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吆喝》教案(11篇)
1.第3课《吆喝》教案 篇一
一、导入
课前:课件展示北京的胡同,播放音乐 【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二、【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生放声朗读课文五六分钟)【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气氛稍紧张,生1、2站起来却答不出,说话结结巴巴)生3:烤红薯 生4:青菜
生5: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读书,发现了作者用时间线索串起了纷繁的吆喝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幻灯片介绍北京小吃)
三、【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 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口感也酥脆 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齐读烤白薯这一段.)【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生闭眼想)
【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
(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 生齐:唱出来的!
四、【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 生
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师】音色音高的变化
生
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 【师】运用唱腔
生
3、得力气足嗓子脆„„ 【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 生
4、合辙压韵
【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
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高手,他们的吆喝不再是简单的叫卖声,而是给予很高的评价,作者称他们为什么?
五、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 生:(分组准备)
【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
六、【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视频老北京吆喝)
师:小贩们的生活是辛苦的,乞丐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在这种不幸、辛苦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非常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从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当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小贩们那种乐观、自信,甚至带有几分惬意的精气神。
一般听过吆喝的人也许不会把它们称为“艺术”,作者却将其称为“叫卖艺术”。显然,这名称里倾注了作者特殊的情感。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1:对吆喝的喜爱之情。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看看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看书思考后交流。)
生2:从第10段“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大嚼一通”、“取暖”写出了对烤白薯的喜爱和满足之情。
师:前面我们分析过了,这个吆喝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作者这里仅仅是写对烤白薯的深刻印象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作者完全可以写到“非买上一块不可”就结束,不必再写后面一句了。这块烤白薯和他上学途中的经历还给他留下一些什么?
生3:我觉得他写这句话包含了对往事的怀念,烤白薯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
师:是一种怀念、回忆。想想在那个鼻涕眼泪总冻成冰的早晨,他袖筒里揣着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去上学,一块小小的白薯似乎能抵挡所有的寒冷,到了学校还可以拿来大嚼一通,这种回忆就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4:温暖。
师:是的,作者喜爱它,因为它让回忆充满了温暖。
生5:“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从“十分精彩”可以看出作者正在欣赏也特别喜欢家门口的叫卖声。
师:你很细心,从这个词看出了作者欣赏的心态。如果把这么多的声音放在你家门口,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5:会觉得吵、烦。
师:但是作者说“十分精彩”。不要忘记前面还有一个“也”字,这个字有什么意味? 生5:这个“也”字说明大清早叫卖早点的叫卖声作者也很欣赏。
师:哦,大清早、白天的叫卖也十分精彩。我们一起把这段读一读。看看精彩不精彩?
(生齐读第5段。)
师:除了“十分精彩”这句,在这一段中还有没有其他词句能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1:“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他对硬面饽饽这个吆喝声的喜爱。师:最简洁的语言,简洁到哪三个字?
生1:“更喜欢”。
师:直截了当地表明他的喜爱之情。但是作者为什么用“更喜欢”?用“喜欢”不行吗?“更”有什么意味?
生2:因为他喜欢的叫卖声太多了,而他认为这个最好,所以他用“更”这个词。
师:说明他不但关注,而且有选择。这位同学一下子跳到了第7段,第5段还有没有要补充发言的?
生3:我认为第5段的“热闹”也能体现作者的喜爱。如果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我家门口,我就会觉得太吵了,而作者却觉得热闹,这说明作者对吆喝的喜爱。
师:结合自身体验来说很好。从“热闹”到“精彩”,作者对吆喝的喜爱之情在升级啊!
生4:我要说的是第10段。“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因为这个给作者带来快乐,是作者美好回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是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师:这种奇特的经历可能是我们永远不会有的,所以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词——“不可磨灭”。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发现作者不仅仅喜欢吆喝本身的形式,更喜欢的是吆喝声中所承载的过去的生活。童年的快乐,求学路上的温暖,等等,在他晚年回忆起来,都那么美好
八、师:作者曾经说过:“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横批板书:抚今追昔。)
(屏显。)
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北京城杂忆〉原旨》
师:我们读到了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喜爱,读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读到了他对过去温暖的回忆,作者似乎要通过这篇文章期待留下些什么。作者想要留住的是什么?
生1:作者想要留下这些吆喝声和吆喝声中所伴有的记忆。师:吆喝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叫卖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必然会慢慢地消失,淡出历史舞台。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要留住吆喝吗?
这篇文章选自《北京城杂忆》。在《北京城杂忆》里作者写了十篇反映北京风土人情的文章,比如专门写北京方言的《京白》,还有介绍北京布局和街名的文章等等。他在说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一组文章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屏显。)
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萧乾《〈北京城杂忆〉原旨》
师:作者写的都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事物,为什么要这样说?结合作者的这段话和课文,想想作者想要说什么?
生2:我觉得作者想要留住的应该是北京的文化。
师:具体一点是一种什么文化?
生2:民俗文化。
师:是的,这是一种民风民俗。作者想要留住民俗文化,但我们觉得这话还有点空洞。刚才在揣摩作者情感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吆喝和作者、作者的生活、作者的成长关系如何?
