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18篇)
1.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一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分析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和教学存在问题,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学习领域,合理设计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了行动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 者:杨凤翔 王祥林 陈忠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8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11(4)分类号:G712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学习情境 行动导向 探索
2.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二
如何围绕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实际, 改革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 将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与数学建模相结合, 通过建模实践,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 是课程团队长久以来一直在思考、研究并付诸教学实践的问题。
一、国内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也日臻成熟。 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数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但是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口头化、形式化、课堂化严重, 缺乏数学实践平台。 具体表现为部分高职院校数学应用实践几乎空白; 部分高职院校只是以极少的工程数学内容或数学实验内容代替数学实践; 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为学生搭建数学实践平台, 或部分高职院校仅以少数学生参加数学竞赛、 极少数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数学实践平台。
二、高职数学课程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教学的研究
为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践应用充分融入数学课程的学习, 将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自2010年起, 在学院的充分支持下, 课程团队对数学课程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教学进行了重点研究, 并付诸教学实践。
(一) 高职数学课程数学建模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目前, 高职数学课程已构建了完善的、以实践性数学拓展为特色的, 面向不同专业培养要求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高职“应用数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应用数学 (上) ”+“应用数学 (下) ”+“实践性数学拓展平台”, 共三个课程必修和选修模块, 具体见表1。 其中, 第一部分, “应用数学 (上) ”, 为课程的基础部分, 必修模块。 知识结构:一元函数微积分+数学软件MATLAB。
在完成微积分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将数学软件MATLAB作为课程的学习重点,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借助软件学习数学、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 也为第二学期的数学建模实践教学奠定必需的基础。
第二部分, “应用数学 (下) ”, 为课程的提高部分, 必修模块。 知识结构:不同专业选学不同教学单元组合+课内数学建模实践教学。
选学内容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数值计算、微分方程等与专业联系紧密且具有广泛实际应用的数学单元。 教学以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主要目标, 结合建模实践加以融会贯通。 以在建模实践中的表现与科技论文的水平为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 课内数学建模实践教学是通过课程内的大型数学建模实例和综合实践, 培养同学对数学应用的意识和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部分, “实践性数学拓展平台” 为课程的拓展部分, 选修模块。 目前, 平台共有五个在建数学建模实践项目, 包括:“大学数学知识综合应用”科技实践活动、院数学建模协会的建设与辅导、数学建模导师制项目、创新班实践性教学项目、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与参赛。 平台各项目均纳入了应用数学课程的成绩考核体系。
在这里, 课程组构建的是:从基础到提高再到专业, 共三个层次, 适合不同数学基础同学最广泛参与的数学建模实践项目体系。 其中, “大学数学知识综合应用” 科技实践活动、 院数学建模协会为基础项目, 项目及资源建设注重学院数学建模实践学习氛围的养成, 注重活动参与的广度与学生建模实践兴趣的培养;数学建模导师制项目、创新班实践性教学项目为提高项目, 项目及资源建设注重学生建模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数模国赛的培训与参赛为专业实践项目, 项目及资源建设注重学生建模实践能力的量变到质变, 以代表学校参与建模国赛, 取得优异成绩为教学目标。
“实践性数学拓展平台项目体系”是我院 “ 应用数学” 课程数学建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和核心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 平台各项目均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
(二) 高职数学课程数学建模实践教学的教学成效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积累, 课程内培养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充分认可。 多年来, 形成了我院良好的数学建模实践学习的校园氛围,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简述部分成效如下。
1.自2012 年起, 我院 “大学数学知识综合应用”科技实践活动已连续举办了4 届, 竞赛形式及活动内容获得了广大同学的充分认可与广泛参与。 在2015 年的第四届活动中, 组委会共收到各参赛队有效参赛论文近400 篇, 课程内同学参赛率达到了80%以上。
2.院数学建模协会蓬勃发展, 会员人数近百人, 2015 年5 月, 在没有任何指导教师参与帮助的情况下, 协会自发组织参与了江苏省数学建模联赛, 我院参赛队1 个队获得了一等奖, 2 个队获得了二等奖, 1个队获得了三等奖。 本次比赛, 近2000 支参赛队, 其中, 一等奖的获奖比例仅为2.5%。
3. 由于良好的校园数学建模实践学习的氛围与基础, 在数学建模国赛中, 我院参赛队屡屡表现优异。 近年来, 先后获得国家奖8 项, 江苏省一等奖9项, 江苏省二等奖6 项, 江苏省三等奖11 项。 鉴于建模国赛的重要地位, 上述成绩是对我院应用数学课程数学建模实践教学改革的充分肯定。 目前, 我院是省内唯一一所组队参加建模国赛本科组比赛的高职院校, 竞赛成绩得到了组委会的高度重视。
(三) 高职数学课程数学建模实践教学的特色与创新
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 改变了高等数学课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模式, 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实践应用充分地融入了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形成了鲜明的课程特色与创新, 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在课程设置方面, 构建了完善的、以实践性数学应用与拓展为特色的, 面向不同专业培养要求的多类型、多层次的高职“应用数学”课程体系。
2.在课程内容方面, 构建了以数学建模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以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主要目标, 结合建模实践加以领会贯通。 以在建模实践中的知识运用能力与科技论文的质量为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
3.在数学应用平台方面, 创设了 “实践性数学拓展平台”。 平台构建了从基础到提高再到专业, 共三个层次, 适合不同数学基础同学最广泛参与的数学建模实践项目体系。
三、对后续研究工作的说明
将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好地融入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 真正落在实处, 其难点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革新与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积累; 其次是对课程教师在实践性教学能力方面的高要求。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教学实践, 我院课程团队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与课程资料。 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性数学拓展平台各项目均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充分认可与广泛参与, 教学效果良好, 达到了预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有了明确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教学体系, 在后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 我院课程团队会将重点放在进一步优化课程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拓展平台各项目的实践性内涵及任课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长足提高上。
摘要:本文就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教学展开讨论;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学建模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等进行了解构;对课程的教学目标, 进行了新的明确界定;对阶段性教学成果进行了总结, 并指出后续教研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数学建模,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叶其孝.把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中去[J].工程数学学报, 2003 (8) :3-13.
[2]孙静懿.高数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4 (10) :61-63.
[3]张绪绪.浅谈如何利用数学建模进行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1) :92-94.
[4]杨启帆.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浙江大学数学建模方法与实践教学取得明显人才培养效益[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2) :21-26.
[5]王晓峰.数学建模与数学软件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5 (7) :119-120.
3.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品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立项评审,由本文作者主持的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建设,我们在对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建设与实践过程中,着重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整合。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定位,综合考虑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情况,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岗位实际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机电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我们以机械设计为主线,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优化组合,使其成为一门完整系统的综合化课程,并组织编写了相配套的教材。编写的原则是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工程应用为目的,以掌握概念、强化工程实践为重点。
2.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结合课程的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需要让学生到企业、陈列室参观实习。
(2)营造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实训车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手段的丰富与新颖
精品课程建设要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为原则,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1)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讲授机械零件设计选用计算中,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下去。这样安排使学生先明确任务,再掌握理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2)现场教学法
讲授齿轮加工等与企业生产结合较紧密的教学内容时,直接去企业的生产现场开展教学,并结合多媒体动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课题讨论法
部分课程采用学生提问、教师提问、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4)多媒体教学法
制作了本课程的全部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还链接了大量的机构动画或实物动作录像,演示画面活灵活现,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们喜爱。
4.课程特色与教学资源创新
(1)创建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面向高职院校类学生,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对教学内容作了重大的改革。
(2)动态电子教材。以理论教材为蓝本,制作了网络版动态电子辅助教材。将我们制作的各类教学素材插入之中,真正是一本“动态”教材。
(3)虚实结合。电子教具: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虚拟零件库,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所有机械零部件。使用者只需控制鼠标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各方位、角度旋转、平移、局部放大、爆炸、截面、透明观察零部件结构。
(4)丰富的网上资源。我们制作了网上学习、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系统。网上习题400多道、试题试卷14套。
三、结论
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建设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为原则,它是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4.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四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本文从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入手,阐述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注重启发式教学、教材知识整合、鼓励学生自学及理论结合实践等几种方法,提出了本门课程进行方法改革及继续创新的必要性.
