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总结

2024-07-31

规划设计总结(共12篇)

1.规划设计总结 篇一

自动化部2011年度工作总结及2012年规划

2011年电力自动化部工作总结

2011年作为自动化的开局之年,紧紧围绕《2011年董事会工作报告》和《汉冶公司工作报告》,在主管副总的安排和指导下,有条不稳的进行管理创新和工作方法的改变,努力打造服务一线、保生产稳定和项目建设三大工作重心,着力夯实自动化设备基础管理,提高汉冶公司自动化人员技能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得各项工作稳步开展,自动化部员工工作积极主动,技能持续长进,团队意识逐渐增强,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不断做设备方面的持续改进,创新工作开展得力,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依然保证自动化设备的稳定运行、项目有序开展的好成绩。

一、团队建设方面

人员是工作前提,完善自动化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是部门成立之初最迫切的工作,因此在自动化部成立之初,就从生产一线抽调了熟悉电气设备及工艺流程的老人员,以团队稳定为基础,通过选拔与有针对性的培养,练就了一只自动化劲旅,在PLC程序编写、监控系统制作和传动装置设置与调试方面都有对应的精兵强将。现在这支队伍已经可以独立完成较大自动化项目的计划与方案编写、原理图绘制、设备安装和调试及后期维护等全套工作。

同时紧密结合自动化部的工作职责及目标定位,以保证公司自动化设备100%发挥的设备功能,尽可能少的减少自动化设备非计划停机为契机,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及其他激励约束机制,使自动化部和各分厂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共同体,形成一支实干型、具有权威性的自动化团队。

第三,利用学习沙钢和标准化贯彻实施的有利时机,不仅为机构设置理清了思路,建立了一支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的标准化作业团队,同时贯标也提高了员工工资,成为管理最基础最有力的手段,也是保证工作质量的有力方法,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了一支能干事、敢干事、勇于承担的团队。

二、创新及疑难问题处理方面

对不足的地方通过改进达到完善,对完善的地方通过改进达到更加彻底、稳固和顺畅,进而更好的服务生产,这是自动化部创新的根本目的。处理疑难问题,保证一线自动化设备的稳定运行是自动化部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对自动化部人员创新工作和排除疑难问题的大力推动和培养,每个员工把创新和排除疑难问题作为做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并一直做持续性改进。

在2011年自动化部成立后仅5个月中,就自动化项目方面共创新立项10余项,其主要有:

1)根据公司工艺要求,电力自动化部依据自动化人员的能力,毅然承接了自动烧钢、自动压下和自动数据采集等三个项目自主公关和开发工作,并计划于2012年4月份之前完成三个项目技术研究和上线工作;

2)主动承接4号加热炉的基础自动化和电气传动的设计、施工、调试工作; 3)2011年7月,承担ACC电气系统搬迁、改造、部分功能恢复等工作; 4)2011年12月,主动承担水冷模铸自动化系统(PLC和WINCC监控画面)的设计、施工、调试工作;

5)协助完成成飞项目中电气、自动化部分的施工、改造、调试任务 这些项目为公司的实施为公司节约了大批资源,创造了很大效益,同时是公司内部人员参与设计、开发、调试的项目,规避了前期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维护难度和设备问题处理时间都有所降低。在部门成立之初,就把处理生产设备疑难问题,保生产稳定作为自动化部的第一要务,因此在此方面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绩,排查、解决自动化瓶颈问题和突发自动化设备故障50余项,其中加班加点排除炼钢厂3#炉自动化设备中通讯中断、转炉的PLC程序、氧枪电气传动、3#机去毛刺机的疑难问题,协助轧钢分厂排除主轧机交交变频器、定尺剪、加热炉出钢机等设备隐患成为自动化部年度工作的亮点,同时也为自动化部赢得了信任与支持,为汉冶公司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推进新项目建设,提升公司管理、产能及信息化水平方面

1.加强计量工作,达到全面经济核算的要求

1.1 制定各种称量器具点巡检维护标准,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定时进行点巡检工作,使称量器具的完好率达到100%;

1.2 排查损坏的称量器具,对损坏的称量器具及时查找损坏的原因,并协助分厂予以修复,保证生产使用。

1.3 对协助各分厂内的称量器具进行定期校验,并下发督察通报,保证称量器具的校验率为100%,准确率达到99%。

1.2 利用废钢坯制作校称用5吨砝码总计90吨。2.积极推进能源中心项目建设,提升公司能源管控水平

在与金自天正、济钢自动化、宝信、首自信等建设单位洽谈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完成项目初步招标工作,等待公布招标结果。在2012年建成能源管理中心。建成后将提高汉冶特钢的能源管理水平,节能效果明显。

3.积极、稳妥推进炼钢厂二级自动化项目,重点提升炼钢信息化水平在与多家建设单位技术交流的基础上,招标确定由济钢自动化承建炼钢厂二级过程自动化线。现在已经进入到初步设计阶段,2个月后,第一批数据上线。该项目完场后,可精确计量每炉次的物料消耗以及温度、成分、吹氧量等过程数据,可以为MES提供成本核算数据。

4.积极参与3350线精轧机项目,努力提升汉冶公司产能

目前已经完成主传动、辅传动、基础自动化和二级自动化项目的招标前的技术方案落实工作,并选址主电室的位置,确认高压电源进线方案。目前后续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5.积极筹备、参与无人值守计量项目,努力提高汉冶公司资源管控能力 建设无人值守计量系统,可以实现优化物流运行流程,减少作弊,减少人员。目前硬件安装完毕,软件正在调试,预计3月份进入试运行。

四、工作中存在问题

作为一个新生部门,成长的道路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定的障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严重不足:人员是基础,而目前电力自动化部自动化室仅有7名自动化电工和3名工程师,严重制约着自动化部向专业化、集成化、信息化方面发展,同时也使自动化部的职能无法全面发挥;

2)信息化人才奇缺:自动化部筹建之初是从生产一线抽调的自动化维护人员,而新人员对现场设备及工艺流程不熟悉,纵观钢铁行业,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向信息化方面的跨越,因此信息化人才的缺少严重制约着汉冶公司快速向信息化大生产环节的跨越;

3)技术人才技能评定工作未能有效开展:技能评定工作是给技术人员的肯定,是激励技术人员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4)自动化技术人员的突出地位未能得到有效认可:政治地位和工资水平未能向技术岗位倾斜,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5)自动化部城建项目的制度未能及时建立,导致在项目过程中协调难度大,制度壁垒多,很大程度上挫伤了自动化部人员承担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2012年工作规划

一、2012年自动化工作整体指导思想

高举公司一面旗帜,树立完成部门工作任务一个思想,以 “三非”行动为载体,实现公司自动化系统稳定、计量精准、信息化项目平稳推进为总体目标,以夯实基础管理、完善设备缺陷改造和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为手段,突出服务生产一线,提高专业技能,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权威性的团队,打造一支能干事、干实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队伍。

二、2012年自动化工作规划

经过半年时间的运行与磨合,虽然还有问题存在,但自动化部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已经逐步走上正轨,2012年我们将会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汉冶公司的生产、建设上来,保证汉冶公司各项生产指标的顺利完成,为培养一批素质过硬、专业能力过强,能打胜仗、敢于打胜仗的专业化队伍而努力。2012年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自动化部制度的逐步修订和完善;

2)逐步解决各分厂自动化设备的缺陷和瓶颈问题;

3)对炼钢二级自动化系统及EMS系统的引进和推广,提升管理水平; 4)对公司计量器具逐步完善,并最终完成能源管理中心的建立,提升公司能源管控能力;

5)实现公司中小项目电气设备的自行设计、安装和调试;

