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参考文献(共9篇)(共9篇)
1.高校学生管理参考文献 篇一
宜宾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浅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
姓名:金贵勤
指导老师:黄河
班级:经济与管理学院06级9班
专业:旅游管理学号:06140902
5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饭店业、餐饮业的兴盛, 高等旅游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毕业实习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 也是解决旅游人才培养错位问题的关键教学环节。然而, 由于毕业实习组织安排复杂,指导管理难度大, 成为一些旅游院校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顶岗实习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 有它存在的依据和积极作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应注意一些问题。当今,不论是企业还是旅游业都需要一些有经验的员工。然而,顶岗实习有利于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能够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顶岗”毕业实习在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关键词顶岗实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导言
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竞争能力,顶岗实习已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扎实做好实习前准备工作、强化实习过程管理、注重实习总结四个方面论述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的对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已经成为毕业实习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阅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利用顶岗实习来检验学校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为企业输送定向的人力资源。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何进一步实现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顺利接轨使学生在涉世之初少碰钉子让企业放心满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作为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更是的在顶岗实习上要加强。面对如此激烈的人才竞争,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有很强的操作和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专业,顶岗实习能够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得到锻炼和能力的发挥。
一、高校顶岗实习的发展现状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最初是在高职高专进行,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本科教育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了,而且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所具有的职业化倾向也日渐为国内众多的旅游院校所认识和接受。在此背景下,顶岗实习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种实践形式,开始在一些本科院校流行起来。
目前,顶岗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的新形式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尽管理论水平高,但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低,固然与大学扩招有关,但也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不无关系。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核心;要加强实践教育,重新设计实践教学和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又重申,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明确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应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学类专业一般应不少于总学分(学时学形式。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一些高校修改)的25%。对此,一些高校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出现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实践教了原教学计划,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中。如低年级有专业见习、野外见习、课程实习;高年级有毕业(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模拟实验、第二课堂活动等等。实习时间也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专业实习形式——顶岗实习也出现在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彭分文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浅说》中谈到了目前高校旅游专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对学生的优势和对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作者的文章中看到在选择顶岗实习时要选择那些具有信誉良好、管理科学、服务优质、设备精良的旅游企业。只有在这样的企业,学生才能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实践锻炼的目的。要合理设置时间和制定轮岗计划必须合理设置顶岗实习时
间,这样才能优化理论教学和顶岗实习效果。在顶岗实习中,实习生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目的是要熟悉各个岗位,为以后从事旅游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要合理设置轮岗计划,让学生得到轮岗锻炼的机会。
二、高校顶岗实习的研究现状
1、高校顶岗实习研究现状
在我国高校参加顶岗实习还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而最先是在职业教育阶段的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参加顶岗实习。然而,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扩大高校也开始搞起顶岗实习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高校的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为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在2004年中国教育报上有这样一文中《顶岗实习铺好就业路》,它讲述的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去参加顶岗实习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为学生配备好好的指导老师就能够让学生很好的得到锻炼。
刘平,在《从顶岗实习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阐述职业院校的学生从进入学校到经过学习去参加顶岗实习的经历。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的岗位后可以的到很好的提升。尤其像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提高专业素质、在身份转换中健全心理素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身体素质、在文明教育中完善人格素质。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研究现状
在高校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大多数的院校都强调素质教育,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就更强了。在陶卫平, 胡善风, 朱国兴, 程林的《旅游院校顶岗毕业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中,讲述了黄山旅游学院顶岗实习的模式的基本特点“顶岗操作、多向管理、统一安排、时间半年”。“顶岗式”毕业实习实施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顶岗式”毕业实习教学效果的基本分析。
史世臻在《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初探—— 以许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中论述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从入学教育开始培养,在教育与管理上要结合学校的环境来素养学生的素质,从而为以后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的教育要充分的与实践相结合,开设的课程也要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入手,做好一系列的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
何晓升在《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浅析》中分析了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关于学生不适应企业的管理,不能够接受企业的严厉管理,在加上还要受到学校的约束。
还分析了在顶岗实习中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企业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储备优秀的人才,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签约的不容易毁约。可以通过对顶岗实习的宣传让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参加顶岗实习。
穆 林,在《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系统研究》中,阐述了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周期长、酒店分布广、实习生心态变化快、实习过程学校管理任务重的特点。针对这样的特点,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实习管理成为提高实习管理水平、增强实习效果的必然选择。通过对现有实习流程的分析,得出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实习生实习结束,与酒店一起,对学生整个实习期进行总结和评比,得出实习鉴定,评出优秀实习生。并根据实习期间与学习的合作情况和实习生的反馈信息,对学生实习酒店进行评定和总结,作为未来实习分配和指导的依据。
陈运生《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中谈到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区酒店业以年均24 %左右的增速持续快速发展,而且行业规模和经营领域日趋扩大,成为我区消费需求市场中增长幅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为迅速培养和提高酒店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团连锁经营的转变,进而提高酒店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酒店业的快速、持续、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区的酒店业面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迅速实现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新形势。培养大量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
三、结论与展望
