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

2024-08-15

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11篇)

1.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 篇一

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总结

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建立党员联系和

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发挥社区党员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地位,是新时期城市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在社区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支部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通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平台。

结合社区实际,从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发挥作用和便利出

发,按居住相近、从业相似、特点相近等合理设置党小组,明确党小组组长,目前,共成立党小组5个,将社区内各类党员(社区党员、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编入社区党员活动小组,并发动党员成立党员义工服务队,设置党员义务服务岗,设立政策宣传、扶贫帮困、就业咨询等岗,为社区群众服务。

二、实行了“设岗定责”,强化先锋作用。

建立了无职党员服务群众岗位责任制。要求每名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时亮出党员身份,公开服务内容,承诺服务质量,同时支部建立健全各项服务制度,制定了“送温暖”、“ 便民联系卡”等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些好的典型,如: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问题,支部组织社区全体党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清理巷道22条、胡同3条、垃圾堆3 1

个。在秋冬流感易发季节,支部又组织党员和志愿者宣传甲流的预防常识,累计发放宣传单270余份,走访居民500余户,详细了解了居民的身体状况,将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百姓家中,极大

地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在城市基层的堡垒作用深入人心。

三、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党支部定期对党员进行考核,要求联系群众的党员每半年向

党员或群众代表“述职”一次,年终结合民主评议一并考核,考评分为优秀、较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根据联系党员履职情况,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联户工作落后、自身形象差的党员,由组织开展谈心谈话,帮助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党内形成党组织关心关怀党员的内部机制,建立困难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加强思想沟通,给予生活扶助,帮助党员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等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了他们联系和群众服务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以“党员联户、党群联心、组织联动”为形式的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是实现目标化管理,激发党员内在动力,提高党员与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切实提升党组织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有效载体,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平台。

通过上述工作,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一是社区党员先锋模范

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员纷纷融入社区在不同岗位上发挥模范作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彰显先进本色。二是社区党组织的凝聚

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了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一大批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是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党员干部通过亲历亲为,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使群众经常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得到他们的及时帮助,切实感受到党员干部亲民的行动,党和政府为民的决心,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为创建“五型”社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同江市城市社区长安党支部

二OO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2.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 篇二

一、加强学习教育, 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党的基本政治观点, 群众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基层党员干部只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 才能为群众着想、替群众说话、为群众办事。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既是信仰问题、思想问题, 也是实践问题和行动问题。因此, 基层党员干部要通过改造学习来改造思想, 并最终改进作风。

一要突出学习重点。我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群众路线, 具有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基层党员干部既要系统准确地学习把握这些理论, 增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又要紧紧围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党性党纪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 力求真学、真懂、真信, 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条, 始终保持精神上不缺钙, 肌体上不得“软骨病”。

二要创新学习方式。坚持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 系统学习和专题讨论相结合, 原原本本学和联系实际学相结合, 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又要向专家学者学习, 努力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

三要保障学习时间。要少些交际应酬, 多些静心读书;少些迎来送往, 多些伏案苦读;少些吃喝玩乐, 多些殚精竭虑。自觉克服自甘平庸、读书无用等不良习惯, 安排时间学, 抽出时间学, 利用一切时间学, 向书本学, 向同事学, 向群众学, 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 通过学习修身养性、培育风尚、改进作风。

四要注重学习效果。学习教育重在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 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重在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通过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开展有深度的专题讨论和互动交流, 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核心要义, 把握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涵, 把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做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知行合一, 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新变化、新气象, 新作风, 以实际行动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二、强化基本意识, 增进群众感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对人民群众怀有真情实感, 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根本前提。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带着浓厚的感情自觉深入到群众中去, 才能加深与群众的感情, 才能了解群众的要求和期待, 与群众息息相通, 保持同广大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做到感情到位, 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必须坚持以下几种基本意识。

一要有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基层党员干部要以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先进先辈为标杆,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做群众的知心人和贴心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在一线, 是与人民联系最为密切的干部, 也是人民生活最为依靠的人, 危房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等等, 甚至有些看似简单、渺小的事情, 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大事、难事, 基层干部要亲力亲为, 多行惠民之举, 多办利民之事。

二要有任劳任怨的公仆意识。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工作, 以利他的态度服务群众, 要把群众当做亲人, 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 事事为群众考虑, 处处为群众着想, 做到先人后己, 不与民争利。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 要拿出更多时间、抽出更多精力, 深入到群众中去, 倾听群众诉求, 体察群众疾苦,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 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增进公仆情怀, 让人民群众能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

三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习近平同志指出,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十分复杂, 基层党员干部肩上的责任重大,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路人、领头雁, 只有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敢于直面改革发展难题, 善于应对复杂严峻局面, 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才会抓住发展机遇, 有所作为。只有树立时不我待、成败在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才会对工作尽职尽责, 不畏艰难, 敢于“亮剑”, 积极在困境中找出路子想办法谋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尊敬。

四要有着眼长远的大局意识。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 想问题, 办事情, 要从长远的利益着眼, 不能只看眼前。当前, 正值经济转型期、社会变革期、改革攻坚期, 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 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 而其中最突出的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博弈和较量。因此, 基层干部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 识大体、顾大局, 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要把国家的大政方针、战略部署以及重要会议精神给群众讲清楚、讲明白, 教育引导群众既要有问题意识, 还要有过程意识和大局意识, 要把自己的利益诉求放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去考虑, 引导群众理性地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 合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坚持科学方法, 提高服务水平

我们党历来重视方法问题, 一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我们的世界观, 又是我们的方法论。方法对头, 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 则事倍功半。当前形势下, 为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 提升服务水平, 应特别讲究方法。

一要坚持调查研究。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 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基层干部要了解实情, 就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通过蹲点深入基层、身入群众、心入群众。只有真正蹲下去、深进去, 才能听到真话、实话、心里话。常与群众聊天、拉家常, 才能多听到他们的意见建议, 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这样既能融洽干群关系, 又能从他们的谈话中开阔视野、学习经验、得到启发, 为理清工作思路、弥补工作不足, 纠正决策偏差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坚持公平正义。公生明, 严生威。作为基层党员干部, 每天与人民群众打交道, 常常处理一些家长里短, 时时面对利益决断, 必须把公平正义牢记于心, 更要把公平正义当做价值追求, 在调解民事纠纷中不能走过场、抺稀泥, 必须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必须坚持公私分明, 是非清楚, 特别对待群众与村组干部产生的矛盾时, 应该态度坚决, 立场鲜明, 敢于纠正某些干部身上的歪风邪气, 让人民群众觉得有依靠, 更让人民群众觉得有希望。

