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风险评估报告

2024-09-28

外包风险评估报告(精选9篇)

1.外包风险评估报告 篇一

随着主多分开改革的深化推进和“三不指定”等规范管理要求的实施,供电企业配网工程建设基本以外包为主,虽单个项目涉及资金少,但数量多、总额大、情况各异、涉及面广,加上当前配网建设市场准入门槛及规范化程度较低,外包队伍鱼龙混杂、素质良莠不齐,基层供电企业对外包工程的管理监督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因素均造成配网外包工程监管难度大,廉政风险突出。

截止8月1日,泰州供电公司共清理了因资格不合格、信誉及施工质量较差等问题的4家业务外包单位,标志着该公司开展业务外包廉政风险防控已初见成效,从而增强了风险防控的实效性。

今年以来,泰州供电公司以强化业务外包廉政风险防控为契机,切实做好廉政风险的诊断排查、防控改进等工作,为建立反腐倡廉工作常态化运行机制提供组织保证。一方面,成立了由公司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业务外包领导小组,健全了业务外包风险管控体系和责任体系,明确了风险管控职责、准确辨识风险、强化流程管控、完善配套支撑等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组织企业人员学习了《江苏省电力公司“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构建廉洁生态系统”行动方案》及外包规章制度汇编等相关文件,增强了公司干部员工对相关廉政制度的认知程度。与此同时,重点对外协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无行贿记录证明等5大项31款进行资格严格审查。

据了解,该公司对施工外协单位实行严格考核,强化管控,主动将廉政防控工作纳入公司考核范畴,确立了在签合同的同时,必须签订《廉政协议》的原则。对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一经查实,业务外协单位将被纳入“黑名单”,不得入围供电工程名录,对违反规定的内部职工将依据规章制度给予严肃处理。

一、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廉政风险点

1.施工队伍招投标、物资采购及合同签订环节

由于相关各方的私下场外交易难以纳入监督视野范围之内,招投标领域廉政风险指数较高。主要表现为:内定施工队伍或供货商,“量身定做”招标条件,暗中泄露标底信息,确保关系人最后中标;施工队伍或供货商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高档娱乐消费、旅游等方式实施商业贿赂,形成利益勾结;故意压低报价、变更设计、模糊合同文本,谋取私利。

2.项目分包及劳务分包环节

接到工程任务后,按照工程量核定分包金额,对下属施工单元进行项目劳务分包或单项分包。由于核定分包金额比例受人为因素控制,所以较易产生廉政风险。主要表现为:工程项目不以工程量清单计划为依据,分包金额存在较大随意性;既定劳务队伍违规分包,工程安全、质量难以保证。

3.施工管理环节

该阶段是廉政风险的易发、多发环节,容易发生低职、群体腐败现象。

(1)征地、青苗赔偿等协调工作:农村基层干部乘机贪污受贿,故意卡拿索要钱物,造成施工方迫不得已上下打点;施工人员与被征方勾结,虚报房屋、树木等数量结果,多付补偿费受贿或者冒领私分。

(2)资金使用:项目经理权限大,导致工程法人单位财务管理失控;项目部人员配备不足,存在预算员(管理员)一人管理几个工地的现象,预算员(管理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记账方式、资金保管方式不规范,致使资金管理混乱,甚至发生贪污、挪用;私设“小金库”,利用业务招待费私款公报,滥发奖金,假公济私;协调费、生活费、小工费等客观上存在无发票、开白条、冲成本的现象。

(3)劳务队伍:劳务队伍为了顺利承揽工程、通过验收或者拿到工程款,除了在关键时刻重点“打点”之外,还在节假日以各种名目“看望”甲方管理人员,数额不大,范围很广;项目管理人员在对劳务队伍验工、计量、结算时,采取多计工程量、多计工时、多计材料费等方式虚报,从中收受贿赂,损公肥私。

(4)工程监理:工程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同吃同住,形成较稳固的合作关系,极易被施工方拉拢,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监理缺位,虚报工作量或者隐瞒质量问题。

4.竣工验收环节

该环节主要易发生施工单位贿赂质监人员及验收人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隐瞒工程质量问题,弄虚作假,让不合格的设备通过验收;双方勾结串通,使施工单位擅自追加材料或者项目得以追认。

5.决算审计环节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作为工程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最终金额,因此该环节是继工程发包之后“猫腻”最多的一个环节。主要表现为:在工程决算书中采用虚设施工项目、重复计算、夸大工程量、虚报材料、价格等手段,想方设法提高工程报价,同时向审核决算人员、相关管理人员行贿,谋求决算书审核通过;审核决算人员或者相关管理人员乘机刁难,拖延结算,吃拿卡要;施工单位采取“倒推”成本的方式,虚报冒领、套取截留工程余额,将差额部分转入小金库或者侵吞私分。

二、电力工程项目廉政风险产生的原因

1.工程项目管理粗放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研究,针对性、操作性和稳定性不强,导致制度执行力度不够;项目前期深度不够、设计与现场不符、队伍招标和物资供应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抢工期、赶工期、“三边”(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现象依旧存在,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项目部人员紧张,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不够合理清晰,管理中存在众多交叉、盲点;工程建设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远未达到精确、量化和规范的要求。

2.项目管理监督机制不足

工程建设领域的监督机制不健全,项目部分包、采购、结算等交易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参建单位由于接受多方管理,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禁止规定多、配套处罚少;部门规定多、统一规范少,导致合规与违规、遵纪与违纪、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难以确定,边界模糊,项目管理、施工人员在实践中往往不知不觉地撞红灯、冲底线。

3.少数项目人员思想道德防线松懈

少数项目管理人员长期忙于施工生产,放松了自我学习教育,理想信念缺失、法制意识淡薄,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力。

4.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复杂

电网建设牵涉到土地预审、规划红线、环境评价、土地征用、青苗赔偿等多个环节,与政府职能部门、物权所有者产生多重关系,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很大。受制于工期压力,为了快办事、办成事、办好事,电力工程施工方不得已屈从于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潜规则”,请吃饭,送红包,协调环境日益复杂。

三、电力工程管理廉政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廉政思想教育,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针对参建人员多、素质参差不齐、内部管理不严的情况,通过采取固定学习时间、宣讲廉政案例、手机短信提示、开展预防性调查等方式,加强员工廉政思想教育。

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按照分层分类原则,组织项目经理、对外协调人员、预算员等关键岗位人员开展综合业务、专业知识学习、法律知识教育培训,强化按程序办事与民主决策,超前防范岗位廉政风险。

2.加强项目过程控制,规范外施队伍管理

强化外施队伍施工情况评估,审慎推荐外施队伍。探索外施队伍“子母”寄生培育体系,建立核心队伍库。

杜绝外施队伍层层转包,违法分包。明确外施队伍管理专责,建立外施队伍动态管理档案。细化合同签订环节,在严把资质关的同时,通过核查关键人员的劳动合同、社保缴纳、工资发放等技术手段,甄别外施队伍投标基本情况的真实性,并将核心队伍人员纳入劳务合同签订范畴。不定期对外施队伍人员进行检查,控制流动人员数量,确保外施队伍人员素质稳定。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控制使用流程

(1)强化工程预决算管理。严禁在建设成本中列支概算外项目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违规支出。制定概算、预算、决算审核管理办法,建立建设项目、集中管理项目费用和定额标准,准确分配各项目工程费用,对每笔资金使用情况要有据可查,确保手续齐全。强化核查审批流程,对工程设计变更、补偿费、协调费等因素造成的计划外支出,要严格按程序逐一上报审批。

(2)强化资金安全管理。项目工程款的支付必须采用支票、汇票等汇兑结算形式,严禁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赔偿款。小额赔偿尽量减少现金支付,推行电子转账并履行签字手续。严格控制项目部借支金额、时间,不得将公款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杜绝人为滞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私设“小金库”、非法转移资金、逃避财务监督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建立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对工程建设的总预算费用、各项支出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监督。