高校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必须主动寻求企业的参与,与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在企业更深层次的参与下实践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不仅是发展高校教育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办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办好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校教育的必然选择。所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与企业合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因为顶岗实习最先是在高职教育中实行的一种实践形式,在高校的实习中是最近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当然,顶岗实习也会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诸多有利的地方。
综上所述,顶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可取形式,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使之逐渐成熟。当然,顶岗实习只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但绝不是唯一的形式。顶岗实习应与其他实践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孟迪云.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特色建设和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12).2徐静,董笑梅.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前沿,2006,(2).3彭分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J] 《职业教育研究》2008,(05)4陈运生.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2006,(6)5刘平.从顶岗实习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 职教论坛2004,(11)
6史世臻.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初探—— 以许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 教研教改2009,(3)
7马 明.浅谈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J]泰安师专学报2001,(5)
8汤忠华.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 实习实训2002,(24)
9祝登义 ,张纪生, 陈蓓.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成都航
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何晓升.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浅析[J]2008,(25)潘久政,潘多,潘琪.加强顶岗实习风险管理 确保校企合作持续共赢[J] 经
营管理2008,(8)朱春瑜.系部顶岗实习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镇江市高等专
科学校为例[J]2008(1)陶卫平, 胡善风, 朱国兴.旅游院校顶岗毕业实习的探索与实践林[J] 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06,(12)张淑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 三步曲[J]2008,(11)15 张佐钊.浅析旅游管理专业酒店业务顶岗实习管理[J]2008,(9)万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2006,(12)
2.高校学生管理参考文献 篇二
我国的学院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1929年颁布的《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又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从此, 学院制在我国开始发展。1952年以后, 受计划经济等因素影响, 我国开始以苏联为模式进行调整, 取消学院, 建立校系两级管理模式, 培养专门人才。到20世纪80年代, 学院制再次回归, 90年代大批高校的合并与整合使学院制改革进入高峰时期。
1 对高校学院制管理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院制研究的浪潮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被掀起, 经查阅和研究相关文献, 了解到我国学术界对学院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探讨学院制的内涵、建院原则以及必要性
“内涵在逻辑上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因此, 对内涵的探讨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对于什么是学院制的问题,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例如严燕认为“学院制是大学以学院为实体性主体和管理重心, 凸显培养人才和发展学科等职能目标的内部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模式”[1]。此外, 李泽从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作视角、学科群体的发展视角、分权和集权的管理视角三方面对学院制的内涵进行了分析[2]。总之, 学院制不只是增设一层管理机构, 而是要实现责权利对等, 提高管理效率, 推动学科发展, 提升高校整体实力。
学术界对学院设置原则的研究也是“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总体来说, 关于学院设置原则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张俭民认为“应该遵循以学科群组建学院、管理重心下移至学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有机结合的原则”[3]。何小江提出了“有利于组织学科力量, 搞好学科建设, 提高学科水平;有利于校级管理层摆脱事务, 强化宏观决策功能, 提高决策水平;有利于分解目标责任, 调动院系积极性, 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有利于简政放权, 理顺关系, 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4]。同时, 也有学者提出了情景性原则[5]。即, 学院的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总之, 学院设置的原则主要从学科建设、机构设置、权力配置、资源分配以及实际情况等几方面考虑。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掀起学院制改革有其内外部的必要性。从外部因素来说, 一方面,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加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在计划经济和校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 我国与国外大学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多, 国外的大学一般都采用学院制管理, 我国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成为了与国际顺利接轨的阻碍之一。从内部因素来说在于: (1) 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 要求整合学科资源, 拓宽专业口径, 以推动学科发展和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 (2)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使校一级的管理幅度过大, 从而加大了校级管理负担, 降低了管理效率; (3) 以学科建院增强学科交流, 培养复合型人才; (4) 提高学校声誉,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5)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现行校系两级模式, 使各系分而治之, 每个系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人员和教学设施, 浪费现象明显。
1.2 对学院制的组织模式的探讨
首先, 学者们对我国学院的建院方式进行了介绍, 通过分析与整合, 我国高校学院的建院方式大致分为5种: (1) 由系直接升格为院; (2) 以学科组建学院; (3) 按产业或行业的集合设置学院; (4) 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合共建学院; (5) 与国外知名大学共建学院[6]。学校的管理模式则主要包括3种: (1) 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 即校下设院, 由院对系进行直接管理; (2) 校—系两级管理模式, 即只设校系两级管理机构, 系下设教研室和教研所; (3) 混合管理模式, 即前两种管理模式都存在[7]。同时, 曾令初认为“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把不同系科、专业和不同部门的力量联结起来的有效组织模式为矩阵结构的组织模式”[8]。
1.3 对学院制职能、权力配置以及运行机制的探讨
在对实施学院制各层机构的职能进行论述时, 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校应该作为决策中心, 负责学校总体的规划和发展;学院应该作为管理中心, 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系和科研所、室应该成为质量中心, 主管教学和科研。此外, 学校还要负责监督和协调, 保证学院的工作有条不紊和教学、科研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于对权力配置的论述主要集中于2方面: (1) 学校、学院和系三个主体的权力分配, 在保证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时, 权力重心也要下移, 实现权责统一; (2)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协调与制衡。此外, 很多学者对实行学院制应具体采用的财务机制、动力机制、教学科研机制、协调机制等也做了研究。
1.4 对国外大学学院制的研究
学院制最初从欧洲兴起, 后来才广泛传播到各地, 并形成了6种典型的学院制模式。学院制在我国的兴起时间晚、实施时间短、经验不足, 目前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 剖析、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的学院制成为了促进我国学院制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 对国外学院制研究的文献中, 主要介绍了国外学院制的兴起、发展及现状, 且集中于对英国牛津、剑桥模式进行深入剖析, 如王晓宇、周常明[9]和张谦[10]对牛津大学的学院制特点进行了研究。而对其他几种典型模式, 则一般只做了宏观的或“蜻蜓点水式”的介绍。
2 结语
经过近3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我国的学院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然存在学院设置不科学、权力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学院制改革作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对其的研究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严燕.学院制的内涵与学院设置[J].教育研究, 2005 (10) :76.
[2]李泽, 曹迎霞.试论我国大学学院制的科学内涵和实行学院制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吉林教育科学·高考研究, 1999 (2) :4-5.
[3]张俭民.学科发展的学院制管理模式选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150-151.
[4]何小江.南昌大学校院系三级管理的尝试及体会[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1997 (2) :14-15, 52.
[5]李北群, 徐月红.对我国再度兴起学院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35.
[6]苏朝晖.大学学院制管理模式的建立[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1) :24.
[7]刘德宇, 刘浩.当前应大力推进地方院校学院制改革[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90.
[8]曾令初.大学学院制建立原则的理论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7 (2) :50-56.
[9]王晓宇, 周常明.牛津大学学院制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 2011 (4) :149-152.
