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密封技术的新进展(共8篇)
1.机械密封技术的新进展 篇一
塑性体积成型与控制
论文题目:复杂精密锻造技术新进展
导师:袁林学号:姓名:王娜娜专业:材料加工工程—锻压 14S009112
复杂精密锻造技术新进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钛合金构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型化、精密化将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传统的自由锻及模锻形式,由于存在较多飞边并留有大量切削,造成材料浪费,增加产品成本。因此,本文在深入研究钛合金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并阐述有关钛合金复杂构件的精密塑性成形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锻件承载力[1],推动钛合金复杂构件的应用与发展。复杂构件精密锻造是一种先进的热加工工艺,结合课题研究与成果应用,国内钛合金的精密锻造从简单圆盘件[2]到复杂结构件,从中小锻件到大型整体锻件,从均质锻件到功能梯度锻件等研究进展情况,并讨论锻造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钛合金,精密锻造,超塑性
前言:当前,我国航空工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伴随着航空工业的崛起
[3]和快速发展,钛合金复杂构件的整体化和有效的应对,研究钛合金复杂构件精当明显,作为的现实意义。钛合金之所以在航空工业中倍受青睐,主要是因为钛合金具有耐高温、高比强度、低密度、高抗腐蚀性以及能够焊接处理等优点,所以航空飞行器和航天飞行器在提升自身的综合性能、降低自身重量时,会优先考虑钛合金材料。由于钛合金及其构件的合成制作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因此,钛合金材料使用数量的多少目前已经成为衡量航空(航天)飞行器[4]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为了实现航空(航天)飞行器总性价比的最优化,需要对钛合金的使用比例进行必要的控制。当前航空航天领域对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总体要求是,安全。使用寿命长、性能优秀、速度高、自重轻,其中降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自身重量对于增加燃料、提高飞行器性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锻造是将模具与锻坯[5]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是一种先进的热加工工艺,具有的优点(1)显著减小材料的抗变形能力,从而大大提高锻造设备的实用能力;(2)提高锻造材料的塑性,使低塑性材料的锻造成为可能;(3)工艺条件易于控制,产品质量稳定。(4)避免模具激冷,大大提高材料的充填能力及充满型腔[6]的能力,减少锻造残余应力,使得少无余量锻造成为可能,使锻件流线非常合理。
一、钛合金材料的流变特性及超塑性
锻造技术主要包括锻造过程模拟技术,锻件设计技术,模具设计技术,模具材料技术,模具真空熔铸技术,模具机加工及电加工技术,电坯技术,润滑技术,等温超塑成型技术,锻件组织性能与控制技术,防止精锻件翘曲变形[7]技术,精锻件数控锻造技术。TA15钛合金属于高铝含量近a型合金是飞机和发动机结构的重要钛合金材料。钛的趟塑成形适用于航用球形燃料罐、机体构件、V2500 发动机前缘整流罩[8]等部件的加上。该方法是将扳材放置在真空热装置巾加热,上型压F,氩气氛中进行加压,用气体压力控制变形速度超成形 n J 进行复杂形状的深拉加工,比用锻造切削 广,L占的金属利率高。接合加工包括熔焊及固相接合,是板、管、棒材绀合成部件的必要方法。由于焊接变形[9]、焊接质的离散件、焊接区的铸造组织等会使焊接接头的性能下降,仅限于框架类、静翼组装、燃烧器、排气管道等静止部件的焊接。但是,随着焊接技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焊接的可靠性提高,因而也扩大r,其中,被用于高应回转部件的焊接。钛制航部件的 TIG 焊应置于氙气气氛的容器内进行。在氩气中JJI J入氦气,由于
[10]热收缩效应町提高焊枪的能量密度,是一种低入热、深焊透的技法。另外,对高价的钛压缩机动翼尖端部在受到磨耗、损伤时,也可用 TIG 焊修复。钛的电子柬焊接是一种高可靠性的精密焊接,对用于钛合金缩机间隔金筒等重要回转部件的焊接,以及 F 14 战机机翼中央 F i一 6A l一4V 合金部件的焊接。由丁钛的吸光和焊接性好,激光焊已应用于钛的航空发动机重要部件 V2500 风机架、风机壳体的焊接,采用的是10kW CO 激光器,钛的电阻焊由于焊接区与氖气接触机会少,没有像点焊、缝焊那样F焊接设备和设施[11]的限制,有电阻高,可实现低电流的焊接,已用 f 风机架外支撑的外强筋的焊接、襟翼迭板的焊接等钛的摩擦焊是使部件回转,由复运动的磨擦热热接的办法。惯性焊是使部件同
[12]转达定速度后力推力,回转部南惯性能量变为摩擦热达到接合的 日的。适用于发动机盘件、套筒、轴食等旋转部件。由于航空发动机是高可靠性飞轮式,大多采用惯性焊。钛的扩散焊有钛合金精加 I 部ft:直接接合的方法和在接合部中间夹中间金属,由其产生的瞬间液相达到液相扩散接合 的方法两种。直接接合已用于一 70发动机的中空风机盘焊接,Rolls. Royce[13] 公刊正在开发中空翼,其内部为液相扩散接合 I 艺制造的钛蜂窝结构,中间金属为 Ni、cu 两层镀层,由 r r i— Cu— Ni j 元共晶反应进行接合,适用于RB 211— 534GH、V 2500[14] 发动机。TRE NT 发动机采用的第二代中窄翼也是由扩散焊 + 超塑成形技术制造,是由3张板件重叠进行扩散接合而成。
二、钛合金复杂构件精密塑性成形技术分析
目前钛合金复杂构件精密塑性成形技术主要包括三种即粉末冶金技术、等温锻造技术以及精密铸造技术。这三种技术的钛合金材料利用率能够达到70%至90%的水平,拥有较好的生产经济性,并可以实现净形生产。因为钛合金材料是公认的非常昂贵的材料,并且废弃材料难以回收和加工,增加了钛合金[15]材料的加工成本,因此,选择利用率高的加工技术是提高钛合金构件性价比的关键。1. 钛合金粉末冶金技术
MLM(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技术是当前公认的优势最为显著的成形技术之一,它属于近净成型技术,在制造高精度、高质量的复杂零件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在制备形状复杂的部件方面,钛合金热等静压粉末冶金技术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并且制备完成的钛合金部件几乎都是净形,并且其材料性能和原先基于锻材加工技术制备的钛合金构件不相上下。并且,利用热等静压粉末[16]冶金技术固结的粉末钛合金能够实现全部程度的致密,不仅微观结构良好,而且组织均匀、晶粒细小,没有偏析和织构问题,其性能不低于锻件水平。当前,外国的航空航天领域在高性能钛合金粉末冶金[17]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某些已经得到了商业应用。我国虽然也在钛合金粉末冶金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在高性能钛合金粉末冶金技术尤其是关键构件的高性能钛合金粉末冶金技术方面的研究还要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
2. 等温锻造技术
关于钛合金等温锻造技术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三十几年的历史 基于此技术的大型钛合金锻件类型也有不下数十种。资料显示,目前钛合金锻件[18]投影面积最大为0.4 .8平方米。国外在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均早于国内,其中一些技术也颇具代表性,例如,德国G K SS 研究中心研发的等温锻造加工近一 Ti A I合金零件的技术便是典型代表之一。其他的一些欧美国家在该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硬件设施,例如,反馈系统设备、常应变率控制设备以及温控设备等等。我国在钛合金等温锻造技术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我国的宝钢公司利用等温锻造技术成功试制出了直径为500毫米的TC 17钛合金整体叶盘[19]和高压压气机盘。结果显示,该锻件的金属流线分布合理,并且具备良好的组织和性能。化工信息为了促进等温锻造技术获得更深程度地发展,在今后的研究当中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关键技术: 首先,大型件的组织性能控制技术;其次,复杂形状零件的多向加载成形模具结构的设计技术;再次,大型薄壁件整体成形省力技术;最后钛合金零件精密成形金属流动控制技术。
