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调查(精选9篇)
1.中国留守儿童调查 篇一
2016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这么多年,留守儿童总是我们心中最深的痛。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关注和重视。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抽取28个区县的112所城乡学校、438个班级、19487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在这19487名被调查的初中阶段儿童中,有8800名为城市儿童,占45.2%。而在农村儿童中,有2227人随父母一起迁移到了城市,占11.4%;有5961人留在农村且父母都在身边,占30.6%,为完全家庭儿童;余下的2499人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为留守儿童,占12.8%;而在这2499名留守儿童中有1294人父母双方都离家外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8%。
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最差
身高与体重是反映儿童身体发育水平的最直接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这一批14-16岁年龄组的儿童,无论是就身高还是体重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水平都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儿童。
从男生的身高看,城市儿童的平均身高最高,为166.1厘米;其次为随迁儿童,为163.6厘米;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平均身高与随迁儿童没有差异,同样为163.6厘米;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则明显偏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降到了162.1厘米,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则更是降到了160.3厘米。从女生的身高上看,城市儿童的平均身高仍是最高,为159.7厘米;其次为随迁儿童,为158.4厘米;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身高相比稍微偏低,为158.1厘米;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身高出现了明显下降,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56.9厘米,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则只有156.5厘米。
从男生的体重上看,城市儿童的平均体重最大,为109.2斤;其次为随迁儿童,为102.9斤;再次为农村完全家庭儿童,为101.6斤;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则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降到了97.7斤,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则只有96.1斤。从女生的体重上看,城市儿童的平均体重最大,为96.2斤;其次为农村完全家庭儿童,为93.4斤;再次为随迁儿童,为92.8斤;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又呈现明显下降,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与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分别为91.3斤和91.2斤。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无法得到父母的有效照料,再加上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要差,所以在身体发育的各方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需要注意到的是,这种不利的因素在男生身上的影响要比在女生身上明显得多,无论是身高还是体重,男性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差距都要显著大于女性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伤病住院率最高
同样是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照料以及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相对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也低于其他类型的儿童。
以一年内因受伤或生病而住院作为考察身体健康水平的指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随迁儿童的一年内伤病住院率最低,为6.8%。但这并不意味着随迁儿童所处的环境对其健康最有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在决定是否带孩子一起外出时,孩子是否足够健康是一个重要条件。城市儿童的一年内伤病住院率次低,为7.7%;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进一步升高,达8.6%;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则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儿童,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高达10.3%,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也有9.5%。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低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并不一定意味着其平均身体健康水平要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料,即使是生了病也很少被送去医院。即使如此,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也位居第二。
以5分制对健康自我评价的水平进行打分,1分代表非常不健康,逐步上升至5分代表非常健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和随迁儿童的健康自我评价水平一样高,平均分都为4.1分;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健康自我评价水平则下降至4.0分;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自我评价水平最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分只有3.8分,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则为3.9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
数据显示,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时间在外,使得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不够。用5分制来计算儿童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1分代表不亲密,5分代表非常亲密,可以看出,儿童与母亲关系的亲密程度要高过与父亲关系的亲密程度。无论是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亲密程度都是最高的,居第二位的都是城市儿童,第三位是随迁儿童,而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更低,其中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最低。在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不够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还存在情感性与工具性支持缺乏程度最高的问题。当儿童有想与人聊天谈心的情感性支持需求时却无人可找比例最高的是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达5.8%;其次为随迁儿童,为5.0%;再次为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只稍低一点,为4.9%;城市儿童又次之,为4.2%;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比例最低,只有3.3%。而在儿童需要向人求助而出现工具性支持需求时,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无人可找的比例最高,为4.1%;其次为随迁儿童,为3.7%;再次是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都为3.5%;而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比例最低,只有2.6%。
正是由于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够,情感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严重缺乏,加上其他的相关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通过对儿童心理抑郁程度进行测量,以100分作为最高分,其中城市儿童的心理抑郁程度得分最低,为47.1分;其次为农村完全家庭儿童,只稍高一点,为47.3分;再次为随迁儿童,为48.3分;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抑郁程度得分最高,都超过了50分,其中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为51.0分,而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抑郁程度得分更是高达53.5分。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得分最低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以及家庭与学校的配合,从而违反学校的各项纪律的情况最严重。在迟到、旷课、因违纪被老师批评这三项上,除了在上课迟到这一项上城市儿童的发生率最高,达6.3%以外,其余两项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最高。其中旷课的发生率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和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都为2.9%;而因违纪被老师批评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率最高,为9.8%,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次之,为9.3%;而在迟到这一项上,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率也只是稍低于城市儿童,为6.2%,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紧随其后,为5.5%。而且城市儿童上课迟到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由于城市交通的原因,而不是出于主观原因。有意思的是,在各项违纪行为的发生率中,随迁儿童的发生率都是最低的,迟到、旷课、因违纪被老师批评的发生率分别为5.1%、1.8%、7.3%。作为来自农村的学生,随父母迁入城市后在遵守学校纪律上做得最好,这一点应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上,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成绩标准化为以100分为满分计算平均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得分都要明显低于其他儿童,其中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最低,为46.8分;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次低,为48.8分;接下来农村完全家庭儿童、随迁儿童、城市儿童分别为50.7、50.8、54.7分。而从语言能力、计算与逻辑能力、空间与图形能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儿童的认知能力,以100分为满分计算,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最低,为41.7分;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次低,为43.4分;接下来农村完全家庭儿童、随迁儿童、城市儿童分别为46.0、47.9、54.9分。无论是从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上看,城市儿童都占据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农村留守儿童则都是表现最差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6年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2.全国妇联统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2016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4.大学生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5.2016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6.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7.中国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8.2015年xx县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9.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10.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000字
