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实例

2024-09-05

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实例(精选9篇)

1.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实例 篇一

云环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课题

实验教师结题检测鉴定总结

为了解实验教师课题研究情况,促进云环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与研究》课题顺利结题,结合贵阳市教科所结题工作要求,云环小学于2013年5月4日在学校会议室召开实验教师结题报告会。

报告会由课题研究组组长蔡惠祥老师主持。此次鉴定组组长:郑觉权。成员:郑万英、李海群和李国惠。检测组同样由四人组长,课题负责人夏安会任组长,成员有:邹兴遂、刘梅和蔡惠祥。

会议伊始,主持人首先介绍了课题鉴定组和检测组成员,随后便是每个实验教师针对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所做、所思、所悟、所得中的最亮点作介绍。所谓“所做”就是真实地反映自主学习、参加培训,按学校的研究工作步骤,进行课题实践研究的经历(能说明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所思”就是参加课题研究之初的思考(说明为什么,即自己提出研究专题的原由)包括自主学习、参加培训后的思考、按学校的研究工作步骤,进行案例研究、做代理父母等研究的思考,主要反映研究能力在过程中的提高。“所悟”就是通过做与思获得的感悟(反映在课题研究结题之后,我应该、我还能做什么的所悟)。“所得”就是做的方法、思的习惯、悟的积淀变成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实现自我追求的所得和自觉行为。

实验教师汇报完后,便由课题检测组组长就检测组检测各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资料和听取报告会后的情况作检测,检测组通报查阅实验教师资料情况:每个实验教师参加校内培训至少21次,合计536人次,每次培训均有培训印证材料;学校课题组教师有26人参加至少1次外出培训,课题组合计外出培训42人次,培训印证材料61份;课题组教师每人均读关于教育教学的书籍3至9本,写有读书笔记438篇,随笔60篇。在关爱留守儿童研究活动中,只有4个实验教师担当1人“代理家长”,其余教师都担当2人以上“代理家长”进行个案研究合计55项,当“代理家长”合计63人。课题其他资料772份,实验教师获奖成果合计14篇,课题组实验教师课堂教学中关爱留守儿童课堂实录26张光碟,25份教师个人研究报告。从实验教师的汇报来看,每个实验教师都谈了自己在两年的留守儿童课题研究中的所做、所思、所感、所悟,即研究工作中的亮点汇报,各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的每一步,真心关爱,将爱心播洒进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灵。检测组给予各实验教师“通过检测”的结论。

最后,课题鉴定组组长,即云环小学校长郑觉权对各实验教师的工作“是否同意结题”的鉴定,他在鉴定中对课题组和各实验教师所作的课题研究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予课题组及实验教师“同意结题”的结论。

息烽县云环小学留守儿童课题组

2013.5.4

2.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实例 篇二

研究如何培养(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是指从技术角度上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二是指从人文角度上培养学生如何辨别信息、评价信息,如何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当前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增强信息社会中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伦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个体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通过研究探讨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一些实现方式,找到信息素养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面,帮助学生成长。

研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也只能从学生对自己和对周围世界看法着手。教师的任务就是辅导帮助学生,激发学生自身学习适应的潜在能力,主动积极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二、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就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法;二是信息素养的养成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方面。

1.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法

(1)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

通过调查表明,学生获取信息比较盲目,信息安全道德意识不强,男同学与女同学在选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有效沟通与表达的方式有待提高,针对本次调查及为了以后更好的组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出了一些解决现状的思考与设想。

(2)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①提供有价值的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操作实践过程;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

②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建立主题式学习网站,教学博客,网络博客是目前网络中流行的一种信息表达方式,采用写日志的方式对个人用户的信息进行管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需要对学习的任务进行分类总结,若由老师每次都去点开学生的作业文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同时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也不能得以完整体现,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在短短的课堂中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基于以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网络博客系统的特点,三中率先尝试了教学博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③从“任务驱动”教学到基于“问题”的教学探究。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适当地引入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④从做中学,从做中成长,从做中养成。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有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信息进行批判与评价,其次在能够将得到的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有用的部分,再次在“做”的过程中可能是多次循环重复的实践,学生能够在“做”中形成运用多种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最后在这样现实体验、理解实践、评价和反思“做”的过程中,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树立起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3)建立多元化客观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机制

主要包含两方面:评价指标立体多维和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指标立体是指在评价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时候,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的整个过程都纳入评价的范围之内,对学生在在信息社会中成长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

评价指标多维是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不能单一地只从技术角度评价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还从人文角度,对学生如何辨别信息、评价信息、表达信息,信息意识强弱,信息社会中中学生应有的道德、情感、伦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内容进行适度有效的评价。

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的形式多元化。强调教师转变为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要真正落实信息素养的评价,同时又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形式上有所选择,主要的评价形式有:上机操作评价、纸笔式评价、作品评价等。

2. 信息素养的养成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①理解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②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简单的加工能力;③懂得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④在信息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面对新的事物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⑤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

