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花园

2024-07-02

莫奈花园(精选9篇)

1.莫奈花园 篇一

“莫奈花园”保安客用车场管理条例:

1.当值人员须遵循仪容仪表及工装要求上岗,并在指定位置保持标准站姿立岗、标准走姿巡岗;

2.客用车场、桑拿板围栏外人行道、马路边预设车位为保安卫生责任区范围,每日须保持卫生整洁;

3.按时到岗当值班,不得扎堆儿、闲聊、打闹、随意脱岗、窜岗、睡觉、看报、吸烟、吃零食等;

4.维护好大门前及车场的交通秩序,引导车辆行驶和行人过往,保障车辆和行人安全,保证畅通无阻;

5.积极维护好车场的治安秩序,并做好防火、防盗、防偷、防撞、防破坏等工作,切实把好安全关;

6.负责保护车场设施及绿化区的花草树木,对毁坏设施、破坏卫生环境、践踏草地、折花的人要进行干涉劝阻;

7.加强对室外重要区域的巡逻,发现可疑情况或事故苗头须及时消除隐患,确保餐厅和他人安全。并及时报告相关人员;

8.高度警戒、如发现精神病患者和衣冠不整以及形迹可疑者,要坚决拦阻不让其他进入营业区和车场;

9.要保证门前、车场的安全,防止周围有闹事、斗殴现象发生,需要疏导交通时要积极、迅速、准确;

10.不得允许他人在车场学开车,骑单车、骑摩托车,不得让无关人员车场停留,以免发生危险;

11.对门前自行车要指引停到木围栏区域外南侧马路里侧,对灯箱故障及时报修,确保餐厅门前形象;

12.有事不要大声叫喊、奔跑,须使用对讲讲机及快步行走,给客人以稳重、自信、训练有素的印象;

13.指引非就餐人员车辆停至马路外围其他处,不可利用自己工作方便谋取私利,一经发现从重处罚;

14.监督员工不可从正门上下班,客户不可从正门上下货物,公司及管理人员车辆须按指定车位停放;

15.当客人车辆进入、离开车场门口时,保安须敬礼示意迎接、欢送,并指明车辆需前进的方向;

16.引导客车停入车场车位,若没有车位时,要向客人指引清楚外围车位,并协助客人将车停放安全;

17.引导客车时要站在明显安全的位置,指挥手势标准,口令准确,声量适中,引车入库,停放整齐;

18.指挥车辆泊位时不可站在车辆的正面及正后面,距车体1.5米外,防止撞伤、碰伤、擦伤等;

19.客人下车时要主动为客人拉开车门问好。注意举止大方,不亢不卑,避免与客人发生争执或冲突;

20.礼貌提醒客人将贵重物品不要放置车内,对带有危险品的客人要劝其交保安保管,不得进入餐厅;

21.验明车辆有无损坏,如反光镜、车灯等明显部位,车门有无上锁,礼貌提示客人,表明责任;

22.条件允许时,征询客人意见后协助客人提拿大件物品送至就餐台前,不可索取小费,并及时归岗;

23.劝阻客人携带的小孩在车场、大门口追逐打闹,以免发生危险。劝阻客人不可携带宠物进店;

23.用对讲机联系营业部,确定下车客人所坐的餐台或房间号,进行登记,以便遇事及时通知客人;

24.保安员要切记门前、车场的警戒,特别是晚间视线不好时,要防止客人车辆失窃,相互刮蹭;

25.在客人车辆相互蹭刮时,一方不在场时须与营业部联系,通知客人到场,双方到场时,须引导客人拍完照后先将车入库,避免造成车场堵塞,在双方客人不冷静时,要在适当时机进行劝阻和劝解。如肇事方跑掉时,保安不可正面拦车,避免事故发生,要记住车的型号、颜色、车号、肇事人特征,并第一时间告知被刮蹭的车主。

26.对离店的客人要礼貌欢送,希望他们下次光临,并为客人拉关开车门,道祝愿:一路平安!

27.如发现客人酒后欲开车,须善意提醒客人是否需要代驾服务,如需要请客人大堂稍坐,代为联系;

28.以专业手法引导客人车辆出库,进入交通道路。大门保安须敬礼送行。

2.莫奈花园 篇二

在莫奈为数众多的绘画作品中, 多数是风景画艺术, 在这些作品中, 他把18世纪普桑所追求的自然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以真实而生动的笔触改了古典主义所遵循的阴影和轮廓线的切割画法, 采用含蓄乃至朦胧的光影交错, 来真实地再现自然, 感性的画面中充溢着理性和科学的探索精神。他将当时欧洲最为流行的色彩原理运用到绘画当中, 将光谱的成像原理解构为艺术家的感性语言在想对象, 不仅使物象显得更加真实和自然, 同时也更加符合自然色彩的规律, 对于传统绘画形式的质疑和突破, 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局限, 其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方式, 其技法的突破和发展, 艺术观念的丰富等等诸多领域的开拓性进展, 对后世欧洲艺术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

莫奈对于光影关系的研究贯穿了他的一生。对于不同季节、不同光线的变化研究, 在感性的无常变化中, 寻求永恒的理性之美, 这一点在莫奈的静物画艺术中也体现得非常充分。静物画只占据莫奈作品的很小部分, 表现对象多以各类花卉为主, 如葵花、雏菊、月季及一些干花, 其次是各种水果, 如苹果、葡萄、梨子、桃子等。在这些静物画中, 风格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倾向于写实风格的, 结构严谨, 描绘真切生动;另一类是完全贯穿其绘画理想的那类作品:画面光影迷离闪烁, 铺张的笔触再现了作者对于外光的认识和捕捉。他把风景画中对于光色的把握和理解运用到静物画创作之中, 完整地体现了他的绘画理论及绘画思想。

1880年-1881年之间, 莫奈画了许多的静物画。不过这个时期的莫奈尚且不被主流沙龙接受, 但由于印象派刚刚举行过第6次团体画展, 大家都精神高涨, 创作劲头也很饱满, 40岁左右的莫奈更是如此。1880年莫奈创作了系列倾向写实的静物画, 如《葵》《花瓶·鲜花》和后来的《瓶中桃子》等, 这些作品整体而言不太注重对象轮廓的严谨及考究, 边线的整体处理有着很大的随意性。但在空间层次上, 基本遵循透视的精神, 空间关系的处理也明确干脆。画面中的亮光渐次黯淡, 形成了丰富的明度结构。柔和而强烈的色彩搭配中, 则巧妙地平衡了色调之间的关系。光线和色彩的一体化处理, 在反复的对比中凸显出画面质地的厚重感及量感。这种朴素真实的画风, 是作者长期对于生活深入观察的结果。除此之外, 莫奈还从光的分解和时间在其上留下的痕迹来进行研究和创作, 通过和色彩的结合, 光线的变化成为作者用来塑造对象的主要语言。因为光的多变性, 所以, 在莫奈的作品中, 形的表现也往往是不确定的。对于外形的忽略或是不重视, 着重于对于色彩的研究, 这是莫奈作品的一大特色。亦正如他所言:“画面中光才是真正的主角。”