2.中国留守儿童调查 篇二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15年4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 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座谈会、电话交谈、个别谈话。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 我校2012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3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5人;2013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7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2人;2014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5人, 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0人;2015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9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 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现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校现有34 个教学班, 学生总人数为1678 人, 其中就有239个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 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 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 他们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增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据调查, 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 有60% 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 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分数出现个位数, 经常逃学、厌学, 上课纪律很差。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 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生活习惯不良, 顶撞老人, 不服管理, 说谎骗人, 吸烟、打架、骂人等成了“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
3.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我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心理失衡。据调查, 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 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 有的几年回来一次, 部分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表现出失落自卑、自私冷漠、孤僻任性、暴躁, 性格极为内向。
4.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力度不足。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防范防护能力比较弱, 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5.监护人自身素质问题, 家庭教育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学方法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 而监护人在教育态度、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留守儿童会继续保持现有状况, 甚至增加, 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影响。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责任,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工作主要是从思想、行为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结对子, 一帮一,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发动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 利用校讯通等联系方式, 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 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 消除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 建立帮扶机制, 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特贫困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 (3) 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 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 定期进行家访, 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 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4.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 坚持启发的疏导原则, 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 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四、下一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全社会共同关注。
2.学校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3.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 引导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 让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都在关心他们。
5.建立社区帮扶中心, 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 关注留守儿童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教育环境, 全社会共同关心,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摘要:对广西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调查, 分析存在的基本问题, 提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方法,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留守儿童问题调查 篇三
205.7万儿童独自居住 2013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在河南农村调研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户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日里一对兄妹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天,爷爷下地干活,奶奶到邻家串门,无人看管的兄妹二人误食了家中的农药,等到爷爷回家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看到倒在地上的孩子,爷爷直接拿着铁铲出门,他亲手打死了老伴,随后自杀。
“在其他地方,这样的故事其实我们听说过很多。”在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服毒身亡的事件发生后,叶敬忠说。他自2004年左右开始关注农村留守人群的问题,多年来曾多次到四川、安徽、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进行考察。
根据全国妇联的上述报告,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均已超过50%。除此之外,更有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后,处于独自居住状态,这一群体的规模已高达205.7万人。
2014年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有将近一半(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9个百分点。这些意外伤害包括: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等等。
其中,遭遇割伤一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出5.3个百分点。课题主持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说,这是因为留守儿童在家做农活,接触菜刀、镰刀较多的缘故。
超过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单独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在几种监护模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然而,年老体弱的祖辈监护人往往体力精力有限,安全常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欠缺,很容易监护不力,给孩子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张旭东的调查还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较弱。有近一半(49.4%)的留守儿童曾经没有完成作业,比非留守儿童高8.6个百分点,“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在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今天,当人们难以看到教育为底层提供上升通道的可能性,留守儿童便走在了成为廉价劳动力后备军的路上;而留守儿童自己,似乎也默认了这一切。
今年30岁的纪录片导演蒋能杰,曾在老家湖南邵阳跟拍6年,完成了关于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纪录片里,蒋能杰问孩子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们说:“打工。”
个性内倾更明显 回忆起拍摄经历,让蒋能杰印象特别深的,是当他问起孩子们是否想念父母时,他们干脆地回答:“不想。”
意外的是,父母們对孩子的关爱意识也不强。“他们意识不到孩子生下来是要教育、要陪伴的,他们就觉得有吃有住就可以了。”蒋能杰说,因为孩子从小被留在老家,两代人之间感情淡漠,孩子冲着父母叫叔叔阿姨的,他都见过。
2014年,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对甘肃、云南、贵州等六省市农村地区的105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15%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父母。如果将他们的数据推及全国,就意味着全国共有921万留守儿童一年见不到父母一次,超过262万个孩子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
与此同时,该组织指出,他们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情绪的消极程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一年内与父母联系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度也越高。在山西,一个名叫贝贝的15岁女孩,希望爸爸能跟她一起去外面买本书。可是,爸爸听到女儿这么说时,便把买书的钱给了她。几次后,贝贝便再也不提出这种要求了。
其实,这位爸爸完全没有意识到,贝贝不过是想跟难得回来一趟的爸爸单独相处一会儿。而另一位眼睛受伤的孩子,并不对自己的病情过多忧虑,反而因为爸爸妈妈陪着他看病而感到安心、欣喜。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认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成全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容易产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难以主动交流的心理障碍。调查走访中,张旭东曾问过一个四年级孩子,你们班留守儿童有什么特点吗?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不跟我们说话!”