4.加强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严控物资流通渠道

(1)规范物资采购程序。从物资、设备编制计划、申请采购、合同签订、入库保管、发放使用等各个环节建立监控措施,制定管理制度。对不在招标范围内的物资要通过竞价采购的方式,确保采购金额和物资质量在同时期、同类型中的性价比。

(2)强化物资现场检验。严格检验物资质量和相关出厂证明,杜绝不合格产品。物资采购的数量、型号要符合设计需求,收发手续要齐全,避免出现冒领、多领等情况,物资管理员要定期盘存,做到物账相符。

(3)规范废旧物资处置。进行工程项目废旧物资预估以及全过程废旧物资监控。现场废旧物资及时上交物资管理单位,做好登记,统一进行处理,废旧物资处置应有第三方监督。

5.加强工程项目内部管理,严格内控监督机制

(1)健全工程项目内控制度。针对工程项目劳务队伍选择、使用、管理,物资设备采购,工程量计价结算,资金拨付、废旧材料处理等重要环节,按照《项目部标准化工作手册》流程,规范运作。强化项目部的备用金管理,注重原始单据的存档备查,严格财务监督机制。加强工程项目监察力度,对容易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部门的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加大环节约束力度,用制度管人办事、用制度堵塞漏洞。

(2)明确变更设计的权限和程序。变更设计应在不降低技术标准、不改变使用功能、不扩大工程规模、不延长施工工期的原则下进行。对批准变更的项目要坚持变更核定程序,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和工程数量,认真核实上报数量的真实性,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数量的行为,做到施工图纸与实地相符。

(3)建立督办、反馈、审计工作机制。挑选对工程设计、施工、物资、验收等环节熟悉的人员组建督办审计工作小组,随时抽查工程建设中资金、物资、施工工艺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期限,监督整改落实到位。将检查、审计情况公示,接受公众监督,同时监督重点岗位人员权力运行情况,实行阳光运作。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定责、考责、问责的有效统一。

6.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构建第三方监督平台

(1)联合互动,强化统一领导和综合执纪监督检查。纪委、监察审计部门通力合作,“全程接入、严格监督”。经常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部门进行审计监督,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热点问题,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效能监察,快速提高反应项目动态管理的纠正性能力。

(2)加强工程项目部党风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紧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条主线,一级抓一级、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对直接掌管人、财、物等实权岗位的权力进行适当分解并签订《廉政承诺书》,形成权钱分离、相互制约、规范严密的工作流程。

(3)加大违纪违法事件处理力度。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工程监督检查的频率和范围,对发现的隐患要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将侥幸心理扼杀在萌芽状态。对监督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要坚决予以处理,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4)规避电力工程项目廉政风险,方法途径很多,本文仅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而对道德层面、文化层面、大体制机制环境层面未有涉及。要遏制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行为,既要坚决、严肃查处以身试法者,又要深刻反思廉政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坚持预防、惩治两手抓,不断完善防腐机制,创建良好秩序,强化监督制约,促使外部环境风清气正,内部管理规范有序。

2.外包风险评估报告 篇二

企业信息系统外包, 是指企业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方式。具体说, 就是企业在规定的服务水平基础上, 将全部或部分支持生产经营的信息系统作业, 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性公司, 由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稳定的管理, 并为企业提供需要的信息技术服务的行为。企业通过外包, 可整合利用外部的信息技术资源,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控制经营风险、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每个经济主体都掌握着充分的信息, 处在信息对称的地位;每个经济主体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提供同质化的产品, 都不具有垄断竞争的能力。因此, 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上, 想要长久维持企业竞争优势是不可能的, 因为信息很快会被其他企业获得, 最后平均利润为零。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都或多或少具有某些竞争力。但是, 竞争相对充分的市场可看做完全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存在的都是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而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延伸性且不为其他企业所模仿的, 因此核心竞争力不可以外包, 企业的主业也不可以外包。企业信息系统外包的不仅是企业不擅长经营的, 而且是没有成本优势的业务。根据企业信息外包中的用户和供给商, 信息外包关系可分为几种模式:

1.一个客户一个供给商的单一外包关系

这种模式是指一个客户只与一个供应商打交道, 该供应商为客户提供从简单的工资支付等会计核算到复杂的企业资源计划的全菜单服务。提供这类服务的供应商大多拥有市场优势和专业知识优势, 小企业难以与其竞争。典型的这类企业有IBM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安德森咨询公司、EDS (电子数据系统公司) 等。

2.一个客户多个供应商的多供应商关系

这种模式是指一个客户将信息系统外包给多个信息服务商, 各服务商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提供信息服务。一个客户多个供应商有利于该客户形成竞争优势。当一个供货商供货不足时, 客户可选择其他供货商给予供货, 而供应商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多个客户一个供应商的协包关系

这种模式是指当多家企业有同样的信息服务需求的时候, 为了增强讨价还价的能力、共担风险、通过买方的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 几家企业就会形成购买者联盟, 共享各自的资源, 在信息服务上进行谈判。与一个客户多个供应商相反, 供应商拥有规模优势, 可以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

4.多个客户多个供应商的复合外包关系

这种模式是指多个用户向多个供应商外包信息系统, 各供应商进行合同谈判, 处于平等的地位。供应商划分不同层面的需求, 然后各供应商负责一部分。例如, 安德森公司联合GE (通用电气公司) 为全美七大保险公司提供信息服务, GE负责基础设施服务和信息系统维护, 安德森公司负责信息技术和应用服务。

企业信息系统外包风险的种类

1.技术风险

主要是指外包供应商的系统出现故障、不能使用新技术、不能对其系统进行有效维护、过度依赖供应商的风险。过度依赖供应商会使用户企业不能了解供应商的技术架构和实现细节, 导致在信息系统维护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2.业务风险

主要是指业务需求与信息系统不一致导致的信息系统重新设置而增加预算成本的风险;供应商缺乏安全意识, 泄露企业机密信息的风险;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不配套导致的信息系统重新开发、延长工期而增加项目预算的风险。

3.管理风险

主要是指选择供应商的风险、监督管理风险、合同风险、增加成本的风险。供应商的好坏取决于它的人力资源、业务知识、技术储备、信用度、经营能力等。错误选择供应商会使企业项目预算增加、成本增加。在信息外包的情况下, 用户企业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督, 防止其发生道德风险。

4.合约风险

信息系统外包最常见最重要的就是合约风险。合约风险主要是发生在签订合约以后、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供应商的隐藏行为。不同的风险因素, 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见下表) 。

显然, 由于信息系统外包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会出现不同的风险。归纳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条是因信息技术落后所导致的技术风险。这些都可能成为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障碍, 企业要特别关注。

企业信息系统外包合约风险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 信息不对称导致产生代理人的隐藏行为的代理问题。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在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后, 因委托人无法辨别代理人的努力程度, 使得代理人不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 给委托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在信息外包中, 客户十分关注硬软件成本的降低, 可是在固定价格合约中, 供应商享有全部节约成本的好处。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 需要建立激励机制, 以使代理人在获得利益的同时, 按照委托人的期望行事。在信息外包中, 可在合约设计时建立成本节约分享机制, 使得供应商和客户都可享受降低成本的好处。具体做法是, 先对供应商节约的成本进行投资, 然后再分摊。

(2) 逆向选择导致市场失灵。由于客户无法或者需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充分了解供应商, 因此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选择不能胜任本企业信息外包的供应商。例如, 供应商对自己的某款应用软件的技术和成本了如指掌, 而客户则希望供应商展现其竞争优势, 然后进行评估, 这就可能使供应商虚夸成本。而客户按照同类项目、统一定价, 使得成本较高的供应商退出市场, 成本较低的供应商充斥市场。解决这个问题, 可采取公开的市场拍卖的方式进行招标, 以使供应商不得不公开其成本结构, 企业可在竞争价格上享受低成本信息服务。