生3:是紧密相连的。
师:从这个角度想想,为什么他说在这小小的、商贩们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中要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呢?
生4:因为这是北京的一个特色,它应该和京剧差不多,也是和西方不同的地方。
师:我非常喜欢你讲的三个关键词,一是北京特色的;二是你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说它和京剧是一样的;三是你说到了它不仅是北京特色的,而且是和西方文化不同的。
读了文章我们会知道,小贩们的这种吆喝,这种普通的市井生活,是滋养我们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作者那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吆喝声中慢慢长大,岁月就在这样的吆喝声中慢慢流逝,它是我们北京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我们每个地方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各地的民俗文化合起来就汇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这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所以我想作者不仅仅是要留住吆喝,更重要的是要唤醒我们所有的国人:珍惜自己这一份特有的文化!
今天我们在这一声声精彩的吆喝中领略了老北京城的生活画卷,在动人的文字中体味到作者深沉、浓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他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一颗民族文化的种子。让我们好好珍惜吧!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2.第3课 外散内敛与一己之见 篇二
“符合题意”就是要求行文不超出话题材料的内容和范围。通常情况下,一则材料就是一个话题,但有些材料,经过分析,可能会形成多个话题。这些话题可能是在共同说一个问题,多次重复不过是为了强调某一种观点;有时候这些话题之间看上去没有必然的联系,各自独立,甚至呈现出对立关系,其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出题人的意图,需要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道作文题目审题好像没有难度,真正做起来却是非常棘手的。说它不难,因为材料都是常见名言,可谓老生常谈,可是想分析清楚,不落入俗套,就不太容易了。
本题由三句哲理语句构成,三句话都谈到了“路”。毫无疑问,“路”就是本题的话题关键词,再往下逐句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每句话围绕着“路”说着不同的道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这句话在《故乡》原文中,是谈论希望的“有”与“无”的,意思是不能说希望“有”,也不能说希望“无”,它和地上的路是一样的道理。这里,“路”是一个虚话题词语,审题时,最终要转换到“希望”上面来:不能说希望有,也不能说希望没有,只有通过一次一次的努力,希望才有可能会实现。
材料中的第二句话,包含着两个关键词“走错路”和“发现新的路”。这两个词语同属于虚话题词语,也需要转换出来,它们分别指“错误的方法”和“新的方法或正确的方法”(注意:这里最容易将“错误”转换成“失败”和“成功”),连贯起来就是:错误的经历能够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第三句话,话题词语是“走不通”和“不敢走”,又是拿走路作比喻,还要进行词意转换。它们相对应的可以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勇气”。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勇气。
分解出来的三个话题分别是:希望的有没有、错误和正确、解决问题的勇气。它们虽然统一在“路”这个总话题之下,但又好像各说各话,与“路”没有太大联系。
下面再以2015年高考广东卷作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大自然、感知、近与远。其中“大自然”是审题对象,“远和近”限定了审题范围。如果只抓住“大自然”,谈如何保护自然或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忽略了对“近与远”的思考,那么审题就偏离了题意。
材料主体分两个部分。前者中,“看天光云彩、难逾目力所及”是一种“远”,“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是一种“近”,“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概括起来就是:人们今天看似离自然近了,其实更远了。后者中,“漫步林间,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是一种“远”,“轻点鼠标,可知”是一种“近”,“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说的意思还是人们离大自然远了。经过分析看出,前后说的是一个相同的含意,都在启发人们思考“远”和“近”的问题,即这则材料只包含一个话题。
审题时,可以对这个话题进一步深入思考,置换成:由于信息化社会中发达的资讯,人们对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交流获得,这个途径就是“近”,然而也由于过多的依赖便捷的途径又会缺少了切身的感受,因此而变得“远”。
【高分捷径】
区别单一话题和多话题,是加快审题速度的主要方法。
一道作文题目如果由几个较小的材料组合而成,这几个小材料又同时讨论一个问题,那么这几个材料呈现聚合关系,作文题目也就包含一个单一话题;如果几个小材料由同一个话题词语串联起来,但在题目中又有着不同的内涵,那么作文题目就包含了不同的话题。
如果考生能够辨别出一道作文题目里面,是包含一個单一话题还是多个话题,就能够加快审题的速度,节省考试时间。单一话题的题意表现得相对清楚。多话题材料表面上往往呈交织状态,细细梳理就能分解出多个相对独立的话题。选择其中一个就等于把多话题转化成一个单一话题,我们暂且可以把这个挑选出来的话题叫做“一己之见”。例: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在这则材料里面,话题内容是一致的,就是老陈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打电话,又被女儿举报。老陈、小陈、警察或网友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情”与“法”,这是一个总话题。但考生更应该看出来这个总话题之下包含几个不同的话题,材料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考生至少有三封信可供选择。面对几个不同的角色,在信里面表达的就是几个不同的态度,也就类似于三个话题。如果给老陈写信,话题就是“甘心受罚与怎么面对亲人举报之窘”;给小陈写信,就是“父子相隐、情大于法或安全为上、敢作敢为”;给警察的信主要围绕“该不该发在官方微博上”。
再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题目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材料,有三个话题对象:热带观赏鱼、狼、随机挑选出的一些学生。看上去毫无关联,好似三个小话题。而“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一句提示:“以上现象”有“规律”,规律在哪?