在莫奈的写意性静物画中, 艺术家更是热衷于光影的再现, 以至于这类作品有着神秘化倾向, 给人以脱离实际的感觉, 这也是莫奈写意性静物画的普遍特征。莫奈在创作这类作品时, 致力于色彩的发掘, 并将其和光结合来认识,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物体具体的外形。对于画面的空间, 同样大加渲染, 经由补色、环境色的强化, 衬托出对象应该具备的色彩关系。在对瞬间感觉和印象的再现中, 对于细微的变化追寻中, 抽离出光色关系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象应有的结构层次, 模糊了真实的造型。这种纯粹感性的绘画观念虽然为后来的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众多艺术家所诟病, 却对20世纪抽象主义绘画的产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静物、苹果与葡萄》 (1880年) 中, 作者把色彩重新进行分解和综合。在光线和环境的衬托下, 画面因柔和多变的色彩关系而显得富丽而妖娆, 已经完全脱离了作者早期古典主义画风所具有的形式感, 而是一曲色彩的交响乐, 整体华丽饱满, 细节精巧妩媚, 色彩灵动多变, 呈现出音符一样的跳跃节拍。

1881年的《葵花》在手法上已经是纯粹的印象派风格了。为了表现画面中光影对于色彩的影响, 作者不惜牺牲表现对象的真实性特点, 花朵采用纯色的柠檬黄、棕黄, 鲜艳夺目, 枝叶的表现则趋向抽象的特征, 无论层次远近或是色泽的深浅, 叶子一律扭曲的处理, 且叶片没有任何的边缘线, 用抽象的方式概括处理光影关系。这种根据感觉的变化而进行的艺术创新, 是印象主义所特有的绘画方式, 即, 对色彩领域的探索中, 外光和色彩的关系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以丰富而敏锐的手法表现对象瞬间的变化, 脱离外在形体的束缚, 追求色彩自身的独立性;同时, 在不断的尝试中以接近真实的方式表现眼中的自然、手中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这种观念对色彩在现代绘画中的独特性质和作用, 对于20世纪以“表现-感觉”为主题的现代派画家启示很大。莫奈晚年的大型巨作《睡莲》就是典型的这类作品。

除了色彩之外, 莫奈也非常看重画面的构图。他曾不止一次地说:“一开始动手就应将画布铺满, 无论多么粗糙, 这样才能在一开始定下画面的基调。”所以他的静物画艺术, 不论是写实的或是写意的, 都非常看重背景的处理, 这种处理基于环境色的需求, 也是为画面的整体色调和氛围服务的。

另外, 莫奈的作品中, 笔触的变化也是一大技术创新。和他的作品中的色调、色度、透视的不确定性一样, 笔触自由而泼辣。虽然早期的作品细腻而深沉, 接近传统风格, 但中晚期作品, 那些放纵的色斑形成了自由奔放的笔法, 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 构筑起了一种崭新的语言形式, 这一点可以由莫奈那细碎、通透的种种色彩变化窥得一斑。那些通灵而极具感性的笔法, 在他的画布上四处蔓延, 隐现之间可以体悟到作者深刻而灵动的艺术火花的闪烁, 喷薄而出的才华汇聚于光艳照人的画布上, 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3.春日莫奈花园 篇三

每年3月25日,莫奈花园对外开放。

从巴黎出发,坐上火车,往西再略往北,不到一小时,在韦尔农下车,再坐十来分钟观光车,就到了吉维尼小镇。

这里属于诺曼底地区。1883年,在一次旅行中,巴黎人克洛德·莫奈对火车窗外的吉维尼风光一见倾心,搬来居住,在此度过他的后半生,并于1926年长眠于此。借助当时发明不久的管状便携油画颜料和移动画架,莫奈等人进行了一场绘画革命,开创了以在户外和自然光线下作画、着重捕捉光影变化、油彩浓厚、笔触粗犷为特色的印象画派。“印象”一词就是来自莫奈的名作《印象·日出》。

刚搬来吉维尼时,莫奈虽已出名,却仍然拮据,租住在一所农居里。幸运的是,在吉维尼的43年间,他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终于有能力买下这所房子和周边土地,一点点建设、改造,终于打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花园住宅。

莫奈爱花,他不仅画花,而且种花。他的花园就像他的画作一样,看似杂乱无章、随心所欲,其实匠心独运。他像安排一幅画的构图那样,把不同品种的花按季节、高度、颜色、形态精心组合搭配。这样,从早春到秋天,园子里总是花团锦簇。最初,番红花悄悄探头;接着,水仙、郁金香、杜鹃花、紫藤、鸢尾竞相争艳;6月,玫瑰、铁线莲和罂粟在风中嬉戏;9月,大丽花、向日葵和蜀葵盛放。

莫奈热爱日本艺术,一生中收藏了231幅日本浮世绘,他从这些画中得到灵感,修建了水园。他借穿园而过的溪流挖了一口池塘,在弯弯曲曲的池塘边种上垂柳、竹和银杏。整个夏天,睡莲铺满水面。这一工程曾遭到邻居的反对,他们担心这些奇异的外来植物会污染水源,幸好有当地政府的支持,莫奈的心愿才能实现。

池塘上搭建着几座小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日本桥。日本桥以浮世绘为模板,不过,不是日本桥传统的红色,而是绿色的。这座雾气缭绕、紫藤盘旋的木桥是印象派画迷再熟悉不过的,终于亲眼见到实景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忍不住激动地拿出相机、手机,桥上桥下地拍个没够。

水园建好后的二十多年中,莫奈一直乐此不疲在此写生,痴迷于捕捉不同时刻、不同天气下的光线、色彩变化,描绘植物在水中变化莫测的倒影。巴黎橘园博物馆里的巨幅睡莲,就是池塘一年四季的真实再现。

花园旁边的莫奈故居,是他大胆、恣意挥洒色彩的另一处地方。浅粉色的外墙、绿色的百叶窗、蓝色的起居室、黄色的餐厅,无不摩登明亮,有别于维多利亚时代家居盛行的灰暗沉重的色调。

除了色彩,这座建筑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画和花。每个房间的墙上,都装饰着莫奈收集的日本浮世绘、大师和朋友的画作、自己的作品。花更是无处不在。画上、壁纸、沙发、靠垫、床单……各种形态、质地、颜色的花静静绽放。屋里每一扇窗都吸引人驻足张望,每一张座椅都在邀请人坐下,每张暖和厚实的床都让人想在这里做个好梦。