6)参与公司重大项目的电气技术交流,尽可能的减少电气设备缺陷; 7)逐步开展并实施职称评定工作,培养并稳定自己的技术骨干; 8)按照公司项目进度逐步承接3350线三期项目建设中的矫直机、分断剪、定尺剪等辅助设备的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配合参项各厂家力争早日竣工投产;

9)关注新技术、新工艺的信息,提升汉冶特钢的整体装备水平; 10)监管各分厂自动化设备的状况,把设备作业率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汉冶特钢自动化部 2012年2月11日

2.规划设计总结 篇二

邯郸钢铁总厂炼铁分厂1260m3高炉软水站工程包括给水预处理, 软化和除盐水三个分系统。给水预处理系统净水能力为480t/h, 软化水处理系统出力为340t/h, 除盐水处理系统出力为100t/h, 工程占地0.45公顷。该工程已于1991年竣工交付使用。该工程的特点是, 工艺复杂, 场地窄小, 有效利的用地上、地下空间, 平面布置紧凑有序, 系统自动检测与控制水平较高。

邯钢软水站车间内部总图管理工作, 是根据我院《车间内部总图管理办法》 (试行) 开展的, 笔者作为该工程的工艺专业设计人, 同时作为“车间设计负责人”负责车间内部总图管理设计与协调, 现将在这项工作中所取得的点滴体会总结整理成稿, 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仅以此文抛砖引玉,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来关注车间内部总图设计工作, 共同探讨与完善这项工作在工程设计中的具体做法, 可行性与必要性。

2 车间内部总图管理界线划分与协调

在施工图设计中进行车间内部总图管理设计, 首先应当明确管理的“界线”。工程的大小, 性质的不同, 其内部总图管理的界线亦不同, 笔者从邯钢软水站的设计实践来看, 车间内部总图管理的界线应按两种情况来划分, 一是车间 (软化、除盐水处理间) 内部, 即主厂房柱列线以内, 这种划分方法适用任何独立的车间;二是软水站所包围的区域 (厂区) 内部, 因为软水站不是一个单独的车间, 它是由多座建、构筑物组成的群体设施, 包括给水预处理设施, 软化、除盐水处理间 (主厂房) , 中间水箱, 软水箱, 除盐水箱, 中和池等。工艺及附属专业的管线, 管沟、排水沟交错衔接于站区的建、构筑物之间, 主体专业在进行工艺方案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土建对建构筑物之间距离的要求及电气、热力等专业管线、管沟等的敷设路线, 并召集有关专业共同商量定位, 避免后续设计时专业间相互的碰撞和干扰。在设计实践中, 邯钢软水站站区总图管理除与总图专业密切配合外, 各个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我们首先与结构专业进行协商, 以免把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定的太近, 基础高差太大等问题给结构专业的施工图设计带来不应有的、人为的不利因素, 造成不必要的难题与浪费。所以, 软水站区的“总图管理”同样是“车间负责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而且必须做得认真细致, 更不能撒手给总图专业了事, 否则就会影响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造成时间, 人力和经济上的浪费。这在以往的工程设计中是不乏先例的。我们按照上述想法进行的邯钢软水站站区总平面布置和车间内部总图管理, 保证了各专业施工图设计的顺利开展, 没有发生因工艺平面布置上的不合理造成专业之间的扯皮和施工图设计的返工, 窝工问题。 (图1:邯钢软水站厂区给排水管道综合平面图) 。

3 车间内部总图管理工作程序

邯钢软水站车间内部的总图管理, 这里主要讲软化, 除盐水处理间 (主厂房) 内部的总图管理。

邯钢软水站处理间 (主厂房) 内设备、管线、地沟多而复杂, 从车间的总平面图布置来讲:有水泵间、处理间、盐碱库及酸碱计量间、化验室、配电室、卫生间等, 工艺专业管线包括进水管、出水管, 反洗进水管、排水管, 阴离子、阳离子再生液进出管, 氨液管、排水地沟等管、沟就有20多种, 再加上电气、自动化、暖通专业的管线共有近30种。施工图设计开展后, 在总设计师的召集、主持下, 我们首先与土建专业一起对车间的平面, 开间的跨度、采光要求和车间高度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审定, 形成一个初步的平面布置方案, 并由工艺专业将商定后的工艺平、立面资料图比常规委托时间提前提供给土建专业 (相当于一次委托) 进行复核确认后返回工艺专业。然后由工艺专业在正式的外委资料 (相当于二次委托) 发出之前召集电气、自动化、暖通等专业在一起, 共同协商其管线、地沟的平面定位与高程设置。如水泵跨由于水泵数量多, 导致电气专业的管线较多, 埋地和架空的都有, 经共同协商, 根据电气专业要求, 在水泵跨0.00平面上留给电气专业敷设电缆和设置地沟的“区域”, 我们把它称为“电气专业区域”, 在立面上沿柱列线留给架设电缆 (桥架) 的“垂直空间”, 亦称为“电气专业空间”。在这个既定的“区域”和“空间”内, 别的专业不得占用, 否则必须经得电气专业的同意并告知工艺主体落实到图纸上。用同样方法确定其它专业的“专业区域”, 如“采暖专业区”, “自动化专业区”。采取这种管理形式, 虽无签字手续, 但都是在事前协商好的, 所以各方都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遵照执行。此外, 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能按专业确定各自的“区域”或“空间”时, 可综合各专业的要求划定“多专业区”或“多专业空间”, 施工图设计中由所在该区的专业设计人自己商量定位即可, 比如邯钢软水站处理间内沿柱列线标高3.50m至4.50m的空间, 即为“多专业空间”。

另外, 设计中难免会遇到车间负责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时得由总设计师出面调解, 如邯钢软水站处理间内工艺排水沟需从电气配电操作室一侧的地下通过排至中和池, 电气专业提出异议, 工艺专业又无别的选择, 双方一时难以解决, 最后不得不由总设计师出面, 召集双方室主任及有关设计人一起协商, 由工艺专业对排水沟采取防渗漏防腐蚀处理和自然通风措施, 设计成一个封闭的暗沟、而不是普通的盖板沟。在既符合工艺要求又不违反电气《规范》和运行顺畅、安全、的前提下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4 车间内部总图绘制

邯钢软水站设计没有绘制最终的“车间内部综合平、断面总图”, 即软化除盐水处理间“车间内部总图”。但在主体外委资料中, 反映了工艺专业的设备、管线、地沟, 及与各专业事先协商好的“专业区域”。设在“多专业区”的管线、地沟, 由所在该区的各专业共同商量定位。

没有绘制“车间内部总图”主要是:因为这次施工图设计周期短, 在制定进度计划时没有考虑汇总整理、综合各专业管线的时间。因而采取了这种划分“专业区域”的“简化形式”, 笔者认为:在时间紧, 任务重的特殊情况下, 采用这种工作方式可有效控制车间内部专业管线布置的合理性。

但是, 采取这种“简化形式”, 委托资料应当采用“二次委托”, 尽可能完善、明了。即在组织各专业一起划定了“专业区域”, “专业空间”之后, 工艺专业应当在资料图中明确地表示出来, 或在设计任务书上加以说明。附属专业履行签认手续是必不可少的, 可直接在工艺图上签认, 最好是形成正规的“会议纪要”性文件, 然后由总设计师分发各专业, 指导施工图设计。最后, 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 各相关专业将本专业管线汇总提交给工艺专业, 由工艺专业设计人绘制车间内部管线综合总平面图和断面图, 即“车间内部总图”。

应当指出, 从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提高设计产品质量、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综合能力出发, 对于工艺复杂的车间, 如大型化学水处理间、选矿主厂房等参加专业多、管线复杂的车间绘制完整、准确的“车间内部总图”是一项很繁琐却很有必要的工作。