3. 精密铸造技术
近年来,钛合金精铸技术发展德陕,如开发了钛精密铸造 + 热等静压-I-热处理技术,可保证钛合金铸件质量接近于 B 一退火的钛合金锻件;开发了浮熔铸造技术,采用减压吸引法进行铸造,浇注时很少产生紊流,基本无气泡夹杂,很少产生铸造缺陷。在美国,真空压铸法作为新的钛铸造方法已进入实用阶段,这种方法不会产生铸件表面污染,质量比较稳定,也省去了后续的酸洗工序。美国H ow met公 司、波音公司与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联合进行薄壁钛铸件[20]的开发,选择了C 一 17军用运输机发动机挂架的鼻帽和防火封严件为对象,各用一个整体铸件取代由17个Ti 一 6A 1 — 4V 合金钣金件组成的鼻帽和由多个零件、紧固件组成的防火封严件。经过努力,目前已达到 l_ 27m m 厚度的要求,并在新生产的C一 17飞机中得到应用。国内方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曾成功浇铸出尺寸为630nlm ×300 r a n1×130 m m、最小壁厚仅为2. 5 m m 的复杂框形结构。该技术存在的问题,首先,大型钛合金构件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易疲劳断裂的关键部位,但大型复杂薄壁钛合金浇铸[21]时液态金属流将部分造型材料卷入金属流冷却后形成的夹杂容易导致裂纹的产生与扩展,尤其是钛合金铸件中大于10m m 的缩孔,很难在热等静压中压扁焊合。其次,熔模铸造的充型凝固过程容易产生许多如卷气、夹杂、缩孔、冷隔等铸造缺陷,从而影响铸件性能。最后,虽然真空压铸法不存在以上问题,但它仅适于制造形状简单的零件,铸件最大质量为18 k窖,最大尺寸为61 cm x 46 cm × 25 cm,一次最多可铸造12个零件。
三、锻造产业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发展方向
随着先进锻造技术埘优质、精密、高效、环保、低成本曰标的断追求,锻造产业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发展应从5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应满足新一代航空装备制造大型化、整体化的需求;第二,臆发展低成本、高可靠锻造技术;第三,应考虑低碳、环保的制造方式;第四,针对新型制造技术的特点,结合锻造技术,发展高效率的复合制造技术;第五,应在锻造产业巾发展循环经济制造 1 发展低成本、高可靠的锻造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锻造技术主要用于飞机及发动机零件的制造,根据其结构特点,主要有自由锻技术、模锻技术和环轧技术,而自南锻技术除在新号飞机[22]试制部分零件选朋之外,很少直接应用于零件的制造,往往是作为给模锻制坯的T序。因此,发展先进的模锻技术和环轧技术是锻造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发展的方向。(1)发展等温精密锻造技术等温精密锻造技术是模锻技术的一种,该技术要求自始至终模具与工件保持相同的温度,以低应变速率进行变形的一种锻造方法。为防止锻件和模具的氧化,常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的条件下进行。能够生产出锻后不需机加 r的净型锻件或是仅需要少量加的锻件[23],材料利用率高,锻件组织性能比普通锻件优异。近年来等温精密锻造技术在 国内航空制造领域发展较快,但还远远未达到大量推广应的一业化技术水平,这主要是为模具由特殊材料制造,费用比普通模具高得多;且需要温度均匀可控的模具加热系统;润滑剂要求高,能在高温下充分使用; 为防止T 件和模具氧化,需要额外的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装置[26]。针对这些问题,后续应开发低成本高温合金模具材料; 进行高温模具保护涂层和模具修复技术研究; 进行真空或保护气氛下的等温锻造技术研究; 进行高温合金模具结构设计、模具精密铸造[27]等研究。(2)发展精密环轧技术
[28]目前,我国在研和批产的各种型号航空发动机和其他军T 项目中,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难变形材料环件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国内现生产的航空航天难变形材料环件多为矩形或简单异形截面。材料利用率低,约5%~10%,且尺寸精度差、组织不均匀、加一 变形严重等问题较突出。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在提高材料利用率、环件尺寸精度的同时,满足新型发动机对环件组织性能、组织均匀性及批次稳定性等要求,并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研制J吉 J期、节约贵重材料和战略资源是发展环轧技术的方向。根据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29](以下简称 “ 中航重机”)的 J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前期研究成果,可以从环件胀形一 r艺研究、异形环坯料设计与制备T 艺研究、辗轧、胀形校正、热处理一 r 艺研究;封面文章件产批次[30]稳定研究4方面推动精环轧技术的发腱,重点突破环件辗轧胀形忡技术、异形坯料设计优化技术、环什残余应力测试控制技术等火键技术,最终满足先进发动机和其他武器装备对环形零件的离性能、低成本、精确化、轻醚化、命和用制造的需要,使我国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结束语
在飞机,发动机和航空材料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锻造先进技术在国内发展很快但还未达到大量发展应用的水平,主要在航空钛锻件,高温合金锻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今后应更多的开发高温合金模具材料开展热模锻研究进一步降低模具费用,开展高温模具保护涂层和模具修复研究技术,提高模具寿命,开发高温应变速率超塑性,开展真空或保护气氛下的等温锻造研究。为了实现降低飞行器自重的目标,航空航天工程人员通常采用整体结构形式而非原先利用小锻件连接成为大部件的方式,此举在提高飞行器刚性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飞行器的自重。对于钛合金材料而言,因为焊接难度较大,采用整体成形技术使其一次性成为整体构件是当前航空、航天飞行器用的钛合金结构件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大型、薄壁、复杂、整体、精密制造技术更是代表。
参考文献
[1]SHEN gang shun,FURRERD.Manufacturing of aerospace forgings [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0,98:189-195 [2]庞克昌.钛合金特大型锻件生产的新途径[J].宝钢技术,2005(5):66-69 [3]ZHAO Zhang long,GUO Hongzhen,CHEN Li,YAO Zekun.Super plastic behavior and micro structure evolution of a fine grained TA15 titanium alloy[J].Rare Metals,2009,28(5):523-527 [4] 曹静,王永锋,刘锐 精密成形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叭 现代零部件,2008。(09):125— 126.