三要坚持民主平等。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 是法治进程中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方法。发扬民主的过程, 本身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平等待人和民主决策, 不能搞强迫命令, 不能颐指气使, 遇事要多同群众商量。要坚持公开民主决策形式, 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让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四要坚持依法办事。法治是规矩, 要善于把一切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中。法治是秩序, 要引导基层群众遵守法律规定, 避免过激行为。法治更是方法, 通过拍案说理, 权力平衡, 实现和谐。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既要强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 更要讲究依法办事, 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做好群众工作,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

3.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 篇三

[关键词]“三给”工作法;在职党员;区域化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1-0041-03

当前,上海正处于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群众健康需求多元的新阶段,面对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松江区方松街道党工委不断创新区域化党建机制,整合、激活社区各类党建资源,运用“三给”工作法,即“给位子、给任务、给荣誉”,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在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中的积极作用,夯实社区党建工作基础,做实区域化党建工作。

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成立于2001年1月,是松江新城的一个新型社区,也是松江政治、教育、文化、居住的中心。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组织结构快速变化,城市社区人口急剧膨胀的同时,社区党员数量也迅速增长,区域化党建随之呈现出诸多问题。

(一)区域化党建存在新“短板”。一方面,区域化建设的思维不开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社区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党员队伍结构越来越复杂,使得社区党建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与此同时,不少社区的党建工作仍然停留在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开党员大会等日常工作业务范围内,在扩大党在基层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方面,显得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载体运用不多,手段不够丰富,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区域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现行的党员进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以及辖区“共筑共建”活动在党建区域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这些运作模式,大多还处于一种“联谊式”、“人情式”、“援助式”的发展状态,往往以联谊活动的名义才能够说服辖区内的单位参与社区的活动,严重缺乏稳定性,不利于工作的长久健康发展。

(二)社区党组织不堪重负。由于方松街道成立至今只有短短14年时间,区域内各单位都是新近迁入的,各单位间在党建工作方面几乎没有联系协作的传统和经验。因此,区域内各单位党建资源分散,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势,难以发挥综合优势。与此相对应,要统筹区域内各单位党建资源,当前社区党组织专业力量还稍显薄弱。目前,区域内有在职党员8037名,远远超过街道党工委在册党员数量。这种超常规的组织状况已经使现有社区党组织的力量不堪重负。随着松江新城区的不断建设发展,区域内经济规模、单位组织、人口数量等呈不断上涨态势,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多,尽管近年来方松街道党建工作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毕竟原有党建专业力量跟不上区域规模日益扩大的形势,面临如何完善原有传统社区党建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问题。

(三)社区在职党员处于“半休眠”状态。目前,在职党员八小时外余热难发挥。服务群众还有“最后一公里”。从整体来讲,大部分社区党建工作人员缺乏城市管理专业知识,思想观念、管理方法等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与日益拓展的社区党建工作不相适应,在面对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相关社会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如何探索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机制成为当务之急。一是服务群众“无位”,服务平台急需建立。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服务平台,而目前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少之又少。要使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除了靠党员自身的自觉性外,还要让每位党员都能找到社区服务岗位,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二是服务群众“无为”,服务载体有待完善。没有多样化的载体,党员在居住地无法实施才华和特长。服务对象、服务任务、服务内容不明确;活动时间不长、活动种类单一、活动形式死板等问题在方松街道的社区党建中依然存在。三是服务群众“无味”,党员参与内动力不足。在职党员作用实际发挥远未达到其应有的作用,最主要的因为其没有意识到社区也是发挥作用的又一新的重要平台,导致内生动力不足。

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重点关注基层社区治理工作,今年市委又明确要求“要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和加强基层建设各项工作”。其实早在2010年,方松街道党工委就创造性地提出“给位子、给任务、给荣誉”的“三给”工作方法,进一步形成了区域工作合力,有效打通社区党建“最后一公里”。

(一)“给位子”,搭建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区的平台。“给位子”就是为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提供一个参与区域化党建的平台,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管理、在参与中发挥作用,为推进区域化党建献计献策。按照量才而用、量力而行的原则,精心设计任职岗位。一是在社区各级党组织设置党委委员职务,发挥决策职能。目前,已有松江大学园区管委会等8家驻区单位的8名同志担任街道党工委、行政党组、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委员。二是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中设置议席,发挥参“政”职能。为确保驻区单位党员参加比例,党工委要求每年一次的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中,驻区单位代表比例不低于代表总数的50%。目前,40名社区委员会委员中驻区单位领导有29名,占委员总数的72.5%。三是在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中设置议席,发挥议事职能。目前在职党员代表已占代表总数的80%。四是在业委会中设置岗位,发挥管理职能。目前,街道正最大限度地吸收在职党员,228名业委会成员中有161名是在职党员,占总数的71%。部分居民区党组织把在职党员充实到居民自治团组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志愿力量当中,让在职党员成为居民自治和网格化管理工作上的“领头雁”。社区党工委提出“给位子”以来,不断理顺与各单位的条块管理关系,尽可能地争取到了驻区单位的支持,有了精心谋事的观察点、用心干事的立足点、专心成事的着力点,实现了在职党员的组织化,使其“有位”。

(二)“给任务”,通过项目化助推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实效。“给任务”就是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促进社区治理过程中,在充分听取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党工委以共同的政治目标、共同的社区利益和共同的发展需求,主动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一是通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给任务。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以服务增感情、强民生、促党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活动机制所体现的服务理念,成为联系党员与群众的纽带。二是通过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给任务。不断强化“双向联系、双向服务”的共建理念和共建措施,构建基层党组织资源共享、活动联搞、工作互促的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三是通过运用新媒体发声传声给任务。充分发挥新媒体短、小、精的特点,及时向党员和群众传递正能量。“给任务”工作方法的推行,有效整合了社区的各类资源,而且为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发挥作用拓展了空间、搭建了平台,许多居民区根据党员特长、爱好推出一系列活动,让在职党员“动起来”、社区“活起来”、党群“亲起来”,实现党员作用的制度化,使其“有为”。

(三)“给荣誉”,关键是激发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内在动力。“给荣誉”就是对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的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行表彰,更好地激励他们支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一是以表彰大会的形式给荣誉。街道党工委坚持每年开展“松江新城共驻共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专门对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激发他们参与区域化党建的积极性。二是以各类媒体宣传的形式给荣誉。街道党工委既借助《松江新城》、社区小报等纸质媒体,又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功能,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进行专题报道。三是以建“账”立制的形式给荣誉。街道党工委为每位到社区报到的党员建立了“五本台账”,即一张报到登记表、一份认领服务项目承诺书、一本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册、一张综合评议表、一封反馈信。每年对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两次综合评议,并及时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反馈,然后将评价结果与在职党员所在党组织进行共享和反馈。“给荣誉”方法的运用,给予在职党员应有的尊重,激励党员通过党的事业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不但增强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体现了组织关怀的精细化,使党员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尝到了甜头,使其“有味”。

