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本质学案(精选8篇)
1.意识的本质学案 篇一
意识的本质 教案
【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意识的起源;
2、知道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3、理解意识的内容;
二、发展要求
从意识产生的角度正确把握意识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意识的内容;
难点:意识的起源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思维和存在二者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存在的物质性,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思维。
讲授新课: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用多媒体展现三幅图片:岩石风化、葵花反应、条件反射。用以证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随着生命的不断进化和发展而得来的,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基础。由此证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狼孩、猪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是不是一出生就具有的?学生能够通过狼孩、猪孩的例子否定上述疑问后,即可引导学生说出: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还是社会的产物。由此得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这个问题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再用黑猩猩灭火的事例证明一下,让学生再次生成结论,加深印象;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总结得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首先展示人脑的结构图,简单说明,提出问题:动物能否望梅止渴?为什么?这里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积极思考同时,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能够找到答案: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特有的。动物不具备第二信号心痛,所以不能产生人的意识,所以不能望梅止渴。动物的行为只是本能。
此处如果学生有疑问,可以再举鲑鱼的例子、水獭的例子进行证明。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多媒体展示“画鬼从何处取材”、“宗教观念的形成”。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鬼神的形象并不是完全由人脑自动产生的,他们在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原型。再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话,以论证自己的结论。
在学生接受了这个观点后,进一步分析意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里用“原材料——工厂——产品”做个比喻,引出“客观事物——人的感官——人脑——意识形成”这样一个过程,力求讲解透彻即可。
由此,引导学生说出意识到底是怎么来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本课小结:
通过以上三点,抽象概括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的反映。
接下来有时间的话进行简单的课内练习。
注意事项:
1、在讲第三个问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时,如果以宗教为例揭示宗教的本质,一定语言周详,不要伤害学生的宗教情感;
2、在讲完后小结时,应该给学生指出:如果有题目提到“请从意识的本质角度……”时,意识的本质角度就指以上三个方面。
2.意识的本质学案 篇二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指出,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 但是, 笔者认为, 将道德的一般本质界定为一种受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尚有不妥之处, 其弊端就在于对道德的认识只是侧重从社会存在的角度给予论述, 强调了社会存在对于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而忽视了对道德主体的研究, 从而模糊对道德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认识。
笔者认为, 对道德本质是否为意识形态的争论, 其实质就是对道德的工具性价值和内在性价值追问的争论。质言之, 如果把道德本质理解为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意识形态, 那么在实践上必然会侧重于对道德工具性价值的追求。也有人认为, 道德并非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意识形态, 它本身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 毋宁说, 它本身就是“善”, 是人们自我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所追求的品质, 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目标。伦理学家韦伯强调认为, 伦理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不仅不是由经济基础决定, 恰恰是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起着决定性作用。
