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高中语文始业课教案》(15篇)
1.高二语文《高中语文始业课教案》 篇一
六国论教案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
盖
始
然则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
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教学步骤]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三、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四、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与 yǔ 与其
pù
暴晒
yù 参与
为
wéi 行为
燕 yàn 燕子
wèi 为了
yān 燕国
四、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五、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研习第二段:
1、小组朗读第二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问题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小结: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
七、布置作业:熟读、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 二 课 时
1. 齐读第三段。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四段,齐读。
A. 重要词句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 小结本文思路。
[板书]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负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战不善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用武不终
2.谈新课标下语文教案特色 篇二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案 特色
引言
语文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记录着所讲知识和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有特色的教案才能达到新课改的标准。
一、科学的教案反映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识字认字方面,还是阅读分析方面,或是朗读等环节都要根据年级的高低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教案的科学性是主旨,是龙头,它要求授课老师既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来备课,又要符合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紧抓教育课程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联系,保持学生逻辑思维缜密。授课过程要顺畅流利,便于学生接受;口语化和现代媒体相结合,达到自然交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素养。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特别是知识的正确性、概念的理解等方面更要依据教学大纲,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书面为口语,充分利用音像、投影、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让学生既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一篇好的教案,要依标合本,而科学性是其原则。
二、创新性教案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原动力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师的成就感就会显现出来,进而教师就会花费更大的功夫去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指点,吸取同行经验,力争上出有特色的课,上出學生喜欢的课,上出学生难忘的课,因此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教师课上得越好,就越会琢磨怎样把经验记录下来,这样就不断有创新性的教案出现。把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课堂实际讲授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如讲《敦煌莫高窟》时,教师在充分尊重、利用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关注敦煌莫高窟,融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运用和创造于一体,并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会不断开发、拓展新的课程资源,这样课堂就成了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比起完全照搬教材来说,课堂信息的开放拓展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把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都串起来,丝丝入微,环环相扣
系统性是教案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份教案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系统性。教师准备教案时,应以知识结构为中心,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为一体,对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对教学方法驾轻就熟,像串糖葫芦一样,把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都串起来,做到丝丝入微,环环相扣,该讲什么水到渠成、衔接得不露痕迹,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相对集中,求知欲望相对增强,这样的授课必定会带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如讲解孙犁的名篇《荷花淀》时,选文的主线是以月下的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妇女怎样从只懂农活成长为护家爱国的女战士,可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这一主线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暂时抛开课本,假定自己就是剧中人,遇到鬼子的入侵会怎么做。同学们饰演的水生、水生嫂、不同性格的农村妇女,有的说害怕,要逃跑;有的说自己的家凭什么让他人来糟蹋;更多的是摩拳擦掌,大有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的势头,爱国情感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宣泄,基本上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在寻夫遇敌这一章节,笔者让学生分析“各人在骂自己的狠心贼,也许跑到天边了”这句话的含义,并让学生表演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结果大部分同学说话时真的抬头看向天边,这一看就看到了远处的日本鬼子的大船。通过情景表演,笔者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带到助夫杀敌这一章节了。因为内容的系统性,学生们学习起来就会感到保家爱国是顺理成章的事,对抗日战争也有了从局部到全面、从少到多的认识。教案的系统性也能体现知识的孕育、迁移及学科的交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差异性的存在方能使教案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棵大树有千百片树叶,可任何一片都有自己独特的纹理,学生就好比这一片片树叶,他们的成长经历不同、阅历不同、思想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就不同。因为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传道解惑,还有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育人。所以教师在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结构层次,而不是千篇一律、一本教案教到底。课堂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要写出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观点可以相通,方法却不能一概而论,教学过程也要各有特色,体现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语文教案融入艺术性能使人身心愉悦