第一则小材料讲述热带观赏鱼一段时间之后的变化,它成长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小鱼缸”到“大水池”包含一个隐藏的话题词语:环境变化。
第二则小材料里面直接点明了“环境”这个话题词语。
第三则小材料看上去与“环境”无关,其实罗森塔尔实验是把随机挑选的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是使学生在不知觉的状态下提高了對自己的期望值,也就是改变了他们的心理“环境”。
从三则小材料能概括出一个规律:环境对人才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要善于利用环境的对人才成长的影响。这样我们看到了材料具有向心内敛的关系。如果非要把它当成发散关系,审题就出现了困难。
【写作误区】
1. 多话题压缩成单一话题。
很多考生在审题时不清楚材料里面这两种情况,理不清材料里面的关系,就是把多话题中包含的发散关系换成单一话题的聚合关系。提炼关键词时,试图从一些不相关联的词语概括出一个道理,往往就会造成思路堵车和立意时的千头万绪,写作根本无从下手。
如前文2015年高考福建卷作文,材料的范围是“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相当宽泛,“我”对其中之一很有“感悟”,就在题意范围之内。有人硬要找出三则小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把“希望的有或无”“错误的方法和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勇气”合并成一个话题,会是一个什么的话题?写作时该怎么下手?
2. 单一话题拆成多个话题。
如果把单一话题拆成多个话题,一定是没有看到一组材料中所存在的共性,那就分别找到了几个不同的话题词语,胡乱地把它们其中一个作为立论的依据,就偏离了正确的题意。如前文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就有学生围绕着“好奇心”下笔,还有人从“尊严”着手,就是没有注意到几个小材料之间存在的共性。
【模拟练习】
1. 有人说:“人生有三种遗憾,一是完成了心愿,一是不能完成心愿,一是没有心愿。”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出去吃饭前,用网络搜索附近的饭店,看看哪家比较近、比较实惠,结合网友的好评、差评,最终确定饭店并选好了菜单。
出门旅游前,上网先搜索旅游的路线,定入住的宾馆,寻找到哪里可以买到正宗的土特产,然后再背上行囊,按照事先做好的功课,完成一次验证之旅。
搜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快捷,但静下心来,似乎又觉得少了些什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第3课纸盒游戏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上一节课《妙用纸盒》基础上进行的。《妙用纸盒》采用的是中、小号的纸盒,《纸盒游戏》采用的是中、大号的纸箱,以及一些废弃材料,通过学生的创意和实践活动,设计出奇妙的造型,并以此为道具做些游戏来体验成功的乐趣。如果说《妙用纸盒》主要的是学生的个体创作,那么《纸盒游戏》则更强调小组合作。本课需要有一块较大的场地,有条件的可以在美术手工室中进行,没有条件的可以选择教室与教室之间的空地,也可以在操场上进行。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纸盒游戏活动,认识到经过集体的创造可以积零碎为宏大,化腐朽为神奇。
(2)操作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制作出可供游戏的玩具或道具。能巧妙地进行单个的纸盒造型和纸盒组合造型,提高动手能力和立体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增进友谊,体验创作的乐趣,享受劳动成果的快感。
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废弃纸盒、纸箱加工、装饰、组合出可供游戏的造型。教学难点:能熟练地运用美工刀、剪刀等工具,掌握运用美工刀、剪刀等工具加工纸盒的方法。合作的默契与协调。
3.建议课时:2课时
建议教师到教导处把《纸盒游戏》这堂课调成两节连上的大课。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方案1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形状的纸盒、纸箱、废弃纸张、绳子、瓶盖、瓶子、剪刀、美工刀、海绵双面胶、胶枪等。
●教学思路: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带材料情况,稳定学生情绪。2.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妙用纸盒,同学们设计制作了笔筒、拨浪鼓、大嘴巴玩具、演小品的道具等等,可有意思了!有的同学对我说还想玩更大的纸盒游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纸盒游戏》。(板书课题:第3课纸盒游戏)
3.分析探索
把书打开到第3课,欣赏书上的图片,他们玩得开心吗?你们想不想也这样玩?
(1)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本组带来的物品可以组合成什么。①可以用大小不等的方形、长方形等纸盒堆塔,把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盒上中下移动,可以变成多种形状和大小的纸盒塔。同学们一起给塔命名,共同创建各种模型,在“塔”的几个角落做点装饰,如挂些小铃铛或用小纸盒做的风铃。
②用一根绳子将纸盒串连起来,就能制作出一辆长长的“火车”。选一位同
学来当“火车司机”,沿着规定的路线“行驶”。
③在纸盒一侧剪出一扇门,同学们可以玩开门、关门的游戏。纸盒又变成了“一座房子”,想想看,能不能再给房子加个“坡顶”。
④ 挖去纸箱的一面,在纸箱里面放上小枕头、玩具娃娃、小被褥(也可用小块方布代替),纸箱就变成了“一张床”。再做一台冰箱,放进些剪贴的食物,大家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
⑤ 在大纸箱的四边,各摆上一个小纸盒,大的纸箱变成了一张“桌子”,四边的小纸盒就变成了“板凳”。
⑥将纸盒从大到小堆积做成城门,玩《城门城门几丈高》的游戏。⑦„„
(2)同学们经过讨论,给本小组的构思设计起个名儿。(《我们的城堡》,《神秘的迷宫》,《温馨的家》,《城门、城门几丈高》,《我们的小火车就要开》,《神龟》,《桌凳》,《风铃》,《纸盒塔》,《机器人大行动》,《万里长城万里长》等。)
4.探究方法
(1)准备用什么方法做?
