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价值

2024-08-17

教师的价值(共12篇)

1.教师的价值 篇一

一、时代呼吁: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研迅速发展,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得到确认。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往“蜡炬成灰”、“春蚕吐丝”强调自我牺牲般辛勤耕耘的教师可以称作优秀教师,如今人们的观念在改变,教师不应该只是“苦力”,专业化的道路上,教师应该有更高的教育理想,不再把教书看成单纯的谋生手段,不再把备课看成苦差事,而是把教书当作事业去奋斗,当作科学去研究、艺术去探索。教师不再是知识流水线上的终端被动传播者,他们也应该是理论的生产者,时时刻刻都有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产生。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特质,而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学校文化的力量。学校文化是教师成长的隐性环境,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对待教育科研活动的态度、投入程度等都与本校教师文化有种莫大的关系。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以往研究多聚集在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对两者的研究甚少。因此,笔者致力于探讨教师文化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影响,以及为保障教师教育科研的展开,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残酷现状:被阻抗的教师文化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决定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叶澜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中指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是新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具有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新型教师的重要特征。科研具有改变的力量,它可以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的原有认识;在教育教学的探索和创造中,可以为教师的工作带来活力和生机;对教育教学活动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关系的深刻洞悉和把握,有利于认识和预测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从而对其进行更有效的促进或控制。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并未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师文化来促进教师科研活动,教师群体甚至对科研存在阻抗现象。典型的表现如下:

(一)做科研是“不务正业”

在一些学校教师的观念里,教好书,站稳讲台才是正事,做教育科研是副业,甚至有的认为是不务正业,教研是科研人员、专家的事,用不着教师来做。学校没有教育科研的氛围,教师们甘于现状,能少一事少一事的态度。有时候逼不得已有教研任务时,面对必须完成的科研论文常常东拼西凑,以“没时间、工作忙”为理由应付了事。

(二)做科研是“浪费时间”,“没用”

虽然教师被不断地灌输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们却不认为教研能对他们的工作起到实际作用,很多课题的不能开展下去,或是课题与实际面临的问题两张皮。这归结于:教师一方面科研能力不够,在独立科研过程中,困难重重,难以维持;另一方面,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够,投入不够,思考也不深入,因而很难从教研中获益。

(三)做科研是“出风头”

“独善其身”、“文人相轻”传统知识分子品格是教师文化中个人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这种传统导致了教师个体之间很少合作,教师间依旧存在着相互保守自己的“秘诀”,教学资料和信息也是很少分享。即使在集体备课、评课等活动中,也是徒有虚名,往往停留表面,并未将真知灼见吐露出来,往往“留一手”,以防被同事赶超过去。同时,学校一直以来的学科本位,导致各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处于对立的状态,教师忠于自己的任教学科,在教学中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缺乏合作。教师们普遍有一种追求“平衡”的安逸心理,相互间“差不多”即可,对“鹤立鸡头”或者“不安分教学”者在无意间进行排挤或者疏远。对于热心科研的教师,他们不仅仅要承受科研能力不足、缺乏指导的挑战,还要有足够的忍受“热嘲冷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勇往直前的勇气。

三、改进对策:集多方合力

科研能让教师迸发“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收获更多的教育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体会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一)组织支持

1. 发挥校长“领头羊”作用。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各国相续把教育科研能力作为衡量是否胜任校长职位的条件之一。校长们不仅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还必须经常深入第一线去了解和研究教学问题。我国也逐渐认识到校长在教师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发挥校长领头羊的作用,身体力行,从思想上认识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才会自发自觉。带头学习学校科研的基本理论和课题研究方法,带头做科研,发挥一面旗帜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如召开教师会议、研讨会、板报宣传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普及科研知识,教育全体教师,将教师带到科研这条道路上来。

2. 寻求专家支持。教师搞科研不可孤军奋战,专家的引领是搞好科研的有力措施。中小学教师普遍没接受过专门的科研培训,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做课题,大都是门外汉,因此,专家的指导对他们开展教育科研起着非常重要的专业支持作用。

(二)制度保障

1. 建立和完善学校科研室。个别学校甚至还没有设立教研室,有的也是形同虚设,成为教师批改作业、堆放各类材料的仓库。教师科研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活动载体的支持,一个好的活动场所,是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和交流的根据地。日本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及全国各地。我国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配备相应的教研活动室,专供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之用。除活动场所外,学校还应为教师科研提供资料支持,购买知网或其他电子期刊,为教师获取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营造健康的环境。

2. 形成奖励制度。处于一线的教师,每天都要面临各种繁琐的工作,很多教师都感觉疲惫不堪,对与自己无直接利益关系或利益关系不明显的活动或工作,能避则避,能敷衍则敷衍。因此,除了在思想上让老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之外,必要的奖励机制能起到外部的刺激和推动作用。如若能将教师科研能力一项纳入教师考评或教师评先评优,将直接冲击教师的感官,这种直接的刺激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同时,不应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来作为衡量教师科研能力的标准,而应考量教师开展的研究是否有利于其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否有利于教师及学生的发展,以及该研究的现实意义,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才能营造健康向上的科研动机,而不单纯为了发表论文而假大空的唱高调。除了物质性的奖励外,还应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给教师以精神上的满足感。

(三)建立教师共同体

1. 教育信念的培育。要形成教师共同体,首先要培育教师群体共同的教育信念,它是教师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共同的教育信念源于教师的集体选择及一致认可,只有获得大多数教师的认同,才会产生合力。共同的教育信念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所在,一致的信念才有可能朝向一致的奋斗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们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转变以往传统的“独角戏”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升华教师集体的教育境界,凝聚教师力量有着重大作用。只有当教师们在共同的正确的教育信念下,才能同心协力,共同探讨,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在教育科研中不断前进和找到新的领域。

2. 加强教师交往、促进自然合作。哈格里夫斯认为,自然合作文化最有利于教师发展,后续研究者也表明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能激发教师内在动力,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和科研氛围。教师之间必须构建一种共同信念、共享价值观念、互助合作的现代教师文化。

构建自然合作型教师文化,首先应转变以往的个人主义和小派别主义,更新自身教育观念,融入更广大的教师集体中,提倡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加强沟通,经常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增进教师的交流,教师队伍间的内部流动也要更加频繁,不同年级教师要轮流替换,既能加强教师交流,又可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2.教师的价值 篇二

当一名老师, 是我儿时的梦想, 为此我为梦默默奋斗, 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赶上了代课教师考师范的末班车, 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教师, 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二十八年的春秋, 人生最璀璨的时光, 我将它挥洒在三尺讲台之上。我无怨无悔!我人生的价值, 我人生的意义由此而突显而充盈。每每回想手中迎来送往数十批, 塑人与心, 塑人与行, 多少花朵, 多少小苗茁壮成长, 顿时心生笑意!悠然回首, 思绪流淌:做人, 做教育岂能离开“三真”!