课堂是枯燥的,但只要构思巧妙,也能让学生感觉到它的艺术性。艺术带给人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有身心的愉悦。知识是无限的,学科是有别的,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音乐课说拉弹唱皆是美的音符,舞蹈课能在悠扬的旋律中获得一种享受,历史课说古论今,语文课能集文学、美育于一体。可是语文课堂上一旦谈到遣词造句,学生便顿感枯燥无味,所以如何让教案的艺术性充分发挥出来,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六、可变性语文教案激发的是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互联网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学生们思维能力的活跃让我们在撰写教案时不得不考虑一些可变因素,如在课堂上会遇到许多措手不及的事情。尽管我们早就有了思想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仍会因为涉猎内容的广泛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看待问题方式的不同, 对问题理解程度的不同,会在课堂上问一些教师事先没有估计到的问题。比如语文课上的填空题:“春天来了,( )”的小括号该填什么,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有些地区已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设了实验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国际科学接轨,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人才。这些班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们的教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可变性。教学模式是可变的,思考的问题是可变的,教学方案由原来的一种演变为多种,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也由教材要求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可变的课堂要求可变的教案,可变的教案要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大量翻阅教学资料,讲求因势利导,以便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七、目的明确性的教案是现今语文教案的设计方向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教师教案的基本要求。针对这些目标而教学,教师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的放矢,时时留意,明确了主次关系,学习就不会漫无飘荡;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待难的问题特别关注,对待自己已掌握的问题可以简单化,从而节约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八、设计灵活的教案带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取,还是精神的愉悦
古人云: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建筑设计会让人赏心悦目,美的服装设计如行云流水,穿出人的个性,教案的设计关乎的不仅仅是一堂课成功与否,更主要的是教者能否充分体现自身的教学特点,形成一套独立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学个性化,让学生能从教师教案的精心设计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笔者的高一语文老师程老师,他的教案就很独特,他上课拿一个小纸袋,里面是一张张精巧的备课卡——一张是教学思路卡,一张是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卡,一张是板书设计卡等等——修改携带十分方便,每每像变戏法一樣抽出一张,学生就会猜测这张是什么内容了,学习兴趣会被极大地激发,直到今天笔者还忘不了当时的上课情境,授课内容也记忆犹新。所以,设计灵活的教案带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取,还是精神的愉悦。
九、内容新颖性是教案最关键的一环
有些老师教了一辈子,只拿了一本教案,这样的教师是应该受到职业道德谴责的,这样的教案是不符合要求的,这样的教师也是可悲的,因为没有新颖的教案是讲不出精彩的课堂效果的,而没有精彩的讲授必定是学生不喜欢的。课堂是需要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活生生的例子结合理论知识来传授的。
十、练习设计精细性能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练习设计的精细性是指不管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都要依据课堂目标,突出课堂重点、难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练习,如让那些脑子灵活的学生做一些稍难又有代表性的练习,勤奋、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可做一些必须掌握的练习,调皮而又聪明的学生做一些趣味性练习,善于总结的学生做一些导入新课的练习。对于那些难、繁、偏、旧的练习,在教案中应尽可能地转换,以易、简、通俗化的形式出现,旧的、不和现代接轨的练习就该摒弃。有的练习可以采用特殊的方式,如在《鸿门宴》的学习中,针对历史的久远、人物的复杂,对于“项羽性格”这一练习的设计,笔者让学生以开班会的方式各抒己见,学生有激烈的讨论和争议:有的欣赏项羽的坦荡,说他是真的英雄;有的为之鲁莽而惋惜;也有对《史记》中的细节提出异议等等。那一节课涉及到历史、文学、地理的很多方面,对人物的认识也加进了现代的观点,极大地刺激了学生了解历史、解读文学的兴趣。这些精细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效性。
十一、针对性教案的设计是因材施教的必由之路
“因材施教”是古代孔子提出的教学理念,到今天仍是我们教学应该遵循的规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案应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在今天一切都开放的时代,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明显,即使是同一个老师,在教不同的班级时也要有不同的教案。
十二、启发性教案能塑造学生们的心灵
教学不应是一切都靠教师“给予”,应启发学生,让其主动地“获取”。所以,教师要创设必要的情景,设计能引发学生感触的话题,以特殊的实例震撼学生的心灵,挖掘到他们的心灵深处,让他们认真思考自己的不足,以求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所改进。启发性教案不只对学生启发,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启发,教学方法可以随时改进,课堂气氛只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鹏生.当代中小学教师实用手册[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2]王鸣迪.窦桂梅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一:重返朴素课堂[J].北京:中国教育报,2005.
3.高二语文《高中语文始业课教案》 篇三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高中语文公开课教案4.《始业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教学步骤】 一 自我介绍
我不喜欢两种人:一种是仗着自己考试的分数高,经常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有种优越感,不把人家放在眼里;另一种是不知不问知而不说的人。大家现在是堂堂的学生,本来就是不懂就学,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才能推动自己学习,所以我希望在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发言,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以上说的是我不喜欢的两种人,还有一种人我最讨厌,那就是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的人,一味我行我素,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和权利,不管是考试分数高或低,我都深恶痛绝之。二 什么是语文? ——青年科学2004.9 众说纷纭: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用语言来表大的文化)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 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
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 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语文是一手流利的方块字; 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 语文是听人讲话时的那份专注; 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 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
语文是与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的“您好!”; 语文是与他人辩论时,智慧的应对; 语文是处变时,镇定自若的神情; 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捡纸屑时弯下的腰;
语文是抛向不守公德者厌恶的眼神; 语文是„„