笔者认为:绘制完整、准确的“车间内部总图”需要三个阶段:一是事前协商阶段, 在这个阶段由总设计师组织各专业设计人一起, 主要是商定各专业之间“专业区域”的划分。二是事中控制阶段:“专业区域”的划分后, 由工艺专业将协商结果连同主体的委托资料一起分发各专业, 各专业收到资料后, 在事先协商好的“专业区域”开展管线布置, 如有问题及时反馈给主体专业的“车间负责人”进行协调处理。重点疑难问题由总设计师协调解决。三是事后落实阶段:即在施工图完成以后, 由各专业给“车间负责人”提交绘制“车间内部总图”所需的资料图 (终发管线施工图) , 这时“车间负责人”可以根据各专业的施工图并在各专业设计人的密切配合下进行总图绘制。如在绘制过程中发现专业之间的管线、地沟、设备基础等依然有相互干扰、碰撞的问题, 可以及时的修正, 不至于等到工程施工中才发现问题, 给项目建设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此亦可看出绘制“车间内部总图”的重要性。

5 结论

5.1 在施工图设计中, 车间内部的总图管理工作, 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 是保证设计产品质量, 建设项目顺利投产、减少专业之间管沟 (线) 与建构筑物基础、柱等碰撞, 合理布局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这一点在邯钢软水站的设计实践中受益匪浅, 但应当在逐步探索中完善其管理程序。

5.2 车间内部总图管理的界线:对于不同性质的工程所包括的范围不同, 比如, 以给排水专业为主体的软水站, 给水净化站 (厂) , 污水处理站 (厂) 等类似的工程, 除各独立的车间外, 整个站区的总图 (见附图) 管理也是主体专业 (车间负责人) 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过去完全依赖于总图 (规划) 专业的做法已不可取, 工艺专业参与总图管理是优化设计, 提高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重要环节。

3.《居住空间设计》教学总结 篇三

引言

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室内设计行业随之繁荣,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设计公司对设计类人才的急需。但由于现代设计教育进入中国时间相对比较短,加之近年来艺术高考招生扩招,专业建设不够成熟,导致有些学校开设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往往不能和社会实际设计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各大高校设计专业同时也面临着培养设计人才的压力。所以如何提高室内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率,是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下通过黄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居住空间设计》为例,进行探讨。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由设计基础课学习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习居住空间设计的流程、设计的风格、常用材料与施工工艺、家具陈设等相关知识,为后期专题设计打下基础。课程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完成居住空间设计任务。黄山学院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率,我校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笔者通过研究探索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脱离设计实践

传统《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授过程一般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大部分时间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并通过布置设计任务进行考核的上课方式。学生面对设计任务往往无从着手,设计方案东拼西凑,大多流于形式,设计作品缺少对方案的科学性与功能性考虑。这种上课方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缺少对市场与客户的了解。

2.设计软件与专业课程衔接有待完善

软件课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例如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软件课程,这些课程为居住空间设计等专题设计课程的表现做好前期准备。但由于软件课程开设一般只讲述基本命令与技术,缺少与后期专题设计内容的衔接,造成学生后期设计表达上的盲目。

3.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专业课的了解,加之学习任务重等问题,有些同学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够主动去学习,这对于设计能力提高有很大的阻碍。

4.课程上课时间短,课程涉及知识面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48课时,学生课上学习实践时间相对较少。虽然居住设计空间相对较小,但涉及的设计问题比较多,例如设计理论、材料、人体工程学、空间布局流线等等问题,学生需要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多,涉及的范围广,学习任务重,学生课程学习吃力,最终设计方案不完善,设计不规范,缺少实际解决设计问题能力。

5.《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师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双能型”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地方型,应用型”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探索创新

1.校企合作实践课堂的建立

为把课堂所教授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黄山学院艺术学院与装饰公司签署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大学生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现场量取平面图

由教师指导学生在校企单位以实际案例设计为目标进行实地设计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地现场,讲解房间水、电、采光、墙体承重、功能分区等内容,让学生现场感受空间。同时指导学生对业主毛坯房进行测量,教师通过示范教授学生手绘平面图的方法和要点,同时组织学生采用分组方法去分别量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实践过程中,并掌握量房的技巧。

(2)分析案例,方案导入

教师结合业主户型,选取类似设计案列进行方案分析,分析设计空间如何组织功能划分,空间界定,界面处理,材料的选取,色彩搭配等设计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分组讨论与初步设计,让学生初步掌握组织设计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写出设计案列分析,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优秀方案,分析方案的能力。

(3)方案初步设计

方案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对方案设计的基本构思、设计风格定位、材料选取、色彩搭配等,通过手绘或软件画出初步的设计草图。教师对较差的方案与较好方案进行重点分析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完善改进设计。这种讨论、设计、学习、修改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到设计实践的转化和理解。教师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方案进行材料市场调查,撰写材料属性、价格、尺寸等信息表,以起到学生对材料深入认识。

(4)施工工地现场考察

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到工地去调研,根据工地现场教师进行施工工艺与注意事项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邀请工人师傅进行现场答疑。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材料与工艺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设计的深入认识,为方案深入设计奠定了基础。

(5)方案的评定与确立

邀请公司设计师与客户对方案进行现场评价,让学生零距离与设计师、客户沟通,了解自己方案存在的问题。学生结合工地考察与设计师指正完善自己方案,进行最终定稿。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居住空间设计的练习,让学生清晰了解设计的流程及实际设计方案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设计体系。通过设计实践让大家更直观,更有效的接触到设计知识,让学生真题真做,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

2.课程作品与设计比赛的结合

居住空间设计最终作品要求设计创意、设计方案平面图、施工图与代表效果图、进行排版打印,教师组织学生在学校展厅进行展览。要求同学之间互评,同时邀请其他教师进行评分。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同时将优秀作品进行设计大赛投稿,进一步提高学生参赛水平。这种展览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增强。

3.软件课程的改进

设计类软件讲授时应有目的结合专题设计课程进行讲解,例如Autocad软件学习,通过实际设计方案绘制过程与制图标准展开讲解;3Dsmax课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建模渲染的技法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从cad到3d规范建模,如何表现自己的设计方案的特殊效果等;Photoshop软件重点讲授效果图后期处理及排版制作。通过一轮的软件课程学生能够清楚应用软件对设计案例表现。

4.“双能型”教师的培养

专业教师除了有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黄山学院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计划为设计类教师提供了转型的机遇,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让教师在设计一线去学习锻炼。通过锻炼教师学习到设计的整个流程及实践知识,这对教师自身职业技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对教学质量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结 篇四

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是设计一个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工作条件为两班制工作,使用年限为5年,单向连续运转,载荷平稳。课程设计中最麻烦的是初步的计算,齿轮、轴、轴承、键、电动机等等的零件都需要计算、校核。然后最重要的就是画图,当然这也是费时间的。画图不仅要求画图能力好,还应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以及整体观念。这个步骤也能检查设计书是否完美。设计过程中我出了好多错误,电动机和齿轮的计算在校核的时候发现都不符合,所以都得重新选择。还有画图时轴承盖也出现了小问题。但是整体效果还是蛮不错的,无论是速度还是完成的质量都还令我满意。

还好天公作美,整个课程设计时间里武汉并没有显示出它夏天该有的威力。好像老天在帮我们一样,要么淅沥沥的小雨,要么并不高温的晴天,这天气在武汉的夏天来讲还是很好的。还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我们率先抢得先机占到了教室,抢到了画图桌、空调。全班同学都在跟赛跑似的,争先恐后没日没夜的画图计算。有的就干脆不午休了,中午都在画图,还有的甚至吃饭时间都没有,直接让同学带饭回教室,晚上回去还得计算校核,就为了早点完成任务。以前只有在高考前才有过这么紧迫,那么高强度的学习想想就可怕,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咋过来的。

