社区是城市老人的聚居地和主要活动场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衰老以及与子女的分离, 老人对社区服务的各方面需求逐渐增加, 对社区的依附性也愈来愈强。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 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

然而, 单从社区层面很难满足老年人对设施建设的需求。松江区属于新开发区, 在医疗、保健、出行上都呈现出诸多问题, 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其中公交车问题尤其突出。由于久阳文华府邸小区及周边五六个小区都没有到松江医院的直达公交, 这就对老人看病就医造成很大的困扰。老年人岁数大, 突发疾病频率较高, 小区又聚集了众多的老年人, 没有便捷的交通对保障老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后患。其次, 周围的菜场、学校、健身区都非常少, 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 所以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无论是资金筹集还是政府审批, 几年来此类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3. 家庭供给力不从心

“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 致使城市家庭的结构发生了“4-2-1”即四位老人、一对青年夫妻、一个孩子的构成变化。据资料显示, 城市独居老人的数量已占全体老年人口总数的49.7%。由于城市老人对自身的个性需求与生活质量会有更高的要求, 通常会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有学者预测, 21世纪三四十年代, 城市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7

子女迫于工作的压力, 能够分配给父母精神关爱上的时间显得极度匮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口流动拉开了两代人之间的物理距离, 造成空巢老人及精神赡养难题的愈发严重。

根据上门走访的情况来看, 15位被访老人中只有一位丧夫的老人与女儿同住, 其余部分与子女完全分开, 部分与子女同住一所小区或同住一楼栋。较为年轻的老年人子女正值壮年, 工作、生活都在市中心。年纪较大的老年人的子女也已经步入老年, 或为下一、二代忙碌或因为自身健康问题而很难顾及高龄父母。松江虽然适合养老, 但距离市中心较远, 工作在市中心的年轻人很难在疲于工作之余再奔波于两地之间, 老人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和关怀就更微乎其微。

4. 社会帮扶困难重重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 老年人容易怀旧, 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弱, 更喜欢待在老房子里。所以不少老年人宁愿独自待在家中也不愿出门, 更不用说长期远离家庭住在养老院。另一方面, 养老院的问题也困难重重。

据松江区民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松江区共有二十家养老院, 从松江区华阳敬老院来看, 虽然此敬老院的运营没有遇到大的困难, 但还有许多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敬老院护工难招。敬老院的护工都来自上海以外的其他地区, 但护工的收入同承担的工作量相比杯水车薪。一个护工要同时照顾四至五个老人的生活起居, 与他们同吃同住。除了生活上的照料, 他们还要顾及老年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由此一来工作辛苦、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低, 使护工的招工难度变得十分艰巨。

中国自古讲究孝道, 这在外人看来, 将老人送入养老院更是种不孝的行为, 对老人自身来说也会产生被家庭抛弃的失落感。所以, 往往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子女才会将老人送往养老院代为赡养。

三、社区赡养的实践探索

虽然松江地区发展的不完善对老人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久阳文华府邸的老年人当中不乏热心的志愿者。他们自发组成老年志愿者服务队, 既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也让老年人充分发挥余热, 再现自己的价值。其中,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结对”活动。“结对”主要是指低龄老人对高龄孤寡老人进行照顾, 高龄老人由于没有子女或是失去伴侣, 在生病或危急时刻完全不能自我照顾, 这种志愿的“结对”活动对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低龄老人一般身体状况良好, 又处于退休阶段, 在闲暇之余照顾孤寡老人既能充实了自己的生活, 又能满足精神需求。同时, 也能够带动和激发他人的奉献意识, 从而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1. 依靠法律执行

2013年7月1日,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的一处亮点就是精神赡养受到了重视, 将歌词“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 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常回家看看) ;如赡养人在单位工作的, 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归根到底, 将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写进法律条文是在培养社会的赡养意识, 重视对父母的关怀, 从而传承中国的孝道文化。

社区应及时把握该政策出炉的时机, 灵活运用, 加强“关爱父母”意识的宣传, 并组织社区志愿者进行走访活动。通过与老人聊天等方式, 缓解社区空巢老人的精神空虚, 并利用社区的通信设施, 让老人同子女通电话, 督促子女一代常回家看看。此外, “单独二胎”政策的预试行也将进一步优化家庭人口结构, 缓解由于独生子女意外伤亡等因素而导致的赡养压力。

2. 提倡老小互助

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剧增, 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 除了竞争激烈而繁重的工作。老人与小孩似乎是两大并存的难题, 让中间一代使劲浑身解数也还乱麻重重。社区应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 在有针对地加强社区安保措施的同时, 试通过让孤寡老人来照顾留守儿童, 以此来解决父母不在身边或子女不在身边的两大人群进行邻里、社区内的互助。并且, 将这种一石二鸟的方法带入家庭, 同样能够解决两大难题。让父母带孩子, 既解决了双方无人陪伴的状态, 老人又能为子女分担一些生活的琐事, 同时还拉近了三代人的感情。