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儿童 “我想要他们回家,我想爸爸妈妈回来管着我……有好几次,我想对爸爸妈妈说出自己的烦恼,可话刚到嘴边,那边却匆匆挂了。”湖南初中生魏文,被欺负几次后养成了打架报复的习惯,却又挣扎着想回到正路来。
可是,爸爸妈妈一直在外地打工,遇事便让他去找老师。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孤僻、冷漠。有一段时间,他不再想到父母,即使想到,也不像原来那样亲近。再后来,他患上了抑郁症,头脑里出现一死了之的想法。
他也曾经向父母求助过,说自己不想读书了,心里总在胡思乱想。父母不理解,一连声骂他不知足。再提起时,父母心情好,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心里不痛快,就自己到街上去,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以后,父母再不允许他提起这事。
正是魏文情绪起伏不定的这段时期里,一次洗澡房里的小小冲突,他一时冲动,用一把水果刀刺死了同校男生,被判15年徒刑。进入监狱时,魏文刚满17岁,正在上高中。
湖南省岳阳籍女作家阮梅,在少管所见到了这个看上去乖乖巧巧的、像邻家男孩一样的魏文。她历时近2年,深入看守所、未成年人管教所等地,接触了900多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最终选取了11个典型监狱少年的忏悔录整理成访谈录《罪童泪》:“我通过调查发现,走进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儿童,90%以上是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的孩子”。
在走访中,她时常遇到“敌意、冷漠、木然”的脸。管教干部还告诉她,这些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小毛病很多。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诚信观念。他们爱占小便宜,对别人的痛苦无所谓。比如,在监狱里,他们不经别人同意就翻别人柜子,哪怕被抓到了也认为没关系。可是,谁敢碰一下自己的东西,却什么都计较。
河南省高院曾随机抽取了2009 年至 2013 年间的120 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留守儿童作案的47件,比例达39.2%。江西另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5月在押的1877名青少年罪犯,在犯罪前与亲生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仅占32.6%,其他的孩子是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其他亲戚或朋友生活、或是独自生活。
“儿童时期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不仅很难改变,而且它还可能成为以后违法犯罪的预报因子,影响并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可以说,”留守 “对少年儿童犯罪具有潜在的影响。”山东警察学院教授董士昙告诉记者。
董士昙最担心的是,未成年时被忽视、被打骂、被虐待的人,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他在成年后成为犯罪人,在犯罪学上,这是因为,被害体验或经历往往使受害者产生不公正感以及对法律规范的不当态度,从而使受害者向反社会方向逆转或深化,以致于产生或强化了加害意识,“在不可预见的将来,问题留守儿童可能会对社会稳定、社会治安产生很大影响。”(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4.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篇四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是甘肃政法学院2013年赴渭源县莲峰镇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为了更好的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组织了此次问卷调查,下面是一些问题,请你看后如实回答,你的回答没有对错,我们也不需要知道你的姓名,我们只是想了解每一个人的想法,以确保调查的可靠性,调查结果仅供学术使用,绝对保密,谢谢合作!请在所选项上打钩“√”
1、性别 A、男 B、女
2、现目前就读于几年级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3、你父母在外打工吗 A、只有父亲在外打工B、只有母亲在外打工
C、父母亲都在外打工 D、父母都没有出去打工
4、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在一起? A、(外)祖父母 B、亲戚 C、自己住 D、其他人
5、你父母亲在外打工的时间是 A、一年以内 B、一到四年 C、五年以上 D、没有出去打工
6、父母平均一年在家住的时间是 A、五天内 B、十天内 C、二十天内 D、二十天以上
7、与父母的沟通属于 A、经常沟通 B、很少沟通 C、无法沟通
8、你希望父母多久和你沟通一次 A、每天 B、一周 C、一月 D、一月以上
9、你对父母打工的态度是 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 D、不表态
10、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很大 B、较大 C、较小 D、没有
11、你最盼望父母的是 A赶快回来 B、回来看自己 C、以后不要走了 D、没有
12、父母外出打工对你的上学,不利影响的程度 A、很大 B、较大 C、较小 D、没有
13、你上学方便吗? A、方便 B、不方便
14、你是住校生还是走读生? A、住校 B、走读
15、一个月中你旷课、迟到的次数 A、没有 B、一到三次 C、四到六次 D六次以上
16、你和同学之间关系怎么样? A、好 B、不好 C、一般
17、课间休息时你是否经常和同学玩耍?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8、你下课休息时干什么? A、看书 B、发呆 C、睡觉 D、玩耍 E其他
19、你觉得老师关注你吗? A、关注 B、不关注 C、一般 20、你和老师经常沟通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1、在学校时,你最喜欢和谁分享你的心事? A、老师 B、同学 C、不分享
22、上课时,你是否积极回答问题? A、非常 B、一般 C、偶尔 D、从不
23、当你对学习成绩不满意时,你焦虑吗? A十分焦虑 B、焦虑 C、一般 D、无所谓
24、你是否乐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A、乐意 B、不乐意 C、无所谓
25、你对学校是否满意? A、十分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26、你是否会心甘情愿的接受老师对你的批评和建议? A、接受B、有时接受C不接受D、排斥
27、由于父母不在你身边,你会不会觉得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 A、是 B、不是
28、你平时开心吗? A、很开心 B、比较开心 C、不开心 D、没感觉
29、你面对困难时会怎样? A、总是勇敢的去克服它B、多数时间能够勇敢的去克服它
C、多数时间不敢去克服,一有困难就感觉到非常害怕
30、你与家里人的关系如何? A非常融洽 B、比较融洽C、比较一般D、比较冷漠E、矛盾尖锐
31、你想过不到学校读书吗? A、很想 B、偶尔想 C、不想 D、没考虑过
32、对于家务事,你是? A、经常主动帮着做 B、家人要求才做 C、偶尔做 D、从不
33、你的玩耍方式是 A、和家人一起玩 B、和同学一起玩C、单独玩 D、和邻居伙伴玩
34、父母不在身边,你觉得自己性格变了吗? A、变了 B、没变
35、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很关心 B、很少关心 C、不关心
36、你希望父母现在回来吗? A、非常 B、无所谓 C、不想
37、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
本问卷到此结束,谢谢参与!祝你学习进步,生活快乐。
甘肃政法学院赴渭源县莲峰镇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5.中国留守儿童调查 篇五
调查地点:安徽省
调查对象:安徽省城乡149个居民
调查目的:
1、了解人们对于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之家的关注程度
2、了解人们对于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建议
调查人员:计算机学院赴安徽社会实践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实地考察
调查过程:
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安徽省芜湖市区及无为县的一个小镇分别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成果:
凭借暑假的机会,计算机学院赴安徽社会实践队针对安徽的留守儿童问题及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进行了社会调查。留守儿童问题在安徽农村地区已十分普遍,但在我们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的调查过程中,共有7.4%的居民表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了解。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等方面,约有25.5%的人觉得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并不能很好的履行他们的管教职责。而其中约有81.2%和83.2%的人认为这些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教育和亲情温暖上缺少关怀。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特地为留守儿童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经过我们的调查,约有14.1%的人觉得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对于留守儿童的帮助并不是很大,而46.3%的人觉得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虽然对留守儿童有点帮
