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精选11篇)
1.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一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亘古不变的重心,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最基本的目标。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一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1人。其中男生10 人,女生1 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85%的学生综合测试达到优秀水平。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四)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五)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五、教学措施
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未达到的目标,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强化。
1、引导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
3.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
4、安排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6、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二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9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3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认200个字,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五、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四单元: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五单元: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六单元: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第七单元: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六、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7、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三
一、总体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157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本册多音字10个),能辨认形近字;会读写396个左右的新词语(不含单音词语),一部分学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坐的姿势,握笔姿势必须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3、学会按要求预习课文;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学会用“摘句法”,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归并课文的段落大意。
4、学会把一件事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初步学会把长文章缩写成短文,既能写具体,又能写简洁;初步学会写文章“开头”、“结尾”的写法,会写启事。
5、会修改意思前后矛盾的病句。
6、会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有的还会默写。
7、会有条理、具体地说清楚一件事,根据要点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家;简明扼要地介绍一本课外书;会说普通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8、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二、全册教学任务
第一单元: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四单元: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五单元: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六单元: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第七单元: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42人,男24人,女18人。大部分学生都是身体健康,活泼可爱,文明礼貌,上进心强。
从前几个学期的成绩检测中来看,本班学生的总体成绩还是可以的.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特别是几个差生基础差得厉害,影响了全班的平均分和合格率。在这学期,对差生要狠抓知识落实,使他们的语文成绩能有切实的提高。
学生个个都是聪明活泼的,每个人都有他的发展前途,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关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一大步。虽然我不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学生,但我会努力让他们变得更好。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随着课改的深入,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努力体现教改趋势,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识记理解,运用创新,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情感倾向和习惯自律的培养,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逐渐由扶到放的指导原则,主要措施如下:
1.精心备课,抓好课堂教学,及时进行单元检测,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教师个别指导、同学互助的活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困难生优先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经常与家长交流,多方面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3.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创造阅读条件,让他们多读课外书籍,并讲给同学听,带动全班的阅读兴趣。
4、要通过互借图书,推荐好文章,评阅好文章,摘录好词好句等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强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适当增加习作的训练次数,加强习作方法指导,特别是在如何写具体,详细上多 作辅导。
6、开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相互学习,互相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做好培优辅差工作,使优生、差生都有潜力发展,都有机会提高。
8、做好阶段性的质量检查与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提高教学效率。
9、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字迹清楚、整洁。
五、习作任务
本册习作设计的典型特色就是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选择习作内容的空间,同时提示了很多方法,如:表达感情的方法和说明的方法,有从课内阅读中学生自己获得的方法,有编者通过提示揭示的习作方法,如读后感。方法的获得与运用,习作的完成都由学生自己去实现。很多习作前,就有了一些的学习活动,如:口语交际中策划的活动,或者辩论会、或者是观察、参观、访问、阅读等。这些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使用语言的情境,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能够去运用语言,能够积累材料。习作共安排了5次,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习作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之中。此外,结合课文学习,安排4次小练笔,作为片断练习。5次习作涉及写身边的事物、自己的所感所思、想象性作文等多个方面。在呈现方式上,有的是说写合一安排,有的则分开安排。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
所谓习作意识,是指学生随时都有用笔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强化习作意识,首先要从培养习作兴趣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还可以灵活处理“口语交际”和“习作”部分,可以先习作,后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乐写、爱写。在教学上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启发想象;可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观察,发现生活情趣,引起学生写的热情和愿望。写的时候,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写下来,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倾吐,是件愉快的事情。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内安排了4次小练笔,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记在日记中。
2.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
本册要求的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梗概,这些习作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有的在教材中给出例文,有的则没有。这些习作本来没有固定格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为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尽快“上路”,教师可以先行示范。教师通过示范,给学生讲清楚写这类文章的基本要求。
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避免把读后感写成内容简介。
写梗概:要抓住重点,懂得哪些内容可以舍弃、哪些内容必须保留。
记读书笔记:摘录式、体会式、提纲式、批注式、书签式、卡片式。
想象作文:用情感去点燃情感,用变化去促成想象,开启学生的思路。
例如,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要避免把读后感写成内容简介;再如,写梗概,要让学生领悟如何抓住一篇文章的重点,懂得哪些内容可以舍弃、哪些内容必须保留。
3.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阅读等方式积累素材。例如,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活。一是在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感到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二是在生活中随时提醒学生:这件事是否也可以写到作文中呢?再如,习作的新意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观察的深度和独特角度,教师要让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并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这种独特感受。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