方松街道“三给”工作思路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大实践创新,推动了区域内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共赢,充分发挥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为更好地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服务群众、凝心聚力的核心作用,街道党工委在动员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建立了“三个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形成区域化党建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在职党员服务群众组织机制。每一位在职党员在专业、岗位、职位、特长方面有差别,为使今后在职党员服务社区人人有舞台、发挥作用有平台,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对无偿、自愿、能以业余时间提供服务的在职党员进行有效整合,逐步建立社区党员服务库。一是设岗定责。按照“因人设岗,因事设岗,因需设岗,以岗定责”原则,设置政策法规宣传岗、居家养老服务岗、文体活动服务岗、消防安全宣传岗、法律援助服务岗、民事纠纷调解岗、心理咨询服务岗等10类服务岗位,根据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完善。二是上岗履责。社区党组织根据党员自身特长、工作能力对党员“划组分类”,严格履行党员认岗、组织定岗、公示明岗、培训上岗4个步骤,切实增强上岗党员的责任感和光荣感。三是明岗督责。推行台账式管理办法,统一发放《社区党员履岗日志》,党员就履职情况随时登记。对履岗情况好、成绩显著的党员在社区党组织会议上进行通报表扬,对发挥作用不明显的及时谈话提醒,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责任进社区”。

(二)建立在职党员服务群众活动机制。根据居民的需求,依据党员岗位的特点,明确党员服务活动的内容。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为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既激发了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在职党员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热情,又丰富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一是以人为本开展常规活动。根据群众服务需求,设置常规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拓展在职党员的服务领域,大力开展以送教育、送技能、送信息、送政策、送医疗卫生等为主的服务项目,及时满足居民的“刚性需求”。二是树立品牌打造特色活动。为了让居民人人有个好心情,个个有个好身体,组建发展京剧、诗社、舞蹈队、绘画、声乐等民间特色文艺团队,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在社区广泛开展文艺汇演、朗诵演讲、老年健身舞表演等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居民的“弹性需求”,在家门口吃到文化大餐。开展活动过程中要注重虚与实结合,既重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增强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重视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巩固凝聚群众的思想基础。

(三)建立党员服务社区的激励评价机制。在职党员服务社区虽然是自愿无偿行为,但要获得稳定的服务队伍,必须要给予他们应有的价值承认,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区域内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的积极性。目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激励机制还比较缺乏,应从两方面形成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一是实行量化考核制度。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作为党员个人创先争优的重要考核评价依据。对无故不完成的党员,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并进行批评教育和组织谈话。对于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将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党员转正或发展的重要依据。二是实行志愿服务晋级奖励制度。例如采取星级考评方法。党员完成志愿服务一定时间量以上晋一星级志愿者,多少小时以上晋二星级志愿者,多少小时以上晋三星级志愿者,多少小时以上晋四星级志愿者,多少小时以上晋五星级志愿者。对五星级志愿者优先推荐市、区评先评优。

区域化党建是执政党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为应对基层社会多样化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的“三给”经验,不仅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了社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而且充分发挥了党员的主体作用,使广大党员参与社区共治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越来越多的社区党员在小区自治舞台上挑大梁、唱主角,成为了社区自治工作的中坚力量,最终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了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教师

4.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 篇四

按照县委工作部署,今年我办“挂包帮”的对象是xx乡xx村和xx镇xx社区xx部分楼栋。为进一步深化党群干部关系、加强机关干部作风转变,县委编办扎实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扎实推进部门“挂包帮”活动,现将半年来工作进展情况总结于后: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县委“挂包帮”工作和党员干部联系社区工作安排以后,县委编办立即成立“挂帮包”和党员干部联系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编办主任任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副主任任副组长,是直接责任人;各股室干部为成员;综合股负责具体业务工作。做到了责任、任务、措施“三个落实”:即:落实了部门挂包帮和联系社区责任人,形成了由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将任务层层落实到人头;对“挂包帮”和联系社区工作制订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并对任务目标制订实施计划。将“挂包帮”联系社区工作列入编办重要工作,纳入单位年终目标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

二、联系服务工作进展顺利

1、召开了“挂包帮”座谈会。县委编办“挂包帮”工作组到坝底乡xx村和当地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xx村两委主要领导召开了座谈会。xx乡党委政府、xx村两委明确表示要支持编办的挂包帮工作,编办负责同志明确表示要严格按照县委的工作部署,全面落实挂包帮职责,在xx村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硬件建设等方面,切实帮助xx村做成几件实事。

2、召开了“挂包帮”村两委会。县委编办召集召开了村“两委”班子成员会议。会上,编办向村两委班子成员传达了县委关于挂包帮工作的主要文件精神,听取了村两委班子关于村两委的情况汇报,交流了工作思路,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对能够答复、能够及时处理的问题做了明确表态,对于涉及坝底乡工作全局、xx村发展、重大项目进行了探讨。

3、召开了“挂包帮”贫困户和贫困党员帮扶会。共有11名贫困党员、群众参加了会议,县委编办工作组对贫困户和贫困党员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对致贫原因作了深刻了解,并深入各户,认真制订了帮扶计划。

4、加强“挂包帮”工作的扎实推进。编办召开了xx村“三会”后,经常通过电话联系和交流“挂包帮”计划任务的实施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5、加强对“两委”工作的指导。编办经常保持同村干部的联系,了解村两委的工作情况,了解村上的发展情况、存在困难和村上的需要协调解决事项,切实加强对两委工作的指导帮助。

6、在联系xx镇xx社区工作中,县委编办与所在社区党总支、党小组进行了对接,就社区和支部党建工作交换了意见;县委编办重点走访了xxx栋的群众,收集了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并作了相应的妥善处理。

三、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进驻社区,解决群众反映的特殊困难。一是帮助再生育对象办理孤儿收养手续。xxxx9栋居民xxxx夫妇的子女在“5.12”地震中不幸遇难,震后收养了一名婴儿,但一直未能上户。通过结对帮扶,县委编办了解了他们的这一困难后,积极向县民政局相关股室咨询收养政策,及时向他们提供《收养登记指南》。目前,相关收养手续正在办理之中。二是帮助贫困户争取就业。xxxxxxx栋居民xx,丈夫在“5.12”地震中遇难,现在与儿子一起居住,反映新县城分配安置房时,儿子未能分到住房,感觉很不公平。通过“走基层、访民情”专项活动,县委编办的党员干部通过拉家常、听诉求等方式,面对面的向她讲述了分房的相关政策,安抚了她的情绪。xxx对于外债难以偿还的问题,编办党员干部开导她:要积极生活,教育好子女,让子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自力更生、不得不靠、努力工作,争取早日还清债务,并走向富裕。