5.高二语文《高中语文始业课教案》 篇五
【 文本解读 】
在震惊北宋政坛、文坛的著名冤案――“乌台诗案”中,作为主角的苏轼,无疑是众所关注的焦点人物,“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有职无权。相当于把他软禁在黄州地界,而正是这种政治上的迫害打击,人生的苦闷不得志,造就了苏轼震烁千古的名篇――前后《赤壁赋》的诞生。“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语)。
文章开篇以写景起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优美的句子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了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月夜泛舟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正是在这由清风、明月、江水、山川所搭建的舞台上,我们才和苏子与客一起有了“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的感受。这样的氛围,也最能激起人世沧桑的感慨,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面对这样的美景,正应把酒临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们凝神细听,苏子的心迹也初现端倪,这一篇赋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可以比君,可以比人生的壮志理想,或比向往的美好生活等。这两句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对功业有所建树。而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求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适应逆境;同时并不放弃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即使在身遭贬谪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始终如一的生活态度。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分,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无心流露出来的。但吹箫的“客”用箫声倾诉内心的哀怨,这样一来,矛盾就公开亮出来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本篇赋的旨意也就得以初显。
细品文字,我们就会发问:如此美妙的夜色中,是什么引发了这种由乐景转入的悲情呢?为什么景愈美,情愈哀,哀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如此月朗风清之夜,客人却触景伤怀,大放悲声?文章也就顺势在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人生如寄的慨叹。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而今安在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枭雄,一世霸业,终于付之东流,何况你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如画江山,多少英雄人物都已随波逐流,而平凡的你我,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了。要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行文至此,苏轼借这位“客人”之口,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多舛、生活的困苦以及人生的困惑,这种种牢骚愤懑,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如庐山烟雨翻腾滚涌,似钱塘潮水汹涌澎湃,将“悲”情写到了“千般”,写到了极致。
下文苏子的回答,是文章的高潮所在,也是充分体现全文主旨的段落。苏轼紧扣“水”“月”来展开议论,充分阐述了自己“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去,但千万年来它却还是那样无穷无尽;月圆月缺,但千万年来,它却既无消损,又无增长,这就是“变”中有“不变”。反过来说,若从“变”的角度看,则人固如“蜉蝣”一般短暂,而天地万物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均在变化,若以“不变”的角度看,则天地万物固然是生生世世无穷无尽,那“我”呢,亦同万物一样,也是“无尽”的。既然“物我无尽”,既“一瞬”又“无穷”,那么,“吾生须臾”不仅不能成为“哀”的原因,相反,却更应该成为珍惜生命、热爱人生的理由。这里,隐含着时不我待、珍惜生命之意。“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使“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的美好。一句话,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热爱和理解生活。由此可见,作者的世界观并非是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
苏子的滔滔雄辩,不由得我们不折服。“客喜而笑”,客人终于破涕为笑,解愁为乐了。而此时的“喜”已非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而是冲破了忧患意识的阴霾而得来的欢快情绪,所以显得分外欣慰和轻松。至此,文章的情感脉络也由悲转喜。至此,“客”与“苏子”合二为一,新的苏轼诞生了。这是灵魂得到再生的苏轼,这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这是更加觉悟和更加成熟的苏轼。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超然达观、笑对人生,充满人格魅力的苏轼。在他慷慨激昂的表白中,我们的人生境界与客一样,也获得了一种提升,走向一种成熟。
至此,全文的情感也被推向高潮,于是,在这景美、情真、理妙的世界中,我们和苏东坡也心有灵犀,越过千年而相逢一笑,无论功名富贵、得失荣辱,一切的人生烦忧和愁苦,一腔的壮志与豪情,尽可付与这无边的风月,这如画的江山!
人生,怎可不美呢?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古文精读举隅》,吴小如,山西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
3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赵齐平,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 年版。
4 、《文化苦旅》,余秋雨,东方出版中心版。
5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年版。
6 、《古文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版。
【 教学设想 】
《赤壁赋》文笔优美,文采飞扬,骈散结合。写景部分精警凝练,形象鲜明。议论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许多句子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特别便于学生诵读。因此,我准备从读入手,把欣赏品味语言作为重点,与学生进行赏析性交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在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中体会到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第一步:导读。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整体感知,领悟品味,寻找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稍作分析。这一步目的是为了熟悉课文,并且为下一步的鉴赏活动做准备。
第二步:自读。学生多角度赏读,品味细节,为理清全文思路作铺垫。
第三步:忆读。当堂背诵精彩语句,检验理解程度,为品鉴文章深层情感和思想旨趣预设伏笔。
第四步:研读。通过悟读关键语句,体会贯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 教学重点 】
品味语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 教学难点 】
文中辩理句子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 教学安排 】
一课时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幻灯片
板书设计:
赏秋江月夜之美景
听箫歌相和之哀声
叹吾声须臾之悲情
悟变与不变之妙理
【 教学目的 】
知识目标:
掌握属、斗、缪、酾、扁、藏等字的读音规则以及几个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诵读的规则。
2、 学会多角度品析精彩语句,通过朗读背诵提升效果。
3、 在理解文句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睿智超群的人生哲学。
德育目标:
1 、品味文中写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
2 、领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学,培养学生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生品格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 教学过程 】
一 、提问导入
岁月易逝,人生短暂。面对有限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你有哪些感想?