另外, 让父母来带孩子还会产生更多功效。首先, 老人在照顾孙代的过程中能够重拾并提升自我责任和人身价值意识。其次, 跟从祖辈长大的孩子多较好地继承祖辈具有的朴素、节俭的良好传统。而作为中年一代也因此节省了生活上的精力和压力, 所谓三全其美。所以, 社区要在基于这样的认同上, 进行宣传和鼓励三代人能够近距离居住, 互相照顾, 从家庭根源处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更多安慰。

3. 加强社区照顾

代用券是社区用来激励居民以形成互帮互助习惯的一种方式, 即社区居民在自愿参加社区服务的活动过程中, 将个人的奉献时长按照社区的统一标准去换取代用券, 当个人有需要时亦可拿代用券去换取相应的服务照顾。上海和天津已经率先实行“时间储蓄”, 其基本做法是让社区中身体状况良好的退休工人、低龄老年人、下岗工人和有闲暇时间的年轻人, 自愿到社区中为那些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劳动服务, 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单位计入社区中的个人“账户”, 等到他们年老或生病时, 可从其他社区成员身上得到同样时间的免费照顾。8

通过走访我们还搜集到诸多老年人自己想出的解决办法。例如, 由于社区独居老人、上班族及上学的儿童为数众多, 因此社区成员在吃饭方面就出现了难题。如:部分独居老人不方便自己做饭, 上班族和上学儿童时间较紧迫没充足的时间做饭等。因此他们呼吁社区可以建立“公益性食堂”, 提供“助餐”, 即在社区内建立一个公共食堂, 既可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上门, 也可以为上班族和上学族提供用餐。其次, 是在社区层面建立“托老所”辅助服务, 即每天派班车来接送独居老人去附近的“托老所”, 在托老所里提供老人中餐和晚餐, 然后晚上再送老人回到自己的家中。这样一来既能够丰富老人的生活, 又不让老人在感情上脱离家庭。

四、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对策展望

1. 争取社会支持

随着房地产规模的居高难下, 房价问题成为上到即将离休, 下至临近毕业的庞大人群无法挥去的巨大精神压力。在高房价的重压之下中年人乃至青年一族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年老的一代。然而, 与老人同住一个小区, 甚至是同一个单元楼, 就能够为两代人解决精神赡养的物理距离。

社会企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开发小户型楼盘, 或者对方便照顾父母而又不愿同父母共住一屋的人群设计新的住宅形式。并且, 房地产商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同住一个小区的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住房进行优惠减免。另外, 对于政府在社会没有做到的层面上也应该尽快根据需求解决相应的住房问题, 提供企业、商家不愿或不能提供的激励支持。在尊重两代人各自生活的同时, 帮助老年人与子女“分而不离”。

2. 强化家庭责任意识

据研究发现, 子女与老人的联系频率比较高时, 如每天、一周几次、一周一次、两周一次甚至一个月一次时, 老年人的抑郁情况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当子女与父母的联系频率不高时, 比如几个月一次和从不联系, 患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数量就会明显增多。所以可以看出一个月一次的联系频率是一个临界点, 频率高于此的老年人一般心理状况都比较平稳, 联系频率低于此的, 情绪低落的老年人便明显增多。

一周一次与一个月一次的频率, 对于老人的情绪抚慰效果是一样的。所以, 过于忙碌的子女就应该把握住这个规律, 如果无法时常跟父母在一起, 为了老人的精神健康, 至少每个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老人。

3. 子女回归依附

二十多岁的青年逐步脱离父母, 学会独立。到了不惑, 父母又已到耳顺之年。如果将二十年作为一个轮回, 四十岁的时候应该是父母最渴望孩子回归的年纪。此时的中年人虽事业稳定, 但上要赡养老人, 下要抚养孩子, 是一生中最操心、最奔波的时候。这时的老年人刚刚脱离社会不久, 对于自身的价值意识需求还比较强烈。有些城市老人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一定的规划, 但仍有部分老年人希望参与到子女的生活中去。对于后面一部分的老年人来说, 如果子女能够在生活上分担给父母一些老人力所能及的事情, 想必对家庭的和睦来说是非常有裨益的。比如可以将自己一部分的生活服装转移给母亲购买, 把家里的盆栽交给父亲打理等等。一方面既让自己的伴侣腾出了工作以外的休息时间, 也让父母能够顺利地参与到子女的生活圈, 增大两代人的交流面。