(2)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反复的尝试和不断的修改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感悟与体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主要是以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

(3)学生的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技术课程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的世界,经历技术的发展,理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感悟信息文化、技术设计的文化的内涵,形成对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全面、客观、辨证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通过技术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可以提高学生表达、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4)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具体表现为:①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②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③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④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5)学生信息社会思想道德的养成

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以使他们在信息社会中一举一动都能够符合文明人所应该遵守的准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不断渗透,在不同场合中不断加以引导,适应地加以控制、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

(6)信息学奥赛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做到夯实基础与破解难题结合、竞赛教学与常规教学结合,双轨复式的培训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锻炼学生仔细严谨的习惯

三、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学生的个体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但由于三年以后学生都已经毕业,后续的实证资料收集比较困难,因此研究内容还不够充分。另外,对于中学阶段信息素养的培养我们主要是从信息技术课程或相关信息技术竞赛中研究学生的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少涉及其它学科中信息素养的养成对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的研究,也使课题研究存有遗憾。

3.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写作诊疗 篇三

一、诊断

1.缺乏完整而严谨的结构

(1)结构残缺。中小学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写作者因各种原因而缺乏系统的科研写作训练,加之对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样例的结构缺乏解读,往往不清楚哪些是结题报告必须要呈现的,哪些是结题报告不需要呈现的。在结题报告中,发现有的报告里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却有了。例如,有的结题报告中应该有的“文献综述”“理论依据”等结构部分却没有,而有的结题报告中像“研究的可行性”这样不需要呈现的部分却还存在。一项研究是需要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而不研究“那个问题”;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能否顺利推进,这个问题是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即开题的时候就必须要予以解决的问题。既然课题研究都已经进入结题阶段了,当然就不需要再阐述课题研究可行不可行的问题了。

(2)结构混乱。有些写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文采和个性,往往忽视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规范性的特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安排结构,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报告的结构混乱不堪。例如,有的结题报告采用并列式结构来写:踏上征途(实际上是问题的提出);征途航标(实际上写重新思考课题研究的内容);坚定前行(实际上写具体研究过程);征途回望(实际上写研究经验与收获)。虽然这种写法看似个性十足,内容看似都是围绕课题结题来写,但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一基本框架不是一目了然。作者一厢情愿的报告结构根本不符合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和规范。再如,有的课题研究本来不是验证某种假设(证实或证伪),而是主要阐述如何操作与实施的,但是在结题报告中却还出现了研究假设。这明显与课题研究的意图、实际以及报告的主体框架相冲突,显示出了结题报告结构上的混乱。

2.行文表述不规范

(1)题目表述不准确。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必须要体现出规范性的特点。不仅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要规范,研究结果的表述也要规范。在进行结题报告写作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或其他原因,写作者往往忽视对题目的审视与分析。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知道课题研究的意图、研究的目标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等。在题目表述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准确、严谨,避免语病和歧义、避免含糊不清,否则,容易让读者误解。例如,在“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题目表述中,到底是指高中学生(三年内)的学生生涯规划还是高中学生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表述存在歧义,就容易让人误解,不知道到底指的是哪一个方面。只有通读全文后才知道,原来文题所指的是后者。像这样类似的不规范、不准确的表述在结题报告中是应该避免的。

(2)逻辑关系不顺畅。完整的结题报告应该是自成一体的,报告题目、各级标题和内容之间在逻辑上是照应、匹配的,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逻辑不顺的问题。

首先,内容与题目缺乏照应。结题报告的整个内容都应该是紧密围绕题目来写的。逻辑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择,都必须由题目来决定。所有的表述都必须要紧紧围绕题目来说清楚。但是,实际来看,有的报告从题目上看倒没什么问题,但是通篇读完之后就发现,很多内容偏离题目,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题目中需要回答清楚的几个问题并没有回答清楚,而一些看似相关实则关系不紧密的内容充斥了大量的篇幅,画蛇添足,反而削弱了主题。例如,在对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研究结题报告中,却加入了师德师风、教师团结协作能力明显提高等内容。从整个研究意图来看,这些内容相关性根本不高,完全可以省去。

其次,下一级标题与上一级标题不能照应。上一级标题和下一级标题之间往往是总与分的关系,下一级标题及其内容是为了说明或印证上一级标题,两者之间是说明与被说明、印证与被印证的关系。有的结题报告中,可以明显看出下级标题和上级标题之间不能照应。例如,上一级标题为“拟解决的问题”,下级标题则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很明显,两者之间相去甚远,根本不能构成相应的关联。

最后,文段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标题应该是文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文段内容则是对标题的具体展开,要与标题相匹配。在一些结题报告中,文段的内容却与标题不匹配,给人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例如,有的报告在阐述课题研究操作性成果的时候,本来应该主要说明通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课题研究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或效益等,但是在具体的文段中大量介绍的却是如何研究、如何操作的内容,这使得文段的内容与标题不能匹配。