(二)xx村帮村工作初显成效。

1、协助做好拆迁工作,推进新区建设。召开了xx村两委干部、部分群众代表参加的新区拆迁动员会。讲解了拆迁政策、拆迁有关要求、街房建设规定,并通过举例子、对照各地发展 3

讲了场镇新区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澄清了该村部分群众对拆迁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拆迁群众思想认识。

2、制订了xx村近期发展实施计划:

一是针对xx村所处的区域位置、自然资源禀赋和国家现行林业负责有关政策,将原来规划的x00亩核桃种植规模调整为xx00亩;

二是争取国家项目,积极落实“五小”水利工程后,采用“果蔬间作”模式,扩大蔬菜优势品种种植面积xx00亩;

三是结合场镇新区建设和动员部分居住偏远、水电路基础设施差的农户,实施“乡内移民”到场镇新区落户;

四是加快劳动力转移,每年计划输出劳务人员xx00人以上;

五是结合新区建设,提前谋划经营方式转型,拟发展商业个体经营户xx0户。

3、衔接落实了产业发展项目。一是与县水务农机局联系,补充申报“五小”水利项目x0余处,切实改善该村群众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困境;二是与县林业局联系,将该村xx00亩核桃种植项目列入多经产业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在明年全部实施,可实现产值x120万元,人均增收x00元;三是结合xx5A级景区打造项目和新区开发项目,争取规划落实了民族风情旅游一条街”项目;四是大力实施高山蔬菜项目,计划在xx组种植高山蔬菜xx00亩。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xx村农网改造工程迫在眉睫,编办及时同相关部门进行了立项工作的联系,力争早日动工进4

行农电网络改造,确保群众安全用电;二是将xxx组群众人畜饮水困难挤进“五小”水利项目,切实帮助解决好人畜饮水困难户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5、加强地质灾害点的安全管理。对xx三社地质灾害点,落实了监测人员,加强预防、预报,严禁发生地质灾害事故,并同县国土局联系,争取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

6、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编办同村两委干部一起对该村不稳定因素进行了排除摸底,对重点人口加强监管教育,对重点问题加强落实。

7、对贫困户和贫困党员户落实联系帮扶措施。本次对贫困户xx户、困难党员xx户,分别制定了帮扶计划和落实了工作措施。计划帮扶发展蔬菜xx0亩,帮扶落实化肥xx袋,帮扶发展生猪xx头,发展经果林xx亩。

5.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 篇五

年初以来,x县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为契机,以干部队伍、能力、作风“三项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从抓党组织队伍、党组织阵地建设,逐步完善服务设施,持续推进“有困难找干部、要办事找干部”的为群众办实事、党员干部带头联系帮扶困难群众等工作机制,有效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一、坚持高位推进,筑牢党建基础

x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主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组织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党建工作会议xx余次,实施“一核多元六联”模式,建立村级网格党小组xx9个,建设党群服务中心xx个、党群服务站x9x个,实现了乡村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对村环境脏乱、垃圾源头分类准确率不高等难题开展环境整治xxxx次,开展纠纷化解xxx余次。健全完善党员责任区和先锋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机制,办好“开门第一件事”活动,推动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持续办实事、办好事。累计推动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xx9x对,办理民生实事xxx件。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建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为抓手,开展“四有五好”农村党组织星级化绩效考评,评选“十星级”农村党组织x个、“九星级”农村党组织x个。

二、整合党建资源,激发共建活力

坚持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推动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动,落实红色覆盖,建强战斗堡垒。按照就近服务、就便工作等原则,组织县域xxx家机关事业单位、xxx个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驻格联建,组建社区“x+x+N”型联合党委xx个;在社区网格层面组建驻格党支部x4x个,驻格党支部隶属于联合党委,实行“三联三结对”共建模式,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区域一体、共融共建的立体网化组织体系。实行“N+x”多名党员、干部驻一格,由驻格联建单位下沉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和干部等,建立“驻格先锋队”x4x个。实行“x+N”一名党员包多户模式,平均每名党员干部包xx-xx户,有效解决结对单位多少不一、联建力量冷热不均,实现驻格包干到户“全覆盖”、服务半径最小化、服务效能最大化。

三、坚持为民办事,激发服务活力

一是丰富服务内容。

按照综合开发利用、发挥整体效能原则,在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推行“党员积分制”“志愿服务队”等服务措施,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评议”活动,推动在职党员x小时之外无私奉献在社区。目前,全县共组建各类志愿者服务团队x9x支,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数达到xxxx余名。二是延展服务功能。依托社区服务场所,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公共卫生服务”“帮办代办”等综合性服务项目,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同时,鼓励派出所、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事业服务在社区设立站点,积极引导银行、超市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类服务需求,累计服务居民群众达x.x万余人次。三是服务中心工作。坚持把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中来推动解决,充分发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创新开展

“党员承诺践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亮树做”“六大员”等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xxx个、党员责任区xxx个,有效提升了党组织组织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提升党支部有效覆盖。

按照“符合条件应建尽建,创造条件灵活组建”的原则,单独建立业主委员会党支部xx个,隶属于社区联合大党委;联合建立物业公司党支部,隶属于非公党委;对不符合建立党组织的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以物业负责人到社区报道、业委会选派代表共同参加“党建联席会议”的形式实现组织覆盖。二是强化党组织核心引领。实行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之间“交叉任职”,选派社区“两委”成员、业主委员会委员担任物业服务企业义务监督员;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业主委员会委员担任社区大党委委员;在新成立的业委会中,推荐社区“两委”成员、楼栋长和党小组组长等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实现社区、物业、业主“三方”交叉任职xxx余人,充分促进工作交流、沟通协调、相互监督,形成各方联动的推进合力。三是建好分类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多样化的小区治理模式,将小区纳入到网格治理体系中,建立“x+x+X”工作机制,即建立x个居民公约,广泛邀请业委会成员参与小区治理,采取决策研讨、矛盾协调、事务评议、现场办公、工作交流等“x种模式”,物业服务企业选派工作人员任社区兼职网格员xx4人,开展垃圾清理、治安巡逻、规范停车等多(X)个