真实、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比如,写生活中的启示,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并思考这件事情(或几件事情)给自己什么样的启发。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良好的文风。
本册第二组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是想象作文练习。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合理的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在鼓励学生说真话的同时,还要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5.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教学中的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写前交流中,互相启发思路;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交流写法,把习作改得更好;讲评作文中,互相激励,互相评议,以提高习作水平。习作的交流评价重在鼓励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写作文。
2.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二
本文对分析对象有一定的选择, 排除了封面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两部分的插图。其中, 课文插图包括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插图, 习作插图是指每个单元习作中的插图, 练习插图是指每个单元练习中的插图。
经过分析研究发现, 在插图的编排上, 习作部分的插图数量要远远低于其他两个部分。小学中年级是语言组织和运用的关键时期, 习作部分要给予特别重视。
二、插图与内容不切合
在研究小学一年级教科书插图时发现,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中, 图文一致性较高的插图在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上要优于图文一致性低的插图。宋振韶认为插图与文本的关联性是评价教科书插图的四个标准之一。插图与内容不切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插图内容不准确
主要是说插图错误地表现了课文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3课《我的外公》中, 插图想表述文中这样一段话:“一阵微风吹来, 沉甸甸的稻穗在向我们点头。外公停住脚步, 蹲下身子, 抚摸着黄澄澄的稻穗对我说……”这里的“蹲”和“抚摸”, 让人充分地感受到了外公对稻穗的喜爱, 但是插图中的外公却是“直立”着身子, 手“指”着稻穗, 没有准确地表现课文内容。
2. 插图内容缺失
某些可以用图表达的内容, 在插图中却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2课《学会查“无字词典”》中, 是这样用文字描述“骄阳似火”的:“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在插图中, 只表现出了烈日当空的景象, 树叶却没有出现。又如四年级上册第18课《动物园的晚上》, 通过对话介绍了五种动物的睡姿, 课本给四种动物配上了睡姿的插图, 却唯独没给在课文开头就提到的趴在地上睡觉的狗配图。这是明显的内容缺失。
3. 插图内容多余
某些插图表现的内容, 却是课文中没有出现的。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课《我给江主席献花》中共有两幅插图, 其中一幅是江泽民与董建华握手的照片, 而课文中根本没有关于这一场面的描写。编者这样安排, 可能是想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香港回归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可是学生往往更会关注贴近他们生活的第二幅, 即学生向江泽民献花的插图。因为这幅插图更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第一幅插图的存在没有特别的意义。
三、插图与主题不切合
一幅插图要准确反映一篇课文的中心内容, 达到画配文、文配画的效果, 才能帮助教学。这就要求插图必须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在观赏插图时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熏陶。但笔者发现有些插图虽然表现了课文内容, 却没有很好地表现课文的主题思想。
1. 插图不能凸显主题
主要是插图没有鲜明地突出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如三年级上册第11课《石榴》, 全文基调活泼, 采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 生动形象。但是插图却只是普通的描绘图, 没有把石榴画“活”。如果改成漫画图, 把枝头成熟的石榴卡通化, 就能很好地创造出活泼的氛围, 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 插图偏离主题
这是说插图没有准确表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四年级上册第4课《杏林春暖》表现的是董奉医生的美好品德。他从不收穷苦乡亲的诊费, 乡亲们为了感谢他, 陆续在他屋外的空地上种植杏树, 不到十年, 空地便成了一片杏林, 而董奉又把成熟的杏子换成粮食救济穷苦乡亲, 最后乡亲们做了块牌匾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感激之情。插图表现的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幕———送牌匾。送牌匾确实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可是笔者认为最能体现董奉医德品行的是那片杏林。那么大一片郁郁葱葱的杏树林, 需要多少人的栽种, 董奉医生用他那善良的心感动了多少群众啊!因此, 用大片的杏林做插图内容,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董奉医生的仁爱之心, 更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杏林春暖”。
四、建议
在研究中也对不少教师进行了访问, 大部分教师认为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学习, 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 相反, 很多插图因为与课文内容不一致, 反而妨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 教师应该意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插图都是有效的。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也要对插图进行评价和分析。
第一, 检查插图本身是否有缺陷, 包括插图的色彩是否合适, 表现出的风俗习惯是否正确等。
第二, 看插图是否表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大部分课文只有一幅或两幅插图,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所以上课前教师应分析插图是否与课文的主要内容相关。如果插图能很好地表现课文内容, 则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中。
总体来说, 这四册教科书的插图质量比以前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有了很大提高, 色彩鲜明, 线条流畅, 人物形象饱满, 使语文课本显得生动活泼, 有利于学生的感知。但是, 某些插图, 尤其是习作和练习部分的部分插图还比较粗糙, 有待于进一步的关注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双林.课本插图要切合课文的情境[J].语文教学通讯, 1995 (1) .
[2]胡运志.谈语义课本中的插图[J].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7 (10) .
3.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三
《游子吟》是四年级上学期“快乐读书屋—古诗三首”中的一篇,诗中描述的情景是: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的爱心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真挚而强烈的母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所传递的情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理解起来并不难,而且这首诗大部分学生可能在以前就读过,完全可以自读自悟或通过合作学习来理解这首诗,至于这首诗中描述的情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或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就可以理解。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键。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的语文教学思想,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师应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理解诗中的意境。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其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要入情入境地读,再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感受诗的内涵。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学以至置用。课堂中可结合“思考·练习”中的选做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游子吟》的感受,并可以让学生搜集与母爱有关的诗歌进行朗读、背诵,还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机会。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意,品悟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合作研悟,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更体谅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五、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平凡的,这种爱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母亲、歌颂母亲,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今天,我们就将一起学习这样一首关于母爱的诗——《游子吟》。
(二)理解诗意,挥发情感
1.朗读训练
⑴初读课文,扫清生字字音。
⑵朗读感悟: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朗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回忆学法
3.自学探究
自己根据选择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在你们合作交流的时候可以将自己学懂的地方告诉大家,还应该将自己不明白之处提出来以求大家的帮助。如果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4.交流反馈
学生根据自学方法的步骤,将学习古诗的体会,全般交流,其中穿插了学生对于孟郊母子的心理揣摩,增强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尝试实践,延续情感
我们从生下来开始,便接受母亲的悉心照料,任何语言在母爱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母爱是纯真的,母爱是无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体会到孟郊和母亲之间的互敬,这是一种天伦。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你们对母亲的爱吧!