道德与纯粹的意识形态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伦理学是一门价值科学, 价值科学与事实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解释、分析世界, 它以事实经验为基础, 而价值科学则是建立在事实科学基础之上, 通过分析解释而进一步向人们提出应该如何的价值要求。因此, 道德的特性就是在真实的认识和反映世界基础之上, 向人们提出更高的价值要求并逐步向理想接近。因此, 理想性, 实践性, 是伦理学的主要特点。什么是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 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基于统治者的需要, 颠倒社会现实的神秘的, 隐晦的精神力量, 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 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形成理论体系, 他为政治提供合法性权威性依据, 并发挥着社会的整合, 凝聚, 引导, 价值导向等社会功能。我们来看, 意识形态是根据统治阶级利益的诉求而制定的价值体系, 它是通过国家工具将其灌输于民众, 其本身也具有着应然性与理想性的特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我们知道, 意识形态只是基本的思想、价值信仰。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处于上层建筑的地位, 而且具有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功能, 但是若将道德的意识形态功能规定为道德本质, 显然不具有说服力。实践表明,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由国家权利支持的纯粹意识形态在控制和引导人类行为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 另外, 从道德的起源来看, 道德也不是被动单纯论证和教化, 而是在道德主体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积极的协商而逐步实现的, 道德主体在道德选择面前具有着创造性和选择性。
另外, 我国的特殊国情也是造成混淆道德与意识形态关系认识的原因。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均呈现一元化特点, 比如, 经济制度的一元公有制, 政治制度的下级服从上级, 在道德教育方面倡导单一的“革命道德”, 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革命道德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出现了较大的调整, 利益格局出现了重组和变动, 人们之间的利益, 地位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个人自主意识不断提高, 人们的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特点。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是固守计划经济以来的道德主体单一化而忽视道德主体利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特征, 继续推行单一的道德说教, 就会脱离人们的实际生活。比如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 人们对于利益的追求如果不能得到伦理道德的支持, 道德就很容易被人们当作是某阶级利益的自我表达, 当作是限制个体发展的空洞说教, 这就是道德在我国当前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症结所在。
把道德本质理解为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科学结论, 但是仅限于说它在社会结构中, 即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中, 处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地位, 而意识形态不仅不能将道德的核心本质揭示出来, 甚至模糊我们对道德与意识形态二者的区别和认识。
理论上对道德本质把握不清必然会影响道德的实践及其功能的发挥。道德与意识形态二者认识上的混淆, 在实践上, 道德主体就必然会把它当做一种教化的工具, 从而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道德社会本质论告诉我们,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 我国伦理学界长期以来, 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前三十年, 不论是国家, 集体还是个人, 都把道德理解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 理解为国家意志的表现,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等美德被无限制的放大, 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个人的利益被忽视, 道德被视作约束与规范的代名词, 似乎道德就是为了社会发展不得不对个人自由的一种剥夺。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来看, 也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空洞化、单一化的弊端, 脱离群众实践生活, 人民在只谈贡献、牺牲, 不谈索取、利益的道德说教面前成了抽象的群体。道德就被人民群众当成了“圣人之言”, 把践履道德当作是“圣人所行”, 道德成了就以集体名义存在的“传教士”, 将价值、美德以及政治思想一并传达给社会群众, 结果不但人民群众的素质没有得到提升, 反而对道德的理解存在着认识上偏差。道德不但没有成为公民提升主体的方式, 反而成了压抑人性的工具。此外, 大多数伦理学工作者更是以“道学先生”的姿态为其意识形态合法性、权威性进行辩护, 对道德不是看作一种科学和学术, 而是不遗余力的论证和维护主流价值观念。从我国当前学科建设上, 德育并没有单纯的作为一门课程, 而是将道德教育归纳于政治思想教育范畴, 将政治思想与伦理道德思想混淆, 从而导致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发生偏差, 形成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恶性循环。
总结:笔者认为, 道德不仅有它的社会性本质, 同时还有它的主体论本质, 道德不仅仅是用来约束, 限制人的, 同时也是对人的一种积极的肯定, 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也是主体需要的产物。道德形成一种规范体系来约束人的同时, 也是作为一种价值理想体系来引导人, 激励人。它一方面教育社会成员不应该做什么, 更应该教育人们应该做什么, 培养人们的善意、爱心, 同情心, 引导人在实践道德的时候体验自我内心的幸福感和那种人之为人的尊严感, 光荣感。社会本质论伦理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阶
酒楼上的人生
——《在酒楼上》解读
胡争飞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在酒楼上》, 这部最具有“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在酒楼上》, 这部大多数中国人喜爱的文学作品;