“网格微治理”,切实提升物业服务质量。

五、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建议

一是抓好基层基础工作。

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规范组织设置,按期换届,健全领导班子,分工职责明确,规章制度健全,党总支(支部)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并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规范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推进“小微权力”改革,落实村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做好上下沟通协调工作。

坚持党建联系点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指导、督促各党组织落实党建工作任务,加强纵横向联系,沟通上下渠道,密切工作联系,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协调、保证、监督职能作用。探索建立党员关怀机制,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搭建服务机关党员平台,形成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和谐氛围,凝聚更多“正能量”。

6.小学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措施 篇六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加党员领导干部对教职工的感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激情,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于社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的努力。

一、坚持实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

1、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做好自己所在党小组的联系工作,并要按支部要求,每学期与所在党小组的党员要谈话一次,认真了解党员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情况,了解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各党小组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具体指导,帮助各位党员查找差距,理清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使联系成为示范点,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2、学校普通党员要做好自己所在教研组或办公室群众联系工作。要按照支部的要求,每学期至少找两名群众谈话,要了解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并收集教职工的意见,反馈到学校支部,共同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氛围。

二、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

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学校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教学第一线的问题,解决出现的问题,指导、促进学

校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支部要制定完善的有关制度,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服务于广大师生的水平。

三、坚持经常性的谈心制度

定期在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中层管理人员与教职工之间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进一步沟通思想,增进团结,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吸收群众参与并交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学校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向群众公示制度,完善校务公开制度。

四、坚持定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支部要围绕上级的指示要求,选择1~2个重点(比如每年的七一党的生日活动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学校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为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小学党支部

7.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 篇七

一、高校教工党员开展教育活动的意义

1. 保持队伍先进性, 做到行为示范

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必须始终抓好党内每一个同志的先进性教育。一方面能激发高校教工的“党员意识”, 深化务实作风, 在为学校事业和广大师生服务中, 摆正位, 常躬身, 自我约束, 接受监督。另一方面对高校教工党员的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师之本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通过对教工党员开展教育活动, 可以更新理念, 提升品味, 塑造和发扬党员自身的先进性, 引领师生, 带动师生, 成为师生的行为典范。

2.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做到育人有术

群众路线教育, 一方面使教师本人通过深入基层, 通过调查研究, 更容易发现学生所需, 更了解学校的发展态势, 自身的教学科研就更具有针对性, 方向性。另外, 教育活动可以为教工党员“更新大脑”、“提升层次”, 形成教学相长, 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运转状态。授课更加生动, 育人更有方法。

3. 传递正能量, 做到润物无声

2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高校教工党员的理想信念, 政治素养, 理论修为都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工党员的每一次教育实践, 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师生。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 深入开展实践活动, 就能够适应时代要求, 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 引导学生发展。用阳光的心态, 为学生传递正能量。

二、高校教工党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 不跟形势

目前, 很多高校对教工党员的教育理念局限在旧有经验中。一方面教育培训工作“打一棍子挪一挪”, 上级党组织要求培训便匆忙组织培训, 培训工作始终处在长期等、搞突击、跟风学的没思路, 没新意, 没创举的状态。另外, 对中央的会议精神、方针、政策等不及时学习, 不认真领会, 头脑中装不进新东西。不能把党员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来对待, 不能把党员教育工作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 不能把党员教育效果发扬光大。

2. 教育形式僵化, 不易接受

一方面, 很多高校在教工党员教育中采取“开大会, 一人念、众人记、满堂灌、撰心得”的简单教育方式, 难以生动活泼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答教工党员提出的问题, 困惑等。另一方面, 不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 不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 教育形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对于一些教工党员, 尤其是年轻的教工党员难以接受这些陈旧的教育形式, 参加教育活动完全是被动的, 效果就更无从谈起。

3. 教育内容空洞, 不接地气

一方面, 对教工党员教育不能立足学校实际, 一味地照本宣科, 照章念经, 讲大话、空话、套话, 内容枯燥无味, 空洞的说教多, 结合实际、寓教于乐、能够引起教工党员共鸣的少。另一方面, 教育不能深入基层师生, 脱离广大教师和学生队伍, 不了解教师所想, 学生所需, 教育在无形中失去了针对性、吸引力, 导致没有“务实”的调查研究, 也就无法开展有“为民”效果的教育活动。

三、高校教工党员教育的路径创新

1. 更新教育理念, 狠抓党性教育

党性是对共产党员政治品质、思想作风的要求, 也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立身之本。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增强党性是提升党员素质,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通过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提升党性, 提高党员理解政策、把握形势、抢抓机遇、践行宗旨的能力, 做到真学、真懂、真信。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党性, 建立健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评价准则。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树立坚强的党性自觉和党性自信。强化典型示范, 精神荣誉、群众认可和社会尊重。

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升党性。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 使教工党员敢于坚持原则, 坚定信仰, 追求真理, 改正错误。不遮遮掩掩, 不心存侥幸, 克服不讲原则, 不讲正气, 不讲和谐的作风。

2. 创新教育形式, 固定多样结合

⑴充分利用教工党员活动室等载体。在教工党员活动室设立党员书报栏, 理论学习园地等。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党员值班活动岗, 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接受广大师生来访, 做到教育内外沟通, 理论与实践结合。

⑵坚持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引导教工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 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搞好自学;同时开展“每月一讲”等讲坛活动, 拓宽视野。

⑶深入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带领广大教工党员深入基层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深化自身的理论水平, 拓展师生的理论见识。通过广大教工党员在基层的实践探索, 便于发现问题, 现场调研, 快速解决。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弘扬党的先进性。

⑷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利用网络资源, 建立学习网站, QQ群, 微博, 微信, 朋友圈等, 尽量减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网上党课、网上讨论会、等远程教育做好党的理论宣传、学习, 资料的共享, 也为所有教工党员教育创建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为最大程度的开展教育提供便利。

3. 丰富教育内容, 深深扎根群众

⑴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最新的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党史、党情, 国史、国情, 通过学习讨论, 座谈交流等方式, 加强理论阐发, 拓展思想深度, 切实弄懂中国所走的道路, 所坚持的制度, 所依据的理论。以理论上的清醒促进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自觉, 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同时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困惑相结合, 边学习便解决。使学习带有更强的针对性、时效性。

⑵开展“两联系”。在教育实践中, 采取几个党员组成一个分队, 联系年轻教师, 联系困难学生。通过联系年轻教师, 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 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 引导他们的价值观。通过联系困难学生, 一对一的对困难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输血”和“造血”。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帮助, 尤其是在思想上要多加引导, 在心理上多加开导, 在学业上多加指导。让教工党员的正能量温暖学生的心灵。