(四)归纳总结,深化感情
4.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四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课文清楚、完整地讲述了激光的特点和激光在很多方面的用途。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运用举例、对比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激光的“奇异”所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展现了激光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激光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够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灼、凸、咝”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溅、啪、震”等5个生字。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积累词句。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要点,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2.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介绍激光特点及其用途的图片或投影片、录像片等。
2.让学生搜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激光吗?激光是一种人造光,是最亮的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光的用途非同一般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激光的世界,去探索一下激光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13 激光)
二、初读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了解激光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特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用途?(教师及时引导与点拨)
2.研读课文1、2自然段,了解激光的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2自然段,说说激光有哪些特点?请你划出相关的句子。
激光的特点:①方向性强。②亮度高。
(2)哪些句子分别写激光的这两个特点,请你来读一读。
xiaoxue.xuekeedu.com
“比如说,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散的;手电筒和探照灯虽然能将光集中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射,然而经过一段距离,还是向四面八方散射开去。激光却能始终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
“如果我们眼睛盯着电灯看,会感到刺眼;盯着太阳看,会感到发晕;如果眼睛对着激光看,就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乃至失明。”
(3)认真读,仔细想,看看这两句描写激光特点的句子,是运用了什么方法突出了激光的特点的?(对比)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3.研读课文3~5自然段,合作学习掌握激光在军事、工业、医学上的用途。
(1)学生速读课文3~5自然段,填写课后习题1表格中的相关栏目。小组内交流:文中都介绍了激光在哪几方面的用途?
(2)学生汇报激光的用途。读出相关的句子。
军事上:“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正在研制的有激光枪、激光炮等。”
工业上:“用它来切割钢板,在钢花四溅的咝咝声中,钢板一分为二,割缝又细又直,没有一点儿变形。”“如果用激光来钻孔,在一闪一闪的啪啪声中,钻石上的小孔就钻成了。”
医学上:“外科医生的手术刀,通常是钢制的,现在也可以用激光来代替。
教师适时简要说明激光在这些领域里的作用。例如,激光武器的特点:射击速度快,无惯性。激光钻孔的原理:光束聚集,使金属表面焦点温度迅速上升,每秒可达100万度,可使金属汽化,留下小孔。
4.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了解激光在测量方面的应用
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怎样应用激光来测量远距离的?
(先利用激光制作测距仪,然后说怎样测量)
5.研读课文第7自然段,了解激光的其他用途。
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简单说一说激光的其他用途。
四、回归整体,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感受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特点和作用的。
第2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激光的特点和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它的发明,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
二、再读课文,迁移练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自由朗读全文,然后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激光的资料,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激光。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随机播放介绍激光的科普片。(片段)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
损伤灼伤凸透镜咝咝声钢花四溅轴承啪啪声地震
2.指导写字:损溅轴啪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掌握每个字的结构。
xiaoxue.xuekeedu.com
(2)分别组词。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重点指导“溅、震”两个字的结构。
四、学习写法,拓展练笔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的特点和作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行文:分—总结构,条理清晰。
写法:课文中用人的眼睛对着电灯、太阳、激光产生的后果做比较,能使我们更具体地体会到激光的亮度。
„„
2.仿照“激光是最快的刀”一段课文,用“字典是我最„„”做开头写一段话,说明字典的特点和用途。
五、总结全文
5.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五
专项部分 阅读
1.《最后的常春藤叶》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琼珊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下来。文章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品格——舍己救人。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14个自然段,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1):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第二部分,发展(2—10):琼珊望着窗外的藤叶等待死亡的来临。第三部分,高潮(11—13):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燃生的欲望。第四部分,结局(14):揭示了叶子不落的秘密。写作特点
1.埋伏笔:“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地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 2.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语言风格:幽默调皮,略带感伤的幽默被称为:含着眼泪的微笑。
4.极具思想性:它既没有惊天动地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没有更多的华丽辞藻,但它以崇高的思想作为整篇小说的支柱,含义深邃。2.《古诗三首》 主要内容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客至》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中描绘了有客人来访作者时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淳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游山西村》将秀美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有机结合,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真挚的赞美之情。三首诗均表现了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写作特点
三首诗均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都表现了诗人质朴的情感,但是手法上各不相同。
xiaoxue.xuekeedu.com
《过故人庄》语言淳朴.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
《客至》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运用对比等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游山西村》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层次分明,富于哲理。语言风格轻快,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快乐读书屋] 1.《修鞋姑娘》 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到地为“我”服务,起初受到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感动的故事。赞扬了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美好品质。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我”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第二部分(2—14):具体写修鞋的经过。
第三部分(15—16):写“我”继续在长街深巷寻找修鞋姑娘。写作特点
1.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2.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进行描写,细致传神。2.《信箱里的花束》 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了主人公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送信及给女教师送花的故事,赞扬了娜塔娅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2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1—17):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第2部分(18—24):娜塔娅给年老的女教师送花。写作特点
