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2024-10-22

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16篇)

1.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一

余家湖中心学校曹湾小学体育卫生工作自查报告

2010年9月28日

我校是襄城区一所刚刚成立的一所中心学校,现有教学班8个,辖区管辖5个教学点在校生340人左右,教职员工人数70人。长期以来,我校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落实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纳入到学校整体规划之中,努力做到领会和熟悉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政策法规,抓好抓实学校每一阶段体育卫生工作。结合实际,对我校体育卫生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体育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领导十分重视,成立了以校长领导下的体育、卫生、艺术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管负责制,工作流程为:校长——分管领导——体卫艺科组长——班主任一条线,具体工作由体卫艺科组负责实施。学校在行政会议中,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进行自查自纠,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正视存在问题,让教师认识到自查是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一种手段,能保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各项计划得到实施。学校在每学年的工作总结中,还对体育卫生工作进行了专项总结,体现了体育卫生工作在教学中的地位,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体育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质教师队伍。

我校一直把优化学校体育教学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来抓。按规定配备了2名专职体育教师。为了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经常为他们排忧解难,每学年都给体育教师购置运动服、运动鞋,同时支持和选派他们参加省市组织的体育教师专业培训学习。学校还定期开展校内体育科组教研活动,按照学校工作计划的安排,隔周周四为科组教研活动时间,体育科组同其他科组一样正常开展,从不间断。校长和分管领导经常参与体育教研活动,一起探讨新形势下体育工作趋求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出我校阶段性的体育工作计划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活动和校本教研活动,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课程管理计划,按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一至二年级每周3节,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程还开设了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并规定学校或老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体育课时间。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新课改、新理念,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要积极主动完成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学校每学期进行常规教学检查二次。

3、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提高师生身体素质。

为全面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我校经常性地开展多层次的师生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年级组队列、广播体操比赛、校园集体舞表演、田径专场、传统项目“篮排球”专场、羽毛球专场,还有师生健美操表演等,力争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学校还把开展体育活动工作作为年终评选先进班级、优秀班主任、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我校体育工作已基本形成规律,常规工作如:上课、早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等均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学校如有重大体育活动项目,班主任、科任教师一起参与,发挥特长,相互合作,同抓共管,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三、学校卫生工作

1、卫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制订了管理、监督、评比制度,成立了以常务副校长为组长的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各种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严格按照文件通知精神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定期把上级有关安全卫生文件和学习资料以开会、广播、墙报等形式向全体师生宣传。

2、学校在开展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成立了防控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应急工作方案。重点对班主任进行防控知识培训,定期对师生进行宣传。把防控的晨、午检登记上报工作落实到各班主任、值日教师、值周领导。每天对缺勤的师生进行逐一登记,并积极与家长联系,争取在第一时间送医院治疗,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学校开展的卫生常规教学课由班主任兼任,每两周一次,教学内容为省、市发的健康教育资料。学校在健康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的用眼卫生和降低学生近视率工作,每天上午第三节课前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活动,强调每位科任教师在课堂内要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控制学生的近距离用眼时间。

4、为了加强学校饮食卫生管理,避免学生在饮食中出现中毒事件,学校根据周边小卖部多的特点,规定学生不准买不符合国标的食品,不准带零食进校,不准喝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料及生水,如违反规定,值日教师发现要进行批评教育并在当天小结中通报。近年来我校坚持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确保了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和其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为零。

5、为了每位学生的健康,为了让家长放心,每学年学校体育教研组都认真制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按标准配备检测器材,按实施方案全面进行检测,认真做好学分登记,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把数据上报和存档。我校还在地方卫生院的协助下,坚持对学生体质进行定期检查,对入托儿童的预防接种严格查验,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学生健康体检档案,入托入学新生预防接种查验档案等。

6、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四勤”“四不”“一报告”等有关卫生常识知识,提高学生自我“照顾”能力,通过检查、督促、逐步养成自觉遵守卫生制度。倡导“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主人翁精神。坚持每周一大扫,每天三小扫和定期进行公共场所消毒的环境卫生打扫制度,成立红领巾卫生监督小组,每天认真检查登记、汇报、保证校园整洁亮丽。

四、体育卫生教学设施

我校由于占地面积小,体育教学场地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学校现有200米跑道运动操场一个。硬板化篮球场1个,沙坑1个。学校建有体育器材设备储存室一间,体育、学生厕所一间等体育卫生设备。

五、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近年来,我校体育卫生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参加襄城区的各项体育比赛中,均获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的大力支持。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体育方面硬件设备不达标,运动场地小,专用场地不到位,器材室里建设几乎没有,器材数量严重不足,跟不上教学需求。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较少,教学水平与市直属学校教师存在一定差距,大课间活动训练和指导经验不足,有待提高。卫生方面:卫生教学薄弱,专职校医人员尚缺,兼职卫生人员也没有,学校卫生工作室也没有。再有学校所处的周边环境严重影响学校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常常带来不少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认识到,要抓好抓实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是一件艰苦的长期的任务,要坚持不懈努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卫生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来抓,同时加强教师工作责任心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教育能力,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把我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二

关键词:职业学校,电工基础教学,方法探讨

一、《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强首先体现在概念多、基本知识点覆盖广、单位制复杂。如“磁场与磁路”这部分内容, 基本概念有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 概念多而且较抽象;基本知识点有磁场的性质、右手定则等;单位有特、韦、高斯等, 不常用, 易遗忘。其次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电工基础课程中公式繁多、复杂, 解题方法多, 电路逻辑性较强,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好此课程的必要条件。另外其内容有较强的整体性, 例如“单相正弦交流电”知识分两个层次, 层次一是层次二的前导和基础, 层次二是层次一的继续和深化。它们是逐步展开和逐步深入的, 且脉络清晰, 共同组成一个密切相关的知识结构。与实际紧密联系是电工基础实验教学中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实践环节, 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是技能的基本训练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理解。通过电路实验环节, 使学生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测试方法和调试方法及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与设备等。

二、《电工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电工课程要涉及一些相关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学习成绩较差, 纪律涣散的学生, 他们对中学的一些基础的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 这就给职业中专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电工课程的内容烦琐、知识原理相对抽象和枯燥, 学生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 在理解知识上有较大困难, 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 学习兴趣不高。另外, 很多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

2.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手段单一。

在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 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板书、讲解、习题等形式进行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节奏恰当的优点, 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操作表明也具有很大的缺陷。电工基础课程本身理论知识多、内容抽象、理论和计算枯燥乏味,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传教, 势必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学习的欲望和激情, 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3. 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课是对理论课的验证, 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也是提高职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欲望的重要一环, 并且还能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和技巧。现在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理论课时多而实践操作少, 甚至有些学校就根本没有的现象;有些学校虽然安排了实验实作课, 但是训练的模块针对性不强、实践和课堂理论相脱节;还有些学校的仪器设备缺乏有效管理和维护, 导致设备损坏严重而不利于正常开展实验实作。这些实践实习环节的不重视, 是直接影响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和整体的教学质量的因素。

三、《电工基础》教学方法

1. 演示实验教学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 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巩固所学的课堂知识。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 运用演示这一教学法,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板画等方法把难以描绘的内容展示出来,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帮助学生理解和牢记知识。

2. 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教学中一些相似或相反的规律, 从而达到识别、理解、运用的教学方法。电阻、电感、电容是电子电路的基本元件, 掌握好三个元件的基础知识, 能为学习交流电和电子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往往对电阻元件比较容易理解, 而对电容和电感的基本性质就难掌握,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对比法, 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类比性。譬如电阻的定义公式为R=U/I, 电感为L=Ψ/I, 电容为C=Q/U, U、L、C都是外部的因素, 通过实验得出R、L、C的定义公式, 这三个公式具有很好的类比性。而R、L、C都是反映其本身的特性, 是不随外界的电流或电压改变而改变的, 由此推出三个与其本身性质有关的公式, 学生通过对比, 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3.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 多媒体教学已得到普遍运用, 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 教师在演示时能灵活机动, 迅速方便, 轻松省时, 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好多传统演示实验可用课件代替, 例如可制作课件模拟日光灯的启动原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左、右手定则的应用等。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乐等对学生的视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电工基础理论课面广, 内容深, 要使职高学生较好地掌握其内容, 做到知识和能力兼顾, 除了学好必要的基本理论, 加强实习教学尤为关键。