我觉得课程设计是个对自我检验及修正的过程。在这次设计过程中暴露了好多问题,比如对概念不清楚、公式不理解、作图能力不好等等。这也是今后学习当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和提高的地方。让我加深了《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的学习,尤其是齿轮这方面的知识,还学到了设计--校核这种方法。我深深的体会到课程设计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牵涉到好多学科,有互换性、工程图学、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这个课程设计让我巩固了好多知识,学到了好多知识。

5.设计院设计人员总结 篇五

时间过得很快,工作两年了,离开了那个熟悉又时常让人想念的工厂进入了一个对自己未来更有发展的设计院,一切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认识了新的人物,接触了新的事物。开始感受新的生活方式,慢慢地积累着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总结我电气设计两年来的工作情况:

(一)感激

首先我非常感激我的前辈们无私的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我知识和经验。来到广南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后,面对自己的第一个工程——杨柳井宝月关小学教学楼,我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干嘛,自己该干嘛。我清楚的记得是郭老师给我从头到尾给我演示了一遍,他是个很有耐心的人此刻当时情景我还记得非常清楚,让我初步明白了天正软件的使用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应该考虑的细节。他给我讲了一个多小时。但毕竟是第一次真正做设计,我还是没有学很明白。第二天,郭老师在设计时,把我叫到他的身边,他一边画图,一边仔细的给我讲,每一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同样,其他等在专业方面对我的帮助也非常之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经常麻烦你们,谢谢大家!

(二)要做出有特色,标准要遵守,规范要加强

无规矩不成方圆,工程设计有很多规范要遵循,在这一点上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了解的太少,就是在设计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宜的。有时候向前辈们请教时会问出比较肤浅的问题,或者说是在他们眼里是常识性问题,老师就经常对我说的最多的我记得就是多看规程多看一些优秀的图纸。学无止境我慢慢的有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力争做到节能,高效,标准,安全的的建筑电气设计图纸,打造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熟悉行业中的相关规范,不至于今后拿出设计的图纸让人觉得很幼稚,犯低级错误,增加校核人,审核人的工作量。

刚刚讲的是行业规范,同样我们公司我们所里也有自己的一套规范、设计指导。我们院所设计的图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严谨。当我看到我出的第一份图纸校核和审核万后,每一张图纸都被写了很多的字,很多的问题一一被提出,如

线性字体大小,文字标注相互重叠,一些多余的线没有删除,某些部分没有结合现状考虑等等,我很震撼,一是震撼自己的粗心和经验不足,二是震撼我们设计公司的严谨。

(三)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个2年多的老员工了,在许多设计思想上要更上一层,我更要虚心向每一位前辈请教,而大家对我也非常的关心,有问必答。但是慢慢发现自己在画图的过程中老工程师指出哪一点错误,就改哪一点错误,指出一点就改一点,很少加入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改,如何改,与老工程师探讨中发展自己。

所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培养,在前辈们经验和技术上的帮助下,自己应该更多的学会独立思考。争取快速成长起来,给本公司的建设添砖加瓦,拉灯引线,替领导分忧解难。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单位的具体环境相互融合,利用自己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优势,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严格完成每一个工程为本公司的发展尽我绵薄之力。

谭永林

6.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设计总结 篇六

课程设计对学生而言是其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情况的一次自我验证,从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设计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全面检查并掌握所学内容;《建筑结构》从课程性质上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训练学生对钢筋混凝土肋形结构对象进行荷载分析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构造及相应算法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加其对学习和应用相关专业课的兴趣。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 :

(1)通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梁楼盖课程设计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建筑结构结构设计的内容。

(2)通过绘制设计图和计算等实践性环节的基本训练,提高设计建筑结构的动手能力。

(3)通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程序。

(4)绘制梁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柱网总体布置,并与板、次梁配筋图绘制于一张图上。要求绘图准确整洁。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记录每天的设计和计算细节;指导教师精心指导,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每位同学的设计成果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对课程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巩固了理论教学所学到的知识,扩展了学生实践思想。

除了教师检查设计时间内的考勤外,还要求学生在设计期间认真做好设计纪录,包括设计的详细内容,计算过程和结果,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程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遵守设计纪律,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更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将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中去的能力,使学习收获落到实处。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想到今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世界上因为某些细小失误而出现的令世人无比震惊的事故,我不禁时刻提示自己,一定呀养成一种高 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

短短一是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想到这里,我真的心急了

7.钢结构厂房设计技术总结 篇七

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准格尔旗纳林沟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孙家壕煤矿改扩建工程中设备中转库为钢结构厂房, 该厂房为单层独立厂房, 结构形式为钢排架结构;跨度为15m, 柱距6m, 厂房内设一台50/10t吊车, 工作制为A5, 吊车牛腿标高为7.50m, 柱顶标高为11.90m, 檐口标高为13.65m;屋面、墙面围护材料为100mm厚保温彩钢板。本地区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加速度值为0.10g, 场地类别为Ш类。基本风压为0.50kN/m2, 基本雪压为0.35kN/m2。屋面活荷载0.50kN/m2。当地最低气温-34℃。屋架为梯形钢屋架, 柱子为焊接变截面实腹单阶柱。吊车梁为焊接实腹工字型吊车梁。基础为柱下独立阶型基础。

2 结构形式的确定

2.1 排架形式的确定

钢结构厂房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门式刚架、排架、刚接框架。门式刚架通常适用于跨度9~36m、柱距6m、柱高4.5~12m、设有吊车起重量较小的单层工业房屋或公共建筑, 设置桥式吊车时, 宜为起重量不大于20t的中、轻级工作制吊车;设置悬挂吊车时, 起重量不宜大于3t;对厂房较高 (H>18m) 时单跨 (多跨) , 吊车起重量较大 (Q>50t) 及硬钩吊车的重型厂房, 为保证厂房横向刚度要求, 宜采用刚接框架形式;其他的结构可采用排架结构形式。排架柱在基础处通常做成固定端, 柱顶与屋架或横梁的连接可以做成铰接, 也可以做成刚接。柱的上下两端均为刚接的排架, 可以增加刚度和节约钢材。通常在采用重型屋盖的刚接排架中, 为了减少柱上端的弯矩, 可以在屋盖结构安装完毕后再将柱顶刚接, 以减少由屋盖静荷载所产生的柱顶固定端弯矩。

本工程中桥式吊车为50t, 没有悬挂吊车, 也没有天窗系统, 屋面采用保温彩板围护, 不属于重型屋盖结构, 综合本工程的结构特点, 最终确定采用柱顶铰接的排架结构形式。柱子为焊接变截面实腹单阶柱, 屋架、吊车梁选用国标图集。

2.2 柱间支撑的布置

柱间支撑的布置:有吊车时, 应在厂房单元中部设置上、下柱间支撑, 并应在厂房单元两端增设上段柱柱间支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结构单元长度大于120m, 8、9度时结构单元长度大于90m, 宜在单元中部1/3区段内设置上、下段柱间支撑。根据工程的特点, 柱间支撑选择在厂房单元两端设上段柱柱间支撑, 在厂房单元中部设置上、下柱间支撑。

2.3 刚接柱脚形式的确定

钢结构柱脚按结构内力划分, 可分为铰接柱脚和刚性固定柱脚两大类。铰接柱脚仅传递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刚性固定柱脚, 除了传递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外, 还要传递弯矩, 计算和构造较复杂。刚性固定柱脚按其构造形式可分为三种形式:露出式柱脚, 埋入式或插入式柱脚, 以及外包式柱脚。根据本工程的特点选择带柱靴的露出式刚性固定柱脚。

3 钢柱钢材的选用及要求

3.1 钢柱钢材的选用

为了保证承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防止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脆性破坏, 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结构形式、应力状态、连接方法、钢材厚度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选用合适的钢材牌号和材性。一般可选用的钢材有:Q235钢、Q345钢、Q390钢、Q420钢。因本工程柱距、跨度均较小, 屋面为轻型彩板屋面, 故钢柱选用Q235钢。