最能体现莫奈大胆用色风格的是位于建筑最右边的大饭厅。整个房间是明亮的黄色,隔壁厨房则以蓝色为主调,墙上挂着大大小小几十只黄铜锅,水槽边摆着擦洗一新的水壶。饭厅中间是一张可以坐14人的大餐桌,莫奈一家日常就在这里就餐。

屋子的所有细节都完美地保持了当年的状态,使我们得以一窥19世纪法国人的生活。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在告诉参观者,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个大艺术家和一个温馨的家庭。

莫奈有一个大家庭,包括他和第二任妻子爱丽丝、他与前妻生的2个孩子、爱丽丝和前夫的6个孩子(也有说最小的儿子是莫奈和爱丽丝生的)。这个家庭不仅大,而且复杂。莫奈的前妻和爱丽丝的前夫在世时,两家人曾在一起共同生活,后来爱丽丝的一个女儿还嫁给了莫奈的大儿子。虽然关系复杂,倒也不影响和睦,女主人爱丽丝必定功不可没,所以莫奈才能安心创作,成为一个难得的在世时经济状况良好的艺术家。

莫奈家的生活热闹富足。一大早,从鸡舍里捡来一大篮鸡蛋,从园子里摘下新鲜蔬果,从市场上买回其他食材,堆放在厨房里。白天,爱丽丝和孩子们常常在进门的蓝色小起居室里围坐,画家在工作室和花园之间来来去去。不时有客人从巴黎来访:左拉、塞尚、普鲁斯特、毕沙罗……几乎当时所有的文化名人都曾是莫奈的座上宾,称得上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莫奈1926年去世,房子由他的长子继承。经过二战,整幢楼和花园如同废墟。房子破败不堪,窗户、地板、天花板都损毁了,工作室里竟然长了3棵树。1966年,莫奈的长子把房产捐赠给国家。经过捐款修整,花费了10年时间,这里才恢复原貌。

离开吉维尼,在韦尔农等车,还有一小时,就在附近逛逛。市中心巴掌大,如果没有莫奈的吸引力,大概很少人会专门来此一游。街上冷冷清清,没几家商店,少有游人。建筑是典型的上诺曼底式风格,半木结构,古老的棕色木梁、木柱裸露在墙外,与木门、木百叶窗以及米色、黄色的泥墙构成好看的图案。像很多法国小城一样,路灯灯柱上挂着鲜花组成的巨大盆栽,但在韦尔农,一边垂挂着盆栽,一边是画作。毕竟是一代名师生活了40多年的地方啊!

我在街头转来转去找角度照花篮和画,总有司机以为我要过马路,礼貌地把车停下来。为了不辜负他们的好意,我只好在他们面前假装穿过马路,等车开走再回来。

4.《走进莫奈光影世界》教案 篇四

走进莫奈的光影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从历史背景,艺术特征等方面分析问题,从文化理解的角度进行概况性的梳理。

2.过程与方法:以莫奈的作品为识读对象,可以从图像形式和时代背景去赏析现代绘画,具备结构分析图像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学会接纳多元文化,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培养积极的审美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西方现代艺术是西方美术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这节课重点欣赏和了解莫奈的一生。

教学难点:对莫奈作品进行赏析和分析。让学生尝试画出点线面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构图与层次色彩和光影的关系。

新授课:

导入:让学生听两段音乐并且尝试用点线面的方法画出听到音乐的感受。听一段:学生画出内容。听第二段:学生画出内容。

提问听完音乐感受是什么(并且展示出来)学生上黑板展示(讲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贝多芬(月光)印象派(月光)区别?

提问:这两首音乐带来不同的感受来区别画。学生总结。由此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展示莫奈《日出印象》提问学生这副画带来的感受?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朦胧,模糊。太阳刚刚升起水面流光溢彩显得生机勃勃。

教师继续提问从色彩方面。学生继续讨论并提问。

教师总结:没有写实的细节,注重瞬间着重表现光与色的交融。用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使画面饱含抒情气息。

教师展示图片并且讲述“印象”的由来。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近看:笔触,色彩。远看:意境,印象。

分析莫奈《撑阳伞的女人》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从色彩光影分析画面,此画记录莫奈的妻子卡米尔和儿子让在草地上散步的一瞬间。并欣赏莫奈的妻子多次出现在莫奈的画面中。由此得出莫奈的一生简述,并让学生读出来。

走进莫奈的光影世界让我们来欣赏莫奈的图片(播放幻灯片)

教师总结:画面中看到许多干草堆,由此得出画面中24副不同光线的画面,从时间,从酷暑到严寒。从不同的光线。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从光线上和光影的方向来得出不同的答案。下面来欣赏这两幅画有什么区别?(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米勒《干草车》从色彩上关注固有色及素描关系。从形上注重轮廓线及素描关系。从笔触上严谨平滑细致为形体服务。从阴影上大多采用黑色和褐色。

莫奈《干草车》从色彩上运用环境色使作品绚烂色彩。从形上不重视形体塑造及轮廓线的处理。从笔触上笔触灵动自由为画面中光和色服务。从阴影上阴影处的色彩使丰富的。阴影不是色彩的消失而是新的色彩诞生。

学生写出并说出观后感

教师总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色彩概括能力,一生致力于光和色的研究,注重稍纵即逝的瞬间。

5.莫奈花园 篇五

关键词:光影,印象派,色彩,笔触,日出印象,睡莲

莫奈的作品表现的不是所表现风景本身的自然美, 呈现的是将自然本身的美融入在意象中并主观所呈现出来的。如果古典油画大师伦勃朗的写实作品呈现的是传统的美的话, 莫奈的作品可称为是“自我”真正融入大自然的美, 它更融合于美本身。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属于艺术历史的创新。

《日出印象》

举世名作《日出印象》创作于1872年, 莫奈在这幅油画中天空和海面用了大量的蓝绿色来表现, 描绘的是阿弗尔港口日出时的光线蒙眬的场景。在这幅作品中整个画面都笼罩在阴暗迷雾当中, 晨起阳光透过, 天空被罩染成了金黄色, 阳光映射照在水面上, 反射出绚丽的光。整个画面, 莫奈没有对景物的外轮廓详细地勾勒, 整体所处在蒙眬中, 广阔的天空、海上的景色、远处似有似无的房屋、港口的船、还有船上所勾勒人、整个画面色彩一气呵成, 中途完全没有任何犹豫。大块的色块、或长或短的笔触构成了这幅画, 虽说有些地方还不够精细但藏巧于拙却深深吸引了我们, 因为描绘的这一切是如此地真实, 观者面对这幅画面时候感觉就像你亲自站在远处在观望阿弗尔港口晨雾中的日出, 亲眼看到通红的金色太阳照亮了灰蒙蒙的世界, 使观众身临其境。印象派的另外一位大师塞尚曾经感叹过:“莫奈有双色彩敏感的眼睛, 可是我的天, 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睡莲》