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关, 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比较抽象又难以理解, 用语言不易描述的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其变得直观生动。如电场与磁场在实验中是看不到的, 学生感到十分抽象, 如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该过程, 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电场线、磁感线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 变抽象为形象。职业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技术水平。其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通过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 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课程教学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因而它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 共同完成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因此, 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新教法的过程。

总之《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的,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 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 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 综合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3.新课程下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探微 篇三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有且必须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知识系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与核心是知识体系。然而这一知识系统决不是停滞不前、静固、封闭的“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而应是具有新鲜血液与蓬勃活力的知识系统。可依据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这三个维度来重新审视、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体系。

一、该不该有语文知识系统

语文教学的知识问题,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难题。民国建立以后,由于语文知识的系统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学的国文教学中,开始设置了“文字源流”、“文法要略”、“中国文学史”等知识课程,于是,“文”和“知”相互分离了。从1929年起,不少人把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写成系列短文,或穿插编写在课文单元的前后,或作为附录集中编排在每册课本之后,供选择使用。从历史上看,语文教材有了知识短文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表明中国语文教育从开始起就有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的强烈意愿。

我们认为基础知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因为知识系统是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缺乏知识指导的语言学习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语言习得,其学习的进程通常是缓慢的,语言的运用是不规范的,甚至是浅俗的。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充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的学习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基础的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否则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今天,语文知识在度过了她将近七十年的时光后,终被稀里糊涂地淡化了。因为某些权威认为“母语的学习主要是靠感悟”,而又没有谁能拿出研究成果来证明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于是在这种“感悟”的潮流下,“不讲”或“少讲”语文基础知识便成为了主流意识。甚至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把谈“语文知识”,考查“语文知识”当作“落后”的事。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知识系统,还能成为一个严肃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学科”吗?

现实又是如何呢?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温立三在其《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喜和忧》中提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忧虑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的语文基础受到削弱,部分学生语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所以面对语文知识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需要审视现有的语文知识,总结百年来国内外语文学习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体系,以指导语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新课程语文知识系统的建构

虽然我国在上个世纪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为代表的语文知识系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套系统显然已经凸现出落后和陈旧,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对其进行审视,取其精华,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重新进行建构。笔者认为语文基础知识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语文规律方面的知识。如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写作等知识。这类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教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知道组织语言怎样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怎样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即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类知识应该是语文基础知识体系中的主要方面。第二类是有关语文学习方法论的知识。如思维方法的知识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法论的知识。这类知识多为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学生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听、说、读、写的技巧,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第三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社会常识、自然常识以及有关情感、人生价值的思想内容的知识。这类知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有帮助,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祖国、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三块知识内容彼此联系,不可偏废,共同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并从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两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正确处理语文知识体系的若干问题

首先,如前文所述,语文课程应该有且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系统,还应重新构建它。但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掌握知识体系,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并非仅仅是知道这一静态知识框架。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能将此知识体系作为其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那么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的教学便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时不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词术语,而是要让他们形成运用这些知识的言语交际能力。我们教“比喻”这个修辞方法,不是让学生记住什么是“比喻”,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比喻”这个修辞方法。正所谓“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

其次,语文知识体系虽然建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语文知识是人的言语经验,是人在言语活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言语行为和言语对象反映的产物。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明确知识系统,使其具有完整的构成要素、清晰的层次结构、明确的内在联系和系统的内涵与外延,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使其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它应是一个具有动态生成性,有利于个体主体经验建构的基本框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外部知识只有与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发生联系、相互作用后才能被吸收,对个体的行动产生作用。这也告诉我们判断语文知识的标准只能是知识在调节学生语言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功能,而非其他。

再次,想谈谈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一些想法。语文知识和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知识与能力割裂开来,似乎知识的完整性是教学内容的事情,而能力的培养则是由教学过程来完成的。这显然是一种知识、能力的二元分离论。其实正确的理解应是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即知识)上保证能力的培养,然后才是考虑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能力的提高。也就是首先是知识问题,合意的能力是要靠适当的知识来构建的。那些认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处于附属地位,片面强调多读多写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殊不知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语文知识基础之上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是‘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生活的能力。”这说明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知识做基础。知识与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

总之,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是语文知识体系。语文课程应当且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系统。人脑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它又有自己的结构。好的教育是让它记住最重要的系统性知识,并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是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系统,并在言语实践中运用自如。

4.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篇四

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通过分析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从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为建立开放、自主的新课堂提供借鉴,使课程改革更具科学性、实效性.

作 者:宋文洁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新塘镇中心学校,湖南,衡阳,421411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课程现状 教学改革

5.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五

今天,以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现今为“互联网+”时代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数字化、信息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活动式教学设计、微课教学、微信平台的教学应用,其本身就是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基础教育课程的数学,必定将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创新、学习方法的改革中。

6.马山镇中学2011基础工作总结 篇六

本年度学校工作在越城区教育局的悉心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工的鼎力配合下,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将“文明、和谐、健康、纯朴、勤学”的办学主张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内涵建设,认认真真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项工作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先后荣获绍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绍兴市级家长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现将2011年度学校基础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规范管理,注重学校特色体现;抓好师德建设工作,塑造高尚教师队伍

1.办学指导思想:学校以“关注全体、关注过程、关注细节”为办学指导思想,以“每天进步一点点”为管理思路,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办学办班行为规范,素质教育目标坚定、方向正确、推进有力度,取得一定实效。

2.年度工作目标:年度工作目标明确具体,且有实现年度目标的平台和载体,目标达成度较高。重点是新校建设、组建教育共同体和推进学校主题文化行动研究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

3.规范管理:学校加强制度建设与追求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推进规范管理,努力实现有效管理,强化“制度面前没有例外”的理念,倡设在规范的前提下适度宽松的工作环境,学校领导分工管理和年级管理相结合,落实各项责任,安全工作责任制度细化、网络化,质量管理科学合理公平,学区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4.领导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加强自身学习和修炼,工作协调,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相互支持,无工作失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廉政情况和工作情况在教职工民主测评中,教师的认可度、综合满意度95%以上。学校领导能坚持上课、带教青年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和学术主题报告,继续教育参加率100%;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重大事项能按规定及时报告。

5.财务管理:学校财务制度健全、监督有力,审批人员、财务人员能认真遵守财经纪律;严格实施收支二条线的财务规定,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做好财务公开工作,三签名制度得到落实,执行大额支付学校领导联合签名制度,执行壹仟元及以上支票支付的规定,无小金库现象的存在。

6.后勤管理:规范做好教育物品和仪器设备的采购、领用登记、供应、回收、报废工作,及时做好设施设备维修工作,大宗物品采购遵守招投标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使后勤真正为教学一线服务、为师生服务。

7.校务公开:校务公开、财务公开栏目齐全,公开内容及时、准确,分设内(对教师)、外(对学生)二处,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监督。一年来,1 没有出现应当公开而没有公开的情况。

8.行德师风:以“访乡镇、访家庭、访社区、访企业”四访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创家长满意学校、做家长满意教师的活动,认真履行师德承诺,坚决抵制有偿家教,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保持学校和越城教育系统良好的形象。学校有师德教育的计划,且计划落实情况好。学校有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活动,有专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如先进学习、师德评优、爱心捐款、“结对”帮扶、安全知识培训等),有工作差错登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坚持抓好廉政建设,学校领导人人明白“廉生威”的道理,自觉诺廉践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把好廉政关;全体教师能把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作为天职;教师不接受家长宴请和礼金礼券。