二、治疗

1.了解结题报告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科研课题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强调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是其突出的特点。结题报告写作,必须要了解和注意这些特点。例如,结题报告的规范性,从课题研究的设计、到研究的实施和过程,最后到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述上都要规范。结题报告的规范性首先表现在格式的规范上。无论是从题目、正文到注释或参考文献,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规范格式来写,不能为了凸显个性而忽视了报告的规范性。其次表现在语言表达的规范上。科研报告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它主要采用的是论证性或描述性的语言来进行科学论证或客观解释、描述,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语言应具有规范、客观、准确、清楚、简洁等特征。这些都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文体写作的特点。

2.重视报告样例的分析与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凡善于写作的人,都是经历了借鉴、模仿、独立创作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结题报告,在形式、表述上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分析和借鉴别人的结题报告,也是帮助完善结题报告结构、学习规范表述的可行方法。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般来说,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报告中要回答清楚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结果怎样等问题。如果是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研究的缘起或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主要过程、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等。如果是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结构一般会包括:导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问题与讨论、结论等。此外,通过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还可以了解结题报告语言表述、逻辑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基于对结题报告样例的分析和借鉴,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免结构上的残缺或混乱、逻辑上的紊乱、表述上的不规范等问题。

3.重视写作后的通读和修改

结题报告完成后,首先需要进行通读,审视题目、二级标题与题目、三级标题与二级标题、内容与标题等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完整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通读的时候要注意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报告的整体结构,要关注报告的结构是否完整、主干是否突出、细枝末叶等部分是否完备;二是各部分的逻辑层次,要关注结题报告的内容和结题报告的题目是否照应、各个层级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理顺,具体内容和标题是否匹配,上级标题和下级标题之间是否构成了总分关系、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论证和被论证的关系等;三是语言的通顺,要关注报告语句是否做到文从字顺,是否简洁明了,是否准确表达出了要表达的意思。针对通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结构和内容不完整的,就需要及时补充;结构混乱或逻辑不顺的,就需要立刻调整;语言不规范的,就需要着手改进;堆积材料的,就需要总结、提炼。只有如此,结题报告才能把该讲的讲清楚、该说的说明白。

4.课题结题报告 篇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3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4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4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5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5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6

1、原材料筛选..................................................................................6

2、保温板结构研究............................................................................6

3、物理性能研究................................................................................6

4、中试生产线设计............................................................................7

八、课题研究的果.........................................................................7

九、研究中的反思成及今后的设想................................................7

《一种矿物棉环保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的研发与应用》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能源危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节能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随着低碳经济的观念的提出,各国政府亦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节能减排政策。在我国,节能减排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民用建筑数量不断增加,民用建筑运行能耗增长迅速,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种快速增长的态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而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工业行业能效水平提升较快,工业领域节能潜力下降,未来建筑领域将承担越来越大的节能减排任务。然而我国量大面广的既有建筑中,很多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仍有一定数量的新增建筑节能不达标。大多数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5倍,这将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能源负担。在一般性建筑中,通过围护结构的散热量最高可达建筑砽能耗的72%,空气渗透热量损失最大时可达建筑使用能耗的28%。2013年,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9%,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20%。由此可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也是建筑节能的关键之一。

对于房屋建筑而言,从能源流失的角度来看,围护结构的热量流失比达57~77%左右。在围护结构中,窗体和外墙流失能量的比重都比较大,大约为30%左右,因此窗体节能和外墙保温节能是重点。当前,住建部提倡重点推广的主要保温形式为外墙外保温,因此外墙外保温体系产品也受到了大范围推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目前,建筑外墙以及屋面的保温板材料大多使用有机材料,如挤塑聚苯板(XPS板)、膨胀聚苯板(EPS)、硬泡聚氨酯板(PUSP)等。由于有机材料易燃,着火后不易扑救,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机保温材料的着火危险性存在于外墙保温施工前的材料存放、施工中的交叉作业以及使用后的整个建筑寿命中,安全隐患是长期的。目前,市场上的无机保温板多数是将无机材料(如矿渣棉、岩棉、玻璃棉等)作为板材的填充料,生产出来的板材虽然防火性能较好,但是由于整体较软,且松散。在作为屋面材料时,施工过程中极易被踩压损坏,降低保温效果和屋面安全性;而作为墙体保温材料使用时,安装过程中抗风较差,且吸水量高,遇恶劣(大风大雨)天气,极易脱落,造成安全事故。

故此,研发一种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结构性能好、耐热性及耐火性好、使用寿命长、有利于环保、可直接用于结构上的一种矿物棉胶泥粘结保温成品板,以取代目前建筑市场中常用的有机材料保温板及一些单一无机保温材料板,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题的研究以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广西科技大学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申请课题,与保温隔热板生产厂家等单位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组成产、学、研的研究团队,团结协作,研究出了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结构性能好、耐热性及耐火性好、使用寿命长、有利于环保、可直接用于结构上的一种矿物棉胶泥粘结保温成品板,可通过在基板面层根据使用要求进行粘贴各种饰面材料,做为隔热板、吊顶、轻质墙板、门芯板和墙面保温板使用。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矿物棉是指:由矿物原料制成的蓬松状短细纤维。具有不燃、不霉、不蛀等性能。可做成毡、毯、垫、绳、板等。用作吸声、减震、隔热材料。将天然岩石或冶金矿渣在冲天炉或池窑等设备内熔化后,用喷吹法或离心制取。