作 者:杨娟 作者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职教育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探讨
5.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五
作为学习软件编程的一门入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新思维、综合能力.本文就本人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学会,掌握并应用好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
作 者:郭伟 作者单位: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普宁,515343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712 关键词:课程介绍 教学设计 教学体会
6.高职实践课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篇六
1.1第一阶段———引
首先是“引”,该阶段是在课程开始时为学生“画饼”,使学生对课程的目标与意义有整体的把握。对于这部分的课程建设包括职业岗位内容设计和课程设计2部分。职业岗位内容设计是指确定该门课程在职业岗位上的需求,也是明确该门课程的存在意义,通过调研,确定学习该门课程能够胜何种岗位的何种工作,这就明确了整个课程的驱动任务。将这部分调研得来的数据填入系统,就形成了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意义,也是该门任务驱动课程的总任务,并以此为背景产生满足行业一线工作要求的课程综合案例。在此基础上,分解岗位工作为若干工作过程,并以此将整个大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子任务,并对这些子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分解为分步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填入系统,以此完成课程的总体设计。通过这种方法完成的课程设计不论是从教还是学的角度,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从教的角度,教师可以通过该阶段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掌握课程授课内容与难度,并深入行业一线,摸清工作岗位与课程的联系。从学的角度,学生通过该阶段学习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有的放矢,有利于课程的学习。
1.2第二阶段———追
其次是“追”,追是在“引”阶段所设计的课程总体任务与子任务的基础上,对每个任务进行量化处理,该过程是把每个小任务分解为:项目引入、项目相关任务讲解、任务演示、任务操作与完成、任务考核共5个过程,将子任务的数据录入系统,并针对每个子任务设定考核点,检查阶段成果,巩固阶段学习成果。其中项目引入是结合工作岗位,描述该岗位需要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使学生了解任务的意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思考如何来做;项目相关任务讲解是对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与行业规范,结合知识点与规范,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务;任务演示,是教师在引发学生对任务的思考后,演示任务完成的关键方法与步骤,阐述任务完成要注意的行业规范;任务的操作与完成过程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需求,遵循行业规范完成该项实践任务;任务考核,是教师根据行业规范与任务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任务考核成绩计入总成绩,最终产生该门课程总成绩,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学习过程的考核。该阶段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督导作用,着重要注意对任务的考核量化,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每节课量化的考核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学的学习效率。
1.3第三阶段———推
最后是“推”,与第二阶段不同的是,该阶段是以鼓励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注重继续教育,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扩展提供方向与学习资源,并对课程结束后开展后续的教育。每个专业都会有不同的工作岗位,而每个工作岗位对于每门课程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的拓展方向要明确,为学生的课余学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意见,该阶段课程设计要求输入系统不同岗位的扩展方向与学习包,例如:在Linux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中的Apache服务器管理这个任务的课程设计时,指明网络管理员岗位拓展方向为A-pache服务器安全与性能管理配置;网络程序员岗位拓展方向为Apache服务PHP与Mysql服务管理,指明方向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包,在学习包中包含该方向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拓展知识。对于课程结束后的后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精力有限,对于同一门课程多个学期授课会积累大量的学生,如果单靠教师会非常吃力,特别是就业后的学生所涉及的问题将可能更专业、深度更大。针对这个问题,本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技术论坛的形式,将该多个学校该门课程的学生加入论坛,完成大量学生的积累。用师兄带师弟的方式,积累大量的资源,同时引入成长机制,将论坛分为不同级别,通过学习与发帖提高自身级别,这就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论坛中都能够不断成长,让“新手”学生从开始学习课程到就业进入岗位角色,再到成为行业专家都有学习的空间。这个阶段吸引就业的同学尤为重要,同学在就业后更能够接触到行业一线和前沿技术,这部分成长起来的专家在论坛中既可以提高同学对课程的掌握,同时有利于通过这部分学生及时修改课程目标与任务,保证课程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与前沿技术保持一致,最终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达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
2结语
7.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七
关键词:创意方法,产教融合,课程设置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 我们针对数媒专业的基础课程《创意设计》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形成符合数媒专业发展的课程架构。
一、课程设置的背景
当下艺术设计类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直以来, 中国设计基础教育中最缺乏的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中国的设计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 也更加需要汲取艺术的创造精神。艺术的本质应当是创造与个性的发挥, 而不是模仿与再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至禹先生如是说。
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资深学者资中筠坦诚地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 从幼儿园开始, 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教育没有别的目的, 就只是奔着升学去, 而且现在的学校两极分化特别明显, 如果进不了所谓的重点, 其他的那些学校就变成了放羊的学校。”
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 是目前必须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学生最缺乏的是创新能力, 缺少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艺术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 而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专门安排关于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课程, 大多是技法类、软件类的课程。国内著名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高职院校似乎很少单独开设思维方法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决定将《创意设计方法》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一级基础平台课程, 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核心知识技能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教学定位
本课程主要教“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表达方法。区别于以往主要传授具体技法的课程, 本课程着重思维方法的训练, 是一种“软的”“虚的”“抽象”的训练。学习成果侧重于创意思维的过程展示, 是“金点子”的物化过程。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善于交流的能力。
通过若干课题训练, 使学生尝试掌握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常规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线性思维与跳跃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本课程要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何谓“创意”?创意是对传统的叛逆, 是智能的拓展, 是对常规的反思, 是大智大勇的展现。简而言之, 凡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的想法, 都是创意, 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能够从日常生活普通的事物中感悟出震撼人心的创意元素。
三、课程内容选择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创意思维方法类课程的学校尚属凤毛麟角, 可借鉴的尚少。我们本着“实用、适用、领先”的原则, 在广泛收集、分析、比较国内外相关著名院校类似的课程、相关论著的基础上, 根据我们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具体状况, 整合、编辑适合我们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 同时收集借鉴艺术设计网站、相关论文和先进设计思想, 最后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课程内容框架, 力求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
目前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意象创意训练———从自然形态中启迪创意;第二部分, 抽象创意训练———从构成形态中构建创意。
第一部分, 意象创意训练, 作为选择的主要自然物体元素, 通过对自然界某个具象元素的观察分析, 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掘创意元素的能力, 并借助于仿生学原理, 将身边普通的物体演变为有趣的用品。实践从普通中寻找特殊、从平凡中发现伟大、化腐朽为神奇的观察方法和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 抽象创意训练。通过对抽象形体的切割、组合和构成, 培养学生应用抽象思维方法, 以现代构成法则进行创意设计。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训练, 培养学生对空间、立体的感知和体验。
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起引导作用。提倡“快乐学习”和“兴趣学习”, 鼓励学生以轻松、愉快、开放的心情参与思索、讨论、收集资料、绘制草图和作品制作, 以一种“游戏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为了打破学生思想的僵化和条条框框, 借鉴国外的“头脑风暴法”, 我们形象地提出了“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胡写乱画、精益求精”的“三胡一精”思维方法。要求学生确定一个课题后, 要努力打破思维定式, 拓宽思路, 从正面、反面, 宏观、微观, 天上、地下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以分组进行交流讨论。讨论时畅所欲言, 不设障碍, 让所有的点子都得到充分展示。在草稿纸上随意画下自己的思想轨迹, 涂鸦式地勾画、修改、涂抹。在大量草图的基础上挑选比较新奇的、优秀的、别致的草图加工、完善, 直至达到最佳效果。
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创意点子和草图, 其他同学针对其方案发表不同意见, 开展创意思想火花的碰撞与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智能, 而非搬运知识;开启方法, 而非照本宣科;激发潜能, 而非管制训斥。“只有老师创造性工作, 才会开启学生的智慧, 才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 依据统一的课程标准,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教师团队学识互补, 研讨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鲜事态。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相互“串门”观摩, 课程结束总结阶段, 几个班级的学生、教师集中交流、切磋, 分享教学体会和收益。
教师尊重学生, 平等交流, 采取“蹲下来”的心态, 把学生视为朋友, 放下居高临下和师道尊严的架子。课程设计合理, 讲课深入浅出。有人说过:“将深奥的道理用深奥的语言表达出来, 是讲师;将深奥的道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是教授;将深奥的道理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是大师。”如果能够将复杂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讲述出来, 那就是一门艺术。
五、教学效果分析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 始终趣味盎然, 讨论热烈, 发言踊跃, 作业认真,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2012多媒体班朱××说:“当第一次接触这门课时, 我感到十分茫然与不解, 就像第一课老师说的要用橘子进行创作, 发散思维, 我就无语了, 心里想橘子就是橘子, 圆圆的, 橙色的, 有什么好创作的呢?慢慢地老师进行引导与开解, 说了‘三胡一精’, 惹得我们全体发笑。告诉我们, 创作并不局限于外表, 可以是内涵、颜色、味道、作用等各个不同的方面, 不能使思维局限, 要跳出以前的教育模式, 不能只是理性地思考问题。让我收获很多, 让我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的体系, 有了更多感性的思维, 学习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与积极, 思维被打开。”
六、课程展望
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也是其他学科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人评价:“当任何人隐藏的艺术天分被激活以后, 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 都会变成一个善于创造、孜孜不倦、大胆、自我表现力很强的人。他对别人来说变得更加有趣, 他打破常规、颠覆传统、充满灵感并寻找更好的理解和沟通的方式。”因为“他教给学生的, 与其说是绘画技巧, 不如说是看待眼前事物的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一些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 从而产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 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之中,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创意设计》课程迈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其探索与实践是打开学生创意思维的过程, 为今后艺术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12.