9.信访工作(市长热线):认真办理市长热线和其他信访工作,调查细致深入、实事求是,处理恰如其分、处置合情合法,能耐心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访状态,不留重访后患。

10.继续教育:无论参加省、市领雁工程的教师,还是参加全员培训的教师,都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态度端正,参加认真,全校应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出勤率达到100%;校本研训制度健全,有计划,有过程记录,有检查评比和信息反馈,通过校本研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校本研训实效显现。

11.特色建设:学校开展差异管理和差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深化“细节德育”的研究和实践;2011年,继续保持了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篮球运动和乒乓球运动(大球+小球)这二个项目的竞赛优势,并且带动师生积极参与,成为群众性运动项目,促进师生健康。

二、以学生为本,实施细节德育,开展切实有效的德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素质

1.制度建设:学校德育工作有专项计划,且德育工作计划能依据乡镇中学的客观校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制订。以寻找细节、利用细节、改进细节为主要内容的“细节德育”彰显出学校德育的特色,科学合理,针对性强,便于操作。2.队伍建设:学校德育队伍健全,有专门分管领导,德育处、团队干部、学生会指导教师配备稳定,德育力量充足。学校还善于借力于校外德育资源,积极发挥退休领导、镇关工委、派出所副所长(法制副校长)、袍江交警、心理咨询师、家长委员会成员等德育资源的作用。

3.教育内容、途径:学校的感恩教育、爱心教育、饮食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上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方法上力求让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目标上努力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朝气、2 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

4.社区教育:充分利用村(居)、社区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在社区居民中开展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宣传,开展普及法律知识、人口知识的宣传,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在学生放假时间向居民有序开放。

5.关工委工作:学校成立关工委组织,由学校领导、县市区关心下一代讲师团成员(特聘)、法制副校长(特聘)等人员组成,一年中组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法制教育专场报告会二场;学校每学期对低保户家庭学生进行中餐费补助,校服费减免,贫困学生进行部分费用减免;学校还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对贫困学生进行定向结对帮扶。目前,已有上海慧高精密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勇逵先生(台商)、浙江七色彩虹董事长杨宝林先生、绍兴佰和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吕郦女士、绍兴良品广告总经理赵彦芬女士加入到爱心帮扶的队伍,共结对21位贫困学生,每生每月给予200—300元的补助,赠送学习用品,解除贫困生后顾之忧。

6.综合治理:学校周边治安环境良好,离校园200米内没有营业性网吧、游戏机室,上下学时段有学校保安巡逻和值班教师管理,特殊情况由公安民警值勤;学校注重教育学生文明、守纪、守法,不结交社会不良人员,不参与打架斗殴、黄毒赌等违法事件。

7.教育效果:在校学生的罪错率为零;全校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学生吃得更健康、更营养,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成绩较上一年有提升;校园更加洁净;浪费水、浪费电、浪费粮食、破坏公物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做好人好人的现象明显增多,家里能帮助大人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学生整体文明素养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凸显。我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赞扬,光荣的被评为了“绍兴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同时又申报了市级青春期教育示范学校、市级禁毒示范学校的评选。

三、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执行教学计划:学校能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按要求开足开齐开好课程,专职配备音体美信息技术课程老师;经过对照自查和工作检查反馈表明,学校“执行课程计划,按要求开课”总体情况良好。

2.学籍管理(招生工作):招生、借读和转学、休学、复学等手续办理规范,学籍等档案资料完备;招生工作有计划、有安排,做到阳光、公平、公开、有序;衔接教育活动开展内容丰富,效果良好;能按规定做好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绿卡办理、入学工作。

3.语言文字工作:认真做好“推普周”活动,开展改错别字比赛,效果良好;在师生中倡导写规范字、讲普通话、做文明人,要求教师把普通话作为课堂 3 教学语言,教师普通话合格率高;要求学生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礼貌用语正在校园得到普及;校园宣传标语、上墙铜字均是规范汉字。

4.教学规范管理:学校制订《马山镇中学教学规范化管理规程》,有专门的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计划、总结,有专门的行事历;抓好备课、上课、改作、辅导、测试各教学环节,强化主题式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制度,要求五年以下青年教师写详案,每位教师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20节,教后反思不少于20篇,要求教师对于作业精心布置、全批全改、及时反馈;开展“留白课堂”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011年上半年,在区教育局组织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中,何云老师(社会)、吴樱老师(英语)均获一等奖;裘晓英老师(英语)、范国海老师(数学)在区级课堂教学比武中分获一二等奖。在最近的浙江省教师教学技能比武中,曹一婷老师(体育)获省级二等奖。

5.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历年持续提升。继2010年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2011年中考又取得辉煌成绩:在2011年重高推荐生考试中,34人参加绍兴一中考试录取33人,30人参加稽山中学考试录取29人,重高录取率超过市区平均水平;并轨生总上线人数达到220人;普通高中总上线人数300多人。学校重视教学的过程管理,关注后20%学生的学业状况,尽最大努力、想更多办法帮助每一位学生进步。

6.教科研工作:一年中,认真做好校、区、市、省级课题(教改项目)的申报、立项、开题、专题研讨、中期小结、结题各环节的管理工作,积累档案齐全、力求真实;教科研课题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倡导研究身边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区级、市级获奖课题(教改项目)质量和数量位于同类学校前列。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加强文学艺术修养。1.体育教学与活动:2011年,学校共有43个教学班,配备专职体育教师8位,能克服场地狭小、器材不足等困难,按教学计划开足、开好“体育与健康”课。

学校体育工作能通过开展正常的体育与保健课、课外活动、大课间活动、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等形式,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真正做到重平时、重经常、重身心健康,促进锻炼经常化。学校能组织每月一次的体育活动或比赛,上半年的排球比赛、三人制篮球比赛,下半年的广播操比赛、田径运动会暨趣味运动会,冬季的拔河比赛、象征性长跑等,并能保证活动或比赛的效果,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和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

2.艺术教学与活动:学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3名、音乐教师3名,兼职书法教师1名;能够按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基本配足艺术教 4 学器材、教具、挂图;2011年4月组织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合唱比赛;10月,学校组织了“邻里情”征文比赛,学生硬笔书法比赛;12月组织“迎新年”学生书画展;平时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学校常年开设“日月湖”系列摄影、美术、书法、音乐社团。校刊《日月湖》每学期都刊印成册,分发给学生及教师阅读欣赏。

3.卫生健康:学校严格做好“预防近视”教育,坚持眼保健操制度,年新发病近视率控制在5%以内;学校有卫生保洁制度,坚持每日三扫,并将卫生清扫列入班级四项红旗竞赛考核,学校环境卫生总体情况较好;定期组织青春期知识讲座,学校健康教育档案资料齐全,有专门的医务室为师生提供健康服务;学校食堂由“佰和餐饮”承包经营,按“五常法”规范操作,学校小卖部从绍兴供销超市统一进货(配送),食品卫生符合要求,受检合格,矿泉水选用益泉牌,为一级水源;学校能认真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体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为90%以上。

五、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创和谐兴校 1.完成中心工作及上级下达的任务:能按照区教育局党工委提出的“以教育文化创新促进教育核心竞争力建设”这一中心,围绕“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认真完成区教育局的中心工作,工作积极主动,不拖后腿,无较大差错或失职行为发生。

2.档案工作:有校综合档案室,有兼职档案人员,学校档案室已经通过市级达标验收,能认真、及时地完成当年度“归档月”的工作任务,案卷目录能做到及时上报。

3.教育信息工作:能按规定做好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和教学年报工作,统计信息准确;活动信息报送及时,一年中,有信息报送到越城教育网、《现代教育报》、《绍兴晚报》、《天天商报》、《浙江工人日报》等媒体刊发,正面报道力求有影响、有深度,能注明“越城区马山镇中学”字样;能按规定查收网上信息,未出现查收不及时而影响工作的情况发生;无迟报、瞒报、漏报紧急信息的情况。

4.计划生育、工会、妇女、共青团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落实,没有女教职工计划外生育的情况发生;工会、妇女、共青团工作组织健全,活动经常,本着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教师团结、有利于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原则开展工作,教师健身俱乐部活动、教师体检(含妇科病的体检)、共青团“五四”纪念活动得到了正常开展;及时完成上级工会、妇联、共青团布置的各项工作。

5.老干部工作:学校关心老干部的生活、健康,有负责退协工作的专门领导,在春节、教师节期间二次上门慰问,探望生病住院的老干部,送去党和政府、组织的关怀,及时落实老干部各项待遇。

六、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年度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改正和进一步完善。

1.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营造科研氛围。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养。

2.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有效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学校各部门的合作与配合,加强教务、德育的管理职能,增强全局意识和凝聚力,使马山镇中学至上而下形成合力。

回首往事,拥有的成绩已成过去,欲求的事业还在征程,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再次携起手来,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再绘一片新天地,再创马山镇中学新辉煌!

