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共12篇)
1.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篇一
浅谈皮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
到皮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支教已满一个月了,现在对学校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校硬件条件在南疆地区一流,但由于学校发展的时间短,经验少,一些工作还有待改进。下面结合学校实际谈谈目前制约和影响学校快速发展的因素及解决的办法。
第一,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匮乏。目前学校有教职工128人,在校生达3400人,师生比严重失调。虽然开设了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手工地毯编织、中餐烹饪、建筑设备安装、建筑装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食品加工、园艺、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美容美发、焊接技术、会计电算化等14个专业。但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导致一些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不能按质按量开设。解决的办法是学校要多措并举,尽快建立由一支专业素质强的老师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师资队伍,一是在安徽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稳定援疆教师数量,并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在各个专业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确保学校的专业规划发展保持可持续性,实训室的建设和发展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继续积极争取更多的定向培养的师范生到校任教,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发挥他们专业技能的平台,三是继续从全县各行各业选调、聘用优秀教师。四是积极从县内外企事业单位聘用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
第二,学校的管理不够规范,工作效率不高。皮山县人口25.8万人,目前中职学校只有皮山职高一所,学校生源充足。逐年增多的学生对我们的维稳、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的办法是学校要结合实际,配备学校的职能科室,合理制定各科室的职责,结合行政人员的特点合理调配科室的人员。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原有的一些制度进行修整,明确行政人员的责、权、利,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在学校形成一种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良好氛围。
目前,我们一有安徽省援疆“千秋工程”对我校的大力无偿扶持和精准投入,二有县、地区、自治区及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三有实施贫困生资助对南疆所有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免除学费的支持,四有自治区明确提出职教经费向南疆倾斜的支持。相信我们只要练好内功,皮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明天会更好。(安徽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李哲)
2.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篇二
一、药剂学教材的发展
药剂学的学习是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基础理论阶段, 在整个医药学中的重要位置不言而喻。 在目前中职学校的药剂教学中, 运用的教材仍比较传统, 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医学制度的改革需要, 很明显, 对教材的改革必须提到教学日程上。 在改革中, 学校依旧应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不要脱离教学轨道, 适当融入现代化的科技及与时俱进的医学思想, 使教材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 使学生的思维领域得以拓宽。 另外, 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分清主次,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侧重点, 并对其进行详细讲解, 相对容易的部分, 就不要浪费过多时间, 这样才能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发展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代社会对药剂学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同时对专业人才有了更高要求,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必须考虑到这一变化,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之前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往往只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消化了知识完全不关心, 这样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停留在表面。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元素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有效提高, 对知识的理解也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与此同时, 学生的动手能力会进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2.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上文中也提到了, 教师在教学中并不十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特别高, 教师对教材必须相当熟悉, 对知识的了解必须十分透彻, 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预想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在哪些部分遇到问题, 提前考虑好怎样帮助学生解答疑难。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提问的机会, 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 勇敢地提出问题。
3.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
药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药剂制作的过程, 整个过程非常复杂, 学生学习起来肯定会比较吃力。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 学生需要了解很多字面材料、图表等资料。然而,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仅仅以口头叙述的方法进行讲授, 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无味, 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还使学生不能对制药过程有直观印象, 仅靠脑海中的想象对知识只能有个大概了解。 这种情况下,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非常必要了。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药剂制备过程的视频, 并时而加入口头讲述,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 而且使学生对制药过程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为学生之后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三、科研实验的发展
在药剂学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最佳途径, 同时在实验中学生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科学思维, 从而实现各方面水平的全面提升, 因此, 这个环节在药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在药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的方式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专业水平, 适当地改革实验内容。 除此之外, 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把药剂学的实验与其他领域适当结合。 例如可以把药剂实验与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实验相结合,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几者之间的不同及联系, 发散科学思维, 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
四、教学评价机制的发展
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 然而很多时候, 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不能在考试中完全体现出来, 这就会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一定的偏差, 久而久之, 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中职学校在药剂学的教学评价中, 应加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考核标准, 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这也是学校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
总之, 在医疗改革和社会药剂专业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学校与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对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都进行一定的改革,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闫丹芬, 杨世民, 傅强, 冯变玲, 陈有亮.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J].药学教育, 2009 (01) .
[2]石美珊.中职学校教师通用能力标准与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09) .