[2]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12.
8.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跆拳道课程;教学分析;意义
一、我国高职院校跆拳道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跆拳道于九二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在二十几年时间里,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为与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习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多数跆拳道爱好者的步调相一致,很多高校开设了跆拳道这一课程。但是由于跆拳道这一项目并非我国的传统运动项目,在中国的历史积淀也相对薄弱,加之没有足够多的理论可以参考。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跆拳道教学中表现出很多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匮乏。由于跆拳道在我国仅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积淀,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其理论教学的比例相对较低,而相关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多数集中在基本功的练习以及竞技跆拳道及相应的表演方面,整个教学框架比较单一,几乎不能满足跆拳道爱好者以及社会对这一运动项目的需要。
2.教学中理论教学形式陈旧落后。传统教学中,对于跆拳道理论知识的教授多以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以及讲解的直观方式进行,但这种教学方式包含的知识量极其有限,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致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相差甚远。而对于技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虽较之理论知识的教学形式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要,依旧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其示范练习进行的。这种重复性的训练虽然很容易提供学生自身的技术能力,却造成其组织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缺乏。而对实践课程实施竞技式的训练模式,又对教学的难度提出了挑战,促使整个课堂气氛陷入沉闷中,学生自身也倍感压抑,进而影响了其主观能动性。
3.缺少专业教师,忽略礼仪教育。与前两点相似的是由于跆拳道在中国的历史积淀比较少,加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比较晚,因此,在课程的教授上几乎没有专业教师,多是从相关项目中转型来的教师。因此,在对跆拳道的精髓上并不能进行深入的把握,只注重技巧和动作的教授,很少将跆拳道中蕴藏的礼仪以及意志精神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它的社会功能。
二、改善我国高职院校跆拳道教学的措施
1.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针对国内跆拳道理论知识的匮乏现象,相关教育部门可以花费一定的资金派遣一部分权威人士到跆拳道的发源地进行学习研究,待其回国后,将理论整合成相对通俗易懂的书面文字供教育者即跆拳道爱好者查阅参考,从而使他们对台拳道的精髓进行更加透彻的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加强对跆拳道专业教师的培养,定期的开展一些研讨活动,使教师互取经验,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2.加强礼仪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教育实践证明,在跆拳道的教学中,不仅是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跆拳道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将跆拳道中的礼仪以及意志成分应用到自身的生活中,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跆拳道的教学中注重礼仪教育的开展,在跆拳道的实践中严格遵守礼仪规定,即使是在动作的演练中也不忘将礼仪知识贯穿其中。教师更应以身示范,以礼开始教学,同样以礼结束教学。如,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时,应该选择一个相对合适的距离对同学们进行鞠躬,同学们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回敬教师。
3.健全与跆拳道教学相关的场地、设备,创建优美的教学环境。针对国内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设备性相对落后的现象,首先,教育部门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及训练器材,从而促进训练的规范化;第二,不同的训练设备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练习,还能使训练的效果出现质的飞跃;再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相应器材的选取,从而使其训练更具针对性;最后,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其从精神层面感受跆拳道的魅力,进而领悟跆拳道的精髓。
4.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需要。每个学生在跆拳道的学习上的需求虽有不同,但都是全面、具体以及有层次的。跆拳道的学习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审美以及自信的形成,还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跆拳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相应的内容,以此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三、结语
跆拳道是一项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丰富人们的头脑、增强人的意志的运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针对目前国内有关跆拳道理论知识、专业教师缺少以及教学方式相对陈旧的现象,相关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都应进行一定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跆拳道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姚蕾.健美操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健美操出版社,2010.
[2]张俭,陆美琳.关于隐性课程在学校体育中的效用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8).
[3]邓道宣等.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9.试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 篇九
亓伟军
【摘要】高职院校应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与其他教育要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涵义,转变就业观念;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通过讲授创业课程,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和创业竞赛活动,使学生掌握创业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关 键 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途径
【科研课题】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1GG171)
【作者简介】 亓伟军,男,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邮编:272000
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的。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从狭义上讲,就是对学生进行从事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就业教育,要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健全学生的创业心理,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应切实把掌握创业基础理论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创业教育已成为国际潮流,而且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也取得一定成果。那么高职院校能否开展创业教育,其毕业生能否成为创业者,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有人预言,创业教育是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亮点,传统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
21世纪人类将更多地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去发展经济,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迫切要求青年学生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毕业生不仅仅成为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所以,一切学校教育不应仅仅传授知识,更应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依法执教的客观要求
《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
施。”可见,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和未来竞争的突破口
随着市场就业体制的建立,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有资料预测,现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有50%很难获得工资形式的就业机会。这除了大学扩招,其毕业生的就业冲击,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及国有经济对人才资源的有效需求不足等影响外,主要在于高职生创业意识淡薄和创业能力的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创业自谋职业,这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谋生问题,而且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创业教育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取向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也是高职院校适应未来竞争的突破口。
(四)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局面已逐渐形成,中小企业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并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有专家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中小企业的数量及其发展水平是重要的指标之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所需设备的成本日益降低,都为小微企业和家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和条件。
(五)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极少关心自己的未来,将个人成长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缺乏社会责任感。特别是经历高考之后,进入高职院校缺少了自信心,这势必影响他
们的成长。课题组对山东理工职业学院2010级新生创业个性特征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自信心、责任心得分都不高;“生活依赖程度”,大多数学生填写依赖家庭。可见加强创业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所面临的社会形势,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塑造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已成为当前实施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业教育的思路与目标
(一)创业教育工作思路
高职院校构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核心,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关键的创业教育新体系。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中,通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涵义,转变就业观念;加大创业师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良的创业师资队伍;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舞台,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发挥职教优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竞争的能力。
(二)创业教育工作目标
要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创业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业教育工作途径
(一)构建创业教育模式
构建框架。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围绕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从转变教育理念、完
备教育体系人手,以完善组织架构、搭建教育平台为基础,努力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创业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一致,坚持“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教育模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业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通过完善主渠道、发挥主阵地、建设主基地,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系统框架。