1.语言通俗简单,描写细腻,充满生活情趣。2.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情趣。
3.《我爱大海》 主要内容
xiaoxue.xuekeedu.com
本文是一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以时间的顺序描写了海的浩瀚无际,变幻莫测。清晨的大海是沉静的:上午则色彩丰富,变幻无穷;夜晚凄凉而傍晚恐惧。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我爱大海。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清晨.上午.傍晚和夜晚不同时间的海的特点和人们的感受。第三部分(6):我爱海,爱海的浩瀚无际,也爱海的变幻无穷。写作特点 1.首尾呼应。
2.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顺序,正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使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3.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情景交融。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4.《沧海日出》 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以在北戴河东山鹰角亭为观察点,观赏了沧海日出的壮观景色,为我们描绘了日出前的柔美明快,日出时的雄伟壮观,日出后的色彩神奇,表达了作者对沧海日出的热爱与赞美。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在北戴河的24景中,最美最壮观的景致就是在东山鹰角亭看日出。第二部分(2—6):按时间顺序具体描写日出前后天空.海洋.陆地的壮观雄奇。第三部分(7):写作者的感受——沧海日出实在太美了!写作特点
1.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描写,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描写颜色的词语富于变化,如朝霞的色彩变化从“粉红”.“橘红”.“鲜红”到“通红”。3.巧用修辞手法,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想象丰富,文质兼美。4.联想丰富,富有寓意。5.《贱卖海张五》 主要内容
xiaoxue.xuekeedu.com
《贱卖海张五》这篇课文是当代小说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通过讲述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我国民间艺人身上鲜为人知的一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赞扬了泥人张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和技艺高超的品质。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泥人张技艺超群,他为了捏泥人,常去戏院大观楼和天庆饭馆。第二部分(3—15):不畏强权的泥人张智斗飞扬跋扈的海张五。写作特点
1.语言富有表现力,口语化,生动.幽默。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细致入微。2.运用对比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6.《月光曲》 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部分(2—10):详细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过程。写作特点
1.文章意境隽永,文质兼美。
2.课文在描写实在事物的同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感情表达更丰富。
7.《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主要内容
课文先介绍了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然后写了旧中国我们石油工业落后的情景以及大庆油田的开发过程,最后写我国的石油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赞美了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2—3):介绍旧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情景。
第三部分(4):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大量考察得出“中国是一个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xiaoxue.xuekeedu.com
第四部分(5—7):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为国争光.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终于在三年时间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
第五部分(8):继大庆油田之后,我们又相继建成了许多石油基地和天然气基地。中国,终于甩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8.《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主要内容
本课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分段及段意
全文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改革开放前,农村贫穷落后的模样。第二部分(3—7):描写了特区奇迹般的变化。
第三部分(8):点出特区飞速发展的原因以及特区明天的美好春光。写作特点
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手法,语句灵动,简洁优美。2.诗歌的节奏感强,韵律美,内涵十分丰富。9.《桃花心木》 主要内容
本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散文。记叙了种树人种树的方法,以及和“我”的交谈,使“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人要有独立自主的心,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分段及段意
全文一共13个自然段,写了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1—2):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部分(3—6):写租种“我”乡下老家屋旁的空地,种桃花心木树苗的人,他管理苗木的方法让“我”感到奇怪。
第三部分(7—11):写种桃花心木人的一番话,不仅解开了“我”对他管理方法的谜,而且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xiaoxue.xuekeedu.com
第四部分(12—13):写桃花心木蓬勃生长的事实,证明种树苗的人种树道理和方法都是正确的。写作特点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
2.哲理通俗易懂,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具有教育意义。10.《“美极了”与“糟透了”》 主要内容
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美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透了”;作者在“美极了”的鼓励中,在“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同时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写了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1——14):“我”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说“美极了”,父亲却说“糟透了”。第二部分(15):几年后“我”重读那首诗,觉得确实是一首糟透了的诗。
第三部分(16):“我”成了著名作家,“我”为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伴随着我成长而感到幸运。
第四部分(17):母亲的“美极了”和父亲的“糟透了”出发点都是爱,是这种爱使我在人生道路上奋勇直前。写作特点
1.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
2.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11.《三峡之秋》 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描画了雄伟壮丽的三峡秋之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分段及段意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通过对三峡橘柚树树叶颜色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清香的描写,总体上写了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xiaoxue.xuekeedu.com
第二部分(2—7):按时间顺序写中秋这天不同时间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写作特点
1.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2.作者抓住了不同时间的典型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三峡之秋的特点,而且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6.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六
第五单元提升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míng bai lái qù gāo xìng kě shì
( ) ( ) ( ) ( )
chén tǔ kàn jiàn yǔ wén shū bāo
( ) ( ) ( ) ( )
二、补充拼音。
做 ì事 sh 声音 高x 兴
语w 文ài再见í时间
操ch 场ēn森林
三、一字组多词。
声( )( )( )
表( )( )( )
林( )( )( )
时( )( )( )
四、连线,并组词。
日→月 鲜( )
木→木 男( )
小→土 尖( )
田→力 看( )
鱼→羊 明( )
人→云 林( )
小→大 尘( )
手→目 会( )
五、选量词填空。
辆 个 张 朵 棵 把 只 条
一( )鱼 一( )西瓜
一( )桌子 一( )花
一( )汽车 一( )树
一( )尺子 一( )猫
六、把下面的词语组成句子。
1.在 鸟儿 飞 天上
2.诚实 佳佳 孩子 是个 的
3.三心二意 小花猫 总是 钓鱼 的
七、给下面的字组词,再写句子。
1.会( )
2.音( )
3.明( )
八、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小闹钟,声音急,告诉我们读书做事要。
2.佳佳最近的进步 。
3.我们与同学相处要 。
4. 一心一意地钓鱼去了。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 蜻 蜓
清清的小河边长满了绿油油的草,夹杂着许多不知名的野花。这就是小蜻蜓活动的天地。
小蜻蜓,身体轻,看上去好像一架小飞机。
它们有时在花间飞舞,有时轻轻掠过水面。这里飞飞,那里停停,小蜻蜓过着悠闲的日子。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给它们标上序号。
2.连线。
一架 野花
一棵 飞机
一朵 青草
3.在正确内容的括号里画“√”。
(1)小蜻蜓活动的天地在哪里?