莫奈在当时艺术之都竞争激烈的巴黎, 青年时期生活困苦, 早期油画作品上受到主流古典主义的排斥, 但是他仍然顽强地坚持着绘画, 直到他43岁时在巴黎郊外的吉维尼村选择了定居, 在这里他建造了大型人工池塘, 莫奈在池塘周围种植了各种垂柳和花卉, 在池塘里则种殖了大量睡莲形成一个水上花园。莫奈《睡莲》组画灵感从此而来。据说莫奈在创作巨幅作品《睡莲》的时候, 他已经画了近百幅关于这个水上花园睡莲的作品。莫奈在他的早期睡莲池塘作品中还有拱桥在苍翠遮天的树丛中拱起, 形象生动别致。但在莫奈晚期的睡莲连续作品中已经看不到了小桥, 他画的池塘内的睡莲也更加简洁, 水画得很深沉。有的作品里连天空都看不到, 但在这个时候睡莲系列作品的展览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当时的评论家再也不是讽刺而是真诚由衷地赞美:“我们认为早期的那些平凡的睡莲组画不能和这些不同凡响的池塘景色相比较。莫奈把春天俘获到画廊里。浅淡的绿和深邃深蓝的水, 金液一般的阳光, 呈现出了广阔的天空和池塘里随风变化莫测的池水, 在漫天的金色阳光照耀下浓艳的睡莲处处盛开。”到了晚年莫奈的视力越来越差, 只有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才能看到数小时。但莫奈仍然坚持作画, 在艺术风格上更加成熟, 所画的内容更加抽象, 具体的花卉、睡莲都融化在色彩里, 只留下了颤动激情展现的笔触和跳跃闪烁的神秘光与色。分不清哪里是水面, 哪里是

莫奈风景画的特点

莫奈的作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表现大自然, 记录下瞬间的光与色, 抓住第一印象感觉和所看到充满运动生命力的一切物象。研究光色与空气的融合表现, 他常在不同时间段的光线下, 对同一物象连续地重复多幅描绘, 在大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找瞬间的感受和灵感的闪现, 莫奈非常讲究笔触, 如果说色彩是他作品的外部展现的话那么他的笔触就是作品中的灵魂, 不同的笔触表现不同对象的质感和动态, 他运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不同的色彩以符合大自然的本来面貌。

莫奈认为, 抓住自然瞬间的光与色是作为一名印象派画家的必备素质, 印象派作品中阴影必须用中间浅色调, 莫奈说过:“形体不是被照亮的, 而是光本身就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展现的是周围物质世界不断变化的, 而且通过光线传达本身所处于流动中的时间感。”

莫奈的作品基本都是从自然中得到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印象。这是观察和油画创作的一种新方式。莫奈是第一位深入探讨这种视觉现象的艺术家。在此之前, 还没有艺术家表明, 当我们在远距离观察远处的树木或者众多的房舍时不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另外一种集合的整体形象和色彩。莫奈不是从已知的习惯状态去描绘对象, 而是尽可能遵从眼睛看到自然的所见的状态去表现它们。

结论

印象派大师莫奈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通过前面笔者所谈到的《日出印象》和晚期《睡莲》就不难看出它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莫奈十分注重表现阳光照耀下的大自然的光色变化, 因此他经常在户外作画, 为了展现“瞬间印象”光色的变化, 不仅要外景写生, 还需要画得快。印象派作品用点替代了传统绘画的线和面, 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无法达到的对光的追逐和描绘。如果有作品当天没有完成, 那么在第二天的同一时间他会继续对着同一景物写生。在莫奈的风景画中充分表明自然景物在阳光照耀下的纯洁鲜明的色彩, 按照“光谱色” (红、橙、黄、绿、青、蓝、紫) 选配颜色, 禁忌赭、黑色。在表现其他复杂色彩时, 则以上述“光谱色”颜料略加调和, 或者直接在画面上“错综罗列”的排列而取得鲜明的画面效果。从而在作品中更好地把握稍纵即逝的瞬间印象。

参考文献

[1]闻艺.大艺术家的真实故事:莫奈、凡·高[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

[2]张晓凌.印象派画风.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2.

6.莫奈超时空 篇六

克劳德·莫奈(1840-1926)

生日 1840年11月14日,出生在巴黎。

16岁 帮村民画人像画,后受布丹影响到户外写生。

19岁 前往巴黎瑞士学院读书,不满学院派的规限。

25岁 结识卡蜜儿并作以她模特儿完成《绿衣女孩》。

30岁 莫奈避开普法战争前往伦敦,与卡蜜儿结婚。

34岁 《印象日出》第一次在印象派画家展上亮相。

39岁 妻子卡蜜儿死于肺结核,临终时莫奈为她画了最后一幅画。

43岁 移居吉维尼。

52岁 迎娶第二任妻子爱丽丝(Alice Hoschede)。

53岁 在家中打造日本庭园风的睡莲池并不断扩建。

59岁 开始创作《睡莲》系列。

68岁 视力开始衰退。

71岁 第二任妻子爱丽丝逝世。

86岁 1926年12月5日病逝于吉维尼。

《春天的吉维尼》

克劳德莫奈 1890年 油彩布本

香港私人收藏

厌恶战争的莫奈,以家中花园作画,希望以平静的风景治愈心宁。园中的垂柳、莲花、倒影、树荫也是他的晚年常见的作品,今日变成潮圣之地的莫奈花园,还可以看到画中的影像。

仿真 多媒体展示

事先张扬的法国五月重头戏《他乡情韵—克劳德莫奈作品展》,由香港文化博物馆及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联手,从法国及亚洲各地博物馆带来17幅油画、粉彩画及挂毯等莫奈真迹,展示印象派大师对世界的影响力。展场将会按莫奈曾经到访的四个地区陈设,包括諾曼第与布列塔尼、巴黎及法兰西岛地区、伦敦及威尼斯,及以《睡莲》闻名的吉维尼,每个区域都配备声效、影像等多媒体装置,由浅入深带大家了解莫奈作品中光影变化的重要性。采访当天率先披露《维特尼流域塞纳河解冻(面向拉瓦古)》《睡莲》系列等6件真迹。多媒体展示部分还在密锣紧鼓,完成后可在睡莲池投影装置中与影像互动,加上仿照吉维尼花园的场景设计,令大家彷如置身莫奈的布之中。

四大看点:

1.花园立体重现

场内以多媒体装置重现莫奈在吉维尼的工作室、食物餐单、花园等,包括花园中的日式拱形小桥,多媒体投映完成后,将会呈现桥下日本睡莲、芦苇等多种植物。

2. 严选17件真迹

要从世界各地挑选17幅作品,展示莫奈在印象派的贡献,是一件挑战难度的事。莫奈曾在十多个地区作画,需要根据莫奈在不同地方、时间及季节所画的作品中选材,而本次展出作品也代表他一生的变化,年份横跨早期及晚年,全数来自法国境内外甚至亚洲等11间博物馆,当中以1872年的《阿尔冈特伊火车站》年资最高。