《在酒楼上》, 这部在人生边上的彷徨的寻梦之作。
鲁迅, 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致的观察, 谱写了一段辛酸而凝重的人生往事, 诉说了一种世事沧桑的苦味。
时光荏苒, 物是人非。曾经的彷徨, 曾经的失意, 曾经的过去, ……, 曾经的一切, 一去不复返。那种陌生的感觉, 一直萦绕在今天他的心里。对S城的陌生, 对朋友的陌生, 还是对自己的陌生, 他可能不知道, 也可能知道。但他在四处静静地寻找, 寻找曾经的那份执著, 曾经的那份追求, 曾经的那份梦想。
“我”, 漫步在S城熟悉的地方, 本打算寻访几个以为可以会见到的旧同事, 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 畅谈激昂的往事, 找回人生的信念, 但是, 一切好像变得难么生疏和哀愁。
也许, 心中始终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惆怅, 以及冷漠的环境, 正好促使他想起那熟悉的小酒楼, 来消磨这无边的无聊。来到那里, 一切如故在此, 但只是已没有熟悉的面孔, 没有熟悉的声音。一个偌大的S城, 自己完全变成了“生客”仿佛, 这里并不欢迎他似的。然而, 他还是迈进了那曾经不知走了多少遍的熟悉门槛。楼上却“空空如也”。唯有楼下的废园, 老梅、山茶树, 还有一丝的生机, 赋予了人的生机与活力。面对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此景, 愁容满面的他, 欣赏丰富而激烈的此景, 这才算是最大的欣慰吧!“酒肉穿肠肚”,
眼前的一切依旧陌生, 渐渐的感到了孤独, 但又不想被人打扰, 只想一个人静静地看, 静静地听, 静静想。
然而同窗的迂缓到来, 打破了这一切的“和谐”, 但是他并没有懊恼, 只是感到吃惊和奇怪, 曾经的好友却变得如此模糊, 当年思想活跃、敢作敢为的吕纬甫, 却变得如此苍老、衰瘦、颓唐。吕纬甫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让他感到悲伤和失望, 甚至绝望了, 两人人生道路截然发生了剧变。
吕纬甫诉说了一些自认为“无聊”的事, 他只是默默地听, 时不时回应一句简短的话语, 他可能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倾听这个同窗身上发生的“巨事”。第一件事, 为弟弟迁葬时, 找不到弟弟的骨殖, 但仍坚持把旧坟里的泥土装进新棺材;“我”实在是一个庸人, 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 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阿阿, 你这样的看我, 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 “我”发现了他的不同, 变得那么陌生, 变得那么可笑, 变得那么无知, 做了一个欺骗母亲, 又欺骗自己得傻事。现在的他, 是失去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真诚。第二件事, 为船户女儿阿顺买来剪绒花, 阿顺却已死于诳言;阿顺, 一个典型的农村传统妇女, 勤劳, 能干, 踏实, 真诚。吕纬甫很喜欢她和她的性格, 从她那里, 他可以找到一个
级斗争为基础, 以社会存在为前提, 将道德的意识形态功能界定为道德的本质, 这是一种分析社会、认识社会的方法, 但绝不是唯一方法。如果我们只是强调道德的意识形态性, 强调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性, 就必然会模糊对道德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客观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个基本的方法论问题, 道德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 他应该是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 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理想。并“祝赞她一生幸福, 愿世界为她变好”, 尽管如此, 天不佑人啊!可爱的阿顺被那样的贼骨头的诳话害死了。如今仅迫于生计, 教授这种传统的封建毒瘤, 继续危害人间, 危害下一代。这是“我”不愿看到的。意志消沉, 精神颓废, 已经成为他的代名词。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 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些无疑都是非常可悲的事。
酒后的真言, 吕纬甫凸显了闪光的品质, 而且并没有真正完全丧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些基本的良知。这使我很感激, 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也许, 当时的自身经济处境和时代所迫吧, “我每月有二十元, 也不大能够敷衍。”
一个如此激进的年亲人, 曾经胸怀天下苍生之志, 满腹报国之心。“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 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却变得“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 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却失去了“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当慨叹“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 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 连后一分……”此时更显现了目前的, “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浑浑噩噩的本性了。早把那些旧日的梦的痕迹就忘却了。
“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 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 连后一分……”, 这就是促膝长谈的“答案”, “我”, 知道了所谓的答案, 要朝着“正方向”一直走下去。
面对社会, 面对别人, 面对自己。常常会有人说“郁闷”“无聊”“混日子”“我不知道我现在要做什么, 我不知道我将来要做什么。我只感到郁闷之极。这是在无所事事, 但是还能怎样呢?”“这个世界真没有啥意思”“我们所做的都是徒劳”。其实吕纬甫式的经历在现实社会比比皆是, 只是我们不太过多的深思, 不太过多的自责。当然这些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当我们常常产生困惑和迷茫的时候, 会说出“郁闷”的话来。像吕纬甫式的人物, 吕纬甫式的经历, 我们真的要过着吕纬甫式的生活吗?