二、检查预习
属、斗、缪、酾、扁、藏、藉
三、听读课文,品味欣赏
1 、品读第一段中写景的名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 、品味第二段中写箫声的句子:“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 、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 、品鉴第四段中议论说理的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四、理清思路,背诵语段
本文每段均有精彩语句,许多写景、抒情、议论的名句都流传千古,正是需要在反复朗读中成诵。
五、鉴赏情感,研习旨趣
一问: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会有箫歌之悲产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二问:苏子扣舷而歌中的“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三问:苏子“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六、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6.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篇六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地让学生去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参与欲望,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思索、研究的动机,更重要地来自学生发自内心的思索、研究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来源于他们在阅读中对问题的发现,这样能保证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不要搞什么花样把式,而应该直接切入实质性内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例如: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我要求学生:(1)阅读全文,梳理问题与感想;(2)就各自的疑问与感想交流;(3)将各自的疑问与感想写在卡片上。通过交流、展示卡片等活动,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均等的表现机会,从而达到激起每一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的目的。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以境诱人,以情感人,激起学生强烈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伊始或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激趣导学;或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奋中参与学习。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随地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无论他们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或发表个人见解时,还是他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时,教师要始终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其中,以他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丰富学生的思考,同时适时地引导,使讨论能切中主题,更加有价值,让学生去探索问题的实质,这样无疑会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吸取知识。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课堂上允许学生不按老师的意愿随意提问,随意发表意见,形成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被动地听教师讲课,一跃变为课堂的“主人”。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通过人人动脑、动口、动手,读懂文章,极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
四、要体现语文的美感
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而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首先,教师在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的美,以使他们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教师的言行上要有风度。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以及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美,更能使他们喜欢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不再是为难的知识灌输了。
7.英语始业课教案和教后记 篇七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新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型】:集体课
【学情分析】:本课用于高一新入学学生。本校是一所中等职业中学,所招收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但可塑性强,具有自身特点。其中,本课的学生为高一气修班级,全部为男生,他们的英语学科成绩参差不齐,整体落后。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也不稳定,英语学习兴趣有待提高,学习目的有待明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明确所要达到的程度。
2.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应学习方法,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英语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明确所要达到的程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热爱英语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方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法、激励法。
【教学准备】:
1.聆听相关讲座,了解注意事项
2.教案编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自我介绍
基本情况
兴趣爱好
教学思想(10Ms)
1.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2.教师不是天生的权威,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学生不是天生的落后者,胜利属于拼搏者。
4.不懂就问,欢迎随时向老师提问和质疑(梯子理论)。
爬楼梯时,如果断掉一根木梯,我们尚能够爬上去,断掉两根木
梯时我们加倍努力时,也勉强能够爬上去,而当断掉三根四根木梯的时候呢?在学习中,有一个不懂得问题不会尚且不致命,当问题层出
不穷而不加以解决的话,你将面临失败。所以,有问题就需要提出来,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不断进步。
5.纪律的重要性,无规矩不成方圆
6.查漏补缺(木桶理论/短板理论)。
一个木桶能够盛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个木板决定的,而是
由最短小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在学习中,如果哪一门学科学习的不好,将最终影响我们的学习成绩。所以,必须要全面发展(10分钟)。
二、英语学习的历史和现状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开始学习高一英语学习。我非常乐意
担当你们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者。我愿意和你们一起进入英语的世界。演示PPT,简述汉语在中国式微,英语在中国流传历史和中国
英语学习现状(15-20分钟)。
三、怎么学习英语,培养兴趣
1.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英语随处可见,比如阅读产品的说明书,英文地标,网
络资源,出国留学和旅游,与外国友人会话。
2.目标激励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产生兴趣,明确英语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一
个对英语兴趣一般的学生,当他得知将来将会有出国留学的机会,那
么,本来对英语不甚在乎的观念会随着对英语学习的需求而改变。她
必须掌握英语各项技能,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3.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多媒体,其他各种教具的应用,游戏,电影,活动
4.多鼓励学生(10分钟)
四、老师的几点要求
1.背诵,记忆 老师要求的背诵和记忆要求必须无条件的执行。
2.准备三个笔记本:课堂笔记本,错题笔记本,生词笔记本
3.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4.最后再次强调纪律(10分钟)。
【教后记】
本节始业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教师自我介绍;英语在我国流传的历史和现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几点要求。课堂实施较好,学生气氛较为活跃,初步达到预期效果。
其中,教室男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了教师,为以后的进一步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介绍英语在我国流传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对英语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意识到学生的重要性。套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最大可能初步激发学生英语的思想意识和兴趣,减轻思想负担,轻装上阵。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总体上和一些细节性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了解到英语学习需要掌握博必要的方法,了解英语学习的规律,才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最后强调纪律,纪律是课堂的守卫者,无规矩不成方圆。
8.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课前预习教案 篇八
一、导入: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9.激趣引路,上好高中语文起始课 篇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77-01