一、真诚, 诲人不倦的支柱

真诚是一种品格, 更是一种信念。有人说世界上最幸运的事莫过于自己所喜欢的又恰好是自己所做的。在我喜欢的岗位上耕耘二十八年的我, 深深感悟到:做教育绝不能缺少真诚与信念。做教育是一项苦活, 良心活, 但凡投身教育的人, 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对教育工作真诚的热爱!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几乎每个人都在努力拼搏、奋斗、追求、力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都希望自己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只要有了一颗热爱教育真诚的心, 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和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对教育事业的真诚与热爱, 会使我们自觉地想方设法去努力, 成为有心人, 那就没有什么难事可以难倒我们。当你把干教育工作当做一种享受、快乐的时候, 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这正如“钓胜于鱼”的道理。

二、真爱, 心平气和的境界

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 我就深深感觉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从来没有哪一项工作像老师那样繁琐复杂,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事先安排好的, 所以一直以来, 我都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好老师, 身上都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呢?哪些品德呢?经过这么多年的亲身实践和体验, 我心里有了这样一个答案, 能支撑我们如此付出却毫不计较的力量就是——真爱。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热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尚纯洁的师爱, 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 有了热爱学生的思想, 就会自觉尊重学生, 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而更好地完成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爱心教育是一种享受, 不仅仅是感官上的, 更是精神世界的享受,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不断启迪。爱心教育更是老师人格魅力的不断提升, 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

你心中“真爱”的信念让你能坚持施爱;你心中“真爱”的信念让你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的过失与错误;让孩子也心平气和。你心中“真爱”的信念能感化孩子, 打开学生的心扉, 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充满自信, 充满欢乐的人生大道;你心中“真爱”的信念, 能改变孩子, 让学生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 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

三、真学, 教书育人的基石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知识, 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 传为人之“道”。也许, 每一位教师都非常明确自身的责任:教书育人。但是是否想过:我拿什么来教人、拿什么来育人呢?常言道, 要给人半碗水, 自己就得有一碗水, 如果一位教师只会埋头于完成自己工作的一事又一事, 而忽略了自己素养的提高, 那我们拿什么来面对孩子渴望的眼神?拿什么来解决孩子们层出不穷的疑问?拿什么来对学生负责?

当一名好老师, 首先要做一名勤奋的好学生。我认为, “真学”就是具备真正的学问, 学问是与时俱进的, 唯有真正地从心里要求自己学, 才能挤出时间, 才能得到“真学”。常言说得好, “活到老, 学到老”。

2007年9月, 这是我教书生涯的又一次转折, 根据工作安排, 我担任学校住校生管理员, 也就是生活专职教师。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我来说, 又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尝试, 我只有在工作中摸索, 不断的学习, 在摸索中总结经验, 每天面对特别是对那些恋家、恋亲人、体质弱、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特殊的住校生, 一到下午放晚学后便开始情绪低落, 泪水汪汪。有时候自己也觉得真的很累, 迷惘、困惑时经常问自己, 这样做图的是什么, 值得吗?我想到了一个词, 理想或信念。我越来越觉得, 我是为了心中那个梦而工作的。我就多和他在一起, 谈谈心, 说说笑, 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逐渐稳定了情绪, 适应了住校生活。有的同学生活不会自理, 我就一点一点地教他们, 一次又一次地帮他们, 从洗到晒, 从脱衣到穿衣, 从个人卫生到整理内务, 手把手地教, 不厌其烦地帮。使他们从不会到会, 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别是留守儿童, 父母都在外打工, 这些住校生, 在生活方面困难要大一些, 在心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情绪低落, 有的寡言少语, 有的心情烦躁, 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我就经常接近他们, 问问他们的家庭近况, 谈谈生活的问题, 开导他们, 鼓励他们。“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老师的悉心呵护, 关心帮助, 使他们渐渐感到“家”的温暖, 忘掉了忧愁, 消除了顾虑, 振作起精神,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

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活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感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只有不断的充盈自己的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 才能开阔视野, 让自己站得更高, 才能在三尺讲台上走得从容, 走得优雅, 走得踏实。

“三真”做人, “三真”做教, 做人与做教相辅相成。常有这样的体会, 教师不愿或不会做的事, 很难让学生做到, 教师不具备的人格品质, 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为做一名让孩子喜欢, 家长放心、社会欢迎的教师, 吾将上下而求索, 誓以“真诚、真爱、真学”铸师魂、扬师德。

摘要:教师是一种很愉快的职业, 越教就会越爱上自己的事业。当了二十多年的“孩子王”, 这种感受也越来越深刻。当我登上这三尺讲台时, 面对那一双双纯真、渴望、信任的眼睛, 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当我用十二分的耐心与爱心帮助孩子们解决各种问题, 使他们得到进步, 能茁壮成长, 我总有一种农民面对五谷丰登好年景, 工人交出合格产品时那种乐滋滋、甜丝丝的感觉。我爱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

3.提升教师教学总结的价值 篇三

一、 教学总结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总结是针对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工作计划要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给予公正的评价,对各项计划细则的落实程度及基本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性分析。不仅要总结一学期来有深刻教学体会或富有创新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总结一学期重要的教学失误或教训、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准备采取的补救措施或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从本学期与下学期教学工作的衔接入手,认真思考,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从教师个人层面上看,教学总结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反思形式,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总结不仅仅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记录,而是在回顾教学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学总结能帮助教师梳理教学经验,深化认识,使其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过程,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可能是一星半点或肤浅的,但写教学总结会迫使教师对该问题作深刻、彻底的思考,从而丰富和深化认识,将教学实践经验理性化,总结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

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上看,教学总结有助于学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教学总结是教师个人反思、总结自己一学期或学年成功的教学工作经验或教训,学校再将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进行归纳和整理,对教师在教学中取得的成功教学经验或存在的问题通过学校规章制度或教学活动的形式传递给下学期的学科教师,达到与其他学科教师分享成功教学经验、或使其他教师从中吸取教训,实现教学工作总结经验的间接迁移。

因此,教学工作总结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可为学校制定教学管理计划或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 教学总结存在的问题

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但拿起笔来写教学总结感到很困难,不知从哪里开始。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总结认识不到位,认为写教学工作总结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每学期的教学总结只是把往年的教学工作总结略作修改,或在电脑上下载几篇现成的总结,再将其粘合在一起……以应付学校的检查,没有认真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教师没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就不可能将自己成功、有价值的教学经验真实地总结出来。只有引导教师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客观、有条理的记录下来,达到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的成功教学经验或教训,以提高教学工作总结经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学校对教学工作总结一般是表扬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总结中提到的教训或存在的问题却给予否定态度,这些材料可能成为日后考评教师的“黑档案”。这样就会导致教学工作总结出现教学经验或多或少脱离教学实践,多数是自我表扬,很少有自我批评。