3.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中的品牌策略 篇三
【关键词】品牌策略 学校品牌 校园文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7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也处于了买方市场。由于职业教育产品的差别不明显,中等职业学校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有效需求不足,差异性不明显的买方市场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树立自身特色以区别竞争对手?归根结底,学校间的竞争就是学校品牌的竞争!品牌在现代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已成为重要的武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也要依靠品牌战略。
一、学校品牌的特征
品牌的基本功能是把不同企业之间的同类产品区别开来,不致使竞争者之间的产品发生混淆。现代社会,品牌竞争的意识早已深入经济的各个领域,并逐步向教育领域渗透。作为品牌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品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品牌具有专有性
即指品牌的排他性。品牌拥有者经过法律程序的认定,享有品牌的专有权,有权要求其他经营者不能仿冒、伪造。
2.品牌是学校的无形资产
品牌拥有者——学校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不断获取利益(即获得广泛的生源和较好的安排毕业生),可以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象扩张力、资本内蓄力不断发展,这就是学校品牌的价值。
3.品牌具有表象性
品牌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但它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一种相对容易的形式来记住学校,因此,学校品牌必须有一系列的物质载体来表现自己,使品牌形式化、印象化。学校品牌的直接载体主要是文字、图案和符号,间接载体主要有校园环境、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教学设施、就业率、知名度等。没有物质载体,学校品牌就无法表现出来,更不可能达到学校品牌的整体传播效果。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品牌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买方市场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相同类型的教育形式层出不穷,受教育者的选择范围、选择权大大增加。受教育者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中等职业学校品牌的认知、理解和认同。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树立独特的品牌,以品牌吸引生源。
1.品牌提高职业学校知名度
中等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媒体和场合,加大、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和广告,增强学生和家长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认知度。
2.品牌振兴职业学校
品牌的创立,名牌的形成使品牌成为职业学校的有利竞争武器。品牌尤其是名牌使学生和就业企业对职业学校产生亲和力、吸引力及认同感,由此使职业学校在与对手竞争中拥有了后盾。
3.品牌壮大职业学校
品牌是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强做大,必须树立学校品牌的鲜明个性。如果不能树立独特的被学生、家长及就业单位可认同的品牌个性与形象,必然会使本学校的教育产品淹没在众多雷同的教育产品中。学校品牌个性越独特、越鲜明,越容易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品牌的延伸经营更有其广阔的天地,有利于学校新专业的开发和市场推广,非学历教育市场和加工、劳务市场的开拓,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多元化经营,真正实现做强、做大。
三、中等职业学校品牌策略的实施
1.有明确的品牌定位
学校品牌定位是创建学校品牌的基础。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有一个清晰、有效的品牌定位,以便在品牌宣传推广时准确地向学生、家长、社会传递学校的教育信息。一个清晰、有效的学校品牌定位,必须使学校上下都有恰当的理解和认可,必须使之与学校的发展理念、学校文化及教育价值取向紧密联系。在学校品牌定位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品牌定位具有战略性,不是一种短期的战术行为。要定位学校品牌,就要对自己学校的品牌和竞争对手的品牌的当前形象和目标形象均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一个独一无二的学校品牌定位。
(2)学校品牌定位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追求长期的竞争优势。学校品牌定位是一项坚持不懈的长期性的工作。学校一旦着手开展一项活动,意在实现学校品牌的定位目标,并且改变或加深人们的认识,所以,学校开展公关宣传活动时必须明确目标定位,前后一致。
(3)学校品牌定位是对学生、家长、社会认识的管理。学校品牌定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立一个尽可能远离其他品牌的定位,否则,就难以做到与众不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必须透彻了解相近学校品牌的全部特性,透彻了解满足学生、家长的哪些需求才能吸引他们。有时候,这些特性或需求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只有借助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揭示出来。
2.以职业教育产品为载体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品牌的本质是职业教育产品的质量。质量是品牌的本质、基础,也是品牌的生命,名牌的显著特征就是能提供更高的可感觉的质量。为什么学生、家长和企业青睐于名牌职业学校?因为名牌职业学校所体现的质量优势。职业教育产品是中等职业学校品牌的基础,没有好的职业教育产品,这个用于识别职业教育产品来源的品牌就无以存在。高品质是职业学校创名牌的根本,是使学生及家长产生信任感和追随度的最直接原因,是品牌大厦的根基。一种职业教育产品只有能够得到学生、家长及企业顾客的信任、认可与接受,并能与他们建立起强韧而密切的关系,才能使标定在该职业教育产品上的品牌得以存活。没有高品质的职业教育产品,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牌职业学校,甚至可能会导致学校经营的失败。
3.以特定的校园文化为依托
职业教育品牌必须附着着特定的校园文化,才能使得职业教育品牌独一无二,个性特色各异。校园文化与学校品牌联系密切,学校品牌的一半是校园文化,其内涵是校园文化,学校品牌也属于校园文化价值的范畴。校园文化支撑着学校品牌的丰富内涵,使学校品牌充满生机;学校品牌展示着其代表的独特校园文化魅力,校园文化与学校品牌相辅相成,没有校园文化就不可能创造学校品牌,更不可能成就名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实质就是职业学校精神,也就是职业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品牌正是透过其校园文化去赢得学生、家长和就业单位对其标定的职业教育产品产生认同感和亲和力,进而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产品的销售、提升职业教育品牌与中等职业学校形象。
4.以科学有效的管理为手段
学校品牌的建立和经营离不开管理,学校品牌的成功是科学、有效管理的结果。职业学校必须依靠管理出效益,经营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的生死存亡。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保证职业教育产品的质量,使学校品牌有了质量基石。学校品牌事业的发展更是要依靠科学、合理管理,利用管理控制各项支出和效果,用管理开发新的推广模式,使学校品牌能成功的推出。此外,更需要利用管理不断创新、开发品牌资源,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管理对于品牌来说无处不在,品牌成功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凤军.《品牌运营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屈云波.《品牌营销》.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4.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的论文 篇四
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中,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目标是2179万人(见表2)。通过政府及各个部门的努力,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52万人,比上年增加56.41万人,而在校生2195.16万人,比上年增加108.07万人,达到并超过了制定的在校生数2179万人的目标。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近50%,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2010年的在校人数达到最高2238.5万人,这已十分接近2015年在校生2250万人的目标,但在2011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到2015年是否能顺利地完成目标,这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政策的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如招收人数增加但是教育质量及投入并没有随之提高、对教师及教学不能科学有效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快速增加,但是教师数量、所学课程设置、学校设施、教学管理等却没有相应地快速提高。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应不仅仅是在校生人数规模达到目标,更重要的是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及教材建设等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对教学系统及教师进行科学评价,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及学生质量等,这些是今后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今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5.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篇五
一、办学方向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制定并有效实施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2.遵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规定;办学行为规范,近三年来,在各项办学活动特别是财务管理、学生资助和校企合作等工作中未发生严重违纪现象。
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办学条件
4.校园占地面积一般不少于100亩(新建学校不少于150亩),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4万平方米(新建学校不少于7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场地和设施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满足学校办学需要。
5.各专业均具有教学必需的校内实训场所和设施设备,设备总值不低于1500万元(生均5000元);主体专业均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课开出率达95%以上;具有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
6.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良好,建有功能齐全和运行流畅的校园网,有便捷高效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使用的计算机达每5人一台标准,主要教学场所均配备了必要的多媒体设备;主体专业的主干课程配有数字化教学资源。7.有1200平方米以上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教师资料室和学生阅览室符合师生教学需要,图书生均40册以上,报刊杂志达120种以上,并有逐年更新计划;管理手段现代化、规范化,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借阅率高。8.具有基本的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的场所,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教学、生活和运动设施符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