A.小河边( )
B.大树下( )
C.原野上( )
D.竹林里( )
(2)小蜻蜓看上去像什么?
A.小蜜蜂( )
B.小飞机( )
C.小蚊子( )
D.小燕子( )
4.从哪里可以看出小蜻蜓过着悠闲的日子?请把有关的语句用“ ”画出来。
十、看图写话
图中都有谁?什么时间?他们在干什么?
第五单元提升练习参考答案
一、明白 来去 高兴 可是 尘土 看见
语文 书包
二、sh ēng ìng én z sh ǎnɡ s
三、声音 叫声 响声 表示 表现 表扬
树林 林子 森林 时间 小时 时光
四、日→月 明(明天) 木→木 林(树林)
小→土 尘(尘土) 田→力 男(男生)
鱼→羊 鲜(新鲜) 人→云 会(开会)
小→大 尖(尖子) 手→目 看(看见)
五、条 个 张 朵 辆 棵 把 只
六、1.鸟儿在天上飞。
2.佳佳是个诚实的孩子。
3.小花猫钓鱼总是三心二意的。
七、1.学会 我学会了画画儿。
2.声音 芳芳读书的声音很大。
3.明白 这个问题我弄明白了。
八、1.努力 2.很大 3.宽容大度
4.小花猫
九、1. 3 标号略。
2.一架飞机 一棵青草 一朵野花
3.(1)A(√) (2)B(√)
4.它们有时在花间飞舞,有时轻轻掠过水面。这里飞飞,那里停停
7.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七
关键词:教科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功能之一, 而教科书正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提炼, 将传统习俗、道德规范、价值观点、 审美情趣、认知成果等人类文化精粹, 经过精致、简约、系统的编制后传递给受教育者。教科书中的人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其情感、行为方式、道德品质、价值取向、人格特征等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观念, 都会通过人物形象传递给学生。因此, 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会在无形中对生理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产生影响, 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教版》与《苏教版》人物形象比较
(一) 年龄层次:重成人, 轻儿童
两版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所处的年龄层次成年人均高于少年儿童。 其中苏教版中成人人物的形象比例高于人教版的成年人物形象比例, 如表1所示。
教科书所体现的价值观, 反映社会希望学生应该形成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两版教科书的内容缺乏儿童情趣, 人物形象难以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杜威曾说:“传统学校教育的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学生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1]。”不感兴趣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 永远是他们的身外之物, 对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发展都是没有影响的。因此, 如果我们在选择人物形象时能多塑造一些少年儿童的形象, 与少年儿童的兴趣和接受能力相适应, 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 还能让学生对学校学习形成良好的态度, 不仅让他们“好学”, 还让他们“乐学”。
(二) 人物性别:重男性, 轻女性
总体来看, 两版教科书男性人物均远多于女性人物, 人教版中男性占73.8%, 苏教版中占80.1%, 如表2所示。
教材文化是从社会文化中孕育出来的, 教材文化对于个体以及群体的社会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美国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性别公平化教材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可能具有以下特点: (1) 具备无社会性别偏见的人类社会知识; (2) 具有更开放的思想以及更准确的性别角色行为; (3) 倾向于模仿教材中所表现的性别角色行为[2]。”简言之, 学生被这些带有性别偏见的教材所引导, 从而产生负面的性别观念。学生接触这些带有性别偏见的教材, 就会不断产生和强化性别偏见, 从而影响学生对其社会性别的认同和归属感。
(三) 人物国别:重国内, 轻国外
从国内外人物数量上来看, 两版教科书国外人物均少于国内人物的数量。人教版国内人物数量所占比例约为国外人物的2倍, 而苏教版为3倍, 如表3所示。
虽然语文教科书主要为学生展现本国的优秀文化, 但在此基础上也要适当添加一些外来文化, 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所占比重上能够反映出此版教科书的包容度和价值取向。在当今世界,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的意识, 和包容各国文化的胸襟。因为语文教科书承担着特殊的思想教育功能, 它应该而且有能力将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世界尽量真实、客观、多样、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所以, 我们应当适当增加外国文化的选择范围和种类, 将外国优秀文化展示给学生, 这对学生多元文化观念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
(四) 职业身份:重精英, 轻大众
职业身份是人物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同的职业决定所塑造出来人物形象上的差异。两版教材的不同之处是:苏教版的科学家、文学家所占的比例是人教版的将近3倍;而苏教版的学生仅占10.2%, 人教版占了18.8%。
教科书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精心选择的知识载体, 都隐含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两版教科书在人物职业的选取上都折射出精英化的特点, 这虽然激励学生为从事精英职业而努力, 却也同时蕴含着对普通职业的轻视。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职业身份往往会影响学生职业观的树立, 因此, 在人物形象的职业设定上, 要兼顾职业的精英化与大众化, 让学生从小树立起职业平等的正确职业观。
二、辩证处理平衡关系:给教师使用教材的建议
(一) 正确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课改以来,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争论从未停止, 其实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是表与里、血与肉的关系。有表有里, 有血有肉, 才是鲜活的生命。没了工具性, 便没必要设立语文课, 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 语文课就只有枯燥的语言训练, 缺少了语文本身的生机、情感和韵味。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过于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升华, 因而忽略了课文本身所要求达到的工具性要求。对于这种情况, 恰当地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 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 吸收人文内涵, 培植人文精神。
(二)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平衡国内外文化