7.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七

1 该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以“实用”为中心, 既要求学习理论知识, 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 而最终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1]。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 护理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探索, 使教学适应临床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和大量文献报道: (1) 高职护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后到临床实习, 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 (2) 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 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 护理操作实际动手能力较差, 整体护理工作能力欠缺, 主要表现在对病人的评估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 健康宣教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等方面, 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传统教学存在以下缺点:

(1)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采用填鸭式, 满堂灌教学, 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2) 传统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 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3) 传统教学课程编排不能围绕着一个学习任务作为目标, 未按照医院实际护理工作流程设计, 课程内容彼此联系不紧密, 使得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很茫然, 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不能很快地进入护士角色。 (4)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 因此, 进入医院后, 临床老师一致反映学生责任心缺乏, 工作适应能力差。 (5)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素质水平。临床老师认为学生对病人的评估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 健康宣教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 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探索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 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的新型课程模式, 实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学以致用, 使得护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的需要, 最大程度的接近临床, 消除学生进入临床后的茫然。

2 课程研究的内涵与目标

2.1《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是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 以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行动导向为指导, 以护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依据, 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 以工作任务为核心, 模拟完成医院护士实际工作的职业情境, 将职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任务引领型课程。

(1) 教学目的。

使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熟练, 具备组织完成护士各班工作任务的能力, 真正做到适应快、技能熟、职业素养高, 为后续的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基础, 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2) 教学内容。

面向医药卫生领域, 一是针对护理专业岗位群的、专项的、综合的、完整的、工作的技能训练 (专业能力) ;二是按照工作过程——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完整行动过程训练 (方法能力) ;三是按照团队建设过程, 让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 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训练 (社会能力) 。

(3) 教学要求。

以工作任务引领的方式, 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 学生完成一个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阶段性任务, 最终学生完成医院护士实际的工作过程。

(4)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设置情境和要求, 采用行动导向型参与式教学方式, 模拟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 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任务。

(5) 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础护理操作视频影像、多媒体和教学网络平台辅助等。

2.2 课程的研究目标与指导思想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目标是:课程实施方案具有开放性好、动态发展、实施过程规范性好、模拟职业性强、实用性好、现代化手段突出、高职特色鲜明。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课程研究使学生熟悉护士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即建立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注重工作过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的课程方案。

3 课程研究的内容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制定课程学习目标、选取与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方式与方法、规范教学组织与实施。

3.1 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

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要完整, 即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 要反映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3.2 课程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一致, 要依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为了将学习目标分解落实, 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 制订教学中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的分目标。

3.3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 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 选择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完整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

3.4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的特点, 采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式教学方式, 具体来讲, 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医院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将课堂设在课堂和实训基地,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操作视频、讲授答疑等教学方法。并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其中, 如: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3.5 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规范

教学组织形式要依据课程内容的安排, 选择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模式为主, 其他模式为辅, 综合运用。要通过师生共同确定工作任务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为此, 应该编制课程标准和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对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编制实施的条件、要求、方法、考核指标及考核方式等, 以规范和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过程, 保证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学生学业评价要以过程为主, 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 课程研究的步骤

该课程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确定研究流程, 具体有6个阶段。

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开发步骤。

(1) 课程调研阶段。

目标:

①归纳医院护士实际工作流程。②找出课程涉及的主要工作岗位。③分析确定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各个任务间的衔接关系。

内容:

1) 调研并分析临床护士的实际工作流程、班次和岗位设置情况。2) 调查并分析该课程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对应的工作任务内容。

方法:

问卷调查、专家访谈, 召开研讨会、小组工作等。参与人员为课程组教师和行业专家 (护理部主任, 护士长等) 。

(2) 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阶段。

目标:

①分析确定主要岗位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②分析确定对应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及素质要求。③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内容:

①调查主要工作任务内容并分析其工作过程。②调查并分析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③描述《基础护理学》典型工作任务。

方法:

召开毕业生返校交流会、课程研讨会, 收集医院对护理毕业生的需求信息, 同时专业教师深入医院调研或顶岗实践, 与医院专家一起对护理专业的主要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3) 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阶段。

目标:

①确定课程的知识总量。②构建学习情境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组合。③建立知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④制定课程标准, 进行辅助资源建设。

内容:

①追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②研讨以主要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及排序问题。③研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时要求、课程师资标准, 以及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等内容。

方法:

召开研讨会, 通过对主要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设计, 产生学习情境, 按照病人入院护士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研讨课程内容、师资标准。参与人员为课程组教师、行业专家。

(4) 课程教学设计阶段。

目标:

①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②确定课程教学实施条件。③完成工作任务设计。④确定课程教学评价方案。

内容:

①设计教学方法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②研讨教学实施的师资组成与分工、教学软硬件设施及配备。③设计职业能力训练任务 (工作任务) 。④研讨教学评价标准与评分及评价实施办法

方法:

课程组教师下医院, 与医院工作者一起收集和整理职业能力训练素材;研讨课程评价标准和办法。最终形成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5) 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阶段。

目标:

①完成课程教学实施方案。②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内容:

①设计教学进度表。②设计任务情境和学习环境。③组织课程具体实施。

方法:

①由课程组根据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 细化课程实施方案。②由课程组准备和营造任务情境和学习环境, 组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

(6) 教学过程分析阶段。

目标:

①总结课程研究的成效和不足。②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内容:

①评价学习情境、教学单元的合理性、排序和组合的有效性, 进行修订完善。②评价工作任务设计的质量, 进行修改完善。③评价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实施效果, 进行修订完善。

方法:

①由教师团队和系办人员通过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访谈, 对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相关人员和毕业生进行问卷、访谈, 了解课程实际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②按照基础护理学研究的步骤进行修订完善。主要包括:护士职业岗位调研表、护士过程及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表;教学指导文件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业评价方案等。

5 课程改革特色与创新

《基础护理学》课程研究建设过程中, 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1)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该课程在课程改革中也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 (群) 能力分析为依据、以职业资格或行业标准为参照设置课程, 确定课程目标。

例如:该课程设计了5个阶段任务, 22项阶段子任务。学生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 即入院护理、生活护理、专项护理、用药护理、出院护理。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融入训练任务中,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做一体化, 系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学以致用的课程内容。遵循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 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使教学内容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适应职业工作需要。

例如:该课程内容选取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医药卫生岗位有:临床护理, 社区护理, 老年福利院护理。因此, 该课程以主要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课程内容, 构建学习情境, 根据护士实际工作流程序化课程内容。

(3) 仿真模拟的教学设计。建立模块式学习情境, 融“教、学、做”为一体, 在“仿真临床环境”中, 开展情景化教学。每个模块依据实际工作任务与内容, 设计典型的学习任务, 课程教学设计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以患者入院为例:

原有的教学内容中患者入院过程, 要求学生熟练患者入院工作流程, 基本流程就包括了5句话, 学生学完以后仅仅只是记住了入院过程, 但对每个过程中护士的职责, 工作任务, 要求都不清楚。教学情景设计以学会办理入院手续为目标, 设计了5个项目。