矿物棉喷涂系统是指:将纤维专用喷涂棉与配套胶黏剂经过专用纤维喷涂设备喷涂于建筑及机车、船舶等基体表面,无需吊挂件、支撑等,经自然干燥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厚度的无接缝、整体稳定密闭的喷涂层。该喷涂层呈现弹性的自然纹理和纤维质地,具有保温隔热、减振隔音、吸声降噪、A级防火的杰出功能,施工高效快捷,尤其适合异性复杂结构,颜色可根据设计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以矿物棉为主要材料,加以胶泥粘接,通过科学的结构设计,研制出一种具有重量轻、成本低、抗压强度高、耐水性及耐火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隔热性能佳、有利环保等明显优势,推广前景广阔的矿物棉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采用矿物棉为主要材料,以特制的环保胶泥为粘接剂,把矿物棉纤维粘制成为喷胶棉。喷胶经齿轮摆锤摆动折叠成布绵,棉层厚薄均匀,并形成多层垂直交叠结构,后经差速压辊打褶使纤维折叠交叉乱向交错压在一起,从而使矿物绵不出现棉质分层的现象。打褶压制后的矿物棉板养护脱模后,经切断或裁边,进入自动包装线,包装入库,最后制成以矿物为主要材料研制一种新型保温隔热板材。

通过本课题研究实施所获得的主要创新内容如下:

(1)利用水玻璃与氟硅酸钠、滑石粉等制作出环保胶泥,对矿物棉进行喷洒,提高矿物棉纤维本身的硬度,并根据所需板块空隙率,通过双向压力机压制成板块,使矿物棉形成一种蜂窝状,有一定强度、刚度的结构板。矿物棉作为结构材料使用,区别于现有板材中,矿物棉作为填充材料等使用。

(2)制成的矿物棉板面层可根据使用要求进行粘贴各种失眠材料,作为隔热板、吊顶板、轻质墙板、门芯板和墙面保温板等,用途十分广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法来进行研。通过对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试验并其各种物理性能,最终选出最佳的组合材料。然后,根据最佳组合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能来研究制作工艺,通过对各种制作工艺进行试验,确定最佳施工工艺。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原材料筛选

对预先选择的材料、备选材料进行理化成分分析,选定合适的原材料;按选定的原材料的理化成分,先在理论上计算研究粘结胶泥配合比。

2、保温板结构研究

根据板的用途、喷胶方法、压制方式来研究板的结构以及喷胶程度。

3、物理性能研究

矿物棉环保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包括:抗拉强度、压缩强度、导热系数、断裂弯曲负荷等4项,并判定力学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通过对矿物棉环保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的试验研究,要了解其以下特点:

①板材抗压强度及破坏时的脆性;②板材断裂弯曲负荷;③板材的导热系数测定。

4、中试生产线设计

选取矿物棉环保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的最佳制备过程参数、最优配合比,对保温板进行中试试验。需要结合粘接胶泥的喷胶方式、喷胶程度、压制程度、板块结构的参数优化等问题完成矿物棉环保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的稳定生产工艺。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实施完成后,课题组对其综合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照合同约定的相关考核要求已全部满足,具体如下:

(1)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矿物棉环保胶泥保温隔热板,并达到了预定指标的要求;

(2)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专利名称《一种岩棉胶泥粘接保温隔热板》,专利号:ZL201210405850.0。

(3)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欧阳力業,杨和源。一种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的矿物棉板研制及应用[J].工程技术,2016,03:261。

(4)制定了企业标准1项:高强保温隔热矿物棉板的制作。(5)与广西增钱门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1条年生产规模500万元的矿物棉环保胶泥保温隔热板生产线,并将40mm厚保温隔热板每平米控制在12元,20mm厚防水保护层板每平米控制在9元。

九、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目前,国内对矿物棉保温产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主要是使用岩棉板、岩棉毡、玻璃棉板、玻璃棉毡等作为建筑的保温隔热层或吸音墙。随着越发多的高层外墙保温火灾的发生,对于矿物棉外保温技术的研究也愈来愈多,主要研究矿物棉作为保温墙体、吸音墙体填充材料的使用。矿物棉材料与常规的保温材料相比,具有不燃性,并具有良好的吸声性,但其单独使用时容易分层剥落。目前对将矿物棉板单独制作成结构板使用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如何加强矿物棉材料的整体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是建筑材料行业应考虑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表明,可以采用特制的胶泥对矿物棉进行喷胶处理,能够增强矿物棉制品的强度、刚度,起到增强其整体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后续可针对此问题开展专题深入研究。

5.课题结题报告写法 篇五

[提要]:本文阐述了课题报告的结构,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课题;结题报告;结构