(3) 人的有限理性导致不完全合约。客户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 会尽可能地将有利于各自的条款写进合同, 人的这种认知的有限性使得管理者无法预知一切的可能性。就算可以预测, 也无法明确规定应履行的义务, 不可能对双方的行为进行完全的监督, 即行为的不可观察性。环境的变化也使得预测双方的行为更加困难, 因此不可能设计一个能规定对方所有可能行为的完全合约, 现实中的合约都是次优合约。

(4) 关系专用性投资和在谈判机会主义。在信息外包中, 供应商有时为了满足客户对技术、设备的要求, 会建立专门用于该项投资的资产, 而因该资产在其他方面的用途具有局限性, 只有必须放弃一种生产类型或在新交易中增加一定的成本, 才能使关系专用性资产用于其他交易。而对客户来说, 除了该供应商可以为其提供该种服务外, 不再有类似企业可以提供同一种服务, 结果使得双方相互依赖。例如, 从IBM与国际系统公司的外包关系看, 国际系统公司为IBM建立了专门的集成电路, 而由集成电路发展出来的专业技术很难用于它的其他产品生产, 结果该专项技术就形成了关系专用性投资, 造成了国际系统公司在关系专用性投资方面对IBM的严重依赖。同样, IBM也对国际系统公司严重依赖, 因为其他供应商在集成电路方面都不能提供同一种服务。信息外包关系中的这种相互依赖, 可能会使其中较为强势的一方利用对方的战略脆弱性, 违背合约条款进行重新谈判、重新定价, 而占用该过程中产生的可占用准租。占有讨价还价优势的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供应商。因为在信息外包中, 供应商为了服务于一个特定的客户, 会根据其信息服务需求进行一次性投资, 而客户选择供应商的不方便性, 会使供应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不断要求以延长合同期限、增加服务条款而得到补偿, 客户则被供应商“套牢”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是, 建立纵向一体化将外部风险内在化, 或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约。

3.采购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篇三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1.1采购外包的风险以及存在的问题

采购外包可以使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然而在企业分享采购外包的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诸多风险,如:采购物品质量不佳,采购时效性较弱等。

在传统的外包采购中,采购方只关心供应方产品的进度和质量。因此供应方有些部分尽管前期进度和原料质量能满足合同要求,不过由于在前期竞标的高投入,导致在后期必然会采取降低产品质量,减少原料投入的策略,从而加快进度,但最终结果还是让采购方遭受损失。

1.2课题研究价值

本文就以上采购外包的风险问题,研究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对策,从而为企业的采购外包业务提供理論支持,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企业采购外包相关机制,降低采购风险。

2.采购外包风险管理及控制

2.1企业采购部门自身设置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采购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对采购外包成本效益比风险防范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应采取以下措施防范风险:

(1)实行章程化规范管理

进行章程化管理是所有采购活动中最重要的管理方法。企业的采购部门在实际采购运作过程中,要力求规范化运作,从而确保采购的外包公平、公正、公开,实现企业采购部门的“廉洁高效,物有所值”的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采购的正效应。

(2)建立内部管控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

企业在采购过程的公平公开原则自然存在着内部的监管制约机制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管控制约,但其实我们企业的采购作为企业的最重要活动之一,应当必须要有外部的监管制约机制与之配合,从而才能保证企业采购规范化、合理化。

(3)加强风险意识,完善防范制度

企业的采购部门,特别是企业上层决策管理层对于采购外包的风险问题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一个从风险预警到危机应急处理的系统概念,企业对于采购环节应当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视角的立体风险防范体系。从企业内部组织上,应当成立由上级主管部门、高级管理层以及操作层所组成的自律组织,并且该组织能够有机地融合于采购管理体系;从企业内部机制上,应建立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机制,采购部门内部核查,在采购部门的对外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督和内部部门间牵制互律制度,这样便能更加高效的提高采购风险管理质量;从企业程序上,应根据企业采购外包的情况,去建立并完善采购风险管理程序,从而把更多更全的防范措施纳入到采购外包的管理手册,使采购程序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2.2采购人员的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采购人员怎样进行风险防范,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1)树立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

采购人员风险控制的关键点是加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要让采购人员必须严格履行规范采购的职责及义务,严格遵守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采购人员的质量意识,企业还应当引进或者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采购人员,这样从人力资源上去降低采购风险。

(2)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多形式的职业道德相关培训课程和开展职业道德舆论宣传,从而创建积极的采购文化,创建一个良好的采购执业氛围,在文化道德中潜移默化去改变去降低采购风险。

(3)定期实行轮岗制度

通过建立轮岗制度,从而达到人员和岗位的最优配置,这样有利于采购人员在工作中发挥创造,通过该制度,让采购各个岗位职责明确和考核指标量化,以便进一步降低采购风险。

此外,企业还可设立专门风险控制部门,加强对各类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企业的风险控制目标一旦确定,这就需要企业的专门风险控制部门人员予以实施。对进行采购外包的企业来说,应当结合自身企业运作的机制以及面临采购风险复杂的实际情况,更应当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确保专职的风险控制管理人员来实行采购外包的全程风险管理。

2.3建立战略联盟

企业应当努力拓展采购的规模和范围,从而去降低采购的成本,通过和采购外包的服务商建立一种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与核心的采购外包商建立广泛战略联盟,也可以降低部分采购风险。另外通过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建立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及采购体系,这样能够尽量避免人为采购带来的风险,从而更加有效的保证采购质量与效率。

2.4招投标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招投标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应当从以下三点入手,从而避免在此过程产生的风险:(1)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普及,规避法律风险。(2)集中采购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3)建立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完善企业采购工作的程序性和标准化。

2.5建立风险控制信息系统

企业在进行采购外包过程中存在着高风险,这些风险来源广,造成风险的因素多,出现风险事故的后果极其严重。由于以上因素,从而造成风险控制决策复杂。因此采购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于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去降低采购风险。

3.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采购外包制度的是一种能够降低企业资金使用风险的措施。虽然仍有很多的风险会存在于采购外包业务,同时我们并不能否认采购外包机制在采购中依然有采购风险的存在。有些风险是来自社会的环境,有些风险是来自工作的环境,而有些风险则来自采购人员自身。因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对外包采购的分析研究,从而去识别和控制风险。各类风险虽然广泛存在于采购的各个环节,但只要采购人员和监管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和服务意识,建立规范行业标准,健全内控机制、员工诚信体系、服务体系和外部监管机制,再加上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这样采购外包的风险便可以得到防范与控制。

参考文献:

[1]刘福华,陶杰,黄秀娟《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与防范》

[2]杨麦侠《略谈采购成本的控制》

[4]http://www.chinawuliu.com.cn/

4.管理和控制电子银行外包风险论文 篇四

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概述

电子银行业务系统的成功运转需要大量硬件设施与软件程序的支持,这些硬件与软件如果要完全依靠银行机构的内部力量进行研究和开发,无疑需要银行投入巨额的开发与维护资金,并引进大量的技术人员。除少数大型银行机构外,大多数银行并不具备如此强大的资金与技术实力。不仅如此,这种占据银行机构内部大量资源的做法还可能造成银行精力的分散,使之无法集中于核心业务的经营与处理之上,从而阻碍其服务品质的提高。有鉴于此,许多银行为了控制成本,获取必要的专业技术支持,扩展客户产品的营销渠道以及改善服务质量,往往会选择将原本由银行内部实现的一部分网上银行业务功能外包给一个或多个技术服务供应商(TSPs),如硬件软件销售商、电信公司、专家公司和其他支持性经营者等,利用这些外包商所提供的服务来支持网上银行业务系统的运转。可见,通过寻求外部支持已成为许多银行机构节约成本、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也正因为如此,伴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与之相关的外包活动也日益频繁起来。