项目一:铺床技术, 要求学生明确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如何认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 学会为不同患者准备床单位。

项目二:运送技术, 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轮椅、平车、担架运送患者, 保证患者安全。

项目三:卧位与安全, 要求学生能为不同的患者安置不同的卧位, 保证患者舒适, 利于疾病恢复。

项目四: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异常生命体征, 学会护理异常生命体征的患者, 学会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

项目五:医疗文件的书写, 要求学生规范完成医疗文件书写, 特别是体温单的绘制。

(4)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该课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医院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将课堂设在教师和实训基地,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模拟操作、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操作视频等。并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其中, 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5)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施课程。因此, 在课程的实施中, 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 教师要转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 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6) 评价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考核方案。该课程构建了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学习过程考核, 即考核平时学习态度, 又考核职业素养, 即考核个人能力。考核内容分为学生学习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养成、职业能力水平、专业知识掌握程度4个方面。

这是本课程的学业评价项目及分数分配说明:学生最终成绩包括3个部分:①理论考核 (60%) :即期末卷面成绩, 试卷与对照组相同。②平时表现 (10%) :包括课堂发言, 小组讨论的组织, 情境的设计, 角色扮演表现等, 由教师和学习组长共同打分, 取平均分为此项目最后成绩, 期末记入学生成绩单。③实践考核:其中个人考核 (20%) :随机抽取3个实践项目, 小组考核 (10%) :即随机抽取某一小组成员进行考核, 分数代表所有小组成员的分数。

6 课程研究成果

(1) 提高了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护士工作流程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在学习开始, 就让学生了解护士真实工作流程、在模拟情境中进行学习。据同学们反映, 这样的课程学习使他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他们全面认识和把握护士工作流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满怀憧憬。

(2) 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根本的转变《基础护理学》课程突出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际操作为主,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老师在学习中主要是起到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做”, 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职业能力、认知和积累知识。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 学生记”“老师教, 学生做”的方式,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组织能力[2]。

(3)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与协作精神。在讨论、技能练习、考核时都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成员的表现代表整个小组的水平, 通过这种方法, 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 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协作能力。

(4) 拉近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距离。《基础护理学》课程组成员多次深入医院进行调研, 对医院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归纳了护士工作流程、主要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使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岗位实际, 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动力。

7 课程开发建设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也发现的问题与不足。

(1) 班级人数偏多:每班人数都为50人, 所以, 在小组讨论、模拟演练时, 有时课堂局面不好掌控, 课堂略显混乱。另外, 由于小组多, 小组发言时间占用也较多, 影响课程进度。 (2) 费力耗时。该次课改是在原课时144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 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教学, 花在教学准备和课堂的精力和时间大大多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在学生情境演练和操作技能考核时, 均感受到学时的限制。 (3) 形成性评价标准不一, 人为因素较大。形成性评价考核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水平[3]。但在进行形成性评价中, 也存在评价标准不一, 方法不成熟, 人为因素过大等情况。

该课题进行了2年, 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教学改革的路是艰辛的, 但没有改革就不会有进步。今后将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进一步完善, 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基础护理学传统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单一, 与医院实际工作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很茫然, 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不能很快地进入护士角色。因此, 基础护理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3年3月起着手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 经过2年多的研究, 已经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 取得明显成效。现将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结题报告,课程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晓峥.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5) :68-70.

[2]画妍, 徐莎莎, 刘喜文, 等.临床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学》浸入式临床见习的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13) :61-63, 73.

8.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八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4-001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我院机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过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为将来从事轨道车辆检测维修、运行维护、车辆制造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初步提出该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了工作任务分解,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方式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内容是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主要讨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多,而实践教学课时一直在压缩;即使是实践教学部分,仍以劳动性操作为主,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够。教学手段不尽如人意,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的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设计到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和实施等。它是教材编写的重要前提、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是课程考评的重要依据,是教育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媒介。我们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转到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

首先要确定课程理念,它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工作过程导向为课程指导思想,以机车专业学生岗位中机构和零件的①运行、维护、保养;②装拆、修配、改装;③检测、调试、查阅标准资料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的能力主线,把课程归纳为上述三个职业核心能力。其次是确定课程总要求即课程的口标与专业培养口标一致。内容的组织突出能力培养,保持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协调统一,融合职业标准并高于职业标准。从宏观上说明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核心能力与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等。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确定学生应掌握的三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模块):常用机构技术应用、常用传动技术应用、常用零部件技术应用。形成机械设备检修、维护、调试等职业工作能力与技能,树立承担机械设备检修的安全责任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再次是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核心能力的培养或技术的形成为主线。通过典刑工作任务开发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中常规性工作任务的技能和技术制定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内容

2.编写配套教材

传统的教材,是高等职业院校兴起后编写的试用性教材,是大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以及原中专校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教材的大融合。教材中既有深奥的理论推导,又有许多知识的重复;新知识、新技术体现较少;章节编排不合理,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需要配套教材,关键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的系统化。教材的编写以职业工作过程中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整个过程中贯穿着“怎样做”、“怎样做更好”。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采用工作任务驱动。在课程内容的每个项目中,确定特定的“行为领域和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反映了组成某项工作过程的“行为领域”。为了确保每个“学习领域”都与整体工作过程相关,每项工作任务都应被看作是工作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

2.教学过程的改革

第一,组织多种教学形式,除了板书、讲解等,还要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

第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握重点,分解难点。

第三,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学生带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和生产劳动。课程中学到的很多机构,在机床中都有应用,如带传动、链传动、凸轮机构、齿轮传动、螺旋传动、液压传动等。例如,在学习螺旋传动原理时,让学生观察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和普通机床工作台的运动,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相较于普通机床工作台的运动,运动精度要高得多。经观察、思考,了解到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是借助于滚珠丝杠来实现传动的,而滚珠丝杠传动是滚动摩擦,因而效率高、精度好;而普通机床中所采用的只是普通的T形螺纹传动,而普通的T形螺纹传动螺旋之间摩擦是滑动摩擦,所以效率低、精度较差。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第四,教学手段现代化。教材中抽象的原理较多,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如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因此,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甚至机械零件实物进行辅助教学。在课件中将抽象的内容制成二维和三维动画,将生产场面制成视频影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較短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

四、改革考核方式

期末的考核有两个目的:一是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核心,有笔试,考查对知识的储备和知识理解的深度;也有技能操作考试,主要考查以职业技能为主的机械设计应用能力,如减速器的设计。

五、总结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教育。这种课程模式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及。

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应该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应该注意教育课程与培训课程的区别;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完整教学单元。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该转向: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科研基金项目YQ1102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建军,王亚芹.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讨.科教文汇[J]2009.04

9.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九

刘 淑 珍

一、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情况

《基础会计》课程是分院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分院商务英语专业和文秘专业也开设该门课程,本课程的开课班级数每年在3-7个。该课程改革与建设情况如下:

1.基于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建立以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为核心的专业改革协作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与会计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相匹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会计职业培养要求的“四个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对接、一个导向、一个突出、一个不间断)。一个对接指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要对接;一个导向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个突出指突出岗位能力的培训;一个不间断指实习实训不间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

2.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设置,进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能力。依据会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考会计从业资格标准,分析会计岗位主要工作流程,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所应完成的任务,归类整合职业行动领域,提出典型工作和相应的任务,导出行动领域,梳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

3.基于职业关键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本课程在改革中将学历教育与会计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将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基地和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关键能力。目前已初步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维一体”的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将理论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学中做,做中学。该课程10个实训项目,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穿插在课堂教学中间;在学期中,利用三个周末,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提高感性认识;学期末,集中安排30个实训课时,安排学生做会计职业基础综合实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证明,①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后,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要内容,枯燥的理