[5]陈广森,昊国华,王迎新,丁文江. 镁合金精密成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8。(07):103—104. [6] 李宝辉,侯正全,邱立新,陈斌 Ti A I合金精密成形技术研究进展[J] 宇航材料工艺,2008(05): l52— 153 [7] 杨红霞 .钛合金熔模精密铸造技术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0):125 — 126 [8]谢华生,刘时兵,苏贵桥,汪志华,赵军. 我国钛用[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8,(S1): 203— 204 [9]D W zhang,H Yang,Z C Sun Analysis of lacal loading forming for titanium alloy method[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10.210(2)258-266 [10]王凤喜.大锻件生产行业与锻造技术发展 [J].锻压机械,2002,(4):3-6.[11]林峰, 颜永年, 吴任东, 等.重型模锻液压机承载结构的发展 [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07,(5):27-30.[12]陈火红.Marc 有限元实例分析教程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3]林道盛.锻压机械及其有限元计算 [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14]余心宏, 张盛华, 权晓惠等.快锻液压机机身模态分析[J].重型机械, 2005,(1):34-37.[15]侯永超, 房志远, 张营杰.大型自由锻造油压机上横梁的有限元分析 [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08,(1):32-33.[16]方钢, 康达昌.万吨水压机下横梁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J].塑性工程学报, 1999, 6(2):78-81.[17]侯晓望, 童水光.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液压机结构优化 [J].重型机械, 2005,(4):46-48.[18]史宝军, 鹿晓阳.开式压力机床身有限元分析与结构改进[J].力学与实践, 2000, 22(2):35-38.[19]X G F A N,H Y A N G . Internal — state variable based self-consistent constitutive modeling for hot working of two-phase titanium alloys coupling micro structure 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2011.27:1833— 1852 [20]N IN G L i n-xin,Y A N G Dai-jun,J I i n,eta1. Effect of laminar cooling on phase transformation evolution i n hot rolling process[J].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10.17(10):28—32,4 4 [21]Z C S U N,H Y A N G,G J H an,eta1 . A numerical model based on internal-state-variable method for t h 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hot-working process of T A 15 titanium alloy [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10.527 : 3464—3471 [22]M ark F Horstemeyer,Douglas J B am man n. Historical review of internal state variable theory for i n elasti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2010. 26: 1310—1334 [23]H A L L B E R G H,W A L L IN M,R IS T IN M A A M .Simulation of discontinuou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n pure Cu using a probabilistic cellular automaton EJ].Com put Mater Sci,2010,49(1): 2534 [24]J IN Z hao— yang,C U I Z h en — sh an.Investigation on strain dependence of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behavior using an inverse analysis method EJ].M at Sci Eng : A,2010,527(13/ 14):31l1— 3119.
[25]H A L L B E R G H,W A L L IN M,R IS T IN M A A M .Simulation of discontinuou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n pure C u using a probabilistic cellular autom at on EJ].Com put Mater Sci,2010,49(1): 25-34 [26]Jiao LU O,Miaoquan LI,X i aoli LI,eta1 . Constitutive model for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of titanium alloys using internal state variables [J]. Mechanicas of Materials,2010 . 4 2 : 157-165 [27]X i aoli L I,Miaoquan I I.A set of micro structure-based constitutive equations i n hot form i n g of a titanium alloy[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06.(13): 435 [28]MToloui,S Serajzadeh.Micro structure evolution on stream lines during hot strip rolling using internal state variabl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9.209 : 1717-172 8 [29]F R oters,D R aab e,G G o T tstein .Work hardening in heterogeneous alloys a micro structure approach based on three internal state variables[J]. ActaMater.,2000.4 8 :4l8l-4l89 [30]R P G arrett,S X U,J L IN,et a1. A m odel for predicting austenite to bainite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producing dual phase steel 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 s & Manufacture,2004. 44 : 831— 837
2.中药发酵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篇二
随着养殖业的高度集约化生产,疾病的发生也呈泛滥趋势,由疾病造成的死亡及用药投入在逐年增加,给养殖业带来惨痛的损失。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病菌不断变异,耐药菌株层出不穷,抗生素的有效性不断下降,并导致动物免疫力低下,同时病害反复发作。形成了无药可用的局面。由于药残严重,又给人类的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如何应对这一难题已刻不容缓。
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历经十年科技攻关,共同开发的中药发酵制剂,秉承中华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中草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又提高中草药物有效性,同时也发挥了微生物制剂调节自身菌群平衡,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充分体现了治于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科学理念。
中药发酵制剂经吉林德大有限公司、秦皇岛正大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国几家大型养殖使用,产品效果显著,并在众多养殖场产生强烈反响。该制剂的绿色安全,标本兼治的实用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养殖场所信赖。
利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具备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实时机也日趋成熟。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并成功开发出一系列中药发酵制剂,市场推广的速度逐渐加快。可以预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中草药物对扩大中药治疗范围、机型改进、创制新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中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提供新途径,给中药研究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为中兽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起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必将成为中兽药研究的新领域。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近代,我国在中药现代化方面进展较慢,除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接轨外,研究手段落后也是原因之一,使中药未能被国际社会充分接受。中药的加工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也应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中药非常讲究炮制,通过炮制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由于真菌在微生物中具有种类多、次生代谢产物多、培养条件比较简单等特点,因此应当是发酵中药的主要功能菌。
1、微生物的药用历史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真菌防病治病的国家,早在东汉年间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灵芝、茯苓、猪苓、雷丸等药用真菌分别列项论述,这些药物至今沿用不衰。从这些真菌中药中已经分离到相应的纯菌种,有些已实行人工种植物代替野生品,不能人工种植子实体的,也可以通过培养菌丝体来代替,充分满足了医疗用药的要求,也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药用微生物分类、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制剂学及遗传育种、栽培驯化、发酵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微生态制剂、灵芝菌、虫草菌、蜜环菌、阿氏假囊酵母、竹红菌等在保健品和药品开发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由于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各种各样独特的化学结构及生理活性,因此受到化学工作者和药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2、发酵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如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建神曲、沉香曲、淡豆豉、半夏曲、红曲、麦芽也都是通过发酵而形成的药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虫草是蝙蝠蛾幼虫经虫草菌、僵蚕是家蚕经白僵菌感染发酵而成的。这些经典药物都是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了新的药理活性,其中虫草是非常名贵的中药。但这些品种都是利用自然界天然的菌种发酵的,一般多为霉菌、酵母、细菌等,由于菌种不纯,针对性不强,不能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定向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有意识地根据药物之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同时接入的微生物种类范围受到了极大限制,也不可能根据需要将几种微生物组合接种在一起;另一方面,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的微生物来说,就不可能在药物上生长起来。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另外,是否会落入有害菌也不明确,所以微生物在药物中的潜在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微生物是发酵炮制中药的有力工具,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并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现代工业中许多生物产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如各式各样的酶、抗生素。酶是一切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它可以使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如米曲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酯化酶、酰胺酶、淀粉酶和糖化酶等,酵母在发酵时可产生蔗糖酶、淀粉酶、脂肪酶、酒化酶等,这些酶中既有胞内酶,也有胞外酶;既有合成酶,也有分解酶。有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几十种胞外酶到培养基中去,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胞内酶更是有成百上千,这些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是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可以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就是新的活性药物筛选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微生物可以用来发酵炮制中药的理论根据,如酶法已成为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据马田田等报道,提取小檗碱之前,药材经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后,可以提高小檗碱的收率<3,4>。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也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功效良好的药物;或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前体,经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和中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复方、协同作用。微生物在中药的特殊环境中也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代谢反应,因为中药的物质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形成新的成分或改变各成分的相互比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菜籽饼、棉籽饼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脱去有毒物质,从而用来饲喂牲畜;也有可能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原来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变得易于吸收,如动物血经微生物发酵后,消化吸收率可以成倍地提高。由于微生物生长主要消耗的是动植物的蛋白质、糖等常规物质,有可能对有效成分有浓缩作用,如发酵法提取薯蓣皂苷就是通过发酵去除薯蓣中的淀粉。就微生态制剂而言,有益菌本身就是很好的药物,如双歧杆菌。微生物容易诱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中药发酵的需要。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微生物体中得到运用,也是基因工程等技术最成熟的领域。
4、微生物类群为中药发酵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产物的微生物仅真菌就达200余种,抗肿瘤的真菌200种。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占藻类、菌类、地衣类等同属低等药用植物467种的63.8%,是低等药用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菌株,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可能在中药发酵中具有不同的效果。但不同的微生物有时会产生大体上类似的生理活性物质,如人们已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多达几百种真菌,但它们所产生的冬虫夏草的效果都是类似的;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类群发酵处理后也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如发酵淡豆豉时,用桑叶、青蒿同制的,药性偏于寒凉,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用麻黄、紫苏等同制的,药性偏于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证。
3.机械密封技术的新进展 篇三
本文在对天然气研究院近lO年来在气田勘探开发配套的储层改造液体技术、气井化学解堵复产技术、泡沫排水采气稳产技术、水舍物防治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川渝地区300亿大气区建设和西南油气田公司一流天然气工业基地建设对气田勘探开发化学技术的需要,提出了今后几年的技术攻关方向.