3.2 对钢材材性的要求

3.2.1 在钢结构设计中, 应注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钢材牌号、连接材料的型号 (或钢号) 和对钢材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及其他的附加保证项目。此外, 还应注明所要求的焊缝形式、焊缝质量等级、端面刨平顶紧部位及对施工的要求。另外还应注明对有害元素的限值及对钢材塑性、韧性的要求, 主要是对硫 (S) 、磷 (P) 含量的限值, S会增加钢材的热脆性, P会增加钢材的冷脆性, 最后对碳 (C) 的含量也应有限值, 虽然增加C含量会提高钢材的强度, 但是会降低钢材的塑性及可焊性。

3.2.2 对焊接结构及非焊接结构限制采用Q235沸腾钢须注明。虽然现在随着炼钢技术的改进, 沸腾钢在市场上已经很少遇到, 但是一些小钢厂还会生产沸腾钢, 所以对不能用沸腾钢的结构须明确指出。本工程主要结构受力构件的钢材选用Q235-B钢。

3.2.3 对钢材强度及塑性、韧性的要求。钢材的抗拉强度是钢材受力破坏时所能达到的强度值, 屈服强度是设计时我们取用的强度值, 抗拉强度至少大于屈服强度20%, 作为结构的安全储备。伸长率的要求是对钢材塑性的要求, 是为了保证结构的塑性设计而提出的要求。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及对冲击韧性的要求是为了防止结构发生脆性破坏而提出的, 须严格执行。

3.2.4 设计中须明确规定对需要验算疲劳的焊接、非焊接结构钢材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虽然本厂房为采暖房屋, 但考虑到会出现厂房采暖系统出现故障吊车还会工作的情况时, 且本地区最低气温为-34℃, 所以对吊车梁的材质提出了应具有0℃冲击韧性的合格保证, 选用Q345-C钢。

4 设计中所用到的计算软件

本工程计算钢柱的软件为中国建筑研究院编制的结构计算软件PKPM, 选用的模块为STS中的框排架模块。计算结果须满足的项目有:强度计算应力比、平面内稳定应力比 (对应长细比) 、平面外稳定应力比 (对应长细比) 、节点位移, 同时须查看超限信息输出文件看是否有超限项目, 如有超限项目, 则须重新调整模型, 直到无超限项目出现为止。

5 其他须注意的事项

5.1 设计中须明确对钢结构连接材料的要求。

这里须强调的是对焊条烘干的要求, 为了减少焊缝出现裂缝的可能, 焊条在使用前须烘干, 焊条烘干时对烘干时间、烘干温度、烘干后使用的时限都有严格的要求。

5.2 螺栓间距的设置要求。

螺栓间距如设置过大, 则连接板会连接不紧密, 会有缝隙出现, 会出现锈蚀现象, 影响结构的耐久性;螺栓间距如设置过小, 则可能会出现连接板被剪断的现象, 因此螺栓间距的设置须严格按《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第8.3.4条规定设置。

5.3 设置引弧板和引出板。

焊接时, 起弧和落弧时, 会产生焊接缺陷, 会对母材有损伤, 因此对重要的结构在设计中须明确提出设置引弧板和引出板。

5.4 钢结构柱脚须用低标号的素混凝土包裹。

因为钢结构柱脚会锈蚀, 为了满足耐久性的要求, 须用素混凝土包裹。

5.5 吊车梁上、下翼缘板在跨中三分之一跨长范围内, 应尽量避免拼接。

上、下翼缘板及腹板的拼接, 应采用加引弧板 (其厚度和坡口与主材相同) 和引出板的对接焊缝, 并保证焊透, 引弧板和引出板割去处应予打磨平整, 上、下翼缘和腹板的对接焊缝不应设置在同一截面上, 应相互错开200mm以上, 与加劲肋亦应错开200mm以上。吊车梁上翼缘板对接焊缝的上表面, 下翼缘板对接焊缝的上、下表面及所有引弧板割去处, 均应采用机械加工, 一般可用砂轮修磨使之与主体金属平整。

摘要:文中主要介绍了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准格尔旗纳林沟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孙家壕煤矿改扩建设备中转库的设计要点, 针对其吊车吨位大、结构为钢结构厂房的特点, 着重对设计中须注意的设计要点、结构形式的选择及设计选用的钢材做了阐述。

8.规划设计总结 篇八

一、抓好《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1.全面学习宣传《教育规划纲要》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传达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作为主要内容,2010年7月22日集体调研了教育工作,专题研究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举办时代知识前沿讲座等,宣讲《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省级副厅以上、州(市)副处以上、县级副科以上干部参加了专题学习。每年召开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等,落实推进年度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了由百名专家学者和省教育厅领导干部组成的宣讲团,赴全省各地各校开展300场专题报告。同时,各地各校抽调领导干部、理论骨干等组成宣讲组,分层次分领域分对象进行深入学习和广泛宣讲,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宣传到基层。

2.建立组织领导和教育咨询机制

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党政群20多个部门组成的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2013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云南省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等8个专项小组,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小组,进一步强化了对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健全了改革工作的高位推进、上下联动的机制。建立省级部门横向协调机制,规划和启动了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民族地区薄弱高中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两个全覆盖”等一批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并根据在校生规模对省教育厅所属高校事业编制实现动态调整。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了云南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讨,对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

3.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首先是在省《教育规划纲要》中全面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2011年5月,云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印发。2011年5月24至2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云南教育未来10年将与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实现“两基本,力争一进入”和“三共同”发展目标。其次是层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在云南《教育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启动编制“十二五”规划,并于2012年正式印发。各州(市)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制定了当地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促进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等,将《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到基层。再次是省部合作共同推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加快云南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在多个方面加强合作、高位推进。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1 137所,在学学生总规模达1 351.57万人,有教职工60.20万人,比2009年的53.92万人增加6.28万人,专任教师51.82万人,比2009年的45.95万人增加5.87万人。对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部分已提前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普职比大体相当目标试点难度极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二、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一是完善学前教育体系。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文件;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等,大力推进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积极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实施民办示范幼儿园奖补政策;引进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评审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省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制度;建立贫困幼儿学前教育生活补助制度;开展边远地区巡回支教试点项目,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办园格局。

二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通过设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省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园,把《指南》所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落到实处,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通过新增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通过开展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等级评价工作,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了优质园的培养和建设。

三是加大学前教育投入。2011年至今,全省共获得中央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四大类七个重点”项目资金21.4亿元,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资金4.8亿元。从2011年起,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4年,省级投入1亿元学前教育项目资金用于扩大资源、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资助、民办幼儿园奖补等。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取中央资金9.33亿元,省级投入1.12亿元。

9.规划设计总结 篇九

主讲老师:余源鹏

培训机构:智地网·余源鹏房地产大讲堂

1.专业市场的规划设计并不复杂,可以将每层合理分区或分成几条步行街,商铺沿街布置或商铺按照“岛”型布置。步行街的长度不要超过600米。

2.专业市场的名称要体现所在的位置和所经营的商品类型两大要素。这种名称方式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3.一般专业市场强调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概念。而农贸市场则更强调农副产品的销售。

4.专业市场的名称要体现所在的位置和所经营的商品类型两大要素。这种名称方式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5.专业市场商铺的主要形式为铺位形式,也可以是铺面形式。

10.结构设计中框架梁设计总结 篇十

简单点讲就是复核纵筋、箍筋、腰筋面积等是否与计算简图结果吻合;但前提或者说基础是你对输出结果的每一个数据代表什么含义必须搞明白,与采用的结构体系相对应的规范的规定也必须很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对PKPM自动出的配筋图的结果合理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建议你把PKPM的说明书仔细看一遍;把相关的规范条文(尤其是抗震构造措施章节)理解透彻!加油!多做几个项目,你会发现梁、板配筋图是结构设计中最简单的。