突出“三性”。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普惠性、层次性和标志性。普惠性即面向全体学生,惠及社会,真正体现创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层次性即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这两个平台进行互补式教育,以全体学生和创业团队为对象进行分层次教育,将惠及全体学生、培育创业团队、培养创业精英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标志性即通过标志性人物、标志性项目、标志性成果,给全体学生以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创业教育。
明确内涵。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创新能力,丰富创业知识结构,达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
分层施教。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逐步开展创业教育。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启蒙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品格教育以及创业模块教育,结合专业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进行创业市场及形势教育,使学生对创业有更深层的思考,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二)培养创业教育师资
努力塑造教师的创业精神,重视教师自身创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让教师深入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总结创业案例;选聘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管理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选派和组织创业指导
教师参加各类创业培训,赴境外短期考察和学习交流;制定扶持政策,让教师在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上和学生共同创业,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或“教师企业家”。
(三)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目标上,以创业型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努力培养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实用型、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在课程内容上,重点加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着力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创业实务知识的传授;在课程形式上,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调整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课程体系。针对创业的特性实施模块教学,并与原有的专业教学相结合。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同时把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者结合起来。
(四)拓展创业教育基地
完善创业教育载体,建设学生创业园,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创业素质拓展中心,围绕学生创业能力拓展进行素质教育;建设创业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和专业知识等信息支持;建设创业心理及法律辅导室,对创业学生进行心理及法律辅导;建设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企业实际运行,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
(五)开展创业教育研究
重点研究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型和框架,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基本性质和基本原则,创业教育的教学原理、特征、运行方式,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与操作问题。围绕创业与创新、创业与企业成长、创业管理、创业活动与创业环境、创业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开展研究,积极探索理论创新与企业发展之
道。
(六)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着力培育校园创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注重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精神的培养,明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目标,通过创业咨询日活动、创业教育校园行、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文化建设座谈会、学生素质拓展、学生野外训练、企业家讲座等活动形式建设校园创业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凡禹编著,创业前三年,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10。
2、吕敏编著,青年创业成功之道,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
3、常建坤 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05—12—28(7)。
10.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十
一、前言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中国的“国粹”。它以“道家自然无为为思想基础,集佛家之舍己宽容,儒家之中庸之道,兼具有经络学说、吐纳导引、蓄发提放、奇正虚实、周易之阴阳变化、物理之力学原理”等众多学科溶于一体。通过演练太极拳,领悟太极拳的内涵,品味中华文化的真谛,从而育养自己的心性好品质。太极拳运动从推广到现在已具有了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已进入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课堂,受到高校大学生的喜爱。目前太极拳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如何?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研究。本文抽取苏州市、无锡市8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初步揭示近年来太极拳在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现状,为太极拳今后进一步在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制定策略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共8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现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阅读和查阅近年来关于太极拳教学的有关资料,了解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拟定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现状的调查内容。
(2)问卷调查法
向上述8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老师及其管理者发放问卷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90%。
(3)访谈法
访谈部分从事太极拳教学的老师、教学管理领导;并收集和分析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大纲(计划)和太极拳教师的教案等。
三、分析与讨论
1.太极拳教学目标的设置情况
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所要达到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通过8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调查发现:有6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师强调要把“学生正确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演练套路”作为开展太极拳教学的首要教学目标,有2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师强调要“把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养成终身坚持锻炼的习惯”等作为学校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目标。
众所周知,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太极拳课教学主要是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总目标服务的;不同于体育专业院校开展的太极拳教学,主要是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太极拳教学服务的,要求学生正确熟练掌握太极拳的套路、推手以及提高参与太极拳比赛、裁判组织能力等。因此,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太极拳课教学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围绕学校体育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层次来开展太极拳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一则通过开展武术太极拳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二则通过开展武术太极拳教学,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武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作为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目标。
2.太极拳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情况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系,当前,由于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太极拳教学内容的选用主要是依据专业体育院校的简化24式太极拳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存在内容安排单一,内容较为陈旧单一,影响教学效果,缺乏吸引力;实际教学中太极拳理论的学习偏少,未能引导学生对太极拳的正确认识等问题,只有3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大纲有理论课时的规定,且太极拳教师教案中理论课教学内容只有太极拳分类、基本特点等内容。
显然,当前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太极拳课教学内容安排不太合理,这种陈旧单一的太极拳教学方法不适合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一方面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太极拳理论课教学强调不够,没有把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继承,没有发挥出太极拳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和礼仪规范教育的功能。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太极拳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教学设施等,从丰富的太极拳知识、套路审美、技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选出来适宜的教学内容。
3.太极拳课堂教学组织的实践情况
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体育教学过程的安排主要受制约于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技能适应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项目特点等,太极拳课堂教学过程也不例外。但调查中发现:当前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组织过程随意性较大,约有90%以上的太极拳教师觉得太极拳课没有什么可教的,就是那么几个动作,致使太极拳课放任自流现象严重,出现太极拳课堂上,学生要么跟跟音乐,要么两人推推手等,太极拳的内容实质及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结论
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太极拳文化具有多元性,其中的养生文化道理深邃,是许多人结合我国传统养生长期实践体悟得来的,它的技理主要为拳术服务。太极拳课堂教学过程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安排,遵循体育课的基本结构来组织教学。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学完了教学方法以后,就可以学习太极拳的动作,从基本的动作开始,然后进行全套的学习,并且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新太极拳和体操的结合,来丰富课上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教学相长,有利于太极拳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席庸.太极拳与科学健身.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1.
[3]曹淑忠.2005年我国教育类体育杂志现状及载文项群统计对比分析.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4]张少云,徐振兵,石玉虎.论普通高校体育的现状与改革对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2).