(剪、刻、切、挖、插、接、贴)①厚的纸盒连接方法。
(a)用剪刀在纸板上戳洞。(b)用塑料绳穿过纸洞。(c)将绳子捆紧。②另外几种纸盒连接方法。
(a)用双面胶粘贴连接。(b)用海绵胶粘贴连接。(c)用胶枪粘贴连接。(2)怎样安全使用剪刀和美工刀?
用美工刀裁纸时,注意刀和纸的角度,裁长线条把美工刀尽量压低,右手拿美工刀时,左手要注意摆放的位置,不要离刀口太近,防止被切。
要注意安全使用刀具,不使用时,把美工刀片收进壳里,把剪刀合拢。(3)在纸盒上画些美丽的图案,或剪贴一些图案。图案要与整体造型相协调,要起美化作用。
5.小组合作
(1)小组成员要合理安排好分工细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擅长来分工。(2)给本小组确立一个游戏主题,分配好角色。(3)到游戏场地分组制作。师巡回辅导。6.游戏展示
(1)设计制作好本小组的造型后进行游戏活动。
(2)本组游戏结束后,可以与其他小组互换纸盒游戏活动。7.评价小结
(1)每一个小组选1至2名学生作为小小讲解员,解说自己小组的作品及游戏方式,介绍自己小组的构思。同学们是怎样合作分工的。诉说游戏的欢乐,与大家共享。
(2)评选出最有趣的纸盒游戏。方案2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冰箱、洗衣机等大号纸箱,中小号纸盒,生活中的废弃物品,美工刀,剪刀,包装绳,胶枪,双面胶等。
●教学思路:
1.感受体验
播放课前录制的学生进行纸盒游戏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由创作带来的乐趣,体验游戏的快感。
2.自主探究
(1)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游戏的小组成员。制订出本组的活动方案,根据本组所带纸盒、纸箱的形状、大小确定纸盒造型。
(2)用哪些方法制作?(剪、刻、切、挖、插、接、贴)3.创作实践
学生发挥特长,分工合作。师巡回辅导。4.游戏展示
小组成员利用本组的作品进行游戏活动。5.小结评价
评选出最佳纸盒造型作品。
(二)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1.通过播放学生游戏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制作目的。2.复习几种制作方法,讲解几种新方法。强调用刀安全。3.提倡小组合作,发挥小组长的领导作用。
(三)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各小组在合作时或游戏时可能会出现混乱局面。解决方法:教师在课前应通过找学生谈话做好相应的安排。
问题2:每一小组带的材料不可能正好,或多或少,如纸盒、彩纸边角料、线绳等。
解决方法:教师做好调剂工作。
三、学习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不仅放在纸盒造型如何新颖、巧妙、美观上,同时还要关注是否充分运用纸盒,游戏得是否快乐? 1.学生的评价:(1)是否安全操作?(2)是否有良好的卫生习惯?(3)是否依照纸盒的外形展开联想设计创意?(4)是否与同组同学友好合作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教师的评价:
(1)能否灵活运用剪、刻、折、切、割、挖、插、接、贴等基本方法。(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性活动,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3)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游戏中能否体现合作精神。(4)能否在游戏中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在表演中体验创造的乐趣!