教学工作总结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问题和情境之外的,而是基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目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教师去反思、研究、解决。当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会出现另外更多的新问题。

三、 对提升教学总结价值的建议

学校应重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制定相应的管理、评价等机制。通过制度督促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评价引导教师认真、深刻地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

1.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后记

学校应规定教师要写教学后记,并不定期进行检查,以督促教师及时记录下自己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出现的错误资源。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总结时,通过翻阅自己的备课教案和教学计划,以帮助他们全面、充分回顾本学期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内容,对照学期初拟定的教学计划,重点检查整体目标任务及各项计划指标真正完成到何种程度,并认真分析、反思、总结其原因。汇集、归类平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找出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对本学期活动要点和经验、教训作出全面、重点性总结和评价,并指出今后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建议及应注意的事项。

2.对教学工作总结的要求

为了使教学工作总结能真正地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效果。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末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总结,而且要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抄袭他人的工作总结或从电脑上直接下载。

3.制定教学工作总结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因此,学校规定教学工作总结内容应包括成功经验或教训两个方面。在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时,要建立有错误资源评估的教学总结评价机制。根据教师所犯错误的不同层次,给予成绩。这样教师就会自觉地把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或教训写得更深入和真实,能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都坦白地表达出来。

学校要把教师的教学总结纳入教师考核之中,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进的条件之一。学校可组织评审组对教师的教学总结进行审阅,对写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并将写得较好的、有价值的总结挑选出来,汇编成册,让全校的教师进行交流,或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其他教师分享成功的教学经验或吸取教训。

4.组织各学科的全体教师交流教学工作总结

每学期末,学校可组织各学科的全体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工作总结。采取让每位教师先读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然后其他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可为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教训提供平台,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学总结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所作所为进行梳理,通过分析、思考,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更好地成长和完善。虽然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的财富,但经验是教师过去的知识积累,如果不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就会变成死的知识,滞后于教育实践的发展。如果教师一味地固守过去的教学经验,不去及时地反思和总结,思想就会变得僵化。

4.教师的价值 篇四

新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加了一条,教师的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终身发展,因为教师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教师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基础能力

1基础能力的发展:基础能力包括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智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1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即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

一个教师要实现人身价值,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教好学生。而教好学生,就要求我们教师具备教育教学能力。而这些专业能力的的习得,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从而,实现教师个人的价值。

5.当代教师的核心价值观 篇五

公关部姚妤倩

“教育”即教书育人,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当代教师毕生的使命!

当代教师早已跳出了古时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代赋予了教师更大更重的担子:教书育人。不要从字面上理解这四个字,在我看来,这是当代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所在。

作为江科大学子,我们看到景荣春教授用毕生心血将“教书育人”阐释的淋漓尽致。内疏于心,外践于行。他一心教书全心育人,无论是对学生,对同事,抑或是对家长,都尽其责竭其力。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将病痛置之度外,坚守三尺讲台,循循善诱。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表率,讲述着关于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真谛。育人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艰辛,不放弃,不言弃。这是一种师德,更是一种价值观。

当然,在每个普通却不平凡的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闪光点。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们所表现的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大学导师,他们无不耐心而细心。教师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对象是有思想但又不很成熟的人。教育是要用心的。用心教育,这是要求,也是基本所在。

如果说:教书育人,是一个偏正副词,那我更侧重于育人,教书是重要的,但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学识渊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这不足以提炼列出。而育人缺不同,她是时代的要求。如今盛行“高智商的野蛮人”“高智商犯罪”,于此同时,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马加爵用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知一点,或许比较可笑,当然,这其中是错中复杂的。我只是想说,我们要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更好的生活。教师在灌溉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多多开导,辅导学生的心理,彼此以诚相待,做朋友做知己而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当然,这不是用单纯的背诵默写,还是一些计算之类所能做到的。在“人性美”走进大众心里的同时,教师责无旁贷。“人性美”作为教师的价值观毫无异议。

6.教师的价值 篇六

论文关键词:劳动 体育 体育教学 劳动价值

论文摘要:从学校体育工作地位和作用以及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来说明体育教师的劳动有其特有的价值,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社会的草重。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只有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或长或短都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在这阶段,学生的身心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充沛、旺盛的精力从事文化学习,以健康的心态进行各种交往,还影响着学生今后能否很好地面对社会迎接各种挑战,适应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体育教育能实现这一功能,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科学实践证明,体育锻炼能增强大脑的功能,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有利于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

学校体育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战略措施。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体育锻炼是影响他们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校体育本身就是普及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校不仅能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还能了解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成为终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一员。另外,系国魂于民心的竞技运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而竞技运动的基础也在于学校体育。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经过学校体育打下的基础,最后才攀登上竞技运动的高峰。所以说,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水平的高低。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在练习中得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成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具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和理论与亲身实践的高度结合这样两个显著特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一般的.教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体育教师的劳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由示范动作、保护帮助、组织训练等体力劳动所构成,但是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基础却是颇大的脑力消耗。知识技能的传授,技战术的演练,示范保护的完成,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各类情况的分析和处理,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灵活运用等等,都是分析、判断、记忆、思维、想象等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劳动。

体育教师的劳动也具有一般劳动的三种形态。即劳动的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结形态。体育教师的劳动在这三种形态中与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的特点。首先,体育教师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外,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维持和提高这种水平而付出新的劳动。诚然,其他教学也有这种需要。但却远不如体育教师表现得那样明显、突出和迫切。体育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的体育教学的要求,一方面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努力保持一定的体能储备。人到一定年龄后,体力必然下降;锻炼停止一段时间,动作就呆滞,技术就生疏,平时不进行身体运动的备课,课堂上就再现不出应有的示教水平。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潜在形态劳动的特点。

其次,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性格和运动技能的明显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意个性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所花去的劳动量要大得多。另外,体育教师的劳动场所多在室外,他们除了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外,还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这较之其它课任教师不能不说要辛苦许多,这是体育教师劳动过程中流动形态的表现。体育教师劳动的凝结形态(劳动成果),如前面所述,也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和特征。

再从体育教师劳动范围的广度和劳动作用的深度来看,在同等条件下,体育教师的劳动比其他教师的劳动有着更多的教育效应。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的劳动范围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劳动范围。他们除了校内的“两课两操两活动”外,还有校外的各种体育竞赛、交流辅导等各类工作。仅就校内来看,他们的劳动范围就比一般教师大20%左右。从体育教师劳动的作用深度来看也是如此,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机智果断、乐观活泼等优良品格,以及娴熟的技巧、健壮的体魄、优美的动作都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尤其是体育本身的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与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是相适应的,这既是体育引起他们关注和追求的原因,也是体育教师劳动的作用深度所深化的原因。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都是重要的,也是体育教师劳动效应的客观反映。