11.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新生 安全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41-01
安全是学校开展任何工作的基础和底线,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校园甚至社会的平安稳定。学生中出现任何的突发事件或者安全问题都需要辅导员放下所有工作,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安全教育是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确保校园平安和谐,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掌握学生情况,安全教育知识普及化
1.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信息档案。
新生一入校辅导员就应该马上通过学生的安全信息档案的建立,迅速对所管辖的班级学生其本身的家庭情况、身体素质、安全知识,心理健康水平要有及时的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对专业和学校的认可程度,安全意识有个初步的判断。在入学初期辅导员应紧密结合学生特点,了解学生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
2.军训前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做到及时预防。
军训开训前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的了解,及时的处理,避免学生因初到学校为了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的印象,争强好胜,在军训中出现安全问题。辅导员需要筛选出重点需要关注的学生,进行谈心谈话,进一步了解学生状态和内心思想。必要的时候要及时上报学校,联系家长,建立起学校—辅导员—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介入处理,确保安全。
3.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防范意识。
要普及安全知识,既不是填鸭式的讲解,也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校的规章制度,条文条例,而是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思路,将新生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以及案例,使学生真正做到“入心,入脑”,从根本上掌握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等安全技能,增强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安全意识、自律意识,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做到不伤害他人的同时不被他人伤害。
二、加强隐患排查,安全教育管理常态化
1.学生入住宿舍前要对宿舍进行安全检查和排查,看有没有质量问题和安全的隐患。
学生到校后,要到学生中间走访了解,发挥学生助理在新生中间的作用,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携带弹簧刀、匕首、电工刀等危害学生安全的管制刀具来到学校,有无个人的不良习惯和人际关系危机情况出现。如果有以上情况应当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组建班级安全管理的信息员队伍,发挥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实效。
在辅导员指导下,进行班委的选举,选拔积极进取、客观公正、勤恳工作、乐于奉献的班委兼任安全信息员。按照职责分工班长负责全面的班级工作,团支书和组织委员,心理委员负责班级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女生委员和寝管委员负责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体育委员和文艺委员负责学生活动的安全管理以及信息反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平时以防为主,关键时监督到位,必要时挺身而出。发挥学生自身的示范作用,有效地保障班级安全。
3.建立班级安全管理的实施细则,做到人人有意识,人人负责任。
首先严格请销假制度,明确在各种时间段和常见请假原因发生的情况下学生如何请假,学生入校初期首先要防止学生没有请假到校外,因为对周邊环境不熟悉,在教学时间造成人身伤害,出现安全事故。其次形成班级安全教育记录制度,将辅导员勤讲、多讲、重点讲的问题进行记录,有效促进安全教育的落实。做到人人有意识,人人负责任,细处着手,以小见大,建立长效机制,
4.重视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防范于未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周边相应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商业环境对刚刚离开父母的管束,缺乏自制力和自律能力的高职新生来说都充满了诱惑,不论对于学生自身的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学生的利益,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校内,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突破自我,抓住在校时间完成好学业。
5.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突发事件的模拟,急救知识学习、消防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等活动将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提高学生面对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源头和根本上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学生个人人身保障的同时保证班级的安全稳定。
三、以学生为本,安全管理人性化
1.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近几年新生入校的心理健康状态日趋让人担忧,初入大学校门的高职学生角色转换是否进行顺利,各个方面是否能够适应,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乃至最终的成长成才。辅导员应该重点关注,对学校管理思想准备不足,学习基础差,独立能力差,对专业不认可的学生,还有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以前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甚至是价值观念有很多的不同,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好尤其是宿舍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引发更大的安全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沟通,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提高对学校和角色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个人积极地的调试自己,也是安全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2.通过丰富的人文活动,强化管理。
校园的人文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拓展,特别是学生入学初期,丰富多样的活动的开展,例如军训期间的文体活动,新生的迎新晚会以及班级的团体辅导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不同的层面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可程度,从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调节学生新到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将注意力转移,有效地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
四、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做到安全管理专业化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是工作岗位的迫切需求,也是安全教育的内在呼吁。学校通过组织学习或者鼓励辅导员掌握更多的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根据理论和现实不断调整工作方法,不断地提升安全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指导班级和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将班级推向系统化、规范化,使学生真正掌握适应时代要求的安全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作者简介:
12.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十二
一、项目课程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反思
(一) 项目课程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中, 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 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 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2) 。项目课程是对任务课程的发展, 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 围绕着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来组织内容。它体现为职业的制作活动, 不同于基础教育中的研究型学习与高等教育中的课题研究。
项目课程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工作任务分析和围绕工作任务的学习需要进行的项目设计。实施项目课程首先要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准确把握工作岗位的要求, 然后创设综合化学习情境, 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 获得职业知识与技能。
(二) 项目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适用性
1.从培养对象角度来看
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对象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差别, 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在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方面较弱, 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好, 喜欢边做边学。项目课程依照典型产品的活动组织教学, 具有直观性且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2.从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角度考量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事件 (3) , 项目课程基于工作任务流程的课程形式使学生体验到实际工作情境和产品生产流程, 学生对学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通过项目活动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思考、创造、反省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获得基于工作过程体系的认知结构, 整个学习过程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普遍认知规律。
3.从培养目标角度分析
高职院校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要求人才的实践能力强, 且具备策略性知识, 具有设计能力和创造性。项目课程属于问题解决领域, 学生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 计划、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以实际操作在实际情境中获得策略性知识, 提升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项目课程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清晰
虽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对课程的目标与任务做了规定, 但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表述含糊不清, 教师在实际授课时也缺乏对课程目标的讲解。究其原因, 是缺少细致、深入的社会调研, 对课程对应的岗位及工作任务缺乏认识, 课程定位不清晰, 有可能导致学生认识不到课程的学习目的, 对学习失去兴趣。
2.局部改革, 缺乏系统性
部分教师把课程建设等同于教材建设或者教案编写, 对课程缺乏系统的设计, 这样的课程改革表面上看有些“成果”, 但课程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课程改革的效果不明显。
3.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之间联系较弱
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的内容实质是学科课程的压缩或翻版, 内容实用性不高, 与工作岗位任务的关联度低。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有些课程知识难度大, 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不知道所学内容在岗位中有什么用, 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职业能力得不到提升。
4.课程内容之间关系离散
有些课程内容之间关系离散, 缺乏知识和技能内化的逻辑主线。有些课程即使包含了实践训练, 也停留在对学生经验层面的技能培养, 很难上升到策略层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课程结束后, 对项目开发流程仍不了解, 项目经验缺乏, 团队意识不足, 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二、项目课程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一) 通过市场需求调研确定专业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
岗位定位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 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法和依据。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设计课程体系的, 其逻辑起点是教师 (4) 。项目课程建设要求教师突破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转变学科课程体系观念, 深入企业对专业课程对应的岗位进行调研, 工作岗位定位清楚才能明确聘请岗位的企业专家, 才有可能细致、准确地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
职业岗位定位是综合性的分析过程, 应当根据人才培养规律从应然的角度进行确定, 在岗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专业的实质内涵合理进行职业岗位定位 (5) 。尤其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所确定的岗位应该是学生就业若干年内能达到的预期岗位, 而不是起点岗位。高职院校还需考虑与本科院校、中职学校在岗位定位方面的差异, 既不能随意提升岗位, 也不能定位过低。
(二) 组织企业专家开展工作任务分析, 细分岗位面向的具体任务和每个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
工作任务分析是项目课程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完整工作过程的分析梳理, 一方面可以获得组织项目课程所需要的完整的工作任务体系, 另一方面能为准确、细致地定义职业能力提供重要基础 (6) 。
岗位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很多, 可以组织专家小组到工作现场进行观察和记录, 或组织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进行会议研讨, 也可对大量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目的是对岗位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 得到具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工作任务分析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是由于企业规模不同、管理模式不同, 要注意基于岗位进行任务分析, 而不是基于具体员工进行任务分析;二是如果对职业能力的描述过于笼统, 将会影响对课程内容的分析, 难以深入职业内部, 所以对于职业能力的描述一定要具体化, 描述出普通能力在具体任务中的体现。
(三) 在课程专家指导下, 教师依据工作任务的逻辑线索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及评价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考核的依据。目前一些教材的编写是在没有研究课程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的, 反映了教师课程建设与课程研究的不成熟状态。
从工作任务分析到课程标准编制, 对工作过程的研究转入了对课程实施层面的深入研究, 要精确控制这个过程从而编制高质量的课程标准是非常难的, 对教师要求很高, 因此, 需要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从课程设计思路、知识技能要求、内容框架、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过程建议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依据工作任务逻辑线索编制课程标准。