谈到怎样上好高中语文起始课,很多教师都会想到这样的内容:为何要学习语文?语文学习有哪些重要性?认识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区别,调整语文学习的方法;提出语文学习的要求等等。这些惯常的内容大多是抽象的理论,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而且一次提出这么多方法与要求,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样的高中语文起始课就是隔靴搔痒,流于形式。因此,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直接进入了教材的讲解,这就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缺乏一个好的开端。学生会认为,高中语文课只不过是初中语文课的机械性的延续。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就是课本,学语文就是读读、背背。语文学习一切照旧。
基于上述现象,我认为高中语文起始课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学生思想,改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狭隘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着眼生活,向生活开放,要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转变语文学习的方法。下面,我列举几个实例。
示例一——介绍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让学生欣赏罗大佑改编的歌曲《乡愁四韵》,仔细品味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再安排学生活动:欣赏周杰伦的歌曲《东风破》,将方文山作的歌词改成一首诗,尽量保留其原有意境。
示例二——介绍李煜的词《虞美人》。让学生欣赏一幅丰子恺根据《虞美人》的内容创作的漫画,让学生感受虽然“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但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感受绘画与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感受语文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安排学生活动:欣赏一幅国画,请用你记忆中的某首诗词来诠释其意境。
示例三——展示几部经典电影(《简·爱》《哈姆莱特》《安娜·卡列尼娜》等)片段,让学生品味经典的电影对白,感受名著的语言魅力,感受影视与文学之间的完美融合。
示例四——介绍两副对联:(1)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2)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汉关,高祖姓刘。让学生讨论其妙处。
展示几把美丽的中国折扇佳品,让学生感受到一把折扇集工艺、书画、诗词于一身,积淀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让学生欣赏、感受印章的文学与艺术水准,感受文人的文化层次与艺术趣味。
无论是对联、折扇还是印章,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文人雅玩的工具,这便将文学与游戏联系在了一起,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以上案例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开始对生活中一切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听歌时,不再仅仅关注它是否时尚、流行,而是注意琢磨歌词中的语言魅力;看电影时,也不仅仅留意电影的情节或是演员的名字,而是留意台词的语言风格与魅力,并常常在周记中点评歌曲与影视作品。特别令人兴奋的是:学生不再把课本单纯地定位在学习的工具上,而是把它作为文学书籍来认真品读,这样,学习兴趣有了,学习成效明显提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0.高二语文《高中语文始业课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二、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我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作品
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
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
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现代作家。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六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
用心
爱心
专心
国。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动。清华大学复校后继续任教。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属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
(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要求动笔,动手,动口。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关键词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
(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关键词句,理清情感脉络。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关键词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
关键词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变化)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用心
爱心
专心
3.品味1、2、3、6、7、8、9段的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及变化。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
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四)诵读体验,交流感受。1.选择自己喜欢地方的诵读体验。
2.听朗诵录音,进一步感受,并能够与同伴交流新的感受。
三、课后
1.品味4、5、6段语言,鉴赏意境美,能够作适当点评,并有旁批。2.《采莲赋》《西洲曲》欣赏。3.鉴赏意境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涵泳美读,鉴赏文本的意境美,能够概括提炼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通过个性化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二、教学过程(重点鉴赏4、5、6段和《采莲赋》《西洲曲》)
(一)涵泳品读第四段,鉴赏月光下荷塘宁静之美。
1.自由朗诵,概括表述这一段的意境,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段的意境,并能够根据文本作简要分析,同时提示朗诵时注意点,能够根据提示和理解朗诵。
(表述的语言能够概括意境特点,能够入境并分析出意境所传达出的感情;能够从具体的语言入手进行分析;尊重多元解读,但对明显错误要及时讨论或纠正)
3.注意点: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画面与心境;写景的层次等。
(二)涵泳品读第五段,鉴赏荷塘上月色迷蒙之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1.涵泳朗读,动手用文字写出意境及其传达出的感情。
2.组内交流,并且推荐人员班级集体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讨论。鼓励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3.美读。学生朗读,并且说明朗读的注意点。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注意事项。4.注意点:写月光重在写月光投影,使月光有了实感质感;静态动写,“泻”“浮”“洗”“笼”等动词的精妙所在;作者为何喜爱这淡淡迷离、朦胧苍茫的月色,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此段通感的妙处何在等。
(三)涵泳品读第六段,鉴赏荷塘四周幽远朦胧之美。第五段可以从略,但描写的层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要琢摸。
(四)概括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自己概括,根据自己在本文的鉴赏过程中的体会来总结。允许争议,可以讨论,不必求全。
2.教师可以帮助进行语言概括,使表述更准确。
3.几个角度:品味语言、语境的修辞妙处、表现手法、再现画面与入境、意境与作者情感等。
(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听听4、5、6段的朗诵录音。
(六)鉴赏《采莲赋》《西洲曲》
可以选择《采莲赋》让学生将刚刚总结的鉴赏散文意境美的方法移植到诗词歌赋的鉴赏上来,明白文学作品的鉴赏是相通的。可以先品味此赋的细节描写之妙,再揣摩用词之精当,然后再鉴赏意境之美妙以及传达出来的感情,最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引用此赋的真正目的等。
三、结束小结。
用心
爱心
11.高二语文《高中语文始业课教案》 篇十一
常熟外国语学校
潘新娜
教材: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读本》
【教学目标】
1.品味诗化的语言表达,掌握散文羚羊挂角的技法运用,充分体会写景散文语言蕴藏的深情。
2.关注“这一位”作者的“这一篇”散文,形成对余光中作品的独特情感认知。【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写作顺序和语言诗化的特征,掌握散文羚羊挂角的技法运用;2.难点:在“乡愁”“思乡”的主题质疑与“矛盾对立”“多元发展”的探究活动中体会余光中先生蕴藏的深情。【课前预习】
1.通读余光中散文作品《沙田山居》并请写下初读文章的感受;
2.结合《回顾琅嬛山已远——联合岁月追忆》一文了解文章背景,提出自己的疑问; 3.尝试选择一个喜欢的段落把它改编成绝句或律诗。【教学过程设计】
一、主题质疑:
1.现场初读质疑的交流,引出“乡愁”是否等同于“思乡”的主题质疑 2.细节的把握(不同版本中标点之比):
“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现代散文选读》读本 “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青青边愁》(国际文化出版社)3.字句的出入(不同版本中字句之比):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青青边愁》(国际文化出版社)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读本
4.小结:散文可以偏重于写风景,但必须有思想。风景是人欣赏的,你写风景、写山水,如果不寄寓自己的感情,那有什么意思呢?画家的山水画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如果心中没有山水,没有自己的感情,是不可能画好的。写散文也是一样。——丁玲《漫谈散文》
二、谋篇布局:
1.把握写作顺序:从沙田山居的外围——山居的生活感受——联想山外生活 2.体悟诗化语言:只有“我”出现的压缩版短文与余光中的“这一篇”比较
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余光中《<左手的缪斯>后记》
3.现场诗歌写作与交流:(师生互动))4.辩论:是否是文词卖弄?