三、体育教师劳动价值的评价

从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出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表现在学生体质的增强上。这种价值在通常情况下既可观察得出,也可用定量的方法测量出来,这是一种有形的价值体现。

2、体育教师的劳动创造了大量的潜在的无形价值。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高尚思想品德和情操。这是一种以意识和能力为表现形式的.无法进行测量的无形价值。

3、体育教师的劳动影响着未来一代社会劳动力的质量。

4、体育教师的劳动促进了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

5、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也表现在学生智力的发展上。体育教师的劳动不仅通过学生体质的增强而间接地作用于他们智力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培养他们智力的发展。

四、结论

1、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强度较大的劳动。

2、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应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7.如何实现高职教师的价值 篇七

关键词:高职教师价值,构成,价值实现

高职教师首先是个体的存在, 不仅仅为学校组织存在而只实现其工具价值, 他们更为自我存在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其行为的源动力。所谓高职教师价值, 是指高职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师生之间本质关系的概括, 是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状态。可见, 要构成高职教师价值必须具备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 而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之间要存在必然的联系, 同时, 且价值客体的某种功能属性要能与价值主体的某种需要达成一致, 或满足主体需要。

1 高职教师价值构成分析

1.1 高职教师的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

高职教师的隐性价值 (潜在价值) , 即尚未实现的价值, 是一种可能的价值, 并非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就是说作为高职教师虽有一定知识、技能、修养、德性等, 但未能较好地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如:有的高职教师因故未上班、停职而从事其它职业, 有的高职教师出工不出力或“茶壶装汤圆--心中有, 倒不出来。”等, 对学生没有带来积极影响, 尽管有价值, 也是一种潜在可能的价值。高职教师的显性价值, 即高职教师的劳动对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显性价值, 又有正价值和负价值之分。正价值就是指高职教师劳动对学生产生的正面、积极、健康向上影响的价值;负价值是指高职教师的劳动对学生产生的负面、消极、不良影响的价值。

1.2 高职教师的劳动力价值

“高职教师作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即‘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就高职教师而言, 其价值包括:1) 高职教师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赡养老人、维持家庭、抚育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培养高职教师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4) 接受继续教育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1.3 高职教师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

生活着的高职教师, 有经济、政治和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因此, 高职教师价值又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分。高职教师的经济价值主要是指社会对高职教师劳动给予的经济报筹;高职教师的政治价值主要是指高职教师应有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而高职教师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高职教师的劳动被社会认可, 诸如得到社会的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

2 高职教师价值实现分析

2.1 高职教师作为价值客体时的高职教师价值

作为价值客体的高职教师, 是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的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相应的作为高职教师价值主体就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认知需要、审美需要、道德伦理需要等多种需要。价值客体应满足价值主体, 因而, 高职教师价值就只有通过学生来体现, 其体现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其实现有两种情况:1) 是正价值, 即高职教师将其知识、技能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言传身教, 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等, 学生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素质, 这样高职教师的价值就是正价值, 这是高职教师价值的主流;2) 是负价值, 即高职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未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道德伦理需要等等, 相反给学生以负面不良的影响, 甚至给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伤害。

2.2 以高职教师作为价值主体时的高职教师价值

高职教师价值以高职教师作为价值主体, 其价值客体便是学生、家长和社会。高职教师是人, 有多种需要, 也希望能得到满足, 其满足主要源于价值客体的学生、家长和社会。高职教师劳动有不同于别的职业劳动的特点, 其劳动对象是学生, 是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人。因此, 高职教师的付出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由此决定了高职教师劳动具有重复性、长期性、艰巨性等特点。对此, 高职教师劳动理应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尊敬、理解和支持, 以确保高职教师应有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的实现。这样, 高职教师正价值的实现才有保障, 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育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仅是在教书, 也是在育人。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 应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 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为了完成教师的职业任务, 每一个教师都应勤奋的学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 消极的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 是无雨的云, 无水的源, 无光的灯, 因而是空洞无物的。”因此, 作为教师要求真务实, 脚踏实地, 扎根教育基地, 诚实苦干, 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工作中心, 营造一个精致的育人环境, 锤炼一套精良的育人方法。坚持求真务实, 是一身的修养, 因为它是一种品格, 一种境界, 一种追求。只有立足教育事业, 才会满腔热情地去务实, 以诚待人克服私欲, 才会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 对知识精益求精, 不断进取, 深入教学第一线, 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 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 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 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履行职责,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理宣.高职教师隐性价值观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 (2) .

[2]宋广文.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 2005, 7.

8.请正视一下老教师的价值 篇八

每次去基层学校,听到校长们抱怨最多的几乎都是“学校师资水平不好,老教师太多,他们理念落后却墨守成规,不求进步”。与此相应的,老教师们的境遇怎么样呢?因为老教师大多因精力和体力的原因越来越无法适应在教学一线“力拼”的生活,所以很多人被安排在了“后勤服务岗位”。学校的图书室、微机室管理岗位不说,打扫厕所、门卫工作也成了老教师的主要流向甚或是轧堆的地方。有的学校很“奢侈”,仅一扇大门就用了6个或8个老教师分班轮流看守,老师们戏称“看一扇校门国家一年花了二三十万”(看大门的老师也如此自嘲)。

这该算是善待了老教师呢,还是对老教师的不当使用?换言之,老教师的价值究竟何在?

我们习惯于拿老教师和老医生作比。世俗的眼光认为老医生越老越吃香,而大部分老教师越老越掉价——一如过期的美女,盛花时节一过即是无尽的人老珠黄的无奈时光。其实,教师和医生一样,都是以专业技术为生命的——医生专业技术不过硬,就难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病治不好,就不是好医生;教师教育艺术欠缺就无法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不能引发学生情意领域的深刻反应,并促进他们追真向善求美,就不算好教师。医生关注的是人的身体,教师在意的是人的灵魂,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专业认识、专业能力都必然会随着职业生涯的持续而逐渐变得深刻或得到增强。教师其实应该和医生一样,越老越“值钱”才符合逻辑。教师何以掉价得尚未退休即被认为是学校的包袱,而被安排到了非教育岗位上了呢?根本原因还是由他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的是人的“灵魂”,而“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像医生治病那样常给人以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活菩萨感受。教育的艺术有时要求教师要在学生不经意的情况下对他进行教育(所谓“教育无痕”),教师的教育方法、专业能力水平无法像医生那样外显和易于评价——这给了人们(包括局内人)任意评价教师主要是低评价教师的理由——似乎你的工作平淡无奇,看不出来有什么专业性,谁都可以取而代之。再加之一直以来应试教育高烧不退,考什么教什么,题海战术风行,一定程度上使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退化成了解题拿分的“体力活”,无意中确也降低了教师从业的“技术含量”。于是乎,人们首先在心里没有了老教师所应占据的温馨美好的位置,继而“众望所归”地对老教师作出了排除异己般的现实安排。