3.高校学生管理参考文献 篇三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方面的研究、论著十分丰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的成果。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搜寻研究发现,比较多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五类。其一是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思考研究;其二是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研究;其三是针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有问题的策略研究;其四是信息网络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其五是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探讨研究。
一、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思考研究
在以唐文红的《试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李年鑫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两个“30年”的比较和启示》、甘桂阳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透视与对策创新》,以及萧莉等人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体系创新的思考》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中,分析总结了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的成就及经验,从整体上肯定了高校在高度重视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头脑的党建工作,使党校教育培训机制不断完善,党员教育活动形式得以丰富,入党前和入党后的教育得到加强,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在校风、学风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发挥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研究
在以李玉玲的《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理性思考》、吴燕瑞的《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不足探析》、王永章等人的《试论创造性地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以及贺会琴的《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在肯定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反思了当前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前少数学生思想涣散,党性观念淡薄;入党动机存在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的现象;某些高校在发展学生党员过程中,存在单纯的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代替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方向的要求,完全以业务标准代替政治标准的现象;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在手段上缺乏新颖性,教育内容上也存在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等问题,对学生党员教育也表现出“前紧后松”的现象。
三、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有问题的策略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如以黄红球的《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郑鄂等人的《高校学生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向敏等人的《关于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的思考》,以及彭瑾的《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困境及对策》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对当前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从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引入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引入党建导师制、和谐校园建设、完善学生党员再教育等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如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与考察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加强发展对象的推荐与审核制度,使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工作趋于规范化、民主化;引入党建导师制,完善学生党员日常管理与继续教育制度,使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信息网络对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研究
在以周李俐的《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互联网络建设》、葛明岩的《论互联网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张俊等人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张丹等人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以及张彦等人的《信息化时代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强调了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在丰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内容和手段、活跃学生党员思维,拓展学生党员教育空间和领域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调查问卷和典型案例,分析研究了网络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如网络的多媒体化、易于传播等特性在丰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途径、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的同时,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也使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对高校党建工作者在提高自身信息化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的探讨研究
在新的形势下,研究重点主要是基于新媒体环境,将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进行应用和创新发展方面的研究。然而,大多数研究仅仅是基于網络新媒体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理论探讨,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相应对策及探讨相较实际应用也已处于落后地位,难以用前瞻性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当前工作。如,在张彦的《依托网络平台,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水平》一文中提出要建立“网上学生党支部”, 使党员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鼓励优秀党员以及教师党员开设博客,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以及创建党建电子刊物和建立网络教育学堂等。又如,在罗清的《信息化党建网络平台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创新实践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开设党员微博、党员在线交流论坛网上党校等建议。他们虽在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学生党建相结合方向上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诸多建议,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还未形成系统性,因此对于新媒体环境中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所提供的理论指导也有限。
结束语
4.高校安全文化论文参考 篇四
一、安全文化
1.安全文化的提出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当时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核安全文化”这一说法,而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正式诞生。1994年6月《安全生产报》刊登了我国劳动部李伯勇部长题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这标志着安全文化由企业安全文化拓延到了全民安全文化。
2.安全文化的涵义对于“安全文化”,比较普遍使用的说法是指人们对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准则的总的认识和态度。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文化范畴一样,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义。把安全文化的内容引入到不同的领域,就称之为某个领域的安全文化,比如安全文化应用到工业领域,这就有了企业安全文化,而把安全文化与教育系统或者是学校结合起来,这样就有了校园安全文化。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1.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高校校园安全文化隶属于文化,而文化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面: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所以,针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来讲,精神层就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高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需要共同遵守的安全准则和信念、标准等,是形成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基础。制度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中间层,是指师生员工和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物质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外部表层,是指高校校园内创造的看得见的实物文化,是校园的安全理念的载体。
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外延有研究认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在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被全体成员所认可并自觉遵守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的总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应该包括全校师生员工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安全文化氛围。它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保证学校财物、师生人身安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要素,人、环境、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以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养成学生安全素养为系统功能指向的大系统。与强调“人、机器、环境”的工业生产领域安全文化相较而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人处于突出的位置,环境则呈现出开放的特征,管理有着其较为宽泛的外延。至于机器,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因此,人、环境、管理是校园安全系统主要构成要素。