读完《在酒楼上》, 回想人生, 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但却早已逝去。现在我们只想实实在在地思考, 思考过去, 思考现在, 思考未来。
这些曾经的誓言, 曾经的幻想, 曾经的努力, 只为一生的幸福。昨日的辉煌和荣耀早已逝去, 新的辉煌和荣耀却静静的等待。只是需要你的坚守与努力, 慢慢才会靠近, 才会获得。
把握现在, 就是把握未来;把握喜欢的事, 就是把握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3.《意识的本质》教案_1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坚持之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方法:讨论、谈话十故事式讲授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情境设计:人们曾说,夜有所梦,日有所思。我中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过了上时间,还在睡觉,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1点40分,原来自已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我近来曾有过忘记上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挂着工作,是自已太过于紧张的缘故。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迷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迷,学习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阅读文,哪个同学来说说?分别引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前提。这两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意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罗马科学家普林尼曾观察大象在月光下跳舞,最近泰国举行一系列大象比赛的活动,其中有投篮,画画,等,这些是否能说明大象也有意识?学生讨论。也许大象有自已的语言,只是我们人听不懂而已,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今后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留下问题让学生探究,可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提醒学生注意,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类同步的,那么人类是如何来的?同学们会说是劳动。说明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同学们还记得“狼孩”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使人的大脑机能得到了充分的完善。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同学们都学过生物,谁能说说人脑的构造,各个区域的功能是什么?如同学们不能记起或不能回答,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如语言中枢管语言,运动中枢管运动,感觉中枢管感觉,视觉中枢管视觉。如某一区域受损,人就会有某一方面毛病。
最近有个例子,说有一个人由于工作压力太大,他控制不住自已每天神经的思索,把一颗钉子插进脑袋,如果不是抢救及时,他就没命了,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保护自已的大脑,不用脑过度,不经常“想入非非”。
动物也有大脑,谁能说说高等动物大脑与人脑的区别?意在说明人脑在重量、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由此同学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这几天天气变冷了,同学们知道要增添衣物,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叫什么?反射。
现在是第四节,同学们也许肚子已经在呱呱叫,这是一种什么反射活动?无条反射。简单介绍巴甫洛夫条操作反射实验。
同学们回家喂你家的宠物可简单了,只要敲一下铃,它就知道要“开饭”了。其实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只要听到学校的铃声,也会往外面跑。这叫什么反射?第一信号系统。
去年六月,我们学校芒果大丰收,学校为了防止个别贪吃同学摘果,在每颗芒果树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此树刚洒了农药,请同学们不要摘吃!假如学校有几只猴子,它们也会做到这样吗?为什么?这又叫做什么反射?第二信号系统。
可见,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简单说说什么是机能。)
是否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产生?同学们讨论。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同学们都会画画,那你们画过鬼神?没有。但是有人画过,比如说西方人画上帝,同学们可知道像谁?对,像耶酥。
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已的上帝,是玉皇大帝,你们说玉皇大帝像谁?汉人。为什么耶酥像西方人,玉皇大帝像汉人,而不是反过来?因为以前西方人没见过汉人,汉人也没见过西方人,这说明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在你的大脑里是没有这个映象的,同学们能据我刚才的那个梦以及你曾经做过的梦,来理解它吗?所谓的映象就如前面是一面镜子,我手中的这个遥控器,在镜子里边有一个像(即映象)(做现场模拟),不同的是镜子里面的像是静止的、被动的,而我们的脑子里的像是活生生的、主动的,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已的理解,作出不同的反映,注意客观事物是内容,反映是形式。现实中的东西或者事物,同学们能说出这在哲学上是什么意思?对,叫客观存在。
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同学发言。
老师补充说明,如党的方针、思想、路线,同学们所学的那些定理、公理都属于正确意识,而宗教、鬼神、法轮功属于错误意识。
请同学们运用本有关知识说明鲁迅这段话。同学发言。
老师强调: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用专业的哲学术语就是主观映象,并再次回味刚才的现场模拟的结论)。并指导同学在书本上做笔记。
最后让同学们来小结,如老师引导,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从意识的内容或本质看,它是——。
从意识的产生看,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物质。那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如何?哪个同学能说说?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堂练习。请同学们做练习册P30。
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种无止境的创新活动,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可以找到鲜活教学素材;另外,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走近社会现实,符合学生认知能力;最后,教学是双向活动,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达到双赢效果。
附:、关于狼孩和王子的故事。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队猎人进山,发现并捕获了两个与狼嬉戏相处的小孩,交给了当地米德纳布尔孤儿院院长辛格大主教,辛格给他们分别命名:卡玛拉和亚玛拉,大的约8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进孤儿院时,具有狼的特征,每天晚上,隔一定时间就要像狼一样嚎叫,专吃生肉;喜欢啃骨头,用舌头舔水,没有感情,饥饿时找食,饱时就休息,昼睡夜出,靠四肢行走,小的亚玛拉过了一年就死了,大的卡玛拉在别人搀扶了站起来,教她独自站立竟用了四年的时间;学习语音成效更小,7年后才会四五十个词并勉强学会几句话,1929年死于尿毒症,年约17岁,但智力只及一般三四岁的孩子。
无独有偶,据记载,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还不及常人,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还都不如。
4.政治必修四第五课 意识的本质 篇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2)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过程与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活动启发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巩固提升】(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自学指导】