把每位教师最后的一段事业生命视为豆腐渣,这不是“豆腐渣”的错,是豆腐渣眼光的错。眼光出了问题,过于短视和浅视,是看不到那些真正美好的风景的——老教师汲取了岁月的风华,拥有经风沐雨才得以日渐建立起来的教育教学经验,他对教育规律和人性都曾有过深沉的冥思和凝视。如今,他已走过持技而行的日子。也许在他的教育常识中他越来越笃信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把教育视为人对人的影响和改造,没有爱就不成其为教育。每一个老教师的一生都是一本活的“教育学”。可以说,惟有把老教师当作一本书去读,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师性的圣洁,才会让一种默默无语的力量温润着心田。我们需要认真解读一下老教师的“默默无语”——为什么老教师们即使被安排在了门卫的岗位上仍能不置一言,乐于接受?透过芜杂的表象,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也正是老教师们“老”的力量——岁月的淬沥让他们超越了坚韧,教育者天命般的思想,让他们的爱心和耐心更纯洁,心胸更豁达,他们能用默默无语来恰当表达他们的感受,并感染着这个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师德升华至极美境界的体现。我们需要认真发现老教师们身上那种雪落无声的人性之美。

从本质上说,“不容老”是社会浮躁、价值观错位在教育领域的折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直线增长,学校的管理者们也在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追求学校的“业绩”,对外界的所谓“美誉度”想入非非,脑际中不时萦绕的是诱人的“办学成绩”。他们的内心越来越脆弱,精神家园越来越荒芜,渐渐地,他们对老教师“老”的特点乃至优点没有了耐心,他们分不清什么样的人应该尊重,什么样的人应该鄙弃,老教师年深日久的奋斗经历在其眼中如同随风飘零的落叶那样没有了重量……当学校管理过程失去了理性、沉稳,而一味追求“繁荣”表象的时候,老教师作为“资深教师”的价值是不可能得到彰显和尊重的,想得到恰如其分的安排和使用无疑只能是一种奢望。

如果我们尊重老教师,我们可以帮助至少是一部分老教师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大部分老教师都是实践型的,有一些人确有很好、很宝贵的经验可以总结,可是他们可能不善于做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我们尊重老教师,我们仍应充分地肯定和信任他们,积极地为他们搭建专业发展和人生完善的舞台——事实上“老”与“不为”或“无为”并无因果关系,一些老教师的消极表现往往正是环境暗示和群体忽视的结果;如果我们尊重老教师,我们可以让活动激发老教师的工作热情,如专业展示、剖析自己教育史的经典片断等——活动激发活力,活动显现活力……我们老是抱怨老教师不主动、不积极、难管理,但是我们是否真正想过,我们究竟做过什么来保护、激活老教师心中的向上力量?鉴于老教师的身体、精力等原因,我们对老教师给予适当照顾固然应该,但与此同时我们有没有给老教师找到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平台?空洞的、草率的“照顾”只能适得其反,既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效率,也损害了老教师的人格尊严,让他们越来越在精神世界上未老先衰——你今天用8个教师看大门,明天可能就会有10个教师申请看大门;你用50岁的教师看大门,45岁的教师可能已经踮起脚尖翘首以待了。当成批成批的教师都把“看大门”之类的“闲差”看作是自己职业生命的最后一站和“软退休”的方式,教育事业的希望何在?年轻教师的出路何在(谁都会老的)?

发现、开发和充分发挥好每一位老教师的价值,是学校管理的应然使命,也是学校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每一位教师其实都是“好钢”,管理者的职责是为他找到恰当的“刀刃”——尤其是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焕发老教师的生机,让他们得以欣欣然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这不仅是管理艺术,也是管理道德的至高体现。善莫如之。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邹韵文

9.教师演讲稿:教师职业价值 篇九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人生中最重要的30几年光阴都将倾注在这份职业上,那么,让我们耗尽一生经历的这份职业,它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你也许也曾被某一个孩子的个眼神,一句话所震撼。如果你早已为人父母,你更能体会这份情感,你很可能依然记得第一次看到自己孩子,第一次拥抱自己孩子的情景。

第一次看到你,皱皱的小脸憋得通红,用第一声啼哭和我打招呼; 第一次看到你,你看不到我,可我却感觉你的嘴角翘起,微微含笑; 第一次抱你,我的手在颤抖,害怕你会掉下来; 第一次抱你,你是我只有几斤重的无价珍宝。

我相信很多父母也都一样,都对子女有这样深深的爱,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爱将伴随一生。孩子承载着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而千万父母更是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我们身上的担子太重,有的时候真的是诚惶诚恐。

我们的工作是不能简单得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非要给一个价值的话,它的起点应该是亿元。因为将来的他们将从事各行各业,将创造难以计数的价值。

有一句古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教师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也更应当走进孩子的心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是否注视过孩子的双眼?他们的眼神如一抹淡蓝的天空,如一潭清澈的湖水。黑色的眼仁是深邃的夜,条理清晰,丝丝蓉蓉,变换莫测。最重要的是当你真正注视他的时候,此刻他的眼眸中是你,是这个世界。

俄国教育家 乌申斯基说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它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反,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

10.教师的价值 篇十

高职院校要得到健康快速发展,除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建设和体育运动设施)及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外,还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只有及时、有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师承担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肩负着引导学生进入医学殿堂领路人的重要使命,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一直被视为精英教育的医学教育也在招生数量上有较大增幅,但基础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并没有与之协调发展,反而在数量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负增长,因此,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如何使基础医学教师更具备临床基本素质,如何走向临床并反哺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1基础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1.1基础医学教师定义及来源

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基础医学教师是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基础医学教师来源主要有3种:

(1)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占90%;

(2)临床医生向教师转岗,如外科医生转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占4%;

(3)从科研院所进入高职院校任职,占6%。1.2基础医学教师教学现状与两难局面由于基础医学教师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类院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没有接受过正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无法引入鲜活的临床案例,导致基础医学教育偏向于过多的理论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多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了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脱节。

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意义及必要性

2.1基础医学教师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差距

目前,我国还没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各院校基本上是根据下列标准评定“双师型”人才素质的,即在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前提下,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近5年中有2年以上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市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5)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经过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大多数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师即使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但由于仅只是考证,没有充分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与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还存在很大差距,想缩小这一差距就需切实走向临床参与实践。