1论教学变成了有趣的现场教学、模拟实训和实际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②练就了学生会计操作的基本功,规范了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③巩固了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整个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填制和审核凭证→开设和登记账簿→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工作过程展开,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5.改革课程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育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①在校内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采用会计职业基础多媒体教学系统仿真模拟教学。会计职业基础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于一体,给师生一个交互式的虚拟与实验环境,重点实现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的启发式引导学习,以弥补人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除了利用多媒体网络传授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来完成实践性教学,该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即:课件、模拟实验和考核,其中的重点是会计职业基础实务演示和模拟实验。②在校外利用实训基地等社会资源,接纳学生实训,以训代学,充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③使用实物资料进行演示教学。在《会计职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经常使用各种实物教具,如会计凭证、各类账簿、会计科目章及凭证装订设备等会计用品用具及学生实训时所做的样本账簿,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或演示,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有效。

④利用动画视频,丰富教学内容。课程组制作的动画视频形象生动地演示了会计基本技能和基本业务操作的全过程。

二、理论依据

《基础会计》课程的地位及培养目标是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主要阐述会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账务处理的基本知识,具备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具备基本的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职业能力,具备会计核算业务的基本技能,达到企业会计岗位的上岗标准,本课程服务于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实务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是获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必考课程。

因此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理解基础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重点掌握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相关理论和实务操作中的技能;理解账务处理程序种类和执行程序,了解会计工作和组织及我国的基本会计法规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和有关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思路和措施

1.加强师资培养力度。为了保证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基础会计》课程的现有优势,在师资培养方面院、系为教师开辟了多种途径,投入了大量的精

力。(1)派出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用友公司财务软件的培训、案例教学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2010年有两位教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与改革研讨会”。(2)采取传、帮、带的办法,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新上岗年轻教师培养上,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教案、教学方法进行指导。(3)采取听课制度,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改进,保证教学质量。(4)5.派出教师深造,提高学术水平。分院出台转型教师课程进修制度,课程组派教师到全国示范高职院校以及211大学如上海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课程进修。学院有计划继续采用培养与引进的方法发展和更新师资队伍。

2.改善教学条件。(1)教材使用与建设:该课程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会计》,配套用书《基础会计综合实训》,参考教材及文献资料比较齐备,并具有自主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为配合课程教学,主讲教师还自编了《基础会计习题集》等校本教材。(2)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训、校企合作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蓝湖环保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了涵盖制造业、商业、会计事务所等多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和不同业务性质的企业校外实习基地。

(3)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实训基地配备了最新财务软件、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实训软件。建立了财信系网站,并在网站上设专栏介绍最新的财会知识,通过互动平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3.改进教学方法。(1)注意讲授法、直观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主要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使抽象、生硬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该课程目前已制作出比较适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软件系统对该课程的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及会计报表编制等项目进行教学与实训

4.考试模式改革。对《基础会计》课程,实行卷面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对于理论教学内容实行卷面考试,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察;对于基础会计综合实训,则通过对学生的实训操作情况及完成的实习作业进行综合考核。而且在卷面考试时实行系内统考,教考分离,统一命题,流水阅卷,并对统考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对教学突出的老师进行总结,推广其教学经验,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理论教学内容考核时按照平时成绩(10%)、课内单项实训(30%)、期末考试(60%)的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四、创新和特色

《基础会计》课程的创新与特色为:

1.突出实践的课程模式:理论教学中融入单项实训,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实践内容按会计业务流程设计,项目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卷面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

2.基于实践的“悟”、“用”、“练”教学法:通过认识实习领悟基本原理,经过运用掌握基本方法,完成实训练就基本技能。

五、实践效果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理论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学中做,做中学。该课程的实践模块共安排了10个单项实训项目,穿插在课堂教学中间;在学期中,利用三个周末,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提高感性认识;在一学期《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集中安排30个左右的实训课时,安排学生做基础会计综合实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践效果:首先,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要内容,枯燥的理论教学变成了有趣的现场教学、模拟实训和实际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其次,炼就了学生会计操作的基本功,规范了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要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巩固了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整个实践教学内容是围绕会计核算方法而展开的,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分院财会与信息系会计专业2009级学生参加会计资格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基础》两门课的考试,取得了单科通过率80%、双科通过率68%的优良成绩,比浙江省平均单科通过率高出20.67%、双课通过率高出29.3%,比上虞市平均单科通过率高出36.7%、双科通过率高出35.4%。在全国珠算等级鉴定考试中,分院会计专业参加等级鉴定的63名同学,有52人分别通过了普通四级、五级、六级(普四26人、普五15人、普六11人),占考试人数的82.5%。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双课通过的学生,凭珠算等级证书即可取得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六、与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比较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篇十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正阳小学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市区教育局工作部署,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课程改革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二、工作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程改革坚持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协调一致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与国家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

3、充分利用内外课程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资源,鼓励和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4、课程研制、实施、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保证课程实施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

三、工作任务及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淑荣

副组长:孔祥云、姜玉侠

组员:栾晓薇、冯丽娟、赵洪霞、魏立民、高研

2、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全课程,保证实现课程

结构和功能的完善。

3、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确定开发校本课程、陶艺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等校本课程,并将其纳入课时计划之中,纳入省、市教科研究之中,配备专兼职教师任教,确保课程实效性。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学校有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育技术,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安排承担校本课程教师学习制陶技术、陶艺观念、科技环境知识,聘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加强教师间切磋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5、组织与实施。首先,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结构,制定课程开发方案;其次,依据国家课程改革冈要开发校本课程文本材料。再次,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使用。

6、加强图书馆、实验实,专用教室及各种教学设备等资源的建设与配置,充分拓展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

总之,我校期待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深化学校办学特色形成,促进课程改革健全、健康、有序地开展。

正阳小学

11.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十一

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表示,瑞典国内的教师、学校和政治家广泛认可教育改革的迫切性,瑞典应当抓住这样的机遇推出国家教育改革战略,确定优先内容、落实责任划分、强化绩效问责,这对于瑞典教育质量与公平的长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报告同时对瑞典教育改革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的专业质量和吸引力;第二,对现有学校教育经费筹措机制进行评估;第三,加大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支持力度;第四,推出国家战略推动学校教育逐步改善。

12.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十二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工作过程系统化就是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想, 提升职业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认为,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所有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现代化办公软件的技能, 是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熟悉各类Internet应用, 能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 掌握文字编辑、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办公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提升职业化办公能力和个人职业素养,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就业以及适应岗位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内容设计

1.1 学习情境规划

学习情境的规划首先要分析高职学生的职业前景。选取与学生未来职业紧密结合的工作情境, 并将其设计为具体的教学任务, 是学习情境规划的要求。通过设置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相关的学习情境, 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提高了相关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 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了四个情境:文件管理与收发电子邮件、制作产品宣传海报、制作产品销售统计表与制作产品展示演示文稿。文件管理与收发电子邮件情境就是以学生日常的计算机操作为例,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掌握Windows XP系统, 学会Internet的操作使用技巧。制作产品宣传海报以企业产品宣传广告为例, 让学生掌握中英文输入法, 熟练使用word2003进行宣传海报的编辑, 并能实现将作品上传至教学空间。制作产品销售统计表以企业销售统计为例, 让学生掌握Excel 2003的使用, 熟练编辑Excel的公式。制作产品展示演示文稿以企业的产品展示ppt制作为例, 让学生掌握ppt2003的使用, 熟练设置页面的版式与动画效果。

1.2 学习情境设计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全面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根据本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相结合, 以项目为载体, 把课程教学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融合到4个学习情境中来, 每个学习情境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 遵循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全面采用空间教学法。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空间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 这些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 如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展示在空间里, 记载着每一次课从复习回顾到引入新课, 再到讲授新课、归纳总结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流程。根据学习情境, 通过教学空间下达项目任务, 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按照步骤实施项目, 最终将项目作品上传至学生空间, 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且对每个作品成果给予评论和指导意见, 选取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到教学空间里。另外, 除了课堂上的交流, 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空间的留言和私信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或者通过创建交流群组的方式就某一问题展开公开讨论。通过这些互动方式, 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而且实现了互动学习的空间教学新模式。