9.有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学校基本建设、大型设备添置纳入举办者的预算;年生均经费是当地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的1.5倍以上,学校已形成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
三、校企合作
10.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各专业都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工作,主体专业校企合作成效显著;“订单培养”有一定规模;积极参与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学校是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或核心成员单位。11.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完善;积极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保险政策,参保率达100%;实习学生一般都能获得相应报酬。建立了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就业质量较高,平均工资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5倍以上。
12.建立了聘任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任教的机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者参与学校建设、教学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等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13.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以及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面向企业和社会各层次、类型的培训数量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比例达1.2:1以上。
四、教育教学
14.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组织保障有力,管理机制健全,德育工作队伍素质高;校风校纪好。15.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形成了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主体专业建设成效明显,有2个以上省级示范性专业或1个省级骨干专业;有1个以上省级以上(含省级)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
16.积极参与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承担1个及以上专业课改任务;围绕“公共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课程,建立了教材开发、应用和更新机制。
17.有效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取得了省内乃至国内同类学校领先且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实践性教学时间占专业课学时60%以上;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高;近三年来,有“双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初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率达100%,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率达85%以上。
五、教师队伍
18.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生比在1:16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占5%以上,正式聘任高级技术职称的占25%以上(除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外)。
19.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55%;主体专业中,至少有1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课专任教师,或具有本专业硕士学位、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课专任教师;从行业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15%,兼职教师60%以上应具有技师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20.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专任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80%以上;原则上,主体专业达到技师级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应占50%以上。21.建立了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成效显著;落实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确保2年2个月的实践时间。
六、学校管理
22.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战略思维和运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23.管理制度健全,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制度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
24.学校安全机构健全,消防、供排水、供变电等设施完备,学校内及附近无污染源,师生的健康和安全得到保证;学校是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近三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教学事故、无师生犯罪行为。
七、办学效益
25.近三年来,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原则上年均达2500人以上(现代农业类学校放宽到1000人左右)。
26.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社会声誉高,已成为相关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突出。
6.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篇六
临汾长宏职业技术学校(2008年12月1日)
党中央、国务院响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为之出台许多配套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校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围绕招生、教学、就业三个方面,对制约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点看法和建议,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瓶颈一:中职招生难、招生成本高、生源质量差、学校规模小
㈠传统观念
毫无疑问,“重学历、轻技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但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加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日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可。
㈡招录顺序
普高、中职统一招生,但中职录取批次置尾,无形中加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致使中职生源质量差、厌学情绪多,同时也给日后职业教育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将普高和中职独立招生或同步招生,以彰显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力度,以期达到重塑职教社会地位、提高中职生源质量的目的。
㈢招生程序
学生填报志愿与学校录取脱节,志愿形同虚设,丧失招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学校自主招生似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择校机会,却致使各校尤其是民办学校限于无形资产不高,为争夺生源不惜血本、采取有偿招生等不正当手段,无形中加大了招生成本,侵蚀了教学投入,生源质量也良莠不齐。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能够采用普高录取程序,提高填报志愿的严肃性,参照报考志愿实现统一招生,准许学校适当自主招生。
㈣教育资源
我市中职学校有数量、缺质量、短规模,专业设置大都雷同、实训基地条件简陋,尚未形成品牌优势,毕业生难以规模外输。致使考生家长择校之际,对中职生就业去向和待遇信心不足,制约了中职的生源数量。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能针对沿海企业人力需求及我市区域性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制定中职学校发展规划,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壮大品牌优势。籍品牌促规模,籍规模促发展,在临汾职教走向全国的同时,也为我市经济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瓶颈二: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训基地不到位、教学模式落后、双师型师资短缺、学生综合素质差
㈠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围绕就业办职教才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市教育局张局长也提出要以市场定专业,不以教师定专业。目前我市多数职校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没有明确发展规划,致使专业设置跟风雷同,师资知识结构老化、缺少实操技能,难以培养市场需求的合格技术人才,中职生职场竞争能力弱。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能及时制定我市职教发展蓝图,围绕需求明确培养目标,组织职校相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促进学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
㈡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基础设施,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硬件环境的关键之所在。我市多数学校尚未建立健全标准化的实训基地,甚至缺少必要的试验实训设施设备,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制约了在校生的培养质量,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实训基地的投入,毕竟职业教育是实操技能教育;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限于无形资产劣于公办学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有限,为生存竞争学生收费徘徊低位,校舍、师资开支完全依靠自身,所以希望国家能对民办学校能给予特别扶持政策,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希望国家能对民办学校给予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此外,学校也要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投身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办学宗旨,多方筹措,积极融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培养出更多合格技术人才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
㈢教学模式