2.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必然性与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今后教师发展的趋势,与专业化贴近的首要关键就是要与临床进一步接轨。根据这一发展需要为基础医学教师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走向临床锻炼的计划,并给予适时的协助和教育,最终将最大化实现教师潜能。

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及手段

影响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因素:

(1)制度层面把控是否到位;

(2)走向临床的方式是否合理;

(3)走向临床的考核标准是否量化。

3.1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

为促进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修和反思。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可低估的潜在动力,关键在于引导。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首先需在学校层面形成一定制度,使该项工作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根据作者对周边10所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2所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以鼓励和自愿原则开展走向临床工作。对其中121名基础医学教师、102名专业教师及90名行政人员进行的进一步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工作给予了肯定。

3.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

依托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到医院参加工作实践。本校走向临床顶岗的方式多样化,

(1)以时间段划分为:①长期顶岗,利用半年、1年甚至更长时间完全在顶岗单位进行实践(如西南医院);②短期顶岗,利用寒暑假到医院顶岗(如附属医院);③间隔顶岗,利用平时排课间隔到医院顶岗(如每周只排3d课,2d到顶岗单位实践)。

(2)以学科对口划分为:①完全对口型,如生物化学(生化)教研室教师到医院生化检验科室进行顶岗实践,病理教研室教师到病理科顶岗实践;②不完全对口型,如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师到皮肤科进行顶岗实践,对皮肤科感染病知识进行学习,为部分对口型。

(3)以教师授课面向专业划分,如该教师的药理学课程面向的是护理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护理岗位进行顶岗实践;正常人体功能面向的是康复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康复科进行顶岗实践。以本校基础医学部为例,从7月开始已有38人次到医院进行了顶岗实践,另已有医院专家、学者及高级技术人员6人次到本校进行讲座培训与教学活动。通过顶岗实践教师本人反馈自身教学有很大提升,特别是边实践、边顶岗的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促进度较高,该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从临床中刚接触到的知识可及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去,学生反映效果好,教学手段灵活,与临床结合紧密,学生受用度高。

3.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

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

(1)临床实践的考勤管理通过医院与学校共同承担,并进行双向管理;

(2)实践能力和效果主要由医院方给出相应的评判标准,在实践完毕后作出相应的考核结论;

(3)学校结合医院给出的考核结论、综合表现及反哺理论教学的效果进行评分,评定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根据学校相应制度给予一定奖惩。

3.4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与走向临床的联系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和创造。对基础医学教师而言,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走向临床这一举措可极大丰富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医学知识素材,弥补了原先基础医学教师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另一个积极作用是能激发教师的科研思维火花,能推动更多、更好的科研项目的申报。只有基础与临床结合后才能使课题更具有经济与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学校软实力,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4走向临床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4.1反哺理论教学的手段与方式多样化

走向临床后基础医学教师接触的临床案例较多,可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如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类似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等。以本校病理学教师为例,有2名教师参加了西南医院学年顶岗实践及6名教师参与了附属医院的边教学、边顶岗的实践活动。走向临床后教师收集了大量病例资料,初步具备了临床病理检查能力,能分析和诊断常见病理切片并报告结果。鉴于本校现阶段班级编制及学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病理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类似PBL教学法,即应用教学思维,在课堂中引入了以问题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分组思考、推荐汇报、总结归纳”等方式在学生中全面实施。根据实施后的效果反馈,学生普遍反映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新的教学法学习代入感更深,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不同教学法实施要求比较。

4.2反哺理论教学采用“私人订制”形式

反哺理论教学体现了独特的“私人订制”形式,如本校中医康复专业《正常人体功能》的任课教师被安排在附属医院康复科进行了顶岗实践,实践后教师与中医康复理疗医生进行了亲密接触,了解了工作性质及常见病例和操作手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能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为引领,编写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等。这样形成了一整套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资源系统,学生受益无穷,为《正常人体功能》的教学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资源。今后,教师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也能熟练掌握机体各部位结构与功能,能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增强了学生诊治疾病的信心。

4.3促进反哺理论教学的激励机制

为保障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积极性,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及完善的政策支撑。可将实践后的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如转化为教学改革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应用于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论为优秀者可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外出进修、学年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4.4反哺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不仅只是去看一看、听一听,而是强调增强自身的实操能力,如生化教师到医院生化检验室,在专业技师指导下自行操作仪器,对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学习,在引入教学的过程中会自然联想到临床中碰到的案例,讲课时能迅速把握重点,吸引学生注意,顺畅地讲解复杂而抽象的生化知识。综上所述,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础医学师资队伍是举办医学教育成功的一半。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并反哺教学,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教师通过走向临床进一步更新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了综合视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思维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有利于及时把握临床一线动态,及时、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和更新,进而有力支撑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目前,高校内的考评制度均偏向于对学历的要求和对理论、科研的考核,而缺乏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论在学校年度考核还是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上均应具有符合其职业需要的特殊内涵,要有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要有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本校在基础医学教师到临床一线顶岗实践的管理与督导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但这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应继续探索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反哺教学的更多途径和激励办法。通过走向临床,基础医学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双师素质,能将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从而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提供有力保障。

11.教师的价值 篇十一

关键词:教师;教学风格;教学艺术

近来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对教学风格的追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教学风格的界定上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意见。《教育大辞典》对教学风格是这样叙述的:“它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教育辞典》对教学风格的表述与上述不相同。它认为:“教学风格通常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这一提法较为新颖,它摆脱了现存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和约束,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次提出对“教学风格”的理解。如果从这一思路继续深入地进行探索,另辟蹊径,可能会对教学风格有一个新的见解或深层次的认识。

一、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学风格的形成经历了学习、模仿、探索创新和形成4个阶段:

1.学习阶段。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系统掌握教学艺术理论。也就是说,必须学习国内外优秀教育理论及实践,理解教学艺术的本质,教学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教学艺术的普遍规律及特殊规律;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等。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教学有质的飞跃。

2.摹仿阶段。每一种教学艺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即套路。而这种套路正好为教师提供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自己不致于在黑暗中摸索。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都不自觉地效仿别人的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教学经验,从中吸取有利于丰富自己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精华,使自己向更高层次飞跃。

3.创新阶段。教师经过长久的教学艺术摹仿阶段之后,便进入独立熟练地选用教学艺术形式,从而进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阶段。在此基础上,要不断研究各种教学艺术的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和完善,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艺术形式。

4.形成阶段。教学经过漫长的教学艺术实践活动,其独特而稳定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表现形式,都使其凸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处处体现着教师的个性智慧,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既独特又完美天然地结合起来,教学才真正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