三、延伸探究: 1.余光中感叹:“台湾对我,是鼓励,是安慰。香港,却是陌生的挑战。”(《青青边愁•后记》)而到后来,总结自己在香港时期的生活时,余光中又说:“这十年是我一生里面最安全最自在的时期。回顾之下,发现这十年的作品,在自己的文学生命里占的比重也极大。” 2.另一面的余光中(徐学《余光中传》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位认真的学者、严格的教师、不苟的翻译家,写起字来,总是一笔一画方方正正;而 在腐儒和道学家眼中却是十足的浪子,不道德的文人。
一位喜欢开快车的诗人,喜欢一切高速的节奏,在诗歌中赞美飙车;同时也是瑜伽功的修持者,先后养过十多头小鹦鹉,并为之撰写食谱。
他酷嗜民族文化,自幼浸淫其中,发掘弘扬,终身不逾;而批评和剖析自己的民族和国人,比谁都坦白、锐利。
他是浪漫的,写缠绵悱恻的情诗,从不间断,对可爱的女性有用不完的柔情;他又是科学的,搜集古今中外的地图册,钻研大部头的天文书,对地球的画像、世界的脸谱、天象的分布、宇宙的流转十分专业。
他是平易的,民间的,有许多朗朗上口的童诗民谣为证;他又是深奥而神秘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时常有出神入化的创造。
他并非任何一个教派的信徒,但也不是一个理直气壮的无神论者。总是觉得神境可亲,喜欢瞻仰大教堂,看寺看庙,在那里琢磨一些灵魂的问题。
他喜好在家中静静欣赏地图、画册和唱片,他也更愿意用脚去丈量世界山川。亲人和朋友视之为诙谐的交谈者,他自称是女生宿舍的舍监……
四、作业布置
主题阅读:雅致的居所:余光中《沙田山居》、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总结:谨以此课
献给,一切
因仓颉文发烫的唇
为方块字锐啸的血
以中文,最美丽的母语
12.高中语文教学导课艺术浅析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 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再看《再别康桥》的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 ,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这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北京市怀柔第三小学任教自然、社会学科的李东霞老师在上《规律》这一课时是这样巧提问题、启发导入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两棵生长了五百多年的,葱郁挺拔的老槐树。它是我校的象征,也是我们的骄傲! 我们爱它,我们关注它的点点滴滴…….秋天,老槐树的叶子渐渐飘落,大小不一的叶片满天飞舞,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叶片的大小有规律吗?假如给了你们一份一年级学生校服型号统计表, 要你们为10000士兵生产军服,由于特殊原因,不可能测量每个士兵的身高。想一想,1-5号军服各应生产多少套?让我们来探究探究吧! Let’s go!!!……这样的导入,这样的巧设巧妙的提问启发的导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了。于是,学生们兴奋了,理解了。
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如何妙用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的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的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后却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它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13.高二语文《高中语文始业课教案》 篇十三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有关白居易的视频)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有读诗的传统,今年5月份就在咱们西安,举办了一场与诗歌有关的盛大的文化活动,大家知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它是什么? 生:好像是诗歌节吧。
师:对,诗歌节,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这届诗歌节的主题是什么?“盛世中国,诗意长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诗意长安,静下心来,自己品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题材。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它主要是以铺叙为主的一种歌词,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读一下诗前的小序。生:„„
师:好,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谁来概括。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学习咱们国文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 生:读,师:对,这个读,不是老师说的,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么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所以首先要走近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好,下面我们一起呀,不是一起,自由地放开声来读。好,咱们就开始。(放音乐)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呀,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落魄失意的人。
师:你的解释有一点点问题,沦落不是沦落人,是不是?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是不?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师:不仅仅是琵琶女,还有诗人,是不是?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那么,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我想啊,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尝试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不好,那一段,第几段呀?第三段,谁来给我们读一下,好,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好吧?请。生:„„
师:好,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段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同情来。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呢,如果是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好,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是吧?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含的什么?感情,所以,刚才同学说到感情,这一段,我觉得把握得比较到位。好,就这一段,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讨论讨论好不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好,这样吧,咱们周围同学商量一下,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生小声交流)好,谁有问题?你来。生1:文中是如何描写琵琶女的形象的? 生2:这一段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的? 师:提了两个问题,大家觉得它有讨论价值吗? 生:有。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那好,咱们周围同学啊,就自由组合,议一议,好不好?两个问题随便讲,想说哪个说哪个,好不好?想发言,随时举手。
生:我想说第二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然后„„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不知道。师:看看注释吧。生:歌妓。
师:秋娘恐怕不是一般的歌妓吧?
生:秋娘吧,本身就是才华很出众的,然后还要嫉妒她,说明她比秋娘的才华还要„„ 师:对了,秋娘本身就是才华横溢的歌妓,是吧?被她嫉妒了,可想而知。
生:后面,就是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他们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然后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然后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你的容貌好,她的容貌已经非常得„„ 师:你是在讲琵琶女的形象,对吧?
生:然后用前面的红火一时和后面的悲凉人生经历,形成一个对比。
师:还有对比,实际上你把两个问题合在一起说了,既提了琵琶女的形象,又说了手法,大家同意不同意?有没有要补充的?不需要补充了吗,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探讨得可以了?我看你想发言又不敢举手,你说一说。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是代表中国普遍的封建礼教下古代女子悲惨的„„ 师:她是一个封建什么?