助,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持有此观点的人觉得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约有1/3的认为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重养轻教,在精神和道德上关注、引导的少,学习上也无法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同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留守儿童的安全缺“护”,儿童事故发生的几率高于普通家庭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之家的问题,我们去了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的一个留守儿童之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在留守儿童之家拥有电脑,适量的书籍,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虽然不多,但也满足了当地留守儿童的一些需要。同时,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对留守儿童之家必须要有的设施进行了调查。约有79.9%的人认为应当在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架设视频交流平台,为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方便。此外,还有少部分的人觉得可以在当地妇联的支持下建立“爱心妈妈”队伍,给予留守儿童一定的关怀。然而有了这些是否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到那些留守儿童呢?又是否需要一些其他的活动使之能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到留守儿童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大约41.6%的人觉得留守儿童之家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周与留守儿童之家里的留守儿童交流一次。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上来,同时能够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就大家是否愿意利用双休日定期帮助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约有89.3%的人
愿意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议:
当地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心的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容我们忽视,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一个教育问题,它已逐步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在教育方面,要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打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应主动地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现状,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同时,家长还应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的沟通和亲子间的交流。在学校方面,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局面。同时可以为留守儿童的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
6.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篇六
留守村长了!率先举手的小丰今年 11 岁,在韩坊中学读初一,父亲在广东一家制衣厂打工。从一岁多开始,小丰就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留在家中。“我去过广东,那里有好多小 汽车,有特别高的楼,还有许许多多好吃好玩的。”一说起广东省东莞市,小丰就 激动不已,但马上他的神情就黯淡下来。“爸爸说工厂要赶货,特别忙,我已经快 一年没见到爸爸了!”每个月爸爸会给他打个电话,这是小丰最盼望的时刻。小丰 懂事地说:“同爸爸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感觉到爸爸真的很辛苦,我以后要当一名 勇敢的警察,让爸爸过上好日子……” 江西赣县韩坊乡是劳务输出大乡,乡长赖厚辉介绍说,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人在外打工、创业,在家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以韩坊中心小学为例,该校共有学 生 1100 人,“留守孩”就有 742 人,67.5%。占 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约占 24%; 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约占 76%。据统计,赣县常年有 20 多万人外出务工,全县“留 守学生”达 1.8 万名,占全县在校学生总数的 30%。长期研究留守儿童的农业部农研中心副研究员吕绍清表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 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 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会随之继 续扩大。2.“不如不生我” 2.“不如不生我” 不如不生我 ——长期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孩”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厌学、性 格孤僻、合作意识差 “妈妈,你好吗?我很想你!你在外辛苦地挣钱,虽然你不在家,但我的内心 能感受到你的存在。我的成绩是优秀的,请你和爸爸放心!”11 月 17 日中午,同
学们都放学回家了,山东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学生小美坐在自己的座位 上写日记。小美说,爸爸和妈妈都在青岛打工,爸爸在渔港搬运船上的海货,妈妈跟着打 零工。从记事起,她就与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只有 12 岁的她看上去比其他同学要 懂事许多。“我好想你们,你们不要太劳累,注意保重身体!”写着写着,小美的眼里泛 起泪花。小美每天在学校里吃午饭,盒饭只需 2 元钱,小美却觉得很奢侈。“姥姥 姥爷对我很好,总是尽可能让我吃好的喝好的,可还是跟爸爸妈妈不一样。”小美 说,假如爸妈在家,她可以无忧无虑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对姥爷姥姥就不同。小美不忍心看着老人忙前忙后地照顾自己,因此,不管学习多紧张,小美都要尽可 能挤出时间多干一些家务活。但跟这些比起来,小美内心最难以忍受的就是随时都会袭上心来的孤独感。
她 特别珍惜与爸妈在青岛团聚的时间,每年暑假小美都会去青岛,可团聚过后的分离 最难受。每次送她乘车,妈妈眼里都噙着泪水,爸爸则不顾男子汉的面子哭出声来。“爸爸当着我的面就哭过两次了……”说到这里小美已泣不成声。小美说,她最大 的心愿就是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家,妈妈不再漂泊,不再打工受苦。“父母生下我又不管我,那还不如不生。”从上小学三年级的林林口中听到如 此消极的回答,实在令人心痛。林林没满周岁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林林一直与奶奶 相依为命。由于奶奶没文化,年纪大,在管教孙子上有心无力。久而久之,林林养 成了任性的性格,极为叛逆。山东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教师张金霞说,“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 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 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 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 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留守儿童家庭中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由于体力、知识原因,大部分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只照顾生 活,别的管不了”。据了解,在江西赣县,留守儿童厌学、弃学现象普遍,近一半 孩子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还有一些孩子成了家中的负担被亲友“踢”来“踢” 去,一会儿放到外公外婆家,一会儿赶到叔伯家,使孩子从小心理就不平衡,认为 自己是“多余的人”。
吕绍清说,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 临挑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吕绍清说,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 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 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 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比较普遍。“当然也有部分儿童的心理行为发生令 人欣慰的积极变化,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更富有责任感等 等。” 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解决“留守孩”问题的关键在城市,政府、学校、社会齐努力,给他们多 一些关爱 留守儿童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