(四) 通过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形成项目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
对学习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与有效实施, 可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的、掌握知识技能。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增加了对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和产品意识, 明确了学习目的。通过项目体验,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工作过程为逻辑组织起来并结构化。
设计项目课程教学方案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方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活动设计、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和思考与练习等内容。教学资源除教材、课件以外, 还应包括企业资料、项目案例、项目任务书、学生项目作品以及虚拟和物理的操作设备。
三、项目课程视域下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案例
基于上述思路, 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为例, 进行以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选择参照点并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学习活动的项目课程设计。
(一) 指导思想
通过市场需求调研定位专业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通过组织企业专家参与工作任务分析, 细分岗位面向的具体任务和每个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在课程专家指导下, 教师依据工作任务逻辑线索编制课程标准;通过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形成项目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
(二) 工作岗位定位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Web技术分为前台和后台两类, 这两类技术又包含众多的小技术或者二次开发的技术, 其中前台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结构技术、表现技术和交互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W3C的推进, Web前台核心技术的标准越来越高, 越来越精确。与前台核心技术相关的岗位通常表述为网页设计师、网页制作员、网页美工、前端开发设计师等。参考国家职业资格分类, 将岗位名称定位为网页设计制作员, 涵盖了以上岗位。
本课程是依据网页设计制作员岗位要求设置的, 侧重点是前台核心技术。
(三) 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经过Web前端行业专家与课程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 确定了10个工作任务:分析客户需求、制订方案、设计网站整体界面、根据设计效果编写代码设计布局和样式、设计制作网页内容、制作动画、制作网页动态效果、批量制作网页、网页优化修改及后期更新与维护、网站测试发布和推广。职业能力包括:了解分析客户需求的技巧、网站开发流程及规范, 理解网页优化、更新及网站测试、发布;会设计和制作网站整体界面, 能根据设计效果编写代码设计布局、样式, 能熟练制作网页内容、网页动画和网页动态效果;养成规范的网页设计与制作习惯, 养成善于动脑, 勤于思考,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 课程标准编制
依据工作任务的逻辑线索, 从课程设计思路、知识技能要求、内容框架、教材编写建议、教学过程建议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编制课程标准 (见表) 。
(五) 项目及教学方案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 课程以企业实际项目的完整工作流程为核心, 通过项目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在掌握岗位职业能力的同时, 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项目设计时, 需注意项目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认知学习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逐步进行, 可由教师带领、学生模拟制作过渡到学生自主设计和制作整套网页。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选择创设工作情境以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环境, 采用基于职业角色的教学组织方式, 将工作过程转换为教学过程, 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商业网站设计项目, 促进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此外, 还可以组建学习小组, 使学生在分工协作中体验项目团队工作方式, 养成团队合作精神, 提升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工作领域新技术发展趋势, 准确把握社会需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四、结语
课程始终占据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开展项目课程总体方案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 可以为课程建设的局部改革、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实施岗位定位和工作任务分析, 可以有效解决课程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依据工作任务逻辑线索编制课程标准可以有效解决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之间缺少联系、课程内容之间关系离散的问题。以项目课程理念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 体现了完整的工作过程及明确的学习成果, 激发了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设计、创造并解决实际问题, 获得基于工作过程体系的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职业教育是面向工作体系的教育, 项目课程承载了专业理论知识、岗位技能及职业素养培育, 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项目课程理念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进行反思, 发现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晰、改革缺乏系统性、课程与岗位之间缺乏联系、课程内容之间关系离散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项目课程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思路, 并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为例, 阐释项目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项目课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内涵建设
注释
1 匡瑛、石伟平:《改革开放30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 载于《教育研究》, 2009年第5期, 第10-16页。
2 (6)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19-49页。
3 [美]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1-3页。
4 潘家俊:《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载于《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第23期, 第5-9页。
13.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十三
高职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但不应将人才仅仅定位为适应型人才。高职农业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适应型人才同时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型人才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鉴定教育质量的一大标准,从单方面的就业教育观念渐渐转变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共同并进的教育理念。
3.2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
高职农业院校可以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介绍成功创业的案例。学校要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营造一个宽松的、激励创业、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3加强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农业院校要想成为真正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基地,势必要有一支或几支能很好完成创业教育任务的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农业院校必须要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尽可能多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到创业实践队伍中,或至少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尽可能多的接触创业人士以了解行业现状。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吸收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丰富师资队伍构成。总而言之,各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建设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以满足创业教育需求。
3.4改革高职农业院校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应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给予必要指导,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精神,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农业院校要整合优化各自的现行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性课程教育的同时兼顾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加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将学习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及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还应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改,着重强调未来高职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及相关特色,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5培养职业创新能力
高职农业院校在社会中扮演着培养农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技术适应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双重重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职农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着农业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高职农业院校一定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谢爱军.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李文学.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5).
14.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十四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示范院校的实践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文化体系、实践体系等面临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作为示范院校,必须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推进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创造积极的条件.
作 者:金建孟 JIN Jianmeng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9(1)分类号:G421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平台
15.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十五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廉耻教育,即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制定了以“识廉耻,知礼仪,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主题活动,其侧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廉耻”教育。下面就活动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1 关于廉耻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管仲“四维”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能以无耻为可耻,就能免于羞耻了。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廉耻感缺失
许多高职学生在入校以前,由于受生活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冷眼里长大的,受惯了唠叨,甚至谩骂,从而多少带有一些“油条”习气。表面上他们很尊重老师,但是照样逃课、玩游戏、吸烟、讲脏话、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他们对社会舆论和外部评价不予理睬,而是打着“坚守自我”的旗号我行我素,对待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或一些行为没有起码的善恶判断标准,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没有廉耻感。
1.2 廉耻感淡漠
就高职学生而言,廉耻感淡漠在我们平常所面对的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些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可能就一直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因此在人格形成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他们多数通常只注重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是在乎别人的感受和评价,所以廉耻感淡漠,在道德情感上则表现为冷漠、麻木,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常以“潮男潮女”形象示人。
1.3 廉耻感错位
高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由于很少有成功和出彩的机会,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障碍,进而是非不分,不知道廉操,也不知道羞耻,甚至产生廉耻感错位。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耻为荣。一些学生拿着父母挣来的血汗钱,天天进网吧、餐馆,大肆挥霍,游戏人生。他们并不以这种虚度年华的奢靡生活为耻,反以为这样有面子、有派头,并以此作为相互攀比的做人标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另一种是以荣为耻。认为遵守全社会普遍提倡的优良的道德观念,遵守以诚信、博爱等儒学思想,被他们认为是“迂腐”,是愚笨的表现,甚至被他们改编成笑料在网络上大肆宣扬,其行为规范和社会的普遍价值理念截然相反。
2 开展廉耻教育之必要性
所谓廉耻教育,就是要匡正人们内心的善恶、荣辱标准,也就是“不从枉”、“羞为非”的“羞恶之心”。它要求人们做事要守仁行义,谨言慎行,辩知荣辱。由此可见,识廉耻,知荣辱,树立正确的廉耻观其意义之所在。
2.1 知廉耻是做人的基础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把培养“行己有耻”的士君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作为道德规范的知耻,与个人、民族和国家都有密切的联系。对个人来说,廉耻为立人之大节。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无耻则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人知耻方能改过。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人们有耻,社会风气才能美善;掌权的人知耻,国家的尊严才能得以维护。所以说,只有懂得羞耻,常常保有羞耻之心的人,才能称得上大勇大智的人。