生:就是一般的古代的女子普遍的悲惨„„
师:普遍的一种命运,不仅仅是她一个,好,这里她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同学们想过没有,琵琶女,她的技艺高超不高超? 生:高超。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但是呢,她最早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是吧?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年老色衰之后呢?门什么? 生:门前冷落车马稀。
师:所以,说明什么问题呀,哪个时代是不是就是,什么?你来说。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这个说法呢,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说明什么问题,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啊,是吧?而是,关键她年老色衰了,所以就被抛弃了,是不是?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能理解吗?那么,我刚才说到了,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白居易。
师:那么,当诗人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萧瑟秋天,来到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能不能读一读诗人,他又是怎样沦落的呢? 生:„„
师:请坐,我刚才怎么说朗诵注意事项的?首先要读什么,对了,读准字音,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位白居易呀,作为大诗人,他有没有字音上的错误呀?有,什么?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的“低”,“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血”„„ 师:“血”书面语读什么,口语读什么?还有没有?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的“乐”。
师:好,这里白居易还得加点劲,知道不?好,我们在读白居易诗人的这一段时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觉得呢?我们的白居易说一说。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这里面,他的遭遇呀,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
师:改正,这里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是不是感伤呢?好,就这一段,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而且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师:好,同在哪里,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什么?琵琶女是什么?江湖的歌妓,是吧?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那他们又同在哪里呀?刚才同学提到了。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同在哪里? 生1:白居易从他的生活经历上,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激情到如今的平淡。
师:激情,不准确。那么这个对比,你刚才说了,怎么能从激情到平淡? 生1:从辉煌。
师:这个词还可以。还有没有? 生1:所以他们此刻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师:因为他们都是失意落魄的。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好,你来。生2:还有她们俩都是京城人。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长安就是„„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2:浔阳江头。
师:对,所以这一点也是相同。
生2: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还有没有?
生3: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呢十三什么?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十三岁呀,是不是?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吧,他是,我印象中他很早就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还记着没有?小的时候,就是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有没有印象?离离原上草„„那是大概他十五六岁时写的。你想想他多有才华呀,大家谈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是什么把两个素不相识的陌路人,联系在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刚才说了“同”,刚才我们讨论得非常好,那他无缘无故的就同了吗?是不是?我们就想一想?谁能说一说?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师:原本素不相识是什么把他们连在一起? 生:音乐。
师:是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同学们,琵琶曲这一段应该说是什么?千古传颂啊,脍炙人口。刚才,我们的琵琶女、我们的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已,我给大家读一下。背一下这一段,那么,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好不好?(配乐朗诵)读完了,听完了,不知大家相出问题了没有?你觉得这里边最精彩的句子是什么?你先说。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的比作炸破的银瓶和那个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音乐特点。师:非常激越,你很喜欢。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那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化什么为„„ 生:化抽象为具象。
师:对,大家都知道,熟悉的写愁的,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愁有多少啊,无边无际,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的?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我听了刚才同学谈的精彩的诗句,我想问一个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诗人?仅仅是精彩的音乐吗?谁来说一下?这音乐有什么在里边?
生:从第二段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融入他自己的情感在音乐里面——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请感在音乐里面。生:音乐主要有思想情感在里面,所以作者就被打动了。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吗?就打动了诗人吗? 生:还有诗人想到他自己的身世,然后就有比较悲伤的感觉。
师:对,还有他自己的身世,是不是?触景生情,实际上,我们看写音乐,不仅仅是讲琵琶女呀,还在写谁的感情呢?诗人自己,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怎么样?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齐读)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下面,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
生1: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好,哎呀,你很厉害呀。昨天预习就在想,是吧?好。那么谁来说一说。
生2:对音乐的感悟,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师:好,富有诗意呀。还有没有?
生3:一男一女江畔逢,同为京城沦落人,为何不乐,难为知己。
师:你前面好像是诗句,后面猛地一句,然后就刹车了,是不是?稍微后面在调整一下,我感觉是不是更好?啊,好,还有没有要说的?这位男同学。
生4:琵琶声传逾千载,歌女乐天花开败,酒不醉人人醉曲,司马泪和一月白。
师:啊,好,也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呀,老师也很喜欢诗歌,我在备课时,也想了这么一个七律,看我的感受,我读一下,感悟琵琶行,“浔阳江畔少知音,冷月荻花夜色寒。哀怨琵琶情切切,半觞清酒泪涟涟。飘零歌女伤神苦,沦落诗人为客难。前辈字句清肺腑,后生吟诵叹先贤。”读了这首诗,让我们在激动的情绪中平静下来,我们进行了一场诗歌的漫游,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好不好,开始。(生默读)
师: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想是这样,大家刚才读了一下,不知把里面的感情体会得怎么样,你可以选择你最欣赏的、最感动的几句读一读,好不好?把那种体会带给所有的人,谁能给咱们读上几句? 生:(有感情朗读)
师:怎么样?好,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让我们以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下课。
14.高中语文第一课教案设计模版 篇十四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模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1、语文——语言、文字
听
说
读
写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
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
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
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
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
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勤写勤练的习惯。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完成课内作业后,适当做点课外练习,对于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补益的。
整理积累的习惯。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
1、wéi①当动词用,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
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总结得失的习惯。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
书写清楚的习惯。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在习惯养成中走向“要学、会学、坚持学”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
要学——态度问题
会学——方法问题
能学——持衡问题
工具书齐全;
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
每周周记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
硬作业硬完成,软作业也要硬完成;
给人看的东西书写要清楚。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习习惯十个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小学英语教案设计模版
2.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版
3.高一开学第一课班会教案设计
4.小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5.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高一物理