社会问题。吕绍清分析说,农村留守儿童的产 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 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 遇,使许多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在农 村,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环 境,特别是改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 本之策。吕绍清表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 共同努力。要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帮助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 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如定期 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等,使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接受优质的教育。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许多劳务输出地已经行动起来,纷纷启动留守儿童 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点亮心灯。在山东省沾化县,建立了“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即熟知留守儿童的基 本情况,多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沾化县为 943 名留守儿 童建立了个人档案和联系卡。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校长王东方说,学校在 3 年 前就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除了建立专门档案,还在留守儿童中开展了“五个一”活 动。为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留守儿童结交一个好朋友,每周打一
次亲情电话,每月举办一次主题教育,每月读一本好书。沾化县各学校还建起 “亲情驿站”,组织老师倾听留守孩子的心声,用真情解开一个个心结,有针对性 地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引导。组建了代理家长团,由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校辅导 员、任课教师、退休教师组成,帮助留守孩子走出孤独和忧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唱歌的是江西赣县二中九年级的留守儿童小飞。这位大家眼里的顽皮小子,如今与班里同学组成了“樱花六人组”,他们的梦想是 当网络歌手。给小飞带来蜕变的就是赣县的留守学生关爱工程。早在 2004 年,赣县就积极筹措资金建立“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项基金,创办了“留守学生”托管中心。赣县沙地镇中心小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王金莲 14 年来先后义务收留留守儿童 326 名,在生活上给予关照、精神上给予关怀、学习上 给予帮助,把满腔热情和涓涓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们。赣县阳埠乡派出所民警 许小春带着 4 名女大学生在
7.中国留守儿童调查 篇七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 (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 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近年来,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人数的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根据权威调查, 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 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抚养, 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 父母外出打工后, 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 沟通少, 远远达不到其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角色要求, 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 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饥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 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 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 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缺乏交流的主动性, 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可见, 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有很多, 也很严重, 已经不是个案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超过5800万的群体的问题, 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 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前途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他们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 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新农村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2009年7月,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期间社会实践团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教育、关爱和管理等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期间, 我们走访了村间集市、家庭, 通过面对面的接触, 我们试图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我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的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2—6年级, 初中1—2年级的在校学生, 年龄主要分布在7—15岁之间。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 减少性别差异, 男女学生的性别比例是1∶1。
(二) 方法。
对调查对象的选取, 我们采用了到家庭随机走访、街头集市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了36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选定的调查对象, 我们采取了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每一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 亲情缺失严重, 渴望父母关爱, 心理发展异常。
由于亲情缺失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 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 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 母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基础, 缺失母爱会使孩子心理缺乏稳定感, 将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异或障碍;父亲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 缺失父爱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但是, 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 亲情缺失, 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 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父母倾诉, 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时间下来, 无助感、失落感逐渐形成, 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 缺少沟通。其中, 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60%, 一年回家一次的比例占40%, 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 而且相处的时间也很短暂。尽管外出务工的父母会打电话给孩子, 但每次打电话的内容多是问问家里的情况, 有事情相互通告一下。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 渴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边, 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访谈和调查中有65%的留守儿童反映因父母不在家常常感到没有安全感、寂寞、孤独无助。
同时, 这部分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 如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交谈, 刻意回避我们的问题, 时常还表现出烦躁的情绪, 等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儿童, 88%的留守儿童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会选择独处或者生闷气, 仅12%的儿童会选择去找老师或者朋友倾诉, 亲情的严重缺失使他们慢慢变得沉默寡言, 没有了笑声。他们渴望美好的未来, 却又常觉孤独;他们愿意去开怀大笑, 却感觉无人陪伴;他们在梦中呼喊着父母, 醒来却发现仍是独自一人。
(二) 隔代监护, 家庭教育缺失, 生活习惯欠佳。