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两版教科书都存在国内人物形象远多于国外人物形象这一问题, 这无疑是有碍于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的。因此,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适当拓展外国文化。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不知疲倦的人》这篇课文时, 除了介绍陈景润的生平事迹, 再适当的拓展一些国外的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只有在课堂中适时、适当地平衡国内外文化的传播, 才能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国际观, 从而客观应对全球化。
(三) 消除性别歧视, 树立男女平等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别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他们对教科书中所渗透的性别偏见会全盘接受, 加之当今社会仍旧有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 小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 思想上会不断地强化这种性别偏见。因此, 我们应当在教科书中不断强调男女平等的观点, 力求让学生在观念上消除性别歧视。然而, 当今教科书的现状是女性角色的形象被弱化, 绝大多数的伟人、科学家等“精英职业” 都是以男性形象出现的, 这明显不利于小学生男女公平观念的树立。因此,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适时补充优秀女性的故事资料, 让教材中的女性角色丰富起来, 展现传统女性勤劳、善良的优点之外, 还要展现当代女性独立、坚强的时代特征。
教科书作为学生认识世界, 体验生活的重要载体。在编写和使用教材时, 应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 做到真正的为学生而写, 为学生所用。只有改变教科书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情况, 才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知识中学习, 把课本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完成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 成为丰富、有灵性的人。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彬.试分析教材教法中的个别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 1998, G423.3.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全12册) (第三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8.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 篇八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第二句話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
二、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师:那么这种“沮丧和灰心”带给 “我”的后果是什么?生2:“不敢在家拉琴,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拉。”
2.第二自然段。师: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生:当时的心里是很愉快的。生:我认为心里是十分激动、神圣的。师:除了愉快,“我”还想……生:拉出美妙的曲子。师:是啊。我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3.第三自然段。师:“我”拉出美妙的曲子了吗?生:没有。师:(指板书)可我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为什么?生:因为老妇人的帮助。
4.自主探究,品读感悟。⑴语言描写。师: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是通过什么方面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呢?生:通过语言描写传达出来的。师:同意吗?那我们就先来找一找老教授语言的句子。学生回答。师: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好吗?一个从“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开始读。(生读)你们真的很棒!师:同学们,听了老人的话,现在你还想溜走吗?生:不想溜。师:为什么?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心动。⑵说变化。师:在老人这样诗一般语言的鼓励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我”不在乎了。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生:自信的力量。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呢?生:早早地来到林子里,我变得勇敢了。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生:家人们表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了什么?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师:非常好!⑶神态描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生:平静。师:同样的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作者语言贫乏吗?不是,相同的眼神背后,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在每次平静的眼神中,老人仿佛在想什么呢?生:第一次: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二次:对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我继续拉琴,她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三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师:“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练琴,得益于自称耳聋的老人对“我”的鼓励。因此,“我”能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练琴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那位老人竟然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孩子们,当真相大白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惊,感慨万千)文章写了吗?(没有)只有6个小圆点,省略号。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生: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师:老人给我信心,给我鼓励,带给我享受,带领我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我的呢?生:一颗金子般的心。
配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总结:文章抓住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一个暖人心的小故事——一个善良的老人无私的关爱,让一个失去信心的小伙子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都会激发我们加倍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感谢这唯一的听众吧!