重书本、轻实操是大多数职校的教学通病。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学校在实训基地投入不足;二是教师本身就缺少相关行业的实践能力,对行业的技术现状、技能要求和实操水平不到位;三是以普高模式办中职,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建议学校要明确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密切联系市场需求,强化师资技能水平,加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校企联合、顶岗实习,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技术人才来。
㈣师资队伍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授业也可以理解为授学生以专业、以职业。职业是立身之本,技能作为职业的根本素质,自然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基础了。故职业学校不仅要有一批政治素质高和理论水平强的教师,更要有一批专业知识广、实操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限于职校实训硬件差、办学模式偏,加之亟缺双师型师资,从而“书本上学操作、黑板上学维修”也就见怪不怪了,在校生厌学、流失也就事出有因了,毕业生就业层次低、待遇差也就自然而然了。
建议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发展策略,聘请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富有一线工作经验的老技师、老专家、老内行成为专职教师或客座教授,要鼓励现有专业教师每年能抽出一定时间亲赴生产一线锻炼提高,随时把握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动态,根据社会生产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操作技能,专业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顶岗实习、结合行业发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㈤学生素质
鉴于目前生源所限,职业学校的生源原始质量总体来说不高,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厌学调皮几成通病、家庭状况多属贫困,加之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情绪波动大,易被外界社会影响,感染一些不良习气,且对未来职业生涯没有明晰的规划打算。所以职业学校的教育难度很大,不仅要传授文化理论、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法规、职业素养教育。
建议学校能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通过军训和日常内务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自立能力;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法律法规课程,使学生树立遵纪守法、抵制恶习、避免犯罪的法制意识;通过文化基础课程,使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有所提高;通过职业道德和厂纪厂规教育,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不断进取的良好职业品德;通过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日后自立自强、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㈥培养成本
技能实训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待遇。但是,鉴于学校培养目标不同、专业方向不同、教学模式不同,致使实训设施设备、实训材料、教学成本差别也很大。另外由于职业教育涉及到的工种(专业)十分广泛,即使同一专业的就业层次不同,实训内容和成本也相差很多。所以,若不顾及培养对象、培养专业、培养层次和学校在校生规模,很难核算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本,这也给国家制定免费职业教育具体措施带来难度。
建议国家能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专业、层次、时限和就业情况制定相应的资助金额;另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参考助学金方式,对职业学校在校生,国家对每一学生给学校一定的经济资助,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决定专业设置,根据每一专业的具体培养成本和国家给予的补助金额确定是否需要对学生予以额外收费。前者,国家大包大揽,但教学成本核算难度较大,学校可能会有意无意压缩教学开支,降低培训质量;后者,学校可能会追加学生收费,但是市场经济的杠杆终将发挥作用,优胜劣汰。
瓶颈三:明确就业市场、整合就业渠道、规范就业程序、加强跟踪服务
㈠就业市场
总体而言,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可分为外出就业和本地就业两大类。曾占就业主导地位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因受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力资源需求尤其是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简单重复的流水线工人需求下滑;而以煤、焦、铁为主的临汾市区域经济近年来也因安全、环保等因素人力资源需求减少;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和餐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人力需要,虽也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是影响不大。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以战略的眼光,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使职业教育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适时合格的人才的同时,也能健康稳步的发展。
建议学校在培养以沿海就业为目标的学生时,要加大学生的高级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的培训,虽然沿海城市简单操作工的需求下降,但是高级技术工人和综合管理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就业前景依然广阔,就业待遇也较好、较稳定;中职学校要瞄准本地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我市人才短缺的技术工种适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强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人才的培养,力争以教学专业水平高、学生综合素质强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㈡就业渠道
在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上,我市目前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由学校自主安置。其弊病是安置渠道杂、安置成本高、安置效率低、安置效果差,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有些学校限于毕业生数量少,独立安置成本高,又缺少必要的就业信息和安置渠道,致使毕业生无处就业,再次返乡待业,给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负担。
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专门的安置就业服务机构,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面向全市职业学校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在就业量大的地区设立派出服务机构,畅通就业服务渠道,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一条龙服务。
㈢就业程序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市场的准入证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构思,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对持证上岗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到位,用工单位对持证上岗认识不足,致使《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教育产业化和高校盲目扩招,大学文凭泛滥,致使以技能为主导的中职毕业证和大学文凭混为一谈,无形之中降低了中职毕业证的含金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职在校生如遇就业机会,不惜放弃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中职毕业证,辍学打工的原因之所在。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严格规范就业程序,进一步加强对用工单位落实持证上岗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大力开展“先培训后上岗、先持证后上岗”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比武、技能大赛,全方位、多渠道构建全社会崇尚技能、尊重技工的良好氛围,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待遇,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
㈣跟踪服务
就业是安民之本,一人就业、一家安稳。高举就业大旗的职业教育和近年来高就业率也是国务院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源头和期望之所在。因此,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好坏,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学校兴衰存亡的大事,也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如何提高中职生就业率、稳定率和就业层次,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头等大事。毫无疑问,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层次的好坏与就业环境和学校培养质量休戚相关。此外,中职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和依法维权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害、家庭的安稳、学校的口碑、后续生源数量和社会的稳定。
7.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一、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问题
1、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招生问题
生源是学校发展的命脉, 生源如果保证不了, 何谈学校的发展。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生源下降,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高中扩招及高校扩招
近年来普通高中及高校的扩招, 随着家长文化水平及家庭经济能力的提高, 绝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读高中, 进而参加高考升入一些国立的和民办的大专院校。而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人数中不足百分之十, 这种现象随着用人单位门槛的提高, 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2) 家庭经济因素, 辍学打工
有资料统计对于本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一些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或初中未毕业中途辍学的孩子, 家长宁愿让他们出去打工挣钱, 也不会愿意投资几万元选择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3) 中职毕业生就业不稳定, 社会信誉度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三年, 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已经到所应聘的单位上班, 由于毕业生年龄比较偏小, 加上学校职业能力培训力度不够, 他们到单位上不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所以等到毕业时就是他们失业之时。这样一种现象造成社会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不认可, 认为到这样的学校上学没有多大的用处。