理论上,根据计算弯矩,可以在正负5%范围内配筋,但是实际上都是放大的,没有比例。如果觉得PKPM出图太乱,可以指定某几种钢筋,其它的都不用。以上部钢筋为例,3/2表示钢筋放2排,靠上排放3根,靠下排放2根。通长筋是用结构主筋兼作架立钢筋。因为架立钢筋仅是构造需要,并不受力,所以尽量选用较小规格的钢筋。

关于钢筋每排放多少,也是有构造规定的。最外排的钢筋净距一般不小与25mm,靠内排要求更大。具体数值记不得了,可以参考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这么规定主要是考虑在浇筑混凝土时,石子能够顺利通过钢筋,进入梁内。

G0.5-0.5 意思:前一个为加密区箍筋需要面积,后一个为非加密区箍筋需2要面积。单位为CM。8-0-7 分别为8、7梁上部左右支座的需要的配筋面积,单位CM2。中间的0表示按照构造配筋。5-5-5 第一个5为梁下部最大的配筋,CM2.第二个5为梁受扭所需纵筋面积,CM2,第三个为梁受扭所需周边箍筋面积 CM2。在此,就详细说一下箍筋的。例如:8@150(2)为2*0.5*100/150=0.66,10@200(4)位4*0.785*100/200=1.57 100为软件设置固定值。

首先纠正一下楼主,G不是构造性钢筋,是“构造性腰筋”。

1、顾名思义,就是作为腰筋的最低配筋。众所周知,钢筋混凝土梁随着跨度的提高,高宽比也在增大,截面越来越接近于杆型。为了增加梁截面的抗扭和抗斜截面剪力,配置腰筋。而腰筋根据目前国内生产工艺和梁自身(如混凝土防裂)的要求,必须设置最低配筋率,也就是构造上的最低配筋要求。称为构造性腰筋。

2、而N是抗扭腰筋,这时候的腰筋最低配置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抗扭的需要。增大钢筋型号,从而使钢筋更多的发挥抗拒功能。

3、简单的说,抗扭钢筋比构造性腰筋粗。G很少有超过14的,N则不然。

构造钢筋即腰筋主要起构造作用和主筋,箍筋一起形成整体钢筋骨架.抗扭钢筋主要是梁在受力时起到抗扭作用防止梁产生变形.具体见GB101-1图集

各项数字代表以下含义: GAsv-Asv0 Asu1-Asu2-Asu3--------------------------Asd1-Asd2-Asd3 VTAst-Ast1 其中:

Asu1-Asu2-Asu3 梁上部左端、中间、右端配筋面积(cm^2)Asd1-Asd2-Asd3 梁下部左端、中间、右端配筋面积(cm^2)

Asv-Asv0 梁加密区/非加密区抗剪箍筋和剪扭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2)Ast-Ast1 梁受扭纵筋面积和抗扭箍筋沿周边布置的单肢箍的面积。Ast-Ast1都为零,意思是不用配置抗扭钢筋,就不输出这一行。

SATWE计算结果中,需要配抗扭筋的时候:VT Ast-Ast1 Ast表示梁受扭所需要的纵筋总面积(cm2);

Ast1表示梁受扭所需要周边箍筋的单根钢筋的面积(cm2)这个Ast是表示抗扭纵筋双侧的配筋值,如:VT2.0 则配N2 根12,除此之外,抗扭纵筋根数仍需满足11G101-1中对构造钢筋根数的要求。

在配筋率一定时,选用小直径的钢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握裹面积、减少梁的裂缝宽度。增大配筋率是减小梁裂缝宽度的直接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亦可减小梁的裂缝宽度,但影响较小。设计人如不注意框架梁的裂缝宽度是否超限即出施工图,这样的图纸存在有不符合规范的缺陷。仔细检查梁的裂缝宽度,如果改用小直径的钢筋后,梁的裂缝宽度仍然超限,就要增加梁的配筋或加大梁的截面尺寸,调整至满足规范要求。

我刚用PKPM08做了个工程,纯框架8层,用SATWE和TAT两种计算,结果出的层位移比差了将近一半,satwe的结果就不满足规范,tat显得刚度还很有富余。很无语。

跟院长商量了一下,结果还是加大了一下柱截面,用tat的结果报审。以前听说PKPM的配筋有时候会有些问题,但是内力计算还是很准确的,现在也有点怀疑,参数挨个看了没有问题。板的配筋一般不用管,因为配筋是根据弯矩最大值来通长配的,实际上真正用到这么大钢筋的地方只是一小处区域,只要板厚满足挠度就可以了。

柱的配筋也没什么问题吧,要注意楼梯或者局部层形成短柱的部位要全长加密。角柱不要忘了点,有需要的情况下角柱的下几层也点上角柱。除角柱外,配筋比周围柱大许多的要注意判断其合理性,看一下各工况内力图有无异常,如果有的话要检查模型。读取一下底层中间柱的轴力,根据估算柱截面的那个公式反算,看看是否在12~16间,荷载千万不要落下,要一根梁一根梁的对!

梁的配筋复杂一点,一定不要忘了检查挠度和裂缝,尤其挑梁,切记!我有过深刻的教训。一根梁用什么材料多大截面能承受多少荷载是有数的,很简单就可以算出来,可以选几个典型的梁算一下。实际上读取内力包络图也可以,一般不会有大的偏差,谁知道呢,哈哈!慢慢积攒经验吧。

2.梁

1)根据设防烈度、房屋高度等参数确定框架梁的抗震等级;注意连梁的抗震等级同剪力墙(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梁抗震等级亦同剪力墙)。应及时查看电算中梁的配筋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弯矩,剪力,扭矩及对应配筋面积都要查看。2)连梁、框架梁的梁高不宜小于400mm。

3)尽量避免多级次梁:一般而言,传力路径越短,越具经济性和合理性。4)梁的布置要考虑对下层建筑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在上下层建筑平面功能变化时,特别注意避免梁露在下层的功能房间或者对下层净高的影响。5)外围梁(含阳台边梁和阳台门顶梁)的高度应结合建筑立面要求。

6)内部各梁高尽量控制,尤其当梁底下空时,在满足结构要求(合理的配筋率、扰度等)的基础上,梁高尽量做小,给建筑留出尽量大的净高。

7)注意建筑对各处的净高要求,以及设备管线的主要走向,尤其是采用集中空调时,注意是否有穿梁套管;当不能避免穿梁时,需根据穿梁的构造要求适当加大梁高。

8)主梁梁高应大于次梁。当非要做次梁梁高大于主梁时,设附加吊筋。9)当楼板存在高差时,确保高差分界处梁底低于低侧的板底或次梁底。10)不是所有隔墙下都需设梁,在合理板跨范围内,可适当取消次梁设置板内加强筋。

11)梁高一般取值为L/12~15,且应考虑梁的经济配筋率,钢筋排数及建筑净高要求。

梁的经济配筋率为0.8%~1.5%,并控制排数不宜过多,当梁截面高度不大时,一般不超过两排;地下室有覆土的梁或者其他地方跨度大荷载也大的梁可取3 排。也可适当加宽梁宽,当梁宽大于350 时,箍筋采用4 肢箍。

12)梁的命名:梁区分为框架梁(KL)、连梁(LL)、楼层梁(L)、悬挑梁(XL);一端与剪力墙顺接、一端与剪力墙垂直按KL;两端与剪力墙垂直连接按L;两端均为梁支座时按L;一端为梁支座、另一端与墙垂直按L;一端为梁支座、另一端与墙顺接按KL,但梁支座一端取消箍筋加密区;两端与剪力墙顺接、跨高比≤5 时按LL——当此梁上有次梁时,宜编为KL;两端与剪力墙顺接、当跨高比>5时按KL;当跨高比>5时且内力包络图与LL相似时,亦可按LL;转角窗处不应分开编为两根XL,而宜按LL或单跨的KL(并注明为水平折梁);与剪力墙顺接的梁(L),如果按铰接支座时,注意实配负筋应大于梁底筋的1/4。13)梁配筋的放大:一般而言,梁配筋不需放大;对于悬挑梁,顶部负筋宜根据悬挑长度和负荷面积适当放大1.1~1.2 倍;