板书设计: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沮丧 语言描写
9.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九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3.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大体了解课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自信第一课》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打开书,老师请几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指名读,读完之后,校正字音。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钝”“沧” “涕”“菌”“锥”“苛”“诲”这7个字都是形声字,但是认读都有一定难度,在认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菌”不能读成“jǔn”,“苛”不能读成 “kě”,“诲”不能读成“huǐ”。“纤”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n”。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恩”和“思”、“衷”和“衰”“哀”、“诲”和“悔”等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冤”字是上下结构,下边是个“兔”字,别丢掉最后一笔“点”。)
三、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再读课文,汇报交流
1.提出阅读时遇到的困难,师生交流解答。
2.思考: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五、布置作业
1.写要求回写的生字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再次学文,齐读课题
二、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朗读,选择重点:
(第5、8、12、14、17、18自然段)
本课第5自然段和第12、14、17、18自然段都是具体描写老先生语言的段落,指导朗读这些段落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认真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读第5自然段的时候,要表现出老先生对乱加抗生素做法的不满,读出人物生气的语气。读第12、14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语气要平和,语速适中。读第17、18这两个自然段的时候,要表现现出老先生在修正自己错误的时候,对“我”的肯定、表扬、感谢、支持、教诲,语气诚恳、严肃。
课文第8自然段是描写“我”陈述自己“冤枉”时所讲的一段话,指导读这段话的时候也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心情。“我”虽是在讲冤情,却要用平和的语气来读。因为“我”是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在治疗方案中添加抗生素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讲科学,不是来争分吵架的。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但是思路很清晰。先讲“我”从西藏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然后讲“我”因为在提出的治疗方案中添加了抗生素,被批评并扣分。接着讲“我”觉得老先生的讲评不够全面,找到教务老师说明情况。再讲老先生了解了“我”加抗生素的原因之后,肯定“我”的做法,把扣掉的分补回来。最后讲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深刻的教育和影响。理清文章的顺序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知很重要的。
五、再次默读课文,感受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并加以批注。
课文中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都是很大的。“我”接到通知以后,并没有向别人那样喜出望外,似乎缺少对生活的向往和激情;在学校考试中因为在常规的治疗方案中加了抗生素而被批评和扣分,“我”感到冤枉;当老先生让“我”站起来很注意地看“我”的时候,“我”很害怕;当老先生向“我”道谢,表扬“我”的时候, “我”深受感动,敬仰老先生虚怀若谷的气量和磊落的品格。文中的老先生是一位可敬学者。最初,我们认识的是一位正在发火的老先生,他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为什么要给使用抗生素的同学扣分,看得出来他很生气;接着,我们看到的是令人敬仰的老先生。他一改多年的习惯站着讲课,表情庄重严肃。听了他在了解“我”为什么在治疗方案中添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那一番话,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先生的磊落的胸怀。一位的医学听到年轻学员的不同意见能认真反思,当他认识到这样的做法是对的,积极肯定,而且把扣掉的分改过来。他维护的是学术的,而不是自己声望的。第18自然段是讲老先生为什么只给“我”一个人改分。与其说是老先生在讲述该分的理由,不如老先生在为我们每个人上了一堂课,告诉我们“忠诚于病情和病人,要比忠实于导师更重要”。这时候的老先生从“我”身上看到了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医生都应该具有的实事求态度,这份认真求实的严谨让老先生感到欣慰。所以,他的表情和话语是严肃的,但是他的内心是高兴的。教学时,要结合阅读相关段落,体会人物感情变化,把握人物的特点,进而认识文中两个人物优秀品质。
六、回归文本,总结全文
课文中主要是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这位老先生的。请你想一想,当教务老师把“我”的意见转给老先生的时候,老先生会想到什么?
七、布置作业,拓展练习
10.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篇十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四、布置作业
11.亟待改善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插图 篇十一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插图质量良莠不齐,竟有很多错误之处。这难免会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造成恶劣的影响,降低教科书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为了使教科书插图的错误及时得到更正,笔者仔细检查了初中六册教科书中的所有插图,总结出教科书中的插图错误大致如下。
一、细节有遗漏,一部分插图未能详尽描绘所要表现的内容,画面极不完整
1. 《天净沙 秋思》(七年级上册第15课)首句为“枯藤老树昏鸦”,点出了藤、树、鸦三种事物。但细看该文配的插图,却难以找到枯藤的影子。除此之外,文中第三句为“古道西风瘦马”,图中主人公身着一袭长袍,如果有风,衣服定会随风起伏,但主人公的衣服完全自然下垂,一点风的踪迹也不见。
2. 《山市》(七年级上册第20课)原文为“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依文意,山市发生时观者正在楼上与朋友一道饮酒。此文的插图却是一老人孤身立于石边观山市,立足点和人物全不对。
3. 《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第7课)文中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接下来文中并没有说韩麦尔先生取下了那顶帽子,但画家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插图中的韩麦尔先生头上什么都没戴,帽子竟不知所踪,让人莫名其妙。
4. 《智取生辰纲》(九年级上册第17课)有一段文字为“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什么闹?”可见晁盖等七人都是提着朴刀的,但插图中的几条好汉除卖酒的拿着条扁担外,其余的都赤手空拳,这与原文出入太大。
5. 在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选入了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第一句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但与该词配套的插图有驿站却无“断桥”。本来应是“断桥”的地方却变成了一段栅栏,真是乱弹琴!
二、画蛇添足,插图中多出了课文所没有的内容
画家作插图时当然不必只死板地画出文中出现的事物,如描绘的是自然景象,那么即便文中没提及,添加必要的花草也完全应该。但课文中明说没有或按常理绝不会有的东西,则决不可自作主张,任意增添。
1. 《女娲造人》(七年级上册第28课),为了让同学们对女娲造人有一点直观形象的认识,配了一幅插图。细观女娲的装束不禁让人疑惑:怎么上古传说中的女娲竟会手上有手镯,耳上戴耳坠?真不知道这些几千年后才有的饰品怎会穿越时空出现在不知多少万年前的女娲身上?
2.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七年级上册第29课)描写雨过天晴时的景象用了这样的句子“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月亮出来了。今天的月亮特别亮。又过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按生活常识,明月当空则众星必然暗淡,尤其月亮旁边的星星更不可见,因为月亮的光芒会隐去星星的光辉。何况,后来太阳又出来了,自然更不可能再看到星星。但图中竟出现了众星拱月、众星环日的“天文奇观”,太有悖常理。
3.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七年级下册第14课)这样描写福楼拜的单身宿舍:“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插图作者也许是考虑到福楼拜的房间过于单调,擅作主张,结果本应该什么都没有的墙壁上凭空多出了一幅美女图片。
4. 《芦花荡》(八年级上册第2课)这样描写老头子的衣着:“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可见,除短裤外,老头子别无衣物。但插图中的老头子除了穿有短裤外,竟莫名
其妙的多了件上衣。该不会是作图者怕他过于寒冷吧?