二、教师教学风格的构建

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

1.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师工作和所教学科培养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教学工作既是门科学又是门艺术,许多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充满无限的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师以饱满真挚的情感讲课,就会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理想的效果。体现在教学的实践中,表现为教师经过认真的探索和多方的尝试,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教学方式,并将这种教学方式加以有意识地培育,使之成为教学优势。再将这种个人优势在教学中发挥出来,逐步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

2.必须清醒地认识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为人师表的教师应当能够清醒地认识自我,要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全面了解自己,这就是反思的过程。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审视、分析、批评,更好地服务于整个教学。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一个不会反思自己甚至厌恶自己事业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至多只能积累一些教学技巧,成为一名教书匠,绝难形成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成为教学艺术家。

3.要勤于钻研,学而不厌。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的职责强调教师不仅应当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并不断吸收新的成果,而且应当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尽量做到文理渗透,建立起一个完美丰满的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对所教学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教学只照搬参考材料,被动地应付教学,这怎么可能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呢?所以教师要诲人不倦,更要学而不厌。“教师是终身学习者,要想成为学者型教师,除了具备师范教育所学的内容外,教师还必须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的实践,并养成探索的思想态势和创新的思想境界”。

4.要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能够善于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吸取养料的人,其实已经跨入了成功之门。我国各地均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风格各具特色,都有可取之处,只要我们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和借鉴,必然有所收益、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学习借鉴之初往往是模仿,模仿也可能诱发创见。借鉴别人的经验,模仿别人的风格,首先,要对成熟的教学风格有识别力和鉴赏力,认真思索其特点和长处,学习其优点。其次,学习借鉴别人的风格一定要适合自身的条件,包括个人条件和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学到的技巧和方法。另外,要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它反映了一个教师独特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所以,教学上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比较稳定、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情感意志力和智力品质两方面。教师要培养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应通过自我完善的途径来培养。一般来说,理科教师应侧重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良好的推理能力和准确敏锐的判断能力,教学语言应富于论证性和说服力。文科教师则应侧重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追求精神的感染,情感的陶冶,教学语言应富于形象性,鼓动性和感染力。

三、教学风格对教学的价值

1.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上的表现就在于其教学带有鲜明的个性,而有些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授的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成熟,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他在教学艺术上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独特风格,才能在教学艺术的探索上达到一个成熟的境地。教学艺术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在教学的几乎所有方面表现出来,每个教师的风格都不会与其他人雷同。

3.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任何意义上的教学艺术,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纯粹形式上的教学艺术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教学艺术风格根源于思想内容而表现于外部形式。认为教学风格仅仅是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形式方面的东西,而否认教师教学思想对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意义,是极其错误的认识。没有深刻独到的教学思想,就不会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

4.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和学生之间在个性和人格上也相互影响。青少年摹仿能力强,可塑性很大,教师的教学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一般说来,可以归类于缜密型的“精细”的教学风格,必然促进学生把握事物特性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促使他们的思维趋于周密,从而造就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崇尚理性的良好品格。这正是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

因此说,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追求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王显全.教学风格谈.石油教育,1995,Z2.

[2]刘绍勒.论教学风格的形成.中国高教研究,2001,02.

[3]李如密.教师教学风格的优势培育与弱点逆转.基础教育研究,1995,01.

[4]洪舜仁.教学风格再析.殷都学刊,1996,01.

[5]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李瑾瑜,柳德生.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7]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大出版社,2001,12.

[8]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闫凤桥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2.

12.教师的价值 篇十二

“道德教育是价值教育的一个亚领域,‘道德价值观是广泛的价值观系统的一部分,它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类幸福。’”因此,德育可被视为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活动。教师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教育中,应该隐藏还是凸显?也就是说,教师在德育课程实施中,应该是价值无涉还是价值有涉?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所谓价值无涉,并不是指教师是否意识到价值观念对课程的影响,而是指教师主动地隐匿或尽量减小自身价值观念在课程实施的作用。相对而言,价值有涉指的是教师主动将自己的价值观念纳入到课程实施中,对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造。

一、教师价值无涉与德育课程的实施

教师的价值无涉源于并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知识的预设方面。以专门的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时, 是以知识的传递为中心, 遵循的是认知的逻辑。法定的课程知识被作为是客观的真理, 是价值中立的。道德教育要传递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规范。知识的权威性和客观性, 导致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个人价值观念的隐匿。其次, 从课程开发设计角度看。在教师实施课程之前, 必定先存在着作为蓝本的课程材料, 如教材。长久以来, 在课程开发设计方面, 课程具有“防教师”的“性格”。“课程由外部专家和学科专家开发, 通过一种程式化的开发过程而开发出课程产品, 然后由教师根据详尽的课程指南将课程产品推向学生、实现课程目标……它试图僭越教师的课程运作而将课程材料客观地呈现给学生。”“防教师”的课程在课程开发设计这一开始环节, 便将教师排除在课程之外, 教师关于课程设计的理念、观点都不能体现在课程中。“防教师”的课程, 是以教师的价值无涉为出发点。再次, 在课程实施方面。例如, 价值澄清理论主张,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把教师的价值观念教给学生, 而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它强调课程的实施是学生主动澄清价值的过程。在我国, 由于课程知识被视为法定的客观真理, 课程被视为是权威的制度性文本, 因而教师很少将自己的价值观渗入课程实施中。他们在课堂中发出的不是自己的声音, 而是权威的声音。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价值无涉, 一方面, 使得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去责任”。作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培养学生良好品性的道德教育, 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负有重要责任。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无涉, 意味着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去责任”, 即学生道德成长所出现的问题, 若暂不考虑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 那么, 问题的产生更大程度上是由于课程的开发设计所造成的, 因为教师仅仅是按照课程设计的理念, 传达法定的权威观念, 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影响, 学生道德成长不受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 学生道德成长问题的产生, 在于课程开发设计不合理, 而不在于教师个人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这样,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免于承担责任。另一方面, 教师在德育课程实施中的价值无涉, 使得教师的角色成为了“学科教师”、“教书匠”。在实践中, 德育课程常常被作为是如同语数外等科目一样的学科课程。教学遵循的是认知的逻辑, 忽略了情感态度因素。德育教师的角色也因此被视为是“学科教师”进行“知识”的传递。教师的教学, 如同其他学科一样, 只需客观地、忠实地传递书本知识, 而无需顾及且不应顾及个人的价值观念。长此以往, 德育教师成为教书匠, 学生成为等待被填充的客体, 德育课程将丧失灵气与活力。