3. 聚集400幅作品

《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在日本、韩国完成巡回展览的《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近月登陆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以巨型荧幕及多媒体技术重示莫奈的400幅大作,令画作如同数码《清明上河图》一样动起来。巡展还有北京、上海、广州三站。

4. 莫奈的秘密花园

莫奈曾说“我最完美的杰作,就是我的花园”,相中的莫奈(81岁高龄)便是摄于吉维尼家门前的日式花园。吉维尼是法国西海岸诺曼第的一个宁静小农村,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印象派朝圣。

《睡莲》挂毯 1913年

即使在较粗糙的毛毯上作画,也看到颜色的层次。

画作表面以不反光胶片保护,透光度达99%,可以近距离清晰看见笔触,又不会反射周边环境。

约1915年摄于吉维尼家中的饭厅。

必知莫奈五事件

要认识19世纪印象派,当然要由法国的艺术氛围入手,当时法国的传统画作追求像真及笔触细腻,画家大多在画室作画,主题多是神话宗教。而1840年在巴黎出生的克劳德.莫内,小时候同样接受传统的艺术教育,直至遇上伯乐布丹,开始与几位印象派大师一同到户外写生,以速画粗糙笔触描绘风景,颠覆传统绘画理念。1874年其首次印象派画展出炉,作品《印象日出》成为热话,并带领艺术世界进入新领域。拜见大师墨宝之前,以下关于莫奈的5大人事,入场前一定要知道。

1. 叛逆印象派

莫奈爱画风景,轮廓模糊的画风在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如同今日邪教,得不到沙龙画展赏识,莫奈便与同期印象派画家,自家举办第一次印象派画展,速写印象的粗率画法被嘲讽为“印象派”,却出奇地符合画作的风格,“印象派”名字从此广为人知。

2. 伯乐天空之父

nlc202309082259

喜欢画海洋及天空的欧仁·布丹 (Eugene Boudin) (1824-1898年),又被译为尤金·布丁。是莫奈的良师益友,带他走出户外写生,学会观察光线、描绘动态事物的即时绘画技法,对印象派影响深远。

3. 大暖男

莫奈一生有兩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卡蜜儿(Camille Doncieux)是他最深爱的女人,亦是《绿衣女子》《草地上的午餐》《日本女人》《漫步撑阳伞的女人》等多幅大作的模特儿,可惜早于32岁便去逝。

4. 日本风影响

19世纪日本浮世绘、和服、瓷器等传入法国,深受印象派画家欢迎,连莫奈妻子卡蜜儿也会穿和服打扮,莫奈也有为此作画,其家中睡莲池也是受日本风格影响。

5. 下半生游花园

莫奈下半生花了43年时间整理吉维尼家中花园,并以园中风景作为绘画题材,著名的《睡莲》系列及余生画作都是在花园内完成。

《印象·日出》1872年

《在海边》欧仁·布丹1863年

漫画家解“画”

想扮艺术家,知道莫奈的脾性,也要学两招解“画”。这回找来艺术良师兼漫画家黄照达,分享观赏印象派画风的贴士,“印象派的画作最好是看真迹,因为数码化相片有色差,而且看不到笔触及画中的细微变化。”莫奈选好一个地方,会住上一段时间,以不同时间及季节纪录自然风景,画中往往捕捉到极微小的细节。艺术史上不同时段的画派也反映世人对事物的看法,当日的印象派潮流,与今日的街头艺术有几分相似,“印象派同样是上街创作,也有一份反叛的创作精神,好像法国街头艺术家Invader的马赛克作品,一样受到世界关注。”但看上迷迷糊糊的风景画,一般人好难找到重点,黄照达分享其中3幅作品的看法,还解析以下几个小秘技,以免迷失画中。

印象画3秘技

A颜色

莫奈毕生运用色彩表现逐渐变化的光影,无论人物及景物,都偏重光线效果,会用丰富的色彩表现阴暗及受光处。

B笔触

为求表现光暗变化,牺牲了景物的轮廓线,以不同厚度的笔触增加光感及立体感;而为求令油彩保持光鲜,也弃用传统保护光油。

C主题

多以街巷人物大自然为作品题材,相对传统画宗教、重要人物为写实。因为户外写生讲求即时性,不太著重构图。

他乡情韵——克劳德·莫奈作品展》

日期:4/5-11/7

开放时间:10am-6pm(周一、三至五)、

10am-7pm(周六、日及公众假期)、同二休馆

地点: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专题展览馆

网址:www.heritagemuseum.gov.hk

备注:逢周三、六、日及公众假期

(4:15pm-5:15pm)设公众导赏团

《绿衣女子》1866年

《日本女人》1876年

《睡莲池》1899年

《睡莲》

克劳德莫奈 1907年 油彩布本 圣艾提安现代美术馆藏品

7.莫奈经典之作造访上海 篇七

富艺斯呈献美洲藏家私人珍藏

富艺斯将于5月举行的“20世纪及当代艺术”纽约拍卖会上,呈献来自美洲藏家私人珍藏的Mark Bradford重要作品,以及Albert Oehlen、Martin Kippenberger、Cindy Sherman等名家杰作。精选拍品日前在香港Art One公开展出,引起关注。Mark Bradford的巨幅作品《Building the Big White Whale》,估价达300万至500万美元,是此次晚间拍卖会上最为瞩目的拍品。

“哈利波特”椅卖了40万美元

英国作家罗琳在创作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两部时所坐的一把椅子,日前在纽约一场拍卖会上拍得39.4万美元。这把上世纪30年代的橡木椅子是罗琳在爱丁堡时期,以单亲母亲的身份所居住的廉租房里免费获得的四张混搭椅子中的一把。显然这把椅子是一件难得的哈利·波特纪念品。

数字 日前,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应邀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6年文化遗产保护圆桌会议。本次会议主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管、国际合作和职业正义”。会上,中拍协副会长祁志峰代表中国拍卖行业发言。与会人员认为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为打击非法交易、文物回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0多年来,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对文物知识的普及、文物的保护以及市场价值提升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7件

在嘉德四季第45期拍卖会上,“德华堂藏书画”专场推出了实时网络竞投。吴青霞的《鸣蝉图》成为此次网络实时竞投成交的第一单,作品以2.2万元落槌。该场实时网络竞投共成交了7件作品,总价近50万元。对于这一成绩很多人都会很淡然,毕竟在艺术品拍卖中,50万元算不了啥,但这种尝试无疑会有助于传统拍卖的拓展。