作 者:唐永帆 刘友权 谷坛 石晓松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刊 名: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PKU英文刊名: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 AND GAS年,卷(期):37(z1)分类号:P61关键词:气田开发 油气田化学 储层改造液体 化学解堵 泡沫排水采气 水合物防治
4.压疮的防治护理新进展 篇四
地点:内三科医办室 主讲人:马春雷 参加人员:
讲课内容:压疮的防治护理新进展、压疮认定和报告制度及压疮防范措施
一、定义
压疮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是护理工作需攻克的顽症。它是由于机体长期受压,引起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而发生的软组织坏死。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病痛,也因延长住院日而增加医疗费用,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压疮多发生于长期卧床、脊髓损伤、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等各种消耗性疾病及老年病人,若有低蛋白血症、大小便失禁、骨折、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等更易发生。
二、压疮的发生机制及诱因 1 压疮发生的机制
受压组织持续缺血、缺氧,无氧代谢产物堆积,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致使细胞变性、坏死,皮肤弹性降低或消失、褪色,形成水疱或表皮脱落,甚至皮肤组织破溃、糜烂。压疮发生的诱因
受压、营养不良、潮湿、摩擦是压疮好发的主要因素。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能去除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增加对压疮的易感性。长时间受压可以使局部皮肤血流停止,淋巴滞流、蓄积,厌氧代谢废物积聚,造成皮肤、肌肉组织坏死。当病人的血红蛋白低于120 g/L 时,也是形成压疮的一个原因。而由于大小便失禁、出汗等导致皮肤浸渍、松软,再加上细菌及毒素的繁殖与增加,更易使皮肤感染形成压疮。3 压疮的评估
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 要求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有Waterlow压疮评分法。如果评分≥10,则患者有发生压疮的危险,建议采取预防措。
三、压疮新分期
1、可疑深部组织损伤:完整的皮肤表面呈现紫色或暗红色,或者出现血泡。其相比于周围组织会有疼痛、硬结、腐烂、皮温增高或降低的变化。对于皮肤黑的人不易发现该变化,可以表现为在黑色基底上出现薄薄的水泡,进一步演变成黑色焦痂。该类伤口即使采取了相应的处理,也会很快演变恶化。
2、淤血红润期:为压疮的初期,又称为Ⅰ期压疮。此期受压部位出现暂时的血液循环障碍,呈现暗红色,并有红、肿、热、痛或麻木感。判断标准为解除压力三十分钟后,仍不能褪色。此期可逆,解除压力后可阻止进一步发展。
3、炎性浸润期:又称Ⅱ度压疮。病变累及真皮层,受损皮肤呈紫红色,皮下有硬结。可有大小不一的水疱。水疱底面潮湿红润,此期有疼痛感。
4、浅度溃疡期:Ⅲ度压疮,全层皮肤破损,病变累及皮下组织,可延及但不穿透皮下筋膜。此期水疱进一步扩大,感染后有脓液覆盖,病人疼痛感加重。
5、坏死溃疡期:Ⅳ期压疮。此期坏死深入真皮下层和肌肉,甚至达到骨面,可出现邻近组织破坏和窦道形成。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多,有臭味,重者发生败血症危及生命。
6、无法分期(unstageable):在缺失全层的基底部被坏死组织(黄色,黄褐色,灰色,绿色或棕色)或焦痂(黄褐色,棕色或黑色)所覆盖,只有去除这些坏死组织后才能进行分期。
四、对压疮易患因素进行全面而正确的评估,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五、压疮的预防 减轻病人局部皮肤压力
促进血液循环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常规采取2 h~3 h 翻身、叩背1 次,对于水肿、出汗、感觉麻木等病人需30 min~60 min 翻身1 次。翻身时尽量将病人身体抬起,避免拖、拉、推以防擦伤皮肤。电动防压疮气垫床可防止剪切力,减轻对局部皮肤的压迫,防止血液循环障碍。它是通过规律循环,间隔2.5 min~3.0 min 交替充放气的方式,不断改变病人受压部位的受压点,缩短局部受压时间,为受压部位提供更好的血液循环,可免去人工按摩。流动的空气还可阻止化脓菌的繁殖,起到防止和治疗压疮的作用。同时,气垫床还适用于瘫痪、烧伤、骨折牵引、外科手术护理以及意识不清、自主翻身困难的病人。还可运用各种规格的凉液垫,垫于枕部、肩部、臀部等骨突处,利用垫内液体的波动,减轻局部的压力。2 减少摩擦
保持床单位平整无皱褶,无渣屑,注意随时检查清理。更换被服时,不能“拖”“拉”“拽”,以避免因摩擦而使皮肤受损。使用便器时,应选择无破损便器,抬起病人腰骶部,不要强塞硬拉。必要时在便器边缘垫上纸或布垫,以防擦伤皮肤。3 促进血液循环
经常进行温水擦浴、局部按摩,定时用搽红花酒精、10%樟脑酒、50 %乙醇或红花油按摩全背或受压处,达到通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增强皮肤抵抗力的作用。4 降低皮肤温度
垫茶叶枕(隔夜的茶叶晾干包在纱布内),利用茶叶的蓬松、透气散热好,可降低皮肤温度,以防压疮的发生。5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纠正低蛋白血症, 改善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营养是治疗压疮的根本保障。营养不足可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机会,延迟创面的愈合。对长期卧床、恶病质、病重者,应注意加强营养,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必要时给予补液、输血及静脉输注高营养物质,以增强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
避免大小便失禁、引流液污染、出汗潮湿等刺激,病人每次排便后应立即清洗皮肤,使皮肤保持清洁状态。同时,及时更换污染的衣服、床单,使病人舒适。
六、治疗 1 中医中药
中医认为压疮是毒邪内结、淤血、寒凝气滞造成。由于组织受损,溃后脓水淋漓,导致气血亏虚、肝气久郁不解。黄芪注射液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的作用。新癀片具有保护创面、抗菌和抑菌、止痒、生血和活血的作用。复方七叶莲可免除清疮、换药、包扎等程序。三黄乳香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作用。2 生化药物制剂
具有保护创面、减轻疼痛、清除脓液、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莫匹罗星软膏为局部抗生素,抗菌谱广,使用后可使创面炎性反应减轻、分泌物减少、肿胀时间缩短,从而促进创面愈合[。生物流体敷料对皮肤创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创面形成透明薄膜,具有抗感染及促进组织生长、创面愈合、控制和吸收渗出物的独特功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素可促进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质合成,形成胶原蛋白,促进毛细血管增生形成丰富的肉芽组织,使伤口愈合。3 理化治疗
用激光、外科手术治疗也是近几年来的新方法。激光以CO2激光及Nd∶YAG激光汽化切割溃疡面, 使溃疡面在术后形成一保护性痂壳, 2周或3周脱落, 痂壳脱落时, 其下的组织已修复缺损;以低强度HeNe激光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法, 具有杀菌抗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功效。外科手术可用局部皮瓣和带血管肌蒂皮瓣转移植入法等治疗, 其手术治疗方式应取决于创面的大小、部位以及深度。另外, Brown认为高压氧治疗压疮最好, 其机制为改善微循环, 促进创面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再生, 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稳定细胞膜的通透性,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加速创面愈合。
近年来对压疮治疗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普遍认为创面干爽清洁有利于愈合,目前则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的愈合。
七、心理疏导及健康指导
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普及压疮的预防知识及治疗技术,有计划地做好随访工作,必要时进行家庭巡诊,积极预防压疮的发生和复发。
八、小结
压疮是长期卧床病人, 特别是老年、昏迷、截瘫、坐轮椅者的常见并发症。它的防治及护理技术十分复杂, 并非以严厉的规定就可杜绝。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的实际出发, 客观地承认压疮危险因素, 充分认识其危害, 努力探索预防和治疗压疮的新方法、新技术,是每一名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压疮认定和报告制度
1、各科室将新增带入压疮、难免压疮患者床号、姓名、诊断、压疮基本情况及处理措施及时报告护理部,并填写《压疮申报表》。(带入压疮于24小时内报告,难免压疮根据病情进展及时报告。)
2、护理部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下病房了解病情及处理措施到位情况,适时指导。
3、对存在护理难度的病人,组织全院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会诊,提供解决方案,确保病人安全。
4、护理部及时跟踪督查压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5、患者出院后科室将压疮转归情况在申报表上如实填写后交护理部存档。压疮防范措施
1、正确评估病情:对压疮高危病人应做到“六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建立翻身卡。
2、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经常更换体位使骨突部位交替减轻压迫(勤翻身);保护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减轻皮肤与床褥间的剪切力(如软枕、气圈、气垫床、水褥、翻身床的使用);对使用石膏、夹板或其他矫形器械者,衬垫应松紧适宜并认真听取病人主诉并随时调整。
3、避免局部受刺激: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无皱折、干燥、无碎屑;指导家属正确翻身和使用便盆,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随时更换污染的床单、衣物及伤口敷料;尿失禁者应留置尿管(男病人可使用尿套),大便失禁者应特别注意肛周皮肤的护理。
4、促进血液循环:经常进行温水擦浴、全背按摩;使用50%酒精或红花酒精行骨突部位局部按摩;使用电动按摩器按摩(依靠其电磁作用引导治疗器按摩头震动,以代替各种手法按摩)。
5、改善营养状况:长期卧床者或危重病人应注意全身营养,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必要时给予鼻饲、TPN、输血等支持疗法。
6、必要时使用气垫床。
5.个性中的应对研究新进展 篇五
个性中的应对研究新进展
应对与个性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初,人们从具体的个性特质层面出发,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大五因素理论提出后,因素或维度逐渐成为研究应对与个性关系新的`出发点.由于许多研究结果出现的相互矛盾,近年来,沉寂已久的个性类型学又重新崛起,成为研究二者关系的新视角.在个性研究范畴内介绍西方应对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对我国应对与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范式或启发.
作 者:鲁秀红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26刊 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4)分类号:B848关键词:个性结构 个性类型 应对 心理健康