2.2 开展廉耻教育有其现实意义
知“廉耻”,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及其社会的道德评价,一个人有了廉耻之心,就会自觉遵守和维护人们普遍认可的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规范,见贤思齐。比如,以浪费为耻的人,就不会大手大脚地乱花钱;以落后为耻的人,就不甘于自己落后的地位,而奋进不止;以骂人为耻的人,说话就会温文尔雅,体现君子之风;以扰乱公共秩序为耻的人,就会主动维护良好的秩序,不会做妨害他人正常工作生活的事等。但如果没有了羞耻之心,什么事情都不在话下,什么事情都不放在眼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将非常可怕。所谓耻,就是指做了不该做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时,心底涌出的羞愧感,也是让人在人群中难以抬头挺胸、丢面子、丢自尊的一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人才会处处小心翼翼的而不触犯社会公德的准绳。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并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之目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时期,对感兴趣的知识和观念接受能力较快,可塑性强,只要开展廉耻教育的方法得当,内容充实,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 加强高职学生廉耻教育的相关对策
对高职学生进行廉耻教育要结合学生特点,应以方式方法创新为前提,以内容新颖为手段,以协调配合为保证,以传递正能量为目标,以活动促学习,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之效果。
3.1 组织活动形式要有新意
利用学院的文化思政教育资源,给学生发放传统文化读本,学习古人的廉耻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开设专题讲座,弘扬廉洁之风;利用主题班会,开展讨论座谈;组织学生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开展辩论赛;请一些典型案例的当事人进行现身说法;以多种文艺表现形式进行剧本;利用微信、QQ等组织开展专题网络论坛;在学生中开展活动形式创意征集。
3.2 构建班级廉洁机制
班级作为学校一个独立的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廉耻教育必须从班级抓起。首先,要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确保起点公平。其次,要加强载体建设,确保过程公平。具体表现在学生关注度高的几个方面。如:评选班干部,要进行公平竞争;在评优评先上,要按规章制度操作,做到人性化管理;在班会主题活动中,要做到民主讨论,自由发表观点;在学校奖学金评定和困难补助发放上,要做到公正透明;在班级管理上,以教育为主,多谈心,多沟通,公生明,廉生威,做到以公明志,以廉服人。
3.3 教育者要身正为范
首先,教育者应充分尊重高职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在进行廉耻教育的时候,要本着真诚平等的态度,惩戒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使高职生在内省惭愧中自觉激发羞耻心,从而自发鞭策自己积极改进。其次,作为教育者自身也应端正自己的为师品行,做到为人师表,善恶分明,这样学生才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倾向。
3.4 教学内容要紧贴实际
学校要狠抓师德教育,对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充分挖掘传统道德资源中的精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廉耻教育方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彰显教育主题与特色,设计不同的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树立榜样,展示先进典型,对照廉耻教育理论,认真查找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对标,保证学生廉耻教育工作的常态发展。平日应注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勤于总结并加大宣传力度,学院内各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在廉耻教育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用以丰富本校的教育内容,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3.5 校园要形成清廉向上的氛围
学院团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形式,应着力发挥其召集力强,影响面大的优势,结合廉耻教育的要求,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利用三月“青年志愿者活动月”、四月的“创业大讲堂”、五月“大学生社团活动月”、十月“红歌会”和“迎新晚会”、十一月“第七届青年学习节”等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打造一批精品,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促进学风院风建设。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养成良好品行,树立正确荣辱观念,健全完善人格。
3.6 家庭积极参与
学校廉耻教育要分类进行,对廉耻感淡漠的同学,要充分利用家庭的平台深化教育,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人生至要之事无如教子。富者之教子戒骄淫,贫者之教子修廉节。不可不闻道,闻道则心恒泰;更不可不知耻,知耻则身无辱”(《陶氏家规家训》):人生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情了。富贵之家教育孩子要力戒骄奢淫逸,贫寒人家教育孩子要自强自立。子女须学习仁义之道,领悟人生道理,内心才能保持安宁;更不能不知道廉耻,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免于受辱。对积极向上,具有良好德行的同学,要不断勉励鞭策,同时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家校同心育人。家长在孩子面前也要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言行举止、道义礼仪为孩子之表率,让孩子从小知礼义廉耻,树立奉献与回报的高尚人生信条。
3.7 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院应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学校对待兼职辅导员与专职辅导员应有相应的待遇,要有计划地安排优秀的兼职辅导员外出培训、进修。辅导员一届任期为三年,在任职期内获得优秀辅导员称号的在评职称时可作为优先考虑条件。设置动态的辅导员发展档案,使得每名专兼职辅导员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促进廉耻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贡献力量。
4 小结
总之,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这个群体是承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流砥柱。而耻感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观日益模糊的今天,有人为了一己私利背弃良心,置基本的道德规范于不顾,视礼义廉耻为不屑。对高职学生加强“廉耻”教育尤显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显得尤为重要。耻感的回归与重塑能够有效地使道德约束回到内心自律和外部他律相结合的状态,从而使高职生的规范伦理进一步发展为美德伦理。高职学院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但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的养成教育和人格培养有所欠缺,要教书,先育人,先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廉耻教育应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李翠华.国学归来:重拾遗落的人文经典[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107-116.
[2]李翠华.论高职学生耻感缺失与健康人格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57-60.
16.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江西中医药高专护理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学
《郎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所下的定义为:一个人能运用两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不是英语教学,而是指在非语言学科中用英语进行的教学活动。
二、江西中医药高专护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情况
江西中医药高专创建于1986年,是全国八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之一,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的新型特色高等院校。该校是一所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的学校,同时也是较早将双语教学运用于护理专业教学中的高职高专院校之一。
护理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接受公共英语和医学专业等课程的教育,到二年级上学期,学校使用自编教材《护理英语》及《临床护理常用英语300句》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同时选择《基础护理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因为如果课程内容很难,中文都很难听懂,英文更不用说了。难度大的抽象的内容不适合用英文讲,而难度小的形象的内容适合用英文讲。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口试和考卷相结合的形式。学校要求考卷试题必须用英语,因为学生英语基础不算高,所以允许学生中英文答题相结合,如名词解释用英文作答,论述题用中文作答。
学校该专业拥有一支爱岗敬业、思想素质好、教学及临床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基本具备中英文双语教学能力。目前该校已有三位老师到英国参加培训,一位老师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2009年度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双语教师高级研修班”。学校还经常组织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集体备课,互相教学观摩,进行双语教学能力竞赛,合作科研,以提高护理双语教学师资水平。
针对当前护理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及护理专业英语词汇的专业性,江西中医药高专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课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易渐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从讲授专业术语、定义、小结,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英文解释,逐步过渡。教师使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双语教学效果显著。
三、江西中医药高专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护理人才的成效
1.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最前沿的技术成果
推行双语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护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英语和护理专业课程的同时,更容易接收到目前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理论。通过对专业前沿的教材的学习,并随着英语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对护理专业英语词汇的熟悉,学生能够熟练阅读越来越多的国外的护理学理念文章和著作,从而对护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成果进行掌握和熟悉。
双语教学使护理学生有机会接受国际化先进水平的护理教育影响,也有利于学生吸收世界先进护理科技和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了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实施双语教学,让学生直接体会到西方的文化、习俗,增强了跨文化意识,为其将来进入医院或境外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和技能明显提高
江西中医药高专是一所普通的高职高专院校,该校护理学生接受双语教学前英语水平就相当于一般初高中生的英语水平,而在接受双语教学课程学习之后,许多护理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学生在历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江西赛区)比赛中屡获殊荣。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反复强化,学生从最开始的听不懂到后来游刃有余地将英语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动力更加强大。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增加,会主动去思考、去探讨教学内容,双语沟通能力得到实质性地提高。日渐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英语”和“专业”两不误。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能使自己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及应用能力,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3.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江西中医药高专拓展定向人才培养、输出计划,以三级甲等医院外宾病房及外资医院为主要目标,培养国际化护理专业人才,坚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保持护理方向学生“中国护士执业证书”通过率超过95%,推动学生参加“国际护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通学生国内外医院就业渠道。
近5年来,该校护理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供不应求。各用人单位评价该校护理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护理操作技能娴熟、上岗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护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平均达98%以上。同时,学校积极探索“走出国门”的就业思路,积极开拓国外就业市场。到目前为止,已选派7名优秀毕业生赴英国带薪实习。
四、江西中医药高专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护理人才存在的问题
1.对双语教学培养目标理解上存在误区
在江西中医药高专护理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对双语教学培养目标的认识误区。在课堂上,有些教师过于强调用英语授课,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上,护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变成了英语辅导课程。教师在上课之前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备课,上课开始时先解释下专业词汇,带领学生朗读生单词,然后把教学内容翻译成英语讲给学生听,也不敢自由发挥,把双语课当成英汉互译课来上。学生就忙于抄笔记,完全没有时间顾及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学生上课也十分拘谨,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师生之间不能自如地进行交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没有放开,缺乏积极的课堂思维与课堂互动,也无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双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科内容,其次才是外语。双语教学强调教学的双向性,师生通过语言交流进行互动,共同参与完成教学活动。
2.缺乏校园文化氛围,忽视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江西中医药高等学校只是选择护理专业方向开展双语教学,并没有在所有专业推广实行,因此学校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双语教学,校园内缺乏开展双语教学的文化氛围,而且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护理双语教学只有课堂内的学习而没有课堂外的使用,势必受到语言的制约。学生没有语言环境的熏陶,无法真正融入双语教学中,缺乏学习激情。
此外,该校实施双语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无论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机制方面都还不成熟,离教育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双语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有不同的意见;双语教师经验不足,还在摸索适合的教学模式,无法娴熟地驾驭课堂;学校对双语教学质量及双语教师的考核制度尚不完善,教师对此也议论纷纷。