三、大安全观
1.安全观安全观是指人们对安全的作用、地位、价值等总的认识与看法,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生观的最基本目标,是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其中生命价值观是安全观的核心。《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并没有“安全”一词,但“安”字却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中“安全”的意义,如《易系辞下》有言“君子安而不忘危”,这里的“安”所表达的就是“安全”的意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安全就是指人身、财产和人的生存条件不受危害,即“无危则安”。
2.大安全观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发展,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认识开始迅速转移,人们对安全问题关注的重点,已经逐渐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转移。传统安全关注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而非传统安全关注的主体是多样化的,除了国家还有多种主体,包括作为个体的人与整个人类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安全等。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各个领域频频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形成了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观,“大安全观”的安全理念开始孕育、发展。所谓大安全观,是指安全科学体系的扩展和深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安全观,针对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各个领域,关注安全的综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合作性等特点,是对安全的内涵、目标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手段所得出的对安全问题总的认识。
3.高校大安全观我国目前正处于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不仅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了各种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而且社会上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也开始向日益开放的高校校园侵蚀,如境外敌对势力对校园的思想文化渗透、恐怖暴恐活动,房屋动迁等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校园安全问题已不再是附属于社会安全的一个次要分支,而是居于社会安全系统的核心地位。尤其是,高校安全和稳定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的.敏感区,社会矛盾的高压区,社会动态的晴雨表”。创建平安校园,建设平安社会,大安全观首当其冲。何为高校大安全观?从微角度观看,高校大安全观是针对当前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所面临的包含内外部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一起统筹规划,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各方尤其是高校本身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校园的安全工作体系,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形成共同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合力。从宏观角度看,高校大安全观是现代社会安全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隶属于以“综合性安全”思想为核心的人类“大安全观”中的社会安全范畴。
四、基于大安全观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补缺
1.勿将安全文化范畴变窄目前,人们对于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已经扩展到三个体系: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但在谈及安全文化相关体系时往往使其范畴变窄,如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往往重视和关注的重点是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而对安全观念文化则很少涉及;比如,在谈及高校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时,一般都仅局限于校园,往往忽视家庭、社区等场域,尤其是虚拟网络空间等大众传媒,没有看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未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等场域间的深度合作;在谈及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时,都是基于学校内部场域的人员群体,往往把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简单看成学校的管理层、学校里教师和学生的事情,甚至会认为这仅仅是高校从事安全工作的部门的事情,总是忽略了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
2.勿将安全氛围等同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般来说包含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安全氛围与安全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但实质上是由很大区别的。安全氛围只是一种人的心理表象,其通常与安全状态、所处环境等相关,是人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具体安全状态的认知,而且会随着状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安全文化的短暂“快照”,具有不稳定性和变化性。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就是要在高校校园各类活动和校园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使得全校师生员工被这个氛围潜移默化,从而归从本校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而仅仅在校园里挂一些安全教育横幅、张贴一些安全警示标语和宣传图片、安装一些交通安全设施来营造校园安全氛围是不够的,这不能等同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仅仅是校园安全文化的短暂“快照”,或者说这些只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一种简单配套措施而已。
3.勿将安全氛围替代安全管理校园安全管理是以保护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它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实现排除隐患、控制事故、减少损失,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科研、生活等环境。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安全工作的本义,以为校园里拉了横幅、摆了安全展板,或是教室、食堂等贴了标语,或是开了两次会、听了两次讲座就能解决问题了。校园安全工作必须从实际抓起,从实处抓起,校园安全工作的目的不是仅仅宣传而已,而是要点对点的落实、部署、检查、监督、策划。校园安全氛围只是校园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不能因为部分而丧失了做安全管理的本身目的。
五、小结
大安全观是拓展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新思路。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理念,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渗透,提高安全观念;以制度为支点,通过建章立制,编织责任网络;以管理为抓手,通过检查督促,规范安全行为;以经济为杠杆,通过考核评估,先进带动后进。
5.高校土地利用模式探讨文献综述 篇五
摘要:大学,是知识的摇篮,是培养新时期优秀人才的根据地。长期以来,人们过于重视大学校园里教学、科研等软件配置的力量,认为只有优良的学风、严谨的求学精神才是一个优秀的大学,完全忽略了大学的硬件设施对于一个大学的文化和传统的展现与传承。一个在建筑、校园布局没有学问的大学,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底蕴的大学,是一个不合格的大学。因为关于高校的土地利用模式、建筑设计和布局的问题显示出的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关键词:规划用地模式生态平衡,人本思想
近年来,高校校园的建设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于学习、教学和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更是对城市文化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因此,大学城和众多的新校区应运而生,泥沙俱下,难辨好坏。关于大学城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关于新校区建设的问题,更是问题诸多。长期以来,各高校的校园规划和用地模式也是各自为政,补漏填缺。在校园的规划上,也是更多的因地制宜,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模式。
全球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我国经济开发的加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同时也把高校校园建设推向新的高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价值近几年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以及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高校社会化等高校内部的制度改革,都对大学校园在规模、办学体制以及建筑与环境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高校校园建设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教育界和加注解所始料未及。在这历史性的机遇面前,21世纪的高校规划与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向。本文资料大多来源于网络、期刊数据库等,著作来源于图书馆。搜到的信息有:著作6本,期刊文献11篇,报道2篇,国家政策文件1份。
1、我国高校校园环境现状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出版)对于生态环境的定义,校园环境的定义可以从中借鉴引用为:环绕着校园主体人群的空间中可以影响到人的生活、学习的一切自然形成和后天人工营造的物质、能量的总体。这从一个方面给校园环境景观建立了一个新的定义:它既是生态系统下的能量流、物质流的一个载体,又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源泉,体现了人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刘剑在《浅谈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特点和目的》(南方论刊·2006年第10期)中提到,校园环境的特点。一是有特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二是多项艺术的综合体。三是育人功能具有多面性。校园环境的建设很好的体现了这个特点。而在校园环境建设的目的上,不仅要建立生态平衡的校园环境、建立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还要建立具有人性化、整体和谐的校园环境。
刘建朝在《新一轮高校校园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4年第4期)就大学扩建问题、校园规划问题和校园建设中着力体现的几个问题对新一轮的高校校园建设进行