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开端, 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是整个人生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 一直把家庭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特别是在教育已全面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放弃了家庭教育, 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赢得了家庭教育, 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从调查情况看,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维持家庭生活, 79%的儿童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教育,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监护”。但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 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 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 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 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 无时间照顾孩子, 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 有的还要同时照看几个孙辈, 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仅满足于让他们吃饱、穿暖, 缺少精神、道德上, 以及日常习惯和行为的教育引导与管教约束, 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在访谈过程中, 我们也明显地发现由于缺少父母关爱与有效监管, 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普遍欠佳, 不少人不讲究个人卫生, 身着脏衣服, 甚至不洗手就拿东西吃, 早上不洗漱就吃饭, 晚上不洗漱就睡觉, 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三) 学习成绩不佳, 不当行为时有出现。
根据调查,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 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较少, 对儿童在学校情况如何、学习情况如何、学习内容是什么、作业是否完成、学习是否认真、考试情况如何等几乎不知或很少过问。同时,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 这使得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不佳。也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遵守校规校纪, 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旷课。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 有打架斗殴现象, 甚至有个别出现抽烟、沉迷网络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建议与对策
(一) 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 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 多为孩子考虑, 多为孩子的前途考虑, 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能就地务工, 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 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在外地务工且有条件的父母, 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 让其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 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 定期“温馨对话”, 采取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 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 家庭的温暖。经常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 学校方面。
1.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 加强沟通与交流。
学校要及时掌握学生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其家庭成员情况,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 适当进行家访, 加强沟通与交流, 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 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 学习的引路人, 成长的保护人。
2.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鼓励留守儿童参加文体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非常宝贵,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 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释放烦恼, 获取快乐和自信, 努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 帮助他们走出各种心理障碍,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学校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配备专业心理健康老师, 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与他们进行及时的交流, 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干预, 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三) 社会及各部门方面。
1. 加快本地经济发展, 增加本地就业岗位。
正是由于儿童父母外出打工, 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抓住可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和扶持本地经济, 制定优惠政策, 招商引资, 增加就业机会, 留住劳动力在本地工作, 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让日益兴起的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就业潮,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 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 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应当引起全社会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首先, 政府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其次, 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应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 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爱。最后, 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 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 彻底根治精神垃圾对孩子的毒化。
3.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又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 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 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 条件也很差, 各项制度也不健全。这一状况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地得到发挥。所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的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五、结语
“同在一片蓝天下”, 共享健康快乐, 共同成长。土木建筑学院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服务团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告一段落, 但是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问题献计献策。同时, 我们真心地希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相互配合, 营造良好的氛围, 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了祖国的未来, 为这一特殊群体建造一座共同关爱、共同呵护的桥梁, 让留守儿童的头顶早日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范方, 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籍及行为问题.心理学, 2005.4.
[2]王玉琼, 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 2005.1.
[3]宋文娟.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4.
[4]孙鸿雁, 徐文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4.12.
[5]牛场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DB/OL].http://bbs.cy44.com, 2008.9.
[6]罗明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DB/OL].http://www.taody.com, 2010.2.
8.留守儿童问题调查:危害正在显现 篇八
留守儿童问题凸显了农村社会的控制力正在弱化。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基层政权的人口管理、民间调解、治安监督等职能被降低;而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等也因为人口的流动、环境的变化而被削弱。
当家庭、学校、村庄都无力抑制时,留守儿童便由此被放任
2015年6月初,湖南衡阳一名12岁的女孩因与同学结怨,用掺杂了毒鼠强的可乐将同学姐妹毒死。据媒体报道,面对警方,女孩冷静地说出了从20多天前买毒、藏毒、投毒的全过程,只有在提起她的爸爸妈妈时,女孩突然哭喊:“不要提他们,我恨他们!”