三、插图中的画面与原文细节不符
这种错误并非插图多了或少了课文中的人或物,而是人或物的情形与原文描写的不完全一样。
1. 七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中有一篇名为《马和驴》的寓言。文章讲的是一只马和一只驴的故事,插图自然也应该是一马一驴。但实际情况是图中的一只马被画家掉了包,画中出现的竟是两只驴,不禁让人大跌眼镜。
2. 《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第7课)文中明明写着韩麦尔先生“打着皱边的领结”,但到了插图中,韩麦尔先生这条皱边的领结竟神奇的变成了一条笔挺的领带。同一文中对镇上的人们是这样描写的:“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快结尾时,文中又写道:“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文中第二幅插图,除了学生外就是镇上的群众,在对群众的描写中,以郝叟的描写最为详尽。显然,郝叟老头这个主要观众是应该出现在图中的,图中画了很多的镇上人物却见不到郝叟的身影。图中右侧一人书虽摊在膝头上,书上却无眼镜;左侧一人手捧读本而又没戴眼镜。乍一看两个都像,细一看却全都不是。
3.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下册第16课)描写昆明附近村子中的女人“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教材为了使学生对这些女人的装束有所了解,特意配了一幅插图。但让人失望的是,原本很有特色的绣花透孔鞋在图中却成了全中国随处可见的平底布鞋,一点也不独特,更毫无美感可言。
4. 《五柳先生传》(八年级下册第22课)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爱读书、嗜酒、豁达洒脱的五柳先生。插图如能描画一个举杯痛饮的文士倒还相宜,但本文插图中的人戴着帽,拿着锄,身旁放一篮菊花,全然一个辛勤劳动的隐者,根本寻不到文中五柳先生的影子。也许有人会说陶渊明(此处就暂把五柳先生视为陶渊明本人)本来就是一个爱菊的隐士啊。这确是事实,不过本文要表现的是他洒脱的一面,插图更应与本文契合。用此图描画“晨兴理荒秽”似乎更合适,在此则全不着边。
5. 《送东阳马生序》(八年级下册第24课)中作者这样描述自己向老师请教的情景:“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由描述可见,老师是非常严厉的,并非和颜悦色。作者自己求教时更是诚惶诚恐,不敢有半点懈怠。但插图中的老师面露笑容,全不像作者描述的那样严厉。至于图中的求学者,看起来则显得非常滑稽,只见他双眼微闭,嘴角微斜,露出一种轻蔑的笑容,犹如正在做美梦。文中的严肃气氛被此图破坏得一塌糊涂。
6. 《登飞来峰》(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其中两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导读中编者写道:“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由此可知,诗中主人公位于当地位置最高的塔上。但在插图中,人物的立足点却由塔变成了一块长石。人物也根本不是在最高层,与侧前方的山和树一比,反而是在最低处了。这样的画面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读者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的。[2]
7. 《致女儿的信》(九年级上册第8课)原文为:“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与此相应的插图却是一男一女并肩而立。
上述就是笔者在六册教科书中所发现的存在问题的插图,错误的数量和低级程度让人触目惊心。为让读者有更清晰的了解,现列表如下:
看了上面的这些错误,每个人都会感到震惊,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在老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一直被奉为真理的化身,对其深信不疑。但现在竟出现了这么多的错误!用这样的教科书去教育学生学习要认真岂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教科书插图的改善已是刻不容缓。要画出高质量的插图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说简单,是因为这并不需要太大的工程量,能有几个负责任的画家即可;说难,是因为要使插图达到较高的水准并非易事。不是只要会画画谁都可以,殊不知画插图似易实难,对画家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画家须有高度负责的态度。1982年制定的中小学教材编审工作责任制《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审工作责任制的规定(试行草案)》中就有明确规定:封面和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编辑及绘图员要对全书插图的准确性、艺术性负责。[3]教科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也就决定了我们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每一个画家都要以一种对天下苍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万万不可敷衍了事!
其次,画家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力和敏锐的眼光。给教科书作插图并非任挑一处皆可下笔,须在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挑出全文最精彩最关键的部分用图画加以展示,从而能用寥寥数笔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再次,作品要有“神”。除了描物摹人准确、直观外,传神更是必要。下笔前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文章,要深入人物的心里,与文中的人物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取得心灵上的契合。唯其“入于其中”方能“出乎其外”,画出的事才不会是散漫、凌乱的。画出的人也才会是有血有肉,而不是毫无生气的模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画家要认真阅读作品,忠于作品。“文学作品的插图是文学性和绘画性的二重组合,画家须忠于作品的内容和思想。”[4]切不可任自己之意任意遗漏或增添原作不应有的东西。
现在很多论文中都提倡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这更要求语文教科书能提供一些高质量的插图。我们坚信,只要出版社和各位画家能够不断改进,语文教科书必能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而且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朱光潜. 谈美·谈文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3] 颜亚男,武常. 语文教学与课文插图[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8(1).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推荐阅读:
语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月光曲》教案09-01
2024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8-18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生字表(二)组词06-1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素养知识竞赛试题01-19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社08-14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07-15
小学英语语法教科版08-26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摸瓜11-11
2024一年级语文下册 露珠教案 教科版01-16