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从应用写作的角度考察,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主文、尾语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

三、主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列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

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四、尾语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尾语的写作应视情而定。

五、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6.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篇六

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培养高效阅读能力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缺乏自主性,部分同学的阅读仅仅限于教科书,枯燥无味;二是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三是学校图书不足,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四是缺乏读书的良好家庭环境,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五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受到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一味的追求分数,功利性很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六、阅读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2、中学生阅读现状

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备受各界的关注。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民阅读能力的高低还影响到知识经济中各国未来的竞争力。在许多国家和地,无论是政府还 1

是民间都积极推动青少年阅读活动向纵深发展。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运用于整个研究过程,突出“在有关专家指导下,边行动边研究”的基本特征;经验总结法主要运用于“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建构和阅读教学个性化的基本策略的研究”;文献法主要运用于“阅读教学个性化意义、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及时记录典型课例,调查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反映等,做好研究的统计分析。每学期通过开展各级课题研讨活动,推广课题研究成功经验,听取老师们的意见,改进完善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研究质量

(二)研究过程

1、搭建阅读平台,丰富阅读资源

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比如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要加大对小学生课

外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让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渴求新知识的期望心理。

2、制定阅读计划,统筹阅读安排

开展高效课内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内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有效课内外阅读的前提。

3、加强阅读引导,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课内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课内阅读对感兴趣的投入较多,课外阅读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也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切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当然,教师也应通过课堂教学或举办讲座、专题介绍等形式,对有关的文章、作品等进行精当的点评,留下一些思考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通过阅读课内外书籍以寻求答案的兴趣。

4、配合教材阅读,推荐阅读书目

学生只凭兴趣阅读,往往会产生偏向,出现随意性,因

此教师在引导中应以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物,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引导学生读各类文体的佳作,逐步增强学生阅读中的选择性和层递性,使阅读有品位、上档次,让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阅读态度。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内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习节选的课文可推荐全文让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全文,能加深理解课文,如果是小说,则更能够完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如学了《孤独之旅》可读读《草房子》等曹文轩美文系列,学了《香菱学诗》可读读《红楼梦》,学了《杨修之死》可读读《三国演义》等等。这样配合教材,与课本内容对接,从而带动学生广泛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5、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浏览、精读、略读、读书笔记,必须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6、组织兴趣小组,提升阅读效果

阅读是个性化的,但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分享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每次阅读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两组学生上台,通过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表演,把小组成员近期的阅读成果向大家汇报。然后组织全班同学对作品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在愉悦中吸收、分享他人的阅读成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激情。

7、组织阅读交流,检查阅读效果

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新书推荐、书评、朗诵会、讨论会、专题墙报以及小型征文比赛等等,可结合有关的语文活动来进行。及时公布结果,总结经验,予以表扬,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以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

8、创建成长手册,积累阅读成果

建立学生的“读书成长册”。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栏目设计如:个人小档案,读书计划书、家校联系卡、读书笔记、读书获奖记载等。每学期一本。

三、研究成效:

1、培养学生构建起自己的阅读策略。

2、学生阅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学生学习语文的氛围更加深厚。

4、老师更新观念,语文教学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后的反思

1、从阅读教学的一面来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方法的指导,组织语文教学,将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逐步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阅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方面说,培养学生建构起自己的阅读策略,将会明显提高其阅读能力。

2、通过从课内到课外,从精读到略读、快读,从学习性阅读到休闲娱乐性阅读,从文本阅读到名著阅读,通过对阅读策略的辅导,将会使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实践产生更大的影响,建构起“大阅读教学”的体系,丰富语文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

7.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实例 篇七

(一)理论依据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富国、强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状分析

我们对当前的学生状态做了较普遍的调查:本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具有盲从性,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跟着别人走,对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缺乏一种学习的“灵气”,学生的思维不够积极和不够自信。主要体现在——低年部的学生,虽然乐于提问,但因为年龄小,他们还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也不懂问题的价值高不高;中年部的学生,虽然养成了提问题的良好习惯,但问题缺乏创新;高年部的学生,因为怕别人笑话他,不敢进行质疑,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具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学生能提有价值、有研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教师发展目标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具有创新性地组织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把实验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能推广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四、实施的原则与过程

(一)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二)实施的过程

实施过程流程图

1.了解学生,订好计划。

小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志向等各方面都是有差别的,要教育培养他们,就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洞察他们的数学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情况。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教师在研究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班级学生,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前测,然后再制定研究的计划。

2.学习理论,共同探讨。

在每周周五第五节课,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会进行一次聚会,各位老师都能按时出席,认真参与。大家利用这次聚会进行理论学习(每次都有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主持,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交流每周的教学心得,并提出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让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李贤超老师在一次学习中提出。他们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中已学过了十以内数的组成,加减法,有的学生觉得知识太简单了,没问题可提;有的学生乱提问,提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老师在碰到这些情况时,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用评分的方式去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制定一个表格,凡是能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的同学,就加一分,累计到一周或一个月后(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看谁的分数最高,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聪明小子。