一、知识梳理:(请同学们利用课前15分钟,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熟记教材中重点知识,并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课堂上用展台展示,小组间进行点评)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一切物质都具有 的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②生物的(刺激反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更重要的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__________的产物,__________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 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 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
(2)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因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________,还必须有被反映的___________。不管是正确编写日期
编写:
审核:
第1页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的______________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
(2)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_______________;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____________是本原的,______________是派生的,物质 意识。
探究一(请同学们简要分析以下观点,学会辩证思考和分析问题)
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调节,导弹能够自动命中目标,宇宙飞船能够自动导航。因此,有人认为,电脑是有意识的。请你对此谈一谈看法。
【合作探究】
(一)小组交流(讨论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讨论展示(请同学们利用课堂10分钟时间,进行思考、讨论。然后,小组展示,其他小组随机发问、点评)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请谈一谈对此观点的理解。
编写日期
编写:
审核:
第2页
三、课堂检测(请同学们利用课堂上8分钟时间,完成当堂检测题,小组交流、展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A.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B.人脑
C.思维着的精神
D.客观存在
2.在蚂蚁界,一窝蚂蚁多达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对于这种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互相扯皮、内耗,大家配合默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还是有意识的。认为某些动物有意识的观点
A.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认了只有高等动物才有意识的观点 3.《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
4.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5.一些地方出现过“狼孩”、“熊孩”、“豹孩”,他们虽为人所生,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长期与人类社会活动脱离,所以他们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人脑不一定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有了人脑一定会有意识 C.脱离社会实践,人脑不会有意识功能 D.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6.2008年,有一些热词、新词进入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们折射出这一年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变化。这些词包括“生态文明”、“物权法”、“又好又快”、“加息”、“消费价格指数”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对人的主观认识的反映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7.“万物皆有思想”的论调违背的是下列哲理
A.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B.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8.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这段话生动地说明
A.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 B.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编写日期
编写:
审核:
第3页
C.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9.西方媒体别有用心的对西藏问题、新疆问题进行歪曲报道。从哲学观点看,这表明
A.主观应当超前于客观 B.主观很难与客观相符合
C.意识不一定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真实的
10.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1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12.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各国科学家携手奋战,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了甲型H1N1流感病原体,并完成了对病毒的基因排序。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是说明
①想象是突发的 ②想象的内容是人脑自生的 ③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④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简析题
15.有人认为,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课堂上准备到黑板上展示)
编写日期
编写:
审核:
5.意识的本质学案 篇五
谈起英雄人物,人们总会想到:岳飞,精忠报国,是英雄;文天祥慷慨悲歌,为祖国,是英雄;革命家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救民于水火,求民族于独立,是英雄;抗洪救灾,是英雄。这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一个个多么让人为之骄傲的名字。他们用自己的价值和力量,超越了地域和时空的距离,聚集成他们所属时代的闪光点。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祖国河山不再破碎,为了我们祖**亲不再受到蹂躏。回忆英雄,我们慷慨激昂、意气奋发。总之,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祖国--母亲的安宁。
如今,我们生在和平时代,可是,有多少人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祖**亲正遭受“侵蚀”,大地母亲正承受严重“污染”。98年江河泛滥、洪水成灾;2003年突发“非典”;风沙肆掠“北京城”;汔车过处,尘土飞扬;天没有以前那么蓝了;水没有以前那么清了;空气没有以前那么清新了;许多动物濒临灭绝;我们祖**亲正面临另一种生存危机。有多少人在思索其中的原因呢?这与我们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过度的砍伐森林,过度的放牧,破坏了祖**亲的衣衫;毁坏了祖**亲的面容;此刻母亲正在流泪。可是又有多少人为祖**亲受到这样的破坏而激愤呢?保护祖**亲就不是英雄吗?
6.意识的本质学案 篇六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在学案导学教学中, 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的迥异情况, 进行学生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的引导性设计。 学生则按照自身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推进自身的学习进程, 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学案课前预习环节, 教师往往为学生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学习目标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数学知识, 探索、思考, 并进行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探索。 此环节中, 学生在学案指导下, 自行选择课本学习的时间长度, 完成自身数学知识的架构搭建。 相较传统的教学模式, 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频率。 学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各类引导, 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工具。如此, 无论借助教师的课上提问还是依据自学, 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均是由自身探索和感悟所得, 并非来自教师的灌输和传递, 因此具有自身主观意识的痕迹。 此种状况下, 学生虽然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意识、自我开发意识被有效激发, 但是相对而言, 其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数学问题意识等的培养具有自发性, 而并非教师的专业引导性。