⑶开展“三深入”。深入教学一线, 深入师生中间, 深入发展滞后的基层单位。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育活动, 深入了解学生求知的状态, 对课业的想法;通过深入师生, 了解教师和学生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发展滞后的基层单位, 了解导致落后的瓶颈。通过三深入, 有针对性地提升业务能力, 拟定帮扶方案, 提出发展策略。将业务能力建设与解决师生所需、所想紧密结合。

4. 重视教育效果, 接受群众检验

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活动如火如荼、问题依然如故, 活动搞得再好也难以让人信服。要把学习教育与查摆问题、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不遮遮掩掩, 不扬长避短, 不瞻前顾后, 边学边改, 边查边改, 边整边改。

⑵建立科学的师生评价机制。通过定期回访, 定点公示, 及时通报, 全面测评等形式, 对教工党员的教育实践活动效果进行评判, 对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性进行监督, 鼓励师生参与, 保持渠道畅通, 形成师生参与, 党群互动的良好机制。

5. 形成教育机制, 始终为民务实

⑴建立完善的长期教育制度。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教工党员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外, 还要切实结合学校实际, 教工党员的岗位实际、业务实际, 继续开展丰富务实的教育活动。不能搞“一阵风”, 更不能有“反弹风”。通过制度保证教育活动的规范化、长效性。

⑵建立群众监督长效机制。激活党委、纪委、工会、团委等进行监督的有效载体, 健全可行的群众监督机制。针对教工党员队伍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 通过教育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师生民主评议, 针对教工党员的政治素质, 理论修养, 业务能力, 服务水平开展定时评议, 并将评议结果纳入教工党员个人档案。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 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搞好高校教工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推动广大教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对于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 全党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以此为契机、为抓手, 抓好当下和今后高校教工党员的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高校教工党员教育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工党员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主要包括:更新教育理念, 狠抓党性教育;创新教育形式, 固定多样结合;丰富教育内容, 深深扎根群众;重视教育效果, 接受群众检验;形成教育机制, 始终为民务实。

关键词:群众路线,高校教工党员,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党的十八报告, 2012 (11) .

[2]鲍炳中.高校教工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3 (07) :37-40.

[3]李向林.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松州学刊, 2013 (04) :33-35.

[4]刘星喜.高校党员教师作用发挥的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05) :70-73.

[5]包春平.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6) :64-65.

[6]宋战兵, 田彩霞.加强高校教师党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作用探讨[J].科技视界, 2013 (12) :210-211.

8.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 篇八

新时期高校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不但肩负着培养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并且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实现文化创新、民族发展的历史重任。高校能否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决定着高校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同时,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密切高校党组织、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对高校党建和其他工作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机制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具体体现,是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部关系的有效形式,也是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了解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要始终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需要党员的自觉和努力,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就是将一些有利于联系服务群众的成功做法转化为经常之举, 用制度和机制的形式固定下来, 坚持下去, 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第一,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保障。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也是党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源泉,在党的工作和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要把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搞好,同样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这就要求高校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广大师生员工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把握他们的需求,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由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愿望、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也要在建立了解群众的动态机制上下功夫,以免一知半解,造成工作的盲目甚至失误。

第二,建立健全高校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是保持高校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不仅是一系列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今后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一个基本的立足点、着眼点。

第三,建立健全高校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能够有力地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校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高校党组织作为高校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充分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深谋远虑,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合理配置高校资源,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才有可能。

二、建立健全高校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增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长效教育机制。

(1)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宗旨观念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脱离群众的思想倾向。(2)要健全学习制度。要建立健全加强党员干部学习管理的规章制度,科学确定学习内容、培训方式、教育手段,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党员干部参学参训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健全党课制度、党员学习日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等,定期组织干部培训学习党章、党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政策方针,提高理论素养,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記党员标准,践行党的宗旨。

(二)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的长效联络机制。(1)构建意见收集平台。在基层党组织中推行党务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在党员干部中推行“领导接待日”、“党员接待日”等制度,通过面对面交流,征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全方位、多层次搜集民意。(2)建立健全校领导接待日制度。通过校领导接待日,不断拓宽汇聚师生智慧、反映师生意愿的途径。接待形式包括:结合不同专题与师生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网上“校长信箱”、“书记信箱”,个别谈心谈话等。(3)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学校党委和行政定期召开全校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就学校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听取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谈心、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互通信息,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联系对象的思想动态,针对他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交换看法。(4)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通过交友联谊和走访慰问等形式,加强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和民主党派组织的沟通、交流和了解,进一步调动党外代表人士和民主党派组织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定期就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重大举措向民主党派、党外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加深友谊。

(三)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深入联系基层群众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校领导联系基层单位制度。校级领导干部确定若干个基层单位作为联系点,每学期要深入联系点,开展调研服务推动工作要以办实事、搞服务、解难题、化矛盾为目标,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党政工作要点以及本人实际工作,真正扑下身子搞帮扶,贴紧基层解难题,坚持做到时间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对象广泛化和内容具体化,把调研服务推动工作的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2)建立健全副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副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要确定1个基层党支部作为联系点,每学期要深入联系点,参加联系点的组织生活或党日活动,为联系点建设解决实际问题。(3)建立健全师生党支部共建制度。实行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动共建,着眼于以党建带教学、以党建带科研、以党建促学生发展,围绕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工作等主题,通过学术讲座、科技创新、专项辅导助学等方式,扩宽学生党员的知识面,并通过他们的种子作用去影响其他学生勤学、好学,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与沟通,达到科学知识传递、研究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塑造的和谐统一,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活力。

(四)建立健全多途径帮扶群众的长效机制。(1)开展多层次服务群众实践活动。在全校党员中开展“办人民满意教育,培养高素质教育师资”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党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的意识;在机关党员中开展“转变机关作风,服务教学一线”的主题实践活动,各机关支部与教学单位结成服务对子,并制定、修订一系列岗位职责规范,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在管理干部党员中开展“我为学生办实事”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做到每一名教师党员至少为一名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2)多途径帮扶困难学生。开展校级领导干部、党员教师、机关干部与学生结对子活动,以思想引导、学业指导、成才方向指导为主,以经济帮扶为辅,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成才目标,坚定成才信念。

9.党员教师服务群众心得 篇九

自特别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来,我始终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要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我们统一思想意志、增强政治定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理论武装、坚定三个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监管能力、推进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谓之“公仆”的根本。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就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改进作风是手段,是途径,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公仆职责才是目标指向。所以说,“四风”问题的要害还是宗旨观念、公仆意识。解决“四风”问题,必须从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抓起,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起。