2、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第二大问题是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教学理念落后、所用教材陈旧, 在职教师教改意识不强, 虽然近几年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呼吁强烈, 但是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各个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是虎头蛇尾, 造成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很大;而且这样陈旧的教学模式几十年不变, 久而久之使教师教学习惯于按部就班、没有创新, 阻碍了教学的改革。
(1) 中职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模式单一
中等职业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 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缺少系统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只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教学模式单一, 难以突破常规教学。
(2) 教材陈旧、理论性强, 实操课少
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所用的教材还是遵循了传统的知识框架体系, 在内容上“多、难、深”, 各个章节的知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大”, 和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目标严重脱节。实训课程的教学, 教学计划从时间及内容上安排比较少, 每学期在学完这门专业课后, 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训课。实训课的内容陈旧, 没有创新, 学生对于上实操课逐渐失去兴趣, 影响专业技能的培养。
(3) 职校教师教改意识不强, 教学评价体系过于简单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 没有真正的企业工作或实习的经历, 在授课方式上依照传统的授课方法, 只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单纯灌输, 没有实际的课程课改的创新。又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务管理的墨守陈规, 直接导致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同时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对于教学的评价就是期末考试, 考题也是教师自己出, 考试内容仅限于理论知识, 缺少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 而造成目前学生不思学习, 得过且过的不良局面。
3、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第三大难题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 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教师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型”偏多, 缺乏一些专业操作技能强的老师或企业的兼职教师。尽管最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参加了国家级或省级的师资培训学习, 但由于培训覆盖面不大, 形成不了一股改革的强劲力量, 从根本上推动不了学校的发展。
4、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第四大难题是学生学风建设的问题
由于招生困难, 凡是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参差不齐, 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有的学生便经常到学校外面网吧上网, 有的学生虽然坐在教室, 手里无时无刻拿着手机上网。这些学生大都是“90后”, 生活条件相对优越, 他们崇尚自由, 叛逆、个性十足, 不愿意受约束。中职学校理论课程多,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着高深不懂的理论知识, 乏味、无聊, 常显一种无奈。学校课余活动又贫乏、单一。对于这群不愿受约束的年轻人, 他们愿意弄点新鲜的、刺激的事情, 有的学生就会逃课、玩手机, 甚至有的学生会上网打游戏, 经常旷课, 上街游逛或躺在公寓等现象司空见惯。对于这样一种现状, 扭转中等职业学校学风是刻不容缓的。
二、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对策
1、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 大力发展学校内涵建设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文明校园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改变以往中等职业学校教室设施简陋, 宿舍条件差等突出问题, 学校要多方筹措资金, 着力改善学校的办公条件, 教学条件以及学生宿舍住宿条件。让学生“学得开心、住得舒心、吃得放心”, 提升学校形象工程, 增强学校在招生方面的吸引力。
(2) 转变办学思路, 更新办学模式
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 学校要依托国家的方针政策, 打破常规, 寻求新的办学思路。做到“升学有望、就业有路”两条腿走路的新局面。
一方面要寻求一些大专院校合作办学, 完善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另一方面要同以往的就业单位保持良好的联系, 积极联系新的就业单位, 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在办学模式上突破传统的招生及人才培养模式, 扩大服务范围。广泛招收应届和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农民工、在职职工等入学, 实现多元化办学。校企联合、合作办学, 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 中等教育与高等学历教育相结合, 学生在校学习就可以实现“求学无需投资, 在校就可上岗, 上学等于就业, 毕业可获双证”的新局面。真正体现职业教育面向人人, 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是终身教育, 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2、以建设“精品课”为突破口, 切实做好学校教学改革
(1) 强化理论学习, 更新职业教育观念
学校要以多种形势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发展过程, 吸收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及方法。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 深刻领会到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明确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强调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 鼓励创新,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更新课堂教学观念, 以行为导向的教学原则贯穿课堂。观念更新, 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开放, 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 课堂的利用率才可以提高。其次, 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体现以能力形成为主线, 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融为一体, 使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最后, 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 将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灵活,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到了知识, 产生了职业兴趣, 培养了互相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校本教研及校本教材建设, 提高教师施教能力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以教师为主体, 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它主要是引发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 从而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校本教材建设任务繁重, 可以借鉴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或精品课程的一些校本教材, 突出以能力本位, 淡化或削减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 编制适合本校的专业课程的校本教材, 同时也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 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以大赛促教学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现在国家及各省举办各个专业的技能大赛。参加过大赛的同学们都有这样的感触,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我们真正学到了技能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们结合实际教学, 将技能大赛的考试形式及流程渗透到教学当中。学校每年举办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强调学生人人参与, 教师个个指导, 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层层选拔人才, 并以随机抽测的方式检查技能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把技能和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 强调熟练技术能力, 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在学生中以点带面, 提高学生的质量和就业能力。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专家型”教师
衡量专业课程改革的成功关键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突进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始终把培养兼具教师和技师的“双师型”队伍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 努力成为“专家型”职业人。鼓励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生产一线中进行学习, 学习企业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模式, 让教师参与生产操作, 亲自操作机器设备, 增强教师的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3、纳入新的学生考核评估体系, 全面加强学生管理, 稳定校园秩序
学生管理工作也是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有利保障。克服以往的“看”和“管”的管理模式, 针对现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理念的指导, 从成才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到“三百六十五行, 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技能大赛活动。在这样的社团组织及活动当中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 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对于学生能力考核的问题, 纳入新的评估体系, 实行积分考核制度, 不光要将学生的学业成绩纳入评价体系中, 还要讲学生的竞赛活动、社团活动、自我管理等相关情况纳入到考核当中, 以积分的形式予以考评。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稳定校园秩序。
总之, 中等职业学校要健康、快速的发展, 要痛定思痛, 坚持走改革之路, 这样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北京:2004, 6.