二、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要求下初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方式
(一) 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 初次邀请学生参与学案设计。
正如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 需要经历预习、讨论、探究、练习、归纳、巩固、提升等多级过程, 在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下, 学生依靠“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 可大量地节约自行阅读及记笔记的时间。 学案本身等用于参考资料和学习大纲, 可辅助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质量、积极性的随时监督, 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复习和整理。 尽管学案导学模式的存在, 使得学生更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意图, 但是学案终究是由教师代为设计, 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困惑, 而且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 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 如此, 按照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需要, 建议教师增加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调研和归纳, 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要。 以平方差公式的讲解为例。 八年级的学生基本已经掌握整式乘除法, 并具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使用类比、观察等方法可帮助学生提炼出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基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点归纳和问题意识培养的要求, 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中, 可引入多项式乘法、二项式乘法等,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差距, 在思考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对不同数学术语之间的关联性形成基本认知。 课堂讨论环节中, 为增强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 教师以“多项式公因式的寻找”作为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型思考的培养方式, 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解读新知。 教师的问题设计模式也可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在课堂上, 教师在设计出学案之后, 为学生留出自行设计学案的时间和空间, 以辅助其尝试设计问题并自行构建学案等。
(二) 拓展思维培养渠道, 利用学案不同环节强化学生数学认知。
除了以上此种问题意识培养外, 教师还可以使用 “找错误”、例题精讲、归纳总结、梯度训练、知识巩固、课后检测等方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再以平方差公式的学案教学培养为例, 在分析本班学情后, 教师针对本班情况主动或者邀请学生设计出“温故知新”环节, 并将上堂课尚未解决的问题及本堂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进行分析和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教学要求、任务等进行思考, 并找出本课新知识的关键如平方差公式中相反项和相同项,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了解和分清公式中“a”与“b”的差异, 教师可邀请学生为教师解读其思维中对“a”与“b”的认识方式, 并在小结里进行归纳。 比如原式 (a+b) (a-b) =a2-b2, 在引申之后可列出 (1) (a-b) (a+b) =a2-b2; (2) (-b+a) (b+a) =a2-b2, 很多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两个“a”与“b”, 由此, 教师可将此部分探究尝试纳入学生的思考和分析环节, 在学生多次纳入数字进行反复对比后, 最终大家共同归纳和总结出一个规律, 即凡是相同的即为“a”, 凡是相反的即为“b”。相对于教师对此规律的讲解, 学生自身对此规律的探究和追寻才更容易被学生所记忆和理解。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 教师可引入例题为学生精讲, 其目的在于辅助学生深化概念。 对错例题的设计, 是学生更熟练地掌控方差概念的重要途径。 在归纳环节应用之前, 此环节可作为学生自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切入点, 教师可放开课堂引导, 将课堂交给学生, 由学生为教师设立问题并提问, 在问题的铺设过程中, 学生更能体会到教师设计学案和教学引导时的侧重点, 学生化身课堂的操控者, 是学案导学模式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 同样也是预防学生出错, 加强其对知识的记忆的辅助。
在学生完成对课堂知识的基本认知和初次构建之后, 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效反馈, 即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和学案等, 教师可评判是否有必要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二次构建。 学生在自行梳理和归纳知识脉络和思维脉络时, 自然会自行完成知识的查漏补缺, 此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相应的弱化。
参考文献
[1]林文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中学生数理化, 2011 (06) .
[2]赵炜.反思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教学参考, 2011 (01) .
7.意识的本质学案 篇七
意识》复习学案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之中,联系是指。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事物相联系,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联系是
的,联系是事物本身。
(2)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
把握事物,根据事物的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
。切忌。
注意: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
和
。其中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见P55)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P57---58
(1)内容:整体居于
地位,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是由
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份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
作用。
(2)方法论:既要
;又要。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
的关系(2)系统的基本特征:
、有序性和
。(3)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P59。(4)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用 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例1.《中“头彩”》这幅漫画讽刺某些人()
A.否认联系的普遍性
B.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混淆了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区别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例
2、“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准能战胜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这句名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B、整体的性能对部分的状态起决定作用
c、领袖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关键部分的功能有时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例
3、外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说:“我+我们=完全的我。”从联系观角度看,其蕴涵的哲理是()