二、教师价值有涉与德育课程的实施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依据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课程实施,便形成不同的“师定课程”。教师的价值有涉源于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知识的预设方面。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与课程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知识并非是客观中立的,它是经过人们的选择、取舍,在各种关系博弈中所留下来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逐渐转变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课程内容本身就是经过价值选择的,一部分知识能被作为具有价值的、值得向下一代传递的知识,而一部分知识则被不受重视或被抛弃。知识的权威性、真理性地位的动摇,为教师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其次,课程领域逐渐从“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我们不再是技师,即不再是毫不犹豫地接受别人的优先性的人”,“课程定义的变化:从仅仅是学校材料(school material)转向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把课程理解为一种符号表征是指那些制度性和推论性实践、结构、形象和经验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被确认和分析,这些方式包括:政治的、种族的、自传的、现象学的、神学的、国际的、性别的和解构的。”尽管这更多的反应的是课程研究领域的范式转变,但也推动着教师课程实施领域的变化。对课程研究视域的转变,使课程具有了更新的内涵,突出了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主体的价值。它使人们认识到,课程不是固定不变的文本,而是能够被教师主动进行理解与解读的文本。再次,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而知识的预设、课程领域范式的转换等因素,促进了教师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发挥。教师带有一定的“先有”与“前见”进入课程实施领域,他们从自身实践经验、知识背景、价值取向等各方面课程进行理解与诠释,并将其所诠释的课程传递给学生。而对于德育课程而言,教师的价值观念在课程的理解与解读方面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价值有涉, 一方面使得教师在更大的程度上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负有责任。教师个体价值观的介入, 使得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成为价值选择与价值赋予的过程。某些课程知识作为重点被教师所强调, 而某些知识经过教师的“二次加工”, 被赋予其本身并不一定蕴含的价值。此外, 教师价值观在课程实施中的介入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价值判断。这样, 教师自身的价值观是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资源。相比教师价值无涉而言, 教师价值观在课程实施中的介入, 课程成为经过教师所加工的“师定课程”, 教师对学生道德成长负有更大的责任。另一方面, 教师在德育课程实施中的价值有涉, 使得教师的角色成为“德育教师”、“育人者”。相比教师在价值无涉时所扮演的“学科教师”、“教书匠”而言, 教师的价值有涉更突出了教师的道德教育者的身份, 突出了教师的能动作用。教师所面对的是学生, 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不仅仅要“知晓”各种价值观, 传递课程所拟定的价值观体系, 更要正视自己的价值观, 并将自己合理的价值观融入到价值观教育之中, 才能使德育变得生动合理, 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三、价值无涉与价值有涉———教师应该如何作为

价值无涉的课程实施,使得教师成为忠实实施课程的“工具”,教师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表达法定知识中的权威意识。而当教师的价值观与书本所传递的价值观相矛盾冲突时,教师常常会被推入尴尬的境地。例如,有一位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下课后一个学生跑过来问我:‘老师,你相信你自己所教的东西吗?’还没等我回答,这位学生接着说:‘如果你相信你所教的,那你是傻子,如果你不相信你所教的,那你就是骗子。’搞得我挺尴尬的。”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以价值无涉的方式,通过自己言说权威所陷入的尴尬境地。但另一方面,价值有涉的课程实施,同样存在问题。德育课程的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与时间检验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处于权威地位。而教师的价值介入,如何能在保证课程权威的基础上,保持一个合理的度而不使课程实施变为教师个人价值观的教育?而且,“在被视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当中,实际上存有‘社会代表者’、‘非社会代表者’及‘反社会代表者’的角色类型之别……作为‘非社会代表者’乃止‘反社会代表者’的教师……至少会在可能的情况下自觉不自觉地都会‘传授’一些不符合课程目标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因此,课程实施中,如果教师扮演着“非社会代表者”乃至“反社会代表者”的角色,那么,教师价值介入还有可能导致对学生道德成长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开放的、价值多元的社会,教师的价值观是否就一定优于学生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尽管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德育课程实施中,教师的价值无涉与价值有涉均存在利弊。但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本身就是有关价值的教育,而以价值无涉进行价值教育,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为使课程实施达到更好的效果,应提倡教师对课程的合理价值介入。正如布鲁纳所指出:“一门课程对教师比对学生更有意义。如果这门课程不能改变、鼓动、困扰以及启发教师,那它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将不会发生影响。供教师教学用的课程必须是第一流的。如果它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它势必凭借对教师已经产生的影响而表现出来。说一门很精练的课程就是为了把一种知识体系教给不谙世故的学生而试行的“教师证明”的一个形式,那是无稽之谈。”“如果教师可以通过教科书的内容本身发现一些自己平常忽略但很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加深对某些道德问题的认识,甚至产生一些困扰,他们在教学时就更有可能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教科书就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去‘逼’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进而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推进教师在德育课程实施中合理恰当地介入自身价值观念的途径在于:第一,理解与对话教师与课程编制者、学生的视界融合。每个人从自己的背景、视角出发看问题都会形成一定的视域,这个视域具有一定的界限与局限性。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看理解,理解不是复原他者的思想,而是各方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教师与课程编制者而言,教师既要保证课程的法定权威不受损害,又要体现自身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教师不是复原课程编制者的思想,而是通过与课程编制者的理解与沟通,双方观点进行协调与创生,从而实现较好地将课程编制者的思想与教师价值观念融合在教师的课程实施中。就教师与学生而言,教师的价值观并不一定绝对优于学生的价值观,课堂也不是教师单语独白。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对话与沟通,师生双方达到的视界融合,这样将有利于课程价值观的多元化,也更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第二,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是教师合理、恰当的价值观介入的重要保证。前文已提及,如果教师扮演着“非社会代表者”乃至“反社会代表者”的角色,那么,教师价值介入有可能导致对学生道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如何处理个人价值观中的不和谐音符,负责任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与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从专业生活的角度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推动教师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不能排除教师的价值观的影响作用。教师价值观的合理介入,对于教师角色转变与德育课程实施有重要意义。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教师从价值无涉的教书匠角色向价值有涉的育人者角色的转变,体现出了教师对于学生心灵品性养成的重要作用。同时,德育课程从外在于教师的制度性存在,变为与教师视界融合的“我”的课程,成为具有个性的、与教师相和谐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实施才会变得更有生命。“教师与教材的和谐统一才能感染学生,‘而那种纯客观的分析、内心的冷漠,只能使孩子无动于衷’……教育的原则便是‘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只有走进课程、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课程、将课程融入自己生命的教师才能做到以灵魂去影响别人……与课程浑然一体的教师,其本人就是活的课程,是学生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台) 周淑卿.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 57.

[2]杨明全.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7.

[3]派纳等.理解课程 (上)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6, 16.

[4]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5]吴康宁.意义的生成与变形“课程授受”的社会学释义.教育发展研究2001 (4) .

[6]布鲁纳.邵瑞珍译.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11.

上一篇:转发上级教育部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下一篇:慈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