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测试题

2024-10-23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测试题(4篇)

1.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测试题 篇一

第四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产业结构

第8次课2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地区主导产业理论

本次课教学难点:

主导产业的发现和培植

本次课教学内容: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1、地区生产专业化

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

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是指一个地区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地区专业化部门具有特定的区域属性,一个县的专业化产品对于一个省来说就不一定是专业化产品,甚至还需要输入。对于一个省、一个大区来说,也是一样。

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

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2、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如下4个条件: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它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是在较长时间内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因而必须是有发展前途的,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

3、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一般而言,新主导产业是根据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的,比如以工业替代农业,以重工业替代轻工业,以深加工工业替代原材料工业,以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替代资金密集型产业,以第三产业替代第二产业等等。

第二,在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使原有主导产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形成产业的功能结构: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一、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

1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它各业,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等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警察等。

作业布置:

1、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3、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为什么?

4、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5、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6、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主体的产业结构构架?

7、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8、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9、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10、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3、刘勇,《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主导产业》,商务印书馆,2006年

4、]江小涓,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3(6)

5、王云平,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当代财经》,2007(2).本次课实践教学设计:

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阐述我国改革开放前的产业政策选择是什么?为什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经常鼓励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

第9次课2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产业布局中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位选择主要机制

本次课教学难点:

屠能圈、廖什景观

本次课教学内容:

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选择的标准

成本最低

市场份额最大

聚集效益

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1)自然环境

(2)自然资源

(3)人口和劳动力

(4)资金

(5)市场

(6)运输

(7)技术

(8)智力资源

教学组织(含课堂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等):

1、图形演示

2、历史回顾

本次课实践教学设计:

假如我使生产厂商,我将如何布局生产?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经济学中也可有思想实验方法。

2.“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专题 篇二

二、考点层析

考点1:区域空间定位

【疑难突破】世界区域空间定位的思路

区域空间定位的判断思路遵循由“大范围”到“小范围”的判断方法。首先,判断该区域的半球位置,即根据赤道判断南、北半球,根据20°W和160°E判断东、西半球;然后,根据各大洲经纬度数值范围判断该区域位于哪个大洲;最后,结合该区域轮廓特点或其它信息判断其位于该大洲的哪个部位(如东岸、西岸或内陆)或濒临哪个大洋、哪个海域。

如图1四个岛屿的空间定位,可按照以上思路进行判断:①是位于亚洲东部、西太平洋的北海道岛,②是位于东南亚的爪哇岛,③是位于西半球的新西兰北岛,④是位于北美洲南部、濒临加勒比海的古巴岛。

考点2:区域地理特征推理

【图释考点】区域地理特征(图2)

【疑难突破】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推理区域地理特征

由于构成某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根据区域图中某一要素信息的读取可推知其它地理要素的特征。

(1)根据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尤其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推知当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如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根据该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分布,推断该地河流水文水系、土壤、典型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如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由亚洲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可推导出河流的主要特征,如图3。

(3)根据自然地理特征推断该区域的农业、工业生产特点及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等人文地理特征。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根据降水丰富、河网密布、地势低洼的自然地理特征发展了基塘农业;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能源资源短缺,不适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形成了城市群;由于珠江三角洲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河运发达,同时公路、铁路建设多桥梁的特点。

考点3:区域特征差异比较(以我国区域为例)

【图释考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图4)、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图5)

【疑难突破】

1.四大地理区域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划分(表2)。

2.三大经济地带

以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划分(表3)。

考点4: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释考点】区域发展阶段(图6)

【疑难突破】

1.区域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区域发展要受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要素的影响。区域的自身发展一般包括初期、成长和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如表4所示。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初期阶段:在区域开发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空间结构渐趋复杂,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人地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转型阶段:成长阶段后期,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4)再生阶段:区域经济的衰退使人们认真思考其中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通过这些措施,区域又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三、图像突破

1.区域组合图判读

【图型解读】(图7)

【判读方法】

区域组合图主要由主图和注释图构成,读图时先读主图,再读注释图。以图7为例,具体读法如下。

(1)读主图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确定区域位置:由图中经纬度(40°N,110°W)判断该区域为美国局部示意图。

(2)根据图例获知本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从图中可知河流的流向及分布、湖泊的大小及分布、沙漠的位置及范围等,从整体感知本区的自然特征。

(3)读地势的起伏及海拔数值:本注释图是将主图某一部分地区的地形剖面图进行了放大。由图可看出内华达山脉东坡陡峻、西坡较缓,再结合海拔高度,可知西坡A点以西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地形为平原。

(4)读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值及其变化:由图中气温高低、降水多少及季节变化可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和气候差异。

2.某区域不同发展时期示意图判读

【图型解读】(图8)

【判读方法】

首先仔细阅读图例,明确每个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其次逐图对比各个地理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表现;最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地理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或影响。以图8为例,其判断步骤如下。