了分析。文中提到由于不同学校所在地的不同,各个学校在校区建设又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本校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规划实施,更影响了各学校在建设时所选择的发展途径。因此也造成了许多高校纷纷扩大校园,增加办学空间,一批教育建筑林立与校园之中但又问题诸多的现象。同时,文章也总结了置换、新老校区并存、老校区扩建、合并中专校、就地挖潜、大学城这6种模式。
高冀生在《高校校园规划研究与再认识》中提出了传统型、核心型、组团型、集中型、再生型、增殖型、鱼骨型、自由型、园林型、复合型、智能型、虚拟型、网络型、网格型等诸多校园规划模式。此外还提出一种创新型校园规划模式。
保永春在《现代高校校园规划原则论纲》中指出,校园规划应遵守的十大原则:功能性、效率性、生长型、生态化、智能化、效益性、人本化、个性化、相融性和传承性。这十项原则是在校园规划中应着重考虑的原则。文章同时也提到,由于各高校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规划过程中,目前也只能以原则为参考依据。同时,考虑到不同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在规划中也应该采取原则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2、高校规划应当进入更高层面
《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认为,大学校园经历了一个依附于建筑、独立于建筑、多幢建筑集中、分散式(教学与居住分离)、大规模校园发展、探索大学城的发展阶段。
王建国在《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一文中提到,大学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群落,大学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要远远高于其代表的教育意义。因此,大学校园不论是内部建设还是对外开放,所拥有的实际意义都将是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的。而校园所进行的设计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育功能上,应该从城市设计角度去看大学校园的规划。
在1992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对高校建设标准进行了规定。谈健在《高校建设应整合城市资源》(广东建设报2004年12月24日第A01版)中提出四个应当反思的问题: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原有标准滞后实际发展、建筑设计周期过短、校园个性化缺失。大学建设往往作为带动城市的有力手段,但由于学校周边“服务型社区”未完善,也造成了学校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存在机制不畅、互动制度不健全的问题,阻碍了两者的协调发展。同时,文章还指出,大学建筑尤其自身的特点,但目前的大学建筑设计缺乏专门的设计规范进行指导,只能借鉴《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及相关公共建筑设计规范,限制了大学设计的优化和发展。而且,大学的建设规划周期过短,虽然扩张很快,但也造成了对校区的定位、容量和运作特点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得校园规划的随意性较大,缺乏自身特点。因此也连带造成校园个性缺失。
张琦在《现代大学校园规划浅析》(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4年12月号)中提出,大学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中一种具有特殊历史与特殊功能的庞大教育机构,大学的本质是生产知识或者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这种生产或创造无法脱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进行的知识传授和实质性交流。由于大学中占有空间的教学、科研等活动绝大多数都正式而长期、复杂而影响深远,这种延续性尝尝是的校园空间具备极其丰富而强烈的特性。文章还提到,现代校园规划的选择,应当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待。要将“规划地区”和“研究地区”同时列入规划考虑的范围,由校园规划管理不能和城市规划不能进行统一协调。同时还要遵守社会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
3、新时期高校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张先玲在《我国现代高校校园规划总体布局的思考》中提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简单的、以功能划分的校园规划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校园建设的需要,针对目前高校校园规划存在的问题,站在现代审美和人文的高度,从校园格局的整体性与开放性、校园功能区相对集中地组群式布局、校园人车交通体系的便捷高校安全、校园交流空间的多重性格、校园文化的营造、体现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可持续校园设计、弹性与动态调控等8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现代高校校园规划总体布局的诸多新理念。
何树彬在文章《国外校园环境建设点滴》中介绍美、日、韩等国的校园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本思想,将学生安全、开放式教育和教学环境等问题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很注意将学生融入到校园建设中去,体现了学生对于校园建设的参与性。
何镜堂的《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产业进程的加快,高校规划建设中形成新的发展特点。根据当前多元、综合的办学模式,对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校园社会化、开放化的现实需要,融入自然环境的组团化、网络化建筑设计,以及校园的动态发展等几个发展趋向进行了阐述。
总结
通过以上文献我们发现,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以及用地模式都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各学校不同的校园环境,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对于校园土地利用模式进行探索。同时,对于校园用地模式的研究,要积极联系社会,通过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多角度研究来提高校园规划和高校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高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修,第2版
[2] 日本建筑学会编,徐煜辉译,《建筑设计资料集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 宋泽方 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008重印
[4] 包小枫,理想空间.2005.2(总第七辑),中国高校校园规划,[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
5[5] 江浩波,理想空间.2005.4(总第八辑),个性化校园规划,[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6] 刘剑,浅谈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特点和目的,[J],南方论刊,2006
[7] 费曦强 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
2[8] 刘建朝,新一轮高校校园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
4[9] 高冀生,高校校园规划研究与再认识,[J],中外建筑,2004
[10] 保永春,现代高校校园规划原则论纲,[J],湖北社会科学,200
3[11] 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
[12] 谈健,高校建设应整合城市资源,[N],广东建设报,2004
[13] 张春慧 王先杰 王大庆,大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J],北方园艺,2004
[14] 张琦,现代大学校园规划浅析,[J],市场周刊2004
[15] 张先玲,我国现代高校校园规划总体布局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
[16] 何树彬,国外校园环境建设点滴,[J],上海教育,2004
[17] 李昊 冯伟 蔡晓方,新理念、新大学、新空间——对新时代我国大学校园规划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4
[18] 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J],新建筑,2002
[19]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国务院教育厅建标[1992]245号文件
[20] 符英 段德罡 刘煜,21世纪高校规划与建设的新趋势,[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
[21] 朱振国,大学城离“大学王国”还有多远,[N],光明日报,2001.12
[22] 王一娟,大学城一拥而上引发圈地热,[N],经济参考报,2003.2
[23] 梁礼明 卢峰,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刍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8.3
[24] 牛红武,郑俊华,高校校园规划略论,[J],山西建筑,2007.8
[25] 鲁晓琳,现代校园规划建设思路探讨,[J],科学探究园地,2007
6.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献 篇六
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待开发的文献信息资源。一般来讲,地方文献是由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开发、利用。随着地方文献的独特价值的体现,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日益引起图书馆的重视。本文就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献略述一二。
1.1 什么是地方文献。首先要理解文献的概念。文献原指典藉与宿贤,最早出现“文献”一词是记录在《论语》中:“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俏》)朱熹注:“文,典藉也;献,贤也。”文献后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文献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古今定义有十多种,现在的文献概念已定位在当代的认识水平上,即“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著录总则》)地方文献是文献的种概念,地方文献与其它文献的本质区别上在于“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因此,地方文献是记录有关于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其内容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地方文献都无所不包。可以这样说凡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切出版物;只要是反映一个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军事、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应视为地方文献。进入现代科技社会,地方文献不仅有方志、专著、期刊、碑贴、谱牒、墨迹等类型,而且还有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等新的类型;载体不单单是书籍,也有了缩微品、录音、录像、数据库。
1.2 地方文献汇编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重要人物、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反映了某一地区的政治沿革,经济发展的文化源流,含有非常珍贵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地方文献具有如下特点:鲜明的地方性。它翔实地记录了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献、史地等人文、自然状况,是研究地方建设发展的重要记录依据;较强的历史资料性,地方文献内容大部分属于原始记录,内容广泛而丰富真实,信息鲜活;时代性,地方文献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能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域的历史和现状发展的轨迹。