这起案件中,死去的、下毒的,都是留守儿童。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渐涌入大城市。由于受到户籍政策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只能将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此产生。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
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孩子中,有1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约242万人。
2015年7月30日,教育部发布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他们的统计数字中,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学龄前儿童约占留守儿童人群的2/3。
伴随着这个庞大数字而来的种种问题,和频频发生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更是让这个脆弱的群体,成为了一个沉重的公共议题。
205.7万儿童独自居住
2013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在河南农村调研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户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日里一对兄妹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天,爷爷下地干活,奶奶到邻家串门,无人看管的兄妹二人误食了家中的农药,等到爷爷回家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看到倒在地上的孩子,爷爷直接拿着铁铲出门,他亲手打死了老伴,随后自杀。
“在其他地方,这样的故事其实我们听说过很多。”在贵州省毕节市4名留守儿童服毒身亡的事件发生后,叶敬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自2004年左右开始关注农村留守人群的问题,多年来曾多次到四川、安徽、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进行考察。
根据全国妇联的上述报告,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均已超过50%。除此之外,更有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后,处于独自居住状态,这一群体的规模已高达205.7万人。
2014年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在过去一年中,有将近一半(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出7.9个百分点。这些意外伤害包括: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等等。
其中,遭遇割伤一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出5.3个百分点。课题主持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因为留守儿童在家做农活,接触菜刀、镰刀较多的缘故。
在湖南省,张旭东看见一个13岁的男孩。男孩一岁半之前,一直由外婆照看。有一次,男孩左眼不小心进了点杂物,弄破了一点,外婆没有及时处理,也没有告诉他的父母。直到爸爸妈妈回来时,男孩的左眼已经不能完全睁开了。
之后,一家人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男孩在湘雅医院动了三次整形手术,但都收效甚微,直到现在,他的左眼仍呈半闭合状态,需要药物维持。为此,他还常常被不懂事的同学、表妹嘲笑为“独眼龙”。
超过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单独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在几种监护模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然而,年老体弱的祖辈监护人往往体力精力有限,安全常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欠缺,很容易监护不力,给孩子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一些微小方面常常呈现出差距。比如,在河北省无极县,有卫生系统工作人员曾调查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他们选择了325 名留守儿童和 318 名对照儿童。
结论显示,几乎在所有的指标上,留守儿童都低于非留守儿童。比如,甲肝疫苗接种率。留守儿童应种人数296,实际接种人数只有100,只有三分之一。而对照非留守儿童应种人数289,实际接种人数则高达264,超过9成以上。
张旭东的调查还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较弱。有近一半(49.4%)的留守儿童曾经没有完成作业,比非留守儿童高8.6个百分点,“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在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今天,当人们难以看到教育为底层提供上升通道的可能性,留守儿童便走在了成为廉价劳动力后备军的路上;而留守儿童自己,似乎也默认了这一切。
今年30岁的纪录片导演蒋能杰,曾在老家湖南邵阳跟拍6年,完成了关于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纪录片里,蒋能杰问孩子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孩子们说:“打工。”
片中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则转述了儿子对8岁孙女说的“玩笑话”:“你明天跟我上街捡可乐瓶,一天能捡20块钱,一个月有600块钱。捡垃圾捡到十五六岁就能进厂了,进厂就能挣多点钱了。打工到20岁,你应该有十多万了。”
河南省高院曾随机抽取了2009 年至 2013 年间的120 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留守儿童作案的47件,比例达39.2%。江西另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5月在押的1877名青少年罪犯,在犯罪前与亲生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仅占32.6%,其他的孩子是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其他亲戚或朋友生活、或是独自生活。
初中毕业、团体作案、多是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抢劫和盗窃,犯罪动机简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精心的策划,往往是见财起意和激情犯罪的多——这是2013年广西省南宁市上林县人民法院对南宁六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调查后,总结出的最大特征。
他们发现,在接受调查访问的100名农村留守青少年中,有一半以上承认自己存在一点或几点人格方面的心理缺陷,入狱前都有暴躁、叛逆、自私、虚荣、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大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暴力型犯罪而言,其作案目的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显示一种征服别人、驾驭别人的扭曲英雄观,他们试图把别人因自己的淫威和暴力而恐惧视为一种可骄傲和炫耀的资本。”
比如,上林县一位17岁的男生黄军,与旁人聊天时,与同村另一位姓吴的男子产生了争执,并被吴挖苦、讥笑,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回去后,黄军纠结了邻村一帮朋友,来到吴某家中,将其殴打至重伤。回到村里,黄军还得意地向众人炫耀:自己好好地修理了吴某一顿!