A、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人生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c、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改造主观世界
D、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在整体中才有意义
近日,美国和墨西哥发生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此次疫情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例
4、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A、联系是普遍的
B.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D、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
例
5、近年来,现代都市中出现了一类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特殊人群——“拼族”。“拼车”的可以节约50%以上的车费,“拼饭”的可以品尝几倍于自己餐费的美味…。“拼族”这一消费行为说明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B.事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c.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例
6、下列成语中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的是()A.竭泽而渔
B.辅车相依
c.画饼充饥
D.庖丁解牛
例
7、据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信息技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前提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例
8、心理学实验表明,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只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3天后能记住30%左右;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左右,3天后能保持70%左右。从哲学上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提高记忆力需要()
A.把握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
B.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c.把握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D.把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例
9、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
,是。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的,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 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 的统一。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既要
,又要准备。
注意: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根本标志在于它们。
2、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和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质变是指事物 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
变化。量变是指事物
,是一种 的变化。量变有两种形式:一是
;二是。
判断: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
(2)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
和 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 ;质变是量变的。
方法论:用 的道理看问题。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A.坚持
,控制量变的限度;B.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
;c.要重视
,为质变创造条件。
注意:区别“运动、变化、发展”。
例
1、XX年11月4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四项协议,内容涉及两岸空运、海运、邮件与两岸食品安全,这意味着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将正式实现。但会谈期间,“台独”暴力抗议不断,妄图阻止两岸发展。这体现了()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例2.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3.“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蕴涵的哲理有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例
4、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勉励受灾群众说“多难兴邦”。“多难兴邦”蕴含的哲理是
A.经历的磨难与挫折越多,事物的发展越能够走向成功
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c.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D.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例
5、XX年6月26日是第21个“国际禁毒日”,其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禁毒”。毒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巨大的危害,如果染上毒瘾就很难戒除,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永远不要做第一次尝试。这是因为
A.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B.量变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错误的意识将决定错误的行为
例
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哲学上看,下列对“发展”理解正确的是()①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是发展
②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是发展
③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是发展
④事物前进性和上升性的变化趋向才是发展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所谓“对立”就是矛盾双方相互
、相互 的属性。简单地说,矛盾即。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和
。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
、相互 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注意:统一是有条件的)。统一有两种情形:A
;B
。所谓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
、相互 的属性。(注意:对立是无条件的)
(3)同一以
为前提,寓于
之中,并为
所制约。矛盾双方,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注意:(1)对立属性(斗争性)和统一属性(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属性,而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2)不能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运用
的观点,坚持。
注意:不能认为事事有矛盾,就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个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注意:不能把“两点”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应根据不同的事物具体考察各自的“两点”是什么。
3、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它有三种情形:一是
;二是
;三是。
(2)方法论:坚持。
A.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 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 性,并找出解决
的正确方法。
B、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_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__。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___