[2]黄尧.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1.
[3]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Z].教职[1998]1号.
8.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篇八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基地,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面临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有些甚至濒临关闭。 本文主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问题 发展对策
一、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观念有偏差
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人们不能正确认知职业教育的地位。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上高等院校普遍扩招,私立高校越来越多,学生上大学已不再是一种奢望,这直接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严重萎缩,使职业教育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局面。
(二)政府扶持不足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本就很小,加上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财政拨款偏向于普通高中教育在所难免。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中等职业教育处在了“可办可不办”自生自灭的位置。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运作资金难以得到保障,没有自己稳固的生源和就业基地,也难以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锻炼的平台,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
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力保生存,不断地增加专业,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影响力,在专业设置上盲目无序,专业建设上搞小而全。同样一个专业,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没有形成各自学校独有的特色和专业优势。各校之间争夺生源,恶性竞争,内耗非常严重。在课程设置上,过于着重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程,缺少例如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课程,学生们的社会公德、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素质令人担忧。
(四)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教师的工资及各方面待遇得不到可靠的保障,新教师不愿意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学校原有的教师队伍也极不稳定,优秀教师易流失。这种局面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水平较低,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年龄结构失调。另外高等职业师范教育发展迟缓,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师资来源方面显得后劲不足。再者中等职业学校中兼职教师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对口状况差,“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现有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更新和进修,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对策建议
(一)争取政策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认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熟練技术工人,而且对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环境起到重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重学历轻技能的做法,逐步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营造出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才可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质的飞跃。
(二)教学改革创新
树立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理念。积极联合行业、企业参与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以示范专业为支撑,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以办学效益和教学水平共同提高的教育群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强化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和多种学习方式,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开放的、灵活的办学制度。鼓励和提倡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加强师资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拥有一支素质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强的教师团队。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外派进修、开展研修班以及学术交流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和师范类学校合作,开设专门培养中职教师人才的专业,从中选取有一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高级技师作为实训教师;可以通过校企联合,鼓励支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学生实训。
(四)注重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学校应把人才的培养放在关键位置,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把办学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挂钩,与就业、再就业的劳动力市场相联系。以企业的实际应用为出发点,使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只有用人企业充分的参与到中等职业的教学中,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
(五)关注学生就业
只有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保障学生们学有所用、学有出路,才能用学校的品牌、效益和特色博得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青睐,为学校赢得稳定的生源。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学生在校期间,要对学生进行模拟经营、自主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指导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拓宽其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平稳进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中等职业教育市场也拥有广阔的前景。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基地,必须从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石玉.中国职业教育:压力下的美好前景[J].中关村,2005.
[2]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EB/OL].http://www.xzbu.com/9/view-926141.htm, 2012-03-18.
9.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篇九
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新型信息化技术作为教育教学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学生借助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自我学习和应用实践;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借助信息化技术资源拓宽视野,共享最新、最全面的教学资源,并不断地更新自身教学视角和观点,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全面精辟的学习内容。
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之手,以信息化环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应用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10.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篇十
一、从校企联合办学的现状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重庆小天鹅集团是全国有名的民营企业,它的产业有宾馆、房地产、火锅店等,其中以火锅店为主要产业,占整个集团所有产业的70%。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的商业中心、繁华地带具有较大规模的小天鹅火锅分店五十多家,拥有员工五千多人。员工中15%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而60%以上是中专、职高生,还有少部分的初中毕业生。从用人的角度看,该集团认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当好服务员,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般干得好的中专生、职高生在二三年内就有可能升为领班、大堂经理等,发展得更好的升为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基于多年的用人经验以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提出的新要求,重庆小天鹅集团重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员工学历达到中等专业层次以上。为此,重庆小天鹅集团和包括我校在内的5所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我们根据小天鹅集团的用人要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办学形式,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为小天鹅集团培养输送大量适用的具有中等专业技术的服务人员。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服务行业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重庆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技工占27.2%,中级技工占45.6%,高级技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重庆市既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人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提高。从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上看,重庆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比如,庆铃国有企业所要的工人,就要求必须具备中等专业技术,有数控操作能力。为此该企业还与重庆大学签订协议,重庆大学每年专为该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中等专业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有了先进技术,有了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具备大批能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这样的企业才可能进一步发展,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庆铃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重庆是屈指可数的。总之,要使广大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是教育责无旁贷之事。
三、从我国的国情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来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相当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目前我国农业来看,也需要科技的支撑,也就是说农民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而我国的大多数农民只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或者是文盲、半文盲,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这充分说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既使在高科技领域,高科技人才也是少量的,而绝大多数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是中专生,因此高科技领域也同样离不开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1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篇十一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内涵;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41-04
【作者简介】周如俊,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灌南,222500)副校长,高级讲师,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教学与职业教育管理。
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保持新常态。[1]担负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模式、课程设置模式、教育衔接模式、学制分段模式、学业水平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究竟要确立什么样的“新常态”?笔者结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试从校本微观角度做简要综述。
一、培养目标新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经历了由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到技术技能融合型人才的演变。现代意义上的技能人才,更多地存在于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重叠带”,是一个具有技术倾向的技能型群体。当下,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这样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引导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由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