3.评价的方式:不仅在作品展示时评价而是要把评价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教师教学随笔 1.学生心理分析:
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形式,集体创造出可供游戏的纸盒造型。这样大型的纸盒造型学生个体是难以独立完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与交往,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在活动中学生游戏得很尽兴,他们对自己劳动创造出的游戏道具,远比对那些现成的游乐场器材
更感兴趣和充满乐趣。
2.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在合作,体现一种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发挥小组长的领导作用,明确分工,谁负责搭建大体轮廓,谁负责装饰具体细节。在时间的安排上,前面制作部分的时间要紧凑,尽量留些时间给学生游戏。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卫生环境教育,剩余材料可以放在材料袋里,及时清洁活动场地。
姓 名:胡芳身份证:电 话:地 址: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4.第3课 《丑小鸭》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 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 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 草 铰链 迸出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
以 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泽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 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
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板书设计: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 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 高 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后记:
1、教学按照 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 悟主题的思路进行,各环节 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表 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气氛热烈,思维敏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两则课外选文朗读,使学生对丑小 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眼神告诉 了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2、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3不足:在处理“知内容 “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断朗读不够充分。
《丑小鸭》教案2
《丑小鸭》是根据19世纪丹麦著名董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改编的。从课文类型看,它是安排在“看图学文”后的长“课文”。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编者安排了4幅连贯的插图。从课文特点看,它是一篇童话。教学时既要充分使用插图,又要体现讲读课文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轻声练读课文,有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或互相问问,把课文读通。
2.让学生对照生字表把本课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勾画出来。经过反复拼读,力求读准字音。
3.用“开火车”的形式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议论是否读得正确(不读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
4.听教师(或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做好这四件事,意在培养学生通过自学初步读懂读文。
二 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它不仅要紧扣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兼顾词和句的训练,还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熟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讨论:①课文开头告诉我们气候怎么样,是用哪一句话来说明的?(太阳暖烘烘的)②在温暖的春天里,鸭妈 妈干什么?(卧在稻草堆里,等她的孩子出世。)板书:卧草堆(dui)等(deng)。通过讨论,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接着,可让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段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可指名一位读得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然后讨论下列问题:①从图上哪些地方看出丑小鸭是最后一个钻出蛋 壳的?“特别”是什么意思?(不同其它的。这里讲这个蛋比其它的蛋大。)谁能用“特别”说一句话?板书:蛋特(te)别大。读一读课文内写丑小鸭出蛋壳的 两句话。②为什么大家都叫他“丑小鸭”?(让学生对照图画,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要特别注意又大、又丑、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等词语。)③指导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上面提到的几个词语要重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把重点语句勾画出来。讨论:①丑小鸭在家里的处境怎样?(除了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除了”是什么意 思?(只有)“疼爱”又是什么意思?(关心、喜爱)②具体说说他是怎样受欺负的?(让学生观察图2后,用书上的话来回答。)板书:哥哥姐姐咬啄养鸭姑娘讨 厌③丑小鸭的心情怎样?结果如何?(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④指导学生怀着同情、怜悯的心情,用比较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这段 话。
4.学习第4~6自然段。播放课文第4~6段的朗读录音,观察第3幅图,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想,体会丑小鸭痛苦的心情。讨论:①丑小鸭来到树林里,碰到 哪些不顺心的事?(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白天只好躲起来,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板书:小鸟讥笑猎狗追赶②丑小鸭为什么要飞到湖边的芦苇地里悄悄地过 日子?(怕别人发现)③“傍晚”指的是什么时候?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为什么会“又惊奇又羡慕”?谁能用“洁白”说一句话?④天气越来越冷,湖面上结 了厚厚的冰,丑小鸭又遇到了什么事情?板书:农夫(fu)救⑤“幸亏”是什么意思?(幸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5.学习第7自然段。丑 小鸭历尽苦难,终于盼来了春天。指导学生观察第4幅图,然后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①丑小鸭是怎样发现自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的?②当丑小鸭发现自己 是一只漂亮的天鹅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惊喜、激动)启发学生以惊喜、欢快的语调朗读这段话。
三、分段细读,回归整体
1.谁能根据课文的4幅插图,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连贯地把《丑小鸭》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自由通读全文。