当前,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必须充分肯定。但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这些都是宗旨意识淡化根本表现。宗旨意识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所以说,增强党的宗旨意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也是当前最紧迫、最需要补的课。

增强党的公仆意识,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提出的“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的要求,“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

一要加强宗旨理念教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坚持用真心对待群众、用真诚打动群众、用真情感动群众。多次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坚守一线,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期盼愿望,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忧虑疾苦,努力使我们的决策部署、发展思路、工作重点符合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

二要密切联系群众。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真正沉下去,静下心,摸实情,出实招;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把各项活动安排到基层的前沿阵地;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诚聆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自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为基层排忧解难,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各,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活历史。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且创造性地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贯彻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动中,我们党才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办公条件的改善、执政环境的优化,有的党员干部发生角色错位,由“公仆”变为“主人”,自认为可以主宰群众、支配群众、代表群众,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看不起群众,认为有些群众无知、野蛮,不讲理、是刁民,怕接触群众、对话群众,从心理上拒绝群众;有的党员干部不关心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久拖不办,从感情上伤害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与民争利,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在阵营上推开了群众……

虽然,这些现象仅在于党内少数成员身上,但“一颗老鼠屎坏掉一锅汤”、少数“坏马”祸害“马群”,这些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腐蚀了党的肌体,玷污了党的纯洁,伤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发展与改革面临拐点的关键时刻,中央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及时启动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断部署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分及时、相当关键,体现了中央的政治眼光、群众情怀、忧患意识。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乘着“创先争优”活动的势头和东风,通过系列办法举措,让党员干部深刻剖析在贯彻群众路线中存在的问题,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知道“我是谁”;借助鲜活有效的活动载体,让党员干部走基层、接地气、转作风,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明确“依靠谁”;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将深入基层、起进群众固化为党员干部的常态行为,一切为了群众着想,弄懂“为了谁”。

10.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篇十

一、党员必须有坚定的群众观念,积极致力于群众工作,关心群众疾苦,有事同群众商量,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二、支部在发展党员时,在个人自愿提交申请的前提下,坚持群众推荐、组织考察的原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群众反映其表现不良的不能发展入党,管理制度《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三、支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党群联谊会,听取群众对党的工作的意见,增进党群联系。

四、每个党员都要联系一名非党员群众,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做群众的知心朋友。

11.党员工作总结服务群众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 党内激励 党内关怀帮扶 服务群众 理论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16-03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高校党组织制定的各种激励、关怀、帮扶和服务群众制度的总称,其目的在于激励出活力,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怀出动力,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帮扶出凝聚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服务出向心力,提高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权威力。该制度是集合群众路线与党组织服务性活动的具体实现方式之一,体现出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基本内涵概述

(一)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内涵

1.机制的本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本质来讲是“三位一体”的,是高校党内激励机制、党内关怀机制和党内帮扶机制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从概念上分别来定义这三者,高校党内激励机制是指党员或党组织很好地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后,上级党组织或者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或者党员所进行一定性的表扬、鼓励或者赞许的行为机制;高校党内关怀机制是指高校内的党组织对党员关心、照顾、给予关怀整个过程而形成的行为机制;高校党内帮扶机制指高校党员之间由于各自区域的社会经济差距所形成的党员组织,并由其中居于优势的党员群体从思想、心理、经济、学术、学习能力等方面帮助弱势群体尽快走出困境的行为机制。之所以要将这三个原本独立运作的机制作为一个全新的整体提出,是因为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党员主体性,出于对党员主体地位的尊重及维护,才促使高校党组织将拥有共同前提的三大机制融合为一个全新的机制体系。

2.机制的产生。高校党员个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是这么差异性导致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产生。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普遍性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一方面,我们的制度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党员;另一方面,在具体政策执行的时候,是有重点、有主次、有先后的。由于每个党员在年龄、能力、阅历等的不同,因此其发展的空间、经济收入等方面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把激励、关怀和帮扶的重点放在这部分党员身上,可以收到精准帮扶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党员的个体存在差异性,才有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

3.机制的实现。基于“组织”>“个人”的客观现实,才促使了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现。从成立那天开始就将集体和组织的力量置于优先位置,认为组织强于个人的力量。因此,当党员个体仅凭自身的力量难以面对困境、难以解决困难时,向组织寻求帮助是最好的选择。

(二)高校党员服务群众内涵

1.落实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全面体现和落实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里所谓的服务,本意上是指党为人民服务,但是也可以另外引申为人民群众为党服务、拥护和支持共产党—— 二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就高校内部而言,党员个体或党组织为所有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服务,既是由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出于维系自身利益的需要。党的自身利益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党员个体或党组织只有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而其生存与发展需要民众的支持与拥护。

2.党的优良作风的具体落实。高校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落实。毛泽东曾将我们党的三大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开始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难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而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好、理论联系实际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利益着想,朝着符合群众基本利益的方向发展。结合高校内部的具体实施情况,可以将此理解为,服务在校师生,本质上来说也是顺应各自需要,发扬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体现。

二、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时代价值

(一)激励出活力

注重发挥党员个人的一技之长,发挥优秀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人人争上游,个个抢先锋”的良好竞争局面,使党组织迸发出无限活力,而充满活力的党才具有吸引党外优秀人才加入的时代魅力。

(二)帮扶出凝聚力

对“贫者”的帮扶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里的贫者,既指经济的困境,但更多的是指学习方面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困境,帮助这些党员克服困境,能凝聚团队力量,维护高校党内和谐,实现校园内平稳安定。因此,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服务群众机制,在化解矛盾纠纷因素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对高校而言,此制度的落实能在很大程度上营造高校党组织内部尊重知识以及人才,尊重劳动和创造的环境氛围,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党员对党组织,或是党员对其他党员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而达到维护党内和谐、凝聚团队力量、构建平稳校园环境的目的。

(三)关怀出动力

一个没有精神动力的党组织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那党组织的精神动力来自哪里呢?当然来自党组织中的每个党员。党组织对党员的关怀以及党员对党员之间的关怀,能促发强大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党员在得到激励、关怀和帮扶后,能够不断激发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不断激发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学习和创造之中,为当下或日后为党组织、为党开展工作积蓄了强大的原动力,也有利于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吸引更多高职称、高学历党外人士加入党组织。