古人云: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而今, 太多的人因为事业或伴侣, 不得不长期同父母分离。但在生活中规划出一部分时间用于陪伴老年人, 则是年轻一代应该做且能够做到的事情。物质上的赡养并不能解决老年人精神上的空虚与无助, 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子女能够更加用心地去尽孝。

与此同时, 社区、政府、企业也应该同三驾马车一样并驾齐驱, 一同使力。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某个个体或者某个家庭的事情, 更是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难题。国家已经在行动了, 但不仅要从上到下更需要从下至上, 只有双管齐下, 集结众多力量的参与, 才能汇集更多的智慧和方法来应对和妥善处理老年人的赡养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逐渐庞大, 由此引发的老年人在精神层面的赡养问题也就变得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笔者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区久阳文华府邸小区的调查走访, 发现城市老年人对物质需求并不急迫, 其更多体现的是在现有精神生活上再进一步的提高。并且, 由于城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 家庭精神赡养的不足让社区承担了更多的赡养负担。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精神赡养,社区,途径

注释

11 2011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EB/OL].http://www.shmzj.gov.cn/gb/shmzj/node8/node194/userobject1ai32031.html.

22 苏珊·特斯特.周向红, 张小明, 译.[M]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过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4) .

33 熊汉富.独生子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道德责任探析[J].道德与文明, 2009 (03) .

44 新华社.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全国有1000万高龄老人需照顾.[EB/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02/Oct/217348.html, 2002-10-14.

55 陈杏铁.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66 刘婧娇.老龄人口精神赡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 2012 (9) .

77 桂世勋.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的照顾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17.

13.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社区经济;社区精神文明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社区经济”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经济学中,还是在社会学中,人们对社区经济的探讨都很少对社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研究更少。因此,加强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对于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区经济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这是实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与社区建设相适应,逐步把我国的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稳定、提共安全可靠、生活质量优良、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和繁重,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各项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来提供建设资金,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

2、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拓宽劳动就业渠道,这是社区稳定的重要保证。社区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它的发展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为社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和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就业,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二是可以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提高他们的就业热情,增强其劳动自立意识。这样,既减轻了社会负担,又减少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三是可以在经济上解决一些与社区居民休戚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迳。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因为,发展社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区建设,而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要依赖于社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资金的增多,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等状况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4、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率的有效手段。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的基础。由于社区经济大多数是规模小、分布广,主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集体经济,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合作、合股等形式举办社区经济项目,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5、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拉动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和拉动作用。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教育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将表现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居民的这些需求满足主要是在社区内部解决的。所以,社区经济最能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的点滴变化,可以为整个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闲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社区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公开透明的社区生活环境。

二、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两者“合则双赢,分则两败”。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由社区经济来决定的。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以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区经济,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成功与失败,都将会产生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发展社区经济,并以社区经济的建设成果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然而,由于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近年来在我国城市中兴起,进而在全国城乡社区广泛开展起来,因此,许多基层社区在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都缺乏经验。根据近年来专家们对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长沙等地社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国社区经济提出以下建议:

1、依托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社区内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立足于社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独特优势,力图形成与大市场、大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格局,不断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增强社区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就依托杭州丝绸经济的优势,与浙江省丝绸公司联合投资改造社区小厂,使之一跃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区重点骨干企业,并带动一大批社区企业的发展。

2、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开展高效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经济作基础,但又决不能抱着“等、要、靠”的思想,指望上级部门拿钱或向群众摊派费用来发展。这不符合社区经济发展的精神实质,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筹措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社区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区经济只是“角落经济”、“夹缝经济”、“路边经济”。这种偏见不仅阻碍了社区经济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也严重影响和动摇了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全面发展观的深入,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可以说,如果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浪潮,那么,社区经济将很可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浪潮,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所以,社区经济将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3、适应市场经济,实现社区经济经营机制的大转换。长期以来,我国社区经济的基础差、底子薄,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必须转换社区经济的经营机制。一是在发展方向上,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在管理体制上,要从直接抓生产经营转变为政策指导、监督服务等间接管理上来,充分发挥社区经济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扩大社区经营企业的自主权。三是在经营机制上,要灵活多变,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明确企业内部产权关系,全方位放开,让各经济实体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四是在劳动人事管理上,政府及基层社区只管一个法人、一个合同、一个监督机制、一个服务体系,各经济主体可以自主招聘、调动、使用和解聘人员。

4、强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以服务于社区居民为主旨发展社区经济,并通过社区经济的发展来支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达到两个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这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式和重要途径,也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因为,社区服务具有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可以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趋势。它不仅包括满足物质需求方面的服务,而且包括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为此,各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走福利服务与经营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那些直接为广大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学习服务的第三产业,以增强社区经济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主导功能。

上一篇:大学生有机蔬菜创业计划书下一篇:狐狸与我观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