_____。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____
____。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原理内容】: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
的。
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
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 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第二: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
(2)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是我们的理论依据。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1)原理内容:主要矛盾是指
。它的存在和发展
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次矛盾。
(2)方法论:既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
,又要学会
,坚持
和
的统一。
2、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
所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
,又
,并。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又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
和
的统一。
3、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
和
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A、两点论、重点论的含义;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知识整合: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包括三种方法:
(1)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两分法、两点论);它的理论依据:
原理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的理论依据:
原理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它的理论依据:
原理和
的原理。
例
1、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例
2、清人顾嗣有一首“杂兴”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含义是()
A.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c.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D.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
3、“执政有个性,更有共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当然要从中国政党的实际出发。但同时也不能不学习和借鉴外国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其他政党活动共同遵循的规律,也就是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这段话主要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
A.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联系的 B.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
4、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
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c.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例
5、对于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冬奥会设计与景观主任莫舒斯说:“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图案,那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能表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积淀之上的现代感。”之所以“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就是中国的”,是因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突出了()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统一性
例
6、中国印采用中国传统的印章形式,同时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五环;它以中国红为底色,采用中国传统的篆刻,书法等古老艺术,同时又富有新意地运用中国墨笔书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BeijingXX”。它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它的创作思想体现了()①联系的观点
②整体优化的观点
③发展的观点
④对立统一的观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是
,即。辩证的否定是
的环节和 的环节,其实质是
。这是因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肯定方面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维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并战胜肯定方面时,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事物自身的否定,旧事物变成新事物。
注意: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2、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
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⑵辩证法的
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
的发展。创新推动
的变革。创新推动 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
、、的观点看问题。(2)形而上学用
、、的观点看问题。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
例1.在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暴露的是继承文化的乏力,创新地域文化的无术。一个城市要具有个性和魅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克隆”,而在于立足城市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人文资源,注人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B.事物的发展不是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
c.事物的发展总是将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D.事物在批判与继承、联系与创新中发展
例
2、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例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
c.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D.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例
4、漫画“筛选”告诉我们()
A.否定就是创新
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
c.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8.意识的本质学案 篇八
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西方技术统治论的文化本质及其趋势
技术统治论主张科技专家对社会进行全盘的`统治或管理.在早期,它是西方现代性精神理念与激进知识分子的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对社会现实进行激进批判的社会乌托邦.随着现代性危机,现代技术统治论强调国家的非政治化,对现存的社会体制、社会目标不加批判地认同.技术统治论演变成了维护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
作 者:梁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0(1) 分类号:N031 关键词:技术统治论 乌托邦 意识形态 现代性危机【意识的本质学案】推荐阅读:
论自由的本质07-06
四个全面的本质07-03
作文教学本质的回归07-04
小人物的本质作文08-16
透过表象看本质的例子08-27
人的本质是社会需要10-22
金融危机的本质及影响11-27
生命的本质初中优秀作文08-02
本质的同义词是什么08-06
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