6.肿瘤疼痛护理新进展 篇六
2009-02-02
癌症疼痛护理新进展 江苏省肿瘤医院 高群英
在癌症患者的自觉症状中,疼痛的发生率最高,WHO统计:全世界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的比例为30-50%,晚期患者为60-90%[1]。疼痛对机体的躯体、精神心理、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全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镇痛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士对患者进行有关疼痛知识的宣教,在工作中寻求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2]。
1、癌症疼痛分类:
根据致痛原因,癌症疼痛可分为:①癌组织本身引起的疼痛,系由于癌肿发展、浸润、引起周围组织炎症、渗出、肿胀,压迫或破坏神经;②机体因癌症而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引起肌肉关节疼痛;③因癌症合并症而引起疼痛,如神经炎、口腔炎、带状疱疹;④因癌症影响患者生活方式、免疫能力、全身状况而引起疼痛,如手术后疼痛,化学治疗引起的粘膜炎、神经炎,放射治疗引起的炎症、灼伤、溃疡等[3]。
2、癌性疼痛的护理评估
2.1 0-10级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 标尺从左到右依次标有0-10的数字, 0代表无痛, 1代表最轻微的疼痛,10代表最严重的疼痛,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使用时先向患者解释,由患者标出自觉疼痛程度在标尺中所处的位置。评估标准:轻微疼痛(1-4级),如不适、重物压迫感、钝性疼痛、炎性疼痛;中度疼痛(5-6级),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感和压痛;严重疼痛(7-9级),如妨碍正常活动;剧烈疼痛(10级),疼痛无法控制。该评分法利于护士准确掌握疼痛程度,适于动态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但赵继军等认为其刻度较为抽象,个人理解的随意性较大,从而易导致评估的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5]
[4]综述:
2009-02-02 2.2 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6] 该方法用6种面部表情来表
达疼痛程度:(1)非常愉快,无疼痛:(2)有一点疼痛;(3)轻微疼痛;(4)疼痛较明显:(5)疼痛较严重;(6)剧烈疼痛,但不一定哭泣。从微笑到悲伤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任何年龄,没有特定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易于掌握,对于急性疼痛、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特别适用。2.3 程度分级法: O级:无痛。
Ⅰ级: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用止疼药,睡眠受严重干扰)。
3、癌症疼痛治疗:
3.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癌症疼痛治疗的主要方法。WHO提出的三阶梯镇痛方案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一套简单有效、可合理安排的治疗方法。轻度疼痛: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中度疼痛:弱阿片类加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重度疼痛:强片类加非鸦片类止痛药加辅助药物类[7]。熊华等报道癌症疼痛患者接受泰勒宁镇痛治疗后疼痛程度显著降低,镇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2.7%,连续用药后镇痛疗效稳定[8]。秦英等报道126例重度癌性疼痛患者应用美菲康(盐酸吗啡缓释片)止痛,取得满意的疗效[9]。
3.2硬膜外PCA止痛治疗 对于经口服及注射止痛药物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较大的患者,硬膜外PCA止痛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除痛方法[10]。
3.3中医治疗 杜小艳应用镇痛酊剂外搽治疗癌性疼痛41例,取得满意疗效[11]。陶敏等中医水针治疗晚期肿瘤疼痛,有确切的止痛效果,对晚期癌痛有效率100%。此法是根据病种和疼痛部位不同选取不同穴位,以颅痛定、地塞米松、维综述:
2009-02-02 生素B12穴位注射,同于中医传统的针刺,通过经络起镇痛作用,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特点,用药物调节内分泌[12]。
3.4电疗、针刺疗法 这2种疗法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疼痛部位,采用电刺激神经或用针刺激穴位的方法,来镇痛辅助治疗,效果显著。此外,通过按摩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癌痛和采用气功延长镇痛时间都是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13]。
3.5心理治疗 包括生物反馈、自我催眠、分散注意力和幽默等方法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放松,从而减轻癌痛。此外,医务人员还可以不定期地为患者播放适当的音乐,唤醒其生命的自我意识,克服焦虑心理,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13]。4、癌痛治疗的影响因素[14] 4.1 与医护人员有关的原因
4.1.1对癌性疼痛严重程度估计不足 郑莹等[15]对上海市76所医院1415名医生进行癌症疼痛治疗认识的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2.8%的医生认为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疼痛强度的是主管医师,4.7%的医生认为是患者家属。而实际上,医护人员对疼痛强度的评估与患者自我感觉符合率仅33%,且54%医护人员判断疼痛的程度较患者自我感觉轻一个等级以上[16]。由此可见,医护人员判断准确率较低,这是造成癌性疼痛治疗不充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4.1.2缺乏足够的处理癌性疼痛知识和技能 黄晓蕾等[17]对27省市的126名护士调查结果显示,36%的护士不能正确写出三阶梯止痛的定义,99%不能正确写出三阶梯止痛的内容。同样在处理癌痛上也存在问题。郑莹等调查表明[15],在接受癌痛治疗的患者中癌痛持续1个月以上才得到治疗的患者占24.49%,且有8.7%的医生在患者服用药物无法达到止痛效果时,不采用任何措施。以上资料显示,医务人员仍缺乏足够的处理癌性疼痛知识和技能,所以临床上应加强对癌痛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4.1.3过分担心药物的成瘾性 虽然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不论麻醉药的剂量多大,用药多久,在用麻醉药镇痛患者中,成瘾的发生率小于1%。然而对医护人综述:
2009-02-02 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医护人员担心药物的成瘾性,如上海地区36.7%医生担心药物成瘾,非肿瘤科医生比肿瘤科医生更担心成瘾[15];27省市护士调查显示88%护士担心药物成瘾性问题[17]。可见,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顾虑药物成瘾性问题,这种顾虑必然会造成临床上用药剂量不足或减少用药次数,从而导致治疗不充分。
4.2 与患者有关的原因
主要是患者不如实报告疼痛。李漓等[18]对212例癌症患者所经历的疼痛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仅12.74%的患者会主动报告疼痛。许怀麟等[19]的调查也表明,24%的患者有意隐瞒病情,主要表现在患者陈述病情时隐去疼痛的病史或降低疼痛的等级。这样会在医护人员对疼痛评估时造成误导,从而成为治疗不充分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患者认为晚期癌症本身就有疼痛,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担心对止痛药产生耐受性,以后疼痛加重时无药可治。
4.3 与社会因素有关的原因
4.3.1对药品控制过严 吗啡消耗量已作为WHO评价一个国家癌痛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而吗啡在中国的消耗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郑莹等
[15]
对上海市的调查表明,影响癌痛控制的第一位原因就是“阿片类药物使用限定过多”。所以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应相应改变医药管理条例,放宽对药品的控制,以适应临床需要。
4.3.2治疗费用过高 卫生部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方案的代表药物中,临床上以控释片应用最多,但该类药物价格较贵,而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因而患者难以承受巨额的治疗费用。
5、疼痛处理中的道德问题[20]
作者认为,如果认同病人有权力要求有效止痛,那么护士就有责任维护这个权利,反之,对病人就是一种伤害。有些医护人员不知道怎样识别和治疗病人的疼痛,因而常忽视止痛药的正确使用,护士不提供足量止痛药的关键原因是担心会加速病人死亡。一位病人在吗啡治疗后死亡,即使有经验的专科护士也可能认为综述:
2009-02-02 是她们的护理措施加速或导致了病人的死亡。虽没有一个护士因执行医嘱应用过量止痛药而被起诉,但有些护士也可能担心法律责任。对此,“促进临终病人舒适和止痛”规则中明确指出:对临终病人疼痛的及时处理,应果断地使用有效足量的止痛药,最大程度地缓解症状,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是伦理学允许的。当疼痛不能控制时,在临终病人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难以控制的疼痛能导致病人失望、沮丧、自杀倾向或寻求死亡;反之,当疼痛被很好地控制后,大部分病人可能放弃先前的想法。在有效的姑息治疗和止痛护理下,约95%临终病人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护士的职责是保护病人免受伤害,但却要执行“有害”剂量用药止痛,这与她们的责任相冲突。护理人员必须明白简单地拒绝一个疼痛病人,在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也不应该推测病人愿意控制疼痛而承受加速死亡的危险。护士必须向病人和家属讲清这些问题,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尽管主张对病人适当止痛,但仍有非常多的病人在疼痛中死去。作者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对忍受疼痛的病人给予充分治疗是必需的,而不是随意的,决不能忽视其中的道德责任。
6、癌痛护理
6.1一般护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所采取的姿势和体位、面部表情、情绪状态、面色、出汗、肌肉紧张,监察心率、呼吸、血压、脉搏等,全面了解病情。当病人出现不适时应及时解决处理,尽快消除不适,以免加强恐惧、悲观心理 [21]。
6.2 按时、按阶梯、个性化给药、注意给药细节 按三阶梯给药法给药,达到癌症病人夜间睡眠时无痛;白天休息时无痛;日间活动和工作时无痛[22]。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及时对症处理。
6.3心理护理 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以“不治之症”的观点来看癌症,一般人对癌症都有恐惧心理,而确诊癌症对病人在精神上是沉重的打击,病人常惊慌失措,认为生命快要结束,疑病心理特别重,稍感某处不适,即怀疑是癌症转移,因精神紧张而产生恐惧、绝望的心理[23]。因此,在护理癌症病人时,必须注意心理支持,引导病人自我调控情绪和行为,做一些简单的放松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如计数、看报、听音乐、看电视、与人交谈等,病人通过重新调节情绪,学会自我克综述:
2009-02-02 服不良情绪,学会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来对待癌痛,从而达到治疗癌痛的目的。另外,家庭具有影响和调节力,缺乏家庭支持的平凡人往往难以忍受癌症疼痛,支持型的家庭环境可以增强癌症患者抗病能力[24]。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癌症疼痛护理的研究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细。我们期待着新的突破,生产出效果强、副作用少的镇痛药;另外心理护理也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安慰,而是由专业心理技师对患者实行音乐疗法、催眠术、松弛训练等。这些都要求我们护理人员除了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外,还要加强心理学及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真正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使癌症疼痛的护理出现新的飞跃。
参 考 文 献:
[1] 曹军宁.肿瘤内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405. [2] 李琳.癌症疼痛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2,8(4):1 [3] 刘小静,张敬伦.癌症疼痛的治疗与护理[J].肿瘤防治杂志,2000,第7卷第1期
[4]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 1995, 30(2):123~124.[5] 赵继军,陆小英,赵存凤等.数字疼痛量表和描述疼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和改进[J].现代护理,2002,8(9):660-661 [6] 申萍摘,施 毅校.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面部表情量表法评估疼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年,第17卷第3期
[7] 唐维新主编.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335 [8] 熊华,邹燕梅,于世英.泰勒宁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08第17卷18期
[9] 秦英,王关芬,白桦,王芳玉, 向亚娟.美菲康在癌症疼痛患者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8年8月第37卷第15期
[10] 李越,马长青.晚期癌症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ECA)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9年第26卷第12期 综述:
2009-02-02 [11] 杜小艳.镇痛酊剂外搽治疗癌性疼痛41例[J].湖南中医杂志,第17卷第4期
[12] 陶敏,鲁汉英,陈南珠,钱淑芬,官成浓,侯天印.水针治疗晚期肿瘤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8年10月第33卷第10期
[13] 谭芳.癌性疼痛的控制、辅助治疗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3年第9期 [14] 朱丽霞,高凤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3月第40卷第3期
[15] 郑莹,李德录,许德凤,等.上海市医生对癌症疼痛治疗认识的调查[J].中国肿瘤,2001,10(7):393-395 [16] 佟术艳.疼痛的护理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123-125.[17] 黄晓蕾,马双莲,张金芳,等.27省市护士对癌痛治疗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10(7):22-25 [18] 李漓,王兵,袁方,等.癌症患者的疼痛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0,15(4):200.[19] 许怀麟,谢德荣,陈岱佳,等.癌性疼痛治疗不充分的原因及对策[J].新医学,2001,32(2):105.[20] 李慧莉,张俊红摘,何学鹏,闵丹琳校.癌症疼痛处理中的道德问题[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年第20卷第3期
[21] 石红梅.减轻晚期癌症疼痛的护理体会[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2年12月第15卷第6期
7.机械密封技术的新进展 篇七
备受瞩目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分论坛在两岸专家学者的参与和研讨声中落下了帷幕。本届论坛围绕“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的主题,就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三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达成19项共同建议.诚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该次论坛上致辞时表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两岸的发展有两座桥梁,第一座桥梁是经济的合作追求共同的利益,第二座桥梁是文化的交流,这两座桥梁都非常的重要,经济的合作就像手搭手、手携手,我们要越来越紧密,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血浓于水。吴伯雄讲的多好呀!他道出了两岸民众的心声和期盼,也说出了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强化根缘的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贾庆林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讲话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经济利益,而且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增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认同。要不失时机地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机制化的合作格局,进一步密切两岸民众感情。”两岸共同拥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陆与台湾同文同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史缘、地缘、血缘关系。
台湾大多数民众祖籍来自大陆,这是不争的实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两岸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如同手携手。在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的前提下,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成为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重要议题之一被提上两岸交流的日程,这也充分说明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进一步强化民众对两岸同文同祖同源同根认同的有效手段,进而增强两岸民众的根缘意识。通过广泛推进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提升民众对中华文化感知,校正民众思想深层次错误的认知,真正地实现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达成对一个中国的认同。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民心相连的平台。近年来,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开展了一些活动,但与两岸经济合作步入常态化和机制化相比,文教交流合作相对来说有些滞后。本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把文教交流合作作为议题之一,足以说明文教交流合作引起两岸共同关注,有着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诚如,吴伯雄所言文教交流合作是民众心连心的桥梁。能够使两岸民众心贴得更紧,情连得更亲,靠得就是文教交流合作。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这个平台的搭建将为两岸民众更好地了解对方、了解历史、了解自己创造条件,为台湾民众就根在何处、来自何方解疑释惑,真正对历史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解读,破解多年的误解或不解。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使两岸民众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这种认同下,两岸民众的心就会连的更紧,亲情就会更浓。大陆的文化交流团赴台开展交流活动,在岛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 “中原文化宝岛行”、东北二人转赴台演出、安徽省“铭传亲缘宝岛行”、宋祖英小巨蛋精彩演出等等,这些文教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台湾民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进了交流,也拉近了与台湾民众间的距离。
三、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消除误解的良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但经济的向好发展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误解。两岸隔绝了半个多世纪,加上台湾深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文宣的不良引导,对民众思想认识产生了大的影响。当前两岸民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针对这一客观现实,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是今后两岸交流的主攻方向,刻不容缓,肩负着以文化之的重要使命,逐步形成两岸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同步展开的局面,坚持“两条腿”走路。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消除两岸民众思想认识存在的分歧与隔阂,破解民众认识误解的良药。
因此,对于同为一家人的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文教交流合作来化解不解,来理清两岸历史的缘源。回望过去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自从2008年以来,由于两岸文教交流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台独”势力强烈反弹,美国阻挠两岸文化整合,构建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机制面临复杂形势。