3.课例研讨,及时总结。

根据研究方案,我们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探究,每位老师每学期都上一节课例。通过课例的研讨,通过课例的展示,老师们都经历了一个个不同的教学设计,经历着一次次不同的教学过程,体验着新课程改革的信息,感受到教改的步伐;通过课例研讨,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地调整研究的方向,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如刘老师上了一节《角的认识》的课例,这节课是大家集体备课的结晶。在备课中,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校还请了谢教授来评课,为我们的研究做了指导性的评课。在课后,我们作了及时的总结:学生的思维的量够,质不够。在课堂中,老师要做到放——完全让学生说,然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决定进行评价语言的学习,并制订了实施的方案:(1)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老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评价艺术,还要培养学生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2)老师要重视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点评。(3)在课例展示中要体现评价的丰富性。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1)建立自控和谐的课堂,激励学生大胆地创新。

①为学生建立和谐的课堂。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还开展了“评价语”的学习。

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个学生只有凭借利用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经过大脑思维活动,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形成某一方面的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我们通过研究得出,学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训练:一、模仿阶段。二、成型阶段。三、深化阶段。

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准则,而进行的训练。如当某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示。

成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模仿训练后,提升出来的阶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顿悟和灵感,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深化阶段。在新的观点和看法产生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必要的验证和深化的思维,进行再次加工,对结论系统化的阶段。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如:王叔粦老师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练习——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请先在练习纸上画出解题的思路,然后进行计算。

(原图)

学生画图分析如下: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更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借助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打开创新的一扇门。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初步制定出了实践的措施:①操作的目的明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操作,让他们会带着问题去操作。)②操作要有序。(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步骤。)③操作的叙述要准确。(学生的叙述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

其实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是个体思维的一种体现,其中张丽丽老师上的《分类》就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例,老师注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如老师在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后,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操作(第一层次)——把一些图形分类(有圆、三角形、正方形。)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分类”建立起了初步的表象。在学生掌握了较复杂的分类方法后,张老师又设计了第二环节的操作练习——分铅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可按牌子分、按长短分、按花纹分、按颜色分、按铅笔筒的形状分等等。总之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较好地发展了孩子创新的思维能力,师生关系和谐,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

总之,我们从一系列研究中体会到了:学生通过动手,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反思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有所提高。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学生的前测与后侧所得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得出发生变化的数据。我们主要围绕着两方面来调查:一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1、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看出,在“面对老师的提问,你有独特的见解”一项中的前测“能”的同学有25.88%,后测“能”的同学有31.80%;“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提有价值的问题“一项中后测“能”的同学提高了9.2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一项中后测“能”的学生提高了8.56%;在“当遇到难题时,你是否会马上用其他方法帮助解答。如:摆小棒、图形,画线段图等”一项中后测指标变化最大,提高了17.98%。从表中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项内容中“不能”一项的指标,在后测中都呈下降的变化。这说明了学生在我们课题的研究中,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增强了,学生提问的水平、质疑能力提高了,学生比以前更敢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

2、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体验前后测结果对照表中,我们可看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情感变化:“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上升了11.19%,“乐于质疑”的学生上升了16.23%,“乐于评价“的学生上升了10.75%,“解决了难题后,觉得快乐”的学生上升了14.69%。以上的种种数据说明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情感都在增强,数学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好,孩子们变得积极了。

(二)教师方面

1.课题促教师的发展。

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们已习惯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教师们不断地在转变教学的观念,大家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在驾驭教材、学生,评价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也有些成效,主要体现在:

(1)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在日常教学中能创造性地重组和利用教材。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问题的质疑习惯。

(4)指导学生在解决难题时,会借助工具,从操作中领悟到方法。

(5)对学生,教师评价的功力增强了,能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2、建立课题研究记载册等档案资料,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汇编成册。撰写子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汇编成册。

3、教师课例情况。

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共38节,其中全校教师观摩课例4节,录像课例5节。

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不足和疑惑的地方:

1.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少。

2.如何处理好、协调好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智力开发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习惯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

七、对未来的展望。

在今后,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断地迎接挑战,站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角度上思考,去寻找困难,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朝着我们更高的目标出发。

参考文献:

[1]叶瑞祥、鲁澄南、柯炳嘉、朱双利主编:《创新学习能力论》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

8.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篇八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平感受(a)领悟(b)追求(c)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⑴主动地预习、复习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③问卷、交谈情况。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⑶测试成绩变化。⑷综合评价。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第一阶段的定位为试验对象的起始目标发展水平,由此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目 标 动 机 兴 趣 情 感 意 志 发展层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特殊情

范文网

况记录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客观、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进步,看到不足,选择行为方向,确定合适的目标。因此,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被观察者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跟踪调查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⒋课题目标达成评价 本课题目标达成评价性质是目标参照系的绝对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校正教学中的偏差和判断其效果。而情境目标的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心理活动的显露大多具有双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稳定性较差,同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比较复杂。为既简单又科学,还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们把情境教学目标的评价限定在化学学科课内、外教学指定的要素范围内,注重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分阶段进行。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频率:%)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发展水平)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教学互动迁移应用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9.孝道课题结题报告 篇九