三、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由于受到高校工作其本身特殊性的制约,因而在实际机制理论模型构建的过程中,要遵循学校的基本教学规律;同时由于高校内人员的具体性,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作用对象主要是学校教职工和大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客体的范围,也使体制现状出现的问题与弊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激励谁和怎么激励并不太清晰。党的激励机制是一项具体制度,它服务的重点对象应该是高校的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但是,在高校中做得最多的还是发展党员。从这可以看出,高校的重点其实过多地放在了非党员的群众身上。激励内容不清晰表现在,部分人认为把一个群众发展成为一个党员就是对其最大的激励,把发展培养党员和党内激励工作混为一谈。这往往导致这样一个后果:因此而入了党的人并没感觉到太大的激励,需要的党员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群众也不会因为这些激励而提高工作效果。因此,高校党内激励体制的重点应该是通过这些机制来鼓励、支持党员更努力地投身教育事业,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目前我国高校实际工作中,此机制却应用于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和事,这样不仅混淆了工作内容和重点,也让应重点发展的对象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二)缺乏针对性

缺乏针对性是工作定位不清晰、不精准的直接表现。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服务对象不清晰,也就是说由谁“享有”服务不明确。作为教育机构,高校党内关怀帮扶与服务机制究竟应该把谁、什么样的人定义为服务对象,这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仍旧是模棱两可。事实上,仅仅把那些生活或者经济条件存在困难的师生党员和群众作为帮扶对象,是十分狭隘与错误的,学习上、学术上或者能力上等方面存在困难与误区的个体,也应该是关怀服务机制需要帮扶的对象。

2.服务程序不清晰。这意味具体服务工作在展开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完备的预案评估,如此就不可能对服务的工作量、工作内容、时间以及具体步骤产生清晰明确的认识,做不到“心中有数”,自然在真实操作中会手忙脚乱,事倍功半。

3.由“谁”来提供服务不清晰。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那些工作量较大,而且需要较多人数的工作。参与服务党员的不确定将会导致工作节奏混乱、思路方法不统一,而且不同能力的人在不经协调的前提下从事一项工作,可能会产生反效果。想要避免或者改善这种情况,需要高校党组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流程来确保各项工作的准确实施与落实。

四、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坚持党内关怀、激励、帮扶相结合原则

在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培养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方面,关怀、激励、帮扶机制的目标是相同的。所以在具体机制理论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三者统一起来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彼此分而视之,造成互不相干、各自为营的状态。三者之间相互融合将形成理想的运作模式和形态,也就是说关怀以帮扶和激励的形式来体现,激励当中有关怀和帮扶,关怀与激励本身就是最大的帮扶。

(二)坚持激励关怀帮扶党员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原则

实现各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党员对群众的一级一级由上至下的爱心传递局面、党员和群众密切联系的局面,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服务群众机制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服务对象既包括党员,也包括广大群众。因此,在对党员进行激励、关怀和帮扶的同时,要与服务群众相结合,这实际上是巩固与加强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手段。如果这种帮扶与服务机制的适用范围限定在党员中,盲目将群众排斥在外,那么我们党将容易脱离群众。

(三)坚持“普遍”与“重点”相结合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与服务机制的对象,包括所有在校党员,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有获得激励、关怀和帮扶的权利。但是由于每个党员都有其独特的生活背景,与其他党员之间在经济状况、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高校内党组织在展开具体关怀服务行动时,需要有主次,有侧重点,有急有缓。

五、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构建和完善的党内激励机制

1.高校党组织可以通过表彰大会和校园宣传栏等对校内典型及模范大力宣传,并号召高校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借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及人格修养。同时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骨干评优活动,对优秀党员、党建工作者和先进单位进行表彰,使广大高校党员干部能从中得到启发,激发自己的工作学习热情。

2.重视及加大对校内党员干部的培养,同时发扬党内民主,秉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拔和任用党员。通过“透明”机制的确立,党员的自我监督、自我挑战的心态得以被激发,促使其不断掌握和更新知识储备;而且通过公开选拔人才及任用人才的机制,使参与者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荣誉感、精神上充满归宿感。

3.通过年度考核等手段对高校内党员进行考评,对那些成绩突出的党员给予奖励,促使其将个人利益与高校内党组织职责自行链接挂钩。一定程度上的“奖励”刺激能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党内关怀与服务机制当中,设身处地地为校内师生解决实际问题,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校内师生以及其他党员充分认识到自己被组织关怀的同时,也能承担一定的责任,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投入具体的关怀活动之中。

(二)构建完善的党内关怀机制

1.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关怀,尤其是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更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因此通过在党员生病、住院时的定期探访,思想波动探访,以及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重大困难时的探访来不断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状况,可以帮助党员减轻思想负担和压力,并使其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2.建立与完善高校党内激励与保障制度,例如教育培训(对全体师生而言)、职称评定(对教师而言)以及各种先进评选等方面的工作——高校内各级党组织要在关怀基层党员的前提下,结合其具体情况,提供一定的发展平台与空间,给予党员恰如其分的关怀,使其加速成长,并能给予别人关怀的能力,以使制度良性循环。

(三)构建完善的党内帮扶机制

完善的党内帮扶机制,既要关心教师党员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也要关心学生党员的身心状况、学业情况等,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建立档案,对于确实存在困难的个体,尽全力给予解决或最恰当的帮助;对困难党员,予以重点帮扶;另外,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培训,如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结对等方法,给大学生一些具体的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培训。对于那些有发展前景,而且思维异常活跃具有开创性建设意义的大学生党员,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的扶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帮扶渠道。

(四)构建完善的党员服务群众机制

1.依托高校内部的各类适于党员活动及教育的各类场所,积极开展党史知识教育、党建服务咨询等工作,使之成为关爱和联系党员、服务党员,为其排忧解难的党员服务中心。

2.党员服务机制不仅要为党员服务,也要为校内群众服务,并以此实现服务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通过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走出高校的框定范围,展开各种社会助人活动,将服务范围由校内引申至所有需要帮扶的人群,服务一切可以服务的群众,为其解决困难。

在高校内,建立一套完整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党政文化发展建设的全新议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此项任务不可一蹴而就,它需要高校的具体工作人员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压迫感,在把握党对社会主义绝对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在秉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正确路线不动摇的原则下,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强化新时期党内关怀服务机制的自我发展与更新,进而形成校内党组织和谐发展,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桂莉娜,麦熙舜,林保花.高校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文海涛,张立学.加强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2(11)

[3]邹红育,吴民生,董丙剑.对构建高校学生党组织激励、帮扶和关怀机制的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5)

[4]袁云岗,王妍.高校党组织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7)

[5]吴业春,邓晶,罗海珍.健全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徐廉,杜靓,汤良平.高等学校建立党内关怀帮扶机制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7]黄春梅.高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和党员服务群众机制探究[J].广西教育(C版),2015(5)

[8]张书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模型[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12)

上一篇: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下一篇:互联网(Internet)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