6.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7.初中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8.小学三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9.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15.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作业设计
上海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研制并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以其崭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冲击着传统语文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阶段,语言接触并不限于课堂,在课外的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交际活动中,通过丰富的文化传播媒体,学生还接触到大量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延伸到课外语文实践,而语文作业正是这样一座连接两者的桥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作业不仅是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还应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语言的世界里,通过自己的“遨游”探索,逐渐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作业,教师往往带有功利性地根据考试的要求布置大量的教辅练习,如课练及各类试卷和机械性的抄写、背诵类作业。这些作业量多而杂,形式单一机械,内容单调枯燥。传统的冗杂的堆砌式作业不但极大挫伤了高中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造成一部分学生形成学习惰性,而且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定向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提高语文作业的质量及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作业是一种机械操作,学生在不断尝试错误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传统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导致了死记硬背的作业形式居多,需要灵活运用,仔细思考的少。语文作业内容仍然局限于对课内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上,却忽视了对高中学生除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以外的思维与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1.树立科学的语文学科观
语文新课标不仅继承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纲领》指出: “学生学习的目标既有工具性的又有综合性的,特别是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审美情趣,提高思想素质的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环节应遵循实践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全体学生,改变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优化作业设计,寓人文精神的教育于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健全人格。高中语文作业必须跳出书本,走向开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熏陶,在趣味中感染,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使课内的知识积累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2.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到处都需要运用语文。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教者有心,学者有益。”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当树立“大语文”的开放的教学观念,应充分利用学生课外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接轨,增强作业的探索性、实践性,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主地获得知识,体验快乐和辛劳,从而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高中语文教师设计作业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依据心理学原理,知识的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课堂讲授是最初获得知识的过程,测验考试等是对知识学习的评价,而知识的转化这一过程则是通过做作业来完成的。科学合理的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精心设计作业的新形式,既不忽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积累,又注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高中语文作业应侧重语言思维的训练
心理学理论表明,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语言与思维的一体性训练,还必须通过作业来引导学生开展体现语文学科特色的,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应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延伸迁移的作业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仿写式
语言的学习主要靠模仿习得。婴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就在于模仿。模仿是理解到运用的阶梯,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业方式。比如,学习《故都的秋》时,可以让学生像郁达夫一样运用多种感官及修辞手法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又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中大量引用诗词作说明,可让学生至少引用三句诗词写一段话。仿写式的作业量不大,费时不多,学生兴趣浓、收效大。
(2)迁移式
知识或技能的迁移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学习材料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要素;二是要概括,具体的知识不易迁移,普遍原理有助于迁移。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方面可以多尝试这种方式,将课内所学技能运用到课外。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科学小品文,针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等知识点,设计一篇课外文艺性说明文的阅读迁移练习。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有效地将课本的技能运用到课外。
(3)改写式
对于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变换人称、顺序等方式复述或扩写、缩写、续写课文片断。通过这种变式练习,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比如学了《一碗阳春面》,让学生课后将其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学了《唐诗过后是宋词》,让学生将其中引用歌名谈歌词创作风格的一段改用自己熟悉的符合作者表述要求的歌曲名并围绕一种歌词创作風格选一首歌词进行赏析。
2.高中語文作业形式应灵活多样
高中语文作业应渗透“大语文”观和人文性理念,尽显灵活多样。《学与教心理学》提到“单调重复的形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疲劳现象”。这就启示教师在作业形式上应多动脑筋,使枯燥无味的作业成为学生喜做爱做的作业。具体来看,高中语文活动类作业形式有以下几种:
(1)探寻搜集式
学习《告别权力的瞬间》,为使学生情与文相通,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华盛顿总统生前的动人事迹;学习《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则让学生查找关于机器人的影片及资料,并就机器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在这样的语文作业完成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引向广阔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变表演式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章。在教这些课文时,教师要改变单一的知识巩固型作业,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改编,在生动的情境表演中掌握知识。在教《故都的秋》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根据课文描述,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图画的形式展现五幅“秋景图”并取小标题,利用课堂交流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了《一碗阳春面》,让学生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并表演,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多种智能及个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及人物形象的理解。
(3)社会实践式
这类作业要求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去完成,所以一般利用寒暑假进行设计。比如学了《胡同文化》,就布置学生走访上海的石库门,搜集关于石库门文化的资料,从而完成一篇以《石库门文化》为题的调查报告。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积极实践。为了彰显人文教育魅力,可以寓诚信、孝心等人文教育于假期作业中。如让学生写一份诚信作业倡议书,制作一张感恩孝心卡,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等。
总之,高中语文作业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在上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要我们能重视它的作用,不把语文作业变成学生的负担和教学的赘疣,就一定能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关华.上海二期课改六大看点[J].校长阅刊,2005(Z2).
[2]陈文婕.中高年级小学生语文作业问题与实践探索[J].中文文摘,2006(08).
【高二语文《高中语文始业课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高二语文精选教案07-26
《琵琶行》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08-18
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集08-15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教案08-25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必修10-07
湖北省孝感高中2009-----2010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08-17
高二语文练习10-12
初高中语文优质课公开课教案11-29
湖南高二语文作文08-13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