14)为经济性考虑,对于跨度较大的梁,在满足规范要求的贯通筋量的基础上,可尽量采用小直径的贯通筋。跨度较小(2.4 米)的框架梁顶部纵筋全部贯通。15)梁的跨数判断:主次梁和梁的线刚度有关,梁的截面高度不是判断梁跨数的唯一依据。实际配筋时应根据梁的支座条件、内力性状、弯矩包络图形状等综合判断跨数。

16)支座梁两侧配筋不同时,纵筋的排数、每排的根数应考虑施工的便利性。17)非直线梁(弧梁、水平折梁)等受扭梁,应特别注意其支座条件,一般应为连续支座或固端。并注意抗扭配筋(纵筋、箍筋)加强。

当次梁按主梁输入时,调铰不调铰的区别?如何调铰? 答:次梁调铰不调铰对整体结构计算有影响:

a, 次梁不调铰,在计算结构整体的抗侧刚度时,将会考虑次梁刚度的作用,计算出的抗侧刚度比调铰时大,结构水平位移角容易算过。

b, 次梁不调铰,在楼面梁计算时,次梁将对主梁产生一个扭矩,扭矩大时主梁的抗扭验算会不过,次梁本身的跨中弯矩会变小。反之,将对主梁不产生扭矩,次梁本身的跨中弯矩会变大。

c, 次梁不调铰时,因PKPM采用的是空间计算模型,次梁机算和手算结果误差大,而且因次梁参与空间计算,个别主梁计算结果比手算偏小,而框架梁是结构主要受力构件,所以会使主体结构有隐患。反之,次梁刚度可做为结构整体抗侧刚度的安全储备。

d, 次梁不调铰,当次梁比较多,主次梁关系较复杂时,会造成主次梁传力关系不明确,这与主次梁传力明确的设计思想相违背。综上所述,次梁有两种输入方法,调铰与不调铰,按理论上说都可以(设计与假定相符,假定与规范相符),只要结构参数算过,主次梁传力明确且内力算过就行。但从结构安全的富余量和主次梁传力明确的角度考虑,调铰应该更好一些。

调铰的原则:单跨次梁和连续梁均两端跨端部调铰。但当主次梁关系复杂时,必须强制连续梁每跨都调铰。

另:当次梁比较多,主次梁关系较复杂,节点间距比较小时,次梁按主梁输无论调铰或不

调铰都有可能会出现框架梁地震力异常的现象。此时次梁应按标准的次梁输。

梁配筋设计要点 箍筋一般小于350用2肢,350~600用4肢,650~800用6肢 2 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最小直径增加2mm 3 注意梁箍筋加密区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5 注意框架梁通长筋 注意梁宽范围内钢筋摆放的最多根数,上下铁不同;梁底部钢筋配筋第三排,净间距增大一倍,顶部未限制 7 注意梁配筋直径柱方向截面尺寸1/20的限制 8 框架梁支座上铁钢筋配筋率不能超过2.5% 9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不能小于最小配筋率 对点铰接 的次梁要注意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比值不应小于1/4,采用铰接计算的比较容易疏忽 悬挑梁箍筋全长加密,注意配筋增大,考虑裂缝和变形 12 抗扭钢筋不应小于总说明的腰筋,且注意间距问题;不要忘记腰筋 不要忘记附加横向钢筋

》2Φ25+(2Φ14)用于四肢箍,其中2Φ25为贯通筋,2Φ14为架立筋。

》梁配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SATWE配筋计算结果实配纵筋和箍筋; 2 利用自编LISP程序查梁端配筋率是否超2%; 3 获取SATWE计算剪力图,补充吊筋; 4 补充相关说明; 5 特殊部位梁加强。

》平法编号一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编水平梁,后编竖直梁。

》次梁配筋

次梁计算在实际工程计算中在边跨有两种处理方式,点铰接和不点铰接,对点铰接计算的次梁,边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比值不能小于1/4。

次梁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要求。

次梁对上铁通长筋没有要求,中间可以全部为架立筋。

》悬挑梁配筋

大跨和悬挑梁必须特别注意。悬挑梁上铁一般将SATWE计算结果适当放大,一般放大1.3倍左右,上铁通长布置,箍筋全长加密,悬挑梁一般是裂缝或挠度控制配筋。

》附加横向钢筋

11.规划设计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 IC版图设计 项目化教学 教学总结

引言

IC(Integrated Circuit)是指集成电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集成电路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计算机中的CPU内存条、手机中的SIM卡、二代身份证的内核,都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管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其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在IC设计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是分层次的,包括IP核设计、IC系统设计、IC线路设计和IC版图设计。其中IC版图设计工作的任务量最大、所需人员最多。IC版图设计员是IC设计企业中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也是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最重要就业岗位。因此,作为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IC版图设计及应用》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笔者在版图设计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积极采用项目化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交流。

1.项目化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具有90%的积极性。

项目教学法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因此,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2.项目化教学法在《IC版图设计及应用》教学中的实践

2.1 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2.1.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九天IC版图设计系统设计符合工艺规则的数字电路单元版图,并在此基础上对设计的版图进行电路版图一致性的验证。

2.1.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Linux命令的操作,理解CMOS数字电路的设计规则,加深对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理解,掌握九天IC版图设计系统软件的操作。

2.1.3素质拓展目标: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协同工作、严谨踏实、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为将来从事IC版图设计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确定训练项目

本课程在北京华大公司的鼎立帮助与支持下,获得了来自企业第一线的大量实际芯片版图设计项目案例,我们对这些项目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找到适合用于学生学习的版图设计项目——锁相环路(Phase Locked Loop简称为 PLL)版图设计,并基于IC版图设计典型工作过程对项目进行提炼和序化,以达到对学生IC版图布局布线和设计检查能力的全面训练。选择PLL版图设计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主要原因如下:

⑴PLL版图是IC设计企业的一个成熟产品,而且它包含了全部电路基本单元;⑵在PLL电路中,既有数字部分,又有模拟部分,学生可以学习到数字电路的版图设计,也可以学习到模拟电路版图设计的基本方法;⑶PLL版图设计项目,难度适中,所用到的设计方法普遍使用。

为了让学生体验版图设计的协同工作方式,同时能在一定的学时能完成PLL版图设计任务,我们按照功能将PLL电路分成四个子项目:①VCO电路②PFD电路③LPF电路④I/O驱动电路。从这四个子功能模块中提炼出六个最基础的、最公共的元件与电路,把这些最基本元件与电路的版图设计,作为课程的前六个学习项目,它们是:⑴MOS晶体管版图设计;⑵CMOS反相器版圖设计;⑶CMOS与非门版图设计;⑷CMOS传输们版图设计;⑸CMOS异或门版图设计;⑹CMOS触发器版图设计。同时这六个元件与电路它们也是构成其他电路的最基本元件与电路。第七个学习项目是PLL子项目版图设计;第八个学习项目就是PLL版图设计。

2.3合理的组织、执行

这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但可以适时进行适当的启发,给出合理建议,充当一个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根据IC版图设计工作的特有方式,结合课程本身项目的特点,课上主要采用了项目团队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不同学习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内容,适当地运用了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引导纠错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现代教育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完美结合,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教学网站提供了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信息和在线学习功能,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行业信息资源,通过论坛,QQ群、电子邮件、MSN等现代化交流技术,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样化交流,适时或不定时进行作业布置、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

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虚拟动画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学习项目中的操作环节,网站中提供了屏幕视频教学,可以对实际操作进行模拟仿真。网站中提供了以游戏形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动画——芯随我动,将枯燥的专业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寓教于乐。

2.4总结、评价

每完成一个项目,组织全班交流设计思想。着重探讨各自的设计理念、绘图方法、过程和相关命令的理解。教师对学生成果进行点评,这个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结语

在《IC版图设计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采用项目化教学,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8个训练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对Linux命令及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熟悉了CMOS数字电路的设计规律及九天IC设计系统软件的操作,熟练掌握了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布局布线及设计验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工具(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7.