5.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篇五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 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月和7月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回忆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得出冬季受纬度影响,夏季北方日照时间长。
找出划分的标准是活动积温。
家乡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分析图表,了解每个温度带适合生长的农作物。
找出家乡的降水量和集中的季节。
对比四个城市的降水变化,总结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自己家乡的降水季节,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找出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范围,确定自己家乡的干湿地区,和前面的温度带和地形相结合。
【作业设计】
6.教案设计 火烧云第3课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听写字、词。(以“读读写写”中的词语为主。)
2.熟读课文,感觉火烧云的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把课文所列的提纲补充完整,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按看拼音写词语的方法写“读读写写”中的9个词语。2.熟读课文,巩固地掌握本文主要内容。(读读课文,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说说每段课文写什么。总结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
3.按课后练习2的要求,完成背第3—6自然段课文的任务。(1)学生想,填。(把提纲补充完整。)(2)学生说,教师出示投影:
色彩
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 变化多
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这些色彩都有,还有些色彩见也没见过 形状
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也跪着的
变化
狗:十分凶猛,在前边跑着,后边似还跟着好几条小狗
狮子:跟门前的大右头狮子一模一样。(1)按提纲背诵第3—6自然段。①学生各自读提纲,自行试背课文。②同桌间相互背。③指名背,师生评议。④各自背诵,教师指点。⑤齐背课文。
7.一年级第一册音乐教案(第3课) 篇七
一年级第一册音乐教案(第3课)
第 3 周 星期 三 年 9 月 15 日 教学内容 第3课《温暖的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充满情感的《温暖的家》和《雁群飞》歌曲,体会家的温情。在欣赏美的歌曲旋律中感受亲情的可贵。 重 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 点 1、八分音符较密集的第二乐句 2、最后同头换尾的两个乐句 关 键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 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议一议,最爱你的人是谁啊?(播放《温暖的家》伴奏作为背景音乐) 二、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1.听歌曲两次 播放《温暖的家》录音,请同学们说说歌曲里面都唱了些什么内容? 出示曲谱,再次播放歌曲《温暖的家》。 2.有节奏的带读歌词 为了解决一年级同学不认识歌词的问题,老师用响板伴奏有节奏的带读歌词两到三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了解歌曲,了解歌曲的节奏。第二乐句的节奏比较密集,应该重点解决,多带两遍。 3.带唱歌曲 4.检查教唱效果,解决重点难点 问:同学们会不会唱了啊?我们来试一试? 然后挑出学生唱的不是很好的地方重点再教,这里有两个地方。 A、“最爱我的.人是爸爸妈妈”,可以让他们把嘴巴张开一点,笑起来,身体挺起来就可以唱上去了。 B、“给我一个温暖的家,给我一个温暖的家”这两句的前面半句是一样的,可是后面半句一句音高往上面走,一句音高往下面走,可以用旋律线条来帮助学生记忆和歌唱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问:同学们觉得这首音乐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它表现了歌唱者怎么样的感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唱,用怎么样的声音去唱?――用温暖的声音。 6.做音乐接龙游戏 先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再换过来学生唱一句老师接一句 然后可以分小组、分男生女生做接龙游戏。 三、教学拓展 1.提问“爸爸妈妈最爱你,你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你们平时在家都为爸爸妈妈做过些什么事情?”“来,做个动作来看看。”“让我们在音乐中来做洗碗、扫地、抹桌子、捶背的动作,让老师现在也来享受一下家长的待遇,你们来给老师倒杯茶,给老师捶捶背,就把老师当作你们的爸爸妈妈。”从小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认知能力,学会关爱他人。 2.通过改唱歌词“最爱你的人是谁呀?最爱我的人是各位老师。教我知识疼爱我,给我一个温暖的家,给我一个温暖的家。你最爱的人是谁呀?我最爱的人是各位老师,教我知识疼爱我,给我一个温暖的家,给我一个温暖的家。”把学生从爱小家引导到爱大家上。最后还可以请他们班主任上来,让他们有感情的唱给班主任听。 四、教师小结 教 学 后 记 《温暖的家》是学生比较喜爱演唱的歌曲,歌曲能体现孩子对家庭的热爱,一年级的小朋友有着丰富的表演情绪,我在演唱过程中,穿插了简单的舞蹈动作的安排,学生看起来更加有兴趣,我想,以后的教学中这样的方式是可以采纳的。 第 4 周 星期 一 2010 年 9 月 20 日 教学内容 《爷爷过生日》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歌曲《爷爷过生日》,懂得尊重长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自己可为温暖的家和家人做些什么。 教学目标二: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重 点 学会演唱歌曲《爷爷过生日》。 难 点 欣赏美的歌曲旋律感受亲情的可贵,引导学生对正确演唱方法的听辨和模唱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 键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 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歌曲《温暖的家》。(5分钟) 二、学习新歌《爷爷过生日》。(25分钟) 1、导入:观看课件―― 看这个小姑娘温暖的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为爷爷过生日)(3分钟) 2、聆听《爷爷过生日》。(3分钟) 3、讨论问题:同歌曲《温暖的家》进行情绪上的对比。(4分钟) 4、再听全曲,思考:除了小姑娘还有那些人?(3分钟) 5、再听全曲,思考:小姑娘在爷爷过生日时送了什么?(蛋糕、生日歌)(3分钟) 6、为了表示祝贺,我们也参与他们的生日party吧。(4分钟) 聆听并击掌,用掌声伴奏。 创作活动:这样击掌不够热闹,谁能尝试用拍手和跺脚的方法创作更好听的节奏为全曲伴奏。 7、咱们也为爷爷献歌一曲,听唱学曲至熟练。(10分钟) 三、创作活动――改编歌词。(10分钟) 你还想为谁过生日?你将送给她什么?放到歌里唱出来。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 学 后 记 一年级的小朋友有着丰富的表演情绪,对歌曲《爷爷过生日》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在演唱过程中,穿插了简单的舞蹈动作的安排,学生看起来更加有兴趣。 第 4 周 星期三2010 年 9 月 22 日 教学内容 《雁群飞》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充满情感的《雁群飞》歌曲,体会家的温情。在欣赏美的歌曲旋律中感受亲情的可贵。 教学目标二: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要求背唱其中一首,并用体态和声音去体验抒情与活泼两种不同情绪的歌曲。 重 点 学会演唱歌曲《雁群飞》 难 点 欣赏美的歌曲旋律感受亲情的可贵,引导学生对正确演唱方法的听辨和模唱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 键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 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课 时 第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10分钟) 1、(出示大雁的图片)这是什么?想得到吗? (3分钟) 2、他们也有一个温暖的家,每当天气变凉的时候大雁们就一家人整齐的排成一字或人字飞到南方过冬,一路上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不分离。(2分钟) 2、创作活动。(启发不同飞的动作,在活动中轻声播放歌曲) 大雁怎样飞? 自由创作, 用自己的动作随乐律动。(5分钟) 二、音乐游戏:聆听音乐,用手势划出旋律线。(5分钟) 三、学习歌曲《雁群飞》(12分钟) 1、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歌词。(3分钟) 2、听唱歌曲至熟练。(9分钟) 四、小组活动。(13分钟) 1、在组长的带领下扮演大雁一家人,创设情景演一演。(4分钟) 2、各组随乐表演。(6分钟) 3、集体评议。(3分钟) 五、课堂小结。 (5分钟) 教 学 后 记 这是学生比较喜爱演唱的歌曲,能体现对家庭的热爱,孩子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并适当加上自己的创编,值得鼓励。