当前,我们应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凝聚两岸文化共同体夯实文化基础。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 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在“大选”中赢得连任;,同一天,福建永定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编著的《永定客家台湾缘》一书出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该书作序强调: “两岸经济合作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两岸关系未来能否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关键在文化平台上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经过30年发展,两岸文教交流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缺乏规划、总量有限、效果不彰等诸多问题。由于两岸政经社会制度截然不同、长期隔绝对峙以及台当局反共宣传教育,两岸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文教台独”政策强烈;中击中华文化,导致岛内民众中国认同削弱。20岁以下的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对中国的认同度在各年龄段中最低。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前,两岸经贸关系总体上越来越紧密,但两岸社会对立却越来越明显,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朝不利两岸统一的方向发展。即使国民党重新执政,也未能根本扭转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这表明,单纯的两岸经贸关系和浅层次的文教交流,仍难达成两岸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目标。
有鉴于此,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第一,加快对“文教台独”拨乱反正的进程,削弱“台独文化”对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第二,促进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信任、凝聚历史记忆、培育共同价值、增强共有认同,避免两岸和平发展滑向“和平分裂”或“和平独立”。第三,加快推动两岸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程,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文化架构,为未来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创造条件。第四,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形塑中华文化的时代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新进展
◆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文教交流蓬勃发展,呈现“文化对话增多、产业合作增多、入岛交流增多、常态交流增多、相互招生增多”等新特点。这些重大进展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与互信、淡化“文教台独”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1.两岸文化交流呈现“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层级提升、质量提高”的基本特征。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由2007年的552项、5000多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近3000项、12000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等各领域。2010年9月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名义率团访台,他的台湾之行“掀起一股超强的文化旋风”。2010年6月,台湾作家朱秀娟、陈映真、莫那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中国作协首次吸纳台籍会员。
2.高端文化对话增多,并达成诸多共识。2008年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特别设立“文化沙龙”,加强两岸文化对话。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教交流为主题,达成6个方面、29点“共同建议”。2010年9月在台北召开的第一届两岸文化论坛上,两岸文化界代表呼吁两岸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尽早商签文化交流协议,促使两岸文化交流机制化、常态化。两岸相关文化部门于2012年2月8日正式启动“中华语文知识库”,两岸数百位学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中华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于2012年5月付梓,既是两岸文化界“累积理解和尊重的另类对话平台”,也是落实两岸文化共识的重大硕果。
3.文化产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以来,大陆多次赴台举办“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等部门在厦门连续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台湾文创企业积极来大陆参加文博会,呈现“参展数量大、曝光度高、实质合作达成率逐年上升”等特点。其中在2011年11月底举办的第四届”两岸文博会”上,台湾参展企业和机构比上届增加71.08%,签约项目155个,签约金额近360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两岸文化交流成果迅速增加,为催生两岸共同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入岛交流日益增多,影响不断扩大。2008年以来,文化部等部门积极策划、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务实有效、影响广泛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以品牌项目为依托,推动入岛交流,深受岛内民众欢迎。文化部促成“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轰动海内外。2009年11月、2012年2月第一届、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2011年9月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客家之歌》、《妈祖之光》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在台举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期间,北京什刹海体校大型风情功夫剧《寻找功夫》和中国杂技团“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赴台湾高雄驻场演出104场,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两岸迄今为止历时最长、场次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商业演出。
5.常态化,固定化交流明显增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郑成功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都是涉及两岸文教交流的固定平台。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节、海峡两客家高峰论坛,成为客家文化交流的固定平台。中华文化联谊会举办的“情系”系列两岸大型文化联谊活动,两岸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文化联谊行”等大型精品晚会活动,在两岸轮流举行。两岸诸多城市参与的“两岸城市艺术节”,进一步深化了两岸城市文化交流与合作。2010年6月3日-28日在上海举办的“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大型活动,成为迄今为止两岸合作在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
6.两岸教育交流更加深入,陆生赴台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交流全面展开,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高校相互招生不断增加。2010年,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台生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2010年8月19日,台“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一些大陆院校学历,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交流新纪元。截至201 2年1月,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累计达3万多人,目前在校生为7000多人。2011—201 2学年是开放陆生赴台就读的第一年,台湾高校可招收大陆学生2141人,实招928人,742人确定赴台就读。
与此同时,两岸各界积极探讨文教交流合作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11日在长沙开幕。海峡两岸各界共500多人出席论坛,研究探讨全面推进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本届论坛主题为“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这是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自2006年开始举办以来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
贾庆林在演讲中提出了五点意见:维护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加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增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蓬勃活力;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吴伯雄在演讲中表示,经贸与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缺一不可。要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平台;要加强教育交流,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求学,承认大陆学历,同时鼓励两岸学校与学生之间展开研究与教学合作,推动交换学生计划;要推动媒体合作,为两岸同胞搭起资讯沟通的桥梁。
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11日下午在专题研讨会上,还公布了多项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措施。
大陆文化主管部门正在制定并将适时出台惠及台湾演艺界的政策,如鼓励台湾业者在大陆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支持台湾演艺经纪公司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等。
教育部决定,参加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且考试成绩达到台湾一流大学录取标准(顶标级)的台湾考生,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就读,经学校面试达到录取标准即可入学。鼓励、支持两岸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实施互换学生计划,并相互承认学分。
广电总局将允许台湾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公司,在福建省提供有线电视设备和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大陆主管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并将适时出台惠及台湾电影业的政策,鼓励台湾业者经批准在大陆参与合拍影片,建设、改造电影院,发行大陆影片等。
新闻出版总署将把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作为两岸出版交流试验区,支持两岸业者以版权贸易形式合作出版科学技术类期刊。台湾业者参加大陆书业活动相关费用与大陆业者一致。鼓励台湾企业到大陆相关新闻出版行业的产业园区或基地投资落户,享受园区或基地优惠政策。对在大陆台资企业开发并入围国家重点网络出版工程的精品项目,在表彰、奖励、宣传、资助等方面与大陆企业同等对待。