尽管外包关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与必要性,但它给银行机构带来的各种特殊风险依然不可小觑,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这些风险更是呈现出加重和扩大的趋势。

总体看来,外包关系所带来的风险大多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的规划不合理或监督与控制不力;二是第三方外包商的执行或服务不达标。

就银行而言,在做出网上银行业务之提供是否需要借助外部第三方力量的决定之前,若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成本收益分析、目标兼容性调查及合法性与可行性研究,若未能采用针对第三方外包活动的适当风险管理机制与监督措施,若尚不具备实施监督所必需的足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经验,则极容易产生战略性风险。

而从外包商的角度看,这些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的供应商或销售商在网上银行业务活动中通常是作为第三方出现的,不受管制的他们对网上银行业务活动的介入无疑会对银行机构的整体风险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给银行机构带来额外的不稳定因素。例如,银行可能由于外包商的不当或不法行为,如提供劣质服务、发生服务中断、实施不适当推销、违反信息安全操作规程、违反客户隐私保护政策、违反消费者保护法等而被迫陷入诉讼,不但法律风险陡增,还可能遭受财产与信誉损失。尤其是当外包安排中需要外包商的职员直接同银行客户打交道时,银行因外包商的产品或服务不符合银行所制订的政策与标准而遭到信誉损失的可能性更可能大大增加。为此,银行对外包商所提供之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与适当性进行密切监测实为必要。

电子银行业务中日益突出的外包风险较之传统银行业务环境下更加突出、复杂和严重,更易迅速传递和扩散,对银行机构的安全与稳健也具有更深刻的影响和更大的破坏性。在电子银行业务最为发达的美国,就曾发生这样一起因外包安排而致使银行遭受风险的案例。当时,虽然只是一家美国的主机公司(hostingcompany)受到电脑高手袭击,但却有超过300家银行因此而受到损害。[1]电子银行业务环境下外包风险的巨大冲击力可见一斑。

如果银行机构所利用的服务供应商位于另一个国家,则可能带来更为复杂的跨境外包风险。这种因利用外国服务供应商而造成的风险既可能是因外国外包商不受银行机构及其监管机关有效监控而产生的操作风险,也可能是因有关外包活动违反他国法律法规而引发的法律风险,甚至还可能是因外包商所在国的经济、社会或政治等因素致使其无法履约而带来的国家风险等。

有鉴于此,关注第三方或外包商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其中的战略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与信誉风险,重新评价现有银行业管制框架的有效性,并在第三方介入有关服务提供的情况下采取相应措施对外包关系及其风险加以有效管理十分必要。

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有关国家与地区的监管当局以及一些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都纷纷着手研究外包活动及其风险的特殊性,探索对其实施有效管理与监控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企业家天地20第11期中旬刊管理Management有关国家和地区监管当局确立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美国的实践。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中,大多数银行都不愿自己进行技术设计和网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而是选择将这些工作外包出去。由于大量外包活动所带来的风险很可能危及银行机构的整体安全与稳健,负责银行业机构监管的各个监管机构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而在对各种电子银行业务风险进行监管时特别重视外包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这些美国银行监管机构曾在多部监管文件中确立了有关电子银行外包风险管理的指南。例如,货币监理署(简称OCC)于发布的《网上银行业务―――监理手册》(简称《监理手册》)就曾概括性地强调,银行机构应加强对网上银行业务外包之相关风险的控制。它明确要求:银行应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应将技术提供者的技术服务同银行自身战略计划程序相结合;银行机构在选择合作之供应商时应谨慎行事,事前签定正式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银行还应监督供应商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该供应商所具备之技术是否能与不断更新的技术保持一致以及是否具备良好的内部管理等等。[2]

除《监理手册》外,联邦金融机构审查理事会(FFIEC)于11月发布的《外包技术服务风险管理指南》,OCC于月发布的《第三方关系:风险管理原则》,以及FFIEC于8月发布的《电子银行业务:信息技术审查手册》等监管文件都就管理外包风险制订了专门规则。根据这些文件,要有效防范和控制外包风险,银行机构需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慎重选择合格的服务供应商,即要求银行在选择新的服务供应商时保持有效的合理谨慎,考虑其财务状况、经验、专业技能、技术兼容性以及客户满意度;其二,重视以书面合同形式明定各方权利、义务与责任,即要求银行与供应商签订书面合同,并在其中载明囊括保护银行数据的隐私与安全,银行对数据的所有权,审查安全与控制的权利,监测服务质量的能力,限制银行对服务供应商的行为可能承担的责任,以及终止合同等方面内容的具体条款;其三,依合理程序对供应商实施持续监测,即要求银行具备一套监测销售商的业绩表现、服务质量、安全控制、财务状况和守约情况的适当程序;其四,对包括事故反应与通知在内的报告和预测进行监测。[3]

新加坡的实践。在新加坡,对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所带来的各种加重的风险,新加坡货币局(MAS)给予了高度重视。在MAS看来,更适当的做法应该是基于各银行具体情形和战略的不同采用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方法(arisk-basedsupervisoryap-proach)。206月,MAS发布了最新的《网上银行业务技术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各银行切实遵行。该指引涵盖的内容十分全面,其中尤值一提的是,它为银行的外包活动及其管理确立了具体指南。MAS认为,银行将其有关经营操作外包给第三方并不会消除或减轻银行机构所承担的职责与责任。它强调,银行有责任确保其服务供应商的营业水平以及他们所提供的服务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达到银行网上银行业务所要求的水平。

针对如何管理外包风险的问题,该指引提出了以下三点具体要求:第一,要求银行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充分认识将其网上银行业务操作外包出去所产生的相关风险。具体说来,在将有关活动委托或承包给某个外部服务供应商之前,银行应当合理审慎地确定此种安排的可行性以及外包商的素质能力、可靠性、历史记录和财务状况等;并应以书面协议的形式细致和恰当地写明有关合同各方当事人的地位、关系、义务与责任的具体合同条件与条款。第二,要求银行遵守有关管制、审计或守法要求,切实实施审查或评估。具体而言,就是应当要求服务供应商向银行指定的所有当事方提供利用银行系统、业务、文件及设施的服务;不仅如此,银行与服务供应商还应在其所订协议中承认管制机关依《银行业法》所拥有的对服务供应商的地位、职责、义务、功能、系统和设施实施检查、监督或审查的权力。第三,要求银行和服务供应商遵守《银行业法》中关于银行业的保密要求。换言之,银行同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合同与安全应当满足保护客户信息机密性的需要,也应符合所有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

针对如何监测外包安排,该指引也做出了相应规定:其一,银行应要求服务供应商执行与其自身操作同样严格的安全政策、程序和控制;银行应定期审查和监测服务供应商的安全做法与程序,如定期取得有关服务供应商操作方面的安全充足性与守法性的专家报告;为监督服务供应商是否持续达到约定的服务水平以及其操作的可行性,还应设立一道监测服务供应商的服务提供、履约可靠性及加工处理能力的程序。其二,随着银行的外包关系日益复杂和重要以及其对外包关系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为确保银行管理层不丢掉其保护银行核心操作与服务的职责,应当采取一种强有力的风险管理方法。

我国香港特区的实践。在香港,较为典型的银行业外包活动主要表现为将原本由认可机构自行提供的`数据处理、客户服务(如热线中心)及后勤支援等业务项目外包给香港或海外的服务供应商。电子银行由于需要借助复杂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其所涉及的与技术有关的外包活动愈加普遍。面对银行业外包活动的日趋活跃,香港金融管理局(简称金管局)敏锐地洞察到其中潜藏的各种风险与问题,因而发布了一系列建议性文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外包活动尤其是外包风险实施监管的原则与指南。