8.第3课《吆喝》教案 篇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会写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为、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一些方法。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读句子划去括号申不合适的字。
1)“仙桃石”是黄山岩石中的一种(其、奇)石。2)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鸡蛋的形(壮、状)又各不相同。
3)课程表里的各门功课都要学好,其中语文、数学(尤、龙)为重要。4)人能产生(巨、具)大的力量。
2、在括号里对上合适的词语。
()的云海()的山峰()的画家()的风景()的岩石()的雄鸡
二、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请你边听边想,想想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用“——”标出。按提示回答:(1)课文中讲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植物。(2)课文中讲了三种植物,有______、______和 ______。
2、自由读课文
3、同桌互读课文
4、做找朋友的游戏:同桌互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5、扩词练习【小组让学生扩词,其他学生跟读】
四、随文检查生字:
1、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wéi)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 旅 lǚ 组词:旅行
2、出示:蒲、降、娃、纷(认读出示拼音)
蒲:图片、组词蒲公英。降落伞:图片组词。娃:音节、组词。纷:音节、组词。出示句子: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3、出图:带刺的苍耳
苍、洼、啪、炸、蹦(出示音节认读、组词)
出示句子: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它让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出示: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跳着离开妈妈。
4、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说一说这.... 类的词语)
5、读生字歌谣。
小小蒲公英娃呀,乘者降落伞飞呀,纷纷旅行到山洼呀。小小苍耳娃哟,带刺铠甲穿呀,挂住皮毛跑山洼呀。
小小豌豆荚呀,啪的炸开蹦跳离开哟。小朋友们细观察,探究植物奥秘呀。
6、考考你。
降 蹦 苍 纷 洼 娃 蒲 啪 旅 炸 察 识
“洼、娃”比较异同,编字谜说说和圭字相关的汉字。
“有女就是娃,有水成坑洼,有手把画挂,有口是好哇,有虫变青蛙,有人是最佳。”
7、我会正确地、流利地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小组读等)(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4)看植物名称读出相对应段落。
五、小小书法家,书写要规范。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4个生字,是哪四个字呢?
2、指名读,组词。
3、自由“读帖”,说说你的发现。已—己,字形相近,提示编儿歌区别。
4、师范写“识”这个字,学生仿写,练写这四个字。师生评价。
六、总结: 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课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蓝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妈妈。
七、课后检测: 完成小状元p5:1、4、6 板书设计:
3、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苍耳 豌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出示字词卡片,读准字音
蒲公英 旅行 娃娃 纷纷 苍耳 山洼 炸开 蹦跳 观察 降落伞 就得 知识 乘着 带刺 铠甲 豌豆 不信 豆荚 已经 如果 准备 好办法 啪的一声 四海为家 许许多多
2、导入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1节。
(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
(2)重点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旅行”四个词语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课指的是植物的种子。
长大:是指种子已经成熟。旅行:文中指植物的种子传播出去。四海为家:指的是种子到处生根发芽。(3)指导感情朗读。
(4)这节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学习课文第2节。
(1)自由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2)学生质疑,全班讨论释疑。
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的?为什么离开妈妈? 结合理解重点词语:降落伞
观察实物,问:这里的降落伞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纷纷:实物演示,让学生说一说种子是怎样飞的。(一个紧跟着一个没有顺序地随风飞去。)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准备:用准备说一句话。这里为什么说“准备”?(种子的毛茸茸小花是从蒲公英的孕育生长过程中具备的)。
(3)乘着风:投影出示“乘”的三个意思:读一读,选择正确答案。(画√)a)搭坐公共交通工具。b)表示利用条件。C)登,由低处到高处。d)进行乘法运算(4)填空练习。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孩子()离开妈妈。(5)小结:蒲公英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板书:降落伞,风吹。(5)指导感情朗读。(6)小结学习方法并板书。
3、学习课文第3节。
(1)用学习第2节的方法自学第3节。先找出疑难问题再四人一组讨论。(2)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理解“带刺的铠甲”。什么是铠甲,在这里指什么?古代士兵身上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学生观察实物,手触感觉它的坚硬。
(3)填空练习。苍耳妈妈给孩子准备了(),孩子()离开妈妈。(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并板书:苍耳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带刺的铠甲、动物带)
4、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4节。(1)自学后做填空练习。
豌豆妈妈给孩子准备了(),让孩子(),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2)提问板书:豌豆种子传播需哪两个条件?板书(豆荚、太阳晒)。(3)指导感情朗读。
()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①读原句: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②填空后再读一读。③比较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④读第4节。
5、小结2、3、4节内容。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知道种子传播一要利用自身的条件、二要利用自然界的条件,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
6、背诵课文。(1)指导背诵的方法。(2)择段背诵。(3)同桌 比背。
7.学习第5节。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2)齐读第5节,背诵下来。(3)为什么粗心的孩子得不到它?