440万

8.当莫奈遇见德彪西 篇八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音乐;比较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作为西方艺术中心的法国仍受着官方学院派的掌控,风格墨守成规且古典刻板,一批年轻的画家为了寻求艺术上的创新和自由,尝试着用新的方式绘画。1874年,他们举行了一次独立画展,就在这次画展中,克劳德·莫奈展示了后来令他举世闻名的作品——《日出·印象》。由于官方学院派对青年画家们独树一帜的画法并不认可,便截取了作品名称中“印象派”这一词语来讽刺这些画家。然而随着印象派画家的不断努力和时代的发展,“印象”一词慢慢的失去了原有的讥讽之意,而渐渐变成了艺术史上一种重要的流派,即“印象派”。

印象派诞生之后,不仅将画家从传统绘画技巧和题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将其影响扩展到音乐界。印象主义音乐的灵魂人物当属德彪西无疑。如同莫奈一样,德彪西在对音乐的创作上也充满着反叛精神。他在音乐学院求学期间常常寻求打破常规的作曲方法,为求创新,他会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这种做法使得他经常受到教授的批评,他们警惕他要注意“模糊的印象主义”倾向,但这一创作方法却成为了印象派音乐的滥觞,成为音乐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印象派绘画和印象派音乐,虽然一个诉诸于视觉一个诉诸于听觉,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莫奈和德彪西的作品,正是这种联系的典型代表。因此,本文将在对莫奈和德彪西的比较之中探求印象派绘画和音乐之间的联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一、以意传神

在印象派出现之前的18世纪,现代意义的照相术尚未发明,艺术的写实技巧显得十分精彩和必要。同时,传统的绘画受柏拉图的“模仿说”的美学观影响[1]76-81,青睐于宏大的叙事、完整的结构和精准的细节,而莫奈则打破了这一写实的画法,他努力捕捉大自然瞬息间的变化,飞快的把颜料涂在画布上,不顾及细枝末节,只考虑总体效果。

在画作《日出·印象》(图1)中,莫奈的运笔痕迹十分明显,既没有被遮挡住,也没有一层颜色将它冲淡,不具备传统绘画作品“完成”的特点,完全违背了正统的古典主义绘画和新古典风景画派的艺术规则。[2]18-22这种绘画方式使得莫奈的画显得粗放、模糊,观者难以根据画中的内容去还原一个清晰的日出场景,但是,日出时的感受却能直指观众的内心,这也正是莫奈所追求的“印象”。莫奈曾说:“当你出去画画时,要设法忘掉你前面的物体:一棵树、一片田野……只是想:这是一小块蓝色、这是一长条粉红色、这是一条黄色,然后准确地画下你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你最初的印象时为止。”[3]50可见,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法重在写意而不在写实,通过画作所传达的感受和印象才是画中的神来之笔。

同样的风格和手法也适用于印象派音乐。作为印象派音乐代表人物的德彪西,其音乐主题简短,常常采用标题式的命名,很少出现宏大叙事的交响曲,音乐结构松散,音乐风格模糊且朦胧,注重暗示和象征。

以德彪西的代表作《月光》为例,这首曲子利用A-B-A与尾声相结合的结构,乐曲开始的部分采用了精致的和声,描绘了钢琴奏鸣所能表现出的全部的幽暗与宁静;时值较长的双音和紧凑较短的多音交替使用,再加上波浪式的和声方式,增强了乐曲的流動性,再现了月光在树影婆娑中若隐若现的情景;结尾分解和弦的使用,引起人的思绪和遐想。听到《月光》的人,会因经历和心境的不同联想到不同的月色,乐曲表现手法浪漫自由,听众的解读也进一步被解放,乐曲中最重要的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说,德彪西的音乐是一种写意的音乐,一种自由、浪漫、灵动的音乐,而这也成为印象派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谱例1)。

二、光色之美

除了以意传神,印象派的绘画和音乐还不约而同地关注了光影和色彩,并将之发展成为艺术创作中最大的亮点。

印象派画家受到现代光学的影响,认为大自然的景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光的不同会导致景致的瞬息万变,所以捕捉光影要迅速及时,同时,一切色彩产生于光,画家应依据光谱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来配色,并及时作画。莫奈曾说:“……光变了,颜色也要随着变。颜色,一种颜色,它持续一秒钟,有时至多不超过三四分钟。这样,我就只能在三四分钟内做我所能做的事。一旦错过机会,我就只好停止工作。”[4]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莫奈经常针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光影)下反复作画,从而创作出了许多同主题的系列作品,如《干草堆》系列(30幅)(图2)、《鲁昂大教堂》系列(28幅)等,这些作品色调并不重复,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大自然光影、色彩的新鲜感和崇敬感。这种对光和色彩的运用手法达到了视觉艺术的突破,传统画法认为,阴影及其周边不存在颜色,因此常常用黑色来表示,光觉也仅仅是明暗的对比,并不涉及到色彩;但莫奈的作品“离开了对物的全因素(形体、明暗、固有色、光、质量感等)的同时知觉,转变为独立的全色彩知觉,一改形觉的统制地位为色觉的统制地位……原来的知觉就如过去在黑白照片上染色,而后来却是彩色照相了”[1]。

与印象派绘画一样,印象派音乐也十分看重色彩和光影,只不过在音乐上,其表现不是通过画笔和颜料,而是通过音色和音响,即印象派音乐不追求主题,不突出主人公,音色和音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并通过音色和音响的变幻和流动来表现自然界中的光和色的变化。为达到这种音乐效果,印象派开创了许多独特的创作手法。首先,在配器上,增加了许多更为细致的乐器的使用频率,如三角铁、竖琴等;其次,和声的使用上富有变化,创造出流动的意境;第三,踏板使用上的创新,根据音效的不同使用半踏板、弱音踏板和浅踏板等,力求通过踏板创造一种朦胧之美。

nlc202309081251

德彪西的诸多作品体现了这些创作手法。如其代表作《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竖琴和长笛的应用,增强了乐曲的朦胧美;又如,《意象集》的第二集《金鱼》(谱例2)中,高音部分的和声具有旋律美,意在描绘缓慢的水流,而低音部分的颤音又突出了流动性,意在描绘湍急的水流,相对应的这一部分的踏板,也分为两拍、一拍、半拍等不同用法,用来表现清澈、晦涩、延长等不同效果。[5]79-96

三、东方视角

由于所处时代的独特影响,印象派的绘画和音乐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17世纪开始,随着远东贸易的兴盛,异国情调开始在欧洲流行,这一时期欧洲艺术家对于东方艺术的了解可以称为“东方情怀”。而到了19世纪,随着比较艺术学的兴起,欧洲的艺术家们开始以平等的眼光来了解东方艺术,并且将东方元素逐步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印象派在这一时期出现和发展,与其从东方艺术的土壤中汲取了丰富养分密不可分。