两岸新闻界代表还特别研讨了两岸新闻交流问题。代表大陆新闻界发表演讲的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表示,两岸新闻界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岸即将全面实现直接双向“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的同时,尽快实现双向直接的“信息通”,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周锡生提出进一步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的五点建议:尽快实现两岸媒体常驻;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合作设立“两岸新闻报道奖”。
台湾联合晚报社社长项国宁代表台湾新闻界发言时对此表示完全赞同。他说,两岸应开放媒体常驻,互设办事处,促进新闻采访正常化;对媒体驻点家数及人数放开限制,促进新闻资讯的流通;开放广告的刊登,促进商业资讯的流通;健全网络交流的机制与环境;思考特殊性质媒体合作经营的可能性。
8.教师队伍建设新进展 篇八
2016-08-31 来源:教育部
近年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教育部着力补短板、促改革、建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统筹乡村教师资源配置,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和职业吸引力不断提高
(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逐步落地。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出台实施办法,因地制宜提出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支持政策和有效措施,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许多省份实现了政策突破,拿出许多实招硬招。
(二)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更多乡村教师。中央财政2015年、2016年分别下达奖补资金22.8亿元、29.8亿元。全国近600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已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平均补助标准近300元,受益乡村教师超过100万人。部分补助标准在1000元以上的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可喜局面。
(三)“特岗计划”继续为乡村教师队伍“输血”。继完成2015年21个省(区市)800多个县28000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6万多名特岗教师招聘入岗工作后,部署2016年特岗教师招聘工作,中西部21个省份将招聘7万名特岗教师,比2015年增加近1万人,促进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建立。
(四)因地制宜推动地方培养乡村教师。已有23个省(区、市)采取公费培养、学费返还等方式,每年吸引约3.5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推动地方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目前河南、广西、重庆等地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免费培养工作。
(五)教师培训助力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国培计划”聚焦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2015年培训乡村教师200多万人次;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乡村校长2600人;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成对全国300万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2016年“国培计划”将完成100多万乡村教师校长培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六)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逐步得到落实。通过政策宣传、典型推广、调研督促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地方落实。截至目前,山西、辽宁、山东等10多个省份实行了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并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已有25个省份的小学教师配备和24个省份的初中教师配备达到国家编制标准的要求。
(七)为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通过公开征集评选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LOGO)。教育部会同人资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推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二、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一)师范生教育实践得到强化。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全面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深入推进。2015年新招收7002名免费师范生,同时录取9995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截至2016年5月30日,有7424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履约就业,占应届免费师范毕业生总数的86.3%。根据部属师范大学对接各省份免费师范生招生需求,2016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预计招生7000人左右。
(三)特教教师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的通知》,与有关省和高校沟通协调,要求通过招生计划增量安排或存量调整,扩大特殊教育专业培养规模。
(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5年选派9万名中高职教师参加培训,组织9000名中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会同国资委等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推进教师企业实践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五)高等学校教师国家级培训持续实施。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2015年、2016年分别资助1068名、1000名中西部地方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2016—2020年每年重点组织2000名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和100名全国高校教师培训者参加国家级示范培训。
三、加强教师管理服务,教师队伍建设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拓宽通道。2015年,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行部署,将中学和小学两个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合一,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破除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完成对各省改革实施方案的审核批复工作,指导地方做好改革实施工作
(二)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逐步铺开。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2015年有22个省份推进试点改革,2016年上半年共有90万人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考试。定期注册改革方面,2015年有35261所中小学校的178.8万名教师首次申请注册,合格175.9万名,通过率98.36%,暂缓注册21539名,不予注册1122名不合格教师。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破除了教师资格终身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三)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乡村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快推进,30个省份出台省级实施意见。首批19个“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2016年选派2.5万名受援县急需的、符合规定条件的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教,缓解“三区”师资紧缺、优秀教师不足的矛盾,推动“三区”教育均衡发展。
四、深化师德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一)深入开展李保国等优秀教师典型宣传。将李保国同志作为全国重大典型集中宣传,追授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与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党开展贯彻总书记重要批示、深入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报告团赴全国开展巡回报告,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李保国同志优秀事迹。开展当代教师风采宣传活动,通过中国教育报、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全媒体、持续宣传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崭新形象与先进事迹。
(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完善。30个省份、6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出台师德建设系列文件实施细则和办法,各地通过设立师德宣传教育月、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师风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加大督导力度等,着力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大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方位加强师德建设。
(三)推选2016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各省推选的基础上,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育报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教育新闻网等报纸和网站展示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崭新形象与先进事迹,充分利用多种媒体,使楷模的推选过程同时成为宣传学习的过程。
【机械密封技术的新进展】推荐阅读:
机械密封安装使用的技术要领06-21
工程机械展11-13
宝马工程机械展07-05
工程机械的技术管理07-13
机械数控技术10-13
招标密封文件要求10-02
浅谈我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07-27
机械技术现状发展论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