表1与表2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ord2003为例, 描述了其学习情境设计方法。

2 教法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力求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的一致性, 采用了以工作过程为中心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1 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 我们重组了教学内容, 精选出了4个学习情境, 实现了工作流程的模块化教学。课程教学围绕4个真实的工作任务展开, 各个工作任务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的标准化教学环节为:明确工作任务要求和能力目标、分析工作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解决工作任务的方案, 模拟职业环境实施完成工作任务、检查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组织是以学习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人和引导人, 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组织教学。

2.2 采用“空间教学”模式

教学空间是一个教育资源共享、学习沟通交流的实名制平台, 是教师的教学窗口, 学生的学习天地。它是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 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 以素材资源为补充, 基于世界大学城建设的共享型学习、教学资源库。空间教学打破了常规教学的时间、地点限制, 使得师生之间的教学过程既可以在课堂中进行, 也可以在课外随时进行, 从而使教学活动摆脱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 是一种跨时空、跨地域的, 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形式。

2.3 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强调真实工作情境的建立, 利用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师营造开放性的学习工作场所, 设置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工作与学习任务,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

2.4 应用实训

实训中心的计算机应用机房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台计算机, 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各类计算机应用操作,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化办公能力。

3 结束语

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很强针对性与合理性的全新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进行设计, 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也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3.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十三

清镇市暗流乡古仲小学2007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工作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工作的开展,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以下简称课改),高质量地完成课改工作,根据我校2006年课改工作实际,特拟定我校2007年课改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三面向”和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巩固课改的成果。

二、工作目标

1.继续对教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素质,转变教师工作观念,深化落实课改成果。

(1)新课程的培训

(2)新教育理念的培训

(3)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3)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贯彻课改理念的培训。

(4)校本教研教学研讨的培训

(5)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的培训

(6)派出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相关培训。

2.收集和积累课改的试验资料和各种案例。

3.继续完善学校课程安排,贯彻新课改精神。

三.学期工作安排

1.2006—2007第二学期工作安排

完成各种校本培训。

2.2007—2008第一学期工作安排

继续完成各种校本培训,收集整理资料

四、组织机构

专人负责,完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组长:王国松

副组长:王世伦肖云龙

成员:王龙王国姝

组长负责课改的全面工作,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具体负责课改工作的布置、实施。成员参与课改工作的研究,协助副组长开展工作。

四.措施保障

1.完善课改工作制度

2.从学校的财务资金中抽出部分资金作为课改资金。

清镇市暗流乡古仲小学

14.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十四

榆社县华峪中心校

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我市基础教育课程已进入由点到面的实验阶段。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已经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实验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

为稳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在实验中实施“四大工作策略”,突出“四大课改创新”,狠抓“四大主题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四大工作策略:

第一,建立协调有效的运行机制。实验启动前期,从市到各实验区均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教师培训工作小组等。实验过程中,实行“分级管理,分校实施,上下联动”,教育行政部门整合职能科室和业务部门的力量,实行分工合作。各实验区还配备了整合人事、财政、计划等政府部门的力量,有的学校整合社区、家庭,让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课改。课改办公室参与协调管理,使实验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课改实验需要经费作保证,各实验区和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第二,制定科学可行的课改方案。为确保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开展,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课改实验工作方案,市教研室制定了课改实验行动计划,即通识培训及教材培训—研究课题立项申报—实验教学指导—实验案例提炼—实验成果推广。同时确定了“四个一批”的工作措施,一是确定一批实验样本学校,建立校本学校档案,通过开展联片、联校、联科活动,以点带面;二是培养和树立一批实验骨干教师,以课改报告团的形式,为实验教师给舞台、给机会、给压力;三是开发和确立一批课改实验研究课题,指导学校转化研究成果,以课题促课改;四是跟踪指导样本学校的实验工作,分阶段组织交流活动,推出一批实验成果。

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也从指导思想、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制定了课改实验工作方案以及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第三,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课改的关键是教师。各实验区和学校把培训教师当作头等大事,赋予新课程师资培训新的内涵与形式,坚持培训者先接受市级以上培训者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使培训工作做到了“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集体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文本培训与教研指导结合”。从培训的层面看,各实验区(校)认真组织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师资培训。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新课程培训;是组织教师参加市、区新课程培训;三是以学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思路,使实验教师培训形成了立体网络。

第四,营造良好的课改环境。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分阶段、分系列、分对象,认真搞好宣传工作。建立了“课改网站”,按课改实验进程,分期确定主题,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解读、新教材教法、实验困惑和实验案例等为内容,重点刊载学科教研员、市课改指导专家、课改实验教师的点评和体验文章,以解决课改实验者的困惑。各实验区(校)坚持层层动员,统一认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活动。

---四大课改创新:

第一,教研制度的创新。随着新课程观的确立,教研工作方式随之要发生变化。教研部门为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教研工作重心,由学科研究逐步转向课程研究,并通过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构建适应新课程和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机制。市教研室为此制订了《荆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并以教研协作体的方式,实现整体联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研部门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一是建立“例会合议制”,整合各部门职能。每月由课改办公室召集一次协调会,行政、教研、科研、培训、体卫、电教各部门可就工作中的重大事情实行合议,统一思想,商议举措,分工落实,保证课改顺利进行。二是完善“调研督查制”,加强实验全过程管理。教研室工作重心下移,沉到基层,教研员(专家组成员)包校联片,包科带人,实行“每周一片、每片一校、每校一题”的下校督查机制。

三是健全“协作体攻关制”。市教研室建立了市直厂矿小学教研协作体,实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解课改实验难题。各实验区以校本学校为龙头,建立“课改实验研究协作体”,请课改专家作学术专题报告、理论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专业咨询,发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专业切磋、专题讨论。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课改实验的品位。

第二,教学管理的创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学领域的改革,更需要教学管理领域的改革。我们在充分酝酿的前提下,以备课改革为突破口,并在认真筹备的基础上,以“提升备课理念,重建备课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为主题。

第三,课程开发的创新。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实验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推动这项工作,我们在市课改实验样本学校试点,通过“点”上示范,观摩引导,并采取分层推进、分类开发等措施,对已经积累了课程开发经验的学校和项目充分发挥骨干引路作用;对校本课程开发正在进行的学校,重点扶持和指导;对实验基础薄弱的学校,采取联片,共同围绕某个项目进行研究的办法开发,形成资源共享。

第四,评价体系重建创新。实验区(校)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启动评价体系的研究,特别是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不少实验学校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出发,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完成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成长记录册》等的研制工作。

---四大主题活动:

市课改办和市教研部门坚持以“搭建课改平台,丰富课改专线,提供课改例证,拓展课改空间”为思路,围绕课改赋予活动新的内涵。

第一,以“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主题,举行了“湖北省八市课程改革研讨会暨象山小学校本课程展示活动”。此次活动以“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师生即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为主题,内容丰富,整个

活动异彩纷呈,亮点闪耀,师生与观摩者激情四溢,给每个参会代表全新的感受,赢得了与会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第二,以“传播课程理念,推进课改实验”为主题,组织课程改革实验教师报告团,定期到各实验区巡回报告。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赋予教学视导新的内涵与形式,即把目光投向学校,投向实验成果的转化。实践中我们把视导集中在普遍指导撒网听,重点指导研究听,扶植指导跟踪听,示范指导观摩听的形式上,充分发挥教研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视导中,我们注重提炼和转化实验成果,将报告团成员的课例作为研究的载体,集中“会诊号脉”,让教研员与老师们结成学习伙伴,做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者。每一次报告活动,把实验教师的实验课例、实验成果、教学反思及教研员的评点与教师的对话融为一体。通过实验教师的课例,表达课改理念,体现课堂意境,折射课改精神,展示课改个性;通过教研员的互动对话,给教师实践的启迪和理性的感悟。

第三,以“研究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为主题,举行“荆门市小学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展示会”。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如何用好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每节课各有教学个性。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