年12月金管局制定的一份以《外判》为标题的文件可适用于所有认可机构的银行业外包活动,这份文件虽然并非专门针对电子银行,但其中载明的一般监管方法及有关技术外包的管控措施等均对电子银行的外包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外判》指引中,金管局对认可机构从事的外包活动表达了相当明确的监管态度,即只要认可机构的外包安排具备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且不会导致损害客户利益的情形发生,金管局就不会阻挠。[4]至于怎样才算是具备了“周详的计划”和“妥善的管理”,则须由认可机构在实施其外包计划之前事先同金管局进行商讨。通常,认可机构须使金管局确信其能够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认可机构继续保留对外包业务的最终控制权,其董事会与管理层对外包出去的业务负有最终责任;第二,确保在推行外包计划前后对外包安排实施全面持续的风险评估,并对有关风险进行妥善处理;第三,确保选定服务供应商之前已对其进行严格调查,选定之后又具备持续监察服务供应商的适当管控措施;第四,确保签定的外包协议内容明确详尽,并对该协议进行定期审查和评估;第五,确保外包安排中有关客户资料的保密性;第六,确保具有有效的外包安排管控程序及应变计划;第七,确保审查与审计所必需之外包信息的取用不受影响;第八,确保对跨国外包活动中风险的可控性;等等。

除对一般外包活动确定指南外,金管局还通过后来发布的《科技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和《电子银行的监管》确定了网上银行技术外包监管中需采取的一些特殊管控措施。例如,在选择适当的技术服务供应商时,应注意所选的供应商须具备足够的资源与专业知识,能够遵守认可机构信息技术管控政策的实质内容;而在将关键技术服务(如数据中心操作)外包的情况下,认可机构还应详细评估技术服务供应商的信息技术管理环境,且该评估最好由独立于服务供应商以外的一方做出,独立评估报告应清楚列明评估的目的、范围及结果,并提交金管局以供参考。

在同服务供应商签订外包协议时,金管局强调:首先,应清楚载明技术服务供应商的履行标准、明确有关软硬件的所有权及服务供应商须承担的其他责任。如技术服务供应商应确保其职员或代理人对取得的认可机构的信息严格保密,以及遵守认可机构有关信息技术的管控政策与程序等。其次,鉴于技术服务供应商可能进一步将有关服务分包给其他方负责,认可机构应考虑在协议中增加一项约定,即技术服务供应商对有关服务的重大部分实施分包时,必须向认可机构发出通知或获得后者的核准,而且此时原技术服务供应商仍须就分包出去的服务负责。

在外包安排存续期间,为了对外包活动实施持续充分的监管和控制,除进行定期监察外,认可机构还应进行年度评估,以确保重要的技术服务供应商受到充分的信息技术管控。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因未能预见的技术服务供应商问题(如服务供应商财务状况恶化而无力偿债,或因其他困难而无法继续提供有关服务和支持等)而导致有关银行业服务无法使用,认可机构还应就已外包的关键技术服务制定必要的应变计划,包括制订退出管理计划及物色额外或候补的技术服务供应商等。[5]此外,为了防止外包风险过于集中,做出技术外包安排的认可机构应尽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外部服务供应商提供关键的技术服务。

在电子银行外包活动中,除技术外包外,认可机构还可能通过外聘技术服务供应商的方式来提供与技术有关的支持与服务。对于这些外聘活动所引发的风险和问题,金管局指出,“认可机构应制定有关如何管理各类主要外聘科技服务供应商的指引。”而此种指引也应包括拣选服务供应商的程序,核准重大例外情况的程序,以及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技术服务供应商提供关键技术服务等主要内容。重要国际组织确立的指导性原则。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也就外包风险及其管理问题展开了有益探索,并提炼总结出了对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均颇具参考价值的重要经验。例如,为了指导和协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其监管者们有效地解决外包问题以及防范和控制外包风险,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管协会组成的联合论坛就于2月共同发布了可普遍适用于银行、保险以及证券行业的受监管金融机构及外包服务商的题为《金融服务的外包》的最新指导性文件。[6]

该文件提出了9项高级原则:1、实施业务外包的受监管实体应具备一套全面的政策,以便对关于是否及如何适当开展外包活动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董事会或相应机构不仅要对其外包政策负责,而且还要对根据该政策实施的活动承担有关责任;2、受监管实体应制订一套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计划,以管理外包活动及处理其同服务供应商的关系;3、受监管实体应确保有关外包安排不会削弱其向客户及监管者履行义务的能力以及不妨碍监管者的有效监管;4、受监管实体在选择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时应保持合理审慎;5、应以书面合同确定外包关系,合同中应清楚载明外包安排的所有实质性问题,包括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与预期;6、受监管实体及其服务供应商应制订和保留包括灾难恢复计划和定期检测备份设施在内的应急计划;7、受监管实体应采取适当措施要求服务供应商保护受监管实体及其客户的机密信息,以防有关信息被有意无意地披露给未经授权者;8、监管者应将外包活动作为其持续评估受监管实体时的组成部分。监管者应通过适当方法使自己确信有关外包安排不会导致受监管实体无法满足其法定要求;9、监管者应认识到多个受监管实体将业务活动集中外包给少量服务供应商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概括说来,在这些关于金融服务外包活动的原则之中,前七项涉及的是实施外包的受监管实体的责任问题,后两项则涉及的是监管者的作用与职责问题。

国际经验对我国内地电子银行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启示

就我国内地电子银行发展的实践来看,外包活动尤其是技术外包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深圳发展银行和高阳公司签订了为期的灾难备援外包服务合同,成为内地首个银行IT系统外包合同。[7]前不久,国家开发银行又与惠普公司签订了首份战略性IT外包服务合同。[8]在我国,技术外包对那些不具备专业技术力量的中小银行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因为只要通过适当的外包安排,中小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外包作为一种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战略也越来越得到银行业界的认同。可见,外包在内地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外包活动的日趋频繁及其带来的各种风险需要我国内地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密切关注银行业的外包实践,制订和完善相应监管制度,将外包风险纳入电子银行业务的审慎监管框架。而诸如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与《金融服务的外包》指南,美国货币监理署发布的《监理手册》及其它关于外包风险管理专门文件,以及香港金管局出台的《外判》、《科技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及《电子银行的监管》等,对于我国内地有关监管制度的确立显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事实上,在我国内地电子银行业务监管法制的建设实践中,也的确充分借鉴和参考了这些重要文件中蕴含的国际经验与原则。

近些年来,我国内地相关部门因应电子银行业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制订和出台一系列监管规则,目前已然初步确立起了电子银行业务及其风险监管的整体框架。综观现行监管法律制度,大致由两个方面内容构成:一是那些可同样适用于新型电子银行业务的传统监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主要指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经11月11日修订后于同年12月11日正式施行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二是新制订的电子银行业务专门性监管规章,目前主要指由中国人民银行于月发布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简称《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于201月26日颁布并于年3月1日起施行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简称《评估指引》)以及《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业务资格认定工作规程》(简称《工作规程》)等。

起初,我国银行监管部门中对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外包风险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因而在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制订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之中尚未有所涉及。但随着电子银行业务外包实践的发展,外包风险的日渐突显,以及国际社会相关监管经验的不断丰富,2006年银监会制定的《管理办法》就弥补了过去《暂行办法》在这方面的缺憾和不足,专设一章规定了电子银行业务外包和选择外包方的基本要求以及对外包风险的管理原则,将外包风险真正纳入了电子银行审慎监管框架之中。