莫奈的画作中常常透出一种“东方意境”。陈刚曾指出,莫奈的画中的情境“纯真而自然”,看重自身情感的表达,以印象表达心境,恰如中国的文人画一般,画为心迹;同时,莫奈视线中“不像即最像”的模糊意识与中国画中“似与不似”的观念颇有异曲同工之妙。[6]149-151除此之外,印象派绘画中粗放的构图方式、不修边幅的色彩渲染也与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画有着相似之处,形体边界模糊、物象相互交融,色彩构成对比,印象之中,含蓄委婉,超然脱俗,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相比于莫奈的情怀,德彪西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对于德彪西作品中“东方情调”的来源,研究者几乎一致认为,主要体现在1889年和1890年在巴黎举行的两次世界博览会。这期间,他听到了来自于中国、日本、爪哇等国家的钢琴家的演奏,让他印象深刻。这一时期的影响对于德彪西来说是多方面的,钟卓文将其概括为音乐形态、标题内容和文化语境等方面。在音乐形态上,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甘美兰合奏音乐和“阿拉伯花纹”一样的音乐装饰;在标题内容上,德彪西常常会采取富有东方意味的标题,如《塔》《月落荒寺》等,其创作灵感也常常来源于东方的物品,在文化语境上,象征主义的文化形态给了德彪西创作的文化环境。[7]168-177

以德彪西的作品《金鱼》为例,其创作就是受到东方的漆器盖板的启发。“金鱼”这一概念本身就来自于东方,而盖板上的图画中柳枝随风摇摆,海草随水流舞动,两条锦鲤在水中游弋,这样和谐美好的画面给了德彪西灵感,于是就有了乐曲中对金鱼生气蓬勃的描绘。

四、小结

无论是莫奈还是德彪西,无论是印象派绘画还是印象派音乐,以意传神的倾向都体现出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理念,即更多的注重主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而非刻板的对客观事物进行模仿和复制,这种理念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地位,将艺术家从刻板的、固有的艺术题材和创作手法中解脱出来,体现了艺术家对于“我”和“我知”的关注;其次,印象派绘画和音乐对于光和色的共同偏爱,来源于共同的艺术追求,即放弃永恒而实际的对象,描绘转瞬即逝的印象。对于虚幻的、并不真实存在的对象的描绘使得艺术作品的主题式微,形式和技巧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创作的核心,这无疑是艺术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转变;最后,印象派的起源和发展都受到东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在印象派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表达内容上均有体现。印象派与东方艺术的相互联通,并非是某种偶然或巧合,而是来源于东西方文化中共同的审美旨趣,是艺术思潮、经济交往和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因交流和融合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瑞生.艺术视觉的历史性突破—莫奈艺术视觉在西方绘画史上的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

[2]陈良运.中西绘画“意象”、“印象”会通辨[J].美苑,2007(4).

[3]贝纳·顿斯坦.印象派的绘画技法[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印象派艺术大师的经典言论 《西方画论辑要》[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06/03/content_13613803_1.htm.

[5]吳佩瑶.音乐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德彪西钢琴曲《金鱼》诠释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3).

[6]陈刚.光影视角中的莫奈[J].文艺研究,2011(3).

[7]钟卓文.从音乐学的角度看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东方情调”[J].中国音乐,2013(1).

9.克劳德·莫奈作品创作特色浅析 篇九

关键词:克劳德·莫奈 创作视角 创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印象主义画派作为法国19世纪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印象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奈,不可否认,他为印象主义画派的存在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真正将印象主义发扬光大的人应该说是克劳德·莫奈。莫奈是法国印象画派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因为被称为“印象主义之父”。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主张走出画室,尽可能地直接接触所画题材,着重对大自然色光的细致观察和模仿,进而运用灵动的色彩语言表现画家的情感。莫奈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因此,对莫奈作品艺术创作特色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印象派绘画的视角与特色。

一 克劳德·莫奈生平简介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生于法国巴黎,以画漫画起家,15岁开始学画。莫奈从小就显示出了他对绘画的兴趣,儿时在上课的时候,他经常将课堂上老师来回走动的样子用铅笔画下来,而且画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许。自那以后,莫奈对绘画的兴趣愈加浓厚。成年后,他师从于著名风景画家布丹,由此,莫奈便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布丹对莫奈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正是在布丹的启迪下,莫奈摒弃了传统绘画中对酱褐色调的使用,改用创新的色彩观念来表达作品中的风景、人物与情绪。在莫奈22岁时,他来到巴黎求学,进入了著名的古典主义学院派画家格莱尔画室,在此他学习到了高超的绘画手法与技巧,对其日后成为绘画大师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到了1872年,莫奈创作出了《日出·印象》这幅作品,也正是这幅作品的问世,为莫奈赢得了广泛的赞许,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同时也为其扬名于世做好了铺垫。1873年至1878年是莫奈创作中的丰收时期,在这个阶段,他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如《阿尔让特伊大桥》、《圣拉查尔火车站》、《卡普辛大街》、《穿和服的女人》、《火鸡》等。到了1926年,莫奈病死于吉维尼的家中,结束了艺术大师辉煌的一生,终年86岁。莫奈一生共留了下五百多件素描作品、两千多幅油画作品,充分表现了莫奈旺盛的生命力和庞大的创作量,他用特有的方式阐述了独创的色彩语言和艺术生命力,实现着他终生的创作信念。

二 克劳德·莫奈创作视角

1 对大自然的钟情

作为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便是大自然,他善于将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芳草绿树、田园小径剪入自己的画中世界,在画中表现大自然的芳香醇美、宁静幽婉和五彩斑斓。如《阿尔让特伊大桥》是作者1974年创作的一幅作品,描绘的是一幅充满阳光的风景,通过对树丛、河流、大桥的描绘,表现的是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的景象。《圣拉查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莫奈巧妙地描绘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刻画了在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出色地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睡莲》组画是莫奈在年迈体弱、视力衰退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幅创作侧重的是同一主题在不同光线和空气下变化无穷的外貌。《日出·印象》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让观众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微妙。《麦田》中莫奈用向上犹如火苗般的笔触表现近处绿油油的草地和远处金黄色的麦田还有高大树木,传达出了画家面对大自然那火一样的热情和令人激动和兴奋的瞬间。

2 对东方文化的热爱

莫奈作品中很多因素都反映出了东方审美及艺术作品的深刻影响,其中以日本文化为主要体现。在明治时期,日本结束了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日本艺术的魅力在法国文化人和艺术家中风靡,尤其是浮世绘这种艺术形式。浮世绘单纯而艳丽的色彩、流畅而传神的线条、复杂而奇妙的空间,构成有别于西方艺术的东方艺术,吸引了一大批欧美艺术家的关注,其中便包括梵高、马奈和年轻的莫奈。1876年,莫奈创作了一幅标题为《穿和服的女人》的作品,画中的女子穿着和服倚着纸扇装饰的背景,画家在画中体现了对有装饰作用的附属物的重视,可见在莫奈对“日本文化”的热爱。而且1899至1900年问,画家所完成的“日本桥”系列的18幅作品中更完全显现出了他对日本文化和艺术的喜爱。除此之外,东方传统的绘画,不论是风景还是人物,一般都是对一段时间的记录,所以大都是动态的。在1873年莫奈创作的《野婴粟花田》这幅画中,描绘了一对母子从开满红色野婴粟花山坡走下的情形,出现了很明显的这种动态元素特征,符合东方绘画艺术的特征。