(一)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目标的定位。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普遍被弱化,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其实,无论是英美的综合高中、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日本的学科本位课程、中国台湾的通识教育,都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变和确立文化基础课价值观的,越来越明确地提倡文化基础课程必需、必修和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应贯穿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2]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双轮驱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定位。现代职业教育更多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社会职业种类变化的步伐加快,对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稳定与高质量的就业除了需要从业人员有娴熟的技能,主要还依靠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综合素质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竞争和创新意识;2.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3.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进取心和坚强的意志;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5.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6.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继续学习能力;7.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8.具有借助工具查阅中、英文技术资料的基础能力。
二、课程体系新审视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便是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应重在对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对现代意义上的行动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是以认知性知识的掌握为主,还是以习得性知识的获得为主?是强调静态的认知结果,还是强调动态的习得过程?是固守学科理论导向,还是遵循实践行动导向?对此,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经历了全盘否定学科体系课程(如“三段论”课程、“模块式”课程)而全盘肯定行动体系课程(如项目课程)的错误认识阶段,曾试图取消或否定学科体系课程,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错误。[3]
(一)突出两类知识融合。根据知识发生原理,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类,涉及两类知识:一类是认知性知识,一类是习得性知识。认知性知识可被方便地存储于各种媒介中,可游离于个体之外而独立存在。习得性知识即隐性知识,是个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直觉、体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难以表述、记录、存储和传播的主观知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构成无疑应当是认知性知识和习得性知识的融合。
(二)突出两类体系融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当包括学科体系课程和行动体系课程两大课程类型(如图1所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即在知识总量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以职业功能、职业资格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使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不再割裂,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不再隔离,而是构建与实践有效整合、与职业功能具有一致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既保留其课程基础性、发展性特征,也凸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4]
三、课程模式新变化
课程整合、动态优化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是培养目标从“从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变,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向“工作导向”转变,课程类型从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课程实施从“学校为本”向“校企合作”转变,课程评价从“一元”向“多元”转变,课程借鉴从“(国外)模式复制”向“模式本土(化)”转变,课程转向从“范式研究”向“课堂(现场)落脚”转变。[5]
(一)课程模式整合内涵。所谓“多元整合”是指中等职业教育集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之所长进行适切化调整、修合、补益、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以课程生存观、发展观、基础观、能力观、质量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整合主线,以岗位需求为整合依据,以工作过程为整合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整合框架,整合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组成部分,有效处理课程的“职业活动发展”“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动机发展”逻辑顺序关系,重构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和创业“五业贯通”,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整合化、系统化课程。[6]所谓“动态优化”是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涵上具有相对的变化性和优化选择性。必须针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选择,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过程评估、动态反馈,不断总结、修正、完善、优化。
(二)课程模式整合方式。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上,取“学科中心”课程之所长,注重基础知识之间的系统性、融合性,为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教学上,取“活动中心”课程之所长,保证学生经验知识的获得和各种技能的训练有足够时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更趋于完整和合理;在专业课程开发上,取“能力中心”课程之所长,根据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设置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形式上,取“问题中心”课程之所长,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发展形态上,取“个性中心”思想之所长,在课程中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课程的特殊需求。[7]
四、学制分段新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曾积极推行“三段式”“2+1”教育模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效果。但是“2+1”教育模式在实施中存在难以克服的教育异化与缺失现象,诸如学制变相缩短、公共基础课程严重缩水、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缺失等等,导致“2+1”异化为“2+0”,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层次低、稳定性差)与就业转换能力(学生再就业适应能力差),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发展缺少后劲),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形象与可持续发展。[8]为此,中等职业教育推行了“2.5+0.5”人才培养模式学制分段新改革,即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习时间为5个学期,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护理等特殊专业除外);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由3∶7调整为4∶6,主要是为了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知实习、教学实习。[9]
学制分段新改革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使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保持不断线,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教学不隔离,从而既有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同时又尊重各种知识、技术技能间的内在联系,按其知识、技术技能形成规律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有序地编排各自进程。
(一)人才培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二)教育教学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三)课程体系注重人的终身教育。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实现人才培养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四)教学实施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五、教育类型衔接新趋向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课程教学衔接又是其基础。目前江苏省中高职教育衔接主要有中高职教育对口升学“3+3”“3+4”分段教育、中高职教育“3+3”分段培养试点、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试点、中职教育与开放本科教育分段培养试点等形式。中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更新观念,突出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专业的衔接。专业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直接影响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度。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重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中高职衔接专业必须是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是必须采取中高职教育联合培养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规格、梯次和结构。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依据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内容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既要避免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教育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教学模式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应突出教学操作性、实践性的衔接,体现“五个对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衔接,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进行中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六、学业水平测试新制度[10]
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要严格执行江苏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測试制度,明确水平测试的基础性导向、全员性导向、有效性导向、公正性导向,细化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形式及时间。
(一)学业水平测试内容。学业水平测试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的测试。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测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科目;专业基础课程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各专业群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对应的专业基础课程测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基础课程,根据需要列入专业基础课程考试范围;专业技能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各专业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
(二)学业水平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包括笔试、计算机考试、实际操作等。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课程测试主要采取笔试形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测试主要采取机考形式;专业基础课程测试主要采取笔试形式;专业技能测试主要途径有:与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证书考核鉴定相结合,认定相应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鉴定成绩;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按技能大赛的级别及成绩评定等级;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或应用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进行技能测试。
(三)学业水平测试时间。公共基础课程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上学期。
(四)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应用范围。逐步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宽进严出”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公共基础课程各科目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均达C级以上为学业水平测试合格。学生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后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及招生考试部门颁发成绩证明书。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方可参加对口单独招生考试报名和申请免试注册入学。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时应增加应用学业水平测试的权重。
【参考文献】
[1]吴树罡.独家图解:鲁昕副部长谈职业教育新常态[EB/OL]. http://www.mve.edu.cn/xwjj/2014-12-13/1418443240d5164.shtml
[2]陈咏. 五国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08(13):87-89.