铁岭调兵山市第十一小学 王建伟

内容提要:

孝德是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基本内容,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影响着每个教师日常生活的言与行。近年来,调兵山市第十一小学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教师孝德素养内涵建设。强调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基本价值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优良的孝德校园文化,不仅是风景,还是愿景,也是一所学校文化积淀,办学品位,办学特色的体现。教师的孝德素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校把做好教师孝德素养的提升,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合部分,对办学水平的提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一些教师孝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的状况见诸报端,轻德重財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出现这样的状况应该说学校对师德教育是很重视的,但在工作中有时却忽视了基本的民族伦理观念教育,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总认为孝是封建残余,更不敢理直气壮地倡孝。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孝德,它是一种代代相传的道德文化。我校教师孝德素养的培养开展,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孝德行为习惯进一步好转,勤奋务实的风气越来越浓,爱岗敬业的进取意识更加强烈,成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有力支撑点。

总书记讲话指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孝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深入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师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精髓,积极推 进学校教师孝德素养教育。重视教师的发展和培养。这是学校进行队伍建设,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是育人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在此情况下,对中华文化的传统孝道加以扬弃,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给予学生知识和文化,参与学生的精神发展,教师要在教育中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贯穿爱的信息,引导学生产生爱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师孝德行为的培养,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作为教师应带头敬长返本、亲亲感恩,亦应是人类社会放之四海皆准的道德准则。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进步的摇篮。在教师孝德行为培养实践研究的目标定位上我们确定做到如下:

(一)整体推进,全面开展教师孝德教育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1、印发了教师和学生“孝行十个一”人手一份,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努力践行,将“孝德”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结合课题的开展,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孝德修养,切实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将孝德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渗透计划,尤其是语文、品德、校本课。教师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以自身为主力推手,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孝德”教育的典型事例开展教学工作。

(二)加强孝德修养,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1、在积极推行孝德的同时,围绕“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这一目标,引导教师团 结奋进、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佳绩,以 “爱”为基调,引导教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2.构建平台,提升教师孝德行为培养。学校把传统孝德教育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师德教育”为主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播撒种子,有序开展“孝行”十个一教育活动。力求从中吸取孝德文化的精神营养。

3、塑造教师形象,提升文化内涵。教师的形象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文化内涵,我校以“师德标准”为准绳塑造教师形象。要求我校教师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仪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符合教师职业要求和审美标准。

4、鼓励教师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相互研讨和交流孝德教育的经验做法,倡导良好风尚,对“反哺”事例和身边的发生“孝敬父母”优秀事迹进行广泛宣传。

5、把学校特色教育与孝道文化教育相结合,把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与“最美教师”的评选相结合,促进孝道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对学生的孝德教育,提升我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学校文化积淀,办学品位,办学特色的体现。教师的孝德素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基本内容包括:

1、树立正确的教师孝德观,引领教师发展。在积极推行孝德的同时,围绕“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这一目标,引导教师团结奋进、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佳绩,以 “爱”为基调,引导教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2.构建平台,提升教师孝德素养。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提倡“外修优雅风姿,内塑高尚情怀”。在注重智育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德育教育,尤其是教师的孝德教育。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教师从执教的第一天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受益终身。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对教师进行‘孝行’十个一自然成了切入点。因此,我校把传统孝德教育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建设结合起来,以“师德教育”为主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播撒种子,有序开展“孝行”十个一教育活动。力求从中吸取孝德文化的精神营养。

3、塑造教师形象,培养文化内涵。教师的形象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文化内涵,我校以“师德标准”为准绳塑造教师形象。要求我校教师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要求我校教师语言文明礼貌,用语准确生动;行为得当,举止文明;仪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符合教师职业要求和审美标准,衣着整洁大方,精神饱满抖擞。在工作日中,女教师不着奇装异服,不浓妆艳抹,男教师不抽烟、喝酒、打牌,以质朴的仪表走向岗位。

四、课题研究对象:调兵山市第十一小学全体教师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直到课题研究和具体实践。

2、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研究与教师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3、个案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分析与研究,以点带面。

4、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研究期间及时总结、反思、推广。

教师孝德行为培养与我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的做到坚持以下五个结合:

1、与师生的日常行为相结合;

2、与课程计划相结合;

3、与德育教科研工作相结合;

4、与特色学校创建相结合;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研究思路上,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孝的含义、孝德产生的社会根源、孝德地位和传统孝德的基本内涵。同时重点阐述了孝德教育的含义、发展脉络和现代转化的趋势以及孝德教育的当代价值。其次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意识、情感、行为、内容等多层面分析了师生孝德现状,辩证客观的从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自身、社会环境等因素全面分析该现状产生的原因。再次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积习成性、知行统一等孝德教育理念出发,从孝德教育的内容即亲亲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仁爱教育、责任教育构建了师生孝德教育体系。最后,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度着手加强教师孝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从2016年4月—2017年9月,按学期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4—2016.7):课题的启动和初步实验阶段