具体而言,对于因外包活动而产生的各种风险,《管理办法》所确立的防范与管理原则主要包括:其一,确定合理的外包及外包风险控制战略,即合理确定外包的原则与范围,评估外包风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将外包风险纳入总体安全策略中;其二,谨慎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即应尽职调查和充分审查、评估外包供应商的状况与能力;其三,签订书面合同,明晰双方权利义务,规定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保密义务与责任;其四,建立完整的外包风险评估与监测程序,审慎管理外包风险;其五,建立针对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及保证外包服务的应急预案;其六,对涉及机密数据管理与传递环节的重大系统进行外包时应经过金融机构董事会或法人代表批准,并在外包前向中国银监会报告。

5.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 篇五

首先,外包合同往往都有较长的期限,随着商业环境以及外包商自身的变化,外包机构能否按时、保质完成合同义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次,业务外包必然导致银行业务管理和操作上的改变,这些改变是为适应外包机构外包部分服务的需要而作出的,这种改变也可能增加银行的操作风险。第三,外包需要将保密性数据、战略性技术或者机构的账簿、记录交由第三人接触,而外包机构及其雇员都有可能违反保密协议,泄漏前述保密信息,从而引发操作、法律和信誉方面的风险。第四,业务外包实际上是将内部操作的部分业务或项目交给第三人,第三人的独立性造成了银行预期沟通和交流的困难。第五,银行业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对外包机构事实上的依赖性,外包机构服务的满意与否都需要银行付出成本,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如果外包机构的服务无法满足银行的预期,并导致银行要求更换外包机构,银行则需支付必要的成本。第六,业务外包要求银行在内部组织和人员结构上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这一调整的过渡期内可能引发法律、操作、道德等方面的风险。如在某项业务外包后,需要将从事该项业务的内部人员进行相应的裁减,由此可能引发违反劳动法律的风险,也可能发生被解雇人员泄漏商业秘密、带走部分银行客户等方面的问题与风险。

另外,我国的社会信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由此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6.外包风险评估报告 篇六

摘 要: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已经在不断地由事务型管理、职能型管理向战略型管理转变,如何“使人力资源部门真正成为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战略伙伴,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人力资源业务外包”无疑是一种有建设性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效益;风险人力资源业务外包的效益分析

外包是传统商业模式的一个跳跃,组织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和核心战略中。

1.1 确定外包前,应先考虑外包的主要原因 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选择外包主要是基于二个原因:一是外部专业机构能够以比本企业在内部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服务,二是外部专业机构能够比本企业更为有效地完成工作。组织在考虑外包时,首先要清楚企业长期和短期的目标,一定要清楚外包什么以及需要外包的原因,不能因为这比较流行或者看起来简单而采用。外包前对以下二个问题必须分析清楚:A、外包后人力资源部是否可以更集中于核心业务?B、成本与质量:专业机构是否能确保做得更好,而且花费更低? 

1.2 通过外包可以节约时间,集中有效的资源 

一位专家曾指出,“今天组织面对的挑战是,必须用客户观点来重新思考HR。”这里的客户指的是公司员工,员工“买”的产品和服务是薪酬、福利、培训等。为了使客户满意,人力资源部的事情在不断的增多,为了做好这些,人力资源部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是烦琐却又是员工所最关心的,如户口、档案、培训等。这些工作往往占去了人力资源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他们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的专注性。如果把这些事务性的工作转交给第三方,部门则可以从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集中核心能力去解决一些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更好地参与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职能。同时,外包出去的将会被完成的更好。因为专业机构对这些方面的现行措施、市场行情更为了解。任何一个公司都不可能去雇佣每个方面的专家,而专业机构却可以。

1.3 降低管理成本 

企业的目的是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利润,因此,企业在考虑外包时肯定优先考虑成本问题。如果选择的外包成本比雇用员工完成工作的成本要高,那么外包肯定失去了意义。由于外包管理改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组织可以不必持续投资维护先进的人力资源体系和服务平台,公司的HR成本自是下降不少。

1.4 提高HR工作效率 

管理就是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不停的寻找加快企业运行的捷径,HR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探讨怎样以较低的成本把事情做得更好。因此,讨论外包肯定涉及到外包的有效性问题。由于承担外包的机构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建立和培育起一整套可以普遍适用于企业的综合性

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擅长于其实际操作,可以更为容易更有效率地完成,其提供的服务能力是企业专职的人事助理所不能企及的,并且其高效的办事程序可以使企业从而获得较高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源业务外包的风险

所谓风险,是指由于某事或某行动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将从3个角度来分析外包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1 企业内部员工角度

人力资源的外包一方面必然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担心失业等,并且使企业面临平衡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关系的新问题,在发挥外部人才优势的同时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技能培训的过程本身就是内部员工不断提升生产技术知识和自身能力的过程,外包使得内部员工丧失这样的学习发展机会。此外,外包还面临外部人才泄露企业商业机密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既要作到让外部人员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发展的问题,又要作好核心技术的保密工作。

2.2 企业与外包供应商关系角度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一方面,有的外部人才可能会隐瞒自己真实的情况,有的外包供应商可能会夸大自身的实力,而企业和外包供应商就人才需要方面也可能存在缺乏完全沟通等问题,从而导致企业误选了外包供应商或推荐的人才不适合企业等不利的局而出现:而另一方面,由于外包供应商是独立运作的法人实体,它和企业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因此,企业对外包供应商的控制是很有限的。这样就使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上必须承受外包供应商为自身利益不履行或不完全兑现合同的风险。此外,人力资源外包还缺乏法律后盾的有力支撑。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规范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相应法律法规,这使得人力资源外包存在着没有专门法律法规保障的风险。

2.3 企业文化的融合角度

人力资源外包容易使企业面临与外包供应商或外来人才存在文化冲突的风险。企业本身的文化很有可能与外包供应商或外来人才的理念不一致,外包供应商是否为企业度身推荐相应人才,外来人才是否能与企业的内部员工在理念上达成一致,这是企业保持和谐团结,发挥内外人才优势的重要问题.此外,当企业解除与外包供应商关系时,企业同样面临重新选择和处理好与原外包供应商关系的问题,有内部信息的泄漏等风险的存在。人力资源业务外包的风险规避

3.1 管理和控制好外包安排

人力资源外包实际是把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外部化,因此企业应对财务和风险上的管理做出适当的安排,尤其是在确定战略方针和目标方面应该设定必要的审批程序。要在管理结构上为外包活动安排设计合理的构建、管理、控制机制:要塑造跨结构的团队,充分发挥内部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员在协调企业与外包机构之间关系的积极作用,以促成企业对外包机构服务的有效监管:要积极主动地控制与外包机构的关系,及时针对问题和焦点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冲突;要善于识别和准确界定外包目标,尤其是外包机构的责任,并设定

合理的评价标准,以便科学地评价外包机构的履职情况;要注意周期性地审查外包合同,并根据环境和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合同、重新设定服务标准。

3.2 选择合适的外包供应商

外包供应商的选择,是确保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顺利实现的关键。外包供应商的经验、能力、技术、资本、信誉、对本行业的熟悉程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己有的类似业绩等等都是影响外包能否按约完成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结合自身的需求,科学、合理地评价和选用外包供应商。同时,企业还应设计必要的应急方案。针对外包供应商可能发生的不履行合同或者不能履行合同等紧急问题,企业应制定应急措施,并通过合同来确保其可执行性。

3.3 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外包的完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供应商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企业对外包的预期和目标。为此,企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通过谈判与外包供应商签订一个能准确、清楚地表述双方的预期和责任的合同。同时,企业必须在合同的签订上注意保持合同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充分估计。(2)为了确保合同的完备,应该在合同中规定如下内容:外包范围;协议涉及的术语界定:对各种附属服务最低标准的规定;支付要求:激励条款;保留与第三者合作的权利;合同分包的可否:数据与资料的所有权的保护及保密等等。(3)合同必须对服务机构的人员与技术要求做出明确约定。外包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服务机构管理员或者技术人员的稳定。企业应注意在外包合同中,就外包供应商的人员素质和义务做出严格而明确的规定。特别需要对直接参与相关项目的关人员进行宣传,告知其各种法律的强制性义务和道德性义务。(4)鉴于外包合同的重要性,企业应该注意结合运用外聘律师审查与内部法律顾问审查相结合的机制。