[3]周如俊.哲学视域下对中等职业教育校课改中“五个融合”的审视[J].职教通讯,2011(9):71-75.
[4]邱才训.广州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校课程建设初探[J].教育导刊,2008(3):51-55.
[5][7]周如俊.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推变·嬗变——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的综述[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7-8):7-14.
[6]周如俊. 基于多元整合视角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与有效对策[J]. 职教论坛,2012(21):26-40.
[8]孔祥富,柳淼,潘玉山.对中等职业教育校“2+1”教育模式与“2.5+0.5”改革趋势的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9):23-25.
[9]江苏省教育厅. 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2/12/26/art_4267_103069.html.
1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初探 篇十二
1 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方面
中职学校门槛低, 入学容易。现在的中职生结构复杂, 多数是在层层选拔中失利后选择中职学校就读的, 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 习惯保姆式教育方式, 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 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有限, 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及缺乏对目前就业市场的认识, 导致中职生没有就业压力。在精神上表现为无所寄托, 没有远大理想, 认为只要及格就有毕业证, 就能找到工作, 没有进取心, 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近几年,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中职生普遍怕苦怕累, 遇到困难, 只想退缩, 缺乏就业竞争力。
1.2 教材方面
中职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 有些知识脱节, 学生基础又较差, 学习起来非常困难, 有些课程偏难、偏深, 尤其是专业课, 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有一定难度;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 缺乏知识更新, 有些专业教材还是90年代出版的, 有些新版教材也只是更新包装, 内容基本没变, 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此外教材的实用性不强, 理论偏多,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技术操作的内容还不够, 并与实际工作脱节,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3 师资方面
学校不断扩招, 师生人数比逐年增大, 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 有时一个教师教2、3门课。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一般性人才, 与高中教育相比, 中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一般中职学校实习、实验条件较差, 实训设备陈旧、简陋, 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2 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
2.1 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
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 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 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学生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摸清学生的入学基础和能力状况, 结合学生自身努力目标, 分别进行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培养。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原则让各层次学生量力而行,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确立学习目标, 挖掘潜能, 提高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学生, 主要进行学历教育, 为该类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学生, 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智能, 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 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 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对服务型学生, 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岗位, 可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尤其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在学习过程中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2 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 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企业需要设置, 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当中等职业教育满足了企业需要, 企业才能给予支持, 有了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强调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普通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 实用性强调传授给学生必需的专业技能, 既能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又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还要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和组织劳动的变化, 这要求劳动者能独立进行学习、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 所以, 除拥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以外, 劳动者还应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
2.3 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中职生而言, 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为求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教育部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中职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培训。学校应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 支持教师到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李枝荣
(梧州市卫生学校, 广西梧州543000)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蒉
摘要:根据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其与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紧密配合, 以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就如何从中职生实际语文能力出发, 降低课程目标, 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职业元素以及体现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根据社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为社会培养专门型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必须以专业学科教学为主、文化基础学科教学为辅。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 历来注重知识的精和全, 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目标不相适应。职业教育, 应以生产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职业能力为目的。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努力实践职业化教学。而中职语文职业化教学, 是指面对中职生这一特定教学对象, 弱化传统语文教
用人单位见习和工作实践, 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 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 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 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对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的要求。进修过的教师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教材 (实训教材) 的编写, 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有方向性、目的性。同时可以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形成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4 办学模式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 单靠职业学校本身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不断更新的问题, 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 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 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 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见习和实习, 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难题, 又为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学校要依靠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 及时根据文章编号:1671-1246 (2009) 09-0022-02
学的学科性、理论性、系统性, 使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辐射至不同的专业、岗位, 将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相沟通、衔接, 让语文教学带着浓重的专业色彩、职业特征。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观念, 树立语文课为专业技术课服务的意识, 努力探索语文职业化教学之路。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1课程设计突显语文职业化教学特点
为适应当前的职业教育目标, 文化基础课课时大幅减少。
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适当的教学内容安排。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 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 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了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更好地接轨, 目前, 河南煤炭卫生学校已成功地与河南省宝视达公司合作, 由宝视达公司提供62万元的设备, 建立了宝视达实训基地, 由公司挑选学生到该公司就业, 并签订就业协议, 为校企联合办学开辟了新路。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09-10
高邮职业中等学校高一作文06-23
中等职业学校教务工作计划07-20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07-24
中等职业学校汉语教学大纲08-11
中等职业学校系部管理09-21
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现状的反思08-28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组织承办工作方案10-10
如何当好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10-01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改革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