第四,以“总结经验,提炼验证,推广成果”为主题,组织开展实验工作的检查考评活动。检查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检查评分表》,检查中,采取听专题汇报、看档案资料、开师生座谈会、进教室听课1-2节,访谈学生家长等形式,有效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课改中,老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广大实验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成了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的学习激情、个性和才华得以充分展示。

第二个变化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师生关系更加融洽,通过课例展示、案例评选、名师导教,如今的课堂教学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发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

第三个变化是课程观念的转变。教师是文本的创造者,而不是文本的利用者,教材过去是法规,现在是范例。教师已由教材的奴隶变为教材的主宰。现在,教师已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实践者。

第四个变化是评价方法的转变。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中,注重激励功能,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评价由过去单一评价转向多元互动评价,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如对学生评价,运用综合性评价、学生评价两种方法。综合性评价:看学生成长记录卡,运用观察记录、情景测试、口头评价记录、家访记录、社会实践等综合考查学生。学业评价:采取考试和考查的方式进行。

第五个变化是教师专业观念的转变。新课程实验锻就了一批教师。广大实验教师感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多才多艺,只懂一门学科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从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科课程整合、多媒体手段运用等侧面,领略了教师的专业在发展。

三、实验工作主要问题和思考

(一)课程改革实验师资薄弱,力量不足,师资整体水平急待提高。由于近几年清退民师和代课教师,教师编制吃紧,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包班,一个教师带几个年级、几门学科,工作量大,进行实验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同时,部分教师现有的专业结构与课程改革要求矛盾突出,一方面表现在有些新课程门类,如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在一些农村学校难以落实;另一方面表现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在一些学校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这就与课程综合化和增强选择性的趋势不相适应。因此,师资培训、教师继续教育迫切需要与课程改革同步。

(二)课改实验资金杯水车薪,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正常的实验教学需求。从目前实验的情况看,部分农村小学课改现状堪忧,一些农村小学仍在偿还“普

九”债务,有的连最基本的教具都满足不了,对于配置课改所需要的教学实验设备更是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设立课改专项资金,让政府真正担当起责任,并为课程改革实验开绿灯,给政策扶持。

(三)城镇学校班额过大,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实验活动,实验效果受到制约。有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优质,且有名校效应,班班都是超级大班,这样课程改革实验很难奏效,课堂教学师生难以施展互动,学习方式难以转变。这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合理布局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给予薄弱学校的政策倾斜和扶植。

(四)评价考试和升学制度,与课程改革不相配套,制约着课程改革实验。考试和升学制度的改革不到位,目前以考试成绩评价学校、以班级排名评价教师、以考分高低评价学生的社会环境尚无根本变化,导致少数教师、家长的观念和行为一时难以及时转变,社会一时难以适应,学校实施课改仍然存在一定的阻力,特别是以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校进入课改后,这种阻力会更为明显。因此,要重新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学校办学、教师业绩、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

15.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十五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我系机电一体化、供用电技术等专业都开设此课程,它不仅对本专业后续的学习很重要,也跟学生今后的工作有着直接关系,这就决定了该课程在电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院“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存在以下问题: (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下降; (2) 学生普遍感觉抽象,厌学情绪严重; (3) 教、学、做不能有机的结合,理论不能为实践服务; (4) 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些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想到:我们的课程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应进行基于工作系统化课程的改革。

2 课程定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被列入我院第一批课改专业,通过广泛、深入调研,确立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制定出适合该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之一就是“电气设备生产线操作工”,这一岗位的实际典型工作任务有:分析电子线路图、元器件选择与检测、元器件安装与焊接、产品验收与调试、产品维修,我们把它们归纳为“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

通过对“电气设备生产线操作工”这一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的分析,我们将传统的“电工电子及技术基础”课程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制作调试”课程,这门课程定位如下(见表1:课程描述)。

这样,变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锻炼技能;变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变学生听从老师指挥的“要我学”为学生根据有兴趣的项目学习的“我要学”;变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为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3 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注重整个工作过程而展开的教学行动,它以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并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教学。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我院现有条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将该课程分为9个学习情境(见表2)。

为了使教学顺利开展,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电子产品制作调试维修”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每一个教学情境设计中都围绕职业岗位所需人才规格,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等给予详细的描述。表3是学习情境5———简单直流电源的制作与测试的学习情境设计。

4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制作调试”课程依托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但是在进行课程实施时,应结合课程性质和能力目标,合理安排,最终评价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院校电类各专业开设的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文结合现状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课改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本课程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情况。

关键词:传统教学,工作过程,任务,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玉军.谈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方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6) .

[2]丁德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Z].院教务处下发.2011-3-13.

16.曹湾中学基础课程改革工作报告 篇十六

关键词:新增本科专业;物理基础课程;调研报告

“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本科(特别是理、工、农、医类专业)两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其任务不仅在于为学生系统地打好物理基础,而且还在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已逐渐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当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开展“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为此,我们对2013年新增本科专业开设“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今物理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供大家参考。

一、两门课程开设情况

我们登陆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http://www.bkzy.org),查阅了900多个学校3162个新增专业的申报材料,有效数据2925个。其中,理科类95个,工科类887个,农林类44个,医科类194个,文科类360个,经管类732个,其他类613个。现就理科类、工科类、农林类、医科类2013年新增本科专业开设物理基础课程的情况统计分析

如下。

1. 理科类

在理科类新报的95个专业中,未开设“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分别有42个和61个,分别占44%和64%。开设“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平均学时数分别为109和48,详细见图1(个别两门课程合并开设的未计入),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分别建议的最低学时数144和64尚有距离。一些学校的距离还很大,个别学校的学时数分别仅有40和15。

2. 工科类

在工科类新报的887个专业中,未开设“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分别有266个和459个,分别占30%和52%。开设“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平均学时数分别为89和39,详细见图2(个别两门课程合并开设的未计入),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分别建议的最低学时数126和54尚有距离。一些学校的距离还很大,个别的学时数分别仅有32和12。

3. 农林类

在农林类新报的44个专业中,未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有25个,比例为57%。开设课程的平均学时数为63,详细见图3(有1个两门课程合并开设的未计入)。

4. 医科类

在医科类新报的194个专业中,未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有161个,比例为83%。开设课程的平均学时数为68,详细见图4(有2个两门课程合并开设的未计入)。

二、调研分析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是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美国,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基础物理课程作为通识性课程一般不以专业来划分,通常会依据学生的需求分成若干序列。以哈佛大学为例,基础物理课程共分四个序列,各序列折合成我们的学时数在144~216之间,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任一序列。其他许多高校的情况大致类似。在欧洲,大学基础物理课程同样被作为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一般也不以专业来划分,许多专业的基础物理课程与物理专业的相差不大。

在我国,“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着积极影响。这两门课程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比如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制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各专业对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大多有比较具体的表述和要求。一些高校“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学时数超过了“基本要求”的建议。此外,我们还欣喜地注意到,不少文科、经管和艺术类专业开设了基础物理课程,作为提升文科、经管和艺术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载体。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当前也有一些高校对本科教学(尤其对通识类基础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人才培养上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安排基础物理课程学时明显不足,并时常使之面临压缩学时的危机局面,难以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还有一些高校甚至取消基础物理课程,即便是理工科类专业的本科学生也不上物理课、不做物理实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科学素养的短板”。本次调研反映的是新增本科专业开设基础物理课程的情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问题的严重程度,让人忧虑,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三、建议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校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打基础、增素质、利长远的重要意义。为此,一方面需要广大从事基础物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勤奋工作和不懈努力,推进课程内涵发展,不断激发课程活力,另一方面需要教育部、各兄弟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校的支持和引导。在开展“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建议各兄弟教学指导委员会参考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文件(http://m.tongji.edu.cn:8888/jzw/),重视和加强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同时,我们也非常乐意与大家一起研讨,提供我们的建设性意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上一篇:实验个人总结下一篇:关于幼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