3.4 构建良好的控制机制

人力资源外包由独立的外包供应商自主按照合同要求来完成,企业对外包供应商的控制直接关系到预期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清楚地在合同中界定对外包供应商的安全控制,并应通过适当的履行措施来保持这种控制的有效性,尤其需要在合同中要求外包供应商在其内部建立相应的内控机制,确保企业控制目标的有效执行。基于此,企业应该通过合同构建自己内部或者外部审计平台,建立对外包机构进行审查评估的有效机制。

3.5 有效地控制外包风险

7.军事物流外包风险及防范 篇七

1 正确认识军事物流外包

1.1 军事物流外包

军事物流外包是指军队后勤及相关部门为获得比自营物流更多的优势,把军队的后勤保障中非核心的后勤保障工作外包给合作企业,即第三方物流(如供应商、承包商等)。外包的理论基础是战略管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目的在于提高军事物流活动的军事经济效益。

1.2 军事物流外包是后勤保障改革的有效途径

1.2.1 有利于整合后勤分离资源,实现后勤保障的效益的集约化,挖掘后勤保障潜力

通过后勤外包,把军队与地方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军队资源与地方资源的共享。减少了军地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从军队角度看,军队通过后勤外包给地方后,可提高地方资源为军队服务的利用率,从而极大挖掘后勤保障潜力。从企业角度看,与军队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2 有利于提高保障效率,提高后勤生存能力

后勤保障必须依托社会,充分利用国家力量,发挥社会各系统的保障合力。将军地通用的后勤活动,交由地方来组织实施,使后勤资源蕴藏于社会之中,可更好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后勤外包给地方,可以减轻后勤负担,精简机构、缩小后勤摊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重要物资、重点部队和重要环节的保障,提高保障效率,并且减少了后勤系统的暴露概率,减轻后勤防卫的压力,提高后勤生存能力。

1.2.3 有利于促进后勤技术改造,实现后勤信息化

随着军事网络的不断完善,军事后勤完全有能力引入和开发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立分布式的地理、人员、物资等信息数据库,以多种手段虚拟物资筹措、存贮、配送、供应的全过程,提高物资筹措速度、配送可靠性、降低成本。军事物流外包有利于运用国家的整体资源,借用更多的民用领域的优势力量和资金参与到军队后勤建设,从而可以大大加快军队后勤建设的步伐,加速现代后勤的建设步伐。

2 军事物流外包的风险来源

物流外包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军事物流外包的实施,因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2.1 管理风险

一方面,我军后勤必须对军事物流拥有强大的管理和控制能力,然而实行军事物流外包时,后勤部门与物流服务商形成契约关系,对物流服务商的指挥与控制也是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进行,与自行保障时对部队后勤人员的强制性相比,指挥协调的难度大大增加,后勤保障的顺畅运行面临巨大考验。

另一方面,物流服务商是经济主体,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在军事效益与其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可能损害部队利益而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2 合同风险

主要是合同不规范。表现为:工作范围不明确,即物流服务明细表包括作业时间、方式、内容不明确,导致双方责任不明确,出现问题纠缠不清;合同定义不明确,造成对条款的解释出现歧义,又没有补充条款加以说明,从而产生合同纠纷;合同谈判准备不充分,委托方往往对隐藏成本、信息缺乏了解,落入合同陷阱。

2.3 过度依赖风险

因为联盟稳定性与交易费用的考虑选择单一的物流外包商,使得外包物流供应链上出现独家物流服务商包揽的现象,致使过于依赖物流服务供应商。而物流服务商物流能力、服务地域和管理能力的有限性,可能在某些地区的物流服务中给我军带来物流服务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我军后勤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难以控制。

2.4 信息风险

军事物流外包时,平、战所需信息量完全不同,信息量大小以及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同,差别非常大,这是我国当前落后的物流信息技术所不能满足的,信息沟通不畅风险十分巨大。

同时,我军后勤部门由于对第三方物流承包商缺乏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定价、谈判、合作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军队可能花了高价却购买了“劣质服务”;在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由于不可能详细地了解物流运作全过程的信息,物流服务商有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降低服务质量,损害我军的利益。

再者,军事物流外包时,信息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合作过程中大量军事信息需要被物流承包商掌握,信息泄露风险也随之增大。

2.5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的存在是由于合作的双方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体,合作时会隐藏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行动上作出不利于对方的行为,这在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对于第三方物流承包商,主要是出于机会主义的动机,不是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而是投机取巧。对于我军后勤部门,主要是个别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从中谋取非法所得。

当然,一般情况下风险都是存在的,它不是是否实施军事物流外包的决定性因素,而是需要在军事物流外包时特别予以注意并加以克服的内容。但在当前环境下,上述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将严重影响军事物流外包的预期效果,并有可能适得其反。

3 风险防范

3.1 提高物流外包管理、控制能力

提高对服务商的管理能力。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对物流服务商进行考核,关键要建立全面、客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考核对服务商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价,考核标准要完整、明确。

物流外包后监控要到位,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同时要服务到位,避免因服务商重视程度下降,工作没有到位产生的各种问题。

3.2 加强军事物流外包合同管理

合同要建立激励机制,合同要体现全面性、严格性、灵活性的原则,建立专职的合同管理队伍,设计全面准确的合同条款,聘请专家参与谈判,建立合同跟踪管理制度,规范信息交流。

可以先进行合同的试运作,时间长短根据合作业务的复杂程度而定,让服务商对物流业务有一个了解熟悉的过程,再切换到正式合同来运行。

3.3 加强军事物流外包信息管理机制

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是外包成功的关键,我军后勤的需求要及时告知服务商,让服务商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上级请示处理。信息共享和保密机制沟通到位,泄露军队机密要承担法律责任。

3.4 严格筛选物流承包商

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物流供应商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我军后勤部门务必认真分析衡量。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物流企业。

3.5 设立素质高的外包专员

我军后勤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外包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道德素质。物流外包专员的职责是监控服务商的运作,担任物流顾问。主要负责促进服务商服务水准的提高,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摘要:军事物流外包是当前军事物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之一。后勤保障要适应新的战争,需要引入第三方物流,进行物流外包,为实现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保障,提供新的支撑点。然而物流外包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效益的同时也蕴含大量风险。文章从军事物流外包含义出发,分析了军事物流外包风险成因及方式,并且提出了几点防范措施。

关键词:军事物流,物流外包,物流外包风险

参考文献

[1]罗朝晖,董鹏,李建民.美军物流社会化保障实践及对我军的启示[J].物流技术,2005(9):190-193.

[2]李加,王思昌.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05(10):47-48.