三、总结:
学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大自然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课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蓝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妈妈。
四、课后检测:完成小状元P5:2、3、7 板书设计:
9.第3课《吆喝》教案 篇九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用心
爱心
专心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用心爱心
10.第3课《吆喝》教案 篇十
课题:《寄情山水》 教学课时:1课时 年
级:八年级 课题类型:欣赏 教材版本:人教版
授课人:2013级油画1班 指导老师:唐佩君
一、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2)初步掌握对中国山水画的赏析。(3)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片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山水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领略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本节课通过欣赏与对比中国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画山水画。
2、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对中国画绘画表现、审美和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意境、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等画法赏析,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手法的理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
四、教学准备
黑板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授课人XXX,我授课的课题是初
中二年级第三单元笔墨丹青中的第三课寄情山水。接下来是我的授课时间。
(一)组织教学
老师:同学们,上课。学生:老师好(起立)。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二)导入课题
老师:(以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导入)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乙:不知道!
老师:有同学说对了,看来大家都很聪明!生:风景
师:这些风景图片除了有照片还有的是什么? 生:中国画
师:对,除了照片,我们看到的还有我国传统画作中国画。想一想,看一看,你觉得山水画与自然山水有什么不同?在画中,除了自然景色还有什么其他内涵吗? 生:„„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学生甲:知道,构图就是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
师: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壮丽山河的自然之美,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寄托着艺术家对天地大美的无限热爱之情。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播放图片本节课程的四点内容
1、中国画的起源
2、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3、处理空间的“三远法”
(三)新课讲授 老师: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师:同学们来仔细欣赏这幅《寒江独钓图》。通过画面内容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老者在寒风中钓鱼。师:那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生:寂寞,孤单,寒冷。
师:大面积的留白是什么意思? 生:不清楚
师:不清楚没关系,老师就为大家来讲解一下,整副画面中绘画了一个老者在寒江中孤身一人在垂钓,而存留有大量的留白,从而给欣赏这幅画的我们留下来想象的空间,熏染了整幅画的气氛,寄托了画家的情感,孤单寂寥。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中所呈现的意境。意境即情与景的结合过程,它实现了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交融,从而将人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
宋徽宗对画的要求苛刻,所以就出了一个深山藏古寺的题目,大家的画并不是因为画技低劣而被淘汰,而是因为画境太平庸,直到有一个人画了一个和尚在山脚舀水。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的在以意境上的体现还有它的构图情趣
中国山水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其表现形态主要是笔悄墨趣;中国画又以意象造型为主,意象造型可使画家能比较自由地造型和处理构图。中国山水画的抽象性、意象性使中国画的情趣美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示空间,山水画尤其这样。情趣美是中国画的又一魅力,也是现代画家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在构图上具有代表的就是“三远法” 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 山水画的构图离不开“三远法”。三远法分为高远、深远、平远。可根据画中意境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
“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把人的视线引发过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师:同学们知道“三远法”指的是哪三远吗? 学:平远,深远,高远
师:同学们都很棒,那老师再来给大家仔细讲讲“三远法”
首先,平远:以平视的角度构图,使画面表现出开阔感。这种构图,往往离不开江、河、溪流。其次:高远:以仰视的角度构图,表现山峰高耸、壁立千仞的感觉。画面往往是巨石飞瀑,重峦叠嶂,山外有山,峰上有峰、最后:深远:以俯视的角度表现画面,有纵深感。其特点是山水多变化,幽邃曲折,深而且远。
【课后知识与回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注重笔墨的抽象意味,不刻意追求具体物象外表的形似,不拘泥于固定的时空表现,重视艺术形象的神情气韵,构成真实而又不等同于自然的图景,表现丰富的人文情怀。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关于中国山水画的知识,都有哪些呢?
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即情与景的结合过程,它实现了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交融,从而将人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 师:还有呢?
生: “三远法”分为:高远、深远、平远
(1)中国画的起源(2)中国山水画的意境(3)处理空间的“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
【课后作业】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后,选择一幅作品,从构图和意境等方面撰写欣赏短文。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述法、思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为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接受本节课内容。
导入——讲解——探究——练习
【教学回顾与反思】
感受山水画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东方绘画富有特色的艺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歌曲或优美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山水的句子,通过回忆、思考、感悟、体验,获得对山水画的感性认识,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效果较好。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板书】
寄情山水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三、中国山水画处理空间的“三远法”
11.第3课抗美援朝教案 篇十一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2)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3)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故事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教师明确指出: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导入新课
一、朝鲜战争爆发
情景体验:多媒体显示《朝鲜半岛形势图》、《中国辽宁安东遭美军轰炸后的民房》图,并放映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使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战争环境中问题探究:(1)三八线是怎么回事?三八线的划分给朝鲜事带来了什么后果?(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有何反应?这种反应的实质是什么?(3)金日成首相为什么要请求中国出兵援助?(4)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派兵入朝援助?如果不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可能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小结几个环节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确性,初步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情景体验:教师放映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影片资料片段,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并展示《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视察》图、《黄继光》、《邱少云》图像等,让学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全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问题探究:(1)抗美援朝战争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谁?入朝的中国军队为什么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遇到了哪些困难?(3)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为什么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问题探究:(1)美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中、朝代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2)新中国刚成立,贫穷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却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3)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你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4)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为什么会受到热烈欢迎?
【第3课《吆喝》教案】推荐阅读:
《吆喝》教学设计06-19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10-06
第3课 《丑小鸭》教案08-07
第3课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11-20
初中俄语八年级下册第3课说课教案06-29
湖南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科幻画》美术教案11-25
教案第3单元10-12
《中庸》第3课时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