2、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利用,要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根据学校的办学方针、目的、特点,有计划地收集开发地方文献。从培养人、教育人,面向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地方文献的重要价值。
2.1 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特点。培养人才与市场有了紧密的联系;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参与市场,进入市场的重大举措。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教学和科研中,逐步和市场经济结合,研究市场经济,关注市场。地方经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地方经济又离不开地方文献。因此,高校图书馆很有必要把地方文献作为文献资源的一部分,有机地补充于馆藏之中。
2.2 高校在把科研转化为产品和培养合格的人才中,需要研究地方经济,而地方文献集中地反映了地方经济的历史和现状。事实上,有许多科研项目是带有地方特色的,单从社会科学来讲,在各地“七・五”期间,社会科学规划中,至少70%的课题是带有地方特色的,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问题为重点,使科学工作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大大增加(《图书馆员》.1.41页)校内外读者阅读地方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科研工作,其中有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版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如: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专家史念海的《河山集》四集,就参考了大量的旧方志,一些学者通过对地方文献资料的研究,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和观点。如:陕西师大秦晖教授通过对陕西旧方志的大量研究,撰写了《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一文,引发出许多让人关注的课题。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加工、利用,无疑会给学校科研活动带来新的内容和活力。
2.3 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它不仅是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师肩上所负的重任,也是包括间接从事教学的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那么学校图书馆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主要部门。图书馆当成为帮助学生搜集各类信息和新知识的文献中心,也是寓教于读,陶冶情操的主要场所。高等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旋律,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献身家乡,让学生深入了解本乡、本土的政治、历史、山川地势、发展前景。通过大量的地方文献说明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意义,对投身于建设家乡的学生们具有主要的作用。地方文献大量地记叙了本地区的革命英烈、志士,他们为本地区乃至中华民族的崛起,奉献了一生,其功绩为后人所敬仰。通过对他们的了解,更加增进了对先烈们的崇敬,激发学生们爱故乡、爱祖国的感情。
3、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也是一个地区的重要信息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早已渴望高校图书馆敞开馆门,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丰富信息资源。事实上,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为地方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已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研究课题。许多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向社会开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高校图书馆人才、设备、信息资源的优势,为社会服务,必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高校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服务内容。
3.1 社会的发展均离不开正确的决策。建立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对重大的政策措施和建设项目,都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包括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企业意见,认真进行可行性和科学论证。有的需要不同的方案,择优选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要实现本地区的经济振兴,就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人口构成、经济现状等制定一系列符合本地区现实状况的、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取决于各类信息保障,而地方文献则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区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能为地方各级领导和部门在制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提供地方资料和历史借鉴,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由于地方文献具有一般文献无法替代的文献价值和社会作用,值得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引起重视,利用地方文献,挖掘其价值,服务本地方经济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的作用。
3.2 增加情报意识,要了解读者对地方文献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把散布在各种文献中的零星信息加以汇集,经过提炼、加工,编辑成专题资料及时提供给读者,将静态的地方文献转变为动态的有效信息,更好地、有目的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和作用。高校图书馆注意揭示、报导,从深层次上开发地方文献资料,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效信息。从历史上来看科技文献量较少,而自然科学文献中许多带有理论性的著作并不涉及地方性内容,但我们对有些自然科学中某些学科的文献,如涉及到生物、医学、地质、环境、地理等带有地方内容特色要加以开发成地方的科技文献资料,使其成为宝贵的文献资源。
3.3 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服务,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工作中,要充分开发现有信息资源。虽然,大部分地方文献是由公共图书馆收集、保管、利用,但作为高校图书馆来讲,经近几年的发展,文献资源有了很大的增加,其中有的高校图书馆有大量的地方文献。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行动起来,开展这项研究工作,一方面造福于社会,另一方面对于本身的教学和科研非常有益的。
3.4 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要搞好与公共图书馆的协调工作,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在采购文献时,避免重复浪费。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文献检索自动化和网络化,形成一种共同研究地方文献,开发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一种势态。
7.高校学生管理参考文献 篇七
一、对高校图书馆学生社团的认识
1. 学生社团的兴起和发展现状。
在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可以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多以勤工助学或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这些参与工作的学生逐步纳入了图书馆的管理框架,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合作统一、有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学生社团,通常被称为“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图管会”)“读者协会”“书友会”等[1]94。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成立了自己的学生社团,社团本着“服务读者,参与管理,自我锻炼,开拓创新”的宗旨,配合图书馆开展文化宣传与推广活动,搭建图书馆与广大读者联系的桥梁,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读者协会积极参与图书馆宣传,及时报道图书馆动态,努力扩大图书馆影响,提高读者利用率[2]54;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图管会筹办了“数据‘酷’?我行我搜”大型电子数据库宣传活动,让图书馆真正走进学生中间[3]36;哈尔滨商业大学图管会举办了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带动广大读者的读书热情[4]81;西安交通大学的i Library Club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多项以图书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参与“图书馆OPAC系统与QR码服务的集成”项目、主办“新知讲堂”、拍摄“分享移动悦读,体验学术发现”微电影等等[5]82。学生社团参与高校图书馆工作已成为一种共识。
2. 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借阅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固然跟手机阅读、数字图书的冲击等因素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优秀的纸质资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宣传而贻误了读者对它们的利用。电子资源也是如此,数字时代图书馆花了大量经费购买了各种中外文数据库,但广大的本科生群体对这些数据库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利用。读者苦于无从查找资料,图书馆苦于面对大量资源难以提高其利用率。相当多的读者调研表明,读者对图书馆的最迫切要求就是:加大对文献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6]85。可见,文献资源的宣传推广已成为当前制约读者利用文献资源的瓶颈。
虽然图书馆的宣传工作迫在眉睫,但是受人手的限制,多数图书馆的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手段落后,多为一次性突击活动,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工作中由于缺少和读者的交流互动,不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力强,他们更了解读者的需求,更擅长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他们加入到图书馆文献资源宣传工作中来,可以融合社团成员的智慧,创新宣传工作,把传统、单一的静态宣传转变为多形式、多媒介的互动式宣传,形成长期、稳定的宣传模式,吸引更多的师生勤用、善用图书馆,真正达到资源宣传的目的。因此,在图书馆宣传人手缺乏、纸质资源利用率下降、电子资源利用率不高的今天,引入学生社团参与到文献资源宣传工作中来显得尤为必要。
二、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宣传工作的途径
1. 建立网络宣传阵地。
(1)学生社团可以利用图书馆主页设立大学生导读平台,开设好书鉴赏、读书方法、专题书目、专业书评等栏目,鼓励广大师生将自己读过的好书进行推荐,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列出本专业的必读书目,开展专业图书的书评工作等等[7]67。该平台不仅可以发挥大学生阅读指导的功能,还具有图书导借、图书评价和读书教育的功能。(2)学生社团可以利用“微平台”进行资源推介。时下,微博、微信已成为大学生一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借助这两大新媒体平台向读者推介馆藏资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微博上,可发布“馆情馆讯”“电子资源大讲堂”“我在现场”“藏书文化”等栏目,向读者发布通知,推荐资源,开展互动。微信平台则更有利于资源的推送:“每日一书”、“本周借阅排行榜”是对馆藏图书的最好推荐;“每周一库”向读者推荐常用数据库,包括数据库简介、收录范围、检索技巧和使用心得,唤起读者的使用兴趣;电子资源培训通知通常提前一周进行预告,读者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培训主题、内容简介、时间、地点和主讲人等信息,从而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以防错过培训。这些更接地气的资源推荐方式,使得图书馆更多的文献资源撩下神秘的面纱走进读者的视线中。