(1)读图名,看图例。该图为某区域不同发展时期示意图,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的地理事物有:交通线、居民点、温泉、水电站、矿产等。

(2)细对比,找变化(表5)。

(3)联知识,析原因。该区域的居民点增多、规模扩大,交通方式种类增加、密度增大,水能资源得到开发,这主要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关。

四、思维建模

区域地理特征和区域发展的分析思路

【典例精析】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生长快,寿命长,树形高大,材质优良,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海岸红杉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目前,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海岸红杉树苗栽种在杭州。现在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引种海岸红杉,有的地区已初具规模。图9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图10为杭州和阿克塔的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1)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2)分析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3)对照阿克塔的气候特征,评价杭州海岸红杉生长的气候条件。

(4)指出海岸红杉引种到我国后的开发利用方向。

解析:(1)根据该地等高线的数值可看出该地的主要地形,根据东西部的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地势状况。(2)形成雨、雾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水汽、使水汽凝结的气温条件等。由图9可知,该地位于西风带,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地形的抬升作用,加上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形成较多的雨雾。(3)由图10可知,杭州与阿克塔相比,气温年较差大,这是不利条件;从降水看,杭州夏季降水量大于阿克塔,这是有利条件。(4)从题干材料“活化石”、“材质优良”、“最有价值”、“生长快、寿命长、树形高大”等信息可得出开发利用的方向,既有经济价值,也有观赏、研究和环保价值。

答案:(1)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2)地处大陆西岸,距海近;位于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3)有利条件:夏季降水较多;不利条件: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4)提供工业原料;发展旅游;开展科学研究;改善环境。

【以例得法】

1.分析角度

(1)获取信息:学会从文字、区域图(图例)、统计图等素材中获取有效信息。

(2)描述表达:注意语言简洁、多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如地形特征要从主要的地形类型及地势特点两方面描述;评价类题目要从有利、不利两方面说明。

(3)知识应用:如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推知该区域受西风带和寒流影响,从而得出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2.以例建模

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测试题 篇三

――在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何差异呢?

(1)工业化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岛上居民、文化、技术传入;旅游地。

(2)工业化后:利用港口发展经济(如日本、英国);利用海洋旅游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获取专属经济区权益。

例如:“冲之鸟”是太平洋上的一处珊瑚礁,地处我国台湾省东南部“冲之鸟”,从前在涨潮时可有5块岩石露出水面,但由于海水长年冲蚀,现在在涨潮时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石勉强露在海面之上。

“冲之鸟岛”高约1米,由直径仅为数米的两块岩石组成,日本政府担心该“岛”被海浪侵蚀,特意在两块岩石上浇铸水泥,以保证可按日方一贯主张,以此岛为中心划定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冲之鸟”的消失,从1988年开始花费近500亿日元,以铁制设施及水泥等防护工事将“冲之鸟”加固加高,并设置了气象观测装置,造成“岛”被使用的景象,但是目前无人驻守。日本如此煞费苦心地保持“冲之鸟”的存在,并坚持其为“岛屿”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如果“冲之鸟”是岩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岩礁不具备主张专属经济区的条件(那么日本在资源开发与海洋调查的主权范围仅限于其周围的40平方公里);如果“冲之鸟”是岛屿的话,那么以此为圆心的方圆200海里内(约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全部专属经济区面积的10%,比日本陆地面积还要大)都将成为日本的专属经济区。

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化

――本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

――三个地区分别为何种生产方式?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三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

练习:选择题1、下列因子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的是①平坦的地形②勤劳的人民③肥沃的土壤④宽广的道路⑤充足的水源

⑥适宜的气温⑦良好的习惯⑧精细的耕作⑨充分的日照⑩美丽的村庄A。①②⑤⑧⑩B。①②③④⑨C。①③⑤⑥⑨D。③⑤⑥⑦⑧

2、在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布局在()A。环境质量优越地区B。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C。人口资源充足地区D。劳动力低廉地区

3、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是()A。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B。航海技术落后,难以逾越C。海洋里没有什么资源D。海洋水为咸水,不能饮用或用于灌溉4、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的原因是()A。人类对海盐的需求与依赖B。海洋成为人类交往的通道C。海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D。海洋有丰富的水资源5、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3.1.2《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篇四

这个观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请就此展开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 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拓展思考:

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假如你现在负责青岛某郊区开发规划的初稿,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然后课件展示)课堂小结(课件展示)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同学知道:

1、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2、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反思一:解决第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通过案例比较、联想、图文互换学习方法分析两个区域基本地理环境差异及发展的差异。可上课中发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两大区域: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点都差不多忘记了。第二节课就尽量的把相关的图通过电脑投影出来,设计一些问题,慢慢的引导、回忆、探究,转换成为文字表达出来,效果就相对好多了。

上一篇:安徽省地矿局地矿文化建设规划下一篇:09-2七班班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