[2]黄大勇.《建筑CAD》课程项目化教学总结[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下期.

[3]陈立香.《数字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12-113.

[4]张金美.高职高专《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总结[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4期.

作者简介:许金星(1981-),男,湖南衡阳,讲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方向为集成电路工艺与设计。

毕浩娟(1985-),女,江苏淮安,技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SMT实训中心技术员,研究方向为SMT设备管理与维护。

12.规划设计总结 篇十二

目前, 虽然全国有多个城市有轨电车已经开通或者处在规划中, 但由于有轨电车形式多样, 不同的有轨电车性能及车辆参数不一致, 因此有轨电车设计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为了有轨电车更好的发展, 优化设计, 本文根据广州市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的设计过程, 着重介绍几点有轨电车的线路设计经验。

1 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概况

试验段为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的一部分, 位于其东北端。线路起始于万胜围, 终止于广州塔, 大致沿新港东路、琶洲塔路侧、阅江路北侧珠江边绿化带内敷设, 沿线景观怡人, 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试验段全长约7. 6 km, 共设置11座车站, 平均站间距为0. 73 km, 均为地面站 ( 见图1) 。初期采用4节编组的超级电容新型有轨电车, 最高设计车速为70 km/h。

2 有轨电车线路设计经验

2. 1 确定技术规范

由于目前全国未形成统一的有轨电车设计规范, 且有轨电车形式多样, 因此大量搜集国内外有轨电车相关资料, 研究学习并综合考虑所采用的有轨电车的实际车辆参数, 结合当地的城市特性加以应用, 是有轨电车设计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无规矩不成方圆”, 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在设计初期, 缺乏技术规范, 通过参考《地铁设计规范》《北京市现代有轨电车技术标准》《波特兰有轨电车设计规范》《美国低地板轻轨设计手册》以及研究学习现已开通运营的苏州有轨电车的设计技术要求等, 确定了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的技术规范。

2. 2 结合城市规划

总体规划、各分区规划总体布局及空间结构形态、用地规划是线路选线的重要考虑因素, 尤其是要研究线路与各外围片区规划、重要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风景名胜区等衔接的可行性。

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的位置定在海珠岛东北侧的万胜围至广州塔处, 主要考虑到该处沿线控制点相对较少, 实施条件好, 见效快; 且试验段串联了万胜围、保利天悦小区、会展中心、珠江琶醍以及广州塔等客流密集地。

2. 3 形成有轨电车线网

大容量、无污染、高效率的轨道交通系统日益成为大城市交通发展的首选模式, 城市要建有轨电车, 首选应做好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这样才能合理地确定规模, 最经济地建设每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和每一座有轨电车车站; 才能在车站设计时预留好换乘条件, 保证换乘线的可实施性, 避免工程的浪费; 才能更加合理的与其他交通接驳, 在其他交通线路建设时就预留好接驳条件, 避免工程的浪费。

2. 4 收集基础资料

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是做好设计的基础。由于海珠区有轨电车试验段采用地面敷设方式, 与地下或高架轨道交通相比, 具有更多的协调量。因此在收集基础资料时, 不仅仅收集了试验段沿线的地形资料, 还进行了多次定测, 保证沿线控制点, 诸如桥墩、大树、电塔等位置及规模准确。同时, 为了保证沿线景观不受到破坏, 线路纵断面设计过程中采取了轨面高出地面10 cm ~15 cm的设计原则, 因此, 需要对地面高程数据进行加密精确定测, 以满足设计需求。

2. 5 掌握现场情况

熟悉沿线地形、地貌、建筑物与道路等, 才能了解沿线平面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点, 选好线位与站位; 才能充分考虑各种线路方案, 比选优化出经济合理的线路方案。

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设计期间, 进行了多次现场踏勘, 掌握了准确直观的现场资料, 将每一个控制点, 例如华南大桥、220 k V高压电塔、水闸、珠江琶醍、河涌甚至江边的大树都考虑在内, 以尽量避免破坏滨江沿线的风景 ( 见图2, 图3) 。

2. 6 加强专业配合

线路设计是土建、机电设计的先行专业, 其接口专业有行车、限界、轨道、车站建筑、结构、信号、牵引供电、环控、给排水、道路、交通等专业, 而线路平面又受地质、行车、车站建筑、区间结构等专业的影响。采用“以线布点, 以点定线”的程序设计, 故应加强与相关专业间的协调, 及时互提资料, 各专业配合好, 才能做出优秀、完善的设计。

2. 7 方案综合比选

由于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采用地面敷设方式, 因此需考虑的控制点较多。例如珠江琶醍段, 线路不仅需要考虑珠江啤酒厂的水泵房、珠江琶醍的酒吧餐厅和悬挑出去的220 m琶醍旧码头, 还要考虑珠江的治导线等等。线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方案, 进行了多次综合比选, 以选出最优的路线, 减少对城市的不利影响, 节约工程投资 ( 见图4) 。

2. 8 结合现状交通

本工程沿新港东路路中、琶洲塔路和阅江路路侧地面敷设, 因此在过路口处会与社会交通形成平面交叉。线路在过路口段纵断面设计时尽量保证轨面与现状道路面平齐, 并采取信号灯统一控制有轨电车和机动车辆, 减少对现状交通的影响。对于受影响的路口, 如新港东路与琶洲塔路路口等进行道路改造 ( 见图5) 。

2. 9 保证排水

为保障轨面顺畅排水, 线路专业也充分考虑了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本工程新港东路段沿路中敷设, 完成铺轨后, 发现有轨电车轨面低于现状路面, 主要原因在于未考虑定测的地面高程数据的精确性。因为按照一般的轨道交通测绘规范, 测量的地面高程数据与实际高程会存在10 cm左右的误差。而线路纵断面设计时采取了轨面高出地面10 cm ~ 15 cm的原则。后吸取经验教训, 测绘单位采取水准仪等仪器重新定测了地面高程数据, 保证地面高程数据误差在3 cm内。线路专业根据精确的地面高程数据重新调整了轨面标高, 保证了轨面的顺利排水。此外, 线路在纵断面设计时, 通过调整左线坡度坡长, 保证了同一个横断面的左右线轨面标高基本一致, 使得有轨电车横向排水顺畅。

2. 10 优化设计方案

本工程为地面敷设方式, 线路专业在整个工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线路方案是否优化, 对整个工程的造价以及对沿线周边的影响都有巨大影响。线路在平面曲线设计过程中, 对曲线进行了类同心圆设计, 即: Rw= Rn+ D + W。其中, Rw为外侧曲线半径长度; Rn为内侧曲线半径长度; D为曲线两段直线段间距; W为曲线加宽量。通过采用类同心圆设计, 尽量保证了圆曲线范围内任意一点的线间距相等。这有利于横断面尺寸保持一致, 便于设计施工和养护维修, 并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占地。

3 结语

本文是作者在从事广州市第一条新型有轨电车线路设计后的一点体会及经验总结。新型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新型、便捷、灵活、环保、工程造价低的交通工具, 其设计还有待将来更深入的研究, 以为将来有轨电车的普及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S].

[2]建标104—200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S].

[3]易思蓉.铁道工程[M].第2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4]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新型有轨电车线网规划[R].2013.

上一篇:猴年祝福的成语下一篇:走进初中生活中学生初一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