3 对“光”的灵活运用

作为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莫奈这个伟大的艺术家十分崇拜光线,“光”在莫奈的笔下运用甚为突出。一方面,他致力于对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另一方面,他把光作为条件色,记录景物的固有色与“条件色”相互融合瞬间产生的变化,进而把世间物象的形体从传统绘画法则因素中抽象出来。从他早期的作品《日出·印象》到晚年的《睡莲》,他一生从未停止过的只有对光与色的追求,并做到了不可攀登的艺术高度。如《干草堆》是莫奈绘画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油画作品,他分别对在不同季节的早、午、傍晚的阳光下,对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进行描绘。《日出·印象》描绘的是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调组合下的海水、天空、景物融为一体的景色,带给人惬意的视觉感受。《圣拉查尔火车站》中,他巧妙地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展示了物体的独特形态并改变了颜色。《睡莲》则达到了他艺术的高峰,看似随意的彩色线条,在瞬间唤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感情共鸣。《鲁昂大教堂》是20幅同题材的连作,是画家于1892年2月至4月中旬及1893年两次大行动中绘制的,在这个过程中,他随着光线和时间的转换不停地奔波于各帧画幅之间,努力捕捉色调和明暗的变化,最终更确切地诊释了“条件色”对画面的影响。

三 克劳德·莫奈作品的艺术特色

1 莫奈作品的抽象属性

艺术中的“抽象”是指逐步舍弃自然外貌或物象之外象,并逐渐简约或提炼出最基本、最简单造型元素的一种艺术。莫奈绘画的洗练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上述的抽象特征。莫奈认为,造型和构图不是绘画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绘画中没有必要把轮廓线画得太完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莫奈的作品中很少看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同时,莫奈认为,光与色彩的表现应是画面的本质特征,因此,作品的涵义和创作宗旨应该通过画面的色调和色彩的合理使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因此,在莫奈的作品中,他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做多幅的描绘,进而表现对象在不同光线下的真实色彩。也正是他这种创作特色,使得画面中形体塑造模糊到极致,最终变成用纯粹的光和色彩表达内心的印象,这间接地影响了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

2 莫奈作品的创新性

印象派产生之前,甚至风格接近印象派的那些作品,大都采用造染的技法,即阴影始终采用中间色调,画面本身由清楚的明暗色块构成。而且从内容方面来看,以往的画家们不厌其烦地描绘着老套的神话、宗教传说,并以与帝王相关的历史画、肖像画为主。而莫奈的创作则与众不同,他打破了以前陈旧的绘画观念,突破了传统的创作题材,开启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源头,为现代绘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此之外,莫奈的创新还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绘画技术与方法上的创新。以《日出·印象》为例,其创新的关键之处主要是他的思维独特,他将传统单调的油画技术与方法进行改变,打破了物体在常态光源下呈现出的色彩,同时他注重观察不同环境下色彩的细微变化,在这种观察中慢慢地体会到了色彩具有的魅力,印象派的作品也就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之作。第二,莫奈率先运用印象主义的方法,将不同对象的色彩差异扩大化,通过这种对比与衬托,造成了印象派风景画的一个显著特点——高明度和鲜明感,使得绘画艺术获得了新生。第三,莫奈的很多画体现了独立性、自发性和个人主义等思想,这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一定关系,这是先前画家所没有找到的切入点,也是莫奈创新观念的表现。

3 莫奈作品的诗性美

诗是人们表达内心深处最细腻、最复杂情感的最佳形式,莫奈堪称是一位“诗人”,在画家的笔下,绘画和诗一样,可以达到美的意境。首先,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诗人对诗歌中自然美的追求相一致。对于莫奈来说,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持久,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提炼出一种毫无做作的美,即自然美。尤其是莫奈的绘画更有着自己的特点,他的风景画常常是温柔的、安慰人的、感动人的,他认为感觉和印象是达到统一的起源,他甚至还将这一思想贯彻到了他的作品中,这使他的画更接近音乐和诗歌。例如,《鲁昂大教堂》是莫奈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了不同的情绪,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莫奈对光的迷恋,同时也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不同角度的光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表现。其次,在莫奈的画里,他可以在几分钟内描绘出瞬息变幻的天光云影即“瞬间印象”,这像极了即景抒情的散文诗。再加上作家笔触的灵活运用,形成了一种节奏感、类似诗歌中的韵律,在莫奈笔下轻轻吟唱。最后,仔细研究莫奈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对自然观已经倾注了感情和思想,并对大自然进行了合乎理想的改造,包含着明显的主观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综合概括,用纯粹自由的笔触、色彩在作品中抒发画家独特的内心感受,他的绘画,已经深入到了表现主观情感的界面,力求以情感的真实代替客观物象的真实。因此,观看莫奈作品时,我们要舍身处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诉求,从色彩中感受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进而更深刻地了解作品,最终在心灵上引起共鸣。所以可以说,莫奈作品中的表达情感也是重要的绘画语言,使其作品诗性美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天生的色彩大师,他将印象主义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也是一位极端的印象主义者,他毕生追求着印象主义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印象主义发扬者。他既是那个时代学院传统的革命者,又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继承者。时至今日,莫奈的伟大创作仍令无数艺术家赞叹不已,他的作品艺术生命力仍在不断延续,其绘画具有的独特方式也将继续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时也让观赏者从中受到很多启发。通过欣赏和品读他的伟大作品,也能使我们这些从事美术职业的人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 张淑苹:《从〈睡莲〉看莫奈晚期创作抽象意味的转变》,《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第2期。

[2] 潘修谡:《“光色共舞”——浅析印象派大师莫奈眼中的光和色》,《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第10期。

[3] 余代映:《论印象派大师莫奈的艺术生命力》,《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第9期。

[4] 陈旭:《东方艺术文化是否缔造了克劳德·莫奈的作品〈睡莲〉》,《学理论》,2010年第7期。

[5] 杨玉珍:《莫奈绘画的艺术特征初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

[6] 洪瑞生:《艺术视觉的历史性突破——莫奈艺术视觉在西方绘画史上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7期。

[7] 徐茜:《光与色创造的东方意境──论莫奈〈睡莲〉组画的审美特征》,《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第6期。

上一篇:除夕之夜叙事作文350字下一篇:计算机广告设计类专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