2. 制作宣传微视频。
学生社团可以联系一些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拍摄制作相关的宣传微视频,链接到图书馆主页上广为宣传。视频可采取故事、采访或调研的形式,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会利用图书馆。比如新生入馆教育微视频,通过几位新生在图书馆各部门的采访和探秘,把图书馆的整体布局、服务项目、图书检索和借阅等基本知识都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了读者。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生社团制作的“爱上图书馆”系列短剧和游戏已在图书馆界享有盛名,短剧通过一个在图书馆发生的爱情故事,浪漫地展示了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丰富的文献资源,激起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兴趣。“排架也疯狂”flash游戏让读者轻松掌握图书排架规则,“书库寻宝”不再是难事[8]26。这些直观、生动的宣传微视频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图书馆宣传工作的一大创新。
3. 举办电子资源培训讲座。
以往图书馆都是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举办电子资源培训讲座,一人负责一个数据库的培训任务,培训者一岗多责,为了完成培训任务顾不上事前的宣传工作,培训讲座遭遇冷场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生社团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后,可以形成两种培训模式。(1)馆员主讲、学生协助宣传与组织的培训模式。具体做法是:每场培训由一名图书馆员负责主讲,学生社团安排3—4名学生助理协理宣传和现场引导。培训前,学生助理通过QQ、微博、微信、宣传单、海报等方式推出培训通知;培训时,学生助理要做好现场引导工作并统计人数,同时负责现场拍照和网络上传的工作;培训结束后,学生助理要收集反馈信息提供给主讲馆员,以改进下一次培训讲座。(2)“一带多”的培训模式。即一名主讲馆员重点培训几名学生助理,学生助理再面向各班级进行培训,最后抽查测试,不合格班级的培训者及全班人员都要重新进行培训,直到测试合格为止。
4. 开展电子资源利用竞赛。
竞赛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图书馆要抓住大学生好奇心强、勇于尝试、乐于参与的特点,大力开展电子资源利用竞赛,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对于这种不定期举办的活动,学生社团可临时组成一个项目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整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和举办。项目组由1人负责设计活动方案,包括可行性分析、预期效果、经费预算等,2人负责制作海报与网络宣传,2人负责物资购买、报名统计、人员联络等后勤工作,2人负责归纳、整理数据库资源,制作数据库简介和使用方法PPT,并列出常见问题的解答方法。整个项目组目的明确,分工合理,大家群策群力,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在大学生当中掀起电子资源利用热潮的目的。
三、案例介绍及启示
1. 案例介绍。
笔者所在的广东惠州学院图书馆于2012年10月正式组建了一支学生社团———“书睿之家”,经过3年多的摸索和学习,该社团如今已发展成图书馆旗下一个队伍稳定、部门齐全、制度完善、工作有序开展的必不可少的组织,社团在文献资源的宣传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9]。
对于馆藏纸质文献资源的宣传,社团组织学生撰写新书评论,制作新书导读板报,并通过“书睿之家”的微信和微博平台传递给更多的读者,提高新书利用率。同时,社团还组织读书知识竞赛、名篇朗诵和各类征文活动,开发利用图书资源。尤其是每周一次的读书沙龙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吸引读者广泛查询阅读,深度挖掘书刊资源,更好地揭示和宣传了馆藏资源。诸如此类的读书活动,学生社团已经把它们固定下来并由专人负责,一届一届传承并发展下去。
对于电子资源的宣传,学生社团的加入使得原有的宣传模式和组织模式都有全新的改变。以前每场培训只有十来人参加,主办者因“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敢开展更多培训。“书睿之家”成立后,团队成员想方设法多途径宣传电子资源培训讲座,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自2013年始,每学期当中每月都安排1—2场培训,可容纳300人的学术报告厅场场座无虚席,学生们都大呼“原来图书馆真有宝啊”。网络后台统计显示,近几年本馆的电子资源检索量和下载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2014年,读者对电子资源的检索量是2012年的近4倍,说明有更多的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广大学生也反映,自从认识了CNKI、万方、读秀等数据库后,再也不用担心写作业、做论文没有参考资料了。图书馆之所以能将馆藏文献资源成功地推送到读者面前,这和学生社团的宣传工作是分不开的。
2. 对开展学生社团工作的启示。
(1)要完善“馆———社”协同合作模式。高校图书馆借助学生社团开展文献资源宣传工作,虽然改变了图书馆以往宣传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的现状,但是学生社团也存在一定的弱点:社团每年换届,成员相对不稳定,大学生热情有余而工作经验不足等。因此,图书馆要根据双方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积极寻求“馆———社”双赢的合作模式。图书馆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宏观把握、资源保障和外部协调方面,既不能过度干涉社团的活动而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也不能任由社团天马行空导致活动主题的偏离。对学生社团而言,学生是活动的具体执行者,要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内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馆—社”双方协同合作,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2)要维护学生社团队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学生加入社团都是以自愿为原则,动机各异,大部分学生缺乏长期服务意识,一旦他们思想上或时间安排上发生变化,很有可能选择立即退出社团,导致社团流人员动性大,容易出现计划安排多变、开展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为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图书馆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和留住学生。这种激励机制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的,第一,开展社团内部的文化建设,用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来凝聚人心;第二,注重不同类型成员对“获益”需求的不同,或者奖励额外工时、赠送小礼品,或者颁发荣誉证书、通报表扬,让学生在工作中有被重用、受尊敬的感觉;第三,为学生提供个人能力锻炼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只要图书馆将自身的发展和社团成员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就会吸引广大学生源源不断加入社团并为之努力工作。(3)要加强与学生社团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学生社团已成为当代高校图书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要保持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才有利于社团集体力量的发挥。比如,图书馆各部门可定期和学生社团召开交流会,一起讨论工作方案,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增进双方的了解和认识。图书馆还可组织学生社团和兄弟馆的学生社团展开联谊,以达到拓宽眼界、取长补短的目的。工作之余,图书馆要主动联系学生社团一起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锻炼身体又增进师生情感。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学生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工作也更加轻松愉快。尤其是经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言传身教,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可以参与到学科服务当中,协助学科馆员做好教学科研服务工作。
对当今高校图书馆而言,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已是常态,但如何让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广大读者所知所用,这是图书馆宣传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学生社团是高校图书馆的新生力量,充满了朝气和激情,基于学生社团的文献资源宣传模式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和最大程度的受益,也为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开创了新局面。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将它纳入良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携手共创图书馆美好的未来。
摘要:介绍高校图书馆学生社团兴起和发展现状,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低下、宣传模式单一的现状,提出引入学生社团参与资源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及途径,即建立网络宣传阵地、制作宣传微视频、举办电子资源培训讲座、开展电子资源利用竞赛等。通过对广东惠州学院图书馆学生社团开展文献资源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效果分析,提出要从完善“馆-社”协同合作模式、维护学生社团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加强与学生社团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几方面入手,促进学生社团良性发展,共创图书馆服务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生社团,文献资源,宣传
参考文献
[1]唐洁.浅谈学生社团参与高校图书馆宣传工作——以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2]肖雪花.读者协会参与图书馆宣传的有益尝试[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4).
[3]李芳,徐璟,顾江.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宣传模式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宣传案例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6(12).
[4]黄长伟.高校成立图书馆大学生管理委员会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1(8).
[5]张雪蕾,吴卓茜,尹飞.学生社团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实践探索——以西安交通大学i Library Club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6(4).
[6]勾丹,郑洋洋.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8(11).
[7]张素.建设专业书评系统提高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建设,2009(3).
[8]韩丽风,王媛,刘春红,等.学生读者深度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以清华大学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4).