1、组建确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职责;

2、查阅文献,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搜集教师孝德素养的分类和作用及提升教师孝德素养的方法,整理成教材内容,以备教师培训使用;

3、广泛收集信息,把握时代特色,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4、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筹备课题开题相关事宜、举行开题论证会;

5、请专家到校的指导、培训。同时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学习,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6、写出学期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撰写阶段科研论文及准备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第二阶段(2016.8—2017.7):课题具体实施阶段

1、进行个案追踪与访谈、理论研讨;专家指导与培训;

2、根据不同孝德行为的教师展开不同难度的培训,使课题研究发挥其实效性,让教师孝德行为在家庭、学校中真正发挥其作用与影响;

3、建立个别家庭档案。选取典型代表,进行全程观察,以收集实验反馈信息,并根 据 反 馈 信 息 对 教 师 孝 德 行 为 的 辐 射 作 用 进 行 及 时 调 整,观 察、记 录、小结 教 师 孝德行为在家庭、学校中的作用和影响;

4、根据实验情况,各类图文资料汇编成档,并邀请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第三阶段(2017.8—2017.9):课题实验总结、结题阶段

1、对教师孝德素养在家庭、学校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进行总结;

2、走进孝德家庭。学校带领课题组成员、部分家长代表走进孝德家庭,组织典型家庭介绍,研究“教师孝德素养在家庭、学校中的作用”的过程与体会;

3、举行师德孝德报告会,推广成功学习“教师孝德素养在家庭、学校中的作用”体现 出 来 的 思 想、道 德、情 感、心 理、性 格、思 维 模 式 等 方 面 的 气 质 和 修 养。鼓励孝德典型教师写出心得,并推荐杂志发表,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

4、全面整理、分析实验资料,撰写出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呈现全部研究成果,反映研究过程的各项资料(包括论文、研究报告、图片等);

5、申请对课题的验收,给予结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分析

(一)整体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展教师孝德、师德教育活动。

(二)加强了我校教师的孝德修养,提高了我校教师的师德水平。

(三)加强了我校学生的孝德教育,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孝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中华民族推崇并尊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尤其是逐步剔除了封建糟粕和愚昧观念的现代孝德,在当今社会中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提出的此项要求可以说是高屋建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校通过课题的引领,这种优良传统美德在当代教师、学生的身上得到了净化与回归。弥补了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缺失,学生孝敬父母现象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学校教师、学生的孝德现状加强许多,社会反响取得明显的好转。看来加强教师的孝德素养培养非常必要。教师孝德素养培养的核心思想和最终目的则旨在传播孝文化,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八、本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课题组特邀铁岭教科所赵德远所长,调兵山教师学校科研室主任李育新同志负责课题的相关指导培训,并且提供理论及全程操作指导;

主持人:李开虎校长,负责本课题的总体管理;

负责人:王建伟主任,直接负责本课题的管理、研究、指导工作;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联络员:程丽敏熟悉本课题的整个操作与运行,负责联络本课题实施中的各项相关事宜;

组 员:闫永辉、史立红、张琳、辛尤杰、吴坚、肖红光、吴晓东、杜平负责本课题的具体实验研究与实施。

此外,学校还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相应投入了一定的经费,在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支持该课题的研究,确保本课题研究取得好的成果。

九、研究结论:

我校师生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 孝德行为培养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给学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方位地推进学校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坚持以教师的发展和提高为出发点,把教师队伍的孝德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以校本研究为主阵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教师孝德素质,打造德艺双馨,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群体,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我校教师的孝德教育是新形势下师德工作的新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在孝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我们是首次开展这项活动,领导、老师们始终感觉艰苦着并快乐着。

其次,我们有些老师对孝德素养的提升的目的意义理解不深,部分教师没有收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我们将把教师孝德教育开发成学校校本课程,使孝德教育规范化、常态化。我们还将及时肯定和表彰那些在孝德行为提升活动中有创新、贡献大的老师,不仅使他们成为全校教师学习的榜样,更为其搭建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让他们的实践创新更具活力,更有实效。

另外,我们还将敬请孝德教育专家莅临校园,专业指导,为全校师生、家长做感恩教育报告,帮助我们策划、设计孝德教育活动方案,反馈反思不断完善,将我们学校的孝德教育推向又一个新高潮。参考文献资料:

1、曾子,《孝经》

2、颜之推,《颜氏家训》

3、王兴康,《论语·仁者的教诲》,上海古籍出版社。

4、李晶,《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

5、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6、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7、叶光辉、杨国枢著,8、《三字经》。

辽宁省教育科研课题,重庆大学出版社。9 《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

《小学教师孝德行为培养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铁岭调兵山市第十一小学

上一篇:银行工作自我鉴定参考文献下一篇:高中生学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