由此可见,双语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一套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提高双语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7.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十七
摘 要: 文章以学生文字处理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以扬州大学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文秘专业为例,在比较了课程设置的差异后认为,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大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与此同时应加强理论知识修养,加强学生的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文字处理能力 文秘专业 课程设置
一秘书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工作,在当今社会广泛存在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级团体中。关于“秘书”的定义有很多,国际上通用的秘书定义是“秘书应是主管人员的一位特殊的助手,他(她)掌握办公室工作的技巧,能在没有上级过问的情况下表现出自己的责任感,以实际行动显示出主动性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并且在所给予的权力范围内做出决定”①。在我国,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新修订的《秘书国家职业标准》中对秘书的定义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现代汉语词典》对“秘书”的定义是“①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秘书长、部长秘书。②秘书职务:秘书处、担任秘书工作”②。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秘书日常工作中要处理的事务内容很繁杂,但结合工作实际来看,文字处理无疑是重中之重。由于目前市场国际化和国际交流的加强,秘书所要完成的文字处理内容较为繁杂,包括中英文文章、应用文及策划方案等,所以作为当代文秘,文字处理能力不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的高低和职业发展的前景。
由于文秘人才适用的范围较广,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都设有文秘专业,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也基于上述原因,许多高校文秘专业的专业课程中,写作都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由于本、专科院校在学制、培养目标和学生组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关于本、专科院校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讨论及比较在近年成为文秘专业建设方面的热点。张福清、郭炎武认为,本科文秘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不明,与高职高专有同质倾向;课程体系不明确,没有突出本科文秘专业的特色及优势;实践性教学体系不明确,没有系统的实验实训计划。李玉梅、龚宏、刘勇强()认为,本科文秘专业应摆脱趋同的困境,把握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兼顾社会期待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确立本科文秘专业科学独特的专业定位。
综合以往本、专科文秘专业比较的文章,能够发现以下一些特点:
1.讨论本科院校文秘专业建设的文章较多,从高职高专角度进行文秘专业建设及专业特色的讨论较少。
2.大都是从专业建设的大方面着眼,较少关注某个特定的方面。
3.课程的罗列较多,课程间的比较不是很充分。
本文在过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工院)文秘专业与扬州大学文学院文秘专业为代表,比较文秘专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学生文字处理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试图从比较中得出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不同侧重点及今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在文字处理能力培养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以期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补充。为了使本文的比较研究更加具体明确,本文中的文字处理能力指除英文写作和翻译外的中文文字运用及写作能力,包括书法、一般文书写作和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文字运用。
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数理系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8版)》中,与文字处理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企业综合事务管理、速录和中国书法。具体开设分布为:现代汉语在第一学期开设,课时为48;基础写作与应用写作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课时分别为32和48;中国书法在第二学期开设,课时为16;秘书理论与实务和速录在第三学期开设,课时分别为64和16;企业综合事务在第四学期开设,课时为32。在专业讲授课程之外,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针对专业课程所学的`知识安排了相应的实训,包括:书写及书法创作、速录、文秘写作实训、秘书事务仿真实训、办公事务实训和综合事务管理实训。
在《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教学计划》中,学生所修课程分为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程。通修课是本科生必须学习的思想政治、大学英语、计算机和体育等课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在学科基础课中,与文字处理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秘书实务、公文写作和书法。具体开设分布为:书法在第一学期开设,课时为32;现代汉语与基础写作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课时分别为96和80;语言学概论在第三学期开设,课时为32;古代汉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开设,课时为96;公文写作在第五学期开设,课时为32;秘书实务在第六学期开设,课时为48。在专业选修课中,与文字处理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有: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修辞学、广告学、新闻采编和实用写作研究,课时均为32课时,选修时间不限,其中实用写作研究为文秘专业必选的专业选修课。
二以上是目前两所高校在文秘专业文字处理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18.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 篇十八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性设计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生命线,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质量。介绍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针对岗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匮乏,岗位设计少,资料不匹配、实训中心利用不合理等等问题,提出应在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和确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系统性设计,真正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专业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系统性设计;实践教学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生命线,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质量,影响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作为以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必须设计并实施能够符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系统,通过相关实践实训项目的实施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教学系统性设计的目的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施工工艺,并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全面系统地设计。土木工程行业尤其是铁道建筑大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决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定的培养方向,决定了课程体系的设置,确定了
建筑工程技术理论和实践工艺技能,确定了实践教学系统性设计的方向,即按照一线建筑工程技术作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来设置。
一、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除了已经走在国内兄弟院校前列的国家级、省级示范院校,多数院校(尤其是北方的高职院校)都没有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主导去设计实践教学系统,很多高职院校设计实践教学系统或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或迫于教学质量评估检查、示范院校建设的压力,没有根据自身院校的教育特色进行与既定学习领域下与课程体系匹配的实践教学系统设计,加上实践教学系统设计初期考虑的实践实训岗位过少,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材料,缺少经验丰富的专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软硬件维护人员不足,因而预期的实践培养效果差强人意。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性设计
(一)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
土木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基础设施的保障,是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必需的基础。高职院校学生技术应用性的教育特点决定了其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施上都在设计实践教学,其建设方案和实现功能各有千秋。而实践教学设计是与学院发展战略、专业
课程体系相匹配的一体化进程,高职院校在规划实践教学系统教学目标及实施功能上,应在全面缜密的系统分析后进行统筹决策,明确定位。
(二)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不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决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或多或少的差异,它制约着实践教学系统的建设规划,决定了实践环节不同的作业模块和系统功能。因此,在确定实践教学设计方案之前首先要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任何课程体系的设置都要求重点锁定某一培养方向和某些工作岗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线建筑工程技术作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来设置。
(三)基于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系统性设计 1.培养具有一线工程岗位经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的确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所以实践教学实施环节的师资力量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繁重加上师资力量缺乏,具有一线工程岗位经验专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想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具有资深工程经验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重中之重。
2.编写因地制宜的实践实训指导材料
实践教学相关的软件、硬件设施的完备并不意味着满足了既定的岗位要求,与岗位要求匹配的实践课程教材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材很多,但与岗位技能要求匹配的实践教材或实训资料还很少。所以,一方面可以借鉴同行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明确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要求和能力(技能)要求下,一丝不苟地编写出符合岗位实践要求的教学指导材料。
3.适当配合实践教学学时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即在正式课堂教学以外,适当配合实践教学学时,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学做合一。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例如在《砌体结构施工》中,可以增加实践学时,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建筑施工工艺和流程。
4.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某些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在工程生产实践中教学,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方式教学。例如施工组织设计的教学可以深入工程实际理实一体教学,也可以在实训室中软件模拟实际生产来教学。这类应用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未来工作中可以用到的施工工艺和组织流程,这样以实践教学为主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开展应用型或者科研型竞赛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可以在实践教学完毕后开
展一些技术应用竞赛或技术辩论赛。例如Aucocad制图竞赛,利用广联达软件让学生小组在给定资源的条件下制定施工组织进度,工程通病知识辩论赛等等。
如果设计得好,这类竞赛对学生的学习和技术研讨非常有益,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施工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实现实践教学系统性设计的目标。
6.搭建基于实训中心的技术研讨和科研平台
类似于施工生产企业的QC活动,实训中心也作为师生进行技术研究的平台,为科研活动服务;也可以作为常见工程通病、施工缺陷、技术争端等技术研讨平台。
教师是学校的科研主体,实训中心的主要建设目标之一是为教师的科研服务。教师在进行施工工艺模拟仿真软件、混凝土泵送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地基不均匀沉降等研究时,可以把土工实验室、力学实验室、仿真机房作为研究平台。学生可以对案例研究中的数据输入系统进行模拟、优化,将结果和企业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师生共同探讨,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施工提供合理化或者改进建议。同时实验实训室也能为教师提供研究课题,进行振型分析、应力分析、结构监测、材料监测等等。
实训中心只有成为师生主要的技术研讨和科研平台,才能真正提高实训中心的投资效益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软硬件的作用。
三、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开展实践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论文07-16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08-26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7-20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10-05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09-04
高职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论文07-07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10-05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9-13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08-2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取向论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