“儿童时期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不仅很难改变,而且它还可能成为以后违法犯罪的预报因子,影响并决定其一生的命运。可以说,“留守 ”对少年儿童犯罪具有潜在的影响。”山东警察学院教授董士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董士昙最担心的是,未成年时被忽视、被打骂、被虐待的人,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他在成年后成为犯罪人,在犯罪学上,这是因为,被害体验或经历往往使受害者产生不公正感以及对法律规范的不当态度,从而使受害者向反社会方向逆转或深化,以致于产生或强化了加害意识,“在不可预见的将来,问题留守儿童可能会对社会稳定、社会治安产生很大影响。”
事实上,留守儿童问题凸显了农村社会的控制力正在弱化。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基层政权的人口管理、民间调解、治安监督等职能被降低;而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等也因为人口的流动、环境的变化而被削弱。当家庭、学校、村庄都无力抑制时,留守儿童便由此被放任。
“不是伤害自己,便是伤害他人。”采访将结束时,董士昙提起了最近发生的几起校园霸凌事件,施害者大多是留守儿童。“社会秩序是由最差的那部分人决定的,这类极端案例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这一切都说明,危害正在显现。”
9.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九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众所周知,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从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为河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4.7%。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2.3%,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多为初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1]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将来所担心。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个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父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2]
农村儿童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对孩子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个男孩,今年15岁,幼年母亲改嫁,由父亲带着他和姐姐生活。迫于生计,他父亲外出务工,留下姐姐和尚未成年的他由奶奶照顾。特殊的生长环境使他小学还未毕业就早早辍学,开始在一家馒头厂打工,不慎一只手的三个指头被机器搅断。生理上的残疾使得他性格孤僻,不愿与其他孩子交往。令我们心痛的不仅如此,他的道德观念甚弱:离开馒头厂后他又到一个家庭小厂去作伙计,一次他奶奶不放心去看望他,把他的名字泄露给大家,他怒骂他奶奶“老不死的”,还有其它不堪入耳的话语。奶奶走后他仍在骂骂咧咧,好像他奶奶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似的。周围的人有的叹息、有的嘲笑。我们该做如何感想又该怎样去做呢?谁又该对的他悲剧人生负责呢?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个13岁女孩在网吧产下一婴儿。一个孩子生下一个孩子,这是怎样荒谬的事实!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护,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和外界滋扰。留守儿童大多胆小孤僻,社会上的“混混”常把他们作为猎物,有的伺机敲诈钱物(大多为吸毒者所为),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性侵犯的事件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并不是少数。
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令人担忧。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临时监护人监督不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少留守儿童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更有的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有调查资料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儿童学生38.09%行为表现好,43.97%行为表现较好,14.95%存在违纪行为,0.15%存在违法行为。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又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地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3]那么至少将有34500留守儿童有违法行为。这些留守儿童长大后对社会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党中央正在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极为不利的。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令我们欣慰的,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
人民网北京3月2日讯记者赵颖报道:“国务院支持全国妇联,联合中央14各部门,成立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工作小组,专门来抓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了,任何困难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确保落到实处。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2300万,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要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国家要做六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首先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问题,要弄清楚。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它的办法。
第二项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随着我们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一些流动人口很多是城市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我认为它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法律政策的层面,从机制、体制的层面来给它解决。
第三项工作,要完善一个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就要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然后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个很大的信心,我们国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难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确保他们落到实处。
第四项工作,扩大社会的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以及各种宣传媒体阵地的作用,让他们宣传保护儿童的方针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传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好的经验和好的办法。同时,还要表扬留守儿童的先进分子和留守儿童的先进家庭,以他们的经验做法,把他们动员起来。这样就可以动员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我们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把他们的事情办好。我想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第五项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支持。现在我们要发挥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五老”作用,发挥志愿者、农村老党员、优秀的教师、村干部这些作用。另外我们现在针对家庭在城里做工,我们办理了“代理妈妈”、“代理爸爸”,还有其他监管的体系。同时我们也对奶奶、爷爷进行现代化幼儿的知识教育,让他们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六项工作,依法维护权益。就是进一步的来搞执法力度,执法力度要加强,对于侵犯少年儿童的情况给予打击,对于犯罪的,我们将其绳之以法。
顾秀莲说,实际上,现在各条战线都在着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近,国务院就成立了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儿童问题也统一规划进去了。现在各个部门,除了中央、国务院重视,各个部门都在重视。比如说,公安部门也下了通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力,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教育部一定要把留守儿童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入学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全国妇联从上到下启动了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有关爱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比如说,四月妇联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留守儿童怎么办的问题,他们搞了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这个行动使得2409个乡镇,有39万个留守儿童受益,现在各地都在做,比如江苏、福建,他们已经把留守儿童纳入寄宿学校,……,结合起来解决。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对孩子来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有些孩子会变得坚强,但也有些形成了自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性格特征。因此学校、家庭应该去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性格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父母不在身边是个考验,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
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部分打工者曾试图把孩子带到务工地点去上学,但大城市的好学校门槛太高,面向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教学条件还不如家乡的学校。再加上现在国家已经在全国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全免。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让孩子在家乡读书。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第二,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第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家庭篇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2、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
范文网
3、寻找“代理”,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妈妈”。“
代理妈妈”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校篇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中国留守儿童调查】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06-19
关爱留守儿童.调查问卷11-28
学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7-24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08-11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12-17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12-1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8-22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09-05
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8-0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