8.关于高校财务报账问题的文献综述 篇八
【摘要】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学者关于高校财务报账问题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回顾,提炼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及改进措施,并对这些研究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高校财务报账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52-02
财务报账是指经办人员依据真实、合理、合法的经济业务活动取得税务部门或财政部门监制的票据等,据以填制规范的报账封面,并经有权审批人签批后,凭此单据到财务部门办理报账手续的行为。本文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学者关于高校财务报账问题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回顾,提炼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及改进措施,希望能为高校财务报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关于高校财务报账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
当前高校财务报账在发展的过程中愈发显现出其固有的不足,工作中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只有深入地分析报账难现状,找到突破口,才能克服传统报账流程低效、信息管理不到位以及财务人员工作热情不高等问题,在新形势下优化高校财务报账工作,完善财务报账体系,提高财务服务水平,适应高校财务发展环境的变化。根据已有研究,高校财务报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首先,高校财务流程及财务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谢敏、黄路认为集中核算模式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过于集中,报账场地受到限制、报销时间过于集中、排队报账人数拥挤、报账业务繁忙、各种账务办理趋于繁杂。姜志维提出,高校为规范支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给财务报销带来挑战。张润舒、刘金锋认为,报销工作中个别高行政职务、高职称人员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干扰会计人员的专业权威,会计人员难以坚持原则,工作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其次,会计资料真假难辨、会计监督不到位也使财务审核工作难度增大。周淑芬认为,某些经办人、法人、主管部门、个人等编造虚假凭证以达到偷税漏税、行贿受贿、损公肥私目的,甚至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强令财会人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强行办理违法违纪的财务收支。另外,各行各业的发票或收据设计、印制、使用期限不规范,使会计人员很难辨别真伪。林琴珍指出,实际工作中有一些合情合理的支出在现有的法规下无法列支,使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通过虚假的票据列支,不符合财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姜志维提出,财务工作中会计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得会计的监督成为“聋子的耳朵”。
最后,财务报销大厅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杨朝晖提到,新业务不断产生给高校财务处理带来挑战;报销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报销业务的办理;新增教职工不太熟悉财经知识,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付款方式落后导致财务报账效率较低。林慧卿描述,当票据手续不齐全需要退回整改时,有些报账人员会出现对财务人员的服务行为不满的情绪,甚至会引发言语上的争吵,影响财务工作正常进行。久而久之,财务人员形成畏难心理,感觉压力大,影响了服务效率、降低了工作热情,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刘涛、张莎提到,前台各科室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性较差,影响工作效率。一般来说,相关的财务政策、办事流程在财务部门的网站上都有登载,但许多师生没有去详细了解这些信息,这样势必会使师生在办理报销业务时多走弯路,降低办事效率,无形地增加教职工的劳务和时间成本,使师生对财务部门产生不满情绪,同时也占用了财务部门原本有限的人力资源。另外,有些信息没有及时更新,或者信息内容不够全面,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双方之间的沟通效率。
二、关于高校财务报账优化措施的探讨
在深入分析高校报账的现状后,我国不少学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的措施。学者们主要从人员素质、岗位设置、内部管理、报账流程、网络技术和报账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人员方面。应注重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在人员岗位的安排上,可以设置二级报账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姜志维提出,应严把进入关,构建和优化用人机制并严格执行,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培训工作。杨朝晖从财务人员要转变服务观念入手,提出应多走访各部门学院,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报账工作人员岗位配置方面。许多学者都提到了预审制度,如杨朝晖提出在现有的财务报账人员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二级报账人员,可安排在院系中,提供事前服务——预审票据。
第三,内部管理方面。内部管理对报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必须严格做好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定完善和灵活的内部规章制度,注重过程监控,并且要做好定期检查,及时改进。刘涛提出应当严格内部管理,强化外部监督,综合治理假发票,内部互相监督,遏制公款挥霍和贪污腐败。其中高校内部监督管理尤为重要。刘涛所提出的内部监管措施可总结提炼为以下几点: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建立和完善的内部制度,强化货币资金控制,做好开源节流。侯利敏建议高校可根据国家规定条例,同时参考实际,制定对应的规定,发挥主观能动性,使高校财务报销审核逐步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
第四,报账流程方面。关于报账流程,姜志维归纳出以下三点改进措施:一是报销审批应该先“民主”后集中;二是报销审核穿插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三是改进财务审批程序,上下共同监督探讨。同时,黄路、林琴珍认为在优化签字环节应减少“皮鞋”成本,即高校可对各院系下放财权,各院根据实际情况签字报销,对科研经费实行课题项目人负责制。
第五,网络技术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财务报账工作的进行,在报账过程中必须对财务信息化管理体制加以重视。张润舒、刘金锋就提到要合理利用现代工具,开展业务交流与鼓励新技术应用等。刘涛以现代科技网络技术为前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开通互动信箱和微博,提高财务事项公开的程度,以使报账信息透明化,民主化,并节约排队时间。李幼兰依靠网上银行和银行财务POS,配合升级后的财务系统为条件,引进“无现金报账”概念,减少支票传递。
第六,报账环境方面。降低时间成本将大大提高财务报账的效率,对此可利用分时段报销的方法缓解拥挤,改善报账环境。张润舒、刘金峰利用“Dead line效应”,把时间分段,给出各个阶段的最后期限。在考虑内部影响因素的同时,宏观上的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规范好宏观大环境的制度和规章,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效益。杨朝晖提议建立健全校内规章制度,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张润舒、刘金锋和李幼兰认识到财务报账需要争取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为财务报账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简要评述
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现有的国内文献对高校财务报账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分析,如分析了造成所谓“报账难”现象的原因,再结合现代技术和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报账的措施,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对后来者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但是,在深入探索和研究后,也可发现其中尚有可深入研究和改进之处。在上述的研究结果中,大多数学者分析的层面都较微观,在宏观大环境的分析和考虑还有所欠缺。比如在监督管理方面,学者们大多数都将眼光放在了财务报账内部系统方面,针对这部分进行考虑和分析的较多,由此忽略了外部的原因,只有杨朝晖和周淑芬等少数人提出关于外部环境建设的建议,却未深入探讨,在这方面还有待析微深究,进一步扩展研究范围。在对内文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现存的很多文献看法大同小异,创新显得不足;分析的过程多是理论堆砌,缺乏可信度;其中提到的很多优化方案的可行性也有待商榷;成本方面的措施可操作性偏低,没有详细地去分析,都是笼统地概括。比如上文中大多数学者虽然谈及财务信息化问题,但尚未考虑到成本问题和具体实施方案。除此之外,有些文献在很多问题和方案的分析上还不够深入,缺乏数据和实例论证,对普遍现象进行分析,不够具体化,这对于报账工作的改善所起到的作用仍然有限。
综上所述,现有的关于高校财务报账问题的研究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应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为高校财务报账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谢敏.优化高校财务报账流程,实现高效服务初探[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1)
[2]黄路.关于优化高校报账业务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35)
[3]姜志维.构建高校财务前台报销规程的优化思考[J].经济师,2011(7)
[4]张润舒,刘金锋.打造高效和谐的高校报账中心的构想[J].会计之友,2012(1)
[5]周淑芬.当前高等学校财务报销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中国商界,2011(2)
[6]林琴珍.试论高校财务报账流程优化[J].财会通讯,2010(ll)
[7]杨朝晖.高校财务报销流程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J].教育财会研究,20l0(8)
[8]林慧卿.浅析高校财务前台报账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9(6)
[9]刘涛,张莎.浅谈高校财务处前台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10(12)
[10]侯利敏.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0(10)
[11]李幼兰.进一步优化高校报账流程的思考[J].剑南文学,2011(8)
[12]吴春.改进高校报账工作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06(4)
【作者简介】杨晨诗(1992- ),女,福建南平人,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高校财务;邱艳萍(1992-),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高校财务。
9.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改革文献综述 篇九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改革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对-中文期刊中关于国内和国外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改革的文献进行综述,讨论和总结了研究的概况和现状,提出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作 者:刘超 作者单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体育教研室,安徽,合肥,231100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8(12)分类号:G63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程 中文期刊
【高校学生管理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09-19
高校学生06-16
高校后勤学生公寓管理06-19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论文07-14
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办法07-20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论文11-03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总结11-04
高校学生常见问题07-29
高校学生党支部08-13
高校大二学生自我小结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