8.智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 篇八

关键词:智能制造企业;物流外包;风险

随着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和扩充,物流外包逐步被社会认识、了解和进一步采用。 物流外包也由简单的、单一的物流业务外包逐渐发展为从上游供应商到下游配送的整个供应链集成业务的外包,同时物流外包企业所涉及到的企业生产、产品和销售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物流外包双方的合作必须基于信心和诚意,才能顺利进行。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智能制造装备的水平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常州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发展状况

常州“制造”有着足以自豪的历史,是全国工业明星城市。纺织、服装、印染等,这些,曾经是常州传统的代表产业。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常州提出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新思路,目前是江苏省唯一的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就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面对这样的思路变革,常州大力很早就开始推进制造向“智造”转型。2009年常州启动实施《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以来,通过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在原有的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给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带来无限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物流外包现状

(一)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物流保障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产物流操作采用远程、可视化管理,报表数据不容易出错;2、采用自动化设备和网络管理,减少收货环节人员,提高生产物流的效率;3、利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分拣设备实现快速分拣;4、采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准确及时对库存数量和日期预警。

但是通过对一些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目前只有不涉及核心机密的物流环节才采用外包,整个物流集成度并不高,这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智能装备企业的发展。在强调产业供应链竞争的今天,这种低层次的物流外包与智能城市发展要求有着较大的背离。企业不愿意进行整体外包的原因主要因为担心风险的影响。

二、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中存在的风险

虽然物流外包服务商采用较为先进的管理设备和手段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的物流业务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了一些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泄露风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的核心能力至关重要。但是为了提高物流业务外包的运作效率,一般都需要共享双方的相关信息,使双方能够及时的更新生产和市场方面的物流需求,更好地安排生产作业,及时配送产品。显然这大大增加了核心技术、信息资源与商业机密被泄露的风险。

(二)物流外包商诚信缺失。物流服务商为了获得物流业务,在双方洽商物流外包合作协议时,迎合企业的需求,夸大自身物流服务能力,如果企业缺乏对物流提供商的资信评估能力,企业有可能所托非人。一旦物流服务商不能兑现承诺,则会影响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正常进行。

(三)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物流外包过程中,制造企业对物流的控制能力相对是较差的,生产企业要承担物流失控的风险,同时由于增加了第三方,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四)与客户联系减弱。物流业务的外包使得是企业同顾客的直接接触机会大大减少,一方面,如果企业监管不到位,物流企业就可能存在着不良行为,从而造成货主利益的损失,从而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企业无法直接从客户那儿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如果物流服务商不能及时反馈客户的信息,企业将无法进一步的完善物流服务水平,从而降低客户的满意度。

(五)其他管理成本上升。虽然外包物流业务可以降低企业的物流运作成本,但同时会增加一些额外的管理成本,比如监管的成本、协调的成本等。

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防范物流外包风险的措施

针对上面的分析,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可采用以下措施,加强对物流服务商的绩效与监督,强化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与外包商的合作关系,以降低企业自身的物流外包风险。

(一)科学选择物流服务商。选择物流服务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物流业务的特点选择使用。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物流供应商的各项物流服务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估。比如可以采用招标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物流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

(二)加强对物流服务商的监管。在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明确了责任后,有效地监督显得极为重要。选择好物流供应商后,必须对其运作进行严格监督、对其运作绩效进行及时考评,并提供紧密的合作。同时根据相关绩效考核的数据和市场反馈,不断对供应商进行考核和修正,促使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核心能力得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

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还应制定企业内部针对物流提供商的保密方案。如: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员工的保密意识,尤其是公司涉及企业核心机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物流外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外包中,企业必须认真寻找优质外包伙伴,建立以“双赢”为原则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应该针对外包业务的特点,认真分析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来源,合理地制定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文.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防范[J].物流科技,2007(10).

9.服务外包实习报告 篇九

>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老师:

实习单位:

实习时间:X年X月X日——X年X月X日

一、实习目的

为书本与实际的融合提供一个契机,用专业知识指导工作,并在工作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以下简称服务外包学院)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为了顺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国家商务部服务外包“千百十计划”,满足企业需求,促进学校毕业生就业而成立的专业培养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的直属二级学院。也是全国第一所以“软件与服务外包”命名的学院。主要业务 :与中国移动合作受理10086相关业务 实习岗位分三个部门:

(一)业务拓展部

1、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拟定本部门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2、努力拓展市场,负责收集、整理客户信息,做好与客户的交流、沟通等工作并建立牢固的客户网络。

3、根据市场行情,拓展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

4、负责组织执行市场调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5、组织实施业务人员的培训计划,跟踪培训效果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培训、认证部

1、协助分管院领导制定各类培训班教学大纲和实施性的教学计划。

2、做好校内外培训班任课教师的聘请工作,根据实际上课情况,核算工作量并发放课时酬金。

3、负责培训班的考务工作,管理培训班学员学业成绩,统计相关数据。

4、做好培训班的教材征订、发放工作,保证培训班教学需要。

5、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做好教学档案的立卷、保管、归档工作。

6、根据学院规定,完成本部门的财务工作。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综合办公室

1、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协助院领导处理日常事务;

2、协助院领导开展对外联系工作;

3、负责本部门文书档案的整理、立卷、归档工作;

4、负责对内对外的统计工作;

5、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

6、组织各类会议、活动的筹备工作;

7、协助分管院领导做好网络管理工作;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实习经历

本次实习分为课堂教学和基地参观两个部分

1、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有中国移动通信的业务介绍、我国外包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何有效沟通以及自我的职业规划。课堂上着重介绍了服务外包产业,并举了大量服务外包的例子,说明了外包产业“无物不包”的特点;强调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计划的可行性。具体内容如下:

A、外包包括制造业外包和服务外包,制造业外包由于存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众多问题,我国正在减少比重,服务外包这是我国重点支持的服务产业。

服务外包业务系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包括:业务改造外包、业务流程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基础技术外包(IT、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平台整合和管理整合)等。

B、有效的沟通,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

达成有效沟通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信息发送者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理解:其次,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有效沟通的三原则,有效果沟通,有效率沟通,有笑声沟通。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

C、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组织以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个体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职业期望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它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体的人生目标是多样的: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对外界影响力目标、人际环境等社会目标„„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影响,而职业发展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主要特性:

可行性,规划要有事实依据,并非是美好幻想或不着边的梦想,否则将会延误生涯发展机遇。

适时性,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都应有时间和时序上的详细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

适应性,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牵涉到多种可变因素,因此规划应有弹性,应留有余地,以增加其适应性。

持续性,人生每个发展阶段应能持续连贯衔接。

2、基地参观:移动10086业务外呼整个过程的参观和了解,包括其办理流程等。流程大致包括: 1.呼出

1.1接通---服务1.2无人1.3关机1.4停机 2.问候(开头语)

3.回访调查(使用情况)

3.1满意----推荐新业务3.2还可以----推荐新业务3.3不满意----解决疑虑3.4投诉-------转售后 4.推荐新业务

4.1达成交易(下订单,要三要素---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4.2需要考虑(解决疑虑----成交/未解决---登记疑虑问题并约定再联系并索要联系方式)4.3不需要-----询问顾客需求------登记需求-----约定再联系4.4挂断----统计无效电话率

5.送货流程及售后介绍,服务坐席

6.祝福语(结束语)

四、总结及体会

当初之所以选择信管的原因是因为认识到它是一个比较注重技术的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相对于人文的其它专业,比较踏实些,加上自己的爱好与性格,比较喜欢锻炼逻辑思维,处于健谈与沉默之间,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信管。到后来查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信管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型的人才,而是多种因素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每个人都是一个挑战。而信管也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专业,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在计算机与管理两个学科派生出来的新专业,所以,尽管其发展的现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市场的需求量很可观,随着社会对信管专业的逐渐认可,专业的前景是很好的。对于我们来说,最缺少的当然是在技术方面,我们ASP、SQL Server、HTML、Dreamweaver等不是很了解。而在ERP软件的学习中,我们之中很少人能够真正实现软件的最后操作,感觉自己还是因为自己对业务流程的不了解。这让我感觉到我们平时虽然学的东西都很枯燥,但是,学好还是很有必要的,即使学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重点,但是以后还是有用得到的地方的。最后,我们每个人还做成了一个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心理感觉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虽然在理论方面没有多大收获,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初步的接触,对于我们来说,克服了心理的畏难情绪,同时也培养了对专业技术的兴趣,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至于要学习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得平时自己多学多练,依靠自己自学的能力,而未来的两年正是我们的学习演练的关键时期,做好个人的计划,真正的行动起来,在未来的两年内为人生打好基础。

上一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民情日记下一篇:教研活动校长致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